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差异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15:08: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美教育差异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

篇1

1 引言

语境作为语言科学的一个概念,最先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985年提出。但当时并没有引起语言学界多大反响,在之后的30年中,语境理论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直到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重新讨论语境这个问题,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个概念,并把它应用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和理解之中,并于1935年提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概念,语境研究才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语境理论认为,交际过程中有种种不同的语境,而不同地区因为所处的语境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如果从语境理论角度出发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这些文化差异也就变得很容易理解,同时通过这样的分析,人们也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 语境理论

霍尔(Hall)在1976年出版的Beyond Culture书中提出并区分了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

根据霍尔的表述,我们可以作以下的界定:在一种文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如果话语意义的创造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而对所使用的言语的依赖程度比较低,那么这种文化就是高语境文化;相反,如果意义的产生对所使用的言语依赖程度相对较高而对语境的依赖相对较低,那么这种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

文化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霍尔进一步提出高语境交际和低语境交际,“refers to the fact that when people communicate, they take for granted how much the listener knows about the subject under discussion. In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 the listener knows very little and must be told practically everything. In 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 the listener is already "contexted" and does not need to be given much background information."

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及交际的特点差异较大:高语境交际中,符号所引发的意义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际双方的共有的文化知识;依赖于人们思想预先设定的、先入为主的程序来传达信息。高语境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言语较少,对言语的依赖程度较低,更多地借助于非语言语境;低语境交际则相反。

通过对比,霍尔得出结论: “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即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Samovar, 2000:98)

3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下的中美文化差异

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文化与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从语境理论来分析,可以看出的中美文化差异有很多:

(1)直接与间接交际方式的差异

高语境和低语境的不同决定了直接与间接的不同和交流方式。美国人愿意坦率直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中国人则喜欢以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在交际的过程中,中国人更多考虑的是对方的感觉和面子问题习惯于把自己的真实思想隐蔽起来婉转地表达出来。为了避免双方尴尬, 我们常试图利用表情, 身势来暗示对方, 其真正意图有时很难从字面上判断。美国人则截然相反,他们不愿意受别人施加的影响,所以在表达时多是坦率直言。事实上,西方人有时不了解中国人的习惯,不善于察言观色,往往会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

(2)成功交际责任所属的差异

在低语境中,大量信息都要靠编码清晰的信息来传递,所以美国认为对交际成功负责的是说话者或作者,他们应该通过言语将意思表述清楚。如果言语没有完整清晰地表述意思,听者和读者可以要求得到更多的信息。说话者将这理解成积极的行为,因为它表明了听话者理解了并希望更全面的理解。而在高语境中,绝大部分信息很少出现在编码清晰的信息里,所以中国人认为说话者不必在言语中完整精确地表达意思,听话者有责任通过注意言语表达的语境来阐释言语的意思,他们期望听话者在阐释信息意思中负更多的责任,发挥语用推理能力,进而推导出说话者的意图,听话者也习惯于并善于从身体语言、沉默等话外之音中去寻找意义。

(3)用语方面的差异

相比中国人,美国人不注意非言语传达的信息。当他们做出回应时,他们是回应人们所说的而不是回应人们是怎样表现的,而对情景,参与者的角色等语境因素不予注意。通常中国人在理解这些语境信息的意思是没有困难的,当中国人看见美国人不能或没有对语境信息做出回应时,他们会认为美国人对他人的感受不敏感。美国人确实也使用一些表达问候、谢意的礼节用语,但是这些固定短语和惯用语在低语境中的作用比在高语境中的小得多。由于作为低语境的交际者的美国人希望其他人说的话信息量大,所以他们常常误解礼貌用语的意思。低语境的交际者常常不满高语境的交际者在言谈中使用套话,他们希望所有的言词都有意义。

4 结语

由于语境不同,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文化与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国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已经、正在而且还会给中美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从语境理论出发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研究高低语境文化及由其决定的高低语境交际,对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实践必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指导意义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Samovar, L.A, Poter, R.E&Stefani, L.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篇2

2013年1月2日,我有幸通过广西财政资助出国留学来到了美国西北角的华盛顿州的华盛顿州立大学。这是一所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高校,是美国久负盛名的研究型大学。因为华盛顿州立大学位于距离市区较远的普尔曼小镇,这里空气清新,人口稀少,没有过多的喧嚣。但是,由于其历史较为久远,因此周围分布有各类超市和餐厅,同时校园有对学生教工免费开放的公交车,学生生活相对国内高校更方便和舒适。

我在到达华盛顿大学的第二周开始连续多次旁听了该校Charles Pezeshki教授的Design Clinic Internal Business课程,结合多年在国内高校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写成了本文。本文不仅分析了两国高校在教学软硬件上存在的差异,更期望通过分析这种软硬件差异折射出了两国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的差别,希望对国内高校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1.中美本科课堂硬件差异

来到华盛顿州立大学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的EM154教室,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座椅摆放与国内高校不同。教室中所有桌椅可以移动,学生围坐在桌子旁,自由组成小组,上课时学生可以面对老师,也可以背对老师,并没有像国内高校中桌椅固定,学生一律面向老师而坐。

EM154教室面积大约在250平方米,当时上课学生人数为30人,每个学生桌面空间较大,学生大多带笔记本电脑上课。教室开通无线网络连接服务,随时可以上网查阅各类资料。而国内高校大多数教室没有无线网络服务,学生很少带笔记本电脑上课。

2.中美本科课堂软件差异

在软件建设方面,在我旁听的这门课程中所有学生都加入一个叫Basecamp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里面,所有学生都可消息,上传资料,提出问题。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消息,上传资料,回答问题。这样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拓展。也就是说,除了上课见面的时间外,其他时间同学们也可以自由交流,师生之间也可以自由交流。

另外,一个显著的差别是在Charles Pezeshki的课堂上,他并不拘泥于讲授知识,而是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他的问题往往较为简单,目的在于让学生思考,学生一旦回答出问题,他就立刻给予肯定,并且能及时叫出学生的名字。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得到了肯定,学习积极性立刻提高,学习情绪饱满。

但是,在中国高校本科课堂中,老师还是凸显出中心角色,老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没有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来看待。老师成了宣讲者,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情绪较为低落。

3.中美教育理念差异

通过对比中美本科教育中软硬件的差别,我们不难看出中美教育界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过去有学者就一门课程的授课过程比较过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但从软硬件角度进行比较的文献很少。[1—2]

首先,在美国教育界比较公认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始终是最重要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具有更多的权利提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向老师提出问题。另外,他们并没有限制本科学生的自由,允许本科学生出去调研,去工厂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国内,很多高校因为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是严禁本科出去开展调研工作的。另外,国内教育界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思想,就是学生应该服从老师的指挥,学生无形中被认为是整个“学校等级制度”中的低层。这种观念上的错误是很严重的,因为这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学生的很多诉求得不到满足,这时学生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希望他们能够积极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希望学生能够多提出问题,及时回答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任何问题会被认为是愚蠢的问题。他们认为“最愚蠢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都会积极思考,大胆提问。然而,在国内一些老师并不希望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打断教学进程,过多的问题会使老师无法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教师将完成教学计划看做是其教学工作的核心,并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学生被培养成为不会提问题的人,他们只是默默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没有真正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去。

再次,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在Charles Pezeshki教授的Design Clinic Internal Business课程中,学生被分成6组,每个组6人,要求完成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企业给每一个组分配一个项目,提供1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学生可以离开学校到企业与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讨论,讨论如何能够完成企业提出的任务。在这样的实际锻炼中,学生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协作工作。然而,国内一些高校比较在乎教育成本,他们会认为投出资金让学生外出调研会增加教育成本,另外,很多企业并不欢迎学生到企业实习,因为他们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在他们看来本科学生是没有办法完成一项现实的工程任务的。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难看出:中美本科教育不仅在软硬件方面存在差异,而且透过这种差异我们能看到两国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别。这种差别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差异。这不是说美国的所有教育理念都是好的,我们应该用一种批判的思想去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希望本文能给国内的教育工作者一些启迪,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篇3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越来越多的高校致力于通过增设英文界面的网站来加强对外宣传,吸引国际留学生,提升自身办学的国家化水平。各高校的英文简介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但以往的研究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大学英文简介的对比关注相对较少,且分析不够全面。因此,本文采用语料库的分析方法,希望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大学的中英文简介,及中美大学英文简介在词汇密度、词频、主题词等方面的差异,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今后各大学网站简介英译提供一些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通过量化分析10所中国大学的中英文简介及10所美国大学的英文简介,回答以下问题:1、与中文原文相比,中国大学的英文简介有何不同?2、中美大学英文简介在词汇密度、词频、主题词等方面有何差异?3、这些差异进一步反映了两国大学办学理念有何异同?

(二)语料库建设

本研究参考相关大学排名文章《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及《2015美国大学排名TOP100》,从中抽取中、美大学各10所,通过查看各大学的主页搜集有关“学校简介”或“About the University”的文本构建了三个语料库:语料库A包含10篇中国大学的中文简介;语料库B包含10篇中国大学英译的英文简介;语料库C中包含10篇美国大学的英文简介。

二、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中国大学汉英简介文本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平行语料库中的子库A中国大学中文简介(字数:18475,句数:279,段落:89)和子库B中国大学英译简介(字数:7106,句数:236,段落:55),发现中国大学中文简介汉译英后,字数、句子、段落的数量都有大幅减少,句长也有明显的缩减,说明各大学在英文简介中,注意到汉英的表达习惯的差异,将内容精简融合。

(二)中美大学英文简介文本对比分析

1、总体文本特征对比分析

首先,对可比语料库中的子库B中国大学英译简介(形符:7106,句数:236,段落:55)与子库C美国大学英文简介(形符:1656,句数:75,段落:40)作对比,通过计算得知,中国大学英译简介文本平均字数为710词,美国大学英文简介文本平均字数为165词,前者是后者的4倍之多。可见,尽管中国大学简介英译后篇幅字数有所减少,但和美国大学的英文简介相比,篇幅仍旧过长。

其次,词汇密度常用类符/形符比来衡量,主要用来分析文本用词是否丰富。但由于不同容量的语料库类符/形符比不具可比性,故一般使用标准化类符/形符比来测量以确保准确度。据分析,子库B的形符数远多于其可比文本子库C,但标准类符/形符比却明显低于可比文本。说明与美国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的英文简介文本的用词较单一,重复率高;因此中国大学要提升词汇密度,采用更丰富更灵活的语言。

2、词表对比分析

词表即高频词列表,通过统计语料中的高频词汇来分析其传达的信息。为了便于分析中美大学英文简介,通过停用词表,得到一个只含有实词的词频排列表。从表中的高频实义词看,中美大学简介文本中均出现了university、students、research、academy、world等与招生、科研等主题相关的信息。此外,中国大学英文简介中,更多地出现了science、discipline、key、level、及first,说明国内大学注重与时俱进,发掘学科优势,实现教育科学发展,且强调自身在国内院校中的级别及与政府各级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以此彰显自己的实力与地位。美国大学简介中多次提到college、program、undergraduate、faculty、community、arts、graduate、campus、knowledge及independent,说明中国与美国办学的不同,美国更强调独立办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运用,重视介绍教学和校园建筑特色及配套服务,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注重全面发展。

3、主题词对比分析

统计主题词主要是为了语篇层面词语的分布与文本主题的关系以及词语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美国大学英文简介库作为观察语料,以中国大学简介库作为参照语料,利用AntConc主题词功能,得出正负关键词表。限于篇幅,本研究仅对主题性值keyness大于10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探讨。

以主题词检索方式就子库B和C对比发现,美国大学简介中community一次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中国简介中national、key及level使用频繁。通过进一步搜集这些主题词两边的语境,发现美国大学不仅注重教学和科研,同时兼顾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在其简介中就明确强调了大学与社会、社区之间的紧密关系,并通过简介向读者突出介绍大学在社会服务方面所做的工作并提供相关的信息。这方面信息在中国大学简介中却较为少见。通过观察上下文,笔者还发现,在中国大学的英文简介中,key主要和university、national、disciplines、laboratories、subjects等词搭配,说明国内大学都重视排名和评级,旨在强调大学以及具体机构的官方认可和级别,以此彰显实力,提升本大学在读者心中的位置。此外,美国大学的简介中大量使用第一人称our和we,这样拉近了大学与读者的心理距离,突显了其注重为读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三、翻译启示

大学简介除了提供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向读者宣传并推销自己。中美大学在网页简介中措辞的差异也反映了其在办学理念上有不同的倾向性,因此建议国内大学在翻译简介时尽量压缩篇幅,适当丰富文本词汇、增添信息内容,借鉴美国大学简介的文本样式及规范,提升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并且要注意中美文化的差异,切实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尽可能为读者提供更贴切的译本。

四、结论

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更进一步突出了大学简介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性。本论文通过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中美大学简介中措辞及所反映的办学理念的差异,希望提出一些可供国内高校借鉴的简介翻译策略,以促进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程张根,何琼.基于语料库的高校网页英文简介对比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3,26(4):87-91.

[2]范勇.中国高校英文网页存在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7-29.

[3]付海燕,夏慧言,陈建生.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大学英文简介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2):89-92.

篇4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5-01

一、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不论是哪种类型或层次的外语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赵芳分别对河南大学、郑州师范学院和琼州学院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学生的国外文化知识主要来自于外语教学,其中50%的学生表示也经常通过媒体了解外国文化,19%的学生表示经常和学校的外交接触,17%的学生偶尔参加文化活动或培训,8%的学生偶尔参加驻华外国机构的活动,3%的学生与学校外交以外的其他外国人接触。97%的学生从未去国外旅游、探亲或游学。外语教育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国家未来跨文化人力资本的语言与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课程是教学的内核,鉴于此,本论文聚焦于“大学英语精读”和“美国文学” 两门必修课程,从微观层面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渗透式”培养模式的具体应用。

二、“精读”和“美国文学”中的文化渗透

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由意识、知识、能力、态度和素养五部分组成。“渗透式”模式是将跨文化能力培养主线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渗透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中,形成完整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

“大学英语精读” 课程是专业基础模块的第一门课程,总学时最多,贯穿整个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因此抓好这门课程文化教学的合理渗透对整个专业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分别整理出各单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内容,将其与该单元语言点紧密融合进行教学。这些内容具体包括中美教育中的交流与独立、中美谈话方式的差异、中美银行发展及特点、说说中美侦探小说和间谍形象、中美思想文化渊源、说说“天人合一”、 自然对人的精神与性格的作用(中美对比)、说说儒教和基督教对“人性”的理解、犬儒主义与老庄思想、认识及中美对犯罪的惩治、希腊神话故事和中国神话故事、中国侠士与西方骑士、透视中国民族政策与西方种族政策、美国的独立革命与中国的、文明与欲望等。

篇5

中国和美国有着不同的科技、文化传统,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也不相同,两国不同的教育理念也体现在学校的物理学教育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可略见一斑。

1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中国传统物理教育强调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提倡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这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物理知识基础,但这种物理教育方法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只知念死书,全盘接受所学的知识,最终走到一个越来越窄的道路上去。美国教育制度倡导自由式的物理教育方法,学生常常是在乱七八糟之中把知识学了进去,是在不太清楚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一种与中国的按部就班的学习方法不同的称之为“渗透式”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知识体系的漏洞非常之多,后劲略显不足,但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混乱的思维中孕育出真理,并且能把握先进科技的发展方向,能很快站到物理科学的最前沿。

现代科学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一方面门类越分越细,另一方面由于各学科广泛渗透,并由此产生许多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所以,我们不仅要强化物理知识,还要注意物理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化学、生物、天文、计算机之间的联系,很多学物理的留学生到美国以后才发现自己选错了专业,有的幸运地改到了自己适合的专业,有的改得不太成功,吃了很多苦头,这就是中美物理教育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结果。

2 中国传统物理教育要求学生谦虚向上,倡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的观念。这种物理教育的优点是使人更加扎实,你不了解情况就免开尊口。但是其缺点是使人变得谨小慎微,使学生不愿意去参加跟自己研究方向无关的讨论,浪费了增长新知识的机会。美国的物理教育方式与此相反,特别强调人的个体能动性的发挥,提倡创新精神,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这可以激励学生思索前人还没有发现的东西,并与原有的物理知识融会贯通。

当然中国学校的课程设置造成了中国学生的知识面不宽,由于知识面不宽,在参与讨论的时候也就没有切入点从而失去发言的机会。中国的学生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入学以后要读哪个专业,比如系统物理和固体物理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并且从大一开始不同专业就开始开设不同的本专业课程。而美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并无专业之分,而是先按照一定的要求学习一些公共科目,只有到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才有机会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并且会有各种学术顾问给学生做专业方向的指导。在确定了专业后,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所以美国的物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广度方面有显著的优势,能够让毕业生保持对物理学的兴趣。

3 中国传统物理教育比较注重于理论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但是比较轻视动手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有关。这种物理学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强,且习惯于从理论到理论,但在中国目前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这样的人才并不是最需要的。美国物理教育传统注重于发展学生的动手和实验能力,注重于培养学生从实跋到理论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虽然这样的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中国学生差一些,但他们对于所学的东西不是全盘吸收,不会分不清主次,而是对物理学科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能够较好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1945杨振宁来到纽约,经费来推荐成了美国氢弹之父泰勒的学生。他在芝加哥大学写了一个实验物理的博士论文,之后就开始做实验,但杨振宁的试验工作并不顺利,他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动手能力较差,他的同学最喜欢讲的话就是“哪有爆炸哪就有杨振宁”。后来,在泰勒的建议下杨振宁决定转攻理论物理学。

篇6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物理师范生掌握好中学物理实验是最基本的要求,在中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有明确要求。然而,当我们走进实验进行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时才发现,在实验探究方面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我们高中的学习中有一部分实验没有开设;有些实验仪器不会操作;探究实验不能按照步骤进行;缺少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数据记录也有不规范之处等。我们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物理实验并没有像《课标》所要求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做好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国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编写是否与我国《课标》要求相契合?通过现有物理实验教学是否能达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些问题急需我们来思考。

物理教材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依据,做好教材中物理实验的编写是必然要求。面对我国现存的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我们不妨尝试对比国外优秀教材中的实验编写,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为我国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编写提供一些支持。因此,我将选择我国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与美国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中光学部分实验进行对比研究。

(二)研究目的

通过此次对比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在《课标》要求方面存在的异同点,发现我国物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引起人们对我国物理实验的思考和重视。对比美国教材光学部分实验的开设形式、数量、实验仪器及插图等与我国教材之间的差异,找出美国教材中的存在的优点,从而参考和借鉴国外优秀教材中的优秀实验,为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为我国现有的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一些改进建议,也为我国的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编写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意义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在《课标》要求方面存在的异同点,有助于发现我国在制定物理实验《课标》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光学实验部分实验的开设形式、数量、实验仪器及插图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有利于为我国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增加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比两本教材中“光的偏振”这一具体实验,有利于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美国探究实验的具体过程,有助于为我国的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编写提供参考和建议,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有关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更好的培养符合时展的新型人才。

二、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重视。我国各位专家学者对中美教材中的实验部分进行了多层次的比较研究,探索更适合我国学生情况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现已有大量的关于中美高中物理实验比较研究的文献问世。

2006年11月祁映宏在《中美2套高中物理教材学生实验的比较与研究》中,统计了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对两国教材学生实验编写的特点做了比较研究,提出学生实验设计的认识观和学习观,最后特别强调了美国教材中的一些可借鉴之处,并对我国物理教材中学生实验做出了反思与期待。

苏州大学的沈国强在2010年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套物理教材的科学探究内容异同。比较分析了两国教材中的科学探究的数量、内容、方式等,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观念的理解、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制约“科学探究”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

延边大学的陈雪对高中物理实验教科书实验部分分为表层结构包括实验数量分布、实验体系结构、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插图语言四个部分,和深层结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情感三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分别进行数量和文本分析比较。并根据结论对我国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编写提出建议。

刘建智和李兰对一套美国高中物理教材(栏目名称为《Physics Lab》)与我国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部分从实验数目、实验器材、实验的编排与实施、语言分格及其他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对我国在今后编写或修改高中物理教材时应适当增加实验数目、实验内容与时俱进、适当增加光学与原子物理部分的模拟实验、增加探究性实验的数目,并增加实验的开放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李兰在研究了前人已有的结论与成果之上,以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历次改革与发展为背景,对两国物理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设置在实验数目、实验编排、实验器材、实验插图、实验语言,以及基本科学概念、科学实验过程、科学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戚静芳在对中美两国高中物理主流教材比较的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两国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总论、实验形式、试验数量和具体实验内容等,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列举其异同点,并归纳出各自特色。通过比较发现了两套教材实验总数多、实验形式多样化、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关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相似性。同时看出两国教材在实验与学习内容的融合度、不同形式实验数量、对探究过程的设计、对实验材料的使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及对研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区别。

郭丽丽构建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模型。从实验内容、实验设计和实验呈现方式三个方面对人教版物理教材和《物理:原理与问题》中的物理实验进行了静态比较研究,并根据比较研究得到的结论,对我国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编写从实验内容的选取、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的呈现方式三方面提出建议。

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苏蕴娜在《中美澳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设置比较研究》中,从实验的选择、实验的编写体例和实验的呈现方式三个维度对中美澳三套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实验进行了定量统计以及定性分析,强调物理实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

印晓明和陈坤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中美高中主流物理教材在“光学”部分编排进行对比,提出从“知识”走向“智慧”、从重视物理“实验”到进行科学“实践”、以学科“融合”提升“综合”思维的理念,提高学生理科学习的“自我生长能力”,将培养学生在科学领域内“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良好的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陆雪娇以“抛体运动”为例,对中美两国常用的两种高中物理教材的实验呈现方式和实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实验呈现形式的总体差异,以及中国教材中还存在缺少探究性实验,实验器材、实验内容的选择不够贴近生活,实验缺乏创意等问题。

高赫男和石红选取了中国人教版物理教材和美国《物理:原理与问题》为研究对象,对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的数量、器材、栏目、插图及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利用文字、图形或表格等形式描述其异同点。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物理学习的基础。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在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2010年版)中,对教材中的物理实验根据它们在物理学和物理教学中的地位、难易程度、用时长短、学校的器材条件,分为了:学生实验、实验、演示、做一做以及问题与练习。

《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已经渗透到物理教材中的各个部分,包括了课后习题部分。本文中所选的物理实验是光学部分实验,有中国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实验、演示、做一做,以及美国教材中光学实验部分的起步实验、迷你实验、物理实验。

(二)物理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基本要素之一,其含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不断发展和壮大。目前,从广义来讲,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一切材料,包括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教学辅助用具,也包括教学程序软件包;幻灯片、电影片、音像磁盘等。从狭义来讲,教材是指教科书,也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本文中的物理教材是指按照物理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的规定,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编写的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高中物理教学用书。

(三)科学探究

在物理学史中,运用科学方法的第一人当属伽利略。他提出的科学方法为我们的科学探究提供了依据。所谓“科学方法”就是经验(以实验和观察的形式)与思维(以创造性构筑的理论和假说的形式)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伽利略所用的科学方法包括:设计实验(以检验特定的假设)、对现实世界条件进行理想化(以消除任何可能掩盖主要效应的次要效应)、限制探究范围(每次只考虑一个问题)、定量方法。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之于人。探究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学生们在学习探知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时将会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某些方面的工作,但是学生们也应该培养自己从事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在我国现在的高中物理课标中规定的科学探究需满足七个要素,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四)科学素养

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即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对已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四、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可行性论证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

1.通过查阅文献研究明确中美两国《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了解我国各位专家学者对中外物理教材及实验编写的对比分析。并通过问卷及访谈等方法,了解本地区高中学校光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联系我国《课标》对此部分的要求,对比本地区的高中学校在光学实验课程开设是否与《课标》要求相契合。

2.归纳、整理出中美两国《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对比两国《课标》要求的异同点。

3.对中美两国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总论部分详细阅读,并总结归纳,对比两国实验总论,发现其优缺点。

4.整理中美两国教材中光学部分实验,从实验形式、内容及数量分布、插图等方面进行对比,发现各自特点,得出结论。

5.并对两国教材中“光的偏振”这一具体实验案例,按照教材编排要求进行完整的实验探究。根据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体会以及通过本实验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美国教材在实验编排中的优点。

6.根据对中美两国《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以及两国教材中光学部分的实验对比,得出相应结论,并根据结论为我国物理实验的编写及实验教学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二)可行性论证

1.现已经有很多位专家学者就“中外高中物理实验对比”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以有大量的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存在,能够为本人提供参考,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通过大学的学习以及教学实践,本人熟读了我国物理《课标》的内容,理解了《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以及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

3.在实习期间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能有效避免学生的排斥心理,进而来了解所在学校有关物理实验的开设情况以及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期望,能保证得到较为准确的信息。

4.本人对该课题存在浓厚的兴趣,能够对我以后从事物理教学工作提供支持与帮助,能丰富课堂内容,形式多样,让我有信心完成此次研究,为我提供了动力。

五、论文进度安排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准备阶段(2018年10月—2018年11月)

1.确定选题。

2.查阅大量有关该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了解我国专家学者对于该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避免重复劳动、偏离主题。

3.分析资料设计初步撰写方案,提交老师指导,根据老师指导意见进行方案的调整,按照方案执行。

(二)实施阶段(2018年12月—2019年2月)

1.选取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梳理出高中教材中的光学部分的实验。

2.选取翻译版美国物理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梳理出光学部分的实验。

3.设计调查表,选择宁夏本地部分高中学校,调查对光学部分实验的开设个数和开设形式。

4.撰写开题报告,并提交指导老师批阅,根据老师修改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完成开题报告。

5.找到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中国《普通物理课程标准(2003)》,归纳总结出有关物理实验的要求。

6.回收调查表,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利用准确数据分析宁夏本地部分高中学校对物理光学部分实验的开设情况,了解本地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三)总结与论文形成阶段(2019年3月—2019年5月)

1.将相关资料进行汇总,书写论文提纲,完成大体框架。

2.根据两国教材要求进行“光的偏振”实验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3.根据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初稿,请老师进行指导和修改。

4.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重新整理有关资料,对论文初稿进行反复修改,完成修改版。

5.再次请老师指导修改,完成论文撰写。进行,请老师审阅。

6.论文定稿。

六、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途径

(一)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1.我国高中物理教材光学部分实验形式多、个数也多、设置在不同的模块,在整理的过程中很容易漏掉一些实验。

2.在调查本地高中学校光学部分实验开设情况中,个别老师存在不重视、不认真回答的情况,学生也会有抵触心理,会使得到的数据不准确。

3.由于美国没有专门的物理课程标准,所以在进行对美国《课标》物理实验要求归纳时,可能存在不准确,概括不全面的情况。

4.在对比结论与建议时,认识不到位,会过分将自己的感情带入,使得得到的结论过于简单,语言过分学生化,不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到普遍的结论。

(二)解决的途径

1.在归纳总结教材中的实验时,要细心,力求全部都被归纳。将自己的总结反复进行核对,做到归纳全面。

2.在进行调查时,对同一所学校要选择不同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老师可以选择物理实验室管理老师和物理学科任课教师,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调查。深入学生,与学生聊天,增加学生的信任,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尽可能使调查数据真实可靠。

3.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涉及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整个阶段所有学科的标准内容,并没有提到过多的物理实验内容标准,其将物理实验归纳与科学探究之中,所以要找到有关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总结归纳。

4.进行学习,从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议。

七、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2] 祁映宏.中美2套高中物理教材学生实验的比较与研究[J].物理实验,2006(11):24-27.

[3] 沈国强.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科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0.

[4] 陈雪. 中韩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比较[D].延边大学,2011.

[5] 刘健智,李兰.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比较[J].湖南中学物理,2013,28(01):1-5.

[6] 李兰.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设置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7] 戚静芳.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8] 郭丽丽.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9] 苏蕴娜. 中美澳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设置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6.

[10] 印晓明,陈坤.中美高中主流物理教材在“光学”部分内容呈现的差异与启示——基于培养学生科学领域内“核心素养”的视角[J].物理教师,2016,37(02):74-77.

[11] 陆雪娇.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的比较研究——以“抛体运动”为例[J].物理通报,2018(05):99-102.

[12] 高赫男,石红.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的比较研究[J].中学物理,2019(03):31-34.

[13] 江芳,王国英. 教育研究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15]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16] [美]阿特·霍布森著,秦克诚,周培森,周国荣译.物理学:基本概念及其与方方面面的联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17]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编写,戢守志译.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篇7

通过改进体育教师教育来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已成国际共识。作为体育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学校体育教学法课程的设置形式与内容体系是影响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

中美两国体育院系都将体育教学法列为主要课程。由于中美教育体制不同,两国在体育教师培养的方式与课程设置上也有所区别。近年来,有关学者曾对中美体育教师的培养进行了比较研究。例如,王永盛和姜明对中美体育专业学生入学要求、课程设置及教育实习进行了比较,该文主要从宏观上比较了中美体育教师及研究生的培养。项世新等对中美本科体育师范教育诸方面(如入学条件、师范专业条件、体育师范学习的特殊要求、毕业及教师资格证书要求、本科体育师范课程内容等)进行了比较。关北光等曾比较了中美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课程的教材内容,发现两国培养体育教师的差异,为我国体育教学法建设以及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对比

从中美两国分别选出几本有代表性的涉及体育教学法的教材进行比较,其中,中国选取周登嵩、潘绍伟的《学校体育学》、毛振明的《体育教学论》、季浏的《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美国选取《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技能发展》(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in Physical Eduction)、《充满活力的初中体育》fDynamic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活动的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rChildren Moving:A Reflec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Physical Education)。

1.1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共性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存在两点共同之处。其一,体育教学法的教材都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估等章节。这表明中美体育教育专家都认为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估是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的核心内容,体育专业预备师资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其二,分学段安排相应教学法内容。这说明中美体育教育专家对不同学段体育教法体系应该存在显著差异有共识。

1.2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差异

中国的体育教学法教材涉及面较广,不仅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及教学评估等,而且包括学校体育目标、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等内容。中国的教材对体育教学宏观方面的论述较多。例如,中国的教材比较详细介绍了学校体育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学校体育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的功能。另外,中国的教材对如何组织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做了介绍。

美国体育教学法教材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上,特别强调对学习过程及学生(教学对象)的分析。美国的教材除了介绍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估外,还用大量的篇幅讲述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课堂的管理以及残疾学生的教学。相对而言,美国的教材对体育教学微观方面的论述较多。例如,美国的许多教材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体育课堂的管理,详细讲述了如何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和学生个体差异采用预防性或纠正性的管理手段。又如,如何帮助残疾学生或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建立终身体育观念,也是美国体育教材中一项重要内容。有的美国教材还详细地讲述如何根据学生身体的发展来教授基本的运动技能。此外,美国的几本教材都有相关的章节介绍如何观察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手段,主要讲述体育教师如何利用不同的测评方法与手段,自我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中国的体育教材不同,美国的体育教学法教材几乎很少介绍课余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内容。

2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差异的成因

2.1 中美两国体育的总体指导方针

中国体育有两个重要的体育文件,即“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因此,我国的学校体育也必须围绕这两个计划而实施。而美国的体育教育实际由各州政府进行指导,各个地方学区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其主要方针是促进全民健身,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州政府对课余体育竞赛并无具体要求,而校际间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教学是分开的,有专门的竞赛协会和部门负责。显然,中美体育总的指导方针和管理设置的差异,也反映到了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上。

2.2 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中国,体育教学法只是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开设,相关内容多散见于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以及各运动项目命名的“术科”之中。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法相关课程包括普通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诸多术科课程以及近年新开设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然而,尽管体育教学法的相关课程看似很多,但在相关课程各自的内容体系中教学法的内容相对薄弱。这一点不仅在中国有关教学法的教材内容体系中体现,而且还可以从中国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的现状中得到间接印证。而美国体育院系的学生至少要上两门以上的体育教学法课程(如,小学体育教学法和中学体育教学法)。

美国有专门的体育教学法教材供小学和中学使用。例如,《活动的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是专门为小学体育教学法课程而编写;《充满活力的初中体育》是专门为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而编写。美国的体育学者认为,中小学生在身体发育、心智水平、运动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教学管理的选择上都应有所区别。此外,中国的体育院系都开设普通教育学这门课程,而美国的体育系通常不专门开设这门课。在美国体育教师的培养计划中,普通教育学相关知识已被揉合到中小学体育教学法课程中了。

近十年来,美国在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发展迅速。美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已从过去单纯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转变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偏重于教师的“教”到着重于学生的“学”。一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如“动作教育模式”、“运动教育模式”、“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等都被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所采用。

2.3 体育教师教育的基本取向

中美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差异还源于两国体育教师教育的不同取向,即是否构建并实施体育师资培养标准。

美国体育教师的培养根据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需求而发展。自1995年,美国颁布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全国体育教学标准,大多数体育教师都将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和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最终教学目标。最近,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过去偏重教授集体运动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等),到侧重更具体育锻炼价值的终身体育锻炼活动,包括双人隔网项目(网球、羽毛球等),个人体育活动项目(举重、高尔夫球等),户外体育活动(攀岩、徒步旅行等),水上项目(游泳等)和非传统体育活动项目(飞碟、轮滑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有时代特点的体育教师,美国体育运动联合会最近颁发了新的体育教师培养标准——“2008年美国本科生体育师资培养标准”,明确6项内容:(1)科学与理论知识(体育预备师资应具备与培养体育人才相关的专业知识、科学和理论知识,并拥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的能力);(2)体育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体育预备师资具有必需的运动技能和良好的身体素质);f3)课程的计划与实施(体育预备师资具有制定和应用教学计划和教案的能力,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依据地方,州及国家体育教学标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4)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体育预备师资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教学语言、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的效果);(5)教学效果的评估(体育预备师资能够运用多种测评手段分析和反思教学的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决策);(6)职业素养(体育预备师资具备成为一名专业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多种素养)。美国各体育院系也对体育预备教师的培养计划进行了改革,对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有些美国体育院系增设了“身体素质教学法”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帮助体育预备教师学习如何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教授身体素质的理论知识,以便于帮助中小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美国的体育教学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美国学者认为体育预备教师在教育实习之前应有更多体育教学实践机会。许多美国的体育院系将中、小学教学法课程分为两部分:课堂的理论讲叙和中小学体育实践。例如,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贝克斯菲尔德分校教授小学体育教学法时,在学期的前半段,会先在课堂上讲叙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安排体育专业的学生相互进行模拟体育教学,并去中、小学校观摩体育课。在学期的后半段,安排体育专业的学生去当地小学进行体育教学实践。刚开始,一名体育专业的学生教授8~10名小学生或者两名体育专业的学生教授18~20名小学生,逐渐过渡到一名体育专业学生教授20名小学生。同时,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会相互观摩和相互评价。有教龄的小学体育教师和大学的教师也参与教学评估过程,并给体育专业的学生及时的教学反馈。又如,美国滑石大学小学体育教法课是在体育系学生进入学生实习课前的必修课程。学生在小学观摩体育课或独立上课的时间占整个小学体育教法课授课时间的70%。体育系学生在学院每周上一节课,学习体育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方法,然后用4h的时间(每周2次,每次2h)在小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学生的教学评估包括自我观摩与反思,小学体育教师的课后反馈以及大学教师现场看课、评课。

美国体育教师教育重视强调体育预备师资对中小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认识、了解并准确把握教学对象是当今美国为“师”素质第一要点。近年,美国的体育科研工作者对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男女学生的体育兴趣、不同种族的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以及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加强研究,并建议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措施。例如。运动技能学专家发现,儿童学习投掷动作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他们建议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身体发展阶段,来安排教学内容与选择教学的手段。又如,由于男女中学生的体育兴趣不同,专家建议中学(尤其是高中)的体育教师应在学期初调查学生的体育兴趣,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来安排教学内容。再如,目前美国的发胖儿童不断增多,如何帮助肥胖儿童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已成为体育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帮助体育专业的学生了解教学对象,体育院系的教师不仅在体育教学法课堂中讲述教学对象的差异,而且,还带领体育专业的学生去中小学校观摩学生的行为、交流方式和体育技能水平,并要求体育专业的学生写出书面报告,详细描述学生的个体差异。

美国的体育教师教育还相当重视提高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能力。为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在美国体育教学法中,数码科技包括录音与录像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例如,美国滑石大学的教师在上小学体育教学法时,要求每一名体育专业的学生运用DVD数码摄像机拍摄两次体育课全程录像。体育专业学生应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评估标准,分析小学生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提供给小学生反馈的频率和质量、课堂组织教学和管理的时间分配等,并通过分析所得的数据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大学教师并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估标准,对照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录像和学生的自我分析,对学生的教学进行综合评估。

中美在学校体育教学法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体育教师教育体制的差异,但在提高体育预备教师专业水平与促进有效教学的共同目标下,美国的很多做法具有借鉴价值。具体包括:一,重视体育预备教师的教学技能,突显体育教学法的学科与课程建设,并注重现代科技手段运用能力的培养;二,强调体育预备教师的实践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并以此整合实用的教育教学知识,通过课程综合化,过滤那些过于理论化或空洞的教育理论,以及疏理庞杂无章的术科教学内容或课程;三,构建并实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其中包括体育教师资格标准以及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通过“标准”来促进体育教师教育“运动技能”本位,向“教学能力”导向的转型,进而改变体育教师聘任“惟‘技’是从”以及专业发展“自生自灭”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永盛,姜明,中美体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1):20-23

[2]项世新,高原,巴特利,中美本科体育师范教育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2):11-18

[3]关北光,胡军,朱建伟,等,中关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9,16(2):64-67

[4]周登嵩,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8

一、了解过程,引导创新 

老师引导学生鉴赏一幅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欣赏它的外在画面,而是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在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作品进行在创新,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蒙娜丽莎》这部经典作品时,我先为学生讲解了这幅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达·芬奇。我为学生们讲到《蒙娜丽莎》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非常强调尊重人的情感以及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反对宗教以某种方式束缚人的精神和思想情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就是达·芬奇,他在创作《蒙娜丽莎》这幅在作品时可谓是精益求精,从人物的坐姿到人物的一颦一笑都精雕细琢,达·芬奇也巧妙地利用他的烟雾状笔法画出了这幅经典作品,让人对蒙娜丽莎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的微笑产生无限遐想。但是杜尚在这幅堪称经典的作品上为蒙娜丽莎画上了两撇胡子,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在此之后就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杜尚也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鼻祖。就这样,我告诉学生们我们鉴赏作品不仅仅是欣赏它的美,还要在欣赏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在创作,此后学生们也想出了使时装模特、老师与《蒙娜丽莎》进行结合。 

二、尊重个性,自圆其说 

现代的新式教育不单单是学生接受知识,老师输送知识的过程,而更加强调的是让学生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对于美术鉴赏这门比较特殊的课程,老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想法,并且老师在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作品时,也要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自圆其说。 

例如在鉴赏《场景Ⅱ》时,我先告诉学生们现代主义不再以写实为基础,而是将客观的事物用主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表现作者的思想以及情感。抽象派是其中一个重要流派,我们鉴赏的这幅是冷抽象主义代表作家蒙德里安的经典作品之一。在介绍完外国现代主义的特征之后我就讓学生观察作品并就其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一位学生回答到:“老师,我认为蒙德里安的这幅作品表现的并不是那么完美。”于是我就问他:“那你觉得这幅作品哪方面表现得不是特别好呢?”于是该学生回答:“虽然抽象主义的特点之一是不用客观的形象来变现作者的内心情感,但是蒙德里安的这幅作品仅仅用简单的格子和色彩来表现他的思想,对于那些不懂得抽象艺术的人来说很难欣赏这种艺术的美,更不用说走进作者的内心了。”听完学生的叙述后,我点评到:“同学的评论有理有据,确实有许多人认为抽象艺术就是乱涂鸦,但是作者蒙德里安把绘画语言限制在垂直线和水平线,三原色和黑白灰系列,在创作时对每一种色彩的选择以及线条的勾勒都是经过思考和精心组织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背景来了解作品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样只要你们有自己的理由,我也会尊重你们对作品的看法。” 

老师通过美术鉴赏课,让学生赏析各种名作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欣赏作品的美,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表达出对作品的真实思想。 

三、作品对比,发现差异 

美术课堂鉴赏美术作品时,有时必然会将作品放到一起进行对比,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们比较出作品的优劣,而是让学生在进行作品对比的过程中寻找其中的差异,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特点,最终提升美术鉴赏思维能力。 

篇9

高校入学考试内容的分类和科目的设置、录取制度不仅直接关系高校所选新生的素质高低,还影响着学生学习进展的方向,关系到中学教育的发展水平。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人才观、素质观和价值观。本文拟从大学入学考试内容和录取制度两个方面谈谈美国高校入学考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中美高校入学考试内容的比较

美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覆盖高中所有必修课程,考试内容是中学教学最基础的和最主要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这些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适当脱离课本的分析能力,从而减少高中生整日陷入题海的不良现象,以改变高中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减少大学入学考试对高中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基础知识型的考试类型。这可以从考试大纲中得到体现,即以中学教育内容为主,不强调渗透大学教育的内容。这主要也是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育条件的差异,以及大学入学率过低、入学竞争过于激烈等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就高考作文来比较一下中美教育的区别。

美国的作文一般不定题目,而是定“场景”。譬如:当你乘坐的轮船沉了,你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你将怎样生活?任选一个州,介绍这个州的风土人情。“场景”一旦限定了,每个任写的内容就基本上是一致的,学生之间的可比性必然很高。这类作文显然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才有可能完成。美国教师出的作文题都非常宏大,譬如,《我心目中的美国》、《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怎样看人类文化》,这些宏大的题目使学生兴致勃勃。实际上是知识性、趣味性的作文题唤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在满足心理需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写作这一工具。美国大学招生考开卷作文。许多大学提前半年到一年公布作文题。题目很有意思,比如西北大学有四道短作文题:第一,创造一个能代表你的人生的首字母缩写;第二,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他们将什么素质传给了你?第三,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物,如果让你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第四,请给明年的申请者出一道作文题。这些开卷作文题非常有特点,更绝的是这些试题都是从上届学生为下届学生征集来的,芝加哥大学是这样的,西北大学也是这样的。哈佛、耶鲁的作文题,年年不变。他们不怕作弊。要说怕,他们更怕的是闭卷作文给孩子带来的弊端。作弊毕竟是少数人,但是闭卷作文的弊端伤害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中国的作文大多是命题作文,尽管题目都一样,但各自写的内容会相差甚远,文与文之间常常缺乏可比性。作文题目小而具体,顶多一句话,《一件小事》、《我的老师》、《面对大海》两三个字乃至一个字的题目也不少见,如某次的作文题目为《变了》、《买镜》、《霁》、《忙》。这些笼统而含糊的题目很容易发生歧义,出题者总习惯于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甚至费解难懂的题目来难为学生。高考闭卷作文考的是速度。比如跑步,有短跑、中跑、中长跑、长跑、马拉松……我们现在考闭卷作文只能测出短跑,排除了许多优秀的学生。考闭卷作文,孩子是封闭状态,是防备状态,而开卷作文是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与人合作的状态。

比较中美两国的作文题目就会发现,美国的作文题多侧重生活事件和历史事件的评介,而中国的作文题则侧重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及道德问题评判。美国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心人类命运方面的世界性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展现自我意识、想象力及生存技能。中国教师则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上,为了作文而作文,对写作之外的能力不太关心。作文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即文字的表达能力,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题目应当倾向文学化。然而,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其政治、伦理色彩太浓。

造成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各国的教育制度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中国,高度集中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统一的中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客观上为实行统一考试创造了条件;中国文化和考试传统对于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考试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而在美国,中学教育的灵活性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既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就无法对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和内容作出统一的要求。当然,不同的考试科目设置还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观、人才观。在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上,尽管以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但在评价手段上,以知识为中心和以能力为中心的两种模式仍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中美高校入学录取方式的比较

美国高校入学录取标准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学生历年的学业成绩。其次,推荐信必不可少。最后,学校还要审核填有学生的学业成绩、活动情况、获奖记录等情况的申请表以及论文。有的大学在录取新生时,还要进行面试,从各方面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高中生考大学的过程,就是他在中等教育阶段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美国高考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灵活的考试制度作保障,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全面衡量一个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不过,美国大学招生重视考生发展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情况既有优点,也有弊端。其优点有: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选拔人才,录取标准既体现文化素质又体现能力和特长,使不同层次的考生进入不同层次的高校,允许学生双向选择,对高校带来压力。其存在的弊端有:招生制度多半受政治影响太大,尤其是公立大学要以州政府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太讲究个性,使得某些学校降低了录取标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辩证的看待是正确的选择方向。

我国高考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中央统一领导和地方分散办理相结合的方式,统一招生,统一考试,统一录取是其突出特点。教育行政部门既是高考的决策机构,又是管理和执行机构,高校作为自主办学的实体并没有真正实现包括计划权、考试权、录取权在内的自主招生权,忽视了考生的自由选择权和个性特质的存在。首先,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对不同性别、不同学习经历与背景的考生不具有适应性与公平性。其次、“填志愿”模式和“第一志愿绝对优先”的游戏规则使考生处于被动的“待分配”地位。最后,以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的不合理性。仅以分数作为录取标准的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相对公平,防止腐败,但是这种简单、片面的人才判定标准只是片段式的,无法全面、完整地评价考生,结果导致一定数量才华出众的学生因考试失误而被拒之理想的高校门外。

三、我的思考

首先,要客观正视考试的存在。怎样评价孩子,不是孩子的难题,而是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的难题,甚至是全世界的难题。考试只是一个公平尺度,是衡量一个学生水平和学识才能的尺度。不是所有问题都是考试造成的,实际上很多问题是社会竞争造成的,不用考试竞争就有可能用其他方式竞争,高考只不过把学生将来前途和社会地位竞争弄到高考考场上来,通过高考考场体现出来。

其次,要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是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考试的功能是检测还是淘汰?中美教育观念存在冲突:在美国,考试是教师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手段,就画画而言,教师不在乎你画什么,而且教师也参与,美国学生画完画后,从来不问“像不像”,只问“好不好”;中国学生只问“像不像”,不问“好不好”。中国学生善于模仿,美国学生善于创新。但是,在中国考生就是择优汰劣的最终极、最权威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考试本身只有检测功能,没有汰劣功能。考试的检测功能有先天缺陷,所以需要相对完善和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

再次,要善于学习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本国国情实际应用。为什么美国的高考没有导致应试教育?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以高考的考分为唯一衡量的标准。美国是我学什么你考什么,我教什么你考什么;我国是考什么我学什么。美国是教育指挥高考,中国是高考指挥教育。中国的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美国的学生“学得少,悟得多”。中国幼儿园学的算术足以应付美国二年级的数学课程,在美国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还向人请教有关百分比的问题;美国二年级就开始写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而这是中国大学生才能作的学问。不同的教育体制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成年后的中国学生大多表现出基础扎实、思想依附、唯书是从、缺乏创新精神的现象;美国的学生大都表现出敢想、敢干、富于竞争。为何产生这样的反差呢?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1)中国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教育的创造力培养严重脱节。中国教育采取的是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初级阶段,很注重基础知识,注重对学生灌输知识,强调对前人知识继承和掌握,而长期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悟”性。到了大学才开始学做研究。而此时,由于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没有从小得到培养,创造力缺乏,难怪“悟得少”。(2)美国教育重视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的一贯培养而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根基不牢,“学得少”。但美国注意对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的启发,重视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的培养,“悟得多”。最佳的教育的模式是应是既保留中国重基础、重训练的教育传统,又吸收美国重个性、重自主性、重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善于学习其他国家有用的经验并且外为中用,古为今用,同时结合本国具体情况把它们加以改造,使之更符合我国各方面的需要,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和高校招生选拔制度。

结束语

中美普通招生考试制度仍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但由于各国的实际国情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盲目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只有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各取所需,坚持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才能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考试制度,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乃美,蔡炽昌等.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版,218-223.

[2]黄全愈.中美教育比较――关于考试与考试制度[J].中国教师,2004(2).

[3]杨光富.美国高考制度的三大特色 [J].中小学管理,2003(5).

篇10

1. 两部作品的简述

1.1 《饮食男女》简述

    故事的主人公朱先生是台北最了不起的名厨,但妻子去世后他便要肩负起抚养三个女儿的责任。女儿们的逐渐成熟,想法时常会与朱先生起冲突。每周日的晚饭也就成为全家团聚沟通的唯一时刻。但每次聚餐时,都充满了意外。第一次是家倩宣布她买了房子想要搬出去住,第二次是家倩的买房投资失败,第三次是家宁宣布她怀孕了,要搬出去和男友一起住,第四次是家珍宣布和刚交往的男友结婚,最后一次是朱先生宣布和女儿的同学结婚。几乎每次家宴都象征着一位家庭成员要脱离这个大家庭。

1.2 Back When We Were Grownups简述

    此篇小说是关于53岁的主人公Rebecca突然觉得对现有生活不满想要做改变而努力的故事。Rebecca20岁时嫁给大她十三岁半的Joe。结婚6年后,Joe在一场交通事故里丧生。二十多年来,Rebecca肩负起家庭的重担,独自抚养三个继女以和自己的女儿, Rebecca为这个家庭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然而她认为子女们根本不珍惜她做出的牺牲。所以她时常思考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首先她想在感情上拾回过去的美好。其次,她想继续写完在大学里未完成的论文。经过两方面的尝试,她发现自己真正的生活就是在自己的家庭里。

2. 中美家庭观念不同的根源

2.1 历史制度

    中国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占有统治地位。中国历代王朝都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中国封建王朝长期延续的“保甲制度”致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民族心态。于是中国家庭大多是成员众多的扩展型家庭。然而,美国最初作为一个被殖民的国家,清教徒给美国带去了重商主义,实利主义。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之前,垦荒,放牧和家庭手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生产活动。如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长途跋涉使他们远离家庭,久而久之,由父母和孩子构成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美国的家庭模式。

2.2 文化

   中国深受孔子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关系可靠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由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中国社会人人都要接受规范的约束,必须遵守各自在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里的角色身份,不可以有任何逾越。美国则主张个人主义,重视独立平等思想和重商主义文化。于是他们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奋斗。个人主义已经在美国人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美国主张的则是酒神文化,看重及时享受。

3. 中美家庭观念不同的表现

3.1 对婚姻的看法

   中国过去对婚姻的看法十分保守。现代中国的年轻男女们拥有了婚姻自由,由于受到美国以及欧洲外向婚姻观的影响,如今中国人面对婚姻十分自主,会主动追求婚姻的幸福。但封建婚姻观仍潜在地影响人们的观念。例如在《饮食男女》中,30岁的家珍仍未嫁人,梁伯母说她会在家陪朱先生一辈子。并对小女儿家宁说,20岁了该找对象了,别像她姐姐那样耽误了。然而未婚女性在美国是断不会受到这般言语待遇的。美国人将婚姻自由贯彻的十分彻底,他们认为婚姻自由不仅仅是自由选择伴侣的权利,还有是否结婚的权利。在Back When We Were Grownups中,Nono35岁才进入婚姻殿堂,书中却完全没有出现过她家人催促她嫁人的只言片语。

3.2 对孝道的看法

    在中国,人们把“孝”视为人伦之首,中国的宗法制度赋予家长对子女的绝对权威。中国人有“养儿防老”的说话,即孝不仅包括顺从长辈,还包括赡养父母。例如在《饮食男女》中,当家倩问姐姐家珍,她是否想永远困在家中,家珍却答,这里是家,是爸的全部。然而在美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基础上。如在Back When We Were Grownups 里Rebecca并非是受到子女的照顾,反而是帮助女儿在家的餐饮事业。

3.3 对教育的看法

    中国家庭教育大多是强制式教育。如在《饮食男女》里,朱先生觉得为厨师这一职业不能成为女儿的未来。美国家庭教育却更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如在Back When We Were Grownups里,Rebecca的大女儿Biddy从事的工作就是家倩梦寐以求的厨师职业。由此可见中美教育观念的巨大差别。

4.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