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9: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闻学本科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及能力,高校要首先明确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医学生在读期间的科研培养与实践。如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下设置“大学生科研管理办公室”,组织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医学生科研培养与实践的评定、审核及监督。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和学生科研档案的管理等。其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优化医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学校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一系列与大学生科研创新培养有关的规章制度,深入推进医学本科生科研服务管理,如设立独立于教学学分之外的科研学分,必须修够一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建立医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细则、科研经费使用及监督准则、导师的选拔制度、激励措施等,积极引导并鼓励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只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才能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规范化和可持续地进行。
(二)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模式
新学科、新的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的新型医学人才需要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与勇于创新的素质。然而,医学科学发展的超前性与医学教育的滞后性是我国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我国医学院的培养模式基本为:基础课—临床课—实习模式,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强,基础与临床分离,理论与科研实践脱节,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探索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应遵循现代医学教育及人才成长的规律,围绕新的人才需求将传统知识理论和技能内容与结构进行分化和重组、模块化,形成医学内容紧密衔接、交叉渗透,科研理论与实践相互反哺,知识、素质、能力协同发展的新课程结构。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在医学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找到答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全面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科研学生需要导师的管理与激励
由于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许多医学院校都采用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课题科学研究模式。学生的培养方案受到学生科研兴趣和导师研究方向的双重影响,学生可主动参与并协助导师完成已有科研项目,或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实施、成果整理、、专利申请等一系列完整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今后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但是在大学生实施科研创新的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1.导师的管理
导师作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引导者,导师的科研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可能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临床业务,部分导师带教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支持和保障。因此,需实施“导师遴选上岗”等系列措施,由医学生科研管理部门遴选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高,教学态度端正,治学风格严谨的导师,形成“临床导师+科研导师”的导师组,公布导师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导师组,导师组分别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阶段开设医学科研基本方法、科研设计等课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技能。导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有针对性地设计科研项目,让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促进医学本科生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连贯与衔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科研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实行导师考评制,通过教学督导队不定期对导师进行考评,连续2次考评不合格导师将受到相应处罚,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及奖励,提高导师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学校可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建立交流合作机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优秀青年教师外派进修等,提高导师科研水平。
2.学生的管理
首先,医学本科生应打破年级、专业、性别等限制,根据共同兴趣自由组建科研团队。项目组成员的年级和专业差别、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性格甚至性别等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实验技能不同,低年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思维活跃,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少,但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上较低年级学生优越,能有效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因此应分别吸纳低年级和高年级本科生共同组成科研团队,以梯队式结构保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整体医学的发展,所以吸取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科研团队,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更能促进新颖科研思路的形成及学生科研潜力的发展。其次,部分学生科研热情不高,依赖性、投机性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及导师组应加强对学生的选拔,多吸收真正有科研热情的学生,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严格质控学生的科研过程,争取教学资源利用和成果形成最大化。第三,学校应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优秀论文、成果评选,并按照相应标准给予奖励,选拔优秀学生校间互访、交换培养,营造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完善的科研平台是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学生的科研活动中均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在政策与科研经费方面鼓励学生申请科研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然而,由于学生基数大,学校师资、设备等因素的限制,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多但金额小,项目内容不能系统深入开展,学生科研素质的提高有限。学校应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来校设立科研基金,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助力度,购置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创造更多的科技创新条件。学校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下可通过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培训、项目申报、评审答辩、成果展示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提高师生参与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组织管理水平。还可以设置虚拟课题竞赛,科研团体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标书,参加虚拟课题申请竞赛,学校对优秀课题给予重点培养、资金资助、表彰奖励等,这种虚拟研发的手段可有效缓解开展创新活动师资、经费、设备不足等问题,在有限资源配置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除此之外,学校可定期邀请行业专家组织学术论坛、开展科研讲座、优秀学生科研报告会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并且没有很好地将教学与良好的思辨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缺少切实有效的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措施。此外,当前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对经济数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1.2目前教学过程中虽然注重数学实验,但相对而言针对性不强
许多教学实验仅在研究者自己所关注的小范围进行,缺乏大型的、开放性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和教学改革方法可推广性不强。
1.3对大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只是理论性的
不具备可操作性,实践性较差。此外,对于数学建模竞赛研究很多,但针对第二课堂的研究很少,受益的是少数学生,对于整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来说意义不大。
2培养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在管理类专业进行素质教育培养时,尤其需要注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本科生进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经济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为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位经济数学老师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此外,随着近几十年来,具有创新性的数学建模比赛的相继开展,对培养学生经济数学创新能力具有了积极影响,对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应工作。以上分析是值得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同时也表明了培养管理类本科经济数学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具体表现在:
2.1在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性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当前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只有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大学生才能顺势适应时代的呼唤,这就需要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做好经济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
2.2培养管理类本科生的经济数学创新能力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前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急切需要创新型人才,而经济数学的思维和理念已经渗透到管理的各个领域,加强创新型思维,创新性意识的培养已成必然。
2.3培养管理类本科生的创新性经济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使学生保持努力奋进,刻苦钻研的精神。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缺乏独立的自我判断,缺乏韧性,而培养学生的经济数学创新性思维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予以弥补。
3构建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思考
3.1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注重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在总结各高校数学建模竞赛和高等数学竞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实施细则和管理规范,建立数学应用问题数据库,营造应用和创新氛围,使数学教学、数学竞赛、第二课堂成为高等学校数学教育的一个有机整体,以培养本科生自我探索、自我创新和自我表现的创新素质,形成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最终使所有大学生都能成为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受益者,从而提高大学生数学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2依据学生的概念意象与概念误解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当前经济数学教学没有很好地将教学与思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此在充分考虑学生对概念与知识背景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克服经济数学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忽略数学知识背景分析等问题。通过良好的教学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经济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探索精神。
3.3组建经济数学核心教学团队,制定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与教师教学规范
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组建大学数学教学团队,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的数学素质,以克服当前存在的仅注重学生的经济数学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而忽视教师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的问题,进而为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第二,遵照科学原则。在职业学校体育教诲中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注意与门生年岁阶段生理生理生长的基本规律,并与身段素质和活动本事生长的现状和要求相顺应。一样平常地说,随着年岁增高,门生能逐渐理瓦解育锻炼的社会心义,把当前的学习、锻炼与未来的事情讨论起来,对体育锻炼的明确越发全面、深刻,加入体育锻炼的自觉渐渐前进,盼望自己在体育上有所专长。因此,在课本的革新选择与部署上应科学公正地顺应门生生理和生理的各项指标。比喻:男生更喜欢表现气力的(健美)、敏锐的(篮球、排球)、速率和大胆的(足球)活动,而女生一样平常更喜欢姿势精致、韵律强,表现柔韧和和谐的健美操等活动。二是课本选择与部署注意自身的体系,具体地说处理好课本纵、横讨论,即要注意到某项课本部署的连贯,也应注意到该项课本与本专业的讨论,处理好差异工具的教学要求。如:对绝大部分门生仍应坚持基础教诲,全面生长目的。对个体门生则可采用单项突破的措施。使选择的各项课本在部署的时间上、条理上、专业要求上都纳入一个完备的体系之中,科学地排列,公正地组合。
()
第三,突出实用。一是现在职业学校的基础体育教学条件尚有不够,体育园地、器材有限。在选择课本时要注意可供教学能使用的时空条件,充实地使用园地器材,马马虎虎、因地制宜地选择课本。二是还要思量选择课本上与该专业特点相团结,如国防保安专业可以在课本选择上,多部署些与国防和保安有关的武术、耐力、体操等方面课本;幼教专业可部署些舞蹈、健身活动;部署些适当幼儿体育课教学原则和教学要领的理论课本,体操和游戏等方面课本;电子电工专业可部署些爬杆、登高、爬山等方面课本。从而前进门生学习的实用价钱,也增强了门生学习的积极。这样职业学校门生在完成一样平常身段生长的同时,还顺应专业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职业相团结的内容和要领,举行职业所必须的身段基本活动本事的训练,前进对职业情况和条件的顺应本事,到达职业教诲岗前培训的目的。虽然实用是统一于大纲的基础上,在有利于全面生长门生身段的条件下而言的。
第四,巧用多样和意见意义课本。职业学校门生需要多种多样的体育课原来锻炼身段和餍足他们的兴趣与喜欢,这与他们这一阶段身心特点是同等的。课本过于单调,倒霉于全面生长身段,使门生感想枯燥乏味,无法变更他们的积极,会影响教学的全历程,倒霉于教学质量的前进。从门生身心特点出发选择好富厚多彩的教学内容;比喻:举行一些班级内的小型篮球角逐、小型排球角逐,小型田径角逐,还有即是当心视察电视上“健身百法”、“快乐大本营”、“时尚俱乐部”等节目,选择一些可行项目,作为我们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小型角逐会,到达以赛代教的目的。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进。体育教学是职业学校具体文化教诲的一个组成部分,选好课本,议决体育教学,还要教会门生部分体育文化娱乐的活动项目;开导门生加入体育活动的兴趣,前进活动技能水平,以及扩大来往,富厚课余文化生存,形成良好的品行风俗都有重大意义。
1.1.1反思认知反思认知包含对反思实质的理解及反思作用的认识。教师是否进行教学反思,取决于他是否了解教学反思、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通过对“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一观点的认知进行调查,发现90%以上的教师表示同意;在“什么教师最需要反思”上,54.1%的教师认为老、中、青都应反思,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同度较高,能较普遍地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而具体到对教学反思的了解程度,完全了解的占3.5%,比较了解的占33.7%,有点了解的占45%,完全不了解的占17.7%(主要是新入职教师)。方差分析表明,在反思认知方面,教龄间存在显著差异(F=4.226,P<0.05),职称间也存在显著差异(F=3.178,P<0.05),性别差异不显著;多重比较发现,随着教龄的增加有所增加,教龄15年以上的教师教学反思认知程度显著高于教龄1~5年的教师(P<0.05),高级职称教师也显著高于初级职称的教师(P<0.05),教龄和职称间交互作用不显著,教师的反思认知程度主要受教龄影响。可见,虽然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比较认同,但对教学反思的了解程度却不高,了解程度主要受教龄影响(一般随着教龄的增加职称会提高)。
1.1.2反思行为反思行为考察的是教师什么时候进行教学反思以及反思的常规化程度。教师只有把教学反思自觉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进行恰当的反思,才能更具有效果。通过对“反思的经常性”进行调查发现,53.2%的教师表示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方差分析表明,在反思的经常性方面,教龄间差异显著(F=2.58,P=0.038),在性别和职称间差异不显著。事后分析表明,教龄6~10年教师反思的经常性显著高于其他教龄教师(P<0.05)。在教学反思的时间方面,24.6%的教师于课前、课中、课后都有反思行为,47%倾向于课后反思,20.7%的教师有问题时才反思。可见,虽然有一半的教师表明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但多属于课后反思、阶段性反思,还没有把教学反思作为教学的常规,教师反思行为与对教学反思重要的认同不一致,知行脱节比较明显。
1.1.3反思内容反思内容是教学反思行为的载体。教学反思内容是多元的,不同的内容指向反映教师教学反思的不同水平。通过对教学反思内容的调查发现,70.8%的反思行为指向课堂教学,33%指向学生发展,30.1%指向教学改革,22%指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9.2%指向师生关系。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反思内容主要定位于课堂教学,这与中学教师相一致[3]。对课堂教学教师主要反思什么呢,调查发现:69.5%的教师针对教学内容,57.1%针对教学方法,51.4%针对教学设计;而针对教学理论、教学探究的反思较少,分别为27%和12.1%;针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最少,仅为7.1%。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反思的内容主要围绕“怎样教”,注重的是借助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有效传给教学内容,主要关注程序性、技术的问题,忽视了学生“怎么学”,反思水平大多处于前反思水平。2.1.4反思方式反思方式是教师对具体的反思内容进行思维加工时所采用的外显的方法,即教师怎样反思。调查发现,借助于回忆并加以思考进行反思的为77.3%,观摩他人为46.1%,与同行讨论的为35.5%,写教学日记30%,学生问卷调查为13.1%,教学录像为12.1%,理论思考与教学研究为7.8%。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反思表现出如下倾向:对自己的教学“想一想”或对他人的教学“看一看”的居多,写反思日记和行动研究的较少;过于从教师角度进行反思,较少从学生角度和理论研究角度进行反思,难以有效地把教与学连接起来。
1.2影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
影响教学反思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方面看,主要包括:教师对教学反思重要性认识不足(59.9%)、教师不知道如何反思(49.3%)、不清楚反思内容(30%)。从客观方面看,主要包括:工作繁忙没时间(40.4%),学校要求和氛围(30.1%)。可见,虽然学校工作负担重、缺乏反思氛围等客观性因素具有一定影响,但制约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教师主观层面。因此,在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上,在考虑主客观相结合的同时,应当更多的关注教师主观方面。既然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来自主客观多个方面,那么,一线教师期望通过什么途径有效提高自身教学反思能力呢?通过一道多选题进行调查发现:67%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在反思实践中培养,49.3%的教师提出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门培训和指导,44%的教师认为可以通过自学教学反思理论,41%的教师认为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24.1%的教师认为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认为提高自身教学反思能力的途径是多元的,虽然教师倾向于从自身方面进行努力,但是也很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导。
2结论与建议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能普遍认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教学反思,但反思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些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师对教学反思认识不足,反思动力不强,反思行为没有常规化、规范化,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制约教师的教学反思。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和教学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2.1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教学反思意识
反思意识是教师对反思所持有的内部观念,是引导教师反思行为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反思的不竭动力。调查中发现,虽然90%以上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认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制约教师教学反思的首要因素还是“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59.9%)”,且教龄间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培养教学反思意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学校引导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责任心和培养开放的态度,提高教学反思在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动力支持。②各院系、教研室要定期开展“教学反思”主题交流和讨论,加强教师对教学反思重要性的内在认同和观念建构。③教师自觉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深刻认识教学反思与专业发展的内在关联,增强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主动性。④学校通过职前教学理论培训和教师职后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促进新入职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2.2夯实教师教学反思理论基础,学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需要专业引领,只有正确的专业理论引领,反思内涵才能得到本质的提升。[4]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5%的教师完全了解教学反思,而多数教师对教学反思的了解是片面的、经验的,反思什么、怎样反思等基本理论问题是影响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因素。教师边反思边学习,理论知识的丰富可以直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也会帮助教师更好地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使之发展成为有个性的专家[5]。为了夯实教师教学反思理论基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根据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的特点,教师可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反思理论学习计划。②学校建立教师教学反思学习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奖评等手段进行督导。③学校搭建教学反思理论学习平台,加强对教师教学反思理论学习的支持和鼓励,比如: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提供学习书目和资料;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理论研究,引导教师以教促研、以研促教。
2.3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水平
教学反思不仅是内隐的思维活动,还是外显的探究行为,因而培训教师科学、规范的反思实践操作是教学反思的关键。调查中发现,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多停留在想一想的经验性思考层面,较少开展探究性的行动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如何开展反思活动、没有掌握反思的有效方式。为了切实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学校应为教师提供科学规范的反思培训:
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充分了解教师的需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②挖掘校内外优质资源,组建由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构成的培训团队,对教学反思的时间、内容、方式等进行培训,强化“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反思模式,从而增强培训的专业性;
③对培训结果进行进行跟踪评估,促进培训效果的长效性;
④发挥校本优势,建立反思共同体,通过教师之间交流个人故事、分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反思问题、讨论和解决冲突[6],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的整体提高。
2.4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师形成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习性和学校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7],它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实践,学校支持性的环境和教学管理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调查中发现,教师工作繁忙没时间反思(青年教师尤为明显)、学校缺乏要求和氛围是制约教师反思的重要客观因素。为此,为了促进教师形成教学反思能力,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学校领导落实“应用型”的发展定位,在学校政策和教师考评上突出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
②制定合理的教学反思制度,如教师每课反思、每周反思、每月反思、每学期反思制度(特别是新入职教师),教研室定期反思交流与总结制度,教师反思与考评相结合制度,从而营造浓厚的反思氛围,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主动性。
2013年10月22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自2016年起,语文中考分值由120增至150,高考语文分值由150增至180。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其公布的最新中高考改革方案表明,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将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更高要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多层次的培养。具体说来,不仅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要注重获得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形成正面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老师,肩上的责任无疑更加重大,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更高。
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自身必须要有一缸水。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深入,教师必须丰富自身学养,增强专业基本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提出,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书”化自成语“胸有成竹”。只有“胸有成竹”,在画竹的过程中才能驾轻就熟。只有“胸中有书”,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调动自身知识储备,充实课堂内容。“胸中有书”是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博学多闻、学养丰富,有能对课文进行解读再创造的真才实学,同时能对这种真才实学加以运用才能叫做“胸中有书”。
博学多闻,学养丰富。语文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多种文体,如文言文、诗歌、议论文、散文、说明文、新闻等。这些文体对历史故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知识、新闻传媒等均有涉猎。可见,语文教学是对多种知识的综合学习,是复杂的。语文的综合性,要求语文教育者不仅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包括呈现在教材中的历史、科学知识,蕴含在教育教学中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做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博学多闻、学养丰富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越宽,学养越丰富,教学内容才能更充实,教师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
对文本的解读与再创造能力。对文本的解读与再创造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师应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语文教育以文本为依托,有文本必有文本解读。教师的文本解读与再创造能力,关乎平常教学。只有具备对课本进行解读与再创造的能力,才能对中学语文课本进行知识的重新架构,将课本进行知识的自我重组,最终并入教育者的知识体系。这样,在讲课的过程中,教育者才能明确课程内容,既不偏离教学目标,又有教育者的个性解读与自我特色。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教师常常采取一定的套路。如通过什么方法描写了什么景物,歌颂了什么精神,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是一种极端不正确的做法,教育者根本没有对文本进行解读与再创造,而是一刀切、模式化。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享受语文激励心智发育的喜悦,同时又能够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底子。”①的目标。
不同的人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会有出入,文本的解读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可选择一定的角度,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双管齐下。”②可见,教师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与再创造,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让经典在课堂中重现,引发学生的探讨,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教师要想练好基本功,做到“胸中有书”,绝非易事,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博学多闻,对其他学科知识广泛涉猎,而且还要有文本解读与再创造的能力,可以从适当的角度切入,对文本进行自我架构。这既是对教育者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对教育者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
二、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观点,从教师的角度说来,就是要关注学生,热爱学生。关注学生,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学情,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加以解决,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关爱学生,才能让老师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可,从而创造良好的尊师爱生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关爱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对于爱学生,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有深刻的体会和看法。于漪老师认为,作为教育者,不仅要胸中有书,还要目中有人。目中有人,即发自内心的对学生进行爱与尊重。于漪老师将教师比作导演,学生比作演员,一部影视剧最终效果如何看的还是演员。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理解尊重学生,将学生放在眼里、心里,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漪老师曾这样总结:不要成为教书匠,要成为教育家,成为教育专家。③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师德修养的根本内容。学生是有情感体验的综合个体,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是从情感上对他们进行感化和造就。当教育者怀着对学生深切的爱进行教学时,学生在情感上必定更加容易产生共鸣,也就更加容易创造教育的奇迹。
对学生从根本上进行尊重是“目中有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首先就得尊重学生。《教育学》明确指出:“尊重学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应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把尊重学生落到实处,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并养成自觉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教书要符合育人的伟大目标,老师要站在育人的时代制高点上,时刻想着培养的是明日的建设者,是21世纪的人。”⑤可见,教育者首要的目标是育人,是把学生培养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对语文教育怀有真正的热情
爱一行干一行是在众多行为个体择业时的一个标准,其实也是对从业者的一种内在感情认可的要求。具体到教师这一职业,是要教育者满怀对教育事业的激情,进行内在的生命教学,孜孜不倦,诲人不倦。许多教育者,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充满激情的坚守教师岗位,用心追求教育的真谛,力图优化课堂教学,使教育制度更加完善。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真正的教育者心中怀有对教育事业的真正热爱。因此,从根本上对教育事业怀有责任心,使命感,“心中有情”,也是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之一。
心中充满对语文教育的热情,才有前进的动力,才有成为优秀语文教育者的可能。语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要求语文教育者要有不断钻研的精神。心中充满着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伟大使命感,才能不断充实自我,使自己博学多闻。心中对教育充满激情,才能深入探究,对前人解读了千百回的文本进行重读和自我创造,让经典在不一样的解读中重生。心中充满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十分重要,它是教育者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必须有的重要素养,有了对语文教育充满激情的前提,才有了博学多闻,胸中有书,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后续。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能够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从根本上关爱学生。同时还要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行业,充满神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总结起来,即是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教育者只有无限提升自己,将三者相结合,才有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可能。中学语文教师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因而更应加强自我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注解:
① 见《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第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版
② ③⑤见《于漪文集第2卷》第52-53页,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8版
④ 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 于漪.于漪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
2建立适应新医学检验的实习课程
对检验专业的实习课程减少了验证性试验,增加了一些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方法
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多互动、由教师主导转化为多引导,努力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变。课程讲授更强调启发式教学,并提倡判断思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则。减少课内总学时,增加课外学习时间,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扩大选修课范围,系统设置选修课和自学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关于创新性的矛盾
2.1目标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部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毕业设计的规范管理,制定了明确的标准(教高厅[2004]1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4],还提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高[2007]2号)[5]。因而,从大的方向来看,毕业论文应该属于教学的范畴,而不能等同于创新性科研工作。然而,在目前提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创新性已经渗透在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毕业论文。不同的高校,也鼓励开展具有创新性的论文题目。彭邦华等人[6]提偈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相结合,通过参与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论文。郭艳华等人提偈提前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完成毕业论文。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不一定适用于基础不同的学生,也不适用于所有的高校。因此,在完成毕业论文的环节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目标定位,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而不能一味追求创新性。
2.2考核机制
教育部下发的文件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4],明确强化毕业论文中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的规范和管理,各高校内部也有专门针对毕业论文规范的细化文件,如:选题要求新颖、具有创新性,工作量饱满,论文撰写须严格参照模板等。通常,创新性较大的课题工作量大、周期长,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成果而相对成熟的课题易于执行,可参考的方法和文献也较多,易于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样就给论文的评阅和考核带来分歧,如果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学生的论文成绩时,学生在选题时就会避重就轻,反而对创新性的培养带来不利因素。因此,考核机制必须明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不能以成果“论英雄”而要更加注重毕业论文过程中思维的培育和能力的锻炼。
2.3时间投入
本科毕业论文一般是在大四的第三个学期末开始,正式开展毕业论文的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占大学学习时间的八分之一。而开展毕业论文的时间恰逢学生找工作,有些工作单位还要求实习、见习,有的学生则从事兼职工作,有的学生还要应对毕业补考,部分优秀的学生还要考虑考研复试和面试等等,这就使得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精力投入不足[8]。虽然高校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方面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但考虑到学生就业和考研的重要性,通常还是默许。因而,时间的投入也成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
3.提升毕业论文创新性的途径
3.1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有利于培养有科研兴趣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项目的历练对于他们十分重要,他们在项目过程中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能主动设计、开展实验,还能自主支配部分经费。这些对于科研兴趣浓厚的学生十分具有吸引力,对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科研项目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科研仪器、实验场地,还能解决教学经费有限、资源不足的困难%目前,能提供给大学生的科研项目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如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还有“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科技活动以及结合老师项目提供的科研课题等。通过这些形式科研项目的培育,毕业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科研课题,也能借助各种资源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并能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3.2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9],这也迎合了一部分学生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兴趣。企业需要生存,同样要面对创新这一课题。即将要走出校门的学子,他们渴望锻炼,急于将自己富有创意的思维付诸于实现,校企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恰好能提供这样的平台。校企联合指导,有利于产、学、研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性人才。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隶属于杨潞龄医学院(YongLooLinSchoolofMedicine),学制为5年,年招生规模约300人左右,毕业可获国立大学医学学士学位或医学学士荣誉学位(成绩优异者)。
(一)培养目标
1.坚实可靠的医学知识。2.提供高质量的患者照顾。3.基于实践的持续学习和提高能力。4.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技巧。5.高标准的专业素养。6.系统性执行力。
(二)课程设置:五年培养期分为两个部分
1.医学基础教学期:第一、二学年,在医学院内进行。完成医学基础知识、交流技巧、基本体检技能的学习,教学内容按运动骨骼、血液、呼吸、心血管、肾脏、体液和电解质7大系统组织,在第一学年学习7大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第二学年学习异常结构和功能。
2.临床教学期:第三至第五学年,在合作医院内进行。除了学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推理外,按常见疾病的分类学习临床各专科内容。
(三)教学安排
每学年2学期,每学期16周,授课时间约13周,每学期4~5门课程,每周不超过20学时。一般每周有2学时的基础技能训练和2~4学时的技能自由练习。(见表1)
1.实行学分管理制度。课程分为主修和辅修两大类,除表1内容为主修外,还有知识面很广的辅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主修范围内有单独课程或课程模块两种形式。在整个培养期间,不再安排计算机、语言、体育等公共课程。在校参加体育活动频率和成绩作为日常表现的一个考核内容。
2.临床实践。学生自进校起即开始接触临床工作,但内容和要求在每学年有所侧重。从第一学年开始每学期会有1~2周集中医疗工作体验,低年级去康复医院、社区医院等,主要体验与病人的交流以及如何能更好地照顾病人,高年级根据课程内容参与专科实践,第五学年会有连续9周的实习。
(四)教学方法
有少量的大课,大部分课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课前给予大量学习材料,讨论课每班20人左右进行。每学期都有2~3门课是完整采用PBL教学法进行上课,其余课程也会选择性采用该教学方法。学习过程中团队学习方法使用很普遍,大部分学习任务以小组形式完成。沟通的训练用标准化病人进行,各学年有不同的侧重,如接诊、问诊、术前术后谈话、检查谈话、病情沟通等,以及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不同种族的沟通方式等。
二、南洋理工大学
2012年南洋理工大学与国家保健集团、伦敦帝国大学联合成立“李光前医学院”,开设有临床医学专业,目前招生规模约50~60人/年。学制5年,毕业可获得南洋理工大学及伦敦帝国大学双学位或双方荣誉学位。毕业后必须为新加坡服务5年。
(一)培养目标
1.能从事医疗工作,特别是慢病管理和社区医疗工作。2.具有高科技高触感的人。3.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4.可以进行科技的应用。
(二)课程设置
1.医学基础教学期:指第一、二学年,在医学院内进行,完成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沟通交流的学习,教学内容按系统组织教学,强调科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相关性。第一学年开始进行无菌、缝合、插管等基本技术和沟通交流训练。开始接触慢性病人,并要求完成持续2年的联系和陪同就医。
2.临床教学期:指第三至第五学年,在合作医院内进行,学习临床各专科内容,与国大医学院设置方式相似。此外还要完成为期6周的学术项目。临床教学内容中突出了康复医学和社区医学。(见表2)
(三)时间安排
每学年2学期,每学期16周,授课时间约13周,每周不超过20学时。第一、二学年用于技能训练时间约30学时/年,用语沟通交流训练时间约10学时/年,慢性病人的管理在课余完成。其余类似于国立大学。
(四)教学方法
1.翻转课堂:知识学习全部采取翻转课堂方式进行。由李光前医学院(40%)和伦敦帝国大学(占60%)共同提供教学视频和其他教学资源,学生通过ipad进行学习,校本教师组织讨论课和技能训练。
2.模拟训练:沟通交流的训练采用标准化病人进行。医疗操作在模型上训练。解剖学内容的教学中不再使用尸体,而全部用塑化标本代替。
3.TBL、PBL: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元,PBL广泛体现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三、新加坡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特点及启示
(一)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以系统为单元进行综合
两所学校在医学基础部分均采用系统为单元的知识组织方式,但课程综合的方式各不同,国大按照“正常”和“异常”两个层面将相关学科进行综合,按学科教学和系统教学两种知识整合方式。南大是将整个基础医学部分完全按照系统的概念进行综合,没有横向正常和异常两个层面的划分,综合的力度更大,知识的衔接较好,但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这种知识整合的方式较国内目前主流的学科分类式来说,理论知识被灵活运用到了实际的工作情景之中,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会更好,有利于形成探索式的學习方式,对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临床思维方式的训练更加到位。
(二)早接触、多接触临床的训练模式
两所学校都采取不同方式,在学生进校的早期即安排接触临床工作及病人,并注意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储备去设计合适的临床接触内容,而不是单纯的到各科室去看看,如杨潞龄医学院针对临床常见疾病诊治,李光前医学院主要是针对社区、慢性疾病管理进行了解。早接触、多接触临床能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受,可以培养学生与医患进行沟通的能力,使学生尽早建立临床思维方式、加深对疾病的体验,还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理念的号召下,教育界大力减少课时,学生和老师拥有了大量自由学习、沟通交流、个性辅导的时间。学校提供了双学位、双主修、副修、选修等灵活的课程组合方式,并要求有较大比例的课程应在专业之外。如南洋理工大学人文类45%学分、理工类30%学分应在专业之外。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自行设计课程组合,选择自由度大。此时,在减少课时的基础上还要提升教学效果,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了关键。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包括沟通交流、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该国大学从21世纪初开始,积极研究和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以小组为基础的学习、“翻转式”学习、合作学习、使用互联网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将接受知识变为探索知识,通过大量的小组协同、课堂讨论、项目研究使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为提高,本科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同时,除保留少量大教室以外,小教室全部改成了适合小组学习、展示分享的新型教室,并完善了信息化教学的装备。随着教室布局的改变,为多种教学方法的开展提供了保证。学生在课前会有大量的自我学习或团队学习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终身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大量病例分析和知识讨论也进一步活跃了学生思维,加强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41
2003年颁布的高中英语教育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英语课程要:“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文学欣赏作为一门极具情感和人文气息的课程,正是贯彻新课程标准中突出英语教育“人文性”的有效途径。因此,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高中英语文学欣赏校本课程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
一、高中英语文学欣赏校本课程开设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技巧、提高语言能力。英语文学作品语言通常是经过作者精心的揣摩和推敲的,在语言运用上可谓是典范,在英语教学中开设英语文学欣赏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的提高和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
第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外国历史文化。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一个国家长时期沉淀下来的文学作品通常是根植于这个国家历史文化的土壤中的,大量阅读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以广泛深刻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
第三,还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人物以及事件描写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褒扬和对假丑恶的批判,有利于学生辨别真伪、认清丑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使得学生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提高了人文素养。
二、校本课程开设中教材选择的原则
第一,内容的趣味性。选择的教材内容要与高中生的生活和心理特点相符合。通过趣味性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出于对教材内容的喜爱,促使学生克服阅读中的语言障碍和困难,坚持完成阅读。例如,在文学欣赏校本课程中,我们可以以观摩电影的形式在教学中引入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电影Romeo and Juliet,还可以根据学生喜爱运动的特点开设一些对乔丹、贝克汉姆等体育明星的人物介绍课程。总之,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选择一定要突出趣味性、符合高中学生的性格和爱好。
第二,教材主题的思想性。根据高中英语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教育应该要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因此,英语校本课程教材的选择要注重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人格教育的作用。例如,作家Helen Keller的著名英语散文Three Days to See所表达出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困难的不屈与抗争,可以使学生得到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
第三,难度的适中性。高中英语学习是介于儿童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特殊阶段教学,因此,在英语文学欣赏校本课程开设中,要注意教材选择与儿童文学和大学文学教学相区别,注重教材难度的适中性。在选择教材时要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选择难度合适的教材,在英文文学作品中,有些作品不是全部都适合高中生阅读,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些难度适中的章节给学生阅读,例如,英文作品Robinson Crusoe中第八章节(Chapter8)、Jane Eyre中的第三和第四章节(Chapter3-4)的内容就适合高中学生阅读。总之教师一定要在文学欣赏校本教材选择时把握好难度的大小。
小学语文科教学论(也称教学法)教材数量极多,良莠不齐,特别是教材内容值得反思与探讨。笔者把新课程改革以后编写的教学论教材称为新教材。这里择取比较典型的影响较大的两部新教材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教材内容的合适性作出评价。这两部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别是由倪文锦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和江平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以下简称倪本和江本)。这两部教材在逻辑框架的设置、“研究领域”的关注点和话语体系诸方面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导致了教材内容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逻辑框架:对话与建构
倪本教材的逻辑框架,主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基本思想是:以对话的姿态,“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江本的逻辑框架是,基于以往的理论和经验并结合新课标和新课程实践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价值是:以知识建构为取向,满足“教师系统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一般教学工作的需要”,比较注重实用。正因为这样, 江本与倪本教材章节内容的安排有显著的差异。
1.即使章节标题相同或相似,但内容也相差较大。
由表1可见,江本在论述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时的视点在“技术”(方法)上,重点阐述的是哪些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与语文教学整合。倪本聚焦于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和对人才培养的影响。重点阐述:①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②插入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实现一些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实施的条件和基础;③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等。在更宽泛的视野里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和意义、方法与价值。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论述,倪本的视点在“教师的素养”上,围绕理念转变、角色转换、能力提升来展开内容;江本的视点在教师角色和教师专业发展上,两者在表述也有差异。
2.有的课程内容,在章节的布局上有差异而且论述的侧重点和分量也不同。
比如,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江本分两节来论述,倪本分两章进行论述。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江本放在一章里分五节来论述,倪本独立设章分五章进行论述。这是因为教材核心概念的差异而使逻辑框架有所不同。江本是围绕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来结构教材体系的,试图将“课程”地位和意义突出来。倪本的核心概念是“新课程教学”,所以“课程”意义是分散在许多章节里面的,只有在“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一章里比较显眼。正因为这样,在专章或专节介绍小学语文教材时,倪本限定在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专章分别介绍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及教学案例,以突出“新课程教学”概念的内涵。江本专节介绍“小学语文课程教材”,讨论了“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国外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编写原则”、“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使用”等问题。虽也有对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介绍,但只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安排显然是根据江本教材自身的逻辑框架来设定的。
3.章节内容的取舍也有所不同
倪本在章的内容设置上比江本多了两项内容,一是绪论“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的转型”,二是“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少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小学语文学习特点”和“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三是“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显然,这些作为章节内容的取舍,也与教材不同的逻辑起点有关。
由于以上原因,江本和倪本的教材内容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前者比较适合准教师的学习,后者适合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因为倪本教材的基本思想就是“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也就是说,在职教师通过倪本教材的学习,对传统的教学理念需有一个“颠覆与重建”的阵痛过程,并最终确立新课程教学理念,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教学关系。而准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学习,虽然也要树立起新课程教学理念,掌握新课程教学的方法,但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终走上“继承与创新”的路子。
二、“研究领域”:继承与创新
“研究领域”这里指小学语文科教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诸多的研究课题。对“研究领域”中内容的取舍实质上是课程内容的取舍,一旦选取“研究领域” 中的某些课题,这些课题便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所以,“研究领域”的内容取舍,具体规定了教材内容是什么。
1.“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显然,江本“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侧重于“实用性”,其中“阅读教学理论的关注点”和“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不管是谈理论或述经验都是以满足“实际操作”需要为出发点的。而倪本侧重于倡导一种新的理念,其中“阅读教学实施的方法和策略”中提及的“感受阅读乐趣”、“丰富阅读活动”、“注重阅读体验”、“学会多种读法”、“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经验概括,这种概括主要是在肯定并推介“一种新的理念”。其中,倪本“阅读教学评价”中论述了“语文课标中对阅读评价的规定”和“评价的实施”,实际上也是在强调新课程理念。所以,倪本试图超越一种视野,扩展某种理论边界。这种愿望和努力,在“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2.“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表3中列出的“研究的领域”7个方面,江本和倪本在内容上几乎不重合。江本关注的是教师急需掌握的基本的习作教学理论和经验,而倪本在指出了“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后,选择了“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以及“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这两部分内容加以论述。这样结构内容,编者试图为“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在编者看来,“当前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尽管存在上述多方面的问题,但根源是一个,就是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1] 所以,“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的理论与经验,以及理论上比较成熟的三种“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的。
倪本,放在历史与现实的背景和基础上,放在学术视野里来审视、论述选定的内容,如“档案袋学习的评价”。对问题的讨论及相关性理论的梳理比较清晰。
江本,淡去了一些理论背景,剪除学术的缠绕,直接面对问题(话题或课题)加以阐述,所以对问题“是什么”的论述比较清晰。
三、话语体系:规范与重建
“话语不同于言语,相反,它指语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限定下的群体表现形式。它是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却又暗中支配人们言语、思想行为的潜在逻辑。”[2]简言之,由于概念(术语)选用和意义表达风格的不同话语体系也就不同。话语体系的差异,会影响学习者接受教学内容时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学术思想和方法。下面例举四个方面的内容,比较江本与倪本在话语体系上的差异。
1.“课程性质”部分的内容及其表述
语文“课程性质”是语文教学史上的若干问题之一,是教学论学科内容应当涵盖的要素。所以历来的语文科教学论(教学法)都会关注和重视对它的讨论和阐释。江本的阐释是从“对‘语文’的辨析”开始的,即以“‘语文’的辨析”作为阐释“课程性质”的逻辑起点。这是沿袭了以往阐释“课程性质”的表述方法,即从语文自身来考察这门课程的性质。然后阐述了“语文课程的阶段性”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两部分内容。在阐释了“对‘语文’的辨析”后论述“语文课程的阶段性”,最合理的解释是,试图明确“课程性质”在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取向,即小学侧重于语言文字教学,初中侧重于语言文章教学,高中侧重于语言文学教学。可能编者考虑到以前的语文教材编写上也有这种倾向的事实。“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这部分内容分点论述了“学科性质的认识”、“学科性质的思考”、“学科性质的关系”,以此来明确“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什么的问题。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试图更加具体地明确“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倪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风格上与江本有较大的差异,即“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概貌式的考察”,以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的内涵。选取的内容为:“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工具性与思想性的震荡式交替”(1978~1990);“课程取向‘人文性’的表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此基础上,概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及含义”。从这样的角度阐述“课程性质”,学理清晰,立足点稳定,避免了一些枝枝节节的问题纠缠。
2.“语文档案袋评价”表达意义的风格
倪本,分两段来论述“语文档案袋评价”的内容。首先,将其置于“质性课程评价”之中,作为“质性评价”的典范之一来讨论其内涵和构成。其中的概念、术语直接源于国外文献,所以是基于国外文献的话语体系。这样表达,站在学理的高度,理论背景清晰。其次,作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思想来讨论,重点解释档案袋评价的方式。这是以“质性课程评价”理论为学理基础来解读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的概念即“语文学习档案袋资料”。如果说前一点是学术研究的表述,那么后一点便是教学文件的解读,这种“解读”指向新课程教学现实。
江本,“语文档案袋评价”称为“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置于“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之中,以知识认识体系即“档案袋的内涵”、“档案袋的构成”、“档案袋的特点”、“档案袋评价的具体操作”来展开论述,淡去了理论背景,突出了关于“档案袋评价”的知识。这种表达往往需要将已有的文献包括国外的文献进行整合并认作是“普遍真理”,即非一家之言。
3.“课程评价”概念的整合与切分
表4中,“课程与教学评价”,倪本用“课程评价”这个概念概述,江本用“课程评价”、“学习评价”、“教学评价”三个概念概述。倪本的“课程评价”表述与“课程性质”的表述在风格上是一致的。江本的表述有利于操作,但内容上难以避免重复。
4.案例素材与理论素材的处理
案例素材的取舍上江本选用了比较具体完整的案例。它起到的作用是,增强感性内容,平衡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提供直接的课程教学经验。而且,这些案例在教材中往往被作为阐述理论的印证材料,教材在论述中对案例前后钩连,充分演绎,增加了感性色彩。
倪本的亮点在于学理的光辉。虽然也有一些短小案例穿插其中,但几乎都是概述性的,服从于理论论述的需要。
四、教材内容选择与阐述的建议
语文教学论学科的教学任务重在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包括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情感等,具体应注重:一是提高学生的教学理论水平,增强学生教学设计与评价以及问题研究的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把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并用于指导和改善自己教学与研究的行为。
显然要完成这两个方面的任务,不仅要靠教材的作用还要发挥教学的作用,但教材必须体现:在论述系统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套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关于“课程性质”,倪本教材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进行了概貌式的考察,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这个表述过程不单是要科学地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而且蕴涵着一定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如果忽略这一点,那么学生可能获得了知识而丢弃了“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势必降低学生素养的培养。
1.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
教材内容的选择可以围绕“用‘什么’来培养起学生的教学素养”的问题来思考和把握。
从现成的教材看,不管依据什么样的逻辑框架组织起来的教材,其内容都没有超越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研究领域”。但是进入教材的内容未必都是合适的,未必都能对培养学生的教学素养起到作用。可能是笔者孤陋寡闻,至今尚未看到过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但是,反思以往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经验,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恐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有利于教学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任何教学创新都是基于传统教学经验的,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而且,就学习者而言首先需要的是经验建构,没有一定数量的经验作为基础,创新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对待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正确的态度应该:①要反思,②要学习。江本教材比较注重教学经验的介绍和阐述,试图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每一门学科都不应该忽视对学习者思维方式的影响。如上所说,语文教学论教材不仅是传授一套系统的教学知识,还要对学习者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起到影响。所以,对教材内容选择和组织,还必须考虑到教材要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3)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
就教学而言,教师专业化集中表现为教学专业化,包括:掌握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知识的运用;为维护前途而进行超越专业的自我提高;在基本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正规教育等。就目前的情形看,教师专业化在教学专业化层面上可以落实到以下两个方面:
1)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980年,《世界教育年报》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这种以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取向应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事实上,在教学层面上教师(包括准教师)不习惯用专业知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比如,针对一些研讨课的评课,很多教师都是随便讲几句。这“随便讲几句”往往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即缺乏理论和学术规范。所以,教材内容要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含量”。
2)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成为研究者”中的“研究”的特征是反思、探讨和总结,以此实现观念更新,知识创新。倪本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范式,有许多借鉴的经验。
(4)突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新课程改革中,吸收了诸如“语感”、“对话教学”、“档案袋学习”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对引领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是教学论教材“当然”内容。但是,新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所以还要做筛选的工作。有的教学论教材在对新的研究成果的选用上不够谨慎,结果是多而烂,排挤了传统的优秀的研究成果。
2.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的话语体系
所谓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话语体系,就是强调教材内容的“合适表达”。这里强调一点,即采用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教师不是专门的理论研究者,教材若大量使用新概念或外来的术语,就会增加学习者的心理困惑,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所以即使要引用国外的相关理论来拓宽理论边界,提高理论的“硬度”,也不能毫无节制的。这里以概念为例,比较一下倪本和江本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的话语差异。
表5中倪本,A类概念13个;B类概念43个。江本,A 类概念11个;B类概念30个。显然,A 类概念差别不大;B类概念差异很大,而且倪本的B类概念理论色彩更浓,即理论的边界更宽,并大多需要作具体的解释。江本的B类概念基本上是传统的话语。事实上,这两类概念组成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基本的教材内容。虽然“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既定内容,但由于两个版本在阐述时所使用的话语(术语)不尽相同,教材内容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诚然,对“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达意即可,但是某种形式(话语)一旦进入教材就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知识建构主要是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个机制来完成的。生硬搬用一些外来术语或者用以阐述对象的概念大多需要重新阐释,那么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总是处于顺应状态,是非常费劲而且往往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虽然顺应对于重构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好处,但前提是学习者必须有足够好的接受能力,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从转型时期的教育理论研究和传播来看,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比较适合当今教材的改革与发展。
〖*本文为2006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等教育本科小学语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研究》(浙教科规办[SC150])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