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15:08: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物制药专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

篇1

一、设置课程论文及答辩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选择生物工程基础课程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知识面背景不同,有不少学生从未接触过相关领域的课程,许多是怀着好奇心理来上这门课的,还有的学生只是单纯地来混混学分,被动来听课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否则课堂气氛不好,学习风气不理想,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必需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无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素质及其能力的形成。

设置课程论文及答辩进行教学或者考核,能够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跨出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所以考核学生的成绩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独立查阅文献、认真思考,并且言之成理地写出来,结论即使稍有偏颇也是允许的。同时,学生只有具备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在终身教育过程中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不断实现知识的更新,实现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的飞跃。

二、课程论文及答辩的实施方式

(一)课程论文选题

选题是开展研究的第一步,直接决定着课程论文的质量和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介绍本课程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研究动态,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研究性学习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兴趣,将自己的选题范围报上来,经过筛选和课堂讨论,确定最终的课程论文选题和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并且会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践与思考心得结合起来,满怀信心和热情地投入到选题后的研究中去。

(二)查阅文献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不查文献不做学问”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相关书目查找各种资料,并进行仔细地分析、辨别,使知识和能力趋向统一。要把某个问题讲清楚,学生必须综合运用该课程或其他课程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生须熟练掌握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查阅国内外某个研究问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本领,贴”。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前人的工作,才能胸有成竹地撰写自己的课程论文。

(三)课程论文撰写

因为许多大学生没有撰写课程论文的经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拿出几篇撰写规范的论文给学生讲评,告之如何将所见所想用科技论文语言来表述,如何安排符合逻辑思维的论文结构和层次,甚至逐词逐句地帮学生确定题目、摘要、关键词、段落层次和结论的书写,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研究表达思维,锻炼初步的论文撰写能力。另外,教师也会将那些不规范的论文展示给学生看,结合历史上因为论文不规范而科研失败的实例,让学生懂得细节的重要性,写出比较规范的课程论文来。

(四)论文评价和交流

学生要想写好自己的论文,必须经过课堂的讨论和交流,对比差距,查找缺漏,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课程论文。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导向,这对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端正态度很重要,因此就不应该轻易地否定某一个同学的研究工作。如果他确有缺点和不足,教师要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式,让学生意识到错误的所在,对进一步的修改进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评自己,通过传阅其他同学的论文,客观评价自己,交流心得,做到知己知彼,不断提高自己。

(五)课程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课程论文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会让学生将自己的课程论文成绩展现给大家看。这要求学生精心准备材料、课件和图片,努力在限定时间内将自己复杂枯燥的研究用简单热情的语言表达出来,富有感染力地激发听众兴趣。答辩过程中,更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认知深度,鼓励其他学生都来当答辩委员会成员,只要与课程论文有关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深化理论学习。教师的点评很重要,应从论文的选题质量、论文的理论性与科学性、论文的写作水平、论文答辩表现4个方面进行评价,做到公正和公平,又不失趣味性。

三、设置课程论文及答辩的教学效果

(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这一点最值得一提。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学习热情后,在选题过程中,许多学生就会将目光投向当前研究比较热点的胚胎干细胞、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发酵产业等。特别是2007年11月最新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揭晓后,学生对获奖领域的“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一点,对细胞工程和胚胎干细胞工程理论进行了详细地讲述,引导学生主动查阅和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这一生物工程的前沿进展。在确定选题时,就有学生将重点放在了胚胎干细胞的伦理道德方面,建议开发其他组织代替胚胎开展干细胞研究。而在2007年11月20日日本和美国有两个研究小组成功地将人皮肤诱导为类干细胞后,有学生喜出望外地打电话告诉我,仿佛这一研究成果是他做出来一样,由此可见学生的积极性有多高。

(二)启发了学生和教师今后的研究

教学相长,这一点在通过课程论文及答辩的教学尝试中得到了体现。很多时候,任课教师由于长年的教学或科研,思路比较受局限。在做课程论文及答辩的进程中,教师因和学生一起探索了某个科研进展,从而激发了许多新的研究思路,为课程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比如,从细胞融合技术上,有学生结合自己玩网络游戏的经历,提出了“人兽杂交”的选题,并通过深入调研,总结了人兽杂交的历史背景、研究意义和进展,既很吸引眼球,也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监管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值得教师和其他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2

1、生物制药就业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生物制药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工艺工程,具有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素质,可从事药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制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药物生产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具有对药品的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与实施,归纳、分析实验结果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熟悉国家对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生物与医药类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壮大。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能从事药物的研发、药物的生产、药物的质量及安全检验、药理分析、药物的经营和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实验课。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常常是课上勤笔记少思考、课下不复习少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璧归赵”。为了提高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于2008年申报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并与全省其他高职院校的同仁一道对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主要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视显微镜设备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标本与即时的实验操作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制药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依据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思维特征,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了将过去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向以实验室工作过程为中心和“边教、边学、边做”形式的过渡。例如,将基础知识部分组织成多个承前启后的项目,微生物应用部分(如微生物与发酵、食用菌栽培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采用案例法组织教学。通过启发与讨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适量学时,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采取合作或独立查阅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学习以形成综合能力为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在有了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础上,我们认为利用适当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学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学生列举已知的病毒时“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聪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穿插一个英语单词或简单的句子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往往能让喜欢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激发兴趣。  (二)认真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007年下半年,在长期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参与下,我们编写出了一本较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及其应用》并获2009年湖北省高职高专优秀规划教材奖。本教材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求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内容,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思维习惯,适当降低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深度,强化了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内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重新组合,首先使学生通过显微镜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对整个微生物课程内容由感知到认知的知识延伸与拓展过程。

教学组织与实践 为了较好地落实高职教育所推崇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的是理论与相应实践操作(单元实验)相互融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知识与能力运用”两大模块,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布与生长控制技术”及“微生物应用与检测技术”三个单元与七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并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边做边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重视第一次课设计 第一次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课程魅力的最佳向导。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是通过“一个富有创造和启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动静态图片的展示”和“一系列惊人的数字”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感性认识的内容逐步展开的,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对微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篇4

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制药工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是21 世纪的“钻石”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2]。我国已明确将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成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生物制药作为成长性产业在医药行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3]。鉴于这种产业形势和社会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前瞻性地在10年前就设立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迄今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生物制药专业技能型人才,促进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综合了生物制药上游、下游技术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术,具体包括微生物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和生化药物分离技术等内容,完全能满足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习后续实践课程提供强有力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支撑,较全面地掌握专业技能满足实际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都起着重要作用。鉴于该课程在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多年来,该课程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设计和建设该课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现将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内容更新和完善以及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探索和改进等工作情况加以总结。

1 以人为本,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强校必先强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4]。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高职教学质量提升、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近5年来,课程教学团队一贯注重教师的培养,采用“送出去、请进来、自提升”等多种师资培养模式, 已经建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整体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1.1 送出去,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双师”素质教师的特点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还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创新以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性质所决定的,建设一支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也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6,7]。教学团队定期输送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研修、培训、做访问学者(访问工程师),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等能力;输送他们到国内知名制药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并采用挂职、顶岗等方式到生产一线锻炼,了解现代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及产品信息,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积累大量课程教学的实践案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本团队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通过比赛,为青年教师搭建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以赛促教,全面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

1.2 请进来,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

教学团队聘请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承担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与专职教师一起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利用兼职教师在生产一线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补充到实践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本校专职教师也从中吸收了营养,综合教学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1.3 自提升,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

以职称晋升和教师本人发展需求为内在动力,团队积极助推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课题,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把握生物制药专业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水平。近5年来,团队成员承担了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校级、厅局教研和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授权专利6项。这些研究成果反哺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2 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各级各类教学建设项目的申报,获得学校、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将建设经费不断地投入到课程建设中,利用学校在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加强与制药企业的合作,构建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完善校内外的教学条件。

2.1 联合国内兄弟院校,共同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

2011年,课程教学团队积极申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生物制药技术课程资源包项目,与国内兄弟院校9个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承担了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经完成文本知识点1 100余个、动画200多秒、自制实验实训视频120分钟、习题近600题,今后这些资源将不断补充、丰富。本课程团队可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有助于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2.2 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浙江省特色专业,该专业所属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受中央财政支持。近年来,来自市、省和国家各级财政支持和学校配套近千万元经费投入到该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8]。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验室和实训车间是该专业实训基地的核心场所,因此,经费的投入主要是用于本课程实践教学条件的完善。目前,本课程现有实验和实训教学场地面积约1 000m2,仪器设备总值超800万元。实验室配置了3套全自动发酵系统、大容量高速冷冻离心机、荧光定量PCR仪、蛋白分离纯化系统、冷冻干燥仪、凝胶成像系统、超低温冰箱、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器等大型仪器设备。实训车间建有包括育种、消毒/灭菌、种子培养、发酵、预处理、提取分离、精制纯化、冷冻干燥等完整的中试生产线。此外,还有已经投入运行的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虚拟实训室。这些设施为该课程实验和实训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能满足本团队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2.3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和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我校是浙江省唯一的一所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在省内医药行业中有突出的地位和影响,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制药企业内建有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训基地的学习和训练,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将来能尽快地适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

3 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近几十年发展迅速[9]。为了适应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团队每年深入制药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岗位技能要求以及生产工艺技术发展等情况,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条件制订课程标准,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3.1 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制药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考虑行业发展特点和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培养学生职业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为重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主要遵循3个方面的原则。(1)以“培养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理念,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紧密衔接,对后续课程和技术实践以及生物技术职业工种的技能考核提供核心支撑作用。(2)以“注重基础理论、强化技术应用能力、拓宽知识维度、提高综合素质”为原则,做到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知识更新、注重实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突出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实践内容设计着重考虑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具有普适性,能在实际工作中拓展。

3.2 以培养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理念,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服务于职业资格考试,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理论教学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联系生物制药应用的实际,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上注重实际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制药知识基础、发酵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制剂和生化分离技术6个模块,根据生物制药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突出微生物发酵制药模块和生化分离技术模块的重要性,相应的课时分配和实践内容设置比重大(约占60%)。同时考虑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本课程也设置了基因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等高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掌握生物制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熟悉和了解生物药物制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动向和进展。

3.3 以厚基础、重实用为原则,编写特色教材

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应用生物制药技术所需基础理论知识要求高,因此我们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该课程的教材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教学团队对生物制药企业进行了充分调研,确定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团队成员多年的教学、科研和企业工作经验,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以“厚基础、重实用”为原则,编写本课程的特色教材[10]。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发酵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和生化分离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体系、应用实例以及相应的实践技能训练项目,融合基础理论、应用实例和技能训练为一体。教材部分内容采用了团队成员的科研成果,如手性药物关键中间体―手性酸和手性醇的酶法制备、固定化技术技能训练等;还有部分内容是我省著名制药企业目前正在应用的生产技术,如甾体药物的微生物转化技术、霉酚酸提取工艺等。力求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4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教学团队努力探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切实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促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1 设计并采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根据国内知名制药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企业技术专家(兼职教师)与课程组专职教师共同开发、建设该课程,并合作授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分别在校内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完成教学。突出企业实际岗位工种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使学生在潜意识上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态度、实训态度更加认真和端正,求知欲、责任心逐渐增强,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采用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的模式。由于生物制药行业是高技术门槛行业,现代生物制药企业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岗位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因此,我们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保证理论教学的效果,通过专任教师言传身教,把丰富、先进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网络、虚拟课堂等强化理论教学,实现基础理论强有力地支撑职业技能,从而使学生胜任企业技术工作岗位。在实践教学方面采用以岗位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对应岗位工种主要有培养基配制工、消毒/灭菌工、育种工、发酵工、提炼工、纯化精制工等,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这些岗位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实施中,针对这些岗位技能需要,模拟完成岗位任务,强化职业技能。如以发酵工岗位为例,要求学生完成接种、温度控制、溶氧控制、泡沫控制、pH调节、发酵补料过程操作以及模拟染菌的处理操作等工序,并且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给出每个动作的理论依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通过这种岗位任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使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岗。

4.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用启发引导、生产实例、项目任务演练等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采用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是在讲课时设计提出一些与重点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发问教师解答,使课堂生动活泼,变成师生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及时归纳总结,点面结合,前后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采用生产工艺实例教学法,通过实际的生物药品生产工艺讲解,逐步分析工艺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任务演练教学法,教师给出具体任务,让学生进行设计并完成相关内容,或者教师给出具体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分析。例如,教师提出在发酵过程中出现染菌现象应该如何操作处理等问题,让学生来分析原因、提出具体处理措施并完成模拟操作。这样可使教学形式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独立完成相关任务,从中产生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4.3 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收集或制作教学相关图片、动画、视频,精心设计并编制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电子课件,以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更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仿真软件,建立虚拟生物药物生产车间。本课程教学团队已经建立了抗生素发酵生产虚拟车间,可在计算机上完成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的学习,加强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并创建本课程网站,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可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在课后建立多种形式的广泛联系。

5 结束语

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过近5年的努力,课程建设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师资力量明显增强,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近3年就业率(当年)始终保持在95%以上。但是我们知道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且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迅速,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组将继续进行教师队伍、教学环境和条件建设,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及时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岗位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为社会和制药企业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服务于生物制药产业。

参考文献

[1] 袁勤生.飞速发展的我国生物医药[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9):1451-1453.

[2] 吴梧桐,王友同,吴文俊.持续快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产业[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4):1881-1888.

[3] 胡显文,陈惠鹏,张树庸.全球生物制药产业概况[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4(2):85-89.

[4] 俞洁华,王波.强校必先强师―也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3):85-87.

[5] 李开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73-75.

[6] 王学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职业与教育,2011(11):65-66.

[7] 莫柳军.试析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职教论坛,2010(29):87-89.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目的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生物制药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希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高技术产业,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并且为人类的疾病防治带来更多、更安全、更有效,甚至难以替代的手段。这种迅猛的发展对生物药物的设计、生产和管理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有着迫切的社会需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制约着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培养大批受过良好工程教育并具有坚实基本工程素养和卓越创新能力的未来工程师是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的重点在于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就是说“卓越培养计划”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们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中国药科大学的特色、办学理念和生物制药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制定了生物制药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基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生物制药的理论和技能,具有扎实的化学、生命科学、医药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能在医药企业第一线从事生物药物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现场工程师”。其核心就是工程实践加科研创新。我校按照“卓越工程师”的要求,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学校标准、企业标准和教学计划,深入研究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强化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培养高层次生物制药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作为首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生物制药工程师计划依托专业,生物制药专业始终坚持把“面向生物医药产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建设高层次应用型专业的指导理念。大胆尝试校企互动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体现“本科-研究生”教育对接、“大学-生物医药企业”产教协同的专业建设特色,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引领国内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且不断围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探索和改革,积极将企业反馈意见用于提升教学质量。在国内率先制定并实施以“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校企“共享师资、共建课程”为特色的“生物制药工程师”培养计划。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大学课程体系是指大学根据本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和构建的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一组课程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大学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生物制药专业本科阶段学生主要采取“3+1”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即3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真刀真枪”学习和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两个阶段的学习分别制定相应的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强化了“工程”的概念,增加和工程领域、生产领域密切相关的课程,同时,聘请有经验的生产企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授课。第二,早期科研训练:学生从进入卓越工程师班开始,就配备指导教师,每位导师指导4―5名学生。学生平常要参加导师所主持的开放课题、创新课题或其他研究性课题。由导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定成绩,给予相应的学分。第5―6学期让学生轮流到生物化学、微生物制药、生物制药、生物信息、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实验室,在指定导师的指导下,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早期科研训练计划,让学生尽早参与部分教师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创新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到不同学科的实验技术、科研方法,开阔学科视野,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充分利用我校自有的大型实训基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依托中国药科大学实训大楼的GMP生物制药车间进行综合实训,包括微生物育种实训、代谢控制发酵实训、分离和纯化实训、生化分析检测实训和制剂实训等。根据实训项目计划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校内实践。实训期间,学生按照岗位SOP进行菌种培养、发酵、提取、分离纯化、制剂等岗位的操作,了解生物制药车间内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工艺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通过校内的实训,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生产企业之间的适应期,有利于学生在实习阶段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学生在实训结束后,提交一份实习报告,结合实训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通过考核后,获得相应学分。第四,充分利用我校已有的校企联合办学的基础和优势,让学生去企业中学,在企业中做,在生产实践第一线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技能、工程综合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企业学习阶段,由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安排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通过学生现场的实践与学习,结合药物生产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生物药品生产、质量检测、GMP实施、生产车间及生产工序的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运营、维护、管理等),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医药企业的先进技术。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其他教学环节的实现方式不仅要保证学生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确保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训练、形成和提高,而且是保证每门课程或教学环节的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工程类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比较强,如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授课,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学习起来也枯燥难懂。因此需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法。目前,针对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班的多门课程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以生物制药设备课程改革为例,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学习难度大,教师设计了以探究式教学为导向并联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的模式。首先以探究式教学为导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应体现科学探究的特征、方法和过程,但又区别于科学家的首创性的探究,对于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习”而盲目追求探究的形式,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探究的步骤,领悟探究的方法,自主地建构知识,因此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在课堂中进行的探究式学习,必须进行精心设计;其次,联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收集各种工程项目和科研课题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十分有用,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说,一方面始终采用以探究式教学为导向,教师始终要在启发诱导下进行教学,以现有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营造出自由表达、充分质疑、深入讨论的良好环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团队等各种解难释疑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另一方面配合案例教学法,运用一些最新科研成果、工程项目或企业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利于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另外,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也是势在必行。我们正在探索使教师和学生均成为评价主体,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了解自身的进步,也需要知晓自身的不足,因此,学生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完成自我评价,并参与对同学的评价。这就意味着要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者的惯例,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形式上,我们也在探索多元化评价形式,如习题作业、问题讨论、阶段报告、随堂测验、个人展示、项目训练、设计方案等,随着我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与完善,我们可以采用网上答卷、论文答辩、研究报告、项目设计、创新竞赛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测量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促进人才培养。

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将对特色班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制定并实施以加强素质教育和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积极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改变只重知识不重能力的考试评估方法,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重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同时我们还将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评价机制,跟踪学生在企业的发展和成长,保持和毕业学生的联系,学生毕业后根据发展需要可以到学校继续学习深造,学校为学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五、培育实践和创新能力师资

聘请优秀、成功企业家和创业者进校成为导师,为学生讲授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及产业化经验,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学、研、产多方交流,使教师了解到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大大改变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弊端,有助于构建创新型医药学专业教师队伍,拓宽医药院校的师资来源,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与全国多家药企广泛合作,建设国家级、校级、院级等不同层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中国药科大学建校于1936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以药学研究为主的专业性高等院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学风优良、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与国内外多家医药企事业单位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进行科研项目合作的同时,商谈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能性,争取每年发展2―3家医药企业作为我们的校外实训基地。另外,有大量的中国药科大学校友正活跃于全国各医药企业的管理岗位,他们对母校怀着深深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希望能为母校的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可加强与这部分校友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建设更多、更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

其次,与企业合作开设课程,编写教材。通过与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石药集团等多方的协作和探讨,制定并实施以“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校企“共享师资、共建课程”为特色的“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确定了适合企业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并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课程的讲授,真正实现了“将教室搬到了企业的生产车间”。

最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对具有发展潜质的中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重点培养和支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提升教学水平。针对生物制药发展特点,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项目,选拔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派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学习交流,使本专业教师切实增强与国外学者的充分交流,掌握前沿科学理论和相关技术,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实施中青年教师企业进修计划项目,选拔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派往生物医药大型企业带教交流,使本专业教师切实企业现状和需求,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开展产学研的合作,在合作中取得共赢。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但在层次上逐渐提高,而且对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因此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们力求培养生物制药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实现产、学、研更紧密、更有效的结合,实现在实践中育人,这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培养人才的创造性,取得良好的育人效益。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2]中国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http:///edu/edu-zcdt/news/2010/06-28/23

66051.shtml.2010.

[3]汪泓.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3):1-4.

[4]贺小贤,刘欢,丁勇,王丽红.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2013,(3):252-258.

[5]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Talent Training Mode Explorations of Biopharmaceutical Excellence Engineers Based on the Core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s

WU Min,LIU Yu

篇6

2.科技支撑唐山市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至2011年,唐山市共制药企业23家,其中私有制企业1家,集体所有制企业2家,合伙制企业1家,有限责任公司制企业19家。其中,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11家,工业总产值132 971万元,利润总额16250万元。限额以上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企业7家,销售总额106 714万元;限额以上医药及医疗器材零售企业10家,销售总额72877万元。

根据科技支撑体系的含义和目前唐山市生物制药现状,目前,唐山市生物制药产业的科技支撑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唐山市生物制药行业科技支撑人才严重不足,培养乏力

目前,河北省设置生物制药专业的院校5所,生物制药类专业的院校共17所,唐山市仅为3所,石家庄市8所。其中该类专业设置为本科专业的仅为10家,专科为9家;然而,设置“生物制药专业”的院校全部设置为专科。可见,目前,从河北省范围内看,目前生物制药领域严重缺乏高端人才;而从唐山市来看,不仅高端人才欠缺,一般从业人员也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

2.2唐山市生物制药行业科技研究机构暂为空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唐山市暂无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所;河北省该领域的研究所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和保定市,致使唐山市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能力严重不足。

2.3唐山市生物制药产业科技服务平台缺乏

根据调研,目前唐山市生物制药领域科技服务平台较少,以科技园区为例:目前,唐山市生物制药科技专业园区仅一处,为2005年启动的古冶生物科技园区:坐落于古冶区西部,整体规划占地近3000亩,以生物提取、医药制造为主导产业,从动物、植物和海洋生物提取起步,重点发展药品、医药中间体等7大产业门类,累计完成投资5.93亿元,目前已有4个项目入园。另外,唐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少量生物制药企业入驻,如太阳石药业。然而,目前的园区功能尚不能完全实现生物制药的科技转化。而河北省其他地区,如石家庄已建立了“石家庄新药研发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安国中药产业基地”等,大大加速了生物制药科技产品向生产的转化速度。同时,目前唐山市尚无针对生物制药领域的专门投融资机构或专门贷款类别。在这个高风险的行业中,政府角度资金投入的缺乏,必将严重影响其科技研发。

由于科技支撑严重不足,11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仅有1家,科技人员22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仅2人,科技经费内部支出369万元,科技项目8项。而从生物制药产业“微笑曲线”价值链来看,科技支撑不足同样导致唐山市的生物制药企业大多以原料药生产加 工和销售为主要的营业模式和利润来源,处于生物制药价值链链条利润最小的环节,附加值低,不符合战略新兴产业的要求。

3.科技支撑唐山市生物制药产业的策略研究

3.1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推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支持。加强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唐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因此,构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对于唐山市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意义重点:首先,应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开发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其次,创新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方式,进一步扩大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另外,应积极培育和推动各类科技型企业改制上市;同时,政府应通过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推动银行,保险,创业投资和担保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还可以在大学建立科技金融实验室,研究最适合唐山地区的科技金融结合方式。

3.2发挥政府功能,完善战略新兴产业科技转移机制

技术转移是一个交易过程,是一个经济过程,涉及到科技、工商管理、税务、进出口、技术监督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要完善唐山市科技转移机制,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应积极制定实施促进技术转移的地方法规和政策,如应通过地方性法规和条例的制定,确立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从事技术转移的使命,鼓励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允许大学、政府经营和拥有的实验室向企业转移研究成果等;其次,政府应推进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实现技术转移: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唐山市可以考虑建立了技术许可办公室等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的机构,对科技成果进行分析评估,帮助教授和研究人员获得专利许可,代表学校和实验室与企业界商谈技术转让事宜,并帮助企业获得技术许可;另外,政府应积极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机制和知识产权环境。技术转移的全过程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在技术转移的前期,由于技术的商业价值的不确定性,具有较大的风险,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冒风险,而是偏向投资成熟的技术,因此技术转移的前期和新创公司创建之初,融资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唐山市政府应建立技术转移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包括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大企业投资、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等,为技术转移的不同阶段提供资金。

3.3提升生物制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生物制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其发展的核心,因此,政府应通过各项政策的出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应加快建立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建或者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其次推进高素质研发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鼓励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建议探索建立科技人员创业失败保险基金和创业保险险种,努力减轻研发人员创业失败的压力。重视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推进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同时,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切实落实税收激励政策。完善税收抵扣、减免和加速折旧等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允许企业按规定以技术开发费用抵扣税收,同时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可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同时,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参考文献:

[1]于刃刚等.主导产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0-41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 2010.http:// gov. cn/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 htm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45-01

21世纪是生物技术时代,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学取得了巨大进展。现代生物技术涉及的学科领域、研究对象和应用范围都极为广泛,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很高。而在我国,生物技术类专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实际需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脱节。不同学校之间如农业院校、师范院校、医学院校和工科院校的生物技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较大。生物技术本身发展较快,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特别是现代生物医药、食品和发酵等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产业发展迅速,而培养目标相对滞后,这导致培养的生物技术类专业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建立新的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成立于2000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深厚的生物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产学研在各省市蓬勃发展,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3],但生物技术所占比例较低,这和21世纪是生物技术时代还不尽符合。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以创新教育为主,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2009年开始,在近五年时间把产学研活动引入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当中,开拓了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 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的优点

1.1 理论和实践结合更紧密

生物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专业,仅仅通过平时的实验课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学校生物技术专业都在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研究[4]。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把企业生产中遇到问题带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以后,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对问题探索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产学研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了学生择业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与芜湖大浦国家农业科技园、安科生物工程公司、芜湖绿叶制药等企业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到基地进行生产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和生产单位更好地相互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

1.3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企业科技进步和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师与企业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包括为企业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转化相关成果以及与企业共同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同时也能带动教师科研工作的展开,进一步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2 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进行生产和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

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通过具体操作岗位的锻炼,更好地了解相关生产环节,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在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论文选题结合企业的技改项目、企业的科研项目或者由教师、企业和学生共同商定有实际运用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的立项工作,与多家企业共同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期间,采用双导师制,学生吃住在企业,由企业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学生有问题随时联系校内指导教师,每周与校内指导教师交流沟通一次。每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沟通一次,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表现和论文进展,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实行中期汇报制度,同时要求企业对学生进行考勤和评价。五年的实践表明,上述措施能够较好地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3 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效果分析

不少专业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取得了一定成绩[5]。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园林花卉、食用菌生产等企业,通过五年的运行,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合理,使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2)加强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2012年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在芜湖大浦国家农业科技园建立了省级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并获得相关经费的支持,完善了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结合企业需求,和大浦农业科技园共同成立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进行相关科研活动,联合申报了国家省级等攻关项目10余项,获得经费500多万元,拓展了实践教学平台,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3)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五年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为企业解决了蝴蝶兰的保鲜问题,病毒检测和防治,获得专利5项,10余篇,每年都有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工作,其中有5人自己创业成立园林花卉公司,从事园林植物花卉生产和销售工作。

总之,产学研合作模式较好地弥补了高校在创新教育中实践条件的缺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建立的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出了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促进了科研创新,有利于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和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本身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对其他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道全.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发[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1):62-64.

[2] 冯玫,许晓明.亚太国家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比较与我国的模式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6):99-103.

篇8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职业教育定位的科学之处,并已经得到职教战线同仁的公认。中等职业教育重在职业能力的提高,而职业能力是指职业活动效果、质量、速度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能力,如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等等。将这些职业能力分解开来,就置换为中职教育教学中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与开发,它们始终是社会需求与中职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社会需求和就业岗位需要永远是中职教育的活力所在。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正确引导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专家和职业教育实践者经过探索,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格在培养技术操作型人才上。据此,作为医药中等职业教育,本校来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使各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市场调查与分析。企业需求为第一

本校从1990年代开始,成立专业委员会作参谋,请医药行业的专家和往届毕业生参加,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请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对本校各专业开设的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征询用人单位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人才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期望与要求,对岗位群知识与技能的需要等,将医药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放在首位,了解市场需求人才的特点。自2000年开始,学校连续5年,对于来学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省内外医药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多方面调查和研究,先后采用“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到企事业“现场调研”等方式,收集到大量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及最新岗位需求信息。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综合与分析,为学校的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可靠且最新的依据。

二、紧密结合就业岗位需求。科学调整专业并合理设置课程

在充分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需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用人市场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在座谈会和问卷调查中,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认为学校的传统专业,如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医药商品经营等3个专业适合社会需求,并已向社会输送了数千名毕业生。但这3个专业包括的职业领域较广,如果在每个专业中根据岗位群的需求设置专门化,则毕业生会更受欢迎。因此,学校近几年相继开设了药物制剂专业、药物分析检验专业、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制药专业作为化学制药专业的专门化方向;开设了中药专业、中医药专业,作为中药制药专业的专门化方向。几年来,上述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均保持较好的势头。

根据近几年的问卷调查情况,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拟开设的两个新专业中,医药物流需求量较大,前景看好;而中药栽培虽然也有需要,但据目前的状况和实际,用人量不大,就业面窄,且省内已有相关学校开设有此专业,所以新开专业意义不大,学校综合这些意见后,决定开设医药物流专业,暂不开设中药栽培专业。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应该牢牢把握的航向。

根据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建议,针对企业的需求和中专生在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学校先后在几个专业中增删了十几门课程。如删去了物理化学、统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学、市场经济分析、拉丁语等理论性太强、实际岗位中用得少的课程,增加了药事法规与管理、抗生素生产技术、商务礼仪等必备课程。并且增加了综合化课程,如片剂的制备、注射剂的制备、医药经营知识必备等,在学生学习的第五学期还开展了实训周,集中一周时间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进行综合化训练,将各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串起来,例如片剂制作技能,让学生在学校的全真实训场——片剂车间,从配料开始,经过混合、制粒、烘干、压片、包衣到包装,包括半成品和成品检验等做完全过程,使学生体验“真枪实弹”的操作。另外通过增加实验、认识实习等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与此同时,对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每一届-4,改,每3—5年都有一些大的修订,做到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指向岗位需要。由于这些做法,使毕业生连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三、以培养操作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改革

要培养操作型人才,必须有操作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学校在教学工作任务连年增加的情况下,坚持教师参加实践制度,并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一个指标。每年的寒假、暑假及两个黄金周都是教师参加实践的好机会。教师们赴竹林众生有限公司、辅仁药业、开封制药厂、宛西制药有限公司、天方医药集团公司、杨森药业集团公司、羚锐制药集团公司、麦迪森制药公司、河南省医药公司、周口同和堂连锁公司、禹州药材市场、毫州药材市场等医药企业参观学习,多次到百泉药材交易会和大型制药设备交易会、周口制药设备厂、武汉制药设备厂等工商企业参加实践。另外,每学期都进行教师基本功竞赛,包括普通话、板书、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实验技能、实训技能等。在有限的财力支持下,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如执业药师、会计师、经济师,还包括各类对口的高级工等级证书等,并组织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班的学习。目前学校已有双师型教师40人,已结业在职研究生42人。

根据培养操作型人才的需要,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我培养的对象需要学习什么”、“如何培养实用型人才”等讨论,通过讨论,端正了认识,摒弃过去以学科系统为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树立中职学生学习应以“够用为度”的思想,后续课程和实际中直接需要的知识必须讲,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中间接用到的知识略讲,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中用不到的就不讲。根据这个原则,学校编写了一批校本教材,并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医药职业教育研究会组织的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在学生中运用,切合学生实际需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和企业反映良好。

四、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从1998年开始,在学生中实行部分学分制,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篇9

药学专业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药学在世界各大经济领域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医药公司的年经济效益增长率已经高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1] [2]并且,由于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一、我校药学类专业学生近三年毕业实习工作概况

 

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类专业作为实践性学科,毕业实习是药学类各相关专业后期实践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药学院每年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实习计划,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实习时间不少于16周,毕业实习工作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岗前培训,实习岗的设定与分配,实习过程监管,毕业论文管理、实习成绩综合评定等主要内容。其中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论文提交、论文评阅、论文修改、论文答辩等环节。近年来,我院药学类专业实习生人数较多,也给实习安排、管理、就业等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从实习岗位分配情况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留在本校和科研院所等主要基地来完成实习的,由于严抓毕业论文答辩,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的数量逐年下降。

 

从毕业论文的成绩分析上来看,校内基地的论文优和良成绩的数量还是明显高于校外基地,说明校内实习基地的质量还是高于校外。

 

二、毕业实习工作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管理制度

 

药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由学院相关领导、教研室主任、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相关人员组成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相继制订和修订了《药学院本科毕业实习手册》、《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毕业实习及论文工作实施办法》、《药学院关于加强对本科毕业实习工作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对毕业实习时间、实习内容、请假制度、毕业论文要求、毕业实习考核等有关问题做了相关修订。

 

办公室负责制订实习计划、下达实习任务、与实习基地沟通和指导教师的选派、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以及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监督等。各个部门联动,能够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生活、学习、思想、纪律方面都有专人负责,推进实习工作顺利开展。

 

(二)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学院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通过实习促进就业。学院和有招聘意向的有关用人单位沟通,邀请其到学校举办招聘会先聘用学生,后安排实习。此外,还与签订实习协议单位联系取得实习名额,在安排实习前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安排实习岗位,力求达到实习促进就业,就业带动实习的效果。

 

推行毕业实习双导师带教制,确保学生实习质量。学院为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实习生配备中级以上职称的校内教师为第二指导教师。第二指导教师除了在实习过程中做好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开题、结题等阶段性的指导,还在学生返校后,负责学生论文撰写的指导修改和初步审评。[3]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学院不断拓展药学类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不断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4]通过在药学院科研实验室、研发中心、人参研究院等部门建好校内主基地,同时也与省内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为主的18家校外实习基地签订了实习协议。这些实习基地包括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省药品检验所等省内一流的医药研发机构,也包括修正药业集团、北京双鹭药业、敖东集团、吉林紫鑫药业等国内知名的药品生产企业。这些基地科研水平高、设备先进、专业仪器门类齐全,能够满足学生实习的专业需求,保证实习质量,通过实习也缩短了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期。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在实习前强化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开展专题讲座,把20项基本技能考核和综合性实验作为毕业实习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并赋予学分。20项基本技能都是化学基础课各种基本实验操作,综合性实验根据不同专业,分为三类,中药学类学生完成中药来源、鉴定炮制加工提取分离制剂成品质量检验药理药效的全过程;药学和制药类学生完成原料、药物合成制剂成品质量分析药理药效药物代谢全过程;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完成生物药物发酵制剂质量分析药理药效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毕业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获得了实习基地的好评。

 

学院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到各个实习基地检查实习生的实习内容和进度,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和毕业论文撰写情况,及时总结,做好实习监管。

 

严格做好出口把关。每年5月末学生从实习基地返校后,利用1周左右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修改和完善,在6月初由学院统一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组根据学生论文创新性、规范性、科学性及学生答辩情况打分,近三年评选出优秀论文167篇,但同时有28名学生因论文不合格延期答辩,其中有12人因延期答辩不合格而延期毕业。

 

三、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当前实习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个别企业要求签订三方协议的学生在实习期就进入试用期状态,实习期间安排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内容较少,与毕业实习相关性不强等。

 

目前学生在就业去向上选择医药销售类岗位的学生比重偏大,部分企业要求学生提前上岗,这部分学生的实习条件参差不齐,实习质量无法保障。

 

实习单位反映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自律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差,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实习学生提出的要求主要围绕个别单位专业不对口,部分生物制药、制药工程等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内容与中药学、药学等理学类专业学生相同,不能体现工科专业特色和要求;个别单位因科研条件所限,带教教师指导不足等原因也影响了个别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四、提高实习工作质量

 

(一)要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将实习工作做精

 

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及学科的特殊要求、根据医药行业的需求和医药教育发展的状况,充分考虑学生就业、考研、教师的科研工作以及横向联合科研项目的需要,制订针对性、实效性更强的实习方案,特别是要做好制药工程、生物制药等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方案设计。

 

(二)要以内涵建设搭建框架,将实习工作做硬

 

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带教教师的培养,为毕业实习工作提供有力保障。[5] [6]要重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听取他们对药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专家指导、项目合作、带教教师交流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支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队伍,提高实习质量。

 

(三)要完善和健全各项制度,将实习工作做细

 

要进一步完善实习工作的质量监控体系,针对学生就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形势完善毕业实习教学和管理办法,为实习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实习检查制度,由药学院领导、专家和教学以及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组成实习检查小组,加强对实习工作的交流与检查,要通过实习小组负责人对各实习点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加强实习监管。

 

(四)要明确各方人员的岗位职责,将实习工作做实

 

篇10

【Abstract】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demand for talent increasingly high standard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business skills to operate front-line staff, quality inspe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and other positions professionalism and practical skills and so on. In order to make an effective pharmaceutical courses and corporate jobs docking constructed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dapted Hanan Industrial District Core pharmacy student internships Vocational Education Alliance pharmaceutical specialty main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video training system, school enterprise sharing "learning by doing is really, really do teach is to teach" and "teaching, learning, doing integr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aid system, to enhance the targeted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s in vocational training, practice and professionalism.

【Key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quality videos, courses, practice

生物制药业是世界各大经济领域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随着我国医药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制药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突出表现在企业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技能操作、质量检验与品控、管理等岗位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等方面。要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必须建立符合制药企业生产实际、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实训课程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的现代职业人才。为此,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园数字平台与“厂中校”实训基地的平台上,构建了制药专业精品视频主干课程,校企共享实现了“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辅助体系。

1制药专业精品视频课程制作的标准要求

根据制药专业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方案和“轮岗实训――顶岗实习――就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规划、设计了服务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制药企业的《药物制剂技术》、《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现代制药仪器技术》、《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和《药物质量检测技术》共五门制药专业精品视频主干课程。

1.1精品视频课程制作的原则与要求

(1)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开展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2)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标准要求完成制药专业精品视频课程,要求至少有3名以上哈南工业新城学生实习职教联盟企业指导教师参与。(3)要求专业主干课程负责人认真填报《学院精品视频主干课程申报书》,每门课程参加人不少于6人,并要求讲师(工程师)以上。(4)精品视频主干课程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大师、教学名师评审。评审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审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1.2精品视频课程制作的技术标准

1.2.1录制要求

(1)课程时长:每门课程设计不少于8讲,每讲45分钟。课程中不得有与教学无关的内容。

(2)录制场地:录制场地选择在学院录播教室或实训基地,要有真实学生授课。录制现场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

(3)课程形式:成片统一采用单一视频形式。

(4)录制方式及设备:拍摄方式应根据课程内容,采用3机位拍摄,机位设置应满足完整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摄像机要求不低于专业级数字设备,在同一门课程中标清和高清设备不得混用,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录音设备应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保证教师和学生发言的录音质量;后期制作设备使用相应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5)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录制:教师在录制前应对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认真制作、检查,确保内容准确无误,版式规范,简洁清晰,符合拍摄要求。要选择好拍摄方式,统筹策划,确保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1.2.2后期制作要求

(1)片头与片尾:片头不超过10秒,包括:学校标识、课程课次名称、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等信息。片尾标明版权单位、制作单位、录制时间等信息。

(2)技术指标:视频信号源的稳定性要求全片图像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CTL同步控制信号必须连续: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信噪比要求图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无明显杂波;色调要求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视频电平要求视频全讯号幅度为1Ⅴp-p,最大不超过1.1Ⅴ p-p。其中,消隐电平为0V时,白电平幅度0.7Ⅴp-p,同步信号-0.3V,色同步信号幅度0.3V p-p (以消隐线上下对称),全片一致。

(3)音频信号源:声道要求用中文内容音频信号记录于第1声道,音乐、音效、同期声记录于第2声道,若有其他文字解说记录于第3声道;电平指标要求-2db ― -8db声音应无明显失真、放音过冲、过弱;音频信噪比不低于48db;声音和画面要求同步,无交流声或其他杂音等缺陷;伴音清晰、饱满、圆润,无失真、噪声杂音干扰、音量忽大忽小现象。解说声与现场声无明显比例失调,解说声与背景音乐无明显比例失调。

1.2.3母带及素材的保管

课程负责人负责保留原始素材与成片母带,直到课程上线。

2精品视频课程制作的模块内容

2.1网络模块的主要内容

(1)首页内容与课程设置。课程栏目的首页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简介、学校简介、说课录像、说课PPT;课程设置栏目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定位、课程设计、专业方案。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录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内容选取、内容组织、表现形式、考核方案;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络教学环境;教学录像主要展示课程负责人教学录像片段、3名主讲教师教学录像片段。

(3)其他网络栏目内容模块。师资队伍栏目包括课程负责人介绍、主讲教师介绍、教学队伍结构、佐证材料;实践条件栏目包括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习环境;课程教学效果主要包括教学评价、校外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特色与政策支持包括特色与创新、校内政策支持;互动教学包括在线测试、在线答疑。

(4)课程资源。课程资源重点包括电子教材、教学PPT、动画资源、视频资源、教学案例、图片资源、标准规范法规条文类、电子书籍、学术论文、其他相关资料等。

2.2专业课程实践实训系统模块内容

依据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职教联盟制药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的《药物制剂技术》、《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现代制药仪器技术》、《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和《药物质量检测技术》共五门制药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训教学内容,结合制药专业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方案和“轮岗实训――顶岗实习――就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参考精品视频课程制作的标准要求与视频的制作特点,校企合作采用三维立体模拟、动画等仿真形式制作了25个实训课程单项模块,最终形成了制药专业网络实践实训系统模块,在制作、设计过程中力求突出“观念创新,内容创新,特色创新”,体现以技能为目标的高职高专教学理念。

3精品视频课程及其实训系统建设的实践效果

制药专业精品视频课程及其实训系统建设,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企业需求,与企业深度合作,邀请企业专家、指导教师的指导,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高职教学的“职业性”方面的重大突破,也可引导部分尚未具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院校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还可供在校学生、企业相关工作者及社会自学人员易学易用。精品视频课程及其实训系统的建设,更加重视企业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及完成质量的能力培养,更加重视从事有关工作人员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更加重视相关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强调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既重视启迪受众的思维,又注重其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更突出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校企合作制药专业精品视频课程及其实训系统建设过程中。

(1)基于工作过程或项目化教学,与企业深度合作。在精品视频课程及其实训系统建设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教学内容和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让受众完成课程内容学习后,很快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以达到高职高专培养目标。

(2)操作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相统一。在精品视频课程及其实训系统建设过程中,将具有代表性的操作规程、技术要求和课程总量处理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课程总量和解决课程总量的能力。

(3)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协作,共同打造特色课程。在精品视频课程及其实训系统建设过程中,打破以往的“一门课单人承包”的模式,改由校企合作、团队协作形式,团队各成员各自发挥个人优势和特点,让受众对课程中的每一项内容和技术都获得最优和最前沿技能。

(4)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践性和专业性。在精品视频课程及其实训系统建设过程中,实现了校企合作共享“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提升了制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践性和专业性。

参考文献:

[1]丁岚峰,陈益武 等.提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J].职业教育,2014(1).

[2]丁岚峰,包玉清 等.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学生实训课程教学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J].新西部,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