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8: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政治话语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借语文式宽容,画“乐学”之晕
大多数的学困生表现为对老师和家长的苦口婆心无动于衷,对事冷漠。攻其身不如攻其心,我们何不宽容一些,为他们画一个大大的“乐学之晕”?
1.友爱的姿态。学困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爱。一句适宜的鼓励,一个充满赞许的暗示,一句关切的话语,都会点起学困生心中希望的火焰,构建学困生乐于学习的氛围。
2.幽默的语言。有魅力的语文老师应该具备语文式的幽默。面对学生在学习中无意犯的错,尤其是学困生,大声呵斥于事无补,幽他一默又何妨?
案例1:有位三年级老师看到学困生将“桌”写成了“卓”时,故作惊讶地对他说:“这张桌子不得了,砍了两条腿还能站住!”孩子便在玩笑中会意了。
3.入耳的说教。学生犯了错误,用什么样的话语对学生最有效?恶狠狠的话语就一定有效吗?我曾见过学生当着教师的面摔门。在教育界,到处流传着陶行知老先生“四颗糖”的故事。没有义正词严的批评,没有语重心长的说教,更没有疾风暴雨的体罚,而谁能说这样的教育不动听入耳呢?
4.契合的心灵。有些课任老师常会对学生说:“你们班纪律真差!”而班主任常会说:“我们一定能赢!”“我们”与“你们”,前者亲和,后者对立。不要小看了教师不经意间的用词。教师在对学生恶语相向时,就是将这些学生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而很多优秀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无不向孩子们暗示着一个信息——“我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老师,是其中一员。
二、借语文式帮助,画“悦己”之晕
所谓语文式帮助,意为含蓄的、育人于无形的帮助形式。
1.鼓励化整为零。学困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似乎一无是处,拿写字来说,满本的习字册上你找不到一个可以称得上整洁、美观的字。怎么办?将鼓励化整为零!
案例2:我用红笔圈画出他们每个字中相对漂亮的笔画以示褒奖,哪怕只是一笔略带笔锋的捺。这方法还真奏效,有两个原本写字如乱草的孩子,就因为半个学期中,我用这种方法送他们数百个红圈圈,现在开始认真写字了!
2.竞赛有纵有横。与学优生相比较,学困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不多的,这就需要老师针对他们的特点为他们多提供成功的机会。
(1)纵向评比:当然是拿他们自己的现在和过去相比,不断发现并表扬他们的进步。此时,给他们备一个成长记录袋真的很有必要。有时,针对特殊情况还要采取一些非常方法。
(2)横向评比:为了不让学困生离群或是自封,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们与同学之间的横向竞赛。可以指导全班学生在班里找一个竞赛对手,在学习上制造你追我赶的氛围。不过,学困生的结对子竞赛一定是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之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要不动声色地给他们安排一个水平相当的竞争对手。
3.评价短中见长。不可否认,学困生虽然文化成绩不够理想,但也许文体方面有一定特长;他们虽然一时落后于人,但内心也有争上游、争荣誉的欲望;他们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够高,但却乐于助人等。我们要勇于跳出传统的思维束缚,对自己的学生进行重新“定义”,做到“短中见长”。
4.距离远近适当。笔者在此处要重点说一说,细心的语文教师是如何把握好和学困生之间的空间距离的。
(1)授课时的距离。教育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教室里有四组学生,教师始终站在三、四组之间过道的三分之一处上课,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教师身边的三、四组学生的听课状态明显好于一、二组。所以,我们不要总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要常走进过道进行课堂教学,并且要时常变换两个过道。
(2)评价时的距离。如果批评,对那些胆子大,屡教不改的孩子要近距离批评,使他能够感受到压力,对胆量较小的孩子最好远距离批评,使其不会太感觉压迫;如果表扬,那就最好是近距离了,因为对任何一个取得成功的孩子进行靠近表扬都具有明显的教育功效,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三、借语文式交流,画“亲子”之晕
如何用语文方式与家长更有效地交流,为学困生与家长之间画好“亲子”之晕呢?
1.拓一条渠道。对于中高年级的学困生,家长的教育方法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而且经过多次较量,他们也已经像他们的孩子一样油盐不进。对于不愿或不敢与你交流的家长,不同的情况要借助不同的交流渠道,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家校良好沟通。
案例3:刚接这个班里阿凡(单亲家庭)的爸爸是基本请不动的,于是我果断地放弃了与他面谈的交流方式,改为给他写信。孩子每有点滴进步,我都会写上只言片语让孩子捎回。53封信写完了,他的爸爸竟然开始主动到学校来与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状况了。更可喜的是,在捎信的路上,孩子也悄悄增长了自信!
一、证券无纸化下中国证券登记存管法规范体系
我国证券登记存管法律规范体系目前主要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业规范(业务规则)以及相应的习惯做法等构成。尽管行业规范的效力层级最低,但从数量来分析,其大约占90%以上,在实践中发挥着指导和规范证券登记存管的作用。
(一)证券登记存管法律的滞后性
从法律性质分析,证券登记是对公司发行的证券的资产确权行为,而证券存管则在证券存管机构与证券所有人之间建立起保管合同关系。登记的确权功能以及保管合同在民事法律中都有一般性的规定,但这些规定仍主要基于动产和不动产这种实体物而言。证券的无纸化彻底消灭了纸质证券的实物载体,投资者也不再通过持有“证券”而证明证券所有权,证券登记表现为登记机构储存的电子记录,证券存管也是以证券账户的形式保管的电子记录。这样,以实物为基础建立的民法上的登记和保管法律规范就无法真实、完整地表彰无纸化证券权利,确立无纸化证券的保管关系。
无纸化证券登记存管规则在典型民事法律中的空缺在《证券法》中仍没有弥补,第159条、160条和166条虽基本确立了证券直接登记、证券登记确权以及证券存管制度,但证券直接登记的唯一化使之前和之后立法规定的间接登记面临合法性问题,以“证券登记结算的结果”作为确权依据含糊不清,证券存管的规定则更显简陋。显然,《证券法》此次修订并没有为无纸化证券的登记存管提供完整的指引性规范。
(二)其他证券登记存管规范的合法性问题
部门规章以及行业规范对无纸化证券的登记存管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有以行业规范为主,从证券持有方式,到证券登记确权,再到证券托管存管,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但行业规范在证券登记存管操作中的主导性地位在我国的法制环境下却面临合法性问题。首先,配合证券登记存管业务发展需要而创制的行业规范或者习惯做法可能与传统的法律原则或规则不一致;其次,无纸化情况下证券登记、转让、抵押的效力和结算规则的效力等还没有得到立法确认,近年来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依据业务规则做出的许多行为被诉诸法院,严重影响了结算秩序和证券市场安全运行。
二、证券无纸化与我国证券登记存管法规范的不适性
《证券法》确立了我国证券登记结算体制的基本框架,即“集中登记、存管与结算”模式。从时间来看,我国证券登记存管的法律制度建立在证券无纸化之后,立法基础比较充足,但从规范内容来看,立法质量并不高,证券登记存管法律规范仍表现出相对证券无纸化技术性规范的不适应性。
各派学者对于政治文化的含义是什么,看法相左,众说纷纭。但不谋而合的是,大家都把政治文化看作是政治体系活动中的主观性成分,认为政治文化是指政治活动中的价值、情感与态度。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在其杰作《比较政治学》中,把文化界定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间内对政治潮流的态度、信念和感情的总和,是政治体系的基本领向。要正确认识政治文化的含义,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去了解:
首先,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成分,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政治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的一种,它反映了人们对政治体系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必须注意的是,政治文化虽然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文化是政治与文化的简单媾和,也不是说政治文化就是文化在政治领域中的表现和作用。其次,一方面,政治文化在内容上是关于政治体系的主观性因素的复杂综合;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在方法论意义上,是通过对个人、集团、民族的政治倾向或态度类型的分析,来研究政治体系的一种新方法,对政治体系的持续与调节发生巨大影响。其三,政治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具有阶级的和社会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是经济利益的必然反映。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将政治文化概括为如下定义:政治文化作为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现象,指的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政治体系中形成的关于政治及政治活动的感受、态度、心理习惯以及价值评估等主观意识的总和,主要包括政治价值、政治情感、政治心理等。 具体而言,政治文化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政治认知成分,即一定社会中的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认识和意识,它是政治文化中的理性部分;二是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的感情、态度,包括热爱、忠诚、怀疑、疏远等情绪;三是政治评价成分,即对政治体系的价值判断、意见。
阿尔蒙德进而把各种各样的政治文化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地域型政治文化,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所知甚少或一无所知,也不抱任何期望,更不做出任何努力;第二类是传统依附型(或臣属型)政治文化,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施加给他们生活的影响有所认识,但他们只处于政治体系的输出端,对政治体系持被动态,充当执行者的角色,而不是积极地去影响政治体系,不能主动地把自己的要求输入政治体系;第三类是参与型政治文化,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不仅意识到政治体系的输出部分,而且还要对“输出部分”施加影响,并有较高的政治技能。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轫于夏商周三代,定型于秦汉,又经唐宋元明清历代沿革发展,近代开始衰微。根据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参考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分类,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臣属型”政治文化极为相似。无论是它所赖以形成和延续的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和文化土壤,还是它的本体,都带有浓厚的等级依附色彩,有着极其深刻的臣属型烙印。具体表现为:以君主为中心的单向辐射性政治意识形态,天、君、国、家长合为一体的政治认知;依附着家国、君父的各色臣民――士、农、工、商、官,其主体性的普遍沦丧,等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最为直接、集中地反映,也最为能动地反作用于其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表现出的人对人的依附关系也最为突出和典型。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过程中,以儒、墨、道、法四家影响最大。但墨家的影响不出战国,其他三家的思想则相互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下来,构成了中国社会政治的一大特色。其中又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居于支配地位,所以人们又常常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称为封建政治文化或儒家政治文化。因为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加之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有着最为发达的传播手段,其他阶层人士均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儒家的思维方式、社会观、道德观的影响,并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同化。儒家思想以其独立性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同构性,作为中国文化的内核渗透到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中,构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大背景。
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本质特征,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钟明善先生在其《中国传统文化精义》中做出如下统计:一是“人文主义说”,认为从商周时期早期政治思想产生时起,其基点就是从人事去体察天命,而不是从天命中去体察人事;二是“王权主义说”,认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主题是伦理道德,而不是政治的平等、自由和人权,这种认识结构便决定了人文思想只能导致专制主义即王权主义;三是“实用理性说”,认为血缘宗法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现实历史基础,而“实用理性”则是这一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特征,主张对人生世事采取一种既乐观进取又清醒冷静的生活态度;四是“不断变化说”,或者叫做“不固定说”,少数学者实际上否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存在核心精神和本质特征,理由是包括政治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不断变化着的,这种观点过于偏颇。
客观而言,伦理政治观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而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是以“礼”、“仁”结合为本体的,它适应了伦理型社会的需要。在这个基础上生成的伦理政治观,不仅包含着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情感、政治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它本身就是政治实践的最高原则。
什么是“伦理”?其本义指事物的条理,如《礼记・乐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郑玄注:“伦,犹来也;理,分也。”后引申为伦理道德之理,亦即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伦理”又与“伦常”相提并论。“礼”与“仁”是儒家学说两大思想支柱。
所谓“仁”,源出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一种好品德。孔子将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并把恭、宽、信、敏、惠、智、勇、孝、悌等都纳入“仁”的范畴。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孟子说:“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他认为“得天下者谓其仁”(《孟子・公孙丑上》)。总之,仁既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又是一种个体人格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养的标志,同时从社会而言是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国”,是人类最高的社会境界。
二、后喻文化理论: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微”变迁的新视角
(一)后喻文化:凸显多维代际话语主体共存的文化教育模式。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借助传播学理论提出了一种教育模式,即从文化传承的不同方式出发,将人类整个文化过程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种形态。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是一种自上而下传递文化的教育模式,文化权威来自过去;并喻文化,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是一种横向平行的文化传递教育模式;而后喻文化,则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是与前喻文化传递方向恰好相反的教育模式。[1]“后喻社会”是信息革命后一个“反向社会化”特征显著的时代。“前喻”、“并喻”和“后喻”各个形态的社会文化传递演变进程,衍生了文化教育多维传喻主体,即“前喻主体”、“并喻主体”和“后喻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事实上也存在“三喻主体”。前喻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正统、最经常的主体,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在提升、开发教育对象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推动其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并喻主体的群体归属效应对同辈易产生示范效应和激励作用,引导同辈人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同辈间的互动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后喻主体,即由后辈来担任主体,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又推动长辈在新时代接受新的教育即“再社会化”。[2]话语权是由具体的人来承担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领域中,“三喻主体”均有话语传播优势,有自己特定的话语权。“后喻文化”的产生并向纵深发展,表明社会文化传承模式正由传统的单向传递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
(二)用后喻文化理论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微”变迁的理论适切性。“微时代”后喻文化特征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发增强,主要表现为晚辈“文化反哺”能力的提升,同辈群体圈子影响的加深和长辈文化权威消解的加快。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了主体的平等交往实践,却忽略了现实教育主体间的“代沟”问题。后喻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维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契合了“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的重塑。首先,多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这是后喻文化时代最显著的主体特征。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对晚辈实施教育职能时,为“前喻主体”,否则主体权威丧失。同样,“后喻主体”只有应用优势自觉履行教育职能,将文化信息反哺于长辈时才具有主体话语权。其次,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三喻主体”由于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别,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主体性发挥的程度也不同。一般而言,经验阅历丰富的前辈,擅长传承性教育;经历、情感相当的同辈,适宜平等交流、启发,其榜样示范效应比单纯的前喻灌输更具感染力;年轻的后辈对新事物较敏感,善于探索和创新教育。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变迁,需要根据教育教学对象、内容选择相适应的主体话语传承模式。再次,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信息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主体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才能够获得新知而继续发挥自身的传喻价值,确保教育对象的自由全面发展,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要求,难以高效完成教育活动。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要注重主体“三重向度”发展的多维转化和优化组合,从而拓宽主体话语权的发展空间。后喻文化的主体特征要求,不仅能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变迁的时代困境,而且有助于减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主体间的“代沟”,实现各方资源的优势整合。
三、文化互喻: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重塑的路径选择
(一)平等影响式互喻——树立话语权共享,从主体性迈向主体间性的“微理念”。树立“微时代”师生间的平等话语权,转变教育理念是关键。教育者首先要树立话语权共享思想,实现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元论到主体间性的跨越,并定位自身话语角色,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网络话语权弥散的结果是教育双方互为权力主体,基于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力,给大学生“话语赋权”,相信并激发其话语能力,使话语权由独享转变为教育参与者共享。无论生活上还是课堂上,学生都有随时质疑、讨论和建议的权力,教育者不得以“师道尊严”的权势话语压制,在教育教学中应“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建立平等话语权,并不意味着话语权的丢失,而只是要改变话语权主体的单向性和表达方式的一些传统性。大学生的“三观”正趋成熟、辨析能力不够强,在尊重学生话语权的同时,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辨析、正确使用话语,增强其网络责任意识和自律能力,可见教育者传统的“把关”、导向功能仍不可或缺。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主”关系化、“我——你”关系化,是新教育理念对主体话语权的回归与尊重,有利于主体间的平等对话。
关键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一、宿舍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必要性
宿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生活场所,它是集整体布局、基础设施、环境卫生为一体。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点。宿舍文化建设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及其周边场所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宿舍成员共同参与和选择的群体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它的基本结构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3个层次。
要构建以上3个层次的宿舍文化,就要求大学生在宿舍这个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彼此间在价值观、文化知识、社会责任感、生活情趣等方面相互接纳,相互影响,这种状态能够体现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态度。
宿舍文化建设的文明程度、格调的高低,既反映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风貌,又对大学生身心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进而引导每位成员克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宿舍是大学生之间联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的场所之一。除上课之外,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宿舍里度过的,休息,娱乐,谈心交友,课余阅读都离不开宿舍。近年来,高校虽然在宿舍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
第一,从宿舍物质文化层面建设上看,重视外表宏观建设,忽视内部微观改造。从外表看,宿舍楼宏伟气派,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但宿舍内却是另一番风景,床铺上被子不叠.衣服、书籍随意摆放;桌子上杯盘狼藉,杂乱无章;地面上,垃圾成堆、不堪入目。
第二,从宿舍制度文化层面建设上看,注重宿舍制度内容的全面性和原则性,忽视制度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每个高校都有成套的宿舍管理规范,但大多针对性不够、号召力不强、措施不力。如有些制度虽然张贴在公寓的醒目位置,但夜不归宿者有之、破坏公物者有之、乱贴乱挂者有之、乱拉乱接也大有人在。
第三,从宿舍文化导向上看.注重时尚和流行元素.鄙视奉献、淡化理想。宿舍应该是发奋学习,放飞理想的地方。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追求时尚、爱好虚荣、贪图享受、淡化理想、不思进取。
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建立健全宿舍管理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1)建立宿舍文明公约,以消除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方式,倡导文明健康的言行举止; (2)学校要把大学生在宿舍里的表现进行量化,列入学校对大学生的德育考核内容,并认真实施,严格管理,督促学生遵守各项制度,用制度、规范约束大学生在宿舍中的行为; (3)建立正常的信息反馈和对话机制,学校或公寓管理部门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工作中的失误或不足要及时改进,力争求得相互间的理解,加强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控制与引导; (4)从基础文明建设人手,加大卫生、环境布置等检查力度,奖罚分明,调动大学生创建“文明宿舍” 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积极推进宿舍管理创新
对宿舍进行人性化管理是宿舍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要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的工作队伍。二要提高服务水准,及时提供情感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协调服务、环境服务。特色鲜明而贴心的服务,可以使管理措施得到学生的理解,促进管理工作措施的落实。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应转变管理模式与管
理理念,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队伍培训, 使他们扎根于大学生宿舍中,以大学生宿舍为基地,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注意宿舍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实效性
宿舍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地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一般来说,一个大学生的宿舍,都是大于3年的存在单位。在这超过3年的学习生活中,一个宿舍的成员朝夕相处,多数情况下,都会产生比较深厚的感情,都不会轻易也不愿意调动宿舍,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整体。以宿舍、寝室为单位的文化建设,不能只注重表面,应从学生是否能从中受益,效果如何为出发点,注重宿舍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四)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的价值导向
大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对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尤其是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呈多元化状态的今天,对大学生宿舍文化价值导向的正确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生宿舍文化要坚持努力满足青年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审美要求,既不搞统一模式,也不能放任自流,正确的态度是发现肯定它的价值,并加以引导,发扬正气,制止邪气,使宿舍文化朝着丰富多彩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 提升宿舍文化的层次和艺术品住
宿舍文化建设在内容、形式、目标等方面都要紧紧围绕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来确定。构建宿舍文化的内容体系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实践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消遣文化与创造性文化的关系,突出创造性文化建设。即使一些浅层次的消遣性文化活动,也应寓教于乐,要引导大学生从单纯的兴趣满足中升华出来, 自觉地从娱乐中感
受到艺术熏陶。二是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高层次的文化活动。主要以青年为主体的流行文化,在高校宿舍中也大有市场。流行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通俗,对担负未来创造使命的大学生来说当然不应成为其文化生活的主导。在大学生宿舍里,从宿舍的布置到宿舍的中心话题,都应大力倡导那些高档次、高品味的文化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由企业员工进行共享的价值观及其行为准则,是由具备本公司特色的文化观、企业宗旨以及企业理念等所组合而成的文化形式,也是企业之灵魂。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运用教育、引导、表扬、批评等多种方式,运用正确的思想内容、工作方式来克服错误的思想与行为,从而全力调动起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了企业实现自身目标、发展稳定而提供十分强大的精神动力的一种活动。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文化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均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简述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思政教育为育人之基础,而文化建设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共性决定了其互为里表。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就应当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之优势与资源来助推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立足于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广大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相互结合,能够塑造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精神,从而实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结合。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的举措
(一)在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通过密切联系实际,认真选好选准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开展思政教育的突破口以及结合点。要选择最具代表性以及最具影响力的问题,妥善加以解决,以此来打开相应的工作局面,进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不管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还是在企业思政教育中,其对象都是人,所以也就决定了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就是人。人可以说是构成企业活动之主体,人所具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之发挥是企业各项活动成功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起来,就应当全面调动起人所具有的积极性,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绝不能简单地将员工视为受管理的被动客体,而是应当积极帮助其形成主人翁思想,并且致力于培养其在自觉拥护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的基础上,树立起以企业为本,甚至是与企业共存亡的主人翁精神。唯有如此,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二)发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文化功能
企业文化建设是在本企业长期以来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当中所形成的并且被广大员工所严格恪守的经营理念、价值观与道德行为准则的一种综合性反映,其包含了企业的物质文明建设之外的所有内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就在于其在积极引导、培育与激励企业员工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高度重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文化建设功能,并将其切实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之中,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加快员工以后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体系建设,从而更好地符合本企业今后的发展需求,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之所需。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结合,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是企业不断战胜各种困难,从而取得新突破与新进步的不可或缺少的重要因素。
(三)让企业员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要将思政教育切切实实地摆在重要位置上来抓。思政教育应当通过对员工加以引导与启发,从而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将这一正确的价值观视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让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结合,让其共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可谓是一家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因而必须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念来保障,而思政工作恰好是积极引领员工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方式。有鉴于此,让企业员工树立起准确的价值观,这是让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实现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
(四)全面应用网络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身处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了现代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或缺少的重要媒介,而现代人也开始习惯于从网络当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有鉴于此,在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政教育相互结合的过程之中,企业完全可充分应用网络这一现代化平台来积极宣传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之功能,从而发挥出舆论所具有的引导作用,让企业员工们能够时时、处处感受到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除此而外,运用网络,企业不但能够在第一时间之中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政教育的重要信息传达给广大企业员工,并且及时和其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就能极大地提升现代人之间相互交往之效率,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的了解。同时,网络时代还能让现代人得到更多全新的认知型体验,这要比其他的环境具备更强的吸引力,而且也更加容易让人沉浸于其中。因此,运用网络这一虚拟化的环境,企业能够更好地与员工开展沟通交流,让员工在了解企业文化和思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说出自身的想法以及建议,这样一来就能十分有效地加快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结合。
三、结束语: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应当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优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企业思政教育也应当充分应用文化建设这一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之中,从而实现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进而推动企业实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翼. 浅议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 现代企业教育,2009(7).
[作者简介]李礼(1980- ),女,湖南娄底人,广西科技大学(筹)财经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科技大学(筹)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群体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校社科12611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人们对文化概念的阐述众说不一,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约有300种。其中,《辞海》中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对文化的界定代表了现阶段学术界大部分学者对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概念。文化的构成包含四大部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以满足人类物质需要为主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制度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精神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对象化,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诸形式;行为文化是指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行为文化是人们观念和思想的外在反映。物质文化是其他类别文化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对行为文化起约束作用,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文化发展的最高目标。
二、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可以说文化和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学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文化;另一方面,教育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人类通过教育传承、发展和创造文化。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其关系作用尤为突出。高校校园文化充实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渠道和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创造新的校园文化,保证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作用
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特征,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校外社会信息的传播。这种开放性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引领不好,将使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成为敌对破坏势力突破的对象,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开放的校园文化,还要具有选择性,要遵循“拿来主义”,学校应该增强大学生抵御消极文化的能力,防止腐朽思想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确保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校园文化熏陶作为培养人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来完成。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但是思辨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社会上非主流的消极腐朽的文化影响,这些腐朽文化危害性极深,全社会特别是高校必须加以控制,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和法制观进行塑造,争取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对社会有益的群体。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密切关注校园文化内容的快速更新和发展,不断地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现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也得到空前解放,推动着社会文化逐步走向繁荣,掀起了一场“文化热”。高校学子精神风貌总体较好,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体现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明显。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梅贻琦先生曾经讲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然而,大师与大楼也是相互依存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一流的大学,除了有层出不穷的大师外,还有着举世闻名的校园建设与校园文化,清华的西洋风格校景、北大的古典建筑风格,都营造了一种高等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也是文化育人的一个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院校在校园建设方面加大投入,老校区的美化建设、新校区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氛围不足
从19世纪末“洋学堂”的开办到现在,中国高校一直以传播文化知识和民族文化为己任。“”期间只抓精神灌输而抛弃知识和技能传授的结果是人民受损、事业受损、国家受损。如今,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新时代。作为上层建筑的高校文化育人,当然应该与之相适应,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文化育人环境的营造效果并不理想。改革开放后,虽然有所改善,但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发展经济上,人们获取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氛围不够浓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教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认识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在规章制度方面把重点放在纠正学生“错误行为”上,其目的是管住学生,而不是养成学生积极健康的行为,工作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也是应付上级的工作检查,没有过多的精力去了解学生的内心,没有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未能从本质上去解决问题。教师在青年人眼中是一名拥有先进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和丰富人生经验的教育者,能够指导学生思想观念并对学生群体文化进行整合,达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目标。但是,随着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工作方面的竞争压力日趋激烈,他们认为教学任务、学术研究是他们日常工作范围,是“正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在他们看来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不愿意参加这些活动。教师对校园文化的误解以及激烈的竞争压力让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缺位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中没有起到引导和教化的作用。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途经
(一)提高教育者对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视度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多元文化的发展体现为大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大学校园主流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又在校园非主流文化活动中充当主要角色,例如以好莱坞电影和韩剧为主体的影视流行文化、单纯追求时尚体验的洋节文化、回避深刻思考的卡通文化、彰显个性强调小群体趣味和认同的酷语言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资源丰富、挑战激烈、任务艰巨。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不能忽视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应在文化育人方面加大力度。
(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育人功能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生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实行教学方法多样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教学实训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和文化育人功效的最大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把理论教学和环境育人有效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海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即借助网络这一青年学生喜用、乐用的平台,在全市高校推进“易班”网络平台,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与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进行“零距离”的沟通。
(三)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文化氛围的营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工作有着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学校风气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形成,可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说来包括物质层面环境和思想层面环境两个方面:一是加大硬件投人完善教学和文体设施,用校园内无处不在的文化设施等物质层面的现实环境,营造和逐步形成全体师生随处可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文化;二是在硬件设施完善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逐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环境文化的营造,以形成一种由正确政治思想主导的多元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氛围。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文化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形成离不开其管理文化的营造和形成。长期以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自身的原因,对所从事的育人工作认识不够,角色意识淡薄,导致自身政治素质、理论素质、知识结构、人格力量等与角色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老师是传播文化知识的人,应需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加大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这样才能传递更新的文化给学生,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因而,高校需要不断改革学校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使教师从不合理的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同时改进学校的管理方式,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学校要实行民主化的管理,给予教师合理的教学科研自,为教师提供参加决策的机会,因为如果要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文化氛围,必须遵循“从教师开始,向高校学生推进”这一路线。高校管理文化的形成需要全体师生来共同完成,更需要长期的积淀,只有从远处着眼,才能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文化。
[参考文献]
[1]于松.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兼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7).
[2]杨长春.关于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3]李敏,张志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及其对策[J].辽宁学院学报,2001(3).
[4]周军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对策研究[J].华北水电学院学报,2007(1O).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4—0028—05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指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主动操作和运用、借此向受教育者进行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的文化传播的物质实体和文化形式。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的重要举措。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形式、特征和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具体形式。“文化具有群体性特征,它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①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文化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受到群体文化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目前我们能够利用的文化载体,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内容”②。这些群体文化对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和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群体文化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通过集体舆论的力量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约束力,从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与此同时,在我国,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卫生、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些文化形式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中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其中,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加以运用。需要注意的是,20世纪以来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契机的信息革命,对人类的时空观念、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和改变,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必须回应的现实问题。网络文化载体(传统互联网、微博)、手机文化载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的现代文化载体。
2.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本质特征。一是渗透性。这是文化载体区别于其他载体的重要特征。
企业文化,又称“职工文化、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行动目标,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需要全体员工来培养完成的文化形象。它与其他国企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具有一定的人性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一切行为的重心,推动着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包含经营之道、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观、企业形象等内容,但是最为核心的还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的全体员工围绕着这个价值观,培养统一的思想,形成主人翁意识,做到“人企合一”,从而达成强大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成为持久的精神推动力。而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手段,它的诞生是与现代企业管理在实践中的产生的,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是为了达到企业管理者的一个管理手段,又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管理文化。
1.2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内涵
企业政治文明建设,是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的工作内容。广义上来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在于让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以党的指导方针为主导方向,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行为,为了实现其企业和党的目标,促进企业的进步和整体经济效益而实行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已经不是国内的自我贸易,而是全球贸易,那么带来的就是经济的多元化,这里会有很多的国外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相互的碰撞和融合,不乏有过激的斗争和不良的行为。在正确向上的思想和错误扭曲的思想中,员工该如何取舍,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考验。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此时很关键,要起着正确积极向上的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继承优良先进思想,摈弃糟粕,坚持先进性和包容性相结合的思路来引导,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提高思想觉悟。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
企业文化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在各自进行的过程中是会有交叉的,而且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而正确向上的政治文明建设能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两者是相互辅助的,但是也有差异。
2.1企业文化与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共同点
首先,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都是建立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准则的基础上的,来实现民族的强盛的目标。企业文化的建立,是能让企业的员工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向着一个目标和方向来为企业创造工作价值。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是为了引导员工形成一个正确的创造企业效益的价值观和方向,达成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从而实现伟大民族的复兴。其次,两者的参与者都是一样的,都是企业的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比较人性化的,要依据员工的意识,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坚持“以人为本”。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同样是站在员工的立场上,给予主人翁的位置,为员工的未来着想,形成可以利于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两者有着相近的工作内容,第一,就是从规范企业员工的执行行为出发,来促进经济效益,遵纪守法,维护企业的形象和信誉。第二,在价值观方面,很好的维护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而且照顾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2.2企业文化与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两点,一点就是,出发点不同,企业文化的建立是在依据企业现有的情况来培养企业精神、文化、形象,带有很多的个性色彩。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出发点在与对企业的员工实行思想上的方针教育,确立正确的统一的思想指导方向。另一点,两者的指导者不同,企业文化的指导者是企业发管理层,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主导者是党政府的指导。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共同结合的必要性
3.1双方结合是改进市场经济下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不少企业并不觉得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存在感重要。但是在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我们不能顽固守旧,而是要与时俱进。用新的思维、手段来改进新时代下的企业政治文明建设,主要是要具有实际操作性、要以人为本。而企业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的发展具有现代的意义,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结合政治文明建设,两者相互交错中,就会根据实际情况,在员工的参与下,来进行合理的改进,形成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内容。企业文化建设做的到位,文化管理推进有进度,那么,企业的生产经营、政治文明建设就必然会进步。
3.2双方结合是企业政治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融合的需要
在企业文化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中,最忌讳“两张皮”,两者完全不搭嘎。两者的结合,必须是相互融合、促进的,要能够解决实际上的问题,和现实中的工作进展有联系,才算是具有实际的效益。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工作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管理员工的精神动力,调动员工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前进和生产。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企业政治文明建设要贴合企业文化,根据具体的工作需要,来开拓员工的思维和视野,让目标更远大,使得工作内容更加的丰富,为企业生产改革提供内动力。
3.3双方结合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21世纪的世界,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脑力工作者越来越多,与传统经济的体力工作者来说,需要更多的精神支撑和内在的动力辅助,这种力量的源泉就来自企业文化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发挥员工的自我能动力,有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是两者必须要做的。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也要适应这些变化,那么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也是要进入市场的,必然的要与国际接轨。而在市场上的表现来说,人们看到一个企业的形象,是看企业文化的,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发言人。企业文化的内涵的丰富与否,跟企业政治文明建设有直接的关系。同样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的调动下也会增强企业政治建设逐步化为物质能量。因此,双方的结合才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文化作为外在企业交流的“通用”语言,加入了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后,能够传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文化语言,同时能吸收其他先进的企业文化,为自己所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价值准则
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职工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强化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其把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职工解疑释惑,可以增强其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人才意识,为职工道德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思想保障和强大精神动力。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职业道德素质成为衡量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行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要使职工队伍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要不停地加强对每个成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教育,做到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良好的美德感染人,以诚信的道德服务人,以优良的公德带动人。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引导职工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特别是要把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要引导职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牢固树立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热情周到和谦逊礼让的作风,全力做到既对企业负责,又对客户负责、对社会负责。要引导职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注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获得团队的和谐奋进和个人的幸福。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
人文环境得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思想沃土。企业要为职工提供一个适于工作和生活的外在环境,领导与职工、部门与部门、职工与职工之间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是职工科学合理、高质高效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必要前提。如果企业的人文环境建设滞后,就无法充分调动起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难以培育企业的整体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建设优质的企业文化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致,能够保障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是优化企业人文环境、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四思想政治教育为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创新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知识的社会、信息的社会,干部职工的思想空前活跃,信息渠道多元化,参与意识强、鉴别能力强,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因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志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加强自主锻炼,做到精于业务、勇于钻研、善于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的能力。伴随着职工生活方式的丰富多样,职工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突破的紧迫性越来越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理念、内容和方法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与企业管理的需要相适合,与职工思想现状相吻合,与行业发展特点相结合,找准着力点、选好突破口,创建新模式、构建新思维。以创新的勇气和务实的举措,建立一套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又切合本单位实际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价值,真正体现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