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50: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合规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法律秩序的统一不是事实上的存在,而只是一种理想。”法律作为抽象的行为规范,一个法律规范通常调整符合一定要件的一类法律关系;由于现代社会法律体系的立体化结构,常常发生同一事实符合数个规范的要件,数规范皆得适用并产生数个法律效果的现象,称为规范竞合。因刑法规范受到罪刑法定原则的制约,即法无明文不为罪、法无明文不处罚,不能适用类推原则,所以刑法规范中的竟合关系更为错综复杂。面对具有竞合关系的数法条,如何选择并适用其中的优位法条既是理论上需要进一步澄清,也是司法实践中常常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法条互补——法规何以竞合?
(一)何谓法规竞合?
法规竞合又称法条竞合,在德国刑法理论中称“假性竞合”或“法律单数”,指数个刑法法规只是表面上相竞合,但实际上是一个刑法法规排除了其他刑法法规的情况。就理论体系而言,德国学者对法规竞合的研究是相对于真正竞合,即想象竞合犯和实质竞合展开的;而日本学者是把法规竞合放在罪数理论中加以研究,代表性的观点如大塚仁教授认为:“一个行为在外表上可以认为相当于数个构成要件,但是,实际上只适用其中某一个构成要件,其他的构成要件当然应该被排除的场合,称为法规竞合”。不过,何以其他的构成要件“当然应该被排除”,大塚仁教授并未加以指明。
我国学者对法规竞合的研究秉承了日本学者的思路,将法规竞合作为罪数形态的一种加以研究;不过,对发生竞合的劣位法条何以“当然应该被排除”未予深究,往往想当然地认为是逻辑上的排除关系,因而一般采取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发生竞合之诸法条的包容或交叉关系加以研究并决定优、劣位法条的取舍。如张明楷教授认为,法条竞合是指一个行为同时符合了数个法条规定的犯罪构成,但队数个法条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只能适用其中一个法条,当然排除适用其他法条的情况。陈兴良教授认为,犯罪构成之间存在逻辑上的从属或交叉关系是法条竞合的逻辑本质。刘士心博士认为,法规竞合犯的法规选择,取决于数法规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立法中法规竞合逻辑模式及其与法规竞合犯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科学确立法规竞合犯法律适用原则的基础。
问题在于,仅以逻辑分析的方法能否穷尽法条之间的关系在方法论上并非没有疑问,如果规定不同构成要件的法条之间都是并列关系。或许这种方法还可成立;然而,法条之间除并列关系外,还存在错综复杂的交错关系。“法律中的诸多法条,其彼此并非只是单纯并列,而是以多种方式相互指涉,只有透过它们的彼此交织及相互合作才能产生一个规整。”在刑事立法中,为严密法网,立法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可罚行为的类型,并规定相应的犯罪构成,这就使得不同罪名的犯罪构成之间不是平面的并列关系,而是处于立体的交错状态。因而,大塚仁教授所称的“当然应该被排除”,除了逻辑上的排除关系外,更主要的还包括规范评价上的排除关系,而后者对法规竞合的研究至关重要。为尽可能描述出质的规定性,以体现概念的区分功能,笔者试对法规竞合界定如下:
法规竞合是指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由于触犯具有逻辑或刑法评价上包容关系的数个罪名的犯罪构成要件,表面上导致该数个罪名皆可适用,而依逻辑或刑法评价上的包容关系当然适用包容法条的犯罪竞合形态。
(二)优、劣位法条何以并存?
就单一的法条而言,并无优劣之分。不过,“在罪刑法定原则对构成要件的明确性要求之下,描述事实的概念元素所组成的规范通常只有一个评价角度,而一个具体发生的犯罪事实,却可能同时符合数个构成要件,因此便可能发生数个构成要件可同时诠释一个犯罪事实的情形”。例如,放火行为同时有公共危险和毁损两个评价角度,只不过通常的评价是从公共危险的角度出发而已;盗窃枪支弹药可以同时有盗窃和盗窃枪支弹药两个评价角度。可见,同样一个行为,在规范评价上原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得出不同的评价结论。当两个法条都可以对产生同一具体危害事实之一行为进行评价,而两法条又不能同时适用,不得不在两法条之间“PK”择一适用之际,就会产生优、劣位法条之分。
法条之间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竞合,竞合的实质在于数个不同法条的犯罪构成同时适用于同一具体危害事实,相互之间在评价事实要素上的包容或交叉关系。在笔者看来,法条之间处于包容竞合关系的构成法规竞合,处于交叉竞合关系的则构成想象竞合犯。就法规竞合而言,在竞合的诸法条中,构成要件对犯罪行为的评价事实要素具有最大包容性的法条即优位法条,其它法条即劣位法条。形象地说,如果将刑法分则规定的各个构成要件看作评价犯罪行为用的大小不一的容器的话,法规竞合即指几个不同的容器都可以容纳某一犯罪行为,而优位法条所规定的构成要件是在规范评价上具有最大包容性的容器;一旦找到这个具有最大包容性的容器后,其余容器已无适用的余地,可弃之不用。
优、劣位法条并存,绝大多数情况下并非立法的疏失,反而是立法者有意而为之,旨在严密法网,充分发挥刑法保护社会、打击犯罪之功能。简而言之,优、劣位法条在一部法典中并存至少体现了如下立法指向:
1补充性。正如贝卡利亚所指出:“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各国刑法普遍增设了危险犯和持有犯的补充性的立法例。与实害犯相比,危险犯缺少了物质性的犯罪结果;如果刑法没有危险犯的规定,就不利于打击对重要法益具有高度现实侵害性的行为。基于同样的考虑,如果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人所持有特定物品,如的来源、去向不便查清,就很难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罪定罪;为了加强对特定物品的管理,遏制相关犯罪,填补犯罪构成的空隙,刑法另设了非法持有罪等持有犯,对于预防下游犯罪和打击上游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2着重性。立法者在设定普通犯构成要件的同时,对普通犯的某一构成要件要素特殊强调又规定了相应的特别犯,如我国刑法在第264条盗窃罪和第267条抢夺罪的普通犯之外,在第127条就犯罪对象的特殊性规定了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在第364条规定的传播物品罪的普通犯之外,基于犯罪目的的特殊性,在第363条第1款又规定了传播物品牟利罪等等,针对这些特殊强调的犯罪构成要件,刑法规定了更高刑度的法定刑,体现了着重打击的立法态势。另外,立法者有时还会对特别犯规定低于普通犯的法定刑,如我国刑法对职业过失犯罪规定了低于普通过失犯罪的法定刑,如第133条交通肇事罪致人死亡和第335条医疗事故罪造成就疹人死亡的法定刑均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低于第233条过失致人死亡罪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法定刑。
二、法条互斥——优位法条何以区分、适用?
优、劣位法条的区分主要是从法条适用的角度而言,二者的微妙关系在于,在立法的层面上原本互相补充,因只能择一适用在司法的层面上却又互相排斥。
(一)优、劣位法条何以不能同时适用?
前文已述,法规竞合是指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由于触犯具有逻辑或刑法评价上包容关系的数个罪名的犯罪构成要件,表面上导致该数个罪名皆可适用,而依逻辑或刑法评价上的包容关系当然适用包容法条的犯罪竞合形态。可见,法规竞合以同一犯罪行为触犯的数个法条之间具有逻辑或刑法评价上的包容关系为前提,如果同时适用具有包容关系的优位法条和劣位法条,必然造成对同一行为的重复评价。如法条A的构成要件有a、b、c、d、e五个要素,而法条B的构成要件有a、b、c三个要素,换言之,A构成要件拥有B构成要件所有的要素,并且含有B不具备的要素,因而A构成要件可以将B所有的要素都包含于内,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如果构成A构成要件,则必然构成B构成要件。如果同时适用A、B两个构成要件,则B的所有要素a、b、就会重复评价,显然评价过度,违反了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因而是不适当的。
(二)优位法条何以区分?
所谓优位法条的区分,即如何从竞合之数法条中找到在逻辑或刑法评价上具有包容性的法条。优位法条区分规则的建立与法规竞合的分类密切相关。如何对法规竞合进行分类是法规竞合研究的重要问题,各国刑法理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意大利刑法第15条规定:“当不同的法律或同一刑事法律中的不同条款调整同一问题时,特别法或法律中的特别条款优于普通法或法律中普通条款,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而,在意大利刑法理论中只承认特别关系的法规竞合,特别条款即优位法条。德、日刑法学在传统上将法规竞合分为特别关系、补充关系、吸收关系和择一关系,因而规定特别条款、基本法构成要件的条款、构成要件更具有完全性的条款和从构成要件的对立关系中选择其一并适用的条款即优位法条。不过,择一关系和吸收关系是否构成法规竞合在理论上还有争论,德国学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见解认为法条竞合只有特别和补充两种类型,表明了从理论上对法规竞合的成立范围加以限缩的趋势。
我国学者偏重于从逻辑分析的角度对法规竞合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如“两分法”,即全包含关系的法条竞合和交叉重叠关系的法条竞合,或从属关系的竞合与交叉关系的竞合;再如“两类四分法”,即先将法规竞合分为从屑关系的竞合与交叉关系的竞合,又将前者分为独立竞合、包容竞合,后者分为交互竞合、偏一竞合等等。
在以上对法规竞合分类的观点中,对包含关系的主张笔者并无异议,对交叉关系的主张则难以认同。如果行为触犯的是两个法条的交叉部分,无论是所谓交互竞合还是偏一竞合,除了法定刑的比较以外,无法建立优位法条的区分规则;然而,法规竞合是犯罪构成的竞合,而非法定刑的竞合,如果以“从一重处断”作为优位法条的确立方法,必然引发法规竞合与想象竞合犯的混淆。因而,笔者主张引入规范评价的方法对竞合之数刑法规范的关系加以理清,在法规竞合的分类上,笔者赞同日本学者泷川幸辰的主张,即把法条竞合分为逻辑性的法条竞合与评价性的法条竞合。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理清法条之间错综复杂的交错关系,也有助于确立优位法条。
1逻辑性法规竞合:指特别关系的法规竞合,即特别法与普通法之竞合。特别关系的法规竞合可分为明示的特别关系与默示的特别关系。以我国刑法为例,明示的特别关系是指刑法明文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因而第192条集资诈骗罪、第193条贷款诈骗罪、第194条第1款票据诈骗罪、第194条第2款金融凭证诈骗罪、第195条信用证诈骗罪、第196条信用卡诈骗罪、第197条有价证券诈骗罪、第198条保险诈骗罪、第204条第1款骗取出口退税罪、第224条合同诈骗罪等就是266条诈骗罪的特别规定,触犯了以上特别规定,就依照特别规定定罪处刑,不再论以普通的诈骗罪。此外,刑法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是“本法另有规定”,但实际上对某一情形另有规定的,也可以视为准明示的特别关系。如第310条第1款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因1979年旧刑法没有规定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故可以认为消灭罪迹与毁灭罪证的行为构成包庇罪;由于1997年新刑法另设了第307条的规定,故帮助犯罪行为人湮灭罪迹和毁灭罪证的行为,应认定为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而不再构成包庇罪。
默示的特别关系即从逻辑角度看,普通法与特别法处于属种关系,属是上位概念(普通构成要件),种是下位概念(特别构成要件)。特别构成要件之所以称为特别,在于其比普通构成要件多了一个以上的构成要件要素,适用特别构成要件即可完成对行为不法内涵的完整评价。例如,虽然(种概念)也是犯罪所得的赃物(属概念)的一种,但依照我国刑法第349条的规定,窝藏的直接定窝藏罪即可,而不必再论以第312条的窝藏罪。
以上特别关系的法规竞合是逻辑性的法规竞合,也是典型的法规竞合。在特别关系中,实现特别犯罪构成要件的每一个行为,还同时实现一般犯罪的构成要件,故规定特别犯罪构成要件的条款即优位法条,这一点在理论和实践中从无争议。
2评价性法规竞合:指主要依据刑法规范价值判断上的包含关系确定并适用优位法条的法条竞合。在评价性法规竞合中,优位法条和劣位法条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属种关系,而是刑法评价上主要与补充的关系。具有补充关系的数法条在立法上系不同的刑法规范以不同的立法手段保护同一法益。
基于我国刑法分则的规定,基本犯构成要件之间的法规竞合比较复杂,可简要区分为以下几种情形:①整体法对部分法的包容性立法。主要指我国刑法中包容犯的立法,如第239条规定的绑架罪,将“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作为加重处罚事由并规定了死刑,从而使绑架罪在罪质上包容了过失致人死亡罪和故意杀人罪。类似地,第115条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第263条抢劫罪等都可以包容故意杀人罪。②补充法对基本法的补充性立法。如我国刑法中第240条拐卖儿童罪与第262条拐骗儿童罪,拐卖以拐骗为前提又超出了拐骗,前者是基本法,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性立法。③危险犯对实害犯的补充性立法。危险犯是立法者针对比较重要的法益而设的提前保护的立法方式,不必等到实害结果发生后再打击犯罪。④持有犯的补充性立法,
如果数个法条以不同的侵害阶段来保护同一法益,则数法条之间处于补充关系,适用主要规范,就可以不适用补充规范,因为主要法的实现必然会贯穿补充法,所以较低危险的侵害阶段不被考虑在内。在以上评价性法规竞合各种情形中,优位法条的确立关键在于找到包容法,即构成要件上具有最大包容性的法条,分别为规定整体法的法条、基本犯的法条、实害犯的法条和特定物品犯罪的法条。
(三)优胜劣汰——优位法条何以适用?
理清优位法条和劣位法条之间的关系,并选择适用其中的优位法条(即优胜劣汰)是法规竞合法律适用的基本思路。
我国学者对优位法条如何适用提出了种种不同的主张,如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全部法优于部分(局部)法、复杂法优于简单法、重法优于轻法、狭义法优于广义法、实害法优于危险法和基本法优于补充法等等。在笔者看来,除了重法优于轻法的适用原则值得商榷外,上述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等主张均有其合理性,只不过是对同一问题不同角度的表述而已。笔者试图用一句话来概括法规竞合的法律适用原则,即“包容法优于被包容法”,其中的包容法从逻辑或规范评价的不同角度可以理解为上述特别法、全部法、复杂法、狭义法、实害法或基本法。由于学者对上述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等原则已有较为明确的论述,故本文不再赘述。
三、优位法条区分、适用中的疑难问题
(一)优位法条是否要“从重”选择并适用?
“从重”选择并适用,即法规竞合是否适用“重法优于轻法”?所谓重法优于轻法,即一行为触犯的两个刑法规范规定的刑罚有轻重之别时,适用重法而排除轻法,关于这一原则的适用范围和性质,有学者认为,重法优于轻法是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补充原则,一种行为形式上虽然符合特别法的规定,但由于情节特别严重,又符合普通法的规定,依照特别法定罪量刑显然不能做到罪刑相适应时,便按照处罚更重的普通法即重法定罪量刑。还有的学者认为,当普通法与特别法竞合时,不能从重选择刑法规范,重法优于轻法仅适用于法条交互竞合的情况。而所谓交互竞合,表现为两个法条交叉竞合,所竞合的正是法条间交叉重合的部分。上述法规竞合是否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论争,其根源在于逻辑上具有交叉关系的法条是否成立法规竞合?这是法规竞合研究中最富争议也是理论上最为模糊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如何区分法规竞合和想象竞合犯。陈兴良教授认为:“法条竞合是指行为单数而法律复数的情形”,这一界定恰好混淆了法规竞合与想象竞合犯的区别。法规竞合必然是法律单数,即在刑法评价上只适用优位法条,劣位法条被排除出局;而想象竞合犯有别于单纯的法律单数,称之法律复数亦无不可,有学者认为是想象的数罪、处断的一罪,还有学者干脆主张是数罪,有些国家确实有将想象竞合犯作为数罪处罚的立法例。
在笔者看来,重法优于轻法即“从一重处断”,这恰好是想象竞合犯的处罚原则。如果以法定刑较重这一点来确立优位法条的话,实际上运用的是想象竞合犯“从一重处断”的处罚原则,而法规竞合在理论上无法得出重法优于轻法的处罚原则。简言之,法规竞合与想象竞合犯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一,法规竞合触犯的数法条之间存在逻辑或评价上或优或劣的必然竞争关系,不因个案有所改变,不必以具体的犯罪行为作为媒介;想象竞合犯触犯的数法条之间处于偶然竞争关系,随个案有所改变,离不开具体的犯罪行为作为媒介;其二,法规竞合适用优位法条,劣位法条在定罪和量刑的过程中一般被排斥不论;对想象竞合犯的处罚,笔者主张“从一重处断”并适用结合刑原则,即适用法定刑较重的优位法条,在量刑上不得低于规定法定刑较轻的劣位法条。其三,法规竞合是本来的一罪,而想象竞合犯是处断的一罪。
会计核算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也要适应企业的发展,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对经济活动的事前决策、事中预测及事后核算三个部分。一般来说会计核算主要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
二、企业会计核算现状
1.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社会对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过去准入门槛低,大量的社会人员通过自学考试后取得会计从业证书,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会计领域的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对会计知识的掌握都很简单,只能处理基本的会计工作,而对于一些难度系数较大的核算工作处理起来就会很吃力,如此核算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此外,部分非专业的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应变能力,自律性不高。在会计核算领域也存在许多素质偏低只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损害公司利益的人员,会计核算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收益,这类人员的存在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财务和经营风险。
2.会计从业人员与会计机构配置失调
对会计机构进行合理的配置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保证,然而,在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许多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与会计机构的设置是不匹配的,这一现象在中小型企业中尤其突出,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成本的限制,并未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设置会计机构。企业在进行会计人员招聘时也有不按照正规程序进行公开招聘的情况,企业高层直接委任自己人承担会计工作,这样一来不但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还会出现公司高层与会计人员合伙贪污的现象。
3.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
在对会计从业者进行招聘时简单的面试并不能看清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品行不佳的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对公司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潜在威胁,另外,也有部分人员难免利欲熏心做出违背原则的事情。因此,为避免这一类情况的发生,企业内部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有专门的监督制度来规避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保证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4.会计核算主体模糊在某些中小型企业中,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混为一体,企业财产和领导者的私人财产更是混淆不清,如此便为会计核算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1.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2017年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显示,会计从业资格证已不在此列,会计从业资格证被取消,有利于引导会计人员持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这对于提高会计行业人员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为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企业在进行会计工作人员招聘时,应聘者的素质品行应当作为最重要的一个考察要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为企业创造无尽的价值,而若让道德败坏的人员浑水摸鱼进入企业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企业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企业在招聘人员时也要通过校园招聘和正规的社会招聘来为企业选择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企业可通过考证补助或者工资补助的方式来提高员工不断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员工提高业务素质,员工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应当组织会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增加知识储备,也要为员工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丰富员工眼界及时了解行业政策和最新知识。
2.加强会计机构建设
会计机构是一个企业中极其特殊的一个部分,任何一个企业都离不开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大计。要想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首先需要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将企业财产与管理者的私人财产明确的区分开来,保证财务机构的独立性。此外,在对会计人员进行招聘时也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再考察应聘者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估。如此加强会计机构和人员的建设才能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支持。
3.积极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核算制度对会计从业人员起到约束的作用,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同时也要明确会计核算工作的方法和相关流程,为核算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使核算工作透明化、公开化。企业要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宣传,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此外,公司对违规的员工要严肃的进行处理,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会计核算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而企业会计核算又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化管理必然势在必行。企业自身要充分意识到对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在人员招聘时把好第一道关,注重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相信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必然能推动会计核算工作的长足发展。
作者:水龙悦 单位: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临汾市分公司
参考文献: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所谓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为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的综合活动。简单地说,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对所带班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进行的组织活动过程。如果每位班主任都能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实、做细,那么整个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良好的校风、学风。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那究竟该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
一、全面了解学生,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若没有适合班级实际的管理制度,那一切都只能是空谈。笔者自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每学期开学之初,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了解学生,及时召开班会,组建班委会,并全班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可参照《中小学生守则》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全班学生实际。当然,在管理制度的建立上,不能太单一,太死板。如笔者每带一个班,不仅建立班级管理制度,还同时建立与其相符的班级管理办法、班级一日常规、班级考勤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整个一套管理制度,都是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完成的,这样不仅充分体现了班级民主,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班干部的工作组织能力。
健全完善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是确保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的根本保障,但目前而言,会计核算制度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如会计核算主体没有明确,账本的建立不够规范,核算监督管理系统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会导致财务人员无法明确界定企业资产和个人资产,建账混乱或质量低,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很多企业往往按照领导者的个人意向做事,不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工作质量。
(二)会计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企业的财务会计必须具备专业的职业素质和会计知识技能及会计实务经验,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会计知识,和较高的职业素质,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实际上,目前很多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职业素质不高,存在散漫,不遵章行事的现象。这样的工作人员不能满足现代企业面临的激烈竞争,给企业内部控制和核算造成混乱,十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会计核算内控机制薄弱
在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中,虽然有会计师注册制度和社会监督体系,但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执行能力不够,严重约束了企业财务核算监督职能,企业财务核算工作质量无法保证。加之很多企业并不重视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相关制度的落实力度也不够,导致会计信息不准确,有效性差,不能直接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导致违法违规现象严重。
(四)会计基本信息不准确
企业会计核算是整理加工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各项数据和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的准确、完整、及时是基础要求。但由于企业经营活动非常繁杂,在会计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过程中,财务人员受各种因素影响,不能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导致信息不够准确、全面,不能满足企业会计核算的需求。(五)会计人员与机构设置不匹配一些企业由于管理者不重视会计制度的实施,导致会计人员与机构设置不相匹配,任用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或身兼数职,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会计核算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加强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策略
(一)健全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首先,要健全会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及各类经济事项的执行做出全面、明确、细致的要求,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控制对策,从而减少乃至杜绝会计信息虚假和经营活动中违法违规现象。其次,要全面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责任与义务,营造良好的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氛围。再次,加强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制度建设,及时发现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不规范问题并加以纠正。
(二)严格执行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
要实现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目标,就必须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制定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执行方法、相关问题的处理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要强化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制定明确的会计核算工作绩效考核目标体系,激励企业会计人员自觉配合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有效的内控机制对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与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健全企业内控机制对于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企业的管理者的内部管理意识,重视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决策的支持。通过强化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四)加强企业会计人员队伍素质的提升
要加强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认识,使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产生足够重视。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核算理论知识,并渗透规范化核算理念,使企业会计人员了解规范化会计核算的内涵、必要性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组织会计人员学习财经工作的政策、准则及最新发展动态,使企业会计人员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企业要加大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引进,促进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的管理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邮储银行;合规;合规风险管理。
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暴露重大违规事件.财务损失数量惊人,机构声誉严重受损,严重危害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大量合规失效的案例表明,银行业金融机构正面临着巨大的合规性挑战。由于邮政储蓄长期只作为邮政的一个内设机构进行经营管理.其合规风险的管理机制相对比较薄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成立后,随着各种业务的广泛开展,其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亟待加强.
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
一、加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①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是邮储银行主
动适应金融业发展和外部监管新要求的
需要。随着银行业务的目益多元化、复杂
化和国际化,监管机构要持续跟踪单个机
构的风险变得日益困难。国际银行业和监
管当局清醒认识到加强银行合规管理的
重要性。20__年4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
会了《银行合规和合规部门》,明确了
商业银行应遵循的合规管理的十项原则。
中国银监会于20__年10月颁布了《商业
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对商业银行的合
规管理作了具体的规定。中国邮政储蓄银
行要跻身国内商业银行的前列,必须加强
自身合规风险管理建设,主动做好合规管
理工作。以更好适应外部合规监管的需
要。
②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是邮储银行持
续稳健规范经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
内在要求。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必须以
规范经营和科学管理为基础。邮储银行在
开展业务过程中,随着经营压力和竞争压
力的与日俱增。一些机构和工作人员总是
片面认为“中规中矩会影响发展”.从而导
致在追求业务的片面发展过程中埋下了
隐患。而大量实践表明,具有良好合规风
险管理的银行必然具有持续竞争力,而这
种竞争力恰恰是能给银行带来财富收入
和声誉价值的不竭源泉。加强合规风险管
理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实现持续稳健经
营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健
全有效内控体系的重要基础。
294 特区经济sfiedaizone economy 20__年8月
③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是提高邮储银
行制度执行力的核心所在。近年来邮储违
规问题频频曝光.大案要案时有发生,综
观这些案件发生的机构。风险管理和内部
控制等机制在表面上有序运行,其实却因
没有合规经营而被架空。通过对中外资银
行风险管理质量的差异性比较发现,中资
银行其实不缺制度.真正缺的乃是执行
力。如果银行忽视、贬低、淡化合规经营和
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违规违法行为的
查处防范就会落空,重大案件自然会发
生,再好的制度、措施都会失灵。而合规风
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就是为了
保证各项制度、政策和措施的贯彻落实。
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
的现状
.①对合规风险认识存在误区,合规管
理理念有偏差。有些银行认为在经营过程
中“只要不违法。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在
利益的驱使下挖空心思“打球”.玩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猫鼠游戏。有些银
行认为在经营过程中如果强调重视合规
必然会束缚企业的手脚,使企业的竞争力
和盈利能力减弱。有些银行认为合规管理
会助长员工被动的“不做不错,只求太平”
的消极态度,导致业务停滞不前.影响员
工工作热情和士气。
②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防
范和控制流程不严密。从目前情况看,邮
储银行在合规管理框架上仍存在一定的
缺陷。一是合规风险管理职责分散.邮储
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散落于稽核、审计、财
务等不同部门,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政
出多门.这种模式使得合规风险管理职能
不能有效独立于经营职能。二是邮储银行
特别是基层机构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合规
万方数据
风险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合规管理岗对
合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还没有形成横向
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合规风险管理架
构。
③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缺失,影响合规
的主动性和互动性。邮储银行内部缺乏系
统、规范的全面科学风险管理法规、制度
及操作规则,很多规章制度模糊、粗略.缺
乏可操作性。同时合规风险管理的激励约
束机制、问责制缺失,使主动合规者得不
到褒奖,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打击,“规”
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得不到发挥。
④合规管理专业人才匮乏,队伍素质
有待提高。目前,许多基层邮储银行员工
来源于原来的邮政岗位,学历水平普遍偏
低,既懂金融知识又熟谙法规知识、风险
意识的合规风险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合规
管理只有在员工知法、懂法、守法和少数
违法者受到严肃惩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
其应有的作用,而目前邮储员工队伍素质
严重制约了合规管理发挥高效作用。
三、加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规风险
管理的措施建议
①主动树立全行员工合规经营理念。
营造良好的合规管理氛围。积极主动倡导
合规风险管理,高层管理人员要率先垂
范.要带头强化决策和管理过程中的合规
意识.亲身传达强烈信息,并监督各部门
是否树立合规经营观念。要让合规经营理
念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让员工意识
到合规绝不仅仅是合规部门或合规人员
的事情.合规工作与银行的各个流程、各
个工作环节和每位从业人员都息息相关。
要改变过去那种“不踩红线就不能大发
展”经营观念。逐步树立合规是行为准则、
竞争优势,而不是障碍的观念,促使全员
所有员工在开展业务时都能遵循法律、规
则和标准。
②建立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构架,明确
合规管理部门的职权。邮储银行要高度重
视合规
部门的建设,应根据自身经营特
点,组建一个独立的、强势的合规部门。可
以借鉴其它行合规部门设置的经验.在总
行及分行设立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
在支行及以下机构可设立合规岗位。合规
部门的设置要强调有效性、独立性和被审
查性,确保合规部门不受干扰,同时它也
要受到内审部门的定期和独立的检查。邮
储银行还应配备足够的、素质较高的合规
管理人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合规部门
考核办法等。
③健全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
防控水平。建立科学的合规管理绩效考核
制度。量化、细化考核指标,实行定性与定
量相结合,并把考核结果与相关人员的奖
惩挂钩,充分体现邮储银行倡导合规与惩
处违规的价值理念,使合规风险意识真正
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整个流程。切实有效的
落实合规问责制,包括:制定明确的岗位
责任制、建立严格的问责制、认真贯彻落
实问责制等环节.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合规
绩效考核,惩罚违规行为。建立诚信举报
监督机制,各级银行应为员工举报违规、
违法行为提供必要的渠道和途径,并建立
有效的举报保护和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举
报不合规行为。强化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有
效监督。
④强化员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从
业人员整体素质。邮储银行应通过组织持
续有效的合规培训和教育项目,加强员工
对政治理论、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等方方
面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
质和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合规培训,使员
工能明确理解银行在银行经营过程中必
须遵循的银行“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的
对象范围,充分系统了解和掌握银行的合
规政策以及相关合规规程和文件的具体
内容以及各自岗位的合规流程,形成~种
浓厚的合规文化。口
考文t:
[1]宋会.余志海,林力.农信社合规机制
建设研究[j].南方金融,20__,(07).
[2]徐勤德.关干加强农行合规文化建设
的探讨[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__,(08).
[3]刘谦.对加强农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
的思考湖[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__,
(06).
[4]许威骏.银行如何加强合规风险管理
[j].现代金融,20__,(1 2).
[5]王伟华.中资银行合规管理与银行再
造[j].价值工程,20__,(07).
[6]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国
有控股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研究[j].金融
论坛.20__.(60).
[7]聂明.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m].北
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__.
作者■介l
马英杰(1979年一),男,河北易
县人,经济学硕士。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
学院金融系助教。
马珍珍(1980年一),女。河北深
州人.管理学硕士.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
学院经济系助教。
吴淑梅(1980年一),女,河北东
光人.河北科技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硕士研
究生.
万方数据20__年6月却’edai zone e.co.omy特区经济295abstract:i n recent yea rs.com—p1 1 anee r1 s k s g radually become thes1 anlf{ca nt r1 s ks chl na’s commer—e1 a1 ba nks facl ng besl des c redlt
|r1 s k.ma r ket r1 s k and 0peratl 0n al
rj s k.w1 th”comme rcl a1 banks com—
d1 1 a nce r j 5k management gul de’
11 nes。1mdl ementl ng. comp]1 a nce
r1 s ks management ha s attracted w1 de
attentl on 0f comme rcl a1 bank’s han—
ager5.from the necessl t_y of chl na
postal savl n口s bank’s compl 1 ance
p1 s k management.thl s pa pe r g{mes
some advl ce on strengthenl ng com。
p1 1 arice r1 5 k marlagement wi th the
actu a]sltuatl 0n 0f chl na postal
savl ngs ban k.
政府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政府收支管理、特别是基层政府收支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人管理,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但改革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文章拟结合工作实践,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人管理提出粗浅见解。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历史沿革和特点
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必须对政府非税收入本身的历史和特点进行研究。只有掌握了政府非税收入的发展规律、特点和管理要求,才能正确地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历史沿革
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和范围在《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中已经有了明确界定,这里不再赘述。政府非税收入概念源起于预算外资金概念,预算外资金最初泛指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专项收人、主管部门集中收入等,因为管理较为松散,多数未纳入预算管理甚至未纳入财政管理,故名之“预算外资金”。随着改革的推进,管理的加强,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了预算管理。捐赠收入、彩票公益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也涵盖纳入财政管理的范围。预算外资金的概念渐渐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政府非税收入概念应运而生。政府非税收人概念及其范畴的提出,是深化改革的结果。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公共财政体系、规范政府收人机制上向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政府非税收入与预算外资金相比,不简单是范围的扩展,管理方式的改变,而是一个质的飞跃。政府非税收入与税收并列,这样从理论上就把政府非税收入摆到了与税收同等的高度,提高了政府非税收入的重要性。
(二)政府非税收入的特点
政府非税收人是指除税收以外,巾各级政府、周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相对于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来说,政府非税收入具有灵活性、补偿性、专用性、不稳定性、非普遍性和自主性等特点:灵活性:灵活性是指政府非税收入在实现政府财政职能上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补偿性:按照公共财政理论,社会需要分为纯公共需要和准公共需要,纯公共需要由政府通过税收全部满足,社会准公共需要则只能由政府税收部分满足,不足的部分则要收取一定补偿费用,这就是政府非税收入的由来。专用性: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提供准公共服务取得的收入,带有一定的补偿性。不稳定性:税收具有固定的税率、征收范围,调整变动一般较小。非普遍性:政府非税收入的普遍性,是指征收政府非税收入不带有普遍性,只是向需要政府提供准公共服务的人群征收政府非税收入,而不需要政府提供准公共服务的人群则不需要缴纳政府非税收入。自主性:府非税收入的自主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设立的自主性;二是缴纳的自主性。
由于政府非税收入内容广泛,性质不完全相同,归纳的特点,对于政府非税收入主体是适用的,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一项政府非税收入。充分认识和深刻领会政府非税收人的特点,对于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人管理,提高政府非税收入使用效益,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进展情况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是对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的深化和拓展,同时也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o4153号),正式吹响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号角。《通知》的下发,对政府非税收人管理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确定了大的指导方针。从地方到中央,对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对于强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很多地方财政部门都陆续成立了政府非税收入专职管理机构,为加强政府非税收人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政府非税收人管理法规和文件,为全国性立法作出了有益探索。三是将政府非税收人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通过编制综合财政预算,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统筹安排。四是建立了政府非税收入年度稽查制度,加大了政府非税收人的监督管理。五是强化征管措施,加强了征收管理。实行了收缴分离制度,有效地杜绝了执收环节截留坐支行为的发生。改革推行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改革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没有统一同定的管理模式,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认识不一,很多地方还停留在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观念和模式上。离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管理实践,笔者认为,当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法律依据不足。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缺乏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在实践中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可以依据执行,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经常要到处寻找法律依据,出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二是机构职能不明。政府非税收入改革起源于地方,很多地方为加强管理成立了专职管理机构。地方成立机构本无可厚非,但财政体制基本是垂直对口管理,由于在机构设置上,地方设置在前,导致下级和上级机构设置不统一.上下级不对口,造成管理关系不顺畅。三是管理体制落后。目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设立管理、征收管理、资金管理、支出管理等仍然基本沿袭原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模式和体制,没有随着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提升丽完善,存在分散、脱节现象。
(二)主要原因分析
改革推行这么多年,依然存在上述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改革的推动力不足:改革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委政府的重视;二是职能部门的工作;三是社会各界的舆论。三者中以党委政府的推动力为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职能部门的工作,再次是社会各界的舆论推动。三者之间既可以相互制约,也可以相互促进。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一些既得利益部门的反对,任何一项改革都会引起利益的重新划分。一些既得利益者当然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会想方设法阻挠改革的进行。推动力与阻力的对比程度决定着改革的进程。
四、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几点建议
根据政府非税收入的特点,结合政府非税收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积极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改革要以舆论为导向,通过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政府非税收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争取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统一思想,形成改革的合力,减少改革的阻力。
(二)加强机构建设,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
对政府非税收入实施专门管理是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需要,也是社会化分工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整合资源、职能统一的原则,中央、省应组建政府非税收入专职管理机构,整合各项管理职能,做到机构和职能相对应,并对下级管理机构提出明确要求。从而理顺管理关系,强化管理职能。做到上下畅通,规范高效。
(三)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之后,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小学教育能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想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人力资源,必须要提高小学学校的规范化。
一、目前小学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情况以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制度来完成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通过相关的调查可知,大多数小学学校在开展管理工作时缺少完善的约束和激励制度,因而使得一些学校管理者进行职责范围之外的管理工作,或者缺乏进行管理工作的热情,不能为师生提供一个民主的环境。这使得教师不能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育工作,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知名度,不利于实现学校的正常运转。
2.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主要以学生的管理为主。在小学教育中,大部分的管理者只注重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意识对教师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因此,虽然小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听教师的讲解,但是部分教师对教学的研究程度较低,无法为小学生提供正确的解题思路,因而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顺利地应用到解题过程中,从而导致小学生的试卷分数偏低,长此以往,将严重降低小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给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3.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比较重视硬件的管理。目前,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因而大量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设备都出现在市面上,部分领导者认为只要引进丰富的硬件设施,就能提高小学的教学质量,对此,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设备的维护与更新,此举虽能够确保小学生通过较多的途径来获取知识,但是学校却缺少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其他内容的管理工作,所以使得小学生无法获得更好的教育,不利于小学生长远发展。
4.小学学校缺乏建设良好师生关系的管理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称为学生的“第二家长”,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就能加深对小学生的理解,并在为小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按照小学生的思路来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完成教育工作,然而,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却没有开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管理工作,只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自觉来进行,所以容易出现小学生对教师产生敌对心理,不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完成日常的学习,给小学生的后续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
5.小学学校管理的密度较小、精度较低、深度较浅。一般来说,学校管理的密度越高,就表示学校管理的效果越好,亦表示学校将耗费更多的资金来支付校内管理人员的工资,有的学校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尽量降低管理的密度,以此来加快资金的流动速度,此举使管理人员身兼多职,无法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一些小学为了降低不必要的开支,并没有提高学校管理的精度,因而使得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我们无法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无法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使得学生无法掌握大纲内的知识,造成学生成绩偏低,缺乏继续学习的热情,因而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果。对于大多数管理者来说,要想提高管理的作用,必须要按照学校管理工作的内容来选取合适的管理形式,进而获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6.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没有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文化一体化的步伐,因而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人们更加意识到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多数人们迫切希望我国的小学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不是将死板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要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7.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无法与教学改革保持一致。要想切实提高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以便紧跟时代的潮流,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充足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8.小学学校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大多数学校与外界的联系较少,无法提高人们对本学校的认识,因而生源较少,不利于学校的健康运转。学校无法获得国外先进的教学观念、改革经验等内容,学生学习内容的合理性较差,不能到达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实现小学学校管理规范化的策略
1.逐步完善小学学校的管理制度。要想提高小学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必须要逐步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从而顺利完成学校的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督促教师全面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投入充足的热情来完成小学生的教育工作,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小学生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
2.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水平的高低以及教师备课的认真程度等内容会对教学的质量产生相应的影响,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我们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3.适当加强对硬件设施以外内容的管理。硬件设施在提高小学教育水平质量方面固然重要,然而教师的综合素质、师生关系和学校的文化建设等方面也能影响小学教育的效果。对此,作为管理者,除了对硬件设施进行适当的管理之外,还要聘用知识储备丰富、教学能力较高、能与小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
4.加强对师生关系的管理。步入教育改革新时期之后,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要求严格的知识传授者,而以学生的朋友这一角色来完成教学活动,然而传统的管理工作并不能完成这一转变,对此,学校必须加强师生关系的管理,帮助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与矛盾,进而增加教师的追随者,提高教师知识传播的效果。
5.详细分工以及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首先面对学校管理面密度较小的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在管理过程中进行工作的细分,并明确相关人员各自的责任。其次,要站在工作人员的角度上来寻 找管理的最佳办法,而不能一味地压榨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另外,为了完成小学生的教育工作,我们要根据工作人员职能的不同来选取合适的管理方法,并适时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奖励,以此来提高教研组的活力,赢得教研改革的成功。
6.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进行小学学校管理工作。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要想提高管理工作的效果,我们不仅要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来进行相关内容的更新,还要及时转变管理方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建立多元因素的评价体系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力求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7.增加小学学校与外界的联系。小学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阵地,必须及时引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知识研究成果、教学观念和改革经验等内容,以此来完成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对此,学校要时常组织培训,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知识成果。
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作用,还能为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对此,我们必须通过上述要求来提高小学学校管理的规范化,进而为小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把小学生培养成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项目化管理正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的管理模式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改变传统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手段。文章从项目化管理的内涵出发,阐述了目前高校课外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建设性的提出了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框架设计。
项目管理最早发源于美国,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技术。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开始被人们关注,当时项目管理专家将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划分为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沟通管理等6个领域。现代项目管理主要特点:(1)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或运作(可被当作项目来处理的运作);(2)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3)项目管理的组织具有特殊性(临时性、柔性、强调协调性);(4)项目管理的体制是一种基于团队管理的个人负责制;(5)项目管理的方式是目标管理;(6)项目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一种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7)项目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具有先进性、开放性。[1]项目管理正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的管理模式在20 世纪90 年代突破传统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常规管理的系统性方法和改变传统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的有效手段。在高校课外活动管理中推行项目化管理,正是顺应时展,创新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
1.高校课外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项目化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通常是指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项目管理的主体是项目的管理者,客体涉及到项目的工作范围,最终目的是成功地实现项目的目标。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是指在学生主管职能部门的宏观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下,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开发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通过招投标制度进行申报立项,使校内外的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一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运行方式。
2.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框架设计
2.1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基本特点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以落实素质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协作精神为目的,以具体的项目带动人力、物力的整合,以资金的合理使用、资源的合理配置、人员的有效合作为原则,以资金管理为主要手段,采用招投标制度,实施全方位的目标化的管理。
2.2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制度
2.2.1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招投标制度
沿用企业招投标模式,通过确定高校课外活动申报单位投标范围和招投标方式,规定高校课外活动项目评审和答辩程序,制定对评定审核结果争议的处理办法,建立健全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招投标制度。
2.2.2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检查监督制度
按照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的特点,将项目分成长期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进行分层次、有步骤的检查监督。对于长期项目,不参加项目的招投标,只需在年初按项目化管理的规定上交本年度项目计划书,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审查;对于重点项目,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实施全程监督;对于一般项目,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实施间接管理,重点监控项目运行的结果。 转贴于
2.2.3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评优激励制度
制定高校课外活动项目等级划分细则和评优细则,综合项目整体完成情况、项目影响力、项目投入、项目总结、项目级别等因素,对高校课外活动项目进行评比表彰。
2.3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基本程序
2.3.1 招投标阶段
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在学校课外活动管理指导委员会和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制定《课外活动计划建项》,下发《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指南》,由各二级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着手成立项目组,开始项目立意、规划等准备工作,并分长期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在学期初统一投标。对于特别体现创新精神的项目,则可在整个学期任何时段随时投标。
2.3.2 标书评定阶段
收到标书后一周内,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对投标书进行分类汇编,对于明显不符合标准的项目,直接将其列为落选项目;对于符合标准的项目出示初审意见和修改方案,提交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公室审批。经审批后,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在收到标书四周内公布中标项目名单,并根据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公室的意见核定与拨付项目启动资金。
2.3.3 中标项目的宣传阶段
在中标项目公布后,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牵头,各中标单位具体承办,召开项目会,进行项目的集中展示和宣传。
2.3.4 中标项目运行阶段
这是项目化管理的重要一环,是充分体现最真实的团队实力,真正实现项目设计目标的关键阶段。为此,各二级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实施项目负责人联系制度,遵守项目投标书中的计划,对项目确定的主题和主要内容不允许随意变动。同时,围绕“目标管理”这一核心,各项目组成立督标小组,负责记录督标日志,在项目组和管理部门间及时反馈信息,并对项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
2.3.5 项目总结、评审和反馈阶段
项目结束后,由各项目负责人向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上交项目总结及图片、音像材料,配合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对项目进行审核、验收。同时,由专家组和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公室对项目进行最终评审和反馈,评选出优秀项目、合格项目和不合格项目,拨付项目后期资金,组织总结表彰与经验交流会。
参考文献
一、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classmanagement)是围绕班级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活动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总和〔1〕。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能力之一,美国的《威斯康辛州教师资格专业标准》中规定,教师应“具有管理课堂的能力,理解个人和群体动机及行为,以便创造一个鼓励积极的社会交往、主动参与学习与自我激励的学习环境”〔2〕。鉴于顶岗实习生仅在实习学校工作数月,其参与的班级管理工作具有渐进性、局限性和特殊性〔3〕〔4〕。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是顶岗实习高师生在原有班级建制基础上,快速进入角色,协调各项教育资源,采取恰当方式,有计划地推进课堂管理、组织活动管理、学生心理教育等工作,并完成教育任务的能力,见下图。
二、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培养方略
顶岗实习开展以来,为优化实习效果,提高顶岗实习高师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诸多专家学者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顶岗实习培养方略〔5〕〔6〕。笔者结合自身顶岗实习经验及访谈调查结果,在原有培养方略的基础上创新培养思路、改善培养方法,并利用驻县管理工作的方便,在顶岗实习高师生中实施培养方略。方略一:搭建平台。利用QQ群、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媒介,搭建独具特色功能的长效网络平台,定期进行问题答疑和主题讨论,邀请管理专家答疑解惑,及时解决班级管理问题,不留问题死角。建立如此之多的网络平台看似冗赘,但利用多元网络平台进行交互,可以使顶岗实习高师生积极工作,快速找到自己所需、对号入座,及时解决问题。方略二:专家引领。为顶岗实习高师生和国培教师之间搭建桥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在顶岗实习中,邀请年轻“国培教师”对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班级管理经验交流和问题解答。定期邀请管理专家(心理学专家、教学论教师、优秀班主任)对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引导,督促他们快速进入角色,明晰班级管理相关事宜,增强班级管理洞察力,先让其“敢管”,而后再通过针对性的指导,达到“会管”和“管好”。方略三:多元活动。一方面,组织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独具地方特色的顶岗实习班级管理经验分享,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每月经自我举荐或同学推举,选出班级管理能力突出的顶岗实习高师生为大家撰写经验分享报告;另一方面,组织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以班级管理为主题、以情境模拟为形式的竞赛,在竞赛中增长能力。
三、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效果探析
本研究遴选河北师范大学45名顶岗实习高师生分两个阶段(顶岗实习前、顶岗实习后)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基于测评目标具体化、结构化的诉求,参照成熟班级管理相关量表〔7〕,依据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要素,整合生成了《顶岗生班级管理能力测量量表》。该量表由26个项目组成(2项测谎题),其中课堂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分别由8个项目进行测量。调查对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赋值规则为:非常不符合=1,不符合=2,一般=3,符合=4,非常符合=5)。量表采用积分法,分数越高,说明能力越强。本次调查于顶岗实习初期、末期分别发放问卷45份。顶岗实习初期回收问卷4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56%;顶岗实习末期回收问卷4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33%。经筛选,形成42个配对。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测试分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照95%的置信区间,测量顶岗实习对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影响。
(一)课堂管理能力
表1显示,顶岗实习高师生课堂管理能力提升显著,顶岗实习前后的课堂常规管理能力、课堂事件处理能力、课堂秩序维护能力、课堂活动开展能力均值差分别为-2.23810、-2.57143、-2.42857、-2.07143,T值分别为-14.396、-16.035、-17.211、-13.802,Sig(双侧)为0.000。由此可见,课堂事件处理能力提升最为显著。课堂管理指为实现预定教学目标而建立并维持课堂秩序的师生互动过程〔8〕。课堂管理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班级管理能力。虽然,顶岗实习高师生在高师院校学习过很多相关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直接课堂管理经验,在顶岗实习初期就显得尤为无助和迷茫,特别是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易出现手忙脚乱等尴尬局面。而顶岗实习后,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培养,加之指导教师的熏陶和自己的探索,顶岗实习高师生已经基本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个性特征,在预设课堂活动及处理课堂事件时基本能够考虑全面,可以较为轻松地维持课堂秩序并开展课堂活动。此时,顶岗实习高师生可以将更多精力用于学科教学及其研究,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二)沟通协调能力
表2显示,顶岗实习高师生沟通协调能力提升较为显著,顶岗实习前后的快速树立威信能力、处理学生矛盾能力、融洽亲师关系能力、组织学生活动能力均值差分别为-0.59542、-1.04762、-2.16641、-1.29200,T值分别为-5.803、-5.814、-13.307、-6.916,Sig(双侧)为0.000。由此可见,顶岗实习高师生融洽亲师关系能力提升最为显著。沟通协调能力是教师在工作中妥善处理好亲师、师生等各种关系,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的能力,是教师班级管理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9〕。访谈发现,部分顶岗实习高师生在实习初期不能迅速转换角色,导致失去个人威信、师生关系紧张、亲师关系不和谐。在组织学生集体活动时往往考虑不周、顾此失彼,导致“领导急、学生乱”的局面出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培养和锻炼后,顶岗实习高师生已经基本完成角色转换,在与人沟通协调方面也基本能顾全大局,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做人、行事,在面对家长时也能以教师身份与之轻松相处、交谈。可见,顶岗实习对顶岗实习高师生协调沟通能力具有正影响,但是,相比课堂管理能力而言,此项能力得分增长幅度不是很大。沟通协调能力受个人先天综合素质影响较大,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心理教育能力
表3顶岗实习高师生心理教育能力测试分数统计表3显示,顶岗实习高师生心理教育能力有所提升,顶岗实习前后学生心理状况能力、感受学生心理变化能力、数到学生心理障碍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能力均值差分别为-0.26190、-0.47619、-1.02381、-1.66667,T值分别为-3.122、-5.594、-6.805、-7.083,Sig(双侧)为0.000。由此可见,顶岗实习高师生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能力提升最为显著。心理教育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顺利完成心理教育活动所需的操作技能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10〕。顶岗实习后,高师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平均提升较低。通过深度访谈发现,顶岗实习高师生在高师院校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时,多数高师生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导致理论匮乏,顶岗实习之初容易出现想干预却不知学生心理状况、想教育却不懂辅导方法的尴尬局面。经过班级管理能力培养后,顶岗实习高师生往往会主动向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了解状况,研究诊断策略并制定专属教育方案。随着顶岗工作的深入,顶岗实习高师生的心理教育能力有了普遍提升,能够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疏导心理障碍,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能够结合所学和自身体验对学生进行初步教育。访谈中,很多顶岗实习高师生表示:要珍视自己的学生生涯,认真学习每一门课,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班级管理能力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之一。通过对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高师生的调查、比较和统计得出:顶岗实习对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具有正影响。其中课堂管理能力提升最为显著,沟通协调能力次之,心理教育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诚然,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并艰巨的工程,它的发展不仅与外在的教育、培养方式有关,也与自身的综合素质、目标追求休戚相关,单靠顶岗实习是远远不够的。但是,顶岗这一平台助推顶岗实习高师生的班级管理能力是显在的。实践中,需要实习学校、顶岗实习高师生本着双赢目标,从实际出发,投入热情、付出精力,才能把顶岗实习建设成为一项真正提升高师生综合能力的职前培训。
作者:杨 震 王勇鑫 张丽萍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萍,王嫣,高立中等.对师范院校学生教育实习的探索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90-9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0.300.
〔3〕叶澜.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4〕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8.
〔5〕于健.顶岗实习岗前培训“TPTW模式”的构建与例析———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黄学兵,董博青,蒋丽辉,张丽萍.顶岗实习模式下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75-78.
论文关键词:文化引领;和合奋进;一流企业
一、科学引导创一流
一流建设之初,我们紧紧围绕“一强三优”发展战略目标和“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积极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按照“两个转变”和“四化”建设要求,结合自身供电量小的特点,重新谋划和定位企业发展,将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发展型、和谐型”四型特色的“一强三优”供电企业作为南乐局的发展战略目标,将“固本强基,和合奋进,追求一流”作为企业的共同愿景,重新修订了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系列规划,制定了“夯实基础,注重内涵,突出亮点,创新特色,全面提升”的总体思路,为一流建设的务实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一流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日常工作一流化,一流工作日常化”的原则,充分运用“学习、工作加研究”的方法,将一流建设的9项考核指标分解成涵盖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可靠性管理等22项内容的一流软课题,并成立攻关小组、拨付专项经费,将工作难题当作课题攻关,使工作难点变成工作亮点,做到了一流建设与日常工作结合、课题研究与工作创新结合、科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目前共有10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应用。通过狠抓农电基础建设和管理科技创新,确保了一流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企业呈现出“各项工作亮点纷呈,一流建设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
在成功创建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后,面对荣耀带来的一些思想波动和自满现象,南乐局及时开展了“清醒有为”大讨论、建言献策“金点子”、公开承诺作表率、走出企业找差距、凝心聚力谋发展等一系列活动,征集合理化建议150余条、思想报告和公开承诺书260余份,进一步坚定了“淡忘过去,清醒现在,有为将来”的工作理念,明确了“以精益化管理考核建立一流常态机制”的工作思路,确保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企业实现了售电量连年增加、连创历史新高,连续17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连续16年实现电费结零,连续5年保持行风评议第一。目前,南乐局“团队在形成、基础在夯实、管理在提升、效益在提高”,企业整体发展态势稳健良好。
二、文化引领新思路
南乐局坚持以人为本,将“有为班子,满意班子,特色班子”作为领导班子团队愿景,重点突出“有为”二字,始终坚持文化引领思想,理念开拓思路,境界铸造内涵,以企业文化建设引领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使全局上下形成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步调上和拍、感情上和弦的创一流氛围,使企业始终保持着和合奋进的发展态势。
数十年的发展,南乐局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更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制定了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培育企业文化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立制度、建文化、激励人等措施,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通过举办愿景训练营,提炼出“固本强基,和合奋进,追求一流”的企业发展愿景,在统一思想和认识的基础上,本着“弃取有道,收放有度”的思想,将企业长期沉积的“和合”思想融入到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体系,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创新,进而培育出“人和心合,和衷共济”的和谐理念、“清醒有为”的工作理念、“同道为朋,和合制胜”的团队理念、“度电必争,不留遗憾”的营销理念、“借一堑,长一智”的风险理念、“以学育人,以制度人,以家聚人”的人本理念、“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理念……初步建立起独具南乐电力特色的“和合”思想体系,并融入到企业文化“四统一”实践中,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企业文化的穿透力、影响力和震撼力。
南乐局秉承“以学育人,以制度人,以家聚人”的人本理念,确立了“将企业打造成一所持久学习力的学校、一支高效执行力的军队、一个超强凝聚力的家庭”的“三个一”战略目标,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打造一所学校,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支军队,以和合家园建设为抓手打造一个家庭,不断培育“和合”思想,践行“四统一”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员工思想基础,促进了一流同业对标工作,提升了一流建设内涵,营造了“人心齐,合力足,干劲大,成效快”的一流建设氛围,达到了“基础管理两手抓,内涵外延齐打造,和心合力创一流,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思想境界。
三、突出特色树标杆
在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中,南乐局对企业自身优点和不足进行了系统思考和科学分析,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打造特色,不断完善一流建设措施,丰富一流建设内容,提升一流建设内涵,为实现国网一流目标和建立一流常态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1.标准化建设夯基础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抓基础、上台阶,大力推进农电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按照“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整体协调,运转高效”的工作思路,我们以引入流程管理为导向,开展了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共梳理出工作流程249个、管理标准171个、工作标准177个,初步建立起了企业基础资料体系、规章制度体系、标准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修订了《岗位工作手册》,制定了《精益化管理考核细则》,从业绩分配、团队协作和个人贡献等方面实施精益化管理考核,形成了“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管理机制。通过精益化考核,停电计划执行率由原来的60%上升到95%。开发使用的《战略绩效及流程管理系统》,实现了精益化管理考核的自动化、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体系建设在第五届中国电力企业管理论坛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2.责任意识保安全
引导员工牢固树立“相互关爱,共保平安”的安全理念,强化“安全生产,我的责任”意识,创新安全手段,培育安全文化。在加强安全常规管理的同时,自行创作的2首安全生产歌曲广为传唱,并附安全赠言制成电脑屏保,将安全责任意识根植员工心中。树立了安规考试100分合格的观念,建立健全16种应急预案,经常组织应急演练和反事故演习,保持了稳定的安全局面。连年保持省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在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安全座谈会上做典型发言。
3.依法治企避风险
南乐局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各类“违章”集中排查整治工作定点联系单位,牢固树立了“吃一堑、长一智”和“借一堑,长一智”的风险管理理念,将各类“违章”排查融入日常工作和员工行为,共排查出各类“违章”42项,目前已经全部整改。还从法律的角度编写了《南乐县电业局危险点分析与预控手册》,初步建立了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救济”为主要内容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受到了国家电网公司调研组的好评,在省公司专题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在国家电网公司年中农电工作会上进行成果。
4.预算管理降成本
坚持“预算管理、合理授权、规范使用、节奖超罚”的原则,实行全员管理、全程控制、“管事管钱相分离”的监督约束机制,制定出台了预算管理办法、成本定额管理办法、成本核算员管理办法,将差旅费、办公费、招待费、维修费等17项费用全部纳入各部门定额预算管理范围,每个部门设立一名兼职成本核算员负责部门成本控制,掀起了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通过自己组建防腐队、修旧利用、实行车辆公里票、部门费用定额等形式,每年节约成本费用近百万元。
5.职业生涯育人才
按照“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理念,依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岗位分类标准(Q/GDW246—2008)》,将员工岗位划分经营管理类、专业管理类、技术管理类、生产技能类、服务类共5类职系,结合实际设立36个职阶和126小类岗位,逐级为员工设定岗位成长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激励制度、评估机制和薪酬机制等,鼓励员工职位进阶、岗位成才,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员工和企业和谐发展。
6.特色班组举亮点
在班组中率先引入6S管理理念,设置了统一的VI标识,增设了彰显个性特色的文化室、文体活动室、愿景墙和文化长廊等。目前,基层站所绿化亮丽、布局合理,生产区设备工具排列整齐、摆放有序,生活区环境优雅、温馨和谐,办公区窗明几净、规范整洁。在此基础上,为基层班组配备指导员,不断加强班组“三个建设”,培育班组文化,科学引导班组创先争优,使一批优秀标杆站所脱颖而出,有10余项班组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作实践中。
四、交流经验谈体会
回顾创一流走过的艰辛历程,充分体会到:创一流的重要内涵在于它是永无止境的探索,不甘落后的拼搏,更高水平的追求,永不停息的超越;深刻认识到:从省一流向国一流攀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明显感触到:通过创一流同业对标,既锻炼了队伍,又打造了团队;既培育了文化,又凝聚了合力;既夯实了基础,又提升了管理。
结合创一流的亲身经历,有六点心得体会。
第一,切实可行是落实规划的前提。学习型企业创建过程就是企业员工自我超越、改善心智、建设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的修炼过程。一流建设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只有系统思考,科学谋划,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一流建设规划。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才能使一流建设规划逐步得到落实。
第二,坚强领导是落实规划的关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运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所以,要抓好“领导”这一关键的环节。
第三,不断创新是落实规划的动力。创新是“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核心,也是一流同业对标工作的核心。只有牢固树立了创新的观念,才能有强烈落实一流建设规划的动力,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审时度势,不怕挫折,锐意创新,在新起点上不断追求更新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