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7: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管理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外学者认为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有政治风险、金融风险等,特别是目前经济形势不稳定,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研究海外投资风险。目前国际上关于很多关于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较多,国外的建筑企业风险管理机构重点关注建筑企业风险管理出去之后的盈利,即通过建筑企业运营、资本运动等盈利方式控制风险。
加拿大著名学者Peter(2016)在《Housing Markets and Risk Adjustments in Monetary Union》一文中通过对美国建筑企业产业海外投资风险的周期研究,探讨了不动产投资对策。伯特兰(2017)分析了形成风险的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认为国际资本流动、各国资本市场自由化、金融管制的放松、扭曲的财政政策和服务业鼓励政策是全球建筑企业风险波动的主要因素。由于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不能直接带来利润,同时容易被同行效仿,国外建筑企业风险管理就不断探寻新的方式,比如使用中期控制方法和理论进入资本市场拓宽资金渠道。在战略管理高度发达的欧美等地方,建筑企业战略管理也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在美国现在有80%左右的建筑企业战略管理进行资产证券化。
1.2能最大限度挖掘员工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其潜力的发挥与激励是成正比的。美国哈佛大学经过调查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激励充分,其能力可发挥80%~90%。可见,在企业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主旨的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在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不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间赢得竞争的核心因素。
1.3能使企业与员工实现“双赢”。企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企业管理者,在决策问题上具有远瞻性,在管理上要有“艺术”性。工作中强调外力因素的同时,更要关注员工的效率和积极性。对员工从精神和物质上进行关心,恰如其分地做好激励工作,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因为激励能够满足员工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能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只有员工个人需求满足了,对企业的激励原则有了高度认同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才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的。
2激励机制设计原则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得知,优势需要是员工的迫切需要,只有满足了优势需要,员工才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要遵循科学的设计原则,充分运用激励的正作用,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地选择激励机制方式。激励机制的设计要遵循科学的原则才能实现激励的最大化效应。
2.1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激励机制中的最重要因素。心理学家亚当斯密对公平理论进行研究后发现,当个体在得到报酬后会把自己的付出与报酬跟别人做对比,如果自己与别人条件、能力相当,所得报酬也相当,那么双方都会觉得比较公平;如果两个人的报酬存在很大差异,报酬低的一方就会觉得不公平。不公平是激励中最大的忌讳,如果让激励发挥最大化作用,就必须坚持公平原则。
2.2时效原则在企业管理中设计激励机制,一定要适时及时地把握好激励的时机。“雪中送炭”和“雨后送伞”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激励越及时,越有利于将员工的激情推向,其创造力也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反之,过时的激励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让员工出现焦急现象,降低对企业的信任度,严重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3正负激励相结合原则正激励就是对员工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负激励就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的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正负激励都是必要和有效的手段,既能鼓励先进,又能鞭策后进,此项原则的实施须对事不对人,不能有失偏颇,否则起不到激励作用。
3应用激励机制需注意的问题
3.1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激励方式在众多的激励机制中,现代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特点选用适宜的方法进行激励。因为激励是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的,是鼓励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设计的,一定要因人而宜,实现激励效果最大化。在纺织行业,德棉集团是一个老牌纺织明星企业,面对数以万计的员工,选用的激励机制重点就是生产一线的纺织女工,采用妇女节发放慰问金、外出旅游、延长产假时间等与员工利益息息相关的激励机制,让员工得到了实惠,激发了她们的工作热情,促进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3.2把握好激励时机无论是激励不足,还是过度激励,都不能正常发挥激励的作用,甚至还会起反作用,严重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作为企业管理者给员工设立的目标应是跳跳脚就可得到,不可过高,如果过高,员工努力后仍达不到目标就会放弃;如果过低,员工能轻易得到,就失去了激励的作用。同时,还要把握好激励时机,当员工在通过努力完成一项任务或取得成就后,企业应及时进行激励,因为激励越及时,员工所得到的满足感就会越强烈,就越能促进员工积极性的发挥,积极的行为也会得到不断的强化并长久地维持下去。
3.3建立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无约束的激励是无序的激励,无激励配合的约束是没有活力的约束,因此激励与约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元素。激励机制从员工的正向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员工的正能量,促进企业发展;而约束则应从反向发挥作用,预防和阻止员工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故企业的管理者在运用激励机制时应建立健全与激励相匹配的约束机制,如对高管人员实行问责机制,让激励机制公开透明、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实行长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以利于企业健康顺畅发展。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特征
1.强调正确的价值观
圣吉在其著作中强调了持续正确的价值观,真诚务实的生活意义,学习型组织理论倡导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更要关注组织,在关注支出的同时,更要关注投入。在关注未来生态的同时,更要关注现在的行为习惯。圣吉强调的是一种崇高奋斗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倡导生态的文明持续发展。
2.强调学习的本性论
彼得•圣吉强调每个人的天性都是爱于学习的,学习型理论强调的是学习的人性论。该理论强调学习是人的本性使然,学习型理论只不过是帮助人们提升自己对学习本性的认识,起到帮助人们唤醒学习意识的作用。
3.强调学习形式的丰富性
学习形式不是单一的,在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我们可以将其学习形式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实践性学习,学习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中获取知识、检验知识;二是学习不是个人的学习过程,而是合作学习、组织学习的过程;三是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建构知识的框架;四是学习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五是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达到个体的愿景。学习型知识理论丰富了学习的形式与内涵。
4.强调学习的自愿性
学习型理论是特别强调真实性的理论,强调了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要用真诚的态度,强调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重解决实质性、真实性的问题,强调了学习的目标是为了真实的愿景去学习。
5.强调学习的跨界合作
学习型理论强调的是团队的学习与合作,学习不能够局限在个人的范围内,要将学习的范围建构成真诚学习的平台,在平台上进行组织学习、合作学习、跨界学习。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具体途径
1.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指的是个人固有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心智模式是通过个体的人生经验、生活阅历、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形成的。对心智模式的改善着重于在个体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两个方面。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中表现为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设置、实施方式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团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学习,从而将工作模式、思维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培养学生超越自我。意指突破自己的错误或陈腐的观念,将科学先进的知识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实现个体的真实愿望。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中表现为:将课程的专业知识理论与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结合,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行为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够突破自我,勇于突破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
3.建立共同愿景
在集体中建立共同的愿景有助于增强团队的战斗力与凝聚力,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实践中,教改团队应该根据社会、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将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相统一,共同朝向着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4.提倡课程系统性
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所提倡的系统,是贯彻在其所有特征与内容中的,系统性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将系统性运用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时,具体表现为:长远规划的系统性、教学课程组织的系统性。在教改人员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建设时应该努力做到系统的清晰性,包括重点突出、方法得当、思路明确等。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系统性的原则也会帮助学生清晰的梳理知识条理。
5.提高团队意识
组织学习的首要问题是全体成员出于自愿性的,有序的形成共同愿景,在学习过程中系统性、开发性的对知识理解与掌握,全体成员建立共同的愿景,合作学习,这给予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集体的共同愿景、促进集体的团结协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交流,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1.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在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整下,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既有高考最后批次的高中生,也有参加中职升高职的三校生,也有部分高职院校联合单独招生的学生,各个层次学生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从生源角度来说相对复杂。
1.2学习动力不同
按照目前招生政策,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是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不得已选择,先天上就对高职院校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他们或多或少的存在自卑心理,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同时,高职院校的学习方式,以“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主动学习为主;学习环境、人际环境的突变,使得很多学生很难转变、适应;同时,高职院校在校时间相对比本科短,学习压力大。这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专注度和力度。
1.3部分学生自我管控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都是在18~20岁左右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向成熟期转变的过程,独立但不成熟,有个性但不健全。同时,离了家长的约束,开始放松自己,缺乏合理的管控能力,难以抵御外界的诱惑,使得沉迷于网络,对学习漠不关心的学生数量不少。
2高职学生管理与企业管理融合与对接的现实意义
可以说,高职院校是应市场而生的教育产业,是能够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地,而企业则是吸收、消化这些人才的市场。这样的供需关系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培育人才时,必须要按照企业的需求,而企业也要参与到学校教学工作中,两者的互相渗透能够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和谐共生。学生管理工作属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情感态度等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鉴于此,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企业用人需求促进高职学生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对接可以为企业培养出合格人才。
3改制学生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方式
3.1首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学生管理理念中融入职业成长意识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以专业设置对应一个或者多个职业岗位,通过自身刻苦勤奋的学习对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不断地完善。但是,仅仅掌握这些,还不足以让学生充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需在此基础上,通过职业内涵、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这就要求学生管理部门及工作者,必须谨记“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工作理念,要以学生的专业为平台,组织和开展学生工作时时刻贯穿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养成的这一主线。如在学生活动的组织上,对于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其开展“接触网工”技术比武,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吃苦精神;对于铁道车辆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其开展“车辆制动装置”专业知识大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对专业知识进行巩固;这样的专业技能大赛,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和了解,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深化对职业要求的认识。在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需求相吻合。
3.2其次夯实基础,多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生管理中最能体现与企业融合的手段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作为重要的第二课堂,其不仅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形式一般有:在校人兼职、专业实习、实地见习和社会调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能够深入到一线、企业和社会发展中,切实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因此,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关键的第二课堂,在充分完善制度、积极搭建平台,不断充实现有的社会实践形式下,积极探索新的手段、方式、内容,加大了对社会实践的投入力度,增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如,实行“2+1”教学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一年到企业进行生产定岗实习,这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企业、对职业、对岗位的全方面的认识,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培养职业责任感,而这些是在学校课堂上所无法实现的。
3.3最后吸纳百川,多元化将企业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学生心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内部气质的呈现和外部形象的展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提高对企业文化吸收、融合、对接的意识和具体的落实。而落实可通过学生社团来实现。学生社团有发展快、覆盖面广、学生人数多、灵活多样的特点,是最好结合和呈现企业文化的载体。但就目前社团的实际情况来看,与企业文化的结合还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载体作用未能体现。为此,在社团的开设上模拟企业团队、参考企业的组建;在社团活动内容的设计上,应该尽量将其与企业文化充分联系起来,使其成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在校园里渲染企业文化,营造职业氛围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订单”教育模式,深化学生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对接有效措施
近年来,为了提高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高职院校会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订单”教育应运而生。高职院校与企业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进步、共赢的关系。随着合作的深入,企业在学生管理活动中所占据的地位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就目前企业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服务形式来看,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①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平台。
②为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提供经费和相关的技术指导。
③设置企业奖学金,挖掘优秀人才。
④投入贫困帮扶工作,开展企业助学活动。
因此,我们需不断挖掘、创新企业在学生管理中的其他服务功能,提升企业与学校的融合度,在管理中体现企业文化。在以往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其管理内容往往都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管理主体几乎都是高职院校的各个管理部门,很少有企业参与其中,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了解与掌握,但在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上却存在明显不足。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形式上的创新,符合学生实际需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管理效果会更明显。目前,企业参与学生管理主要以以下形式:校企结合的学生活动,如校企联合举办的专业技能比武和文体联欢活动;企业人士参与学校思想教育或职业生涯指导教育活动,企业先进工作者开展榜样宣讲会、专业技能讲座、职业意识讲座等等;按照企业要求开设的定向培养的“订单班”、“半订单班”培养模式,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企业高度参与学校管理的模式之一。
教学效果是在学生和老师相互配合的前提下获得的,单方面的努力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需要老师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应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同时学生也要积极与老师交流沟通,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与老师在课堂上对于管理学进行讨论。但是高职院校在国内并不是十分受政府重视,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老师的教学能力有限,缺乏对案例的深入研究,无法取得学生的信任。由于管理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要对社会的组织形态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难让学生能对管理案例有一定的见解。
1.2案例选择不合理
案例教学虽然出现较早,但是在国内发展尚未成熟,教学方法还有待完善。许多学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只是照抄照搬而已,时间证明这并不适应于我国的教学体系,老师选择案例大多数都是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与国内企业的运营模式差别很大,所以这种案例教学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虽然我国教育机构对案例教学越来越重视,但是案例的选择、处理、整合不够科学,模式陈旧缺乏创新,过多依赖媒体杂志中的案例,其中某些案例并不适应于企业管理教学,案例发生背景叙述不清,老师分析和学生理解难度大,脱落实际。
1.3欠缺教学保障机制
部分高职院校老师缺乏责任感,案例教学对于老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老师首先要搜集整理案例,然后考虑案例开展过程,对于较复杂的案例还要借助多媒体教学,但是国内具备这些硬件教学条件的高职院校数量不多,软硬件教学资源匮乏。
2.实施案例教学的有效措施
2.1做好企业战略管理学案例教学课前准备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经历每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首先对基本管理的理论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对于关键知识点需要记忆,然后插入个别案例进行课堂讲解和探讨,在企业战略管理上对计划、组织、处理等相关细节部分要详细进行案例分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步骤为: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执行。老师在课前搜集案例时,要考虑案例是否适用于如今企业的发展状况,要不断对案例进行更新,选取的案例要顺应时展潮流,课前进行备课时要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时间安排。
2.2组织学生课间对案例探讨
学生对于案例探讨要综合运用多种模式,既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也要调动大部分学生思考积极性,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综合学生在课间发言情况作为期末成绩考核标准。案例开展前要用15分钟做简单描述,然后详细讲解案例发生背景,引出探讨的问题,老师对于学生的分析要加以点评,并引入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讨论方式可以灵活选择,有分组讨论,有演讲形式讨论等,最终老师加以总结,点出问题的关键点,对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表扬,提出老师的看法和解决措施。
2.3做好课后总结工作
老师在案例教学的课后要进行记录总结工作,对学生课堂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思考,找出这次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提供参考意见,还要观察在这次案例教学后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点,对老师的态度和看法,听取学生的建议作出适当的调整。
2更新教学内容
从黄冈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原来的企业管理课程教材注重理论,内容枯燥,缺少针对数控专业所需的管理知识与实例,为此,本教研组教师通过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并与企业专家进行积极沟通,适当增加了数控设备管理、机加工生产管理、物资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并编写了取材于本地企业的系列管理案例分析,因为事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与其专业非常相近,学生很感兴趣,也易于被学生接受,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另外,为使学生更扎实的学到相关管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还适当延长了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时。
3改革教学方法
3.1课堂讨论与学生角色转换
在上有些企业管理的案例分析课程时,可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10人,把这10人分别按董事长,总经理、车间主任、技术员、班组长、普通员工代表等分配角色(这其中包含了企业高层、中层与基层),让学生各自按自己角色并根据工作职责要求对案例进行分析,最终形成研讨会分析总结报告、会议纪要、问题处理意见等形式的书面文件。而且,因为有多个不同案例,所以还要及时重新分配角色。在上市场营销相关内容时,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提前准备出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分别作为买家与卖家做市场调研,然后根据品牌、技术参数等指标谈判价格、合同交期等内容,并按正规格式签署合同。事实证明,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因缺乏经验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但该方法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甚至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意愿,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企业名人进课堂
学院往届毕业生中有很多已成为企业老板,这是我院一个有利的资源,在合适的时机适当为学生安排一些讲座,由这些企业家来亲自谈谈自己如何创业以及如何对自己的企业进行管理等内容,可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深受学生欢迎。
3.3改革考试方法
在开始上这门课程时,就把学生分成组,然后每组布置一道源自当地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作业题,课程快结束时写成企业管理问题分析报告或管理类论文并按比例记入课程成绩,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充分利用实训资源,强化实训效果
为提高企业管理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管理技能,只靠理论课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对管理课程实习充分重视起来,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有效利用学院内部实训资源
学院内部有“校中厂”-黄冈飞翔模具有限公司,还有金工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等资源,是学生进行企业管理实践的良好场所,可进行模拟车间管理、设备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比如车间布局分析,可让同学们首先画出数控实训中心的平面布置图,然后分析当前这种布置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在飞翔模具厂可进行订单管理的实习,让学生分组对订单进行跟踪,并写出保证订单按期交货的方法。
4.2参观本地机械加工类企业分别组织学生到本地的管理
优良与一般的机械类企业参观,尤其那些管理优良的企业,往往在建厂前就已对平面布局做了充分的论证,而且在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在学生参观前布置任务,找出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点,参观过程中请参观企业基层或中层领导用实例讲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做法,并尽可能安排学生与领导互动的时间。
4.3充分利用企业管理实习软件
学院仿真实验室已购买市场营销、设备故障维修、数控编程等模拟软件,在学生进行管理实习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软件,提升实习效果。
5注重培养工程意识
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团体意识、市场意识等等。这些是构成工程意识的基础,也包含了管理的思想,例如安全意识,企业的安全管理是管理其他事物的基础,只有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等才能使员工安心、高效的工作,生产设备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能,安全管理需要管理人员与所有员工都要有安全意识,而且需要时刻牢记于心中,所以从本质上说,要想使人员与设备安全,就要对自己的行为、对设备按一定的规则进行管理。对于质量管理来说也同样如此,质量管理也需要所有员工都要有质量意识,现在比较成熟的企业大多都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全体员工参与、全过程控制,这也对企业员工的素质与管理意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灌输工程意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有企业优秀员工的思想,也更容易与企业接轨。
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自身财务制度问题多多,例如会计人员配置不合理,对《企业会计制度》遵照执行不严格、不彻底,导致会计核算运行时档案不全、资料不实,核算不具备规范性、操作性不强。甚至有一些企业内部财会根本没有什么制度不制度的概念,信息化建设更是没有过。大部分企业还沿袭传统模式核算形式,管理上没有什么效率可言、导致资金浪费严重。更严重的是企业从来就没有内部审计。就是有的话,内部审计很难说具有独立性。
(二)没能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管理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特别是财务的管理更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元素。然而我国众多企业没有牢记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根本不注重财务管理,财务管理随心所欲、自由散漫、弊端突出。财务管理上方法落后、漏洞百出,职责不分、信息失灵,资金使用随意性强、资金计划不周、当生产经营急需资金投入时手足无措、其财务陷入困境。
(三)融资困难大
在我国企业生产大部分靠银行信贷进行,据不完全统计,眼下,企业生产运营的资金半数源于银行。负债经营的企业不在少数,并且负债比率较高,那么对债权保证的力度就会减少。这又给企业筹措资金造成了诸多的困难,其从货币市场也好,其他渠道也罢都一样有难度。我国企业融资渠道有三种:其一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其二通过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其三是靠自身资金原始积累。发行债券、股票的门槛很高,许多企业规模资历尚浅只能望洋兴叹。
(四)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财务管理经验不足,会计核算不可信、不合理,也没有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活动做出必要的分析。甚至想分析的话,会计档案资料支离破碎也没有分析的价值。没有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的参谋决策作用
(五)财务管理中现金掌控能力差
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中其现金管理尤其杂乱无章。没有制定现金使用计划,缺乏对应收账款的掌控能力。要么导致资金呆滞、要么就是匆忙决策拼命追求短期效应,往往造成投资失败,一蹶不振。
二、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一)树立起财务管理观念
树立人性化理财观念。重视对财务人员的人的培训和管理,拓展其发展的空间,为其素质提高、能力增强、业务水平上升提供一个斩新的平台,挖掘财务人员的智力潜能;学会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呵护人才,激活其创新的思想、改革的勇气;使其帮助企业的财务管理更趋向规范化,财务管理制度化。
(二)学会规避财务风险
在激烈的竞争别是在自由市场环境下,企业在生产销售中所得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企业财务管理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是必然的。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要有风险意识。企业要利用财务管理对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预警,并依据预测到风险情形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三)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不容小觑
制度建设是企业集团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制度是成败的关键。制度建设十分重要,特别是企业在财务制度上更是如此。完善的财务制度能提高对各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能,能使企业财产管理良好有序,往来账目明细、清晰,档案资料齐全完整,能为企业制定较好的投资规划,尽量规避风险,为其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添砖加瓦。
(二)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发展的好与坏,与企业员工的作用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实现人本化,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创新性,使企业最大限度的获得利益。目前,世界都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竞争也明显增大,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实现人本管理,可以使公司管理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使员工工作热情提高,企业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利于建立新型社会主义企业我国现代企业需要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创新是关键的因素。注重我国企业的人本管理,不仅可以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带动企业员工全面协调发展。
二、我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实现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需要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我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坚持人本管理。其次,用人本管理理念促进企业协调发展。在人本管理之前的企业管理理念是行政命令式的,实行行政命令式管理容易使人厌烦并且会影响工作效率,而实现人本管理,员工的工作热情会大大提升,因此,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最后,在企业管理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员工也是需要关心的,关心员工,可以让管理深入人心,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效益。
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视企业的战略方针的制定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方向把握,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生产力同样是企业在社会竞争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造成整个企业虽然拥有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但是生产力无法跟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发展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企业在自身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完备的理论支持,只是一味的跟从主流管理形式,从别的企业直接照搬管理模式,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造成管理理论与企业自身不适合。既没有使企业得到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还制约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员工缺乏工作热情,大大的阻滞了企业的发展。
1.2员工缺乏工作热情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经常会出现员工工作主观能动性差,对工作缺乏热情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企业没有合理有效、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管理方式,员工感受不到企业的目标与方向,缺乏基础的物质保障基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多采用人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本身是不错的企业管理理论,然而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在很多企业中都只是落在口头标语上,没有实际的应用到企业的发展以及员工激励上。员工会认为企业对于人本管理理论只是说说而已,并不会注重员工本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因此对工作失去热情,对企业失去信心,产生消极怠工的心理,只是为了纯粹的薪酬而被动的工作着。这种现象最终会导致整个企业的效率降低,经营绩效受到严重影响,工作氛围被破坏,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成为一纸空谈。员工的工作效率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企业管理中采用科学管理理论,能够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为员工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最终达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新时代的企业科学管理
2.1科学管理理论与人本管理理论相结合
新时代下的企业管理,应当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形势,符合企业自身文化特色,建立科学的、人性化的、多元化的特色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形式。就科学管理理论与人本管理理论而言,两者各有各的特色,又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企业管理又显得尤为重要,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因此,采取科学管理理论与人本管理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模式之间的相互补足,从物质与精神双方面对企业进行管理,是新时代企业管理的绝佳选择。
2.2科学管理的新内容
时代在发展,旧时的科学发展管理理论自然也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保留旧有理论的精华之处,进行时代更新,对理论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满足时代需求,为科学管理理论注入新鲜血液,使其保持长久的活力,以更加适应新时代企业在社会中的发展,推动企业管理模式进步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开创新的企业发展时代。
一、企业管理的高度——构建合适的企业管理哲学
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管理哲学,因为哲学基本上就像一只罗盘,能指引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向,帮助企业迎接挑战,可以获得职工、消费者、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帮助企业追求成功。“爱的循环”的提倡者吉田忠雄是YKK拉链公司的总裁,YKK拉链公司制造的拉链占世界总产量的35%,他将利润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是以质量较好的产品以及低廉的价格交给消费者;三分之一交给销售我们产品的经销商和商;三分之一用在自己的工厂。“不为别人得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如果我们撒播善的种子,那么,善还会循环归还给我们的,善在我们之间不停的循环运转,使大家都得到善的实惠。
企业管理哲学不仅仅关系到企业一般的经营理念,而且涉及到企业对内和对外的一种生存的哲学思考,它关心的不仅仅是管理层面的因素,还有企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企业的辨证思维方式,是企业处理企业与社会、员工、顾客和相关利益群体各种矛盾的方法。不仅在国内可以适用,而且在国外也能大行其道。这也正是我们在跨国经营时代所应强调建设具有很强适应性的企业管理哲学的根本所在。
二、中国企业管理哲学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迅猛发展的需求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其中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在讨论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关问题时,笔者以为,中国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构建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它对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更应该强调构筑自己的企业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以免被别的国家文化所同化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
2.西方企业在中国本土经营的成功启示
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登陆,中国企业面临着全球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和哲学的严峻挑战。加入WTO后,形势更加复杂。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都是具有超强实力的巨型企业,它们有着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大的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世界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使中国处于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的跨国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挑战是中国的企业在西方多国公司面前是亦步亦趋还是自我崛起,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也是一个企业发展高度问题,任何一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好,都会影响中国企业的长久生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借鉴西方公司的做法。西方公司不仅愿意采取国际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而且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入乡随俗创立相应的管理模式。比如:把人员流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一个不变因素;扩大招聘范围,不只局限于招收名牌大学毕业生,着眼于立足本地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的一贯做法,减少外国经理的数量,多给中国员工晋升的机会,避免中外冲突;与中国的大学合作,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等。这些做法对于中国的企业怎样在本土各地经营以及走出国门开展异地经营都是很好的借鉴。西方公司在中国经营的本土化成功,直接打压着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我们仍一味模仿西方公司的经营方式,不去做挖掘深层的本土和异域的生存土壤的努力,形成一种更能符合中国本土和国外文化的企业文化和哲学,中国公司的生存、发展道路将会变得比入世前更为艰难。
3.体现赋予本民族文化传统特征的内在要求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首先应该是能够充分挖掘与利用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能够建立起符合全体国人的企业哲学。中国传统的企业文化,讲求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讲求道德诚信,崇尚美德,而诞生于西方文明下的西式商业精神,在被中国企业照搬进来时,却忽略掉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前提,这使得理念变形的情况比比皆是。况且,即使这种学习不走形,以西式商业精神为视角的亦步亦趋,也很难造就出强大的可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中国企业。盲目照搬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事实上我们有太多的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来构筑企业哲学和文化,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地位和方向,其成效显得非常有限。一个连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都缺失的企业,它是不可能在国内立足的,更谈不上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三、企业管理哲学的阶段性构建分析
在讨论怎样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因此,在不同阶段企业应该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价值追求,给它们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不同的意义,否则,我们在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发挥不了管理哲学的正确引导作用。
在公司创业初期,重要的是生存与扩张,是产品和市场,所以出现了索尼的开拓、独创精神和松下的饥饿精神,也出现了华为的压强精神。但当一个公司的规模扩展到相当程度,即它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时候,企业文化和哲学的探讨就被赋予更高更新的含义。对内而言,随着企业的扩大和员工的增加,企业领导者迫切需要一个发挥增强企业内聚力、形成企业思维以统一员工思想、确认工作评价标准、确认接班人标准等作用的企业自身价值体系——即企业的文化体系,对外而言,此时,随着企业在业务过程中触及的社会利益日益广泛,人们已从文化的角度评价其合理性和利益的得失,企业文化中的使命与宗旨、服务精神、社会意义等因素凸现出来,文化又成为对外营销问题,部分企业甚至以自身的企业哲学作为营销主要述求点之一,使之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爱的循环精神就为企业的成功获得了国内外的强大哲学支持。:
到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时期,对企业的管理哲学就变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此时的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不仅只是关注国内的可接受问题而且也应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外认同问题。构建一种更具普遍性的体现本土化全球化的实质性的企业管理哲学可以说是事关企业跨国发展时期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世界许多成功的企业发展到跨国公司阶段时都已形成自己能被尽可能多的民族认可的独具特色的“管理哲学”,并发展出一整套“企业理念体系”。如IBM公司“尊重个人、服务、追求卓越”企业哲学;美国麦当劳的“质量、服务、清洁、价值”的理念。那么,中国众多企业面临跨国经营时,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经营哲学呢?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国际大舞台呢?笔者以为结合中国正处于向外发展初期,中国企业的经营哲学应该体现出一种饥饿精神、自主独立的精神和敢于搏强的精神。这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一个企业经营哲学的构建:产品研究与创新性上,追求自主,我们不仅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专利,而且更要主张自我开发与创新;生产上,要自创品牌,延长自己的生产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能过于满足贴牌生产;营销上,可以借助国外的营销渠道和手段,但不能完全依附,否则,企业的独立性永远难以实现,在国际上仍无法展示自己的身影。总之,反映这种经营态势的企业管理哲学,应该是一种力求自主、拼搏图强的哲学观,而不是一种盲目屈从国外大公司的经营范式。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我们的企业在经营时应该审时度势,及时转变自己的经营指导思路,不惧怕诸强,拼搏挤压,构筑起能反映目前自身经营特点的企业哲学理念,指导本企业打造为世界真正强大的成功大企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