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改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7 16:50: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美术课改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

篇1

(二)运用多媒体,科学教学

美术是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一体的色彩缤纷的世界,多媒体可以运用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把讲解内容呈现给大家,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形象、直观、多角度地把内容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使其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绘画》一课时,可以播放我国举办奥运会时的开幕式的相关演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融入进去,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教师再引入要讲解的内容。多媒体技术能够把画面、文字、音乐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欣赏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设计一些新颖的作业,并且在学生完成后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和自我讲解,然后教师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们指出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让学生在展示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2]。

(三)抓住美术作品的情节

每位艺术家作品的背后往往都拥有属于作品本身的故事,教师可以有力地抓住这一点,在进行美术讲解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作品背后感人、有趣的故事情节,学生一旦被内容吸引,就能充分的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最后的晚餐》一课,学生通过看图和想象可能很难体会到作品中每个人物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和个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先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先简单理解,然后再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那13个人物的不同的身份和角度,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展示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再让学生之间交流感受和体会。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人物进行即兴的创作,提高课堂气氛。通过亲身感受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篇2

   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的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各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并为素质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中的全面落实创造了新契机。一直以来处于学校教学之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教学,更应该抓住这次新课改的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学习是快乐的,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更是快乐的。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或是鲜花草原,或是飞机大炮,或是超人、奥特曼,或是美丽的家园校园。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即使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也曾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参悟创作的灵感。

    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儿童由于性格天真活泼,有着最直接的感受能力,他们的作品无拘无束、任意驰骋,没有成人式的思维模式,全然是他们自己充满活力的感性体验。虽然他们的作品会有许多“出人意料”或“不真实”的“错误”。但是这些“美丽的错误”却让我们为之心动,孩子们的才能是如此让人惊叹。传统的美术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灵动的才华的发挥,《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

    1."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其实怎样蹲、怎样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尽量争取把握所教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多从他们的视角观察和理解问题,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处于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既意味着每位学生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不论他们的背景、基础、个性等如何不同,都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基本能力和素养,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的儿童作品散发着孩子花季般纯真可爱的芬芳。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极力维护孩子这种天性的充分发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扰孩子的行为。研究证实,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志自由地表达和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优秀的美术教师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性进行创作和表现。在这种美术教育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会认识自我,当我们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就会尊重他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怎样培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房间,他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房间里往外拿东西,总有一大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孩子学习画画,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这就如同不断地往房间里装东西。在学生画画时,教师不应催促他快画,或者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意思或已有的概念去画,而应提醒他们时时停一下笔,仔细把所画的事物同自己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一下,让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鼓励孩子在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细致地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强化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3.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篇3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主要渠道。其培养的人才素质、能力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新课改实施后,对美术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却仍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的方向,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要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一、缺少师范性的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多数高师院校仍套用美院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视学科课程,尤其是其中的技法类课程,这类课程占总学时量的80%以上;而教学论、教学法和教育实践等课程仅占总课量的5%左右。教育实习一般为4周~8周,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重技法轻理论,重专业(美术)轻职业(教师),缺少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很难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是学科课程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绘画技能的培训,缺少画理分析,更缺少学生评价环节。美术史论课的教学也多是教师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当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时就很难适应。三是不重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两字训练、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课件制作等。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如何突出师范性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美术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要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

1.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调整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势在必行。一是减少部分绘画技法课的开设时间,转变教学观念与要求。如删减素描课教学的部分内容,改变纯光影素描的训练要求,以线和结构素描训练为主。二是增加部分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综合类的课程。如增开“儿童画欣赏与创作”、“手工制作”、“色彩创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与评述”等课程。三是在选修课中,增开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赏析等。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不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只是单纯地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没能把画理、欣赏评述、美术教学方法等和技法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也是只注重美术技法上的训练,不知学习为何而用,缺少师范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在课堂:一是在技法课教学中增加绘画常识内容。如构图、透视、解剖、色彩常识等。二是增加优秀作品赏析。优秀作品包括中外名作和优秀学生作品,目的是通过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三是增加学生的评述环节。评述对象包括中外名作和学生习作;评述形式以学生自评、他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评价内容可以是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或认识,可以是对作品构图、色彩、透视、创意等某一方面的见解,也可以是对作品(或作者)背景的分析,等等。这样,一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变机械、被动学习为理解性、主动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二是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口头表达能力。面对评述对象要想评述好,学生必须事前有所准备。同时,学生在评述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得以提高,为学生将来适应教师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视教育实践,丰富实践内涵

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先教育见习,了解中小学的教学情况,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高师的美术教育实习通常被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一次性实习,时间一般为4至8周。这种“晴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来说,很难起到培养教育实际能力的作用,只能算是一次简短的基础教育考察。我们应参考和借鉴其它国家教育实习的有益经验,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改革过去单一的一次性的实习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渐进式的教育实践方式,统筹安排教育实践。同时,丰富教育实践内涵。高师教育实践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重视教育见习、模拟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学校行政管理实习和课外、校外教育实习等,从而改革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现状。使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阶段式目的实习等有机结合,各种实习相互交融,并通过不同的教育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各校也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性质、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以及学生特点,开发有本校特色的实习形式。

4.加强对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板书、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等。近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两字一话”等传统教学基本功方面,能力很不如人意,让很多人感叹“今不如昔”。如多数青年教师板书较差,部分青年教师乡音较重,说不好普通话,这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高师教育专业要重视对师范生基本功的训练,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就应有序安排,精心组织,辅导训练,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基本功展示和比赛,加强基本功训练。此外,更要加强现代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信息收集与处理、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课程开发等。使得我们培养的未来的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下的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使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在局部把握审美的要求,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从心灵上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人才。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向完善。高师美教教育专业只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89]教社科字003号.1989.

篇4

广义的美术,即凡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一切具有创造性的产品或活动。简而言之,美术即美的物化。

2、什么是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能力,就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它是通过与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断接触而培养出来的。它既要求学生对自然和艺术作品长期的感性接触和体验,又要求学生有相应的知识,包括对美术语言的了解,对艺术风格的认识。

3、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就是人在过去知觉的基础上通过大胆想象,标新立异,构建新形象的能力,具有独创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是知识的源泉。”有了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就能借助过去的经验进行美术的创造活动。

4、什么是中小学美术课?

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课一直被纳入“技能”学科的范畴,即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横向和纵向传播每市姿势和技能。不同的是,课程标准把美术课程定性为“艺术文化课程”,还强调中小学的美术课的素质教育特征,加强了美术教育的人文色彩,使其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特性。从而能更加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地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

二、课题的提出

1、是时代的要求,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身会成员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新课标明确要求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术教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是素质教育的呼唤,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成分,美术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其目的是普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原则

1、审美情境创设性原则。根据审美创新教育任务的教育对象的特点,精心创设审美意境,对受教育审美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自觉的选择和利用各种审美媒介有意识地创设审美意境。使学生置身于所设的审美创设意境之中耳濡目染,以情动情,激发心灵的共鸣。

2、审美观与审美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审美观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感受方式。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形式,但是仅仅停留在静观上是不够的,必须使学生在各种美术制作、创作、多媒体设计等活动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种审美创造操作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丰富表象储存,开拓想象空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情感转化为想象的动力;还可以锻炼实践才能,把想象构成的意象物为审美形态的作品。

3、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美术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这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艺术创造,采用各种不同措施,使所有学生都协调参与。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是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旨在探讨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老师们主要是带领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二是课例研究法,每学期每个研究人员均上一到二节专题研究课,通过一个个案例来探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三是总结反思法,课题人员在大量的理论研修,实践操作中探讨了一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途径和办法,对个案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且提炼成理性的经验,撰写案例评析和论文。

五、研究过程

自从课题实验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依据课题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实践。

(一)、发挥教师特长优势,以点带面,形成美术研究氛围

山区小学一般较偏僻,规模不大,几十人至几百人不等,教师的专职化相对较弱,加上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各种冲突,美术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尤显艰难。如果我们充分利用美术教师自身的美术特长,发挥示范、领头雁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美术研究的氛围。

1、展示教师的美术特长,以自己擅长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有的老师擅长国画,有的功于色彩,有的又长于工艺美术等等。我们通过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师才艺展示等活动,让老师们通过自己的专长不断向学生演示,示范,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2、以特长美术老师的优点,激励更多美术老师的参与。实验老师当中有的擅长课堂教学,有的擅长论文的编撰,有的又长于作品展示。我们就因才出新,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今天向这位善于上课的老师学习,明天由善于写作的老师讲座。课题组每年都举行优质课、论文竞赛研讨活动,针对课题的开展情况进行交流。几年来,我们推出了一批美术骨干人才,在全县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师范作用。在全县形成了美术研修的良好氛围。

(二)、挖掘乡土美术素材,整合土家民族资源,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即提倡生活美术的观念。从实验开始以来,各课题实验点都非常注重乡土美术素材的收集、整理工作。积极参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如实验小学收集整理出了“土家绣鞋垫、土家风俗农民画、土家剪纸、清江石画、西兰卡普编织”等,庄溪小学收集的龙灯的制作、狮子的扎法等,以及家乡的风俗民情、风景名胜等等。并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后,有机地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使昔日的课堂有了特色。如:庄溪小学的徐老师在上色彩课时,让学生自己从身边的动植物或矿物中寻找可以制造色彩的物品,学生将采集的栀果捣碎、取汁;本地的观音土多,适宜雕刻,我也让学生带入课堂,设计制作小工艺品,学生或削或刻。还有实验小学刘海燕老师的土家民族剪纸艺术进课堂等。都是乡土资源成功应用的实例。就些都大大丰富了课题实验的内容,充实了师生的视野。

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不少学校课题组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一是邀请了土家文化名人(如杨小强老师、覃发池老师、)和民间老艺人给教师、学生作辅导,定期请他们辅导和讲解土家族人的风土人情及土家文化的美术表现形式,使师生们受益非浅。二是把老师送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回来上汇报课,把先进的理念渗透于自己的课题研究之中。几年来,我们的实验教师都多次出去观摩学习,上示范课、研究课,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彰显课程特色

学生审美素养及审美经验的获得途径主要就是在美术活动的体验中。

1、各课题实验点注重美术课程适时参与学校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的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美术教育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如校园绿化、文化墙、板报设计、标语、以及“六一”“十一”等庆祝活动的设计布景等等。都离不开美术的参与。各实验教师都积极和学生参与其中,体会美术课程的的特点,在设计的作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2、创设专题美术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在实验研究阶段,除了对老师开展丰富的美术研究活动,对学生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每个学校每学期的主题性绘画、书法或制作活动,如实验小学开展的趣味黑白画、儿童简易画,彩卡纸画等等,都是学生自己寻找到的表达方式,老师顺势指导和深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兴趣浓厚,创新意识不断加强。

还有每两年一届的全县中小学生现场书画比赛、科幻画比赛等等,都是学生展示的阵地。每次比赛都有几百副作品参赛,可见学生们的美术素养有了大副度的提高。

六、收获与结论

(一)收获

1、“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实践与创新”课题研究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由于过去的美术课过于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但自从开展课题以来,教师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以次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实践与创新”课题研究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其一,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观念决定行为,只有树立与课题研究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行为外显出来,才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把教育理论的培训学习放在首位。各实验课题组通过建立严格的学习制度,要求各位教师在自学的同时,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有效地促进了研究人员理论的储备和观念的更新,老师们树立了全新的美术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

其三,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通过该课题研究,教师逐步能够站在全面发展学生的高度充分挖掘美术教材内容的价值,并恰如其分地引进土家文化的精髓,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科学设计教法、学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综合培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课题组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学能手,其中,翟可、刘海燕、刘海容老师多次在市级的教研活动中执教观摩课、研究课、竞赛课,并获得极高的评价,在全县的新课程培训中也是多次承担示范课的教学,或者参加县研训中心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均展示了该课题组教师的非凡风采。

其四,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课题研究的开展,迫使老师们去学习、思考、研究、探索,课题组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也给了老师们锻炼的机会。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在研究中得到提高,撰写的论文在国家、省市县各级报刊杂志上登载。我们从“教师成果一览表”(详见附录)中便可见老师们的科研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3、“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实践与创新”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篇5

数字技术在美术课标教学的目标实现与要求,可以围绕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具体要求,结合课标中所涉及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软件运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表现形式所要求的思考与运用,通过两者的结合来进行学科问的试验与尝试。

南京市教育装备在服务教学、服务学校的同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中,就数字美术画板的装备,如何结合网络机房的特于美术教学活动做了这个项目的整合计划,在该学科的拓展与实践方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设计,并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使整个项目从项目的论证,政府采购到装备、验收,再到培训、竞赛以及课题的研究与总结,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装备理念创新的尝试,为探索和诠释新课改过程中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做一些实践。

通过实践,明确目标:在数字化环境下数字美术画板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与应用。体现教育活动中技术装备的新理念与管理模式上的探索。

围绕这个目标的实现,我们通过加强与教学课标、教学研究、技术应用、科技研发等领域专业人员的共同研究与探索,积极寻找一条适合新课改要求的装备与研究、管理与培训的模式与方法,体现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的建设、配备、管理、应用、研究、培训、竞赛等内容的具体体现。

二、研究方法与方式

(1)座谈与研讨。通过与课程编委、学科教研、教学一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师、产品研发等专业人员座谈、研讨,同时通过积极组织撰写文章等形式收集意见与建议,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框架研究与素材构思。

(2)对数字美术产品的了解与实验。针对教学要求,通过与产品研发人员的沟通,引进、推荐不同产品进行对应功能的了解与认识,在向使用产品的学校教师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调研与产品性能试验,收集整理出适合教学需求的功能与要求。

(3)策划培训计划与量化培训内容,明确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应用数字美术画板的教学要求与技能要求的掌握程度及实现目标。

(4)组织竞赛活动与作品(论文、课件、作品)的收集。

(5)课题的研究。新技术应用与学科整合的意义与价值的研究,为形成新的装备理念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三、项目的实践

1.认识阶段

2009年度至2010年度初期,我们在主任室领导下,根据教学的需求与目标实现,在美术教学课标的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注意到未来美术课标中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与要求,为能够准确地达到这个环节的要求,主动与课标组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其教学课标的要求以及目标的实现,并结合对数字技术产品的研究与了解,针对数字美术画板系列产品,加大了研究力度,通过不断深入研究与研讨,对数字美术教学活动的情况及目标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信息技术的特性与产品本身所特有的优势,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活动,并通过专家、教师的一些前期试验结果的分析与验证,得出了充分的论断,明确了数字美术画板这个新项目装备对美术教学所产生的意义与价值,为后期的试验项目装备、项目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依据。具体内容参见参考文文献[1][2][3]。

2.筹划与启动阶段

2010年度,为了让学校教学人员更好地了解与使用该系列产品,使其更好地服务教学、融入教学,在主任室的领导下,我们在进行装备计划编排的同时,针对这个新项目的特点,做了全面推进的思考,并使该项目的建设与研究完整地呈现出技术装备与管理应用的体系特色。具体做法为:项目的标准制定工作、项目的装备过程管理工作、项目的教师培训计划工作、项目的应用拓展与作品竞赛等实践工作、项目的课题研究工作,内涵形式整体提出并分阶段地进行,最终将形成一个系统的工作系列,为后期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根据项目设计与布置,在完成数字美术画板装备启动的同时,安排了一系列的培训与活动:

(1)下发《宁教备通知[2011]14号》。

(2)汇总并落实区县学校申报教师培训名单。

(3)培训计划的实施。

(4)培训人员情况:分别组织了3个班(A,B,C),安排了近10位优秀教师、专家讲座,其中计划培训人数为126人,A班每人分别达20课时;B,C班每人12课时。

(5)落实数字美术画板教师技能培训课程。

(6)“数字绘画技术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开题、结题会议。

3.计划实施与过程管理阶段

第一阶段:

装备先行。在将此系列工作计划做了充分准备后,2011年下半年启动了10所试点项目学校的装备工作,并根据装备计划采取了1+1模式f即每所学校1套网络版数字美术画板+1套单机版,含软件),并通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项目招标公示、产品展示推荐、政府采购、装备事实与验收等),完成了该项目的调试、验收等装备工作。同期,召开“数字绘画技术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的开题会议,启动工作正式开始。

第二阶段:

整体推进。在2011年度,依据工作整体计划,我们通过联合市教研室、电教馆、小教培训中心和白下区进修学校、区装备办和南京茂立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技术与专业人员,组织专家与学科人员集体讨论研究,在做好常规技术应用培训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份相对完整的《2011年南京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数字化美术教育培训计划》。在培训计划与项目中,针对已装备项目的学校以及没有装备该项目的学校教师,分别组织了不同课时、不同要求的技术培训计划。并分别在玄武区南师附小启动了一期基础培训,组织在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后五期系统性和三期基础性的技能培训班的计划落实工作。

第三阶段:

成果展示。在执行的计划中,根据培训内容的进展情况再结合项目的验证工作,在培训计划完成的同时,我

们还进行论文、课件、作品的提交、评比等工作。2011年9月,组织专家、评委,分别就教师的论文、课件、作品和学生作品进行了收集整理,通过评选推荐出一批教师与学生的优秀作品,并于2011年10月10日在鼓楼区芳草园小学,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数字美术作品颁奖活动,为该系列活动的圆满结束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

课题开题。课题开题是伴随着项目的启动,同时结合整个项目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计划的执行同步进行的,在执行项目开展与活动落实中结合着课题内容。体现在课题实施计划、课题研究内容等项目上,明确课题目录、名称等,确定任务与要求。

4.成果展示与展望

通过这次活动,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在计划和落实中注意收集整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收获一:各类作品

(1)作品上缴情况

根据装备计划的落实情况,要求10所试点学校及前期参与过装备的学校,在对该项目的试验装备与管理应用培训的同时,对教师、学生进行论文、课件、作品的收集与上交,作为培训与学习考核的成果。共收到258份作品(经过筛选后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作品获奖情况

通过专家评选,分别优选出:

①教师论文: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2名。

②教师课件:二等奖2名。

③教师作品:一等奖8名,二等奖15名。

④学生作品:一等奖24名,二等奖34名,三等奖48名。

收获二:资料与队伍建设

(1)资料的收集

①教学光盘。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们在做好计划的同时,同步收集相关教学活动的录像,将每节课程都做了高清录制,并分别整理,形成了一个系列的教学模板,为后期教师的进修与学习、观摩与赛课等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与样板,为今后数字美术学科的交流互动与推广提供了基础数据与资料。

②课件、论文、作品。通过对课件、论文、作品的收集,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学习与体验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不同形式的阐述,分别对信息技术产品与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应用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让教学理念在新的技术载体中能充分展现出来,让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③艺术鉴赏与学习途径的拓展。通过网络技术环境的搭建与应用,增加了对艺术鉴赏条件的改观。通过网络进行资料、作品的收集与整理,扩充了教学鉴赏途径,给教学活动带来了更便捷的鉴赏环境与学习条件,让更多的名家与作品展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让视野更加宽阔。

(2)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一线教师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学习与应用,为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技能掌握和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数字美术画板培训计划在学校装备建设与学科整合应用的实践中启动,只是该项目在装备过程的一个阶段,就组织培训情况而言,有几点体会与感受。

①区县装备部门在配合报名上积极性很高,报名人员踊跃,体现了学校教师对该项目的重视与关注,也体现了对新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应用方面的关注。

②教师冒着酷暑积极参与这个培训活动,让人感动,尤其是高淳、溧水、六合等路远区县的教师,体现了教师队伍自身对业务知识提升的愿望。

③培训中,教师态度认真,求知欲强。表现在有一定美术功底的教师身上,他们在掌握基本要领后,能很快地运用新技术手段达到培训与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达到了培训的目的,为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应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期的学科发展与推广提供了借鉴。

④通过此次培训与活动的开展,让一部分教师在得到基础知识学习与掌握的同时,也让一批孩子得到了对该项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为后期新课程的学习、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收获三:课题成果

课题的成果是在结合装备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各个项目成果,也是这次数字美术画板项目装备管理过程中的一部分,与课题的研究成一个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①经教学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案例及其配套使用的教学课件;

②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③数字绘画课程产生的美术创作作品;

④数字绘画课程教学教程录像;

⑤课题组在综合实践课程与课外活动方面的经验总结;

⑥数字绘画课程公开教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录像;

⑦数字绘画教程发表。

收获四: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与实践

教育技术装备在教学活动中的研究与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互动)与成效。加强课标学习,加强与教研、教学一线教育专家、教师的联系与沟通,加强同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做好新技术在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学科整合与应用的整体项目策划与方案实施。为使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提供技术装备硬件的同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多部门联合做好指导、服务工作,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效率。

5.感悟

数字美术画板的装备工作,是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2010年度工作计划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学科教学活动中的一项尝试性建设工作。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标准研究与方案论证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组织并形成了采购计划与标书。通过政府采购,分别在南京市的10所不同学校(高中、初中、小学)进行了装备,加上此前一些已经试验过学校,通过数字美术画板在学校装备建设与学科整合应用实践计划的实施与应用研究,整理并总结出了一些装备管理工作中的探索与体会。在得到区县、学校装备与教学人员一致好评的同时,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在应对未来新课改要求与装备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研究与项目建设,应在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牵头的形式下,以信息技术装备为龙头,由各有关教育理论研究部门、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教学一线的专业人士和科技研究、产品研发企业等部门、人员共同组建一支队伍,通过对技术装备的研究,形成指导、利用技术装备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全新现代教育模式。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此次对数字美术项目的装备管理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实践,收集并获得了一些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方面的资料与体会。希望这次的实践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信息技术服务学科方面走得更远,使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知识的学习能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我们作为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一员,有信心、有能力使技术装备服务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为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6

素质教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当今教育工作者所探讨和研究的重点。以图画书为资源的美术课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推进学生的全面教育,它逐渐走入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并具有显著的效果。在这里我们以小学美术教学为例,探讨立足于小学生本体的美术教学实践,以促进小学素质教育为目标,进行积极的教学探索。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基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美术教学,将图画书作为教学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其教育功能是在多元、综合、审美的阅读过程中体现的。这样的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能,从而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优秀的图画书是艺术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其教育功能是在多元、综合、审美的阅读过程中体现的。图画书作品是多元艺术的结合体,它集图画、文字、视觉、听觉诸方面的艺术于一身,它有效地在图像与语言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能给学生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能帮助小学生在身体、智能、性情、审美、品行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以达到社会、个人要求的教育目标。

二、教学功能的思考

1、将美术教学与德育相结合。“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通过阅读、分析图画书,使学生与图画书中的人物,比如英雄人物等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2、将美术教学与美育相结合。图画书中的画与画之间的衔接,并不同于卡通或漫画那么紧凑、连续、完整,而是留下一大片的空间,让孩子可以在其中自由的想象。因此,我们引领、指导小学生们通过学习活泼有趣的故事、剧情,欣赏图画书里丰富生动的视觉图像,不但可以启发孩子们的审美感受,而且也能够让孩子在故事情节中尽情发挥想象力。

3、将美术教学与智育相结合。优秀的图画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智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特别是在儿童这个阶段。我们应以智力开发为主线,学习知识内容为辅线,以其当时的理解接受能力为标尺,选择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精品图画书。在课堂教学中要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使他们对书中的内容和读书的过程有感性认识;在此过程中要逐渐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记忆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并升华到理性认识。

4、将美术教学与实践性活动相结合。在图画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游戏或者角色扮演等形式,体验图画书中蕴涵的快乐。例如,生动地讲述故事中某个角色的语言,夸张地表演这一角色的动作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优秀的图画书资源,因此基于素质教育,即德育、美育、智育等方面的教学,要求教师将图文并茂的优秀中外图画书,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以图画书的内容和内涵为重点,开展课堂教学和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方法主要有:一、朗读、说故事和讨论故事;二、基于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启发式教学法;基于素质教育的课外活动设计和互动式教学法。在这里,笔者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对学生的美育和智能开发有着一些探索与实践,因此以下将以智育和美育为例,来谈谈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思考。

(二)将智育融入美术教学的探索

尝试将智育融入美术教学,把优秀的系列科普读物等图画书引入现代小学美术课教学,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 如“怦怦跳”系列图画书系统而深入地讲解了低年级的孩子们应该知道的科学原理,编创者独具匠心地在童话中融入大量科学知识,使儿童能够在快乐的阅读过程中,自然地了解科学。

教学的内容是有科学、严谨性的,而形式则可以灵活、生动。在教学中,应首先将图画书的故事和画面演绎出来,然后由教师对科学原理进行解释,再以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将汉声科学图画书系列引入到教学之中,教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图画书,主体是儿童故事,知识点用画面体现,生动有趣;第二部分是排版清新的延伸知识,介绍了该主题相关的科学知识。智育与美术教学结合,让学生能够将脑、手、眼并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将德育、美育与融入美术教学的探索

篇7

二、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关系

传统美术教学的教学设计往往取决于教师个人经验,优秀教师的成果大多建立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艺术,这虽然十分重要,但毕竟因缺乏理性的指导和理论的归纳而难以推广。当代的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中的教学方法手段,应依据学生情况,尽可能把课程教学转化成学生较易理解又普遍喜爱的内容形式,确定课业类型,应根据课程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变,是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小组合作是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为进一步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构建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形成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美术课程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指标及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效果,此外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

三、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要素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编写优质教案,要求我们应尽量使自己编写的教案符合新课改中对小学生美育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多研读一些优秀的小学美术教案,注意其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思路的阐述、教学活动的组织。其次,重视美术课程的整体设计。确定课业类型,根据课的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如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具有怎样的能力、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学习爱好等特点,通过分析,找到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即让学生懂得什么知识、学会什么技能、完成什么作业。过程与方法目标,即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和先后顺序,如何使教学更有效。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即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要清楚地了解,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三维目标全面实现,所以,又应根据实际情况,宁缺毋滥,不必求全。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指教学知识的要点和要害所在,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确立最重要的教学重点,再依据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难点,第三,列出教具和学具。美术教学用具要针对性强、可操作,范画、板画、板书及现代媒体等设计布局要合理。教学反思,即教后心得体会,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四、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优化

第一,延伸教材与工具材料。小学生爱好美术,不仅因为可从习作中获取成就感,得到成功的体验,而且还因为能从工具和材料的运用中获得审美愉悦。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差,并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和情绪性,如果提供的知识是单一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改变与拓新教学内容与工具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展学生思维空间。当代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整合现代的视听教育手段来进行教育活动,它具有形象化、生动性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特点,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创造力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课前我们可以利用PPT、FLASH等软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友好的人机对话环境中,在图文并茂、声影一体的呈现过程中,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试之积极的设想、主动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扩宽他们的认知空间。”

篇8

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努力实践了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全部美术课程教学,较好地学习和把握各年级教学重点、特点和难点,除了完成好每周18节工作量的前提下,还积极参与学校布置的各项临时工作等。

1、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授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要求搜集每课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力求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学生都得到提高发展。平时虚心向前辈、老师们学习,多听老师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也常求其他老师的意见,改进工作。

在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积极投入新课改实践中,能以学生为主,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在教学欣赏课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不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降低学生对绘画技能的要求,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运用感受、观察、表现及收集资料、小制作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尽可能尝试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美术信息,开拓视野,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

3、从发挥学生创造性能力出置作业练习,并注重对学生作业过程与创新方面的发展性评定。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和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篇9

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努力实践了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全部美术课程教学,较好地学习和把握各年级教学重点、特点和难点,除了完成好每周18节工作量的前提下,还积极参与学校布置的各项临时工作等。

1、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授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要求搜集每课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力求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学生都得到提高发展。平时虚心向前辈、老师们学习,多听老师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也常求其他老师的意见,改进工作。

在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积极投入新课改实践中,能以学生为主,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在教学欣赏课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不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降低学生对绘画技能的要求,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运用感受、观察、表现及收集资料、小制作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尽可能尝试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美术信息,开拓视野,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

3、从发挥学生创造性能力出置作业练习,并注重对学生作业过程与创新方面的发展性评定。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和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篇10

每年秋季和春季,在各个中小学校都会涌现许多青涩的面孔,孩子们亲热地叫他们“新老师”,老师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实习老师”。他们就是来校进行教育实践学习的高校实习生,其中包括我们美术学科的实习生。实习内容包括备课、美术课堂教学、美术社团活动指导、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了解学校行政管理方式、开展教育研究活动,等等。对高校来说,这是在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教育实习课程;对各个中小学校来说,则是一项日常接待工作。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地中小学美术教师公开招聘政策的出台等新形势的变化,教育实习越来越引起各方重视。比如,从2007年开始,杭州市每年公开招聘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都需要经过理论笔试和实践面试两个环节。其中面试需要考查考生说课、试讲、上课等教学实践技能,而且成绩占总分的500~60%。提高实践能力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现今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假如现今还有大学生抱有“实习只是参与一下、体验一下”的旧观念,那将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假如现在还有高校不重视学生实习,那绝对是对这些未来教师的不负责任。

那么,美术教育实习现状到底如何呢?笔者在基层学校工作20年,承担实习指导和管理工作也有10多年,所带实习生近百人。这些实习生,来自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笔者对他们在实习课程的实施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有着切身的体会。撰写此文,意在引起各方关注;同时,提出问题,希望有助于我们的“准美术老师”更加健康地成长。

实习会涉及三方人员——高校的实习带队老师、实习基地校指导老师和实习生。下文将从这三方的不同视角逐一扫描,初步感受现今实习的一些状况。

一、实习困境现象扫描

(一)实习生:“心中没底”

“这节课上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由于是第一次上课,我不了解这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孩子们的情况跟我想象的不一样。因此,我的提问和引导没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很多时候,当我跟他们交流时,他们都没有什么反应。我感觉自己都上不下去了……”

这是—位本科实习生实习笔记中的一段描述。不难发现,这位实习生遇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课都上不下去了,原因是“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教学的基础,假如连学生也不了解,做老师的确实会在课堂上“心中没底”。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实习生面临的普遍问题。尽管政策规定小学教师只要大专文凭,实际上现在招聘的小学老师一般都有本科学历;而像杭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研究生学历的也比比皆是。而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高校期间学的是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理论课程,这和实习的实际情况根本不匹配。另外,新课改这么多年,有些实习生竟然不知道“美术新课标”,不了解学校新课改,没有“三维目标”意识。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无法设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是笔者所带的一位本科实习生自己撰写的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7册《生长的植物》一课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的结构特征。

培养观察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叶子的不同形状。

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以上的目标设定既没有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也没有显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不知其方法与过程如何。笔者心情沉重,立即到文印室打印4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文,发给4位实习生人手—份,让他们回去好好研读后再写教案。同时,内心也在反问自己:“难道要我这个小学老9币代替大学教授补上这一课吗?我真的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吗?”笔者碰到的最离谱的情况是,—位实习生拿到小学教材以后说:“这课内容是教国画,我不会,我是画油画的,能不能不上这个内容?”笔者很担心:小学需要“一专多能”的美术老师,“新课标”配套教材上固有的国画、泥塑、版画、纸工、摄影等内容,做老师的都得为学生一一讲授。假如—位新教师这个不会,那个不能,如何在学校立足?可是,高校是否意识到应该培养这样“一专多能”的毕业生呢?

(二)高校带队老师:管理困难

“10-11日两天,(美术学院)副院长带领我们(实习带队老师)一行,先后到杭州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杭州求是教育集团、杭州文三教育集团、嘉兴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嘉善中学、海宁宏达学校等7个单位,驱车800公里,与各位特级教师、校长、名师、教育局领导等一起,共同为本科学生的实习,为准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而努力。”

这是2012年一位高校实习带队老师的博文摘录,反映了现在实习点分散的真实情况。比如浙师大实习生分散在浙江全省各地,中国美术学院实习生还得跨省到上海实习。之所以如此安排,也是形势发展使然。比如,需要实习的学生较多,附近的中小学解决不了;再如,为了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优质实习资源,尽可能安排到各地名校锻炼,请名师指导;等等。可以说这位教授所在高校对实习工作非常重视,对学生也非常负责,用心之良苦,实属难得。但是,由此带来的管理困难也显现出来。相比而言,很多高校对实习管理就不那么到位——只有一个联系人,和实习基地校领导“打个招呼”,分配好实习点后就什么也不管了。实习期间,高校带队老师和实习基地校指导老师从不“碰面”、“互不相识”,更别说去认真听实习生上课或是进行实习指导了。

(三)实习基地校指导教师:负担过重

“我今年接待的实习生已经有3批,实在应接不暇。每次他们走后,我还要做很多补课工作,眼看区里马上要进行期中学生成绩抽测,压力很大……看到他们渴望学习的眼神,我又觉得对不起这些实习老师,总想多教一点。可是,自己还有几百个孩子要教,精力实在不够。”

这位指导教师内心也很矛盾,学校繁重的日常工作和指导工作要协调好,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学校不会把实习指导算人工作量,更不会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考核要求,教师做到什么程度完全靠的是自己的“自觉”和“良心”。

二、实习困境原因分析

以上只是列出一些典型的表面现象,重要的是由表及里、更深层次地思考其产生的原因。

(一)责任和关系不明

教育实习尽管是高校的课程,其实际操作却在实习基地校。高校一般认为应尊重中小学的管理模式,出于不干扰其日常教学秩序的考虑而放手让其自主执行;加之现在的高校教师缺乏在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实习指导方面能力不强,也只能依靠实习基地校。而实习基地校自认为只需做好教学指导工作即可,至于课程责任应在高校,包括实习生的日常管理也应由高校负责;但是实际上,实习生分散各地必然面临食宿、安全、纪律等各种现实问题。另外,高校和中小学在行政上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高校制定的课程无法走行政途径,所以必须借助彼此“交情”或“互惠”关系来推进,有时难免出现“图个方便”“只见近利”的情况。殊不知,我们是在培养未来的教师,这不是一种利益,而是一种责任。

(二)途径和时间无序

笔者接待过的实习生“生源”大体来自以下几种途径:美术教研员分配的,高校方面指派的,高校教授联系的,同事介绍的,自己通过特殊关系找上门的,等等,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找上门的”一般是非师范类的应届毕业生;“朋友介绍的”是有意进杭应聘的大四学生。这两类都是自己主动要求到老牌名校实习,想学点真本领,所以是最认真的。“高校教授联系的”——帮助联系的教授一定很有责任心,一般都有周密的计划,其学生也往往比较优秀。其他实习生就没那么乐观了——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实习计划,没有高校方面委派的带队管理老师……实习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各高校安排的实习时间长短也有很大差异,短则2周,长则9周,但都远远达不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18周要求。另外—个问题是“扎堆”实习——几所高校的几批学生在同—时间来校实习,由此出现校方应接不瑕的无序局面。

(三)监督和评价缺位

教育实习既然是国家教师教育课程,应该有它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实际上,在笔者做指导老师的这10多年间,从来没有相关机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调研、监督和评价,高校方面也不会对实习质量进行评估和考核。对于实习质量的标准是什么,高校和实习基地校指导教师都不知道。而没有“尺子”,又如何能知道“不足”?假如对此问题有专家来培训指导,双方一起研究,一定能做得更好。

三、实习困境的应对策略

当前的形势是:用人单位招聘新教师时,对其教学实践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负责培养新教师的高校却自身无法保质保量地来完成这项课程。在这个供需矛盾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其实是实习生。他们将面临未来发展的各种困境,比如:不能适应小学繁重的日常工作,无法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招聘竞争中处于劣势,等等。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09年,—位新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因无法适应学校工作,入职不满一个月就离职了;2012年,又一位新教师工作不满一年就转考公务员而离开了教师岗位;2014年,一位新招聘上岗的研究生不到2周就离职。这样,不但影响了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此频繁地更换任课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很不利的。

(一)外部监管:落实政策,协调三方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同时,也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师范生教育实习做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规定。然而,时过4年有余,情况并未改善。笔者认为,关键还是要有具体的操作落实措施和监督机制。高校和中小学除了加强自律以外,最好有第三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协调和监管。当然,这需要—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我们翘首以待。

(二)内在驱动:主体意识,主动学习

假如外在的改进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改善,那么实习生作为实习课程的主体,自身能否主动一点、努力一点,或许更值得我们关注。要唤起实习生的主体意识,不妨听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笔者在担任指导老师的过程中,也曾有意识地做过一些调查。因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仅提出几条最具共性、也是笔者认为最迫切需要的:

1.希望实习前详细了解实习计划并参与实习计划的制订,让自己有备而来。

2.希望实习前对高校分配的实习基地校和具体的指导教师有所了解和选择,让自己能尽快适应中小学的教学环境。

3.实习时公开课和常态课的观摩学习要并重。公开课能学到精致的设计和语言,而常态课更有助于了解孩子和调控课堂。

4.实习时希望各个年级的课都能尝试,有助于全面了解孩子、熟悉教材,且对应聘有利。

高校学生毕竟已经是成年人,有自己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以成人的方式让其参与实习计划的制订是可以做到的。没有主体参与的计划,其实施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今后,高校和实习基地校指导老师在实习中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实习生要认同自己的指导老师,多做沟通,主动提出学习要求。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主动学习的学生肯定能学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