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9 09:27: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精神科护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精神科护理论文

篇1

护士是优质护理的实施者,其对优质护理内涵的理解影响着工作中护理服务的实施。为此,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优质护理的相关文件及《推行“3H”护理模式,全力打造优质护理服务高地活动方案》,领会精神,提高认识。通过学习,使护理人员熟悉并掌握优质护理的内涵和目标,并认识到开展优质护理的重要性与意义,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护理人员的思想中,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1.2推行“3H”护理模式

即:家庭式护理、宾馆式服务、医院个性化服务,营造温馨、舒适、和谐的就医环境。Home式护理(家庭式护理),核心是把患者当亲人,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环境人性化,营造家的氛围。实施家庭式护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让每一个环节充满温馨、理解和关怀。做到“四用”:用脑去想、用心去做、用话去说、用手去干;做到“十点”:微笑多一点、仪表美一点、说话轻一点、观察细一点、操作柔一点、爱心浓一点、照顾全一点、要求严一点、效率高一点、服务诚一点。Hotel式护理(宾馆式服务),核心是用规范的礼仪、规范的技术、规范的行为服务患者。实施宾馆式服务,首先要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同时要学习礼仪规范,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到“八个规范”:迎接患者规范、文明用语规范、仪表着装规范、称呼患者规范、执行医嘱规范、技术操作规范、征询意见规范、送别出院规范。Hospital式护理(医院个性化护理),通过对患者全面细致地评估,充分了解患者不同个体、不同个性的需求,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责任护士对患者做到“十知道”:床号、姓名、性别、症状、体征、诊断、治疗、饮食、心理、护理要点。

1.3优化服务流程

做到“五有”,即入院有人迎、手续有人办、检查有人陪、住院有人接、出院有人送,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质优的服务。

1.4完善质量控制

根据《方案》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及细则,确保“3H”护理模式的顺利实施。为方便评价,考核细则设计为表格形式,总分100分,内容分为2项,分别是优化就医环境60分和优化服务流程40分。每一大项又分为若干小项,每一小项分别设分值、标准、扣分、得分。科室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护士长任组长,职称及年资高的护士任组员,每日查房1~2次,对照细则进行评价。每周召开质控分析会议,肯定成绩,寻找不足,制定有效措施,积极整改,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5观察及评价指标

①护理质量:对实施“3H”护理模式前后1年的护理质量考核结果进行比较,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等。科室护理质量检查评分各4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②患者满意度: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2.1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患者对优质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优质护理是整体护理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能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保持躯体舒适和心理健康;同时以人为本的创新服务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可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3H”护理模式是整体护理的进一步补充,是优质护理的重要内容,是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具体措施,也是践行以人为本服务宗旨,改善医院服务质量,增进医患和谐,惠及广大患者的有力措施。通过实施家庭式护理,把“女儿般的孝心、姐妹般的关心、阿姨般的爱心”贯穿护理工作全过程,使患者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温暖如家的服务。通过实施宾馆式服务,用规范的礼仪、规范的技术、规范的行为服务患者,使患者放心、安心、舒心。通过实施个性化护理,满足了不同个体、不同个性的需求,达到了患者需要什么,护士就护理什么的目标,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篇2

2培养心理素质,树立专业美德

精神科的护理人员要始终提醒自己,护理的患者是心理有缺陷、失去理智的患者,因而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不仅要具备顽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坚强的信念,同时还要纠正社会对患者的偏见,同情和理解患者,耐心的与患者交流,每天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当出现突发事件时,不可慌乱,要认真寻求解决方法,在与患者接触时掩藏自身的不良情绪。因精神病患者随时可能被疾病所影响,一些时候可能会对医护人员作出冲动的行为,这是护理人员心理所表现出的反应会不同,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护理人员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有效控制,依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对自我进行调节。

3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工作作风严谨

精神病患者主要是因精神因素引起的,选择治疗的切入口也应从精神疾病开始,因此,精神科的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语言要温和、态度要和蔼,思想作风上要审慎适度,精神病患者不仅会表现出道德沦丧、行为紊乱以及人格障碍,同时还会表现出一些不自觉的行为,这些会使得患者对护理人员出现矛盾、敌意、压力升高以及冲突等不良情绪,当患者的自控能力不佳时就会表现出来。精神患者的行为与社会规范和道德多有不符,因而社会上大多数人无法接受和理解,但是我们既然成为了一名精神科医务工作者,就要对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临床表现进行详细了解,注意其言行变化,无法用社会的准则和规范对其进行衡量,因而在对精神病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面带微笑、态度和蔼,用自己美好的心态去感染患者,在实施护理操作时多为患者考虑,争取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4谨言慎行,保守医密

由于大部分人不理解精神病患者,对其存在错误的观念,思想上认为精神病人很可怕、危险和可耻,是无法治愈的疾病,因此大多数患者的家属不愿意将患者的病情告知周围人,但是为了更好的配合治疗,患者及其家属不得已的将患者的病情如实的告知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医生才可以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法,护理人员才能够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秘密严格遵守,当涉及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时,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避免出现医疗纠纷。

篇3

2011~2013年我院接收了男性精神病患者196例,在2011~2012年没有进行精细化管理,2012~2013年进行了精细化管理,对这些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评估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1.2方法

我院自2012年9月开始在精神科护理中推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法如下。

1.2.1完备人力资源,优化学历机构

优化精神科护士学历结构,分层使用,灵活调配科室,实行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分层负责制。

1.2.2深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到护理人员心中

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培训,邀请律师对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纠纷案例,组织学习,对我院精神科近几年出现的医疗纠纷进行剖析,分析精细化管理当前的不足之处。对护理服务进行细化管理,按照要求来进行执行,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

1.2.3完善精神科管理标准

精细化管理要求标准化的管理,程序化和制度化是其特点,也是主要的管理步骤和方式。护理管理者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细化操作标准,让精神科管理工作能够有据可依,有法可循。细化护理过程对患者的风险承担,规范抢救操作和标准,对一任务的细节意识进行提升,增强对护理过程的可控性,明确护理责任。

1.2.4把握好细节,彰显人文关怀

对出院患者进行调查,召开家属座谈会,对当季度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收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建议,不断完善护理内容。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数据分析,满意度比较应用χ2检验,护理质量评估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11年9月~2013年8月护理缺陷、差错发生情况比较

精细化管理在实施前2011年9月~2012年8月共发生护理缺陷11次,年平均发生率为患者总数的13.3%,2012年9月强化精细化管理后发生护理缺陷和意外3次,发生率为患者总数的4.08%。

2.22011年9月~2013年8月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精细化管理实施前后,精神科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及患者病历的书写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2.3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精细化管理实施后,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强化管理前,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8.45%、79.30%,2012年9月强化精细化管理后,患者和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3.06%、84.80%,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分别提高了4.61%、5.5%。

3讨论

3.1精细化管理可以提升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精神科护理使用精细化管理,能够让护理工作变得主动,化繁为简,让护理任务更加准确的达成,降低失误率,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明显的帮助,精细化管理要求可是对当月护理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预防措施,因此能够让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

3.2可以促进护理质量提升

精细化管理是从科学管理中演变而来,服务质量是其要求,需要在常规管理上进行深入。精细化管理能够科学规范的解决护理问题,让护理职责更加标准、完善,护理操作流产能够在护理工作中规范,精确。

篇4

1.2护理方法对照组仅采用保护性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措施进行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约束前准备第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现病史、病情变化、有无伤人毁物、自杀自伤、外逃行为等。向患者及家属认真解释因病情需要采取保护性约束的必要性及目的,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第二,在治疗过程中树立“患者至上”的观念,对服务态度好、护理质量高的护士给予适当的奖励,以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使整个护理过程更具有人性化。第三,尊重患者,给患者一个干净、温馨、单独的病房,取下患者身上危险物品和佩戴的首饰,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保护用具。第四,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操作技能的护士遵医嘱采取合适的保护性约束措施。

1.2.2约束中的护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选择4名专业培训的人员,分别站在患者两侧床边,由2名人员协助,固定好患者,另外2名人员迅速约束好双上肢和双下肢,对于特别不合作者最后固定肩部,这样可达到省力的效果。对患者态度要和蔼,边约束边给予解释和心理安慰,尽量避免不良刺激,以免引起患者不合作。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皮肤等情况,以防发生意外。

1.2.3约束后的护理对约束后的患者,要注意尊重患者隐私,减少身体暴露部位,定时供给水分和营养,关心大小便、皮肤等情况,保持床单位和衣服的平整、清洁和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做好生活和心理护理;加强观察和巡视,每10~15min1次,注意肢端血液循环及约束带的松紧度(以能容纳两指为宜),约束部位加保护垫,保持肢体功能位,每1~2h放松调整和姿势,并进行局部按摩及肢体活动,耐心与患者沟通,稳定患者情绪;及时在保护性约束观察记录单中做好巡视记录,并进行严格的床边交接班工作。如将来有护患纠纷发生时可作为法律依据。

1.2.4解除约束后的护理遵医嘱解除约束时,仔细清点约束带的数目,检查其完整性,以防遗留病房,发生意外。及时向患者解释约束的原因及目的,以消除患者负性情绪,并做好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约束后自伤及他伤、心理反应状态、治疗依从性、躯体影响、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有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后,观察组心理反应良好、治疗依从性、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高,自伤及他伤、躯体影响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两组均选用覃远生主编的《精神科护理学》教材,学时相同,并由同一名教师授课。依据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分析精神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完成精神科实际护理工作任务所需的岗位能力整合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精神科基础护理”和“常见精神障碍的护理”两大模块。“精神科基础护理”模块采用传统教学法,本研究选取“常见精神障碍的护理”模块进行实验,实验组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1.2.2参与式教学过程设计参与式教学过程涵盖课堂内外一切与教学有关的活动,分为5个环节,各环节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推进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开展。(1)教学准备。课前,教师发放课程学习需求调查表和学习状况调查表,随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分析学生特点,以此来制订参与式教学设计方案。制订学案,精选经典的精神医学影片,课前一周分发给学生,指导学生异质分组,4~6人为一组,学生根据学案引导,以小组为单位观看电影,如在学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前观看电影《美丽心灵》、学习“癔症患者的护理”前观看《爱德华大夫》,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精神症状产生直观形象的认知,并利用网络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精神科护理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2)创设情境,体验讨论。教师凭借模拟病房、多媒体等教学媒介创设情境,导入临床案例,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激发探究热情,如学习“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时,创设以下情境:张某,女性,26岁,两年前因失恋首次发病,情绪低落,当时非常绝望甚至企图自杀,后经过治疗康复。近1个月情绪突然高涨,无心工作,四处逛街,购物挥霍,又穿得花枝招展,戴着彩色帽子,还常常在凌晨起床,大唱卡拉OK骚扰邻居。(3)引导点拨,探索新知。教师以案例为主线,预设学习任务,层层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逐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精神疾病患者制订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方案,然后各组推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拨要点,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同化和顺应的方式,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4)情境拓展,分析应用。各组在案例和自行制订的整体护理方案的基础上,编排情景,根据对角色的理解进行分工合作,自行选择患者、患者家属、医生、护士、观察者等角色进行扮演,真正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方式。观察者用“观察记录表”评估表演者的语言、动作、姿势和表情,每次课轮换扮演角色,要求人人参与,互换不同角色,用真实的案例唤起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起到职业情感教育的作用。教师巡回点评,学生根据各方反馈信息,完善整体护理方案,实现知识的内化、技能的迁移。(5)反馈小结,巩固拓展。检测目标达成情况,师生共同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拓展训练。

1.2.3评价方法(1)考核成绩:模块一“精神科基础护理”结束后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将此成绩作为实验前测数据,理论和操作成绩各占50%,以百分制量化评分。课程结束后再次考核,作为实验后测数据。(2)教学满意度评价: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满意度评价,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条目。(3)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实验前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在激发学习动机、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效果反馈,问卷包括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评判性思维、临床实践技能6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用Liket5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教学效果越好,经信效度检验,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2.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实验组实验前后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前,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的成绩优于对照组(P<0.01)。

2.2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评价比较调查显示,课程结束后,实验组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95.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两组学生教学效果评价比较实验组实验前后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后得分高于实验前。实验前,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精神障碍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护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为护理对象提供心理与精神护理的职业能力。但是,精神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大多数精神疾病疾病病因不明,缺乏特征性的客观检查指标,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异常精神症状,且护理专业学生未真正接触过精神患者,故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以教学主体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知识建构、情感体验与能力的培养。将参与式教学法运用到精神科护理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患者在接受治疗、护理时的躯体与心理感受,从而对患者产生同理心,并对护士角色产生认同感。

3.1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传统护理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忽视了护理专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罗杰斯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时。参与式教学法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不再被教材和课堂束缚,而是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本课程改革以精神科护理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标准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影片赏析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近距离与精神病患者“接触”,全面洞悉患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初步的感性认知;模拟临床情境设计案例,将理论知识融入整个案例,在学案的引导下,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合作收集资料,构思剧情,设计场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情境模拟,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又可以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采用参与式教学后,学生的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实验前和对照组(P<0.01)。从表3可知,参与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精神,促进评判性思维的形成,提升实践技能操作水平。此外,实验组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参与式教学效果显著。

篇6

选取2014年5月~10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精神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35.00±5.26)岁,病程5个月~16年,平均病程(5.00±6.43)年,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8例;实验组40例患者,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32.00±6.62)岁,病程9个月~12年,平均病程(4.00±5.13)年,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以及病情等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护理方法保持常规不变,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妥善处理患者的突发状况;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日常护理,帮助患者学会生活自理。实验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结合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时时为患者考虑。首先,在治疗环境方面为患者创建良好的治疗环境,尽可能满足患者对治疗环境的要求,让患者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其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其次在心理方面,适时的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时对患者家属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让患者及其家属清楚的认识到只要坚持合理的治疗方法,疾病可以战胜。最后,在友善真诚的对待患者的同时,定期为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鼓励患者培养自己的生活乐趣。

1.3评价指标

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康复状态及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口头询问的方式,综合得出结论。

1.4数据处理

实验中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康复状态比较

在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康复状态的结果比较中,对照组(n=40)非常好10例(25.00%),很好19例(47.5%),好11例(27.5%),一般0例;实验组(n=40)非常好15例(37.5%),很好23例(57.5%),好2例(5.00%),一般0例。可见,实验组患者的康复状态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对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对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中,对照组(n=40)很好5例(12.5%),好13例(32.5%),一般14例(35.0%),差8例(20.0%);实验组(n=40)很好10例(25.0%),好19例(47.5%),一般9例(22.5%),差2例(5.0%)。可见,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满意度相对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7

2方法

2.1风险识别与评估

2.1.1患者因素

精神病患者长期饱受病痛折磨,精神、思维、情感等方面都一场,经常受到症状的支配,会出现自虐、自杀以及伤人等现象。很多患者自知能力,拒绝配合医院治疗或者出现反抗。还有的患者思想顾虑过多,病程较长,愈合较慢,患者与家庭的关系时好时坏,容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再有是患者长期的病痛折磨,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自我防范和自己护理能力下降,很容易发生一些意外;最后是要务的副作用,经常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以及低血性摔倒,吞咽食物困难等现象。

2.1.2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的风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缺乏专业的知识;第二是责任意识不强;第三是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

2.1.3家属因素

医学家属缺乏必要的病理知识,对病区的安全管理不理解,不配合,对于与医院的规章制度不接受,导致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纠纷,而且家属对一些采取的安全措施认识不到位,从而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发生。

2.1.4环境因素

封闭式的管理是精神科患者的一大特点,各种患者在一起,难免会差生一些生活单调和病态支配下的互殴纠纷,还有的患者难以接受临床环境选择了外逃行为;第二,病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如地面湿滑,无扶手等等。

2.2精神科护理工作风险管理措施与评价

2.2.1精神科护理工作风险管理措施

一是要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二是要完善管理制度;三是强化职业培训;四是掌握病情,严密观察。

3结果

我院精神科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以来,无护理投诉,护患纠纷发生。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各项工作得到了明显提高。各项指标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4讨论

4.1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开展风险管理的核心

护理工作人员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要面对一群特殊的被护理群体,护理人员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沟通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面,能够应对在护理中出现的各种突况,在面风险实,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提高护理的质量。

篇8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住院治疗期间发生护理安全问题的精神疾病患者76例,男49例,女27例,年龄15~66岁。所患疾病包括抑郁症、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强迫症等。

1.2方法:通过对76例精神疾病患者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得出精神科护理安全问题的主要问题及其分布情况。1.3统计学处理:将统计所得到的数据录入Excel中建立数据库,并对护理安全事故分布进行数理统计。

2结果

将所选的76例精神疾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分布进行统计:冲动伤人21例,毁坏物品17例,自杀自伤14例,意外受伤(如跌倒等)12例,出走外逃7例,其他行为5例。精神科护理中患者发生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冲动伤人、毁坏物品、自杀自伤、意外受伤以及出走外逃等。

3讨论

根据对精神疾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分布进行统计结果,深入分析精神科护理发生安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加强精神科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切实降低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风险。

篇9

2方法

2.1多元教学方法依据精神科护理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采用包括传统教学法在内的多元教学方法,共20个学时,具体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影片赏析和情境模拟,分别占6学时、8学时、2学时和4学时。

2.1.1课堂讲授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活动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精神科护理基础知识教学环节,如绪论、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分类、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与要求、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与护理,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以便学生更准确、快速地获取系统而又连贯的知识和信息。

2.1.2案例教学在精神疾病症状学和常见精神障碍护理教学环节,如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引入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大纲,教师收集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资料和信息,制订教学案例。在授课前,先展示相关教学案例,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影片赏析对于精神障碍中最复杂且较常见的疾病———精神分裂症,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病,在开展案例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赏影片“ABeautifulMind”。该片主人公JohnNash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天才,同时也是一位偏执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观看主人公精神分裂症发作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以及经过家人、朋友的帮助,合理的治疗,最后取得非凡的成就,获得美丽心灵的称号,通过影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世界。

2.1.4情境模拟实践教学部分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①情境设计:由教师选定学生相对熟悉的1~2个典型病例(如抑郁、神经衰弱等),设计合理的情境和角色。②角色分工:全班学生按学号分成若干组,每组6~7名,根据情境需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③情境分析:依据教师设计的情境,各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编成情境模拟剧本,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模拟练习,推敲计划的合理性与逻辑性,确定最后方案。④仿真演练:各组同学依次表演,表演组同学依据角色和护理操作要求进行模拟演示时,其余各组同学观看并对情境剧中患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表演结束后,教师进行讲评。

2.2评价方法于学期末采用林毅编制的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量表共28个项目,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3个维度构成,采用Likert5分制计分,得分范围为28~1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强。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3结果

自我管理能力33.23±3.87

信息能力35.78±3.35

学习合作能力22.78±2.21

自主学习能力总分91.77±5.94

4讨论

传统教学法是“以授课、传授知识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它是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而存在的,讲究医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讲究认知的层次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理解与记忆,在精神科护理基础知识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长期采取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互动过程,面对抽象的精神科疾病,学生易产生学习倦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依据教学大纲,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尝试多种教学法,结果学生取得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分。

篇10

1.2神经内科护理巡视现状

1.2.1分析黄玉春等关于《护理巡视记录表的设计及应用》、黄安桃等《分级护理巡视记录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孙爱玲等《分级护理巡视单的设计与应用》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专家们对护理巡视单的意义、巡视内容、巡视记录的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但在如何根据神经内科特点开展符合患者需要的护理巡视,提高护理巡视记录效率、效用以及减少不必要的护理工作量等方面,尚缺少更明确、更具实践意义的阐述。

1.2.2目前神经内科病房的临床护理巡视工作各家医院的要求并不一致,有的医院侧重患者刚入院时的入院评估记录,加强了对重点人群皮肤、跌倒的安全评估及交接记录,执行分级护理制度,但对巡视记录没有明确要求;也有一些医院围绕患者临床护理有关的翻身叩背、皮肤、口腔、会阴、发热、疼痛、管道、病情观察、心电监护等内容,及健康教育有关的入院宣教、饮食、、活动、术前、术后、用药、出院指导等内容制定成分级护理执行单24h使用,要求护士签字执行,旨在通过护理活动结合病情观察,以体现护理巡视。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对神经内科患者的巡视起到强化推动作用,但对于一些病情复杂、变化快、有合并症的患者,巡视的要求及记录没有明确,也没有考虑到昼夜因素、持续巡视结果等必要项目的影响。

2探索

我院从2012年初开始对神经内科护理巡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根据每位患者入院的评估结果开展护理巡视工作,在巡视中运用更多的病情观察技能,将病情观察与日常治疗护理工作结合起来安排巡视时观察重点,根据观察的结果,做好记录及交接工作。各班次人员须根据前一班次患者的总体情况,安排确定本班巡视重点,动态调整实施每位患者的病情观察。对护理人员进行神经内科疾病观察要点的培训,利用信息系统的先进技术,设计出简单便于护理人员操作的昼夜两种巡视记录单。

2.1白天的护理巡视记录护理巡视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白天集中更多的治疗护理任务,护士如能做到及时巡视病房,不仅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所观察,而且可对本班次的治疗护理措施落实情况起到督导作用。安排白天巡视工作时需注意①要充分利用、合理安排巡视时间,在执行护理操作(如交接班、发药治疗、口腔护理、输液等)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巡视工作实施病情观察,如发药时可观察了解患者吞咽功能;输液时观察患者肢体活动情况;健康教育时了解情绪状态等。②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有的放矢实施规范的巡视,如患者输液时需加强巡视次数,有的患者输液时容易睡觉,经常巡视可及时发现药液量、渗漏和用药后的不良反应。③简化记录,利于操作,我们将输液、翻身卡、吸氧卡整合于一张护理记录单,加强皮肤、病情及不适主诉的巡视,利用信息技术采集日期、药名数据,制作电子输液巡视卡,每床1份(病危、病重患者记录危重病护理记录单,无需在本单记录)。责任护士按照要求填写护理巡视卡,卧位栏:用“√”示落实,如氧流量、滴速需具体注明;皮肤完好用“√”表示,如破损需注明部位、面积;巡视病情栏:针对神经专科内容,无特殊时用“√”示落实,有特殊时须注明;患者主诉则需注明有无,有需写清具体内容等;填写时7:00~19:00之间用蓝笔,19:00~7:00之间用红笔;停止用氧时,只需在氧流量栏注明停止及具体时间即可;余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填写。护理巡视卡每日收回,按床号顺序装订并保存至患者出院后1周。

2.2夜间的护理巡视记录夜间护理占全天护理工作的1/2,工作任务独立性强,加之值班人力资源少(以年轻护理人员居多)等原因,因此加强规范夜间护理巡视工作是提升夜间护理质量的关键环节。巡视时需注意①考虑夜间工作特点如夜间环境、光线、患者睡眠情况、夜间睡姿,安全护栏使用,如厕情况(神经内科患者如厕时容易发生意外),防盗安全等问题。②要充分利用白天的巡视观察结果,有计划地安排夜间巡视工作,做好轻症患者重点情况及重点人群的巡视工作。一般来说新入院的、特殊治疗的、轻微不适主诉的老年人、无法安静睡眠的、病情变化的、有治疗护理任务的、患有其他疾病及易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等,是夜间病情观察的重点人群。③根据神经内科患者具体情况,结合白天的巡视结果,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自动采集等级护理数据,将夜间病情观察护理巡视记录单设计为表格(电脑根据病员数量调整打印页数)正反面使用(反面时间不同01:00~07:00,其余各项相同)。夜间使用时根据填表说明及具体情况(病危、病重患者记录危重病护理记录单,无需在本单记录),执行分级护理巡视制度,做好巡视记录;观察病情巡视:“√”以示落实,19:00~7:00之间用红笔填写;有其他情况:①表示病情变化;②晚间护理;③翻身护理;④晨间护理;⑤治疗;标入序号即可,两点之间需注明具体时间的,执行体温单时间记录规范;必要时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际情况变化动态调整增加巡视次数。

3应用实施

神经内科护理巡视时必须结合有效的病情观察,如运用基础护理技术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出入量、意识情况;了解掌握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呕吐物的性状与量)、头痛(缺氧及窒息情况)等症状;观察血管通路[留置针、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深静脉管道等]、胃管、尿管、脑室引流管等管道情况;观察患者皮肤、、用药及电解质等检查结果;观察神经专科情况如肌力、肢体功能状态、感觉障碍、活动步态、进食、吞咽功能、口角歪斜、语言表达能力等;在临床实践中,患者主诉对病情观察有重要意义,应重视运用根据主诉内容实施观察技能。但神经内科部分患者会有语言表达障碍,在日常活动中应更加细致入微地通过患者的神态、情绪状态、自理活动能力情况,及通过日常护理接触建立熟悉的沟通方式实施专科观察。患有其他疾病及易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也是观察的重点人群,而对这些特殊的有合并症的患者则需运用交叉学科的知识进行观察。另患者因疾病原因会出现心理情绪状态异常,易引起意外事件如跳楼、走失、跌倒、病情加重等安全情况,应加强护理重点监护。应将观察的结果及时记录于护理巡视单,特殊的、需重点观察的内容可用红笔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