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39: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1

通过中国知网(CNKI)查阅相关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1.2问卷调查法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选取了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天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张掖市体育运动学校、酒泉市体育运动学校、嘉峪关市体育运动学校、定西市体育运动学校等6所学校作为本文特定的调查对象。本研究主要采取自编式问卷,内容涉及校园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调查中将上述6所体校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问卷730份,回收率97.3%,其中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8.9%。问卷的回收率和效度符合该研究需要。

1.3实地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甘肃省6所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主管领导,并与甘肃省体育局相关处室的领导进行广泛交流,了解校园文化在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中的建设现状,为研究提供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1.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有效样本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后,依据统计数据绘制图表,并做出必要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

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更多认同校园文化是文化氛围和文化潮流;其次是物质精神综合和意识形态。而研究表明: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层面。

2.2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精神传统与作风。而学生对所在学校历史的了解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是学生对自己学校精神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表现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就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调研。从图表2可以看出,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对自身学校历史情况“不了解”的比例占半数以上。由此说明,学校忽略了对学生校史校情的教育,值得学校管理者予以深思。为进一步探究学生不了解学校历史的原因,笔者又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进行了调研。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更多的偏向于校纪校规教育。笔者认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的产物,是学校历代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历史沉淀与结晶,是学校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对其所在学校校情校史的认知应该纳入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中。

2.3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物质环境调查

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如同知识传授一样同等重要。校园环境中的建筑设施、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等,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而校区标志性建筑的文化设计,又是学校特色的反映。为此,笔者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有无标志性建筑进行调研。有标志性建筑的学校占绝大多数。可见,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硬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4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状况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动态因素,是校园文化的“发动机”,是隐形的德育课程,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最多的是体育比赛,其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沙龙的开展则相对偏少。另外笔者就这些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的满意度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满意的占50.8%,不满意的占44.5%,弃权的占4.7%。

2.5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学校社团举办活动所持态度

学生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同时,学生社团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会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并促使其向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对于学校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绝大部分学生所持的态度首先是自由参加,学校不应硬性规定;其次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且自身要有兴趣。可见,学校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顺理成章的使学生投入到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中。

2.6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学术讲座的举办情况

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首先希望举办的讲座是专业性的知识,其次是对社会、娱乐、学术、思想方面的学术讲座。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体校学生和其他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期盼值较高。

2.7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专业性体育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历来都是学校活动中举办各项活动中次数和频率最高的,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在“沟通、适应、自信心”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这也是体育专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所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后表明: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理解不全面;对所在学校校情校史的了解程度不深;学校物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最多的是体育比赛,其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沙龙的开展则相对偏少,且学生对学校课外活动开展的满意度不高;学生对于学校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所持态度各异,首先是自由参加,学校不应硬性规定,其次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且自身要有兴趣;学生对学校举办的学术讲座期盼值较高;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沟通、适应、自信心”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

3.2建议

1.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知识结构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是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体育,服务体育是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办学定位上,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应始终坚持以“体”为主,把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作为立足点。但也要适时开设哲学、文学、美学等相关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从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2.抓好校风校纪

实践经验证明,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成败得失与学校管理层的办学理念有很大关系。办学者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学生,和学校的校风、学风息息相关。学校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所以,地方体校的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理顺校园文化规范化管理的渠道。

3.提升学校物质文化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将办学目的任务与学校物质设施、校园布局和校园美化等因素有机结合,才更有利于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因此,建议学校应适当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学校环境设施,美化育人环境。通过提升学校物质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4.提高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生源素质和教师素质

生源素质对学校的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办学中,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历来注重学生体育竞技成绩,忽视文化成绩。为此,建议学校在招生时应提高对学生文化成绩的要求。同时,学生进入学校后除对专业高要求外,更要重视加强学生理论文化课的学习。此外,教师作为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竞技水平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对老师而言,如何促使学生实现夺标育人方面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5.加强图书馆建设

通过调查发现,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图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图书馆自习室有限;图书馆给学生提供的仅仅是图书、缺乏电子杂志等问题。笔者认为,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建议购进除体育学科以外的文、史、哲以及科技等类图书。同时,尽量营造图书馆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提供大量的自习室以供学生学习。

6.充分发挥体育文化优势

校园体育文化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催化剂,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具有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特点,学校应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促使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7.通过学生社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建议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多组建诸如艺术团、文学社、体育协会、书画社、影视协会、科技协会、龙谊沙龙等各类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篇2

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数倍增,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等等。截至2003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思路、方法也必将受到应用型大学的特点所制约和影响。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应突出表现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的特点的新型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基层工作岗位就业。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则应该有与之相应的校园文化。

一、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特点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高校校园文化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等四个层面,其内涵非常丰富,并且要始终围绕大学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目标展开。应用型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方向上把握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岗位开展务实教育,侧重理论与工程的结合、教育与职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1.2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基于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是应用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应用型大学开展的教育教学科研也以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为主要任务。因此,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将来的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时代性的特点。

1.3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还要考虑受教对象的知识储备、能力基础和个性特征,以此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使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对学理论不大感兴趣,但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充满着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的、适合从事应用型职业的青年群体。因此,因材施教对应用型大学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那就是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1.4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应用型大学强调培养学以致用的学生,而不是将其简单等同于培训一批批迎合市场逻辑的“功利化”和迎合公众口味的“平庸化”的人才,因此,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体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1.5校园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但精神文化内敛不足应用型大学是近几年产生的大学新类型,由于产生时间较短,物质环境文化往往经过精心规划,吸取百家建筑之长,斥以巨资进行兴建,但在重视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由于历史积淀不足,往往容易导致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而精神文化建设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应用型大学同其他类型的大学一样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应如何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必须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

2.2知行合一,投身实践,开展各种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两条基本途径,更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的根本着力点。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做到知行合一,投身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并通过组织充满朝气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来为大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舞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

2.3环境文化引导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环境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承载着大学的历史。环境文化建设要区别于艺术文化建设,它不在于追求时尚和标新立异,不在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环境文化建设要有着深刻的教育学和文化学的意义。首先做好文化引领工作。利用教学楼走廊,宣传栏等构建环境文化建设主体,设置标语、名人名言灯箱语录牌等张扬人文精神,浓郁学术气息,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其次,适当设置人文景观。人文景观的设置要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等。人文景观的设置可以极大增加学校的文化积淀。以人文本,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其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大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和精神支持。因此,应用型大学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充分的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的从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入手,多管齐下,以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接班人为工作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结合院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最终达到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各级教育毛入学率.[EB/OL].

[2]宣勇,单玉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建设中高等教育理念的融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30(3).302-307.

篇3

2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

2.1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融入军工文化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生动体现大学生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通常情况下,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以及科学观、道德观等。

2.2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校园文化创新的动力之源

能更好地把握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价值多元化问题,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将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军工文化宣传历史,进一步吸引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发生变化,拉近主流文化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通过融入军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抵制低俗文化

同时可以进一步净化校园环境。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种形式,将军工文化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进行融合,在大学生中,通过军工文化教育广大学生,进一步弘扬正气,同时崇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典型示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利用军工行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生动事例,对广大学生进行鞭策,进一步帮助广大学生培养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品德;通过军工行业自主研发、创新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激励广大学生刻苦学习、成才报国。

篇4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大学教学、科研、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设备和物质环境条件,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构成整个校园文化的基础。民族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重突出自己的特点,在校园布局、人文景观等方面往往富有民族特色,这种环境不仅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归属感,也使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更好地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使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

2.民族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对于学生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都具有深刻影响,因此表现出多种文化形态,给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一定基础,也为各民族文化更好地相互交流、融合和沟通提供了条件。

3.民族院校校园制度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正常运作的根本保障,校园制度文化的形成促进师生员工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民族院校在制定各项管理政策、规章制度时,都需要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作为协调民族文化的基本原则,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在管理制度层面应体现出民族特殊性。4.民族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的特殊性。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显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沟通各个层次的关键环节。校园行为文化包括学术交流、人际交往、社会活动、文体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民族院校除了开展其他院校类似的文化活动外,还可组织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尤其以民族服饰、民族舞蹈等最能表现民族文化特色,也最能体现其校园文化特色。

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1.不同文化价值的激烈碰撞。

在多民族文化共存的民族院校中,大学生不仅有以本民族传统信仰为基础的宗教文化,同时也接触到校园中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等,理性的光辉与宗教的魅力在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选择上产生不可避免的碰撞。一方面,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大学生需要理性的思考、用科学的技术、现代的研究方法来解决所碰到的学术问题。可是,在生活中面对挫折、打击、痛苦时,合适的宗教文化具有现代科技文化所不能达到的安抚心灵的作用。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及利己主义的部分被多数学生理解为自由与民主的代言。在处理具体的问题时,打着自由解放旗号,为了实现自我的目标破坏一些原有的规则和约束。

2.原有思想观念的剧烈转变。

除了不同文化内核的价值之间相互碰撞,原有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强烈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塑造。大学生从家庭到校园到社会所接触的道德思想是存在差异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种道德本性错综林立,并在不同程度上会作用于现实生活,影响大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的决定。因此,当接触过不同道德价值的大学生在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就会在解决问题的道德选择上产生迷茫与困惑,或者在不同的问题上转换不同的道德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呈现出一种道德混乱的现象。

3.具体行为方式的深刻颠覆。

随着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多种文化思想的渗透,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内容有了很大变化。民族院校校园娱乐生活更是丰富,除了校园活动外,少数民族学生不仅有本民族的娱乐活动,而且网游、桌游、KTV、酒吧、各类型的文艺表演也成了他们休闲娱乐的选择。有些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容易受当前社会较为流行的享乐主义影响,部分学生甚至将本应用于学习的时间用于网络游戏和泡酒吧的消遣上。

三、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自觉。

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少数民族学生比较注重本民族文化,民族自尊心较强,不能容忍其他人轻视、亵渎他们的文化。但同时他们却无视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唯我独尊。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主题活动能够理性地认识自身文化,吸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中可互补的部分,能够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省和文化创建。

2.鼓励多元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多种民族文化的理解。

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或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对其他民族文化认知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学生社团和学生会有必要开展一些电影、讲座、知识问答、文艺表演等活动向在校学生全面、客观的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让学生对充斥在社会以及大学生活中的各种文化、价值观、思想有着科学而全面的认识,可以更为清晰主动地选择除了本民族以外不同思想价值来指导自身的行为方式。同时,把握住不同民族文化的实质,在模仿、汲取及发扬不同民族文化时拥有正确的方向。

篇5

二、高校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

篇6

二、合唱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种隐形的德育资源

合唱活动是校园精神文的良好载体,校园文化应该以社会的先进文化为主导方向,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沉淀的校园精神为底蕴;校园文化既是一种客观现象,也是一种活动过程。一定的精神文化有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合唱活动的开展正是兼顾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的良好载体。对于大学生而言,隐形教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潜移默化教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作用方式是潜在的、间接的,可以避免现行教育中学生出现的逆反心理。所以,合唱活动是坚持正确的校园文化导向,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实用、有效的隐形德育资源,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合唱活动正是具备了这种功能,合唱教育在校园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功效。经过指挥或艺术指导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合唱作品,可以使合唱参与者能够完整地把握艺术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这种艺术行为活动不仅能够深深地感染合唱队每一个参与者,而且还能够与广大听众中产生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使他们在艺术欣赏和表演的过程中更加热爱祖国、增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热望与行动,从而达到对所有活动参与者和欣赏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远比课堂说教要有更有效果。

篇7

(一)导向作用。校园文化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它引导着广大青年学生成才的道路和方向。

(二)规范作用。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的独特节日(如校庆)、典礼、仪式等,以学生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

(三)筛选作用。校园文化,以及在它影响下形成的集体心理定势,对一切外来信息、社会影响有筛选的作用。这种筛选作用源于校园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四) 凝聚作用。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树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对青年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青年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优良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五)塑造作用。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浸染着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个性与潜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极为重要的。高尚的文化生活,必须是向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时代的气息。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勤俭节约、勤奋苦读、集体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教师作用是关键。

(二)渗透性。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等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

三、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是促进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二)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三)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四、校园文化的宗旨与任务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即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或根本理念

(一)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

(二)坚持“四育人”的要求,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三)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重点,反映学校有传统、有特色的优良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即一个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创造良好的自然的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

六、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篇8

2.新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便利和新鲜的同时,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一些学生消费一些自己承担不了的花费,去追求所谓的一些“时尚”,无计划的网购、追求新产品等,造成自己极大的经济负担,这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另外,大学生每天花在微博、微信、手机新闻上的时间太多,减少了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这是非常不好的。由于网络平台的自由性和互动性,有些同学对有深度的学者或是知名人士的话随意点评,大胆质疑,反对传统的价值观念等等,这都严重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合理利用新媒体,促进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

1.增强新媒体娱乐性,提高大学生参与性。在新媒体不断渗入人们的生活中时,适当的娱乐对大学生全面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合理利用校园网,增加与校园文化相关的特色娱乐节目,例如,校园小品大赛、有关建筑的模型展示等;增设主题征文活动,以学校的历史、发展、建设、有重大突出贡献的老师或是学生为题材,面向不同专业的师生开展征文比赛;利用学校的校园网、贴吧、校园博客等,对校园进行大力宣传,强化大学生对学校建设的极大认同感,最终达到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

篇9

2制度的实行应结合实际,不可生搬硬套

例如:某校为了迎接教育局的一次重大活动,这次活动有来自全市各区各县的老师前来参加活动。校长为了树立该校良好的形象,要求全校学生学小学的“精”、“气”“、神”,每天要求学生出操做到快、静、齐,尤其要做到精神抖擞。虽然校长每天都坚持严格训练,学生能从表面上做到快、静、齐,但是精神面貌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学习压力大,缺少必要的课外活动,长期下去导致学生的精神面貌不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要抓住根本原因,盲目照搬是不行的。每个学校的管理都不可能相同,学生的来源,领导的风格,教师的性格、经验,都可能对制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应联系实际,集思广益,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制度。学校领导应尊重教师的意见,接纳教职工的意见;教师也应根据班级实际,因材施教,制定出适合本班的规章制度。

3软制度与硬制度应灵活结合起来

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制度不能过于僵硬,僵硬的制度容易导致教师的反感,执行起来也相对困难。比如,某校很重视教师的考勤,最原始的方法是签到,接着是打手模,到现在的进门刷卡。这套设备类似于地铁的开闸关闸,据说不仅能把教师进出校门的时间精确到秒,而且能连监控录像一起存入电脑。

学校领导对于考勤是绞尽了脑汁,考勤是个难题。有的老师虽然上班准时到校签到,但是经常在没课的情况下出校门办事、喝下午茶,这给学校领导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现在引进新的设备,虽然减轻了领导的负担,但是却引来了一些老师的反感。一些老师认为,学校的早餐中餐不好吃,要到外面吃,现在出去买个早餐都要刷卡,还要报告值日领导,未免管得太死了。小部分哺乳期的女老师则认为这样太过分了!中午在没有课的情况下11点回家给小孩子喂奶都不可以,没有人性化。虽然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权力,但是不能认为这是对制度的绝对控制。因此,学校的管理应该灵活处理,把软制度和硬制度结合起来。

4文化与制度相结合

根据制度文化的基本概述:文化是一种社会交流及社会传递,通过特定的途径,被社会成员共同获得。这种获得共同文化的特定途径,其实就是文化得以交流和传递的制度文化。文化的存在只有被认同和学习时才是有意义的。而被认同和学习的实现,必须依靠一套相关的制度规则。在此,制度文化就将文化与制度统一起来了。当制度体现为规则时,它必然反映了文化的价值,文化的精神,文化的理念。而当文化体现为规则时,它必然采取或风俗、或习惯、或制度的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化价值的制度是不存在的,没有制度形式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制度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产物和物质文化的工具,一方面构成了人类行为的习惯和规范,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或主导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变迁。制度文化的变迁经常会引发文化三个子系统的整体互动式的变迁。因此,文化的变迁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制度文化的变迁。所有文化进化式传播过程都首先以制度变迁的形式发生。制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制度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和维系着文化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构成的整体。文化整体的协调互动必须依赖一个良性有效的秩序,这唯有通过制度才能达到。因此,要把文化和制度结合起来。

篇10

艺术可以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来定义:哲学是挑起争论的,科学是能终止争论的,艺术就是哲学与科学的抽象实体。艺术有时被称为精致艺术或美术,指凭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器物、环境、影像、动作或声音的表达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或有深意的情感与意识的、人类用以表达既有感知的且将个人或群体体验沉淀与展现的过程。艺术是由各种门类构成的,艺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同构建了文化的整体,没有艺术以及其他文化的共同构建,整体的大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可以说是二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艺术文化有重要的位置,艺术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门类中都蕴涵有文化因素;整个人类文化史中离不开艺术文化,它是人类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文化与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根据事物传承和发展的规律,艺术催生了艺术教育,没有艺术教育,艺术就无法传承与发展。因为文化和艺术的不可分割性,在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中,艺术教育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艺术教育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效通道,是完善人格的基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中明确指出:“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泛指高校除专业艺术教育之外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切非专业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简称为艺术教育。

2.特色校园文化。

特色校园文化指一个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所建设出独特的、得到认可的、取得卓有成效的、值得借鉴推广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化存在于其独特性,根据校园文化的内涵,其生存和发展应该有其独特的价值。一是特色校园文化彰显育人功能。文化是一种概念,某种程度上涵盖了“校园的所有”,正是因为其全面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显得若有若无,漂浮不定,在育人上体现得不充分、不贴切。特色校园文化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应将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地展现,存于每个人的身边,与生活、成长息息相关,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二是特色校园文化体现强大凝聚力。强大的凝聚力来源于高度的认同,特色校园文化应该尊重学校发展历史和积淀的成果,汲取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让每个人在其中享受和生长,增强文化自信,带来广大师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三是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方向正确和动力不竭的体现,特色校园文化因为其具体的目标和主体、科学的程序和完善的保障,解决了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问题,因而实现了持续的生长和完善。

二、艺术教育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加强艺术教育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要内容,艺术教育对特色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教育丰富了具体内容。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校园文化是艺术思想的延伸和艺术作品高度浓缩。艺术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其门类和形式丰富多样,校园中的艺术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与表现形式。艺术内容的丰富性、超强的表现力、积极的感染力使得校园文化在内容上显得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在表现上显得直观有力、摄人心魂,在思想上显得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在形式上显得充满活力、惹人喜欢。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让校园文化精彩纷呈,充满生机和活力,吸引和感召着大学生自愿、主动地参与其中,推动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

2.艺术教育完成了美的教育。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教育中的基本知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美的基本知识和元素,掌握美的基本规律,能正确鉴别美与丑的实质;在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发现和欣赏美的活动,将学生的知识逐步提升为艺术的基本能力固化在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中。在进行高层次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将已有的艺术知识和元素通过不同的形式、顺序置于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区别于其他的艺术作品,实现了创造。美育对人的思想、知识、素质、情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美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学习体验、实践完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承表达艺术,创造创新艺术,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3.艺术教育提供了创新源泉。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精神和情感的具体表现,艺术教育就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导到如何了解生活、走入社会,并且用艺术的语言和形式去分析、设计、创作表达生活的原貌和自己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形成其自身的创造思维,最后升华成为创造能力。艺术教育鼓励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勇于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追求个人独特的风格与色彩,以及在施行技术时的构思和表现方法突破技术的极限。艺术教育独特的教育和表现形式及其过程,让学生在充满挑战和活力的环境中自由生长,不断发现和创造,始终让校园文化保持向上发展势头,不断更新充满活力。

三、创新艺术教育形式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1.艺术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人人参与特色。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性的艺术教育活动。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对接,用课程的理念来管理艺术类活动,开设如舞蹈、声乐、戏剧、器乐等文化艺术类活动课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从中选择,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在完成活动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技能。艺术活动课程化解决了校园文化活动面向人人的目标、全面发展的内涵等问题,普遍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其次,面向特长学生进行提高性的艺术教育活动。针对有艺术潜质或者艺术专长的同学成立艺术专长实验班,为学校艺术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证。在全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中遴选有潜质的、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组建舞蹈、声乐、话剧、戏曲等艺术门类艺术专长班,采取独立设置、集中管理的模式进行三年一贯制的综合培养,在保证其自身专业学习以外,通过讲座、集训等方式完成每周固定课时的艺术类系统培训实践,让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能看、能听、能说、能演、能教”,从而掌握艺术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表达和传承艺术的能力和精神。专长班通过提高性质的培养为学校提供了一批艺术教育核心人才。

2.艺术教育坚持民族与地方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特色。

地方高校多处于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这些不可复制的优势,为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学校可以主动挖掘民族和地方文化,根据学生的来源和民族的习惯,举行少数民族文化节、少数民族风情展、集体锅庄舞会、少数民族风俗知识竞赛等活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间的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吸引师生广泛参与,使学校师生加深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精品化路线提供了优厚的环境。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坚持民族与地方相结合,就是将民族元素和地方元素大胆引入到校园文化的作品创作中来,形成一大批高层次的艺术作品。民族元素中的勤劳勇敢、奋发上进、热情大气等元素和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活泼、向上的要求,以及青年大学生热情、开放、包容等特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完全不同于课本、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传统、原始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引入到高校,经过先进的理念指导、前沿的方法等再次创作赋予其时代性和流行性,更加脍炙人口、具有感染力,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精品。艺术教育中与民族和地方相结合的做法,让校园中的精品层出不穷,经过积累慢慢形成了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又一特色。

3.艺术教育坚持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创新特色。

坚持开放办学,艺术教育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校内外结合的发展思路,确立“创作以智力引入为主,提高以艺术实践为本”的艺术教育策略,加强艺术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艺术教育的活力,形成校园文化的创新特色。坚持“请进来”,以智力求支持。根据地方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在师资培养、演员提高等方面与省、市地方文化系统等单位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邀请知名专家根据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情况创作经典作品。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学生通过聆听大师的声音,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高水平的艺术活动与学生的理论学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坚持“走出去”,以开放求活力。抓好艺术教育校外进修和采风两个重点。制订艺术教育教师进修计划,派出老师到相关专业知名高校进修,提高艺术素质和能力。组织艺术教育教师校外采风,通过“行万里路”式的观摩研习让艺术教育始终保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