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7: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一化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掌握情况,给予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速度与内容。
3.诱导挖掘学生的优势,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差异性”教学在课堂堂中的实施,有效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一切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出发点,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构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
二、课堂实施,构建差异性教学的生成
1.课前诊断,差异性教学实施的前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上课之前没有老师的认真预备课和批改作业后了解各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能清晰某些知识点在讲授过程中的障碍,那么这堂课就会出现满锅烧的现象,就会出现基础好的同学吃不饱,基础薄弱的同学吃噎着的状况,这是实施差异教学的大忌,所以没有诊断,差异教学将无法有效地实施,课前的诊断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可以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实施有差异性的教学。
2.独立思考,差异性地掌握学生情况
“差异性”教学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结合,充分结合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建立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跳一跳,够得着,再跳一跳,争够着”,将学生内心战斗的欲望激发出来。同时,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在认知上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性教学。学生积极调动自己对原电池的理解,很快写出了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利用双线桥法分析出了其中氢气失去电子应该做原电池的负极,氧气得到电子应该做原电池的正极。然而学生在书写电极反应时,却认为氢气失去电子应该生成氢离子,氧气得到电子应该生成氧二负离子,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认知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思考氢氧化钾溶液的环境下,这些离子是否共存,应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与反应,这一点拨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使他们对相关原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独立思考不仅使学生找到了知识点的理解瓶颈,也使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结合学生认知进行点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突破。
3.合作交流,差异性地进行思维互补
使每个学生能有所提高、收获,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模式,组织学生进行积极表达,利用学生之间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维进行碰撞,给学生留出充足的交流空间,鼓励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避免部分学生做课堂的“旁观者”,使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例如,在学习“同分异构体”时,作为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学生往往不能形成清晰的思路,不是漏掉就是重复出现,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利用学生不同的思维角度综合攻克,从而得出“同分异构体”全面科学的判断方法。教师引导:刚才学生对C6H14的同分异构体进行了查找,下面进行小组内展示交流,查看一下自己答案是否正确,总结查找同分异构体数目的方法。学生向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答案、方法,阐述自己的方法如何科学、全面、系统,并对不同的结果进行积极的讨论,将自己漏掉的补上、重复的删掉,相互学习优点、借鉴好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完善和修复。教师要积极鼓励思维敏捷的,帮助思维薄弱的,在师生、生生的共同努力下,总结出了“缩减碳链法”,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提高,对知识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合作交流中,每个学生都想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技巧,每个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开动大脑、建言献策,有效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4.即时生成,差异性地引导能力运用
“差异性”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成,认真地对待每个学生的问题,真正地做到了平等交流。面对课堂上学生的错误生成,教师不能急切地给学生讲解或者答案,要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逐步从质疑走向释疑,利用学生之间的不同角度、不同思维进行分析问题、探讨问题,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身思维的突破,做到知识能力的灵活运用。例如在学习“乙醇的性质”时,学生对乙醇的结构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就可以从结构上引入对性质的学习,然而有的学生在分析结构时,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学生疑问:乙醇分子中有六个氢原子,我认为乙醇应该是酸性的?学生的疑问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心声,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思考,而不能直接对学生说“不是”,这无疑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乙醇的酸性,其中六个氢原子的性质是否相同?学生从各自的角度进行思考、探究,利用指示剂来验证其酸碱性,利用乙醇与钠的反应,来建立乙醇与氢气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得出乙醇中较活泼的氢为羟基上的氢,对乙醇的性质有了更深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即时生成正是学生“差异性”所诞生出的课堂资源,唯有正确的引导才是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的不同观点出发,帮助学生打开心结、提升能力。
5.变量练习,差异性巩固教学效果
对于化学的学习,必要的考试或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认为在考试中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不能一个标准,统一要求。这样的考试应以考试大纲为主要参考,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在同一份试卷也可拟定出一些不同层次的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不同层次的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
三、反思整合,总结差异性教学的经验
“差异性”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我们及时总结、认真钻研,就可以将“差异性”教学方式融入到课堂中来,积极地发挥出自身的教育作用。教师首先要从备课、上课、课后作业、考试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差异性”的预设,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应当给予不同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使学生时时处于挑战又可以通过努力完成任务的状态,在不断进取中获取快乐,从而能够持续、稳定的坚持学习;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灵活地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具体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掌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欠缺点,以便对症下药;另外,要尊重和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学生的思维症结出发来解决问题,利用自己的学生资源,探索适合自己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教学模式,和谐顺利地组织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突破,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使课堂教学仅限于模仿。可见,“差异性”教学的开发与提高,还需要经历不断的磨练和努力,需要教师加大难度、增加工作量,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最终达到课堂的和谐、自然、高效,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
一、广告传播的作用与功能
所谓广告,就是通过某种特殊的传播媒介,把有关商品、服务、观念等信息尽可能广泛地传递给人们,从而影响舆论、促进营销的一种宣传活动。广告是商品社会的产物,它的发生与发展同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生与发展密不可分。企业都想兴旺发达,商场店铺都想生意兴隆,而这一切都要通过商品的顺利生产和营销来实现。现代社会甚至把产品的销售与生产放在同样的位置,也从侧面说明了市场销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想使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就需要把商品的性能、规格、价格等告诉大家,促使大家来选购,这就使广告的创制上升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深人人心,广告的功能与作用自然就被人们看得举足轻重了。
一般来说,大众传播具有整合功能、管理与控制功能、教育与指导功能以及审美娱乐功能,广告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大众传播,当然也具备这几种功能。
所谓整合,就是将一些散乱的事物纳人一个整体结构。广告传播事实上就是把一些散乱的信息、情报和观念纳人某种特定的整体结构中,如价值观念框架、营销框架等。这种有效纳人的前提和基础,则是某种统一的、能够让最广大的受众接受的事物或者观念。广告运营中的整合功能,就体现在运营者往往在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之上建立起一套关于消费者的基本行为方式、消费需要、消费心理等的信息数据库,并以此确定运营方针和方式。
广告的管理与控制功能是一种社会化的控制功能。广告的作用对象是广大消费者,泛而言之即社会公众,鉴于广告是有一定组织与管理机构的一种社会运作方式,它往往在社会政权机构或职能机构的严格管理与监督下,通过对消费者思维模式、生活习惯、感情、观念等的影响,建立起新的价值系统,从而实现一种社会化的管理与控制。
广告的指导与教育功能更多地体现在通过信息和消费经验的传播与宣传,引导、教育人们认识新事物,接受新观念。它们就像一位教授新生活方式的教师,指导人们如何使用新产品,鼓励人民享用更好的食品,采用新的保洁方法,使用各种工具以及一整套不断提高的新的生活方式—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们接受它们的商品,扩大自己的市场。
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也具有一定的审美娱乐功能。优秀的广告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起着某种精神名片的作用。不少广告作品已不再仅仅是售卖商品的招牌,而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颇有艺术魅力的文化产品了。它们的制作者努力将自己的作品融人生活、融人艺术,使作品具有了诗一般的意境与魅力,成了世界百花园中一朵朵争芳吐艳的奇葩。
根据广告传播的功能与现实生活的实践事实,我们可以总结出广告传播的社会作用。表层方面,它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即提供信息、指导消费,加速流通、促进生产,促进竞争、提高质量,扩大出口、多积外汇,装饰商店、美化市容。而更深一层来分析,它还具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陶冶人的精神与情操的社会教化作用。这些作用,正是广告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与欢迎的主要原因。
二、广告传播与传统文化
表面上看,广告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互不相干的两类事物,传统文化甚至是拒斥广告的。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就明确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广告传播的目的之一却正是扩大营销,获得利润或者干脆就是谋求利益最大化。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农业大国,重农轻商、“无商不奸”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广告既然与“商”密不可分,当然也就成了欺骗、弄虚作假的同义语。这就给广告传播的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障碍。
历史毕竟在向前发展,我们的广告制作者投人了大量的心智劳动。如今,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方式已经越来越深人人心,这正是广告制作者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使广告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结果。
在使广告传播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过程中,聪明的广告制作人首先根据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点,采用了一些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形式来包装广告。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崇尚和谐、质朴、含蓄,中国人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至。表现在广告的制作上,往往采取所谓中庸的态度,在内容上避免把某种商品或其他事物吹得天花乱坠或批得一钱不值,在文字语言与画面上则讲究平稳与和谐,强调统一与圆融。
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有着某种根深蒂固的单纯与简捷的价值取向。比如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写意画,就非常注重画面的简捷以至留白,追求所谓知白守黑的无上妙境;而民间工艺、剪纸、木版年画等,则注重色彩的单纯与艳丽。广告制作者应和中国人的这种审美心理与价值取向,在广告设计中往往采取简捷明快的方式,以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所谓“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具体到广告产品上,路牌广告、商店招牌、广播电视报纸上一两句话的广告标语等,都给人们留下了一种简洁醒目的印象。如“活力28,沙市日化”,“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等,的确让人一听难忘,一见难忘。
中国是一个有着长期封闭历史的大陆农业国。传统的礼制秩序几千年来像一座大山压抑着人们的精神和欲望。在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现实制约的有限性的强烈冲突中也产生了诸种高标不群的理想主义精神,使古老的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鲜活灵动的精神风貌。中国优秀的广告人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采取相应的广告设计策略,以高雅的、新异的精神品位刺激人们久潜于心的理想与愿望,从而取得广告的理想效果。比如在广告的内容与画面设计中,引人一些太空飞行、历史传说、古典音乐等优美高洁的形象,激发起人们对美好、崇高、文明进步的事物的强烈兴趣与追崇心理,同时使那些在现实诸种困窘的挤压下萎缩了的心灵得到精神抚慰。这时,广告创意者的目的也就很自然地达到了。而广告的这种精神抚慰作用,正是因为吸收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符合人们审美心理需求的某些特质才具备的。因此可以说,传统文化精神是现代广告传播成功的基础,而现代广告传播则是因为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才具备了强劲的精神发散效力。
三、广告传播与现代生活方式
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以来的中国,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大方向,那就是走向现代化。所谓走向现代化,就意味着要创造一种由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即现代生活方式。这种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活的高速变化带来的行为的快节奏。这种快节奏出现的根源,则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信息爆炸”。面对“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现实,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会生出某种无能为力之感。这时候,广告传播就显示出了它的巨大作用:正是有了广告传播,被高速发展的现实生活搞得眼花缭乱的现代人才得以实现以最少的精力、最少的时间去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广告传播是人们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强有力的助推剂,也是发展市场经济、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广告是一种直接的、具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而发展市场经济首先就需要广告传播打头阵。有了广告传播,人们的生活观念与价值取向就有了一定的依归,也由此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而促进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
此外,根据人类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天性,现代广告制作者在广告制作中努力体现生活中所有美好的方面,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新的活力。这也是广告传播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与渗透,不少读者和观众喜欢广告节目,原因也在于此。
四、目前我国广告传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广告传播尚处于起步和初步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就极有可能使我们的广告传播事业走入困境。
一是名人广告泛滥成灾。效仿名人、仰慕名人是一般人都具有的普遍心理。巧借名人效应做广告只要适度,确实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问题是,现今广告中的名人形象太多太滥,缺乏科学的选择与新奇的创意,一味拉名人客串,以至出现了影视名星做脚气水广告,体坛名将做农药甚至灭害灵广告等现象,在观众心目中造成了混乱甚至反感,这样的名人广告,显然难以收到很好的广告效果。
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流行性、思想行为真实性等特征,对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学生宿舍文化,是在文化的基础上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需要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以学生宿舍为载体,以宿舍学生为主体,以物质、认知及制度等为内容,涉及宿舍活动的价值规范、行为准则、公众意识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是经宿舍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一种极富凝聚力的文化氛围。
大学生宿舍文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物质文化,主要指宿舍器物种类的选择、位置摆放、装饰形式及环境卫生习惯等;制度文化,主要指宿舍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诸如宿舍公约、宿舍条例等;行为文化,主要指宿舍主体成员间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精神文化,主要指宿舍文化活动中,主体成员间形成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念的群体形象,是宿舍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大学生的成才起积极作用。它具有区间性、日常性、独特性、流变性等特征以及导向性、育人性、规范性、调适性、激励性等功能。
正由于学生宿舍文化具备上述鲜明的特性和丰富的内涵,这就使得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说,从思想方面、道德情操、行为习惯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无不受到宿舍文化的深刻影响,而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积极与消极,有益与有害,往往交织在一起。而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大众文化的渗透,使得这种双重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重要保证
宿舍不仅是学生生活、休息的场所,更是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分享信息资源的重要场所。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无形中会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反之,劣质的宿舍文化氛围,会使学生不思进取、无所事事、虚度光阴,随之不良习惯就会出现如抽烟,酗酒,打牌、沉溺于电子游戏之中,使宿舍乌烟瘴气。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制力差的学生会慢慢被影响,从而走向消极的方向。由此可见宿舍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二、学生宿舍文化有助于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培养健康心理
宿舍是大学生居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整洁的宿舍环境会使学生感受到温馨,精神上的紧张会得到放松,充分的休息,缓解学习的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健康人格的培养,也离不开良好环境的熏陶。如何学会与他人共处,沟通,理解和宽容,适应环境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然面对的问题。构建和谐共处、互相信任、关心、帮助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塑造出关爱他人的人格和自尊自信自强的品质。反之,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不利,甚至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学生宿舍文化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公寓是大学生张扬个性、活跃思想、自由言论和活动的场所。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在学生中普遍使用,随之各种信息传播越来越快,各种各样的诱惑都在影响着大学生。参差不齐的多元文化、道德品行如高尚与庸俗、勤奋与懒散、节俭与挥霍、关爱与自私等各种在宿舍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重大影响。涉及日常的为人处事、生活态度、对人生的看法乃至对国家社会的认识。所以,积极健康的、奋发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学生宿舍文化阵地建设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学生宿舍文化阵地的建设扩大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开辟素质教育新阵地,是传统教育方式的有利补充,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思想的宿舍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和谐宿舍、和谐校园理念深入人心,为学生今后做优秀的和谐社会建设者奠定了基础。
五、好的宿舍文化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在思维方式、学习观念、情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更强调自我选择。加之高校公寓相对开放的住宿模式,也大大激发了新一代大学生表现自由、独立天性的欲望。“个性张扬”是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意识的一大特征,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同时,宿舍文化主要依靠学生的自我设计、组织、参与来完成,因而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具有自主性,其积极性也易于发挥。
经研究发现,目前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且实验教学的现状也非常令人担忧,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开设的课程内容及目标、考核评价该学科的标准、学校本身的管理以及化学教师滋生的实验技能及专业素养。本文在论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而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解决策略和措施:一是设立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满足开设的新需求;二是反思化学实验的考核过程和学科的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软件与硬件的配备;四是深化建设实验所需的资源以及教师的专业培训。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及现状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也更为突出。就目前化学实验的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学校只把化学实验当成高考内容的一部分,因而只重视理论学习。另外有些老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之间没有很好的联系起来,因而缺乏了实事求是的探索科学的精神。例如在化学实验的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数据以及条件等都没有记录,因而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或者是错误时,也没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只是借鉴前人的经验进行研究和重复,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很难学到新的了理论知识。再加上化学实验的目的本就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化学的性质及过程,从而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养成严谨规范的作分,这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目标,动手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从而有效的发挥出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及作用。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部分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七有七少”,“七有”为有理念、有开发、有情境、有老师、有实验室、有活动、有考核;“七少”为少行动、少应用、少建构、少实验员、少实验品、少实验专题。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管理不当造成的。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些老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从而忽视了其重要性和意义,另外对于化学实验中的过程以及实验的内容存在敷衍心理,导致了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不能有效的仅此能够和完成。其次就是学生对于其做实验的目的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大部分学生把化学实验教学课程看成是玩乐的课程,因而没有对实验的课程进行提前预习和了解,也没有对实验的目的、操作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认识和了解,导致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说操作顺序混乱、操作不规范或者是不严谨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把其当成是放松心理的一种途径,因而没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监督和纠正,也没有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和解决,因而使得学生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未学到任何东西。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针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的情况,特结合实验的案例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案例:改进C2H5OH制备C2H4实验
实验演示:在烧瓶中加入高浓度的H2SO4与C2H5OH混合液体,其体积之比为1:3,然后在烧瓶内加入沸石,用大火加热至170摄氏度,然后用NaOH去除其中的杂质,再在溶液内通入MnO4溶液和CCl4溶液,然后观察实验的现象并将其变化记录下来。
在这个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高浓度的H2SO4的主要作用就是加速实验过程中化学反应的进行并除去一定的水分。在大火加热的状态下,高浓度的H2SO4能够将C2H5OH进行碳化,另外再加上其强烈的氧化还原的性质,因此就会产生硫酸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并与C2H4混合。尽管这个过程使用了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杂质的去除,但是其副产物硫酸气体还是会使得MnO4溶液和CCl4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因而使得结果产生的气体也有可能是硫酸气体。
经过这样的理论分析发现,硫酸气体是直接干扰到了检验气体的过程,而产生硫酸气体的原因就是因为有高浓度的H2SO4的存在,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就要考虑能否使用其他的物质进行替代。在经过一些实验验证后发现,硫酸亚铁和C2H5OH在加热的过程中,也会生成C2H4气体,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成分不会发生碳化,也不会产生干扰性的气体。
根据以上的讨论,可以改进的方面为:
在C2H5OH制备C2H4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中的催化剂H2SO4替换成硫酸亚铁,减少实验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从而保证实验中的现象以及数据结果都能更加准确。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都占有重要的比例,针对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化学老师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化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针对化学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及时讨论并解决,同时化学老师也要注意监督和指导学生的实验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化学实验,并从中学到新知识,努力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受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说明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一定要是普及性的公共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公平享有受艺术教育的权利。
2.导向性和内发性。
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通过发挥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开发智力、健康心理,提升境界、陶冶情操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合格公民的优良品质,具有鲜明的正面导向。与此同时,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采用诱导和情境渗透的方式,使受教者通过微妙的情感体验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达到精神滋养、情感熏陶、知识积累和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这种情感的转变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内隐性和渐进性。
3.适宜性和实效性。
高校的大学文化是艺术教育的源泉,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特色化必须实现与大学文化的对接与融合。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更要结合财经类高校大学文化的内涵,根据当代财经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合方式来帮助大学生脱离低级的物质功利需求,升华为生命情感和价值需求。
4.传承性和创新性。
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其长期历史积淀的思想精华,具有异质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同样反映在财经类艺术教育过程中。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当反映出自身的历史积淀和价值取向、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群体意识和情感气质等,做到以“美”为核心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二、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制度化僵硬,忽视协同教育。
调查发现,我国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艺术类课程短斤少两、师资失衡、教学设施匮乏、相关研究不能深入等问题普遍存在。高校管理者仅仅把艺术教育仅当作开设几门艺术类课程或者通过鼓励文艺类学生社团举办活动来应付,不能有效地与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
2.专业化过度,忽视普及教育。
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一是随着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调整,很多财经类高校开设了艺术类专业,特别是2011年3月教育部的《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中,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了出来。有些高校将艺术教育的任务放到了艺术专业教育相应院系,但是艺术专业院系的重心在于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工作,基本处于应付状态。二是有些高校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手段和门面,艺术教育的氛围表面上看好像十分浓厚,实际上是成了“特长教育”。
3.功利化严重,忽视内涵教育。
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财经类高校更为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一些财经类高校从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的角度评估和调整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艺术教育类课程基本被作为通识选修课来对待,其正源清流的示范功能得不到发挥,导致学生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平庸化和世俗化。
4.承续化越轨,忽视创新教育。
艺术教育是启迪人的艺术潜能与创意的教育。有些财经类高校对艺术教育过程省略化、成果凸显化的要求,导致艺术教育的负责人为多出、快出成果,照搬、篡改已有的一些大众作品或一般层次的艺术作品,不能创作出体现财经特色的高品质作品。
三、基于大学文化建设的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化路径选择
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借用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保持文化的审美高度;加强与专业教育的密切联系,创设特色显著的教育模式;通过大学文化视域的路径选择,构建一个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艺术教育模式,推动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科学化、特色化、长效化。
1.科学规划,将之纳入高校文化竞争战略。
财经类高校要把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物来看待。财经类高校立足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异质独特性,把握社会发展潮流和机遇,将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文化竞争战略,体现在大学文化具体化的内容层面,如观念、品牌、制度等领域;要设计和规划艺术教育内容如何由浅入深、分门别类地系统进行,如何实现与专业教育的对接,如何对学生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全方位覆盖,如何实现教育的全员与全过程的对接,如何展现和反映财经类高校和“经济人”特有的品位、气质和神韵等。
2.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目标责任。
高校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保障。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可以从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专门教学管理实施机构、健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入手,优化和完善教育模式。组织领导机构结合学校财经管理类特色,立足全体学生,明确管理体制、工作目标及任务措施,统筹协调第一、二课堂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兼副校长牵头,下设专门的教学管理部门和实施院系,辅之以相应的学生团体为支撑实现三级联动。
3.创新教育载体,完善教育模式。
财经类高校只有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开辟新载体,拓展新形式,才能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化、特色化发展。一是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要合理设置艺术教育课程门类和学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二是加大师资培养引进力度。在校内要提升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在校外要与社会相关艺术团体衔接,邀请有关艺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设一支专业能力强、艺术素养高的艺术教师队伍。三是加大教学硬件投入。要建设规模适当、功能齐全的文艺活动中心,配备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育设备。四是积极开展各类校内艺术实践活动。聘请校内外艺术家担任指导老师,组织各类艺术表演和比赛。五是加大对外交流,加强与国内外艺术团体的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艺术教育的熏陶。六是按照艺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从教学环节、学习环节到课外活动、实验实践环节、创造环节,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专项监督考评机制。
4.建立CI系统,注重实体文化的熏陶。
关于大学文化的认识,有“泡菜理论”和“熔炉理论”之争。但无论何种理论都表明,作为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不仅体现为艺术理论教学和实践等直接的教育活动,标识美和建筑美也属于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范畴。一是校园形象标识系统要实现与艺术美的结合,其品牌形象设计必须考虑到大学历史背景、学科特点、地域文化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经过艺术的再加工,才能体现学校实质。二是校园环境及建筑设计要体现财经特征。校园内雕塑的设立、文化墙的建设,要与学校的传统、人文、建筑、环境相契合,兼有合适的艺术形式、艺术表现和校园特色。
二、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方向,也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和微观细化,清晰明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目标无疑是课程设置的前提。但是许多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要么盲目效仿本科专业模式,要么较随意地按照流行的新软件、新名称课程马上就开设,不管师资力量是否充足、社会是否真正有需求。笔者认识的一家高职院校,在平面广告设计专业中开设了数门最新的多媒体视频处理软件课程,弄得教师苦不堪言,学生一片茫然。还有些院校“因人设课”,从教师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体系、课程结构去设置课程。追溯原因,是缺乏对高职类专技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和对行业市场需求、职业岗位群的细致调研。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相连,是为产业、行业、企业输送适用人才,而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广泛,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方向甚多,如果不仔细分析,确定好现实、明确、细致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主观臆断或者盲目跟风,必然造成学生“蜻蜓点水”,最终限于迷茫和肤浅,既不“多能”也不专。
2.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作为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实践性应是其突出的特点。但是实际中,多数院校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如前所述,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模式,进行课程压缩与删减,而真正需要实践操作锻炼的课程大多上成了理论课。以艺术设计为例,像人体工学、材料与工艺、印刷技术等原本需要实景学习、实际案例参与和操作的课程,课堂上经过理论讲解、经典案例赏析就结束了,好一点的也只是模拟性质的案例学习,根本谈不上深入掌握实践操作要领。实际上,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在课程上应当注重实践的比例,增加实景实战的训练与经验累积,处理好部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明确“必需”与“够用”的标准,让学生做到既对专业背景知识了解,又能精于实际创意构思、设计应用。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创意、技能类课程并不能紧跟行业、市场的变化和流行趋势。如,广告行业的CI系统早已经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平面、静态传播方式,因此在应用中也频繁出现了卡通吉祥物、立体标识、交互动态、视频媒体等,但是绝大多数院校的CI课程仍然是平面化作业,老旧案例学习、模板套用,结果学生拿出的作品与企业、行业的差距可想而知。
3.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程体系上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协调好各门专业课程的比例、时间、位置、关系,评估它们各自的效果、相互的衔接与影响。然而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随意变化,课程门类想改就改,甚至同一门课程,每一届的内容都不一样;有些院校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相互套叠,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室内设计原理》《家居陈设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与主干课的内容重叠,范围互相包含,这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还有些院校偏重软件、工艺一类的操作,为了尽早让学生掌握而急功近利,那些引领学生入行业门的课程居然放在了软件课之后,学生学了半天,不知道学了以后用来做什么,或者简单地认为学习创意、设计仅仅是熟练软件就够了,形成了所谓的“唯技术化”心态。其实,作为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创意才是核心,只有操作,没有创意,充其量是个工匠,不是设计师和创意人员。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造成的。
4.课程缺少总结与反馈。虽然许多院校在文化创意设计的课程上有联系企业、政府等实际项目,做到了工学结合,学生受益匪浅,但是往往是以完成项目、成果汇报展为结束,忽略了对这些经历的总结反思及企业、用人单位、受众的反馈,经常是重复同样的模式,缺乏变通与改进,使得课程效果没有明显的提升。实际上,对课程的总结与反馈既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反思,也便于我们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是服务型的行业,这就需要对结合实践项目的教学进行受众反馈,可以是企业的意见、消费对象的意见,也可以是参与课程的师生的感受。它既可以帮助师生思考创意、设计有无继续提升的空间,也能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进行提供经验。
三、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1.课程设置统分结合,要针对细分方向与新兴方向。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大的专业方向,也要有细的小方向、特定方向的课程内容,做到统分结合。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海报招贴、企业形象C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都是主干课程,但是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广告企业,有的专注于样本、宣传册等平面设计,有的专注于动态和视频广告,有的侧重于品牌形象策划与设计。同样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的企业侧重做家装,有的则专注于景观设计。所以,我们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中既涉及大的专业面,同时必须有专攻。可以先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然后部分专业课根据教师的不同专长,进行师生互选。另外,文化创意设计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横向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流行趋势、新兴方向、新需求等。如,广告专业及时开设网络广告的设计课,品牌策划设计及时增添卡通形象、品牌吉祥物设计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会展类课程和方向等。
2.课程体系要强调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整合精炼。现在大多数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仍在使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按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递进。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各门课程追求各自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课程间缺乏沟通与连贯性;二是如上文提及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浪费教学资源、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深入和提升。因此,有必要以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为标准,整合相关课程,按照难度将它们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一学年自成体系。可以在“大的专业课”中以多个课题的形式整合原来零散和容易重叠的课程内容,力争做到“少而精”,同时,让文化课、选修课在合适的位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仅仅成为学生漫无目的、“混学分”的课程,要真正起到对专业素养底蕴的熏陶。如,可以将传统文化赏析、地方人文历史一类的文化课、选修课置于涉及这些内容的专业课之前,以便学生明确目的,产生兴趣,更好地完成专业课中与此有关的创意设计课题。
3.专业课程三个主要方面要合理设置、紧密衔接。专业课要注重三个主要方面:创意类课程、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它们是构成学生文化创意设计核心技能与思维的关键,需要统筹协调,不可偏废,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往很多院校都比较重视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如软件课、材料课、模型制作课等,认为操作熟练、技术应用方面经验多是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创意与文化、总结与理论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毕竟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创造的是知识经济,行业的特性告诉我们,不能因为是高职教育就简单地把应用人才划归到操作工的地位。这里,创意类课程要着重训练学生挖掘文化元素、人文资源的敏锐目光以及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意和设计概念的思维能力;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着重进行理论教学、创意设计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实践与操作类课程主要强调将创意与概念等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作品并能适应市场推广的能力;另外,三方面课程需要贯通、融合与衔接。可以对创意、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以同一专题项目或课题范围进行联系与衔接,将课题深入、完善、做好做精,避免课题内容的低层次重复、浅尝辄止。
类比的形式在电工教学中很常见,如我们常以“电流”和“水流”相类比,研究电流理论;以“人在运动场地跑一圈”来类比“电荷在任意回路绕行一周”;以“汽车的刹车过程”来类比“一阶电路的过渡过程”等。笔者仅以《数字电路》课程中采用文字游戏作类比简述其应用。如在“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规则”一节,涉及高中代数“集合”理论内容较多,常规教学方法是以“文氏图”的形式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笔者灵活运用了文字形式,以“A”表示“文具”,以“AB”表示“铅笔”,则“A+AB”表示“文具和铅笔”,从语法结构看,二者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因此,“A+AB=A”。教学采用这种形式进行后,学生不但理解了该表达式的含义,而且记忆深刻,更能推广应用到“A+ABC=A”“AB+ABC=AB”,效果十分明显。
二、以角色设计的形式创设情境,生动形象,易于接受
如笔者在进行“基本RS触发器”这一内容讲授时,为使学生能够根据基本RS触发器的逻辑符号(见图1),深入理解并迅速记忆相应的逻辑功能表(见表1),采用了角色设计的形式。即把两个输入端分别设计成两个领导,其级别相同,代号分别为“RD”和“SD”。代号为“RD”的领导负责将输出端Q的状态置为0,而代号为“SD”的领导负责将输出端Q的状态置为1,当输入端状态为0时(如RD=0),表示相应的领导(如RD)下达相关置数命令(如令Q=0);输入端状态为1时,表示领导没有命令下达。这样,当“RD=1,SD=1”时,含义为“两个领导均没有命令下达,输出端状态应‘保持’不变”;而当“RD=1,SD=0”时,含义为“领导SD已下达命令,输出端Q的状态应为1”;相应的,在“RD=0,SD=1”情况下,含义为“领导RD已下令,Q的状态应为0”。对于最后一行“RD=0,SD=0”,情况比较特殊,其含义为“两个领导下达了两个相反的命令,因此,输出端不知所从,‘状态不确定’”。以这种形式进行教学生动形象,又极富趣味性,既避开了繁杂的物理过程分析,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效果非常好。与类比方法相类似,采用角色设计的形式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某些场合下如能结合角色体验和角色表演,则更能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最佳效果。
三、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在专业课教学中,恰当灵活地运用实物、挂图、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具,以具体形象来创设情境。例如,在讲授“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时,笔者先以汽车的刹车过程为类比引出本课,然后以图2所示“过渡过程的产生”做演示实验,使学生在基本了解了过渡过程概念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一阶电路的过渡过程现象,同时在与电阻支路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储能作用才是造成电路发生过渡过程的根本原因”这一既重要又抽象的结论。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笔者打破了常规教学“先分析研究基本理论,然后再做验证性实验”的路子,而是先做观察性实验,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再从理论的角度分析、研究。这样,理论教学就有了针对性,既便于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如笔者在进行“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教学时,就将教学活动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先做观察性实验,然后作理论性讲解。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做观察性实验还是演示性实验,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设计,要使被观察的实验现象比较突出,要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现象的发生,或重点强调某些操作步骤,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物质在世界上是客观存在的,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结构、性质,也存在自己的变化规律,因而严谨、科学、正确地表达出物质的性质规律是优秀化学教师的基本功。化学有自己专门的语言,就像英语、汉语一样,我们叫化学用语。它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而准确地表达书写它们是化学教师必备的,如元素符号Co是钴,而不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应写为CO;“HCl”如果是液体我们读为“盐酸”,而气体时则为“氯化氢”,读时如果是酸也可以读为“氢氯酸”;还有“58.5g的NaCl中含有NA个氯化钠分子”,这句话也是错的,因为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对于化学概念更应该讲究严谨科学了,如高考考纲中提到的“四同”: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位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概念的精确则先要强调是同一种元素,而元素中是中子数不同;同素异形体依照概念则强调首先是物质,是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简明、清晰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一定要精练、总结、好记
化学知识内容多而杂,而要把内容在课堂上仅有的45分钟内教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啰嗦,应该语言精练,把所要教的知识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不仅好记而且好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方法来总结知识要点。如,在高一物质的学习中“钠和水的反应”现象我们就可以总结为:浮、溶、游、响、红;还有在氧化还原的规律中,总结八个字:失、升、氧、还;得、降、还、氧。其实它包含了十四个概念,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对应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还”则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四个字有7个概念的理解,另外四个也是,这样学生记起来和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运用此知识解题的不会乱。还比如:制取氧气操作过程可概括为“查、装、定、热、集、移、熄”七字;将过滤概括为“:一贴、二低、三靠”。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多留心观察、多总结、多对语言进行提炼,做到对知识点的讲解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当然这需要一定的功底。
三、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一定要抑扬有度、幽默风趣
化学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多,教学方法手段当然也很多,比如实验、视频等,既形象生动又易于学生理解。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单一平和的语言,那么再生动的课学生也会感到疲劳。如何才能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呢?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做到几点:
1.教师授课声音要抑扬有度、声声入耳。
试想一位教师语言干瘪、乏味,学生刚开始听注意力还行,如果时间久了呢?肯定会觉得无味、昏昏欲睡,那还怎么学到知识呢?笔者觉得一个优秀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应该是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该语气重的时候重,该轻的时候轻,做到抑扬有度、节奏分明、声声入耳,有如高山流水,温和轻柔;急如疾风,痛快淋漓,就像唱歌一样把握上课的节奏,这样学生听起来自然声声入耳,印象深刻。但是这种节奏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所以在讲到重难点时要适当地重复,语气要加重强调,比如化学课中的原理、公式、计算等,也好让学生及时记下;而引用过去学过的,且是学生很熟悉的知识则应加快讲解节奏。如,讲氧化物的概念后举出种种实例便可如线断珠落般倾出,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回顾回答;而在讲解例题、解题技巧时,第一遍宜慢、细、重,如讲元素守恒时,例如0.6mol的CO2通入1mol的NaOH中,得到的物质有哪些,它们的比值为多少?此时教师讲解时应慢且细。而技巧守恒应该重点讲,不但重点讲而且语气也要加重,抑扬有度。当学生理解掌握方法后,老师便可引申、拓展、再举例,再举例时就可急讲,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信息量。可见,教师授课语气的重轻可以体现知识的重要性,快慢则可以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2.教师的授课语言要适当地大胆夸张、形象比喻、语气幽默风趣。
我觉得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到你的课堂上,让学生在形象比喻、风趣幽默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理解掌握知识,特别是在农村,由于教学条件和学生素质的限制,在讲一些基本知识的理解时,更应该注重打比方。例如,在讲到同位素概念的时候,笔者就以班集体当作一种元素,如大家都是高一(2)班的同学,而每位同学都是一种核素,大家不同的是座位号,也就是说中子数不同,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位素的关系,这样学生就很形象地理解了同位素和核素的概念。又如,在讲到氧化还原概念时,原因是原子核内质子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笔者就以古人讲的“山高皇帝远”引导,古代国家的疆土越大则对边远地方的管辖就越忽略来比喻,也就是说原子半径越大则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就越小,就越易失电子,则还原性就越强,反之,国家小的则越好打理疆土,并且越想向外扩张,也就是说半径越小就想变大,那么就越易得电子,氧化性就越强,这样大胆夸张的比喻更加形象,学生也更易于理解,当然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去总结归纳,使化学教学不再那么枯燥无味。当然化学教师还有最重要的语言功底就是,教学语言还要幽默风趣,如果都是平铺直叙的讲话教学,那么学生上课时就会注意力分散,特别是在农村高中,学生喜欢的教师是风趣幽默的,偶尔还会在课堂上和学生开点玩笑,其实这是课堂调节,如,笔者在讲到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NaNO3+KCl=NaCl+KNO3正确与否时,笔者写完后反问:“这个反应能发生吗?”有人回答“不能。“”为什么呢?”本人接着又问。“没有沉淀呀。”又有人回答,笔者说“:这个好办,我就让它有沉淀。”说完,在NaCl后面添上一个沉淀符号。这时,有人发愣,有人发笑,有人还会忙于说:“老师,错了,错了。”于是笔者就慢条斯理地说“:我们有些同学就是不顾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不管生成物是不是气体、沉淀,觉得加上气体、沉淀标记反应就能进行反应了,因此,你们告诉我化学知识是不是要记住一些常见的物质的物理化学知识呀,要记些规律呀。”
3.充分运用教师的肢体语言大胆地表演
课堂其实是个舞台,教师不仅是导演,更重要的还是演员,而教师肢体语言的表达也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丰富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比如,在讲氧化剂还原剂时,我在给学生“失、升、氧、还”时,就用手夸张地向上指,口里说“:上升,上升。”夸张的表演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加强教师的亲和力,上课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任何一种语言的功能都主要是用于交际。英语对我们来说是外语,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是进行正确交际的关键。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更加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教授对象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的表现形式要受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语用失误的现象。如用How muchmoneycanyoueam a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又如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areoverprais—ing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ni 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thesarfle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act”;“蓝图”,英语为“blue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isa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同步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isperhapsabox—er.”和“Sheislikelya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另一方面,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普遍缺乏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不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内容。由于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较单一,对数学知识比较熟练,但是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知识却知之甚少,这就导致教师在讲授高等数学时只注重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和定理,不能将高等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相结合,也把握不好该讲解的重点。而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用到相当多的高等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专业课教师也不能清晰地进行讲解,有的甚至跳过不讲。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具体的案例训练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太少。这就导致学生难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程中去,在后续学习专业课时,常常出现不会用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专业问题的现象。甚至是同一类问题,专业课程中换了个变量表示,学生就无法适从了。但是现在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数学课的要求已不能仅停留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层面上了,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是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探索适合我院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重新把握课程的定位,结合专业课对所用教材重新整合,加强基本数学思想和应用意识的渗透,突出数学课程的工具性及实用性,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改善教学效果。下面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从知识体系设计和课程教学实施两个方面入手分析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机电类专业中的教学应用。
2.1按照专业及课程类型对高等数学课程重新定位,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数学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旨在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主要讲授内容有: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常微分方程,行列式及矩阵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体现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划,应该根据专业需求合理地选择教材上的内容,删除一些理论性太强的数学证明,增添与专业有关的概念、案例。例如:在函数部分,可以引入机电专业常用的几个函数,如阶跃函数、简谐波和矩形波等;在导数及其应用部分,引入电流强度、电动势及最大输出功率计算的例子;在常微分方程部分,也可以引入与电学相关的例子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入大量与专业相关的例子,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讲解引入数学概念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及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后续专业课要用到的内容需着重强调,精讲精练,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一些理论性太强的定理及证明过程,则可以简单带过或者直接不讲。
2.2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会用数学解析式表示专业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和定律,二是利用数学工具进行专业课中的一些计算,能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从这两个方面,高等数学要想达到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服务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要加强数学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那么如何做到课堂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呢?首先,课堂教学中在讲解数学概念时,要与专业课中的相关概念结合起来。理解数学概念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前提,而数学教材中对于数学概念的描述是较抽象的,学生难以将其运用到所学专业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时不仅要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而且要用专业的语言来描述,通过专业例子解释数学概念,用数学概念结合专业知识去分析、认识一些专业问题。也就是说,要使学生能够将机电类专业中的相关概念与对应的数学概念进行相互转换。
例如,导数概念与电流变化率之间的相互转换等。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模型构建能力,使学生能根据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工具来解决问题。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一些数学概念时要联系它的实际背景,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高等数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素养,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它在专业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就是计算。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具体的专业实例,分析并讲解各个数学知识点在专业中的应用,例如,利用导数、微分等概念进行电流强度、测量误差的近似计算等。这些都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不能一味地讲解数学理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偏离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对数学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在熟练把握数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还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与专业课教师多多交流,熟悉相关专业的重要概念及需用数学思维解决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