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15:06: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语文阅读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

篇1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篇2

(1)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因素相当重要。阅读既有认识和教化作用,也有娱乐作用。就一般人的阅读经历来看,多数是从兴趣人门,才逐渐迷上读书的。一上来就对学生大谈作品的社会意义、艺术成就,很容易把学生吓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要重视开局的读物推荐。不但要根据大纲或我们向学生推荐的书目,更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帮助他们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强,更要选趣味性强,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情趣相适应的读物。因此,让学生先读《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作品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很容易吸引学生。当他们的阅读积累了一定的量,理解能力欣赏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之后,再指导他们读《红楼梦》、《呐喊》、《复活》、《老人与海》等寓意深刻的作品,就比较容易接受。

(2)可喜的阅读成果。以一个课题实验班为例,到高二上学期末,人均课外阅读文学名著8.27部。学生的视野非常开阔。有10人读过古典四大名著;42人读过《三国演义》,36人读过《水浒传》,36人读过《西游记》,27人读过《红楼梦》,26人读过《简爱》,24人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围城》、《呼啸山庄》、《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呐喊》、《家》、《儒林外史》、《子夜》、《老人与海》、《漂亮朋友》等也都是阅读人数比较多的。最受青睐的作家依次是鲁迅、莫泊桑、雨果、海明威、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契诃夫、马克·吐温等。最受欢迎的都是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健康高尚,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很多学生不但熟知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熟知书中的典型形象,而且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的影响熏陶。了解作品,熟悉文学掌故,崇尚正直、善良的性格,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境界。表现出良好的文学素养和美好的精神风貌。

二、在古典诗歌阅读中获得真感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瑰丽的珍宝。缺少有意设计的零星的诗歌学习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有限,而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多层面的诗歌教育,才更有意义。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既强调分阶段相对集中,更注意保持连续性,防止随意的散乱的偶然行为。我们设计在高一品读唐诗百首左右,高二品读唐宋词百首左右。品读的诗作都经过精心选择。尽量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较高水平的经典诗歌作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由点连结成线,由线连结成网络的文学史的观念。注意量与度的把握。适量扩展,学生能够接受消化,防止过多过滥,影响课本的正常学习。所选作品力求能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的较高标准;同时还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欣赏偏好。对作品中一些不够健康的情调,及时正面引导。

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内容和多样的方法。

(1)正确积极的思想影响。我国古典诗歌的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在各个方面都放射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篇3

2系统功能分析

本系统的设计的目的是针对高中语文阅读内容进行训练和测试,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师、学生和教学要求的全面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本系统设计了能力培养模块和管理功能模块。其中能力培养模块包括阅读测试、阅读训练和阅读指导三个功能,功能管理模块包括了数据分析和内容定制两个功能。

2.1能力培养模块能力培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考试能力,具体包括阅读训练、阅读测试和阅读指导三个功能。阅读训练是为了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训练而设计的功能,在本功能中需要为教师提供训练内容的设计功能、训练结果检查功能,需要学生提供训练内容的选择、输入功能,同时需要为学生提供标准答案查看、问题留言的功能,方便学生在训练中及时将问题反馈给老师。阅读测试功能是为了实现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查和考试能力的检查,阅读能力的检查是为了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检查,而考试能力的检查是为了对学生应试状态和能力的检查,通过阅读能力检查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每一位学生进行阅读内容的设计和指导,通过考试能力的检查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辅导和定制性考试训练,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阅读指导是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指导的窗口,教师通过对学生测试和训练内容的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对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能力进行指导。学生通过本功能实现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学习指导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2功能管理模块功能管理模块是为了实现教师对学生测试内容和学习内容的定制而设计的,在本模块中包括了内容定制和数据分析两个功能。内容定制功能是为了实现教师对训练和测试的方法、内容进行定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教学要求进行测试和训练相关内容的设计。提高了系统功能和内容和实用性和适用性。数据分析功能是本系统的一个重要特色,数据分析是对学生的测试内容、测试结果和测试参数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找出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因才施教。

3系统功能实现

本系统为B/S结构的应用系统,采用了C#、web编程技术和sqlserver2005数据库技术,运行平台为windowsserver2008和IIS7.0。

3.1能力培养模块实现能力培养模块是为了完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检测,包括了阅读测试、阅读训练和阅读指导三个功能,下面针对每一个功能进行具体实现。阅读训练功能中系统设计了训练内容浏览、训练内容使用两个界面,在训练内容浏览界面中提供了对训练内容的介绍和训练内容知识点的分析,用户使用该界面是进行训练前的准备工作。训练内容使用是进行阅读训练的界面,该界面的内容和训练内容浏览界面中的内容是关联在一起的,用户在选在浏览内容后,系统将根据用户的选择选出具体的训练内容,为了使训练者在训练中能够得到帮助,在训练界面中提供了训练答案分析和训练疑问留言两个功能,使用者既可以在答案分析中获得帮助也可以将疑问进行留言,有教师进行解答。阅读测试功能是学生进行内容和能力测试的界面,在用户选择测试后,系统将根据用户选择的信息进行测试内容的生成,在本系统中提供了大量的测试内容,并对测试内容的难度、范围、使用人群进行标注,系统根据学习者的信息和试题的信息进行测试内容的生成,同时将测试开始的时间、结束时间和用户输入进行保存,为数据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在使用测试功能时将不能在使用任何的帮助,但在测试结束后学生可以进行测试内容和输入内容的浏览。阅读指导功能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指导,教师通过对学生测试、训练数据的分析,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阅读学习的指导,在阅读指导界面中教师可以输入建议学生使用的方法和建议,也可以进行学习内容方案的定制,定制的方案将在内容定制中出现,通过该方案的执行直接指导学生的阅读训练过程。

3.2功能管理模块实现功能管理模块是完成系统中内容和功能的管理工作,包括系统数据分析和内容定制。数据分析界面中为教师通过了多种数据分析的条件,教师通过设定分析条件获取分析结果,系统根据教师输入的内容执行数据分析,在分析中可以获得学生的测试信息、训练信息和功能使用信息,这些信息将是教师进行阅读测试、训练内容设计的依据,也是教师进行针对性学习指导的依据。数据分析界面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时间、测试效果的分析功能,每一位同学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很好的把握。内容定制功能是为教师提供了训练内容和测试内容的定制功能,在本界面中教师可以根据指定的定制方案进行内容和栏目的调整,教师可以通过该界面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不同的使用界面,在本功能中通过模板的方式进行实现,对于每一个模板系统都在数据库中进行了存储,教师在制定模板时需要提供模板的编号、名称、适用人群等信息,这些信息是生成使用界面的依据,在每一位学生进行登录时,系统将根据学生的信息进行模板信息的检索,根据检索到的模板内容进行使用界面的生成,充分发挥了教师有针对性指导的作用,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4系统效果分析

本系统受到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农村远程公益性外语课程学习监控体系研究”的支持,同时受到了渤海大学文学院和教育部门的支持。本系统建设完成后在辽西部分高中进行了半年的测试工作,在测试完成后进行了相关的改进和调整,现已投入运行。课题组通过对测试数据和运行数据分析,证实了本系统有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应试能力。本课题组通过对学生阅读测试数据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系统具有很好的接受度,对于高中教师而言能够通过使用本系统实现对学生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对于学生而言通过使用本系统能够实现对自我学习状态和能力检查,并能通过本系统获得学习帮助,提高学习兴趣。

2)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由于本系统的使用具有灵活的特点,因此学生系统利用率较高,同时教师提供的训练和测试内容具有很好的针对性,所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3)有助于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国家一直在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本系统的设计和运用是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通过本系统的应用即有效的实施了教学改革,又能获取准确可靠的改革数据,为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篇4

二、运用创新型阅读模式

篇5

(一)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老师要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把握阅读方向,老师要适时引导,提示阅读方法。语文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出发,有效的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中探究,帮助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探究阅读,在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张扬他们的活力,开拓学生的思维,以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积累。

(二)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

根据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的实际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题材、内容、环境、主旨等内容;教会学生熟悉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体裁结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知识。掌握并熟悉这些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阅读、分析文章,真正做到语文素养的养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更高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方法,让阅读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

二、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

语文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要有大量的阅读,广泛涉猎各类作品,包括政治、科技、艺术、经济等各领域。阅读的范围要广,对深度没有特别的要求,不要求篇篇都懂,句句都明白,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看的越多,语感就会越来越好,自己写起来也更加的得心应手。

(一)选择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逐步地加快,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剧增,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文化快餐”式的阅读文本,这些是很适合学生在短时间内增加阅读量,如《读者》《青年文摘》《看天下》等信息量大,符合时代特征的读物,这些读物切合生活实际,内容为大家所喜闻乐见,还可以开拓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优秀课外文本。

(二)创造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

高中课业紧张、学习时间紧,课外阅读就需要教师挤时间,巧安排,这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例如,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读《红楼梦》《水浒传》等长篇名作,开学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每周挤出一两节课堂或自习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再如,学习“戏剧”这一文体时,可以分角色扮演,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内容。具体的例子像学习《雷雨》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分角色表演的基础上,还可以让他们在课外的时候看一下《雷雨》全剧或者是的别的作品,以增加对作者的了解,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文本能力。

篇6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们所研究的就是要对过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一些适合高中语文阅读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大力发展学生主导性、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语文阅读中的内容,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因为高中的年龄和心理的结构已经接近了成年人,在一些问题的思考上有着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抓住这些生理和心理结构,多对课程环境进行设置,让学生主动来参与到高中语文阅读的知识中来。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多设置一些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别人合作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学到一些社会生活经验,让学生多体验实践的意义。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提出来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这一转变主要是体现在要改变以往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权威地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上要做到以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老师的人格魅力的认同,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尽量多体现一些人格魅力,主要是体现在教师的爱心、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热爱、教师的内在美等方面。教师在自身的角色上做到学生兴趣的引导者,学生知识体系的指导者、学生困难的帮助者,在阅读课程教学中做到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并且让学生以合作方式进行,教师给与适当指导,教师也可以适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作为一名参与者的身份。

篇7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对于价值观的渗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引导者,更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辅导者,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树立正面的典范,从生活学习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渗透。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对其中烛之武的性格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忠义、爱国、勇敢、机智等优秀品质,然后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学生感受发现语文阅读中蕴含的美好品质,从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2营造情景范围,提高课堂趣味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对价值观教育进行渗透,老师可以适当地营造情景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最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例如在教学《海燕》这首现代诗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与海燕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然后通过对海燕精神的讲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同时,老师还可以为学生搜集一些相关文献,让学生阅读并进行分析体会。这种情景演示方法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情感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建立价值观的框架,从而为今后价值观的确立奠定基础。

1.3搭建学习平台,掌握价值观走向

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因此,老师在语文阅读的价值观渗透教学中可以搭建适当的学习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日常语文阅读学习,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是非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掌握价值观的走向。这种平台的构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就是建立一个语文阅读交流分组,让学生搜集具有教育意义的图书并互相借阅,然后交流心得,老师则定期举办交流大会,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比和总结,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书本中的价值观走向,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种方法是老师合理利用教材,将课文中小说人物的内心进行深入的分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4合理把握教材,激发学生参与性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在进行价值观建立时可能有不一样的情况发生,因此,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同时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教材,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阅读的课堂活动,加深他们对于价值观的体会和印象,增强学生在价值观、是非观的明辨能力。例如在教学《雷雨》时,老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进行分角色阅读的方法,通过在课下的练习阅读和自己的体会,更好地表现课文中各个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主动地参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篇8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亦或是

教师连珠炮似地问,学生只是反反复复地答;作文时学生提笔无话可写,或者有的写了,说了,但所写所说的东西总是言词单调,表达肤浅。尽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作出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既要积极地组织学生阅读,又要积极地促进学生阅读。然而,在具体阅读教学

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就其现象略作分析。

一、硬性的预习规定影响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尽管现在的课堂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我们看到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或是讨论时,都是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或设置的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这样虽然教学目标很明确,但却无形间影响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阅读的兴趣会大打折扣。例如,一位老师在教《蜀道难》这样布置:思考诗歌第一小节作者是如何展示蜀道之难的?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这样写有何好处?这些问题事先便给学生定了一个框,学生在读时就对语言最直观的感受就不能表达出来。

同样是讲授《蜀道难》,另外一位老师在阅读预习时,布置学生在自由读后想一想,在读全诗时眼前都出现了哪些动人的画面?这个问法就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然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去赏析诗歌,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其实,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作适度的引导是可以的,因为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需要教师训练与指导的。学生在刚接触一些新的文章时,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教师可作适度引导,训练学生们思考,指导他们去思考去参考。这方面可充分利用《读本》相关文章,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类似的题材会引发学生主动地领悟。例如在学习《报任安书》前,可布置学生阅读《司马迁与<史记>》,思考司马迁为什么忍辱负重完成《史记》,为什么要向任安表明心迹。这样具体给学生们提示参考会有利于学生独立解读文本,有利于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

那种完全“牵着鼻子走”的预习和教学仍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很多老师还存在这样的误区,以为教师的责任便是该讲解的东西要讲到,“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就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其实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复杂的思维活动,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阅读教学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能力却是无法传递的。所以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今日而言教育,此一点首宜打破,教师所务不在讲解,惟在启发;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启发、引导”才是教师的职责,在启发引导中,“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看似热闹的课堂讨论成了一种表演

为打破传统教学“对话”式教学,很多老师开始尝试让学生讲或是相互提问,或者讨论、辩论,教师只是简单说几句,这种过于追求形式的做法是很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如有一节讲授《道士塔》的公开课上,老师简单小结上节课内容后,就提出一个讨论题:敦煌优秀文化遗产为何会流失。接下来教师把同学按座位分成小组展开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教师站在一边,不再说话,成为局外人。讨论结束后,一位同学提出自己的观点:“是清政府太腐败,使外国的强盗有机可乘”,另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进行反驳,其他同学又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直到下课,教师夸奖发言的几位同学见解都有道理,都很深刻,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表面上看,这节课气氛热烈,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而实际上学生课后还是一片茫然。这种看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收获很少的。

而我曾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看到一位老师是这样布置课堂讨论的,他在分析戏剧语言时以《雷雨》为例,他问学生:你觉得鲁侍萍对周朴园是怎样的恨?是恨他把自己赶出家门?还是另有其他?学生在讨论时,他不尽加入其中,他问:“鲁侍萍的斥责中,为什么用了‘你们’”在他的启发下,各小组都作出了精彩的回答。

课堂讨论若要真正落到实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首先学生应对课程有充分的预习,如果预习不充分,讨论时难免会脱离文本,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其次在平常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最为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绝不是局外人;叶圣陶曾说“讨论进行的当儿,有错误给与纠正,有疏漏给与补充,有疑难给与阐明,是说全班学生都有份儿,但是最后的责任还在教师方面。教师自当抱着客观的态度,就国文教学应有的观点说话。”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凭借,但老师仍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即是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他们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感受,体验和理解组织整个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独特感悟。

三、预设的阅读思路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自主解读

有一次我在教《雷雨》时,第三课时讨论主人公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时,我设计是通过分析人物对话,让学生分析周朴园复杂的性格特征,然而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为什么鲁侍萍在回答周朴园问话时会说“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我当时考虑这个问题离我预设思路很远,就草草说一下:因为这一细节在侍萍心中印象很深,就过去了。可是课后,我越想越觉得自己处理的不好,完全按我的思路去讲,很多想法都是我灌输给学生的,而并不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

我仔细分析了课文,又设计了一条思路,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巧的是又有学生问这个问题,我就顺势问学生,大家思考:这里用了“我们”,三十年的生活,在鲁,周的心目中,记忆最深的就是他们两人一起生活的情景,此刻,由于“洋火”这个生活细节的触发,他们两人脑中最可能浮现的是什么生活情景呢?学生出现了一下的沉默,我又马上提示说,看来可能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呵。学生马上活跃起来,有人说:由于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所以室内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侍萍。有学生说:周朴园的衬衣破了,侍萍在灯下为他绣衣服的情景。他用了“绣”,我马上表扬了他读书的认真。我发现学生们面带微笑地想象着温暖的生活画面,我问,由洋火联想到的生活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立刻说出了温馨、甜美、幸福等。学生对周朴园对侍萍是有真感情的这一认识自然得到体会,在回答人物性格的复杂时便水到渠成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心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学生面对教材时,不仅仅是解释与记忆,因为阅读是一种内化的吸收,书面上的文字符号对阅读者来说是一种外部语言,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过程,也就转化为读者思维工具的过程。巴赫金曾说:“书不喜欢心不在焉的读者,也不回答他们的问题,应真正而投入地阅读,并不是消极地掌握,而是与书进行生动而热烈的对话。”其实我们的语课也是如此,形式永远是次要的,哪怕一节课我们仅是静静地同学生一齐品读经典、揣摩语言、吟诵名句,而学生因此而产生的那一点点的激动与共鸣,都足以证明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获得了成功,而他们阅读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文学的魅力才会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心灵,而对阅读的喜爱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赵锡麟:《高中语文教学的“三性特点”》,《计算机教与学》2004年第10期。

[3]陈宪峰:《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

[4]钱俊元:《高中语文教学应构建稳固的学科基础平台》,《天津教育》2002年第4期。

[5]张幼军:《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一大跨越》,《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1期。

[6]张伟明:《高中语文教学的三大任务》,《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8期。

[7]钱俊元:《高中语文教学应从学科的内核出发》,《河南教育《2004年第10期。

篇9

现阶段,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环境的变化,采用文本互涉理论及方法来充实语文阅读课堂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研讨中的重要课题。但即便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脱离文本的问题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文本互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明确指导,需要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学生、语文教师、语文教材与本文之间的多重对话,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主要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仅仅将语文课本中阅读内容传承下去,并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理解其中的内涵。同时,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的适应了一种浏览式阅读的习惯,这对于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造成干扰,削弱了中学生主动剖析文本内涵的积极性。这些原因都是造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得不到改善的因素。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应采用文本互涉理论支撑下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来改善教学现状。

二、将文本互涉理论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细读文本,来引导高中生探寻文本之间的关联点,例如:选择纵向关联点,追溯本文原型、对话历代评论文本;或选择横向关联文本,从全局上捕捉文本意义。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在阅读教学课堂中通过营造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联系文本,促使学生与教材、文本、教师之间进行多重对话,深挖文本的内涵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性,最后指导高中生回顾文本解读的全过程。将文本互涉理论应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极为可行,通过该项教学策略的实施,提升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文本互涉理论概述

从狭义概念上来看,“文本互涉理论”是指将“文本”这一表现形式与“对话”和“重复”两种理论进行融合,从而使得所有的“文本”都是一连串嵌进语言当中、因而不显的管理常规,为其他“文本”的惯例常规、有意无意地引证进行铺垫[2]。通常,“文本”之间存在互动,并且各个“文本”组合的意义需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文本互涉理论”不仅包括具体“文本”之间的联系与交融,而且包含抽象的体系之间的融汇。该理论的内涵较为丰富,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文学体裁之间的融汇,同时,也可以是社会现象与文化体系间的渗透与联系。

(二)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文本互涉产生于文本创作活动与文本阅读活动。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文本互涉通过阐释的循环来进行意义的建构将为教学课堂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令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氛围。另外,通过文本互涉,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阅读的乐趣。并且,使高中生通过文本互涉理论的渗透,对文学的领悟越发深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互涉背景文本,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题目为“赤壁”的文本中,引导学生联想三国中的各路“豪杰”,并且将曹操、孙权等人物形象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历史文化[3]。

篇10

少教多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教学主体入手的,少教是指教师进行启发式、针对性以及创造性引导式教学,多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积极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是一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作为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感悟文章中的哲学原理以及人文精神等内涵,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少教多学教学策略,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转型,促使语文阅读发挥作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忽视培养学生能力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学过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按照教师已经预设好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致使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始终停留在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被动状态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主体地位被教师替代,与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相违背。

(二)过度重视教师讲解

“读”作为语文阅读的精髓,学生只有亲自阅读,感受文章内涵,才能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会进行范读,学生很难有身临其境、和文章内容产生共鸣的真实感受。教师片面的认为学生读不懂、读不透,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进而代替学生进行阅读,学生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培养长期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将文章段落标记出来,并通过阅读找到文章中的各类句型,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要表达的中心主旨等,学生按照教师固定教学模式,机械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不仅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四)练习代替阅读

目前,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趋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旧能够看到应试教育的影子,在高中最后阶段尤为突出。为了能够提高高考成绩,主要学科教师都采取题海战术,高中语文阅读主要形成了学生练习和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其阅读的主体地位,兴趣荡然无存,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有效对策

阅读作为学生语文知识的重要来源,通过阅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模式,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少教多学内涵,侧重突出学生阅读主体地位,丰富阅读教学方法等。

(一)突出学生阅读主体地位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教师读、讲为主,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影响阅读效果以及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少教多学的内涵,明确自身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重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要鼓励学生自主体会和感受文章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在理解上出现错误,教师不要一味否定,要与学生交流其情感和感受,引导学生站在作者或者其生活背景角度去理解文章内涵,例如,在学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杜甫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不幸遭遇,并引导学生理解杜甫在面对那样的窘境下,仍旧心系天下寒士,何时能够脱离无屋可居的困境,以及自己美好愿望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用简练的语言将文章中心表达出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突出学生阅读主题地位,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准确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增强学生阅读水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丰富阅读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入高效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创建情景,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阅读,并经常组织学生参与阅读活动,例如:建立读书角、开展阅读比赛等,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进行自主阅读,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们互相分享,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其次,合作阅读学习方法的实施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接受、理解等能力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起阅读,并讨论文章深层次含义,不同的学生的阅读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在进行合作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在体会、思想等方面进行交流,还能够培养学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了解并认识他人的世界,对于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积极开展教学评价

高中是学生心理相对敏感时期,很在乎教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肯定,充分利用评价机制的作用,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例如:在讲解某道题时,教师让同学们讲解自己的思路,一些学生虽然思路正确,但是,表述不清晰,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学生明确方向之后,再通过简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思路讲出来,通过这种鼓励形式,不仅能够兼顾全体同学,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逐渐喜欢阅读,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