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9 09:27: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

1.1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为其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会的基础。如果能够在学生时代及时、尽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引导,必然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适时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摆脱一些错误心理知识的诱导,提高其认知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切实的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如年龄、性格、认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提升。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切实的与父母一道,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施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1.3社会进步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深入改革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心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未来时代的主流,其心理健康程度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环节,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具有大局观,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主体的一部分主抓起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断的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自我改革,引导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提升,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实现学生心理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篇2

一、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篇3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会发现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做事没有信心,心理欠缺,怀疑同学看不起他,别人在一起说笑,他怀疑在讥讽他,议论他。可又有的专门找别人的缺点、挑别人的毛病,讥笑别人,从不思考自己的短处;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或蛮不讲理,从不考虑他人,平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遇事迁怒于别人,归咎于社会,产生一种反社会性的人格,颇具攻击性,一旦受到外界的激发,便会爆发出来,做出正常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又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学生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又有的则异常活跃,常常不分场合过分地表现自己;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可又有的则过于追求分数、名次,以至于心理失去平衡,表现考前焦虑不安、苦恼失眠,甚至在考场上因过分紧张而晕场等;还有些学生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又有的则凡事斤斤计较,生性多疑,过于敏感。以上类似的还有许多。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任他们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们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马加爵,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大学生。只因打牌时被疑作弊,而将同宿舍其余同一专业毕业班四名大学生杀害。其15岁时曾因父母吵架而想杀了父亲。在与奶奶看电视争台后,在笔记本上还写“恨!恨!恨!”。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为之担忧。因此,从小抓起,从启蒙教育阶段抓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病学者麦灵格是这样定义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高效率,也不只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也就是说,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的社会适应能力,乃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这也表明只讲生理卫生是不够的,对学生还必须注意心理卫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着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教学心理卫生,学生智能发展不但受到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就会造成学生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失眠、心情忧郁、情绪不安、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同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也存在不小差异,教师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宽严适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教师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过学生,要做“宰相”,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喜欢学生超过自己。举止大方,态度端庄,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态度保持均衡,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感,偏袒、庇护和鄙视、冷淡学生。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 此薄彼,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教师自己也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心理教育的方法很多,象组织活动、典型事例分析、经验交流、谈心、心理问卷测试、观察实验、心理暗示、表扬鼓励等都可以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低年级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各种游戏。有入学时的“自我介绍”游戏(我叫某某,我住在某处,我是某校一年级某班学生,我喜欢干什么),内容虽然简单却能帮助孩子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还有“镜中的我”游戏,通过学生自己照镜子,学会自我观察、自我描绘,进行自我评价;“文明用语”游戏,通过学生的表演,使学生学会日常文明用语,无形中规范了孩子的日常行为;“称赞”游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称赞,使学生明白,应当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特长,知道称赞别人,懂得尊重别人,从而使他们的情感交流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另外还有互助游戏、性格培养游戏、日常行为习惯游戏及益智游戏等等。使学生通过观看演出、参与演出,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了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确立学习的榜样。

篇4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状况。

1.2 专家访谈法:走访专家,收集专家对于此课题研究的意见。

1.3 理论分析法:运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此课题进行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心理健康的界定: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1]。”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对

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适应,能发挥潜能,过有效率的生活。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另一个代表人物。他最著名的是需要层次论,即人的自我实现的基本倾向包括5 个层次,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

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加上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一种新的需要和不满足就会出现。马斯洛认为个

人得到的满足需要的层次越高,人的心理就越健康。它的基本信条是:人拥有成长、改进并使他的潜能发挥到最充分的内在驱动力。而自我实现的人就是达到了个人发展最高水平并充和“为所当为”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引导来访者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生存状态进入超越自我的生存状态,帮助来访者设

法解除已经形成的心理困惑、矛盾与冲突,并最终铲除其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森田疗法适用于文化程度较高或对东方文化有些了解的人群,而大学生群体的领悟能力是最强的一

个群体,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运用森田疗法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可以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现实生活和尽力调控自我,使其更好地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①引导大学生以“平常心”来看待意识的内容和本体,体验到意识本体的存在。让他们学会以“顺应自然”的态度来面对自我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②引导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换,从而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先让他们从观察自己身体的状态和意识入手,逐渐转换到对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慢慢发展到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然后再在上述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转入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高一层的意识,逐步提高元认知能力。③引导大学生转入意识的主体。教育职称论文投稿使个体知道哪些是可以控制的事物,哪些是不可控制的事物,并且针对可控制的事物,充分领悟和运用“为所当为”的原则。

篇5

(一)深入调查研究学生的心理形成与发展

除了学校教育外,还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就家庭环境来说,我们调查发现以下几种问题:家庭独生子女依赖,自私、不能吃苦、生活自理能力差;富裕家庭子女乱花钱、贪享受、高消费、勤俭观念差;破裂家庭子女情感受挫折,缺乏家庭温暖,孤僻,自卑;不良家庭子女棍棒教育,经常被训斥,打骂,逆反心理重。在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分析、心理疏导,使学生能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与自己成长和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只有营造一个互相信任、相互尊重的氛围,师生之间才能容易进行思想沟通,才能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发生情感感应和情感支持等作用。

(二)确定实验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多学科理论的综合为依据的,在价值取向、具体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德育工作有所不同。我们结合基础教育性质和特点,制定了实验方案,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有“自我意识、群体意识、学习意识”。

(三)构建课程体系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课程体系里并融合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中,构建“尊重、激励、合作、愉悦”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单一的学科结构的限制,弥补教学大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完善教学目标体系。

(四)呼唤乐学回归

乐学是我国优良的教学传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产生了怕学、厌学、甚至拒学情绪,扼杀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成功感、自信心,就会妨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老师要注意学生学习心态的平衡,寓教于乐,实现成功教学、和谐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慰和满足。

(五)协调师生关系

教师上课时会在课堂上有很多方面的表现,教师各方面的表现都能被学生观察到、注意到、进而仿效。如果一个教师心理不健康,就容易出现暴躁、焦急、恼怒的情绪,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会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从而使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不稳定的情绪。所以要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克服师道尊严,教师决不能讽刺挖苦,也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因为这样做就会让学生对教师疏远甚至畏服,最后导致出现逆反心理。

二、在职业学校中要建立起必要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

在职校中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职校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上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建立舆论导向机制

1.舆论导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既需要用现代教育理念做指导,也很有必要更新观念,转变旧的传统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2.理论指导。在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地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循序渐进地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老师、家长,尤其是有实验班的学校老师、学生学习,提高理论认识。

3.目标导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健壮的体魄,正常的智力,并且有较好适应能力,把他们锻造成为新世纪的新人,总体要求是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教师心中必须有明确的培育目标,在家长心中必须明确孩子发展的方向。

(二)评估机制每学期可以建立两次“负担监测”制度

通过座谈、抽样调查、普查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业负担、心理负担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反馈、调控,从素质教育目标出发,建立学校管理规程。通过每年的“评先”,每学期的考核以及职称评定、各种奖励活动,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实验,大胆探索,对改革实验有成效的给以奖励。

(三)参与机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

1.领导重视。我校的实验得到了各方面有关领导的支持、关心。领导经常亲临班级,鼓舞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2.专家指导。建立了实验领导和课题研究机构,学校建立了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并请专家教授作为我们课题组的顾问,开展指导。

篇6

Investigationsofpresentsituationofmentalhealthofhighgradestudentsincity''''sprimaryschool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presentsituationofmentalhealthofhighgradestudentsfromcity''''sprimaryschoolinHenanprovince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educationalworkers.MethodsInvestigationswereconductedwiththeMentalHealthTest(MHT)in1567highgradestudentsfromsomecity''''sprimaryschool.ResultsOfthem,27.76%exhibitedlowanxiouslevel,71.03%moderateand1.21%high.ConclusionHighgradestudentsofthecityprimaryschoolinHenanprovincehadlowtomoderatelevelofanxiety,theirmentalhealthwasaffectedbygrade.

【KeywordsMentalhealth;primaryschool;highgrade;city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1]。部分女孩有了月经,男孩出现了遗精现象,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加上课业负担的加重,学校、社会和家庭对考试分数的过分要求,使很多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2]。为了解河南省城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作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取郑州、开封、洛阳、焦作、新乡、信阳、许昌、南阳等市11所小学29个班级1567名学生为探究对象。其中4年级608名(38.80%),5年级605名(38.61%),6年级354名(22.59%);男生767名(48.95%),女生800名(51.05%)。共发放问卷1750份,收回有效问卷1567份(94.74%)。

1.2方法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先生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表"(MHT)[3]为测评工具,以班级为单位,使用统一的书面指导语进行问卷调查。该测验表由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和冲动倾向(H)8个因子构成。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评分标准摘要:全量表标准分≥65为高焦虑水平,<35分属低焦虑水平,35~65分属中等焦虑水平。标准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结果

2.1MHT调查结果1567名学生MHT总均分41.93±10.49。其中27.76%(435/1567)的学生<35分,71.03%(1113/1567)的学生为35~65分,1.21%(19/1567)的学生>65分。

2.2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见表1。

表1显示摘要:4~6年级男女生平均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低焦虑水平,总体评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4年级,4年级好于5年级,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

表1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略)

注摘要:**P<0.01,*P<0.05

3讨论

MHT测评显示,河南省城市小学高年级学生有27.76%属低焦虑水平,71.03%属中等焦虑水平,1.21%达高焦虑水平。其中4~6年级男女生平均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4年级,4年级好于5年级,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4年级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5、6年级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总体评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但经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本探究提示,在我们通常认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心理新问题应呈上升趋向,到6年级由于面临就近升学和择校的压力,心理新问题应更多[4],但我们的探究却没有印证这一结论。有关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4年级学生,4年级学生显著好于5年级学生这样的结果,尚需进一步探究证实。但这个情况告诉我们,5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教师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关注[5]。

参考文献

[1]汪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心理科学,2001,24(1)摘要:87

[2]何淑荣.大庆地区1536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2)摘要:866

篇7

二、建立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机制

首先,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把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纳入干预机制,还有另外一个常见的认识误区,把“差生”作为重点对象,忽视了优秀学生的心理困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中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针对全体学生。其次,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第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休闲辅导,投入专项经费,增加学校休闲娱乐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放松身体提供客观条件。另外,为学生进行休闲意识和休闲能力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休闲品位。

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选择适合学生身体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系统地普及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第三,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家校合作,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另外,还有净化校园风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策略。再次,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确立以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习心理教育。通过归因训练、利用奖惩手段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基本的学习策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2)社交心理教育。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推进中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尊老爱幼,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3)行为心理教育。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早恋问题,应对逆反心理、网络成瘾等心理困惑。最后,区别应对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中学生群体。当学生出现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类心理问题时,应积极进行医学治疗,另外需注意一种情况,即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心理危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普兰提出,他认为:“每个个体都在努力维持内心的一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自身与环境能够平衡及协调,但是一旦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针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应明确问题的根源,制订问题解决的计划,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

一方面,加强行政组织队伍建设。成立由教育管理部门、校级领导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组织,加强责任意识,明确职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最高领导是主管校长。主管校长直接领导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心理咨询室指导班主任、学科教师以及团队组织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中。另一方面,制定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提高学校专职教师、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各地区、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问责制度,真正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建立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核制度,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定晋升和评职称的实施细则,并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激励功能。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通过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等专业的心理量表的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地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根据需要调整方法和手段,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篇8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落后,存在思想误区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对于心理教育也德育教育不能很好地辨析,盲目地将学生的心理类问题归为德育类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与排解难以"药到病除",从根本上说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存在漏洞。目前,许多高校所聘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部分由思政工作者所担任,认为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是一中品德错误,通常使用德育内容来处理学生心理难题,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认识误区与错误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对高校学生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引导作用,简单的德育教育难以将其囊括。(2)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结构单一,受众面狭窄我国大部分高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建设是通过课程、心理健康咨询以及活动等来实现,而许多高校也就止步于此,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桎梏在这三种形式之中不再拓展,从建设结构角度上元素单一,不能将全校学生作为受众面开展。(3)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片面性近年来高校大力提倡心理健康教育,热衷于对在校学生开展各类心理测试,美其名曰"硬件上下功夫",然而这种实践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简化的形式主义,心理测试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此外,这种片面性还体现在咨询体系的片面,心理健康咨询应包括障碍咨询与发展咨询,而高校所设立的咨询机构主要面向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对正常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采取漠视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狭窄化,抑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作用发挥。

2如何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

大学是很多学子内心向往的象牙塔,天之骄子享受着社会各界对他们投来的羡慕与期许的目光,其内心深处却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产生诸多心理障碍与发展问题,许多人走向了迷惘的深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1)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高校应首先对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进行革新,确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将建设工作放眼于全校,拓展心理教育收益面积,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中,辐射更多人群关注心理健康。此外,充实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的专业人才,聘请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和志愿者开展、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咨询活动等,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作为独立的科学来开展。(2)建设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拓展高校受众人群除了举办心理教育讲座、开展心理测试活动外还应组建一直专门的心理健康研究队伍以及咨询机构,由老师和学生组成,各部门任务目标明确,规范有序地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内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周,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教育结构网络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其,既可以给予有心理冲突与困惑的大学生及时必要的帮助,还可以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帮助其完善自我。(3)构建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教育机制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构建大学生自助机制是指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形成自身内部的一种教育机制。在形成自助机制的同时,高校更应着力于帮助大学生构建心理互助机制。通过培训学生心理辅导员,学生自主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能够更加深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探索正确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有效、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9

从这一层面上讲,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生命教育也正好是其教育的补充、拓展与深化。为了促进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内容与方式上的转变,促使大学生回归自我精神的把控,真正感到生活的价值和快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突破原有的学科架构,重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重新回到关注学生的价值和潜能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上来。实践证明,只有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根本破解大学生心理异常与疾病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等突出问题,真正使大学生珍爱生命的美丽,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再从相关理论分析来看,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心理异常虽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在面临大学生“三观”方面偏差而产生各种错误认识之时,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显示出有些无奈与无力。对此,学者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其中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当事人中心疗法”。这一理论最突出的是,要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的力量。这即是讲,对其当事人存在思想方面的偏误时,要运用人本的理念与技巧,对其首先能够理解与接纳,然后促使当事人去自我反省,进而促使他能够逐步趋于积极的方面而不断进步。显然,这种精神力量的原源是哲学,也就是最高认识层面上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考量。超个人心理学一样关注人的生命与精神世界。这一理论在诊治心理问题时,在很多方面与生命教育是相同或相似的,特别是其提出的要极好地诊疗人的心理问题,必须直面人的思想认识,也只有在精神层面解决了人的思想问题,“人”才能够产生本质性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啻他山之石。从这些理论分析可见,重新审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其教育的目标,重要的是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并将其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想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就不仅要适时地拓展本学科的知识与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地吸纳与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从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上看,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更深、更宽。众所周知,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所关注的主题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如大学生的贫困与就业的压力、学习与交往的困顿、前途与情感的迷茫、现实与责任的逃避以及对生活的悲观、对生命的漠视等,但二者所关注的侧重点是极不相同的。对于这些问题,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首先认为是心理问题,并会相应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采取措施。不可否认,这些措施的确使大学生有了进行心理疏导的路径和破解心理症结的方案。然而生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它关注的是更深层次的有关生命问题,如压力所引起的生命价值问题、困顿所引起的生命意义问题、逃避所引起的生命责任问题、冷漠所引起的生命权力问题等等。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更凸显了教育的本质与本原。为此,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吸纳、拓展与充实其相关的内容。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主要针对的是如何破解大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就其具体内容来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大学生面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问题以及择业、择偶和学业问题等。这些现实的问题,确实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在特别重视当前直接迫切的现实问题的情境下,恰恰忽视或轻视了大学生生命意义的主题教育内容。

从二者教育的本质与相关性来看,只有以生命为主线和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欣赏生命的美好,懂得生命的可贵,明晰生活与生存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才能进一步地深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效。高校教育的实践也说明,当学生从内心感悟到生命教育与自我人生共振时,就会使他们油然产生对生命强烈的敬畏与尊重,进一步在内心深处对于自我“三生”,即生存、生长与生命产生良好的向前向上的反思与反省,会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与解决自我所遇到的各种心理的或现实的问题。由此而言,生命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层、更根本的教育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当前深化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本方面。然而,提出与主张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生存、生活与生长,并不是把生命教育内容机械地搬过来,硬塞进去,而是为了改变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偏颇,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心理理论与技能的片面性,使学科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搭起一座相通的桥梁,进而使科学理论既能够促进学生基本智能的提升,又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地了解与理解生命及其意义,并积极地追求与创造生命的价值。此外,生命教育还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开展的内容,比如休闲与养生教育、生命的尊严与权利教育、生命伦理与死亡教育、女性的家庭教育等等。这些方面的内容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似乎离题很远很偏,但仔细分析一下,它其实是很近很正的。在一个凸显人文教育的当今时代,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而不是要以生命教育压缩或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和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其教育重新面对大学生的现实,并从他们的现实世界中凝练教育材料,致力于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的生命意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与完善。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以生命教育为参照

篇10

1.人生目的不强

不少技校生是中考和高考中没有进入理想高中或理想大学而无自主选择进入技工学校的,并非主动进入,中考或高考的失利使他们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进而对人生感到失意和沮丧。且现在的技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受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对于人生的目的更没有一个确定的预期,不了解人生的阶段性和学习的主次性,缺乏人生的长远规划和阶段性规划,在学习成长方面显得很困惑,对所处阶段无所适从。

2.厌学心理突出

一些进入技校的学生在之前的初高中学习成绩并不好,而现行的学习成绩评判标准往往使他们被评入“问题学生”的范畴,相对不公的待遇使他们在进入技工学校前就丧失对学习的信心,缺少学习上的成就感,即使技校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理念,他们仍认为自己不会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从而厌恶学习、逃避学习。另有一部分学生在思想观念上认为到技术学校就是学习一门吃饭的手艺,理论课程和基础课程都是白费力气,从而放松自己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在学习上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3.自卑情绪严重

进入技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学习上存在很多困难,部分技校学生因为中高考的失利进而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情绪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很难正确面对和处理这种自卑情绪,他们往往会用另外的极端方式来掩盖自己的自卑而出现逆反心理。这种消极叛逆心理导致学生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和不合群的病态性格,带有自卑感的学生看待问题缺乏自己的理性分析,很容易陷入片面化和情绪化的状态。

4.人际关系紧张

技校生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家庭成员关系上。由于初高中学习成绩不理想,被简单的成绩评判标准判入“问题学生”的行列,一些技校学生对老师自然会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感,不信任老师,很容易对老师的工作形成对立情绪,引发不良的师生关系;在同学关系上,有些技校生只限于与同乡和好朋友交往,他们不愿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随着性意识的觉醒,他们渴望与异性接触交往,但由于情感的冲动和理性的缺乏,许多技校生并不能分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能理智地对待自己朦胧的情愫;在家庭成员关系上,很多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比较困难,这诚然也与一些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关系,有些家长习惯了以成绩来评判孩子,缺少对孩子自身个体的尊重和性格的培养,而处在青春躁动期的技校生也很难理解父母教育的本质,轻视父母的存在和价值,与父母经常发生冲突。

二、技校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1.心理健康教育同质化,转变技校教育的思想观念

所谓“成才先成人”,尤其对于不以学习考试为第一要素的技工学校而言,教书和育人,后者显得更为重要。技工学校则是直接面向社会职业岗位的学校,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固然值得重视,但同时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日后在社会获得发展的必备条件。这就需要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首先在技工学校教育观念上进行转变,努力从各个方面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平等、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教师要转变观念,变职业教育为能力培养教育,改变以往只看成绩合格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校方不应只用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来评价学生,还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纳入到技工学校的测试范畴,为社会教育出既心理健康又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2.教育方式多样化,善用现代网络技术

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使学生更广泛地接受社会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心理咨询室。要想心理咨询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等原则。注重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家庭是学生教育的第一课堂。很多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体育和心理教育。学校可以设立学校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加强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开设家长课堂对家长教育进行引领,从而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同时,技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方式上,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开辟师生零距离沟通渠道。通过开拓新媒体平台、加强学校微博、微信体系的建设等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3.教育活动丰富化,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启发

学校可以多场次开设关于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邀请心理教育专家或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毕业生,对在校学生进行学习经验和心理正能量的传递。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生活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如举办艺术节、运动会、篝火晚会等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健康才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