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7 16:51: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语文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语文论文

篇1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美好的作品人人都喜欢,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优秀作品的比对激发学生不服输的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便是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课堂上,可以在上课之初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比较优秀的作品,可以是名家习作,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优秀作品,并且组织学生对此进行讲评。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点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做出的总结等,可以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优秀作品的优秀之处,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点评中认识到写作的精髓,并且通过上课发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为了取得持久的效果,达到熏陶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朗诵过或者点评过得优秀范文进行装订成册,发给学生让学生随时进行学习。总之,重视优秀作品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语文写作教学效率,促进大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2、以教材为本,联系实际

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大学语文写作的教学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有着一定的依据的,那便是大学语文教材。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大学语文教材进行写作的讲解,这样可以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大学语文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服务于社会的,因此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进行话题的讨论以及文章的写作,这样既可以拉近语文写作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应该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仅仅作为引导者而存在。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特点等进行教学。首先,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注意力一般集中时间为45分钟到60分钟,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将大学语文写作的课时分开,这样就可以适时地改变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不断地提高上课的效率。同时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学生的精神状况,在学生情绪不高等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播放一段比较搞笑的视频或者播放比较振奋人心的音乐,这样就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学生的精神始终保持在高扬的状态,从而不断的提高上课效率。最后,大学生的语文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学生的就业状况,给学生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社会任职中需要的写作技巧等,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1)在上课之初

做写作前的指导写作指导是大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指导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的专业性指导,既可以指出学生的写作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修改,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指出当今社会中对于写作的实际需求,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指明方向,因此可以说写作指导是大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写作指导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写作的的注意事项,另一个是写作的内容等。其中写作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审题、切入点、材料、结构等。写作内容主要包括:写作要避免空洞,既要有丰富的内容,同时观点等也有新颖有说服力等。通过这一环节的指导,可以初步让学生确立写作的思路,提高学生文章的质量。

(2)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等

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学生的构思、立意等等,因此可以说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抽象性。我们在进行学生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的思想不断地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可以精心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针对一个话题进行充分自由的讨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思想不断地碰撞,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章的立意以及构思,这样就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并且在思想的碰撞中,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得到不断地拓展,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

(3)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培养写作习惯

写作能力的提升最为根本的还是进行写作实践,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写作并不是一个轻松地工作,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写作,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大学语文写作的教学,这样PPT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带给学生很多的新鲜感,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学生优秀作品的展示,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进行写作。只有这样多手段的利用多媒体等促进学生进行写作,长此以往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实践,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4)改革讲评方法,多角度评改

学生习作事物存在即合理,任何人都喜欢被夸。因此在我们进行学生作品讲评的时候,就可以改革讲评的方法,从多角度讲评学生的作品,并且挖掘学生的优点,放大优点,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另外,我们都知道好的作品都是修改出来的,然而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如何修改的话,相信再美好的璞玉也雕琢不出精美的华章。因此我们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评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细,尽可能的多角度进行讲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写作方面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2

所谓“完全之人物”,乃指各种能力无不发达而又相互调和之人。他把人的能力分为“身体之能力”和“精神之能力”,而“精神”又包括知力、感情和意志,与此对应的则是“真”“善”“美”。在他看来,身体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体育”,而精神之能力的培养则离不开“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在德、智、体、美四种教育类型中,王国维刻意突出了美育的作用。因为德育与智育的必要性尽人皆知,从小学到大学对此二者都非常重视,唯有美育则知之者甚少,甚至有人对此不屑一顾,所以他觉得有必要加以强调:“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希腊古代之以音乐为普通学之一科,及近世希痕林、希尔列尔等之重美育学,实非偶然也。”王国维以培养“完全之人物”为前提确立了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地位,而美之“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的特性无疑是美育获得这种独立地位的内在依据。

二、从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看《大学语文》美育的必要性

对于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二者有时甚至势同水火。其实二者是相互联系,可以偏重,不可偏废的。从词源上来说,“语”和“文”组成语文,那么天生就注定了语文教育是“语”的教育和“文”的教育。从语言的工具性维度看,语文是运用语言来达到认知世界、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工具。“语”的教育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人们认知、交流、交际的水平。从“文”的教育维度看,语文在语言的工具性之上还有文化生命、人格精神存在,语文教育应该以美育为手段,传承民族文化、人文精神,达到对人潜移默化的审美效果。“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操为目的者也。”也就是说语文教育承载着传承、发展人文精神和养成人格、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育人”功能。所以,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应该在面对不同教育阶段的不同教育对象,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设置有所不同。在初级语文教育中,应对语文的“听”“说”“读”“写”付诸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至于语言背后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精魂,就只能期待学生们“熟读唐诗三百,不会写诗也会呤”了。可随着学习者掌握了初级语文的“听”“说”“读”“写”等方面技能,大学语文教育就应该在另一方面———美育上有所偏重了。因此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要超越初级语文教育的专门知识训练,致力于培养美育、德育、智育“三者并行”的“完人”。其实处于教学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也是这样实施的。可想而知,小学语文讲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必然要先从字、词“听”“说”入手,小学生连“离离”二字都不熟,何谈体会其中的旺盛的生命力。

但到了大学阶段,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以其独具的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和审美性成为高校实施美育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快速跳过字、词“听”“说”环节,偏重于作品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进入美丽的文学世界,体悟其中语言的音乐美、语句的含蓄美、思想的哲理美等等。“《大学语文》是否为中学语文的补充?我一直认为不宜这样说。自有补充的作用,但更多的是发展和提高……大学生都是未来为国家承担各种建设任务的主要力量,知识、技术之外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精神素质,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包括《大学语文》课程在内,即是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这类品质的人才所必要的条件。”因此,《大学语文》审美教育应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打通基本语文知识的前提下重视美学和美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普及,系统地接触一点美学知识和美育理论,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于教学实际,可以满足学生心灵上对审美的需要,澄清他们在审美活动中的种种困惑,并勾起学生审美的冲动和欲望,通过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带给学生精神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趣味,达到养成人格、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育人”目的。

三、《大学语文》的美育任务

篇3

二、注重语言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我校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是幼儿园老师,口头表达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语言表达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思维的问题,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其实也是思维能力的训练。美国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说得再透彻不过了:“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想要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正因为如此,我在上大学语文时,非常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首先注重的是语言表达得清晰、准确、完整,然后才是优美、生动。如在讨论上面“多少年”的读音问题时,我要求学生先说出自己的观点,接着说出佐证的理由,佐证理由阐述时要求条理分明。另外在上课时,还时时结合文本,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如在教《蒹葭》时,我就设计了一个环节:《蒹葭》每节的第一句话都是优美的环境描写,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学生要描述清楚就必须先清楚这句话的意思,而后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清楚地、有条理地、生动地把它表达出来。

篇4

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该课程该如何定位?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都争论不休,没有定论。课程定位不清晰,也导致教师不知道教学的重点在哪里,学生无法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必要性,更不知该如何学习,教与学都陷入了盲目境地。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含糊不清还体现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不开设大学语文,开多少课时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较大随意性。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高职学生学习热情本来就不够高,求知欲也不强,大多数同学上课基本不做笔记,有问题稀里糊涂,很少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课后该完成的作业不去思考,东拼西凑的敷衍了事。再加上文学素养普遍相对低下,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更是低下。尤其是如今,语言环境的变化也对大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现在大学生拥有电脑、手机的占绝大多数,现代科技固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它使得本来就逐渐减少的与语文相关的阅读、写作的机会更少,这些变化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相对死板

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他们还是用传统的方法,上课只是教师在讲台唱“独角戏”,课堂上没有小组的讨论,没有师生的交流,没有学习方法的指导,甚至有的老师连多媒体都不会用。这种相对死板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使得本来就学习兴趣不高的高职大学语文课堂气氛更加的沉闷,教学效果理所当然的极不理想。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改革让全体大学语文老师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一切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指导者。明确学生为中心,老师就要正确对待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收获的快乐。要想真正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首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其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应用他们以往所学的知识,提升学习的信心;最后要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知识,就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

(二)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

大学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大学语文有着极为重要的学科价值,同时它也是实行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对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的培养。出于提升学生素质的考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应该坚持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形成自己对问题的基本认识,在这样的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由课本而举一反三,指引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由课本出发先推荐一些课本所涉及的经典的、优秀的作品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亲近名著、亲近经典,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健全人格的塑造。

(三)授课过程中必须贯彻趣味性、时代性教师

在讲授具体篇目时,应把相关的背景知识、作家的生平轶事、民俗文化等内容穿去。这些材料都会提高大学语文课的趣味性,从而满足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大学语文课不应脱离现实生活,教师要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作出见解独到的理论分析,对一些新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科学阐释,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描写古人的生活和思想的经典作品,大学语文课的教师也应该能挖掘出时代意义,古为今用。

篇5

二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

1明确语文的学科地位,推进语文教学

改革在大学语文教学日趋边缘化的情况下,高校首先要确定语文的基础学科地位,并大力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具体来说,高校首先要更新语文教学内容,创编大学语文新教材,力求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与学生兴趣、民族文化精神培养需求结合起来,使大学语文教材兼具人文性和时代性。其次,重新设置教学大纲,严格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宗旨,摈弃过去那种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人文精神、文化素养培养为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民族斗争精神,去学习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时代精神。其次,高校要适当增加语文课时,加强语文教学设施建设,在语文教学中国文学精华为主开展民族文化精神教育,让学生领略祖国灿烂的文化,吸收更多的民族文化精神养分。

2提高教师语文素养

丰富语文教学手段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严格来说,一个合格大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还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信息素养。为了实现大学语文民族文化精神培养目标,大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加强语文知识学习,以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自主学习、各类图书涉猎以不断充实民族文化知识,加强专业理论修养,满足大学语文教学需求。其次,大学语文教师要在优化原有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学习网络、多媒体新知识,完善自身信息素养,以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料加大民族文化精神教学的魅力。

篇6

二、爱情要追求质量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名句,这首词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例,阐述了新的爱情质量观。“牛郎织女”是以悲剧收尾的爱情故事,两人一年仅能相见一次,这对感情深厚的情侣而言,是难以言说的痛苦,但秦观认为,牛郎织女情比金坚,很多情侣虽然常年相处在一起,但情感危机很多,甚至不得不分手,而牛郎织女虽然一年约会一次,但他们的约会质量却非常高,因此“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也告诫当代大学生,要追求爱情的质量,而并非数量。爱情质量观主要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力图每次约会,两人的感情都有新进展,即多了解对方,而不仅仅是消磨时间;二是争取一次恋爱定终身,在约会中发现双方在爱情中的主体独立性、爱好、人生观等符合自己的要求,就要认真考虑婚姻大事,否则要快刀斩乱麻,不可继续暧昧;三是追求的唯一,爱情具有独占性,但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逐渐开放,性问题愈加严重,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为学生进行爱情婚姻教育很有必要;四是恋爱次数越多,爱情质量越低。每一段感情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与成本,经常换恋爱对象,不仅是恋爱失败,也是个人精力的消耗,会对个人爱情观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多次恋爱之后便会有更多经验,离真正的爱情越近,这种想法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对于大学生而言,想要长久的爱情,就不要总是期待朝朝暮暮的厮守。若相守在一起的时间太多,势必会对学业、事业等产生影响,因为作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与付出。大学是大学生事业的起步阶段,用太多的时间花费在爱情上,在学业受影响的情况下,其事业基础也不牢固,在就业竞争如此大的社会环境下,毕业就失业,还怎么维持自己的爱情呢?

三、爱情需要理性的约束

柳永《雨霖铃》抒发了两地分居之下,男性的感受。通过描绘男主人公离京之际与心上人告别的情景,两人难舍难分,船夫却一再催促,两人都泣不成声。曾经的美好时光不复存在,离别总是让人伤感。作者作为男性都如此伤感,更何况是女性呢?大学生在恋爱时感情升温快,而没有考虑毕业在一起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面对,致使毕业之际,劳燕分飞的情侣很多,都充满了对爱情的遗憾。长期两地分居是恋人们最希望的事情,因此,大学生在恋爱之初就要考虑以后的事情,包括生活地点、工作地点、人生理想等,多了解以后在一起的时间,从而更好的抉择。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主要抒发了女性在两地分居之下的感受。《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主要内容是女主人公知道丈夫即将远行后,心情郁闷。整天不梳洗、昏昏欲睡、浑身乏力等,离别日子越近,越感到痛苦,尽管不忍离别,但还是一心支持丈夫远行赴任。对于女大学生而言,需要考虑男方在事业上的需要及追求,理性看待两地分居,同时照顾好自己,才是对男方最好的支持。《声声慢•寻寻觅觅》以多个叠词体现了女主人公失去爱人后的凄苦与酸涩,整体回忆和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这种悲情是语言无法言说的。大学生在爱情中需要激情,但更多的还是需要受到理性的束缚,不可在爱情中迷失自己。

篇7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真正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语文老师用独立精神、自由人格和科学程序,组织实施严谨的既有线性顺序又有层次梯度的言语表达与理解技艺训练,用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言语经典去浸润感染、陶冶同化我们的莘莘学子,就是“真”教真语文。可是现在的大学语文课堂要么多媒体声光电,要么野外体验考察,要么一味多读多写多练,都不是真正语文教法。首先,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强调学生的整体感受,一定不要抛弃学生的感受来单纯讲文章的具体技巧。其实,也就是老师不要把教材的内容都讲出很有道理,而是首先要让学生们自己去体味感受,如果丧失了体味感受这一步,在教学中就没有把文章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所以,第一要让学生们体味到这篇文章是好文章,是美的,然后再讲具体技巧;假如是议论文,就让学生先认同它讲得有道理,被文章的道理折服。反之,学生还没有被折服或产生疑问,你便硬讲它好它有道理,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不合逻辑的。当然选入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数是公认的好文章,但学生并没有认同,我们不能说专家教授承认的好文章,学生就要承认,这是说不通的。其次,语文不是定性的学科,大学语文老师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在语文中,对一个概念思想的理解没有一个固定内涵,也就是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这个教学思想很重要。孔子的教学思想是每位大学语文教师应效仿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生活,感悟人性,这些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我们的教育观念是调动起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大学语文教材存在问题乱、杂

是现在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许多旧的教材中,文章虽然老化,体现的思想虽然僵化,但是教材目标性很明确,说明过去的大学语文教材有它的优点——清楚。现在的这些大学语文教材还在不断摸索前进中,还有一些不足,最突出的就是,教材内容选择有点乱,教学目标过杂,不明确清楚。当然,在教学改革中这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相信经过磨合大学语文教材能使教学目标变得清晰。

篇8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企业还是其它单位,都不缺人,缺乏的是人才。因此,对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高等学校为了自身利益以及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来设置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获得了发展,然而,由于技术教育的价值超过了人文素质培养的价值,使得一些大学生处在学习阶段的时候,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功利主义思想表现非常严重,失去了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和追求。

1.2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素质低下

大学期间,由于是以专业来进行学习的,人文素养等通识类课程在一些学校开设的比较少。除此之外,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热衷于考取各种证书,而对人文素质类的课程重视不够,这也造成了人文知识欠缺以及人文素质的低下。

1.3缺乏社会责任感,独立性较差

由于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再加上受社会上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一些大学生盲目地追求个性,对他人和社会缺应有的责任感。再者,当代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缺乏挫折的历练,因此一旦遭遇困难,或者求救于人,或者退缩,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2大学语文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功能

2.1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大学语文上,众多的名家名作中的精华可以供我们汲取。通过学习古今中外名家名作中的精华,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从而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了语录体散文《论语》以及《孟子》之后,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领悟到做人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2.2拓宽文学视野,提升人文修养

从高中进入大学,必须进行角色的转变。一些在高中时代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在大学时代都会出现。如何去学习,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以及如何与老师相处,这都是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而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在名家名作中汲取了人文素养的汁液,可以大大提升自身素质。人文涵养提升了,才能在同学中树立起威信,才能赢得同学的尊重,从而为踏入社会大舞台提前做好准备。

2.3提升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大学语文的功能还在于通过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学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层次。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增强了调控情绪的能力,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以大学语文教学促进人文素质提升的主要措施

3.1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学语文也不例外。因此,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力求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去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以及不断提升自己的想象力。教学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应该教给学生受用一生的处世哲学。教师可以创新方式方法,利用电影、讲座以及演讲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传递做人理念。要将“授业”与“育人”结合起来,使用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来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不断增强人格的修养。

3.2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的课时有限,因此要精选教学内容。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把重心放到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上面,因此,要选择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些作品的魅力依然不减,它们所蕴含的哲理同样适用于今天。在大学语文教学上,要按照不同时代,选择不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充分领悟到先哲过人的智慧以及作品高超的艺术性。

3.3改革考核方式

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考核方式沿用的还是中学时的闭卷考试方式,重点考察的是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客观题较多,能够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题目较少,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考核上,应该将试卷考核与平时的考核相结合,同时试卷题目应该以主观鉴赏题目为主,这样才能真正考察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程度。

篇9

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提出接受美学理论。该理论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基础,着重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读者的能动创造,引起人们对文学活动中接受过程的关注,在文本、读者的相互关系中提出了“读者中心论”、“召唤结构”、“期待视野”等核心概念。该理论也指出,读者是第一性的,文本是第二性的,没有读者的阅读,文本则毫无意义。由于生活经验、文学经验等各方面不同,不同的读者拥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读者的阅读活动是作品意义的生成过程,作品未经阅读前,有许多“空白”或“未定性”,只有通过“读者阅读”这一具体化的活动,才能将“空白”有效填补,作品才能从阅读的“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美学意义。

2)接受美学理论融入大学语文教学。

传统的文学理论,或以作品为中心,认为文句和作品意义是固定的;或是以作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是作者经验和心理的反映。在这两种理论观照之下的语文教学,则表现为对课文寻找标准解读。然而,高职学生文学素养较低,较有个性,反感说教以及复杂深奥的事理,若只是以寻找标准解读的方式开展教学,必然会使语文课堂陷入尴尬境地。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一个为自身而存在,并在任何时候为任何观察者提供同样面貌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独自在那里显示其永恒本质的纪念碑,相反,它倒象一份多重奏乐曲总谱,是为了得到阅读中不断变换的反响而写的。这一观念阐释出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为阅读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创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大学语文在教学中需要阅读欣赏众多文学作品,教师在授课时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这种阅读是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切身感受、理解和评判的审美活动,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与作者进行对话,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独特认识。

2接受美学理论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读者中心论”的运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接受美学理论中,读者是文本意义的生成者,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以读者为主,以具体化为主,读者是第一性的,未定性的文本是第二性的。文本只有和读者发生关系,成为读者感悟、阐释和解读后再生的艺术情感与形象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要想促成接受活动的完成,读者必然应处于中心地位。

1)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是同等的,即同时作为“读者”的角色参与阅读。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与文本对话、交流的主体,他们自然也都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在教学实践中可设计“学生个人解读”环节,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理解作品,并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将自己的理解带进课堂。根据学生的表现,教师适时表达鼓励和共鸣,适度进行指引与提升,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主动交流,并分享阅读体验。

2)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话意识。

要真正落实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教师广博的学识、丰厚的生活积淀应在与文本对话中承担首席地位,在课堂上做到恰到好处地收放。不可因学生的肤浅理解而随意指责,也不可对学生解读成果进行一味表扬,这样会终止与学生的对话。同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态度,及时完善学生的认知和审美心理,帮助学生树立“我是阅读主体,我也是作品的创作者之一”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以外通过电子邮件、QQ群、微信群等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

2.2“期待视野”的运用:贴近与超越学生的期待

接受美学指出,读者阅读文本时,会更关注符合期待视野的内容,倾向于将符合暗示的意象纳入到自己的视界,同时读者又期待文本能打破习惯思维,有与原期待视野不同的内容进入自己的视野。所以,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相反相成,定向期待决定读者对作品的选择、理解、同化,创新期待又促进读者去发现作品中新的意义,扩大和深化读者的期待视野。

1)把握学生的“定向期待”。

学生会按自己既定的期待视野去审视教师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当这些内容合乎其期待时,就会得到学生的积极反应。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审美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不仅限于教材,可结合网络文学讲授和讨论最新流行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可从职业基本素养中提取人文专题,如职业信念:《复仇》与《梵•高的坟茔》,职业知识技能:《傅雷家书二则》与《史记•刺客列传》,职业行为习惯:《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与《现象七十二变》。通过专题研讨方式开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且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更有时代感。

2)洞察学生的“创新期待”。

高职学生较为关注新奇事件和社会热点,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和“热点人物”,探讨社会人生,可使大学语文课程更具新鲜感和开放性。同时,教师也可通过拓展教学内容,扩大和深化学生的期待。例如,在《诗经•氓》的教学中,在组织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文句魅力和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陌生的文本,如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英国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国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苏童的《妻妾成群》等作品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比较和讨论。通过学生视野的背离和超越,给予学生思想上的冲击和视野的变化,课堂讨论活跃而颇具个性。这样的讨论不仅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而且可以看到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审美接受水准的明显提高。

2.3“召唤结构”的运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接受美学把文学作品分为未定性文本和读者具体化文本两部分。作者只是提供了一个未定性的文本,只有通过读者阅读后的具体化,作品才真正完成。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未定性,文本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具体化就是读者的接受过程,就是读者阅读的再创造、读者对文学作品接受的实现。未定性与意义空白就构成了作品的基础结构,即所谓“召唤结构”。

1)鼓励学生发现文本的艺术“空白”。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敏锐发现作品的空白,鼓励学生在文本意义未定和空白处填进自己的想象,通过补写、续写、改写、讲故事、境界升华、演绎文眼等方法,让学生解放思维,参与作品的想象和玩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文体召唤结构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一味地追求热闹,并不见得能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某些古典诗词的教学,适当的朗读之后,教师无须过多地提示和解读,学生闭上眼睛沉思,静静地思索,自由驰骋思想,让诗的画面浮现眼前,这样会更易于学生领会诗的内涵和意境。

2)带领学生将文本融入现实生活世界。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时代特点,由文本而激发新的联想或想象,进而赋予文本新的内涵,这不但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也是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促进两种视角的转换,一是由写作时代向阅读时代的转换,二是由作者文化背景向学生文化背景的转换。如在《论语•侍坐》的教学中,可结合孔子独赞曾皙“吾与点也”这一意义空白处,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畅谈职业生涯规划,联系和谐社会理念讨论孔子的政治主张,这样的课堂教学远比单一的文本知识传递要更有效。

篇10

大学语文教育本就是一项复杂工作,包括知识灌输、技能训练、思想品德基础稳固以及审美能力绽放都是特殊的构成元素,其中不同因素会依照自身特点发挥独特的引导功效。语文课程发挥着工具性与思想规范性特征,包括字词、语句以及作品赏析在内,都是在传播高尚人文信息;至于作文更是学生运用语文工具创造美的关键活动。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已经饱含特殊美学成分,美育本就完全散播在日常教学实践情境之中。

(二)美育有助于提升日常语文课程教学水准

透过实践调查发现,大学语文课程被普遍定义为政治、文学类,甚至是工具形式的课程,主要是其有时向学生灌输政治概念与条文,并将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贴上政治标签;加上繁琐文学元素分析活动中,肢解了完整的文字结构,片面进行咬文嚼字。长此以往令学生厌恶,课堂和谐交流氛围完全消散,这与美育核心理念忽视将产生直接关联。一旦说教师透过美育挖掘震撼学生心灵的节点时,学生就会随着优秀人文作品讲解步入全新精神世界;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活动只有与美育轨道正式衔接,课堂才会布满生机,师生统一审美交流欲望才算顺势激活,学生跟进动力才会在愉悦感知心情基础上不断高涨。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才会获得有机提升。

二、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思想科学传播策略解析

美学文化传播与文学作品密切关联,并且大学语文课程中筛选的作品都蕴藏着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内涵基础,属于文学历史上的精华所在,更是传承中华文明与美感效应的特殊载体。稳固的美学思想渗透,能够辅助大学生在优秀文化浸润下形成高尚道德情操,所以教师有必要透过人格构建层面出发,针对学生开展美学引导工作。

(一)加强文学作品人文气息美解析力度

审美教育的前提在于感知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特殊人文情怀,高校语文教学活动中,因为审美对象显现主要是利用课外材料为主,语言文字理所当然地过渡成为个体直接接触的媒介。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听读教学调动参与个体感觉器官,确保观察视线、听觉能力与表达技巧提升,尽量利用语文文字做出媒介充分复制课外表述的特殊形象结构。再就是合理接受课外中美感熏陶,针对美好语文材料进行解读本身就是一项引绪的心理交流活动,使得学生精神层次获得非一般地提升。大学语文教材体系中充盈着大量文学佳作气息,其中涉及自然、社会美感元素众多,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五花八门。具体来讲,美育工作就是要重视审美心理开发,将学生从被动接受对象及时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审美主体,在情感结构上获得全面满足,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美读欲望。

(二)在课文分析环节中精准鉴赏美

透过大学语文教材结构观察,大量中外名篇广布,力求令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机会,作为指导教师应该透过特殊题材挖掘、分析活动,唤醒学生主观情感并调动其想象能力,同时向其中灌输必要的理性引导,长此以往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自然提升。这与审美感受大同小异,审美鉴赏活动全程不可脱离体验环节而独自运行。在语文美育中必须关注课外情感表达特征,将大部分真善美元素透过语言挖掘,进而激发个体情感积极回应,确保参与个体在接受先进知识同时,情感也能得到应有的升华改造。必将艺术与想象同步衔接,在课外分析过程中除了全面开发学生情感体验潜质之外,更应合理地引导其调动自身活动底蕴,适时地展开联想翅膀,为作品陈述形象完善抹上一道绚丽光彩。当然,课外赏析过程中存在关键要诀,就是做好师生交流工作,教师系统讲解固然重要,但切勿越俎代庖,企图运用教师欣赏替代学生潜质发挥过程。教师强行包揽课外欣赏任务的危害十分严重,针对其进行克制,需要将鉴赏归还给学生,只有在分析困难时予以灵活指导、纠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维与情感体会的流畅效果,杜绝后期模糊认知迹象的广泛滋生。

(三)在说写训练项目中学会创造美

口头语言表达是日常交际中最为普遍的形式,在创造与表现美过程中,说话训练占据着核心引导地位。说话文明能够侧面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有必要针对学生朗读技巧与辩论实力进行有机指导,保证其声音达到甜润状态,语言脉络衔接顺畅,说话言之有理并有情。这方面训练需要维持特定称呼,注意敬语、谦辞正确使用方式,词句之中要掺入一定感彩,争取达到完美效果。另一方面,作文属于语言书面表达行为,更是创作型智力开发训练项目。通过书面语言描述自然与社会美感气息,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所以,日常引导过程要循序渐进,教师有必要针对相同类型题材开展训练活动,督促学生在语言表达与主题层面上模仿范文书写结构,进而发挥独创效应。在评讲作文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习作结果与范文实施对比,令学生对美创造产生新的认知,进而不断督促自身进行系统学习,为日后多方面发展积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