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7: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献计量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我国中央银行业务由于具有特殊性,所以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一是应收利息、待摊费用等科目没有在表内设置。虽然设有“暂收款项、暂付款项”等科目,但其核算内容与企业会计具有不同的资金性质,其性质仅是临时性、过渡性的。二是再贷款、再贴现这类资产是根据国家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而操作和发放的。发行债券时也是按债券面值计价,所发生的各类费用直接计入当期业务支出列损益。三是对固定资产计价时,仅在购建时一次性列支,除规定的特殊变动外一般不做调整,存续期间也不计提折旧,清理时一次性核销原值。四是各项财务收入的确认,以我国中央银行实际收到的各项收入计入相应账户。五是所有支出全部纳入财务支出核算,财务支出不准预提虚列,一律据实列支。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费用开支范围及标准,上报财政部批准后实施。每一会计年度的本期收入减去本期支出、减去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核定的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所得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六是固定资产只在表外计算折旧额。七是应收未收利息在表外反映。
(二)我国中央银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
我国中央银行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对各项资产进行确认、计量,按各项财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存续期间财产价值不做调整。历史成本计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汇储备占款和贵金属不随价值变动和汇率波动定期调整账面价值,只按历史成本进行核算。二是再贷款按发放时的实际金额入账,不采用重估价值,不进行减值测试,不计提损失准备,对其应收未收利息不纳入表内核算,只在表外反映。三是固定资产按购建时成本计价,存续期间不计提折旧,只对规定的特殊变动原因做价值调整。四是有价证券的入账价值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列账,溢价、折价不做摊销,存续期间不按市价法或摊余成本法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五是国际金融组织资产按出资时实际支付的金额入账。
(三)我国中央银行现行会计标准的历史成因。
我国中央银行长期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和采用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属性有其历史成因。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长期存在是由我国中央银行单位性质所决定的。我国中央银行作为行政性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利润指标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企事业单位。我国中央银行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目标,更加注重资金使用的真实性,从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相关性角度出发,我国中央银行更偏重于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二、我国中央银行现行会计标准质量现状
我国中央银行遵循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行“统一领导、预算管理、分级核算、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资产项目中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必须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再贷款、再贴现根据国家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操作和发放;负债项目均按实际发生额计价,发行债券按债券面值计价,发行债券发生的各种费用计入当期业务支出;财务收入项目的确认按实际收到各项收入后计入相应账户;支出项目全部纳入财务支出核算,财务支出一律按规定的核算内容据实列支,不得预提虚列。利润等于各项收入减去各项支出,利润按财政部批准的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净亏损首先由历年提取的总准备金弥补,不足弥补的部分由中央财政拨补。所有者权益全部由国家所有,未经财政部批准不得变动。财务决算报告年度终了后按规定期限逐级上报上级行和财政部派出机构。财务收支、会计事务接受国务院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我国中央银行的现行会计标准虽然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未跟进会计制度改革和金融全球化步伐。
2003年英国伦敦中央银行出版社对全球159个中央银行的会计实务调查表明,各国中央银行对国际会计准则是认同度高达82%,大多直接或间接采用了国际会计标准。2006年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的趋同,相续颁布的金融机构会计准则也确立了权责发生制和公允价值作为会计确认基础的地位。伴随日益全球化的经济金融环境,我国国际经济金融活动的参与程度日趋频繁,我国中央银行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交流也在不断增加,对各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趋同性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差异较大将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直接形成交流障碍。
(二)与当前业务需求相比会计核算基础相对落后。
我国中央银行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实行由政府主导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直接决定了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能够实现年度预算安排与财务收支的有效配比。收付实现制虽然能够较好反映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但是不能完整反映中央银行的资产状况。当前我国中央银行资产种类日趋多样化、市场交易日益频繁,仅采用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中央银行全部资产状况的要求。
(三)不符合会计信息相关性和谨慎性要求。
我国中央银行持有相当数量的外汇储备、金银和有价证券,它们是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的必要工具,上述资产的价格受国际、国内多项因素的综合影响,币种、供求、利率和汇率等的波动都将对其价格造成较大影响。对外汇储备、金银和有价证券等资产实际发生减值时,由于没有引入客观的计量方法,对其现行的真实价值无法准确衡量,从而减值准备也无法相应计提,实际价值会与账面价值产生严重不符时,隐藏了较大的财务风险。上述资产如仍按现行历史成本法计价,将导致中央银行这些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脱离其市场价值,这将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判断。
三、我国中央银行现行会计标准的会计学选择方向
我国中央银行现行会计标准正在经历多项核算改革,借鉴国外中央银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中央银行经营成果的会计标准是大势所趋。虽然这些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会计和财务准则,由于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制度和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其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能力目前远远不能满足新准则后的需求,完善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势在必行。与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国外许多中央银行执行的会计标准相比,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还存在不足之处,亟待改进。
(一)合理借鉴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会计标准。
随着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中央银行与外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的交流日益紧密,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活动日益频繁,正因如此,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已势在必行。我国中央银行要高度关注国内外会计准则新动态,认真研究各国中央银行国际会计准则的运用效果,找准我国中央银行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切入点和范围,成功借鉴发达国家会计标准改革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中央银行的实际情况和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发展方向,制定符合我国中央银行自身特点的新会计标准,并将研究成果积极运用到中央银行会计实践活动中去。借鉴国外中央银行会计准则经验,逐步靠拢国际会计准则,采用谨慎性原则,真实、公允地反映中央银行经营成果是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制定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制度支撑。
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会计标准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我国中央银行应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标准制度或准则。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为准确计量各期间的成本和收益情况,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二是完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原则,引入配比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三是根据资产持有目的不同,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计算资产价值;四是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对外披露机制,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有效性。
(三)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具体设计
1.我国中央银行会计基础宜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用的“二元结构”模式。
会计基础仅仅是一种计量标准,它脱离了会计体系这一整体,是不可能发挥出应有作用的。只有在有效的财务报告和政府会计制度框架设计下,应计制的应用才有其实际意义。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尚未明确财务报告的范围标准,从成本效益原则角度出发考虑,我国中央银行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短期内尚不具备条件。因此,我国中央银行近期内还是采取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辅的“二元结构”模式为宜。
2.对跨年度结算财务资金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更科学。
在现行收付实现制下,我国中央银行跨年度结算财务资金业务如跨年度结算采购资金、工程款等,存在会计核算无依据、预提虚列和账务处理不真实等问题。采用权责发生制,增设“待清算支出”、“应付支出”等类似科目,核算当年已安排未支出或应付未付的款项,项目发生时直接从费用账户将相关费用转入。在下一年度实际支付时,直接做冲减“待清算支出”、“应付支出”账务处理,不再列支费用科目。在当前部门预算制下,这种做法我国中央银行可以更为科学的安排费用开支。
3.对再贷款业务计提减值准备,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手段。
我国中央银行应根据再贷款业务的风险程度大小,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减值准备金额与风险大小成正比。对再贷款业务应根据不同种类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对不同类别再贷款业务存在的逾期或无法收回的风险程度大小做出评估,可参考借鉴商业银行贷款的五级分类标准做法,分别计提相应减值准备。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发放的再贷款金额较大,如果计提减值准备则相应的计提数额会较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会造成损益的巨大波动,不利于客观评价。考虑此因素,我国中央银行再贷款减值准备可计入权益核算。
线性代数这门课程有一个特点: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整个课程呈现出一种块状结构,原因是线性代数学科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没有一条明确的主线。内容有行列式、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特征值问题、二次型、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我们几乎可以找到从线性方程组、行列式、向量、矩阵、多项式、线性空间、线性变换中的任何一个分块开始展开的教材,其展开过程主要取决于作者串联这些分块的形式逻辑的脉络[1]。实际上,课程内容的展开不仅取决于课程本身的逻辑,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因素。行列式、矩阵运算和方程组求解通常都被认为容易被学生理解的内容,而向量组的线性关系问题是线性代数的难点。通常的线性代数知识体系是按照由易到难道顺序安排,这样似乎可以渐进地接受难点,但实际上有以下几个弊端:(1)由于难点出现的时间较迟,学生没有机会对难点进行重复运用和消化理解就已经进入课程的尾声;(2)从心理上讲,学生学习有先入为主的现象,最开始学到的知识最容易记住,因此难点后出现也不利于学生接受;(3)运用向量组的线性关系理论可以统领线性代数的重点内容,如果不尽早引入这个理论,就不容易将块状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1. 线性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现
线性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向量组的线性组合、向量的线性表示、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向量组的线性无关性、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向量组的秩等。
对任意一个向量组,以这个向量组为列向量组构造矩阵,可以通过对实施初等行变换判别列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进而获得该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同时可以获得向量组中任意一个向量由最大无关组线性表示的表示系数,也可以获得向量组的秩。可见,向量组的线性关系问题集中表现在矩阵的初等行变换过程中。可以认为数学论文,矩阵的初等行变换过程是向量组线性关系理论的外在表现。
2. 基于线性关系理论的线性代数知识体系与关联
线性代数中主要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解线性方程组实现的,可以说线性代数的核心内容是线性方程组,而研究线性方程组及其解靠的是矩阵及其矩阵的初等行变换。因此,以线性方程组为出发点,可以为以后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通过线性方程组可以引出矩阵概念,并引出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方法,进一步引出向量概念,以及向量的线性运算和矩阵与向量乘法运算。在这些基本概念和运算的基础上,线性方程组可以表示矩阵形式和向量形式,其中,是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为矩阵的列向量组,是线性方程组的常数列向量[2]。
由向量形式方程组进一步讨论向量组的线性关系理论,为深入研究和理解线性代数的其它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从矩阵形式的方程组出发进一步讨论矩阵运算,特别是在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和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下,矩阵的秩的定义变得很简单,逆矩阵也很容易理解。行列式可以认为是方阵中的一个特殊概念,事实上,阶行列式也可以用个为向量定义[2]。在行列式和线性方程组概念下,很自然地讨论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问题。二次型标准形问题则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概念基础上处理。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则是向量方法和矩阵方法的升华[3]杂志网。
在这种知识体系下,向量和矩阵是线性代数的核心工具,矩阵的初等变换是代数的核心方法,而向量组的线性关系理论是核心理论。矩阵的初等变换这一方法不仅可用于求解线性方程组,他还可用于求矩阵的逆矩阵;求矩阵的秩;求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及其秩;求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求向量空间的基及维数;求特征向量;求实二次型的标准形等。而对于这些问题的理性认识则需要向量组的线性关系理论。
3. 知识体系展开的基本逻辑
怎样设计线性代数课程的科学体系?这取决于我们对学科内容的本质的理解,对该学科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课程的目标。在我国,理工科的线性代数教科书是把线性代数的各部分内容作为工具来掌握,而忽视了这门学科最终形成的思想基石――空间与变换,因此这样的课程并没有真正跨进线性代数的思想殿堂,顶多只能视为矩阵运算的初级教程。而我国数学专业的高等代数课程又过分沉湎于形式化概念的逻辑体系构建,而忽略了线性代数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背景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前景,因此这样的课程在学完之后也不易明白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甚至以为仅仅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期准备[1]。
很多文献([1][4][5])讨论了线性代数的知识体系,但是学者们基本上只考虑知识体系本身,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线性代数的一个公认特点是内容抽象,要真正掌握线性代数的原理与方法必须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对形式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形式逻辑的演绎能力,而这两种能力要求几乎超越了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能力储备。面对抽象的课程内容和复杂度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7]。按照块状结构安排线性代数的知识体系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
通常按照块状结构安排线性代数的知识体系,便于教师理解,但是,学生很难建立块状结构之间的联系。基于线性关系理论的线性代数知识体系是从学生认识能力出发数学论文,由现实世界的问题引出数学概念,使学生感到是因为解决现实的需要而学习新的数学概念、理论和方法。这种由现实问题到解决方法的逻辑关系称为生活逻辑,而按照块状结构形成的知识关系成为学科逻辑[7]。学科逻辑是出于本学科的研究者知识整理的需要,不适合向学生传授知识。基于线性关系理论的线性代数知识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按生活逻辑展开的。首先,学生容易认识线性方程组与现实的联系,随着解决线性方程组问题过程的深化,提出矩阵和向量概念;进一步,矩阵和向量等新的元素需要进行运算,因此分别讨论向量运算(主要是线性关系理论和方法)和矩阵运算;具备了线性代数的核心工具(向量和矩阵)、核心方法(矩阵的初等变换)和核心理论(向量组的线性关系理论),就可以继续讨论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可以讨论二次型,也可以讨论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整个线性代数知识是按照需求展开的,因此,很多过去块状结构中的知识内容(如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等)并非一次性的安排在一章之内,而是在不同的章节中逐渐深入展开。这样安排便于形成以矩阵初等变换为核心方法和向量组的线性关系理论为核心理论的主线,便于学生渐进理解线性代数的难点。
4. 结论
基于线性关系理论的线性代数知识体系将线性代数知识按生活逻辑展开,以向量和矩阵为核心工具,矩阵的初等变换为核心方法,以向量组的线性关系理论为核心理论,形成线性代数的知识主线。这种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线性代数的难点,克服学习上的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1]刘学质.线性代数的体系与方法[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20(7):142-144.
[2]Peter D. Lax.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第二版)[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3]王玺等.线性代数[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4]彭德艳,金传榆.《线性代数》内容的关联性研究[J]. 大学数学,2007.23(1):170-175.
[5]贺继康.高等代数课程结构简论[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19(4):77-79.
[6]王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情绪因素与教师行为分析[J].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4.20(4):95-98.
循证医学,作为目前最有活力的新兴学科,它汇集最新、最佳临床证据,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理论体系,指导临床医疗决策的实施。循证性指南的“灵魂”是强调高质量的证据,因此证据的搜集与级别判定和推荐意见的形成是循证性指南制定过程的关键。证据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指南的质量,而严格的文献评价是对证据质量优劣分析的重要环节。严格文献评价,采用明确的评价原则和科学的评价工具,对已发表的临床科研文献从真实性和实用性两方面进行批评性评价,找出被评价文献的优缺点,经过评价后的文献成为证据来源。这不仅体现了循证医学以“证据”为核心的思想,而且为重症肌无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构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方法学基础。有关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文献报道繁多,鉴于目前中医临床医生对实用性及科学性较高的重症肌无力指南的迫切需求,本文通过对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现代文献进行检索和严格评价,借此抛砖引玉,为“重症肌无力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修订提供循证证据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证据产生的总体思路工作组
在确定小组成员、明确研究主题后,对相关的中文文献、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英文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检索和评价。由工作组4名人员分别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进行文献检索,2名人员采用背对背方式对文献进行逐一评价,遇到对同一文献评价结果差异较大时,由2人协商解决,若仍不能解决时由工作组成员进行集中讨论解决。
1.2 文献检索
1.2.1现代中文文献检索策略
1)分析研究主题:根据本研究内容和需求,以尽量查全为原则,工作小组分别依据病名:“重症肌无力、屡病、屡证”等主题词、针对重症肌无力的干预措施或暴露因素、结局等方面提取关键词。以某些传统方药、治法、特色诊疗技术等均可作为检索词,如“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等;本领域或本行业某些造诣深厚的知名专家姓名也可作为检索词,如“吴以岭”“况时祥”等。
2)检索数据库:①选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I}I)(时间:1980年至2015年8月);②选用维普数据库(时间:1989年8月至2015年8月);③选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时I司;1978年8月至2015年8月);④百度、谷歌等网页中检索该病相关中医研究。
3)检索方式:以计算机检索为主。
1.2.2英文文献检索检索策略:
1)分析研究主题:根据研究内容和需求,分解研究的主题概念,确定关键词或主题词,确定检索词:Myasthenia Gravis ,MG,Myasthenia Gravi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tine .
2)检索资源:通过Google , IOF等国际上专业学术网站进行有关重症肌无力文献检索;检索医学数据库如PubMed , Medli、等,最后按照本研究的要求进行筛选。
1.3 纳人标准
1)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2)中医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RCT)类文献的纳人标准:①研究类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②研究对象:重症肌无力患者;③报告了研究对象来源(住院或门诊)和其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病程等);④陈述了研究目的;⑤明确了研究的诊断标准、纳人与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⑥交代了随机的方法(简单随机法、数字表随机法等);⑦干预措施:各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或针刺、艾灸等中医疗法;⑧报告了结局测量,并解读;⑨研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说明。
3)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纳人:①观察对象:重症肌无力患者(波动期,稳定期,危象期)②有明确研究目的和诊断标准③干预措施:各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或针刺、艾灸等中医疗法;④报告了研究结局,并解读。4)基于中医临床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总结的病例系列或病例报告。
1.4 排除标准
以“屡病”研究文献题目,但内容描述非“重症肌无力”文献;文献综述类文献;纯理论研究文献;纯西医治疗本病临床研究文献及动物实验类研究。
1.5 文献质量评价方法Meta
分析类文献评价采用AMSTAR量表.评价每个条款的评语选项有“是”“否”“不清楚”以及“未采用”,并给与计分,如“是”为1分,“否”“不清楚”或“未提及”为0分,共11分,AMSTAR量表得分0一4分为低质量研究,5一8分为中等质量研究,9一11分为高质量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类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改良Jadad量表[a〕评价:随机序列的产生、随机化的隐藏、盲法、撤出与退出3方面情况。1一3分视为低质量研究,4一7分视为高质量研究。
非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采用MINORS量表[9〕条目评价,评价指标共12条,每条分值为0 -2分。前8条针对无对照的研究,最高分为16分;前8条与后4条目一并作为有对照组的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最高分为24分。0分表示未报道;;1分表示报道了但信息不充分;;2分表示报道了且提供了充分的信息。
1.6 文献证据分级及推荐级别中医药的临床证据分级方法
按照“传统医学证据体的构成及证据分级的建议”中提出的“基于证据体的临床研究证据分级参考建议”实施。
2 结果
2.1 检索CNKI,CBM、维普、Pubmed等文献数据库
检索文献32 670篇,所有文献题录导人NoteEx-press软件,剔重并经过筛选后最终纳人430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2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61,病例系列112篇,病例报告197篇。
2.2 文献质量评价
根据检索所得出的文献分类,研究小组应用前面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表2、表3。从上述列表可以看出,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系统分析或Meta分析的文献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为中等质量。占绝大多数的病例系列或病例报告类的文献质量评分也均在12分或12分以下。
2.3 文献证据
级别检索得出372篇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文献中,推荐级别为IV,104篇,推荐级别为V , 268篇。
[3]周述文,郭晓军,孙爱平,汤海洪.电子商务网站的分类及评价初探[J].中国管理科学,2000,S1:748-754
[4]蒋颖,金碧辉,刘筱敏.期刊论文的作者合作度与合作作者的自引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0,12:23-28
摘要:对2013年1月出版的《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中药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时珍国医国
>> 我国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我国酸枣研究现状 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电子文件元数据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风险分析方法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学习倦怠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中医体质文献计量学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化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基于CNKI的中医治疗肥胖文献计量学分析 对国内“压力”主题体育类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学校武术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2003年~2012年我国档案学对电子政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近十年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天津中医药》作者群的信息计量学分析 我国苹果品种网络科技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心理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中文甲型H1N1流感图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基于CBM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文献计量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我国8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引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8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引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范建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对2013年1月出版的《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中药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时珍国医国药》《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中药杂志》8种中医药类期刊(半月刊取第一期)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和评价,探讨和剖析中药学论文的学术水平和期刊编辑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医药学的期刊质量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中医药期刊;引文;引文分析;文献计量学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2.006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Citations in 8 Chinese Core Periodical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an Jianhua(Library of Guangxi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Nanning Guangxi 530022,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bibliometrically analysed and evaluated 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periodicals published in January 2013 (chosen the first issues of semimonthly periodicals), includ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hin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academic level of TCM papers and journal quality,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journal quality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iodicals; citation; citation analysis; bibliometrics 众所周知,科研工作者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著述相关论文时通常将那些对自己课题研究有重大帮助和启迪的著作,以题录形式附在最后。引文分析能反映出论文著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情况和利用能力,同时也反映著者的阅读倾向,是评价专业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了解我国中药学领域科研人员对文献的需求,以及对情报信息的吸收与利用状况,笔者抽取8种中医药学中文核心期刊[1],对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探讨和剖析我国中药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刊物和论文的学术水平,以便为他人从事研究提供参考。1 对象和方法1.1 调查对象以《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基金项目: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重2010112)作者简介:范建华,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E-mail: 《中药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时珍国医国药》《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中药杂志》等8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1月出版的第1期(含半月刊、月刊)为对象,抽取每篇文章后引用的参考文献。1.2 方法将作者、文献题名和被引文献题名、引文数量、文种、文献类型、普赖斯指数、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数据导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对引文率、期刊引文量、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2 结果2.1 被引中文期刊分析8种中医药专业期刊2013年第1期刊载论文总数415篇,引文总数5 115条。其中中文期刊引文3 135条,占引文总数61.29%;英文期刊引文1 382条,占引文总数27.02%。对3 135条中文引文按所载期刊进行统计,结果显示,3 135条引文分别刊载于756种期刊,引文1次的期刊有411种,占引文期刊的54.37%(411/756),并形成以《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时珍国医国药》《中成药》《中药材》等为代表的中文期刊核心研究群,引文量排前18位的期刊见表1。表1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中文引文量排名前18位期刊期刊名称 引文量(条) 占总中文引文量百分比(%)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85 9.09中国中药杂志 145 4.63中草药 133 4.24时珍国医国药 120 3.83中成药 104 3.32中药材 91 2.90药学学报 43 1.37中国药学杂志 42 1.34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37 1.18药物分析杂志 33 1.05中华中医药杂志 31 0.99中国药房 31 0.99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30 0.96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8 0.89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6 0.83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6 0.8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6 0.83中国药理学通报 24 0.772.2 论文总数与引文率引文率是指期刊文后附有引文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率。引文数据是评估、选择期刊的一个重要因素[2]。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415篇,有引文的论文414篇,占99.76%。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刊发论文数量与引文率见表2。2.3 引文总数和篇均引文数引文量是指来源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数,是衡量该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个指标[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著者对文献信息的吸收利用程度、对科技信息的依从程度及科研人员利用信息的能力[4]。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刊载的415篇论文的引文数量共5 115条,篇均引文12.33条。各刊的引文总数与篇均引文数见表3。2.4 引文文种统计引文文种是指引文发表时所用的文种。对引文文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论文研究内容的国际性,以及作者阅读文献的广泛性。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引文文种主要为中文和英文,结果见表4。 表2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刊发论文数量与引文率期刊名称 论文总数(篇) 有引文篇数(篇) 百分比(%)中草药 21 21 100中成药 55 55 100中药材 46 46 100时珍国医国药 117 117 100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1 91 100中国中药杂志 27 26 96.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8 28 100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30 30 100合计 415 414 99.76表3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引文总数与篇均引文数期刊名称 论文总数(篇) 引文总数(条) 篇均引文数(条)中草药 21 410 19.52中成药 55 778 14.15中药材 46 417 9.07时珍国医国药 117 1 125 9.62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1 1 083 11.90中国中药杂志 27 524 19.41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8 299 10.68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30 479 15.97合计 415 5 115 12.332.5 引文类型对引文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掌握本领域中科研人员的阅读范围和科研工作的主要情报源。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类型大致分为期刊论文、图书和其他(包括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等)三大类。引文类型统计结果见表5。2.6 期刊自引与作者自引自引一般分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期刊自引是指某一期刊引用本刊先前发表的论文。作者自引是指作者引用了自己以前发表的论文。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自引及作者自引统计结果见表6。2.7 普赖斯指数普赖斯指数是评价科技期刊所载论文新颖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衡量某一学科文献老化的计量指标,即出版年限不超过5年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用以量度文献的老化速度与程度[5]。自然,普赖斯指数越大,文献更替速度越快。普赖斯把受引的文献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有现时作用的文献”;其二是“档案性”文献。前者是在其出版5年内被引用的文献,后者则是出版5年后仍被引用的文献。这里表明文献的被引用行为有一个变化,出版5年后仍被引用,说明“有现时作用”的文献已转变成“档案性”文献了。档案性文献数量多寡,是受学科自身性质决定的。P(普赖斯指数)=被引文献数量(小于或等于5年)/被引文献总量×100%。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量及普赖斯指数见表7。 表4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文种期刊名称 中文引文数量(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英文引文数量(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药 202 49.27 208 50.73中成药 657 84.45 121 15.55中药材 293 70.26 124 29.74时珍国医国药 881 78.31 244 21.69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02 83.29 181 16.71中国中药杂志 265 50.57 259 49.4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77 59.20 122 40.80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353 73.70 126 26.30合计 3 730 72.92 1 385 27.08表5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类型期刊名称 期刊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图书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其他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药 386 94.15 13 3.17 11 2.68中成药 648 83.29 90 11.57 40 5.14中药材 349 83.69 41 9.83 27 6.47时珍国医国药 955 84.89 121 10.76 49 4.35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75 90.03 59 5.45 49 4.52中国中药杂志 495 94.47 10 1.91 19 3.6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69 89.97 18 6.02 12 4.01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440 91.86 14 2.92 25 5.22合计 4 517 88.31 366 7.16 232 4.53表6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自引及作者自引期刊名称 引文总数(条) 期刊自引数(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作者自引数(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药 410 33 8.05 6 1.46中成药 778 46 5.91 15 1.93中药材 417 23 5.52 3 0.72时珍国医国药 1 125 51 4.53 17 1.51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 083 238 21.98 11 1.02中国中药杂志 524 36 6.87 5 0.95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99 7 2.34 12 4.01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479 21 4.38 10 2.09合计 5 115 455 8.90 79 1.54 表7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量及普赖斯指数期刊名称 引文总数(条) 近五年引文数(条) 普赖斯指数(%)中草药 410 268 65.37中成药 778 406 52.19中药材 417 228 54.68时珍国医国药 1 125 532 47.29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 083 707 65.28中国中药杂志 524 352 67.18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99 170 56.87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479 269 56.16合计 5 115 2 932 57.323 分析与评价3.1 被引中文期刊结果分析3 135条中文引文分别刊载于756种期刊,引文1次的期刊有411种,占引文期刊的54.37%(411/756),离散性较大,但仍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核心区,这个核心区的期刊可作为我国研究中药领域的核心期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被引92次,表明其作为标准,非常受到中药科研人员的重视。3.2 引文率在8种中医药类期刊中,除《中国中药杂志》的引文率为96.3%外,其余7种期刊的引文率均为100%,均引文率为99.76%,与2009年11种中医药类期刊引文分析[6]的平均引文率97.95%相比有所提高,高于《中华儿科杂志》1994-2009年均引文率95.91%[7]和《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009年均引文率87.37%[8]。3.3 期刊引文量一种专业期刊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它在本学科领域的影响和作用越大。从表3可以看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篇均引文数量12.33条,篇均引文量最低的《中药材》也有9.07条,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篇均引文量均高于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的篇均引文量(8.81条)[9]。与文献[6]相比,篇均引文量增加5条及以上的期刊有《中草药》增加8条,《中国中药杂志》增加8条,《中成药》增加6条,《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增加5条。与国际上科技论文的篇均引文量(15条)相比,《中药材》《时珍国医国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等4种中医药类专业期刊编辑部还需采取措施,帮助作者提高引用参考文献的意识,增加论文的引用量,缩小与国际的差距。单篇引文最大值为《中国中药杂志》的77条,单篇引文最小值为《中药材》的1条。 3.4 引文文种从表4可以看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文种主要是中文文献,占72.92%,英文文献占27.08%。没有其他语种文献,这可能与各国大多采用英文发表科技文献有关[10];或者是作者仅关注中文、英文文献。除《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两种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达到或接近50%外,其余6种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较低,与文献[6]相比,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显著提高的有《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而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降低的有《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英文引文文献比例低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2006年英文引文率(54.01%)[11]。因此,中医药类期刊作者群还需提高对英文文献的利用和借鉴能力,提高英文文献和其他语种文献的引用率。3.5 引文类型表5显示,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类型主要为期刊文献,共4 517篇,占88.31%;其次为图书,共366篇,占7.16%;其他各类文献,共232篇,占4.53%。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献信息已成为科研人员获取最新信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重要途径。因此,科研人员应积极利用网络文献,使自己的科研走在世界前列,多出快出成果。3.6 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自引率是反映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期刊的正常自引率高表明期刊有自身的稳定性、连续性及与其他期刊交流的适度性,也可反映期刊学术领域的宽度和论文的学术水平。从表6显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自引率为8.9%,与64种药学期刊8.0%自引率基本相符[12],自引率较高的《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1.98%),也没有超过期刊过度自引23.8%的界定线[12]。期刊自引率明显偏低的《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34%)、《时珍国医国药》(4.53%)、《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4.38%)三种期刊编辑部应引导作者适当提高自引率,扩大相对稳定和高水平的作者群,激励核心作者多,以保证和提高刊物水平。3.7 普赖斯指数普赖斯指数越高,说明论文内容越新颖。一般情况下,新兴学科的普赖斯指数高于成熟学科,各学科的普赖斯指数平均值大约为50%[13]。表7显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普赖斯指数57.32%,与文献[6]的40.35%相比有大幅提高,且高于《中华神经科杂志》的56.6%[14]。说明我国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时效性高、新颖性强,作者对学科前沿有良好的把握。参考文献[1]朱强,蔡蓉华,何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
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尤金•加菲尔德.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是怎样选用刊物 的?[J].武夷山,译.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2,3(2):36-39.[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8.[4]杜云祥.《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被引分析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12(1):52-55.[5]邱均平.科学文献普赖斯指数的计算与分析[J].情报业务研究,1989,6(3):170-172,169.[6]屈清慧,张晓峰,张馨洋,等.11种中药学期刊引文分
析[J].中国药房,2012,23(3):193-196.[7]冷婧,胡燕平,李林平.《中华儿科杂志》1950至2009年发文及引文计量学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 41-48.[8]肖宁.《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009年引文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3):167-169.[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0]丁云秋,李锦,游苏宁.《中华内科杂志》近5年部分栏目引文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4):251-254.[11]郭秀婷,宁桦,吴蓉,等.《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2006年论著引文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 15(17):1348-1350.[12]刘雪立,周志新,方红玲,等.2005-2007年我国医学期刊自引率与过度自引的界定[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 20(4):624-626.[13]靳纯桥.《医学杂志》1996~2000年引文统计分 析[J].医学杂志,2001,26(12):935-937.[14]滕洪松.《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2004年载文中引文的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9):79-80.(收稿日期:2013-12-16,编辑:魏民)
一、 选题的发掘、筛选与定位
(一)选题的发掘
常言道:“题好文一半”,选题是写作学位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论文质量的高低。但是,当前大部分学生在准备撰写学位论文之初,一提起选题就一阵茫然,不知如何入手,要么信手从资料书或作业中抓个题目,要么索性央求老师给个题目。让本该认真、慎重的选题变得随意,从而给以后的论文写作埋下难以动笔的隐患。其实,选题是需要留心观察、用心发掘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以下几条途径去发掘选题:
1.从课堂入手。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常涉及学术动态前沿。学生听讲受教师的启发,可以激发对某一学术问题的探究兴趣,从而发掘好的学位论文选题。
2.从学术讲座入手。学术讲座比课堂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听学术讲座,从中发掘学位论文选题。
3.从专业见习、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入手。科研成果的真正意义和最终归属点是服务社会,创造有用的社会价值。学生可以在专业见习、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了解社会的需求,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思索发掘学位论文的选题。
4.从教师的科研入手。教师的科研课题一般都具备较高的创新性,学生参与后,可以在整体研究步骤中探寻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掘学位论文的题目。
5.从现实的矛盾焦点入手。现实中,人们最感缺乏的、不正常的、抱怨或议论最多的问题往往是最需要解决问题,探讨这样的问题有时可以找到最具意义的题目。
(二)选题的筛选与定位
学生在用心发掘问题之后,就要对问题进行认真筛选和定位。此过程大致分三步走:提出自己的见解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广泛调研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实力酌定题目。
第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掘出选题后不要马上急着去找资料,而是要趁热打铁,把发掘选题时自己的想法、见解、思路记下来,以备以后作
参考。如果一开始就忙于查资料,那么很容易受别人想法的影响,进而框定自己的思维,难以创新。
第二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广泛调研。
学生在对选题有了自己的思路后,再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动态,撰写调研提纲,再深入实地广泛调研。在这个步骤里,学生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了解当前学术动态,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避免选题陈旧、成果重复; 2.检验选题是否具有创新点。3.判断选题的价值。选定的题目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是学生在选题筛选阶段必须判断和界定的。
第三步:依据自身的兴趣和实力确定题目。
兴趣是最好的科研动力,学生在进行了前面两步的筛选后仍然对选题充满兴趣则加大了确定选题的步伐。最后就是评估自身的实力和条件,筛选与自己实力、条件适宜的选题。
二、 师生与选题的双向选择模式
当前高校大多采用学生单方向的选题模式,即教师列出题目,经教研室或论文考评专家审核后公布出来,由学生选择。个别选不好的,由系(院)行政安排。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对选题所做出的努力,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而师生与选题的双向选择模式,则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最后实现师生双方指导与被指导的最大协调。具体操作方法是:
首先,在大三的第二学期,面向大三学生和全体教师开展论文征题比赛,以针对性(现实需要)、前沿性(问题新)、创新性(观点新)、应用性(可操作)、综合性(跨学科)为指标和导向,每个指标20分,有额外亮点的需陈述理由。系(院)分专业成立专门的评定小组,小组成员必须至少包括系主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本专业专家(最好有一至二名外请专家)。然后,将获奖的学生选题公布,由教师依据自己的熟悉领域、兴趣选定想要指导的学生。同时,将获奖的教师选题公布,由学生依据自己的了解程度、兴趣选定想要被指导的教师。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完成整个选择过程。
三、 论文指导环节的质量要求与互动模式设计
就当前高校的招生情况来说,一名专业教师指导6-12名学生写作学位论文的现状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为此,我们在实践探索中,着力建构了“自动自发设计与实现高质量学位论文”的运作模式,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期。
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比较长,从学生入校到正式写学位论文之前都可以定为酝酿准备期。在这期间,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指导学生写作社会调查报告、学年论文、科技竞赛中的科研论文和见习报告等,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为以后写作学位论文打基础;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在认真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全面提高对学位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自动自发设计和完成学位论文的思想,摸索和锻炼必要的技能,如选题发掘、资料搜集、文献搜索、调查研究、创新思维等能力。学生必须认识到,学位论文不仅仅是学校本科教学整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还是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学习和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写作学位论文可以在毕业前夕全面梳理大学之所学,加强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辨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增强进入社会的信心和勇气。
第二阶段:正式写作期。
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阶段任务时间大致安排如下:从汇集资料目录、撰写读书笔记、拟写研究动态到写作提纲及修改、任务书,第七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第八学期第一周完成;论文草稿及修改、英文摘要、答辩第八学期第十三周前完成。系(院)首先要统一设计好学生学位论文逐阶段任务完成登记与成绩参评卡,由指导教师掌握,每一阶段任务,学生都要主动请指导教师检查完成情况,汇报下一阶段的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作相应的调整,并听从学生组长所传达的指导教师的指令,及时向指导教师汇报进展情况和参加集体研讨。
第三阶段:成果验收期。
学位论文成绩的评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以往教师在对学生学位论文成绩最后评定时,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给打人情分,这样弊端很大,尤其影响下届学生的写作态度,给论文质量水平下滑留下隐患。对此,我们建议学位论文成绩评定采取“三分比例汇总制”,即论文总成绩=学生自评分(占10%)+ 指导教师评分(占20%)+ 专家组评分(占35%)+ 答辩分(占35%),在专家组评分和答辩阶段将学生和指导教师姓名密封。
参考文献:
[1]黄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8,P96-97.
[2]何玲玲.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9,P164-166.
1 引 言
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可以把复杂现象简化为指标及相关数据,从而可以对研究活动进行数值上的客观比较,能得到客观可信的定量的评价结果。在文献计量学中,科学家或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两个方面。论文的数量和论文被引的频次本身包含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从中可以获得科学家或科研团队n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每篇论文得到的引文数、的期刊以及期刊的影响参数等。而且,不同的人会使用不同的标准对科学家或团队的研究活动进行评估。
2005年,美国物理学家J.E. Hirsch 提出一种新的非常简单有效的数字指标——“h指数”,用以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学术成就。Hirsch将h 指数定义为:“一个科学家的分值为h,当且仅当在他/她发表的Np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每篇获得了不少于h次的引文数,科学家剩下的(Np-h)篇论文中每篇论文的引文数都小于h次”[1]。 h指数作为引文影响力和论文产出力二者结合的新的评价指标,Hirsch 认为h指数优于其他一般用于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成果的传统的单项指标[1]。他认为论文总数可以直接测度科研生产力,但不能测度论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被引总数可以测度论文的总体影响力,但论文的被引次数不太容易找到,作者的影响力可能被少数重要的合作论文夸大,这些合作论文有可能是与许多其他作者共同完成的,因此并不代表作者的实际影响力,同时,该参数往往不能恰当分配被引次数较高的评论性文章与原创性研究成果的权重;篇均被引次数可以比较不同时代科学家的影响力,但数据不容易获得,容易造成奖少惩多。Hirsch认为h指数可以避免上述所有缺陷。
h 指数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具有制衡被引频次和论文数量两个指标的特点。因此这项指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在学术评价中的局限性。鉴于此,该指标一经问世,立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h指数的数学模型被建立[2-3],独立的类h指数-g指数也被发现[4],使h指数和类h指数的研究成为信息计量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并显示出了发展成为下一代核心评价参数之一的可能性,因而及早对h指数和类h指数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5]。
Hirsch 教授提出h指数的初衷是为了衡量科学家的个人学术成就,但h指数并非只限于评价科学家个人,也可以评价一个科研团队、一种学科或一所大学、一种学术期刊、一个地区或国家等群体[1]。利用h指数进行大学以及学科的评价时,显现出其他计量指标所不具有的特点。因而大学h指数显现出什么样的特点、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h指数对大学学术成果评价的可行性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2 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以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的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为依据,选取排名前100名的大学以及医学、生命科学、物理和化学4个学科排名前50名大学学科发表的国际论文作为分析样本价值[6],并以Thomson Scientific 制作的ISI Web of Science平台中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三大引文数据库为来源数据库,统计作为研究对象的每个大学及学科的论文总数和被引总数,并计算了h指数和篇均被引次数。
文本挖掘(Textmining)是数据挖掘的一个方向,当数据挖掘的对象完全由文本这种数据类型组成时,这个过程就称为文本挖掘[1]。1988年,Swanson教授在MEDLINE的生物医学文献中发现了诸如镁缺失与偏头痛的医学关系[2]并获得了实验的验证。至此之后,强有力的文本挖掘工具在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SCI数据库收录的2004~2013年间生物医学领域的文本挖掘相关文献从年度变化、国家/地区分布、作者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旨在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1方法
笔者所统计的文献数据全部来源于美国ISI的SCI网络版(SCIofWeb),以与文本挖掘相关的自由词textmining,Literaturemining,Knowledgediscoveryintext,Textdatamining和以生物医学相关的自由词Biomedicine,Systemsbiology,Medicine,Genomics,Proteomics,Metabolomics,Bioinformatics,Biolog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对上述数据库进行主题词搜索。然后对下载的所有文献进行数据的筛选和清理后,最终选择纳入文献797篇。检索完成时间为2014年3月20日。
2结果
2.1年度发表量我们整理出来的2004~2013年生物医学领域文本挖掘文献总共有797篇,每年的发文数量从2004年的43篇到2013年的124篇,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2.2国家/地区经统计,在所有797篇文章中总共有53个国家参与了文章的发表,遍及全世界五个大洲,但各个大洲的对该领域的研究极不平衡。虽然欧洲有着最高的发文总量,但是北美洲的美国却以最高发文量(289篇)位居全球国家排名的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英国(125)和中国(82).
2.3高被引论文根据普赖斯定律[3]可以算出在纳入统计的文献中被引频次≥42的为高被引文献(注:Mp=42.21,Npmax=3177)。797篇文献中被引频次≥42的论文共79篇。高被引论文排名前3位的文章为。《SystematicandintegrativeanalysisoflargegenelistsusingDAVIDbioinformaticsresources》(被引3177次),《TheGeneOntologyAnnotation(GOA)Database:sharingknowledgeinUniprotwithGeneOntology》(366次)和《RegulonDB(version6.0):generegulationmodelofEscherichiacoliK-12beyondtranscription,active(experimental)annotatedpromotersandTextpressonavigation》(274次)
2.4核心作者分析在生物医学领域文本挖掘研究的797篇文献中,共有2565位作者(包含所有合著者),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m的值为:。其中指发文最多的作者发表的论文数。本次研究中为23,故m取整数为4。作者论文4篇以上为80人,其发表的论文为468篇,占总论文量58.7%,高于总论文数的50%,说明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文本挖掘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群体。
3结论
[5] 孟浩, 周立, 何建坤.自然科学基金投入与科技论文产出的协整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7, 25(6):1147-1150.
[6] 郭红, 潘云涛, 马峥,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产出论文计量分析[J]. 科技导报, 2011,29(27):61-66.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结题项目统计――按成果类型[EB/OL]. http:///default.htm, 2016-09-01.
[8] 王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J].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5(6):44-45.
[9] 姜春林, 王续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出管理学论文的计量分析[J]. 情报科学, 2005,23(9):1345-1348.
[10]王冬梅. 科学基金制度对基础科研合作的引导效用分析[J]. 科研管理, 2010, 31(4):98-101.
[11]张宜平.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基金资助研究[J]. 现代情报, 2005, 25(3):34-36.
[12]张诗乐, 盖双双, 刘雪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效果――基于论文产出的文献计量学评价[J].科学学研究,2015, 33(4):507-515.
[13]邱均平. 文献计量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8.
[14]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 102(46):16569-16572.
[15]w基明, 邱均平, 黄凯,等. 一种新的科学计量指标――h指数及其应用述评[J]. 中国科学基金, 2008, 22(1):23-32.
Analysis on Basic Research on Robot Projects Fund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its Funding Effect
CHEN Yue,WANG Zhiqi,TAN Jianguo
2期刊下载量半衰期计算方法
期刊下载量半衰期是指某种期刊的所有论文被下载的总次数中,较新的一半是距离发表当年多长一段时间内累计达到的,其计量单位为年其中:HD是指所求的下载量半衰期,X为累计百分比小于且最接近50%的年份序号(统计当年年份序号为0),A为统计年至X年的下载量累计百分比,B为统计年至X+1年的下载量累计百分比。以《中国农业科学》为例(表1),其具体算法如下:HD=2+(50%-49.77%)/(61.29%-49.77%)=2.02003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采用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18,下载量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数据正态性检验采用单样本Kolmogoro-Smirnov检验,三者的差异性比较和多重比较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各指标间的相关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综合类农业学术期刊
2015年下载量半衰期及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比较据统计,18种综合类农业学术期刊的总下载量达170.66万次,Web即年下载率为44次/篇,基于下载量的半衰期HD(Half-lifePeriodofDownloads)的范围是2.0359~3.4167年,极差为1.3808年。由附图可知,在被统计的18种期刊中,2<HD<2.5的有4种,2.5<HD<3的有8种,HD>3年的有6种,可见有44.44%的期刊HD集中在2.5~3年之间,有33.33%的期刊HD分布在3~4年之间,其中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的HD值最高,达3.4167年。
4下载量半衰期与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