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经济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9 09:26: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品牌经济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品牌经济论文

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畜牧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在现代化市场激烈的竞争下,品牌战略的发展成为畜牧业经济发展核心地位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品牌战略在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中,逐渐将畜牧经济的单一化竞争转向质量、品牌等多元化的竞争[1],这一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畜产品的质量提升有着实质性的现实意义,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固发展带来了必要性的保障。

1.2实施品牌战略的必要性

实施品牌战略,不仅仅是时展的先决性要求,也是畜牧业特色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经济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2.1实施品牌战略是对畜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中,畜产品买方市场经济逐渐形成,进而衍生出一种负面局面,即在畜产品卖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其畜产品并没有一定的特色。就其实质性而言,畜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品牌战略可以从根本上对畜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畜产品和品牌产品,从根本上培养优良品种的畜产品,进而全面推动特色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2.2实施品牌战略是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不仅可以将小规模饲养户与大规模饲养户联结,还可以借助先进技术及完整的物资装备,提高畜牧业的专业化及市场化水平,并逐渐形成一种适应我国国情发展的基本经营形式。畜牧业经济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之一。

1.2.3实施品牌战略是畜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

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畜牧业经济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于开放性的市场,品牌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则是产品质量的竞争,畜牧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实施品牌战略,可以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为现代化特色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1.2.4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特色畜牧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其品牌战略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是养殖户、畜牧企业的责任,同时也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和市场经济的导向,应尽可能地降低市场风险和投资风险,并充分发挥畜牧产业的优势,从根本上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料,并最大限度提高畜牧业经济的整体效益。

2发展特色畜牧经济的内涵

2.1发展特色畜牧经济是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停滞性,有着相对较窄的领域以及较浅的层次和内涵,但是畜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产业,又是种植业和工业的中轴,特色畜牧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动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2.2发展特色畜牧经济对农民增收有实质性作用

畜牧产业在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农民人均收入呈现增长的趋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比重,约为47%,使农民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缩小了城乡差距,推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2.3发展特色畜牧经济是城市转型的重要支撑

发展特色畜牧经济,能够从根本上将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转向畜牧经济[2],并对畜牧经济的主体地位加以确定,进而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推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

3特色畜牧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3.1以绿色为基本

目前,制约着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是“绿色壁垒”,大力发展特色畜牧经济,更应该本着绿色的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基本,全面推进畜牧业的绿色生产进程,对畜产品的质量进行实质性的跟踪、保障畜产品安全生产。

3.2以基地化为方向

畜牧产业化的内在要求主要是实现基地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化养殖将绿色畜产品的生产有效实现的同时对于畜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特色畜牧经济应该本着科学的眼光,以基地化为方向,及时关注优惠政策,扩大畜牧业规模,形成科学化养殖、管理、经营的格局,从根本上全面发展特色畜牧经济。

3.3顺应时代产业化的规律

特色畜牧经济的发展更应该立足于当前,从时展的方向出发,从畜牧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出发,并与其它产业经济结构相结合,实现各产业链条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力发展。

3.4本着服务的理念

建立相关的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着重加强畜禽的饲养管理,严格控制各个生产环节,采取科学的方法严格管理、规范饲养的规程及加工工艺。同时本着人才服务的理念和科技服务的原则,制定和落实人才优惠政策,综合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及时引进大量的科学技术,建立并完善高标准的科学技术服务体系。

4实施品牌战略发展特色畜牧经济的具体措施

4.1提高畜产品质量,调整畜牧产业结构

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畜牧经济,就要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并将畜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从根本上为现代化畜牧业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资源保证,同时着重加强特色商品畜禽基地建设及畜牧产业的经营扶持,尽可能地实现集中规模化生产,从根本上形成畜牧优势产品生产群,全面推动特色畜牧经济的发展[3]。

4.2提高畜牧产业综合生产水平,加快畜产品科技生产步伐

大力发展特色畜牧经济和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应该提高畜牧产业综合生产水平,并加快畜产品科技生产的步伐,本着科学工业的理念,不断加强新技术的推广,为抢占现代化市场提供先决条件;提高畜产品生产的规模,做好畜产品安全工作。

4.3加强动物疫病及畜产品的安全控制,发展无公害畜产品

要加大政府的依法治牧力度,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养殖户以及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并建立一定的疫病畜禽产品保护区,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特色畜牧经济。

篇2

2.1.1品牌的起源、定义

品牌(BRAND),英文的本意是“烙印”的意思,是自然经济时代放牧主给自己的牲口打上财产归属标记,以区分与他人的财物。现代品牌是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贸易的增长,需要一种能普遍用来辨认商品的标记,即需要在商品的自然名称之外起个名字,品牌由此广泛流行。现代品牌与早期品牌标记最重要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区别在于: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品牌标记,而成为一种可以转让买卖的工业产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无形财产。品牌作为无形资产与其他财产一样受法律保护。现代营销学的发展,使品牌的概念得以延伸。根据美国著名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的表述,“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籍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劳务区别开来。……可分为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及企业品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现代品牌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它被赋予越来越丰富和广泛的含义,成为一种复杂的信息标识系统。它代表企业的产品、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以及企业的形象。

2.1.2品牌经营的一般战略

品牌的基础在企业品牌的经营管理战略来说是企业经济战略的一种,所谓品牌经营管理战略,就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而进行的,围绕着企业及其产品的品牌而展开的形象塑造活动,其直接目标是发展名牌。品牌经营的一般战略有:

(1)品牌延伸战略

一品牌延伸就是利用已经成功的品牌名称来推出新产品。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①产品类别延伸。这是企业为顺利、快速地实现向其产品领域的扩张,利用已有品牌进行的一种延伸。例如,TCL品牌从彩电向手机市场的延伸。②产品线延伸。这是为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在同一品牌名称下不断延伸产品线,即推出不同功能、不同产品形态、不同规格、不同包装的产品。品牌延伸被认为是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2)品牌组合战略

品牌组合战略又称为多品牌战略,是实行多元化经营,特别是不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常采取的一个品牌策略。企业利用不同的品牌占领同一产品领域高中低不同档次的市场、也可利用不同品牌进入不同的产品市场。多品牌经营应注意保证个品牌互不干扰、各自得到很好发展的同时,为了公司的整体目标,各品牌能协同作战。

(3)品牌更新

随着时间的流失,一个品牌如果无所变化,就会显得老化,逐渐失去已有的魅力,最终被市场抛弃。根据目标消费者及竞争者的变化随时调整品牌策略是保持品牌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品牌更新的主要方法有:不断开发新产品,保持产品的吸引力;挖掘产品的新用途;通过品牌延伸,用新产品赋予品牌新形象;改变目标消费者等等。

(4)品牌全球化

品牌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统一的品牌名称、标识、定位、广告策略、产品和包装等。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性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然结果。使用全球性品牌策略可以获得规模效益、有助于提高产品知名度、引发积极的品牌联想。但全球化应结合本土化共同实施,即所谓的“弹性全球化”,也就是从全球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地区情况着手采取行动。包括本土化的产品设计、本土化的广告宣传、本土化的品牌定位等。

2.1.3品牌的功能特征

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执行了以下四种主要的功能;(l)识别:品牌代表了产品的一定质量和特色,可方便消费者选择。(2)信息浓缩:识别性要求以消费者把握的关于品牌的所有信息的概要形式出现。品牌满足了大多数购买者的需要,是购买者获取商品信息的重要来源。(3)高安全性:消费者购买一个熟悉的品牌能够给其带来更多的信心保证。品牌能够保证消费者提供他期待的这种利益。(4)提供附加价值:品牌能给客户提供比一般产品更多的价值或利益。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说,品牌可以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有助于企业细分市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另外,还可以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

2.2消费者心理与品牌

品牌是企业商品个性化的沉淀和凝结,是在竞争激烈的同质化市场中引起消费者注意或购买的重要识别特征。而成功品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始终如一地将品牌的功能与消费者心理联结起来,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更好地将品牌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在企业进行品牌经营的策略中,重点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消费者一般心理过程的特征以及品牌名称和视觉形象的重要性,决定了品牌设计中应结合消费者的心理,力图使品牌具有统一、稳定的视觉形象,简洁、易记的记忆特点和良好的情绪联想。

2.2.1消费者心理与品牌定位

(1)品牌定位的意义

埃里克·乔基姆塞勒和大卫·艾克从品牌拥有者角度认为,品牌定位是任何品牌创建计划的基础,强大的品牌通过品牌定位来提高起知名度。综合他们所研究过的每一个品牌的基础上认为:凡是成功品牌都意识到加强品牌定位的重要性。何燕华、卢泰宏认为,从广义而言,定位的战略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定位能创造差异:定位是基本的营销战略要素;定位是制造各种营销策略的前提和依据;定位能形成竞争优势;定位是广义的成功之道。林恩·阿普绍在《塑造品牌特征》一书中,从品牌定位与品牌特征的角度论述了品牌定位的战略意义,认为品牌定位是品牌创建的战略起源,品牌定位是品牌特征的罗盘,品牌定位指向品牌最能发挥威力的地方。品牌定位不仅能让品牌在所属产品类型中脱颖而出,还能帮助品牌在消费者生活中建立一个有力的支撑点。

(2)与定位有关的消费者的心理机制

特劳特、瑞维金在《新定位》一书中指出,营销的终极战场是消费者的心灵。品牌拥有者知道的越多,品牌定位就越有效。经过多年对消费者行为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他们发现了影响传播沟通的消费者大脑运行机制,并将之概括为消费者的五大思维模式:大脑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大脑容易产生混乱,喜简烦杂;大脑的不可靠性,因缺乏安全感而跟随;大脑对品牌的印象不会轻易改变;大脑不能丧失焦点,而品牌延伸容易让大脑模糊。五大思维以消费为中心,分析了信息传播不能到达消费者的原因以及无法占据消费者心灵的根源。在此基础上,该书作者相应地给出五种解决办法:使传播的信息成为消费者的关心点;应使用尽量简化的信息;利用市场研究和消费者资料,加强消费者的安全感;定位要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并保持稳定性和持续性;应进行有效的品牌延伸。

(3)消费者心理与品牌定位

由于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征,同时,社会文化习俗和消费习惯也会对消费者产生影响。正因为如此,做品牌定位时首先要对消费者进行定位,明确这一品牌当前及今后将用于哪个行业、哪个领域,其消费者是哪一群人,他们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构成如何?为品牌定位的基本方法,就是要研究不同的消费者,从消费者的消费特点、文化习俗、消费习惯及需求等方面为品牌寻找到一有力的位置,然后综合运用品牌所有的营销要素去占据和适应这个位置及其以后的市场变化,便能获得较持久的市场份额。

2.2.2消费者心理与品牌设计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一般总是从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开始的,而在激烈的同质化市场上,品牌成为人们选择商品的重要依据,因此,品牌设计也就显得犹为重要。

(l)品牌设计主要包括品牌的名称、标识物和标识语的设计:

①品牌名称:通常由文字、符号、图案或三个因素组合构成,涵盖了品牌所有特征,具有良好的宣传、沟通和交流作用;

②标识物:标识物能够帮助认知、联想和使消费者产生积极的感受、喜爱和偏好;

③标识语:标识语的作用一是能为产品提供联想,二是能强化名称和标识物。

(2)消费者购买的心理过程: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一般心理过程包括了对商品的认知、注意、记忆、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企业为使消费者在众多商品中选择自己的产品,就要利用品牌名称和品牌的视觉形象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品牌才会日渐走进消费者的心中。人们对品牌的信息大部分是从视觉中获得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品牌视觉形象也是十分必要的。品牌的视觉形象必须是统一的、稳定的,这是品牌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条件之一。美国司坦福大学商学院1996年一份关于世界100家最知名品牌的研究报告显示,著名品牌创办有一半历经百年依然势头强劲,如宝洁(1837年)、工BM(19n年)等。品牌视觉形象的统一和稳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文字、图形、颜色以及由文字、图形、颜色的有机集合所反映的立体式视觉形象。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2.2.3消费者心理与品牌创新

虽然不同的消费者其消费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也有其不同的特点,但随着消费的日益多样化,消费者在商品选择时总是存在一种求新的思想,这一心理在品牌营销中也无例外。因此,品牌创新是品牌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是获得心理效应的重要举措。品牌创新包括创品牌和品牌更新。一方面,任何产品都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产品具有品牌特性,别具特色,才能吸引消费;另一方面,已经创立的品牌,也有个再创和更新的问题。

2.2.4消费者心理与品牌文化

(l)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

日本学者青木贞茂指出,商品一旦被确立为品牌,便超越其物理特性,而带有某种象征性,于是商品被予以“图腾化”。当一个品牌准确找到了自己的社会定位,切入了社会某种诉求的需要,帮助消费者完成对这些情感诉求提出,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要创建品牌与发展品牌,必须形成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体系。所谓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品牌经营有较强的支持作用。同时,企业文化通过品牌将文化效应转化为市场效应。

(2)消费者心理与品牌文化

现代消费者是自信、成熟且富足的。他们更加重视通过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表现出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生活情趣和个人修养,以获得个性的张扬、精神的愉悦及心理的满足,消费者所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品牌能够传递出产品和消费者的品位与个性、生活方式等。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要创建品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牌和发展品牌,必须塑造鲜明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文化。品牌是与经营特色密切相关的。只有具备一定的特色,才能便于消费者识别,才能有利于品牌竞争。大凡成功的企业及其品牌都具有特色,要么性能先进,要么工艺独特,要么设计精巧,要么包装新颖。这样,它才能在众多的同类商品中鹤立鸡群。而在营销活动中,企业面对变幻莫测的文化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同消费心理有密切的关系,从而对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文化因素往往会对企业营销活动是否正常开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品牌竞争中,应对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深入的了解,考虑品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这已成为研究品牌竞争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品牌文化传统和取向是企业品牌塑造的重心所在。品牌中的文化传统部分,是唤起人们心理认同的最重要的因素,甚至作为一种象征,深入到消费者的心中。未来品牌的竞争能力,实质体现在品牌对文化传统的融合能力;一是品牌与文化传统的价值,如真、善、美的融合;二是品牌与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的融合,如环保意识等。

2.3强势品牌形象的塑造

品牌形象就是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一个较稳定的综合用法。在衡量某个品牌时,常采用市场占有率这个指标,因为我们在判断事物的时候总是以“成败论英雄”。但对品牌而言,并不能简单的从市场的角度去看,一个品牌形象是否具有强势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视角,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市场占有率只是相对的、短暂的,而依靠强势品牌形象塑造建立起来的消费者认知是较为长久的,可以转化为品牌资产。

2.3.1强势品牌的标准

如何判断一个品牌形象是否为强势?根据LevinL·keller(1998)的观点,品牌形象的强弱可依据以下三标准来评价:

(l)品牌联想的强度

品牌联想的强度是指消费者回忆品牌的难易程度。这一标准用以评价品牌传播是否能在消费者脑海中留下印迹。但是,品牌联想的强度只是反应了品牌回忆的难易程度,至于这种回忆是否正面则不得而知。所以,高强度的品牌联想是强势品牌形象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联想的美誉度

品牌联想的美誉度是指消费者对品牌正面的态度。这种正面态度的形成源自品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消费者需求通常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Park·Jaworski和Mae·Innis(1996)认为对这几种需求的满足需要品牌分别提供功能性价值、体验性价值和象征性价值。品牌价值的高低反映了品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如果品牌能为消费者提供符合甚至超越期望的价值,则品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强,品牌将具有很高的美誉度,而美誉度通常是消费者选择品牌的决定性祛码。如世界级的品牌都能提供高于一般同类产品的额外价值,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很强,因而美誉度也大大高于一般同类商品。这些品牌往往是同类产品的标准。

(3)品牌联想的独特性

品牌联想的独特性是指品牌在消费者脑海中产生的异于竞争品牌的联想。这些差异联想使得品牌能在众多竞争品牌中脱颖而出,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品牌联想的独特性有两个来源:与产品相关的独特物理属性和与产品无关的独特象征性形象。其作用就是在消费者心里烙下了一个清晰的品牌印象,以便在他们购买时产生影响力。由上可知,这三个标准都分别只是强势品牌形象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如果仅仅强度大,那只能说明品牌易被消费者回忆;仅仅是美誉度高,则只能说明品牌给消费者的感觉好;仅仅是独特性强,也只能说明品牌与众不同。惟有当一个品牌联想的强度大、美誉度高、独特性强三个条件同时存在时,品牌才具有一个强势的形象。

2.3.2强势品牌形象的塑造

从传播的角度考虑,品牌形象是品牌传播的结果。一般来讲,品牌传播主要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即品牌识别和营销活动。任何品牌形象的树立都是这两种传播方式整合运用的结果。从整合的前提出发,强势品牌形象的塑造问题可以分解成品牌联想的强度、美誉度和独特性等三个方面。

(l)品牌联想强度的塑造

品牌联想强度的大小是由品牌信息的内容和数量决定的。从广义上来说,品牌信息不仅包括品牌的识别元素(如品牌标志、品牌名称等)和广告信息,果品牌信息能够在内容上吸引甚至打动消费者,那么品牌很容易被记起;而如果品牌信息能够积累,那么消费者也能产生较强的品牌联想。基于此,品牌联想度的塑造对品牌信息的传播提出了两条要求:

①品牌信息的关联性

品牌策划中必须认真研究目标消费者,根据他们的兴趣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广告信息和策划营销活动。根据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刺激信息的重要性是信息接受者高度还是低度关注信息的决定因素之一(张春兴,1994)。消费者因为品牌信息与自身利益相关,而会对展露在其感知范围内的品牌信息主动积极介入,这种信息处理模式通过品牌信息内容与消费者信息需求心理的对接深化了品牌联想的强度。

②品牌信息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空间上的协同性时间上的延续性要求不同时期的品牌信息具有继承性,不偏离一根品牌发展的主线:而空间上的协同性则要求不同形式的品牌信息相互关联,围绕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一个共同的品牌核心来组织传播。所以,对品牌信息在时空上的要求本质上要求品牌管理者应具有战略眼光,应对品牌的发展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规划。这其实就是整合营销传播(工MC)的思想。

(2)品牌联想美誉度的塑造

在消费着购买过程中,品牌选择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度如何,即品牌是否具有美誉度。要使品牌联想具有美誉度,品牌必须具有高于竞争者的功能性价值、象征性价值或情感性价值,并且这些价值能够传递给消费者。因此,品牌联想美誉度的塑造就必须从品牌价值及其可传递性两方面入手。

(3)品牌联想独特性的塑造

篇3

二、医院品牌的建设

医院品牌建设有很多途径,笔者概括为以下三条:

1.提升医疗技术水平,获取行业学术地位。在文化品牌、服务品牌和技术品牌中,医院的消费者即患者最重视的是技术品牌,一流的技术才能吸引更多的患者,使得医院成为人们生病时第一个想到的就诊医院,技术能力是创建医院品牌必不可少的,只有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在行业中获取一定的学术地位,才能深入人心,从而顺利地开展品牌塑造。

2.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医院应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理解患者因病痛而产生的焦虑烦躁等情绪,在服务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从而使患者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医院服务高水平的质量。服务态度不同于医疗技术体现出来的滞后性,而是会在第一时间形成患者更直观的感受,并树立起对就诊医院的直接评价。笔者所在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近年来深入开展了“三百爱心工程”、“无障碍就医”等一系列惠民、便民医疗服务,开设爱心班车接送患者到医院就诊,收费窗口实行敞开式服务,为患者零距离服务等等,通过一系列举措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医院财务部更是提出“五心标准”,即诚心、爱心、热心、细心、尽心。认为只有以患者为中心,树立服务意识,善用沟通技巧,真诚提供优质服务,时时刻刻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我们才会得到患者真心的认可,从而赢得市场。

3.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医院品牌。医院在运营过程中铸造的品牌,应通过媒体中介与患者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使医院品牌被公众认知。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医院可以通过广告和宣传打造自己的品牌。在选择广告媒介时应注意:医疗广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规模选择级别适宜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作为广告媒介。其次,要注意医疗广告成本与广告带来的效益,选用低成本、高效益的媒介。另外,宣传是指围绕医院品牌、先进技术、重要活动组织等进行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引导患者对医疗产品及医疗服务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公众对医院的宣传印象会比较深刻。

篇4

发展战略,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品牌也是一个城市实力的重要表征,它可以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腾飞。[1]品牌工作方面,龙文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培育、社会支持的原则,积极组织实施商标暨省知名字号品牌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同样突出。

目前,全区共有注册商标716 件,行政认定驰名商标1 件,司法判定驰名商标5 件,着名商标35 件,知名商标63 件,商标国际注册20 件,国外注册商标(含港澳台)24 件,企业字号与商标同名83 家。获得省知名字号认定的企业3 家。品牌效应带动了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 年全区有规模工业企业395 家,规模工业总产值164.4 亿元,现价增长30%;产值上亿元企业52 家。工业园区支撑作用明显,蓝田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18.4 亿元,占全区总量的72%。品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龙文区商标品牌同样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篇5

品牌的竞争力已不容忽视。在日益动荡多变的市场条件下,品牌已经成为赢得顾客忠诚和企业求得长期生存与成长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重新审视其品牌管理策略。特别是对于国内的企业,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压力已经直逼本土的企业必须将竞争的水平提升到国际水准,而不是“窝里斗”。

在全球环境下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多地和产品品牌的竞争力联系在了一起,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制约、相互依存的,这是加入世贸之后的中国企业必须要保持清醒的一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某些技术、技能和管理机制。一个连续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开发、培养、不断巩固以及更新,因为即使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也还有可能再瓦解。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在市场上的商品化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企业竞争力物化的表现。

2002年元月12日,在第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谈道,中国企业过去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吃苦耐劳;二是具有廉价的资源;三是有限的产品优势;四是关系网络优势。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只能保持3~5年的时间。加入WTO之后,企业品牌的寿命周期将会大大缩短,这不能不说对现在的本土企业生存来讲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由此看来,与跨国公司相比本土公司最缺乏的就是品牌竞争力,品牌能不能在市场上立得脚,决定着企业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盈利能力。要建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建立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必须具有独特性,按照张维迎的观点,即“买不来”、“偷不走”、“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也就是说,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资源要有这样的特点:没有市场可以买到;要有法律保护;资源本身与能力有互补性;具有组织性,不属于个人;有持续竞争力。品牌作为一种独有的无形资产,具有特殊的附加值它隶属于一定的组织,并且有相应的专利和法律保护,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牌的竞争力也代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满足客户需要??品牌竞争力的核心

未来竞争优势来自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而不是市场营销。其实,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实质就是在努力维系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企业的品牌得以延续和持久。品牌作为一种关系,是基于企业和客户之间相互信任的前提条件下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品牌管理的策略应该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化的。与客户培养和塑造一个感性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品牌关系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要有知名度,让客户获得足够的信息能够充分地了解品牌;其次,要获得客户对品牌的尊重,和客户建立起友谊关系,进而赢得客户的信任;最后,由信任而生成对品牌的忠诚,客户和品牌之间转变为水融的合作伙伴关系。

品牌就等于客户,拥有客户才意味着拥有品牌,满足客户需求和维系客户关系的能力是衡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按照国际著名的普华永道咨询公司的指标,一个企业是否具备客户关系管理(CRM)能力,可从六个方面来加以衡量:(1)企业是不是把客户的信息作为战略性的资源来管理?(2)企业是否评估客户持续的价值?(3)企业如何定义和满足客户的期望?(4)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与客户的价值相匹配?(5)企业是否进行了跨部门的集成?(6)企业是否主动地管理客户的体验和感受?显然,这种能力与最终反映在企业品牌竞争力上的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是一致的。

为什么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会转向以满足客户需求程度为归宿?如今每一个竞争者都具备了模仿其竞争对手产品、服务、系统甚至整个过程的能力,持续保持一个品牌的差异性市场定位再也不像以前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分销推广那样简单,更不能靠广告就可以长期维持一个品牌的形象。即传统的、单一的营销策略已难以奏效,而客户关系的培植具有惟一的不可替代性。

国内刚刚开始流行的CRM管理还只是停留在IT行业进行广泛宣传和市场培育阶段,部分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CRM和品牌竞争力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习惯将客户服务和品牌管理分开来的传统观念,将随着CRM软件的普及和推广应用、尤其是境外跨国公司的促动而转变,能否利用CRM满足客户需要将是衡量和提升本土品牌与跨国品牌竞争实力的指标之一。

三、信守承诺??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建立的关键点

如何给一个品牌建立一种信用,并进而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此而付出比竞争对手高出数倍的价格?世界著名的品牌与识别顾问公司亚太区域(EnterpriseIG)的CEOMikeMurphy这样认为:你的客户就是你的品牌,品牌是一种感觉,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种无形资产,而不是产品本身。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产品的附加值,而不是商品的金钱价值。品牌在今天已变得日益重要。一方面,商业社会品牌具有天然的所有权属性,它可以转变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产品则不能;另外,在信息化的社会,品牌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电子商务环境下,只有强势品牌才能生存下去,而强势品牌则可以创造品牌忠诚。建立强势品牌依赖的基础就是信用。

刚成长起来的本土品牌如何保证消费者对我们品牌的忠诚、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客户资源被跨国品牌掠夺?反思成长中的中国品牌,其致命弱点就是“轻于承诺,耽于信守”。加入WTO之后的本土企业,要增强自己品牌的竞争力,首先要遵循基本的商业游戏规则,这是我们企业与国际企业接轨的第一步。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在《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中有一句话:“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信用经济,而以商业承诺为基石的品牌竞争力核心也必然是信用。入世后的中国市场,最终是一场没有终结的信誉的较量和品牌的角逐。张维迎教授曾多次提到,缺乏信誉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四、管理??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现代企业品牌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单一的品牌架构向多元化转化,因为企业面临的品牌生存环境已经是变化莫测、难以控制的复杂多变的市场。新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化的挑战使得企业品牌的再定位和二次品牌化策略成为一种必然。我们看到许多国内企业已经完成了建立品牌知名度和单一品牌成长的过渡阶段,如联想、海尔、TCL、科龙、海信、美的等,基于单一产品结构成长起来的品牌已经延伸到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中,形

成以母品牌为主体的品牌架构,原有的品牌识别体系和管理体系都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每个企业都在努力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而重新建立和监管一套新的企业品牌架构体系,则更具实质性的意义。包括改变企业的品牌观念,依据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界定企业品牌和专业品牌、事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以及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整合企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品牌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虽然目前这些品牌管理深层的问题在国内还没有成为企业考虑品牌战略的焦点,但中国入世之后企业品牌管理的重心将从视觉转向核心主体。从核心竞争力理论来分析,这是对我国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长期考验。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本性要素是企业自身的素质,内部条件比外部条件更具决定性影响,企业依赖强势品牌获取超额利润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决定了我们的企业在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资金以及生产规模等被动性核心资源方面需要有一个综合平衡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企业里,科学的决策、科学的管理尚未真正形成。据国外一项调查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国际竞争力在47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29位,管理水平居第36位。管理,这个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资源正是中国企业最为欠缺的,而管理能力的缺乏,尤其是品牌管理经验和理论的欠缺所导致的能力的低下,更是阻碍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难以形成的关键。

五、专业化??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后,企业品牌面临着一个如何重新定位和资源整合的管理课题。根据《财富》杂志的统计,全球500强企业中,单项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比重95%以上的有140家,占500强总数的28%;主导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95%的有194家,占38.8%,相关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70%的有146家,占29.2%。这说明500强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最擅长的行业,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多元化品牌。

当然这经历了一个过程。美国企业大规模实行多元化经营是在20世纪60年代,但是这并没有给这些企业带来满意的结果。事实上,不少500强企业因盲目多元化而一度危机重重,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索尼美国分公司、西尔斯、惠而浦、施乐等,多元化发展导致公司资源分散,运作跨度和费用加大,产业选择失误增多,结果致使公司顾此失彼,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受到极大的挫伤。70年代,美国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中,从事多元化经营的占94%,然而这一时期也正是跨国品牌竞争力最弱的阶段。

自80年代末开始,一些著名的公司纷纷改弦易辙,开始调整自己的发展路径。韦尔奇即是在此时接任GE总裁职位并开始了对GE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之一便是进行业务重组,即缩减多元化领域,回归专业化,在要做的领域中争取最优,树立世界性的品牌竞争优势。进入到90年代,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扩张,资源相对短缺,特别是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以及企业之间兼并潮流的兴起,促使各国企业不再单纯追求多元化和经营规模的扩大,相反,通过拆分、重组,将不相关的业务出卖,或变成独立的公司,缩小企业经营范围,使经营业务专业化,品牌单一化。

中国也一样。八九十年代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投入了多元化经营,如今天在国内地产行业被称为第一品牌的万科地产,从创业初期直到最终将地产作为自己的主导行业,也曾经涉足过贸易、模特经纪人、广告业、展览业、服装、葡萄酒等十数种行业。我们看到,在经历了多元化发展之后,国内本土留存下来的都已经是在某一专业领域独具竞争优势的品牌。所以,无论是新兴的海尔、联想,还是百年老店同仁堂、张裕葡萄酒,它们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和跨国企业在自己家门口摆开擂台一比高低,中国武术对西洋拳,走专业化经营发展之路,是我们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增强品牌竞争力的惟一选择。

六、长期发展利益??保持品牌竞争力的源泉

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和投资者的日渐成熟,二级市场年交易总量出现了萎缩的态势,藉此,国内众多券商纷纷报亏。究其原因,无外乎对经纪业务依赖过重使然,一旦行情不好,交投冷淡,券商的收入就会出现大幅下降。加入WTO后,随着国外证券公司的进入和交易佣金制度的国际接轨,券商在经纪业务上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由于经经业务是券商最基础的业务,谁也不会轻言放弃,因此,我国证券公司只有通过塑造经纪业务品牌,才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当前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个产业内厂商分布的状况以及显示产业内市场垄断或竞争的程度。一般用行业集中率指数(CRn)表示,公式如下:

nN

CRn=∑Xi/∑Xi

i=1i=1

式中:CRn—某行业前n家最大厂商的有关数值(销售额、总资产等)占全行业的比重,n的取指取决于计算的需要。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1995年-2002年我国证券二级市场上经纪业务的集中度。

从表1可以看出,较低的市场集中度,折射出目前国内券商在经纪业务上的竞争相当激烈,这和当前的市场状况完全吻合。虽然1995年以来我国券商经纪业务集中度不断提高,但其增长速度较为缓慢,预示着激烈的竞争在短期内将不会有大的改观。

业务趋同率高,缺乏创新我国证券公司业务雷同,同质化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状况,在经纪业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众多券商对经纪业务过度依赖,证券交易佣金收入构成了证券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前,我国证券市场整体疲软,券商之间在经纪业务竞争中更是采取佣金回扣、挖墙角等恶性竞争手段,而在服务质量的提高尤其是经纪业务创新方面乏善可陈。这种局面长期持续,必将导致全行业经营行为的扭曲。

我国证券公司塑造经纪业务品牌的举措

证券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知识服务行业,其品牌效应非常显著。品牌是一个证券公司的标识,这个标识提供了与其他证券公司相区别的特征,是证券公司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性契约。在经纪业务中建立各具特色的品牌,才能实现细分市场,锁定客户群,增强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并以此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而在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实现品牌游离于产品和服务之外而独立存在,取得持续的品牌效应。

经纪业务的品牌塑造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塑造品牌的实际价值,使客户能享受到满意的、有别与其他品牌的服务;二是塑造品牌的吸引力,通过品牌的吸引力的不断增强,提高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打造经纪业务品牌,可以培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和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以此扩大市场占有率,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长盛不衰。

不断拓展业务广度,通过规模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资本规模本身就是一种品牌,较小的资本规模必然会导致业务面狭窄和业务能力不足。在证券经纪业务中,交通便利的证券交易设施、先进的交易设备和高素质的研发管理人才,无不需要雄厚的资本作后盾。而遍布全国的证券分支机构,既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也是公司品牌的最好宣传。所以,资本规模是品牌塑造的前提条件。我国的证券公司资本规模小,总资产不过3000多亿元,平均资产仅为20多亿元,与国外证券公司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从表2中可以看出,美国证券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是我国券商的20多倍,总资产平均是我们的100多倍。因此,我国证券公司要塑造经纪业务品牌必须首先解决资本规模小的问题。

我国证券公司要解决资本规模偏小的问题,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扩展资本规模。资本规模扩张的模式主要有增资扩股、收购兼并、与外资证券公司合作成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发行上市、组建证券控股集团等。证券公司应根据各自的优势与特点,抓住机遇,迅速扩张规模以应付即将到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而实现品牌塑造战略。证券公司在规模扩张中,应当考虑到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对资本的支配能力,然后决定适当的规模扩张速度和程度,也可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分步实施资本扩张的长远目标。

致力挖掘业务深度,通过业务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从本质上讲,证券经纪业务是为满足客户需要而提供的一种金融服务活动,其服务的内容分为基本服务、咨询服务和附加服务三个方面。基本服务是证券公司接受客户委托买卖证券并提供基本信息及资料的服务活动,是整个证券经纪业务的基础,也是目前证券公司主要提供的服务。咨询业务是证券公司根据客户证券投资的需要,而提供的各种分析资料、研究报告和投资建议的服务。附加服务是基本服务和咨询服务的一种延伸,是证券公司为追求经纪服务产品的差异化而提供的特殊服务,是适应市场环境和投资者需求多样化的一种需要。

要塑造经纪业务品牌,创造特色化的服务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证券公司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目标市场不同,合理选择服务产品。证券公司应按照区域位置、投资偏好、职业特点等标准细分市场,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有差别的服务项目。

要促进服务的有形化,形成难以替代的市场品牌。为了保持特色化服务优势,证券公司可将特色化服务附在业务品牌上,使其在市场上具有鲜明的形象标志,并通过大力宣传品牌的特色和内涵,使品牌形象更加鲜明和丰满。另一方面,证券公司应在充分研究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导入“CRM”战略,对基本服务包括设施环境实行标准化管理,树立统一的企业品牌。

要充分运用附加服务手段,进一步创造特色服务优势。咨询服务的优势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逐步体现出来,而采用附加服务手段来创造特色化服务优势则成本较低,形势灵活,见效较快。目前,部分国内证券公司已开始运用这一手段,如推出“商务套间”、“客户俱乐部”、“银证一卡通”等形式。

要不断对创造出的特色化服务进行创新。证券公司必须在交易技术和业务方式两个方面根据市场新需求,积极探索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服务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市场的前列。

综上所述,我国证券公司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品牌塑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树立公司的经纪业务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要,从容应对新形势下的各种挑战,谋取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资料:

1.王良忠,《证券市场基础知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彩林,《内忧外患:我国证券商如何应对》[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6

篇7

(1)第一阶段(1987一1995),摩托罗拉一支独秀

1994、1995年之前,摩托罗拉借助在中国寻呼机市场的影响力,率先进入中国手机市场,在当时,中国引进的移动通讯设备几乎都是摩托罗拉的设备,这一时期,摩托罗拉在中国市场独领,市场份额高达S0%以上。摩托罗拉在当时主要以“专业、高科技”形象出现,其推广诉求点侧重于技术的先进性和高科技所带来的生活便利性,企图建立行业标准,并将自身品牌定义为行业代言人。

(2)第二阶段(1996一2000),摩托罗拉、爱立信和诺基亚三国演义1996年至2000年之间,手机市场一直是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三个品牌在竞争。爱立信和诺基亚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由于当时摩托罗拉占据市场主导,也基本上成为专业通讯技术的代名词,此时这两个品牌在品牌推广上采取了与摩托罗拉不同的方法,避开了技术方面的竞争。爱立信通过明星代言,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甚至在96一97年间有一段时间内超过摩托罗拉成为第一品牌。而诺基亚在进入市场之初,品牌影响力不够,产品线不如摩托罗拉丰富,但在推广中一直都注重塑造时尚有个性的品牌形象,并且推出的每款机型都为精品,在市场上几乎都可以成为主流机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诺基亚5110,在当时就以高档的手机产品,中档的手机价格,创造了一个手机神话,市场份额急剧上升,最终在1998一2000年之间后来居上,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大哥大。这一阶段手机品牌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三大品牌之间激烈的市场争夺战,所占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至利浦、西门子、阿尔卡特、索尼等多个品牌虽然也进入手机市场,但是只能瓜分不到20%的市场份额。在这一阶段末期,进入新千年,爱立信开始出现危机,市场地位急速下滑,使得“三国演义”格局变为“两雄争霸”。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开始,国产品牌开始登上中国手机市场竞争舞台,进入市场短,品牌影响力微弱,产品本身也没有什么竞争力,在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地位。国产手机在当时还处于学习、积累的阶段。

(3)第三阶段(2001至今),国外、国产手机群雄并起

从2001年以后,国产手机经过两年的准备,开始发起冲击。面对洋手机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起来的种种壁垒,国产手机采取的策略,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以整体国产手机形象出发,通过明星代言在短时间内提升知名,然后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突破。如厦新的精品手机策略,TCL的宝石手机策略,波导的自建通路策略,等等。据市场销售监测,截至到2003年5月底,国产手机的市场销量己经占据50%。而西门子、阿尔卡特、飞利浦、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也看中中国手机市场的潜力,逐渐加强在中国市场的力度。众多手机品牌已经开始逐步打破摩托罗拉、诺基亚两大巨头控制市场的竞争格局,走向多元化的竞争局面。

3.2国产手机市场国内外手机品牌现状

从1987年开始,中国手机市场容量由小变大,手机品牌数量由少变多,国产手机力量由弱到强,经历了众多的市场变迁和品牌演变。品牌价值,一个看似模糊的概念却能关乎一个企业的生命。有观点认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是品牌的经济,品牌经营是手机企业在市场竞争取胜的一把利剑,企业拥有一个良好的品牌,就意味着它拥有一笔无价的资产。于是,在“叫嚣乎东西,挥突乎南北”的一场市场掠夺战之后,在吵够了规模,说腻了产量之后,开始变得冷静的商人们也开始关注起手机的品牌价值这个他们曾经看起来有点不现实的新话题。

3.2.1国产手机市场品牌格局

从2001年7月开始,我国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但我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只有近11%,与发达国家40%的普及率有很大差距,这说明中国手机市场潜力巨大。但同时,巨大的增长空间也令竞争变得空前激烈,每个品牌都有占据行业老大地位的机会。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0多个品牌在争夺手机市场,国外品牌以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星、西门子为主,国内品牌以TCL、波导、科健、联想为主。从“赛迪手机调查”所获取的调研数据看,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三星等品牌在国外品牌中呈现较高的认知指数,分别达到了87.2、84.6、81.7和80.2,成为国内手机消费者最为青睐的国外品牌,而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品牌因为整合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品牌认知度出现明显下降,与此同时,部分日系品牌认知度也有略微下降。在众多国内品牌中,海尔、波导、夏新、联想等品牌认知度稳中有升,认知指数分别为82.6、80.8、80.1和79.4,由于上述品牌在产品质量、服务保障和新品创新等方面的良好表现,让消费者对上述品牌情有独钟。根据市场数据可以将主要手机品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主导型:诺基亚、摩托罗拉;主力型:波导、TCL、西门子、三星和科健;游离型:厦新、康佳、阿尔卡特、飞利浦、索尼、NEC、爱立信、海尔、东信、联想;游击型:首信、京磁、CETC、海信、浪潮和拓普、创维等;可以看到经过几年来的混战,手机品牌结构出现分化,使得手机市出现多元化的品牌格局,新的市场格局和品牌格局已经形成了。

(1)表现为洋品牌阵营的分化如洋品牌中的三星和西门子的崛起,爱立信的衰弱。形成层次为:两大巨头(摩托罗拉、诺基亚)+二流品牌(西门子、三星)+其他品牌;

(2)表现为国产品牌阵营的分化如以TCL、波导、科健、厦新为代表的优势品牌脱颖而出。形成层次为:国产一流品牌(TCL、波导、科健)+国产二流品牌(厦新、康佳、东方通信、海尔)+其他品牌;多元化的品牌格局表明了各个手机品牌所面对的竞争都是全方位的,面对任何一个对手都不能忽视,也不能掉以轻心。品牌结构的分化同时也揭示了品牌分布的不稳定性,这也预示着对于任何国内手机厂商来说,只要战略对路,战术对头,在不断的市场洗牌过程中,完全可以从洋品牌中抢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样对于洋品牌而言也完全可能重夺江山,国内手机厂商的地位并不稳固。在最新的中国手机市场销量监测中,国产手机的销售额虽然占到了50%,但是这种实力更多的体现在销售方面的实力,它们所取得的市场份额更多的是靠营销手段和营销创新来完成的,从品牌忠诚和品牌预购情况来看,国产手机依然没有形成对抗洋手机的品牌影响力,因此,从总体上讲,国内品牌的手机生产厂商还没有完全形成对抗国外品牌的集团实力。虽然已经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极大多数的国产手机所面对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品牌劣势、技术不足等等),在不断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仍然存在太多的变数。

3.2.2国产手机市场结构分析

(l)消费群体结构分析

据新生代调查,中国手机市场品牌消费群体结构分布的特点为:①第一阵营三大品牌基本覆盖所有群体②其他阵营诸品牌依靠细分致胜.可以看出:①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三大品牌由于产品线丰富,几乎覆盖了所有消费群体,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人口特征,这也是它们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主要原因。②TCL手机的消费群体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女性比例高达相关。61.3%,尤其集中在年轻女性,这与其产品设计及明星广告策略密切

③爱立信、飞利浦、波导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年男性区域,机在外观设计上普遍具有男性化特点。其中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语更是强化了男性消费者的购买倾向。这些手的广告

④阿尔卡特和松下等手机品牌中的新秀,其目标消费群相应地集中在低龄段,且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2)区域分布结构

新生代调查发现中国手机市场品牌区域分布的特点为:①国际品牌在一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占据较大优势;②国产品牌的竞争优势在二、三级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以摩托罗拉和波导为例,两个品牌的交叉区域并不很多,波导明显采取了“退而求其次”的战略,主动向二级城市(诸如合肥、武汉、重庆等)发展。面对国际手机强大的品牌和在位优势,“农村包围城市”成为诸多国产品牌的突围策略。

(3)品牌忠诚度分析

手机是介于耐用消费品和快速消费品之间的中间产品,在中国市场上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由于手机的功能不断创新,造型不断变化,新品层出不穷,价格变化频繁,再加之电信网络的不断完善,消费者持有手机的更新速度要远远高于大多数耐用消费品,但又不像快速消费品那样频繁。表现在忠诚度上,手机的指数要低于其它耐用消费品,但又高于快速消费品。从总体来看,手机品牌忠诚度指数显现出以下现象:

①老牌劲旅风采依旧:同市场份额一样,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仍然排在前三,并远远高于其它品牌。

②专业品牌优势明显:与专注生产通信产品的专业化品牌相比,由其它行业涉足手机生产的松下、海尔等品牌的忠诚度则有待提升。

③昔日英雄英姿不再:爱立信的衰落导致其品牌忠诚度只位居中游,并

有被部分国产品牌赶超的迹象。

④国产品牌略显逊色:国产品牌的增长速度已全面赶超国际品牌,但总体忠诚度还较低。缺乏核心技术优势,位居产业价值链的下游和低端国产品牌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海尔的市场份额虽然较低,但忠诚度却高于其它国产品牌而处于第二梯队,这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其家电强势品牌的有效延伸。

3.2.3手机品牌消费理念已成形、消费行为趋于成熟

随着消费者对手机特性的日益熟悉,消费者的购物意识也在走向成熟,品牌作为一个企业的技术实力、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体现,为消费者在选择产品上提供了可信赖的依据和保障。消费者对产品的品牌、价格、质量、功能、外观、服务、广告宣传等不同反馈的情况可以看出,国内手机用户消费已经变得十分理性。他们对价格、外观、广告宣传等敏感指数已经降到很低的程度,分别为46.8、16.5和12.8,相对2004年而言,外观和价格敏感度有较大幅度下降。在品牌、质量、功能及服务方面,消费者依然最看重产品的质量,其敏感指数为76.6,产品的质量问题为大多数消费者所青睐。从相关的调研结果看,摩托罗拉、波导、海尔、和夏新等品牌产品质量深受消费者青睐,获取“用户满意质量奖”也并非意外。其次是功能和品牌,消费者敏感指数分别为62.3、60.4,消费者对功能和品牌的认可度已经基本相当

3.2.4手机行业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相对成熟

中国手机市场的商机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手机的需求量来自于新增加的手机用户和汰旧换新的需要,新增用户和换机率保证了市场的增长空间,主要以推出新机型及降价来刺激市场。随着服务商竞争的加剧,CDMA网络的不断完善,入网费、通话费相应的调整以及手机价格的不断下降,将极大的刺激消费者的潜在购买力,市场需求会大增。欧洲等国家的发展经历都表明移动通信普及率最终会超过固定电话。这几年来虽然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增势强劲,移动用户数是世界第一,可是普及率依然很低,仅为14.95%,低于固定电话普及率30.22%,与世界其他通信发达国家的平均普及率50%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移动电话的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需求特点的新变化,为手机生产厂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会。这是中国移动通信继续增长的基础,未来市场潜力十分巨大。目前,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和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手机产量约占全球的1/3,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生产大国。以2003年上半年的数字为例,我国累计生产手机(含GSM、GPRS和CDMA)219.67万部,销售手机8003.02万部,其中出口3686.69万部,国内市场销售4316.33万部。从生产情况看,上半年GSM、GPRS手机累计生产7183.72万部,增长50.1%,CDMA手机累计销售1035.95万部,增长344.9%;从销售情况看,GSM、GPRS手机累计销售7078.59万部,增长48.8%,CDMA手机累计销售924.43万部,增长341.2%;从出口情况看,GSM、GPRS手机累计出口3157.88万部,增长51.4%,CDMA手机累计出口528.81万部,增长503.7%。从总体发展态势看,手机市场供需两旺,

3.2.5手机品牌已具有一定的品牌资产价值

2002年一2003年度手机行业报告对目前手机市场现状进行了深度分析,结果表明:

(l)目前手机市场的整体竞争格局是手机市场品牌分布机构呈现出明显的三大层级:表现在品牌竞争力指标上,摩托罗拉(68.18)、诺基亚(57.59)和三星(41.13)共同占据第一阵营,遥遥领先于第四位的西门子(12.61);后者与TCL(10.72)、波导(7.16)组成了第二阵营;而更多的国产品牌,如海尔、康佳、夏新、科健等则跻身第三阵营。

(2)品牌成长指数清晰的反映出国产手机将成为未来中国手机市场的主力军,中国2003最具成长性的手机品牌前六位均为国产品牌,依次是:康佳(134.67)、TCL(127.53)、夏新(125.09)、波导(121.81)、海尔(121.47)、科健(113.72)。虽然国产手机在“核心技术”这个品牌发展的瓶颈上并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参考了韩国三星的经验(没有研发领域内的“核心技术”但手机品牌资产价值已经超过3万亿韩元),可以看到我们国产手机的已经具有一定品牌资产价值。

3.3手机企业在品牌运作上的努力与尝试

篇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区域经济,就是在不破坏竞争机制的基础上,发展品牌资本及其共生关系。品牌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共生与竞争两类,并且是此消彼长的。可是,经济学家们往往关注品牌资本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忽视共生关系,导致区域经济理论处于乏力状况。许多地区的行政长官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态度上支持,却不知如何落实这一战略,盲目地招商引资,粗放增长方式至今还在延续。这一切都说明,品牌资本共生规律还没有受到中国经济理论界重视。

在不存在城市关键资源尤其水资源瓶颈的条件下,品牌资本的存在与发展具有空间结群性,即每一品牌资本往往是同一城市(地区)其它品牌资本存在和增长的有利条件,这就是品牌资本共生规律,或叫做“品牌资本的社会性”。所谓“一花引来万花香”,用来比喻品牌资本共生,是很恰当的。在不存在资源瓶颈的条件下,只有较大的城市(地区)才能容纳较多的品牌,从而形成共生的局面。由于城市拥有较大的市场规模、丰富的人力资本、发达的交通和信息环境、良好的市场秩序和优越的区位,往往是品牌资本共生的理想空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区域内品牌之间的关系,是共生与竞争的对立统一,而且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了品牌之间关系的性质究竟是以共生为主还是以竞争为主。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以取缔竞争来发展共生,因为如果那样做了,就等于取缔了市场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争夺资源。只有将品牌纳入一个具有更大资源秉赋的市场上(常常表现为扩大城市规模),才能更好地发展共生关系。所以,对于发展品牌资本共生来说,城市的选址或者城市布局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品牌资本共生规律的论证

品牌资本共生规律是存在的,这可以通过品牌资本价值、市场规模、非均衡和效率理论加以证明。

首先,品牌资本共生规律可以由品牌资本价值理论或交易成本理论加以证明。品牌资本就是一个品牌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方面的价值,单位是元。品牌资本价值的数学表达公式是:

,(x.)代表因获得第i类外部公众的信任为某品牌(商号或注册商标)带来的潜在价值(是由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的节约,以及公众多向度支持带来的价值),它是第i类公众信任总值x:的函数,单位是元。Q.是第i类公众就其手中资源的交易而言对某品牌的信任值,可以采用0、1、2、3、4分别代表信任梯度中的不信任、有点信任、比较信任、很信任、完全信任。(注意:不同类型的公众,其评价项目是不同的,比如消费者关注产品,而政府可能关注税金额度,银行则更关注还款);K。指第i类公众因资源规模及其稀缺程度而产生的意见权重系数(科技发明成果和社会影响力也是公众所拥有的最重要的经济资源);D:是指第i类公众因拥有的区位而产生的意见权重系数,一般来说,公众所拥有的资源离企业的距离越近(意味着运输成本越节约),D.越大。由于D与企业所处的地理区位(或社会网络区位)有关,所以处于都市的企业,拥有近距离的重要公众(如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高校等公众类型),其品牌价值总是高于边远地区的企业。如青岛有六大驰名品牌,这六大驰名品牌构成其它企业的实力强大的公众资源,青岛便能吸引许多世界级品牌、跨国公司和大项目纷纷落户青岛,这就是品牌集聚效应。此外,D的大小也与公众所处的政治、经济区位有关。比如说,处于市场开放国家的公众,其拥有的资源易于流出,D值就越大;再比如说,友好国家的公众,其拥有的资源易于被取得,D.值也越大。很显然,品牌资本价值由其拥有的公众规模和结构所决定。如果某一地区已经存在知名品牌,这个先在的品牌资本主体(企业)就可能成为其它品牌资本主体(其它企业)的顺意公众资源,从而相互提高品牌资本的价值。这一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品牌资本共生规律,或品牌资本极化聚集现象,也可以解释经济领域的“傍大款”现象。凡是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品牌主体,都可以成为第一、二产业品牌主体的公众;终端品牌主体都可以成为上游品牌主体的公众。以品牌资本价值理论证明品牌资本共生规律,是建立在降低交易难易程度和交易成本基础上的。

其次,品牌资本共生规律也可以由市场规模原理予以证明。一般而言,某一地区如果已经有某些品牌落地,那么,这个地区的就业规模往往扩大了,市场购买力也增大了,有利于新品牌成长。新品牌资本进一步扩大了就业规模,市场购买力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其它品牌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品牌资本的发展,往往吸引人们向这一地区聚集,从而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加速这一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推动包括企业品牌在内的整个城市品牌资本价值上升,提升与外部的互动力,凝聚人才和品牌资本,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如果排除各种偶然因素,我们会发现,城市品牌资本价值的提升,是品牌资本共生不断发育的结果。反过来,城市品牌资本价值的提升,必然促进可再生资源的聚集,从而引发新一轮品牌资本共生。品牌资本与整个城市品牌资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依存关系以人口规模作为支撑,同时被资源尤其水资源瓶颈所制约。

再次,品牌资本共生规律还可以从品牌资本共生与竞争关系的非均衡分布原理予以证明。品牌资本的共生关系与竞争关系在不同经济领域之间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如果不存在水、电、油等自然资源的瓶颈(必须依托可靠的城市布局),那么,总体而言,品牌资本之间的关系是以共生关系为主,以竞争关系为辅的。这是因为当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多,不同经济部门的品牌资本之间、不同行业的品牌资本之间、尤其同一行业的上下游品牌资本之间,存在密切的经济依存关系,他们之间以共生关系为主,以竞争关系为辅。上述品牌资本之间虽然也可能存在竞争,比如争夺银行贷款资源,争夺投资场所等,但发生的频率较少,总的来说,是以共生为主,以竞争关系为辅。而瓜分销售市场的竞争,主要发生在生产、经营相同或可替代产品的企业之间。这时,不同品牌资本之间的关系,是以竞争关系为主,以共生关系为辅。生产、经营相同产品的品牌资本之间也存在共生关系,比如说遭遇出口关税上调的时候,这些品牌资本主体就可能联合起来,形成一致而强大的声音,甚至影响政府的决策,但这样事情发生的频率较小。相对于越来越细的社会分丁所形成的品牌资本共生关系而言,竞争关系存在的领域十分狭小。这就在规模上决定了品牌资本共生关系居于主体地位。

最后,品牌资本共生规律还可以从服务效率理论予以证明。众所周知,服务业规模是基于生产规模与生活规模基础上的,如果生产规模与生活规模较小,服务业的生存就发生困难,就不会聚集门类齐全的服务企业,这将导致第二产业的生产企业的效率低下。一产、二产与三产之间的依赖关系决定了品牌向城市聚集的动机,是追求效率,或者说,城市比乡镇拥有更高的效率。

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证都可以证明品牌资本共生规律的存在。但是,这四个方面的论证都是有前提的,即首先假定不存在城市关键资源尤其水资源瓶颈。这个假定如果被,那么,品牌资本之间的关系将发生质的改变,即竞争将成为主要方面,共生沦为次要方面。这一结论对于当代中国的城市布局具有极大的价值。

三、品牌资本共生规律的经济学价值

品牌资本共生规律的经济学价值,在于它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原则。具体而言,品牌资本共生规律的经济学价值,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篇9

品牌对于服装犹如生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制胜已经成了服装企业间竞争的不二法则。很多企业为扩大规模、提高经营绩效,让自身在同行业中站住脚、站稳脚并有更大发展,开始对服装品牌进行延伸。我国在过去的10年里,品牌运作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品牌延伸。

1服装服饰类内延伸

服装品牌的延伸最常见发生在服装服饰类之间,这种延伸可以分为3种情况:一是服装不同类别之间的延伸;二是服装向服饰的延伸;三是服饰向服装的反向延伸。众所周知,浙江是全国的服装大省,雅戈尔、杉杉、罗蒙、报喜鸟、庄吉、步森等已成为中国服装界最响亮的品牌。我们先来看看这些企业的延伸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这些服装企业普遍采用了品牌延伸策略,由单一品牌转变为综合性品牌。如雅戈尔由衬衫向西服、西裤等多种产品方向扩展。实践证明,对于服装不同类别之间的延伸,是被企业普遍采用。而且往往是成功的。

表1同时显示,有些企业(如庄吉、罗蒙等)在服装与服饰之间进行品牌延伸,其基本特点是在服装品牌有相当知名度和美誉度后,向服饰类品牌延伸。这是国内目前比较常见服装与服饰的品牌延伸。由于服饰是用来点缀服装的装饰品,凸现着装或增加美观的附饰,由服装品牌到服饰的延伸,比较容易成功。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内服装品牌企业都不再局限于生产服装,他们更多地是向服饰进行延伸。

第三种,服装与服饰之间的品牌延伸模式是从原来生产服饰的向生产服装发展。在国际上,意大利的著名品牌普拉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普拉达最早是经营精美皮箱、皮包、皮夹及其他饰品,到现在已有男女服装、内衣、鞋子、配件等多种品类,而且非常成功。在它推出的品牌延伸产品——服装中注入了前卫的元素,融合了传统与时髦,表达了优雅的精致感和浓浓的书卷气,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和喜爱。

国内从服饰到服装延伸的企业也有不少,但似乎又很难有突出的例子。分析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归因于服饰到服装的延伸难度系数较大。—方面与原有服饰品牌的美誉度、忠诚度等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很多原生产服饰的企业,不具备足够的资金、设备等,从而限制了企业扩大规模。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可以有相应的解决方法:第一,可以采用副品牌策略,每个副品牌都可以利用原来主品牌的品牌资产,沾主品牌的光,而不须投入大笔广告推广费用重新建立一个品牌;随着副品牌不断推出,还可以提升主品牌的美誉度。此外,一旦副品牌延伸失败,比起直接用主品牌来延伸产品的副品牌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轻品牌延伸的风险。第二,服饰企业可以考虑与国内外服装企业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得所需,从而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国-2服装档次间的延伸

服装品牌通常分为3个档次,最高档次的品牌是设计师品牌,其次是一线品牌,再是二线品牌。所谓品牌的档次延伸就是指品牌由较高档次的服装向较低档次服装的延伸,如由设计师品牌向一线品牌延伸,或者是由较低档次的服装向高档次服装延伸,如由二线品牌向一线品牌延伸。

国际上最著名的品牌几乎都是设计师品牌,如皮尔·卡丹、香奈尔、范思哲、瓦伦蒂诺等。设计师品牌服装大多为贵族和富有阶层服务的服装品牌。因此,设计师品牌服装的市场非常有限。不可能让其发展为一个有很大规模的企业和品牌,通常的做法是进行品牌延伸,由设计师品牌延伸产生出一线品牌甚至二线品牌。

当前国内外的一线品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设计师品牌延伸而来的品牌,这些品牌的基本特点是在设计师品牌的前面或者后面加上一个字或词,构成一个新的品牌,这个加上去的字或词我们通常称为副品牌或次品牌;另一类是生产经营企业的品牌。国内大部分的服装一线品牌都是企业原创的品牌而非设计师品牌,如雅戈尔、罗蒙、金利来、白领等。

二线品牌是面向中低收入者的服装品牌,或者说是一个大众化的服装品牌,更多地强调服装品牌产品的实用和性价比,通常的说法就是价廉物美。这种品牌往往不追求品牌的附加价值。主要强调服装质量的可靠性和产品的实用性,买的放心。穿起来感觉也比较合适。

3种不同档次的品牌,每一个和每一类成功的品牌均有其独特的品牌核心价值和品牌定位,在品牌延伸时,必须充分考虑。一般来说,若这一核心价值能包容延伸产品,且产品属性和品牌形象不相冲突,就可以大胆地进行品牌延伸,否则就不宜延伸。也就是说,品牌延伸不能与品牌核心价值相抵触。

因此,要实现服装品牌的跨档次延伸就比较困难。无论是向上延伸还是向下延伸都会有问题,特别是以档次、身份、地位及文化象征为主要卖点的服装品牌,一般很难兼容中低档次产品。因为人们在购买高档次服装时,所追求的不是局限于该服装的物理属性,他们更多的是追求这个服装品牌所带来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感受顶级品牌带来的无尚荣耀。

一般情况下,一家生产较低档次服装的企业和它的品牌,很难向较高档次延伸。因为消费者的思维定势和他们无法相信品牌服装价值的升高。企业要使提升品牌档次的延伸得到成功,还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改变消费者观念,改变该服装品牌在人们心中的定位,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由较高档向较低档延伸时,要注意的是不能因延伸而毁了品牌原有的价值,比较明智的方法是采用主副品牌组合的策略。总的来说,服装品牌的向上延伸比向下延伸更难。

3年龄延伸

篇10

新联想要实现从中国品牌到国际品牌再到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的跨越,还必须解决以下两大问题:一是如何把Lenovo与Think两个品牌进行最佳整合。从目前看,Lenovo与Think的品牌价值和品牌知名度差距很大,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的评估,联想品牌价值只相当于IBM的1/8。这不仅仅只是技术、知名度、资金实力的差距,更是产品的差距。新联想整合品牌,最终要落实在产品上,只要不断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最高性价比的精品,并为这些产品提供无可挑剔的全球化服务,才能赢得用户的忠诚度、最大限度地去覆盖市场,最终赢得全球市场的更大份额。二是联想不仅应该实现市场国际化,更应该实现管理和运营的国际化。这仍然是跨国并购带来的整合问题。例如,在渠道整合中,如何克服老联想与原IBM供应商和渠道商的重合和冲突,解决老联想与IBM全球PC部门客户资源的重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和勇气。又如在人员管理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文化融合,如何解决两家公司员工的文化背景、知识年龄结构的碰撞、竞合,则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耐心。

本文通过对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实施策略和联想品牌国际化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提出了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成功的两个核心要素。

一、新经济时代的品牌国际化战略趋势

关于新经济是救世主还是撒旦的争论在经济学家中目前还未定论,但新经济的两个基本特征川是无疑的:一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随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强,资本、技术、服务的跨国扩张也越来越频繁。今天,市场竞争集中体现为发达国家成熟的运营机制、先进的文化、技术与发展中国家滞后的企业经营观念、操作水平之间的竞争,更体现为国际品牌之间的竞争。二是知识经济与文化的融合,知识与文化似乎毫不相干,但在市场的经济行为中,只强调知识的作用是不够的,在市场的整合与创造方面,没有文化的扶持就不能形成现时的优势。在当前,融合了知识的文化创造能力已经成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给品牌带来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企业品牌在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同时,也面临着广阔的合作空间。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正在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导致品牌的跨国家和文化传播,全球化的趋势也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无可回避。另一方面,从国内看,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国加人WTO以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不论是否自觉,是否愿意,中国品牌已无退路,不可能偏安一隅。开展国际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国内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由此可见,品牌国际化战略是企业顺应新经济时代品牌竞争环境的大势所趋。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自身必须加强与国际市场、技术和经营观念的融合与接轨,集中精力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形成品牌的核心竞争优势。品牌向国际市场扩张,走国际化战略道路是品牌发展壮大的唯一出路。国内品牌采用国际化战略的企业既包括在海外上市的国有大型企业,如:中国人寿、中石化、中海油等,又有青岛海尔、华为等一大批民营企业。所采用的具体策略也各不相同,如青岛海尔的海外工厂模式,长虹的国际营销网络模式,深长城的成本换市场模式,联想的以资金换市场模式和华为的走技术与标准国际化模式。笔者以为,联想和华为的国际化战略模式应当是最为成功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模式。

二、联想品牌国际化的内在动力

联想的“品牌国际化”道路是必然的抉择。首先,根据IT行业性质来分析,T1’产业本来就是一个国际产业,联想则是该产业群体中的一员。国外产业链转移分解到了中国,作为企业,联想应该综合利用国际资源,进行生产并提供给世界各地。其次,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联想必须勇敢走出去。因为联想产品在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很大了,已处于一个绝对领先的地位。

联想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非常明显,规模采购带来的成本优势、渠道建设的通路优势、服务网络广阔及时的优势、对国内市场敏锐的触觉和对国内消费者心态的良好把握、以及在国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细分市场、产品定位都是联想的强项,联想产品策略往往是竞争对手的风向标,HP,DELL等国际厂商在中国市场也不得不跟随联想变化。在市场占有率方面,19%年联想就首次超越了国外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市场第一,并且持续6年稳居榜首。在亚洲市场,联想也荣登亚太地区PC销量榜首。但在国际市场,联想与戴尔、东芝、惠普等国际电脑品牌相比,无论是在渠道、研发、标准都不占优势,甚至年销售额也只是这些品牌的几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所得会比继续在国内圈地、增加投人更有效益。因此,联想要想继续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提升其品牌国际知名度,扩展国际市场空间。显然,走品牌国际化战略是现实选择。

三、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策略

2003年,联想把标识由“Legend”改为“Leno-vo”,这是因为“Legend”在海外已经被注册。其实这是联想为海外扩张所做的准备。因为在他们踏上国际化征程时,“Legend”已经碰到了天花板。可以说国际化是联想两代人的理想,国际化是联想一定要做的。2004年3月,联想成为奥运会TOP赞助商,这对联想来说是其品牌国际化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生意是体育而后是电脑,如今联想两样都涉及了。在奥运期间联想集团将为国际奥委会提供台式PC、笔记本电脑、台式打印机、服务器、手持计算设备与计算机相关的存储设备、数据网络设备和服务、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安全系统设备,这一切都涵盖联想核心的一类产品和部分三产品。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联想的目标是和当年的三星公司一样,搭乘奥运,一举成名。2008年北京奥运为联想提供了一个提高品牌影响力的绝佳机会。

2004年是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实施最重要的一年,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对于联想来说是一次以资金换市场的行动,对于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12月8日,PC占有率全球排名第八的联想集团,宣布收购最大的IT公司—IBM(IBM,NYSE)的全部PC业务,而IBM的PC业务目前以5.6%的占有率位居全球排名第三。对于本次收购,联想看中的并非有形资产,而是蕴含于IBM品牌后巨大的无形资产、客户资源和商誉,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高科技公司最大的一桩海外并购案。完成收购后,按照双方2003年的销售业绩计算,新联想全球的出货量达到了1190万台,销售额一举升至120亿美元(此前联想的年销售额只有30亿美元左右),以7.8%的出货量成为仅次于DELL和HP的全球第三大PC厂商。不仅如此,联想还获得了IBM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全部知识产权、遍布全球160个国家的销售网络、1万名员工,以及在为期5年内使用“IBM”和“Think”品牌的权利。这标志着联想正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跨国公司,联想的品牌国际化战略结出了硕果。

四、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面临的挑战

尽管完成收购的两个月后新联想就传来盈利的消息,与TCL的深陷泥潭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决不意味着联想的品牌国际化道路的一帆风顺。从长远看来,新联想还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联想收购IBM电脑,还是IBM.控股联想?

联想能完成收购IBM的PC部门,就联想来说是贯彻其品牌国际化的既定战略,另一方面,IBM愿意将PC业务卖给联想也有着自己的算盘。从1998年开始,IBM的PC业务就已陷人亏损,当年亏损额近10亿美元。此后,虽然IBM采取多种方式试图重振PC业务,但是在整个集团逐步向软件与系统服务等领域转型的情况下,其PC业务起色不大,近年来一直在赢利与亏损的边缘徘徊。此前,有传言称富士康、东芝等企业都曾经有意收购IBM的PC业务,但是IBM最终选择了联想。IBM看中联想的不仅仅是因为联想发展势头,更看中的是双方优势互补的合作前景,特别是在联想背后的中国市场。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最终的收购价格比外界预计的低了很多,但同时IBM获得的联想的股权也比猜测的高出不少,此前外界曾猜测IBM可能获得联想5%的股权,而结果却是18.5%,IBM因此一跃成为联想集团的第二大股东,对联想的未来发展已经拥有了发言权。但是,对于IBM这样的跨国公司来说是很难满足于仅仅18.5%的股份,笔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持股份额会发生某种形式的变化。

(二)国际化战略的难题—跨文化整合

收购IBM事件本身,对提高联想品牌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学习跨国公司的优秀管理制度、整合公司文化都有极大促进作用。然而进驻IBM海外机构、利用IBM海外渠道,进而整合IBM的公司文化为新联想所用则是更重要一步。尽管联想和IBM认为此次并购是一个双赢的合作,然而外界对此事的看法却不乐观。就在宣布收购事宜的当天,IBM在纽约股市的股票价格下跌了1.57美元,报收于%.10美元;同时,联想集团在香港股市的股价也下跌了0.1港元,跌幅达3.7%。此后,IBM股价在每股97美元上下浮动;而联想股价一路下跌,截止至当月10日,每股价格已经从9日开盘时的2.7港元降为2.4港元,跌幅高达10%以上。

联想和IBM之间的交易可能也面临业界其它许多合并案的命运:两家不同文化的公司整合失败。联想在收购IBMPC业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而除了资金的紧缺、不同业务的融合,最重要的风险在与不同的文化背景、采购和销售渠道、品牌、管理方式相互融合的困难。从最近的情况来看,中国品牌的跨文化整合案例也并不乐观,联想刚刚完成的并购很容易让人想起一年前TCL收购法国汤姆逊案,当时久久在国际化道路上未有大突破的李东生决定以收购的方式到国外开疆辟土,但不久前TCL的财报显示,两次大的收购在短时间内拉低了TCL的利润。

(三)市场压力—新联想难以承受之重?

成为第三大PC企业后,联想实际与前两名DELL,HP的差距依旧很大,但联想已不得不面对DELL,HP的直接竞争,与此同时,新联想全球采购成本的下降幅度有限,至于提高采购规模,进一步扩大成本优势,对于联想国际化并没有太大意义,DELL和HP的采购规模和成本依然更具优势,现有条件下联想几乎也不可能提高销售价格。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只有节约日常运营费用。然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为了挽留客户,IBM和联想可能需要在产品价格上向客户做出适当让步,而这其中成功地留住关键员工是IBM和联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让他们流失将给联想带来很大的损失。这使得联想节约运营成本之路在短期很难实现。

此外,惠普、戴尔和东芝一直对IBM原有的客户资源虎视耽耽,极有可能趁新联想立足未稳,抢夺原IBM的客户,并通过说服一些动摇的客户转向它们的阵营。低价格也是作为他们争夺IBM和联想的业务的有力武器。最后,新联想还必须面临资金链紧张的难题,收购完成后,联想市场部已经停止许多推广计划。而在海外市场,如果联想不能快速在收购后进行一系列市场活动,收购行为带来的品牌影响力会随时间推移大打折扣。最终这不仅会使IBM电脑的品牌价值下降,也会威胁到联想在国内和东南亚第一的市场份额。

(四)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的关键—成本控制与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