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体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15:07: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群众体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群众体育论文

篇1

群众体育的管理

是指群众体育的管理者遵循群众体育的发展规律,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提供最佳的方法和手段,对群众体育工作进行组织、宣传、计划、检查、评定的工作过程。

群众体育工作计划

是针对有组织的群众体育而言的。它是管理者对未来的群众体育工作进行的安排和部署。在制定群众体育工作计划时,既要确定未来群众体育的目标,也要具体指明实现这一目标的对策。因此,在群众体育管理活动中,计划既是对未来群众体育发展目标的展望,又是通往群众体育发展目标的桥梁。

身体锻炼的原则

是人们长期身体锻炼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是身体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是身体锻炼参加者在锻炼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动准则。身体锻炼原则应贯穿到身体锻炼的全过程,指导身体锻炼过程的各个方面。

自觉积极性原则

是指身体锻炼参加者在充分理解身体锻炼的目的、意义的基础上,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地进行身体锻炼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是指在身体锻炼中,要根据锻炼者自身的情况,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既能使身体产生一定的疲劳,又能承受,并能与休息合理地交替。

持续不间断原则

是指锻炼者按预定的锻炼计划,持之以恒,不间断地从事身体锻炼。

针对性原则

是指在身体锻炼过程中,根据锻炼者的个人特点以及季节、地域等客观条件,合理地确定锻炼内容、选择方法手段和安排运动负荷,使之符合实际需要。

身心全面发展的原则

是指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锻炼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要全面多样,使锻炼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身体锻炼,提高锻炼者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在身体锻炼中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具体心理训练手段,还可改善注意强度,克服情绪紧张等心理障碍,提高具体的心理素质。

健身运动

指为强身健体而从事的身体锻炼。通过锻炼,增强锻炼者各器官、各系统的机能,锻炼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健身运动可根据个人特点和爱好选用锻炼内容,既可采用竞技运动项目,也可采用日常生活中有锻炼价值的动作。

健美运动

指在健身的基础上,为增加身体美感而进行的锻炼。通过练习形成良好的体形和姿态。

医疗体育

又称康复体育,指病患者为了配合治愈某些疾病而进行的身体锻炼。医疗体育的内容,即根据疾病性质相应采取的手段。一般采用动作轻缓、运动负荷较小的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按摩、保健操等。为提高康复效果、缩短疗程而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在医生指导下,按运动处方进行定量锻炼。

矫正体育

指某些人为了弥补身体缺陷或克服功能而进行的身体锻炼。练习内容,应针对身体的特殊性专门安排,如轻度驼背可做脊柱弯曲矫正操,近视眼可通过眼保健操适当恢复视力或控制近视加深。

娱乐体育

指为了丰富生活、调节精神、欢度闲暇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娱乐体育以消遣、娱乐为目的,内容选择以个人爱好为前提,如游戏、球类活动、郊游、钓鱼、打猎、登高等。

防卫体育

指为提高防身和应变能力而进行的身体锻炼。这种锻炼既可强身,又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如摔跤、拳术、擒拿、攀登、爬越以及各种灵敏性、自我保护性的专门练习。

重复锻炼法

篇2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6―0049―04

1 问题的提出

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新型体育文化项目已经不再陌生,对传统的体育文化也不再感到新鲜。新颖、时尚、潮流、高科技等现代一些文化元素已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平常百姓家”,“尝鲜”、“追新”成为众多市民共同的心理趋势,如果这时还要大家一起来跳“广播操”、进行整齐划一的表演或健身活动,无疑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兴趣与爱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有必要对体育文化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体育作为最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内容与形式之一,更应该进行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逻辑法、数理法等对群众体育文化及其创新进行研究。

2.1 文献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方正数据库,Baidu、sohu等搜索引擎收集、查阅、整理了大量的关于此研究相关的书籍、论文、信息等资料。

2.2 观察法

采用实地观察法,选择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的现场观察,如:浦东陆家嘴街道的“海派秧歌”、长风街道的“健身手杖操”、沪东街道的“彩球健身操”、南码头的“扁鼓”、松江、徐汇地区的“排舞”等,进一步了解到群众性体育文化及其创新的内容与形式。

2.3 调查法

利用学术会议等机会,课题组访谈了国内社会体育学界知名的学者、专家10余人;选取上海市普陀区长风街道共26个社区,发放《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市民问卷600份,回收591份,剔除无效问卷64份,有效回收率为87.8%,并进行了效度与信度的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众体育文化需求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使得人民群众已经不再仅仅满足现有的体育文化内容与形式,为此,我们就此问题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喜欢体育文化”的402名受调人群中对于问及“是否”有“比较固定的体育文化活动项目”时,286名受调者回答“没有”,占总数的71.1%。在对新型体育文化的态度调查中我们分为有固定体育项目和无固定项目两种类型。结果,对于“没有固定体育文化项目”的人群而言,有九成的市民“愿意参加或尝试新型体育文化形式”;对于“有固定体育文化项目”的人群,这个数字也接近二成。说明现在许多城市居民普遍有种“尝鲜”、“猎奇”的心理,只要一种新型的体育文化形式效果良好、有一定的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会有一定的适用人群或市场需求。

3.2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内容与形式

通过文献参考、专家问卷和现场调研,我们将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方法分为四种:原创、整合、重塑和引进。如表2所示,本文以创新方法为依据,并结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对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进行分析。

3.2.1 原创

原创,即创造全新文化形态和文化内容的过程。相比较而言,它是程度最深、难度最大的一种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活动,具有开拓性的价值同时也是非常稀缺的。根据2005年的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是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无疑,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上海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更是国内列前。因此,关注老年人健康问题,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老年体育不足的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刘建教授创造出“手杖健身操”,在推广后深受老年男性朋友的喜爱,曾在东方明珠表演过场面宏大的“千人手杖操”,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可以说,手杖健身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老年男性健身操的一处空白,满足了他们喜欢健身操的需求,体现了原创型体育文化的价值。在2005年10月29日上海市长凤街道在长风公园大草坪上举行的“首届社区体育健身节闭幕式”上,来自各居委会的200名中老年男性朋友表演的手杖健身操成为了沪上一绝,得到上海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同年在参加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系列活动的“我们的家园――群众综合艺术成果展演”的155个节目中被评为12个优秀作品之一,并在东方网“东方新品系列合作活动”栏目中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在上海市首届广场中老年健身舞蹈汇演中获“广场舞表演奖”,并在南京路步行街上举行的闭幕式上再次进行表演,获得好评。据统计,目前,在上海已有数万名老年男性朋友跳起了这套手杖健身操。

在所有的创新类型中,原创型体育文化创新的价值和难度无疑都是最大的。作为创作者,刘建教授为了手杖健身操的创作可谓费尽心血,从动作编排、绘制成册到音乐创编、剪辑,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个人进行原创活动,不但要求创作者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而且需要创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坚韧的意志品质,只有具备这些优良的素质,进行原创型体育文化活动方有成功的可能。单兵作战在创新过程中。不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具有将本人想法完全付诸现实的优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从2003年第一套手杖健身操问世以来,直到2007年,刘建教授才创作出第二套,时间跨度达到四年,从中也反映出“单兵作战”的创新主体在海派体育文化创新中的局限性。

3.2.2 整合

整合,即以某种文化为主将不同类型或性质的文化按一定秩序结合起来,在功能上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出新的体育文化内容、形式体系。整合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创新方法,在今天的上海出现了一项深受居民喜爱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海派秧歌,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整合的创新方法是分不开的。

海派秧歌在继承传统秧歌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为秧歌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海派秧歌的音乐是以“茉莉花”、“太湖美”、“紫竹调”等江南名曲为基调和主题,进行多方面的变奏和开展,并以交响手段来取得更为新颖、丰富、立体的音响效果;其中既有最具民族特色的抒情委婉的二胡独奏,又有优雅高贵和轻曼柔和的弦乐发挥。在动作的创编方面海派秧歌既汲取现有北派秧歌的特长精华又增加了江南的婉约秀丽。还兼收了海外的别样风情。如在传统动作“走、摆、扭”的基础上加入了拉丁、恰恰、斗牛等国外体育舞蹈元素,使其中西合壁、南北兼容、刚柔相济;在服装设计制作方面海派秧歌突破了传统服装不是大襟就是肚兜的样式,尝试采用民族与西洋结合的式样和色调,比如喇叭加中袖、掐腰斜襟短衫等更加深受城市居民的喜欢;另外在道具的实用上,尽管沿用了扇子和手绢,但是却根据舞蹈动作的需要进行适当放大和加长,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种道具价廉物美、易做好买,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不必顾虑花钱太多,更利于项目的推广与普及。从2002年陆家嘴街道成立舞蹈队,到2003年第一套海派秧歌(梅园秧歌)面世,直至承办2007年11月13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泛长三角地区“浦东陆家嘴一梅园杯”海派秧歌邀请赛,经过几年的普及与推广,推进与发展,深受群众喜爱,曾在2007年作为群众文化活动比赛项目登上了享有声誉的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

与手杖健身操“单兵作战”相比,海派秧歌的创作则是由一个创作团队组成,包括音乐创作团队,动作编排团队,服装、道具团队等,所有的成员共同组成一个社会体育组织协会――海派秧歌专业委员会,由街道办事处群众文化科科长负责具体的工作。时至今日,由于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海派秧歌创作团队已经完成五部音乐创作、三套动作创作,目前计划是一年出两套新品,十年出20套,可谓是年年有新品,年年跳新品。在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海派秧歌已经发展成为一项能够满足群众体育文化需求的体育文化项目。

3.2.3 重塑

重塑,是将原有体育文化的核心要义加以重新阐释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使原有体育文化发生质的飞跃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达到一种新境界以便更能深刻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更能强烈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重塑是通过修正、完善和改造原有文化中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观念、理论和价值体系,实现内容和形式的自我超越,使之能与时偕行,与世界潮流同步从而保持这种体育文化形态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古代中国是个典型的农根国家,在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风调雨顺,舞龙便是人们为达到这一目的而祈求神灵保佑的一种方法。于是,舞龙与祈求丰年联系起来成为民间舞龙的主要文化内涵,而时至今日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使得舞龙运动传统的信仰价值变得毫无意义,要使流传千年的舞龙运动重新散发生命力,必须对舞龙运动的核心内容重新加以诠释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使舞龙运动在表演上、内容上、价值上发生质的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以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中国龙狮运动之乡”的上海浦东三林龙狮为例,在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塑方面就做出了很好的诠释。上海三林龙狮在继承传统民间龙狮文化的基础上集舞蹈的优美肢体语言、戏曲的定格亮相、武术的精气神韵,技巧的腾挪翻腾等多项文化艺术于一体,并辅以现代科技手段加以丰富想象和精心的安排,为古老的龙狮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如他们采用现代“光、电”技术使古老的龙狮运动散发出青春、时尚的光彩。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文化活动上海三林龙狮队敢于突破传统,打破自古“女子不舞龙”的习俗,成立了女子舞龙队,使专业、民俗味道很浓的龙狮运动真正变成了一项现代全民健身运动,而领命或受邀赴国外进行表演或传授技艺,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国外。另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体育文化产业的运作则是上海三林龙狮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的又一典范。上海三林镇大胆探索舞龙文化的产业化运作,逐步形成竞技、表演、游戏、龙具制作、知识授课和培训等产业链,同时还将申请舞龙知识产权、出版画册及音像制品、吸纳企业赞助冠名等。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并进行各种演出,上海三林龙狮运动走上了一条改事业型传统体育文化为半事业半产业性质的现代体育文化产业之路,并且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上海三林有男龙、女龙、奶奶龙、娃娃龙、少儿龙、中学生龙等共20多支队伍,其中男子竞技龙20人,表演龙60人,学生龙8支,教师龙1支,幼儿园娃娃龙2条,每个中学各有男、女龙队,共青团干部有一条50米长女子龙、4条8米长的5人龙,舞蹈队有两条小手龙。参加舞龙队的人员年龄从4岁到60岁。全镇汇演时,一次可以出现十几条各色龙,接近200人参加,按照男、女性别、年龄的不同,各种龙都有自己的舞法。可以说,龙舞已经成为三林全体人的精神象征。在进行舞龙运动的同时三林人也不忘舞狮运动的发展,“三林舞狮运动在明清时就比较发达,最初的舞狮动作只有10多个现在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动作,期间经历了多个演变阶段,极具本土特色”。近年来,三林舞龙舞狮培训了3000多人次,现在镇上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舞狮队,形成了一群娃娃龙,舞狮队的成员也有梯形结构,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都喜欢这项特殊的运动,龙狮运动已经成为上海三林地区的全民健身运动。

3.2.4 引进

引进,即是吸收、采纳外来的相对比较成熟的体育文化先进形式与内容的主要部分,为我所用,被我消化,同时根据本国或地区的特点和民族特色进行少量的、必要的创作和改进,从而达到使之能够很好地适合本地居民进行运动的一种创新方法。对于一切外来的体育文化形式和内容在进行引进的时候都要抱着辩证的态度进行辨别和甄选,看其是否适应我国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否有利于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准。当前流行于上海等地区的排舞运动(Line dance),就是一种典型的引进型体育文化项目。它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因其简单易学、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不需要特定舞伴等优点很快就在全世界流行起来,2004年传人国内后很快就受到许多市民的喜爱成为一种健康向上的群众性体育文化项目,成为引进型群众性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上海的排舞运动开始于2004年,在上海市体育局社会体育中心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使其流行于申城并成为居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文化项目。

3.3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评价

“创新”一词带有中性的含义,即不论是促进人类历史进步的体育创造性活动(在此姑且认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中性的)还是阻碍人类历史进步的体育创造性活动,都应视为创新。因此,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文化活动,从宏观上看,判断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主要尺度应是能否满足人民群众体育文化需求,能否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城市的发挥。从微观上看,评价的内容应该更加具体化。表3是我国体育界专家

的看法。

3.3.1 坚持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实际上是创新主体在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指导下基于对群众体育文化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而进行的文化创造,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它以体育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促进体育科学的发展、创新和体育知识的普及等为使命,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反对迷信反对各种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因而它是一种具有高度创新性的文化。以价值尺度判断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实践,就是看这种实践能否实现人的价值诉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看创新成果是否具有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文明、健康、娱乐、和谐以及审美无疑就是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社会价值;而形成体育文化产品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则充分体现了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经济价值。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应该是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体,两者合力才能保障创新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3.3.2 坚持历史尺度与时代尺度的统一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活动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之一是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尊重原有体育文化本质”则是历史尺度的重要标准。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毕竟只是适应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产物,发展至今难免会有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在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时尚的文化元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表现出来.则会为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然,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合与重塑时,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超过人民群众可接受的情感范围,不能丢缺传统体育文化的神韵,否则就会使创新过程迷失方向,因此,坚持历史尺度与时代尺度的统一,是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又一尺度。

3.3.3 坚持群体尺度与整体尺度的统一

篇3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98-01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一个特殊的群体——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主要指智力有缺陷者、肢体残疾者、经济欠发达地域的生活贫困者、因被遗弃或亲人失散等原因形成的流浪者、由于下岗失业而又缺乏一定技能且家庭经济负担较重者,在生活能力上呈现弱势形态的人群。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作为社会群体的特定组成部分——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的新闻媒体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将发生在弱势群体中的各类事件及时准确地报道出来,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他们的人文关怀,这就需要记者从不同角度来选择好舆论定位。

一、以事实定位,客观、策略地反映社会现象

电视新闻在弱势群体报道中引导舆论的功能是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在弱势群体报道中,记者接触到了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流浪者。他们每日依靠四处收集废品、沿街乞讨、帮助别人干苦力来维持生存。虽然生活艰苦,但从他们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人看似能够适应种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但却难以适应人们鄙视的目光。社会帮他们一把,他们可能会在正途上努力拼搏、创造未来。但如果社会选择抛弃他们,他们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而走上歧途,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报道这类事件时不但要做到客观、真实,同时更要讲究策略。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自尊心和自卑心理都很强,如果按照常规性新闻来采访,恐怕摄像还没开始人家便逃之夭夭,有时还会被他们所误解,导致反感情绪。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与他们朝夕相处,与他们同喜同悲,真正取得了他们的信任。通过他们的言行真实地采写了《流浪者畅想未来》的报道。

二、以典型定位,平实、感人地引导社会激情

典型宣传历来是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方法,也是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标志。在弱势群体中选择那些积极上进、意志坚强、不向困难低头的成功典型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根据记者以往的报道经验,树立典型往往选择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其本质属性也应是时代闪光点的重大典型。但仔细分析弱势群体的特征,无论是内部条件还是外部条件他们与其他群体都具有很大的差异,一旦将典型树得过高过大难免会使他们产生距离感,最终报道难以真正被其接受。于是记者经过深入采访后将报道重心放在了弱势群体中具有普遍性的事例上。

在采访中记者结识了一位下岗职工张强,在他身上不但具有弱势群体的共性,而且他的事例也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记者根据他的事迹,深入采写了《逆境压不垮咱下岗职工的脊梁》的报道。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推动了佳木斯市扶贫解困工程的进程,也深深体会到选择恰当典型的重要性。

篇4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45-01

1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与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在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长期保持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及优异竞赛成绩的基础上,需充分发挥其优势,开拓广泛的群众性,将其与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脱节现象,进行完善整合,使得两者之间相互融洽,共同发展。以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带动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重要基础,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关键支撑,两者之间有着重要的互推作用。

2 互动和发展的主要表现

2.1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的发展现状

2.1.1 基本概况

我校于2005年获准成立西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由健美操、跆拳道、乒乓球三个优势项目组成,现有高水平运动员近100名,在学校统筹领导下,实行整体管理模式。近年,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不断地在运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在竞赛外还涌现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扩大了学校办学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极大地推动了校园群众体育文化整体发展。

2.1.2 对外发展现状

我校高水平运动队自建队以来,在强大优秀的教练员团队带领下,及我校运动员综合素质的突出表现,多次代表中国、四川省、西华大学参加各类国际国内的体育竞赛,为我校争夺荣誉。跆拳道荣获亚洲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团体季军、个人两金一银的好成绩;啦啦操荣获世界啦啦操锦标赛第六名,健力宝亚运啦啦队选拔赛全国总冠军,先后受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表演;乒乓球荣获第十六届、十七届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甲组团体冠、亚军。这些都是我校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将其利用与发展对我校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3 对内发展现状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均开有体育教学课程,利用优秀的教师资源培养全体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在学生第二课堂中,学校开展有每年度的校内啦啦操比赛,从中选出一批爱好及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校啦啦队学习和培训;在学生社团中,我校成立有乒乓球协会、跆拳道协会和空手道协会,吸引了大批兴趣爱好者加入;在大型校园活动中,啦啦操和跆拳道也参与其中,将其专业的表演呈现给全体师生;在校园承办跆拳道、啦啦操和乒乓球的全国或省、市的比赛中,吸引了许多师生的关注,等等。但这些都还远远不足,未能全面充分的利用,若借助这些优势将其壮大,必将我校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2.2 互动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对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不足,未充分扮演好示范者和引领者的角色。高水平优势项目在对外运动竞赛中屡次获得突出成绩,但与校园群众体育文化互动这块却过于缺乏。校内运动竞赛举办过少,高水平优势项目仅有啦啦操在校园内举办每年度的啦啦操比赛,而乒乓球、跆拳道竞赛这块就相对缺乏;高水平优势项目在专业知识和技术传播方面不全面,仅开设有体育教学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通过传统教育教学让学生只能对其有初步认知,未将强大的物质资源合理利用和衔接,对于开展高水平优势项目运动员平日训练和运动竞赛的观摩活动太少,大多数学生对此都处于懵懂状态,并不懂得其内涵和意义;高水平优势项目在校内学生社团中建立有乒乓球协会、跆拳道协会和空手道协会,却还未建有啦啦操协会、健美操协会等学生组织,这说明我们对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意识还未完善,不要将其现有资源予以空置;高水平优势项目取得优异成绩后,未做及时和全面的宣传,普通学生对其了解甚少,不曾知晓运动员背后的艰辛和赛场中顽强拼搏、团结一致的精神,使得彼此间存在距离感;高水平优势项目作为我校最主要的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同时还需要一群强大的拥护者,才能把此元素迅速传播,带动发展。全体师生是主体,只有把主体有效整合,把资源最大化利用,才能实现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快速发展。

2.3 存在不足的原因

篇5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社区体育 社会发展 影响

一、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我国社区体育实践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先以“区域性单位横向体育联合体――街道社区体协”的形式出现。1991年,群众体育管理部门(天津市体委群体处,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的同志开始对“社区体育”下定义。1993年11月,国家体委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首次将社区体育研究作为征文内容,在会议上肖淑伦、王凯珍、李建国3位同志报送了3篇社区体育方面的论文,他们三人都对社区体育下了定义,后来吕树庭、任海、卢元镇也对社区体育下了定义。

根据我国学者对社区体育所下的定义,作者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将这几位学者的定义概括后得出:社区体育是:

(一)区域性体育,区域范围相当于基础居民社区(街道办事处辖区的基层社区);

(二)面向全体社区成员;

(三)以社区的体育设施和自然环境为基础条件;

(四)是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目的,就近就地开展的群众体育。

我国学者王凯珍、李建国、吕树庭、任海、肖淑伦、卢元镇等,他们对社区体育构成要素分别进行了研究。作者根据他们对社区体育构成要素的分析,总结得出:社区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的主导要素;社区成员是社区体育的活动主体;场地设施和经费是社区体育的物质保证;管理者和指导者是联系社区体育各要素之间的纽带;社区体育活动是社区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直接目标。

二、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背景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背景主要是;社会体育需求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郑州市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经济实力得到改善,人们的体育需求和健康意识日益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必然结果,社区体育也主动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逐步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适宜条件,社区老龄人口增多,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体育需求增长和居民参与意识增强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一)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必然结果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是社会体育发展适应郑州市的必然结果。对于体育来说,单位再也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占用工作时间来组织本单位和本行业跨地区的各种体育活动,制度化的“单位体育”受到了单位专业化功能限定,单位经济压力等方面的制约,这一系列的变化冲击了以往的“单位社会化”现象,单位的许多职能正在分给社会,由社区承担起来,一向以“条条管理”“单位管理”为主的社会体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而人们的体育需求却在不断的增长,其体育利益取向开始由单位转向社区,于是20世纪90年代初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应运而生。

(二)逐步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适宜条件

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对郑州市基层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的社会服务职能分离到社区,加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以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紧密相关,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质量与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日益密切,尽快建立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已是众望所归。社区体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区文化和社会生活,它对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加强人际关系的交往,培养社区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强化社区意识,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对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动力

随着我国离退休制度的建立,大批的离退休人员涌向社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人均寿命的逐渐增长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据有关资料报告,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约1.8亿,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同时为了扩大青年人的就业机会以及企业改制,大批的中年人提前退休扩充了这支队伍。老年人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而且还有迫切的健康长寿愿望,体育活动正好是他们保持健康,消除孤独与寂寞,延缓衰老,打发闲暇时间的理想途径,老年人对体育的热爱,推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四)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促进因素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们对体育锻炼需求的增长,政府一家办体育已不能适应居民体育发展的需要,必须走体育社会化道路,体育社会化要求全社会都要关注体育,重视体育,支持体育事业。社区体育既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体育社会化的产物。

三、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对郑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内需,带动了居民的消费。居民不管是参与哪一种体育锻炼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本身就带动了郑州市经济的发展。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就必须有相应的场地和器材,所以,社区居民的要求就是政府需要服务的领域,政府把这些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各方面的资金去建设,这种基础建设,也是促进郑州市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城市居民参加各种社区体育活动,就需要购买体育服装用品和器材,这种体育消费,也是促进郑州市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将会更加注重娱乐性,健身性,达到效果的全面性,社区体育对郑州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二)对郑州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意识形态,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而社区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还可以让他们在锻炼中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社区体育文化已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对人们日常生活有较大影响。社区体育文化表现出大众化、生活化、本土化。社区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抵制不良文化,还可以发扬本土优秀文化。郑州市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一些不良文化现象的泛起,迷信、赌、黄、毒等,给一些居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不良影响,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有关部门除了运用社会强制手段之外,还利用社区体育活动在健康本质精神上与这类现象对立形成的有效控制手段,借助于体育手段铲除其存在的根源,再进行一定程度的遏制,促使居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改变一些居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让他们从物欲的沉迷中解放出来,获得身心上的健康,从而排斥了不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发挥本土化的优势,河南省是武术传统之乡,少林寺,塔沟武校等武术训练基地都集中在郑州市郊县,传统的习俗对居民的影响至深,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对武术,太极的热爱,带动了这项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对郑州市社区居民的影响

根据作者的调查,近80%的居民都不同程度的参与了社区体育活动,他们也肯定了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社区体育活动调节了人们的情绪,提高了人体各个系统器官的机能,消除了人们在工作中的疲劳,提高工作效率,使居民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可使人们从中获得重要的基本经验和感性认识,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使居民在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不愉快能够得以快速发泄。居民开始走到一起来,由不认识到认识,再到熟悉,形成一个社会文化交往的圈子,通过参与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体验自我存在和自我实现的快乐,懂得了互相关心,支持和配合,促进居民相互交流与合作,使居民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价值观有了进一步认识,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社区体育活动对建立人们之间新型社会关系和融合家庭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有益的休闲娱乐健身活动,吸引众多的居民参与到其中,善度了居民的闲暇时间,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抵制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区体育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全面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使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还加强了社区内部居民的交流,发展了社区经济,改善了社区环境,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的稳定繁荣,社区的功能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政府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高度关心,更是积极倡导人民群众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区体育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居民与居民、政府与居民的纽带,在融洽情感和凝聚人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活动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发挥了社区的纽带作用,加强了社区体育建设,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明的和谐发展。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推动了社区建设,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调节了居民的情绪,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使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加强了社区的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在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的同时,对促进社区整合、增进社区居民沟通、规范人们行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有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体育的功能也在日益增强,它已成为精神文明和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在力量,促进了社会和人全面和谐地发展。

基金项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 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 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 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5] 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6] 周传志.新时期社区体育的机遇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6).

篇6

 自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据四川省市省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89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0302元 [1]。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有力地保证了全省各项事业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得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消费目标向娱乐、精神消费转移,体育消费也逐年增长。伴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众多城镇居民特别是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者的一种共识。

 1.2 体育消费动机

 消费动机是诱发和维持人们进行体育消费以达到个人对体育需求目的的内在动力。体育消费行为则是这种内在动力的结果[2]。通过对四川省各年龄组城镇居民进行体育消费动机调查结果统计发现,四川省城镇居民进行体育消费动机的排序依次为:身心健康动机;休闲娱乐动机;调整心情动机;健美体形动机;社会交往动机;体验乐趣动机。其中,前四项平均选择率达到86.92% 。这一点充分说明城镇居民的思想进步,思维活跃,体育消费动机和态度是积极的,这种积极态度将为全面健身计划实施、参与体育的人口增加及诱发体育消费和促进体育市场发展奠定基础。

 1.3 体育健身消费动机水平的比较

 四川省城镇居民在体育消费动机水平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一,男性的休闲娱乐动机和健美体形动机明显高于女性,且消费价值观也存在性别差异。其二,不同年龄群体在健身娱乐消费的金额上明显不同,中青年群体明显高于老年群体,老年群体更讲究消费需求的实效性,他们进行体育消费主要是追求健身效果, 自娱自乐,并不存在多少货币支付行为,而中青年群体既追求健身效果,同时也追求娱乐休闲。其三,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在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价值量上也存在差异。

 2 四川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形式与特点分析

 从居民的体育消费形式上来看,24~45岁城镇居民消费比例较其他年龄段要高, 首先是体育实物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消耗的实物产品。其次是体育信息消费,是指人们购买体育类期刊、书报或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等所进行的消费,这类消费正逐渐上升。最后一类是观赏型体育消费,观赏型体育消费增长较快,消费比例居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运动水平的提高,观赏型消费支出会增大。四川省的体育消费支出从整体排名来看,处于中上水平,高出全国水平,处于西部领先水平[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大,四川省体育消费市场将会展现出更大的潜力。

 3 对四川省体育消费市场发展的思考

 3.1 以城镇居民体育消费选择和能力为立足点开发体育市场调查表明,四川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和消费能力存在明显的消费主体特征,体育论文范文根据年龄、性别、收入、职业和生活水平消费的城镇居民依其体育消费动机和消费承受能力对体育服务产品消费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因此,开发与之相适宜的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推出符合各类消费群体需求的产品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并根据区域性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体育市场的走势。

 3.2 培养体育市场消费主体,强化群众体育消费意识和行为。体育人口、体育消费需求和体育消费水平是决定体育市场大小的三个基本要素,因此,努力培养体育市场的消费主体,积极倡导和鼓励群众进入体育市场参与体育消费。在不断开发多样性体育市场、提高体育物质产品引发居民体育消费欲望的同时,配合各种媒体宣传以强化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意识和行为。

 3.3 加大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的开发力度

 体育娱乐健身市场和竞赛表演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市场。重点开发强身健体、欢度余暇、愉悦身心和体育康复等健身保健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也应重点开发那些进入职业化管理且竞技水平高的、观赏性极佳的各类竞赛项目,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发社会体育活动竞赛市场和商业性竞技市场,以高品质服务吸引消费者进入该类体育市场。并且不断完善体育市场体系,加强对体育市场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

 4 结论与建议

 (1) 四川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使城市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不仅使居民消费支出连年增加,而且有一定剩余,为体育消费奠定一定的基础。

 (2) 强身健心、防病治病、休闲娱乐是四川省市城市居民消费的主要动机。

 (3) 中青年是四川省市体育消费的主要群体,24~45岁居民消费比例较其他年龄段要高。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支出水平从整体排名来看,处于中上水平,高出全国水平,处于西部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