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利用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15:07: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水资源利用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水资源利用论文

篇1

2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法制建设

在进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加快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法制化进程。提高政府和水利部门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能力,使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能够有法可依,使创新制度的执行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提高社会参与度,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之下,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水资源管理朝着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广泛的社会参与可以使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得到更加全面的落实,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使水资源管理成为全民的责任。

3对监督体系和考核制度进行创新

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建立全新的监督体系和考核制度,全面、科学、系统地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有效激励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和节水工作的开展。创新的监督体系需要对水资源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监督,通过不同的监督形式,对不同领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对水资源管理成果和管理的决策者进行考核,通过制度创新对水资源环境代价进行严格的控制,将决策者的政绩加入到考核体系之中。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对管理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制度实施起到十分关键的激励作用。

篇2

二、课题研究意义

淡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淡水财富在以很快的速度减少,为了人类的将来,我们就要放眼于现在,把淡水资源在各个方面中各环节的浪费有所减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淡水的流失,达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引导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

首先在网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达到的百分点,浪费能达到多少,查找一些节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为例子,借鉴一些好的方法,由于节水日就要到来,所以可以趁此多宣传一下节水知识。

四、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及研究过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题名为“关于淡水资源利用率的研究”重点其实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这一词只为提醒人们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费。

以下是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例。

黑龙江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根据水利部预测,从现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将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显然,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是满足社会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几年,我省将在保障经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尽快转变以大量消耗水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设水型社会的用水体制和机制,农业:潜力巨大的节水大户。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田灌溉用水占社会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7,因此开展农业节水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由于黑龙江省推广了节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为160~170亿立米,占全省农业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钱的情况下减少30%~40%。

此外,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农业节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龙江省除少数试点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仍沿袭按亩收费的老办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纳税同样的水费,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按照日前0.47的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全省农业生产中每年被浪费掉的水资源就接近100亿立方米。因此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变按亩收费为按方收费,在农村实行计量供水,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就十分必要而紧迫。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用水也逐年增加,据了解,目前我省(黑龙江)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5%,而在节水措施发达的国家,已经达到90%,此外,我省城市输水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这一低一高两个指标说明我省工业节水空间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龙江对“淡水的利用率”,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方法

1结合实际: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龙江省因为是农业大省,所以在农业浪费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绩,因此在提高“水资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

2利用各种手段:从黑龙江省队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常见的收费,用经济来控制淡水浪费,这不仅能控制住水的浪费,而且提高经济效应,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的节水意识。

3引进器材: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器材或是合理节能器材,这样就可以减少淡水的浪费或是再利用。

4树立正确节水意识:怎样做取决人的主观意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才能积极与“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动中来。

以上几点是我自爱黑龙江省“淡水资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几点结论,下面,我将提供一些从网络中查找出的方案。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生的用水量,通过优化配量水资源,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进全社会节水的机制,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时的经济利益关系变化,使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节水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要明确水权,培育和发展市场。

A:首先要明晰水权,在市场经济中,水交易实质上是水权的交易,通过市场配置水资源,必须要明晰水权。其次,要加强水权管理,自爱水资源紧缺状态下,取得水权要付出代价,需交纳水资源费并保护水权拥有者的权益,再次,要允许水权交易,培训和发展水市场,必须允许水权拥有者让出水渠并获益。

B:要形成节水机制,就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水权管理制度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通过明晰水权确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水资源决策上平的经济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过的决策机制、以价格为主的信息机制、以利益关系为驱动的动力机制和通过市场交易配置资源的机制。

篇3

2水价制定不合理,无法使人们意识到水资源的稀缺

我国虽然是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还是非常有限的。节约水资源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话题。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一位公民都要有节约意识,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节约水资源,循环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感化身边的人节约用水。与此同时,必须要认识到光靠公民的自觉意识还远远不够,建立一套系统的制度,对公民的日常用水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包括对企业用水的约束。在水资源的使用是否收费的问题上,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可以用到免费的水,那么每个人都会想最大限度占用水资源,这样不能更好的实现节约用水。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定合理的水价反而是调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方法。由于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价格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此外,在水资源的产权问题上要有明确的认识,水资源是上天赐予我们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从理论上来说,水资源应该改为其所在区域的居民共同享有,但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实现水资源免费基本上还是不可能的。在我国颁布的《水法》中明确规定了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其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实际上,在我国实行的是取水许可制度和用水有偿制度,也就是说,在水资源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水价的制定以及征收标准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制定,此标准的制定充分结合当地水资源情况,供需情况以及人们是经济生活水平,因此,不同地方水资源费用的征收标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很多地区存在的差异较大。由于没有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集中管理与规范,各地方在进行水资源费用征收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严重扭曲了制定水价的初衷。可见,在我国水资源所有权的问题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篇4

二、课题研究意义

淡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淡水财富在以很快的速度减少,为了人类的将来,我们就要放眼于现在,把淡水资源在各个方面中各环节的浪费有所减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淡水的流失,达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引导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

首先在网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达到的百分点,浪费能达到多少,查找一些节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为例子,借鉴一些好的方法,由于节水日就要到来,所以可以趁此多宣传一下节水知识。

四、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及研究过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题名为“关于淡水资源利用率的研究”重点其实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这一词只为提醒人们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费。

以下是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例。

黑龙江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根据水利部预测,从现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将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显然,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是满足社会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几年,我省将在保障经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尽快转变以大量消耗水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设水型社会的用水体制和机制,农业:潜力巨大的节水大户。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田灌溉用水占社会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7,因此开展农业节水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由于黑龙江省推广了节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为160~170亿立米,占全省农业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钱的情况下减少30%~40%。

此外,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农业节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龙江省除少数试点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仍沿袭按亩收费的老办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纳税同样的水费,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按照日前0.47的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全省农业生产中每年被浪费掉的水资源就接近100亿立方米。因此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变按亩收费为按方收费,在农村实行计量供水,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就十分必要而紧迫。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用水也逐年增加,据了解,目前我省(黑龙江)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5%,而在节水措施发达的国家,已经达到90%,此外,我省城市输水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这一低一高两个指标说明我省工业节水空间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龙江对“淡水的利用率”,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方法

1结合实际: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龙江省因为是农业大省,所以在农业浪费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绩,因此在提高“水资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

2利用各种手段:从黑龙江省队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常见的收费,用经济来控制淡水浪费,这不仅能控制住水的浪费,而且提高经济效应,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的节水意识。

3引进器材: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器材或是合理节能器材,这样就可以减少淡水的浪费或是再利用。

4树立正确节水意识:怎样做取决人的主观意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才能积极与“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动中来。

以上几点是我自爱黑龙江省“淡水资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几点结论,下面,我将提供一些从网络中查找出的方案。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生的用水量,通过优化配量水资源,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进全社会节水的机制,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时的经济利益关系变化,使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节水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要明确水权,培育和发展市场。

A:首先要明晰水权,在市场经济中,水交易实质上是水权的交易,通过市场配置水资源,必须要明晰水权。其次,要加强水权管理,自爱水资源紧缺状态下,取得水权要付出代价,需交纳水资源费并保护水权拥有者的权益,再次,要允许水权交易,培训和发展水市场,必须允许水权拥有者让出水渠并获益。

B:要形成节水机制,就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水权管理制度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通过明晰水权确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水资源决策上平的经济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过的决策机制、以价格为主的信息机制、以利益关系为驱动的动力机制和通过市场交易配置资源的机制。

C:除了建立水权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还须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通过用水行为产生的利润,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调整用水行为,从而引导水资源的重新配制。

通过上述的一些建议,“淡水资源利用率”会有一个新的突破,这不仅能够造福于现在,还可以造福于未来。

水是生命的源头,没有水就是没有生命,珍惜淡水,就是在延长人类的寿命。

五:参考文献

篇5

作为施工企业,开工前进行施工场地规划,就要考虑给排水的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措施,如何从水源引水,尽量使水源铺设到工地的主要部位,以满足施工需要。

1.2城镇生活和公共用水定额

(1)城市砖混建筑、钢混建筑和市政工程用水定额单位是指每建筑平方米用水量。对用商品混凝土的建筑和市政工程定额值按0.8的系数折算。

(2)定额表备注栏中“不分区域”是指该项定额不分关中、陕北、陕南三大自然区域。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用于砼养护、砌体抹灰等用水是施工工地用水的最多部分,根据陕(陕政发【2004】18号文《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规定,工程施工用水选2000L/㎡建筑面积,同时按本定额3.2.3条规定采用商品混凝土时按0.80系数折算:例如某工程建筑面积为3万平米,故本工程施工用水定额:2000L/㎡建筑面积×0.80=1600L/㎡建筑面积;本工程的施工定额总用水量:1.6t×30000㎡=4.8万吨。

1.3生活用水

人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水的使用,施工企业管理人员、作业工人的生活用水也是作为作为建筑施工工地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标准GB/T50331-2002《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陕西地区城市居民日平均生活用水量为85~140L/d,即2.43T/月。考虑到施工现场为集体生活,厨房、厕所、浴室等用水均为集体统筹使用和综合利用,故将住施工现场生活区的人均月生活用水定额确定为2.0吨。同为上述工程,生活用水计划总量:现场生活区住400人×2.0t/月×24个月=1.92万吨;办公区用水定额:根据陕(陕政发【2004】18号文《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规定,办公区人均日用水量选50L/d。办公区用水总量:0.05t×30d×24个月×20人=720吨;故本工程计划用水量为48000+19200+720=67920吨。

2节水措施应用

2.1将节水指标纳入劳务合同条款

劳务公司作业工人作为用水大户,所以在签订劳务分包合同时增加定额用水条款:根据进场施工人数,生活区每人每月平均额定用水量为2.0吨,节余部分给劳务分包方一定奖励,超额使用,按水价加倍收费,可以加强工人在节水方面的自主意识。

2.2用水计量考核记录

在生活区、工作区、工作区厕所、办公区分别安装水表,单独计量,按月抄表,便于考核。

2.3施工现场给、排水系统合理适用

(1)给水系统: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用水平面布置,供水系统成枝干状到各用水点。通向的楼层施工用水、消防用水的立管,兼用工程永久消防立管。其中,施工消防用水,采用工程设计中的水池蓄水,经水泵供向各楼层。施工现场大门内的汽车冲洗槽用水,由自来水一次供到后,由三级沉淀后循环使用,自来水仅起补充作用。

(2)排水系统:①施工用水排放:楼层施工用水的排放,主要在主体结构中砼养护阶段,其施工用水排放,汇集到地下室,利用工程集水坑沉淀后,用于砼养护。施工现场的雨水排放主要汇集到大门入口处的洗车槽沉淀池,储蓄使用。②洗车槽污水排放:洗车槽的沉淀泥砂清除后,可用于回填土。三级沉淀池的水位达到溢水高度时,从溢水口流出的水可进行二次利用洗车。③办公区污水排放:办公区厕所的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办公区雨水汇集到大门内的排水沟,经沉淀池沉淀后,排入市政管道。④生活区污水排放:厨房污水排至隔油池,除油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网。洗衣台的污水排向厕所,减少厕所冲洗用水。生活区厕所排至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3)节水器具:办公区、生活区应采用节水器具,节水器具配置率应达到100%。

(4)施工现场的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分别计量。供水计量分别安装计量水表,接入总表1块、各生活区、各办公区、各施工区和生活区厕所均各设1块。

(5)施工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施工现场全部采用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6)砼养护节水措施:①基础顶面、现浇板面,初期覆盖塑料薄膜,后期覆盖棉毡洒水养护。②框架柱拆模后用塑料薄膜包裹,并淋水养护;③剪力墙面,淋水养护。④框架柱顶、框架梁侧面等难以浇水养护的部位,喷无水养护液。

(7)确保管网和用水器具无渗漏。供水管道、管件安装后,打压试水合格后方能使用。指定专人检查维护,确保管网和用水器具无渗漏。

(8)公用厕所使用节水装置。生活区办公区施工区均设有厕所,蹲便采用脚踏式冲洗、小便斗采用红外感应式冲洗或其他手动冲洗装置,比自动冲洗设备减少浪费。

2.4水资源的利用

(1)基坑降水应储存使用。如工程需要基坑降水,可对基坑降水储存,用于砼养护,道路冲洗等用途,如工程因为地质原因需要地下水回灌,可将基坑降水直接用于回灌。

(2)冲洗现场机具、设备、车辆用水,应设立循环用水装置。驶出施工现场的土方运输车、砼罐车等各种车辆,在大门内车辆洗车台集中冲洗、冲洗水循环利用。

2.5施工现场雨水收集利用的设施

施工区基坑顶场地硬化部位的雨水经排水沟流向大门内洗车槽沉淀池,沉淀后可用于清洗进出车辆,防止带泥上路。

2.6喷洒路面、绿化浇灌减少使用自来水

为减少扬尘,现场绿化、路面降尘用水,部分使用经沉淀后的降雨。

2.7生活、生产污水应用

浴室、洗衣台的排水设置专门管道可直接冲洗厕所。总之,就是将施工现场的用水尽可能的二次利用,以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

篇6

全市目前水库总蓄水能力10802名万m3,兴利库容7130.1万m3。其中,中型水库4座,总库容93537万m3,兴利库容6734万m3;小(一)型水库2座,总库容5357万m3,兴利库容3%1万m3;小(二) (三)型水库及山塘总蓄水量913.4万m3。根据《市河道等级划分》成果,境内河网水域面积3614万m3,河网正常调蓄能力约2890万m3。

(2)引水工程

楠溪江引水工程:目前日供水量20万n3Id/,2015一2020年完成第二、三期引水工程后日供水量40一60万n3Id/。

(3)提水工程

全市已建成机电排灌泵站999处,固定装机容量9668千瓦。提水工程灌溉受益面积3.59万亩,年提水量约330万m3。

(4)地下水工程

地下水部分的可供水量主要有机电深井、民井供水等,主要用于部分缺水严重地区的农村生活和工业用水。根据《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统计,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石8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住23亿m3。

(5)非常规水利用工程

非常规水源工程主要包括部分雨水集蓄利用、海水及亚海水利用、河水净化工程等,目前,市主要有海水淡化利用工程,位于虹桥镇南岳的浙能电厂2011年海水淡化年用量450万m3。

2、市水资源管理中的不足分析

2.1资源型与工程型缺水并存

根据市相关资料统计和分析发现,市降水是非常充足的,但是受到市自身地形以及地势的影响,市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其他城市并且虽然市建立了相关蓄、引、提工程,但是仍然不能保证水量满足用水需求。

2.2水环境污染加剧了供水矛盾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及农业污水排放量增大,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工业企业在普遍采用节水技术和节水工艺的前提下,要采用物理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方法,尤其是生物的方法进行污水处理,实现污水的资源化,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从现状水质监测情况分析.河流水体多处于V类状态,在枯水期用水紧张时还需要调引水质较好的水进行水环境改善。同时,地下水污染、水库水源的富营养化问题也较突出,加剧了供需矛盾。

2.3产业用水结构不尽协调

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用水量为.248亿m3,三次产业用水比为73.6:20.2:.62,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479n3I、18.gn3.、.56m3,二产用水效益为一产的25.3倍,第一产业的节水潜力较大。近年来产业结构通过逐步调整,已表现出部分节水型产业结构特点,但仍不尽协调,部分格局仍需要加大调整的力度。农业仍然是市用水大户,水田灌溉面积占到总灌溉面积的823%,虽然部分地区推行了如薄露灌溉等技术,但还没有形成规模性的节水、高质、优产的农业种植结构,节水灌溉工程设施缺乏。工业是市的支撑性产业,工业企业主要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及机械制造业等,其产值和增加值占工业全部的65,46%和62乡6%,这些工业的生产工艺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少,但部分行业如电镀、造纸等高耗水性行业与地区优质水短缺的形势不相协调;部分一次性用水工业如水产加工、造船等产业用水工艺有待改进,工业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产业所占明显偏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普遍存在着“低、小、散”的现象,需要在完善主导产业扶持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用水结构调整。

2.4行政管理与市场调节力度需要加强

当前的节水工作主要靠政府推动,水资源管理则主要依赖于计划手段,市场调节和经济手段运用不够,利用市场配置水资源尚处于探索阶段。长期以来,由于水资源供水、排水和节水等事务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改革力度,成立了节水办,但仍未解决高效的水管理体制和市场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节约用水的法规体系还不完善,难以有效规范和管理经济社会用水。

2.5节水设施建设与节水技术推广的力度不足

近年来,市积极推广节水型设施和节水器具,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其整体节水设施建设与节水技术推广的力度尚不足,表现在:一是节水设施、节水器具的推广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生活节水,以喷灌和滴灌为代表的农业高效节水设施推广较少;二是生活节水和工业节水推广的强度不够,目前仅仅是点上改造,面上推广开展力度尚不够;三是节水技术的研发相对滞后,众多节水环节的瓶颈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限制了节水设施的进一步广泛推广。

3、水资源管理措施研究

3.1改革管理体制,实施综合管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随着治水理念的转变及水工程体系的逐步完善,市水利工作的重心须从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向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方向转变,使水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更多地考虑和服务于水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用水户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担当起城市水资源的管理者和水资源的保护者的责任,实现水资源配置和管理的公平、高效和可持续性。逐步确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即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限制纳污控制。利用制度、行政和法律等方面加强城市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此三项制度从审批、节水和排污等各个方面提出要求,从而从制度上加以突破。

3.2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利用

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城市发展建设为目标,以水为核心实施经济布局,把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城市的土地开发、产业发展、金融市场建设等内容全部纳入规划之中,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在开发水源方面,利用好已有的水源引水工程,尽可能的扩大引水能力,增加水量;区域内严禁地下水开采,纠正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超采地下水的弊端;增加外境调入水的存蓄能力。

3.3要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和水资源论证工作

取水许可制度是行政计划管理水资源的主要手段,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切实抓好取水许可制度是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项目建设的水资源论证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开发的重要环节。在加强取水许可审批和论证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取水许可执法检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无证取水,违章取水,超计划取水等各类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保证水资源管理秩序,使水资源得到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

3.4减少水资源的污染

目前,市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无组织排放的污染源问题比较严重,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加剧水资源短缺,必须认真加以对待,这就要求我们共同努力,齐心协力作好水污染防治工作。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水环境管理,依法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减少污染源。一是要从排放废水的工业企业入手,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工业污染防治,如通过强制企业革新生产设备和流程,使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排放标准,不能允许将工业企业治理污染的责任和成本转嫁给社会;二是要采取综合对策,加强对生活污水的防治,保护好生活用水的水源地,通过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减少污染排放,提高饮用水质量。

3.5全面厉行节水,建设节水型城市

无论从工业还是城市生活上都要全面推行节水,工业上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城市生活中推广节水型器具,提高用水效率。并且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节水计量器具的普及工作。比如:对新建住宅及办公场所应明文规定一律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节水器具;对老旧住宅及办公场所,要逐步更新换代节水器具,针对工业企业用水,一律采用高精度的节水计量设施,防止用水过程中的跑冒偷漏现象,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水资源的浪费问题。并且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强化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一水多用,循环用水和废水回收,防止水污染,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篇7

2带来的主要影响

南县的水资源利用主要是农业灌溉用水,缺水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南县工程性缺水严重,致使农田干旱经常发生。干旱在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而以伏秋连旱影响最大且最为严重,持续时间长,有的年份可长达100多天。1970~2013年,南县出现干旱的年份有1971,1972,1974,1975,1976,1978,1984,1985,1986,1988,1990,1997,2001,2006,2009,2011年,其大干旱年份有1978,1984,1986,2001,2006和2011年。据统计,1970~2013年南县农作物受旱面积34.57万hm2(518.6万亩),年均0.81万hm2(12.1万亩)。

3对策措施

3.1河流和水资源分布特点

解决南县水资源问题的主要对策措施为引外河水进入南县的主要用水地区。根据前述的南县河流水系分布,各河流的水资源特点为:(1)自长江通过藕池河、虎渡河和松滋河进入南县境内的径流量进一步减少,断流时间提前、持续时间更长,而且随着江湖关系的变化,这种趋势将更加严重。(2)来自澧水的径流通过南县南部(南嘴)进入草尾河,但澧水在四水中集雨面积最小,南嘴站实测最小流量仅27m3/s(1979年3月7日)。(3)来自沅水的径流进入目平湖后,中枯水情况下水流经过小河咀、挖口子、附山洲后,到达南县的茅草街,此时进入草尾河的水流有50%以上来自沅水。

3.2总体布置

根据南县的河流和水资源分布特点,确定采用南水北调工程解决南县的水资源问题,即:在南县茅草街新建泵站,提外河水进入南茅运河,通过南茅运河灌溉育乐垸、和康垸、南顶垸农田以及大通湖垸乌嘴乡、明山镇、华阁镇和华容县集成安合垸操军乡、华容护城垸北景港镇部分农田,确保南县农田缺水问题得以解决,具体工程布置详见南县水资源调配工程布置图(图2)。(1)在南县茅草街建泵站提水进入南茅运河。(2)在藕池河中支育新泵站出口下游2km处修建临时河坝(或永久性的充气橡胶坝),由育新泵站提南茅运河水源入藕池中支。或在藕池河中支荷花嘴泵站下游1km处临时筑坝(或永久性的充气橡胶坝),由荷花泵站、长胜泵站提南茅运河水源入藕池中支解决和康垸北部、南鼎垸的农田灌溉水源。(3)由钟家嘴泵站提南茅运河水源通过龙江渠入两太哑河后再分别由雀尾港、白合洲泵站提水入藕池中支解决育乐垸上首两太垸、荣伏垸及南鼎垸的农田灌溉水源。(4)开启南洲泄水闸经南茅运河注水入藕池东支解决华容操军乡和北景港镇及南县乌嘴乡、明山镇、华阁镇的部分农田灌溉水源。

3.3主要工程措施

(1)新建茅草街泵站。(2)疏浚南茅运河43.9km、沿河两岸护坡、整修涵闸122处。(3)钟家嘴提水工程,修建2处过流能力9m3/s涵闸,疏通雀尾港、白合洲两泵站引水渠与两太哑河连结渠道3km。

篇8

洪水资源利用是指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建设和完善滞、蓄、调、引、灌等工程设施,综合采用规划、预报、调度、应急预案等非工程措施,实施洪水风险管理,对特定规模洪水的公益性增值利用,具有综合、风险、公益、增值等特征。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洪水风险管理、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河湖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地下水回灌等多种行为.需要调整多重利益关系,亟须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一、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适应洪水资源利用趋势的内在需要

我阚水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日益增加,缺水威胁将进一步加剧,适度利用洪水资源将成为解决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洪水资源利用在规模和总量上都将呈现日益增长趋势存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包括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洪水风险管理、江河湖泊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及其补偿、回灌地下水等,需要一系列制度予以支持。这些制度的确立和运作,单纯依靠政策难以完全奏效,需要上升到法律层面上予以规范化、法制化。

2.协调洪水资源利用复杂利益关系的迫切要求

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各级政府、各级防总、各级政府部门、水工程管理单位、社会公众等多重主体,各主体利益关系复杂而多元。在我国.虽然这些主体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但个别时候针对具体事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或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就会形成新的不安定因素,这就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协调各方的利益.发挥法律制度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有效地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活动。

3.解决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的关键举措

尽管目前我同已确立了“保障安全、充分利用”的洪水资源利用基本政策,要求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然而前我同存洪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却处于缺位状态:除了《天津市防洪抗旱条例》等部分地方性法规明确提出“鼓励对雨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之外.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以及各种涉水部门规章均未规定洪水资源利用问题。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导致洪水资源利用面临着一系列法律瓶颈,严重制约着洪水资源利用的有效开展。为此,在推进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

二、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

1.确立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洪水资源利用具有利害两重性.其“利”体现在洪水一旦资源化,就可以像其他水资源一样进行兴利:其“害”体现在,除了洪水本身可能存在的危害性之外,还可能因为洪水资源化措施的实施带来各种附加风险.如洪水预报误差风险、调度操作误差风险等。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需要适度承受洪水风险,并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而这首先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保障安全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必须结合实时的工情、雨情、汛情,科学决策、审慎操作.保证度汛安全。

二是统一规划原则,即通过合理的规划,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

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时需要注意结合各个流域的工情、雨情、水情,综合考虑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采取适宜的利用措施,实现洪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综合利用原则.即从全流域通盘考虑,既要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河库洪水错峰调度以发挥防洪减灾效益.还要考虑如何通过科学调度增加水库容纳水量及调蓄滞洪水量来提高水能水量利用率,综合增加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

2.确立政府主导的洪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

洪水资源利用作为一项有风险的公益性事业,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赋予洪水资源利用主管部门较强的行政权力,以满足应急管理决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需要。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主管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追究者的法律责任.以避免无序利用、不合理利用引发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3.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与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同,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与驱动机制.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编制专业规划,结合具体的雨情、汛情、工情.科学决策,相机实施。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编制主体、决策程序、法律地位和有关机构及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机制.规定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执行与监督等。

4.结合洪水资源利用方式设计不同的法律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主要有四种方式:水库调度.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以及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通过工程措施主动回灌地下水。不同的洪水资源利用方式,其法律制度建设重点存在很大区别:

①对于水库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调度及风险责任承担。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水库等工程的调蓄水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需要改变传统的水库调度模式。建立动态的汛期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动态的汛限水位、调整具体的水库汛期调度方案。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洪水风险的增加,需要确立相应的风险责任承担主体和承担方式。

②对于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在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配置、调度以及不同区域、流域之间在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利益平衡。为了尽可能滞留洪水,可以利用联网的河系或跨流域调水工程等,将本流域、本区域的汛期“弃水”调度到其他流域或区域加以储存或利用,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水资源配置规划.并进行相关的水量调度制度建设。由于洪水往往夹杂着各种污染物.因此,在洪水资源调度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与管理污染物。限制污染灾害在地区间转移,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

(3)对于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蓄滞洪区的功能调整和受损者的利益补偿为了合理利用洪水资源.有必要将蓄滞洪区的运用从单一的被动防洪调度转变为主动的蓄洪兴利和错峰防洪等多种形式.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经济调节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制定和实施适宜的人口政策、产业政策,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布局,促进蓄滞洪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区内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应当根据各流域防洪规划、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要求.结合蓄滞洪区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以不同淹没水深及淹没时间为参数.划分蓄滞洪区的启用级别.确定相应级别的启用决策机构。实现蓄滞洪区分级运用管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立法.依法界定有关区域地方政府作为补偿主体,明确补偿资金的来源,规定补偿金的支付方式和用途。健全补偿基金的征收、分配和管理运作、资金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规范补偿金的发放、使用和监督等。

(4)对于主动回灌地下水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以及洪水水质的管理问题。有效回灌地下水往往需要修建地下截坝、拦水闸,开挖深井、渗沟等工程.为此需要对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定专门的法规标准。此外,洪水在较短的时间内汇集,水质难以控制,因此在回灌地下水的同时。必须采取必要的监督控制措施,保证水质不被污染,以免污染了地下水源,造成新的自然灾害。需要明确可回灌地下的洪水水体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洪水水质检测、报告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大利用决策的信息支持力度,完善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的决策机制。对无视洪水水质,强行决策致使地下水体污染的,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5.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为控制或减轻洪水资源利用过程巾可能遇到的突发性水灾损失.必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应急预案的演练、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各级应急响应中的责任义务与协同机制、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的措施、应急决策后的评估制度以及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等。

6.其他制度

除了建立、完善或落实上述法律制度外,还需要建立洪水资源利用的生态补偿制度、跨区纠纷解决机制、水质监测与控制制度等各种制度措施。

三、政策建议

1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在今后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在法律层面.可通过修订防洪法,增加有关洪水资源利用的条款。如将防洪规划扩展为洪水管理规划,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地位;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地方和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洪水资源利用行动中的沟通与协调,扩展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职能;将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由洪泛区、蓄滞洪区向整个防洪区推广.由建设项目向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规划推广;在保障措施中,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资金的来源,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洪水资源利用投人原则,明确洪水资源利用基金在洪水管理基金中的比例等。在行政法规层面,需要及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合理确定蓄滞洪区的规划管理制度、科学利用制度和损害补偿制度,以促进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需要在将来出台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建立地下水回灌制度,保障地下水的有效供给,从根本上缓解地下水环境恶化趋势。在部门规章层面,为了具体指导我国洪水资源利用实践,可以在有关水部门规章的制定、修改时加入洪水资源利用的相关制度。比如,在已纳入水利部立法工作安排的“雨洪影响评价分级管理规定”“雨洪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丹江口水库管理办法”“尼尔基水利枢纽库区管理办法”“东平湖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中规定与洪水资源利用相关的制度。此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及相关地方立法机构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结合本地区洪水资源利用的实际需要,将国家确定的洪水资源利用制度予以具体化。

2.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一方面,洪水资源利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汀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通过地方性立法先行.不仅可以满足缺水地区科学合理利用洪水资源的立法需求,而且可以因地制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从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上看.也只有在法律法规层面引进洪水管理理念并对防洪法进行修改,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之后.才能表明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真正建立。

3.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篇9

1.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的迅猛发展,世界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用水量剧增加,加以水质不断恶化,水资源情况日趋紧张。这以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可观,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污水排放量也逐年增加,河湖污染日趋严重,北京、天津、长春、大连、青岛、唐山和烟台等大中城市已受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威胁[1]。城市工业每年损失达数千亿元。由此可见,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寻求保护水资源和使水资源增值的有效途径,缓解水资源的紧缺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而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各种处理技术也日趋成熟,在水资源紧缺的现实下,将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作为再生资源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污水处理并不是最终目的,实现水资源在利用才是当今城市污水治理的出发点。应大力推行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它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中水回用技术就是提高处理后的水质,回供给工业和城市杂用水的方法,把经过处理的污水作为一种新的水资源,加以再利用,以缓和水危机,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在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1],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的使用中水。我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城市污水就近可得,易于收集,易于处理,数量巨大,稳定可靠。凡是污水处理厂都可将污水再次适当处理后回用。全国污水回用率如果平均达到20%,足可以缓解一大批缺水城市的供水紧张。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中水回用的专项工程,因此中水回用必将成为我国大中城市和一些缺水城市必然采取的措施,充分地发挥它的环境效益!

2.中水简介

2.1概念

"中水"的定义有多种解释,在污水工程方面称为"再生水",工厂方面称为"回用水",一般以水质作为区分的标志。其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1]。中水处理即是采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方法将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使之达到一定水质要求,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

城市污水经处理设施深度净化处理后的水(包括污水处理厂经二级处理再进行深化处理后的水和大型建筑物、生活社区的洗浴水、洗菜水等集中经处理后的水)统称"中水"。其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亦故名为"中水"[1,2]。中水利用也称作污水回用。

2.2工艺简介

2.2.1工艺类型

按处理方法,中水处理工艺一般分为3种类型:

(1)物理处理法:如膜滤法,适用于水质变化大的情况。它装置紧凑,容易操作,以及受负荷变动的影响小。

(2)物理化学法:如砂滤、活性炭吸附、浮选、混凝沉淀等,适用于污水水质变化较大的情况。特点是技术先进,结构紧凑,占地少,管理简单。

(3)生物处理法:如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等,适用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污水。具有适应水力负荷变动能力强、产生污泥量少、维护管理容易等优点。

2.2.2基本流程

单一的中水处理方法一般很难达到回用水水质的要求。通常回用技术需多种污水处理技术的合理组合起来进行深度处理,目前,主要的工艺流程有如下三种[3]:

(1)原水格栅调节池接触氧化池沉淀地过滤消毒出水。

(2)原水格栅调节池絮凝沉淀池超滤膜消毒出水。

(3)原水格栅调节池活性污泥池超滤膜消毒出水。

2.2.3选择原则

中水回用流程的选择应根据进水水质以及回用要求来选择,如果是沐浴、清洁或喷洒等水质较好的杂排水为中水水源时,一般采用物理化学法为主的处理工艺流程。若主要以厨房、厕所冲洗水等含有机物为主的生活污水为水源时,一般采用生化法为主或生化、物化结合的处理工艺[3]。

2.3分类

2.3.1处理系统分类

中水系统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城市中水系统。利用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回用,方便高效;二是小区中水系统。主要是对一些远离城市管网的生活小区内或建筑群的污水实现就近收集和处理、所生产的再生水就地利用;三是建筑中水系统。主要就是一些宾馆、学校等,收集单个建筑内生活污水适当处理后回用于建筑物和小区。

2.3.2用途分类

中水因用途不同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将其处理到饮用水的标准而直接回用到日常生活中,即实现水资源直接循环利用,这种处理方式适用于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地区,但投资高,工艺复杂;另一种是将其处理到非饮用水的标准,主要用于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工业,如印染、造纸、钢铁、电力、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另一方面就是生活污水,如冲厕、园林和农田灌溉、汽车清洗、消防、道路清洁、绿化浇洒[4]等。3.中水利用现状

3.1国外现状

中水回用技术在国外早已应用于实践。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在利用中水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日本从80年代起大力提倡使用中水,并在上水道和下水道之间,专门设置了中水道。要求新建的政府机关、学校、企业办公楼以及会馆、公园、运动场等公共建筑物都须设置中水道。90年代初日本开发了很多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在新型脱氮、脱磷技术,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建立起了许多"水再生工厂";美国也是世界上中水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有300余座城市实现了污水处理后再利用;新加坡为了更好地节约水资源,目前每天至少有数千万升经过深度处理的中水已经加到饮用水管中,不是单纯作为中水利用了。1987年以色列全国已有210个市政污水回用工程,城市污水回用率达72%。[2]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超滤技术作为中水处理的后处理技术,具有适应性强、对悬浮物、细菌和洗涤剂的去除率高,出水稳定等诸多优点。

3.2国内现状

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使用中水回用技术,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15-20年,主要还是用于居民冲厕、灌溉、景观用水、洗车,正在开发在工业和农业中的使用,因此更应加大研究力度,以缩短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发展水资源再生产业。北京、天津、青岛等缺水的城市都把中水回用列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2]。在北京,许多居住区和集中建筑均要求配套建设中水处理站或中水机房,将沐浴、盥洗、洗衣等优质杂排水收集处理后供冲厕、绿化、洗车等。到2008年城区要建成9座中水厂,再生水回用率将达到50%。目前天津一些小区都使用中水来替换自来水用于景观用水,以及浇灌绿地,还为此专门出台了关于住宅使用中水的规定。

4.存在的问题

由于水资源危机感和节水意识不强,污水回用方面的科技投入不足等导致全国大型污水回用项目为数不多,回用率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回用存在的问题[1]主要有:(1)费用高,利用率低;(2)法规政策不完善;(3)设施布局不合理,输配水管道系统不健全;(4)施工难度大;(5)投资大,运行成本高;(6)能耗高,异味、泡沫问题难以解决。所以,中水回用技术还不健全,仍然是一个急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5.结语

目前中水利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相应法规和完整的水价体系,适当调整污水处理布局,建立城市用水的综合规划,不断研究和开发各种新技术和新设备,鼓励建设节水和水回用设施,提高人们的中水回用的意识,促进我国中水事业的发展。使我国城市污水回用事业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钱茜,王玉秋.我国中水回用现状及对策.再生资源研究,2003,1.

[2]沈光范,徐强.积极稳妥地开展中水回用工作.中国给水排水,2001,17(14).

篇10

1前言

长期以来洪涝灾害一直是威胁人们生存的心腹之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防洪减灾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国政府在1998年长江发生大洪水后,对防洪工作重新做了战略性的调整,即我国的防洪工作将逐步从控制洪水向体现水资源性的洪水管理转变,以规范人类社会活动,尽最大可能变害为利,充分利用洪水资源,以解决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在水资源紧缺的东营市,汛期洪水在造成灾害的同时,其作为资源的特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是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2东营市地理位置及水资源概况

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全市总面积8053平方公里,当地水资源量为5.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47亿立方米,有70%集中在汛期,大部分汇流后经河道排泄入海。唯一的地下淡水区位于小清河以南的山前冲积平原上,面积为367平方公里,其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0.6亿立方米。由于连年超采,致使地面裂缝、海水入侵。小清河以南地区地下水持续下降,,到2007年已形成以大王镇政府驻地、稻庄镇政府驻地、县城规划区、石村镇辛桥为中心的4个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同时,黄河水是东营市最重要的客水资源,近年来均引提黄河水量为55亿立方米。随着黄河水资源日趋减少,东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愈加突出。因此,在有效利用黄河水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濒临渤海湾,属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也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560毫米,受地理位置及气候因素影响,该地区降水量在区域分布及时空分布上均具有较大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降水量年际、年内分配变化较大,降水量丰枯相差悬殊,连丰枯时段变化明显。从实测降雨资料可以看出,1964年年降水量达到1133毫米,为系列之最大,而1989年降水量仅为364毫米,为系列之最小值,丰枯极值比达3.1。1961—1967年是明显的丰水时段,平均降水量706毫米;而1980—2004年则是典型的枯水时段,平均降水量仅为476.6毫米,丰枯时段降水量极值比为1.5。同样,降水量年内分布更不均匀,降水量主要集中于汛期6—8月。一般年份汛期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的60%—70%,而有些年份甚至高达80%以上。尤其是7、8月份易产生洪涝灾害,而其它季节降水极少,季节性干旱时常发生。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水量4.47亿立方米,其中汛期3.08亿立方米,实际全市骨干河道建闸25座,拦蓄总量2.4亿立方米,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3%,每年汛期均有1.5—2.0亿立方米的洪水被弃,造成极大浪费。目前,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影响到城乡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严重制约着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推进传统的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在优化配置现有水资源的同时,不断强化洪水资源的意识,科学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大力推进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3科学与综合利用洪水资源的措施与办法

3.1加快水库及河道拦河闸建设步伐,提高拦蓄总量和多年调蓄能力

加快水库及河道拦河闸建设步伐,增强水库、河道拦蓄总量,提高多年调蓄能力,是科学利用洪水资源的重要工程措施。在洪水资源利用方面,东营市具有较好的优势,河道、水库众多,分布较合理,需水能力较大。截至2008年,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共建成平原水库708座(地方558座,胜利油田150座);总设计库容9.31亿立方米(地方4.40亿立方米,油田4.91亿立方米)。但多数水库未达到设计蓄水标准。相当一部分水库地处低洼地带,或靠近河道,但具有流入水库条件。为从长远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洪水水资源,提高水库的蓄水能力。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东营市蓄水工程规划增加蓄水能力2.0亿立方米。蓄水工程本着少占地的原则,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利用工程措施对现有水库进行增容,1.5亿立方米。二是新建水库工程,库容2500万立方米。三是新建河道拦河闸,拦蓄库容2655万立方米。

3.2加快“水网”工程建设步伐,尽快实现洪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加快“水网“工程建设及洪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是科学利用洪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加快水库衬砌及河道拦河闸建设的同时,组织本市主要骨干河道流域”水网“工程建设的科学统一规划,总的要求是”库库相通、沟沟相连“。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分期组织实施,力争5—10年的时间,建成东营市“六纵六横”的水网体系,以尽快实现洪水资源的科学统一调度。

“水网”工程建设要以现有水利工程为基础,以规划工程作依托,修建引、蓄、排配套工程,构成网络体系,达到引、蓄、排自如。修建拦蓄洪水工程,增强控制洪水和利用洪水资源的能力。另外,要建立水库、河道风险调度机制。随着东营市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水利工程的治理,水利工程拦蓄洪水的能力不断提高,水库、河道多级调度变为可能。

3.3加快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尽快改善生态环境

在抓紧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拦蓄及“水网”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加快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加大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结合产业种植结构调整,改进耕作方式,大力种草、植树,增强地表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轻水库、河道淤积,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重点抓好支脉河、沾利河、神仙沟、广利河、溢洪河等流域水保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大搞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治理,做到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十一五”末东营市水土流失严重区得到基本治理,再经过5—10年的奋斗,将东营建成富而强、绿而美的新东营。

3.4加快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和统一调度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洪水资源管理和调度,不仅能提高洪水资源在利用管理和调度上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而且可为逐步建立洪水资源科学利用和调度信息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发挥已建成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雨情自动测报系统、防潮大堤潮水位自动测报系统、墒情监测及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引黄灌区水信息化管理系统、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水文预报、洪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应用。加快东营市大中型水利工程雨水情遥测系统建设,在主要河道流域上合理增补雨量、水情站,及时、准确、快捷、有效地收集雨情、水情等数据资料,用地理信息系统加以处理,利用洪水预报模型对流域上的产汇流情况及河道水库的水位、流量进行预报,用洪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对大中型水利工程实施科学统一调度,并做到可靠、安全、快捷、准确,真正实现洪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统一调度。

3.5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完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