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15:07: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跨文化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跨文化教学论文

篇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语言的力量,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正是由于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在教学中,对比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点能够加深对二者共性的认识,这也利于英语学习。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将英语的语言基本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并非通过英语学习重新对汉语文化进行认识。学习英语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对汉语的文化有所了解,所以在学习英语时,通过英语对各种文化进行的理解都是以汉语文化的理解为基础。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可借助自身对汉语以及汉语文化的理解,促进对英语的理解;可增加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降低负迁移,提升英语交际能力。所以,在英语学习中融入母语文化,也是英语语言学的需要。

(二)培养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需要

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只要能够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了解英语文化环境,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就具备了国际交流能力,就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些年来,英语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巨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无意识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追捧先进科技,热衷西方文化,甚至产生了西方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却对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没有任何兴趣。国际交流是双向的交流,是文化的互相传递。交流的双方都应该对彼此的文化和风俗有所了解,充分尊重对方的文化,在这样的基础上,跨文化交流才能够正常进行。拥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英语教学中一直非常注重和培养的,然而在教学中,如果仅仅重视了英语文化的教育而忽视了母语文化,那么在跨文化交流当中只能进行单向交流,而这种交流也并非真正的双向跨文化交流。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在强调英语文化学习的同时,也要融入汉语文化。另外,在英语学习中加入汉语文化的学习,学生们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加深,也能够与西方文化形成对比,发现其中的差异,无意间就提升了跨文化交流意识,促进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如果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只关注到了西方文化的输入,忽视了中国文化的学习,会造成学生在使用英语时不能够表达出中国文化,或者表达效果较差,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在跨文化交流中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加入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平等、互利的跨国文化交流的要求。

(三)中国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要求

学英语不仅要学习如何使用英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同时也要学会用英语将我国的文化传播到国外,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要求,不仅在于在跨国交流中能够双向交流,更在于能够将我国的优秀文化向世界进行传播。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把西方文化学习放在重要位置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尝试使用英语表达我国的灿烂文化,将我国文化传播出去。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文化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英语学习者在表达西方文化时比较流畅,而表达中国文化时,一方面是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一方面就是了解中国文化但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所以向外推广中国文化也就更加困难。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所以必须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国文化,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我意识,避免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之后产生崇洋的思想。同时,广大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要注重培养使用英语表达我国文化的能力,做到用熟练的英语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做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如果我们国人都不能够用英语向世界展现我国的文化,又怎能让世界来了解我国文化?

二、英语教学中输入中国文化的措施

(一)在教材中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英语教材对英语学习者具有引导作用,也是英语学习者的重要学习依据。但是,英语教材内容的设计长期以来只关注到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教材中几乎没有对中国文化进行引荐的内容。当前的英语教材当中,所有的课文几乎都是围绕着英语国家文化而展开的,只有极少部分的文章会略微提及中国文化,造成教学中缺少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课程内容,而此方面的英文资料又比较欠缺。长此以往,英语学习者对如何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接触得较少,这就造成了无法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所以,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改变英语教学单一性以及片面性的局面,让英语教材中能够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平等性。英语教材中要增加更多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要涉及多个方面,如文学、艺术、历史等,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具备中国特色的文化融入教材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译本获得,也可以通过中国文化的相关英语文章获得。这样,通过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加入,将传授文化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学习统一在一起,让学生掌握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

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就必须发挥教师的作用。英语教师一方面承担着英语教学的任务,另一方面身上还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英语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母语文化的了解,使用英语来传承中国文化。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不断学习中国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两点作用:一是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很明显。教师向学生介绍英语语言文化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还必须要将中国文化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既要领会西方文化的精髓,同时还要学会如何使用英语正确地表达中国文化。教师要将汉语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展示出来,充分发挥汉语的正迁移作用。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引导,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自主学习如何使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教师在向学生推荐优秀英文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英译版,这样学才能了解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区别,同时也能够提升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培养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另外,杂志、报纸、电影等多种媒体都是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式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中国文化表达方式的学习中。

篇2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

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组成要素。从本质上说,学生必须要掌握相应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知识、句型结构等等才能够组织语言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环境

在此基础上,语言环境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具体地说,语言环境可以归结为语言发生的情景、各地的风俗文化等等。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其语言的思维不同,其所表达的意思也并不一样。在正常的跨文化交际中,因为语言环境不同所导致的问题并不少见。

(三)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交流者的文化底蕴也是跨文化交际的组成要素之一。从根本上说,语言是某个地区或某个聚落在文明和文化不断发展与进步中逐步形成的,当地的文化与历史造就了各地语言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者需要寻找相应的话题,需要进入相应的语境,需要根据交流的文化背景来说出得体的话。换言之,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语言思维,也无法寻找相应的话题并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良好有效的交流。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就是跨越文化、文明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它要求学生拥有基本的语言能力,能够进入相应的语言环境,并且可以在一定文化底蕴的支撑下寻找相应的话题,利用得体的语言保持有效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一)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长期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较低,无法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部分教师以帮助学生应付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反复的练习,并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行教学。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难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写作、听说能力,也无法切实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集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也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简单地说,教师不能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也不能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建构语法体系并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以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在传统的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阅读,而后根据材料后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在不断反复的练习中提高应试能力,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制定相应的阅读教学任务,例如找到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时间的25%留给学生阅读,35%留给学生自主探究,20%留给学生讨论与交流,最后的时间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完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和资源进行探究,其获得的认知更加深刻,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高校英语语法教学中,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就能够避免大量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系统的语法知识,达到提高语法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目的,这就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实践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要让学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思维,避免学生误解他人表达的真实含义。因此,教师应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真实的交流,要通过真实的跨文化交际逐步领悟不同文化语言思维,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真实含义。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可以进入外资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英语与他人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这就能够将高校英语教学上升到实践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与他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对特定的语言环境有所领悟,能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思维,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与设备,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利用MSN、FACEBOOK等国外流行的交友软件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渠道与平台。在多媒体的有力支撑下,学生就可以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更简单方便的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并且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情景教学模式

此外,情景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情景教学模式,教师就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情景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不同文化与语言思维的差异,能够站在新的角度理解与分析,最终能够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师需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应的英语视频或电影片段,并要求学生按照剧情进行角色扮演。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进入到相应的情节和情景中,能够在特定的情景中开展更有效的英语听说能力训练,帮助学生领悟相应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首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语教学授课,并要求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英语学习小组,要求小组中的学生要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日常的学习与交流。这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课中与课后不断的进行英语练习。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这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领悟英语,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教师要在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文化,能够在交流中寻找合适的话题,并进行得体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要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的教学。例如,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阅读西方的历史书籍,逐步了解与掌握西方的文明起源,能够逐步理解西方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习俗。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寻找共同的语言,同时避免学生因为文化习俗的差异导致交流的失败。又如,教师可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或音像中逐步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达到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

篇3

 

一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特定社会中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学英语新课标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

(一)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接受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 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找出这些英语词汇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意义,在课堂上给予充分讲解。同时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在学到蕴含着成语,谚语及其典故的英语词汇时,应不失时机地将其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学识,同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的场合,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介绍阅读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对那些学生较为困惑不易理解的语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国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论文提纲格式。初中英语教师在讲授某篇新课时,首先可以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进行详细介绍,由此导入新课,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将生动活泼的影响材料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让师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互相提问和解答,在问答中,教师应对中西方文化有差异的地方增强敏感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介绍。例如,许多英文文章语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言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而许多中文的段落思维模式一般没有这么开门见山的。教师分析中英文的语篇模式差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课后教师还可以印发几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口语是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并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思想意识,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对话时,应教会学生考虑到自身扮演的角色,综合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所在语境,从对话者的反应判断出是否使用了恰当的语言,并努力使受话人明白并接受自身表达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让学生说之前要告知其对话发生的相关背景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以及英美文化背景下的相关语用策略,让他们了解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例如,西方人将年龄、身高、体重和收入等个人问题视为隐私,教师告知学生这是应当避而不谈的话题。教师可以将谈话禁忌归纳为四个词: I, WARM, where, meal。其中I代表 income, W 代表 weight, A 代表 age, R 代表 religion, M 代表 marriage。就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问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初中英语教师可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对话,构建真实的口语交流氛围,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使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口语交流,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进行对话,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英语角活动,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口语环境,使学生在频繁地口语锻炼中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总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初中英语教师可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三个方面,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熟练、准确地掌握英语口头或书面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力非<<现代外语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

二、跨文化教育学的发展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为什么要选择跨文化教育课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呢?在现代教育界,大家对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其成为国际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这也是人文素质的内容。社会对人才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也有要求,尤其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学历人群。跨文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国家首先发展起来。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以及研究内容不同,学习和研究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动机也不尽相同。19世纪的美国被称为大熔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成为美国公民,在带来文化多元化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民族与种族之间的矛盾,这就为跨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大量机会和研究资料。到了20世纪,美国经济迅猛发展,且与其它国家之间有了密切商业合作关系。显而易见,美国跨文化教育目的是为了消除种族之间的偏见,使不同种族之间交流更顺利,进而实现经济合作上商业价值。跨文化教育学在西方受到极大地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功,但都是建立在实用主义目的上,却忽视了其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由于跨文化教育学所涉及的学科非常丰富,包括语言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人类学等学科,使得大学生在接受跨文化教育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地理、历史、习俗、文化等知识从而获得人文知识,进而使其在人文思想上得到极大地丰富。

三、跨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跨文化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改善自我认识等方面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提升作用。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文化素质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那么,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给学生传授文化教育。在课堂上进行跨文化教育时,通过视频或者现场模拟等方式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其他国家的文化,并让他们将本国文化与之进行对比,可以使学习者理解其文化内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例如,当以英语为第二外语中国大学生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在切身体会到西方国家文化素养后,会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文化的对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就会将他国的文化素养重新整合到自己的文化内涵中。跨文化教育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一直是人文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没有了创新,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没有了活力。跨文化教育学并不是静态传授知识,它是一门动态的学科,是介于文化知识与交际活动之间的应用学科。正如Breen&Candlin(1980)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关到遵从某种规范,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刘学惠,2003)。外语学习者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并不是把书本上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倒背如流,而是通过观察对方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后作出相应判断,灵活变通地应用所学知识,使双方交流达到预期效果或目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也需要学习者创新思维,才能使人类复杂的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国内没有跨文化交际经验的外语学习者比较多,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会表现出紧张和焦虑。如果为他们提供跨文化教学设备,使他们面对现实场景并感知文化差异,让他们意识到文化知识只是基础,在现实场景中如何解决问题才是中心。同时,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一主张也正是人文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篇5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理念建构的综合性

1.学术理性主义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英语语言类课程的延伸。尽管其涉及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但从根本上看,仍服务于语言教学,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从而更加自如地应用英语同英语世界的人进行得体有效的沟通。其课程是大学英语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说,在英语语言习得的语境下强化文化学习。从这个角度上看,其语言教学的载体意义不能忽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者,始终要明确我们是在进行更为深入的语言教学。那么学术理性主义教学理念就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理性主义十分强调学科内容,强调其对于学生智力、价值观和思维等方面的影响,主张语言教学中应该大量加入文化与文学的比重。基于该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不仅需要考虑跨文化交际理论方面的内容,即文化理论与现象等方面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即词汇、语法、段落、篇章等方面的设计。

2.关注社会和经济效益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当今社会,我们普遍认同不可能彼此孤立地生活,需要学会与他人沟通,而交际水平直接影响到现代人在地球村中的生存质量。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学术能力,也是生存能力,与社会及自身经济效益相连。而关注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教学理念强调课程能够给学习者带来的经济价值,并且认为经济价值源于知识的获取,而英语则被视为获得知识的重要工具。由此说,追求经济价值是学习英语的理由。这也符合哲学意义上的功利主义思想,即“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实现价值与创造价值,教育是为职业做准备,社会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需要”。基于该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需要考虑教学的实务性与功能性,不仅不能单一介绍理论,还要加大交际实务,让学生理解、体验、反思进而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下如何成功且得体地完成交际事件,在授课中要重视课堂活动设计。

3.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不是一门单纯理论介绍类课程,也非一般语言文化类课程,它要求学生对文化现象的体验和对文化理论的理解,同时还要求学生将这种体验与理解内化为自身对于文化内容的领悟,以此来进行跨文化交际。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强调学生生活经历对其学习的影响,注重自我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培养。这也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论”理论,即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张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自我实现”潜能。基于该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需要关注学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以及其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并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即重视学生对于文化问题的体悟与感受,尊重每一个学习个体的需求。课程还需要根据不同个体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并且在内容上做必要调整。

4.社会重建主义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涉及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社交禁忌等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世界观与文化价值观问题。学生在学习他国世界观与文化价值观的同时,也会审视自身世界观、文化价值观,从一定意义上看,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人生的体验与领悟。而社会重建主义的教学理念主张为未来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公民,强调学校帮助学生重新看待某些社会问题进而去改变原有的生活。重建主义,也称改造主义,实际上是“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态度和教育对策并且把教育视为社会变革的工具”。基于该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必须重视学生的批判式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现实,敢于质疑。而且其课程的建构还需谨记“赋权”,即在授课时,给予学生一定权利,使其真正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人事等问题的查问,并且探寻解决途径。这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成为社会中的理性公民。

5.文化多元主义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形成并得以发展,最终解决的问题也是多元文化背景下人际沟通的问题。因此,课程主旨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文化,面对文化差异,学会欣赏不同文化的价值。而文化多元主义教学理念主张学校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面对文化差异,提升少数民族自尊心,学会欣赏不同文化的和价值观。文化多元不仅指不同文化共存,还要求在承认不同文化差异的同时平等地对待差异。其理念实质就是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基于该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必须明确态度问题,即零评价的态度与尊重的态度。前者指对待不同文化,尤其是出现较大文化差异时,尽量不要贸然评价;后者指对待所有文化都要尊重,即使出现不能欣赏、接受和理解的文化现象,也要做到真心尊重。在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环节去帮助学生减少偏见与歧视,教会他们尊重和理解并且主动保护不同文化的特性。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理念建构的整体建议

篇6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

对于网络平台选择的态度本项目跨文化交际教学主要依托wiki平台进行网络互动和学习。Wiki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文本多人在线协作写作系统,可以让学习社群成员在网页上创作、编辑、添加、修改、删除内容,可以体现知识构建的关联性。潘文晗认为,wiki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最佳选择。为了解学生对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倾向,本研究调查了学生对于wikis平台学习和QQ或微信辅助学习的态度。统计显示,26%的学生倾向于在wikis平台学习;72%的学生倾向于借助QQ或微信辅助学习;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学习关键靠自己。也就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有丰富社交功能的QQ或微信平台辅助学习,四分之一的学生支持wiki专业学习平台。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支持QQ和微信辅助学习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QQ常用、熟悉,操作简单,用户更多,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信息可以更及时的了解,也不易忘记。而Wiki不是常用网站,登录较少,无法保持师生间及时沟通,学生有时会遗忘上面的任务。第二,QQ上网速度快,手机也能用,节省时间。而wiki网页网速较慢,而且用户登录程序较复杂。第三,运用QQ平台学习可以提高关注度。赞成Wiki平台学习的原因有:第一,wiki是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针对性强,预习和学习内容比较有条理,比QQ正式。QQ平台偏娱乐性,不便于引导和培养习惯,wiki可以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二,每个人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答案公开,大家都可以看到,可以从别人处学到知识,发现自己答案的不足,在比较中进步;督促能力较强,可以看到更多同学的评论和观点,使大家主动预习。第三,wiki平台内容丰富,全英界面,有利于词汇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调查还发现,有极少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选择持无所谓态度,其原因归结为两类:其一,对于一些学生,任何方式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完成学习任务;其二,不喜欢上网,对网络学习没有兴趣,或者认为传统的纸质学习材料更适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傅钢善和王改花(2014)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网络学习交互越强,学习效果越好;学习者外部调控能力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效果

总体上,对于英语课的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教学和相关活动,后测项目第12题统计表明:18%的学生非常满意,73%的学生基本满意,8%的学生不太满意。即五分之一的学生非常满意,大部分学生基本满意,还有近十分之一学生不太满意。究其不满意的原因,其一,如后测问卷第8个项目结果显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对于网络平台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采用常用的社交网络来辅助学习。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英语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想法,本研究进一步设计主观问题,让学生对本学期英语阅读课提出建议,经归纳分析,学生对于英语阅读跨文化交际教学建议可分为三类:第一,加强词汇语法学习,短语、句型和语法知识需补充加强;第二,传授更系统的学习技巧,做题方法,如关于CET考试方面的知识;第三,提高学生兴趣,增加课外知识,补充国外的短语,适当增加书籍、电影等文化学习方式。这说明,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要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国内外语语言测试结合起来,同时要探索多种灵活丰富的学习策略和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王玉敏单位: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篇7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一、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了解西方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向较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学生没掌握语用知识,不知道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用英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1]。“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Hymes1972)。如“Whydon''''tyouopenthedoor?”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就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notopenthedoor?”来表达。又如,当夸奖别人的菜做得好时不能说“Ididn’texpect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没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说“Whatadeliciousfood!”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会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Walfson,1989)[2]。这里的说话规则是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存在的一种默契,一种双方交际时都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s)”[3]。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如《大学英语精读III》Unit4“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的课文标题“DownButNotOut”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先介绍美国拳击术语“downandout”,意思是拳击手被对方击倒后淘汰出局。再结合课文对“女隐士”特点的分析理解,把标题译为“潦而不倒”学生才恍然大悟。可见,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很难理解它在特定场合中引申出的社会意义。同是这篇课文中“…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inthenight,itisasnormallyhardtoturnherawayasitisalostdog.”这句话令人费解。狗在西方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赶走一只丧家之犬属不道德行为。又如:“WhyITeach”一文中,很多学生不理解“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经》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尘土clay造人,并赋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这句话中用clay隐喻没有知识的人,用breathe比喻“获得知识,开始成长”。这个典故把教师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类比,使我们领会到教师育人与上帝造人同样伟大[4]。学生明白这些文化及隐含意义后,终于茅塞顿开。

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谨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国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对方社会交往的信号或符号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反应,这种现象在跨文化学中称“文化休克”[5]。学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判断英语的语境,极易产生“文化休克”。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而文化差异就是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中国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国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中国人求同、求稳,西方人求异、求变。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赞美之词

中国文化对赞美之语总是比较崇尚谦虚原则,“YourEnglishisverygood”和“Ilikeyourbeautifulwatch”之类的应答都要用“Thankyou”,因为这些赞美之词仅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谈话的手段。

2.提供帮助

中国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谢”的方式,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立,会以“谢绝+解释”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这样的kindoffer,通常用“No,thankyou”或“Yes,I’dloveto,butnotnow”之类的婉转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语的人的语言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会耿耿于怀,特别是文化禁忌。笔者把英语国家人士初次交谈的“禁忌”归纳成W-A-R-M四个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样引出“七不问”:不问年龄、体重、收入、、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和“吃了吗”。4.交际势能——把握交际讯号的强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话题是谈论天气,如“It’sreallyacoldtonight,isn’tit?Yes,itis.”这样的对话很容易使双方转入其他话题,并且能缩短会话距离,避免交际障碍。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饭,主人客气地邀请你一起吃,“Wouldyouliketohavedinnerwithus?”如果你真的没吃,最好不要客气,否则挨饿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创设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非常重视语境,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倡语境化教学(Situatedinstruction)。因此教师要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景,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如《综合英语II》Unit7“ListeningandActivities”听说部分,为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祝愿”和“问候”的日常交际用语,我设置如下情景作为导入:Weallknowtherewillbe“AJobHunting”inourcampustomorrow.Areyouinterestedintheinvestigationonjobhunting?Howdoyougreettheinterviewers?Andhowdoyourespondtotheirreply?学生积极动脑,很快列举出许多学过“祝愿”和“问候”或“代问候”及其应答的表达。听力结束教师趁热打铁适当补充,引导大家归纳总结。接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如利用多媒体、幻灯、音像或互联网等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使学生在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在《BEC》“Interview”这一项目设计课上,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招工的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doyouwanttodoafteryougraduatefromtheuniversity?Whatquestionsarelikelytobeaskedinajobinterview?Whatwouldyouaskifyouweretheinterviewer?接着我用PPT设计了几种模拟招聘的具体场景,让学生申请做家教、商店促销员、收银员和导游,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师生们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大家积极参与,表现了空前的兴趣和竞争力,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时在课上不愿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在大家的鼓励和配合下,增强了信心,消除了紧张情绪,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变成了社会的缩影,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在模拟情境中建构新的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渗透中西文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间观,因而导致不同的会话距离。在英国,礼貌的听者会认真地注视讲话者并不时眨一眨眼表示对对方所谈之事感兴趣,美国人则希望听者频频点头或发出哦、嗯之类的声音表示对所讲内容感兴趣。中国人则通常会眼看着对方保持安静。有位颇为出色的中国学生到一家英国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试。敲门进入办公室后,学生坐下并顺手把放在经理面前的一张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试后,该生自我感觉良好最终却遭拒绝,是因为英国经理事先将椅子放在他认为合适的交谈距离位置,而中国学生无意间向前一拉,将距离调整到他认为舒适的位置,可能使经理感到不适,最终导致被拒绝录取。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吕叔湘1977)[6]。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中英非语言交际对照教学,如中国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谢,英语文化的人用亲吻和拥抱表示感谢;美国人习惯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国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美国人用手拍成年人的头表示同情、鼓励对方,中国人则认为这是有意侮辱对方;中国人气愤至极会跺脚,美国人在急不可待时才跺脚;英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示着凶多吉少。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蒋永远.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73-79.

[3]张卫红,张凯.外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应用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329-331.

篇8

1引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近年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正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提高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目标.跨文化交际理论是与大学英语教学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大学英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具体实践过程.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2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必然性

2.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ntereuh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0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或说得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甚至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语言的使用规则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知道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行为;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这样才能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2.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更渴望在英语学习中了解英美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和阶段注重跨文化教学既可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展知识面,也有利于他们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

首先,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人生活在社会文化环境中

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语言交际行为也不例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翻胡文仲也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讲,越深刻、越细致地了解所学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个语言”。

其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教学界的中心话题

3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原则

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使用各种原则和措施,不断加强文化输入的力度和深度.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本族语与英语及其所属文化的差异.尽量避免或消除因跨文化而引起的误解与困惑。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输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更具体、更实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产生较好的良性循环。

3_2系统性原则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输入往往缺乏系统性。教师在讲授语言的过程中.往往是遇到一种文化现象就顺便解释一下,对于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无统一、具体的要求。因此,教师应系统地给学生输入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避免在文化输入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混乱倾向.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3.3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同时在贯彻阶段性原则时.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层次性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外语教学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4适度性原则

外语教学中不同文化的导入.只是传统外语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而不是以其为中心。所以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过多的文化导入不但不能起到促进语言教学的作用.反而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阻力要根据英语教学的需要,适度地导入文化内容。如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及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就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还应正确处理好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等等。此外,教学方法要适度.讲解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应鼓励学生自学。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文化知识的底蕴。

4大学英语教学阶段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措施与方法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化教学.即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语言习惯渗透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使得学生在英语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迅速、准确、恰当地传递信息并使交流内容更加丰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4.1课堂教学方面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4.1.1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大学英语教科书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话题,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是完全可行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千万不能对这些跨文化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而应结合语言知识有目的、有重点地向学生传授。例如教师可以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文化不仅影响了词汇的字面意义,也影响了词汇的引申意义因此.教师在传授词汇概念意义的同时.也要把词汇所蕴涵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和引导学生挖掘特定文化背景下词汇的深层涵义.让他们全方位地理解和把握词汇.把词汇文化内涵融入教学中

4.1.2营造使用英语的环境或氛围 语言交际需要场景环境.如果教师脱离场景环境而孤立地进行英语教学.那么学生所学之知识则非生动之语言。因此.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接近现实生活的英语环境.有意识地把语言形式和社会语境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明白英语国家的人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了解在交际中使用的各种行为模式以及控制这些行为的规则.使学生在实际演练中能积极地用英语思维组织语言。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4.1.3充分利用电教设备为学生创造语言和文化环境 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英美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将这些手段有机地与课堂结合.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架起文化间的桥梁。

4.2课外教学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仅凭课内学习是不够的.而适当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要创设文化氛围拓展第二课堂。为此。教师在设法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努力拓展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各种课外交际活动。课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是一种学习西方文化的好办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材料。”听英语讲座、报告、广播;观看英语电影、录像;组织英语讨论、编排英语戏剧、组织表演等活动.全方位了解英语的文化知识.体会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

4.3加强师资培训

篇9

在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密切的背景之下,不同文化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也更加频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载体,必须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对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出适当的改进及调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尽量多的接触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有效的展开。

1、跨文化交际论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学区别于其他阶段英语教学最显著的一项特点就是英语教学从词汇、语法等角度上来说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专业性特征,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相契合。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作为教学(也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重点调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积极性与潜能,通过对交际活动以及交际情景进行设计的方式,将学生融入实际的交际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语言进行社会交际沟通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有关交际能力内涵的阐释虽然有非常多的类型,但归纳起来仍然有一些共同之处。具体来说,语言的交际能力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语言形式是否符合语法要求;其次是语言形式是否能够被交际双方所接受;再次是语言形式的使用是否得体妥当;最后是语言形式在交际运用中是否存在现实性问题。从现代语言功能学的角度上来说,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交际、交流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语言的构成包括了词汇系统、语义系统、语法系统、以及音位系统这几个方面。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引入跨文化交际论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重点就在于:以扎实的语法基础为前提,全面提高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并且在特殊语言环境下,能够根据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角色的得体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2、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论的关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将所掌握的丰富的语言材料知识正确应用于语言交际环节当中。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侧重于语言形式,无法提高学生在真正交际环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学生常常会忽略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交际环境的特殊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言应用不得体的问题。而以交际为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论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通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流。在语言交际的学习与训练过程当中,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用语国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其在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风俗、宗教、以及礼仪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通过交际的方式传输出去。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使得英语教学自然而然地涉及到的跨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吸收西方文化中优越的素质因素(如创造性思维,明确的目标,突出的个性,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还应当尽全力摆脱只重视语言结构形式,学习目标空洞,语言交际能力差的问题,从而促进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3、大学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论的教学策略

1)课堂融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融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至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练习,练习的主要内容是与英美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注意对文化差异知识的传授,然后引导学生们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比较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2)专门讲解: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对涉及到文化知识的部分进行专门注释,在语言知识的教授过程当中同步进行文化知识的分析与引导,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跨文化交际更加的灵活与有效。例如,在涉及到与英美国家历史知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语法语句外,还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介绍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加深认识。以新闻专业的学生英语教学为例,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常常会出现冉的专业词汇。政治报道方面,西方国家常见单词有“Parliament(议会)”,“Congress(国会)”、“senator(议员)”等。而在对中国国内事务的报道中,常见的词汇与短语则有:“invigorate China through science end education(科教兴国)”,“place equal emphasis on materie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两个文明一起抓)”等等。学生在学习中必须了解这些专用词汇所代表的含义,更需要通过教师专门的讲解,了解其所对应的机构构成以及作用,以便在脑海中形成联系,加强对上下文的理解。

3)系统介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会根据专业领域的不同,开设一些与西方国家文化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使语言学习的中心自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结构方向向语言功能方向转变,避免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过于孤立,而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掌握语言形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4)对比讲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思想,还可以对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比较的方式引入文化特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同时了解本民族与其他国家在风俗习惯或其他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冰河世纪》中,有原文为“Burn,Double burn”,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则译为“燃烧,加倍燃烧”。但结合英语用语习惯,该俚语可以解释为“糗,太糗了”,所表达的是对某人的不尊重。这种翻译上的差异是学生必须通过跨文化交际学习而掌握的。再以新闻专业英语教学为例,英文中在表达数字概念时可以采取的表达方式非常多,而中文则以直接的方式进行表述。即中文中所表达的数字概念“75%”在英文中可以表达为“three quarters”,也可以表达为)“seventy-five percent”。除此以外,英文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些特殊句型也是影响英文语音转换为汉语语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在所用词语在两种文化中有对应物时,也会由于思维局限性使意义的传达产生偏差。例如: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在该句中,“straw”一词与汉语中的“稻草”一词相对应,而在英文中所指的则是”会使人超出承受能力的最后的事情或事物“。两者之间的联系“稻草”能联想至“最后的希望”,如“救命稻草”。

4、结束语

在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进一步突出了交际作为语言本质功能,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学生需要通过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表达自身思想,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为了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需要积极改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对本国以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综合学习,促进自身知识面的扩展,使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好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并开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黎土旺.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2):276-277.

篇10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语言教学;真实语境;交际实践 

 

一、引言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过份强调语音、语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传授,忽略英语语言中体现的西方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现象的传授,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不强。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也是为了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本文拟通过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三方面着手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 

 

二、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 

 

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是由文化的差异引起的,在教学中,要使学习者关注语言的运用上体现的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之处,把文化差异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文化的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识。 

(一)词汇的文化差异 

1、词汇在中西文化中的字面差异 

龙在汉语中为图腾与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却是罪恶、邪恶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为智慧的象征的owl与汉语中视为坏兆头的猫头鹰。汉语中农民无贬义,而peasant则是没有教养,社会地位低的人。红在汉语中常与喜庆相关,red则有多样化含义。red letter day 为“喜庆日子或纪念日”,to see red 为“使人生气”,wave a red flag为“做惹别人生气的事”,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为“红光满面”。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则为汉语中的“对牛弹琴”。 

2、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联想意义 

涉及到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人物或事件的词汇,意义深远,要越过字面意义去了解联想意义。英语中shylock是《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意为惟利是图、心肠歹毒的小人。童话中灰姑娘cinderella指贫穷、善良的最终获得幸福的女孩子。willow是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奥菲莉、黛丝泰蒙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成为悲伤命运的象征,“杨柳”形容离别与女子情感以及妓院等。林黛玉代表指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形象。 

(二)语用上的文化差异 

语言总是体现了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关注这些差异,有助于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汉语习惯以询问别人到哪里去作为寒喧语,西方则是对于天气的评论和预测。年龄、婚姻、收入等是西方禁忌的话题,属个人隐私,美国人对于称赞语一般坦然接受并回以“thankyou!”,中国人则谦虚地加以否定。再如对某个场所的表达。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的房间,即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并非汉语中的“休息室”。 

 

三、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 

 

利用教材、多媒体、原版材料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语言,达到语言与文化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充分使用多媒体 

以教材为核心,将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和故事传说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同时利用多媒体营造视觉、听力的真实语言场景,把教学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主动对英语语言文化进行探询,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表达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选择原版材料进行补充 

选择适量能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的视听材料,了解真实语言环境下英语的运用情况,加深对中西文化内涵的理解,积累相关的材料。如体现了社会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介绍当前社会动态和社会问题的报刊,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和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的节目,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基础选择部分国外英语电视电台节目观看,英语原版电影更是展现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语言,这

些材料既煅炼了阅读与听力能力,又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品味和体验文化异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创造英语交流的机会。如定期开设中西方文化知识讲座,用媒介语或英语向学生全面介绍英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社会风俗等;以某个西方文化元素为主题开展英语沙龙、英语演讲比赛,选择教材中故事性较强、情景性突出的文章进行情景剧表演等等;扩展交际空间,与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创造机会参与涉外工作的翻译与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