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7 16:50: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原文化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原文化论文

篇1

(1)政府对动漫、游戏产业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

(2)注重培养动漫人才;

(3)产业链条比较完善。由此可见,动漫产业的发展必须切合本国实际,找出亮点,形成动漫产业规模。尤其是对动漫相关市场的开发,更是重中之重。

二、河南动漫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河南是人口大省,是动漫产业受众最多的省份之一。鉴于动漫产业发展机遇的来临,我们更应该重视中原文化的深度开发,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漫生产力、转化为区域影响力。河南的动漫产业整体来说,在全国仍然处于追赶者地位。与其他省市相比,河南动漫产业显得步子缓慢,动力不足,仍是一个动漫产业落后大省。自我审视会发现,河南的动漫产业,在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向、动漫企业的聚集、动漫基地的建设、动漫氛围的形成、动漫品牌的打造等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拥有丰富中原文化底蕴的河南动漫企业在产业模式的选择、动漫产业链条的完善、明星企业的打造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具有数千年积淀的中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为动漫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关键是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发掘并传承下去。河南的动漫产业可在以上的基础上做出以下几大特色:

(1)主动把动漫和有关产业结合,形成动漫产业链;

(2)注重影视动漫和出版动漫的结合;

(3)注重原创和中原文化的结合;

(4)注重行业协会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等。形成以中原文化为底蕴、以文化与产业的有机结合为方向、以先进科学和技术为手段、以优良政策为保障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动漫产业链,在中原文化背景下构建具有河南动漫产业特色的发展模式。

篇2

文化产品和服务既要有标志性的经典项目,又要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满足居民文化需求,不断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的换代升级。[1]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体育文化产业优势是当下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遗产作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同时也是具有文化特色的市场消费项目。目前,中原地区传统体育项目在以非遗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传统武术演艺品牌“武林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及节庆旅游品牌世界传统武术节、中国国际武术杂技艺术节、河南国际少林武术节、国际太极流大会、中国侠文化节等。这些项目的商业开发和利用既是市场优势转化,也是文化发展的创新,不仅影响了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影响着体育消费心态和趋势。同时,通过产业化的带动辐射,也使不少地方成为有一定影响的旅游产业区域,比如登封、焦作陈家沟等,使文化优势转化为区域产业优势,甚至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是通过市场渠道转化为健康优质的文化产品,将产业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加快其产业化步伐来实现的。

2.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和推广

体育价值观是个人或社会对体育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与判断,它控制着体育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开始追求身心的双重享受,从以往对人体健康认识的单一生物学模式转变为身心双重享受的模式。群众对体育的认知转变,同时也带动了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和关注,对传统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是河南特色文化遗产项目,传统体育的传承推广是河南体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例如河南省文化厅和文物局主办的“文化遗产日”河南省主题活动启动仪式(非遗专场)中开封石锁、二鬼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展示;由文化部主办的“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活动”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传人陈正雷大师携弟子进行展示。这些活动具有多种传播途径,因而逐渐被大多数人了解和熟知。然而,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传统体育文化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对项目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认识不足。只有通过对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将健身的理念不断宣传,使人们真正意识到传统体育的价值核心,才能使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作用,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3.推动城镇生态文明建设

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方位的生态化构建。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核心的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一直以来,民间是传统体育项目产生、传播的土壤。它们散落在民间成为传统文化的缩影,为普通农民或城市一般居民掌握,形成民间自发性的传播,大多项目既可以在农村发展也适合在城市推广。现阶段,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和务农采摘旅游等已成为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发展的一种形式。通过大力发展古镇古城民俗活动、地方传统技艺和游戏、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传统体育旅游活动,丰富了生态文明发展形式,进一步推动城镇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中原体育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困境

1.群众认识不够,缺乏动力

虽然现代社会居民富裕程度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但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一些健身活动上,并没有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会关注其内涵。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们对于传统体育的了解还不够,还有不少人认为体育运动就是体育的全部,而传统文化中不存在体育活动。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持续性开发的文化符号有待于更多人理解认识。不仅仅是普通居民对传统体育认识不够,甚至一些基层部门在管理当中也认为体育仅是体育部门或教育部门的事,文化遗产是文化部门的事,两者关系不大,割裂开来看问题、处理问题;各行政管理部门习惯了条条框框的对口管理,在没有明确的归属情况下,对体育文化遗产置之不理,尤其是在基层宣传推广中主动性较差,政府部门介入较少,造成群众对传统体育项目认识较少,不能充分认识到推广普及的重要性,阻碍其健康发展。

2.资源条件匮乏

“空间、设施、形式、组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的重要因素,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软硬件资源:硬件包括了场所、资金、活动形式、市场宣传开发等;软件包括了文化理念、大众需求、市场消费心理等。中原传统体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软硬件资源条件作保证。尽管近些年来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保护的投入资金每年都在增加,并且在地方政府和基层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在各地铺开,但是与河南省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经费的人均占有量还是相当低,与公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反差较大。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是大部分地区缺乏充足而固定的经费渠道,对政府依赖性还是很强,设施、场所不固定,套用名目、非法获利的不规范开发现象经常可见。同时,组织者、指导者、传播者队伍建设也比较薄弱,如何落实规划,如何发挥好队伍的作用等关键问题都未经深入思考,而这些问题不是仅靠政府补贴经费就能解决的,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宽松环境,及时出台扶持政策和管理法规。在这种松散放任的状况下,居民们很容易失去对传统体育的正确认识,资源储备和居民文化需求严重失衡,加剧了文化环境的恶化,使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阻碍了文化传播系统的正常运行。

3.保护传播机制尚待完善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设立了保护机构,但是基层保护机构仍然很不健全。一些保护的法律法规尚未正式出台或还未规范完善,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纠纷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一些措施和规定过于空泛,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针对性差,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保护人员不能在工作过程中很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力。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计划、发展措施仍未能纳入中原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体规划中,非遗保护机构大多是现行的主管文化的相关单位,或者是在政府引导下依托社会力量成立的相关协会,与各地方体育、教育专门机构并没有太多的交集,责权并不明晰,因此,在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效率低下,执行力度差,专项人才队伍建设也有待落实。收集、调研、记录、存档、运行、人才培训等工作都还不规范,保护措施与技术相对单一,没有形成相对系统规范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制。保护机制中的教育环节发展尤其滞后。首先,掌握着传统技能的传承人找不到可以依靠的稳固的传授群体,迫于生活、经济等方面压力他们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谋生上,许多独特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其次,社会教育和宣传跟不上,受众范围较小、气势不盛、影响力有限。学校教育普及程度跟不上,学生们在学校往往接受现代体育项目的较多,传统体育接触少甚至没有,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大学教育中没有专门的学科支撑,传统体育与文化遗产相交叉的课程缺乏,不能培养文化遗产传承所需社会人才。

三、中原体育文化遗产发展的路径探析

1.以社区体育为本位,提高社会认知度

要通过有效手段让政府和社会各层次人群自觉了解传统体育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加以促进和约束。比如降低非遗项目结社结会的门槛,降低组织基金会的门槛,减免、降低税收以及提供融资、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以前传统体育有各式各样的协会,也有组织行业组织的,都是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依靠社会资助生存,有些维持了一百多年。[4]目前,河南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城市管理由单位制向社区制回归,社区将成为现代城市居民生活和休闲的基本单位,以地缘为基础的社区体育将成为新世纪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社会对社区体育的价值定位,也应该由社会目标向个人的自我满足与个人的身心发展方向转移。现代体育已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部分,在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时,已习惯运用体育符号来诠释一些社会价值特征。因此将传统体育带进城市社区、新农村社区,对促进体育和文化和谐发展,促使居民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尤为重要。要想让体育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充分发挥出自身价值,必须在认识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文化主体要全力灌输传播意识和传承思维,以不改变传统文化特色为原则底线,在群众思想中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观。群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提高了,自然就有了培育发展的土壤。以地域文化为特色,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增强居民体育意识,扩大传统体育的影响力是开掘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一要改变小农意识文化观念。小农意识文化观念的特点是目光短浅,小富即安,保守吝啬,惧怕变革。二要更新计划经济文化观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文化的政治性因素被无限放大,文化单位没有竞争观念,没有经营意识,没有成本分析,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价值不能有效开掘,所以文化资源闲置与浪费严重,守着文化富矿过穷日子。

2.以非遗开发为契机,构建体育产业开发体系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和一些地方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出台,为了避免体育文化遗产开发的重复性和盲目性,必须建立科学可靠的体育产业开发体系。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对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河南省的传统体育产业应围绕“以推广普及为基础,以传承开发为核心,以休闲健康为重点,以人文体验型生态旅游等为特色”的产业体系来构建。一是以观光型生态旅游与地方传统体育特色相结合。这种发展方式是以“观”为核心,观光型生态体育是现阶段中原经济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保地方自然环境、传统建筑、遗址、农耕风光不遭受破坏的基础上,以旅游观光为契机,使观众广泛接触传统体育文化遗产,通过了解自觉接受传统体育项目,自发学习和推广传统体育项目。这种模式在丰富了旅游开发模式的同时也可以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结构,使体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找到了最佳结合点,是现代化的生态体育开发模式。二是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播推广,重点是提高人们的休闲健身意识,使之成为一种有别于城市喧嚣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依托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自然历史价值,使其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相结合更能迎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三是加快建设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专属发展路线,形成河南省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核心区域。同时,要大力发展俱乐部、健康养生群众团体、表演团、生态旅游度假村等各种形式的文化项目(团体),形成能够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河南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传播推广体系,完善休闲服务功能,丰富全民健身途径,培育和扩大市场。

篇3

1.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氛围

一草一木都含情,一墙一壁能说话。走进城东中学校园的每一处,就如在享受一道精神大餐。“春风化雨乐育栋梁拔地起,学海敢为鲲鹏展翅飞”、“增自尊苦练学习本领,树雄心掌握一技之长”、“祖国园丁心胸容天地,城中教师智慧运乾坤”、……学校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宿舍等场所,挂满励志类书法对联。教学楼墙壁上,随处可见“985大学”、“211大学”的图片和简介。走进教室,窗明净几,桌椅整齐,板报、壁报、读书角一应俱全。各个班级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全校48个教学班都有自己特色的班级口号、奋斗目标。每一句标语,都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着人文关怀。“寄语教师,寄语学生,寄语家长,寄语学校”,每一句话都激励着师生上进;名人画像,名人名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设计精美的手抄报,每一处都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墙上挂着“名人名言”,学习园地贴满学生作品,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2.组建学生社团

助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仅有氛围还不能形成真正的校园文化,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活动,让全体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校园文化。立足发展,着眼未来。活动促成长就是城东中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抓手。“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地发展,在开好日常课程、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们也大力开发文明礼仪、书法、绘画等校本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准定位,健康成长。”王校长表示,要立足发展,着眼未来,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走向城东,迈向成功。近年来,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城东中学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得蓬蓬勃勃,先后成立了启航书法社、鸿帆舞蹈社、欢乐合唱团、美韵器乐社、育才美术社、天涯草文学社、红叶记者社、劲旅篮球社、艺轩棋社等22个学生社团,涵盖文艺、体育、文学和科技诸方面。学生自愿申报参加社团,活动实行走班制,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建制,材,每周开展一至两次活动,或学习培训,或成果展示,充分挖掘学生兴趣与潜能。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每间教室配有多媒体、电子白板及监控设备、网络,建有书法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厅、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为学生社团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风化雨润无声,风正帆扬一路歌。办学以来,城东中学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努力打造办学特色,中考成绩年年稳居全市第一,曾先后获“三明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第二届福建省民办学校先进单位”、“福建省写字教育实验学校”、“福建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福建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中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二、推陈出新,发展好校园文化建设

任何事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例外。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同时要主动变革,积极迎接挑战,促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在互动中重建,在互动中生成、发展好校园文化。宁化城东中学的社团文化建设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搭建起才艺展示及提高的平台: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社团才艺展示活动,邀请专家及学生家长到场观摩指导,现场评选出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在第六届体育艺术节期间,该校曾与县老年书法协会共同举办“百人书法现场展示活动”。宁化城东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有实效的成绩,但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要实现校园文化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要多学习、多尝试、多总结,才能把城东中学建成为“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活跃、文化底蕴深厚、管理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新校园。

篇4

一、前言

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必然带动文化形态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系列深刻而又巨大的变化。反映到文化上,就是大众文化的繁荣。大众文化一般也称之为平民文化、流行文化,是在工业生产环境下,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得以批量生产、快速传播和普及的文化产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畅销小说、商业电影、通俗歌曲、音像制品、电视娱乐节目、电子游戏等等。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经济性的消费文化,在满足我们的感官快乐、丰富和改善我们生存状态的同时,往往缺少一种高尚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度,使得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理想、道德反思、审美判断等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核被消解。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大众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根据新时期教育对象思想活动的新特点,确定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做好教育工作。

二、大众文化比思想政治教育强势的原因

大众文化教育功能比思想政治教育更荣誉被受教育者接受,或者说大众文化更强势。它的迅速发展强烈地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流意识中的主导性地位,其强势原因,文章从以下几方面去解读:

(一)大众文化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人本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和社会主流意识的传播者,其合理性和合法性是无容置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规范、正统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化的,给他们灌输国家意识形态规定的主流意识、行为规范、道德观念,而这种灌输式的教化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人性的多样性。在整个教化过程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执行者,他们只是给受教育者灌输既定的内容,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根据内容形成自己行为处事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以此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的目的,其自身的内在需求是被疏离了的,且不被尊重的,也应该说是无法选择的。因而,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单向度的,无视人性的,其教育氛围必定是压抑和死气沉沉的。我们认为,要塑造人的灵魂,就要使人的灵魂充满理性的力量,散发人性的光辉,要引导受教育者接受、理解社会中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并真正内化为自己心灵的体验。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自主地选择他认为合乎规范的行为,从而自觉地、以一贯之地遵守和实践。显而易见,遵从人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缺乏的。大众文化强调的是,大众不是消极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主动参与者,所以,大众文化给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价值判断、话语选择和角色定位上都可以自主决定、各取所需的平台,使大众可以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括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一份轻松愉悦、缓解紧张的调剂,在肯定享乐而远离崇高的文化氛围中找到亲近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对社会大众人性的释放和对人性的尊重,大众的个性在大众文化中得到了自由发挥。充分体现了大众文化教育功能中人性的一面。

(二)大众文化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创新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教育模式,大众的思想意识、思想观念和内在需求只能限定在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意识的框架内而不能超越。大众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开放性,即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会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达而纷纭而至。它要求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大众文化的生产、制作和消费中,因而,大众的生活需求得以满足,而且给予自主、自觉基础上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育。大众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各种观念、意识,思潮的交流融合、互相激荡以及传播信息载体的发达带来的观念的迅速更新,要求并助推者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在这种情形之下,一味的圃守和坚持是徒劳无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一改传统的固定化,程式化的教育模式,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迎接大众文化的到来,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从而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塑人作用。

(三)大众文化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表达方式更轻松

大众文化具有现实的娱乐与消遣特性,追求即时情感的轻松表达,以一种务实的文化精神消除了文化消费的特权,成为了多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而扩大了文化的受众群落与传播空间,活跃了文化生活,实现了文化共享。同时,大众文化使文化的发展转入了多元化和民主化的轨道,并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有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大众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商业性,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市场运作方式,制作和传播具有标准化和模式化的文化产品让社会大众来消费。这种文化产品表现方式往往过于直接、具体,追求同步、轰动的影像效应,易把因循守旧的行为模式当作自然合理的模式强加给大众。这样,大众就难以找到发挥自己想象力的空间,从而扼杀了他们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大众在大众文化的消费过程中失去了“自我”,自己的思想意识逐渐被大众文化改变并进而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即是通过一定的传播方式,让受教育者接受特定的意识形态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信仰,使得意识形态得以延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和教育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发挥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性作用,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进行塑造,使社会成员在思想意识上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基本秩序,从而形成个体价值与国家核心价值的相统一,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在社会大众思想意识中的主导地位。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思想的引导。“通过人类历史可知,任何有价值的建树、文化意义的肯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是现实理解和理想引导的结果。”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我国社会生产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场经济体系、科学技术以及相关的社会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但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消费性、娱乐性的特征使部分教育对象的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盲目追求和时尚消费的倾向,甚至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漠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主流文化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是具有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教育者要把握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引导大众文化朝着健康的文化发展。同时,也应当看到,“理论的科学性与理论自身并没有必然的、永不改变的关系,这种联系应该是辩证的。当理论符合与社会实际状况时,它就是科学的”。大众文化的兴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注重以人为本。为此,一方面,我们要以主流文化价值引导大众文化,促进大众文化主流型。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既是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取向和价值观的反映,又是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国民的精神纽带,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在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针对大众文化领域存在的一些无序、失范现象,必须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引导、规范作用,引导大众文化的创作、生产,使民众在参与、接受大众文化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主流文化的核心理念,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而予以认同,从而形成文化合力。另一方面,要借鉴大众文化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实现主流文化大众化。任何对大众文化不屑一顾、全盘否定或者一味迎合、赞扬的做法都是有偏颇的。作为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具有理论性、抽象性、实践性、系统性等特征,要进一步增强它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只有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扎根于大众文化之中,实现主流文化的大众化,才易于被教育对象所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树立寓教于乐的思想,在传播主流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大众文化多样化的形式,从而增强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以引导教育对象通过亲身体验、内心感受,实现在教育中娱乐、在娱乐中塑造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二、优化初中校园管理的有效措施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理念也逐渐进步,越来越多先进、成熟的教育管理观念对学校的管理队伍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国的现代教育起步相对比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新课改以及其他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新型管理方针的实施,初中学校管理逐步呈现出新的景象。目前,我国初中学校的管理日臻成熟,但是依旧存在某些问题,制约着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教学质量的增强。下面笔者将从初中学校常见的管理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增强师资力量,整体提升教学质量初中时期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很多中学生未来人生的分水岭,因此,学校是否能够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从整体上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很多学生的未来求学或者就业方向的选择。笔者认为,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对于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它们的师资力量比较有限,而且很多教师多年来采取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视野比较狭隘,再加上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师力量往往集中在某些重点班,对大多数学生的重视教育程度不够。这就限制了师资的分配以及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学校领导必须想方设法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可以从周边的学校吸收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是定期向师范学校引进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壮大学校的师资力量。另外,学校还可以加强每个学期的教学质量考核,包括定期抽查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召开教师先进教学经验分享会或者加强教师队伍内部的人才竞争,制订更加完善的教师管理机制等,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自觉引进新型的教学方式,努力加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2.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很多初中学校并没有制订比较完善的校园管理规章制度,导致学校管理方面经常出现无据可依的情况,给学校和教学管理的奖惩处理等增加了很多难度。因此。若要优化初中学校管理,必须要制订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使得校园管理中能够遵循一个具体的章程,每一项教学管理工作都能够有所依据,减少学校管理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让全校师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管理规章。另外,学校还要加强相关的规章制度监管力度,保证全校师生能够严格遵守,维护学校的管理秩序,提高管理效率。

篇6

目前中职教育中不重视中职化学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认为化学教学无需特别形式,不需要进行很多投资,致使很多学校在化学教学上迟迟找不到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必备的化学实验仪器没有采购,很多化学实验在中职教育中没法完成。这使得中职化学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与校方以及上级部门不够重视有密切的关系。很多中职院校过分重视学生数量,而忽略教育质量问题,特别是在化学教育上不能加大投资力度,实验材料缺乏等问题,制约了化学课程改革的进行,留下了很多的教学难题。

(二)化学教学课堂气氛死板

中职教育一直没有进展的另一层原因,在于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很多中职化学教师对化学课堂讲解仅停留在老师讲理论,学生记笔记时代,没有实践创新性的课堂是不能吸引学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死板,课堂气氛不活跃,很难取得良好学习效果。中职化学教师对于新形势下课堂改革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总结,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其最重要的根源在于我国对中职化学教材没有深入的研究,教师在教材选择上没有选择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职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活动。

(三)有关部门对中职化学教育改革缺乏有效支持

中职院校对教学缺乏一定创新,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对于中职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度,把相应的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上。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发展缓慢,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很好课程改革形式,致使中职化学教学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同时,应该看到在中职教育上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职化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建立化学实验基地

中职教学课程的改革最主要是从形式上的改变,从之前注重理论到现在实践培养的转变。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变化,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建立中职教育的实验室,让化学教学真正走向实践。实践是化学最好的表现形式,很多化学结果在实验中才能得到更深刻的记忆,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起到督促的作用,使得很多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学习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中职教学来说,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改革,而是需要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自觉领悟能力。培养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有效的增加教学的乐趣,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化学教学的改革。对于学生而言,需要自觉培养学习兴趣,并把学习兴趣带入到化学学习中来。

(三)编制新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形式。中职教育化学教学的知识体系过于陈旧,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跟上新教学模式。国家应该加强对中职化学教材的研究和出版,编制化学教材也要与时俱进,以供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上的使用。很多中职教材过于陈旧,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与社会脱节,不利于在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教学实践的形成。

(四)培养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

对于中职教育不仅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更重要是对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注重教师观念和知识构造的更新,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鼓励化学教师在课改的前提下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学校在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建设。

篇7

有关调查材料表明,在公园中游人散步者较多,约占游人总数的78%,而每一个游人要求的平均面积为60~100m2。因此,综合公园中虽有多种分区,仍以安静休息区为主,这一特点反应在分区规划中,给安静区以最大面积,并投入最大精力。在我国进行公园面积计算时,应注意以下2点:一是大城市中公园总面积,应满足全市10%的市民同时游园;二是公园应有足够面积能使居民在休假日进园时不显过分拥挤。

综合性公园的种植规划

公园的种植规划应在公园的总体规划过程中,与功能分区、道路系统、地貌改造以及建筑布置等同时进行,确定适宜的不同种植类型。不应在其他部分完成后再采用填空白的方法进行规划,以保证各部分相互配合,全园形成有机整体。综合性公园的种植规划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综合性公园活动特点

为了保持公园内的卫生状况,公园四周要栽植卫生防护林带,以达到防风沙、隔噪声的目的。为了避免尘土飞扬,公园内除了栽种树木外,应尽量多铺草皮和种植地被植物。公园的绿化要满足不同分区的功能要求,各区可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安排适宜的植物种类和种植类型。如儿童活动区的植物要求体态奇特,色彩鲜艳,无毒无刺;而安静休息区的植物要求多种多样,以构建不同的景观,给人以置身大自然的感觉。体育活动区要求大树遮荫,健壮,无飞絮落果,色彩单调和大面积的草地。文化娱乐区人流量大,绿化要求具有遮荫、美化、四季有明显特征等效果,以体形整齐大方的乔木和常绿树为主,主要建筑附近可设花坛、花镜等[1-3]。

2综合性公园树种选择

篇8

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研究的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清晰地叙述中原文化的发展脉络,而且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讲,能够以史为鉴,为曾经辉煌而现今相对落后的中原地区寻找一条可以再次崛起腾飞的发展路线。对于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之间关系的研究从目前来看,只是一个非常广义方面的研究。各个学科都以自己的角度定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总体上至今没有定论,这也与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有很大的关系。经笔者总结归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观点: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是推进中华民族统一的根文化,通过论证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提供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文化精神依据。基于文化全球化视角的中原文化发展研究认为中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文化全球化发展中,中原文化发展应与世界文化发展接轨,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中。

在本文中,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需要明确并规范的定义有:

中原地区:中原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阳,开封,商丘,安阳,郑州,南阳为中心,辐射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广大平原地区。

中原文化:单单从字面上理解,是发生发展于中原地区的一种文化。

华夏民族:最初狭义指上指部落时代以黄帝为代表的华民族和以炎帝为代表的夏民族,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东夷民族、南越民族、北狄民族以及西戎民族。后来经过长期的兼并、交融和发展,黄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和其它部落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华夏族,而现在,华夏民族就是指的中华民族。

华夏文明:在华夏民族所创造的基础上,并经长期的整合、发展,所形成的一种文明。

综上所述,文明和文化,归根到底是由人创造的,并伴随着这样的一个人群所发展的。华夏文明由华夏族创造、并伴随着华夏族的发展一起发展,换句话说,华夏文明的发展就是华夏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体现,而中原文化正是华夏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在中原地区的一种积累。所以,研究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实际上就是研究华夏民族在中原地区的一个发展史,通过这段发展史,研究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之间相辅相承的关系。

一、中原文化、华夏文明的含义

(一)中原文化的含义

从地理意义上讲,中原地区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阳,开封,商丘,安阳,郑州,南阳)为中心,辐射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广大平原地区,那么中原文化也就是形成在中原地区并在中原地区长期发展的一种意识形态。

(二)华夏文明的含义

我们现在所说的华夏文明,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文明源泉,思想核心是神道设教、礼乐教化,严华夷之辨,推崇仁义礼智信,也可以理解为华夏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明。

二、华夏民族的由来及其在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

华夏文明的开始阶段,也就是开创华夏民族的起始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整合,中原地区逐渐成为华夏民族长期发展的中心舞台,并在唐宋时期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在这一阶段,中原文化相对于岭南、荆楚、吴越等其他地域文化,更能代表华夏文明;随后,长期的社会更迭民族交融,使得华夏文明重心随着社会统治阶级的迁移而离开中原地区,至此,中原文化对华夏文明发展的影响力就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直到今天,华夏文明中还是有许多中原文化的元素。比如尊崇有熊国的部落首领公孙轩辕(黄帝)为华夏民族的始祖,他在与其他部落的吞并战中统一了中原,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又比如在现代哲学与数理统计学中大放异彩的道德经,也是发源于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后期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推崇为凝结了华夏智慧的绝世之著。奴隶制时代的姜尚,春秋战国期的范蠡、墨子、商鞅、庄子、吕不韦、韩非,两汉时期的张衡、张仲景、蔡邕,唐宋时期的玄奘、白居易、杜甫、韩愈等等,他们都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人物,活跃于中原地区。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推动了华夏文明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飞速发展,同时也深深烙下了中原文化的痕迹。

三、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

(一)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共性和交汇点

上下五千年历史里,中原文化伴随华夏文明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主导了华夏文明将近五分之三的历史,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同根同源,同时具有根源性、包容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

在社会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中原文化刺激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这就是根源性的体现;而在发展或动荡的环境中,中原文化又能寄由华夏文明的大环境,在其他地区存在发展,这就是创造性和包容性的体现。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在人类历史上是不可想象的,何况现在也没有任何一个学派能把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严格的区分开来,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刺激而发展的一个整体。

其开放性则体现于:现代华夏文明的主题思想,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而展开,那么中原文化对于丰富中华文化内容、加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强调归属感和感情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存在意义,结合时下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以及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和谐进取的宗旨,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对中原文化中的哲学理论、自然观以及整体思维方式进行科学分析,可以成为华夏民族正确认识社会、管理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社会理念的的思想佐证。

所以说,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变革,中原文化至今还是适应华夏文明发展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它没有随着社会地位的沉沦而消失,相反依然能够代表并指导华夏文明的发展道路

(二)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之间的关系

研究中原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关系,就是研究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华夏文明几乎五分之四的历史时期几乎都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和载体的,同时也是中原文化灿烂发展的时期。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透过中原文化可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原发展,并从中总结出社会前进的有益借鉴。与此同时,中原文化的先贤们发现并阐发的许多精辟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以研究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的发展历史来找出文化发展的共性与联系,表面上看仅仅是文化学的范畴和成果,而实际上是寻找中原地区再次发展腾飞的历史契机,对国家的中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党和国家的要求下,中原地区的经济腾飞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中原文化的发展,则一定是遵循华夏文明的发展规律进行的,是非成败转头空,所有的历史都是跌宕起伏的。历史的发展已经证实,华夏文明经过漫漫的时间长河历久不衰,这正是中原地区需要的一种经验借鉴,找到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双方的发展历程,不难得到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要素。这也是本文要体现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篇9

一、民族文化的定义

民族文化,指的是在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思想、风俗、传统、代表人物,及由这个民族进行的一切活动。民族文化可以体现在思想文化中,而思想文化对动画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对于中国动画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中国动画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种入世哲学,它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把艺术家的审美与社会功利结合起来,提倡“文以载道”,这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美学观的指导思想。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促成了中国动画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独特美学风格。儒家思想不仅渗透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之中,也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动画艺术的创作之中。

儒家文化以春秋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和人的自身修养,提倡“文以载道”,这些对于中国动画的创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儒家文化中的“中庸”

“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调和与折中、均衡,无论在人类社会,还是在自然界,都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孔子“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准则的典范。体现在动画艺术创作中,就是讲究动画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讲究“文以载道”,一切以“和”为美,这一点正是动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它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又代表着中国风格。

2.儒家文化中的“忠恕”

儒家之道是人们必须遵循,并且须臾不可分离的社会准则与规范,其最高境界是“至诚”。“诚”指真实无妄。从道德意义而言,人的本性诚实就会与人、物、天三者之性相互通融、互相影响。“忠恕”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对我国动画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优秀动画作品,都是教人从善,通过人的“诚”感动天地而打动观众。

3.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义”

孔子以“仁义”作为理解分析美与艺术的根本。儒家美学的主导思想是:肯定个体需求的必要性、合理性;强调把这种需求的满足导向伦理规范。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导向伦理,个体需求必须与社会的伦理规范达到统一,这样,和谐发展才有真正的意义。中国动画艺术家们不断地将这一儒家精髓运用到动画创作中,使作品中蕴含发人深省的内涵,它最终表现为动画作品中生动的教化作用,让各阶层的观众从中获得教益。

三、中国动画中的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道家文化的最本质特点是“无为”,也是老子的主要思想;“无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美的奥妙就在其中。“无为”要求人与道合一,与天地自然合一,与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对中国动画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水墨动画片的代表作《山水情》中,通过对人与山水间的依恋关系的刻画渲染师生之情,“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通过水墨淋漓的画面和优雅的音乐体现出来。

1.道家文化“虚无”的宇宙观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家文化中的虚无空灵、含蓄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特点。它的形成来源于道家的“虚无”宇宙观。老子的这种“虚无”宇宙观对中国动画崇尚空灵美影响极大。空灵美的特点一在空,二在灵,因空而灵,这恰恰是中国动画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少中见多,小中见大,虚中见实,意味深远,亲和人性。

2.道家文化的基本思想:无为

无为而治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以有为而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这种无为实指一种趣味,我们可以用“恬淡”来解释。恬淡既是“道”的重要特征,也是后世的文人艺术家崇尚淡泊的思想境界。中国动画恰恰可以体现出这种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特征,例如中国早期的水墨动画,正因为具有独树一帜的中国风格而被认可。

3.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

道家文化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对当今社会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维护生态平衡有独特的价值。“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是从纯粹哲学意义上来讲,但对于美学也有重大的意义,它对后世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即美是天人合一、自然天成、未经雕琢的。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不失为中国动画发展的指路灯。

四、中国动画中的佛教文化

黑格尔说,“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是宗教。”自古以来,宗教与艺术的发展都是相互渗透的。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民族文化及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绘画、陶瓷、建筑、文学无不受到佛教文化的浸润。一向被视为动画创作颈瓶的意境、神韵的表达,可以用禅宗精神影响下的诗风画意来解决。佛教文化的“空灵、余韵”和动画的虚拟性、假想性的特征不谋而合,中国动画从中汲取精华,如《大闹天宫》就是代表作。它取材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神话故事基础上结合了动画自身的特点,又保持了原著的浪漫主义风格;既来源于生活,又对生活进行了精炼和美化。中国动画崇尚以形写神,讲究气韵生动。《大闹天宫》着重韵律和意境,无论是从影片画面还是内容设计上,都追求意境和美的神韵,这是对中国佛教文化做过深入研究才有的深刻体会。

结语

综上可见,中国民族文化应在中国动画的创作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极具代表性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它们自成特点,将长期影响着中国动画的创作方向和风格,这样,中国动画才能独具自己的特点,在世界动画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苏国荣.戏曲美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2]李泽厚,刘纲纪.中华美学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1卷.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陈望衡.龙腾凤霭[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

篇10

早在战国时代,荀子就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善者都是虚伪的,并且人性仅仅局限于好恶、喜怒、食色、利欲等,那些善良的、有价值、意义的东西全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结果,是通过后天学习、行动所争取得到的。未经教化的人是不可能向善的。这种性恶论的观点,和融入西方社会各个方面的基督教《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中主张的原罪论不谋而和。美国影片《冒牌天神》(2003年)描绘的是一个普通人获得了上帝的能力之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故事,并且借此分析、探讨人类的能量到底来自何方。电影的主人公Bruce拥有了上帝的能力之后胡作非为的表现无疑是必然的,因为人的本性全是自私的。本文尝试用《圣经》中的思想观念来对美国影片《冒牌天神》进行解读,从而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该片,并且进一步深化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一、西方文化中的原罪论

《圣经》作为一部浓缩了基督教思想精华的经典之作,它成为基督徒的生活指南,也是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支柱。同时,它更是一部拥有丰富的内容、无所不含、应有尽有的百科全书,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考古以及道德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它对于西方各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心理以及文化色彩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西方传统的语言、思维以及主题特色在某种程度而言都来自《圣经》。《圣经》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础,西方文明的价值理念、政治、经济、文学以及法律等各个方面都带有《圣经》的明显烙印。《圣经》对于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书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假如从未接触过《圣经》,那将很难真正学好英语,更不可能深刻理解西方文化。由于《圣经》的影响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要想更好地对电影艺术这种文化的精华进行深入的解读,必须掌握一定的《圣经》背景知识。

“sin”一词为基督教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原罪”,也就是原本就有的罪。许多人都知道《圣经·旧约》中耶和华上帝创造人类以及世间万物的故事,也熟悉始祖亚当与夏娃原本生活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由于偷食了善恶树上的禁果而被赶出伊甸园来到了人类世界。由于我们人类全部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后代,因此我们每个人全部都是罪人。但是如果认为基督教所说的原罪就是偷食禁果而行,这是十分荒谬的。《圣经·旧约》是利用希伯来语进行记载的。《创世纪》中记录亚当和夏娃犯罪的时候所使用的希伯来语单词,其原来的意思是射箭的时候并未射中靶心,言下之意就是说未能符合上帝的标准与要求便有原罪。按照《圣经》中的记载,上帝六天造人类和世间万物,并且要人生养非常多,管理世间万物。上帝当时只有一条诫命,即禁止食用善恶树上的果子。然而亚当和夏娃没有多久就违反了这条诫命,偷食善恶树的果子,这就是所谓的原罪,也就是违背了上帝的诫命,没有信奉、遵守上帝的要求与标准。由原罪肯定会产生其他很多的罪,比如嫉妒、恨、竞争、偷盗、妄语、欺骗、自私、不负责等。

二、《冒牌天神》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