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9 09:27: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才流失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人才流失论文

篇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市场已成为商家必争之地,无数国外投资商将眼光投向中国。如今的人才竞争不再是区域的,小范围的,而是主要战场在中国的世界大战。中国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残酷的人才竞争。面对国外知名大企业,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缺点,人才流失必然会非常的严重。所以,要解决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势在必行。

一、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的资源,以能力为导向的一种复杂的实体,其特点是量化分析较难,全面识别不易,管理要求较高。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必然会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

人才流失与流动不同,是指人才为了自身更高利益而发生的自愿流动,这种流动给企业带来了损失,这就是通常我们所指的人才流失。其实人才流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对企业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它的负面影响。

1.社会原因分析

影响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是社会信用机制的缺失,市场经济应该是信用经济。“重合同,守信用”是保证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前提。然而,从目前看,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信用机制,对于一些不守信用的人,社会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因此,在缺乏相应的道德和法制约束机制情况下,一些缺乏职业操守的人员可以无所顾忌的甚至以泄露原公司商业秘密为代价。通过跳槽来寻求个人利益,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2.企业原因分析

(1)人才管理理念存在认识偏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民营企业缺乏正确的人才意识和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在需要人才时,会通过挖来的“能人”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二是在一味地迷信引进所谓“能人”的同时,忽视内部人才,企业内部人才往往得不到重用;三是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将其员工当作是出卖劳动力的打工仔,这种结果导致员工最终只能把企业当作跳板,或是只拿薪金而不关心企业的发展前途。

(2)缺乏“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但却受家族管理模式的限制,往往以血缘关系作为任用和提拔人才的标准,导致不公平竞争;在管理方式上,企业主对下属能力不信任,不授权或授权不足,关键人才只能做执行者;在员工的上下沟通上,裙带关系阻碍透明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出现鸿沟,不能形成统一的范式或价值观。许多民营企业在中国迅速做大又很快破产倒闭,陷入困境,就像沈阳飞龙、巨人集团以及三株等,导致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先进文化吸引、留住人才。

3.个人因素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的需求也开始从低层次的物质需求转化为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素材。人才更看重的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关注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和前途。如果企业缺乏这样的机会和满足,他们可能就会选择其他企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研究

1.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人才激励机制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不进则退”。人才因得不到培训而感到日渐落伍,从而会选择能提供经常性培训的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制度化的培训机制,建立与组织目标和员工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培训机制同时要启动企业激励机制。从战略角度,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当前,民营企业的主要激励手段是薪酬,当薪酬不能体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时,流失就成为必然。此外,谋求更高的职位、追求工作的挑战性、职业生涯的规划等等都对人才流失产生影响。因此,洞悉人才心态,明确内在需求,建立机制,充分满足需求,提高人才的满意感和成就感。

2.情感留人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人才有很好的激励、约束和凝聚作用。要塑造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面: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入手。在日常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成就人,从充分信任员工、关心人才疾苦、为人才排忧解难等细节入手,在人才与人才、人才与企业、人才与企业主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从而使人才真正获得一种归属感,不愿轻易离开企业。

3.事业留人

由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员工越来越多,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成为他们选择企业的重要标准,人才不愿意留到民营企业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企业的前途感到担心,自身机会成本太大。因此,企业要留住人才就必须努力为员工提供成长与发展的空间,结合自身优势,制订出阶段性、长远性、可盈利性、受人才认可的战略发展规划,迎合人才向上拼搏。这就要求企业树立长远发展目标,并将发展目标与企业的人才紧密联系,使人才能够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且了解与企业一起成长发展的机会,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到事业留人的目的。

4.留住人才的其他技巧

(1)建立合理的淘汰机制

企业应该定期对人才进行绩效考核,按照成绩高低,高的升职,低的淘汰。这首先有利于精简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其次,完善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最后,动态管理,合理淘汰。通过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的整体评价,定期地淘汰不合格员工,利于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增加对企业的信心,减少人才流失的可能性。

(2)满足人才个性化需求

著名管理顾问克雷格说:“设立高期望值能为那些富于挑战的有贤之士提供更多机会。留住人才的关键是,不断提高要求,为他们提供新的成功机会。”满足人才的不同需要的同时也是企业不断提高人才要求的前提,在以往的经验总结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手段如:变更薪酬的比例;提高员工生活方便性的项目;给予生活幸福感;提高员工个人能力的项目;提高员工个人成就感的项目;提高员工公平感等等。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宏观经济的不断改善,民营企业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人才已成为企业稳固竞争优势,把握市场机遇,赢得挑战的关键。企业要发展必须解决人才流失问题。企业不但要完善自身的各种制度,还应该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为员工着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市场已成为商家必争之地,无数国外投资商将眼光投向中国。如今的人才竞争不再是区域的,小范围的,而是主要战场在中国的世界大战。中国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残酷的人才竞争。面对国外知名大企业,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缺点,人才流失必然会非常的严重。所以,要解决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势在必行。

一、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的资源,以能力为导向的一种复杂的实体,其特点是量化分析较难,全面识别不易,管理要求较高。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必然会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

人才流失与流动不同,是指人才为了自身更高利益而发生的自愿流动,这种流动给企业带来了损失,这就是通常我们所指的人才流失。其实人才流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对企业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它的负面影响。

1.社会原因分析

影响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是社会信用机制的缺失,市场经济应该是信用经济。“重合同,守信用”是保证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前提。然而,从目前看,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信用机制,对于一些不守信用的人,社会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因此,在缺乏相应的道德和法制约束机制情况下,一些缺乏职业操守的人员可以无所顾忌的甚至以泄露原公司商业秘密为代价。通过跳槽来寻求个人利益,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2.企业原因分析

(1)人才管理理念存在认识偏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民营企业缺乏正确的人才意识和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在需要人才时,会通过挖来的“能人”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二是在一味地迷信引进所谓“能人”的同时,忽视内部人才,企业内部人才往往得不到重用;三是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将其员工当作是出卖劳动力的打工仔,这种结果导致员工最终只能把企业当作跳板,或是只拿薪金而不关心企业的发展前途。

(2)缺乏“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但却受家族管理模式的限制,往往以血缘关系作为任用和提拔人才的标准,导致不公平竞争;在管理方式上,企业主对下属能力不信任,不授权或授权不足,关键人才只能做执行者;在员工的上下沟通上,裙带关系阻碍透明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出现鸿沟,不能形成统一的范式或价值观。许多民营企业在中国迅速做大又很快破产倒闭,陷入困境,就像沈阳飞龙、巨人集团以及三株等,导致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先进文化吸引、留住人才。

3.个人因素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的需求也开始从低层次的物质需求转化为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素材。人才更看重的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关注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和前途。如果企业缺乏这样的机会和满足,他们可能就会选择其他企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研究

1.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人才激励机制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不进则退”。人才因得不到培训而感到日渐落伍,从而会选择能提供经常性培训的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制度化的培训机制,建立与组织目标和员工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培训机制同时要启动企业激励机制。从战略角度,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当前,民营企业的主要激励手段是薪酬,当薪酬不能体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时,流失就成为必然。此外,谋求更高的职位、追求工作的挑战性、职业生涯的规划等等都对人才流失产生影响。因此,洞悉人才心态,明确内在需求,建立机制,充分满足需求,提高人才的满意感和成就感。

2.情感留人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人才有很好的激励、约束和凝聚作用。要塑造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面: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入手。在日常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成就人,从充分信任员工、关心人才疾苦、为人才排忧解难等细节入手,在人才与人才、人才与企业、人才与企业主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从而使人才真正获得一种归属感,不愿轻易离开企业。

3.事业留人

由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员工越来越多,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成为他们选择企业的重要标准,人才不愿意留到民营企业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企业的前途感到担心,自身机会成本太大。因此,企业要留住人才就必须努力为员工提供成长与发展的空间,结合自身优势,制订出阶段性、长远性、可盈利性、受人才认可的战略发展规划,迎合人才向上拼搏。这就要求企业树立长远发展目标,并将发展目标与企业的人才紧密联系,使人才能够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且了解与企业一起成长发展的机会,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到事业留人的目的。

4.留住人才的其他技巧

(1)建立合理的淘汰机制

企业应该定期对人才进行绩效考核,按照成绩高低,高的升职,低的淘汰。这首先有利于精简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其次,完善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最后,动态管理,合理淘汰。通过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的整体评价,定期地淘汰不合格员工,利于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增加对企业的信心,减少人才流失的可能性。

(2)满足人才个性化需求

著名管理顾问克雷格说:“设立高期望值能为那些富于挑战的有贤之士提供更多机会。留住人才的关键是,不断提高要求,为他们提供新的成功机会。”满足人才的不同需要的同时也是企业不断提高人才要求的前提,在以往的经验总结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手段如:变更薪酬的比例;提高员工生活方便性的项目;给予生活幸福感;提高员工个人能力的项目;提高员工个人成就感的项目;提高员工公平感等等。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宏观经济的不断改善,民营企业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人才已成为企业稳固竞争优势,把握市场机遇,赢得挑战的关键。企业要发展必须解决人才流失问题。企业不但要完善自身的各种制度,还应该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为员工着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篇3

引言

北京城建七公司成立于1992年10月,前身为基建工程兵,1983年兵改工后,隶属于北京城建集团,目前公司已形成了立足北京、遍布全国的市场格局,外埠市场也逐渐巩固并不断扩大,近年来,在做好施工总承包主业的同时,先后成立了多家专业分公司,为经济增长点多元化做好了铺垫。公司共有630名员工,专业技术人员占72.8%。据2009年7月底统计数据表明:1995年以后引进的本科学历以上人员的流失率高达65%,而某家高科技民营企业的流失率却仅为5%,两者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把国企比喻成其他类型企业的人才实习工厂一点不为过。近年来,单位人才流失严重,技术骨干纷纷流向外企、合资等企业,企业成了人才培养的摇篮。

1通过对公司现状进行分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种:

1.1社会环境因素

1.1.1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个人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树挪死、人挪活”的思想普遍被大家接受和认可,如果说整个社会都对人才的合理流动持肯定态度,那么人才从满意度低的企业流向高的企业也是人之常情。

1.1.2对于经过国企多年培养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比如一级建造师、工程造价师、质量工程师等在劳动力市场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些人才能够轻易的在建筑行业人才市场上找到无论薪酬福利上还是社会地位都比原来更具吸引力的职位,面对外面世界的高薪诱惑,加上一些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经常到国企挖墙脚,企业人才的流失率就会不断提高。

1.1.3社会信用的缺失导致人才流失。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然而,就国有建筑施工单位来看,为每年招聘的外地应届毕业解决北京户口,签订5年期限的劳动合同,但是能将合同完全履行的不足10%,在落实好北京户口就离企业而去的大有人在,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一套有效的信用惩罚机制,对于那些不守信用的人,失信成本很低,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1.2企业自身原因

1.2.1企业文化缺乏。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太注重,所以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没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1.2.2薪酬、福利待遇相对市场水平较差,工作、生活环境比较艰苦,随施工项目的地点不断更换办公地,每天工作时间长,经常无休止的加班,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等原因导致一些新毕业的天之骄子们都很难坚持到见习期满就纷纷跳槽,当经济收入很低或者无法体现个人价值时,流失成为必然。

1.2.3缺乏有效的人才开发和培训机制。施工企业为了承揽更多的施工任务,常常对招投标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认识不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对人才往往只重引进不重培养。而且出于对员工忠诚度的怀疑以及考虑到成本问题,对员工没有一个成型的人才培训计划,更谈不上对人才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

1.3职工个人因素

1.3.1技术骨干的个人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导致人才流失增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国企中的骨干人才早已超越了低级别的需要,而对于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其他员工更强烈,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关注自己的发展机会和前途。如果现在的企业缺乏这样的机会和满足感,不能实现个人价值,他们很可能就会选择离开,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1.3.2社会信息化透明度的提高导致个人不公平感的增加。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员工对和自己做着类似工作的人的收入、工作条件、发展机会的认识变得非常容易,因此,也就有公开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就可能产生对现实的不满,同工不同酬导致不公平感的增加,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离开所在的企业。

2减少人才流失的对策

2.1企业文化留人。要实现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工程建筑企业,就必须培育富有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1创新企业的文化理念,要明确的企业使命,实现用制度管事,用文化树人,改造经营者和员工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思想观念更新不断推动企业的变革和创新。

2.1.2积极宣传全新的企业文化。企业要真正实现良好的文化氛围,就要建立一个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配套的全员文化培训和传播体系。

2.1.3建立学习型组织,在员工中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不同岗位(比如工程造价、施工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的任职条件及考核制度,制定各种学历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岗位培训计划等学习制度;把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着力点,放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上,保持知识不断更新,从而推动企业内部管理的不断变革与知识创新。

2.2薪酬激励制度留人。原有的薪资待遇水平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而且激励手段单一,或者激励不能因人而异。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应该注重多种激励方式的使用,针对不同的员工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2.3个性关怀留人。将员工安排能最大限度施展其才能的工作岗位或职位,体现他们自己的价值,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将员工的考核、提升、晋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为人才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努力为人才提供成长与发展的空间。使他们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关怀和重视,从而产生归属感更加忠实于企业。另外建议给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分批分次进行,不同专业系列人员目标规划也可不尽相同,让员工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同步进行,以达到最佳效果。

2.4发展空间留人。同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企业更需要一专多能,适应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包括:

2.4.1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我们确定对企业未来一年或一段时间的人力资源结构和人员的总体需求,并同时确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内容、方式、对象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此外,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过程要与员工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员工个人的学习要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符合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4.2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制度。在向员工提供培训之前,要建立相应的竞争制度,尽可能地向那些有能力,有潜质的员工提供机会,作为一种福利奖励给员工,不断激发其潜能。并且建立培训与员工的考核、晋升等个人发展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该员工不断追求进步,心系企业,培养忠诚感,能够同企业同进退。

2.4.3建立培训反馈机制。定期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为进行下一轮的培训计划提供资料。定期测算培训回报率、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贡献等相关指标,衡量企业的此项投资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的回报等。

2.5创新的用人机制留人为使公司的优势人才能够“才尽其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人才的选拔、晋升、加薪机制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建立重真才实学,重工作业绩的用人标尺;全面积极推行“干部聘任制”、“职务任期制”、“任前公示制”等制度;保障全体职工在选人用人上具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体现企业的民主管理,也便于日后经营管理。

3结束语

基于对以上种种人才流失原因的分析,我们在2009年7月马上行动起来,对日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弊病进行及时诊治,通过半年多的有效管理,自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期间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流失率为零,建立了良好的企业与员工互动的机制,可谓力挽狂澜,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人才支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维持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篇4

根据有关规定,档案和人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重建档案的前提就是个人档案丢失或者损毁。一些省市为不能档随人走的人才打开“绿色通道”,出现一些“重建档案”的政策,是不符合国家档案管理规范标准的,其可靠性、真实性无法保障,致使假资历、假文凭、假学术成果等事件频繁发生。针对此种情况,一定要根据《档案法》的规定,规范重建档案。对于档案造假人员,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而作为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具有高水平的政治素养,恪守职业道德,增强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严格按照《档案法》的规定执行,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维护档案管理制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效果。

(二)合理解决留人及放人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和工作单位之间存在着平等的契约关系,具有自主选择以及自由流动的权利。大部分流动人员在选择一个发展空间的时候,主要就是想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体验生命的最高质量。也许新单位具有更好的薪资待遇,而这个薪资待遇本身就是体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可以带来一定的满意度,让应聘人员感受到同事、领导的重视与尊重。根据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而言,人的需求主要分为五层,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无法和单位实现协调发展,必然会出现跳槽现象,单位不应扣留人员,应给予尊重,进行人性化的处理,保证留人及放人问题的合理解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人事人员档案的动态管理

随着用人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其灵活性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事人员档案数量。在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时候,必须加强用人单位和人事机构的交流与沟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沟通机制,强化彼此合作。同时,用人单位必须提高档案意识,本着对员工负责的态度,及时收集被人的档案,并且进行有效的整理,之后将档案材料移交给机构,监督机构对档案材料进行动态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连续性,同时保证档案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除此之外,有关主管部门一定要强化对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的指导与监督,保证其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篇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因为市场不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相反,市场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日文软件人才需求的现状

软件外包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国家的软件公司开发,其目的是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在目前全球的软件产值中,三分之一都需要通过软件外包来完成。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近年来,

“六双”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在“六双”教学模式下,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优化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采取“双师”配置,由学校的教授、讲师主讲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理论课程,聘请企业具有丰富日文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讲授技能训练的课程并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双师”的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理论和编程技巧。

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为了满足日文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设置上,软件工程专业在外语教学上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英语为学生的第二外语,跟踪学生语言的学习效果并适时进行调整。WWw.133229.COM毕业生的日语水平应达到日语二级水平,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企业文化,能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完成各层次技术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日本语言、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日文软件项目管理与企业文化、项目实战等针对日文软件设计开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学校“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专项的技能训练取得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从而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实行互助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上,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采取“主讲教师+助讲教师”的互助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学生又可掌握助讲教师熟练的编程技巧。

为技能训练创造优异的教学条件虽然国内外提出了不同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如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实际项目做支撑都是纸上谈兵。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就必须在技能训练上创造条件。可是,使所有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又是不现实的。我们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引进工程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以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工程项目实训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了软件技术实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包括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理论知识学习、协作交流、软考训练及工程实践等模块,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时在线的服务,最终达到增加学生软件项目实际设计经验,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的目标。日文软件人才培养在技能训练上实行机房教学模拟训练与企业项目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方面,利用软件人才工程项目训练教学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较为严格的软件项目的训练环境,培养学生掌握与企业项目开发接近的技能水平;在学生具备了相当的技能水平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企业项目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软件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还面向学校和社会承揽一些软件开发项目,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际软件开发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级专业竞赛,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实行“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先完成“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然后进行“专业案例教学”、“对日软件开发专业教育”的学习。从教育模式上,先主要完成基础语言教学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接受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语言(日语和开发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网络基础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案例教学”又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但是这两个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互交叉和重叠。第一个阶段主要进行“软件案例教学”,第二个阶段主要进行“工程实践教育”,通过让学生在校进行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工作等方式锻炼工程实践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师范能力和实践水平在教材建设方面,学习国外教材的设计理念,配合案例式教学思想,编写符合本专业教学需求的教材。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能够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对日软件外包。采用“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教学与案例及工程实验教育并重,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切实保证学生的实训实习效果。为了使该专业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体现我们的办学特色,也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成为既掌握良好理论知识,又具备突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社会接轨,能被企业所用;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日本市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从学生发展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素质,依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在侧重于培养符合日文软件外包服务行业要求的同时,增设师范选修模块以保证学生的师范能力,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打造实用人才,拓宽学生就业和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 中小民企 人才流失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小民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由于自身各类因素的限制而导致的人才流失问题,逐渐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一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笔者基于双因素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双因素理论简述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行为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通过对美国匹兹堡地区的203名工程师和会计师进行调查访问,他和助手总结分析发现:工作中的满意-不满意并非完全对立,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同时,还发现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都是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称之为保健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政策、管理制度、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得到认可时,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并不会促使员工产生积极的态度;而使员工满意的都是都属于工作本身或内容方面的因素,称之为激励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成就、公司认可、承担重要的工作、责任、个人成长发展等,当这些因素得到认可时,可以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当然,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界限的。

 

二、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中小民企人才流失现状分析

中小民企的人才流失问题,从双因素理论的角度分析,即企业保健因素或激励因素未能达到人才认可的程度。

1.保健因素方面。第一,企业规模小。中小民企在生产规模、人员数量、资产以及行业影响力等方面均不如大企业,而且易受外部市场的影响,稳定性差,人才的生存风险远高于大企业,不能满足人才对于“大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的追求。第二,管控体系尚不健全。中小民企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优质管理人才,组织架构不明确,岗位设置、职责体系等均不完善,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人才管理制度等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导致人才缺乏安全感、公平感、成长感。第三,薪酬福利差、工作条件艰苦。由于中小民企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公司员工的薪酬福利以及工作环境与大企业存在差距,不能满足部分人才的发展要求。第四,学习培训机会少。由于企业资金、理念等方面的欠缺,为员工提供的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并不能满足人才学习发展需求。

 

2.激励因素方面。第一,企业战略不明晰。大部分中小民企企业战略不明晰,发展方向不确定,导致在人才规划上缺乏导向,看不清未来发展方向。第二,信任度低,难以放权。中小民企多以家族企业为主,存在严重的任人唯亲的现象。对于外来人才信任度较低,难以放权,或给予其重担,会导致员工产生失落感,不能激发工作积极性。第三,缺乏配套的表彰奖励机制。中小民企尚未建立成熟、匹配的薪酬考核机制,不能真正体现员工之间的绩效差别,给员工造成不公平感,减弱员工努力工作的内驱力。第四,提升发展机会少。由于公司规模、人员数量、岗位设置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人才在企业并不能获得较多的提升发展机会,职业生涯发展受阻。第五,企业文化匮乏。中小民企一般都尚未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导致公司缺乏凝聚力、导向力,员工的忠诚度偏低。第六,人才管理观念落后。缺乏战略人才管理观念,在人才的选用育留各环节与企业经营战略脱节;人才意识薄弱,缺乏人才培养、储备、建立人才梯队的观念。

 

三、中小民企人才流失问题解决思路

1.保健因素方面。第一,明确公司战略规划,确定公司发展方向,并以此为依据,以公司业务为依托,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并明确各部门职责定位。第二,以公司各部门职责定位为基础,确定公司各部门岗位设置,建立岗位晋升等级序列,构建公司职责体系,并动态维护。第三,构建与岗位晋升等级序列匹配的薪酬福利制度,同时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保障公司人才“劳有所得”、“付出与回报匹配”。第四,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包括人才的选聘、培养培训、核心人才管理、人才晋级晋升以及后备人才管理等机制,强化公司人才保障体制。

 

2.激励因素方面。第一,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机制,逐渐构建公司独有的企业文化,引导形成“优才重才”的人才管理观念。第二,“任人唯贤”,给优秀人才“压担子、担责任”,充分放权,给予员工有责任感、重用感,激发员工积极性。第三,对于员工成就及时认可、及时奖励,保证员工之间公平竞争、公正奖励。第四,以员工为先,与员工共同确定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实现员工与公司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唐捷.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高效学生管理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篇7

企业人才流失开题报告

别:

级:

专业(班):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人才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人才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要素的21世纪,维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对于企业健康发展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很多企业在管理和运营中,由于各种原因,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诸多学着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下面,笔者将就这些研究做一回顾,期望有关意见能为企业避免人才流失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危害

人才流失对企业将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国外学者Xx(2010)认为人才流失将会直接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减弱。在他的研究中,他指出人才流失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结果。针对这种现象,他指出企业一旦出现人才流失问题,将会直接危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Xx(2008)在他的硕士学xx号码论文写作位论文中,指出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流失是仅次于财务危机最大的企业危机。企业人才流失如果变得严重,不仅会直接危及企业的人才队伍,更是破坏了企业的发展能力。xx(2004)在分析了密歇根州6家农场后,对人才流失现象也做出了很好的说明。在他的研究中,他指出人才流失将会直接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减弱、生产效率下降,并最终体现到企业竞争力的减退。

关于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危害,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x(2010)在对一家公司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人才流失是企业最大的危害,一旦出现人才流失情况,直接损失的是企业的财富和未来发展的能力,而后者对于企业而言,是最致命的损失。赵欣(2011)在对XX企业人才流失进行研究后,则指出该企业近些年来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核心技术的丧失。人才流失后,尤其是四六七零零四零二二号码论文写作转投竞争对手公司后,虽然

有各种保密协议的约束,但是由于这些人才在本企业的工作实际,将会不可避免的导致自己核心技术的外泄,只是比起那种故意泄露核心技术的损失要小得多。其次,人才队伍的不稳定,而且还将会加大企业成本,比如新人才的培养以及适应时间等等。第三,对企未来市场布局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关键产品的人才流失。

二、人才流失的原因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人才流失,从根本上讲是企业没有给予人才合适的智力发挥空间以及充分满足人才的精神需要。xx(2010)在对我国家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后,就指出目前很多家族企业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存在用待遇代替精神关怀的问题,过分强调待遇而忽视人才的精神满足,结果导致很多人才对企业难以形成忠诚度,最终选择了离开。

xx(2009)则认为我国很多企业之所以人才流失现象较为突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给人才所提供的环境空间太为有限。他以我国民营企业为例,指出目前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不好,这就导致人才从自身发展的角四六七零零四零二二号码论文写作度出发,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跳槽等现象较为频繁。

xx(2008)则在他的论文中,指出目前很多企业并不能给人才一个预期的未来,导致人才缺乏职业发展动力,因此人才不愿意为企业工作,最终导致人才流失现象在很多企业较为突出。

xx(2008)在对我国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包括这样几

个:首先,企业不能给人才极大的精神满足;其次,企业不能为人才提供合适的智力发挥空间。再次,人才的自由流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些原因中,xx认为企业没有建立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是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

顾秀君(2008)与xx的观念相差不大。在肯定xx观点的同时,她还认为企业人才流失还在于不同企业对人才存有竞争。就企业发展而言,人才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不同企业之间势必会发生对人才的争夺战。在考察了我国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后,她指出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是目前我国企业人才流失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基础。

三、避免人才流失的对策

针对人才流失现状,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刘军勇在他于2011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中,认为企业要留住人才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重视人才的精神诉求和满足。第二,改善工作环境,注重待遇。第三,增强人性关怀。第四,要强化对人才的职业培养,让人才感受到自己的职业前景。

xx(2010)则认为在现代自由开放的环境下,人才流失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企业要留住人才,唯有做好自己的内功。他认为企业可四六七零零四零二二号码论文写作以通过这样几个对策避免人才的流失。首先,企业自身必须要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对于人才而言,没有人愿意呆在一家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但是企业一旦拥有较好的发展潜力,显然人才的流失要少得多。其次,企业要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规划,这个规划包括合理的待遇激励、精神激励以及环境改善。再次,要重视人才的精神诉求,满足人才的精神需要。

xx(2009)则提出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最关键的是企业必须强化自己的内功建设,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唯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的留住人才。

王艳萍则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角度出发,认为目前很多企业人才流失在于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得到建立。针对这个问题,她提出企业必须强化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通过完善的制度,在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挽留住人才。

xx(2010)则认为企业要避免人才的流失,可以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即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不断成长,这样可以有效减低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损害。

xx(2010)在对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企业要促进人才队伍稳定,必须系统的考虑影响人才流失的各个因素,要以促进人才忠诚度建设为核心,以满足人才需要为内容,改善不符合现代人才管理的各项制度和体制,从而更好的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促进人才为企业服务。

四、有关评述和未来研究设想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对人才流失问题有了一个较好的认识。人才流失对于企业而言,具有极大的危害,因此,必须强化人才队伍的稳定。学者们关于如何维护人才队伍稳定,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但是纵观目前的研究,大多数研究都是从一个宏观的层面对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缺乏针对微观的具体的企业进行研究。为此,在未来有必要强化具体企业的研究,以进一步丰富本研究的有关内容。

篇8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的人才,给经济实体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迅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由于其内部体制、管理理念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其用人机制相对处于弱势,目前普遍存在着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因而,如何采取措施有效地管理和使用人才、留住人才、防范人才流失成为了摆在国有企业面前的一大重要难题。

二、人才流失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0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全球化、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就业环境日益宽松,越来越多的国企人才跳槽到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国企人才流失出现了高频率、高学历、多层次、国际化的特点。据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人员学历较高,以本科为主,近两年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流失呈上升趋势。其次,流失的人才一般都是高学历、知识化的管理人和技术人,行政管理人员流失较少,这些技术人员有些还掌握了企业的主要技术和机密,这些人才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冲击相当大。再次国营企业,流失人员的年龄结构以30至35岁为主,这部分人大多数思想活跃,没有什么牵挂,也无后顾之忧,工作稍不顺心,就可能“跳槽”。最后,流失人员的工龄大部分在1~5年左右。这部分人员毕业后在单位工作一段时问,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当现实工作环境与理想环境差距较大时,很容易离职。

三、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一)薪酬激励不足。

薪酬是指员工因为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所有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以及有形服务和福利。在一切以商品交换方式作为基本交易准则的社会里,薪酬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员工的薪酬决定其经济与社会地位,关系到其生活的质量与活动的空间。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薪酬发放不合理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从薪酬结构上看,国有企业的员工个人工资收入虽然相比以前有大幅度的增长,但还有很多诸如住房、公交及通讯等隐性部分的支出,只有领导才有资格享受,这种制度导致虽然国有企业人力成本很高,但员工却得不到实惠。另一方面,从薪酬分配制度上看,国企的收入分配不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免费论文。在传统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下,国营企业形成了一般职位的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劳动力市场水平,但是关键职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却普遍低于劳动力市场水平的薪酬体系。在国有企业里,薪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级别上,职工通过“晋级”这种主要途径来增加薪酬。但在职位的晋升方面,无论是公开招聘还是内部选拔,往往以资历为基础来论资排辈。结果那些为国有企业发展作出主要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收入没有明显优势,而没有专业技术的一般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少拿多少,个人收入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这种对外缺乏竞争、对内缺乏公平的薪酬分配制度,制约了许多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严重挫伤了其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很多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受传统的人事管理思路的影响,偏重于静态管理,很多国企没有设置全面完整的人力资源状况评价指标,难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和效率进行客观评价。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仅限于事务性工作而缺乏战略性管理,对人才重引进却不重使用,管理方式呆板,没有根据每个员工不同的个体需求,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用人考核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完善,对人才流失态度冷漠国营企业,缺乏人性化管理等,严重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

(三)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否实现是人才是否流失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员工应聘到企业,一方面想获取较高的薪酬,在同时,员工也会考虑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途问题。每个进入企业的员工都会有意识的拟订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其职业发展途径,通常是从低层岗位向高层岗位的职务升迁,从简单工作向复杂工作过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若员工发现在企业无法实现其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就可能跳槽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其他企业去。但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国企对员工的管理通常是,员工一旦在某个固定岗位被聘用,往往很少有机会在不同岗位上变换,更鲜有机会从低到高逐级上升,从而使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赖,最终会选择离开。

(四)缺少有效的人才开发与培训策略。

培训对人才而言是极具诱惑力的。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有序且不断提升的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企业内部员工流动和知识老化所增加的经营风险,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保值增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国企也越来越重视人才开发与培训策略了,但仍存在一些较共性的问题,很多国企在员工培训方面做得很不够,缺乏培训的需求分析、培训效果的评价和培训结果的追踪,没有一套实用的企业培训体系,由此造成其培训不具针对性,不能对培训企业经营战略形成支持。培训过程过于教条主义,流于形式。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

人是具有丰富情感和需求的高级动物,不是机械的经济工具,因此,企业就需要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形态来形成企业环境来影响和感召企业的员工,并最终使企业的文化转化为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却仍然处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阶段,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容易与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背离,跳槽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了。

四、国营企业人才流失的防范策略

人才的大量流失,将对国营企业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从事业、感情和待遇等方面着手留住人才。按照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一定的待遇.获得社会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代表了人才不同层面的需求,这也是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动态有效的绩效管理、薪酬体系和激励、竞争机制。

国营企业应建立动态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国营企业,在以目标、业绩等关键指标为导向的基础上,建立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类别及特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考核奖惩办法,注重过程控制和结果反馈,变单纯的绩效考核为绩效管理。在同时,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将长期激励计划和短期激励计划、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为员工提供如工资、奖金、福利、期权、利润分享、学习、信息分享、认可、荣誉等多元化的价值分配形式,满足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国有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引入或强化竞争淘汰机制,实施竞争上岗。竞争上岗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还可以建立多种职业通道,打破传统的“官本位”、“学历本位”、“职称本位”的晋升方式,为优秀人才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和竞争的平台。另外,还可以引入员工退出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员工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二)注重了解员工的需求与期望,合理设计员工职业生涯。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企所有员工都应具有对新知识不断学习、对新技术不断探索追求的义务和责任,这样才能适应日益进步的社会发展需要免费论文。这种自愿学习的心理是自我发展欲望的暗示,所以,笔者认为,国企在人员稳定的大局中,企业应考虑员工的个人需求,充分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集中精力和资金,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职位种类及特点等进行岗位序列的设置(管理、技术等),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工作中,注重企业的内部沟通,注重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培养,为国有企业人才的发展提供机遇和动力,使国有企业人才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形成双赢的局面。努力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方向的高度统一、协调发展。

(三)建立系统、完善的人员培训体制,使人才与企业共同发展。

加快人才的知识更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同时也可以更有效的防止人才流失。作为企业培训必须有规划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同类别、层次的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对普通员工可采取有计划的全员轮训,学习培训的内容可包括业务、技术、法律、法规、服务质量、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对于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才,则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和深造。同时还可调整原有的相关制度,为员工自己进行继续再教育学习提供可能的便利和支持。

(四)弘扬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留住人才的根本。企业应将其文化建设贯彻始终,做到以企业文化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群体的价值观去影响和鼓励员工增强工作的责任和信心,把工作的热情倾向于企业的发展国营企业,把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看作个人能力增长的良机,使员工一心一意,心甘情愿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构建的企业文化时应具有最基本的三个特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要塑造一种氛围,塑造一种凝聚力;三是要营造不同于其他企业独特的文化个性。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几点:首先,经营者应转变观念,将过去只重视硬管理,重视效益和利润转变为既重视硬管理,又重视软管理,既重视各项指标,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次,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全员、全面、全过程的事,它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共同投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最后,建立一个好的、宽松的环境,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好的、宽松的环境能培育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一个扭曲的环境只能造成扭曲的企业文化,而不适合企业的文化只会阻碍企业的前进。因此,不管是经营者还是员工,都应该努力疏通、理顺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企业环境,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一个适合其生长的温床,力求建立一种获得全体员工支持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薛智慧,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现代企业文化,2010(3).

[2]唐莉,浅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应对措施,现代商业,2010(30).

篇9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的人才,给经济实体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迅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由于其内部体制、管理理念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其用人机制相对处于弱势,目前普遍存在着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因而,如何采取措施有效地管理和使用人才、留住人才、防范人才流失成为了摆在国有企业面前的一大重要难题。

二、人才流失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0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全球化、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就业环境日益宽松,越来越多的国企人才跳槽到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国企人才流失出现了高频率、高学历、多层次、国际化的特点。据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人员学历较高,以本科为主,近两年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流失呈上升趋势。其次,流失的人才一般都是高学历、知识化的管理人和技术人,行政管理人员流失较少,这些技术人员有些还掌握了企业的主要技术和机密,这些人才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冲击相当大。再次国营企业,流失人员的年龄结构以30至35岁为主,这部分人大多数思想活跃,没有什么牵挂,也无后顾之忧,工作稍不顺心,就可能“跳槽”。最后,流失人员的工龄大部分在1~5年左右。这部分人员毕业后在单位工作一段时问,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当现实工作环境与理想环境差距较大时,很容易离职。

三、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一)薪酬激励不足。

薪酬是指员工因为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所有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以及有形服务和福利。在一切以商品交换方式作为基本交易准则的社会里,薪酬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员工的薪酬决定其经济与社会地位,关系到其生活的质量与活动的空间。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薪酬发放不合理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从薪酬结构上看,国有企业的员工个人工资收入虽然相比以前有大幅度的增长,但还有很多诸如住房、公交及通讯等隐性部分的支出,只有领导才有资格享受,这种制度导致虽然国有企业人力成本很高,但员工却得不到实惠。另一方面,从薪酬分配制度上看,国企的收入分配不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免费论文。在传统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下,国营企业形成了一般职位的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劳动力市场水平,但是关键职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却普遍低于劳动力市场水平的薪酬体系。在国有企业里,薪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级别上,职工通过“晋级”这种主要途径来增加薪酬。但在职位的晋升方面,无论是公开招聘还是内部选拔,往往以资历为基础来论资排辈。结果那些为国有企业发展作出主要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收入没有明显优势,而没有专业技术的一般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少拿多少,个人收入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这种对外缺乏竞争、对内缺乏公平的薪酬分配制度,制约了许多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严重挫伤了其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很多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受传统的人事管理思路的影响,偏重于静态管理,很多国企没有设置全面完整的人力资源状况评价指标,难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和效率进行客观评价。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仅限于事务性工作而缺乏战略性管理,对人才重引进却不重使用,管理方式呆板,没有根据每个员工不同的个体需求,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用人考核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完善,对人才流失态度冷漠国营企业,缺乏人性化管理等,严重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

(三)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否实现是人才是否流失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员工应聘到企业,一方面想获取较高的薪酬,在同时,员工也会考虑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途问题。每个进入企业的员工都会有意识的拟订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其职业发展途径,通常是从低层岗位向高层岗位的职务升迁,从简单工作向复杂工作过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若员工发现在企业无法实现其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就可能跳槽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其他企业去。但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国企对员工的管理通常是,员工一旦在某个固定岗位被聘用,往往很少有机会在不同岗位上变换,更鲜有机会从低到高逐级上升,从而使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赖,最终会选择离开。

(四)缺少有效的人才开发与培训策略。

培训对人才而言是极具诱惑力的。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有序且不断提升的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企业内部员工流动和知识老化所增加的经营风险,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保值增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国企也越来越重视人才开发与培训策略了,但仍存在一些较共性的问题,很多国企在员工培训方面做得很不够,缺乏培训的需求分析、培训效果的评价和培训结果的追踪,没有一套实用的企业培训体系,由此造成其培训不具针对性,不能对培训企业经营战略形成支持。培训过程过于教条主义,流于形式。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

人是具有丰富情感和需求的高级动物,不是机械的经济工具,因此,企业就需要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形态来形成企业环境来影响和感召企业的员工,并最终使企业的文化转化为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却仍然处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阶段,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容易与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背离,跳槽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了。

四、国营企业人才流失的防范策略

人才的大量流失,将对国营企业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从事业、感情和待遇等方面着手留住人才。按照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一定的待遇.获得社会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代表了人才不同层面的需求,这也是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动态有效的绩效管理、薪酬体系和激励、竞争机制。

国营企业应建立动态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国营企业,在以目标、业绩等关键指标为导向的基础上,建立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类别及特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考核奖惩办法,注重过程控制和结果反馈,变单纯的绩效考核为绩效管理。在同时,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将长期激励计划和短期激励计划、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为员工提供如工资、奖金、福利、期权、利润分享、学习、信息分享、认可、荣誉等多元化的价值分配形式,满足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国有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引入或强化竞争淘汰机制,实施竞争上岗。竞争上岗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还可以建立多种职业通道,打破传统的“官本位”、“学历本位”、“职称本位”的晋升方式,为优秀人才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和竞争的平台。另外,还可以引入员工退出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员工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二)注重了解员工的需求与期望,合理设计员工职业生涯。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企所有员工都应具有对新知识不断学习、对新技术不断探索追求的义务和责任,这样才能适应日益进步的社会发展需要免费论文。这种自愿学习的心理是自我发展欲望的暗示,所以,笔者认为,国企在人员稳定的大局中,企业应考虑员工的个人需求,充分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集中精力和资金,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职位种类及特点等进行岗位序列的设置(管理、技术等),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工作中,注重企业的内部沟通,注重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培养,为国有企业人才的发展提供机遇和动力,使国有企业人才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形成双赢的局面。努力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方向的高度统一、协调发展。

(三)建立系统、完善的人员培训体制,使人才与企业共同发展。

加快人才的知识更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同时也可以更有效的防止人才流失。作为企业培训必须有规划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同类别、层次的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对普通员工可采取有计划的全员轮训,学习培训的内容可包括业务、技术、法律、法规、服务质量、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对于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才,则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和深造。同时还可调整原有的相关制度,为员工自己进行继续再教育学习提供可能的便利和支持。

(四)弘扬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留住人才的根本。企业应将其文化建设贯彻始终,做到以企业文化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群体的价值观去影响和鼓励员工增强工作的责任和信心,把工作的热情倾向于企业的发展国营企业,把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看作个人能力增长的良机,使员工一心一意,心甘情愿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构建的企业文化时应具有最基本的三个特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要塑造一种氛围,塑造一种凝聚力;三是要营造不同于其他企业独特的文化个性。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几点:首先,经营者应转变观念,将过去只重视硬管理,重视效益和利润转变为既重视硬管理,又重视软管理,既重视各项指标,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次,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全员、全面、全过程的事,它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共同投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最后,建立一个好的、宽松的环境,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好的、宽松的环境能培育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一个扭曲的环境只能造成扭曲的企业文化,而不适合企业的文化只会阻碍企业的前进。因此,不管是经营者还是员工,都应该努力疏通、理顺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企业环境,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一个适合其生长的温床,力求建立一种获得全体员工支持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薛智慧,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现代企业文化,2010(3).

[2]唐莉,浅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应对措施,现代商业,2010(30).

[3]蔡宏图,郑华章,激励机制是国有企业留住人才的突破点,现代企业,2006(09).

[4]赵曙明,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与大企业比资金、比实力,因而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何降低人才流失率,留住优秀的人才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

就笔者所在的江苏江阴这个县级城市而言,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中心,交通便捷,历来为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天然良港,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百强县综合实力排名榜首,至去年年末有私营企业1.48万个,个体工商户3.22万户,私营个体经济年末注册资金411.2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44%,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金397.09亿元,增长27.87%;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 682亿元,比上年增33.61%,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为55.6%;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9.22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9.18%。可见江阴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量民营企业的支持,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江阴地区,尤其是江阴乡镇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人才流失的问题,给这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一些私营小企业主一方面疲于应付外来同行也竞争、国家政策的变动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等等,还要应付企业内不规章制度的建立、内部人才的大量流失,技术外泄等内部管理问题,可谓分身无术,加之私营业主大多为家族企业,人手明显不够,却遭遇人才流失,真是雪上加霜,本文致力于以江阴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分析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

人才流失指的是属于特定群体、组织、地域的专门人才或其他有才能的人,离开自己原来所依附或服务的对象,而到了另外的群体、组织和地域。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流失 ,实际上指的是由于竞争主体的地位、环境、条件、实力相差较大而导致一定时期内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方的人才单向地向优势一方转移,双方的人才流动呈现出较强烈的不均衡性和不平等性。

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比较高,在无形中给民营企业以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大大增加了人力的重置成本,影响员工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更加影响了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另外一个方面是在流失人员中有较大部分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而这些人员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他们不仅掌握了民营企业的商业秘密和技术资料,还拥有一定的客户群关系,对于这种员工的流失,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往往是致命的,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必将影响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后果不堪设想。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自1982年以来引进的大学本科以上人员,民营企业流失率为18.5%,其中研究生、硕土、博士研究生的流失率民营企业已达到14.7%和33.3%[2]。这些人当中的相当一部分流入了外企或合资企业,其中较大比例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有特有的专长,有管理经验,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前不久,某大学社会学系对国内62家民营企业所做调查也发现,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次人才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最长的也不过5年。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一)企业规模小、风险高,缺乏人才较好的生存环境

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难与和大企业相抗衡。这使得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根据对美国中小企业的相关调查研究,在全部中小企业中,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五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6-10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10年。因此,对个人而言在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风险要远高于大企业。

(二)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落后导致人才流失

员工需要企业认同他们的工作价值,在这方面,许多中小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组织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员工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做才符合企业的要求。由于没有明确的工作标准,员工即使再努力工作,也难以获得企业的认可。在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的工作是否得到领导及同事的认可”时,在回收的208份有效问卷中,答案为“非常认可”的占11.5%,“较认可”的占38.9%,回答“一般”、“较不认可”和“非常不认可”的共占49.5%。在回答“您认为将您的建议递交给最高管理层会起到作用吗”时,有53.4%的人答案选择了“很有意义”和“比较有意义”,46.6%的人选择了“不太有意义”和没有实际意义。中小企业管理的方式主要还是人治,缺少成文的制度规范。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实行原始的家族式管理,在企业的诸多方面实行双重标准,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缺乏企业文化,难以形成对人才的向心力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很好的激励、约束和凝聚作用。但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理念,没有企业认同感,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理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调查了江阴陆桥多家塑料生产加工企业,只有几个企业的企业主有建立自己企业文化的考虑,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停留在制定简单的厂规厂纪层面。

(四)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也会对企业的人才流失率产生影响

若整个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即相对于社会提供的职位而言,劳动力过剩,则人才不会轻易产生流动以避免失业的风险。相反,若整个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则人才可能能够比较轻易的找到更具有吸引力的职位,从而人才流失率会相对较高。同时,若劳动力市场已趋于完善,则对人才的随意流动的约束会加强,使得员工流动的随意性降低。反之,人才流失可能较容易发生。

当然,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表象,十分复杂,例如江阴地区由于地处吴语语系,地方方言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很难听懂,再加上本地居民排外思想较重,这也是人才流失的一点原因。人才流失的原因还有很多种,比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行业竞争地区竞争状况等等,都会影响人才的流动情况。

三、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解决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私营业主使用人才的观念

民营企业主应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跟上时代化的信息,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作为用人的出发点,通过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合理分配机制,以及建立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员工自然就会真心留下来为企业和老板打拼,而且如果民营企业主能够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不断地去展现自身的个人魅力,这对于留住员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在工作中要有开拓进去的精神,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在生活中能放下架子,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等等。

(二)塑造优秀企业文化,创建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迎接各种挑战中形成的,通过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信仰和道德规范、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等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意识。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是企业的一种灵魂所在,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凝聚员工的心,使民营企业与员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不断地激励每个员工为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目标而努力,对于民营企业员工稳定性这方面也有莫大的帮助。

(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

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摒弃落后的家族式管理体制,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适当引进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转变用人观念,大胆使用有才干的外来人才,改变任人唯亲的状况。对留在企业里的各种近亲进行一次“清理”,能继续留用的视同外聘员工对待,根据其能力安排适合的岗位;对不能或不宜继续留在企业中工作的,要痛下决心坚决辞退。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把“人治”转变为“法治”,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权责对等。企业的高层领导应适当放权,不应越权管理,以便为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抓住外部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避开威胁

就企业外部而言,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主要是应抓住外部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避开威胁。另外,企业应密切注意竞争对手的动向,加强措施以防止竞争对手从本企业中挖去人才,提高其竞争力,从而使本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时还应该多关心学习国家关于人力资源、劳动保障方面的政策,多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动态,掌握其他大企业的先进做法,力求处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就目前而言,中小型民营企业流失的人才中较大比例都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因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防止人才流失时应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重点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加强人才管理,降低人才流失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晟、成、宋充,《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分析及对策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2]韩广海,《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1(12).

[3]邓姝?、王 琦,《中小民营企业人才策略初探》,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