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9: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水利职称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实行成本核算
从人、财、物的配备入手,根据工程施工实际条件,结合行业统一定额,制定出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成本核算定额.逐级进行部分成本核算和全部成本核算管理。同时,实行多种分配方法,对主要工程的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和管理费进行核算与分析,人工费管理实行基本工资、产值工资和效益工资相结合;材料费管理实行以内部核算定额消耗为基准,严格控制采晌库存量;机械费管理实行以设备运行费为基准,充分发挥设备效率。另外。在各作业队建立利益激励机制,设立目标激励奖和安全质盆专项奖;把主辅材料消耗水平和费用支出与完成工程蚤挂钩,严格考核奖罚。从而增强作业队的成本核算意识,做到减少超挖、节省材料、提高工效和设备利用,尽可能多的完成工作量。在实施成本核算过程中,应根据施工实际安排。如施工工期、进度安排等,适当调整定额,实施成本核算、定额分配。
3施工前材料成本控制
对材料费的控制主要通过控制消耗量和材料进厂价格来进行。
3.1材料消耗量的控制它可以通过编制材料需用量计划、材料颁用、材料计量及工序施工质量等进行控制。①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提前编制需用量计划,给采购供应留有充裕的市场调查和组织供应的时间。同时材料需用量计划不单单只提出一个总量,对各项材料均应列出分时段需用数量。且材料品种必须齐全,材料的型号、规格、性能、质量要求应明确。避免临时采购和错误采购造成损失。②在材料领用过程中通过实行限额领料来控制计划用料。超计划领料必须查明原因。③控制混凝土、砂浆计量,以免造成水泥、砂石料等的不必要的浪费。④加大工序施工质量的控制力度,力求一次合格,避免返修而增加材料消耗。
3.2材料进场价格的控制材料进场价格的控制应依据工程投标时的报价及市场信息。材料采购价加运费、采保费构成的材料价格应尽量控制在投标报价内。由于材料市场价格变动频繁。往往发生预算价格与市场价格严重背离而使采购成本失去控制。因此,项目材料管理人员应提高信息采集能力,经常关注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动,积累和充实市场信息,以优化采购。
3.3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由于项目施工的特殊性,实际的机械利用率不可能达到预算定额的取定水平,再加上传统定额中的施工机械原值和折旧率又有较大的滞后性。因而使预算中的机械费用往往小于实际发生的机械使用费,形成机械费超支。针对上述情况,可以于合同签定时明确规定一定数额的机械补贴,这样就可以通过预算的机械费和增加的机械费补贴来控制机械费支出。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械利用率来控制机械费。
3.4构件加工和分包工程费的控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项目施工中各构件和其他专项工程的分包,都应通过经济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签定经济合同的时候.特别要坚持以“施工图预算控制合同价款”的原则,绝不允许合同价款超出施工图预算。做到这一点。就有相当大的把握实现预期的成目标。
4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
①加强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管理。特别要做好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的验收,包括实际工程量的验收和工程质量、文明施工的验收以及实耗人工、材料的数量核对,以保证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绝对正确,为成本控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②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与施工预算进行核对,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的成本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③做好月度成本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正确计算月度成本,分析月度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对于盈亏比例异常的现象,则要特别重视,并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果断措施,尽快加以纠正。④经常检查对外经济合同的履约情况,为顺利施工提供物质保证。如对缺乏履约能力的单位,要采取断然措旌,即中止合同,并另找可靠的合作单位,以免影响施工,造成经济损失。⑤定期检查各责任部门和责任者的成本控制情况,检查成本控制责、权、利的落实情况(一般为每月一次)。发现成本差异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应会同责任部门或责任者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督促他们采取相应的对策来纠正差异。
5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①重视竣工验收工作,顺利交付使用。在验收以前,要准备好验收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包括竣工图,送甲方备查,对验收中甲方提出的意见,根据设计要求和合同内容认真处理,如果涉及费用,应请甲方签证,列人工程结算)。②及时办理工程结算。一般来说:工程结算造价按原施工图预算的基础上增或减。但在施工过程中,有些按实结算的经济业务,是由财务部门直接支付的,项目预算员不掌握资料,往往在工程结算时遗漏。因此,在办理工程结算之前,项目预算员和成本员要进行一次认真全面的核对。③在工程保修期间,应由项目经理指定保修工作的责任者,并责成保修责任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保修计划,以此作为控制保修费用的依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质量;检测
“质量兴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战略方针,提高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长期战略目标。建设工程是大型的综合性产品,价格昂贵且使用期长,涉及人民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其质量的优劣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工程质量工作的技术保证。
1必须明确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指对工程实体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的诸如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并将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的合格情况而进行的活动。工程质量检测就是经过“测、比、判”活动,从而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情况作出处理,对符合质量要求的情况作出安排。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施工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计划的会审,是否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2)原材料、外购材料、半成品及工程实体的质量检验,提供正确的检测数据,做出评价结论,并参与工程质量事件的分析处理。
(3)工程所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检测。技术审定和推广工作。
(4)通过科学检测判断工程质量是否符合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并提出改进意见。
2必须明确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基本要素,是提高监督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首要完善检测手段,保证其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科学性是检测工作的基础,离开它就谈不上对工程质量评价和负责,也难以保证所建设的水利工程的正常运用与运行安全。若以检测工作赖以生存的地位来估价,公正性是检测工作的准绳和法规,否则就会失去法律效力。准确性则是科学性与公正性的先决条件,是检测工作客观评价与社会信誉的前提。促进水利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多创优质工程,采用科学而可靠的检测数据来说话,防止单纯凭主观经验来判断的做法,检测工作也就成为质量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只有搞好检测工作才可能及时掌握质量的动态和规律,以便控制质量的波动范围来保证质量的稳定。
在水利建设中强调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更应强化质量管理,其中质量检测工作又占有重要位置,担负着重要职责,它借助于测试手段对材料,构件及单元工程,按规范标准与要求进行检测,并做出合格与否的判断。因此,检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质量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对原材料、半成品、单元工程检验和竣工检验活动严把质量关,具有预防把关和签别双重性质的职能。
3必须着力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水平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极为重视关系国计民生。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水平对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显得尤关重要。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水平,应着眼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重点考虑三个因素。
3.1检测机构合法是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前提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测机构必须受控于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国家法定机构授权下行使职能,这类检测机构才具备合法性。目前,中国统一开放的检测市场已开始形成。有必要对检测机构的认可活动加以规范,使其在为社会提供质量检测时必须具有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于1994年10月正式成立的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L,是唯一的权威和法定的实验室认可机构,也是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的正式成员。它制定的《实验室认可准则》即CNACL201-99,等同于国际公认的ISO/IEC导则25——《校准和检测实验室资格的通用要求》,今天已成为检证实验室技术能力,指导实验室规范运行的准则。
3.2检测方法科学有效是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关键
质量检测使用的技术规程规范必须是现行有效的,按过期的规程规范进行检测的结果是无效的,这一点也应引起足够的注意。例如,从2000年起,各实验室进行土工检测时应依据新的标准,即《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或《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相应的旧规程已失效。
3.3仪器设备符合标准是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基础
质量检测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经国家法定计量机构校准和检定,并在其划定的有效期内使用,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依据《计量法》而建立的中国量值传递体系,体现了量值的统一和量值的溯源,它是实验室规范的基础,也是导则25的实质所在。其突出特点是,从计量溯源性的角度,保证测试领域的测量结果基本上与计量溯源体系得以衔接。以导则25为准则构成的我国量值传递体系,基本保证了全国量值的统一,满足了质量检测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4必须科学实施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作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一项科学、严密、重要的工作,必须要有规范的程序和严谨的态度。在质量检测的实践中,应重点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严密的规章制度、科学认真的态度是搞好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保证。工程质量检测项目,需要专业试验室组织优秀检测人员并设专门的质量负责人,才能使质量检测工作的权威性得到有力的保证。
(2)严格执行国家规范。国家标准和部颁规程规范、技术质量标准、批准的设计文件是检测工作的依据。有了这些规范、规程、标准和文件,才能使检测工作的实施、数据分析和结论有据可依。另外,在检测前或检测过程中,收集被检工程的相关资料对检测的数据分析和结论是有用的和必要的。
(3)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和先进的检测设备是保证检测成果质量的重要因素。检测人员应具有丰富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经验,最好还直接参加过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证检测过程中的质量。在检测设备上,所有仪器设备都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计量认证,这些先进的仪器才能够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确保检测费用。检测费用的专项列支是检测结果真实性和公正性的有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批复概算并没有该项费用开列,有的不得不挤占其他费用,使这项工作很难开展,即使开展了,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也很难保证。
(5)认真做好抽检工作。工程竣工验收前的抽检工作十分必要。目前只有堤防工程有明确的要求,而混凝土、土方、石方、金属结构制造、启闭机及机电产品安装等工程并没有抽检的方法、数量、种类的具体要求。
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的空间分布并存性和各个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否则资金循环与周转将会中断。但水利资金是在单个水利项目的筹建、投资回收中的独立的价值运动,而且各个水利项目又是由不同建设单位施工的,因而也是相互独立的。
水利资金的运动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资金筹措阶段、工程物资准备阶段、建设施工阶段、项目营运阶段和分配阶段。
综上所述,水利资金在运动过程中,表现为项目建设不同阶段资金的耗费、补偿、收回、收入及利润的形成,并以此作为评价水利项目及其资金配置与使用经济效果的依据。
二、不同体制下水利资金的运行机因
1.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资金运行机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资金的运动过程同样遵循项目资金运动的共同规律,包括上述五个过程,只不过每一过程都是政府行为,都带有浓重的计划色彩。一是在前期工作阶段,项目规划、立项的决策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均由政府包揽,资金由政府筹集,并且对水利资金的概念认识狭窄,只计算货币资金,而对大量无偿性农民投劳不折算成资金,从而人为地缩小了水利资金的实有投入规模,不能真实地反映水利项目建设的成本。二是在施工建设阶段,水利资金配置给建设单位使用,如需突破资金计划,再追加资金的投入。三是在水利项目运营阶段,对水利项目的营运成本费用不进行完整的成本核算,对水利固定资产不提或少提折旧,水管单位不讲求自身经济效益而只讲社会效益。四是在回收补偿过程中,水管单位无权根据市场状况决定商品水和其他服务的价格,而只能由政府确定收费标准,甚至于政府可以确定不收水费,水管单位没有明确的经济权利与责任,从而使水管单位普遍处于低效生产状态。五是在分配过程中,实行侵蚀性的分配,一切结余都要上缴国家。
可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资金并不能实现有效的增值,从而也就无法保证水利资金的运动步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2.市场经济体制下水利资金运行机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水利资金的运动摆脱了政府严格的无效控制,并遵循市场规则和效益导向进行有效率的价值运动,其中,市场机制起决定性的作用,使得资金运动的每一个过程都严格体现有效性。一是在前期工作阶段,水利项目的立项、论证、设计、招投标等都遵循市场中的效益原则,并在效益的指引下自主进行这些活动,政府只对水利事业的发展给出有效的政策,资金的筹集渠道多元化,资金的投资形式是:公益型水利事业由政府投资,准水利公共品领域由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竞争型水利项目完全由社会资金投资。二是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严格实行业主负责制。三是在项目运营阶段,所发生的耗费按完整成本进行核算,如实反映项目运营中的成本费用,为计算净利润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且对公益型水利工程,其公益程度也进行量化,水管单位为社会提供无偿的服务的耗费由政府给予补偿。四是在回收过程中,商品水及其他服务按价值和市场需求定价,但也接受国家宏观物价政策的管理和调控;水管单位自主经营,对投资者的资本金负责保值增值;公益性的全部耗费支出由国家财政拨补或由政府制定的政策性收费加以补偿。五是在分配过程中,承认政策性资本折耗,实施利润分配和纳税的财务管理制度。
可见,市场经济体制为水利资金创造了一种有效的运行环境,使得水利资金在各个运动过程充分体现市场规则的灵活性并通过政府有效的调控实现水利资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水利项目全程控制的机制
1.水利项目全程控制的目标
本文讨论的“全程控制”有两个含义:一是资金的运行起点至终结点,即起点是初始水利资金,终点是项目效益的产生所转化而成的增值资金的分配;二是从项目的运行过程来看,起点是项目的筹划,终点是项目的经济寿命期的临近终结点。对上述水利资金运行的起点至终点实行全过程的控制称为水利项目的全程控制。
在全程控制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己的控制目标和内容。第一阶段的控制目标是保证项目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第二阶段的控制目标是保证采购的工程材料物质质优量足;第三阶段的控制目标是保证项目按质按量按进度顺利竣工;第四阶段的控制目标是采取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策略,保障项目在若干年内均获得最大化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第五阶段的控制目标是实现项目利润的合理分配,保证项目的良性可持续经营与发展。
上述任何一个阶段失去有效控制,水利资金就会运行不畅,水利工程就会最终失败,进而造成水利资金供求矛盾的加剧和水利资金的巨大损失与浪费。而实行水利项目的全程控制,不仅有助于防止水利资金的漏损与流失,有助于提高水利资金的运行效率,更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成功度和成功率。
2.水利全程控制的基本要素
水利项目全程控制的基本要素是:组织机构、信息系统和评价体系。
组织机构。在水利项目的资金配置中,最重要的组织机构就是项目法人单位的市场独立性程度。它承担水利项目和实施、经营、管理和保值增值,并按市场规则独立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追求项目效益的利润最大化,其核心在于它要按企业化的方式在市场中独立运作。但由于一部分水利项目表现出较强的公益性,经济效益的取得不是主要的,这种公益性水利项目的业主单位,实施完全企业化是不可行的,因而必须由政府机构组建一个“准政府”性质的管理机构,既有政府性质,又有企业属性。在政府财政的支持下,对项目的社会效应的发挥负责,直接对政府承担法定责任。这就保证了“准政府”的项目管理机构既能体现政府意志,又能保持独立社团的利益,并有利于实现对水利项目的全程控制。
信息系统。水利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是由水利项目的存量、增量信息流构成的,是以各个水利项目为载体的信息系统的总称。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建立信息定期(批量)制度,一般应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定期水利项目立项、项目实施和建后运行监评信息,以促进项目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也形成了较强的舆论监督,保障了水利资金配置与运动的社会监督。
评价体系。对资金在项目不同阶段的运动质量进行评价和监督,是保证水利项目的全程控制成功的又一基本条件。评价体系一般由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机构、评价从业人员及评价经费支持等要素构成。评价监督体系除了具备一些控制指标外,必须具有实施专门监督评定的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一般是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在实施评价时对所有的投资者负责。
综上所述,水利资金配置的全程控制离不开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在水利项目的全程控制中,三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依存。
3.水利项目全程控制的运行机制
在水利资金的运行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对以水利项目为载体的水利资金配置都有不同的利益要求。这些不同利益主体依次分别是项目业主、政府主管部门、银行、设计咨询机构、承包商、材料供应商、工程监理机构、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机构,等等。其中项目业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动力,政府主管部门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动力,银行则以收回本金并获取利息为动力,设计、咨询、监理、绩效评价等社会中介机构则以收取服务费为动力,工程承包商和物资供应商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动力,审计部门则以完成自身的职责或收取服务费为动力。可见,在水利项目运行全程,各参与主体的利益目标是不相一致的,有时会发生冲突。从经济理性上讲,上述利益主体追求各自的利益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因而关键在于设计一种运行机制,使项目参与主体的理性选择均是项目的目标。
而要有效地对水利项目的资金全程实施控制,设计出的这种运作机制必须是动力与约束的有机统一。动力机制可以通过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获利得以解决,约束机制则以责任制来加以实施,形成多元化的制衡机制,使各参与主体的责任明确,权利清楚,利益有保障,从而形成对各参与主体具有可延续的推动力。约束机制一般是各种协议或合同的鉴定确定下来的,从总体上说,项目各参与方大体可归纳为三方:一是项目法人方,二是资金提供方,三是社会中介服务方。水利项目全程控制的有效运作机制就应是上述三方的相互制衡(约)。这种制约关系体现在:项目法人方与资金提供方鉴定协议,项目法人必须将资金用于项目协议所规定的方向,资金提供方必须按协议要求提供项目所需资金;项目法人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经营管理,并最大可能地获取经济利润;投资中介服务机构为项目提供中介服务,保障项目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并将项目双方联系起来。项目三方相互独立,任何一方违约,都必须承担违约责任,并承担由此而造成的后果,这就是水利项目全程控制的运作机制,即“三元制衡制”。
四、水利项目全程控制的措施
水利项目的全程控制措施一般由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和合同措施组成。
1.立项阶段的控制措施
组织措施。主要是明确项目业主单位,落实项目业主班子中人员的任务及管理职能分工,编制本阶段项目控制工作流程图等。
经济措施。主要是对项目投资目标进行充分论证,编制可行的资金筹措方案,对影响投资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对类似项目的数据和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并对照分析,编制前期阶段详细的费用支出计划并控制执行。
技术措施。主要是对多个可能的技术方案作初步的技术经济比较和论证,对设计任务书中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技术数据作技术经济分析和审核,确定设计方案评选原则。
合同措施。主要是分析比较各种承发包可能模式与投资控制的关系,从投资控制角度考虑项目的合同结构,以合同条款约束设计不突破投资额度。
2.设计阶段的控制措施
组织措施。主要是:编制本阶段资金控制详细工作流程图,在项目监理中落实从投资控制角度进行设计跟踪的人员及具体分工,聘请专家作技术经济比较和设计优化等。
经济措施。主要是对设计的进展进行跟踪,在各设计阶段的事中、事后对概、预算进行动态控制,编制设计阶段详细的费用支出计划并控制执行,定期向业主和监理提供信息等。
技术措施。主要是在设计进展过程中,进行事中、事后的技术经济比较,通过设计优化寻求节约投资的途径,必要时组织专家论证进行科学试验。
合同措施。主要是要求设计单位在给定的投资范围内进行设计,并以合同措施鼓励设计单位在可行的科学论证基础上力求优化设计。
3.招投标阶段的控制措施
组织措施。主要是组织编制项目施工招标标底,编制投标的报价书,编制报标承包合同以及确定合同价,明确监理在招标阶段的任务和要求,委托监理对招投标文件和有关问题进行审理。
经济措施。主要是对招投标报价和合同价的确定进行市场信息的调研,对设备及材料采购的费用进行有效控制。
技术措施。主要是对招投标价底进行技术经济研究,对设备及送审的材料品质进行技术性能的分析等。
合同措施。主要是业主与承包商和监理机构签订责、权、利合同,以法律约束的形式明确各自所要承担的任务,对招投标价底、设备及材料物资的质量及价格以合同形式确定等。
4.施工阶段的控制措施
组织措施。主要是按施工进度编制资金计划,聘请有关专家和有关机构进行工程决算验收的准备工作。
经济措施。主要是根据施工进度,结合工程质量和费用进行资金拨付;审计机构对施工中资金的使用结构和使用效果进行审计等。
技术措施。主要是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监控监测,确保工程质量,对各分项工程质量进行鉴定,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对工程的施工总工期进行控制,专家组对竣工的单项工程进行技术经济评定等。
合同措施。主要是考察施工质量、进度及费用控制是否按事先订立的合同要求达标;对工程发生合同变更后对合同外项目重新订立合同,对违约责任方采取索赔的要求等。
5.运营阶段的控制措施
组织措施。主要是明确业主的法人财产权,编制运营期运营成本费用发生控制计划,对业主经营状况与质量进行审计和评价。
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给予项目业主经营的经济激励与约束,以刺激业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追求效益的最优化等。
技术措施。主要是聘请专家咨询机构对业主的经营管理提供技术咨询,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项目运营的技术含量,对项目的运营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保项目的可持续运营。
合同措施。主要是项目业主与资金提供方签订产权合同、明确业主的法人财产权以及所有者的利益分配权利,以合同的形式规定政府主管部门和项目业主的行为准则等。
6.分配阶段的控制措施
组织措施。主要是编制利润分配方案,并请有关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投资者代表进行评审,编制还款付息进度等。
2水利工程质量保障
水利工程建设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严格意义上而言,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不仅关系到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加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水利工程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如何有效的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成为了水利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施工技术的提高是质量的根本,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了保证其质量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合理的水利建设施工,绝对不能因为抢工期或是减少建设成本而任意的改变施工作业方式,进而影响整个施工作业的质量。良好的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将质量放在第一位,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更好的促进其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保证质量。下面针对其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技术,保证其施工质量等进行以下几点分析。
第一,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是行之有效的保障手段,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发挥舆论的力量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还要配有先进检测设备,对有质量问题的工程要及时到现场进行取样,然后经过分析,立即提出解决的相关的措施,对问题质量进行处理。工程项目部要本着对待工程认真的态度,对工程中的重点难点负责,对待问题要有具体的处理措施,集团内指挥中心,要调度协调,突出工程重点,提高工人警惕性。
第二,企业在建设发展的同时,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的加以创新,改变原有的体制制度,建立完善的发展机制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在发展创新中,要注重人才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方法,来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增强其信誉,做一个值得信任的企业。
第三,如何有效的保证其施工质量,其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做好事前的准备检查工作,工程建设在进行建设施工前必须加强设备的管理,材料的检查,针对不同数据进行合理化的分析总结,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次检测。相关工作人员要将检测好的数据结果及时的上报给有关部门,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检测的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1.1“人员”包括参与基础上建设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每个工作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包括人的政治思想水平、身体素质等。高质量的人及其高质量的工作就能带来高质量的产品。
1.2“材料”材料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严把材料采购关;合理使用,减少损失;建立检验制度,严把质量关;合理处理剩余材料。
1.3“机械”施工机械设备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时,应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上的方便性等。
1.4“方法”包括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一些工程常因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或施工工艺落后,而造成施工进度推迟,质量达不到要求和追加投资等情况。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时,必须结合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1.5“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益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营造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搞好地方干群关系,遵守地方风俗。
2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2.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领导的重视与否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水利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来。
2.2严格执行水利建设程序
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和有关文件,把好项目立项、报建、开工、竣工验收等重要关口,任何项目上-阶段工作未完成,不得批准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严格工程设计审批制度,未获批准的项目不准开工,坚决杜绝“三边”工程。严格按照单元、分部、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任何工程未经验收不得投入使用或进行下一阶段施工。工程验收时必须有质量监督机构的评价意见。
2.3大力推行水利工程建设“三制”
实践证明,水利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即“三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措施。只有项目法人切实负起了工程建设的全部责任,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组织工程建设,从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保证工程质量。在进行招标投标时,要严把资质审查关;不仅要看投标单位的资质,更要着重其实际业绩。特别要重视工程项目的资源配置是否到位。杜绝层层转包,主体工程不得分包,分包商必须要满足相应资质要求。要加大对监理单位监管力度,切实改变少数项目监理不到位的现象。
2.4制定监理细则,明确监理目标
根据工程要求规定监理目标、进度计划、人员和料物计划,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进行控制的依据、方法、制度及保证体系等。制定监理细则,对掌握各部位、各工序、各阶段工程质量标准、质量检查、质量评定和验收程序等都作详细规定,使施工企业和工地所有人员都知道在质量控制中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样去评价做的效果,也便于相互工作协调和各工序的衔接。同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检机构、质检制度、质检人员的素质,并明确各级质检人员的权限和责任等。2.5强化质量控制措施
质量控制实行事先、事中、事后“三控制”。事先控制是开工前对施工企业提交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作严密审核,特别是对各企业投入工程的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提出具体要求。对用于工程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和运到工地的机械等进行控制,凡未经项目监理部同意,不得进入工地。这样就避免了因准备工作不充分、施工措施不落实、人力物力不到位或因质量安全措施不完善而仓促开工所产生的质量问题。事先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主要部分,它能将工程事故的苗头消火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的高标准施工。
事中控制就是工序控制。工序控制实行“二级三检报验制”,它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第一级是为保证监理目标的实现,指令施工企业建立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施工企业终检的质检机构与质检制度;第二级是施工企业在其内部检查合格的基础上,填报“报验申请单”,报工程指挥部复验,经复验合格后由监理工程师负责终验,保证做到上一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一工序施工,对单元工程、监理工程师在评定表上签验收意见和评定质量等级,以确保每道工序都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另外,质检人员全过程旁站监督,监理工程师随时巡视工地,主要部位、隐蔽工程、关键施工过程等实行监理工程师旁站监督。对工程质量问题,推行“三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不明不放过、处理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不接受经验教训不放过。施工单位及负责人要彻底查明原因,提出积极措施及妥善处理意见,并向项目监理部提出书面报告备案。
事后控制是对已完成的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继续进行观察、检测,收集运用过程中的情况,同时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检查验收。
石阡县城区河流防洪标准为五十年一遇,要使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达到相应要求,单纯依靠修建防洪堤,河流水面高程将高于城区地面约1~2m,将造成河流与城区被人为阻隔,严重影响城市生态水环境及城市形象。要满足县城防洪及城市水景观要求,需采取堤防和上游水库蓄洪削峰结合的防洪治理方案,即按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在沿河两岸修堤护城,并通过在石阡河干流上游修建木瓜溪水库,拦蓄上游洪峰水量,使城区河道达到五十年一遇防洪目标。
1.1.1防洪水库木瓜溪水库位于石阡县城上游约13km,坝址以上集雨面积335km2,占县城以上集雨面积719km2的46.6%。水库正常蓄水位为550m,非溢流坝坝顶高程557.41m,最大坝高61m,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2970万m3,有效库容2800万m3,为年调节水库。
1.1.2堤防护岸满足洪水期、枯水期不同水位时河流功能要求,适应城市景观、休闲、安全等需要。考虑与周边景观及地区特点的协调,以生态型堤防护岸为主,创造出一种使得人们更觉亲近的水边空间,以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构造亲水性强、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区水环境。
1.2完善城市排水体系,加强污水治理
根据城区排水规划,完善排水系统。主要通过沿河两岸截污沟接纳县城污水输送至下游污水厂处理,并结合城区河道防洪工程建设,清除河道内污染。
1.2.1截污沟及污水处理厂工程沿龙川河两侧修建截污干管,接纳城区污水管排入污水,河西的污水最终通过倒虹管接入河西的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管敷设在人行道下。污水管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新建污水厂位于城区排水系统下游,城区北面3.00km处的北塔北—泉都矿泉水厂对岸处,修建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一座,污水厂处理规模1.8万m3/d,占地2.54hm。石阡县河东城区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经城区污水管网收集后,采用DN700~DN400L=15.61km的截污管道重力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类标准,处理后的污水可作为城市绿化、浇洒道路、农灌等用水,也可排入龙川河作为景观用水。
1.2.2底泥清淤工程由于县城区排水管网错综复杂,尚为合流制,且无垃圾填埋场,河道中漂浮物、沉积物较多,为满足河道水环境的景观要求,避免长期淤积的底泥形成二次污染源,需清除县城区河道内底泥。底泥清淤工程结合防洪河漫滩清理一同开展。
1.3建设生态景观河流,增加水的流动性及城区水域面积
修建景观坝使县城区河道形成水景、保障河道生态环境需水、城区景观需水要求。
1.3.1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新建北塔橡胶坝与已成的泉都翻板坝在石阡县城中心区河段可形成水面面积23万m2。在北塔桥下游约360m位置新建一橡胶坝,增加城区水域面积和水深,橡胶坝正常蓄水位为447m;另对原已建泉都拦河坝改建为橡胶坝,增加汛期过水断面。橡胶坝均采用彩色橡胶坝袋,以增加城区河道景观色彩的多样化。
1.3.2沿河绿地结合防洪工程的建设,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县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在绿化种类上,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绿化系统中采用树、花、草并茂,堤内以草皮为主(堤外以树为主),以种植较低灌木为辅的原则,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层次感,使完整连续的滨水绿带既有统一的整体面貌,又有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增强滨水空间的视觉效果。绿地中适当设置一些亭、廊、花架等园林建筑小品工作为游人休息场所。绿化带内可采用鹅卵石等石材布置自然弯曲步道;堤内绿化带中也可以设置喷泉等以丰富园林绿化景观。
1.3.3滨水建筑北塔橡胶坝与下游规划北塔公园的水边设置联通的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其中既有静态观景点(如平台、亲水步道等),又有动态观景点(如人、车、水生动物等)。动静景观相互穿插,给市民和游人提供充足的、多方位的观景场所,产生人景交融的滨水景观。
1.4已建硬质防洪堤改造
对已建成的硬质防洪堤实施改造,变“铜墙铁壁”为绿化墙、景观墙。如采用防洪堤顶设置种植槽,内种悬挂植物向下垂生,或利用堤脚河滩、种植槽,在下方种植攀爬植物,让其沿防洪堤顺势而上,逐步形成绿色表面;或借鉴岩石边坡绿化中常用的挂网喷播方法。
1.2在坝型的选择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地形地貌条件的分析,因此进行坝型的确定。这就需要进行专门的工程布置,保证其良好的施工条件。针对一些V字型的基岩,可以进行拱坝的修建,对于U字型的基岩河谷可以进行混凝土重力坝或者砌石坝的修建,对于一些比较宽敞的河谷地区的沉积层,可以进行土坝的修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地貌单元情况,其结构及其岩性的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比如在河谷比较开阔的地方,其二元结构及其多元结构存在着诸多的渗漏及其渗透变形的情况,就需要进行渗透途径及其渗漏量的控制,总之就是需要进行地形及其地貌条件的选择。
2关于不同类型岩土建坝适应性的分析
2.1在建筑物的稳定性控制过程中,进行岩土性质的分析是必要的,这可能要应用到坝址的比选,比如可以优先进行岩石性质的考虑,在高坝的修建过程中,可以进行混凝土坝的建设,选择抗水性比较强的岩石作为坝址。目前来说,我国的诸多高坝都是建立在比较高强度的岩浆地基上,剩余的一些大坝建立在砂岩、石英岩上。针对一些页岩及其碳酸盐岩的情况很少修建。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岩石进行建坝,保证其适宜性。
2.2在坝址的选择过程中,还可以选择那些喷出岩类,其强度比较高,抗水性也比较强,是比较理想的坝基。这种坝基在我国的华北、东北、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存在。这些喷出岩的喷发间断面往往比较脆弱,其存在于比较松散的砂砾石层中,还有就是凝灰岩的软化情况,这对于坝基的抗滑稳定性是非常有影响的。在选坝过程中,需要注重其玄武岩的透水性,因为其渗透情况比较严重,会影响到水库的效益。在坝址选择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到深变质的混合岩、石英岩的应用情况,其强度比较高、抗水性也比较强,并且不具备极高的渗透性,是比较理想的坝基。在这类岩体的坝址选择过程中,需要注重片理面的各向异性情况及其软弱夹层的存在。在选坝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一系列的片岩。针对一系列的板岩,需要注意岩石的泥化及其软化情况。沉积岩的选择过程中,可以选择厚层比较好的砂岩。但是这种岩石坝基的性质比较复杂,因为这一类的岩层中,软弱岩层是存在的,这些夹层具备比较低的力学强度,具备较差的抗水能力,非常容易出现岩体滑移的情况,因此要注重其岩石的胶结物类型,在水的作用下,其很可能出现溶解的情况。并且由于构造变动情况,层间错动也是时常出现的,并且经过多次的次生作用,泥化情况也很常见。在坝址的比选择过程中,需要注重这一情况,特别是一些碳酸岩石,非常容易出现严重的渗漏情况。在坝址的实际比选过程中,其河床的松散覆盖层也是需要进行分析的。在高混凝土坝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注重坝体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基岩之上,如果河床覆盖层过后,就会增加坝基的开挖工程量,从而导致施工条件的复杂化。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时候,需要将坝址建立在覆盖层比较薄的地段。因为有的河段覆盖层比较厚,其施工条件比较复杂,可以进行土石坝型的应用。在进行松散土体坝基的坝址选择时,需要进行渗透变形性,渗漏情况的选择,避免那些容易变形的土层。
2.3为了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在坝址选择过程中,进行地质构造情况的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针对比较敏感的刚性坝。在一些地震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需要进行活断层的避免。对于那些区域稳定性比较好的地块,也要做好选坝前的仔细研究,进行区域地质研究,进行区域构造格局的查明,保证进行断裂分布、类型及其规模的分析,从而更有效的针对诱发地震的情况进行分析,因为地质构造情况也影响岩体的稳定性。在针对渗漏情况比较严重的岩溶区及其深厚河床选址时,需要重点考虑水文地质条件,从而进行良好的防渗透。在岩溶区的坝址选择上,要选择隔水层的横谷上,要考虑到水库的渗漏情况。在库区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注重隔水岩层的纵谷选择,其两岸的地下分水岭是比较高的,为了更好的进行岩溶区无隔水层的利用,可以进行弱岩溶化地段的选择。在选择过程中,要进行其岩层结构的分析,特别是地质的构造情况及其地貌情况。
2.4在地质选择方面,物质地质作用的影响比较大,比如岩石的风华情况、崩塌情况、泥石流情况。特别是滑坡情况极大的影响了坝址的选择。针对一些河谷比较狭窄的河段可以进行建坝的工程量的研究,保证对岩谷段的选择,确保其峡谷地段的距离,也要针对其岩坡稳定性进行分析,保证其整体的稳定性。如法国罗曼什河上游一坝址,地形上系狭窄河段,河谷左岸由花岗岩和三叠纪砂岩及石灰岩构成。右岸是里亚斯页岩,表面上看来岩体较完整,后经钻探发现页岩下面为古河床相的砂砾石层,表明了页岩是古滑坡体物质,滑坡作用将河槽向左岸推移了70m。因而只得放弃该坝址而另选新址。在坝址选择过程中,也要注重其天然建筑材料问题。因为坝体的施工需要进行当地材料的选择,也是为了降低施工过程的成本。这就需要保证坝址附近的建材质量性,比如砂石、粘土的质量,在坝址选择时,需要重点考虑。从而针对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数量等进行工程质量、投资方面的分析,认真做好坝址选择的勘察工作。从实践表明,选择坝址是水利水电建设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工程地质条件在选坝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选择一个地质条件优良的坝址,并据此合理配置水利枢纽的各个建筑物,以便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因素、避开或改造不利的地质因素。
2)由于财政困难等原因,市县两级政府对水利工程质量监管资金投入不足。
3)小型民生工程、农村水利工程相关质量标准尚需进一步完善。
4)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5)开展行政处罚,打击工程质量违法违规行为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2014年10月对2014年实施的8类141项工程进行检查。抽查结果合格率是100.0%。经过开展“水利工程质量年”三年活动,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政府监管和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水利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意识普遍增强,工程实体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2几点体会
2.1增强水利建设质量意识
把以人为本作为质量管理的价值导向;把安全为先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把诚信守法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石。各级水利建设管理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高度重视质量管理,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时刻把质量放在心上并把加强质量管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时刻牢记保证工程质量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最后的责任底线。
2.2加强水利建设全过程管理
应做好以下7项工作:
2.2.1加强招标投标管理要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选择中标企业。
2.2.2加强项目法人管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遵规组建项目法人,加强对项目法人的管理和考核。
2.2.3加强勘察设计管理勘察、设计单位应建立健全勘察、设计质量保证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勘察、设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2.2.4加强施工管理施工单位应按照合同规定,设置现场施工管理机构,配备项目经理及其他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管理人员,建立健全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对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
2.2.5加强监理管理监理单位应按照合同规定,设置监理机构,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批准的设计文件、工程合同,对工程施工、设备制造实施监理,并对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管理
一、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国家的有关规定
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
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
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三、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级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基层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基层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工程的弊端。
4.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2成本控制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2.1水利工程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工程的设计阶段在项目建设中处于领导地位,直接影响了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实际资金投入,因此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对于成本控制和造价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设计阶段是在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之后进行的,它可以将项目建设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和项目投入的资金进行有机的结合。只有在设计阶段作出全面的,严密的施工图纸才能切实有效的控制项目的成本。有研究报告显示,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所花费的资金大概占工程建设总费用的百分之一左右,但是它对工程建设中的成本影响却高达百分之七十五,通过这两个数字形成的鲜明对比就可以看出,设计阶段对水利工程成本控制是多么的重要,而且同一个水利工程可以有多重不同的施工方案,这就会出现不同的成本需求。所以工程的设计人员要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尽量做出几个不同的施工方案,通过对比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材料和施工方法做进一步的经济分析和后期的效益评价,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优化,这种价值分析法对水利工程成本控制十分有效,并且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被广泛应用。水利工程设计人员要充分的处理好技术和经济这两个既有对立又有统一的因素,需要项目的设计人员和造价管理人员进行密切的配合和协调,而且要进行多种方案的经济对比,尽最大努力在减少和控制资金投入上下工夫,而且负责成本控制的管理人员要实时的对项目的投资进行对比和分析,将分析的结果反馈给设计人员,对水利工程的成本进行高效管理。
2.2水利工程施工阶段中的成本控制水利工程在实施建设的时候才是成本实际支出的最大阶段,很多施工企业都认为在项目实施阶段是没有资金节约空间的,但是这不能说明成本在这个阶段就得到了高效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虽然不能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减少资金投入,但是有效的管理可以避免工程建设到一半的时候出现加大资金投入的现象,这样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也是对成本践行了合理管理和控制。
2.3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之外的成本控制所谓的在项目建设之外进行成本控制就是指除了在项目决策、设计和实施这三个阶段以外的环节进行管理,如:加强对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水平等。
(1)加强对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培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前的只负责预算结果到现在的可以影响重大项目的投资决策,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是市场发展的结果。虽然我国高校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批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但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依然稀少。虽然我国已经有很多高校设置了工程造价管理这一专业,但是培养的重点方向却与市场需求不相符,所以现在迫切需要在重点高等院校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经济、懂法律、通外语、精通计算机以及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全方位人才,必要时可以为此专业设置硕士点和博士点进行专业培养。
(2)提高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水平。提高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层的成本控制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且教给他们控制成本的方法,使他们在企业施工决策中贯彻成本控制的理念。其次,要建设有利控制成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但是,大部分水利施工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使得企业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和动力。企业成本控制也同样需要配套建设相关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使成本控制的氛围弥漫于整个施工现场,让每一个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第三,加强企业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企业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水利施工企业也是一样,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必然会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节约施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