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表扬信模板(10篇)

时间:2022-12-29 15:33: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学表扬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医学表扬信

篇1

教职员工朋友们:

无偿献血,利国利民;献血有限,爱心无限。

在教育系统组织的20xx年义务献血活动中,我校教职工踊跃报名,他们是:吴武夫、邓若梅、李文、文华云、薛玉成、王堃、赵清、程志红等。经学校安排,有吴武夫、薛玉成、赵清、程志红等四位同志于3月4日上午参加了义务献血。

无偿鲜血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关怀,更是一种奉献。以上同志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彰显出我校教师高尚的精神风貌,值得全体师生学习。同时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理解并参与到无偿献血活动中来,用点滴热血筑造人间爱心长城,为社会的公益事业倾注更多的热情。

XXX

XXXX年XX月XX日

学校义务献血表扬信范文二

可亲可敬的献血者:

有人说:感谢阳光和雨露,赐万物以生命;感谢生活的艰辛,让我们学会感激我们想增加一句:感谢全学院的无偿献血者,让人间充满了爱,让失血的生命重获生机!

5.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人员伤亡惨重,急需大量的血液。5月21日9点,由北师大珠海分校红十字会组织的爱心献血 感恩社会xx年无偿献血活动在图书馆前广场拉开序幕。来自法政学院各年级的同学积极自愿地参与了这次鲜血活动。

血液是宝贵的,更可贵的是关爱他人的博爱之心。法政学院的30名学子们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行动不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且弘扬了救死扶伤、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以真情奉献社会,以爱心温暖校园的崇高思想品德。你们献出的一份爱心,将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温馨与和谐!义务献血表扬信范文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我们相信,全体师生都将以你们为榜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在四川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奉献我们的热血和爱心。

最后,真诚地感谢法政学院所有献血的和有心献血的同学们!祝愿你们今后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为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XXX

XXXX年XX月XX日

学校义务献血表扬信范文三

全体教职工:

无偿献血,利国利民,鲜血有限,爱心无限。

在高士镇组织的20xx年义务献血活动中,我校教师踊跃报名。他们是:曹金林、吴金犬、王进发、吴世平、肖蕾、吴真、梅宇、葛林峰、刘向阳、吴结苟、焦竹南、陈昌南、石轩、程建兵、朱小龙、檀兵、田为娜、王娣、沈水霞、曾军、林燕燕等21位老师。经学校研究,我校报名参加义务献血的老师分年度、有计划地进行安排。本年度安排曹金林、梅宇、葛林峰、肖蕾、林燕燕、石轩、程建兵、朱小龙、檀彬等9位教师参加高士镇组织的义务献血活动。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55-02

创新意识是指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实行创新教育,对教师来说,从知识储备、对学生创新个性的启发、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正确理解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创新教育,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有充分发现问题的机会,并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创新意识,要避免理解上的偏差。有的教师说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的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关键在于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发表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二、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把学生看成过去的那种“徒弟”,要创设民主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相信学生,大胆让学生质疑。有的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这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针对自己的不足,勇于冲破障碍,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之中,做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课堂上要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合作互动式为主。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以合作为基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急于去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会知识,学会创新。

三、树立新型的评价观,促进创新教育

篇3

新《课标》对创新意识有如下释义:“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我从数学学科教学角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做了分析之后发现:学生数学学习中创新意识的障碍主要来自学生自身学习的消极因素和教师的教学误区。

一、学生自身消极因素造成的创新意识障碍的表现

1.学生不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导致对数学学习不主动;

2.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不认真思考数学问题,往往只重视问题的答案或结果,忽视过程,通常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后,不愿多想其他的解决方法;

3.对数学基础概念的掌握不到位,理解不深透,在解决问题时,难以展开联想,往往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4.受小学或前期知识影响,存在思维定势,面对新问题不会变换思路;

5.面对综合问题,只能抓住问题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不能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6.在数学学习中害怕犯错误、害怕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敢打破常规的模式、不敢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设想。

二、教师不恰当的态度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创新意识障碍的表现

1.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角色,导致学生习惯接受知识而忽视自我的独立思考;

2.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重视分析错误原因或轻易采取批评态度,使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3.“题海战术”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阻碍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4.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使学生思路狭窄,呆板单一;

5.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注重视数学思想、数学建模、解题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难于掌握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本质;

6.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多样性,研究性,探索性,应用性。

三、消除阻碍,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应对学生数学学习中创新思维障碍的分析结果,下面我谈谈消除学生创新思维障碍、有效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1.通过家校联系或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实情,调整和改善学生学习的目标。

家校联系是了解学生及家庭情况的最好方式,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在家学习状况,也了解家长对学生的管理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在家与在校学习的情况对比,来发现学生的个人想法,尤其是学生对待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我们就可能争取更多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从源头上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方式、方法。只有目标正确了,学生学习才有了方向,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所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例如在七年级的新学期,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例如:通过某人的身份证号“320523196707098915”识别,如何看出该人的出生年月,目前的实足年龄;用法国“小九九”手势变化来寻访“不同手势”与计数的联系。从而让学生理解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就有了兴趣与动力,因为他们能发现数学知识是实用的,可利用的,也是必须利用的。同时,我也用国内外著名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学习。

3.设计合理的问题,提供给多层次学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打下增强创新意识的基础。

我们的学生为何迷恋游戏而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呢?原因有三:一是电脑游戏的情节他喜欢,一般人人都能上手就玩,并沉醉其中;二是游戏中常有相互对抗,或是任务完成级别,所以每升一级,学生就有一种满足与成就感;三是游戏的结果往往不会影响学生的生活,更不需要承担风险,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指责与打骂。所以,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我们可以仿效电脑游戏的构成思路:即不同层次的问题由不同基础的同学回答;同一类问题要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对于某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们要设计逐级提高的层次,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例如,在讲“三角形边的性质”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也可以问:给你两根定长的线段,要搭成一个三角形,还需多长的线段方能解决问题?你能举出一个“用三根细木棒搭成三角形”的例子吗?等等。以上问题逐步分层,人人能答,也不怕回答。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兴趣。

常有父母给孩子出这样一道智力题:“树上10只鸟,被人用枪打死1只,还剩几只?”孩子一般都把它当成算术题做,10-1=9(只)。此时父母往往笑着说,打死的一只掉了下来,其余的全飞走啦,所以树上没有鸟。这似乎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我们耐下性子聆听孩子的回答:(1)可能还剩1只,因为树大,打死的1挂在树上,其余飞走了。(2)可能还剩9只,因为枪可能是无声手枪,打死一只掉了下来,其余9只没有感觉也没飞走。(3)可能还有100只,因为被打死的是鸟中国王,它的臣民从四周飞来悼念。答案可以有无数个,这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4.将数学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进行猜想论证,从而掌握创新的方法并合理应用。

数学的本身是锻炼与增进人的思维与逻辑的。如果我们将其应用于生活,我们的创新意识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问:“周长一定时,长方形面积什么情况下最大?”学生的回答是“正方形”时最大。同样再问:“若一边靠墙,其余三边总长为60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值是多少?”则很多的学生会根据原有经验,立即说:“也是正方形时的情形。”此时老师可以请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得到锻炼与升华。因为:60÷3=20,当以边长20围成正方形时面积S=400;当垂直于墙的这一边长为x米,则矩形的面积S=x(60-2x)=-2x+60x=-2(x-15)2+450,所以当x=15时,矩形的面积最大,为450。

以上过程应用了经验与新的知识,回答了一个要使面积最大怎么操作的问题。然而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因为它提供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个思路,而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只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是创新意识得以发展的归宿。

5.“展示错误,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的能手”,这将是我们培养创新意识的真正的起点。

篇4

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成为创新型的教师。所谓创新型的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到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教师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进行教学。

1.在课堂上营造创新思维的氛围。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教师应拓宽学生的翱翔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要注意运用建设性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崭新的角度构思,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要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自我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能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炼为自己的观点以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从而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科学性。

3.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创新。

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重要性,从中得到创新。如:在教学“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时,老师增加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例子,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近似数和估算的意义,体会估算的实用价值;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创造性地归纳出估算的方法。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估算方法,老师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得到了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因素,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1.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基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又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虚荣心理,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

人都具有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可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学生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培养创新的兴趣。

篇5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作为开展教学的主阵地,历来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广大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形式多样的教学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而作为教学中重要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或是“穿新鞋走老路”。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课改的理念,通过作业的有效布置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必须对现行作业形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使作业具有“生活化、个性化、多样化和人文化”的特征。

一、作业生活化——让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得到激发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若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对化学学习的厌倦也就在所难免,化学教学当然也就难脱费时低效的窘境。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要用到化学。教师应把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作业问题。例如:《化学1》中“思考与交流:如何选用材料”、“实践活动:角色扮演是否应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化学2》中“社会调查:常用化学电池的种类、名称等;废旧电池的回收途径和处理方法”。

化学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化学学习的天地很广阔,把化学学习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把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化学知识,发展创新能力,积聚化学素养。

二、作业个性化——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求、学习优势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学习的程度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因此作业的布置应以“面向学困生,照顾学优生”为原则,作业分层次要求、分档处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的提高。据此化学作业需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使作业能成为发展学生特长,弥补学生不足的手段。笔者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顺其意而扬长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作业,引导实践,以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特长。例如:有时一节新课上完,常会留下一些疑问,这也许不属于考试重点,课堂上也不宜深化,但许多有余力的学生希望更多地了解。那该怎么办?笔者认为教师提供拓展的资料或线索就非常重要。为此,笔者在作业中经常给学生一些相关知识的网站或参考书目,甚至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场所,帮助学生去深化与开拓新的化学知识领域。例如:“晶体结构”单元教学后,布置了如下作业。建议学生登上网站,做好以下同方面的工作:

⑴观察各种晶体的晶胞图形。⑵ 观察旋转的单晶图。⑶ 建议课外阅读书籍《化学探索的轨迹》,了解科学家对晶体结构的探索。

2.反其道而变短

可让某些方面有不足的学生参与相反的“特长小组”,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在宽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去分析自己的不足,明确了问题的所在也是成功。他们将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缩短了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三、作业多样化——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心理学理论表明,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在化学能力结构中,思维能力是其灵魂。化学教学要强化思维的训练,体现化学教学的学科特色,发挥化学学科的根本功能。为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知识与思维的一体性训练,还必须通过“作业”来引导学生开展有学科特色的、以课本知识为工具的思维活动,使作业成为训练思维的体操。

1.阅读作业──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科学史话”和“科学视野”等阅读材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相互交流,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口头表达作业──复述化学用语等识记内容 (常见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化合价等),又如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的记忆等。教师还应教学生学会总结规律,学会巧记,而不是死记硬背。 转贴于

3.书面作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运算、简答题或绘制实验仪器装置图等。

4.实验作业──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家庭实验和小制作等。学生通过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又增加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开放性作业──让学生从书本中跳出来,从题海中跳出来,走向社会,走近生活,即为开放性作业。学校与教师可充分利用资源,举行课外活动(兴趣学习小组、竞赛指导活动)、社会调查(如:测定酸雨的pH值、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的调查、吸烟的害处等)、参观学习(参观造纸厂、制药厂等化工厂的活动)等。

新课程标准中对这方面提出许多活动建议,如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蕴藏情况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家庭燃料的选择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烧提出自己的看法;调查你周围的生活环境中“白色污染”的情况;调查你所在城镇或农村的一所工厂的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分析其厂址的选择是否合理,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等。这些课题是教师设计开放性作业时可参考的资料。

四、作业人文化——让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得到升华

做作业和批改作业是一种人文活动。在此,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学识、风度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气氛、平等的交往和进步的快乐。

1.适时适度写好作业评语,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如:在自编的练习卷中,在空白处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些名言警句、鼓励性的语言、谜语、化学小故事、环保知识等,这样做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调节心态,拉近师生间距离,从而产生学习的激情。实践证明,采用这种形式的作业,学生很感兴趣,信心增强,往往提前把化学作业完成了。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基础。

篇6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探究性教育的理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探究的前提是问题。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现代课程的基本单位是“问题”,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哈佛大学校长曾经说过:“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爱因斯坦更是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公式或一个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此,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首先应该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人们对某一事实、客观现象产生了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这就是问题意识。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变被动接受“静态”的物理结论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物理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营造个性化学习平台的保证,我们应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1.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面对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学生不习惯或缺少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最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学生解决问题还重要,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要使学生敢问、乐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地划分等级。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地去问。

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一情境不仅要有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而且要联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图,在演示断电自感现象中,开关断开时,灯A先变得更亮,然后再熄灭。这时学生自然而然会提出疑问:电源断开为什么灯泡反而变得更亮?从而为揭示问题本质做好铺垫。

其次,教师还要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教学不能“满堂灌”,但“满堂问”也未必可取,因为学生在“答”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而出现,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只能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种手段。相反,如果我们能营造出一种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发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思考为前提的。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产生1个问题。

如我在“薄膜干涉”的教学中让学生提出疑问,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反射光与入射光相遇不会产生干涉现象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波的干涉与光波干涉的区别。因此,课堂上要留出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2.要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好奇心精心呵护。好奇心人皆有之,每一个学生都会对不同的问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好奇,强烈的好奇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溯源,激发思考,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谈不上发明创造。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罢了。”

如在自感现象的教学中,我设计一个实验来引入课题。首先提出问题:多高的电压才能让人体有触电的感觉?一节干电池能让你触电吗?然后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带铁芯的大线圈让学生做实验,线圈与一节干电池组成闭合回路,让学生两手握住线圈的两端,当电路断开瞬间,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触电感觉。这使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迫切地想弄清其中的物理规律,使这节课水到渠成,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好奇心虽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可以被后天抑制,也可以被后天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是由于看到前所未闻或无法解释的物理事实所产生的本能的情绪反映。但是,不少学生的好奇心在后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并没有转化为问题意识,而是慢慢地被教师“解惑”掉了。

问题意识是基于好奇心而又高于好奇心的心理品质,为此,教育者必须悉心呵护学生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他们,而应当从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入手,积极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他们的“突发奇想”。允许他们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只要这样,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如我在相对论的教学中,有学生突发奇想:“如果瞬间移动到距地球1光年的地方,那看到的地球不就是1年前的地球?看到的情景不就是一年前的?这样不就相当于回到了过去?而用瞬间转移技术可以实现瞬间转移,那这样时间旅行不就实现了?”这个想法是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无法超越的难题,但它给予了学生无限的遐想空间,因此要表示赞赏。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每事必问”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我们请来了八个顾问“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何为,好像哥哥和弟弟。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每事问,问天地,问书籍,问师友,问自己。其中问自己最为重要。

最后要重视家庭教育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下面是两个不同国家的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询问:以色列的家长:“今天你向老师提出问题了吗?”中国的家长:“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可见,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努力,而且需要家长们转变教育观念,共同配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篇7

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主要强调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拟从化学实验教学的角度,谈谈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实现“实验育人”的粗浅体会。

关于化学实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化学实验”既是一个独立的选修模块,又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足见其重要性,教师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素质成长将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本人在实验教学中有几点体会,认为可以培养学生的几个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中学化学实验所用的化学药品、实验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及废弃物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虽不及工厂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大,但长此以往对环境和师生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教师口中讲着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可在设计实验、做实验时却不注意环境保护,这样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会使环境保护的意识渗入每个学生的骨髓,功效甚微。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渗透绿色化学意识,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如,可用浓盐酸和氯酸钾制备氯气代替教材上MnO2和浓盐酸制氯气进行氯气的性质实验。(2)激活绿色化学意识,改进实验装置。如,可给教材上Cu和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增加SO2的尾气处理装置。(3)培养绿色化学意识,设计绿色实验方案,强化绿色化学意识。

若我们时刻心中装着“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信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往绿色化学实验方面努力,让学生始终受到良好的绿色行为的熏陶,养成绿色实验的良好习惯,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地球母亲做的一点贡献。

二、珍爱生命的安全意识

化学实验与其他实验的最大不同在于:实验时,学生会接触到很多有毒、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的化学药品和易裂、易碎的玻璃仪器,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仪器破损,轻者影响实验顺利进行,重者会造成学生的人身伤害。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强化安全意识,采取教师讲解结合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想方设法预防和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事故的发生。

三、科学严谨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主要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意识支配行动,行动加上能力,才可能产生良好的结果。所以,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时,应注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创新和改进的能力。例如,“银镜反应”就有学生在实验室尝试不在水浴加热情况下进行,而是直接加热,结果也能够出现光亮的银镜;还有,在“实验室制备NO2气体”这一实验中,既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电化学的相关知识加以创新,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又能使现象明显等等。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带着求知的渴望查阅课本,进行自学,然后总结反思,发现问题,最后进行科学的创新,这无疑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还会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所以,实验时的大胆创新,对于教师,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更加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与创新的意识。实践表明,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时,尤其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师要密切注视和广泛收集生活、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探讨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立足生活的联系实际意识

我们不仅可以把学生带进实验室,更可以把化学实验融入日常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值得研究、探讨的现象随处可见,如,铁的生锈、夏天食物容易腐败变质等,还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备受关注的事件,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以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集中性、灵活性等都受到了锻炼。

五、了解化学史,增强爱国意识

学习化学,有必要了解我们国家化学发展的脉络及重大事件,以加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我们国家的近代化学起步较晚,清末民初主要是通过翻译外国的化学书籍开始接触近代化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国家在化学上是落后的。

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欲望

“好奇心”是问题的源泉,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最大驱动力”②。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和契而不舍的探求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有思维的痕迹,更不会有进一步探求的愿望和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想方设法创设一些现实的、有趣的、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强烈的问题需要和探究欲望,乐于提出问题并在亲历中感悟、享受学习的快乐,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二、适度引导,鼓励学生会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③因此,教师应是一个设计问题的专家。备课时,要熟悉教材了解学情,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科学的设计问题,巧妙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思维的过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循循善诱使学生从教师提问中学会如何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其次,要勤于启发,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跃的热点和焦点,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第三还要鼓励敢于发问的学生。

只要是质疑中的细微发现,学生认为是新的疑点、独到的问题,都要给以赞许与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鼓起提出问题的信心和欲望。如:对教材上的内容提出不同看法或独到的见解或对教材相关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等。培养学生不惟上、不惟书,敢于怀疑,敢于突破旧观点,敢于对问题进行讨论、争辩,发表看法的不怕权威的精神。

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深化解决问题

费赖登塔尔言:学习恰如游泳,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我们也只有在做数学中才能学会数学。④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探索,不断进行“问题提出、问题改进”的过程,让数学和学生亲近和学生的生活亲近,让学生动手解决生活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懂得生活获得知识。因此,数学的教学不能只提出问题而不顾问题有无研究探究的价值。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就是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发展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和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实践,并要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分类整理,使学生在“做”中“悟”出问题的实质,以深化提出问题的生活价值和研究的作用。

篇9

体育课首先应该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提高增强。而身体素质的增强就必须以身体运动为载体,因为动作技能学习既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也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发展体能的一个有效过程。它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掌握运动技能以达到发展学生体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健康第一”的目的。常态体育课如果没有技能教学,体育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在体育课练习中达到一定的身体负荷,因为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使肌体产生良好的效果,同时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它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学校经常性地、有计划地进行引导,有意识地创建健康积极的体育气氛,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运动中去。如班级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教工、学生对抗赛等,并形成制度。体育教师则可以利用校园网为体育知识宣传平台,收集和设计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素材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在各系各层次的体育比赛中,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尝试和练习中不断加深了对运动项目特有魅力的感知,得到稳定、持久的动力,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最后转化为自身的迫切要求,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兴趣爱好经过内化变成自觉意识。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我们认为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发挥教师创造性,活用教材。发挥教材引子作用,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依据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在根据课时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有效把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锻炼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教这些教材,更应该关注学生怎样学和用这些教材。

让学生从“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的转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并且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去设计采用“自主、创新、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体育的技巧,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0

有人说,“当一个人忘我投入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成为天才”,没错的,人只有先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才能去主动地了解、探究事物,也才能将了解、探究事物不当成一种额外的负担,相反,还会因此而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促使自己更好地了解、探究事物,获得真知。

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要加强目标教育 , 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

高中化学内容多、知识抽象 , 学习难度较大 , 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介绍化学的发展前景及对社会发展、民族兴旺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 最终提高人类自身的生存质量。让学生最终懂得不管是从社会的需要,还是从将来个人发展的需要来看都应该学好化学。斯大林说过:“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目标的学习,兴趣才会成倍地被激发起来。同时远大目标的确立,还意味着不要死盯住分数,不要老着眼于升学,不要在乎眼前暂时的得失,而要为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去全力拼搏。

二、要联系实际 , 在实用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与工农业发展、生产、生活联系广泛,有很强的实用性,只有让学生觉得有用,才能让其感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化学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讲“氯化钠的性质”可联系“鱼肉、蛋和蔬菜的腌制”;讲“二氧化硅的性质”可联系“光导纤维”;讲“胶体的性质”可联系“卤水点豆腐”等等。此外,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用学习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学习“二氧化硫”后,让学生解释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危害。这样既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增加知识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思维方法和研究能力,受益终身。

三、要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中各种形状各异的实验仪器、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都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例如:喷泉的形成,神奇的铜锌原电池,浓硫酸的“面包实验”等现象都会给学生以强大的吸引力而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则更易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学习钠与水反应的性质实验时,设计实验:在稀盐酸、乙醇中分别放入一小粒钠,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在学习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时,设计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让学生根据现象探究本质等等。通过设置实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理解和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深入钻研、主动创造的精神。另外,化学实验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协调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引导学生创新,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四、要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虽然普遍比较成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也有一定的自制力,但高中化学需要掌握的化学用语、原理、定律繁多,记忆量大,易混淆,内容也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新颖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法、讨论法、对比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让学生操作演示实验,陈述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让学生上台讲课,同学间质疑讨论,教师小结的课堂学习模式等。充分发挥学为主体的特点,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巩固学习兴趣。另外,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象、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抽象的文字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五、要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