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7 16:50: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

篇1

关键词: 高等教育;课程群;CDIO;人才培养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curriculum group;CDIO;tal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151-02

0 引言

在目前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和方向。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指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1-2]。将CDIO理念引入到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中,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手段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具备学习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正契合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改革目标。

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构建

根据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3]中的专业课程推荐,以CDIO理念为指导,构建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如图1所示。该课程群包含了八门理论课程和三门实践课程,旨在形成一个从项目构思-方案策划-建筑施工-运营维护的包含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理论和实践框架,让学生构建完整的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通过课程间的有机联系和整合,实现工程项目管理所有知识模块的融合和转化。

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方案设计

2.1 强化基础,突出专业特色

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针,加强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知识点的系统化研究,同时在课程群中突出学科的专业特色,打通课程教学之间的壁垒,使培养环节更连贯、更成体系,从而提升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认知的系统性和实践能力。

2.2 提升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坚持多元化、启发式教学,将课堂讲授、计算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结合起来。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强化学生工程管理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2.3 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实践环节应贯穿课堂讲授、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甚至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深入工地现场。课程群内不同课程的案例讲授及课程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能完全割裂、各成体系。

3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措施

根据CDIO培养大纲和标准[4],从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提升、考核方式改革、实践环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第二课堂建设七个方面全面对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进行改革(如图2所示),以培养学生在企业和工程实践环境中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方面的能力。

3.1 教W内容整合

3.1.1 整合知识点分配,强化专业基础

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针,合理规划总体目标与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课程目标设置知识点。明确知识点分配,避免课程之间知识重复或脱节,保证单门课程知识的独立性和课程群知识的系统性。协调知识点讲授的顺序,使培养环节更连贯、更成体系,从而提升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认知的整体性和专业实践能力。

3.1.2 系统规划特有知识点,突出专业特色

在《地下工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案例设计、专题讲授等方式,将“深部岩土工程”的专业特色延伸到管理领域,系统培养学生在特色领域的管理技能。部分知识点设置应与职业资质认证(建造师、造价师、项目管理师)无缝衔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3.1.3 做好与课程群外其它课程的衔接,共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与课程群外相关课程知识点的分配,如《土木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将专业特色延伸到课程群外的课程体系中,形成系统的专业特色培养模式。

3.1.4 适当增加前沿性内容,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讲授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引进前沿的管理理念,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2 教学方法提升

3.2.1 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开展项目式教学,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知识讲授”的被动学习转变为“问题导向”的主动学习。课程内容围绕实际工程问题逐步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展“团队协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建立以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为主的“现场调研、提出解决方案、研讨、改进建议、评析”五个环节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探索“研究性”教学方式,组织讨论、讲演、辩论等,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论文,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3.2.2 教学手段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建设课程群网站,形成数字化网络平台资源库,强化师生课后的联系和互动。运用先进教学工具,丰富课堂氛围。如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际工程资料,运用选择器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BIM软件、模拟教学软件辅助教学等等。

3.2.3 大案例建设,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

在课堂讲授时,以同一已建项目背景作为讲授案例,这个案例将贯穿整个课程群的知识体系。项目管理的范围应涵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资、进度、质量管理。在课程设计环节,也以同一在建项目作为工程背景,以使得学生形成系统的工程管理思维和实践。

3.3 考核方式改革

加强过程管理,构建多元考核体系,从“知识性”考核转变为“知识+能力”的考核。结合课堂考勤、分组讨论、论文写作、读书报告等,全面评定学生课程总成绩,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考试内容上增加实务性及开放式问题。

3.4 实践环节设计

调整各课程设计任务书。以同一在建项目作为工程背景,以利于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除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现场调研、资料收集、论文撰写的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的要求应提高到培养学生综合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上,应是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一次练手,在内容上应更强调工程管理的系统性和前沿性。此外,通过充分利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工具,来丰富学生的实践性体验。

3.5 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群的任课教师均应是“双师型”。课程群内所有任课教师要对课程群中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基本了解。在讲授一门课程的同时,能拓展到与其他课程相联系的知识领域。

3.6 教材建设

落实课程群建设的新思路,需要有配套的教材。建议先选用已出版的精品教材,然后逐步编制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材。在教材选用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避免选用如监理培训教材等纯实务性教材。避免不同教材在知识点上的的重叠,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7 第二课堂建设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利用现场调研、课堂外实习等方式促使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工地。适时邀请校外的工程师,以讲座的形式分享工程现场的管理经验。此外,可结合各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申报和实施与课程有关的课题。

4 结语

在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大潮下,课程整合和课程群建设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这与CDIO的人才培养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基于CDIO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改革既顺应了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和方向,又契合了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在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CDIO的工程项目管理程群改革方案和措施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阚连宝,段庆茹,崔红梅,李芳,李岩.基于CDIO模式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30):155-157.

篇2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通过一个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计与实现方面做好细致入微的分析和安排。

一、课程培养目标能力分析

能力不同于操作技能,职业能力强调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职业岗位调查,总结出社会对这一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而从教育与教学的角度予以梳理,细分成构成该职业能力的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专门能力,建立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课程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通过市场职业能力调查,我们确认,《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中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生,使之具备“能够完成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个阶段工程造价测算和确定”的能力。因此,课程核心能力建设必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作为发展能力

即本课程要能让学生对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从业人员的主要社会责任、社会权利的产生基本认知,使其有兴趣、有信心、有动力在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谋取自身的未来。

(二)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

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参与主体成为项目造价的主要关注者,作为造价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在不同主体间综合协调计价要素的取舍、费用计算的方法等问题,以形成满足各个主体所需的、不同的测算结论。

(三)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

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参与主体会对项目的造价控制提出各种各样的不同要求,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可以予以满足;哪些是不合理的,应该予以拒绝这是需要造价管理工作者来判定的。

(四)敏锐的费用识别与归纳能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费用,这些费用是否应该计入项目建设费,计入后归纳到那个费用类别,这是需要造价管理工作者来认定。

构建这四项基本的职业核心能力,需要在教材的安排上解决以下几项职业专门能力的建设问题:

1.要让学生具备合理确定建设项目计价要素的能力

2.要能让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项目造价的测算依据

3.要使学生能够具备具备的造价依据的测算能力

4.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项目决策资料的编写提供能力

5.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评价设计方案优劣及寻找设计造价控制途径的能力

6.要让学生具有利用不同交易方式节约项目造价的能力

7.具备基本的项目合同造价偏差判断和处理的能力

8.具备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能力

二、授课内容结构安排

课程结构分析时,主要针对课程专门能力的构建要求对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整体设计和安排。项目课程课程结构采用仿生物成长型模式,即象小鸟学飞一样不断的在实践中摸索,最终学会飞翔。在课程设计上严格按照工作中的能力结构要求来对教学内容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课程体系做整体规划,以工作过程中的能力结构关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因此,项目法教材在每一个具体的专门能力培养内容的安排上,必须以案例为先导,以工作任务为主轴,让学生在老师诱导下去完成具体、明确的工作任务,进而使其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保障措施

项目教学的重点是寻找到恰当的任务,要求该任务能涵盖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而教学队伍实践能力就成了必须重视的问题。在教学组织上,组建“造价咨询工作室”,项目任务由工作室按照收集信息、计划、提供造价咨询意见、检查、评价的五个步骤有序进行。工作室的人员构成应该是按照学号分配而得,不是由学生自由组合。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与任何合作对象的团队合作能力。工作室的组织结构由成员自行决定,角色分配也由成员讨论决定,报教师备案,以便检查任务完成情况时参考。知识储备方面,课程应该增加了思维创新方面的内容。在辅助教学手段上,运用项目实例教学方法,为课程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篇3

关键词:移通学院;工程项目管理;沙盘课程;优化

Key words: College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sand table course;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5-0206-02

0 引言

沙盘实验课是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课程。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有的院校仍沿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沙盘实验室基础设施明显不够,课时安排非常少,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严重失衡,始终无法满足学生对沙盘课程的学习需求,也难以按照职业技能标准来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本文以移通学院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沙盘课程教学为雏形,针对上述普遍性问题展开分析,在原有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对移通学院沙盘课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验室的基本情况

移通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生,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验室是2013年才申请建设,2014年4月才基本建设完成的。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第一次上课的是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共11个班,考虑到只有一个实验室,所以从第8周开始排课,15周结束。上课时间包括周一到周六,基本上时间都很紧凑,有的时候班级之间上课时间还有交叉的时候。即个别班级不能连续性地做完一个实验。另外,就是资源的申购与使用不匹配的问题,在实验进行了两周左右,就发现单据不够用,由于申购上的时间问题,导致打印单据,既影响美观,也影响实验效果。考虑到专业的发展情况,2015年新增了一个沙盘实验室,排课也集中了在期末后两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2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课程开课中存在的问题

2.1 班级人数导致小组人数过多

每个沙盘实验室都是由6个沙盘组成,配套30本教材,即可以容纳6个小组,每组5个角色,共30人。比照实验室的容量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都是分小班上课,但是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各班级人数一般是36人及以上,甚至有40人左右的情况,2012级以后各年级小班也均在30人以上。所以六个小组分下来,会出现一组6~7人,甚至8人小组的情况。由于沙盘课程模拟的项目管理团队,只有5个角色,那么多余的人就会建议增加在采购经理和生产经理的角色,很容易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导致效果不够好。

2.2 资源限制导致晚上连续上课,影响学习效果

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上课时由于只有一个实验室,所以课程连续上会有问题,到了2015年上课的时候,尽管有两个实验室,但是由于集中在学期末后两周,每个班级要排满16个学时,所以教师上课的时间还是很紧张,基本上一周连续五天,从早到晚都是满的,教师工作量很大,会比较疲惫。由于沙盘实验本身连续性的要求,学生连续四个半天下来,学生自己也会自觉地持续完成,基本中途不休息,所以也会比较疲倦,而且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分组的时候都是自由组合,就不会互相搭配,出现个别小组的学生理论学习都不够好,实验完成不下去的情况。加上理论课时间的冲突,导致很多理论课课表上未安排,需要自行补课,导致学生学习不连贯性以及学生对补课的排斥,影响学习效果。

2.3 激励机制的缺乏,学生大多为了学分在上课

尽管学生对实验课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没有其他的激励机制,大多数学生还是单纯地为了能够获取学分上课,会出现有些小组同学在教师带领完成的部分能够跟着教师的节奏完成,在自由操作部分就开始想当然,自由发挥,不按照要求的步骤进行,导致实验结果与预设情况偏差较大,教师会一直在发现问题并要求学生更正。虽然也跟学生讲解了沙盘大赛的情况,但多数学生兴趣不大,少数学生有兴趣但是也缺乏支持平台,加上课程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马上就是毕业班,有就业的压力,所以操作性不强。实验本身的激励性并没有完全发挥。

2.4 配套软件的应用不普及

由于实验室本身配置的限制,加上局域网一直没有接通的问题,还有教师主控电脑会自动还原,每次使用都要重新加载软件,影响授课进度,而且实验课时也不够用,学生基本上能够在课时安排内能够做完沙盘操作就比较好,基本上没有时间应用软件,导致沙盘操作软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应用不普遍,学生基本上只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操作,作为项目经理的同学基本没有机会自己实际动手,实际感受软件的使用效果,所以导致软件的应用不够。

3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课程未来优化的建议

3.1 建议单个实验室增容

按照实验室配置的情况,每个实验室30个人上课比较好,刚好五个角色五个人,不会出现一个岗位两人甚至多人的情况。从目前的班级人数来看,如果每个实验室能够多一到两个沙盘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从沙盘一套是六份来看,可能有点问题。也可以考虑从班级人数上考虑,不按自然班分班上课,而是按人数来分班上课,当然这就涉及到排课和成绩考核上面的相应调整,需要综合考虑实验室容量和授课教师人数和时间冲突等问题,从各方协调来解决。后期上课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在人数上进行限制,避免学生浑水摸鱼的情况,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沙盘实验中来,才能体会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建议积极组队参加沙盘模拟大赛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验课程目前来看,激励措施不够,不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组队参加沙盘模拟大赛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参加沙盘大赛,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师和学生的实战经验,可以同其他院校有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另一方面,沙盘大赛获奖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很好的机会,对于教师在职称晋升和个人发展都有利,对于学生在就业上也能增加机遇,而且对专业发展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3.3 加强课堂管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目前沙盘实验授课情况来看,在前面四个学时,都是教师对实验课程和要求进行介绍,学生团队建设和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第一个实验第一个月的操作。整体效果都比较好。后面的课程更多是学生团队在小组项目经理的带领下完成,问题会比较多,一旦教师关注度不够,学生就会自由散漫;另外实验课程跟理论课程相比,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这样男生和女生的差别在课堂上表现会比较明显,分组的时候学生自由组合,这样实验过程中明显发现男生小组的动手能力会更好,女生小组的实验效果普遍会差一点。所以在后期实验课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分组男生女生搭配一下,更加关注部分后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所有同学都真正能从实验课程中受益。

3.4 课程设置应该有所调整

从目前整个课程开设来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一般在第5学期或者第6学期开设,学生接触沙盘实验的时间会比较晚。在后期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比如在学生进校后,前两个学期就可以让学生进实验室了解沙盘,进行简单的沙盘操作。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兴趣,更好地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更早地让学生接触实验,明确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后期学习了理论课程以后再进行沙盘实验的时候,熟练性可以大大提高,也可以解决软件操作的问题。这样,沙盘实验课程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当然,如果进行这样的课程安排,在培养方案上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调整。

4 优化设计的效果

经过一系列优化调整,移通学院目前沙盘课程小组人数和课程安排都能达到教学要求,课程进展良好。据统计,上一个年级共468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期末考核通过率高达99%。改进成果详见表1。

5 结论

总的来说,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验课程作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门课,在今后工作中运用得也会较多,因此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中进行相应的优化是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会比较明显。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科学工程;基建;财务核算;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建立了一大批大科学工程,其中中国科学院是国家大科学装置的主要承担单位,它使我们整个科学技术事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国防以及社会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拓展了国际合作渠道。当今,一方面,国家财力的不断提高,为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与早期承担的大科学工程相比,许多和正在筹划的项目在规模、投资、难度上明显增大,使得挑战变得更加严峻。这同时也是对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挑战。提出一些适合科研院所大科学工程项目会计核算的思路以及财务管理的方法变得非常有意义。

一、大科学工程基本建设项目特点

“大科学工程”又称“大科学装置建设工程”,是指经过较大规模的投入和工程建设,建成一种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并能持续进行科学技术活动的设施,从而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复杂程度高,如由中国科学院承建的上海光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改造、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它不仅是具有特殊要求的基本建设工程,也是涉及多种高技术、创新性的大型科研试验装置的研究试制,具有工程与研制的双重特点[2]。这就决定了大科学工程基建项目与一般的基建项目不同,在基建财务核算方式上有其自身特点,对其财务管理有更高的要求。

二、大科学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财务核算与管理现状

(一)项目资金核算体系不完整,核算方式落后

尽管基建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及核算内容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有了详细的论述,但是,受基建财务人员素质的制约以及与项目管理部门沟通的欠缺,再加上大科学工程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千差万别,在实际的项目核算中,并没有对照项目的建设内容、项目管理需要、以及财务验收决算编制的要求,设置合适的项目层级,不能准确、全面的反映项目建设的投资内容,达到项目完整核算的要求,同时投资成本核算方式也有待改进优化。

(二)项目设备资产疏于管理和监督

大科学工程特殊的科研装置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建设目标的关键。整个的装置建设由大量的分属装置、子系统、通用设施组成,每个系统都由特定功能大型复杂的非标设备和标准设备组成。而对于大科学工程来说,更多的是研制的非标设备,而这些设备的完成又需要大量的组成设备、实验材料、工具等,这样在建设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设备资产,往往很多单位对其疏于管理和监督。比如和日常科研设备混在一起,资产数据容易不实且混乱,影响最终项目设备验收和资产移交。

(三)经费支出控制不力,超概现象突出

现阶段,一般基建项目内部控制和管理已经比较成熟,但是针对大科学工程项目,管理控制措施仍然相对陈旧,超概算现象比较突出,一方面是大科学装置建设工程技术综合、复杂,集多种先进技术于一身,因而建设过程中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大科学工程建设单位内部自身的原因因素。目前许多单位基建财务人员和项目管理部门沟通比较少,对项目概算理解不够,只是单纯的做账,不能在事中对各项支出结合概算进行有效分析和控制,造成总投资超概和费用超标。从资金来源上,大科学工程项目投资大,除了来自国家发改委及主管部门的经费投资,需要承建单位自筹相当比例的资金,自筹资金的压力更需要基建项目单位做好经费管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合同管理方式落后

合同管理是大科学工程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合同的签订、审批和验收是保证工程质量、控制工程A算的重要手段。目前项目合同一般采用备查表管理,设置合同编号、合同供应商、合同金额、已结算金额、未结算金额,分工程项目逐一编号,登记入册。这种合同管理方式对于一般的基建项目尚可满足管理要求,但对于投资大、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近十年时间的大科学工程来说,与财务系统脱离的辅助备查表往往不能完全满足管理的需要。

三、完善大科学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财务核算及管理的探索

(一)建立适合项目的核算体系,优化项目投资核算方式

1.设置适合项目的核算体系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群;能力目标;人才培养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curriculum group;ability target;tal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24-02

0 引言

工程管理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截至2013年国内高等学校中有406所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总人数为15万人,在高等学校土建本科专业中招生规模仅次于土木工程[1]。课程群是以单门课程为基础,由多门相互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相关课程共同组成的一系列课程[2]。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就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展开,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3],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专业综合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本文以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在分析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达到知识整合和转化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包括《专业导论》、《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以及投资造价、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在单门课程建设中,教师往往较为重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由于不同的专业课程由不同的教师主讲,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建设,忽视了平行课程、上下游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衔接,因此出现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

①教学内容存在局部交叉或脱节。由于《专业导论》、《工程项目管理》是纲要性课程,是系统性讲授专业课程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点,然后通过其他具体课程详细讲授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这种课程体系的架构很容易带来教学内容划分不清晰,造成教学内容存在局部交叉或空白的现象。

②知识点被割裂到不同的课程,课程间的互动和系统性不足。工程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对知识点割裂性的讲授实际上违反了工程管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影响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③实践教学环节各自独立,缺乏整体设计。体现在:课堂案例设计围绕各自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延伸性,学生无法接触到全面的工程管理案例分析实训;单独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起到巩固对应的知识点的作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

因此,目前的课程设置方式,无论在教学内容、案例讨论还是课程设计环节,都没有顺应工程管理学科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造成前后课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迫切需要对相关课程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进行整体规划和融合。

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能力目标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技术知识,能够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4]。因而,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旨在通过技术、管理、经济、法规、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根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将能力目标分为三阶段逐级建设(如图1所示),从整体认知阶段扩展到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最后通过知识和实践的综合运用达到对所有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整合和转化。

3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

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图1所示的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详见表1)。

考虑到《专业导论》是先导性的启蒙课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整体的专业认知,因此设置在第1学期。《建筑施工》是技术类的基础性课程,《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管理的三大核心知识领域,《建设法规》和《BIM技术原理及其应用》分别补充法规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的对象确定为表1所示的八门理论课程,共288学时。此外,根据单门课程的培养要求,设置了《建筑施工课程设计》和《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设置了《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课程训练》的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整合和转化。课程群建设不是对多门课程内容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在整合总体知识的同时,实现各门课程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改进[5]。

各门课程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中的能力目标定位如图2所示。最后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综合实训》的实践环节,对所有课程中的知识点以综合性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融合,更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整合和转化。可以看出,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上下游关系更清晰,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方式更符合知识获取的一般规律。

4 结语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更加迫切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50.

[2]黄小林,蒋慧.基于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群建设[J].管理观察,2015,24(587):136-137.

篇6

[2] 周苏,王文,张辉. 项目管理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10.

[3]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简介[EB/OL]. [2011-09-10]. /SPM/JSP/courseIntro.jsp.

[4]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培训课程[EB/OL].[2011-09-12]. /onsitecourse/PM006.htm.

[5]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The Overview Report[EB/OL].[2011-11-07]. /education/curricula-recommendations.

[6] Computer Engineering 2004.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Computer Engineering[M].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and ACM Press,2004.

[7] Ewing D W. Inside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M]. New York:Times Books,1990.

[8] Pankaj Jalot.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in Practice[M]. Boston,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2002.

[9] Pankaj Jalot. CMM in Practice: Processes for Executing Software Projects at Infosys[M]. Boston,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2000.

[10] Softstar Systems:Costar 7.0 demo[EB/OL].[2011-06-10]. .

Case-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YU Qingmei, WANG Lan, LUO Jiemin, SHA Rongfang

篇7

0 引言

目前,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大学毕业生整体水平的下降,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起点低,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使得企业根本没有时间去培养新人,再加上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不愿意吃苦,在单位受到一点委屈就辞职,人才频繁流动,最终导致企业都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就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当前,高校只有不断地去适应社会,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抗压能力及社会责任心等综合素质,才能慢慢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CDIO 是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它的提出得到了国内外工科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积极响应[1]。现以CDIO理念为指导,对作者所讲授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1 CDIO教学理念介绍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是由MIT,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ink ping University 等世界著名高校研发的,为了解决当前工科教育与社会用人当脱节,它为工程教育制订出了一套合理的、较完整的、通用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将社会对工程人才的具体要求与工程系统的设计与建造和基本原理相结合,使之适合工程教育的所有领域[2]。它是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2 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主要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和课程设计三方面,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2.1 课堂理论教学 目前有很多课程都是将“教”与“学”关系处理不好,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尤其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也不例外。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很不利,主要是因为这是一种被动式学习,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2.2 实验实训环节 目前,有一部分院校虽已将“项目管理沙盘实训”引入到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当中,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实训课时不足。沙盘实训课程与以往的课堂教学有所不同,从时间上来说需要整段的时间,一般一个案例做下来刚开始最少需要四个课时,经常还需要一整天时间来练习。因此,很多学校因为时间因素,都只是在项目管理课程结课后,才集中安排一两天时间来学习,学生还未能体会到它的用处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因此,沙盘实训室并未得到充分利用。②没有形成正式的考核标准。因为项目管理沙盘实训是一个比较新的课程,很多学校都还处在尝试阶段,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标准。所以学生实训完后,都是由讲师对每组学生的表现及成绩做一个简单的口头点评,没有一个系统的考核标准。

2.3 课程设计 学校目前其实也重视实践类的教学,比如有一些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效果很好,但不全面。例如工程项目管理的课程设计主要侧重于施工组织设计,但是,一般学生印象比较深刻的往往都是测量课,并且毕业实习往往时间比较短,所以只见树木,难见森林。

2.4 教学体系 分析现阶段我们的教学体系,实际上它是一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将整个学科分解为若干课程,每个课程独立授课。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一般是在一个假设的环境中思考问题,例如做施工组织设计,老师或者教材一般会给出一个完整的假设条件,条件一般给的都比较充分,考虑的因素比较少,因此解决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实践中,工程管理各业务、岗位的工作是相互有联系的,变量比较多,问题是开放式的,有时甚至目标都是不明确的,因此决策相对比较困难。所以很多学生毕业真走上工作岗位,一般都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不会,因此结构化的的教学体系产生的问题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孤立的,学生难以将知识进行横向的联系,从而形成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系统认识,另外学生缺少对职业岗位的理解,难以对实践中岗位的需要产生理解。

本次沙盘课程就是对各位学校课程体系的一个补充,让大家体验岗位角色,面对模拟的工程环境,在整个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体验如何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进行决策,从而得到更多管理层面的实践体验,最终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而努力。

3 引入CDIO理念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

鉴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模式存在以上弊端,因此,对本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现结合项目管理沙盘,将CDIO 理念引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当中,对该课程作如下教学探索。

3.1 项目管理沙盘教学

3.1.1 项目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项目管理沙盘,将项目式教学贯穿于课程之中。将学生分成小组形式,5-6人为一组,每一个小组相当于一个项目部,分别担任项目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和经营经理,训练过程中角色可以互换。主要训练学生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必备知识,即施工组织设计包括的施工部署、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各种资源使用计划、项目目标控制措施等。课程最后安排沙盘模拟训练,每一组学生按照之前所作的施工组织设计实施项目,这也就相当于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

通过这种项目式教学可以强化学生项目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可直观感受工程项目的工作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每个人可切身感受项目团队不同岗位的角色和作业流程;训练学生的全盘统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3.1.2 参与式教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换位体验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担当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担当主角。倡导学生预习,讲清楚学生预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些问题会自己解决,有些可能就解决不了,因此,他们会带着问题听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作业的批改,这样他们会发现自己普遍存在的问题。

3.2 实践教学改革

3.2.1 充分利用项目管理沙盘实验室 ①增加实训环节。将沙盘实验室的利用分配到日常的项目管理教学之中,比如,讲解项目组织形式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实验室,让学生分组学习,充分体会各种组织形式的优缺点。②完善沙盘实训课程。制定完善的设计任务书以及考核标准,要求学生交出正式的实训报告。将实训成绩细化,不单纯依靠实验报告评定。具体见表1。③开设项目管理软件。比如Project软件或者PKPM软件、资料管理软件等。

3.2.2 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鼓励教师通过顶岗实习,来提高对专业技术、行业现状的准确把握能力。二是鼓励教师多带领学生参加沙盘大赛,通过带队比赛,亲自指导操作,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2.3 创造实验实习条件 组织学生去施工现场参观实习,通过接触现场施工,使学生了解施工工艺顺序,帮助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促使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束语

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在尝试将CDIO理念引入到教学当中,而且已经具有成功的案例,经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CDIO理念是先进可行的。本文作者借助项目管理沙盘,将CDIO理念引入到“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当中,目前正在进行逐步探索,已经取得一定效果,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使用成熟后必将引入到其他课程当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内容;实践教学

工程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从1999年教育部将其列为正式的专业目录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目前国内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多达300所。然而,在这批院校中约有90%以上属于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更多的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合理地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1-2]。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学习基本理论为基础,强调将已有的知识应用于相关行业,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实现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对接。同时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创新,体现“应用性”、“行业性”、“实践性”及“创新性”[3]。然而,实现这些特征的重要途径就是系统学习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主要培养学生有效地将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建设工程项目结合的实践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实践性”、“综合性”[4-5]。在本专业诸多的课程中,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难度可见一斑,它要求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现场工程经验。近十年来,在工程建设领域涉及的安全生产事故、质量事故、成本控制不严格导致的亏损等与管理人员对项目管理知识缺乏直接相关。尽管这种现象由于当前国家推行的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应从最初的培养阶段着手,即在高等学校的学习阶段重视学生(未来工程管理人员)对项目管理的基本理念与原则的掌握,从而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基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深入探讨其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弊端

1.1课程教材选择难

市场上教材的种类繁多,对一般课程而言同一层次的教材部分内容虽有所侧重,但是基本理论相同[6]。然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却存在内容体系不统一的问题,表1为当前该课程比较权威的教材的内容对比。因为它的基本理论需要与特定的行业背景结合,而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的范畴较广,比如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等。另外,建设工程项目的参与方很多(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供应商等),不同参与方项目管理的重点和内容不完全一致。因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材选择比较复杂,教师应该考虑本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及管理的侧重点来选择教材。为了便于分析各版本教材内容的差异,选取了5种典型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材。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在论述项目管理组织论的基础上,阐述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风险、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但是5种教材基于管理的角度不完全相同,其中教材1和4主要是站在施工方的角度侧重于施工进度管理;教材2和5涉及到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等;教材3没有明显区分管理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的项目管理中,项目不同参与方代表的利益不同,项目管理工作的侧重也不同,但须明确各参与方的共同目标是顺利地完成项目,达到共赢,而不是损害其他参与方的利益,自己独享成果。另外,由于专业的综合性使得教学内容存在交叉及重复的现象。

1.2课程教材内容的重复性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技术、经济、管理与法律等四个平台,专业课程的知识面广[5]。一般有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施工组织设计等核心课程。同时,工程项目管理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专业与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使得该课程难免与其它课程的内容发生交叉重复。因此,正确处理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不同课程的教师可能来自于不同的院系,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比较严重。

1.3不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灵魂”,它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目前有关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专业培养计划不科学、实践经费紧张及教学管理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1.3.1专业培养计划不科学

就应用型本科而言,实践教学理应得到重视,更何况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堪忧。一些师范类院校升格为本科后,为了拓展学科门类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但是师资水平极度匮乏,甚至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因而,在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得不放弃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另外,一些新建地方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由于多种原因,在一些不需开展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了实践课时,却不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从表面上看专业总体的实践课时比例不低,也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加强师资建设,科学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3.2实践经费有限,教学难度大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涉及到各专业、工种的交叉作业,现场的危险源多,易突发安全事故。企业考虑到承担的安全风险过高往往不愿意接受学生的短期实习甚至参观实习,这使得课程实践教学难以付诸行动[7]。因而,有的院校名义上学生都完成了课程实践报告,但是这种实践报告单纯是为了拿到学分,其实根本没有条件组织实习或将实习的时间缩短。由于实习经费的限制、校外实习基地少、招生规模太大等原因,这种现象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是个案。当前新兴的BIM技术可以实现施工现场的全过程的可视化管理,避免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带来的安全隐患,但是因资金的限制而被搁置。

1.3.3教学管理制度不合理

教学管理部门缺乏对建设工程领域的认识,将建设行业的实习等同于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实习,实习经费完全一致,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师范类的实习可以集中进行,实习单位的容纳量大也愿意接受。然而,建设工程行业的单位不可能一次性提供几十个实习岗位,而且考虑到人身安全问题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公平,严重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课程的积极性,不利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导致培养的毕业生缺少实践能力。另外,缺少有效的实践评价体系。有的高等学校用其它专业课程实践的标准来评价建设工程领域的实践课程,这种不合理的评价导致教师需要更多的精力来应付学校教学部门的检查。

2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如下改革:(1)广选教材;(2)以职业导向为目标,科学制定教学内容;(3)着力加强实践教学等。

2.1不拘泥于教材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通过统计分析历年毕业生就业数据,发现绝大多数男生从事施工现场管理,而女生主要从事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预算等工作。因此,为了使学生能与工作岗位对接,建议选择基于施工单位管理角度的教材。即使选定了教材,教材的内容并非完全就是上课讲授的内容,章节逻辑、教学侧重点也应根据实际而定。总之,应以选定的教材为主线,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需求,适当参阅多种教材补充相关内容。同时考虑到建设项目管理各岗位的职业要求,应参读新规范、新标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2.2以职业导向为原则,制定教学内容

在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执业资格考试中,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都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有关。此外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8]:“要将600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淡化学科、强化专业,要按照企业的需要、按照岗位来对接。”因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应该以职业导向为原则,教学内容应紧密与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通过讲解案例习题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毕业后参加执业考试。同时针对考虑继续深造的学生,适当扩展基本理论,从而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应与其它技术、经济与法规等类课程一并按照企业要求制订教学内容。教学单位负责人借鉴同层次院校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院校的特点制订专业培养计划;然后,召开各专业课程的教师会议,讨论决定课程的教学大纲、课时计划等,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例如选择表1教材4,该教材的内容与《施工组织设计》的流水施工、单位组织施工设计重复;若选择表1教材5,教材内容比较多,考虑教学课时的限制,可将合同管理与风险管理等内容安排在《工程合同管理》讲授。另外,另选教材或更新教材版本,各任课教师也应及时交流,保证教学内容不重复。

2.3加强实践教学

2.3.1加强师资建设,制定科学的实践计划

学校对新设置的工程管理专业在政策上予以重点支持,采用“内培外引”的模式不断扩充教师队伍,并不断组织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与高等学校之间的交流。邀请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人员参与教学或不定期安排学术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与前沿工程技术[9]。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专业的特殊性,将专业培养计划的主导权移交教学单位。适当增加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实践课时,尽量避免公共课占用过多的实践课时,争取开展现场实习、课程设计、学术报告、模拟沙盘等多种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3.2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教学单位深入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工程咨询单位等寻求合作,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并成立学生实践基地。学校通过政策鼓励校内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培育“双师型”教师。建立实践教学的导师制度,严格控制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这样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促使教师的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建设虚拟实验室,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专业的模拟实践教学。例如通过BIM技术建立虚拟的工程项目管理的现场施工管理,使得学生熟悉施工过程中进度、成本、质量等全过程控制。借助“工程项目管理沙盘软件”让学生充分认识工程招投标、项目谈判、签约、合同索赔等全过程。

2.3.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科学的评价体系

鉴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的特殊性,通过设立制度激励教师不断尝试教学实践活动的改革。建立科学的实践课程考核体系,争取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实践评估。吸引科研水平高或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鼓励教师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对创新性实践的指导进行奖励。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

3结束语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一些特大工程项目群日益涌现,这对建设工程领域的管理人员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新兴学科的工程管理,其基本理论体系也会逐渐完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要从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等多个维度分析,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

作者:刘卫东 李丽民 吴江莉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曾晖,颜朝日,曾庆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3):138-140.

[2]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3]任条娟,刘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的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2):20-22.

[4]宁丰荣.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73-77.

[5]黄丽艳,吴玲.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四维平台”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7):114-118.

[6]张瑞敏,李小娟.应用型本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3,23(4):93-96.

篇9

所谓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它是师生通过一起完成实施一个整体的项目,实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而达到双重提高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实施的基础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利用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巧妙结合而详细设计的任务作为平台来进行教学的。对学生来说,任务驱动法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对教师来说,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索,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条件

任务驱动法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学的被动学习模式,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学生为主体,任务务为主线,教师为辅导。它是以任务制定目标,所有相关教师都全程参与。

(一)任务驱动法适用于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新型的比较先进的课程模式,但不等于说它适合于所有的课程。任务驱动法的适用范围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以技能培养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如果不顾它的适用范围,盲目使用,只会适得其反。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往往要根据园林企业的实际绿化项目案例对学生进行指导,具有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的特征,所以是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法来进行教学的。一个完整的绿化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发要包含分析、设计、施工等环节,需要很长的时间,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仅仅利用自身的时间和技术是很难完成的,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来完成,因为项目开发前景、项目市场调研、项目资金运行以及项目进度掌握等方面是企业的所擅长的。这样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效率。

(二)任务驱动法的实施需要营造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

由于任务驱动法是一种非常需要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需要营造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情绪放松,思维活跃,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积极地、活跃地、大胆地进行思维,可以自主制定园林工程项目实施的计划、方案和进度,自主选择可行的实施项目、自主建立团队。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可以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把处理项目的能力展现给学生,把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为了这种营造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教育资源和设施应向学生开放。

(三)任务驱动法的实施需要专门的师资队伍。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注重实际的教学方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用能力力和创新能力为任务的,对教师的素质尤其是实践经验的要求比较高。要顺利实施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必须要有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门的师资队伍。教师的操作技能、项目经验和职业素质都对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效果有很大影响。只有学校拥有专门的师资队伍,才有可能实施好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所以加强对教师的定期培训十分必要。

二、任务驱动法的实施原则

要想利用好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必须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具体来说,需要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全程参与的原则和过程可逆的原则。

(一)全员参与的原则。

任务驱动法下,所有的相关人员都要参与,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课程设计不再仅仅是任课老师的事,而是全系老师的共同工作。学生的学习也不再局限于自己一个人,不再是自己一个人苦苦摸索,而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这是任务驱动法不同于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全程参与的原则。

使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教师就不能仅仅指导某个课程设计或者某个教学环节,而是参与到教学的各个过程和所有环节。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不再被动等老师讲授。学生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有参与一些课程设计。

(三)过程可逆的原则。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课程设计可以向后看,也可以向前看。但有需要时,可以修改上学期的课程设计,以使整个流程更加科学、合理。如果不坚持过程可逆的原则,就不能完善项目的流程,影响项目的进度和可行性。

三、任务驱动法在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把任务驱动法应用于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把握任务驱动法实施的条件和原则,还需要把握园林工程课程项目设置的原则。

(一)园林工程课程项目设置的原则。

园林工程课程项目设置要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则,包括可行性原则、职业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三个原则。一是园林工程课程项目设置应该贴近园林工程实际,并且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也就是园林工程课程项目设置必须坚持可行性原则。违背了这个原则,项目就无法实施。二是园林工程课程项目设置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应该符合相应的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性质,体现出岗位技能和职业特色,坚持职业性原则。三是园林工程课程项目设置应该坚持发展性原则,因为园林工程在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不坚持发展性原则,就会使项目脱离时代的步伐。

(二)基于驱动法的园林工程课程项目的确定。

园林工程课程内容广泛,包括基本工程地形塑造、园林给排水工程、园林土方工程、水景工程、挡土与景墙、假山与置石工程、园路、园桥与广场工程、园林供电工程、园林建筑工程、绿化工程、仿塑与雕塑。应用驱动法来确定园林工程课程项目可以设计包含教学大纲全部内容的六个项目,然后再给每个项目下安排科学合理的操作环节。设计好实训环节之后,就需要进行考核方法的设计。在考核方法的设计上,可以采用项目化任务的方式,以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动态化的综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园林工程课程的实践性的特征。比如,综合成绩的考核可以由项目技能操作任务考核、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平时成绩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的项目技能操作任务的成绩应该由工程项目各个任务的成绩组合而成,各个任务的权重和分数要依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确定。期末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一个学期总体学习成果,期末考试成绩占三分之一以下的比重较为合适。平时成绩由课堂问答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两部分组成。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法适用于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的实施需要营造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需要专门的师资队伍。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要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全程参与的原则和过程可逆的原则。在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实施任务驱动法,应该要在掌握园林工程课程项目设置基本原则的情况下进行,确定园林工程课程项目及其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吴静.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异同比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张志俊.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促进高职学生反思学习[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3

篇10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设置的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专业。华夏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工程建设管理为本专业重点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之一。工程项目管理作为该方向的核心课程,如何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建立基于应用型角度的课程改革和优化方案是摆在相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特点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和基本理论,重点掌握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另外还为学生开拓合同管理、风险管理、环境与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性思维,从而为学生建立管理建设工程项目所需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涉及建设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实施的全过程;综合性强,立足于管理而不局限于管理,包含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技术、方法和手段;实践性强,涉及工程项目结构分解,目标系统建立,成本、进度、质量、安全、合同等管理的主要技术、方法和手段。

二、突出独立学院培养特色的课程定位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其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要以适应市场需求、符合自身培养特色的课程定位为基准点。基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特色,学院应该与相关企业保持联系和合作,适时把握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运用多手段的教学方法,在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的结合体,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加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以及高校的教学实践,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将本课程作如下定位。

第一,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要求进行一定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的储备。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流程,使学生树立系统的、集成化的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理念。

第二,核心理论知识方面。要求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技能、方法、手段的储备。掌握工程项目组织,工程项目结构分解,工程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安全、合同控制与管理的主要技术和方法,提高学生在工程项目实践参与过程中的“四控、两管、一协调”能力。

第三,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方面。通过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实地勘察等教学手段与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有指导的参考资料的阅读,有效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职业能力方面。课程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与“五大员”、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进行目标控制、可行性研究论证、编制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以及项目管理软件应用能力。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定位,该课程将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精确的课程定位为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整体思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将始终贯穿上述四个方面的定位,坚持科学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基本原则,采用“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相融合”的教学策略。

一是以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如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目标规划—制定工程项目管理方案—项目建设过程的控制—项目后评价。

二是实施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重点的模块化教学。本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基础知识、项目组织与结构分解、项目策划、项目成本控制、项目进度控制、项目质量控制、安全和环境管理、合同管理、风险管理等教学模块。每一教学模块统一采用“重点理论知识单元—职业活动训练单元—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单元—小结及复习单元”单元式教学过程。其中,重点理论知识单元体现知识性,职业活动训练体现应用性,与项目管理师及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单元体现职业性。

2、教学方法与手段

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之外,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也是不容忽视的。本课程要求培养“知识性+应用性+职业性”合一的人才,应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