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评经济师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15:06: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评经济师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评经济师论文

篇1

1.1服务经济发展,扩大国际交流,全面开创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新局面①资产评估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在改革中产生,在改革中发展。随着市场发育的成熟和市场体制的完善,资产评估行业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评估范围继续拓展,从对原来的生产经营性企业的资产评估,扩展到资源型资产、金融资产、公共资产等领域的评估;评估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从单一的成本法发展到以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和价值类型相匹配的多种评估方法。②中国政府积极培育并推动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世界的繁荣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勇于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中国和世界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道路才会更加宽广。需要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开创与中国评估界和谐发展、互利共赢和谐的新局面而共同努力。

1.2适应形势服务市场做规范职业的典范大中型资产评估机构决定着中国资产评估市场的质量,也决定着或者影响着中国上市公司和一些大中型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大中型资产评估机构应该成为模范遵守国家法律,应该成为深受社会尊重、享有诚信声誉的机构。需要在评估质量上下功夫;要加强机构内部管理,要树立品牌意识;要加大培养人才。我国应与国外的评估专家及名牌机构交流,建立一种广泛的联系,能够经常沟通,使我们的评估理念、方法、意识,使我们整个的人才素质能够和国际融为一体,这样才有可能使资产评估行业,做到无愧于市场经济。

1.3打造无愧于市场经济的资产评估行业通过努力,大大加快了评估立法的进程。作为一个行业,最基本的依据就是这个行业的法律。需尽快制定一部属于本行业的法律。评估准则建设,不断拓展资产业务领域以及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都将是我们打造资产评估行业所需要努力的方向。在从事资产评估、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时,应该认真地去研究那种不完全成本下的状况,将来要在这个领域里使企业的成本内部化。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改变。应该认真研究中国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资产评估的地位和作用。

2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因此,就要加快本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化改革;要坚定对外开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资产评估的发展。因此,在改革开放中,资产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2.1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资产评估在以下几点中体现其作用①有力地引导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在经济转型中,中国资产评估行业为国有企业的改制、兼并、拍卖、重组、破产、担保等涉及产权变动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相关的价值鉴证服务,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②坚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政府推进经济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按照中国政府的相关规定,企业在改制上市前,需要对其全部资产进行评估,以评估后的净资产额作为老股东的投股依据。③有利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和谐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资产评估行业踊跃的为各种经济成份提供评估和其他咨询服务的平台,有效地保障了各类企业的合法权利。④保障了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规定商品的交易特别是资产的交易一定要公平,公正,交易价格基本符合它的内在价值。资产评估正是以中介的身份为交易的双方提出了公允、公平、公正的咨询意见,降低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因此,维护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⑤加快了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对专利、专有技术、商标、计算机软件等相关无形资产的评估,保护了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加快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⑥有助于支持中国的对外开放。通过对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建立、境外投资及其各种设备的进出口业务中相关资产的评估,维护了各类资产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促进了经济合作。中国经济先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转变,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因此中国资产评估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带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痕迹。二是资产评估的方法和准则体系正在完善中。

2.2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步一步的建立,在经济、金融、财政、外贸等领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使投资建设的政策、环境条件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①资产评估是建立市场体系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经济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通过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利用价值规律经营,出现了适者生存的局面。②资产评估是资产保值价值、巩固经济基础的必要条件。一按大幅度低于现值的账面原值提取折旧。二由于折旧额高于实际提取的折旧额,反映到产品成本的物化劳动费就失实严重,造成企业利润虚增。三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流动资产的价格飞速上涨,如果仍按原始成本计算,造成利润不实。③资产评估是理顺产权关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保障国有资产完整不使其流失,确定产权关系。因为历史和认识的因素,我国产权关系比较迷糊,这非常不利于资产优化配置。④加强国有资产评估是保护所有者、经营者和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发展,出现联合经营、承包经营、企业兼并及股份经营等形式,完善和深化企业改革,需要明白企业资产的准确数量和现实价值。所以,必须进行资产评估。

篇2

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机制的运作带来了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出现了百姓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两极分化日趋严重,造成较为普遍的不公平感。由于传统体制及信用观念的惯性作用,不少国有、集体企业仍把从银行借款及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当做“国家资金”使用,政府部门仍然热衷于干预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而且都不愿或不必对借贷资金的偿还承担严肃的责任。这时市场的发展对平等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作重要讲话时,把平等提得很高,比此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公平的位置。他说:“要在继续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在市场经济如果谈不到平等经济活动就无法健康发展。

二、制约市场经济平等发展的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同样存在,并会导致分配上的差距。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同样是无情的。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生产者,由于资金、技术、质量、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其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的状况必然是不同的,因而所得利润、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都不可能相同,有时差距还十分巨大。

2.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竞争机会平等的机制,真正做到竞争活动的参与、竞争规则的公正、竞争过程的透明、竞争结果的有效。作为市场主体的不同企业在市场中法律地位不平等,权利义务不一样。我国目前的企业立法首先有涉外、国内之分,其次有不同所有制之别。与此相配合,则是在人、财、物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和产、供、销安排的待遇上的区别对待。从而造就不同等级企业在竞争起点,待遇和机会上的不平等。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建立平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比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要艰巨。

3.政府部门过多强调行政管理,滋生了行政权力的膨胀和滥用。行政权力的随意干涉,造成了部门、行业分割和地区封锁。各部门、各行业唯我独尊,利用权力资源对市场实行封锁和垄断,剥夺了非本部门、本行业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机会,制造了本部门、本行业经营者与非本部门、本行业经营者经济条件的不相同,严重损害了公平竞争。[1]

三、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公平竞争的对策研究

市场经济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承认市场主体作为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独立平等的地位。自由平等是市场经济发育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它必然要求市场竞争的前提、过程和结果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公平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的平等性。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大变革时代,应当摒弃传统的狭隘平等观念,树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平等观点,即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如果要正常运行,就必须保证交换者的平等地位,交换行为的意志自由,以及交换的等价性[2],使全社会造成一种普遍的机会平等的气氛。具体说来,理解下面几点是特别重要的

1.从市场经济的前提来看,当资源参与市场的分配,那么谁占有的资源越多,所获分配也必然越多,从而与他人形成一定的差距。如不同地区拥有的不同自然资源、政策资源,不同分工形成的不同的智力资源、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的不同的机会资源、企业主与雇工拥有的不同的资本资源等等,参与分配时得都会形成较大的差距。所以首先要解决不同市场主体所占有资源的不同会导致分配结果的差距问题。

2.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是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础上的,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最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变成了法律。”[3]环境公平是市场机制顺利运行的条件,是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保证。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新所说: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4]

3.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不是以革命的方式、而是以改革的方式进行的。这就是说,它不是在政权发生更迭的条件下急速地进行,而是在原有的执政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逐步实现。政府通过制定法令、制度、标准等形式确保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秩序,确保市场交易的效率与公正性。但转型时期的政府既必须保持相当大的权力,又必须高度重视来自政府内部的反对改革或假借改革之名谋取私利的行为。[5]避免指政府部门始终以“超人”自居。强调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要求政府职能转换,政府部门是为企业和全体公民服务的“仆人”并非无它经济就无法运转。打击在“放开搞活”幌子下行政权力进入市场、权钱交易、大肆“寻租”等问题。使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行业和产业部门、不同经济区域之间规则统一、待遇相同、机会均等,使经济运行规则和政府的管理行为真正规范化。

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它是由物质方面向精神文化乃至伦理道德层面扩展的社会状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平等必须相互适应,两者的关系犹如自行车中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律主体的重新架构[J],刘继峰,当代法学,199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9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8-539页

[4]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第79页

篇3

1景观对象的识别与筛选

依据基站选址、景区景点分布和游客游览路线图识别和筛选与建设项目相关的景区景观对象。对于移动基站建设项目,一般将拟建址周边500m范围内的景区景点和游览路线中的游客休憩区作为景观对象进行评价。

2景观敏感度评价(S)

1)视角(Sa,1~3)对于观景者来说,移动基站架设高度越高,基站相对与观景者的视角(仰角)越大,景观被看到或被注意到的可能性越大。一般视角(仰角)达到20%~30%,可为中等敏感(分值为1);达到30%~45%为很敏感(分值为2);>45%为极敏感(分值为3)。

2)相对距离(Sd,1~3)

显然,移动基站相对于观景者的距离越近,景观的易见性和清晰度就越高,景观敏感度也高。以塔型高度为45m的落地塔为例,考虑到树木及建筑物遮挡,将100~200m以内距离作为前景,为极敏感(分值为3);将200~400m作为中景,为很敏感(分值为2);400~500m可作为远景,中度敏感(分值为1);>500m为背景,不敏感。

3)视见频率(Sc,1~3)

在一定距离或一定时间段内,景观在观景者视域内出现的机率越大或持续时间越长,景观敏感度就越高。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一般用与基站建设相关的景观对象客流量和旅客停留时间来反映该基站的视见频率,分值按其重要程度而升高。

4)景观醒目程度(St,1~3)

基站与背景景观环境的对比度,如形体、线条、色彩、质地和动静的对比度较高,景观越敏感,景观醒目程度分值越高。如将基站架设在森林中,并且采用与周边树木相似的树状塔型,将很大程度上降低移动基站的景观醒目程度。

3景观阈值评价(P,1~3)

景观阈值是指景观体对外界干扰的耐受能力、同化能力和恢复能力。影响景观阀值的最直接的因素是植被,植物群落成份越丰富、结构越复杂、群落的自调节能力就越强,阀值也越高[9]。一般来说,森林或成片人造高大建筑物(历史古迹等人文景观除外)的景观阈值较高,孤立高大树木、成片灌丛、草本景观阈值较低,容易受到破坏,移动基站选址应避免出现在此类景观内。

4景观特殊价值分析(T,0~1)

视线范围内如果出现特殊价值的景观和通过上述景观评价尚不能完全反映其美学和生态学特性的景观,如历史文物、独特的生物资源等均需要专家进行特殊的评价和分析,在整体规划中要具体考虑。

实例研究

1研究区概况

玄武湖公园位于东经118°46''''54″~118°48''''29″,北纬32°03''''51″~32°05''''16″,是国家级钟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AAAA级旅游区。公园占地面积472hm(其中水面368hm、陆地104hm),是古都南京名胜古迹的荟萃之地,是全市最大的综合性文化娱乐休息公园。玄武湖中分布有5块绿洲,形成5处景区,分别为环洲、樱洲、菱洲、梁州、翠洲。5洲之间,桥堤相通,别具其胜,山水城林相融之美彰显。梁洲为5洲中开辟最早、风景最胜的一洲,主要景点包括:湖神庙、铜钩井、揽胜楼、盆景馆、戏鱼池、芳桥等,并设有南北两处观景台。一年一度的菊展,传统而壮观,故有“梁洲秋菊”的美誉。为满足游览及景区管理需要,拟在梁州架设1处移动通信基站,采用落地景观塔架设,设计塔高为28m。为避免或减轻对景区景观产生明显不良影响,选择了3处基站拟建址(详见图1),本文分别对这3处拟建址进行景观影响评价,提出最佳选址方案,并给出景观保护措施。

2基站建设方案的景观影响评价

篇4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113

1 前言

为适应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内各个城市都在积极推动着自身的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高,而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管理要求的严格化也随着逐渐加快的城市化建设发展日益显现出来。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的完善对建筑工程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建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综合反映了土建施工企业的管理能力,土建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土建工程施工的管理力度,在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的控制目标,从而提升土建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瓶颈问题的主要体现

2.1 土建施工企业缺乏安全认知

因土建施工工作的特殊性质,土建施工的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土建施工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一些土建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混乱,土建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和施工安全责任意识不高,当遇到工期安排紧张,施工任务繁重的情况时,土建施工人员在土建施工企业的要求下,为了提高施工进程和节约施工成本,他们只能增强每日的施工劳动量而忽视了建筑施工的质量这将大大影响到土建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

2.2 土建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平低

土建工程施工的建筑材料质量控制与土建工程施工的质量密切相关,一些土建施工企业为追求最大的利益,采购价格低廉,质量欠缺的建筑工程材料,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未能尽到对材料的出库,装车,调配 运输,入场与抽样检验等环节的监管责任,使质量不达标的建筑材料流入施工场地, 降低了土建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平。在施工工作中,土建工程管理部门缺乏对土建施工技术和流程的有效管理,一些土建施工人员的专业施工技术水平未达标以及土建施工不同部门的交流沟通欠缺也不利于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的保障。

2.3 土建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土建施工人员因缺乏有力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管理,在土建施工工作中容易出现懈怠的心理,未能认真负责地对待土建施工工作。在当代社会建筑工程的日益发展大局下,土建施工企业未能及时适应情势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更新与完善,这是十分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2.4 土建施工的质量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

土建施工工程的安全进行离不开监管部门的强有力监管,有些监管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只看中眼前的利益而丧失了自己的职业操守,置人民的住房安全于不顾,违背良心给予通过质量不合格的土建施工企业,大大削弱了监管部门对土建施工企业的管理监督能力。

3 应对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瓶颈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施工企业及相关人员的安全认识

土建施工企业要加大自身的安全管理力度,强化每一员工在土建施工中的安全责任意识,严格要求土建施工工作的安全展开,定期对企业上下全体员工进行相关的土建施工安全知识培训,从而深化员工在施工操作中的安全意识,加快土建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展开。

3.2 严格要求土建施工的质量管理

土建施工的质量管理与施工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息息相关,土建施工企业在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施工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土建施工工作的质量实现。

3.3 规范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土建施工企业要时刻把安全施工放在首要位置,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情况,在不断完善旧有的传统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创新有利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例如通过建立并健全一系列有效的惩罚奖励措施,增强对企业员工的约束与管理,面对不按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施工操作的员工则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同时追究相关管理负责人的责任,并做好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对于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操作的员工则给予相应的奖励表示,土建施工企业通过对土建施工进行严格的制度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土建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

3.4 明确监管部门对土建施工企业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责

监管部门要做到对土建施工企业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尽职尽责,不可因为眼前的利益而蒙蔽了自己的道德良心,在对楼房建筑进行验收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认真鉴别,例如当发现土建施工企业使用质量不达标的廉价建材或土建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过关时,则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有关责任,并要求其立即进行整改,防止未达到验收标准的楼房流入市场,从整体上确保土建施工的质量,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云龙.浅析土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价值工程,2012(07):73.

篇5

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经济领域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另外在社会文教方面也具有突出的表现,特别是当前普遍关注的住房、医疗和教育问题。而在经济法视觉下,主要解决的社会不公平问题,是在市场竞争中的类似竞争规则不公平的问题。

二、经济法视觉下公平价值分析

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一方面是为了克服市场自发形成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在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和市场是引起社会不公平的主要原因,而从经济法的角度来看,经济法是有效的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要手段。第一,经济法克服市场机制中不公平的缺陷现代市场机制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唯利性的促进作用下,很容易导致市场竞争的盲目性和不公平性,特别是对那些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风险较大、利润较低的公共领域,难以有效的得到必要的投资,从而造成公共供给的不足。再加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容易形成投资过热和泡沫经济等。而经济法的出现就是对这些市场缺陷和不公平性的一个重要解决措施,经济法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保障性,通过宏观调控有效地调节市场失灵的不公平性,首先能够排除市场障碍,防止市场垄断,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其次,通过经济法给予市场经济活动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和促进其按照按照社会公平的方向发展,抑制房价、稳定物价,通过各种所得税进行市场调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最后,通过国家的直接投资经营参与,提高市场的规范化,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公平竞争,通过国家投资保障资产增值和分配,维护全民利益,保障社会公平。第二,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保障社会公平经济法的价值目标一方面要提高市场经济效率,另一方面也要维护市场公平,从而保障社会公平。但是对于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问题一直都存在争议,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必须要更好的提高市场效率,只有效率提升了,自由竞争才有发展的可能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法要在公平规则的基础上保障经济效益的提升,特别是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是经济法价值的核心。从经济体制上来看,公平和效益的先后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定论,改革初期我国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是从经济法的角度来看,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效益的提升,经济法的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必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公平,防治破坏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篇6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针对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在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很多创新思路,概括地讲主要是“一个转变”、“三个格局”、“六个体系”。

一、“一个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报告》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出,并进一步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保持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协调好投资、出口与消费的关系。近年来,投资、出口增速较快,而消费增速相对缓慢。要保持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是要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要坚持走内需主导型发展道路。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可能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外需上,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扩大内需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二要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要以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尤其是要走好新农村建设这一着“活棋”。通过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从而带动内需和消费。三要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呈规模发展之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巩固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中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从加工业优先发展逐步转向服务业率先发展。一要围绕现有产业来延伸,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互动发展。二要围绕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三要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快构建和完善包括生产销售、科技、信息、金融和生活服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四要培育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市场主体,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

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国经济增长仍然是通过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实现的。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约占世界50%的水泥、30%的钢材、15%的能源。大量消耗的能源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绝大多数需要进口,大量进口我们又缺少价格话语权。因此,必须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低代价增长。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目前的不足30%向发达国家的70%以上提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管理创新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条件。

二、形成“三个格局”

形成“三个新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三个格局涵盖了城乡、区域、社会经济结构,是更新、更深层次的改革。

(一)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我国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新任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应当明确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短板”在农村,只有农村实现小康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只有农村实现现代化才能实现全国的现代化。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居民化趋势明显,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创造了条件。

一是要城乡规划一体化。打破城乡界限,从整个行政区域范围进行整体规划,以节约土地、优化资源配置为原则,统筹城乡发展。二是要城乡市场一体化。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完善商品流通市场,构筑城乡一体的流通体系;完善各类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互动交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三是要产业发展一体化。要根据资源、环境、土地和劳动力条件,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四是要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要交通一体化。建立覆盖城乡的交通体系,建设城乡之间人员往来、资源流动的通道,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交流。六是要社会管理一体化。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线,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

(二)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报告》提出把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任务。这是从我国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的新思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就是要在调整国土开发格局的基础上,按照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相均衡的原则,统筹规划,优化开发,合理布局。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构建均衡、和谐、效率和可持续的国土开发格局。当前,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点,一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同时,还要促使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些特殊政策优势逐步均等化。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思路,“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基本原则就是“尊重自然、有限开发”。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三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首先,要从国情实际出发,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其次,要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报告》明确指出,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坚持平等保护物权的前提下,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对基本经济制度做出的新阐释,对于完善所有制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报告》明确提出,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实现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一是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通过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通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使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集中,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通过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竞争主体机会平等,创造充满活力的竞争新局面。通过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促使国有企业像其他企业一样,税后利润中的相当部分要回报给出资人,而不是任由企业支配。在各项改革的基础上,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使国有资本得到有效监管和经营。同时,通过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二是提升非公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竞争能力。与国有企业相比,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处在竞争弱势地位,要消除体制障碍,从全局的高度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破除一切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三是要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所有制经济都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产权制度基础上,要通过股权合作、战略投资等现代产权形式,进一步增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内在联系。三、建立和完善“六个体系” 建立和完善“六个体系”,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格局所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

(一)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当前,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突出三个方面的重点。

1.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要以突出公共化为重点,不断拓展和充分发挥财政调控、收支、管理的重要职能作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一方面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拓宽公共财政覆盖领域,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全社会。另一方面,要根据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公共财政的内涵和外延,使公共财政手段更加灵活,作用更加积极有效。

2.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涉及金融机构体系,重点是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金融市场体系,主要是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金融监管体系,主要是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国家规划体系是一个创新概念,主要包括发展规划,如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区域性、行业性的发展规划;发展计划,主要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各项计划;产业政策,这是国家规划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其实施是落实国家规划的重要过程。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分重要,特别是把计划列入规划体系中,更有助于规划的完整性、可行性。

(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此,必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1.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是大幅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把国家目标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一是优化研究结构,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为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二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完善创新体制与机制。一是加强创新管理体系建设。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二是完善企业创新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通常分为决策机制、运行机制、调节机制、扩散机制。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机制不完善。

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落到实处。

5.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在经济全球化和扩大开放的背景下,要正确处理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和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6.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一是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大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要继续发挥创新的表率作用。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在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上给予更大支持。二是造就创新人才。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1.完善产业体系结构。第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现代产业结构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意味着我们将从“加工型经济”向“制造型经济”转变。为此,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第二,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中最具成长力的产业,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依托。加快发展服务业既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实际。第三,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加快解决我国能源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根本出路是要加快新能源开发和产业化,要在优化能源结构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第四,协调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知识资源“成为先进经济的核心资源”,推动建立在知识资源基础上的虚拟经济快速发展,虚拟经济正在“取代实体经济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动力”。在这一大背景下,产业选择和结构调整必须要兼顾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开发,协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坚持在提升实体经济水平的同时,注重发展虚拟经济,以使我们在新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2.强化体系功能,提高体系化程度。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要放在努力提高产业体系化程度上,围绕重点企业和核心技术,完善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一是加强优势产业。对于比较优势产业,重点是加强体系建设。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为核心,加强产业联系,促进合理分工,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二是调整弱势产业。对比较弱势产业,要加大调整力度,促进产业向区外转移,包括部分具有加工优势的产业以投资合作方式向境外转移。三是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四是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企业和产品集聚,建设一批规模实力强、核心竞争力明显、产权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产业体系的龙头。五是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建立创新型工业区,作为资源集聚、产业集群、经济集约的重要平台。六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强产业体系的活力。

(四)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的新要求,这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关键环节,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因此,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当前,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发展的能源资源约束已近极限,并且正在扩大为全球性问题。解决能源资源紧缺问题,增加供给是重要的,但关键还在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假如全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节能措施,那么2030年前,全球能源需求年均增长将由1.6%降至1.2%,年均增速将低于过去30年的2%。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重化工业阶段,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仍然要持续增长,能源短缺将是长期现象。因此,加强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节约发展,是缓解能源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还很低。我国每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左右;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为了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必须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推进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要重视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此,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标准,加快技术进步,加强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完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实现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的科学化、体系化。

(五)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过,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加以强调,可见其对于体制完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当前,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重点有:

1.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适应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要求,围绕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使各种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同时,要加强市场现代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发展经销、采购和配送网络;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变小市场为大市场,变小物流为大物流,发展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一体化的大型市场组织;发展连锁经营,采用统一采购、集中配送、购销分离等现代流通方式。

2.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如发展土地、技术、产权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促进资源通过市场实现最优配置。同时,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培育新的要素市场,进一步增强市场体系的活力。

3.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形成,要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同时要把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作为价格形成的重要参数,适当增加其在价格形成中的权重。这有利于引导经济向节能环保和效益方向发展。

4.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各类中间机构是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越发展,各类中间机构越重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中间机构发展同时存在着总量短缺与结构过剩、定位不准与服务不规范的问题。随着发展空间的扩大、发展机会的增多,各类机构会越来越多。所以,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必须加强规范发展。

5.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只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加快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报告》强调提出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是全面提升我国开放经济水平的重大战略措施,对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包含三层含义:

篇7

一、商业银行绩效考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不断改革探索,考核内容越来越全面,考核指标越来越合理,考核方法越来越科学,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绩效考评的定位存在偏差。考评的定位是绩效考评的核心问题,其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考评要解决什么问题,绩效考评工作的管理目标是什么。商业银行绩效考评定位出现偏差的主要表现是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有的是为了考核而考核,没有真正发挥绩效考评的激励约束作用;有的把绩效考评的目的仅局限于帮助做出一些薪酬方面的决策,如奖金的分配和岗位系数工资的调整等;有的认为绩效考评是人事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大,忽视对绩效考评信息的收集和记录,考核时只能凭主观印象,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

(二)绩效考评的体系不够完整。商业银行完整的内部绩效考评体系,至少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考评(纵向分支机构考评);管理层对不同部门的考评(横向部门考评);管理层对员工个人的考评。从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开展情况看,对分支机构的考评开展时间较长,各项考评制度和考评指标较为完善,已基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评体系,但对部门、个人的绩效考评开展时间较短,业绩的认定也缺乏客观、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工作相对滞后。其结果导致机关缺乏活力,工作效率不高;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三)绩效考评指标的确定缺乏科学性。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指标基本都是自上而下制定,上级行因无法全面真实掌握下级行的经营情况,所以考评指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下级行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可避免地会与上级行和管理者讨价还价,使得考核指标在利益搏弈中产生,造成行际间、部门间的人为偏差,出现鞭打快牛或搞平衡、搞照顾现象,影响了考评的公正性。由于指标设置的不科学和考核体系的僵化,使下级行和部门“任务”观念强化,机械地为任务而完成任务,为指标而完成指标,经营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和活力,长远规划。对员工的考评要求描述不详细、不清晰,往往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缺乏准确、规范的量化标准,考评时多依赖管理人员的主观感觉,很难进行客观评价。

(四)绩效考评的随意性较大。绩效考评制度的制定政出多门,缺乏通盘考虑,往往只针对某个单项工作制定实施,一年一个政策,一项工作一个办法,名目繁多。有时年初制定的办法,年末考核时就变了,令被考核单位和部门无所适从。而且对分支机构、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评基本都由内部不同部门负责,各层次考核之间相互脱节,标准不一,绩效考评的激励约束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出来。

(五)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范围狭窄。现实中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范围很狭窄,对分支机构的考评结果主要与工资收入挂钩,而与等级行管理、授权管理、内部资源分配挂钩力度不大;对部门的考评结果主要与奖金分配挂钩,与部门经营管理、部门负责人任免考核关系不大;员工绩效考评结果也主要为员工的工资发放提供依据,忽视了将考评结果用于员工的晋升、岗位调整、培训以及长期发展等方面。

二、完善绩效考评机制的建议

(一)科学设置考评指标。商业银行绩效考评指标设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考评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进而影响到绩效考评功能的发挥。因此,要按照先进性、导向性、明确性等原则科学设定考评指标。在设定对分支机构的考评指标时,要进行全面的业务审计,确认负债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对资产业务要准确反映形态,对所有者权益项目要准确认定,在夯实基数的基础上确定考核指标,确保绩效考评的真实性。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存款、贷款、资产质量、中间业务等是实现利润目标的基础和手段,只能作为利润目标的辅助目标。考评目标过多、过细,实际是多标准的考核,容易导致评价失真,甚至产生负激励作用。同时要合理设置“期望概率,考评指标的设置既不能高不可攀,又不能一蹴而就“以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为宜。对部门的绩效考评指标要明确、具体,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法编制。不同的部门其职责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因此考评指标的制定应与各部门的职责范围相符。要在进行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从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表现等方面设定员工的绩效考评指标,业务经营人员的业绩主要通过效益体现,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应从工作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执行的结果以及计划外工作等环节来考核。在建立统一考核指标的同时,考核内容应体现岗位特色。

(二)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对分支机构进行分类考评。商业银行在对下一级分支机构进行考核时,一般采用统一的模式,即设置相同的考评指标、考核标准,采用相同的计分权重和方法,使各分支机构的考评结果具有可比性。但由于各分支机构的经营环境、规模不同,采用统一标准和考核权重,忽略了行际间的差异,忽视了各行主要矛盾、工作重点的不同,有失公平。因此,要根据各行的经营条件不同,划分类别,实行分类考核。如可根据分支机构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分类,将所辖分支机构划分为重点类行、关注类行、监控类行;也可根据资产质量分类,按照不良贷款占比,将分支机构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权重,分类考核。如对资产质量好的行减少资产质量考核权重,加大效益、增存类指标权重;对资产质量较差的行要加大资产质量考核指标的权重;对监控类行加大资产质量指标、依法合规管理指标的考核权重。通过实行分类考核,发挥各分支机构的不同优势,因行施策,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逐步缩小行际差距,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的共同提高。二是完善对横向部门的绩效考评。根据部门工作性质的不同,对公司机构、银行卡、资产风险管理等运作体系容易独立的业务经营部门,探索实行责任制。在确定责任部门和划分资金的基础上,建立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为主的内部转移价格体系,部门间的人、财、物实行内部介,费用按部门进行分摊,参照损益表计算各部门的责任利润,自负盈亏,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指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实行工效挂钩,奖惩兑现。对以业务管理和后勤保障为主的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考核,根据各部门的分工情况,从工作业绩、部门管理和部门整体功能发挥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工作业绩主要考核部门职责履行情况、工作数量、质量和工作创新情况。部门管理主要考核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发生内外部经济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服务于上级领导、本级各部门、基层单位及客户的情况。部门整体功能发挥主要考核部门内部团结合作、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专业工作指导情况。各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年初根据全行的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确定,以正式文件或责任书的形势下达。目标管理内容要以定量为主,对难以量化考核的,以民主评议为主,将不同的考核指标交由不同人员打分,以便全面、公正地进行考核。三是加大员工绩效考评力度。岗位分类是绩效考评的基础。针对商业银行岗位特点,可将员工岗位职务划分为决策类、管理类、客户经理类、专业技术类、业务操作类和后勤保障类,实行分类管理,设置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表现三类指标,分类考核。决策人员对全行的总体目标负责,其考评以综合性经营指标为主,侧重于决策的准确性和领导能力的考评。管理类人员的考评主要看其工作任务和管理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是否健全,制度执行和检查情况如何等;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考评主要以市场营销成果和绩效的贡献率为主;对一线操作人员,主要考评工作量、岗位技能、合规操作和服务质量等。就是要通过不同的考核者(上级领导、同事、下属和客户等)从不同的角度来考核,以全方位、准确地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对不同的考核者,要设置不同的考核权重。采用360度全方位评估制度,从不同的角度对员工进行评价,可以避免单角度评价的主观武断性,增强绩效考评的可信度。

(三)充分运用考核结果,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运用考评结果与科学考核绩效同样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各行、各部门和厂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在正确评价业绩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考评结果,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1.对分支机构实行等级行管理。以经营规模和绩效考评两类指标为依据,将所辖分支机构统一划分为若干个等级。以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为例,大体可划分为6个等级,二级分行分为第1至第4等级,支行分为第3至第6等级。第1等级为最高等级,第6等级为最低等级,各类等级之间可以相互交叉,下一层次的分支机构如果绩效水平较高,在资源配置时可按上一层次对待。等级行按年根据经营规模和绩效考评结果进行调整,不同等级的行资源配置不同,主要与领导职位的配备、内设机构数量的确定、员工总数的确定、经营授权的确定、信贷规模的确定、经营费用的分配、收入分配等挂钩。

篇8

论文关键词:双性同体;男性气质;女性气质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的意识流小说大师,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随笔家,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者。她在1929年出版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出双性同体思想,成为后来众多的女权主义者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在伍尔夫的理论中,双性同体被赋予了文学的意义,那便是借于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相互补足从而能够达到的艺术最高境界。伍尔夫认为,伟大的脑子是双性同体的,无论是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在进行创作中首先应该摆脱的就是个人的‘单性意识’,从双性角度去考虑问题以达到创作的最佳境界。双性同体可说是伍尔夫对于艺术家进行创造寄寓的理想,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首先,女性因素的提出,意味着伍尔夫的“双性同体”作为一种诗学理论第一次明确地强调女性特征这基于伍尔夫作为一名女性对男女不平等的现实的那种清醒、深切而痛苦的认识。她一直试图探索一条重建女性自我,恢复女性社会地位,树立女性坚强自信的道路,也就是主张女性“成为自己”。所以,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对女性因素的强调,是重视现实的结果,无形中打破了历来人们重视男性因素的偏见,使得“双性同体”不至于远离现实的基础而落入空泛。实际上,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是解构男女二元对立这样的父权制原则的概念,它为以后女性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对女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得后来的女性批评家或者女性作家更加冷静睿智的看待父权社会施加与女性作家的压力。它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学敏感性”,这种文学敏感性不是女性的,而是双性的。但伍尔夫这位被后人看作女性主义的先驱人物,对自己这一性别写作的有限性保存了高度的警惕。她清楚地认识到,种种原因使得女性处在一个“被剥夺”的位置上,这个位置并不必然导致“真理”,导致写作方面的任何优越性。在追寻女性写作的传统时,她对写作上的女祖先一一加以清点。她发现较长时间的封闭生活给女性的写作生涯带来了明显的损害,甚至伤害很大。女性被摒弃于生活之外,猜想着外界的情况,并且不可避免地夸大了内心的经验;而等到能够接受外部世界的阳光时,她却又显得太虚弱了,她过于急切地捕捉自己的感受,可是这种感受能力具有太多的主观成分,致使她本人不能确切地知道到底什么是自己真正看见的和感受到的。而更为糟糕的是,她有时会被来自性别处境的“愤怒”所压倒和支配。以夏洛蒂·勃朗特为例,“她并不想去解决那些人生问题,她甚至根本就没有觉察那些问题的存在,她的全部力量——那是愈受压抑就愈显示其强大的——都投入这麽一种断言之中:‘我爱’,‘我恨’,‘我受苦”’。因而读她的书,找不到对于人物性格的细致观察,她的人物帮是既生气盎然又性格单纯的;找不到喜剧性的情节,她的情节既严酷又粗糙;找不到关于人生的哲学观点,她的观点不过是一乡村牧师女儿的想头。尽管她有十分强烈的感受,但那等激烈,那等愤慨,使得她无法把她的天才完完全全地释放。另外,在温奇尔西夫人和乔治·艾略特等人身上也能看到这一点,而在一些二流的女作家那里更是可以时时见到这种情况。这具体表现在她们所选择的题材上,以及她们对现实的愤怒引起的不自然的逞强好胜,对现实的隐忍引起的不自然的温良驯顺中。更甚的是其中虚伪态度的广泛渗透,她们屈从于权威,其想象变得或是太男性化,或是太女性化,从而失去了自身的完美整体性,也即失去了艺术的最根本的品质。为此,伍尔夫写下的这些话对于今天我们当下的“女性写作”似乎更有启发:“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忘记自己是女人的女人”。

篇9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为提高北京市物流服务水平,降低北京市物流服务成本,推进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带动北京市经济发展,北京市建立了目前区域唯一的综合性物流信息平台——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为保证平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平台必须注重其服务管理,包括平台的服务定价管理、运营计费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本文以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为研究主体,重点分析平台的服务定价管理,通过对第三方B2B平台收费定价的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构建平台只收取注册费的收费形式的模型,探讨了平台的收费定价问题。

1 理论分析

1.1 第三方B2B平台分析

第三方B2B平台是由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方中立企业建立的电子商务系统。它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交易的平台,已经成为B2B电子商务发展的方向。对于交易双方它有三大优势:第一,使交易方不需要直接连接多个被交易方界面,只需访问第三方界面,节省大量费用;第二,大量卖方通过第三方平台信息,可以吸引更多的买方访问平台,从而增加卖方的商业机会;第三,第三方平台可以使买方搜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买方不限于和特定的卖方交易,这使买方可以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方B2B平台的盈利方式一般有:广告费、风险投资、会员费和交易费。其中广告费和风险投资是主营业务收入的补充,注册费和交易费是主要的盈利方式。由于交易的不可检测性,第三方B2B平台往往采用注册费方式。收费的多少不但决定了买卖双方参与平台的数量,而且关系到平台的自身利润。

1.2 双边市场理论简析

对于双边市场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清晰的严格定义。Rochet和Tirole(2004)提出了用价格结构非中性来判定双边市场的原则,这一观点正逐渐被该领域学者(有限度地)接受。Rochet和Tirole(2005)更是在自己和其他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价格结构和网络外部性两个角度对双边市场进行界定。大体上看,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所谓双边市场应包括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存在一个双边或多边的平台结构,即有一个平台运营商提供有形或无形的平台服务,同时存在两类或更多类的终端用户通过这个平台服务发生交易或相互影响。二是不同类型的终端用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叉网络外部性,这种外部性效应可以通过平台服务得以有效实现。三是平台企业定价时存在着价格结构非中性,即不仅双边市场的价格总水平,而且双边市场上价格结构也会影响平台的交易量。

通过上述定义可以发现,在不考虑价格影响的情况下,从交易双方看,供给方的数量越多,买方用更低价格获得商品的机会越大,就会有更多的买方加入平台。买方数量越多供给方以高价出售产品的机会越大,就会有更多的供给方加入。这就是双边市场中的正交叉网络外部性。从交易一方看,平台中供给方越多,由于竞争关系供给方卖出产品的机会就要下降,供给方即不愿加入,这就是负直接网络外部性。

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不但向交易双方提供交易服务,还提供信息服务(如相关产业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在不考虑网络外部性情况下,交易双方对平台的服务是很看重的。因此,平台就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去绑定交易双方,这就与双边市场中的客户十分相似。下面我们采用双边市场理论来探讨一下北京市物流信息平台的收费定价问题。

2 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注册收费定价模型构建

4 结论

本文从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会涉及到的仅仅收取注册费的收费形式,通过构建不同收费形式的垄断模型,探讨了仅仅收取注册费的收费形式下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最优定价策略问题,得出了几点主要结论:

当平台采用注册费收费方式时,平台对买方和卖方采取相同的收费标准,且对买卖双方的最优收费水平分别为:

此收费模式下,平台的最优收费水平的高低分别与平台两边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及平台向买卖双方(客户)提供的服务有关。

参考文献:

[1] K Bhargava, V Choudhary. Analysis of an intermediary''s strategies in electronic markets for decision technologie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1999(2):82—92.

[2] Byungjoon Yoo.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business model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J]. Handbook of Telecommunications Economics, 2002(1):209—227.

[3] Armstrong 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0(5):37—40.

篇10

一、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平顶山学院是一所后升本的全日制应用型二本院校。会计学专业作为学院第一批升本专业从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全面提升。尤其是2014年学院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迈出了转型第一步。同时学校将迎来2018年教育部审核评估。转型审核评估给学院明确了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强化实践教学,强化会计学专业的技能和应用是今后办学的方向。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将成为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抓手。那么,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如何?通过表1、表2可窥见一斑。

 

从表1、表2可以看出:2008级至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和2006年至2011年会计学本科优秀论文比例只占2.7%(其中专升本优秀论文占比为2.77%,本科占比为2.7%),所占比重少;良好占48.3%;中等占41.7%;及格占7.3%。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的毕业论文少,案例研究少,实证研究更少。整体来讲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二、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选题

 

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学毕业论文研究的成败。从调查看,毕业论文选题空洞且大,教学科研与应用题目偏少。选题定位不准,学科交叉和创新性选题甚少。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升本后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虽有所提高,但离学院转型发展和审核评估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选题必须与科研课题、生产实践和社会应用结合起来,体现技能和应用的需要。

 

(二)开题

 

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文献的查阅处于敷衍状态,简单拼凑;对论文所选题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理解不透彻;文献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析与要研究的论文方案脱节;写出的文献综述篇幅很短。有些学生甚至害怕与学生讨论和与教师沟通,所参考的文献层次较低且比较陈旧。因为会计事项纷繁复杂不确定性很大且日新月异,陈旧的准则及处理方法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需要,更不能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的培养要求。开题环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识不够。所以将PDCA管理理念引入毕业论文整个教学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正确认识开题环节,把文献查阅和大学知识的积累应用相结合,提出一个论文初步方案,约定时间广泛听取论证每篇论文的开题报告,充分酝酿补充意见,才能为下一步论文的写作做好准备。

 

(三)指导

 

经过升本后几年的实践,指导环节的问题是:师生沟通次数少;包办现象;没通盘考虑研究过程;拖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性差,等靠思想严重。教师为了考核评先评优的需要不得不包办。有的只是零碎的思路,没有通盘考虑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进度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对研究论文的可行性、一体性的系统思考。

 

(四)监督

 

监督过程存在监督不到位问题。根据我校的情况,师资力量不足,一位教师要指导10位以上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还要完成大量教学任务,需要相当的经验水平和责任心,且没有相当经费的支撑,难以保证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的监督力度,没有办法保证论文质量。同时,学生方面自律能力差,各类考试的时间节点与毕业论文时间的冲突(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会计专业的资格证、教师资格证、金融系统的招考、选调生等考试)、实习找工作使学生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大打折扣,这些原因都会给论文写作造成不良影响。

 

(五)答辩

 

有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也不参加答辩,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对知识和综合能力在实务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三、PDCA理念指导下的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所谓PDCA(Plan-Do-Check-Action),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由戴明采纳,宣传普及,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有效进行一项工作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是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转型审核评估背景下将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和实践引入PDCA管理理念,从大一起进行“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贯穿四年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开课计划和日常教学工作中,大一、大二重在会计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大二、大三重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兴趣,同时在课程设计上逐步思考毕业环节的研究方向;大四有了自己的设计,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PDCA管理方法涵盖本科毕业论文整个环节,贯穿会计学本科周期,达到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标。笔者针对2015届会计学本科和专升本毕业生共340名学生(2011级会计学本科95名和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2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在7学期第5周进行。发出问卷340份,收回有效问卷330份,设计问题10个,9个问题为选择题,一个为文字描述。通过问卷从以下方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向。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在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知度上,有将近150名学生对毕业论文有正确认识,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会计学本科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有130名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为获得学士学位而为之,还有50名学生认为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取消。在对毕业论文的规范和认知度上仅有65%的学生表示清楚,有3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针对如此情况,必须将PDCA引入毕业论文的教学机制。“以生为本”,树立个性化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规划中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等课程,让学生感悟到大学学习生活既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还有重要的实习加漫长的毕业论文积累、制作、完成等环节。更应该明白的是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及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大学生学会生存、实现自我发展的初步锻炼过程。

 

(二)参加创新、本科校级课题院级课题申请

 

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申报工作,且对中签的团队给予适当的资助,同时院级、校级要分开,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三)选题

 

在学生选题方面,笔者对2006—2011级会计学340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有效调查330名。学生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是:提前进入会计学实训环节、参加创新活动,会计学及相关领域内的学术讲座。最喜欢的毕业论文开题方式是在导师的指点下自由发挥;最喜欢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式是与会计学实务相结合。简言之,对毕业论文选题要提前介入、双向选择、真实课题、自主选择、到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在第6学期必须开始,选题时间意愿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90%以上的学生愿意将毕业论文在第8学期之前选题并双向选择指导教师。第6学期完成此项任务的占40%。在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上,调查结果见表4。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教师的选择有3种态度:必要、不必要、无所谓。总体上说是有主见的。首先看重的是师德,其次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第三希望师生互选。

 

(四)师生交流

 

在调研中,我们着重从交流的形式、次数、内容着手,并且对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5。

 

调研中可以发现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认真负责。只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马虎敷衍。同时除了毕业论文外还有35%学生接受了教师考研方面的帮助,46%的学生接受了教师就业方面的指导。PDCA循环理念引入之后,在分布分流的作用下,学生有充足时间准备论文工作。据了解学生主要利用寒暑假、课后、周末、期间长假、晚上开展论文工作。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教师可进行个性化辅导。

 

(五)论文全程指导

 

通过调研,将PDCA管理理念贯穿毕业论文教学和实践全过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理念上的转变。应用技术转型使今后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以生为本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平顶山学院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应有战略选择。第二,应用综合素质的提升。PDCA开课计划和管理理念能实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检查、检验和反复总结经验中逐步提升综合素养,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培养专业兴趣,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根据学生共性及兴趣性格及智力的差异,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专业点,且正确认识课程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的关联与差异;对学生来讲学校与教师尽力使学生的兴趣与专业达到一致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认知还有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具备专业境界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开设专业导论和学业规划课程,使学生对整个大学生活有一个系统了解。大学的学习过程不但有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还有实训、实习、设计、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

 

在学院转型发展和改革的形势下,学校加强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会计学专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合作,与大型企业联合,利用寒暑假具体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参与企业一些项目,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通过PDCA在大学四年的循环和管理,学生有了一些成果,发表一些论文,参与一些课题,科研活动获奖等,就会比较容易完成毕业论文各环节。

 

(六)答辩

 

经过学术不端检测合格后,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进入答辩环节。根据学院转型及审核评估的要求结合近几年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探索,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设置了7个答辩评量标准选题、文献查阅及调研、论证分析、撰写质量、论文价值、译文及格式、任务书执行情况。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以上7个标准仅为论文成绩。具体评量内容及要素见表6。

 

平顶山学院近几年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实行的是实时评量,每位毕业生都要参加答辩。对往届毕业生采取的是延时评审。随着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深入,论文的抽取、送审和通报将成为必然趋势。河南省教育厅从2015届会计学毕业生中抽检论文3篇,建议在转型中的二本院校尝试引入“双盲”审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