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15:07: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作业设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作业设计论文

篇1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搭建课下作业交流平台

网络是资源交流、共享的平台,最大限度发挥网络的资源共享作用才能让作业的布置和学生的作业质量得到“事半功倍”的提升效果。当我们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布置完作业之后,可以购买或者编制“网上作业交流平台”作业系统。这样,教师既可以通过网络对其作业进行批改、展示,提高作业批改、课下工作的效率,又可以满足优秀学生的展示个人学习成果的愿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鞭策激励学习落后的学生“比、学、赶、超”,而且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迅速达到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中可设置“优秀作业评论栏”等内容,通过让广大学生评改他人的语文作业,提高对课文本身的分析能力,提升对别人优秀成果的鉴赏思辨能力,找出与他人的差距,开拓思维,学习别人作业中的闪光点。最后,作为指导老师可以通过这样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分析和指出对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在QQ群或者BBS论坛上发帖,让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参与答辩,教师给予集中分析总结给出正确解答。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一对一”的QQ聊天进行私下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及时性、针对性强,也相对保密,对待学习落后的学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篇2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作业分层设计就是以这些理论作指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训练目标,运用恰当的练习策略,进行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国内特级教师顾淑平在《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实验研究报告》中指出,实验前,其原有的学生基础与对比班无明显差异,三年后的测试数据则说明了实验的绩效是明显的。实验班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均超过了对比班,实验班的优分率远远高于对比班,而低分率却远远低于对比班,体现了“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实验在“培优”和“辅差”方面的优越性。实验班学生学习主动,作业态度、习惯均优于对比班,说明“分层作业”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得到尊重和发挥,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特级教师柏跃富在《作业的分层布置在教学中的实践》中指出:分层布置作业符合学生的能力差异,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正确的评价自己。

刘景蕉老师在实践工作中探索出几种简便的分层作业的设计技巧:如修改数量呈现分层、隐去数字呈现分层巧变图形呈现分层、增加条件呈现分层、减少条件呈现分层等,这些作业分层设计技巧为相关研究提出很好的启发。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被试为两班程度相同的学生,实验班按照个性,因材施教,对照班采取共同目标,学。在实验班,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个别问题个别对待。在对照班,教师则对全班学生共同要求,而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则不给予特殊处理。一学期后,两班接受同样的测验,其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远优于对照班。

《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想像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这一过程才是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进步和可取之处都要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而表现出来的幼稚、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都是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现象,教师不能对此进行任何的讽刺、批评以及斥责,而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力求学生自己形成纠正自己看法的愿望和能力,而这个变化过程比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更具有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目前中学学生的课内作业存在最大的误区是教师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教师一直把作业作为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法宝”之一,把它当作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于是布置课内作业时也是本着教师的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及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的需要。教师布置作业时往往是一刀切,全班所有学生做的是同样的课内作业。其结果是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长期的这种作业方式已经使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比如马马虎虎的做、到校抄同学的答案、字迹潦草、错误率高、不认真思考等。而且大量的重复性作业占去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抑制了他们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造成学生两极化发展,优等生成为机械学习的呆子,后进生则全无学习兴趣,某些人甚至于因害怕作业而形成对学习的恐惧。

我们广纳中学政史组的教师做了大量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作业存在着一种敷衍了事,对传统作业进行了分析,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1)作业形式单调、陈旧,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这种习题的条件和结论多是单一的、不变的,即所谓封闭的、规范的习题,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时间、内容一刀切。大部分教师在布置的作业时,往往要求学生(优等生和学困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3)在中学阶段,当前我国中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的情况,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绝非不要作业,只不过是要布置更回适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合理性的作业。

那么怎样使得学生作业也能与人的个性发展相协调,实现从原先的一种“负担”向一种自身需求并能促进自身发展的转变呢?也就是如何让学生把课内作业作为一项自己需要的、乐意的事去做,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呢?面对当今令人担忧的教育现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杰出人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尝试改变了以往作业的形式,实行课内作业分层设计模式。

为此,我们提出了进行《初中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研究》的课题。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即根据全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的差异,分别提出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它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依据学生的需要安排适合他们的不同层次的作业。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合理把作业进行分层,怎样实行动态化分层。根据学生平时做作业完成情况、质量情况;测试的卷面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因素等情况进行分层。

2、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的操作模式的研究,如何在教师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班级学生多的情况下有效的实施好课内作业分层设计,让作业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3、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的内容研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如何设计分层作业内容,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提高基本技能,指导生活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4、针对分层作业如何做到分层批阅,分层评价。

三、研究的方法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对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层次

A层作业:在设计时,侧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重点是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起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变拉着走、推着走为主动走。降低作业难度,减小作业量,课内作业分层设计能大大提高A层学生对做分层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做作业”为“我要做作业”。

B层作业:既要求有一定的基础训练,也要提供提高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争取更大的进步。在作业设计中,先让学生分析简单的政史材料题,最后让他们做一些小练习,课内作业B层设计激发学生继续向前学习的动力,能挖掘他们学习的潜力,作业的扩展内容向生活加以延伸、丰富,由一个点出现满天星。这样的作业设计主要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做一定程度的提高题。

C层作业:是在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知识的加深和知识面的拓展,以研究性作业为主。作业设计不仅掌握知识点,还要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横向联系。适量布置提高性作业,让学生挑战自我,得到成功的满足感。在布置C层学生的作业时,以政史事例分析理解为主,一般都是两篇材料。做完后,马上请学生来讲解,锻炼学生的解释能力,要让他说得其他同学能理解,总的来,就是要让课本上的理论用来指导生活实践,对于学生的创新回答要适当给予鼓励。

(二)研究的措施:

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我校申报的县级课题《初中政史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研究》自开题以来,学校抽调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实践研究的理论水平;立足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保证教学面向全体;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补充课外资源,有效设计分层作业;在实际操作中寻求一套有效的实施模式。通过大家的分析、讨论、研究、制定出了严谨的课题研究的整体方略。

1、学习准备阶段

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初中在面对课内作业时的现状:统一的课内作业不是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就是让学困生答不起,这也就造成了学生普遍对作业没兴趣,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成了本课题研究急需开展的重要原因,在弄清学生课内作业的现状后,参研教师要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各种传媒了解当今国内外课内分层作业的最新理论,通过吸收、消化、反思、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课内作业新模式,进行作业的优化设计。

2、推行课程的实践

在七年级设定一个实验班和对照班,两班的基本情况要相接近。实验班推行分层作业,对比班依照常规教学模式,参研人员要进行定期和随机两种形式进行交流,进行情报的共享和交换。将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形成文字,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大家要共同讨论,群策群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以后的工作方式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方法,进一步学习新的分层作业的设计理念并用于以后指导实验工作的进行,开发出一套指导实验工作的校本教材。

3、论文的撰写和成果的汇总

参研教师应将在研究过程中的感悟及其方法等形成文字材料,采用公开发表省、市、县内的交流等方式将自己的成果进行推广。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等的方式总结出分层作业的优势所在,然后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作为本校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全面推行的理论指导。

四、研究的目标

1、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及有差异的检测评价标准,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2、形成一种便于操作的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的模式。

3、通过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4、通过对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的补差、防差,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要求。

5、通过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的教改实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驾驭教学的水平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中应遵循的理论原则

(1)分层作业的理论之一是因材施教原则。《论语》曾记载过孔子因材施教的大量生动个案。墨翟教育学生就注意“子深其深,浅其浅,尊其尊”。宋代教育家更明确提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学习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琼斯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被试者为两个程度相同的班级(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实验班按照个性,因材施教,对照班采取共同目标,学。在实验班,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个别问题个别对待。在对照班,教师则对全班学生共同要求,而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给予特殊处理。一学期后,两班接受同样的测验,其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远优于对照班。因此实施分层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作业“一刀切”,过难或过易,缺少层次,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和优等生的发展。实施课内作业分层设计也有利于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篇3

二、作业内容上兼顾整体,知识点掌握与能力训练同步推进

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中,既有知识性目标也有能力型目标,语文作业设计应当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其一脉相承。部分教师在语文作业设计上只兼顾了知识点掌握的方面,对学生能力训练的检查要求未能有效兼顾,这样的作业就出现了偏颇。笔者在教学中将作业设计的内容进行充分拓展,既注重考察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掌握效果,同时也对学生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构思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考查充分兼顾。作业内容上既有书面的知识点检测,也有能力考查方面的过关考核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作业的内容范畴进一步拓展,兼顾到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等各个方面,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实践证明,在高中语文作业中兼顾知识点检查与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可以全面有效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回顾与分析,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知识与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拾遗补缺、及时纠正的目标。

三、作业难度上分层对待,落实语文教学因材施教基本原则

高中生因语文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分层目标考核的方式体现对学生的差异性要求,力争通过分层分类教学为每一位学生打造量身定做的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最大化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差异性兼顾,作业环节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应当与因材施教原则相匹配。笔者在教学中严格按照分层分类教学要求,对学生设置因人而异地语文作业,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类型的作业,一种是正常难度的作业,另一种是降低难度与减少数量的作业。后一种作业是侧重于提供给学困生群体完成,降低对学困生的作业训练要求,其目标在于配套其分层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作业,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作业设计中实施分层,是与因材施教原则相匹配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抓手,广大教师要在作业布置的难度、数量上统筹兼顾,保证所设计的作业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能够与他们的能力发展状况相吻合,从而最大化地体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效应。

四、作业评价上注重激励,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情感

篇4

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在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业设计必须体现学生的主观性态度.当前教育模式需要突破原有应试教育的限制,改变仅注重学生应试能力培养的方式,致力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业设计因人而异,以学生主观性为设计基础,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重视各个方面素质培养的选择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

2.作业的设计应体现实践性

在化学教学中,涉及到众多类型的实验,为了增强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能力,作业实际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实践.知识体系和生产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作业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环境,联系生产实际,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作业中找到生活中的原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3.作业的设计应体现合作性

在化学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实验教学,在学习知识之余,布置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类的作业,与同伴进行合作,彼此间交流,交换意见.让学生彼此间进行交流和互动,在学习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交流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设计具有探究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体系有大致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转变学习理念,从接受知识转化为探究知识,进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二、初中化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究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需要重视作业的个性化设计,在实践中保证作业的设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而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下将对个性化作业设计的方法进行分析.

1.开发教材中的个性化作业

初中化学教材是学习的理论基础,教材内容广泛,涵盖的知识面广,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体会到化学知识的魅力,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以教材为基础,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学到很多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内容,部分内容由于过于生活化,因此对考试成绩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很多教师认为做此类作业是消耗时间,因此忽视该部分作业.其实这些作业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多关注身边的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有针对性的布置相关习题.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十二单元中学到《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探究该课知识.人体必备的六大营养物质分别为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让学生自主探究六大营养物质的特征,并根据自己的实践调调查,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含有该物质的食物及人体中有哪些重要的蛋白质,有什么作用?此类实践类作业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能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2.开发生活中的个性化作业

化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将生活中体现化学知识的案例作为作业,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增加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能仅教给学生基础化学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在作业设计中结合课程要求、教材内容及具体情境有针对性的开发个性化作业.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七单元中学到《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在作业布置中需要让学生自主整理燃料对身体的危害,对土壤的危害及对动植物的危害.同时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对周围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论述.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了解化学知识,更能对周围环境有更好的认识,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升自身保护环境的意识.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对表现不好的同学给予一定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大化学”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在化学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化学作业设计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将教材知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结合在一起,保证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例如在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材下册第11单元中学到《常见的盐》,为了探究碳酸盐和酸的反应,需要结合生活中的知识,让学生进行家庭自主实验.让学生取少量的纯碱放入玻璃杯中,取少量的食醋倒入玻璃杯中,观察两者间的反应.利用家里的存在化学现象解决问题,例如家里烧水的水壶里、洗澡的喷头上及饮水机的出水口等存在白色固体,用食醋浸泡一段时间,观察其变化,并做好记录.实践类作业能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能力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进行自主实验,考验了学生独立学习和设计的能力,进而开发更多的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实现在“做中学”,这使以纸笔作业为主体的作业系统中多了另一种形式,此类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作业,考验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其次学生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创造了探究性思维教学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篇5

2.保证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对学生差异的关注

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各项能力也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学生应该在数学作业练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了实现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与需求进行层次性的作业设计,为不同水平与能力的学生提供选择性的作业练习。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数学作业设计中要进行多角度设问,使问题具有梯度性和层次性,帮助学生一步步前进。另一方面,在数学作业设计中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与学生能力相符的题目类型,如基础型、选做型、附加型等,在提高优等生探究力的同时鼓励后进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保证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多样灵活

初中数学新课改的实施促使初中数学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地创新改革,数学作业的设计更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此,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应该摈弃传统数学设计中的繁、难、偏、多的弊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进行多样灵活的作业设计,尽可能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探索能力上进行多角度、多思维的作业设计。教师可以在遵循以上理念的基础上设计趣味性的数学作业,生活化的数学作业,合作性的数学作业,以及开放性的数学作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其关注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追求创新的能力。

4.保证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作业评价环节的优化

作业评价是作业完成后的重要环节,更是影响作业设计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数学作业评价策略,积极改善和优化数学作业评价策略,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首先,根据作业性质与教学要求的不同进行不同作业批改方式的选择,针对不同的数学作业题型选择学生互批、学生自我批改、师生共批等形式,促进学生对作业出错的原因认识与改正;其次,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数学作业批改中使用新颖的批改符号,将等级制与百分制联系起来,利用“优、良、及格”的等级评价保证作业批改的整洁度,使学生感受到付出努力的成绩,进而鼓励学生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并自觉养成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篇6

二、设计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动手操作则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忽略掉操作的作用,而只顾布置一些单纯的练习题。笔者认为,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既能够动手操作,又能够获得思维提升,这是在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中也非常值得尝试的。为此,笔者结合新课程倡导的发挥学生主体特性这一教学理念,为学生设计了一些富有动手操作能力的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中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操作型作业主要是将课本中的一些富有设计功能的习题综合起来,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些作业大多是围绕着现实生活,拓展学生的作业空间,将学生引向家庭和社会等广阔的实践领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关联起来。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寻找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或者包装箱,如果能够拆装的话,最好将它拆装开来,看看发现什么问题,并写下你的操作日记。很多学生非常乐于做这样的习题。他们在日记中会非常认真地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如,发现了长方体的表面共有几个,共有几个棱,拆开能组成一个菱形等各种不同的发现。这些发现和想法,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也是他们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真实体验,都是难能可贵的思维萌芽。

篇7

2实践化作业设计

理论若离开实践的验证,那就只能是一堆文字,因此,教师要努力去深入探究教材,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的作业让学生去尝试,高中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会在实践探究过程中获取不一样的信息技术体验,继而自我突破,巩固新知,并在亲自动手操作中积极发现问题,这时教师应鼓励他们自己去分析,去解决,久而久之,实践意识会在自我动手操作中逐步增强,最终提升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单靠教师讲与操作演示是不足以让学生理解到本节内容的真正奥妙所在的,只有学生亲自动手计算,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实践性操作,才会呈现高效的学习成果。例如“if选择分支结构”的作业设计中,避免学生僵化记忆,可以给出一个商场促销的场景设定,给出各种打折标准,让其为收银员设计出一个合理的程序。这样的生活化题目,让学生在积极踊跃的心态中激发编写欲望,并满足其心理需求,最终在成就感的促使下爱上编程,学会编程。

3开放化作业设计

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已经了然于胸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放逐思维,布置一些让学生自我创编性的作业,当然这种作业一般是为有余力,且对信息技术有一定兴趣的学生群体准备的,也是对课本知识进行的必要性拓展延伸,为长足考虑打算的一种作业设计,让学生获取更深刻的个性体验,培养更自主的开放性思考能力。比如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问题上,教师就可以这样为学生布置展望性作业:几十年之后的信息网络化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你可以想象出来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还可以让作业在开放中个性化,比如在学习多媒体信息加工的环节时,可以让学生创编制作自己个性化的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在特色展出中挥洒自己的个性。在课上没有完成的操作环节,就可以让学生拿回家自己自由发挥去尽情探究,不论结果如何,都是对新知的巩固,对思维的锻炼,对技能的提升,最终让他们对信息技术乐不思蜀。

篇8

(二)缺乏系统的设计知识体系,导致设计趋向表面化。

(三)设计视野狭窄,难以突破传统的设计方法。

(四)创新性设计思维缺乏,设计创新性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设计思路局限于常规认知上。

(五)专业兴趣建立在暂时对设计过程的愉悦性感受上,难以形成坚定的专业信念。

二、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反思

(一)在课程教学中

课程教学现多为常规性教学方式,其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安排也多停留于近似常规式,因而在课程中难以使学生将课程知识贯穿于整门课程亦或是相连课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反思及优化课程体系的安排,改变虽倡导学生本位,实则多为教师主体的现实。

(二)在设计调研阶段中

设计任务现多为虚拟性设计,调研实为模拟实际项目的一项前期任务,但学生将两者之间分离,使教师不得不反思虚拟性设计带来的弊病,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迁移能力有关。因此,能否引进非虚拟或高度虚拟性设计任务实则需要深思。

(三)在课程作业的指导上

课程作业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把握能力和运用能力,作业质量的优劣也反映了学生对相连课程、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因为即使教师能控制自己的课堂,也不能保证其他课程的学习质量,况且每个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都不同。因而,在课程作业指导上不能同标准同要求,需要因材施教。

(四)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上

由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明显欠缺,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教师应注重对这一现状的反思。在各个环节尽快弥补教学上的陈习漏洞,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加快步伐改进教育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表达,培养他们的专业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在未来的教学方法上

要想革新教学上的陈规,提高教学时效性,必须重新反思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引入优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引入课题教学法、竞赛任务法、工作室教学模式等。由此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教学的实际质量,这也是未来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上

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师生双方在课程进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不能轻视学生的学习态度,需洞察他们的学习情绪并给予及时沟通,弄明白其中的缘由,根据原因尽早调整教学手段。

三、提高教学时效性的策略

(一)课程之前对所授班级进行摸底,合理安排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是教师在教授课程之前所拟定的教学计划,能反映课程基本内容、教学进度、方法与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大纲实质上为预设性安排,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对课程进行的“设计”,但缺乏对学生的个体针对性,对其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不利,由此也削弱了学生的课程时效性。因此,课程大纲的合理制定需在明了班级个体实际学习情况下进行,并以此作为依据,综合各方面因素全面考虑,使得课程在总体目标能实现的大前提下,尽可能有针对地挖掘学生的自我潜能,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美国高校中,教师会在上课之前将课程大纲分发给学生,以使其提前了解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这是值得借鉴的。其对教师与学生双方都更有明确的目标性,增强了教授与学习的效率。

(二)注重课程体验过程,合理制定评分机制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得出,大多数学生由于各种目的对课程的评分机制非常敏感,课程分数也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之一。因此评分机制的单项化(指最终作业成绩占课程成绩的大部分)会使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对待平时课程任务不上紧,这终将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与学习风气。而将平时课程任务纳入到课程评分范围并适宜的实行分数鼓励办法,以此强调学生的课程体验过程而非课程结果,这无疑会鞭策学生抓紧平时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作业形式多样化、开放化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作业形式多为单一的设计任务式,即课程后阶段拟定一个设计任务作为本门课程的结课任务,并以此评定课程成绩。这种课程作业形式单一,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因为学生的学习进度参差不齐,有些为“快进”,有些则为“慢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革新考核方式,使其形式多样化,开放化,让不同进度的学生都能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也增强了课程考核的存在价值。

(四)把握课程节奏,知识点求精不求多

虽然课程有具体的大纲要求及进程安排,但课程每天处于现场直播状态,每天都会出现不定因素,因此在课程过程中需要根据随堂实际情况安排课程内容,由此把握好课程节奏。这也反映在知识点的量化上,知识点太多容易引起学生疲劳,造成他们不能及时消化知识;知识点太少,课程时间则多,使学生处于空闲状态。因此,课程知识点要具有综合性及概括性,力求精要,使学生在课堂内就能提高知识的消化力。

(五)构建自主学习情境,提高课程民主参与度

自主学习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最好方式之一,这一过程从头至尾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这不是简单的知识接纳,而是知识的自我吸取过程。因此,在课堂中需要根据学生具体的知识体系情况,为其创造适宜的自主学习情景,例如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专业书籍,在课堂中进行全体讨论;再如考察一个设计案例,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考察思想与分析结果。这不但能增加课堂民主参与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我存在感,同时也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将长期的专业学习作为兴趣目标。与此同时,在课堂中应多设问题情景,用设疑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与讨论中,由此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六)突破常规设计教学思路,鼓励、引导创新性思维表达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设计教育的核心目标,而创新性思维的缺乏常是学生的弊病。其原因有多种,一是学生从小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深,在没有训练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创新意识;二是学生的设计视野窄,思维难以突破;三是他们不敢突破传统设计思维,爱走“保守路线”;四是设计有别于艺术,功能性占主要,因而即使有“怪诞”的设计想法,也很快会被自己或旁人扼杀在摇篮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开启创新思维之门,多给予他们肯定,并在实践教学中帮助他们在突破性思维中找到可实施之路。同时在平时课程中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多动脑、多总结、吸收他人的优秀成果,使他们能多维度思考问题,多方位表达创新性思维。

(七)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培养学习迁移能力为课程核心

传统教学常以教师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判学习好坏的标准,但事实上课程知识只是专业领域的冰山一角,即使学生对课程所有知识都铭记于心也完全不足以撼动知识的广阔田地。且专业课程的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果不能使学生掌握学习迁移的方法,以此拓宽知识路径,那下一门专业课程又会陷入重新来过的尴尬局面,从长远来看课程时效性同样得不到提高。因此,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应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迁移能力为重要目标,使得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怎样灵活运用知识、怎样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即使学生遇到全新的课程知识,全新的专业内容,也会易于理解,举一反三。

篇9

2专题搜集型作业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应该“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可以适时的设计一些专题搜集型作业让学生来完成。所谓的专题搜集型作业主要是指围绕某一个特定专题,要求同学们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网络等多种渠道来搜集和整理相关的信息。【案例】:去年暑假,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专题搜集型作业让学生利用假期完成——围绕《走进叶的世界》这一专题,要求从叶的形状、颜色以及功用等方面对叶展开调查和研究,并且呈现出一份完整的调查研究报告。开学的时候,同学们的作业完成情况让人颇感惊喜。作业的内容详实,形式多样,其中不乏有图片、标本、说明和实验数据等。并且几乎所有同学都对作业的封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由此我们可以充分看出他们完成该份作业的细心。有同学表示:“在整个暑假我不断地找资料,问别人,撰写研究报告,真的是花了好多时间,不过我并没有感觉到辛苦,通过这次作业的完成学到了好多知识,非常有意思。”专题搜集型作业的设计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过程,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信息搜集的相关知识,更可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

3社会实践型作业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语文学科是最容易和我们的社会生活有效联系起来的学科之一。而社会实践型作业的设计亦可以成为连接语文课堂和社会生活的坚实桥梁,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案例】:学习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笔者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社会实践型作业:要求同学们分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我们生活周边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找出有效解决对策,并用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作业布置下去之后,结果让笔者感到非常欣慰。例如,通过调查,有的同学发现河流中很多鱼发生了大面积死亡,这都是由于污水所造成的。追溯源头,原来最近水稻田里发生了大面积的虫害,因此农民在水田里喷洒了大量农药。农药融入水中造成了大面积的水体污染。由此学生提出这样的对策:研制一种新型农药,让水体不受污染,同时又可以有效除虫。虽然对策不见得目前可以实现,但是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会走向社会。因此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多设计一些社会实践型作业,让他们早日增强对社会诸多现象的了解,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铺平道路。通过社会实践型作业的完成亦可以有效巩固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

篇10

2课堂与课外作业的设计的思考

2.1课堂作业的设计

2.1.1具有一定难度的A类题

这类题较难,需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有的甚至需要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才能够找到答案。这样的题对学的探索、合作、交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思考题类似。

2.1.2中等的B类题

适中的题型既要保持一定的基础性,又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一定飞发散。适用于大多数的学生,可以让大多数的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前提下了解新知识,以便更快、更好的熟悉好掌握新知识。

2.1.3难度的C类题

练习一系列最简单、最基础的,并且还能与课本上的例题相似的题型。适合学习数学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操作,有利于他们理解和巩固旧知识,从而走出困境,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以便建立起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2.2对课后作业的思考

现在的数学课作业基本上都是一些书面的作业,形式十分的单一,最终的结果不是对就是错,没有多少创新,让学生比较烦。因此在进行课外作业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机械化与程式化,要力求有创造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要注重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学生学习了“克和千克”后,可以布置这么一道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菜市场买50克、100克、1千克、5千克的东西,在称东西时注意观察台秤上的指针和刻度,并让学生用手感觉一下这四样东西的重量。这样的数学课外作业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并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做课外作业的兴趣。

3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开放学生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