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15:06: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技论文科技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技论文科技论文

篇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创新离不开科技论文。通常人们将科技会议论文和科技期刊论文统称为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按写作语言的不同可分为中文科技论文和外文科技论文。外文科技论文以英文科技论文为主。英文科技论文比中文科技论文的数量多。众多的科研成果以英文科技论文形式发表,因此很有必要提高英文科技论文的阅读水平。

 

科技论文与科普文章不同。科普文章是写给公众看的,它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科技论文是写给同行专家看的,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科技论文的逻辑性在文字上表现为句子之间的衔接十分紧密,因此掌握句子之间的各种衔接方法有助于提高英文科技论文的阅读水平。

 

1 语法衔接

 

语法衔接包括省略、替代、照应和连接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增强英文科技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1) Computers exist in a wide range of sizes and power. (2) The smallest are embedded within the circuitry of appliances, such as televisions and wrist watches.

 

句(2)中The smallest后面省略了在上文句(1)中已经出现的computers。采用省略的衔接方法避免了在句(2)中重复出现computers,突出了句(2)中的新信息“The smallest”,使得句子之间更加紧凑。

 

(3) Laptop computers and PCs are typically used in businesses and at home to communicate on computer networks, for word processing, to track finances, and to play games.

 

(4) They have large amounts of internal memory to store hundreds of programs and documents.

 

(5) In 1975, Gates and Paul Allen collaborated on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BASIC programming language.

 

(6) Thi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Microsoft in Albuquerque, New Mexico, in the same year.

 

句(4)用人称代词They指上文句(3)中的Laptop computers and PCs,用人称代词起到照应的作用。句(6)用指示代词This指前面In 1975, Gates and Paul Allen collaborated on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BASIC programming language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用指示代词起到照应的作用。这种照应的衔接方法使得科技论文更加简洁,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晰。

 

(7) A laser used with the erbium-doped fiber can then be triggered without first having to convert weakened light pulses into electrical signals.

 

(8) As a result, with no intervening optical / electronic conversions to slow down transmissions, fibers can carry more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higher speed signals.

 

句(8)中的As a result表示句(7) 与句(8)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还有一些过渡性的词语可以表示转折、时间、条件和因果等逻辑关系。掌握起衔接作用的过渡性词语,有助于把握科技论文的内在逻辑。

 

2词汇衔接

 

为了进一步增强英文科技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英文科技论文除了应用语法衔接的方法,还大量使用词汇衔接的方法。词汇衔接包括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等多种方法。

 

(9) The secret to perfect timing is to make an extra satellite measurement.

 

(10) If three perfect measurements can locate a point in 3-dimensional space, then four imperfect measurements can do the same thing.

 

句(9)中出现了measurement(单数形式),句(10)中又重复出现了measurements(复数形式),这种词汇重复方法不但使得两个句子更加紧密,而且突出了论文要表达的重要信息(measurement)。

 

(11) If everything were perfect (i.e. if our receiver’s clocks were perfect) then all of our satellite ranges would intersect at a single point (which is our position).

 

(12) But with imperfect clocks, a fourth measurement, done as a cross-check, will NOT intersect with the first three.

 

(13) Funding such an immense project would cost more than $230 billion over several decades.

 

(14) To make this investment economically feasible, phone companies want new laws that would let them supply programming as well as carry it for other companies.

 

(15) Some cable-TV companies, broadcasters, (下转第79页)(上接第74页)and publishers strongly oppose the entry of such powerful competitors.

 

(11)中的perfect与句(12)中的imperfect是一对反义词,利用反义词衔接两个句子,起到了强烈的对比作用。句(13)中的Funding与句(14)中的investment是一对同义词,利用同义词衔接两个句子,不但可以避免用词过于单调,还可以起到了强化同义词所表达意思的作用。句(14)与句(15)利用上下义词衔接两个句子,句(14)中的companies是个上义词,它抽象地指公司,句(15)中的cable-TV companies, broadcasters和 publishers是下义词,它们具体指有线电视公司、广播公司和出版商。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1112-03

Feature Selection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Technology Text based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CHEN Pin

(Automation Department,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16005,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chnology and economy, Chinese technology texts are full of the whole Net in the form of electronic text. So, Chinese technology text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has become a hot theme in the information domain. This paper set up a new feature selection model based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based on this model, analyses in terms of syntax ,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

Key words: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Feature Selection; 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

1 引言

从50年代的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研究开始,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简称NLP)已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自然语言处理是研究如何让计算机理解和生成人们日常所使用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目的在于建立起一种人与机器之间的密切而友好的关系,使之能进行高度的信息传递与认知活动。[1]

本文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理论及方法[1][2],以及中文科技论文文本其自身较强的领域特征,建立了文本特征提取模型,并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来分析处理,同时也用于解决自然语言中的多义、同义和相关性问题。

2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特征提取模型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文科技论文文本,很自然会遇到自然语言的各种问题。因此构建一个优秀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3],是我们有效处理自然语言的关键所在,具有深刻的意义。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特征提取模型由词汇层特征向量输入、语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和概念层特征向量输出等部分组成。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特征提取模型过程如下:首先输入词汇层特征是已经经过预处理后的词汇,包括词性标注、句子编号等等。然后对相同句子编号的词汇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进行语法分析,即组块分析。再是利用已经经过处理的语料库中的词汇建立领域概念树,并基于领域概念树进行概念语义分析。最后是语用分析,利用词间相似度和关联度进行语境分析。整个模型中,随着语法层面到语义层面再到语用层面,语言的处理程度逐步趋于细化,其精度也随之提高。

图1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特征提取模型

3 语法分析

语法分析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但仍然是一个瓶颈问题。因此目前通常采用“分而治之”的原则,来降低完全句法分析的难度,进行部分的句法分析,我们也称之为组块分析。因此,本文结合Abney组块描述体系[4],定义汉语语法基本成分为各组块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词性判断规则的组块分析策略,用于解决中文科技论文文本分类过程中的自然语言问题。

其中,组块标记集如表1所示。

表1 组块标记集

词性标记集如表2所示。

表2 词性标记集

在本论文中,我们分析组块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基于词性判断规则的组块分析策略(Chunk Analysis base on Part of speech Rule,简称CABPos):

设组块标记(Chunk Sign)记为CS;词性标记(Pos Sign)记为PS;->表示前后标记符,如s->p表示主语组块在谓语组块前;每一个进行语法分析的句子(即词串),记为Seni=ti1ti2…tim,其中seni为第i个句子,tij为第i个句子中的第j个词汇;把每个句子等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分别记为Ti1,Ti2,Ti3;关联词表为RT。

判断规则如下:

4 语义分析

目前,比较成熟的语义分析手段主要有格语法,语义网络,义素分析法,优选语义学和蒙塔格语法等等[6]。本文将结合中文科技论文文本的强领域特征在原有概念树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一个领域概念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语义分析。从而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自然语言的同义现象和相关性问题,提高了文本分类的准确率。

4.1 领域概念树

从语义角度上分析,中文科技论文文本往往具有强的领域特征。比如说,“禅宗”、“僧人”等词汇就明显地带有强烈的“人文科学-宗教-佛教”领域的词汇色彩;而“中超”、“切尔西”、“角球”等词汇就明显地带有浓郁的“人文科学-体育-足球”领域的词汇色彩。因此,本文在传统概念树基础上结合中文科技论文文本强领域特征构建一个新的语义模型――领域概念树。如图2所示。

图2 领域概念树

4.2 基于领域概念树模型的概念语义分析算法

向量空间模型是文本分类特征提取中用得最多的特征模型,因为它够简单,而且特征提取的效果也不错。那么在VSM中,如何才能把领域概念树中的概念反映到特征项中,我们是这样处理的。

在数学上,词汇层映射到概念层,可用下式表示:

(8)

式中,T0为词汇层特征向量,Ts为概念特征向量,T可以用标题名B、作者情况Z、中文摘要W、关键词G、正文ZW和参考文献CK等替代。

基于领域概念树的概念语义分析算法主要包括下列操作:

设概念领域树中各概念词汇集,标记为CDS。

Step1 输入词汇层特征向量:

(9)

式中Fi表示特征向量中的第i个特征项。该特征项函数主要变量是ti、wi和CS(ti),也可以包含其他特征项信息;其中ti是特征词汇;wi是特征词汇的权重,CS(ti)是词汇ti的组块标注。

Step2 对词汇层特征向量中各特征词汇,通过领域概念路径以及组块标注归并属于同一概念层次的特征词汇。

式中T′i表示属于同一概念层次的词汇;ci表示归并后Ti概念层次代码标记。

Step3 计算属于同一概念层次的特征词汇T′i所对应的概念权重。

式中ρi表示同一概念层特征词汇T′i的概念权重。

Step4 输出基于领域概念树的概念层特征向量:

由此可见,基于领域概念树模型的概念语义分析,如果特征项中参数词汇属于领域概念树中的某领域层的概念词汇,那么该词汇就能增强它在该领域层的权重系数,极大地解决了同义词等语义问题,提高了分类的精确度。

5 语用分析

语用分析可以理解为词汇的上下文语境的分析。本文中,自然语言处理在语义、语用层面上所描述的词汇是基于领域概念树中的概念词汇。因此,本文基于词汇间相似度和关联度,提出了一种语境分析方法。

从数学角度上来分析,基于词汇间相似度和关联度的语境语用分析过程,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式中Ts是概念语义分析后的特征向量,Tr是语境语用分析后的特征向量,T可以用标题名B、作者情况Z、中文摘要W、关键词G、正文ZW和参考文献CK等替代;ξ是词汇间相似度的阈值;η是词汇间关联度的阈值。

基于词汇间相似度和关联度的语境分析算法主要包括下列操作:

Step1输入概念语义分析后的特征向量:

Step2对概念层中的词汇进行词间相似度计算,如公式(16)和(17):

Step3对概念层中的词汇进行词间关联度计算,如公式(18)-(20):

Step4通过实验获得词汇间相似度的阈值ξ和词汇间关联度的阈值η,取词汇间相似度Simlexical(ti,tj)>ξ和关联度Relaxical(ti,tj)>η的词作为新的特征项。

Step5 输出经过语境语用分析后的特征向量:

此算法主要是通过词间相似度和关联度来判断同一概念层次上词汇间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改善了自然语言处理过程的性能,来提高文本分类的准确率。

6 举例

为了具体说明该方法,以某标题名来举例说明,如下所示:

标题名: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协同理论与法律对策

设t1="计算机",t2="病毒",t3="防治",t4="协同",t5="理论",t6="法律",t7="对策"。B0表示标题名原始特征向量;Bs表示标题名经过语义分析后的特征向量;Br表示标题名经过语境分析后的特征向量。

首先语法分析(组块分析):

表3 组块分析结果

然后语义分析:

标题中词汇在领域概念树模型中所对应的概念,如表4所示。

表4

所以该标题名的原始特征向量B0为:

最后语用分析:

词间相似度关系(a=2),如表5所示。

表5 词间相似度

词间关联度关系(K=4),如表6所示。

7 结论

本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构建了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文本特征提取模型,并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分析,使自然语言的处理程度逐步深化。语法层面上,我们利用了基于词性判断规则进行组块分析;语义层面上,则结合中文科技论文文本的强领域特征创建了领域概念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概念语义分析;语用层面上,基于概念层上词汇间的相似度和关联度,进行了语境语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刘颖.计算语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春霞,郝天永.汉语自动分词的研究现状与困难[J].系统仿真学报,2005(17),1:138-145.

[3]Mladenic D, Grobelnik M.Feature selection for unbalanced class distribution and Na?ve Bayes [A].Proc of 16th Inter Conf on Machine Learning ICML-99[C].San Francisco, CA: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99:258-267.

[4]王怡,盖杰,武港山等.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中文文本层次分类技术[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8:151-154.

[5]姚天顺.自然语言理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6]王晓龙.自然语言处理的若干问题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

篇3

题目来源

毕业论文(设计)时间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本页打印)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包括技术要求、工作要求)

 

 

 

 

 

 

 

 

四、主要参考资料(不少于10篇)

 

 

 

 

 

                               (本页打印)

 

 

 

 

 

 

 

 

 

 

 

五、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安排

阶段

篇4

科技论文是学者呈现科技成果的主要形式,也是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这不仅是因为国内高校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有发表科研论文,甚至SCI检索论文的毕业要求,而且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术能力。然而,目前很多研究生对英文科技论文撰写习惯、写作格式并不熟悉,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教学也不规范。本文拟通过分析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科技论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论文各章节的写作要求及建议。

一、传统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授课内容以专业词汇为主导目前,一些研究生对于专业英语的认知仍是学习专业词汇,而部分专业英语课堂的授课内容也是以专业词汇的介绍为主导。然而,专业词汇的学习是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研究生学习阶段应加强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及规范要求等。

(二)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刻意回避我们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一般会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简化,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通常也会做出一定假设。因此,针对某一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及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负面结果。事实上,我们对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的讨论越充分,论文的可靠性越高。而教师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研究方法局限性的讨论及负面结果的呈现。

(三)结果讨论与展望不够重视在科技论文中,我们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展望,可以使论文的内容和结构更完整,是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英文科技论文撰写及授课更加重视对研究结果的客观描述,缺乏对研究结果的合理解释分析。例如,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多种解释,我们可以致力于分析讨论多种可能,并深入展开。结果讨论和展望的内容越饱满,表明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刻。[1]

二、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设计

篇5

一.电饭煲节电小窍门

现在市面上的电饭煲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电饭煲,另外一种是电脑电饭煲。使用机械电饭煲时,电饭煲上盖一条毛巾,注意不要遮住出气孔,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损失。当米汤沸腾后,将按键抬起利用电热盘的余热将米汤蒸干,再摁下按键,焖15分钟即可食用。电饭煲用完后,一定要拔下电源插头,不然电饭煲内温度下降到 70度以下时,会自动通电,这样既费电又会缩短使用寿命。尽量选择功率大的电饭煲,因为煮同量的米饭,700瓦的电饭煲比500瓦的电饭煲要省时间。电脑电饭煲一般功率较大,在800瓦左右,从而节能。

二.电视机节电小窍门

电视机节能可以通过如下几条途径:首先控制好对比度和亮度。一般彩色电视机最亮与最暗时的功耗能相差3O瓦至50瓦,建议室内开一盏低瓦数的日光灯,把电视对比度和亮度调到中间为最佳。其次控制音量,音量大,功耗高。另外,一个省电的办法是观看影碟时,最好在AV状态下。因为在AV状态下,信号是直接接入的,减少了电视高频头工作,耗电自然就减少了。其次是看完电视后,不能用遥控器关机,要关掉电视机上的电源。因为遥控关机后,电视机仍处在整机待用状态,还在用电。一般情况下,待机10小时,相当于消耗半度电。最后是给电视机加防尘罩。这样可防止电视机吸进灰尘,灰尘多了增加电耗。

三.电脑节电小窍门

篇6

1.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巩固和拓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文科专业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社会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工程绘图、计算、实验、数据处理、外文阅读、计算机和工具书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第二条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原则和要求

(一)选题原则

1.从本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体现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训练的内容,使选题具有综合性、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

2.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结合工程科研、社会实践,使选题具有多样性、应用性和一定的特色。

3.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研究,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选题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一定的创新之处。

(二)具体要求

1.一般情况下,工科学生应以工程设计为主,参加设计的学生数应占60%以上;文、理科学生以论文为主,尽可能多地选择与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实际应用题目,避免把文献综述、资料索引或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作为论文任务布置给学生。

2.毕业设计(论文)应对计算机编程、应用和阅读与选题相关的外文资料提出具体要求。

3.选题难度和份量要适当,要考虑完成设计(论文)所需经费和其它客观条件,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能按时完成。

4.选题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保证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选题内容可因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异而有所不同,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学有专长的学生,可允许自选课题,但应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指导教师同意、系主任批准。

5.对于一个课题由多人合作完成的项目,应有明确分工,各人有不同的小题目,内容有所侧重,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综合训练。

6.选题需经系主任批准,报教务处备案。选题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第三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教师由具有一定设计经验与科研能力、对该课题内容熟悉、具有讲师职称以上的教师承担。一般情况下,助教不单独承担指导工作。在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可以聘请外单位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的工程科技人员或研究人员承担指导工作,并应有专人(讲师以上职称者)定期进行联系。指导教师确定后,原则上不能随意更换。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期间不得随意出差,确因公需出差,须经系主任批准、教务处备案,时间不得超过一周,并委派相当水平的教师指导。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

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数一般不超过6人。鼓励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多带毕业设计(论文),但必须做到每人一题。

指导教师主要职责是:

1.选择课题,拟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指导书;做好设计(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文献资料、图书、工具书、实验器材等;制定周密的进度计划。

2.指导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任务、目的、要求等全部工作内容,制订工作计划,认真指导学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和实验方案或调查方案的选择以及审查数据处理、理论或实验分析的结论等。

3.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及工作质量,及时解答学生所提问题和尽量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难。

4.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所指导的设计(论文)的全部资料,并写出评语和评分。

5.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由指导教师请一位评阅人(校内教师)或由答辩委员会(小组)负责人组织教师对设计(论文)进行评阅,要求参加评阅的教师从学术角度就学生所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认真评阅,并给出评阅成绩。

6.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评定学生成绩。第四条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修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含实践环节),取得所规定的学分数和绩点,方有资格参加毕业设计(论文)。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个人特长和实际情况提出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要求,系进行统筹安排。

3.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拟定设计(论文)总体方案和进度计划。

4.独立进行设计(论文)的研究全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严肃认真,刻苦钻研,按时完成任务。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一经发现,其毕业设计(论文)以不及格计。

5.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虚心接受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达四分之一以上者不得参加答辩,其成绩以不及格计。

6.准确绘制设计图纸,认真拟定设计说明书或撰写论文,做到图画正确清晰,设计合理经济,说明书简明扼要、文字通顺,书写工整、计算正确,并用中英文撰写说明书(论文)摘要。

7.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所有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包括图纸、试验记录、原始数据、调研记录本、上机程序、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录像带、设计手册、打印本、样本实物等),学生不得自行带走,须由各系负责收回作为教学资料妥善保存;对有价值的还需要整理归档。

第五条毕业设计的组织工作

全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主管校长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办法。校、二级学院、系的工作职责分别为:

(一)学校教务处工作职责

1.在学校预算的基础上,落实全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经费预算。

2.汇总各二级学院(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和指导教师安排,协调有关问题。

3.具体负责安排、组织检查全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4.做好全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和选编工作。

5.督促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登录、入档工作。

(二)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

在二级学院院长的领导下,成立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由各系主任参加,其主要职责:

1.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

2.审核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指导教师配备情况(题目、指导教师名单于第8学期开学第一周内呈报教务处备案)。

3.督促、检查各系毕业设计(论文)组织工作情况。

4.定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有关问题,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

5.负责组织、监督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阅、答辩和评分工作。

6.做好二级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和编印工作。

7.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以及经验交流。

(三)系工作职责

系是直接组织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础单位,其主要职责:

1.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拟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选定题目,组织收集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资料。

2.组织编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指导书。

3.提出指导教师名单和分配题目。

4.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和质量,研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5.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审查小组,根据规范化要求进行本单位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审查工作。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参照附件1。

6.成立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所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阅、答辩、成绩评定、总结等工作。

第六条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程序

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程序一般分为资格审查、审阅、评阅、答辩和综合成绩评定五个环节。

1.资格审查。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后,经形式审查小组通过、指导教师评阅、系主任批准,方获得参加答辩资格。

2.审阅。学生应将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图纸及附件按期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要认真审阅,提出审阅意见,写出评语和评分,所评成绩占设计(论文)成绩的60%。

3.评阅。详见本规定第三条第5点,指导教师所评成绩占设计(论文)成绩的40%。

4.答辩。(详见本规定第七条)

5.综合成绩评定。(详见本规定第八条)

第七条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面检查、考核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结束时,每个学生均须逐个参加答辩。

1.答辩前,各二级学院应以专业为单位成立答辩委员会,负责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主任一般由系主任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为3—5名,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各答辩委员会可设立一名秘书(不占答辩成员名额),负责答辩过程的记录、材料整理等事宜。

2.对于毕业学生太多的专业,可分别成立若干答辩小组,每个小组由3—5人组成,其成员须具讲师以上职称。对于结合生产或科研任务的毕业设计(论文),可以聘请有关生产、科研部门的人员参加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

3.答辩委员会与各答辩小组的成员由各专业提名,经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审核后,于正式答辩前一个月送交教务处,由主管校长批准后生效。

4.答辩委员会与各答辩小组的任务是组织本系、本专业学生的答辩评分工作,统一答辩方法、步骤、要求,评阅毕业设计(论文),统一评分标准,科学严格评定成绩,推荐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5.答辩一律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周内进行,时间大约2—3天。各二级学院应将学生答辩的名单、日期安排提前向学生公布,并于答辩前报教务处备案。

6.答辩前两天,指导教师应把毕业设计(论文)发还给学生,由学生写好答辩报告书面提纲。提纲包括:①课题的任务、目的与意义;②所采用的原始资料或指导文献;③设计(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④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价。报告时间为10—15分钟。

7.答辩提问一般二十分钟左右。提问要考察:①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研究方法等的掌握程度;②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体现程度;③关于毕业设计(论文)须进一步说明的问题等。

8.答辩完成后,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在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评语栏中写出评语,评定学生答辩成绩。指导教师和系主任结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平时成绩、设计(论文)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成绩进行综合成绩评定,其中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审阅和评阅成绩组成。经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审核同意后统一向学生公布,有关教师不得事先将评分情况告诉学生。

答辩程序及实施办法参照附件2。

第八条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评定及其标准

1.评定学生设计(论文)成绩时,必须实事求是,严格掌握标准。一般来说,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不宜过多;凡经过全面考核,确定为不及格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坚持原则,作不及格处理。各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要把好关,对优秀和不及格的作认真审查,集体讨论,保证准确。

凡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者,作结业处理。一年内可申请随下届补做一次,并向学校缴纳一定的指导费。学生补做毕业设计(论文)由原所在专业安排,一般应在校内进行,其间的一切费用由学生自理。

2.毕业设计(论文)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设计(论文)成绩(占50%)、答辩成绩(占30%)三部分组成,按百分制折算为五级记分制,即优秀(90~1**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

具体评分标准参照附件3。

第九条毕业设计(论文)的经费

毕业设计(论文)经费由学校确定经费总额,然后按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人数分配到各二级学院,包干使用。经费使用范围是:材料、器材的消耗费、加工、部分计算机上机费、资料费、调研费等。

篇7

1.引言

较之其他翻译文本,科技文本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译文要求兼顾精准性和规范性,这就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情况中,作为中西方科技活动交流的主要媒介,科技论文由于其较强的专业性,使得英译工作发展缓慢,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专业翻译者,都很难保证译文质量,致使科技文英译水平良莠不齐,这与中国的科技迅猛发展之势形成落差,提高中文科技文献英译水平是适应中国科技“走出去”形势的当务之急。

具体而言, 科技文英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英译工作多着眼于单句词语、语句或语段层面上的翻译,如何将科技文英译兼顾句法(包括语句内部的词汇和语法)和篇章层面应作为研究重点。文本类型理论及翻译目的论为探索科技文英译技巧和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2.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德国学派整合了费米尔的目的论、赖斯的功能翻译批评理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及诺德的“功能加忠诚原则”。

其中,目的论现已成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该理论将翻译阐述为承载着本身的目的,并通过冲破文化障碍促进文化间交流的行为。选择翻译方法或策略的标准在于翻译本身的预期目标。目的论是建立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基础上的[1]。

赖斯将语言学的文本功能理论迁移到翻译行为的研究中,提出了功能翻译批评理论。该理论建立在布勒的语言功能三分法基础上,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情型、感染型和视听媒体型四种类型[2]。

翻译行为理论是目的论的深化与发展。从翻译过程出发,曼塔利将翻译阐释为一种“跨文化合作”的行为,认为其是有自身目的并注重结果的活动,翻译过程则是文化转化关联的交流过程;从翻译参与者行为及作用角度出发,曼塔利认为翻译并不是单纯的文字本身的翻译,而是通过翻译打破语言障碍,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3]。

诺德的“功能加忠诚原则”是对功能翻译批评理论的补充,不仅强调翻译本身的功能,还重视翻译对原著及读者的忠诚。在此,“功能”指译文可以在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体系中起到学术交流作用;“忠诚”指翻译既要忠实原著又要兼顾读者的语言习惯。这一理论给出了翻译过程中经常碰到的一些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如哪些语句属于可以保留,而哪些属于必须保留并进行相应的改写。

综上,功能翻译理论内部主流理论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系统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科技文的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些特征能够迎合科技文在句法翻译(包括词汇&语法)和整体篇章翻译方面的特点。

3.1词汇翻译

3.1.1动词名词化

与汉语动词使用的灵活性不同,英语中动词的形态改变有严格限制,动词名词化的方式在不影响原文意义的同时,有利于句子结构的精简。在忠实性原则指导下,科技文英译倾向使用名词化动词,以顺应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与文本特点。举例如下:

原文:……打造医疗旅游资源的品牌价值,开拓医疗旅游市场的规模,提升医疗旅游服务与产品的质量……

译文:…the building of brand value of medical tourism resources, the expansion of medical tourism marke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medical tourism services and products…(动词的处理在此加粗标注)

分析:原文中使用了多个并列动词,使得句子更加简短有力。翻译时应将这些动词名词化(“打造”翻译为“the building of”;“开拓”翻译为“the expansion of”等),以保证句子结构与层次的清晰性,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3.1.2渲染词的省译

为增强语气,中文科技文通常带有很多中国特色的渲染词汇,是中国人独特思维方式的体现;然而,科技英语更关注文章的周密严谨,用简练的表达突出文章的重点信息。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渲染词省译。举例如下:

原文:……对我国医疗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特征、类型等更加深入地讨论……有利于医疗旅游资源的合理使用,大力提高我国医疗旅游资源的市场竞争力,有针对性地创新更多的医疗旅游产品……

译文:… the discussi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ype of medic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China’s unique medical resources are favorable to the use of medical tourism resources, the improvement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medical tourism resources, the creation of more medical tourism products…(省译部分加粗标注)

分析:原文中使用了很多渲染词,例如“更加”、“深入地”、“合理”、“大力”、“有针对性地”等,都采取了省译策略,使译文更加简洁易懂。

3.1.3术语的处理

科技论文专业性强,术语使用密度高,翻译应当关注术语表达的准确性。举例如下:

原文:该文主要运用了定性的研究方法,包含网络分析法、实地调研法、SWOT分析法等。

译文: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s the main method of this paper, including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field research method and SWOT(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 analysis method.

分析: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原文中的SW OT分析法不难理解,但是考虑到非专业读者的阅读体验,因此在括号中将各字母的含义表示出来。

3.2语法翻译与篇章翻译

语法翻译通常融于篇章翻译中,在此将二者结合阐述。较之其他文体,科技文英译应注意的语法点主要在于主动变被动的处理。根据相关统计,在科技文教科书中,大约有将近一半的动词使用了被动语态,而汉语中更习惯主动语态的使用。因此,为了使得译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要对语态作适当的转换。举例如下:

原文:……制订合理的医疗旅游方案,深入挖掘我国医疗旅游的独特优势,并进行医疗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

译文:… a reasonable medical tourism scheme is developed,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medical tourism are exploited, and medical tourism product is designed and created.

分析:由于原文较长,而且结构相对复杂,因此在翻译时首先进行了断句。在翻译后半部分时,将汉语中的主动语态转换成被动语态,将汉语主动语态“制订”翻译成英语被动语态的“is developed”,将汉语主动语态的“挖掘”翻译成英语被动语态的“are exploited”,将汉语主动语态的“设计与创新”翻译成英语被动语态的“is designed and created”。这种不具备感彩的翻译方式,不但能够客观地将原文的语态特点表示出来,还能够让科技文的信息功能更加明显。

4.结语

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变,更是一种具备较强目的性的交际行为。在翻译过程中,应当使用合理的处理策略,将译文的信息功能充分体现出来,实现交际目标。科技文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以内容表达为目标的信息文本,为了将科技文的功能体现出来,需要运用交际翻译的合理处理策略,在保持原文信息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实际语体的习惯与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转换与删减,从而使得科技文翻译质量更高。

参考文献:

篇8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定胜天”、“万物皆备于我”等夸大人的作用的思想盛行。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使人类愈加功利主义,对待技术发展持盲目乐观态度。当今世界,人类所涉及的一切无不打上技术的烙印。“技术已经构成了这样一种新的特别的环境,并且人类必须生存于其中”。技术的二重性即技术善恶价值的两重性,告诫人们,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物质生活极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同时打开“潘多拉”魔盒,各种灾难也会纷至沓来。严重的雾霾污染、化学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濒临枯竭……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例正是人类不当发展的反射。人与自然关系从最初的和谐统一逐渐走向了分裂对立,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异化。马克思曾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科学技术在创造了属于人类自己的自然环境,取得了所谓的对抗自然界的胜利,却也是遭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技术价值的乐观主义者们,如培根、圣西门、霍布斯等乐观地认为,科技带来的一切问题都能依靠科技本身去解决。这实际上是一种盲目的技术崇拜观,他们把技术认为是救世主,把技术过于理想化、神圣化。技术悲观主义论者,如中国古代先贤老庄,就认为技术是道德沦丧的元凶,西方以卢梭为代表,在人类沉浸在科技带来的财富与生活的巨大改变时,首先对技术提出了批判。自此以后,对于技术的批判不曾间断,并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增强,因为“技术正在变成全球性的力量,它开始染指于人类历史的根基,而且正在向人类历史注入极不稳定的因素”。极端的技术悲观主义者倡导放弃技术,远离现代文明,退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技术中理论者则认为技术没有善恶之分,即在政治上、伦理上都是中立的。这样的观点也是有失偏颇的。技术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在探讨技术价值时要用辩证的思维分析。

三、技术的合理运用

技术是存在理性的,我们在利用发展科技时,要考虑的是如何适当地、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努力减弱技术的负面效应。技术运用的合理性体现在技术发展既要体现物性又要合乎人性。技术发展的物性即指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应符合事物的本质规律,合乎人性即要充分考虑人类发展的真正需要与目的。技术的发展首先要以事物的客观规律为基础,聚焦人类发展的需要,尊重的人类生存发展。技术的发展如若违背客观规律,技术的应用必将产生社会负效应,这不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与生态建设。当然,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时,也应依照人类的所需,有目的地利用改造自然,使事物的发展符合规律性与人的主体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即技术的正负效应。技术的不合理运用给自然生态以及创造、利用技术的人类本身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环境的恶化不仅仅带给自然界致命的破坏、全球因化工污染、核泄漏等患病致癌的人数也逐渐增大,这是人类自己种下的因结出的果实,最终还是由人类自身来承担。但是,技术的发展的双重性也给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缓和带来了新契机。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绿色科技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如新能源的开发,新型绿色科学技术的研发等在节约自然资源、治理生态污染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时应注重利用技术的正面作用,缓解生态失衡与人类发展的尖锐矛盾,以求二者的统一和谐发展。实现科技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协调,统一发展,离不开全球的共同努力,自然环境为人类世界共享,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人都应切实为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与之和谐相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近年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思想正是对人类活动与自然一种积极的发展模式。“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一次重申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篇9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高校的科研力量在近几年显著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都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其中部分科技成果具有产业化的应用前景,是我国专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高校研究开发人员总数保持在25万左右。作为我国科研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有所提高,但对于大学生的科技成果保护,在转化为专利方面亟待加强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化的速度。

2.国家政策法律情况

我国虽然颁布了与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知识产权的保护法规制度立法的时间较迟、发展缓慢,尤其在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保护措施更有待提高和加强。高校作为知识产权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主体,对学生本身就是一项重大考验。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架构,对知识产权的归属及制度问题几乎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转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最终导致成果转化效果的亏损,学生逐渐失去了创新的热情。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

高校向社会机构和企业的技术转移所做的工作不够,高校的管理机构的效率低下,不能有效推动知识产权向社会扩散,阻碍了扩散的速度和影响力;同时,全国各高校的科研评价制度普遍存在以科研课题申报、数量作为科研评价的重点,对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不重视,缺乏知识产权战略导向。

二、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1.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强

根据高校的相关抽样调查,虽然对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了解的人员占45%,但是能进一步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执法过程,以及利用法律武器和手段保护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发明创造和合法权益的不足10%。这种淡薄的知识产权意识致使目前高校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流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另外,大学生对专利保护的申请认识不足,高校对大学生的新发明和新创造向来都是重视奖励,但是却忽视了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2.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成本较高

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成本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有知识产权的开发、取得、交易、使用和诉讼等方面的活动给个人或单位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在我国,尤其是高校,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的成本较高,知识产权的所有人若对产权进行相关的处理,则需要支付相当高的经济成本以及相当长的时间成本。若要在我国申请相关的专利,申请的过程较为繁琐,而且每个过程都会花费一定的费用,另外,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审批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少则一年,多则三年。专利的过高专利费用及过长申请时间抑制了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发明和创造的积极性。

3.知识产权权属不清

知识产权控制的核心是权利人控制他人利用其成果的保护。在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中,激励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质量及转化进程。我国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专利权利归属于雇主,这不仅使得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专利归属于雇主,而且发明创新成果专利的申请人也是雇主。虽然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发明人也能享受到专利效益的分配权利,但是在实际中,各高校都在强调专利是归属于高校单位所有,而没用相应的激励制度以回应专利发明人。仅强调专利的归属权而不注重专利利益的分配权,其结果导致发明人将职务发明非职务化,以规避法律的约束,使得高校非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远高于职务发明专利申请的比例,造成重大发明少、专利的技术层次和实施率、高校职务发明比率都较低的现象。

三、对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1.政府层面

(1)发展高校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事业

要想将大学生科技成果中的知识产权进行很好的转化,就要在高校中搭建相应的转化平台,建立一系列严格的资产评估体系。有了这种评估系统,才能有效地保护大学生的知识产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2)加大专利保护的投入力度

目前,我国企业赞助的高校科研经费比例很少,绝大多数经费是由政府赞助的,而且经费的额度也有限。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科研投入经费的额度已超过了3%,而我国的科研经费的比例不到2%,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其本质上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动力的保护,其结果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是把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主要途径,使得科研成果的价值能够得到应有的体现。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专利保护的投入力度。

2.高校层面高校的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存在巨大的浪费和损失。高校作为专利知识产权管理的主体,承担着社会服务的功能,有责任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高校应加快知识产权向生产力的转化,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1)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核心

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中,针对老师涉及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科技成果的考核。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成果科研管理来说,应将专利的转化环节纳入高校科研管理的职能中。

(2)培养知识产权全过程的保护理念

在高校的科研过程中,学校的相关领导、项目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都应有较强的保护意识。一项科研从申请立项到完成计划直至转化到实际生产后,中间的每一个过程都应纳入知识产权的范畴,因此,高校应将知识产权管理的理念贯穿于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

3.学生层面

(1)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入教学体系中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高校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在教育方法和内容上有所侧重。理工科类的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较多,社会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对专业科技数据和知识产权数字化的保护进行教授;文科类的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多,因此,在教授过程中多涉及著作权保护、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同时应将知识产权作为课程管理纳入教学体系中,切实提高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篇10

2科技创新人才培训

科技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要实现科技创新,终归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来完成。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有关部门要积极发现、举荐、培养、培训科技创新人才。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而且获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可谓是创新型人才。他们有三个特质:首先是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其次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最后是有较强的成就欲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如何把握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征,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益,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形成以本专业为主的多知识、多技能的综合的、有效的培训体系。保证培训工作持续的、有计划的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