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规则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15:07: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财务规则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财务规则论文

篇1

key words: tax accounting; financial accounting; difference

摘 要:税务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与传统的财务会计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络,在受财务会计影响的同时,税务会计自身又具有一定的特质,在准绳上、核算办法上,论文明显区别于财务会计,在我国开展时间比拟短,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中央,需求不时在理论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关键词: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 区别

税务会计是以财务会计为根底,以税法为准绳,运用会计学的根本理论和办法,对征税人的征税活动所惹起的资金运动停止核算和监视,维护国度和征税人合法权益的一种专业会计[1]。目的在于征税人在不违背税法的前提下,足额精确及时向税务机关交纳税款的同时,经过合法谋划使征税人获得合法利益,公平税负以确保企业涉税零风险。

税务会计最主要的特性是征税双方都必需承受税法的标准和限制,税务会计在一切税款的核算和交纳过程中,必需严厉根据国度税收法规请求办理,当财务会计与税法的规则不分歧时,必需依照税法的请求停止调整。税务会计是融税收法令和会计核算为一体的特种会计。随着我国经济开展以及财政、税收体制的不时完善,税务会计从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别离出来是必然趋向,税务会计固然从财务会计中别离出来,与财务会计有着实质的区别,但在本质性的工作中并不是孤立的,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络,财务会计是税务会计的前提,两种会计核算办法既有联络又存在着一定区别。

一、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络

税务会计脱胎于财务会计并依赖于财务会计运转中的众多环节和内容。

1. 二者效劳的运营主体相同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不是笼统理论意义上的概念,而是详细理论操作的部门和人员,其效劳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只要二者处于效劳于同一主体时,才具有实践的关联意义。

2.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工作核算内容相同

以财会中的会计分期( 时间性) 、货币计量( 数量性) 、持续运营( 持续性) 为根底,共同施行对效劳主体的效劳。

3. 工作准绳根本分歧

以财会工作中的核算办法、收益配比、支付才能等为权衡规范。

4. 工作按照的方式内容根本相同

以财会的凭证、账簿、报表为参照,除征税报表以外,无需另设会计报表,更无需设置特地税务会计机构,毕业论文税务会计的全部核算融于财务会计之中。但这种高度类似性和关联性并不能消弭现代经济开展过程中在管理上使二者别离的必然性,不能消弭二者在实质上的区别。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准绳上不分歧

1. 相关性区别

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准绳,请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运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求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运用者对企业过去、如今和将来的状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强调的是“有用性”; 而税务会计中的相关性准绳重在计算所得税时,强调同期扣除的费用要与同期的收入相关联,二者字面上同属于相关性准绳,却有实质的区别。

2. 配比性区别

财务会计核算中的配比准绳突出表如今费用确实认上,为了分别核算不同的产品,需求将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期间费用汇总归集,然后在不同的产品之间停止分配。而税法中的配比准绳思索的是,对不同的税收项目停止分类配比,比方,税法规则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的投资收益不计入应征税所得额,那么境内的投资损失与其消费运营无关,也不能在当期应征税所得额中扣除,只能从投资收益中得到补偿。所以,税法对财务会计上的配比准绳持认可态度,允许征税人将发作的费用,经过合理配比在征税的当期扣除,同时为了避免税款的流失,税法对征税人税款的申报做了严厉的限制,不允许征税人在一个征税年度提早或滞后申报征税费用的扣除[2]。

3. 本质重于方式的区别 &

--> nbsp;

本质重于方式准绳是财务会计中的一项重要准绳,请求企业应当依照买卖或者事项的经济本质停止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买卖或者事项的法律方式为根据。一项买卖或事项的本质在其外在方式或法律表现方式有时是不分歧的。比方,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售后回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编制兼并报表等问题都属于本质重于方式的运用,这些在《企业会计制度》中都有明白的规则[2]。财务会计的“本质重于方式准绳”依托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别,税法对征税事项确实认依托的是法律根据,不能靠经历估量,必需有据可依,从某种意义上讲税法的“本质重于方式准绳”表现的是“本质至上准绳”,目的为了避免征税人应用《企业会计制度》允许的估量偷逃税款。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核算上不分歧

1. 目的不同

税务会计的目的是征税人向税务会计的信息运用者提供有助于税务决策的会计信息,税务会计信息运用者首先是各级税务机关,它们依据此信息停止税款征收、检查、监视,并作为税收立法的主要根据。其次是企业的运营者、投资人、债权人等,他们依据此信息理解企业征税义务的实行状况和税收担负,以做出正确的运营决策和投资决策。同时,论文这些信息也是企业停止税务谋划必不可少的根据。而财务会计则是经过对经济业务事项确实认、计量记载和报告提供真实、精确、牢靠的会计信息。向信息运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情况、运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3],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义务实行状况,有助于会计信息运用者做出正确的运营决策。

2. 根据不同 &nbs会计毕业论文范文p;

财务会计核算的根据是《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原则》,力图会计信息真实、有用、完好。税务会计根据的是税收法律法规,契合税法的会计准绳,税务会计给予确认,但凡不契合税法的会计准绳,不给予供认。正由于两者核算根据不同,致使会计利润与税法上的利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财务会计收入减去本钱费表现会计利润,而税务会计必需依据税法请求停止收入和本钱费用的列支,超出税法规则的收支项目即使在财务会计上得以表现,税法也不允许列为征税所得的构成要素。

( 1) 收入确认上二者的处置不同: 例如,国债利息收入财务会计作为投资收益记入收入,而税务会计不把国债利息收入列为收益,不作为应征税所得额的构成要素。征税人在根本建立、专项工程及职工福利等方面运用本企业商品的,或将企业自产、拜托加工和外购原资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有价证券用于捐赠,以及以非现金资产赔偿债务,在财务会计中不计入收入,列为相应支出,而税务会计均应视同销售,确认销售收入。

( 2) 本钱费用列支二者的不同:财务会计可据实列支而税务会计不允许扣除的项目,如征税人的消费、运营因违背国度法律、法规和规章,被有关部门处以罚款,以及被没收财物的损失,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超越国度规则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等,一切这些支进项目是税务会计所不供认的,税务会计规则了严厉的列支规范。关于超出的局部作为调整事项,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征税所得额。

3. 根底不同

财务会计采用的是权责发作制,强调的是收入的实践发作与费用相配比,会计上已确认的收入并不代表实践的现金流入量,实践发作的费用也不代表现金的流出,会计利润与净现金流量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税务会计由于本身强迫性的特性,采用了权责发作制与收付完成制相分离的核算办法,在实践核算中常呈现与财务会计相偏离的现象,给征税人形成不利的影响,企业财务会计采用的权责发作制是树立在应收对付根底上肯定当期收入与费用,应收对付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收入、费用、会计利润; 而税务会计即使从财务会计中别离出来,在实践的核算过程中依然以会计要素为底本,所以,致使采用的收付完成制在外延上要小于权责发作制,这里的收付完成制与权责发作之间产生差别是不可防止的。

三、我国税务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税务会计在我国还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处于初级阶段,税务会计还要依赖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的凭证、账簿和报表是征税核算的主要根据,如今的会计人员同时统筹会计核算和税务核算任务,担负着多项职能,由于缺乏系统的税务学问,对一些政策的了解存在着偏向,经常在税款的计算和交纳申报时呈现少缴或多缴的状况,给征税人和征收机关形成不用要的损失。

其次,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脱节,1994 年 1月 1 日开端执行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置的暂行规则》只是相对的调整,而 2006 年公布的新会计原则,使财务会计曾经成为独立的体系,这种时间上的差别,导制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多,这种差别表现在所得税前调整项目日益复杂,增加了会计核算工作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征税人本钱的支出。

再次,税务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国度税收的完成,却无视了征税人的实践支付才能,税务会计当期的收入不思索实践现金能否流入,均计入应征税所得额,当企业赊销业务量大的状况下资金周转不畅通,形成征税艰难[4],许多企业为了征税以至要举债,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本钱,企业的营运才能降低,这种恶性循环限制着企业的开展。

四、处理财、税会计体制问题的开展思绪

以税法为根据树立独立的税务会计核算体系。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原则是财务会计核算的主要根据,包括资金运转的全部过程,税法是税务会计核算的根据,核算的也只是涉税事项,这些经济事项也作为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只是并不详细,在制定税务会计的核算办法时应加以补充,税务会计的记账凭证、账簿与财务会计根本分歧,两者能够共用,税务会计只需单设应交税金和差别额账簿。同时要经过培训考核进步税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作为一个合格的税务会计,只要控制税收法律法规和征管制度,才干在日常的核算中做到合理合法负税[5]。

--> 个新兴学科降生之初必然会存在着许多缺乏之处,这显然不顺应经济高速开展的需求,但还要看到它的开展将来,置信经过不时的变革和完善,一定能树立一套独立完善的税务会计体系,更好地效劳于企业、国度经济的开展。

参考文献: 会计毕业论文

[1]宁健. 税务会计[m].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盖地. 税务会计准绳、财务会计准绳的比拟与考虑[j]. 会计研讨,2006,( 2) .

篇2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性质和特征

(一)含义美国会计学家雪普(Karherine Schipper)1989年在其发表的《盈余管理》一文中对盈余管理做出如下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为了获取某些个人利益(而并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而对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干预。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会选择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或使管理经济学论文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美国另外两位会计学教授玻尔·哈利(Paul M.Healy)和詹姆斯·瓦伦(James M.Wahlen)在1999年联合发表的《盈余管理文献的回顾及对会计准则制定的意义》一文中通过对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的回顾,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作了如下的归纳和总结: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构建经济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二)性质和特征从上述盈余管理的定义可以大体归纳出盈余管理的性质和特征:

1、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要将企业的财务报表从其“应有”状态转换为编表者所“期望”呈报的结果,以满足编表者或部分人的利益需要。改变的结果将会使部分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高度分离的现代市场经济生活中,尤其是在证券市场中,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公共产品。随着上市公司的股权的高度分散化,能够参与并影响公司对外报表呈报过程和结果的参与者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层和有关的利益集团的代表,而广大的中小股东一般只能依赖公司对外呈报的财务报表来获取有关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转方面的信息并据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经济决策,从而造成事实上的信息不对称。盈余管理的结果将会使公司的真实状况不能全部反映在对外呈报的财务报表中,这必将会使广大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的判断发生错误,从而做出非最优甚至错误的决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盈余管理是与公共利益背道而驰的。

2、盈余管理和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运作是相对立的。虽然目前学者普遍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是合法的,但是,盈余管理是有悖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有悖于会计信息的中立性,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雪普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中,提到了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些私人利益,这显然是与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运作相对立。现代财务报告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立性原则以及由此而来的财务报告的不偏不依。盈余管理的结果将背离中立性原则,由此造成对外财务报告有所偏向。

3、盈余管理行为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当局,即公司的经理、董事会以及其他有现实和潜在利益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为拟发行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提供中介服务的券商、会计师和律师。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上述主体有权利和机会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利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利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或对上述选择施加影响等。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另外,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把每年上市企业数作为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工作业绩的考核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企业的干预力度会明显加大。

4、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会计准则、会计方法的多样选择性、会计估计事项的不确定性,此外,时间特别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对象之一。在研究盈余管理时,我们必须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则可看作是盈利管理的时间因素。在一定的目标导向下或利益驱动下,对上述客体进行组合就可达到预期的要求和目的。但是,上述行为最终的着眼点在会计数据本身。因为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最终的结果都要使损益表中的利润金额发生预期改变。

5、盈余管理得以实现是因为会计准则中存在漏洞、会计计量和会计披露存在多种可选择性,从而为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的实际盈利,但可以通过对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应和分布。盈余管理行为主体只不过通过对经济交易的事前人为安排和策划将这种潜在的条件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行为,它只不过利用了这些漏洞和选择性而已。

 

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

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管理层为实现自身的效用或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或过程;利润操纵是指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而人为造成利润的增加或减少。论文库尽管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都会使企业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损害,但是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区别:

(一)法律法规的认可不同鉴于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有关政府部门或机构在制定会计准则或规范时,都保留一定的灵活性,其目的是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以提供客观、真实的财务信息。这种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以合法的手段调节利润成为可能。盈余管理行为尽管不是准则或会计规范制订者最初所期望的,但是其至少在形式上没有违反会计准则或规范,没有超出现有法律法规范围,它是在现有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框架之内进行的,具有合法性和合规性;利润操纵则是通过采取违规违法的行为达到改变企业的盈余信息,其目的是欺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得不当利益,因此该行为为法律法规所禁止。

(二)运用的手段不同由于盈余管理是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条件,所以手段的应用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利用应计制中存在的会计判断,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安排交易发生或交易方式进行盈余管理;通过营运资金的管理进行盈余管理,达到修正企业盈余的目的。利润操纵则是以不合法的手段来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如提前确认营业收入与推迟确认本期费用,利用销货退回的会计处理在年终搞假销售,长期潜亏挂账等。利润操纵的有些手段貌似合乎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但是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就成为不合法的操纵行为。

(三)行为的动机不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都会使企业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损害,但两者的动机有较大的不同。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合乎法律规范的利润调整,是管理者希望通过该管理而使企业的盈利能趋于预定的目标,其目的不外乎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合理避税、使自己的管理业绩和管理才能得到认可。而利润操纵则是管理当局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采取欺诈手段不合法地调整企业的盈余,实现不当获利的人仅是企业的管理者,而大多数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人则成为受害人。

(四)导致的后果不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两者动机和手段的不同,使得两者导致的后果有明显的差别。盈余管理可能导致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在现代委托关系下,由于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作用,企业的管理当局须以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为目标,同时为了自身和利益安全会采取一些盈余管理的措施,这些措施运用得当,常常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而利润操纵的后果恰恰相反,利润操纵者由于不顾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弄虚作假,虚构利润,最终将会损害企业诚信,坑害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同时也必然会使自己受到行政法律的处罚和制裁。

 

三、研究盈余管理的现实意义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规则的制定和规则的执行在某种程度上是规则的制定者和规则的执行者之间的一种博弈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实际生活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由于受到一定空间和时间环境条件的制约,任何一项规则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当一项新的规则出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台后,规则的执行都将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寻找规则的漏洞和缺陷以谋求局部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这种利益关系现行规则难以调整的时候,规则的制定者就会充分吸收规则执行者的“智慧”对规则做出修订以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当经济环境发展变化到修订后的规则无法规范的时候,一套崭新的规则也就为期不远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也遵循上述博弈规律。盈余管理能够帮助会计准则制定者发现准则的不完善和漏洞,这一点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还将对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变革,甚至企业的会计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助于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西方国家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20年的历史。盈余管理的研究不仅对会计实务和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是还大大地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其意义主要有:

(一)盈余管理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应计制会计的认识,对现金流量表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现金为王”的观念在工商管理界非常普遍。现金流量表和“现金为王”的观念为什么会在80年代末期开始流行开来,自然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但也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密切相关。因此,通过研究发现了大量的人为地操纵盈利的行为,会计数据成为数字游戏。通过研究还发现了操纵盈利的行为主要是来自企业管理层小心翼翼对应计制会计的局限性的过分利用,钻了很多应计制会计的空子。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将现金收付制发展成现金流量基础。

(二)盈余管理的研究加速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善和发展,尤其是表现在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方面。沟通摩擦是盈余管理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发表经济管理论文为什么会有沟通摩擦,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要改善这个问题,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各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新准则的立项和制定都是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的。

篇3

二、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教学设计对农经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更新教学理念,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

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教学模式同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有很大差异,前者是学生在既定运营规则下,以小组合作方式模拟企业经营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配合者。一个团队由6名学生组成,每个人既各司其职,各个岗位之间又相互贯通。CEO是团队的总负责人,需要不断协调成员间相悖的观点;持不同观点的成员也要说服其它成员以获得赞同,最终的决策需要组员充分讨论后,服从最优决策,从而使整个团队获得更好的业绩。团队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辩论演讲能力;个体在服从的过程中培养了以大局利益为重的妥协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整合教学内容,提高自我学习和数字处理能力

“企业资源计划”课程共48学时,其中理论讲解4学时、实训44学时。教师需要在课程初始阶段简单介绍运营规则,使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掌握并具体运用规则。按照规则中市场开拓、生产线购买、产品研发、产品生产、融资、折旧等明确的规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涉及很多财务计算与运筹决定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课下自主学习,从而参照运营规则反复练习以实现科学规划和开源节流。学生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都要填写财务报表,包括综合费用表、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等,有助于锻炼会计原理实践操作能力与数字处理能力。在目标驱动的教学方式下,学生除了掌握财务知识,还会主动学习运筹、管理、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不仅在操作和学习中达到融会贯通,还提升了学习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革新能力的融合

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教学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在模拟经营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并通过亲自参与和操作体验来了解知识。在实训中,有的小组因为订单量过大而完不成任务,不仅被没收订单还遭受罚款,有的小组因为广告投放策略不对使得订单量减少且库存产品积压,此时,小组间可以开展合作,实现互通有无、互利互惠,这种权变思维方式不仅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这些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开放度,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于任何角色、任何岗位及任何时候。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文字处理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

考核评价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企业资源计划”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经营结果和课程论文两部分,其中,经营结果的成绩占60%、课程论文的成绩占40%。经营结果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整体得分,包括经营过程中的违约情况记录、以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为财务指标体现的经营成果;课程论文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撰写的内容,能够训练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基础办公软件操作能力。所有小组的经营结果按总成绩进行系统打分后,由组内成员进行二次分配,分值由学生本人、小组CEO及指导教师三部分打分组成,占比依次为20%、40%、40%。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有利于学生确立公正的衡量标准,从而客观地看待人和事。每组的CEO需要在课程考核结束后进行总结和点评,内容包括经营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组内成员的表现、组际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课程考核方法和结果等;组员可以对运营过程发表个人意见,交流经验,既加深了课程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篇4

 

一、规则导向模式

(一)规则导向模式的含义

规则导向模式除了给出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外,还力图考虑原则适用的所有可能情况,并将这些情况下对原则的运用具体化为可操纵的详细规则。它试图实现具体规则与实务的一一对应关系,规则导向会计准则充斥着大量的界限检验、例外事项、解释和执行指南。

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对不同的经济业务分别规定了明确的界限或范围,在界限或范围之内的经济业务通常采用一种会计处理方法,而超出界限或范围的经济业务则须采用另外一种会计处理方法。规则导向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美国的会计准则包含了许多明确的界限,比如,合并50%,特别目的实体合并3%,不动产销售中为可以全额确认利润需要首付款的比例5%、10%、15%、20%或者25%,根据销售的不动产种类而定。

(二)规则导向模式的优缺点

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优点:(1)力图与实务一一对应,所以可操作性较强,比较而言会计人员在处理实务时不用绞尽脑汁,只需套用具体规则即可。(2)明确的界限或范围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遏制会计人员利用准则的模糊性操纵盈余的可能性。(3)详细的规则为监管机构提供了监管依据。(4)可以使会计人员在诉讼抗辩中得到某种程度的保护。

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缺点:(1)详细、繁杂的会计准则,提高了准则制定、实施成本。百科全书式的规则导向会计准则,体系庞杂,卷帙浩繁,大大增加了准则制定成本;另外,这样的准则给会计人员的学习和理解带来巨大的困难。(2)增大了会计人员利用规则给出的标准进行交易策划,盈余操纵的可能性。如,安然公司就是利用特别目的实体(SPE)不并表的条件――独立的第三方业主对SPE投资至少等于SPE资产总额的3%,大肆构造交易进行表外融资和编造会计利润。(3)繁杂、琐碎的会计规则往往使会计人员忽略了交易的经济实质。这些规则易促成会计人员思想上的懒惰,从而使他们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仅满足于条条框框的机械套用而弱化了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原则导向模式

(一)原则导向模式的含义

原则导向模式的会计准则仅针对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提出应循原则,可能包括以原则为基础的一些规则,但不力图面面俱到,回答所有问题,并不期望提供与会计实务一一对应的详细规则,并尽量避免进行界限检验。论文大全。这种模式以英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最为典型。

(二)原则导向模式的优缺点

原则导向模式的会计准则的优点:(1)准则简明、概括性强,制定成本一般低于规则导向会计准则。(2)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会计人员围绕具体界限操纵盈余的行为。(3)强化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更好地反映了交易的实质。

原则导向模式的会计准则的缺点:(1)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降低,由于增强了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依靠,从而使会计处理的主观性增强,降低了不同主体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2)助长了会计人员利用准则的模糊性投机取巧的的行为。(3)强化了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使其在诉讼抗辩中处于不利地位。(4)不利于监管机构制定具体有效的监管措施。

三、目标导向模式

基于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会计准则的上述缺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03年应《萨班斯――奥克斯利法》的要求,提出在美国建立“目标导向”会计准则的构想。

SEC认为无论规则导向制定模式还是原则导向制定模式均不是理想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为了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而规避其缺点,从而实现二者有效互补,SEC提出了“目标导向”模式的构想。

目标导向模式实际上是纯原则导向模式和规则导向模式的一种折衷的方法,目标导向会计准则吸收了规则导向模式和原则导向模式的优点,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二者的缺点,很好的融合了这两种模式,实现了二者的恰当平衡,有效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具体优点如下:

(1)依据概念框架中所设定的起指导作用、内在一致的目标来制定会计准则,从而使整个会计系统成为统一的整体。

(2)目标导向制定方法避免了例外情况,因为这些例外情况本质上与会计目标相悖。

(3)这种方法避免了界限检验,界限检验与准则目标存在固有的矛盾。

(4)目标导向会计准则清楚地说明了其使用的交易类型并包括了足够详细的操作指南。

纯原则导向会计准则由于其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其适用具有高素质会计人员的经济环境,而纯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使用层次比较低,会计人员在执行时毋须进行过多的职业判断,只须遵守具体规则即可。鉴于上述情况以及我国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以及成本――效益原则,我国既不宜采取纯规则导向模式,又不宜采取纯原则导向模式。

四、下面我用“经济订货量模型”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导向的选择问题

与会计准则相关的成本主要有制定成本和实施成本。

(一)制定成本

会计准则的制定成本是指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包括从开始的可行性研究,到着手制定,再到最终的准则定稿,这整个过程中的人、财、物的支出。会计准则作为会计的最高权威,其对我国经济、政治乃至全球的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制定过程必然要凝结众多的会计界专家、学者,有时甚至会涉及到其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如经济学、法学等)的智慧和心血。论文大全。因此,其制定时间往往比较长,制定成本也相当高。

会计准则制定的越具体,与实务的一一对应关系越强,其制定成本必然越高。

(二)实施成本

会计准则的实施成本是指会计准则从出台到最终应用于实务,以及以后的持续应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如财务人员的学习成本、新旧准则在更换过程中的成本等。实施成本一般与准则的概括性、抽象性呈正相关性。

图中E点是制定成本与实施成本的相等点,也可以大概的看成是总成本的最低点。E点左侧大体上可以描述原则导向会计准则的成本特点,E点右侧可以大体上描述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成本特点,目标导向会计准则的成本位于E点的邻域内。论文大全。

根据认识论的观点,我们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立足实际来制定适合我国的会计准则。

自1993年以来,财政部一直致力于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正在日趋完善。从这些准则的内容和制定机构上可以看出,我国的会计准则采用的是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然而从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会计造假案例中,不难发现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会计准则体系功能还相当薄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结合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环境的现状,正确选择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的会计职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财经法规学习不够,形成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尚有困难。其次,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国有股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董事会结构不合理等,严重制约着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最后,我国的外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低下,一方面,代表国家利益的财政、审计、税务等国家监督机关存在各自为政、执法尺度不一等问题,大大削弱了国家监督的力量;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社会中介机构存在较低的法律风险,导致他们在进行职业判断时“毫无顾忌”,随意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严重影响了其职业质量。

考虑到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环境的现状,以及两种准则制定模式下的不同适用条件,建议我国的会计准则应结合两种制定模式的优点,采用以规则导向为主的准则制定模式,也就是说准则制定要科学化、合理化,并按公认原则形式,同时必须取得一定权威机构的支持,即准则的实施必须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从制度成本的角度来看,这种导向的会计准则,虽然制定成本相对较高,但一方面由于增加了适当的灵活性,使得负效应及修订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借助权威机构的力量来协调均衡各方利益,会大大降低其实施成本,从而从总体上降低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制度成本,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我国目前的大环境决定了我国的会计准则实施成本向右上方移动,从而使两条成本线的交点右移至E′点。鉴于此,我国目前情况下会计准则的制定偏重于规则导向,而随着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会计准则中规则的含量可以相对降低,原则的含量可以有意识的提高,从而最终转向原则性会计准则。事实上,原则性会计准则是一种趋势所向,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各国的会计准则必将以原则导向模式为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 曲晓辉.中国特色的会计解读[J].会计研究,2000,(04).

[2] 刘玉廷.关于会计中国特色问题的思[J].会计研究, 2000,(08)

[3] 冯淑萍.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J].会计研究,1999,(01).

[4] 葛家澎.关于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J].会计研究, 2001,(01)

[5] 葛家澎.制定中国会计准则如何借鉴国际经验[J].广西财务与会计,1992,(07)

篇5

数据库论文国外参考文献:

[1]艾孜海尔江·艾合买提.基于Web数据库的数据库挖掘技术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24(27):217——219.

[2]刘霞,赵鑫,吕翠丽.数据库挖掘技术在网络安全防范中的应用[J].动画世界,2012,20(06).

[3]尚世菊,董祥军.多数据库中的副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工程,2009(05).

[4]吕安民,林宗坚,李成明.数据库挖掘和知识发现的技术方法[J].测绘科学,2010(04):123——130.

[5]曾霖.基于Web数据库的数据库挖掘技术探究[J].软件,2013,27(02):174——176.

数据库论文国外参考文献:

[1]宋安,习勇,魏急波.基于μCLinux的NAT设备的设计与开发[J].电子工程师,2005-05-15.

[2]徐叶,袁敏,李国军.嵌入式Web服务器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02-27.

[3]王俊,郭书军.嵌入式Web服务器的实现及其CGI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1-11-05.

[4]高建国,崔业勤.ARTs-EDB的内存数据存储管理[J].微计算机信息,2010-01-25.

[5]陈嘉.嵌入式主存数据库索引机制的研究与改进[D].湖南师范大学,2006:278-282.

[6]刘志东.基于嵌入式Web技术的远程射频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04-01.

[7]贺永恒.基于IAIDL的信息家电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04):154-156.

[8]陈一明.嵌入式数据库的智能家居网关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9-04-15.

数据库论文国外参考文献:

[1]余明辉,胡耀民.基于SQLServer2008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的研究和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10,26(2-3):178-180+192.

[2]张克友.基于SQLServer财务数据库安全技术的探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587-590.

[3]胡家汉,李景峰.对SQLServer数据库的安全和管理策略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101-102.

[4]胡登卫.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SQLServer数据库安全策略研究与实施[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3):96-99+106.

篇6

[论文摘 要]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处理会计工作的指导方针。由于我国实施了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只有准确理解新旧会计准则下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做好会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新准则与原1+16项准则(以下简称“原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等相比,更强调公允价值,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本文试通过比较新旧准则的差异,系统介绍新准则的重大变化及主要内容。

一、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一)国际上的客观形势

1.会计准则发展的最重要规则应当是“适应环境”。而我国新会计准则出台的原因,就是“环境使然”,是顺应国内外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会计与经济国际化协调的客观要求。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已融入了世界经济的大潮。我国很多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境外融资与对外投资同时并存。企业能否从境外融资,关键因素是能否提供与国际市场趋同的财务报表。而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2.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必然要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发达国家设置种种壁垒阻挠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且诉诸各种反倾销诉讼使中国遭受了大量经济损失。

2004年欧盟在评估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时,就设置了独立于双边协定和WTO规则之外的条款:必须建立一个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记录,该会计记录应当由独立的机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诸如此类的“霸王条款”是促动我国推动建设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的最直接外部动力。

(二)国内的实际状况

1.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多种分配制度逐渐趋于合理和完善。这就要求会计准则要覆盖不同所有制、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并要求建立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新会计准则。近年来中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给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企业兼并、管理层收购、融资租赁、物价变动影响和国际结算等,迫切需要许多包括新的会计技术与方法的新会计准则。

二、新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

(一)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1.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2.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会计理念、内容的创新

3.新会计准则体现了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

(二)新会计准则内容上的重大变化

我国政府推行会计国际趋同的态度既积极,又不乏现实。新准则考虑到了中国经济目前的特点,针对特殊类别交易(如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等)和特定类型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采掘业等)的会计核算提供了具体的规定,并保留了一些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包括不允许转回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针对某些政府补助的特殊会计处理和不具有投资关系的国有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作为关联方交易披露等。

企业会计准则分为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主要是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和会计核算广泛遵循的原则,是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依据。具体会计准则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要求,就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作出具体规定。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2.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

(1)存货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

(2)资产减值准备不能转回

(3)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4)资产置换又能产生利润

(5)合并报表侧重实体理论

(6)投资性房产计价有可选择性

(7)证券投资按交易所市价计价

(8)研究与开发费用分别对待

(9)股份支付会计处理有新规定

(10)所得税会计处理发生变化

三、新会计准则与税收筹划的融合

随着新会计准则新税制的出台,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会做帐做好帐,不仅要遵守好企业会计准则及新税制改制要求的条条框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会把各种准则与制度融会贯通,站在一定的高度,实现税企筹划。所谓税企筹划,是指通过对纳税业务进行事先策划,制定一整套的纳税操作方案,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它不是偷税,也不完全等同于避税或节税,它具有事先策划性、非违法性、权利性、规范性等方面的特征。其主要目的是减轻企业税收负担,降低涉税风险,获取资金时间价值,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

作为新型的财务人员应当为企业做好税企筹划。这不仅是税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从目前企业进行避税筹划活动的现状来看存在以下现象:⑴由于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纳税人试图“合理避税”而进行偷漏逃税,或者是只要能少交税款,怎样做都行。这种情况已严重地破坏了税法的严肃性,影响了国家财税的及时、足额的入库;⑵没有理论支撑的盲目的减轻税负。这种情况并不利于企业从全局着眼进行系统策划,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企业财务人员对税务理论与实务水平的提升。以上两种情况都应是我们财务人员在进行税企筹划时所应避开的。中国的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差异较大,不同的优惠政策所带来的预期税收利益和筹划成本,以及对税后利润总额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由此,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趋势来看,要求我们财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管理、会计准则,而且还要当好一位税企筹划大师。真正把税企筹划落到实处,尽力争取税收政策的倾斜和照顾,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获取税收利益,更好的规范企业财务核算,减少涉税风险,真正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篇7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性进一步加强,其服务对象、服务方法以及取得资金的来源等,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然沿用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务管理滞后且明显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痕迹。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由于其社会定位和职能的特殊性,财务管理相对简单,与实际发展的复杂性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急需改革并完善。

一、 纯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我国的事业单位林林总总,种类繁多,数量已达126万多个,有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粹公共产品,如基础教育、基础科研、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防疫等;有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产品,即提供具有一定外部效益的准公共产品,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广播电视、医疗保健等。这类事业单位随着市场的不断介入,已表现出它的双重性质。本文所指的公益类的事业单位指国家为社会公益目的、保证和改善社会公众的基本生活、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主要用国家财政拨款财务论文财务论文,具有非营利性和公益性,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公用事业等活动的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尽管单位性质属于“纯公益”,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财力保障有限,探讨这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一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否应确定为事业绩效最大化的问题。在西方,非营利组织选择的财务管理目标首先是财务收支平衡,其次是净收入最大化;也有的选择成本最小化、避免财务危机和净捐赠最大化。在这些选择中,无论是财务收支平衡还是成本最小化,其最终目的是净收入最大化。也就是说,净收入最大化必然对成本控制产生影响,也能体现收支平衡目标。因此,西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目标选择净收入最大化,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二是究竟使用绩效最大化还是净收入最大化的问题。绩效是指在任何特定活动下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根据当前事业单位双重目标的特点,公益类事业单位不能仅仅强调满足于净收入最大化,更应同时重视事业单位提供服务或商品的质量和数量,它们向社会提供基础教育、基础科研、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防疫、传统文化等产品或服务,对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收益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笔者认为,以事业单位绩效最大化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更准确。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管理体制,我们在确定目标时,既要考虑法律赋予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性质和公共产品的属性,以事业发展为目标,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政府财力可能,将生存与发展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次要目标。因此,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目标应确定为:事业的发展和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种双重目标,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是事业单位存在的前提,而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又是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双重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二、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重点

根据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对滞后的实际,当前改革方向应主要从公共投入管理为主到以公共产出管理为主;从侧重单位财政、财务状况的短期流量分析层次到短期流量分析和长期存量分析并重,以防范财政风险。这就意味着在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以单位绩效最大化为先的前提下,财务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上。为此我们应结合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在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政府会计的特殊性,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财务论文财务论文,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一)构建事业单位绩效会计模式基础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除经营性业务收支外,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元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仅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存在大量隐性债务、资产虚高、不能准确地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等。因此,为便于进行效率考核,建议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辅之以“权责发生制”,即对于资源的耗用即成本计算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双轨制,双重反映,而对于其他业务的核算,仍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一方面能保持事业单位和政府预算收支的一致性,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确保按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正确计算各项成本,为绩效预算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二)探索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西方国家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来看,对每个单位和部门来讲,主要是对其实施成果和其制定目标之间进行比较评价,评价其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评价其是否完成目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目标的确定又成为整个评价指标确定的关键。在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一般都会有几个主要的目标,每一个主要目标下又会有许多分目标,这些分目标都可以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由于单位每个部门的工作、责任不同,所以各部门的评价指标都不一样的。在新时期,我们认为,事业单位在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重学习和创新指标。事业单位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决定了能否持续不断地提高竞争能力,能否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事业单位只有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提高经营效率,为社会与公众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最终实现持续增长。

(三)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

首先财务论文财务论文,应建立独立于事业单位的外部审计制度,使审计机关或其他鉴证机构以公正中立的身份,提供客观、公允的审计报告。同时应将审计报告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客观、公允地反映事业单位绩效和受托责任。其次,应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使之包括审计报告、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基金财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要求披露的补充信息等五个部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现金流量表这些主表及其附表组成;基金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和基金余额变动表及现金流量表组成,并确立事业单位基金、权益基金和受托基金,各自作为独立的财务报告主体。最后应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并建立更高效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

(四)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体系。

首先是要划分责任单元。责任单元是事业单位内部按责权统一的原则划分的相对独立的,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能反映经济责任情况的内部单位。划分了责任单元后,还必须建立起事业单位各部门、员工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的收集、分享、交流是成功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保证,它包括调整计划、提供帮助,及时激励、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在反馈、沟通过程中达到了绩效监督的目的。事业单位根据反馈的结果对数据进行合理调整后,再将绩效核算的结果即绩效工资分配至部门,部门根据对员工的个人考核结果再发放至个人。其体现这一部分工资与员工个人的业绩、部门业绩以及单位业绩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分配的竞争和激励作用。 同时基于事业单位绩效会计核算模式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单位从上到下都要对其有充分的了解和认同。

篇8

 

公司的股权激励,是指激励的主体授予激励对象以股份形式的现实权益或是潜在权益,目的在于激励经营者或是员工的工作,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重要的激励和约束工具,股权激励是公司员工全面薪酬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股权激励机制有助于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形成利益共同体,目标趋于一致。

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房地产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大,从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来看,房地产行业的市场风险较大、市场化程度高、人才竞争激烈,所以这些企业较多采用股权激励方案。由于股权激励机制一般都是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封锁期后激励对象方可获得股票,而且还必须在满足考核条件的基础上才能行权获得收益,所以房地产上市公司采取股权激励方式也是为了稳定经营团队、留住和吸引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保障公司的持续经营。

一、股权激励方案的核心设计要素分析

股权激励能否真正激励经营者为提高企业的绩效努力工作,实现其目标,关键在于股权激励方案各个要素设计的合理性。

1.激励对象

通常来说企业管理论文,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是对企业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公司雇员,包括公司的高层经理人员和其他对公司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的关键员工,如核心技术人员,营销骨干。

2.激励方式

国际上最常见的激励方式为股票期权,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的基本模式,应当“以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及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实行”。

3.行权价格

限制性股票的价格一般较低或者为零,行权价格的制定没有特定的标准。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规定,股票期权持有者可以在规定的时期内以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购买或卖出本公司股票。在行权以前,股票期权持有人没有任何的现金权益,行权过后,其个人收益为行权价与行权日市场价之间的差价。

4.行权的绩效条件

通常使用的股票期权注重股价与会计收益的直接挂钩。倘若激励对象的收益完全由股价来决定,其操纵股价的动机就会增强。为减少股价提高带来的收益的不合理性,应更多地使用会计指标衡量经营者的业绩。现在,上市公司设立的行权指标多以财务指标为主。上市公司也可采用更为严格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设定成适合于其本身的绩效考核指标。

5.激励期限

激励期限是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有效时间长度,通常由公司在规则之内自主设置。一般来说,行权期越长,激励强度越弱,但有利于激励高级管理人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行权期越短,激励强度越大,容易引致激励对象的短期行为。为了兼顾长短期激励效果,公司通常选择分批行权的安排,同时,可因受益人的具体身份及情况而有所不同。经理人员一般在受聘、升职和每年业绩评定后授予股票期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6.授予数量及比例

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是要考虑公司究竟应该向激励对象提供多少数量的股票。股票授予数量直接关系到激励对象的未来收益,直接体现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效果,而且,过多或过少的数量均对企业不利。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股权激励实践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沪深两市的数据全部来自巨潮咨询网。由于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不时会发生变动,本文参照了证监会2011年4月15日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表,选择的属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的企业。

在证监会2011年4月15日的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表中,属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的企业一共有143家,其中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详细披露股权激励方案的房地产企业有17家。综上企业管理论文,本文共研究17家房地产企业的17个股权激励方案。这17家企业是:万科A、荣盛发展、泛海建设、名流置业、福星股份、中粮地产、深长城、广宇集团、阳光城、新湖中宝、华业地产、金地集团、苏宁环球、南国置业、中国宝安、卧龙地产、万业企业。

2.房地产企业股权激励各要素设计情况

(1)激励对象

表1 房地产企业激励对象

 

激励对象

数量

比例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监事

中层管理人员

业务骨干

17

5

6

15

100.00%

29.41%

35.29%

88.24%

篇9

引言

当人类步入21世纪时,企业的经济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管理会计研究的焦点从企业内部挖潜(成本、预算、控制)逐渐地转移到对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分析上,这一变化促使管理会计发展到战略管理会计阶段。战略管理会计的形成即是以企业生存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为背景的,其特别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注重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强调非财务信息的利用。然而企业外部环境是变幻莫测的,其信息(包括财务和非财务的信息)数量庞大,信息结构(半结构化数据、多维数据)复杂,信息传递的知识多是隐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应用原有的技术分析方法(如差量分析、比率分析等)无法实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思想,在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技术分析上的障碍。

数据挖掘是近年来信息爆炸推动下的新兴产物,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知识的热门技术,其具有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征,在信息的深入加工、充分利用方面具有独到且强大的功能。数据挖掘恰恰适合于处理上述战略管理会计的环境信息,善于对那种数据海量、模式未知、结构复杂、知识隐含的信息的获得和利用,因此数据挖掘能够解决战略管理会计实施中的一些技术障碍问题,其必将成为战略管理会计实施的有力技术支持。

一、数据挖掘及其实施流程

(一)数据挖掘的概念和功能

数据挖掘是一个面向应用的,能够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在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或知识的技术,提取的知识表示为概念、规律、模式或规则。数据挖掘具有知识发现的功能:能够发现广义知识,并进行概念描述;能够发现关联知识,并进行关联分析;能够发现类知识,并进行分类或聚类;能够发现预测型知识,并进行趋势预测;能够发现特异型知识,并进行偏差检测。

(二)数据挖掘的实施流程

数据挖掘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通常包含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步骤:1.问题定义与主题分析;2.数据准备;3.建立模型;4.模型评估;5.结果表达与实施。

结合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领域,其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二、数据挖掘在AB公司的应用

本文以AB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应用背景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此实例探讨企业实施数据挖掘的具体步骤及方法。

(一)主题确定

美国哈佛工商管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企业最关心的应该是它所处行业中的竞争强度。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其超越了会计主体的限制,可以在与竞争对手对比的基础上提供比较性的管理会计信息。在信息经济的形态下,利用数据挖掘能够将大量看似无关的数据关联起来,发现其中的规则和知识,帮助企业判断其竞争能力和强度。

AB公司是化工行业内的上市公司。上市十年来,公司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内日益激烈的竞争,使高层管理者更加关注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因此本次实证研究将数据挖掘的主题定义为对AB公司行业竞争能力的分析;挖掘任务确定为利用关联规则算法挖掘各项财务指标与企业竞争能力的内在联系,分析和研究财务指标与企业竞争能力之间的关联关系。如果两项或多项属性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利用关联算法,其中一项的属性值就可以依据其他属性值进行预测。因此,可以依据关联规则的挖掘结果,通过财务指标确定AB公司在其化工行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评价其竞争能力。

(二)算法原理及工具软件选择

1.关联规则算法的原理。关联规则是数据挖掘的一种主要形式,最早产生于发现超市交易数据库中隐含的模式。关联规则是寻找在同一事件中出现不同项的相关性。

关联规则挖掘可形式化地定义为:设I={i1,i2,...,im}为项的集合(称作项集),D为全体事件的集合,每个事件T有唯一的TID标识。若项集X?哿T时,称T包含X。关联规则的形式是X?圯Y,其中X?哿T,Y?哿T,且X∩Y=Φ,称X为规则的前件,Y为规则的后件,规则的支持度和可信度是关联规则的重要概念。

支持度Support(X?圯Y)=P(X∪Y)。

可信度Confidence(X?圯Y)=P(Y/X)。

在挖掘过程中,同时满足最小支持度和最小可信度的规则称作强规则。

期望可信度(Expected Confidence),是在全体事件集中,所关注的项集出现的概率,即P(Y)。

挖掘得到的规则未必都是有用的规则,有的可能是正确的,有的可能是错误的,还要通过规则的兴趣度(Interestingness)来判断规则的有效性、新颖性和可靠性。支持度和可信度是兴趣度客观度量的基本框架,应用最广泛。支持度衡量了规则的重要性。支持度越高,说明规则越重要。可信度衡量了规则的准确度、真实度。如果一条规则可信度较低,那么这条规则没有任何意义。当关联规则的可信度很高,支持度却很低时,说明这条规则实用的机会很小,因此也不重要。应用这两个指标,可以过滤掉一些无趣的规则,但是仍然会产生一些对用户而言不感兴趣的规则。作用度Lift(X?圯Y)=P(Y/X)/P(Y)的引入,避免了强规则对用户的误导作用,它是规则的可信度与规则的期望可信度的比值,反映了前件对后件之间的关联影响的强度。作用度等于1,说明前件对后件没有影响,这条规则就失去了关联的意义了。所以,作用度一般得大于1,说明前件的出现对后件的出现有促进作用,而且值越大说明前件对后件的影响程度越高。

对关联规则的客观度量,还可以有多个角度。比如正确率和覆盖率。正确率越高说明规则越可靠。覆盖率高说明规则应用频率较高。

2.工具软件的选择。Magnum Opus是一个专门用来挖掘关联规则的工具软件,本研究将其3.0版本作为挖掘的工具。

(三)数据预处理

1.数据选取。由于AB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将研究范围锁定为化工行业内的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数据选自于海生证券的大福星行情分析系统。参考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2009年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名单,最终确定了80家(考虑了选取数据的特征覆盖面问题)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将其2008年度的数据作为分析样本。

2.数据清理。由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属于强制性公开披露的内容,因此,数据质量较好,错误及缺失数据较少,数据清理工作在此也就意义不大。

3.数据归约。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比较繁多,并且很多指标彼此相关、信息重叠,因此,有必要从诸多的财务指标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指标,以降低维数。具体方法可结合定性判断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中的显著性检验法(T检验)或正态分布检验,本研究借鉴了杨兵及刘洪等的研究成果,筛选出表1所列的10个变量。

4.数据变换。对于个别数值变量,需要将其数值进行变换,转换为类别变量,变换方法较多,本研究选择比较简单的方法,即基于数值间的距离进行转换,如,上市年限1-[0,4],2-[5,8],3-[9,12],4

-[13,16];竞争力水平评分也做类似的转换,c-[0,49],e-[50,64],r-[65,79],a-[80,100]。

(四)实施挖掘及结果分析

经过预处理之后的数据,便可借助数据挖掘工具Magnum Opus来挖掘关联规则。按照软件读入文件的格式,创建了变量名文件和数据文件,图2是数据装载后的挖掘界面。

首先,需要设定挖掘阈值来挖掘关联规则。在一些实际测试中,针对一个特定的数据集,支持度0.02%的变动,使得规则的数量相差两个数量级(以百倍变化)。因此支持度阈值的设定,对规则的数量影响很大。如果支持度取值过小,那么会产生大量无用的规则,不但影响执行效率、浪费系统资源,而且可能把目标埋没;如果取值过大,则又有可能找不到规则,与知识失之交臂。为了找出支持度对规则数量的影响,应固定其他指标阈值,将最小可信度设为0,将作用度设为1,此时最小支持度的变化对规则数量的影响如图3所示。图3显示了支持度的改变对规则数量产生的影响。由图3可知,当最小支持度设为0.1时,对规则数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本研究选择了最小支持度为0.1。其他阈值也是通过多次调整进行挖掘来选择,最终确定最小可信度为0.2,最小作用度为1.2。

图4显示了挖掘结果的输出。

将竞争力水平变量设为后件,其他变量设为前件,经过多次不断对阈值的修改,得出了较为理想的结果,表2列出了其中几条规则。

各条规则说明了前件(各项财务指标的取值)发生时,企业在化工行业内竞争力水平为a(绝对竞争优势)、r(相对竞争优势)、e(无竞争优势)、c(危机)的可能性。

根据挖掘得到的规则,通过计算AB公司2008年度的各项财务指标,初步确定该公司在化工行业内处于相对竞争优势地位。

三、实证研究结论

利用数据挖掘工具找到了满足条件的关联规则,但工具本身不能判定关联规则的实际意义,这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背景,依据丰富的业务经验及在对数据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判定关联规则的价值,解释规则的实际意义。在发现的关联规则中,经常存在着可能有两个主观上认为没有多大关系的项,但其关联规则支持度和可信度却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业务知识、经验,从各个角度去判断这是一个偶然现象还是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反之,可能有主观上认为关系密切的项,结果却显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不强。所以,挖掘规则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要理解规则。只有很好地理解关联规则,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关联规则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财务数据进行挖掘,得到了一些有用的关联规则。这些规则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一个依据。企业在实践中,可以参照挖掘出来的这些规则。但挖掘出来的关联规则能否真正有用,必须在实践中应用并经受实践的检验,所以需要对这些规则继续进行研究,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使这些规则成为真正有用的知识。

数据分析和挖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关联规则的挖掘,找出隐含的对企业有用的知识,指导企业实践,从而有效地提升企业决策质量,使企业获得重要的竞争优势。

数据挖掘是一个互动循环的过程,数据挖掘并非生长在真空中,在应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应用领域人员不断进行专业指导,从而避免挖掘技术偏离应用领域。另外,不能只关注数据挖掘的最终结果,数据挖掘过程中生成的信息同样重要,在挖掘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数据的了解和认识,发现未知的信息和趋势,这也是数据挖掘的意义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 余绪缨.现代管理会计新发展的主要特点[J].财会通讯,2004(3):28-29.

[2] R.格罗思.数据挖掘――构筑企业竞争优势[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7).

[3] 华广颖.数据挖掘在企业运作策略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16).

篇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单位的事业经费逐年减少,地勘单位走向市场,相继成立了许多多种经营实体,形成了地勘单位靠财政拨款和对外创收维持生存的两种局面。这使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地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地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又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勘事业单位经营模式的多样化给财务管理带来难度。

一、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现行地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落后,财务监督功能弱化,其主要存在以下五点问题:

1、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环境不配套。

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经过了四个阶段:计划经济阶段,这个阶段财务管理很单一,只从事国家下达的地勘任务;市场经济初期,财务管理分地勘主业和二行,二行是从事多种经营工作的,地勘单位分别设地勘主业财务和二行财务;市场经济运行几年后,取消二行财务,后地勘单位又相继成立了许多多种经营实体,各多经实体分别独立核算,各自管理,由地勘主业财务汇总报表上报;现阶段地勘单位统一一个财务机构,不管地勘主业还是多种经营业务统一由队财务进行核算和管理,事业经费和注册登记的企业各自单独设置会计账套进行会计核算。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不到位,束缚了地勘事业单位的财务运作和管理,使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地勘事业单位拥有资质,却没有工商税务注册,给财务核算带来很大的麻烦。

2、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到目前为至,我国尚未正式提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切概念。1996年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4条中,规定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虽然《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的财务任务与财务管理目标有一定联系,但并非完整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目标。由于地勘事业单位没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相应的财务管理框架体系,也就无法搭建,相关的财务指标缺乏客观标准,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也谈不上指导地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践。

3.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完整。

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42条规定: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预算执行、资产使用、支出情况等,相应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主要有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分别占事业支出的比率等。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主要体现了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但从随着现行地勘事业单位经营多元化,这些简单的分析指标不能满足现阶段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缺少一些必要的分析指标,如反映社会效益的指标、内部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方面的指标等。缺少综合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对事业单位的绩效、风险及综合实力缺乏分析。

4.财务责任体系尚不健全。

地勘单位的性质决定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财务责任。明确财务责任,是顺利开展财务活动、正确处理各项财务关系的前提。目前,随着地勘单位自的逐步扩大,地勘事业单位的财务责任控制也在逐步建立。但由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形成不久,上下级之间的权限划分原则不够明确,导致一些“权利真空“的出现,削弱了财务管理对资金的监控作用,事业单位的职务犯罪、腐败现象和消费现象有加强的趋势。

5、实物资产核算和管理薄弱,加大了地勘单位的运营风险。

现实中,地勘单位存在着对存货和材料等实物资产的核算和管理不够规范,从账面上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出实物资产的存、耗情况。原因三点:一是地勘事业单位一直不太重视实物资产核算,习惯于按收付实现制简单经收支结算办法核算了事;二是会计人员整体水平和不高,加强资产管理的意识不强;三是领导不重视会计工作,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二、提高地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1、需要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

应区别建立有组织收入条件的地勘事业单位的核算方法和政策,如对地勘单位进行工商、税务注册,充分利用地勘事业单位原有的主业资质,把新注册的公司或企业纳入其中,做成企业集团,理顺财务关系,加强财务管理。这样便于上级部门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考核,从而能更科学地反映地勘单位的运营情况,

2、明确地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开展一切财务活动的归宿,在地勘单位逐步走向市场化的环境下,地勘事业单位要生存和发展,只有采取以事业绩效为导向的改革,形成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提高办事质量和办事效率,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地勘服务。因此,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地勘事业绩效的最大化。

3、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目前地勘单位的财务活动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模式已不适应。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评价体系,应包括基本指标体系和综合指标体系两大部分。基本指标除《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的一些指标处,还应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分析指标。如反映社会效益的指标,反映地勘单位内部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方面的指标,反映资金使用情况的指标。综合指标是以绩效和风险分析为核心,以财务综合实力辅助的分析系统,包括反映综合实力、财务运行绩效和风险及发展潜力等方面的指标。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有利于提高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4、健全财务责任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地勘单位长期以来只满足于对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需要,财务责任的分工不够明确,根据目前地勘单位的实际,可分两步骤完善其财务责任体系:

根据地勘单位的队长或院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财务部门的分工,在财务部门下,分设结算、财务、管理三个部门。其中结算部负责单位和职工以及对外报账业务及资金往来结算,制定往来业务的清算制度,清理拖欠款项,加速资金回笼的速度;财务部负责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及时编制会计报表,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负责预算的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管理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全面管理、资金的筹集和运作,负责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住房公积金管理等业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