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15:07: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会计管理论文

篇1

首先,加强医院库房会计管理符合当前医院卫生体制对医院库存物质管理进行改革的具体要求。在医院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其库存物资管理也会随之发生很多改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医院运行机制与监管机制的同步。另外,加强医院库房会计管理还能够完善医院的会计与财务制度,在预算方面的要求更高,能够使医院的运行与财务监管更具有严谨性。

其次,加强医院库房会计管理能够使库房管理更加精细化与科学化。传统的库房管理制度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做到对医院库房物资的精细化与科学化管理,而对医院库房会计管理的加强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状况。

最后,加强医院库房会计管理还有利于医院内部管理的更加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的经济活动也明显增多,在这种条件下,医院库房管理也需要更加精细,有利于提升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还能够使医院的内部管理系统更加完善。

二、加强医院库房会计管理的措施

1.对物资管理的预算进行约束加强医院库房会计管理需要与医疗改革的具体要求相结合,对医院库房物资在预算方面进行合理约束。不仅要对医院中上缴、补助、收支、结余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制度规定,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办法,并根据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使各个部门都能够做到各司其职。还要将医院内部的全部收支都囊括到预算管理体系中来,使预算的严肃性与完整性得到有效提升,而针对当前医院库房物资支出随意性大等问题,需要尽可能将报表体系进行完善,以提升库房管理的严肃性。

2.加强医院库房会计管理的步骤首先,需要对医院库房中的现有资产进行核算。将库房中的所有物资进行彻底盘点与清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医院中财务与审计两大部门的全程参与。针对已经损毁或报废的物品,在确定其无法进行修复或回收以后,一定要查明其损毁或报废原因,还要在对物品进行处置之前依照规定进行上报,以保证医院库房内的物资不会出现不明流失。其次,需要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医院一定要以统一的核算标准与口径为基础,还需要运用统一的成本核算软件,以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面、客观、准确。医院中库房物资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向医院当地的财政局与卫生局做出审核与备案,使医院库房成本核算的横向与纵向的可比性得到有效提升。再次,需要将旧账进行结算,以便于新账的建立。加强医院库房会计管理的最有效办法便是在原本库房会计管理的基础上,构建起健全的新型管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医院库房会计科目以及财报内容方面的调整,还要注意在调整时尽可能避免对其他会计科目与财报内容的影响。可以将三级以下的会计明细科目设置出来,并设定余额调整表,把原来管理体系中的余额转移到新的管理体系中来。最后,提升医院库房会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实现库房会计管理的更加精细化,有助于医院库存管理系统的全面优化与升级。

3.规范医院库房管理的财务行为医院的库房管理是整个管理体系中最基本的管理系统,在加强医院库房会计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在规章制度与管理方式上有所改善,还要以医院实际情况为基础,对结余进行严格管理,以提升医院的物资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医院库房物资进行严格分类,提升库房管理投入,同时,完善医院库房的财报体系,以物品的性质与功能为基础,构建系统的库房会计管理格式,为库房物资的内部与外部管理创造积极条件。

篇2

二、医院药品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医院的药品会计工作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应付账款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药品赊销是医院药品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医院在药品送达后一至三个月才支付货款,药品赊销虽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用药和医院管理提供了便利,但也常常会因为账款拖欠时间长、供货单位众多、赊销方式各异等原因,大大增加医院药品会计在应付账款核算方面的困难。医院对购买药品欠款采用“应付账款”科目核算,“应付账款”下按各供应商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由于同一供应商的药品又分中、西、成药,而且还要进行政府招标药品及品等分类,众多的分类对查对账是一项烦琐的任务,也导致了在相关人员进行记账、录帐和查账时所要核对的数目就比较多,因此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加大了出错的概率;另外,发票的收取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付款时间的不确定性,很多药商是在收到药款后才开具发票,一些药品供应部门,尤其是通过财政专户收款的部门发票特别难催收,影响了财务工作的进度。有时候一些药商不及时开具发票,多次催促之后将几笔转款合开在同一张发票上,在这种情况下,药品会计人员不能将发票与所付款项一一对应,也不符合相关凭证的搜集和归档要求。二是“药品收入”科目核算的金额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医院以计算机资料为依据做会计报表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在实际工作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收费报表中“药品收入”数与门诊(住院)药房的药品发出金额会产生不一致的结果,主要原因有:由于收费员操作失误或人为地修改相关收费项目,造成“药品收入”科目与其他科目串户,从而影响医院“药品收入”数的真实性。而会计人员往往是根据报表中的数据进行相关会计核算,很少能及时将“药品收入”账户的贷方发生额与药房药品实际发出数进行核对,因此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药品收入状况。三是药品盘点不规范。药品盘点人员普遍认为医院药品品种繁多,管理复杂,要求账实相符非常困难,所以在盘点时只是粗略的点数,药品盘盈盘亏问题普遍存在。对于盘点过程中发现的账实不符等问题,不能查找出具体原因,也没有明确的处理方法和措施,致使财务部门无法及时进行财务处理而长期挂账,影响了药品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四是库存药品的使用效率有侍提高。药品是医院的重要物资,药品存货约占医院流动资金的40%~60%,如此巨大的资金停留在药品存货的物流中,使其丧失了在其他场合所能获得的收益。医院可以运用运筹学和统计学方法,做好采购需求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种药品的储备定额,确定最佳经济进货批量,在保证药品正常供应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少库存,防止积压。避免盲目采购增加药品库存成本。

三、完善药品会计工作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医院信息系统管理

现在,许多医院已经建立起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医院的各项医疗活动进行信息化处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医院内部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输入的数据经各部门之间的核对、修改,使数据的差错率降低,从而确保计算机检索、统计、报表处理、数据上报等结果的准确性,使计算机管理高效、准确的特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套完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能为医院提供更好的药品管理服务,这就需要医院为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各医院要配备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对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管理和分析评价等服务,保证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从而为医院的各项医疗活动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源,并根据业务需求的改变,对系统进行必要功能的转变和提升,使其更好地为医院的管理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二)规范药品内部核算制度

做好药品的内部核算工作,需要药品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协作,把药品的运作流程细化到各个岗位。让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责,担负起各自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任务。医院要对药品实行有计划的采购,避免库存积压和滞销;根据各科室的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发放和管理,避免过度领用造成浪费;药品保管员除了要进行药品的签收、发放和保管外,还要对滞销及即将到期的药品汇总报告,提高药品的使用及管理效率;药品会计应该定期对药品进行对账包括药库对账和医药公司对账,保证医院药品核算账户的准确性,另外,还要督促相关人员对药品发票的追缴,对不及时开具发票的单位实行延迟付款等制裁手段,加快会计凭据的收回和归档管理。

篇3

(一)会计估计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会计估计是指对结果或者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出的判断。为了准确、及时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企业需将持续不断的营业活动(经济业务)划分为各个阶段,如年度、季度、月度,并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这样就必须进行会计估计。合理地进行会计估计,不仅有助于企业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编制出客观、公允的财务报表,也有助于企业管理当局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继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原理和企业会计准则等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以及对经济业务性质的精确分析,运用自身专业知识,通过分析、比较、计算等方法,客观公正地对应列入会计系统某一要素的项目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二)会计估计与会计职业判断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营业绩成为很多企业的首要前提,从而使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要求必然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通过对“银广夏”、“重庆实业”等财务事件的披露,人们高度重视了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安全性。而会计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同,判断误差较大,也会造成不一样的影响。相关资料获取不及时,市场尚不成熟,不同行业差异较大,都会使得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增加,使得会计估计具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误差较大,财务信息不准确。现今上市公司通过会计估计变更来操作其利润,使得产生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舞弊行为。所以,现代企业会计应充分认识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规范财务报表,提供正确的财务相关信息,维护企业,投资者的利益,有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同时营造良好的资本环境,促进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对盈余管理的科学理解

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指出,盈余管理是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经济结果,是经营者在自行选择时使自身效益最大化的体现。“零和博弈”是盈余管理的典型表现,在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群体中,其中一个群体从盈余管理中获取的利益是以另一个群体的损失为代价,这种利益的分配机制是基于与会计盈余有关的某些权利或资源的控制。盈余管理是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的基础,通过对财务报告的会计收益进行合理调整和监控,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的正确性对财务报表的准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相关信息的监控和调整,以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其目的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会计估计、会计判断在盈余管理中的合理运用

(一)企业的盈余管理需要会计职业判断。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会计职业判断,更有利于企业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和会计职业判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会计职业判断和会计方法的选择和调整、会计估计的合理运用等,使得企业的盈余管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盈余管理利用了会计职业判断合理的调节利润。

1.企业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计量在新的会计准则中被单独列为一章,增加了四种计量基础: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增加的计量基础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新准则中很多企业相关业务都涉及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判断,可以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有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如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活跃的交易市场,更需要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不同结果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差异。财务数据的可操作性增强,就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有很好的控制。

2.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需要会计职业判断。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规定一经提取以后年度不得转回,这就有效控制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一次亏够,企业可能利用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等来调节年度的会计利润。所以会计人员在资产减值业务中涉及的职业判断就较多,如“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需要专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确定,又如发生减值的界定需要会计职业判断。这些都给企业的盈余管理带来了可操控的空间。

3.对商业实质的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两种计量模式,其中公允价值计量是基础,企业应该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从而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这些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些会计的操作对盈余管理有着较大的可操作性。企业通过合理的判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可以将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换转化为具有商业实质,实现企业的利润。

4.利用无形资产调节利润。无形资产中的研发费用处理和摊销是重点。企业无形资产的费用分为研发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其中企业在研究项目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支出符合条件时计入无形资产成本。新准则对公司的研发支出和开发支出进行了划分,但是无形资产研发阶段的项目工程量复杂,经营风险大,明确划分两个阶段的范围的难度大,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职业判断能力。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可以充分利用这点进行合理规划,在盈余管理时进行合理监控调整,如在资本化和费用化之间作调整,合理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效益,提高竞争力。在初始确认时,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和净残值有一定的规定,但是相关企业的实际状况也是充分必备前提,这就需要相关会计人员做出专业的估计和预测。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包括:直线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这就可以使企业的盈余管理选择了好的基础。通过对折旧的加速摊销或年数的控制,来提高公司的相关成本。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如果不确定,会计上的处理是不应进行摊销,但需要每年进行减值测试。这就增加了人为的控制、估计和调节的空间,需要会计人员具有高素质的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合理的盈余管理。

篇4

会计信息化指的是利用计算机、通讯、网络等现代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工作的模式进行重构,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的资源,建立起技术和会计高难度的、开放的、融合的会计信息系统,从而提升会计信息对资源优化的合理配置所起到的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看到,会计信息化不但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其发展的基础。

1.2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1.2.1普遍性。

在会计理论、会计工作、会计管理和会计教育当中,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步被运用。但是在会计教育、会计工作和会计管理当中,会计信息化的运用起步较晚,不过发展较快,而且成效较大,而在会计理论方面却相对滞后。应该说,目前的会计信息化仍然是以传统的会计理论为基础,但是传统会计理论系统当中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修正,而新的能够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会计理论系统却还没有构建起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完整的理论和运行体系将会得到逐步的建立和完善。

1.2.2动态性。

会计信息化的动态性表现在时间的层面上,首先,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具有动态性的,无论是订单或发票这些企业内部的数据还是产量记录和入库单这些外部的数据,动态性始终存在。同时,无论是局域还是广域的数据,都会被储存到相对的服务器当中,并将会及时地发送到系统当中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其次,会计数据的处理具有实时性,这是因为一旦会计数据输入系统,就会立即进行处理,该系统会对数据进行汇总、分类、计算、分析以及更新等进一步的操作,从而保证这些数据能够及时有效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2.3集成性。

在会计领域当中,能够实现信息集成,也就是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间的信息集成,并有效解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真实性之间的矛盾。其次,能够实现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集成,做到无缝连接,相互体现。第三是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集成,实现信息共享。

2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建设的有效措施

2.1企业管理者要彻底转变管理观念

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并且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同时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要想会计信息化得到实现,不但需要决策上的支持,还要将其付诸于实践。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会计信息化的执行机构,并培养相关的维护工作人员。会计人员和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从社会信息化出发,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充分发挥财务软件的功能,让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更加真实、科学,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2.2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系统

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出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而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是将企业的管理融入到整体系统当中,使企业中的财、物、人都得到掌控。各个企业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并通过分布实施,制定出可行的方案,找到方案实施的突破口,并不断地向前推进。

2.3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人才是关键,是核心。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扩大对会计信息化教育的投资,并在各大高校都设立了相关的专业,以期培养出更多的能够适应未来需要的信息化人才。此外,企业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会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的技术和素质,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而在人才队伍中,既应该包含维护系统的人才,还应该包含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并在培训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不但要包含会计人才,而且要包含计算机人才,不仅要包含一般人员,还应该包含高级人才,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会计工作人员向复合型的人才转变。

篇5

我国现行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费用管理外,还有如下特点:①人力资源价值的保值和增值成为企业会计管理的重心。②年薪制、职工持股等管理新举措的实施,使得人力资本作为一种与物质资本平等的要素进入权益分配领域。③相对于过去而言,业绩考评和薪酬设计等方法的选择更体现出对人力资本的倾斜。

一、我国现行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现行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由于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计量的瓶颈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使得人力资源的会计管理滞后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人力资源仍无法像物质资源一样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来实现价值补偿,进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获利能力。

2.人力资本价值核算基本上是空白。在我国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对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已逐渐超越财务资本,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第一位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资源要素,因此企业应及时将其纳入会计核算范畴。但在会计实务中,人力资源价值的相关信息仍被排除在会计核算体系之外。

3.人力资本权益核算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在企业改制及管理创新中,通过职工持股、技术入股等形式,人力资本已在一定层面上实现了权益化,即人力资本跟物质资本一样具有企业利润的分享权。而现行的会计管理中,对于人力资本权益的形成、取得及变动缺乏系统的会计处理,在财务报告中人力资本也没有与物质资本区分开来(即没有单独反映人力资本信息),这与企业实行的两权分离基础上的权益产权观严重背离。

4.没有一个完整、健全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模式。“人力资源会计”这一名词引入中国的二十多年里,我国会计学者从未停止过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但大都停留在人力资源价值和成本计量方面,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缺乏整体的把握。由于缺乏规范的理论体系的指导,导致了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在实务中缺乏整体的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二、我国现行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源

1.我国会计目标中对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忽略。目前,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存在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会计环境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主要会计目标是满足企业向国家报告受托责任的需要。即使是上市公司,由于国家基本控股,其会计的主要目标也是满足向国家报告受托责任的需要。

受托责任观认为,能最有效地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是关于历史经营业绩的信息,财务报表应以反映历史经营业绩为主。由于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及价值计量的困难,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企业用人机制单一、僵化,以历史成本来计量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和价值并不可行,这些都造成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相关信息无法满足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可验证性和客观性的基本需求,也是我国会计理论构架中人力资源会计长期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2.我国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模糊。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企业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但产权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解决,改革的对象仅为法人产权,对自然人产权的改革严重滞后。目前的厂长、经理作为自然人一般还不具备取得产权的条件,对他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很不完善。

这种人力资本产权的长期模糊与缺失,一方面使得我国企业的用人机制僵化、人力资源配置落后和效益低下,另一方面也使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理论框架一直以来以物质资本为核心,无法对产权模糊的人力资本实施必要和完善的会计管理。

三、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发展:人力资源战略会计管理框架的构想

21世纪的全球经济已进入一个超级竞争年代,而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所能为顾客创造的价值,企业竞争战略旨在根据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建立一种持久性获利的地位。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对竞争优势产生强烈的影响。“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的观点不断得到认同。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是我国企业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内容也将进一步拓展。

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已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扫清了思想观念和制度层面上的障碍。企业如何顺应外部的体制改革之势,如何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宏观与微观的互动,这是我国企业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构建人力资源战略会计管理框架是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

笔者在考虑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历史发展局限、现实发展环境之后,借鉴国外先进人力资源战略会计管理模式,构建了一个人力资源战略会计管理框架。该框架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人力资源战略全程的会计管理,二是人力资源战略年度的会计管理。其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上图说明:①战略全程的会计管理的内容决定了人力资源战略年度的会计管理,如: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制定决定了人力资源战略年度的日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因而也影响了其会计管理的具体内容。②人力资源战略年度的会计管理通过传统的人力资源会计来实施。战略全程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平衡计分卡、成本动因分析法、价值链方法等。③通过传统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方法,形成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年度的信息。④部分人力资源战略年度信息反馈给管理层。根据信息及时调整战略,同时更新人力资源战略全程的会计管理内容。部分战略年度人力资源信息通过平衡计分卡、成本动因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再处理。⑤人力资源战略信息的生成。⑥“”为信息流。

篇6

对于谋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来说,管理当局是企业目标的实施者。这就决定了管理当局希望与获得会计职业的企业会计师建立有利于管理当局的契约关系。这一方面是会计具有某些管理职能所决定的,只有寄希望于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立场一致,才会产生出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管理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因为现代社会的经济交易趋向于越来越复杂,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记录、计量、报告都会对管理效率和最终的经济利益分配,带来明显的经济影响。管理当局希望在任何情况下,会计的活动都能服从于企业的整体目标。

虽然《会计法》和职业道德规范都提及企业会计师的监督和审核职能。但是由于雇佣契约的主导权不在企业会计师一方,而雇佣关系的存在,就丧失了作为监督职能实现的可靠保证——独立性。企业会计师不能不考虑雇主的利益。因为只有尽力取得雇主的信任,才能获得雇佣关系的发生和维持。从实践上看,企业会计人员根本无法阻止管理当局的违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还会成为参与者。会计委派制可能就是一种转变会计职业立场的制度安排。企业会计职业的立场选择似乎遇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如果职业立场不在雇主这一边,则会丧失雇佣契约;如果立场选择相反,会计职业公允、真实可信的信念和理想就会受到损害。更复杂的情形在于,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更使企业会计行为涉及到与以下各方面更广泛的关系:管理当局和股东、控股股东和少数股东、债权人和潜在投资者、国家的税收部门和工会组织。

股东和管理当局之间的契约关系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关键,而二者的价值取向和利益目的不尽相同。股东因为不直接接触企业的经营管理,只能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及其盈利能力,因而力图通过种种方式来影响企业会计师的立场,以防止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其可能采取的行动有:

第一,限制管理当局对雇佣企业会计师的定约权力,通过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参与选择企业高级财务会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师在进行职业活动时会充分考虑到股东的利益。但是这种模式有可能带来经营管理的低效率。而现代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企业管理全方位的高效率。作为企业管理体制中的核心——财务会计系统,需要服从处于企业运作活动中心地位的管理当局。一方面其管理决策需要的信息来自财务会计活动;另一方面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管理当局还要通过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来灵活传导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以维护企业的利益。如果企业会计师的职业立场受到其他利益的牵制,无疑会对管理当局的经营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经营失败的风险。

第二,通过职工持股计划来影响企业会计师的职业立场。和上述措施一样,虽然能有效控制企业会计师的职业立场选择,但是也会给企业带来管理低效率的严重后果,还要付出较为高昂的成本。

由于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使股东彻底摆脱对企业会计师职业立场的怀疑,寻求企业外部的会计监督就成为另一种自然的选择。

二、企业外部的注册会计师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立场选择

注册会计师职业和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和客户建立审计服务契约关系以后,受其职业行为结果影响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包括委托人(股东)、债权人、投资者、潜在投资者、税务机关和工会组织等。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即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立场不能受到客户契约关系的影响,虽然委托人为审计服务支付报酬,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立场只能以社会公众为先导,注册会计师必须万分注重“独立性”以体现和保证其职业立场站在社会公众利益上。

但现实中的情况却并不都是这样,注册会计师取得客户契约的过程是一种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着竞争,客户委托业务时有很广泛的选择权。这样必将影响注册会计师职业立场的选择:通过定约付酬获得委托人的信任,可以立即得到稳定的业务收入,而从长远计,只有坚定的职业立场,方可获得职业声誉的优势地位。注册会计师职业确也面临着一些困惑:要维护广泛的公众利益,有可能会与付给抵押的客户利益冲突;既要应付会计师事务所当前的生存压力,又要考虑到维护职业声誉的长远利益。

这不禁使人怀疑,在客户契约委托关系下的注册会计师是否能维持职业立场的“独立性”。因为不论从实质上还是形式上,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立场都会受到客户契约的限制。客户契约的建立、报酬的支付、长期客户关系的维持,都说明了注册会计师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密切,而注册会计师争取客户的行为又削弱了其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维护者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加强法律监督、加重其职业行为法律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

外部利益集团由于注册会计师与客户的契约关系,不能完全信任其职业立场,在实践上往往通过制度干预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一是从专业技术规范的角度来限制审计人员的立场偏移。主要包括: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制订、运用,证监会和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职业组织的力量。这一做法的好处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甚至从职业文化来影响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立场选择。让“政治化”的制度效应来保证其职业立场不至于由于客户的契约关系而过分偏离“公众利益”。二是注册会计师承担其职业行为的法律责任。实践中不断从法律程序和技术规范方面加重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职业需求的基础是“信任”,信任的前提是承担责任。承担法律责任可有效限制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的立场偏移。客户契约的存在使注册会计师的立场最容易受到怀疑,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更愿意拓展其职业立场明晰的管理咨询业务,而不愿提供社会所需的审计服务。

注册会计师既需要争取客户的委托,又要敢于对客户说“不”,其实质就是一个职业立场的艰难选择。每一个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时都要陷入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职业声誉与职业命运、经济现实与职业信念、法律责任与职业道德的考虑,这正是考验其立场选择。确定无疑的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需求的基础是以“独立性”为代表的公众信任,这将主导每个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的立场选择。

篇7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公报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即将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士,而是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我国目前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学方式仍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重理论、轻实务”,“重记忆、轻理解”,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也无法在竞争激烈、淘汰率极高的社会中开拓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针对这种情况,很多院校都作了积极的努力,探索出了不少好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最早是在哈佛商学院的MBA教学中采用的,在近一个世纪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培养出了无数个高级管理人才、政治家、作家和学者。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近年来也被我国MBA教学广泛采用。而在管理会计学科则运用较少,尤其在本(专)科教学中的应用更少。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技术、方法为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的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内容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在管理会计学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设计上,应尽量体现其实践性特征,符合管理会计学的教学规律与特点。

一、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改善教学效果

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使教师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管理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可使学生自觉进入工作“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的实践经历,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举一反三,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实践证明,这种实用、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明显地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笔者在讲授资本投资决策时运用了美国安达公司的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各抒己见,效果相当好。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目前,许多毕业生反映,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出的学生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案例教学,可将企业的管理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比如,笔者在讲授变动成本法时运用了“格兰仕成本管理”的案例;讲授责任会计时,运用了“海尔的SBU战略”,分析其成功的经验;讲授流动资金管理时,运用了“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危机”案例,分析长虹衰败的表面原因以及根本原因。案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有些学生会主动寻找案例进行分析,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

(三)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

案例教学法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锻炼学生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条件下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工商企业所遇到的真实问题,案例的最后总是问学生:你说,该怎么办?不经过认真、周密的独立思考,仅仅通过系统、规范的分析技术得到的答案是不现实的。案例教学法不是要求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存在的只是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或错,依据的只是个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理解和判断。由于案例教学法不重视能否得到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因其倡导多向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不求惟一答案,不求聚合效应,从而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到管理会计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搜集的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案例,并依据管理会计实际活动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剖析管理会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会随之进一步提高。

二、管理会计案例教学的实施

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必须注重其基本程序并确保每一程序的有效实施,以保证整个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一)选取适宜的案例

案例的实质是特殊的教材,案例教学内容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管理会计教学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涉及各行各业,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2.适应性。所选案例应使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教师自己也能够把握。3.启发性。教学案例设计的问题应该显而不露,留待学生去挖掘。设计的问题并不在多,关键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4.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具有对已有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涵盖性,以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5.案例应具有历史的经典性和鲜明的时代性。6.生动性。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开展深入讨论。

(二)案例讨论前的准备

准备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案例一旦选中,教师就要进行周密的教学准备,熟悉案例的内容和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管理会计案例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是评价型案例,它用来描述系统特征与决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何时特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风格是有效的;另一种案例是决策型案例,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像企业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但更多的案例是把评价和决策联系起来,要求学生不但要分析情况,还要给出行动方案。教师应充分分析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并想象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提前查阅资料以便应对。为了引导学生做好准备,教师可为学生准备《学案》,在《学案》中,可采取列条式或连续提问式,大概描述此案例应讨论的问题及方向。学生在课前应仔细阅读案例和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根据教师发放的《学案》搜集相关资料,撰写案例分析发言提纲,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在课堂上发言、讨论。

(三)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讨论可分组进行,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在这一程序,教师的任务是组织与引导。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并设法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若学生之间观点不一致,可使其展开讨论;若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可采取故意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自觉加以修正。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进行操作,而不拘泥于权威性的评价结论。学生一方面应珍视难得的发言机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掌握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团队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自己发言结束后,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我国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这两方面是非常需要锻炼的。

(四)案例讨论后的总结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总结并不是说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而且需要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同时,应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在成绩登记表中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一阶段是案例教学整个程序的点睛阶段。

(五)案例报告的撰写

教师要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布置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重点是评价案例分析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程序,也是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的重要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学生可理性地对所讨论的案例进行思考、总结;教师应对案例报告写出评语并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同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可为经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三、管理会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案例教学,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不过是对前面已学课程的“炒冷饭”,不需教师投入过多精力;也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不是提倡学生参与、讨论吗?布置两道题,让他们自己准备、讨论即可,完全可以“放羊”教学。基于这些错误认识,某些院校核算案例教学工作量时就曾发生案例教学工作量被“打折”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应对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课时补贴,将对案例收集、整理、编写计入科研工作量;可组织全院师生进行案例教学的优质课比赛活动,对评出的优质课和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同时,要在案例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由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给教师以压力和动力,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从而促进案例教学的良性循环,促使新的实用案例不断推向课堂,案例不断推陈出新。

(二)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讲授教学,教师对一门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利用讲授法,让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为案例教学打好理论基础。课堂讲授应当是诱导启发式的,应该与问题讨论、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增长学生知识的教学手段很多,如,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业务实习、进行管理会计模拟试验、进行必要的测验和考试、撰写小论文等。这是案例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的。

(四)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法那样自己扮演课堂的主角,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分析讨论,而是以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身份积极为学生服务,在必要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老师的评论要简短,不进行判断,没有导向性,而且通常应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学生继续讨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市场环境在发生剧烈变动,管理会计的内容在不断的创新。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使管理会计的有关知识、概念得到阐述、解释,可使学生在丰富的案例里面学到实用的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将对管理会计教学的改革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产生重要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一、管理会计现代创新观念的形成

(一)现代价值观念的形成时间价值观念的形成。时间价值包括:会计人员完成自身工作的时间价值。尽管会计人员分工不同,但应当保质保量完成分工后的本职工作;资金的时间价值;即在企业筹资和投资决策时,应充分考虑使用资金和时间所具有的增值能力;会计信息的时间价值,即按要求及时、准确地传递会计信息争取到的价值能力;货币时间价值,是指同一货币量在不同时间里价值的差额,亦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货币量所发生的增值,企业价值观念的形成,从企业文化的视角来看,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因素,根植于本土传统文化,当其适应现代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就将有效实现其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包括战术与战略“管理”、事前与事后反馈“控制”,这是当今管理会计创新发展的两个基本概念。

(二)动态管理观念的形成当今是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使会计信息加工、整理和处理能力大大提高,信息在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流变得快速、敏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信息的变化迅速作出动态的应变决策。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决策支持与控制系统,承担着管理会计的多种职能和重要内容,企业必须服从经营管理的需要,开拓视野、创新思维,树立起动态管理创新观念。即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进而找出最佳平衡点,作为决策优选点和创新立足点。

(三)管理会计能力观念的形成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因此,经济环境特别是制造环境对其影响巨大。主要有柔性制造系统,制造资源规划,适时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与新制造环境相适应产生了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如战略管理、基准管理、智能化管理等,使得管理会计创新能力增强,形成管理会计创新能力观。管理会计能力主要包括:竞争性的会计选择能力,即根据主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选择潜在利润增长点的能力;迅速调动企业价值资源投入“攻击点”的能力;善于借助外部资源,弥补价值链中薄弱环节的能力;敢于竞争并能找到竞争对手的弱点,在局部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创造能力;持之以恒的会计政策实施能力。管理会计能力观认为,企业本身的资源,能力是有限的,通过资源外向配置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分担风险,企业可以变得更有柔性,更能适应变化的经济和制造环境的需要。

二、管理会计研究的创新发展

(一)当代管理会计研究的创新发展管理会计内容方面的创新拓展与更新应注意以下方面:

(1)管理会计内容的创新拓展与更新。更注重长远性的决策分析创新。决策是关系一个企业战略发展创新的全局性筹划。决策分析是管理会计的中心内容。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包括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在决策中,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首先,在它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过程中,应注意克服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两单性的缺陷,立足于决策的长远性,以战略的眼光来梳理并提供真正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意义的与决策有关的有用信息。其次,在经营决策方面应建立起长期的本量利分析模式。应用各种决策分析方法,按照欲达的经营目标、投资目标,比较各种备选方案,从中择优选择出利润最高、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方案,作为发展的起跑点、竞争的立足点和决策的优选点。再次,在注重长远性决策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有利于企业确定具体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也有利于推动战略成本预测、战略成本决策、战略成本计划编制和战略成本控制。把住了战略性的决策分析,就把住了企业战略发展的大局。

(2)更强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人力资源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经济要素。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以至人力资源的竞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必然离不开人力资源会计提供,因此,管理会计在预测、规划、决策与控制过程中,必须将提供会计信息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起来,形成激励机制发挥人的作用。

(3)更加大分散控制的风险管理创新。现代经济的不稳定性、信息的非对称性,以及各种突发事件,不可避免地给企业财务带来风险。按照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过程,现在风险控制方法有风险决策、风险预防和风险处理等三种基本类型。其中风险预防方法是指在接受既定风险条件下,通过采取措施来降低损失出现的概率,减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其预防措施主要有:回避风险法;降低风险法;分散风险法;转嫁风险法。当今企业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对风险的控制是以控制和预防为主,更多的是采用分散风险法。在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及并购与联营等方式中分散风险。如企业联营是由企业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本来应由一个企业独家承担的风险,变为由联营企业共同承担,从而将风险分散开来。

(4)转移成本管理重心的成本管理创新。目前市场明显进入了“微利”时期,企业几乎不可能依靠高价格获取利润,单纯的“节能降耗”和“单项成本管理”的管理手段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而科技成本管理重点是通过新产品开发、优化产品设计、大力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等,将降低成本与科技进步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是降低成本的有效举措。为此,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抛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法和制造工艺,逐渐从生产制造的高成本中转移到采用新技术研制开发降低成本上来,将从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上来,从而拓展成本控制的视角。转移成本管理重心要加强成本计划,规划好目标成本,研究拓展目标成本管理。日本丰田汽车的成本管理研究发现,目标成本管理可分为成本计算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目标成本管理从原来单一考虑减少成本进化为多维成本管理,包括与质量管理,顾客管理和业绩考核管理相融合;同时也发展到企业的产品开发成本管理。这一发现进一步体现当今成本管理重心的转移,管理重心领域的拓展。

(5)涵盖更多指标的全面预算管理创新。全面预算就是以货币的形式对既定的利润、成本规划、决策方案所作的综合计划。涵盖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和专门预算等及其预算指标和考核指标。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已经贯穿于企业事前、事中和事后经营的全过程,体现在内控指标体系中涵盖着战略、风险、财务、资金、薪酬等许多关键指标上。业绩评价的考核指标,按考核类别有效益类指标、营运类指标和控制类指标;评价时还吸入非财务指标。中油股份集团在预算管理中对考核指标的确定,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在内部控制体系内推行价值驱动、业绩透明、系统化、创造足够激励、可行性五大原则,体现公司战略,市场价值与个人责任的有效结合,将业绩评价指标落到实处。

(二)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新发展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平衡计分卡与战略地图的新发展。平衡计分卡整合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从客户、财务、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完善了业绩衡量系统,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由这四个层面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所描述的战略图,被称为战略地图。战略地图提供了战略描述的可视化工具,完善了战略业绩管理的理论结构体系,描述和促进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是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发展和升华。平衡计分卡从关注非财务指标扩展到战略地图,使其成为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的必备工具,成功地将企业战略描绘成多维的、相互联系的规划图。平衡计分卡和战略管理会计这两种理论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展,作为管理会计方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中油控股集团在注重股东投资回报的同时,也融进了一些平衡计分卡所强调的因素,如员工队伍与质量安全环保等内容。除平衡计分卡外,还有两种平衡管理工具值得借鉴:一是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的企业治理模型和战略计分卡;二是超越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绩效管理。这些工具的设计理念和应用价值都不能低估。

(2)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拓展。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的耗费,将资源成本分摊到作业中计算出作业成本,再对作业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报告,计算出真实的产品成本。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讲是一种间接成本分配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耗费,动态化和前瞻性地控制成本,最终减少了成本。与传统的间接成本方法相比,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不清的缺陷,有助于企业推行目标成本管理,改善了成本分摊方法,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及时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能够精细核算成本,使以前许多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系统中变为可控。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在实践中得到拓展。如在企业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主要用作业成本法来提供相应的成本数据资料。

(3)实证研究法开拓发展。借鉴科学研究方法的交叉趋势,尤其是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越来越多地采用自然科学方法,特别是定量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来研究本学科的问题。用数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建立起定量关系的实证公式,称为实证研究法。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结合一些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对管理数据加强采集,组织和统计分析、理顺重要数据、变量间的内在关系,采用统计图法、代数法、指数平滑法、最小乘方法和加权平均法等,推证和完善必要而有效的计算公式,以增加数据量化的程度,由理性论证提高到数字化实证的程度。实证研究法提供了量化的数字数据,提高解的可视化程度,真实可信的效果,甚至获得实证结果的唯一性。通过其它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控制论、运筹学、数理统计、博奕论、计算机模拟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提高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水平,以推动管理会计学科的创新发展。

(三)管理会计研究理论的创新管理会计研究理论的创新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管理会计研究的新视角。目前不少学者从不同文化背景出发探讨了新型的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研究者不再侧重探讨西方管理会计体系,或只是简单的模仿西方,而应当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建立独具特色的新型管理会计体系。而且新型的管理会计体系不是单纯的注重效率和效益。更应当关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环境保护等;要从本国的文化背景出发与战略管理、企业文化、企业内控和治理相结合,进一步探讨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

(2)管理会计管理目标的更新。管理会计的管理目标,按传统理论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按这种标准尽管能够使企业加强管理和经济核算;但它没有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和竞争环境中,忽略了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风险因素。目前企业管理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对企业价值的评估,而企业的价值又是企业现实收益与未来收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自身的经济走势与外部资本市场的综合表现。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并权衡风险与报酬,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定现代管理会计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3)管理会计模式的跨越。纵观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战略管理会计模式都是以新的形式跨越或变迁。一是战略管理会计模式的跨越管理。战略管理会计从服从某一企业的战略管理已经延伸到服务于跨越企业的战略管理。有学者(傅元略,2005)通过对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特点的分析,揭示出战略成本管理会计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构建跨越企业边界的战略管理会计模式。这种模式共享跨越企业边界的信息体系资源,对供需链节点企业的设计、采购、制造、销售和物流进行协同管理;并寻找跨越企业边界的有效成本管理方法,以协助供应商、客户和节点企业对产品设计成本的协同管理,并解决提高低效率问题。二是管理会计模式的环境变迁。管理会计模式创新本质上应视为一种由“适应环境”向“创造环境”的转变。

(4)“体验经济”的适应性变革。当代管理会计提出一种适应“体验经济”的变革,所研究的不是产品和服务,而是一种“快乐体验”。即通过一定的感性载体对人产生体验效应,形成经济价值,实现商品化,创造出与“体验经济”相适应的“准文化产品”。引导人们对管理会计职能、对象与作用相应地产生新认识:其职能凸显企业智力资产管理;其对象也由于经济形态的转变具有新的特点。从而拓展了管理会计研究的新领域。

(5)微观管理和组织创新理论的拓展。一是微观管理中的创新成本理论,该理论十分丰富,包括战略成本理论、风险成本理论、不确定成本理论和社会责任成本理论。现有成本计量方法和技术对微观创新成本进行计量并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二是组织创新对传统管理会计理论的开拓。组织创新对传统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产生很大冲击,以致管理会计中预算控制,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和经理激励等许多方面均有许多新的发展,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控制和业绩评价报告的具体方法有许多革新。诸如此类创新理论对提升管理会计理论的创新发展是重要的推动,支持和促进。

三、管理会计未来研究的趋势与建议

(一)借鉴先进方法提升实证水平实证研究应从我国文化背景出发,充分利用我国的已有研究成果和数据,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和经验,针对我国的实际问题开展实证研究。并将管理会计研究与共他研究融合为一体,拓展研究相关领域,如财务、财务会计、物流、信息管理、行为学、经济学、管理科学及专门人才培养等。研究中要强调采用实际数据的数字计算。理论界和企业界应携手合作,深入到企业经常观察和了解实际管理系统的运行,掌握管理会计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总结管理会计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创造本国的实证研究方法。

篇9

没有按规定收集与会计核算有关的资料(例承包协议书、工程项目决算书、银行对账单等),每个年度终了,没有及时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收集齐全。有些村甚至连工程结算票据、出纳现金、银行存款结账单都没有收集。

(二)资料随意处置

没有按会计档案资料的不同形式,不同保管期限进行分别装订立卷、造册。有些村甚至没有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装订成册,而是用报纸包一下,或用线捆扎一下,放置在纸箱或蛇皮袋里。

(三)移交手续不全

会计、出纳在办理移交手续时不够严肃,不够规范。从笔者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村级财务账还是村办企业账无不例外地只根据资产负债表列出单子办理所谓的移交财务手续,而应该移交的会计财务凭证、会计财务报表账簿以及其他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没有办理移交。我们知道,会计结算是依据与经济业务相关联的原始凭证结算的,如果没有原始凭证、会计账册、就不能正确判断所移交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

二、加强农村的会计交接管理制度化建设

依据我国相关部门出台规定的《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由于工作调动或因故离职会计人员,必须要与接替的财务会计人员办理移交转接手续,对于未办理手续的不得离职。在离职前,会计人员必须将本人所负责的全部会计工作在限定的时间内交接清楚;接替的工作人员应认真接管前任会计移交的相关工作,并继续办理移交的未了事项。实际操作中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移交前须结清帐目

对于更好更快的办理移交工作,需要对以下工作加强完善与改进:一是尚未填制的经济业务但是已经受理的需要尽快填制完;二是尚未登记的财务账目要登记完且在最后一笔余额后加盖公章;三是整理好各项需要移交的资料,并对尚未完成的工作或需要继续跟进的写出书面材料;四是认真编制移交财务会计物品清单,详细罗列应该需要移交的文件、现金、支票、公章以及其他物品等内容。

(二)移交过程中应有专人进行监察管理

在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时,必须有监察管理人员负责监交。移交人员需按照移交清册逐项清交,接替人员要清点、核查、验收。为了保证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在移交过程中注意以下方面:一是现金、有价证劵的点交,要根据账簿余额进行。保证库存现金、有价证券必须与账簿余额一致,若库存现金、有价证券与账簿余款有出入那么移交人员需在限定的时间内查清处理。二是确保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完整性,不得遗漏相关重要信息。如果发现缺少部分资料应立即查明原因,并用红笔在移交清册上注明,由移交人员负责。银行对账单应和银行存款账户余额数目一致。总账有关账户的余额要与各种财务物资和掌权财务的明细账户余额核对相符;非常时期,可以通过有合作关系的单位及个人进行核查或随机选取个别账户与财务开销情况进行核对。

篇10

管理会计产生与成本会计,是与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从而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对策、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功能。应该说,管理会计是对企业内部经营的管理,其目的、职能和手段对企业而言都是必须的,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管理会计未有系统开展,其众多工作都为财务管理所执行,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能更好地实现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目标。

一、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财务管理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管理,是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处理财务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因此,从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概念可以看到,两者均以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研究对象,研究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通过价值的管理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众所周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是一种资金的运动过程:从货币资金的筹集、投资形成生产所需商品,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然后是生产,资金流入商品,形成可供销售的商品;再是商品的销售,又形成货币资金。而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正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日常资金营运活动及利润分配活动。由于资金是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者说资金运动是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因此,财务管理就是以价值形式为研究对象。

如前所述,管理会计也是以价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价值信息的处理加工,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因此,无论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都是对价值的研究,财务管理直接对价值运动进行分析和反映,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也是能够进行融合的,笔者认为,应当要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不仅是因为两者有一致的研究对象这一基础,还因为管理会计关键是对价值是一种分析和反映,可以说更多的是在方法上的研究,而财务管理直接进行价值的实体管理,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更有利于财务管理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中有许多内容和财务管理内容重叠

目前,一般的教科书中,管理会计包括的内容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量本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投资项目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系统、责任会计等方面内容。财务管理则包括:权益和负债筹资管理、长期和短期投资管理、长期和短期资产管理、利润及其分配管理、财务计划和控制、财务分析等。在这些内容中,存在许多重叠:成本形态分析、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作为预测方法,在财务管理的利润及其分配管理中也大量地运用;杠杆理论里两者都有阐述;存货控制的经济批量模型的运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全面预算和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在财务管理的财务预测和控制中有运用;责任会计评价方法在财务绩效考核中有运用。这许多内容的重叠也是导致管理会计虽然在企业中方法有应用而不系统的原因,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不但有利于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有利于财务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三、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

由于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研究基础的一致性,同时,大部分研究成果的重叠,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两者进行融合。同时在前面已经分析了管理会计是注重对价值的分析和反映,主要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而财务管理是对价值实体的管理,更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较好。

笔者对于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具体想法为:

1、对于重叠部分内容

由于前者侧重于“技术”与“方法”,后者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因此,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可以列入财务管理,并在这些原理和方法阐述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决策。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净现值法和内涵报酬率法等资本预算的方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存货控制模型等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放入财务管理后的阐述应加强,同时,财务管理在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来进行证券估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控制管理决策,这样,财务管理不但要在财务上运用这些方法,而且需要对方法本身进行探讨。这样有利于原理和方法的融合和运用,也有利于其改进和完善。

2、对于非重叠部分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上有部分内容非重叠,对于该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纳入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测,财务控制和财务考核。以上部分内容主要是管理会计中的预测分析、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和责任会计。事实上,企业进行的财务预测也必须进行销售、成本和利润的预测分析;财务控制中也少不了利用标准成本控制系统;财务考核中也必然会涉及责任会计的考核方法。因此,融合会使财务管理更趋向完善和整体效益;也会对企业的实际操作较有利。

除此之外,还有如平衡计分卡(BSC)业绩考评体系、作业成本法(ABC)和作业成本管理(ABCM)、全面质量管理(TQM)和适时生产系统(JIT)等方法都可以被扩展到财务管理中。

平衡计分卡是现代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评价企业业绩的考核系统,由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往往更取决于一些非财务指标,而平衡计分卡在考核企业业绩时,引入了非财务指标。而现代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也必须加入非财务指标,平衡计分卡业绩考评可以给财务分析和财务考核带来一种新的视角,避免了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考核给企业带来的短视行为,有助于实现企业的长期财务目标,进而有助于企业长期财务管理的良性运转。

作业成本管理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可以使作业成本精简和作业效能提高,从而实现财务管理成本效益的要求。

综上所述,企业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而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建立以价值计量、评价、报告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必然是其选择,这也是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