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7: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手术护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2方法
1.2.1专科组的设置根据临床分科及年手术量分成四个专科组。如心胸外科与妇产科为一组;普外与肿瘤科为一组。每组成员分为三级结构。一级:专科组长;二级:专科护士;三级:护士。专科组长和专科护士固定。三级护士每年或半年轮转一次,保持专科组的稳定性,充分发挥专科护士专业组的技术优势,适应专科化发展。
1.2.2专科组长的设置(1)专科组长具有护师及以上职科,本科学历。(2)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进行过专科手术配合的进修、培训,对专科疾病有充分的了解。(3)工作能力较强,能全面掌握手术配合、设备、器械的使用,消毒、保养工作。(4)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善于沟通、协调,责任心强。(5)带教意识浓,带教能力强。
1.2.3专科组长的职务在护士长的领导下管理专科组员,制订专科培养目标和计划。胜任专科高、难、新手术的配合,能熟练操作大型精密仪器的安装和使用,及日常养护,贵重物资的补充,管理专科组的科学和科研工作。组织组内人员讨论,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与手术医生、麻醉师及组员的沟通,提高专科组主动服务意识。
1.2.4专科护士的设立与职责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工作责任心强,熟练专科手术配合对专科仪器,设备、器械的使用,消毒、保养工作熟悉,能胜任带教工作,在护士长与专科组长的领导下能独立、出色地完成专科组重大手术的配合。发现问题及时向组长、护士长反映,指导组内轮转护士的工作。
1.2.5专科的学习、培养(1)不定期聘请专科组内业务学习,包括专科理论、手术步骤、手术、特殊器械的正确使用。(2)不定期聘请专科医生授课,讲述引进的新技术、新术式及各种复杂手术前后的配合要点与注意事项。(3)聘请工程师器械供应商讲授各种新仪器的操作与管理。(4)不定期选派组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强交流,共同提高。
1.2.6专科组的考核考核分两个部分:一是专科技术的量化考核,每月一次,对组内成员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配合关键点、新技术、新仪器掌握情况;二是满意度考核,每季一次专科医生对专科组的满意度调查。
2结果
2.1专科组设立前后医生对手术配合的满意情况比较见表1。
2.2专科组设立前后专科技术考核情况见表2。表1专科组设立前后医生对手术配合工作的满意表2专科技术考核成绩。
3讨论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首次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由于缺乏介入医学知识,同时考虑到治疗效果与手术费用等问题,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与焦虑心理[2]。针对这种心态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工作,并详细说明治疗方法、过程及相关注意事项,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担心介入治疗能否成功、担心并发症的患者,详细介绍手术过程、方法及各种安全措施以及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消除其恐惧心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使手术能顺利进行。
2.2术前准备配合医师完善各种化验检查,如有漏检项目或异常及时通知主管医生,检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双足背动脉搏动,并做好记录。术前1天做好皮肤准备,以股动脉穿刺的备皮范围,上至平脐、下至大腿中外三分之一、两侧至腋中线。应双侧备皮,以便一侧插管困难时更换对侧,并协助患者清洁皮肤,做好泛影葡胺及抗生素过敏试验,术前6小时禁食、上导尿管。
3术后护理
3.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按时测量血压脉搏,同时观察有无造影剂副反应,如全身发冷、肢体发凉、面色苍白,呕吐,胸闷、心慌等症状,如有上述症状及时地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或肌肉注射,密切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并做好记录。
3.2卧位指导回病房后指导并协助患者平卧,术侧腹股沟处压沙袋8h,平卧制动24h。患者卧床期间,做好基础护理。密切观察局部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和周围皮肤有无淤血或血肿,指导患者可左右挪动患肢,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做有效处理。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颜色,如有异常随时报告医师以便给予相应处理。
3.3尿管留置的护理术后需留置导尿管,一方面它解决了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期间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便于观察记录尿量,保持会阴清洁,每天会阴擦洗2次,并保持尿管通畅。
3.4发热的观察护理本组有20例患者在术后1-3天出现发热,一般<38.5℃,系化疗后癌体组织坏死重吸收所致,无需特殊处理。若体温>38.5℃则应考虑存在继发感染。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量,注意保暖,合理使用抗生素。
3.5不良反应的处理及护理
3.5.1胃肠道反应患者介入治疗常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纳差等症状,这是由于术中使用化疗药物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所致,术前、后均应禁食6小时,术后给予思丹西酮8mg静滴,或肌肉注射胃复安10mg。术后6小时可进清淡饮食,次日鼓励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忌油腻、煎炸、辛辣食物。
3.5.2肝肾功能的损害化疗药物和造影剂,对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注意观察患者尿液颜色、性状及尿量,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根据医嘱术后水化利尿,连续三天每天液体量在3000ml左右。如使用铂类药物后每3小时尿量小于100ml,应调整输液速度,加用利尿碱化尿液的药物。鼓励患者多饮水,使尿液稀释,加速毒素和造影剂排出体外,减轻毒副作用。3.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6.1臀部疼痛由于骼内动脉栓塞时,臀上动脉缺血引起部分患者出现臀部红肿、硬结、疼痛,偶见皮肤破损。指导患者穿清洁棉质内裤,每2小时协助交替侧卧,或给予局部热敷,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剂。
3.6.2泌尿系感染做好卫生宣教,加强会清洁护理,每日用0.5%碘伏棉球清洁外阴2次,并指导患者多饮水,饮水量>1000ml,以保证一定的尿量,发挥尿液自净作用。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未发生泌尿系感染。
4体会
介入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可局限、缩小肿瘤病灶,降低癌细胞活性,药物在肿瘤动脉内浓度高,疗效好、患者恢复快。但对护理工作来说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为减轻患者的痛苦,更好地配合介入治疗,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牢固掌握介入护理相关知识。及时观察调整患者心理状态,规范全面地做好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各项护理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手术并发症,对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ObjectiveThepurposeofthisstudyistodeterminetheriskfactorsofpressuresoreduringlivertransplantationandworkouttheeffectiveprecaution.MethodsPressuresoremayhappenduringtheoperationofLivertransplantation.Therefore,wepreformedaretrospectiveinvestigationtostudy65patients,whohadundergonelivertransplantationfromJanuaryof2001toMarchof2003.Weanalyzedthemajorcausesandotherrelatedinformation.Anewpremanagementwasthencarriedoutin57patientsfromAprilof2003toJuneof2004.Inthisnewpremanagement,thenursescushionedboththepatients′kneejointsandlegstohangthefeetintheair.ResultsFromthehistoricalstudy,adramaticallyhigherincidenceofblisterhappenedinthosepatientswithlongeroperationtime.Localpressurewasoneofthemajorreasonsforpressuresore.Thiskindofcomplicationwassignificantlydecreasedwhileeliminatingthelocalpressure.ConclusionTheincidenceofoperativepressuresoreishardtobeavoided.However,wecanminimizethisincidenceratethroughtakingactiveandeffectiveprecaution.
【Keywords】livertransplant;pressuresore;preventivenursing
我院从2001年1月开始开展肝移植手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肝移植术患者在术后1天足跟压疮发生率较高。目前国内缺乏相关的研究报道。笔者回顾性分析了肝移植患者足跟压疮发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对2003年4月~2004年6月的57例肝移植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1年1月~2004年6月于我院行肝移植手术患者122例,男98例,女24例;年龄13~68岁,平均44.5岁。肝豆状核病变4例,肝硬化73例,肝癌42例,多囊肝多囊肾3例。肝移植118例,肝、肾联合移植4例。其中2001年1月~2003年3月的肝移植患者65例,为历史对照组;2003年4月~2004年6月的肝移植患者57例,对其在移植手术过程中进行预防护理,为预防护理组。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3年3月65例肝移植患者足跟压疮的发生情况,将发生足跟压疮与未发生足跟压疮的患者进行比较,探讨压疮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对2003年4月~2004年6月的57例肝移植患者进行预防性处理,观察其压疮的发生率。
1.2.2压疮的护理2001年1月~2003年3月65例患者采用一般常规的保护措施,用棉垫、消毒巾包裹双脚以保暖,未给予针对性的压疮预防护理。2003年4月~2004年6月57例患者在双侧膝关节处垫一小软枕,在小腿腓肠肌处以软枕垫高10cm左右,使双足跟完全悬空,同样以棉垫、消毒巾包裹双脚保暖。两组患者在术前双足跟局部血供良好,皮肤均无异常。术中都采用平卧位。术中输液量由麻醉科医生根据病种以及患者的情况选择决定,液体在22℃~24℃室温中放置后输入。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1.0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One-WayANOVA。
2结果
2.1历史对照组压疮发生的情况和原因分析在历史对照组中,足跟发生水疱14例,发生率21.5%。以是否发生水疱分成两组进行One-WayANOVA统计学分析,发现无肝期、白蛋白水平、年龄及性别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生水疱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水疱的患者,结合临床,认为手术时间长是患者发生压疮的原因,见表1。.2预防护理组与历史对照组压疮发生率比较两组之间的各项指标:手术时间、无肝期、白蛋白水平、年龄及性别,采用One-WayANOVA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水疱的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进行预防护理后压疮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见表2。
表1历史对照组中发生水疱患者与未发生水疱患者情况比较(x±s)
表2两组各项指标及压疮发生情况比较(x±s)
3讨论
3.1肝移植术中压疮发生的原因目前公认引起压疮发生主要有4种因素,即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潮湿,并与持续的时间有关[1]。根据表1显示,历史对照组中引起患者肝移植手术后1天足跟发生水疱的主要原因为肝移植手术时足跟长时间受压。据报道:全身营养障碍、负氮平衡、皮肤干燥、弹性差者易发生压疮;输入大量液体导致体温下降,增加了受压部位形成压疮的机会[2]。这些情况在肝移植手术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但在本组数据中并未显示出来,也许与样本量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3.2使用预防措施可明显降低肝移植手术中压疮的发生率预防压疮的工作应为评估—预防—治疗,积极评估患者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预防是避免压疮发生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肝移植手术时要特别注意患者的放置,加强对患者身体受压部位的保护,特别是对容易被忽视的足跟部位的保护。根据表2显示,预防护理组采用完全悬空足跟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也可尝试用进口的充垫材料来保护足跟。采用带集液袋的手术薄膜巾,以保持床单的干燥。在手术过程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患者的保暖,输入体内的液体最好能加温,患者全身可以用电热毯或暖风机保暖。
3.3护理观察接受肝移植者大部分是肝硬化患者,往往病情较重,全身情况较差,甚至有大量腹水。因此,术前对患者的全身情况,特别是皮肤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发现有高危因素或有压疮先兆要实行重点预防。手术结束后要检查患者全身皮肤,尤其是身体受压部位的皮肤。如有问题,要和监护室护士交班,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患者回到监护室,监护室的护士同样要检查患者的全身皮肤情况。一旦受压部位有红肿,术后马上解除受压,一般30~40min褪色,不会形成压疮[3]。
4结论
近年来肝移植手术在我国迅速而普遍地开展,肝移植手术患者由于病情重、全身情况差,手术时间长,手术中发生压疮是较难避免的,但是压疮仍是可以预防的。本研究与文献报道都证明[4],只要及早发现压疮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将压疮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甚至降为零。
【参考文献】
1张水兰.压疮的护理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1):60-61.
2术前护理及术后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宣传入院时由护士按病种先发给卫生宣传材料。然后每天由负责人精心进行卫生宣教,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治疗饮食、肺功能锻炼及戒烟等内容。用交谈方式向他们介绍手术前后应注意和配合的问题,通过交谈使病人对手术前以及手术后如何配合有一定的认识。手术前一天带他们参观ICU监护室,让病人有安全感。并向他们介绍手术后呼吸机的使用情况,以便取得他们的配合。
2.1.2教会病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每天由负责该组病人的护士完成此项工作。有护士先示教,再从病人中选出一位,让其躺在床上,取半卧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练习深呼吸后利用腹肌动作同时伸舌张口使气门放开,以便排出气体达到有效咳嗽,如此反复练习,每天两次以上,每次约15分钟,此法病人一般均能掌握。护士每天要检查,按时督促反复演示。
2.1.3其他准备对合并肺动脉高压者,每日两次予以面罩吸氧30min,给前列腺素E1200ug+5%G50ml微量泵持续泵入,保持皮肤肢端血饱和度(Sat02)>95%以上,以提高机体氧分压。对有吸烟史者38例,占12.21手术前均能自觉戒烟。
2.2术后护理
2.2.1呼吸参数和病人体征监测术后病人返回ICU监护室,常规接上呼吸机辅助呼吸,首先听诊双肺呼吸音,以了解气管插管导管位置是否正确,确保导管位置正确并且畅通。持续机械通气调为吸入氧浓度(FIO2):40%~100%,呼吸频率:12~20次/min,呼吸支持能维持正常的动脉二氧化碳(PaCO2)在4.6~6.0kPa,潮气量:8~12ml/kg,能帮助防止肺膨胀不全。早期呼气及吸气比例(1:E):通常设置1:2的呼气比率。对于肺动脉高压病人(PHA)有持续的PaCO23.3~3.7kPa的PaCO2可能增进肺动脉扩张和帮助降低肺动脉压力。了解病人肺交换情况及CO2潴留情况,一般<40%;SatO2:可随时获得动脉血样饱和度,以评估动脉氧处理,观测指标在90%以上,注意观察病人是否平静呼吸以及末梢循环的情况,经常听诊双肺呼吸音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常出现过度通气,碱过剩或二氧化碳蓄积等,必须根据情况降低病人通气量;如吸入氧浓度,保持pH值在正常范围PaCO2:4.6~6.0kPa。
2.2.2吸痰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采用的正确方法是:①吸痰管进入气道吸痰,一经退出气管外,决不能再重新插入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机会,要保证进入气管内的导管无菌。②吸痰技术要熟练,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管径气管插管直径的1/2,有利于空气进入肺部内,以免过度负压而致肺不张,成人一般选择14~16号吸痰管,少年一般选择10~12号吸痰管,幼儿用8号吸痰管。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负压10.6~16.0kPa。对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吸痰前应短时间内将FIO2调至100%(约60~120秒),使呼吸机管道内浓度达到100%,监护仪上SatO2>95%以上才进行吸痰。这样,既保证病人氧气供给,又确保吸痰的质量。
2.2.3呼吸道湿化呼吸道湿化使用呼吸机时,湿化瓶水温为30~37℃;良好的吸入气湿化与温度,能维持呼吸道粘膜纤毛的正常排出分泌物的功能。术后痰液粘稠者通过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排痰,以减少气道阻力。
2.2.4有效咳痰对已拔除气管内插管的病人,取半卧位,每2h翻身,拍背,协助翻身排痰。本组.病人拔管后病情稳定,即扶起坐直进行拍背、咳嗽、排痰。切口疼痛较剧烈者,予口服去疼片,以利于咳嗽、排痰和休息。我们用大毛巾折成小枕头样置于病人胸骨正中处,教病人双手按住小枕头用力咳嗽,这样既减轻切口疼痛,又能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促进肺泡膨胀。
2.2.5早期活动术后24~27小时拔出胸部引流管以及各种监测导管者,扶起下床活动,活动量由小渐大,以病人能够耐受为佳。
3讨论
1.1临床资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4个专门科室抽取护理人员30名,4个科室分别为骨科,普外科,胸外科,皮肤外科。所有参与研究的护士均为女性,年龄为20~45岁,平均年龄(26±3.4)岁,学历方面专科20人,本科10人。主管护师5人,初级护师15人,初级护士10人。工龄为1~20年,平均为(7±1.4)年。参与调研的4组护理人员在生理及学历,经验等一般情况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培训目标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是护理人员对操作更加规范,熟练及有良好的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加护理人员互相配合度。
1.2.2培训方法
4组每组分配2至3个专科护士来进行指导教学,对每个护士进行详细了解,对其所负责位置及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后进行专业辅导,强化每个护理人员的对设备对仪器对器械的认知,熟练其应用与保养,并加强互相之间手术的配合,手术时进行指导,并进行专业知识讲解,使护理人员对手术的辅助更加专科专业化。
1.2.3专业课的教学
①该专科的生理部位的解剖学的讲解,及病例状况下的改变。②专科的手术所需器械使用摆放及保养。③手术时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讲解。④对突发事件的急救与应对,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及不同程度下的用药说明以及无抢救药物时的代替手法说明。
1.2.4培训后考核
在一年的培训过程中由护士长与专科培训护士组长分多次对该阶段的培训进行测试,如器械维护使用,应对措施方法,操作规范熟练度。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并经审核后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代表。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检验指标为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资护理人员手术室操作考核
经过培训调研后3年以内,3~5年,超过5年的护理人员手术操作考核评分分别为(89.1±3.9)、(93.2±3.7)、(96.3±3.1),均好于培训前(82.4±4.2)、(87.9±3.2)、(91.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人员器械掌握程度、保养及应急能力考核
经过培训调研所有年龄段护理人员经过专科培训后其手术室器械掌握程度及保养知识(95.9±3.1)分,比培训前(87.1±4.3)均有较大进步,前后比较差异较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选取2005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0例,所有患者均为随机抽取,其中男220例,女80例,年龄均在28~68岁,平均年龄45.6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患者,对照组:男100例、女50例,年龄28~65岁,平均(44.3±5.7)岁;观察组:男120例、女30例,年龄29~68岁,平均(45.7±5.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术前准备及宣教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加行HNCD,比较两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
1.2.1手术前HNCD
护理工作者在术前1h接到患者的手术通知单后,去病房对患者予以术前访视,了解其相关疾病信息,并通过沟通交流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注意沟通时要时刻保持礼貌、微笑,给患者以亲切、可信、温暖的感觉,以缓解其紧张情绪,耐心向其介绍手术室环境,并予以图片的方式向患者介绍麻醉方法及手术方式、、操作过程等一些基本信息。让患者在术前对手术有一定了解,缓解其恐惧、紧张的心理,告知患者术前相关注意事项,使其充分认识到术前准备对于手术成功及术中安全的重要性,增强患者对手术成功的自信心,认真答复患者及其家属所提出的问题,让患者以一个愉悦的心态迎接手术。
1.2.2手术中HNCD
在手术前1h,护理人员要调好手术室的温湿度,一般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湿度保持在55%~60%,由于患者术中只穿一件手术衣,因此在手术前相关人员要为患者盖好被褥注意保暖。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不能离开手术室,以温和的笑容主动陪伴患者,并注意其神情变化,评估其心理状态变化,鼓励安慰患者。在术中所有操作均要谨慎细微,避免由于护理人员的操作不慎对患者及主刀医生产生不良刺激影响,在进行麻醉操作时,耐心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配合,麻醉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动作轻柔,告知患者如出现不适情况随时告知医师。
1.2.3手术后HNCD
在术后,医护工作者要用温水擦净患者的手术切口及其周围血迹、消毒液,为患者穿好衣服,注意盖被保暖,在进行搬动时注意不能大力,以免牵拉患者伤口及各种引流管,在运送患者回病房途中,注意斜度和拐角,以免发生撞击,造成患者震动,减少不必要的不适状态;到病房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术后相关注意事项,告知其手术已成功结束,认真做好与病房护士的交接工作。在术后2d内到病房回访,查看患者伤口恢复状况以及生命体征变化,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身体机能恢复,告知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心情要愉快,祝其早日康复。
1.3效果评价标准
根据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分,总分为100;患者满意度根据护理部下发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统计,焦虑测定是根据SAS量表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术前术后焦虑水平改善情况、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1.2病例入选标准①我院收治的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确诊患者;②患者以往没有接受过手术治疗;③患者自愿参与延吉;④患者自愿接受手术治疗;⑤患者年龄20-80岁之间;⑥患者发病至接受手术治疗时间在10天以内;⑦排除患者合并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
1.3方法采用常规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主要措施包括:(1)术前:手术开始前1d,到病房进行患者访视,介绍手术室环境介绍,了解患者情况,说明手术注意事项,给予必要的心理安慰。对于儿童,应向其父母提供必要信息,访视时间控制在20min以内;(2)术中:手术当日等候在手术室门口,迎接病人,室温控制在24℃左右,湿度控制在50%左右。入室后做好术前准备,操作避免造成较大声响,手术过程中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注意自身言词不要勿伤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需求,给予一定的心理安慰,使之与更好配合。麻醉后和术中都要注意遮盖患者的身体,做到最小暴露,维护其自尊心。(2)术后:手术结束,告知患者手术已经顺利完成,擦净其皮肤上血迹和消毒液,穿好衣裤,盖好被单。给予术后指导。术后第2d进行随访,询问情况,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增强患者信心[2]。
1.4观察指标选择两组患者的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模式的满意度、手术操作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5满意度评价方法利用术后第二天到病房随访的机会,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了解,问卷采用不记名打分形式,总分设置为100分,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得分没有达到60分为不满意,得分超过60分没有达到80分为基本满意,得分超过80分为满意[3]。
1.6数据处理方法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珋±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0.05,则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模式的满意度
2.2手术操作时间对照组患者手术共计操作(78.59±7.44)min,观察组患者手术共计操作(61.20±6.58)min,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0.05)。
随机选取在2012年1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11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7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8岁,平均年龄为45.8岁。手术时间最长的患者为3.9h,最短的30min。这些手术包括妇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普外手术、骨科手术、泌尿科手术。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疾病种类等方面具有可比性。而且两组患者对本次的研究知情,并签有同意书。
1.2方法:
在两组患者手术之后,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种类进行相应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再给予细节护理。例如,在术前,护理人员要细致地给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参与医生护士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提前有所了解,从而帮助患者解除心里对手术的恐惧。在进入手术室之后,患者不免看见一尘不染的手术室会有畏惧心理,这时护理人员要陪同患者,并且要友善地和其打招呼,介绍自己,并向患者了解一些患者的基本信息。在手术之后,护理人员必需严密对患者进行观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有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且询问患者手术之后的感觉。解决患者提出的问题。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
1.3统计学分析:
以上的所有数据资料都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患者的数据记录可以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评分较观察组低,而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患者的满意度方面,对照组患者较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低,而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对于对照组的护理采用一般护理,就是除了常规检查之后不做任何帮助。对于术前、术后、术中都是按程序进行,不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对于患者提出的一些问题一般作答,但也能保证患者安全康复的出院。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观察组的护理则不同,除了进行应该做的常规事项还要贴心的服务,从患者入院到进入手术室,进行耐心的讲解,患者有任何不适一定要及时反馈。进入病房先敲门,之后进行自我介绍,与患者交心的交流,态度温和,让患者体会到家一般的温暖,术中也对患者进行心灵上的开导消除患者紧张感,术后更是经常探访,询问不适等,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1.3观察指标对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使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合并有需要改进的项目评价等共20个项目,得分越高则满意程度越高。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中非常满意为94例,满意的为42例,满意度为90.7%;对照组的患者中非常满意为20例,满意的为75例,满意度为63.3%。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013年1月~2013年6月于我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患者200例做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4.5±5.8)岁;选择2013年7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患者200例做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18例,女性82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3.9±5.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
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进行风险护理:由手术室工作人员对手术室内存在的风险缺陷进行分析与总结,概括如下:医院管理缺陷:医院护理人员人员流动性较大,且趋于年轻化,护理经验不足导致患者手术安全存在隐患;医院患者较多,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重,导致其心理压力较重,容易因过于疲劳出现差错或反应灵敏度下降,工作效率下降;对新进护理人员的培训不到位往往导致其由于对器械消毒与管理的不熟悉,药品知识的不了解而出现差错事故的发生;护理或各种器械设备操作流程不规范,这容易导致医护人员对手术相关物品使用不当而对手术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护理人员自身缺陷:部分护理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工作粗心大意等情况,因此常导致患者出现用药错误、输血错误,弄错患者,对患者安置不当,医疗器械准备不充分等风险事故。环境缺陷:护理人员对手术室消毒不彻底,空气清洁度不足;手术室内残余麻醉剂和消毒剂会对患者及护理人员产生一定不利影响;护理人员在术中因操作意外被手术器械所伤,有可能造成其发生院内感染等。针对以上缺陷与风险制定相关防范措施并执行:严格执行培训制度,提高护理人员质量:对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并定期进行医疗器械、手术室安全护理、新进药品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在培训后进行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考核评分;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护理意识,组织其进行相关卫生法规法纪的学习。严格执行手术室工作相关制度:护理在患者进行手术前需反复确定患者基本信息正确,避免发生输错液、开错刀等现象;严格执行手术室消毒管理制度,每次手术前均需对手术室进行清洁消毒,对空气中的灰尘数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手术室内空气洁净度达标;确保所有医疗器械消毒合格,对于外来器械必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避免交叉感染等现象的发生;及时进行手术护理记录,保证记录完全准确,术后认真清点所有物品,避免遗漏。预防自身伤害,避免院内感染:护理人员需对医疗器械充分了解,对患者手术清理有清晰的认识,在手术过程中需谨慎小心避免差错;同时,可带护目镜、手套等防止伤害发生,避免出现院内感染。逐步完善手术室相关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如发现新的护理工作缺陷或安全隐患即应组织护理工作人员进行讨论,确定应对方法;在工作的过程中逐步进行手术室规章制度的完善,确保护理工作的有据可依,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流程准确标准的完成,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事件,调查并记录患者投诉事件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并进行组间比较;在风险护理前后对护理人员进行手术室常用药物、器械相关知识以及基础业务能力的考核,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需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两组数据间P<0.05时认为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和投诉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投诉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护理人员考核评分比较
护理人员在实施风险护理后的考核评分显著高于风险护理前的评分,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