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设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7 16:50: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服饰设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服饰设计论文

篇1

古典的工艺美术形式是现代设计的渊源所在,为了创造出具有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的玩偶设计作品,设计师们从古典绘画、雕塑、历史和民族传统服饰等艺术形式中汲取了灵感。例如中国传统人物绘画、宗教神仙画卷,从唐代张萱《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执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中体会到了色彩鲜艳、浓妆淡抹的盛唐服饰,从明代唐寅的《王蜀宫伎图》、《秋风持扇图》和陈洪绶《西厢记》、《仕女画》中可以感受到明代服饰的形式特色[3]。古典传统玩偶是现代玩偶的祖先和演变基础,包括了木偶、泥塑、陶俑、西方古董陶瓷娃娃,这些传统玩偶在造型时对服饰的处理也为现代玩偶服饰造型直接提供了蓝本。民族传统服饰是每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自由玩偶设计师都从传统服饰中寻找过灵感,学习了其具有鲜明特色的装饰手法,并运用到了自己的玩偶设计中去,这样的玩偶扎根于传统,以民族文化为基础,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使这类设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别样的内涵与韵味。例如来自俄罗斯的亚历山德拉•库里诺娃女士的作品亚历山大娃娃中的一款,就把俄罗斯民间传统的形象玩转的炉火纯青(图1)。

玩偶服饰很多时候就是人类现代潮流的缩影。如真人时尚潮流、电影经典形象、明星名人、动漫产业等等,都给予设计师们灵感。这些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人物和形象,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甚至渐渐成为了时代的标记。而人类历史上流行过的朋克、嘻哈、嬉皮、英伦、雅痞、中性、波西米亚、巴洛克、后现代风格等都能在玩偶服饰中得到体现。如FR品牌玩偶新款的女娃服饰就受到了AlexanderMcqueen以皮带和毛皮为基本元素,表现暴力美学的诡异哥特风格的时装影响,展现了这款玩偶酷感与优雅的完美结合(图2)。电影是包含了文字、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一部好的电影能让人过目不忘,其中的服饰造型承载着电影的基础,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和喜爱。追求经典电影形象,以电影形象为灵感设计玩偶服饰都是人们对优秀电影的热爱和执着的表现。如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的经典小黑裙、乱世佳人中费雯丽的绿色丝绒大蓬裙、加勒比海盗中约翰尼德普的海盗形象等等,都被设计师们借鉴,以玩偶服饰的形式再度演绎,并且延续着电影服饰的魅力。名人明星的服饰衣着时时吸引着大众的眼球,从来都走在时尚最前端的明星是最新鲜时尚的体验者,也是设计师们的灵感缪斯。凯特王妃大婚时所穿的由AlexanderMcQueen新任设计师设计的婚纱、造型一向以新颖大胆著称的KatyPerry新专辑的造型、LadyGaga的出位新装、MichaelJackson经典演唱会造型等等,经设计师之手以玩偶与玩偶服饰的形式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时,让人不得不感叹由名人带动的时尚所带来的强大影响力。动漫人物形象是由设计师们在故事发生背景、表达主题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其服饰或精致繁复充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或简约而不简单、生动,展现着人物性格。近一个世纪以来,动漫业飞速发展,从而衍生出了许多相关行业,其中把动漫人物服饰在玩偶服饰上真实化的cosplay是爱好者与设计师们表达热爱与设计才能的最好途径。

玩偶尺寸一般为真人的1/3、1/4、1/6大小,因此服饰的款式和结构不宜层次太多,应该做到相对简洁,否则容易造成服饰的堆叠、臃肿。由于服饰的面积和体积比较有限,许多在真人服饰中容易遮掩和被忽视的缝合线与工艺细节在玩偶身上会变得特别明显,所以服饰在设计时应当适当减少服装省道和分割线,尽量把多省变为单省,减少过于复杂的设计,以免分割线过多、过于明显,从而影响整体效果,而且也能减少在制作时带来的难度。总之,玩偶服饰的结构应以适当简洁为上,不妨把设计亮点放在图案、刺绣、珠绣等二次设计上。

玩偶由于其尺寸特点,服饰设计时所需的材料就不能完全照搬真人服饰,应该多考虑棉、丝绸、雪纺等轻薄面料,而一些较厚的毛呢布料则不适用于玩偶服饰,否则会造成服装拼接处太厚臃肿而影响最终效果。在服装面料上,应尽量选用纯色或图案较小较集中的面料,纹理粗大、花纹大的面料则不适用。玩偶服饰主要用于观赏把玩,并不需要真人服饰那样具有保护身体、抵御寒冷以及皮肤亲和性和透气性等作用和要求,所以在设计时不需要完全局限于真人所用的布料、辅料,一些更为个性和创意的材料都可以用于玩偶的服饰(图3)。比如报纸、纸巾、垃圾袋这类很难被利用的材料,在玩偶身上都能发挥出独特的魅力。非常规服饰材料具有其各自的艺术语言,相比传统衣料更为生动和玩味,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给人以新奇感,表现出玩偶作为时尚展示艺术品的独特魅力。

玩偶收藏者是一批内心细腻,对美和艺术有着深切爱好的人群。他们往往对美与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非同一般地热爱,尤其是以艺术个性为卖点的现代玩偶,仿佛通过服饰造型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受到了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喜爱。而且每一个系列的玩偶都会带动相应的文化流行,玩偶收藏者被玩偶独特的造型与服饰设计吸引后,往往会去追溯其设计者和背后的文化,这就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益处,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积极创新勇敢追求的作用,玩偶成为了缓解人们精神压力的最好方式之一,也成为了人们娱乐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玩偶收藏者购买收藏玩偶不仅仅是为了观赏,更是为了给玩偶更换服饰穿衣打扮,在不断地变换造型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着一场场时装秀,看着一个个小模特们演绎着各种或古典或时尚的造型,给视觉上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服饰的多变和丰富把玩的乐趣带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

篇2

二、创作构思与创作分析

1.创作构思

苗族服饰延续和保持着我国民间传统的纺织、绣技、挑花、染织等传统工艺技法,使其在表现上光彩夺目、繁花似锦。此外,苗族服装因为历史进程和宗教文化以及外界文化的影响,在古老苗族服装款式基础上又形成了多个支系的特色,如服装造型、服装图文等,具有鲜明的苗族文化气息和艺术特征。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海南型五大类和若干款式。各类苗族服饰因地域、劳作环境、外界影响的不同也略有差异。文章主要以黔东南苗族的服饰为参考进行分析。黔东南即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县和邻近该州的都匀、三都、荔波以及广西的融水、三江等县,其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在男子的传统服装为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均着长裤,扎腰带,用长巾缠头。由于地区差异性较大,妇女服饰比较复杂,但在服装款式、服饰工艺、银饰、发式等方面也有共同之处。从服装款式上看,清水江流域多为交领、右衽、筒袖半体衣;都柳江流域多为大领、对襟、敞胸短衣,内挂菱形胸衬;雷山、丹寨、榕江等县部分地区为大襟衣。下装多穿百褶裙,裙子长短各地有异,长裙及踝,中裙至胫,短裙不过膝,最短者仅有15厘米。系围帕,裹绑腿,仅个别地区穿裤。服装分盛装、常装两种,款式相同,盛装雍容华贵,精致艳丽,常装素雅,经济实用。衣料多以自织自染的青色、咖啡色棉布为主。服饰工艺以刺绣、挑花、蜡染、纺织运用比较广泛,技艺讲究,图案以动植物花纹和几何花纹为主。笔者重点依据黔东南地区的服饰特点,汲取其他苗族不同支系服饰的精髓,并结合时装的诸多流行特征,大胆突破既有形式,重现民族服装设计的新特征。

2.苗族原创作品分析

(1)苗族原创设计系列一《悦目苗风》设计分析

第一系列来源于公统型盛装。盛装多以紫缎为料,半短袖对襟衣,衣背、衣肩钉银圆泡、银片装饰,腰束织锦腰带,着及膝盖的短裙,裙外系前后围腰,前围腰以马尾绣、彩色丝絮贴花绣装饰,图案为水车纹、牛角纹、太阳纹等,古朴典雅,套布脚筒或绑腿,脚穿刺绣花鞋。本次设计的系列服装在造型上多采用较为立体、夸张的形态,具有视觉冲击力。简约风格的裁剪,如弧度优美、线条流畅的臀部造型和夸张、立体又不失线条感的胯部造型,不但可以塑造身形,更区别于未来感设计风格原有的特色,凸显一种超脱于原本色彩的感觉。在结构上多采用对称的方式,而在局部色彩上融入不对称的方法,在各方面整体统一的情况下又不失跳跃感、起伏感和节奏感。除了镂空面料,还运用了玻璃纱和蕾丝作为辅助材料,给服装一定的柔软、起伏、飘逸的线条感,展现柔和、明快的气息。服装整体呈现出比较有力的线条,也能体现出刚中含柔的趣味。这次设计在选材上主要运用呢料、棉麻料,因为这些材料对色彩的要求比较高,符合作品需要的色彩对比效果和明亮度。但是在材质的厚薄程度上有所变化,主要是由于工艺制作中需要的挺括、硬实的效果;又因为服装需要展现一种具有束缚效果的感觉,所以选择一些弹性和收缩性较差的材料。

(2)苗族原创设计系列二《彩衣炫影》设计分析

第二系列来源于百鸟衣支系。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传统艺术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其中吉祥纹样是苗族传统纹样中最美的纹样之一。苗族传统吉祥纹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适当地将其运用于设计能够呈现出东方文化的装饰风格,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将苗族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的中式设计风格中,实现服装设计的“旧元素,新组合”。吉祥纹样的多样化为当代服装提供了色彩纷呈的表现方式,是中式空间的重要装饰素材。现代服装中吉祥纹样的造型不仅让人直接欣赏到美,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对外人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在服装中运用传统吉祥纹样的实质在于将它再创造并赋予现代的新想法。《彩衣炫影》中的吉祥图案纹样是苗族典型的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它成双成对地反转对称骨骼样式,既有动态循环美,也有静态的永恒美,反映了人们对团圆、美满的渴望。虽然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吉祥纹样样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其传递的美感与能量是相同的,不仅仅是一个装饰性的符号,更具有丰富的艺术气息。因此,研究其形态美和文化内涵,挖掘其蕴含的艺术图像构成形式以及艺术载体,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艺术文化;同时也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融入吉祥元素,提升现代服装设计的韵味,这对于促进设计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彩衣炫影》系列服装注重细节与整体的协调性,在工艺制作方面采用了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手法,使服装达到合体,让廓形达到预期的效果;强调呢料、棉麻料与面料叠加的效果和整体面料的过渡对比,以及呢料、棉麻料的贴合程度;采用多种皮革拼接的方式,以条状或者角状表现系列服装中原有的捆绑束缚感,甚至用皮条束缚胳膊来达到应有的效果,以此呼应系列服装中这一特征。它是通过抽褶、皱褶、缩缝、绗缝、编织等工艺手法,改变面料原有的形态特征,在不破坏面料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用二维的材料构建三维空间,给人以有别于原型的艺术感受。面料造型艺术常用的技法有装饰褶裥、折叠、抽纵、扎结、扎皱、堆饰(浮雕)、扎花等。在对比中求平衡,在均衡中有对比。对于所有吉祥纹样来说,对比和均衡都是需要考虑的,尽管有的吉祥纹样均衡较突出、对比不显著,或对比较突出、均衡不显著。但是对比与均衡只有有机统一后,才能构成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吉祥纹样。

(3)苗族原创设计系列三《涅磐》设计分析

第三系列来源于大唐型盛装,俗称“超短裙”苗盛装,被民族学者称为锦鸡式服饰。在强调保留区域性文化特色,尊重发展地域、民间、传统文化,形成良性循环的多元化格局的今天,服装设计正向更具文化性、审美性、实用加观赏性的方向发展。在拟定面料再造设计方案的时候,笔者尝试把点、染、擦等运笔用墨的手法运用于设计,结合扎染法与不同材质材料混合搭配,使面料产生或纤细、或柔美、或粗犷的不同风格。作为服装面料艺术再造的物质基础,服装材料的特征直接影响着服装面料再造的艺术效果。这次设计特地选用纯白的棉质面料,以天然、纯粹的质感来体现层次效果及不同手法在服装面料再造中的运用。

三、苗族传统服饰装饰应用的设计原则

从对苗族传统服饰装饰应用特色的分析中不难发现,苗族传统服饰装饰应用的设计要依托特定的文化历史、自然条件、人情风俗等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人文设计需要遵循几个重要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苗族传统服饰装饰应用设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需要从整体考虑。苗族传统服饰装饰设计需要将造型、理念、实施与服饰风格、整体造型、环境设计等方面协调、统一,塑造出天人合一的人文设计作品,这也是设计的最高境界。

篇3

2唐朝服饰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影响

(1)少数民族文化的利用。

唐朝频繁的民族交流使得各民族服饰之间也展现了强烈的影响,唐朝服饰的理念上,对其他民族服饰展现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尤其胡服,对当时的唐朝服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胡服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被唐人所接受的原因一方面是其少有的无政治地位区分属性;另一方面是其简单、方便的实用性,这两方面都非常易于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少数民族服饰从款式设计上看,偏向贴身,一方面有利于突出女性突出的身体线条;另一方面有利于男性活动与劳动,这些特色都逐渐被唐朝服饰所吸收和融合。唐朝服饰的这些设计艺术风格在受现代服饰设计理念影响较小的西部地区,仍然保留着当初极为丰富的服饰特色。

(2)服饰与生活关系的关注。

服饰的起源目的是防寒,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对服饰要求的提升,服饰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文明的一种反映,逐渐与人们生活和文化形成了相互关系。唐朝开放的思想和观念,使服饰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与生活、文化紧密结合。此时的服饰设计被赋予更多的思想和文化,冲破了陈旧观念,这种思路给当代服饰设计带来了宝贵的财富。

(3)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每个时期的服饰都离不开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思想文化意识。在唐朝来说,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直接决定了唐朝服饰的特色和文化,其兼容并包的思想造就了服饰款式、工艺等方面丰富多彩。在当时社会,唐人的衣着相对较为自由,他们乐于接受其他民族的服饰,乐于创新服饰,乐于展现自己文化的服饰。这也正体现了真正的精神文化理念,使得唐朝服饰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服饰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唐朝服饰设计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1)面料和款式的设计。

唐朝流行的服饰面料为丝绸,丝织品以其柔软、飘逸、细腻、华丽的特色用于现代女性服饰的设计中,将能够极大的展现当代女性魅力,是丝绸的魅力与女性魅力完美的融为一体。款式方面,展现唐朝服饰款式设计元素运用最为显著的就是现代旗袍,完美地运用了唐朝服饰紧身、窄小、高腰、束胸、贴臀、下摆齐地的样式特点,成功的展示出女性身体曲线,凸显女性美。因此,可以一定程度的认为,唐装尤其是旗袍在世界方位内的流行突出了唐朝服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2)色彩的设计。

唐朝服饰色彩讲究浓艳、大胆、奔放,色彩单一突出,尤其是红色,在世界服饰色彩设计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色彩。运用唐朝服饰各种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灵活的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一方面能够体现色彩与气势的搭配;另一方面还能够展现民族特色,给服装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3)图案的设计。

第一,基本纹样的设计运用。唐朝服饰的基本纹样主要包括宝相花、团花、折枝花、联珠纹、唐草纹、动物纹样等几种。宝相花具有浓郁唐朝特色,其强烈的形式感和配合感都能产生变化有序、丰满稳定的艺术效果,对现代服饰设计中的织物服饰具有非常积极的价值。团花以圆形为设计主体,各种自然事物为点缀,形成均衡饱满的图案,非常适用于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卫衣、毛衣、外套等类型服饰的设计运用个,能够使服饰产生精美细致、饱满华丽的效果。折枝花又称单独图案,适用范围较广,主要展现和谐统一的思想,能够在现代服饰中广泛应用。联珠纹的田园风貌特色对现代服饰中的休闲类服饰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价值。第二,唐朝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上的应用部位。图案在服饰上运用可分布在多个部位,不同部位展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首先,在上衣上,前衣片为图案装饰的重点部位,通常采用单独图案和适合图案的形式;在后衣片上,如果前衣片有图案,可形成统一图案,若没有,则可选择单独图案。在领口部位,唐朝服饰图案展现最为丰富,但限于衣领面积较小,图案的设计可采用二方连续图案或角隅图案,可延长至门襟。其次,在裤子上,图案的设计运用多以配合上衣为主,与上衣图案形成呼应,达到整体和谐的装饰效果。例如,牛仔裤的图案设计,部位上,一般腰头处或后片的育克部及口袋。最后,在裙装的装饰部位,连衣裙可整体沿用唐装的图案设计风格,满身花较为常用。童装可采用单独图案。第三,唐朝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面料设计上的应用。唐朝服饰设计原色在现代服饰图案结合面料的运用中,最能显示中国风格。图案可广泛运用于丝织面料、针织面料、牛仔面料上,其中丝织面料运用最为常见。例如,凤鸟、牡丹在丝绸上的运用显得极为富丽华贵,并且花朵的色彩要单一浓艳,与底色形成鲜明对比。在男性服装常用面料上,宝箱花纹较为适用,配以黑色、褐色、蓝色等深色调的底色,能够有效地展现出男士的沉稳。

篇4

二、畲族几何纹饰的设计特征

几何纹样是组成畲族服饰图案的基本类型,从其表现手法来看,主要通过会意、借代、谐音、象征等方式,以本民族自身文化为基础对自然物象进行演绎,其纹饰造型古朴自然,取材广泛,体现了极强的象征文化符号的特色。

(一)几何纹饰的结构与色彩特点

畲族几何纹样的构图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独纹样。它具有独立的单元纹样,主次分明,结构紧凑,布局对称,多用于刺绣的纹饰中。另一类是带状纹样。该类纹样主要的单元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彩带、衣领、衣襟、裤腿和袖口处,并且大部分呈现45°角倾斜的排列特征。同一带状纹样的连续单元纹样在内容上可以有所不同,单元纹样之间的空间距离也可以灵活取舍,这给带状纹样的形式带来了丰富的造型语言。从色彩角度观察畲族几何纹样,可以发现其套色一般会控制在3种颜色以内,在衣领、衣襟、裤腿和袖口处的色彩应用以鲜亮的暖色调为主,起装饰点缀的作用,常见的颜色有橙色、红色、褐色等。而彩带的色彩应用则以对比色为主,常见的有黑底白纹和蓝底白纹,背景多为暗色,纹样为亮色,强调视觉对比。

(二)几何纹饰的分类方式与内容分析畲族几何纹样从其表现内容来划分,大致有以下三类:

1.自然形纹

自然形纹饰主要有浮龙纹、山头、云勾、马牙纹、蜈蚣脚纹、水纹等,这些纹样是从大自然中具象的动物、自然景观形象抽象变化出来,再经过高度概括简化后,通过连续纹样和单独纹样的组合方式形成了富有变化的形式美,表达了畲民对大自然的崇拜与热爱。

2.线形纹

该类纹饰以三角纹、菱形纹、直线纹样等线形纹样为主,线条朴拙,纹样大方,多用于畲族服饰,并以花边的形式对其进行装饰。

3.字符纹

字符纹是一种根据甲骨文、汉字笔画以及抽象的图形演变而形成的类似字符的纹样。这类纹饰常应用于彩带,除了装饰兼具叙事和祈福的作用。字符纹根据其造型特征又可以分为:会意类字符纹、假借汉字字符纹、几何形组合字符纹。会意类字符纹:畲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了一些会意图形,在传承下来的彩带纹样里就能看到:以两线交叉(即“×”)表示阳光照耀,以鱼的简笔画表示鱼和渔,以菱形中有一点表示怀孕等。假借汉字字符纹:该类字符的排列呈45°角倾斜的排列特征,字符的间架结构也完全遵循汉字字符的笔画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假借汉字的含义与汉字本身所代表的意义不相同。例如:“田”字纹在汉语里解释为田地,而民赋予的是“继承家业”的意思。几何形组合字符纹:通过不同形态或者相同形态的几何形体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加以组合来表达丰富的含义。例如:三个大小相同正方形呈向右的箭头组合方式代表祭祀的含义。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畲族几何纹饰以“师法自然”为创造哲学,以象征意象的构成手法来表达畲民古朴自然地审美情趣。其中,几何形图案有意味的形式感不但典雅而且具有现代感,它所表现出的形式美感应用在现代品牌与包装设计中突显出雅致而生动的视觉效果。

三、畲族几何纹饰在品牌与包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笔者及其设计团队实地调研了景宁县当地的文化博物馆,系统的收集了畲族服饰图案的资料和图片,并从畲族服饰尤其是彩带中分析提炼出该民族具有标志性的视觉符号“几何纹饰”。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形式、风格、色彩等方面赋予其时代特征,进行二次抽象,应用在浙江景宁当地的“山哈制品”品牌及其包装设计中。

(一)形式与风格的创新

畲族服饰的几何纹饰包含许多不同意义,形式多具有假借汉字形和甲骨文形的造型特点,且带有祝福祈祷的意味。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几何纹饰形式特点可以归纳为5点:抽象性(师法自然)、均衡性(布局对称)、简洁性(几何图式)、韵律性(有序排列)、字符性(假借汉字),其形式造型上散发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视觉趣味。在使用传统民族图形进行品牌与包装设计时,对图形的应用不能简单照搬,而是要在它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求异。常见的传统民族图案的创新应用方式包括:图案叠加、渐变重新组合、变换二方连续与适合纹样、变单个传统图案为多个传统图案等。王玮博士也提出了现代包装设计语境下民族图案应用需注意的三个问题:基本形变异,聚散重构,分中有合。这些方法和注意的问题其实都是要求设计师在理解民族图案文化内涵与骨骼结构的基础上,强调平面构成中造型语言的抽象几何性、夸张性、复合性、差异性等特征。因此,针对“山哈制品”品牌及其包装设计,设计团队在保持畲族几何纹饰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风格,运用基本形变异的方式,强化和夸张几何纹饰基本形抽象几何的特征使其最终像素化,具体表现为由方形的像素块按照几何纹饰的间架结构重新组合。由于像素化图形与几何纹饰都具有强烈的抽象性、简洁性等形式特征,所以能够较好地实现基本形变异的效果。而像素方块的多少和位置可以在保留基本形主要结构特征的前提下,依据设计意图在基本形的边缘和次要部分采用聚散重构的方法灵活设计和调整,做到分中有合、主次分明。这也使得几何纹饰在原有涵义的基础上拥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篇5

2塔山瑶族服饰纹样的艺术特征

塔山瑶族服饰穿戴比较复杂,服饰分首饰、头饰、衣服、束带、裙类及鞋袜类六大类。各个部分的纹样也不同,这种纹样的区别有的是由于类别的客观形状不同而不同,有的则是由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1塔山瑶族服饰纹样的类别

塔山瑶族传统服饰男女有别,在各个年龄段中也有严格的区分。其中男性、年幼、老年阶段的服饰纹样相对简单。从服饰的使用性质方面来说,大概分为:衣服、首饰、裙类、头饰、束带及鞋袜类六大类。头饰包括:铜铃帽、角帽、顶板架、包头帕、头帕、顶板帕、小帕(又称帕端)。衣服有:长大褂和褂子。裙包括:围裙和胸裙。束带包括:须帕(特指无须帕)、大带子、绑腿。鞋袜包括:布袜、布鞋——有翘龙鞋和镶边鞋。各个部分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和色彩。

2.2塔山瑶族头饰纹样

上衣与头饰是服饰中突出的部分,而在塔山瑶族的装饰中是重头饰轻上衣。头饰是与其年龄性别等社会关系有重要的关系。铜铃帽:供未成年少女用。塔山瑶族铜铃帽的面料是青色、里料是深蓝色蓝布。帽布上绣制精美的纹样。纹样以规矩纹样为主,配以少数适合纹样,帽布中间不施花纹留出其背景色或者底色。大部分的是以面料为底子用五色的丝麻线绣制纹样,少部分的用绣纹覆盖了面料,颜色富丽鲜艳。一般用橙色、红色或黄色,以橙色勾勒、红色系为主体颜色。后长前短,配上小绒毛球与银质的小铃铛,尾部挂小串珠“,铜铃帽”瑶语为“咚啷木”。顶板帕(顶板布)和包头帕、小帕属于头帕。顶板帕(顶板布)就是置于顶板架之上的顶板布,瑶语谓之“bengba”,是成年的未婚女性(15岁直到出嫁)用的。这也是塔山过山瑶的特色,类似清朝宫廷妇女头饰。是人物合一的饰品,用自己所蓄长发和支架构成。也有比较精致的顶板布装饰,又加了红绒球、银丝线的边饰。包头帕主要由高龄女性和男性使用的。男性的头帕分二种:一种是二头带须的头帕称之为须帕;另一种是没有带须的谓之无须帕。小帕,瑶语为“帕端”,是单层的,大小为长1.8尺、宽1.2尺,四周围用红丝线或白线扎角,属于女性在各个时候都需要的。这是女性的终身使用品。塔山瑶族头饰的纹样的构图方式是以二方连续为主,以银色为点缀,利用支架形成三维效果,使整个形象趋向立体。在现代的招贴设计中,在大环境扁平化的趋势下,越多的设计师倾向在大面积扁平化的构图中寻找点缀的立体化。在这一点上,塔山瑶族头饰的纹样设计和当今平面设计中的设计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像。而利用线条的立体展示,也可以用于平面设计中,特别是Logo设计中,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无限的效果,形成夺人眼球的醒目效果。

2.3塔山瑶族上衣纹样

塔山瑶族上衣以素色衣裳为底,边缘刺绣为辅,纹样和花色不多,构成十分美观。长大褂:棉质青布,单层,衣摆过膝至小腿上方,为对襟,不定纽扣,下摆开叉至大腿,衣领、衣袖为丝线绣2~3寸的宽花边,或者用红、蓝小布条加花边镶边。纹样以蝙蝠纹、盘王像风车纹、八宝花纹、梅花纹等为主纹,以锯齿纹、水波纹、平行纹、抽象人形纹等为辅纹,作为间隔或者锁边。褂子:即马甲为里蓝、面青、双层,下摆到臀部。缝制后在双肩部锁缝红色丝线,黄色丝线加花,襟钉5~7颗银质纽扣,男女同用。塔山瑶族上衣的纹样以大面积的蓝色、青色为主,以红色和多色纹样勾勒边缘,其颜色搭配符合现代的色彩审美,蓝色和红色、黄色进行撞色。由于其传统的染织技术,其色彩饱和度不高,颜色都有灰度。所以,颜色虽是对比色,但是其灰度的加入使得撞色的颜色达到了一定的和谐度。在书籍装帧设计中,颜色的和谐和对比可以运用到塔山瑶族上衣的颜色搭配法则。

篇6

舞台服装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灯光的影响。灯光可以营造舞台气氛,感染演员和观众的情绪,同时也起到了点缀与辅助服装造型的总用。正是由于灯光才将舞台布景和演员的活动贯穿融合起来,形成整体和谐的流动画面。众所周知,我们看到的颜色并非物体客观的色彩,而是由于光线刺激视神经产生的不同感觉。灯光的明度、色彩和照射角度会使舞台服装的色彩呈现给观众多样的视觉感受。明亮强烈的灯光能大大提升服装色彩的明度,相反昏暗微弱的灯光则会降低服装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有色光源是改变舞台服装色彩的常用工具,在有色光源下服装色彩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白色的荧光灯下,红橙色系和褐色系服装的色相基本不变,但明度和饱和度明显减弱;冷黄色系的服装加强冷色的倾向,而暖黄色系的饱和度会大幅度下降。在暖黄色灯光下,红黄色系的服装饱和度升高,色彩更明艳;相对蓝紫色系服装的饱和度降低。所以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布置灯光并且协调灯光的强弱、色彩,当演员处在舞台不同的位置时,服装的色彩就会发生变化,观众的情绪也会随之起伏。另外,灯光也是配合舞台服装色彩营造舞台氛围的最佳搭档。如果要使观众沉浸在热烈火辣的氛围中,可以利用金黄色的灯光配合红黄色系的服装;若要形成凄冷悲凉的场面,就可用冷色的灯光搭配蓝紫色系的服装。

舞台服装色彩与布景的和谐关系

营造舞台情境氛围,调和舞台布景与服装的和谐关系,对于把握人物心理诠释人物形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舞台布景与舞台服装的色彩搭配。舞台服装的色彩是舞台画面上流动着的乐章,它与灯光、布景协调搭配,描绘出一幅幅灵动的画面,它直接影响到舞台的整体效果,对改善观众视觉效能有积极的意义。把握色彩三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处理好服装色彩与背景色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完美地利用服装色彩诠释舞台的表现力。我们可以将舞台布景比喻为画布的底色,而舞台服装就是会活动的色块,局部色块必须服从于画面整体的风格和色调。因此在一套舞台服装中,色彩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布景色彩的影响和限制,尤其是在场面宏大、布景不断更换的舞台表演中,通常会将服装色彩控制在五种以内,当然印花面料的色彩除外。如舞台背景是红色调时,为了使演员显得更加突出,舞台服装的色彩就不能大面积使用红色调,选用冷色调的设计时人物在舞台上的直观形象会由于暖色调的对比显得尤为鲜明突出。

刷新了舞台吉尼斯世界记录的长隆国际大马戏《森林密码》就采用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森林实景式舞台,宽100多米,纵深50多米的舞台创造了舞美史上的奇迹。布景层次多达11层,以热带雨林为背景,将山水树木和动物融为一体搬上舞台,真实情景的舞台布景增加了表演的神秘感。由于《森林密码》的主题是展现发生在神秘丛林中的离奇故事,所以舞台服装的设计都是以森林为母题,紧紧围绕着马戏节目及故事情节进行构思的。其服装造型怪异大胆,色彩艳丽丰富,与舞台布景呼应成趣,大大提升了马戏的视觉效果,瞬间就将观众推进了原始的大自然情景中。充气小丑的斑马纹连体衣、有曼妙舞姿的金发女郎的金缕衣等绚烂华丽的舞台服装,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大地满足了现代观众挑剔的眼光。

舞台布景、服装、灯光的协调统一共同打造了这场视觉盛宴,再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堪称是一首美丽生灵世代不息的生命礼赞。因此,将服装色彩与舞台布景的色调维持在一定程度对比又和谐统一上,既能丰富整个舞台的色彩感受,又主次分明,更利于每种色彩充分的表现其特征。又如大型儿童舞台剧《雪孩子》中,演员的服装统一为白色。舞台布景采用蓝白相间的冷色调幕布,加上白色雪花的辅助,与“小雪花们”身穿的白色雪花裙、头戴的白色雪花帽相呼应,营造出了美轮美奂的冰雪世界。

面料与舞台服装色彩的关系

对于舞台服装设计来说,最先受到关注的是款式结构和色彩,而材料最易被人忽视。其实服装面料不只是制作的物质手段,也是内涵丰富的舞台表现语言。舞台服装设计师为了引导观众进入舞台的规定场景,常对面料进行提升与组合,赋予面料新的外观和明确的内涵,并通过面料构成的服装形式来引发观众的思考。服装面料表面的纹理纵横交错、凹凸不平、粗糙或平滑的肌理与服装色彩之间有深刻而复杂的关系。面料对于服装色彩的影响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面料的质感,纤维组织形成的各种面料对于光的反射、吸收、透射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色彩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也会因此产生变化。表面粗糙的织物,对光的反射能力弱,色彩的饱和度和明度就会比用同样染料染制的表面光滑的面料低,如同样情况下丝织物比麻织物对于光线的反射能力更强,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也相对较高。另外面料的表面肌理也是重要因素。

即使面料的组成纤维相同,但因纤维的组织不同形成不同的表面肌理,也会影响服装的色彩。锦缎面料等表面光滑的织物对于光线的反射能力最强,其次是平纹、斜纹的面料,表面凹凸不平的粗糙面料最弱,色彩的饱和度、明度也呈现从高到低的表现。例如话剧《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服装都是蓝色调,但周朴园的长袍选用锦缎面料,纤维组织细腻表面光滑的面料对于光的反射能力强,色彩的饱和度和明度较高,呈现出的色相较为明确。特别是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光鲜华丽的服装质感彰显出角色的身份和地位,冰冷的蓝灰色诠释出周朴园的自私与冷漠。

而鲁侍萍的服装选用粗布面料,表面凹凸不平的粗糙材质对于光线的反射能力较弱,色彩的明度较低饱和度不足,服装色彩显得暗哑陈旧,完全符合角色的境遇,反映出鲁侍萍无奈的处境与坚韧的性格特征。

色彩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艺术更强调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舞台服装的色彩应用当然也离不开这一规律。色彩体系已经远远超越了审美和实用的功能,体现出深远而广泛的文化影响力。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服装色彩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和等因素的影响,反映出强烈又鲜明的文化特征。对于色彩的偏爱和情感蕴涵了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人们的性格与思维方式。例如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尤为偏爱红色,认为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对于黄色也相当推崇,甚至被认定为是只有皇族才能使用的色彩。

然而在墨西哥,黄色的花朵象征着死亡和绝望,而红色则代表着诅咒与怨恨。同样在巴西黄色也意味着会让人感觉陷入绝境,是患病的征兆。在巴勒斯坦由于所罗门教的僧侣穿着黄色的长袍,因此黄色便被贴上了宗教或政治的标签,是谨慎使用的色彩。所以,了解不同地域和民族中的色彩的观念和认识及审美趣味,能使我们深入探析其色彩视觉心理,以便更好地为舞台服装的色彩运用服务。恰当地把握和运用色彩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有助于观众和演员的内心情感沟通,对于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氛围情境的营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涵盖了中国各藏区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歌曲、乐器和舞蹈的大型藏族歌舞乐《藏谜》,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反应藏文化的音乐诗篇。为了完整真实地再现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文化传承,剧中的近三千套舞台服装都是根据本族服饰的特征而设计的。

篇7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入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入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入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入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入,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入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入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入形式

篇8

服装工作室专业课程教学是服装专业课程学习的主要核心之一,一般工作室的教学是以师生生活状态的接触为特征,导师带领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将课程整体打通,把理论贯穿于实践中的教学,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并亲自参与教师实践的全过程或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与实践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的过程是工作室中服装实践教学的一个全面过程,是工作室实践教学的集合体。服装设计大赛的成品是服装实践教学的展示品,在大赛过程中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设计及制作水平,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机会,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1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意义

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各门课程不连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学生所学知识浮于表面。例如,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各科任课教师是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出发单向进入教学,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衔接联系,而学生掌握的知识分散、片面,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一个相互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以至于学生就业后实践经验不足,不能深入分析问题,面对社会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在服装设计大赛引领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工作室在服装大赛参与过程中打通服装实践整体课程,在大赛的实践操作中融入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通过参加设计大赛,根据设计要求主动学习与调研,提升设计及制作水平,解决实践的困难与问题,开阔视野,锻炼综合发展能力,获得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机会。同时,学校也解决了在人才培养上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所培养的大学生将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把服装设计大赛拉入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在大赛中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面料等课程的教学,各科任课教师不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出发单向进入,而是根据服装大赛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面料、服装制作后的效果,让工作室将课程整体打通,完成服装设计大赛。学生在服装设计大赛中把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实践动手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目的

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没有实现需求的对接,学生在企业工作后,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还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就业后,因承受很大的压力而转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服装设计师是各大高校服装设计教师的责任,而服装设计大赛正是学生展示自己创意的大舞台。服装大赛是服装设计领域的重要赛事,参加设计大赛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机遇,它不仅是对参赛者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培养,也是动手学习服装实践的全过程,还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将平常在服装各门课程上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因此,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导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以赛促教”。学生在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中融入理论知识,提升实际的动手能力。教师之间也将各门课程相互打通与贯穿,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从各自课程去讲解服装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教学方式。“以赛促学”,学生在服装大赛中,根据大赛要求,会主动去市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设计、制版、制作等全过程参与实践。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期完成大赛任务,学生在大赛实践过程中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和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同时工作室可以请企业专家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大赛,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还可以开阔设计视野,及时了解和把握当下服装设计流行趋势和重要的设计理念,从而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以赛促改”,在当今服装设计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教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成为当今服装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服装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服装设计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而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工作室在服装设计大赛中能发现学生的不足,改进服装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

3服装设计大赛在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思路:工作室根据大赛主题要求,分析服装设计存在于哪些实践课程中,分别把大赛主题融入这些实践课程中,以学生为主导,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参与实践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的学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大赛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工作室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向学生讲解在大赛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这样工作室还可以通过学生参赛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会主动学习与调研,扩充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参赛实践中走出去了解市场和企业生产模式,针对服装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进行调研,扩充自己的知识,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大赛主题的分析,建立与大赛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大赛中完成服装的实践知识,把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大赛中实践理论教学、主题中实践教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等,学生在多元化实践教学中,会主动去市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设计、制版、制作等全过程参与实践,掌握实践教学知识,并了解服装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再次,让大赛的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模式接轨,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解决疑难问题,扩充自己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大赛中学习服装实践操作知识,在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大赛中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在大赛中了解服装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同时,大赛有利于培养有思想、有创新理念,对服装行业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大学生。

作者:宋廷菊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洪.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探微[J].南北桥,2016.

[2]韩佳蓉.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J].青年与社会,2014.

[3]李华麒.从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谈工作室实践式教学[J].艺术教育,2009.

篇9

(1)点。点具有位置感、扩张感和收缩感。在出现两个点的情况下其可以暗示出方向和长度,并能表现出多变的张力。我们也可以把一条线看作由一串点组成,或者是点沿着一定长度在运动。并且这些点暗示着速度与时间,表达出丰富的韵律感和秩序感。

(2)线。线通常分为水平线、垂直线、曲线、斜线、不规则线等几大类。不同类型的线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例如,细线通常给人感觉懦弱缺少勇气;直线给人一种稳定、强壮的感觉;折线多用来表达情绪上的波动。不同排列粗细的线能组成不同联结和韵律的图案。若把线理解为一种力,水平线与垂直线两者相结合能够诠释出一种张力平衡的矛盾原理。斜线,可以带给人一种方向感,有种悬而未决非常的不稳定的感觉。曲线,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自然态,对于一条的曲线来说,它能更为简明地表现出方向和比例关系,更有趋向与直线的“欲望”。

(3)面。通常人们把各种面按一定规则。例如,大小,形状,色彩,明度进行排列,形成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受视觉环境、光效应等影响。

(4)颜色。很多人都说色彩有“温度”,实际上是人在观察环境与物体的色彩时视觉神经细胞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观察红色系时,身体会出现体温发热现象,神经开始紧张,如果长时间持续下去就会产生狂躁现象。但如果观察蓝色系,人的体温会实际上降低,人们会感到凉快,但时间长了由于体温持续降低,人的大脑反映变慢,产生麻痹,使各种行为活动效率降低。而明度较高、灰度较高或中性的色彩,人的生理感觉平稳舒适。因此,在确定室内的色彩时,要求冷暖适宜,尽量不采用红蓝等原色,而用中性或淡雅色彩,以减弱色彩对人视觉的刺激,保证血液流通、脉搏搏动平稳。

(5)符号的运用。怎样是成功的室内设计风格呢?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论一件艺术品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应关注使用者情感的交流,为了营造艺术氛围,可以采取符号性手法进行设计。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通常被看作室内设计符号。室内设计中点、线、面、体、色彩等与构成以及对这些元素的表现手段则是对室内的符号化表述。通过对这些符号的加工与整合,来表现设计师所想表达的设计理念。室内设计中的造型设计实质上也是对各种造型符号进行编码,表达其实际功能,并说明其品质特征。通过研究以下几个案例来分析如何取舍合理安排这些符号使其在空间中互相呼应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本次所要研究的主要目的。

2案例分析

现代人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仍信奉中庸之道。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庸之道体现在“适度”二字上,也可以称作平衡,使现代生活中不失传统的高贵典雅和丰厚的文化意蕴。室内空间是人们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也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场所,将符号的造型方法、特点、规律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运用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是十分重要。俏江南餐厅的室内设计就突出了这些特点,这里列举几个不同分店的室内设计效果图,浅析一下符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

(1)“圆形”符号。俏江南餐厅的设计师在为每一个分店做设计时都非常系统的运用符号,这种系统的运用手法使得室内视觉效果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例如,俏江南北京国贸店随处可见的椭圆形符号,椅背,灯具,包厢,甚至是灯具的支架无不存在着圆形。而且元素搭配的很有意境。例如,吊顶处的水墨仙鹤与包厢的墙纸相呼应,在这种装饰效果下甚至会觉得餐巾的折法也像是仙鹤的翅膀,符号元素运用的非常巧妙。

(2)“矩形”符号。俏江南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店墙体上的蝴蝶标本与吧台侧面的蝴蝶射灯,以及沙发上黑色类似蝴蝶翅膀纹路的花纹都是一种装饰符号,整体有一种规整的秩序感和韵律感。而且蝴蝶标本与大厅的树木形象使人不自觉地把二者联系起来,这种表面上看似不同的符号其实质也是存在着一些有逻辑的内在联系的。这些元素掺杂在一起使得柱体上的方形木条,吊顶处类似树叶的形象及蝴蝶这些符号组合在一起结合整个餐厅的纯白色系给人一种纯净的自然之美。

(3)“线”形符号。俏江南北京欧陆广场店运用了曲线这一装饰符号,看似杂乱其实整体上却是非常有秩序的,镂空屏风上的曲线与餐厅地面的曲线相呼应,避免杂乱又穿插了规整的垂直线来中和这种视觉感受,屏风上曲线组成的圆形与圆形的桌,圆形的盘,带有弧线的椅背,甚至带有圆弧造型的灯饰组合在一起一切看上去既合理又整体。

(4)具象元素抽象化符号。俏江南苏州李公堤店把“花瓶”“折扇”这两个形象作为一种符号进行装饰,沙发上陈列了一系列红色的花瓶,红色这一元素首先被运用到室内的各个地方,墙体,部分厅的地毯,沙发,部分灯体等等。其次部分灯的形象由灯笼改造成带有花瓶形态的造型的形象“;折扇”这一元素则被运用到吊顶的设计和小型包间的隔挡上。不仅于此设计师还提取部分曲线的元素运用在如沙发,座椅,包间的圆形顶,带有弧度的包间墙体。这些被肢解的符号在一起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经过变化后再次组合,画面既丰富又互相联系,而且元素的解构和拼合的装饰效果又十分有意境,中国风里带有一些现代感,有一种“中西合并”的感觉。这种装饰方法使传统符号在现代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并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就应该像俏江南的设计师一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

篇10

钱梦龙老师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使学生乐学、会学并且学活、学实,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自觉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自我教育。因此教学改革应体现创造为本、能力为魂,素质为先的宗旨。笔者以教学信息资料有选择地包容、吸取为核心,以激发教与学的自主性、创新性为基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为关键,追求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归宿,符合教师要“加压”,学生要“减负”的趋势。教师先跳进题海,以大纲为纲,教材为主,教参为目,“学参”为辅,再让学生跳出题海,获得元认知知识,通过精讲、精选、精练,举一反三,熟能生巧。这样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在“学参”帮助下最大程度地起到诱导、指正的作用以提高效率,变劳动密集型为智能密集型学习,走出片面追求分数结果的怪圈,把求知作为信息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大家突破教材和课堂束缚,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在知识的广阔天地中展示其能,实现分享学习,走出传统教学的狭隘圈子。因而提出了“学参”优化设计的轮廓构想。

二、"学参"优化设计的框架

“学参”是指教师在全面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对教材中每单位(课时、单元)的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教师通过编篡“学参”来代替过去的教案与学案,使教案和学案合二为一,“学参”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与教材相配套,但又不拘泥于课本或照搬于某一教学参考书,与授课进度相同步(课前发给学生并经装订成册,可滚动使用),便于学生预习、听课和复习,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贯通与互动,达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学与思、读与练相辅相成,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融合。

“学参”大体框架包括下列项目:㈠“课时学参”包括⑴目标要求、⑵导学过程、⑶知识结构、⑷材料补充、⑸知识迁移、⑹作业练习;㈡“单元学参”包括⑴阶段特征、⑵学法指导、⑶主要人物活动、主要时间、地点、⑸疑难解释、⑹学习札记等,各课时结束以“单元学参”作总结,设置应灵活便利。其中“目标要求”包括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能力和思想教育要求:“知识迁移”包括学科内纵横知识联系。特别是中外联系,显性尤其是隐性知识,及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交叉综合运用,史论结合等:“作业练习”有常规题型(如5分钟随堂练习),也可以是开放性写作题,但侧重单选和材料解析题。“补充材料”包括相关原始史料、争鸣观点、典型例题、还附有相应参考书目、影视歌曲,名人名言等:“学习札记”由学生独立完成,其中可记录某些疑问、心得,还有自我设计试题,答题失误分析等,教师作定期检查。

三、“学参”优化设计的特点

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脚踏实地,有的放矢,其中“学参”的精心编写无疑只是一种尝试,。笔者对“学参”进行了长期酝酿、论证,在1999年已作初步实施。它与教参、学案和教案不同,主要突出之处有:

(一)、独创性,⑴结构不同:教参包含引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要点、教材分析、教学建议、练习提示、资料和注解等;教案包括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小结和作业等;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识方法、技能训练等组成。⑵主体不同:教参由权威专家合作著写;教案由各位任课教师单独准备完成;学案由备课组教师共同编制。⑶对象不同:教参为教师服务,作备课参考;教案针对相应的学生,作授课蓝本,限于课内使用,不与学生见面;学案联系学生实际,公开在全年级统一使用。

(二)、针对性,目前制约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因素,除观念导向和学校客观条件外主套还有:①教师因素。不少教师的知识面狭窄,功底浅,对现代学术动态知之不多,而且教法古板,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习惯于满堂灌或照本宣科,知识承载量少,导致出现启而难发,启而不发的现象,因而师资的知识和方法尚待更新……②学生因素。在基础知识、技能欠缺和学习方法、习惯不如人意,学生对教师和教材过于依赖和盲从,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有被牵着走、喂着吃之虞,只知死记硬背,临时突击,一味猜题押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教材和参考资料因素。由于课本体系陈旧,观点滞后,既无法反映国内外形势变化,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潮流,况且缺乏配套辅助资料精品,存在过多过滥,过偏过难,搞题海战术或雷同抄袭等弊端,辅导用书良莠不齐,无谓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和选择的疑虑,因而“学参”的编写呼之欲出。

(三)、启发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学生形成浓厚的兴趣和掌握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去“发现学习”,培养“问题意识”,让学习者经历一个发现过程,让他(她)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学参”的运用旨在透过表象深入发掘隐性的、潜在的知识联系,形成点、线、面的立体智能结构,这样学生先通读学参,设疑质疑,然后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后进一步吸收、消化和巩固。进而夯实基础,扩大视野,活化思维,挖掘禀赋潜能,最终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整体性,“学参”不仅强调德育、知识和能力的综合目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充分利用,而且以课时或单元为板块,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把目标的全面性、结构的完整性、阅读的广泛性和理解的深刻性落到实处。还进一步突出交互参与,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形成有序和良性的信息循环,共同享用信息资源,使实践、创新、竞争、协调意识得到培育,特别与多媒体手段配合,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结合。

(五)、层次性,“学参”主张以“学”定“教”,从实际出发,力图克服单向划一的局限,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提出相应要求,例如程度差先些的学生只需掌握基本概念、内容概要、限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程度好的可提高到知识迁移,疑难解释、补充材料等,并能写一些小论文,达到分析和综合层次。相应的作业练习划分为三档(难、中、易),这样可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学生可依次提高水准,产生成就感,以教师的示范执导的不变应学生的万变。

四、学参“优化设计的功效

传统应试教育仅局限于围着课本转,以教师一言堂为主,以机械性被动接受为意向,以分数为唯一评估价值,其弊端急需消除。”学参“的优化设计的效用初露端倪,体现了教法法与学法并重,知识和能力同举的目标,有利于实现从守成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超越,推进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笔者认为:

㈠它能推进教师观念更新和知识的充实,有助于现代教学模式和方案的进一步摸索与实施。教师不仅要学教更要能教和善教,教然后知困,教师倍感非学不行,非终身学习不行,只有千方百计开阔眼界,加强业务进修,进而带动学生去学,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还有学得怎样,自觉地做教学改革的促进派。当今教改中许多优秀的改革模式和方案已脱颍而出。例如江苏启东中学推出”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浙江金华一中试行”学案导学法“等。目前各类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层出不穷,例如北京、江苏、天津等地出版了大量教学参考资料,科利华公司推出的CSC电子各课系统等,以及各期历史报刊,尤其是扬子坤、陈伟国等人的文章,若通过上网还可获取无限的信息资源,这些都为高质量的学习辅助材料提供了源头活水。

㈡它能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减轻学生负担。通过“学参”逐步地点拨和示范,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目标要求,驾驭历史线索与规律,阅读和钻研历史材料,遵循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法”,从单调、繁琐的听、抄、背中解放出来,还历史以生动、深刻、丰富的本来面目。叶圣陶先生重申“教是为了不教”,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学能力,为高三和大学阶段,甚至于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㈢它能提供有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助学资料,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学参”立足教材,紧扣大纲,联系实际,着重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归纳要点,研讨疑点,对现有教学资料进行加工和筛选。努力达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发散性思维,以创新为灵魂,体现了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争取改变长期以来那种学得累但又学不好的不利处境。

五、“学参”优化设计的使用

为使“学参”成为主题明确、目标实际、策略合理、程序完整的助学帮手,做到“全”、“实”、“活”、“新”,使教学内容尽量简约和精确,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应当:

1、实际出发,反对主观随意。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诸如对知识基础、动机兴趣,困难和缺陷等都要周全考虑,想学生之所想,尊重和信任学生,并依据反馈信息,适时调控,力争精炼、多导、有趣,面向全体又照顾差异,循循善诱,步步为营,只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所作为,摈弃消极被动,学生要充分激发学习的正确动机和浓厚兴趣,以教材为本,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通,强化独立思考意识,拓宽和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广读精练,稳扎稳打,在教师的指点下由着重求知的结果向着重过程转变,妥协处理学科之间,课内课外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保证学习的主人角色定位,把勤学、敏思和笃行有机地结合起来。

3、科学规范,切忌粗制滥造。教师首先要切实提高业务水平,更新观念,使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适应改革新形势,进而通过精心备课,做到有章可循,再摄取有关教学资料的信息,经过一番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为我所用,并且要恰到好处,适时、适量、适度,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直至“还有什么”的问题。逐步积累和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库。

4、开放动态,防止保守僵化,教师应广泛吸取各地、各科的教改长处。发挥教研组作用,择善而从,集思广益,开展开放性竞争,克服依赖性和封闭性,在沟通中充实自己,边教边学,教学相长,在动态中求新求异,通过反复构思、论证不断完善,使“学参”精益求精。当然学生也不必囤于“学参”框框,使自己始终处于有效学习之中。。“教为不教,学为自学”是我们渴求的教学理想境界,尽管还任重而道远,只要大家辛勤耕耘和培育,“学参”这棵幼苗就能茁壮成长,并结出硕果。笔者愿与同仁们共为中学历史教改相互勉励,为实施素质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书目:

①《比较历史教育学》王铎全,李稚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