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子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7 16:50: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职电子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职电子技术论文

篇1

第一,理解二极管的结构和分类。

第二,掌握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和主要参数。

第三,会灵活应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第四,通过本节教学实践,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学求真、善于学习、积极实践的精神,提高操作技能。第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养成勤学理论知识、勇于实践的好习惯,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研究问题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极管的伏安特性。难点是二极管单向导电性的应用。

三、教学进程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刚上课时,教师启发学生温习学过的知识,以PN结的导电特点提问。教师边听学生回答,边提纲挈领地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

(2)分发实验提纲,学生每人一份,安排学生先观察二极管,了解二极管的结构,然后做二极管伏安特性的探索性实验。主要探索研究如下问题:二极管外观如何;二极管加正向电压时,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如何;二极管加反向电压时,电压和电流有什么关系。

(3)教师依次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小结,导入新课。以温习的知识提问和寻求性实验引入新课,创造环境,激发思考,创设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急于解疑的心情参与下列教学活动。

2.听课教学

(1)介绍二极管的结构和分类。

(2)教师画图并讲解:二极管的伏安特性的含义。

(3)教师逐一提出下列问题。第一,二极管加正向电压时体现的正向特性:电压为零时,电流为多少;电压较小时,会出现什么现象;电压超过一定数值后,出现什么现象。对于以上问题,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逐一解释原因,以加强学生理解。第二,二极管加反向电压体现的反向特性:加上反向电压后,有没有电流。对于该问题,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和温度的关系。第三,当反向电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电流有什么变化;根据以上两点,再提问若反向电压继续增大到一定数值后,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解释原因。

(4)画出特性曲线,总结特点。画线总结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分析讨论,同时将结论提纲挈领地写在黑板上。教学过程中,设疑引路、步步深入、条理清晰。教师通过演示、图示,紧扣学生求知心理,集中思维,引导学生分析疑难问题,讨论解疑良策,使本节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5)介绍晶体二极管的主要参数。3.用归纳法、对比法小结该节课结束后,根据黑板上的知识提纲,用归纳法小结,加深学生理解、记忆。教师概括以上教学内容:晶体二极管的正向特性、反向特性、反向击穿现象、二极管的非线性。

4.例题练习,加深理解、检验教学效果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新课结束后,教师通过例题练习,检验教学效果,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板书设计

为了把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清晰地反映给学生,黑板最左边板书二极管的结构和分类,最右边板书二极管的主要参数,中间部分板书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其特点,另附加一小黑板画出伏安特性曲线。这样将本节课的全部知识目标——二极管及其伏安特性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内容简明扼要,对比性强,使学生容易把握知识点,深刻领会教学内容。

篇2

进入二十一世界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其他方面也有诸多的要求。当前的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依据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中职电子技术课程应该加强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2是教育改革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新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因此,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

1.3当前教学存在弊端

当前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教师观念陈旧,电子技术课堂效率不高等,使得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没有学到电子技术相关知识。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成为了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和其发展的瓶颈,中职学校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加强教学改革,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求,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2我国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

2.1中职电子技术教育现状

中职学校中设立电子技术专业的时间虽然有一定时期,但对于电子技术课程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各种评价体系并没有建立,缺乏一支稳定的电子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也各部相同。中职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但是在当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教育课程中,由于课程建设不完善,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时间并不多,大多都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人才培养上面,中职学校并没有对当前电子技术市场进行调查,对市场人才需求不了解,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

2.2教学内容不足

当前,大多中职学校采用的教学都差不多,一般采用的都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技术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其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当前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没有对其进行更新。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新的方法和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也越来越广泛,但是这些新的技术在教材中也没有得到体现,教材中的大部分案例都是以前的技术和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汇中,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实施教学,和学生的实践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其教学内容的制定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理论知识相对于实践来说,对学生并没有那么重要,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是操作,在将来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的发挥。但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却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实践,理论知识过于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打击了学生学习电子技术课程的信心。

2.3电子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让电子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对电子技术课程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特色,不能满足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学的知识大多广而宽泛,不能很好的针对社会需要进行定向培养有技术性的人才;第二、课程设计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以传统的模式,没有突破,没有根据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不利于与时俱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比较落后;第三、学生学习观念不强,积极性不高,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互动性不强,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老师教的与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学而不精,缺少积极钻研的态度。第四,当前中职学校还缺乏一支专业的电子技术教育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性和教育方式还值得探究,如何培养出一个优秀顶尖的电子技术教育师资团队,是中职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都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供需平衡。第五、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针对性的培养,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而是采用单一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中职学校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对策

3.1改革教学内容

教师在实施电子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过多的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意义并不大,理论知识过于深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听不懂,还会打击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信心,使学生丧失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电子技术教学内容的改革,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型和先进性。根据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要求,将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删去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部分,并将使用部分增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坚持与时俱进,其教学内容要适当的增加新技术和新知识。

3.2注重对教学方式的改革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门课程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缺乏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在第一节电子技术课堂中,教师就要详细的为学生介绍关于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电子技术课程有清晰的认识,认识到其价值,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更加注重对该课程的学习。同时,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使用多种教学技术,并做到灵活的运用,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

3.3加强对教学技术的改革

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意识。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日益更替,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新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进步,不被时代所淘汰。教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和重要性,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其次,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要制定好培训目标,并按照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针对教师的现状,实时地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在重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的有关专家进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不断的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篇3

二、“故事教学法”的应用

在课堂中讲故事对故事的本身有严格的要求,稍有不慎就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接下来本文将对“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前提、对象范围和具体实践等相关性问题分别予以阐述。

(一)“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前提

此前已经有阐述,“故事教学法”首先要是合适的故事,要具有严密的知识相关性。类似很多文章中提及的“情境教学法”“类比教学法”等,在合适的故事前提下才是精彩、生动的故事,而学生的作业也将会变成相关联的其他故事,大大提高了知识的灵活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本文所涉及的对象范围

由于中职电子技术课程由半导体二极管导入开始,后面重在讲述三极管知识。其他章节例如集成运放、功放、稳压电源、数字电路等无不由二极管、三极管构成。所以,故事的对象要聚焦在二极管、三极管这一主角上来,再围绕二极管、三极管讲讲具体“故事教学法”的运用。

(三)“故事教学法”的践行

由于明确了电子技术课程中二极管、三极管的主体地位,接下来就将分别围绕二极管、三极管落实“故事教学法”。

1.二极管“故事教学法”。电子技术课程开始篇章就涉及半导体的概念,由此衍生典型器件是半导体二极管。而二极管的典型应用特性为单向导电性(正向导通、反向截止)。与该知识相对应的故事可采用学生们都熟悉的伊索寓言故事———《蝙蝠———鸟和野兽》进行改编。“鸟向野兽宣战,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当鸟类快要战胜野兽的时候,蝙蝠挥着翅膀对鸟类说:‘你看我长着翅膀,我和你们是同类。’而当野兽快要战胜鸟类的时候,蝙蝠又露出牙齿对野兽说:‘你看我长着牙齿,我和你们是同类。’”这个故事和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有很强的相关性。在课堂上,相关的角色扮演与填空也可以随即展开,如A方为鸟类,则K方为野兽。当VA>VK时,则鸟类要赢得野兽;反之野兽赢得鸟类。另外,PN结由蝙蝠扮演,书本中还有死区电压存在区间则对应着双方僵持不下阶段,而正向大电流烧毁二极管则对应着A方压倒性战胜K方,反向击穿是K方压倒性战胜A方。如此一般学生的思维将被打开,太极原理、此消彼长等故事将层出不穷,课堂趣味性大大提高。当学生深入理解二极管的应用特性后,随之而来的二极管的应用章节“半波整理、全波整流、稳压电源”都迎刃而解。抓住了学习的钥匙,问题由难变易,事半功倍。

2.三极管“故事教学法”。接下来谈谈三极管的“故事教学法”运用。在此也可称之为事例类比,角色扮演与替换。由于三极管是中职电子技术课程的核心器件,掌握三极管特性与应用也就掌握了中职电子技术的半壁江山。中职电子技术三极管部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环节:

(1)三极管的确切说法是电流控制器件。其存在三种工作状态:饱和、截止、放大。在此,我们可以通过水流类比电流,水龙头类比三极管来进行类比教学。水龙头也存在三种工作状态:当阀门拧紧则为截止;当阀门放开旋转至最大继续则为滑丝状态,滑丝状态则为饱和,多滑丝一圈还是两圈最大水流不变;中间的可调状态则为放大。整个过程形象具体,角色扮演性强,可类比性广。针对具体课堂,学生不但可以参与故事,而且以故事为剧本延伸为话剧与小品等,拓宽其参与度,增强其趣味性。

(2)三极管另一工作状态为动态特性即书本所阐述的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在此则可以用船在水中行驶,过桥的瞬时画面进行类比。(故事来源———温州大桥遭游轮撞击续:船高超申报通航高度)。书本阐述为静态工作点设置不合适时的饱和失真、截止失真。分别对应水位不合适时的撞到桅杆和搁浅。

(3)对于三极管构成的串联型稳压电源典型应用电路。书本对四个组成部分分别进行了说明。依据备课惯例处理,作原理可概括为:从输出端取样与基准部分比较放大后,反馈到调整部分进行电压调整,从而实现串联稳压。学生学习该内容较困难,可以采用高速公路行驶的汽车进行类比。(故事来源———高速超速不行;牛车上高速也不行)以高速公路限速为例,以小汽车上限100千米/小时为基准部分。输出端电压U0由当下的行驶速度扮演,若当下行驶速度为120千米/小时,比较放大部分则对应120减100大于零,结果为超速了。接着要把这个结果反馈至调整部分,调整部分由刹车系统来扮演,轻踩刹车实现降速完成调整环节。这样学习电路变成了学习交通规则,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三极管的基本特性与应用基本包含与覆盖。采用“故事教学法”形象生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深入理解其应用特性。学生能熟练掌握三极管应用,由三极管派生的“功率放大电路”“数字电路”等内容也将迎刃而解。正所谓以“故事教学法”为抓手,以点带线,以线盖面,这样的学习方法将大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篇4

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下,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成果展现在教育者面前,通过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下全新的教学方极具科学性,值得借鉴与推广,因此,基于现有的优势教学资源能够为信息资源整合的实现奠定基础。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化,并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资源基础。在此过程中,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要确保这一教学资源的引入适合专业教学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1.2构建信息资源库

要想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库,而从当前高校信息资源库建设的现状看,由于重视程度不足致使信息库建设资金投入等受限,信息化教学还停留在视频教学等初级阶段。而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求要建立完善的教研资源库,同时还需要针对学习资源进行高度的整合,进而才能确保信息资源在教学中得到高效利用。

2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与基础

2.1实现二者整合的作用

当前,实现中职院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教改下该专业教学的必然发展方向,同时也是落实教学目标与提升人才质量的基础。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该专业教学中,能够以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落实,即通过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来确保学生实现对专业知识的自由构建。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活动的开展突破了时间、地点等条件的束缚,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能够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提供基础,强化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能够以EAD技术将仿真软件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基于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可以进一步实现Protel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确保教学模式的有效更新。

2.2实现二者整合的基础

要想确保信息技术与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有效整合,首要基础条件是具备相应的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同时需要具备专业能力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确保该专业的教师能够具备信息化教育的理念,能够基于信息化技术下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此外,在实现二者整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每一阶段教学成果的总结来制定相应的改进与实施计划,进而才能够确保基于信息技术下的专业教学能够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3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3.1更新教学理念,积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中职院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想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确保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积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进而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在素质教学下,需要打破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比如: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以“图+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能够实现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进而使学生带着兴趣走进知识,为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3.2因材施教,实现教学课程与内容的合理设置

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其本身的知识基础差,缺乏主动性,自身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上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论性相对较强,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也就无法具备相应的能力。与此同时,这一专业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与高职院校的教材内容相近,而中职生与高职生本身的知识基础是不同的,一概而论的教学内容定然不符合中职生的实际状况与需求。同时,相应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实践课程内容。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实际特点需求为切入点,并要实现课程的合理设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

3.3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信息素养是当今时展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相结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切实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来确保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渐融入到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范围中。再如: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是要确保案例要具备可操作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成长。此外,教师还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媒介来构建仿真模拟实验,将知识立体化、形象化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以在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基础上,确保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信息化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篇5

0 引言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建立在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之上的,以电气控制系统为核心,以电动机为主要传输动力,具有自动检测、信息控制等多项功能,利用自动化技术可使各项电气设备自主控制完成电力生产任务。将其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可有效解决其复杂结构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降低工作难度,减少人工劳动量,进而维护系统稳定运行,提高生产效率。然而在实际应用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应引起重视,促进该技术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1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功能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1 功能

首先是自动控制功能,即对电力设备的自动控制,是自动化技术的一个重要体现。多采用分散式控制方式,实现对整个操作系统的控制,运行中若有设备出现异常,自动控制系统会及时发现, 并将故障电路切除,以免有电流经过,使得故障进一步扩大。而电力系统结构庞大,线路复杂,要想准确切断电路,还需依靠分散控制来完成,所以说自动控制功能是维护系统整体稳定的一个重要保障。

其次是保护功能,受内部运行或外部环境影响,电力设备难免会出现各种故障,进而影响到系统安全。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则能够保护设备运行安全,如输入电压不稳定时,自动控制系统会控制设备自动将高电压转换为低电压,保护设备内部的元件和导线不被损坏,将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降至最低,尽可能地保护设备安全。电力设备运行时的承受能力有限,一旦电流过大,必将受损,所以说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可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此外是监督功能,主要是监督不稳定电流,因为电流不稳定时,对设备危害较大,自动化控制系统则能对其加以监督。此时显示器上的指针会有所偏移,且信号灯闪烁,提示工作人员对线路进行检查。进而控制不稳定电流,避免故障发生。

1.2 应用

首先是电气产品的设计,为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设计者必须具备极强的专业知识,并了解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产品的用途和工作环境。以往多以经验为主,缺少科学性,而且工作量较大,精确度低。而现代化产品则要利用高科技和现代化工具,如计算机等。另外,控制理论也越来越成熟,尤其是专家系统、遗传算法等的应用,为产品提供了质量保障。

其次是设备故障的诊断,现代化电气设备功能增多,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故障也变得更加复杂,具有非线性的特点,检测处理难度加大。传统的方法显然已不适用,而当前则逐渐形成了一套设计理论,以此对故障进行检测。这是一大创新,在智能化产品故障检测中较为适用,效率很高。当然还可以结合模糊逻辑系统等使用,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

2 新型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分析

2.1 案例

某电力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故障发生频率,于2003年引进了DCS系统。随着用电需求的增长,电力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DCS系统的应用可控制输入输出设备,从而采集系统的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对功率计电压等加以适当调整。该系统以控制系统为基础,具有分散控制、分级管理、集中操作等功能,在电力生产中一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电网事业的改革,这种系统的弊端日益显现,信息处理量有限,抗干扰能力较差,接线复杂,成本昂贵,且反应太慢,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瞬态电信号。为此,企业于2007年开始引进并应用电气监控管理系统(Electric Control System),简称ESC系统,这是对计算机、信号处理、现场总线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可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装置进行有效的测量控制,并保护其安全。

2.2 ESC系统

该系统包括以下3层:(1)间隔层:由多个智能元件构成,如直流接地选线装置、常用电压保护装置、自动准同期控制装置等,可完成系统的专业化功能。多是通过嵌入式软硬件技术开发的,由CPU、现场总线等设备;(2)通信管理层:主要由通信网络和相应的管理装置组成,利用以太网和现场总线将DSC系统、各项智能设备及其他子系统相连,实现其网络通信工作;(3)站控层:包括各种专业软件、通讯接口、服务器和监控设备,且软件都具有数据采集、故障诊断的功能。

2.3 特点和功能

ECS 系统采用通信管理层和站控层组态一体化的设计, 可保证组态调试的一次性完成, 进行调试时可以更加方便, 并且符合人的操作习惯。 并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系统的通信功能,保证站控层、通信层、间隔层的通信速度,并开设与 DCS、 MIS、 SIS 的通讯接口。并且 ECS 与 DCS 互相通信是不受限制, 还可以节省大量的通信缆线和变送器。 ECS 采用先进可靠地自动化电气装置, 完全可以不受通讯功能限制并可以独立运行, 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程度。

ECS 系统的间隔层采用保护测控装置, 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复杂环境。且系统还采用了冗余容错技术, 包括双现场总线网络、 站控层设备冗余等多种措施,保证了系统稳定。系统保护测控装置局采用高性能的 DSP 并 IJ 微处理器,硬件系统采用多 CPU 智能化结构,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处理速度。

3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保护系统安全稳定,提高工作效率。在今后,将进一步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有很多事项需注意,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蒋志荣.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1):109-110.

篇6

关键词:保护地棚室;茄子;栽培技术

茄子是人们非常喜爱的蔬菜,营养元素含量丰富,是餐桌上的必需品,但在东北地区由于气温较低,种植受季节的影响非常明显,要想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必须大力推广保护地棚室茄子种植技术。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保护地棚室

(1)保护地棚室设施。在不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寒冷、高温、多雨季节,人为创造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微环境所采用的定型设施。

(2)日光温室。由采光和保温维护结构组成,以塑料薄膜为透明覆盖材料,东西向延长,在寒冷季节主要依靠获取和蓄积太阳辐射能进行蔬菜生产的单栋温室。

(3)塑料棚。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的拱圆形棚,其骨架常用木、钢材或复合材料建造而成。

(4)育苗设施的规格要求。①育苗温室:矢高2.8~3.5m,跨度6~8m,长度不限。②塑料中棚:矢高1.5~2.0m,跨度4~6m,长度不限。③塑料大棚:矢高2.5~3.0m,跨度6~12m,长度30~60m。

2栽培季节

春秋栽培:年初育苗,3月下旬定植,6月至9月中下旬上市;春夏种植:春季育苗定植,夏季采收;夏秋种植:夏季育苗定植,秋季采收。

3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性强、品质好、商品性好、产量高的优良品种和杂交种,如齐杂茄2号、沈茄系列、黑又亮、黑珊瑚、日本紫长茄。

4育苗

4.1种子处理

用50~55℃热水烫种15min,并不断搅动种子使其受热均匀,待水温降至25~30℃时浸种8h。出水后用黄砂搓洗2~3遍,投洗干净后进行变温处理。白天放在20℃条件下12h,夜间放在0~2℃下12h,连续处理7d即可播种

4.2播种

床土配制为:葱蒜地表土或肥沃大田土4份,腐熟有机草炭土5份,腐熟大粪面1份混匀筛细。分苗移植营养土配制为:葱蒜地表土或肥沃大田土5份,腐熟的草炭土或陈马粪3份,细砂或炉灰2份,1m3营养土加入大粪面25kg、二铵2kg、过磷酸钙3kg,充分混拌后装入营养钵。温室育苗,厢(盘)或床播种,分苗移植到8cm×8cm营养钵内。苗龄80~90d。

4.3苗期管理

播种后白天温度保持在30~35℃,夜间25℃。当有70%苗出土时立即降温,白天25℃,夜间15~17℃。2片真叶时分苗移植到营养钵中。采用嫁接技术育苗的茄子砧木移到(10~12)cm×(10~12)cm营养钵中,接穗移到苗床内株行距6cm×6cm即可。移植缓苗后进行根外追肥,用0.3%磷酸二氢钾或0.3%尿素喷叶。

5定植

在定植前30~35d扣棚烤地。化冻后整地,并施足优质有机肥作底肥。起垄或高畦覆膜。行距50~60cm,株距30~35cm。采用嫁接技术的株行距要加大,应在65cm×(45~50)cm。

6田间管理

定植后缓苗前不通风或通小风。白天温度保持在28~30℃,夜间保持在15~18℃;缓苗后至开花结果期,白天温度为25~28℃,夜间15℃以上。定植7d后浇1次缓苗水。门茄瞪眼时浇1次水,并随水追施发酵好的鸡粪水。门茄采收后浇1次鸡粪水,1次清水,交替进行。门茄开始膨大时进行整枝打叶,摘除门杈以下的腋芽、叶片及病叶。7月上旬(入伏前后)在“四面斗”处10cm长刈头,刀口呈斜面。7d后选健壮枝条苗7~8个。刈头后在垄帮破开,重施1次有机肥。

7病虫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茄子黄萎病、茄子褐纹病、茄子绵疫病等,虫害主要有红蜘蛛。采用嫁接技术防治黄萎病效果十分明显,砧木选用“托鲁巴姆”。防治茄子褐纹病,在结果后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茄子绵疫病,在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10d喷1次,连喷2~3次。防治红蜘蛛用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25%蛾螨灵1000倍液,或5%尼索郎乳油1500倍液喷雾。

8采收

根据生长条件和市场需求及时采收。

参考文献

篇7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中职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改革。但由于多方面因素,技能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中职院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针对这些不足,职校教师要更新观念,勇于改革,提高职校技能教学水平。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传统刻板。传统课堂上,教师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很少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总是将课堂当成自己的主场一股脑儿地将要讲的内容塞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鲜有互动,课堂气氛不容乐观。至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受多少知识,教师很少了解,也很难采取实际行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太过刻板,很难达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的预期目标。

 

(2)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一个中职毕业生,如果理论知识扎实却实践能力缺乏,则在市场竞争中一定处于劣势。中职院校一直遵循的教学理念就是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但只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如今部分中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有些学校虽然将实践教学提上日程,却总是以各种借口使得实践教学难以落实。

 

(3)缺乏双师型教师。中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从校门到校门,没有在企业工作过。虽然这些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在很多技能实践教学过程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一些中职院校教师为了晋级评级,有时可能把精力放在专业学科研究和论文撰写上,很少有时间专门研究电子技术应用技能的相关培训。长此以往,自然就忽略学生专业技能教学。

 

(4)技能教学实践设备和手段有待改进。一些中职院校缺乏投入,实践教学设备不够先进。特别是电子技术这种飞速发展的专业,设备更新非常迅速,而学校经费有限,很难及时更新设备,这样,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实践受到影响。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很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方案很难真正落实,技能教学实践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的实践

 

(1)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中职教师应该认识到传统教学观念存在的不足和弊端,认真分析市场改革发展的形势,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不良因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是教学过程的灵魂和核心。教师应该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中职院校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2)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技能实践教学要求中职院校不仅要重视理论基础的教学,更要重视技能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学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问题,更多地设置实践活动,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实践,并且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技能实践教学的认识,构建创新的思维模式。作为职校教师,应该认清现在的教学形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学校仅有的资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善适合的实践教学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并且通过实践活动,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际能力。

 

(3)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首先,中职院校应该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利用学校电子技术专业的一切资源,建立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测量技术、EDA、单片机、电子产品的设计等实验实训基地,并且邀请相关专业的有名望的专家加盟实训基地,努力实现教学一体化,同时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及时更新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接轨。其次,应该完善校内实习平台。校内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综合训练,学校应该建立并完善电子产品的生产基地,尽可能让学生进基地去实习实践。要利用专业优势,发展技术,创造成绩,争取资金投入,成为具有特色的实习基地。再次,有了足够的条件,学校就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建立校外实习平台。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弥补中职院校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的不足,让学生在真正的生产过程中得到锻炼,实现产、教、学结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束语

 

篇8

由于数字化芯片的飞速发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使得编程易于上手,算法可塑性强,确实能产生“所见即所得”的效果,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学生底层电路检错及设计能力十分缺乏,导致设计中软件与硬件的匹配容易出现问题。老师也会考虑到中职学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避重就轻,造成学生对知识的侧重点把握不准确,到企业里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现象。本文将针对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利用一体化教学的精髓,进一步完善教学组织方法。

二、电子技术教学中一体化教学的探讨

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学生能够在对理论知识有初步了解,配合实训室软硬件条件,达到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按照一体化教学思想,整合互联网、学校、企业等优秀资源,发散学生电子设计思路,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掌握新知识的信心,共同为学生技能的提高服务。

1.一体化教学中学生主动意识的培养

老师作为知识讲授的主体,在课堂上指挥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方向。老师可融合一些企业先进理念及兄弟院校良好的教学模式到课堂学习中,如企业的7S管理模式,改善学生电子产品硬件制作及程序编写的规范及条理性,老师将参与企业的横向项目中一些适合学生理解能力的经验,一并作为新知识传授给学生,邀请有资历的企业工程师来给学生讲课,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新知识的渴望,突出知识的实用性。而且可适当抛出一些技术难题,以当前项目进展作为“蓝本”,将学生纳入到解决问题的主体中,思维火花碰撞,改善“灌输”局面,给学生营造一种师生平等的氛围,使得师生关系及学生能力共同改善和提高,将学生学习的动力由老师敦促转变为兴趣驱动。

2.一体化教学中电子设计软件的辅助作用

在电子基础与技能的教学中,会用到相关设计软件来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如利用EDA或者Protues,实现电路的虚拟运行,也可添加CPU来实现KEILuvision4及Protues联调,使得在PCB板成型前仿真结果达到最优,结果可信度高,界面美观,此仿真过程学生能够清楚看到程序是如何控制硬件运行的。但Protues也有弊端,过于理想化封装,使得与真实元器件封装和运行效果有些区别。

3.一体化教学中网络技术的应用

老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检索信息,阅读高质量论文及查阅教学中遇到的疑问以提升自己,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如在三极管教学中,可通过相关Flas来演示空穴和电子是如何流向的,也可根据网络资源制作适合教学班级的课堂教案,将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更加直观形象,提高教学质量。

4.一体化教学中编程语言的选择

现阶段程序编程主要有C语言及汇编语言,单片机教学往往会选择C语言,C语句使用方便,逻辑符合人们思维,学生可充分自由进行程序设计,具有移植性好、运算符丰富等优点。相比于汇编语言不易移植等缺点,中职学生应该在求学过程中熟练掌握C语言,继而学习更高级的嵌入式。

篇9

《电子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一门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它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且内容多,课时紧。而就目前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完全接受这门课的全部知识,特别是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为以后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电子技术基础的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投入很大精力,但是效果不太理想。仔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有些地方该详的不详,该简的不简,学生学习难度大,造成厌学情绪。教学内容没有做好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也未能针对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课程单调,缺少实践性题目,课程内容大部分比较陈旧,多年的老习题不变,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些教师习惯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下发挥其聪明才智,教学方法基本采用灌输式,他们不熟悉和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并且缺乏新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学起来一点兴趣也没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三)评价体系呆板。一直以来,考试内容主要是电子线路的分析计算以及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记忆;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上,养成"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默写笔记,考后扔笔记"的坏习惯。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因此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也是教改的重要课题。

二、课程建设的实践性探索

(一)理论教学坚持以应用为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方面,坚持以"应用"为主旨,课程建设在教学中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原来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并、增、改",增加新知识、新技能的训练,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重点的知识精讲、细讲,非重点知识,一带而过。不过,这需要专业教师花很大精力对教材加工,否则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危险。

(二) 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使实验课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技术与研究科学理论的有效途径。将现代技术引入实验室,推动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较为完整的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训练,为毕业后尽快适应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子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环节,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才能适应中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电子技术教学更趋生动、形象。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开辟了趣味教学的新天地,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将教学中所涉及的难以实现或表达的事情、现象、过程再出现于课堂教学中,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教师与学生处于互动的学习状态,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更为生动和深刻,并拓宽了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思维空间,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凝聚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改变考核方法。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理论的学习在于应用,所以每门专业课的教学中都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技术,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考试采用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用这种考评方式来检查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在课程中,每讲完一部分内容,都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和操作技能,整门课程讲完后,则必须掌握全部操作技能。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中职教育是针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在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是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上,都应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为依据,特别是电子技术这门应用性强的课程,应避免"一份试卷定成败"的做法,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并重的方法。我们可以采用多方位考核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和成绩认定。在考题类型上以应用性、方案设计题型为主,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上下功夫,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则采取现场操作形式进行考核,而对综合能力则采用写调查报告,写实习等报告等形式加以考核,最后各方面成绩加以综合确定分数。课程教学要有针对性,并与考证相结合。课程的知识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人才的需求。

实践表明,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普遍提高,能力也得到锻炼,学生们也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当然,随着新形势、新问题的出现,相应的教学改革也必须同步进行。总之,作为电子专业老师,应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大胆实践、勇于改革、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052-03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它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为特点,人才培养不仅要满足岗位需要,而且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为了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进一步办好高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出更加符合当地经济需求的人才,2010年9月对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人才需求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调查,发表文章《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人才需求调查》。笔者根据调查报告的结果,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1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

养模式构建原则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文件及近年来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成果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1 以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特点,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

1.2 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理论课按照“够用”原则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校教育,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中间位置。高等教育要求掌握较深厚理论知识,强调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这与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行研究开发等工作岗位的要求是分不开的。而中职教育要求掌握较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不要求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这也是其在工作中主要从事生产操作的岗位要求的。高职教育既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掌握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其工作岗位也是介于设计和操作之间的某些中间位置,因此它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为“够用为度”,不追求对高深知识的掌握,又要对专业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1.3 按照“一体化”教学思想,重点培养高职专业的应用能力,建立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

“一体化”教学思想将技术理论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教师提出“双师型”素质要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示范教学基本形式。在教学管理方面,以实践技能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并重,让计算机与外语教学不间断,实践教学不间断。

2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对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企业类型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所在电子行业可以分为3大类:1)从事电子信息产品设计制造的工业企业,占绝大多数;2)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集中在商品流通环节的商业企业,数量也较多;3)拥有大量电子设备的楼、堂、厅、馆等专业场所,需专业电子技术人员进行电子信息设备的管理。

以上几类电子行业工作单位的工作岗位基本上是电子产品的设计、改进、生产、检验、销售、售后、生产的管理、设备运行维护等,其中产品设计、技术改进等岗位需要的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而生产岗位需要的是中职学历或经培训的熟练技术人员,高职毕业生的岗位大多定位在销售、售后、低层的生产管理、辅助设计人员进行产品的设计试验,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等层面。

根据以上分析,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义为:面向电子技术应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电子技术应用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技能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3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分析,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可以分为4个模块:1)以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为引导,学生应掌握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检测、维修、生产工艺路线的制定、生产管理等能力;2)以电子产品开发为引导,学生应掌握电子线路的阅读、仿真、PCB电路板设计等能力;3)以电子产品销售为引导,学生应掌握电子产品的销售、安装、现场调试、售后维护等能力;4)以电子设备的运行维护为引导,学生应具备常用及专用电子设备的使用、维护及保养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毕业生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能够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对本行业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感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并能够在工作中推广使用,创造更多价值。

4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

养模式的探索

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应该充分为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养成服务。借鉴基于过程的工作方法的思想,按照目标及能力需求进行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

因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电子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层次低于本科学生,高于中职学生,因此理论课程要求为够用、适度,不必要求学生理论知识有多么扎实,只要满足岗位基本需求即可,如需加深可在工作中通过再学习不断提高;而实践技能要求就要相对高一些,实践课程设置应该充分体现岗位需求的能力要求。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第一、二模块要求,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开设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课,模拟电子产品生产企业试制生产一种电子产品的全过程,根据这一过程倒推出该行业企业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各项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确定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该课程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自己制作出一款温度监测装置,能进行温度的显示和报警。因为本专业培养目标不在于理论设计,不必掌握过于高深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因此该课程给出电路原理图,要求学生读懂原理图,要进行仿真、PCB设计、电路板焊接制作、单元电路检测、故障排除、产品调试、产品检测、归档文件等工作。根据课程要求应该掌握的内容,应开设的专业基础及专业理论课程应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电子测量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rotel DXP电路设计、电路仿真技术、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计算机应用基础。按照“一体化”教学思想,理论与实践训练应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开设这些理论课的同时开设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路实训、传感器实验、电子测量实训、单片机实验、Protel DXP实训、电路仿真实训、元器件贴装焊接实训、电子产品生产认知实训、计算机基础实训,同时对PCB课、仿真课、单片机课进行课程设计。针对第三、四模块开设的理论课有家电原理与维修、办公自动化设备、微机组装与维护,同样这些课程也开设有相应的实践课,并集中统一安排时间到共建实习基地考察参观交流,进行认知实习。

另外,无论哪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要求具有一定的文献资料收集查找能力,因此还应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由于电子行业的特点,很多元件、设备的说明书和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很多企业的产品也外销国外,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专业英语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根据高职毕业生双证制度要求,学生毕业时还应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够考取的资格证书为电子设备装接员,为此学校开设高级电子设备装接员培训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课,进一步提升学生电子设备装接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该专业学生还可以考取通信设备测试员、网络维护员等其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对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诚信、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责任感、再学习能力等个性素质要求都比较高,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意识地对这些品质进行培养,因此学校在公共课中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律、形势与政策、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和讲座,选修课中开设了科学技术史、前沿科技、中国传统文化、美术欣赏、公共礼仪、英语语音、文学欣赏等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固定举办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英语口语大赛、篮球联赛等竞赛活动,积极参加省和国家举办的各项电子专业竞赛,如毕杯电子设计大赛等,促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再学习能力等个性素质的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第三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再学习能力,调整好毕业找工作时的个人期望值,找好自己的社会定位。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实习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集中实习,要求学生全部到指定的实习基地进行顶岗生产实习,时间要求5个月以上,全面了解电子行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第二阶段为分散自由实习,学生可以自己寻找感兴趣的工作岗位进行实习,为毕业后在该岗位参加工作做相应准备。在毕业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

根据以上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当前地区就业形势的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可以用图1清晰地表示出来。

5 结束语

通过对铁岭地区电子行业用人单位对员工需求的调查,充分了解了当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各项能力需求,运用基于过程的工作方法思想,依照理论够用、重在能力原则,由需求设计应该开设的各门课程和应该培养的各项实践能力,从而建立起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相信通过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一定会更加适应当前社会需求,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王永新,房淑芬,袁野.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人才需求调查[J].科技传播,2011(1):21.

[2]许秀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6):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