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39: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货币供给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货币供给论文

篇1

2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机理

2.1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本文以2005年7月至2012年6月为样本期,首先分析样本期内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负债情况,即资产负债表中的右列。央行资金来源于负债和自有资金,其中自有资金为219.8亿元,占历年总资金来源的比例不足1%,可见负债是人民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负债中的储备货币是人民银行货币发行与金融机构存款的合计数,是央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在样本期内,储备货币占总负债的比例平均约为62.5%,且该比例自2010年12月突破70%,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上升,2011年12月以后保持在80%左右。发行债券是央行为了弥补资金占用不足而对外发行的债券,主要是指央行票据发行。在样本期内,发行债券占总负债的比例约为18.6%。据此可得,储备货币和发行债券合计占总负债的比例平均约为81.1%,也就是说央行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储备货币和发行债券。然后分析人民银行资产负债中的资产情况,即资产负债表的左列。“资产”一列反映了资金的运用和去向,也反映了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和途径。经过分析发现:在样本期内,央行的总资产规模增加了2倍,国外资产规模增加了3.1倍;央行所持有的资产中占比最大的是国外资产,其占总资产的比重持续上升———由2005年7月的60.6%持续上升至2012年6月的83.9%,且在2012年2月达到样本期内的最高值(84.7%)。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样本期内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不断扩大,资产方的显著特点是:随着总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外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其占总资产的比例不断上升,国外资产科目成为资产方的第一重要科目。负债方的显著特点是:随着总负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储备货币科目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占总负债的比例不断上升且在2011年12月以后保持在80%左右,储备货币科目成为负债方的第一重要科目。基于以上分析,并将资产方中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非金融性公司债权科目合并成为国内信贷,从而得到如表2所示的资产负债表,本文据此进行分析。

2.2货币供给影响通货膨胀的机理根据表2所示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平衡关系,可得以下数量关系:储备货币=国外资产+国内信贷-发行债券。这一关系表明:储备货币规模与国外资产和国内信贷正向变动,与债券发行反向变动。也就是说: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央行购买的外国资产越多,则储备货币的规模越大;央行对国内机构的债权越多,则其储备货币的规模越大;央行的债券发行规模越大,则其储备货币规模越小。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使得中国外汇资产迅速持续增加。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为了收购“双顺差”下的外汇净流入,人民银行被迫投放人民币,使得资产方中的国外资产和负债方中的储备货币迅速持续增加。面对外汇占款迅速增加的巨大压力,资产方中的国内信贷作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一个渠道,理论上可成为央行对冲外汇占款增加、防止基础货币过快增长的手段,但是其投放本身具有刚性、操作空间有限,难以通过压缩其规模达到缓解基础货币投放过快的目的。而负债方中的发行债券在减缓基础货币增加过快方面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央行发行票据作为对冲外汇占款快速增加的手段,只能在短期内起推迟压力、减缓基础货币增加过快的作用。随着票据到期形成的资金压力和发行成本的不断上升,发行票据难以在长期内对冲新增外汇占款,其作为调控基础货币手段的效力有限。综上所述,面对外国资产中的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大量被迫投放,央行的对冲手段(如发行票据和压缩国内信贷等)的效果有限,外汇占款已成为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央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能力较弱。总的来说,资产方中的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必然导致负债方中的基础货币增加,基础货币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货币供应大量增加,从而形成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3计量模型

3.1模型构建在计量经济学文献中,状态空间模型通常被用来估计不可观测的时间变量,如理性预期、长期收入和不可观测因素等。很多的时间序列模型———包括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和ARIMA(autoregressivein-tegratedmovingaverage)模型———都可作为状态空间模型的特例。状态空间模型提出了“状态”概念,经济系统中可能存在的不可观测状态反映了系统的真实状态,状态空间模型建立了可观测变量与系统内部不可观测状态的关系,能实现基于各种状态向量分析和认识系统。运用状态空间模型描述动态系统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状态空间模型可将不可观测的状态变量纳入可观测模型并得到估计结果;二是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强有力的迭代算法———卡尔曼滤波估计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包括两个模型:一是状态方程模型,它反映了动态系统在输入变量的作用下在某特定时刻转移到的状态;二是量测方程或输出方程,它将动态系统在某特定时刻的输出变量、系统状态与输入变量联系起来。本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构造时变参数模型。上式中:βt是随机系数向量,是状态向量,也称为可变参数,是不可观测变量,必须利用可观测变量yt和x′t来估计;x′t是随机系数向量βt对应的解释变量的集合;z′t是固定系数γ对应的解释变量的集合。假定可变参数βt的变动服从AR(1)模型,假定扰动向量μt和εt是相互独立的且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σ2和协方差矩阵为Q的正态分布。

3.2数据来源及预处理本文选取的初始变量分别为CPI环比月度数据、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定基月度数据(2010年=100)、货币供应量M2月度数据。鉴于2005年7月中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在保证样本容量和数据可得性的前提下,本文采用的数据样本期间为2005年7月至2012年6月。CPI环比月度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系统,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定基月度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网站,货币供应量M2月度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通常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作为衡量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变量。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是加权汇率,其权数是各国与中国的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该汇率比双边汇率更能较好地反映人民币对外价值的变化。货币供应量采用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概念,即M2,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等。为了保持数据的可比性和满足研究需要,本文对数据做如下处理:首先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定基月度数据转换为以2005年7月为基期的环比数据,将货币供应量M2月度数据转换为以2005年7月为基期的环比增长数据,这样3组变量数据均为以2005年7月为基期的环比数据;然后利用CensusX12季节调整法对3组变量数据进行季节调整;最后分别对经季节调整后的3组变量数据取自然对数。经过上述处理后,统一了不同变量数据的比较基础,消除了季节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将调整后的最终序列分别记为CPI序列、NEER序列和M2序列。

4实证分析

状态空间模型要求时间序列是平稳序列或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而避免出现非平稳时间序列存在的“虚假回归”问题。

4.1平稳性检验为了尽可能地保证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的稳定性,本文采用ADF检验和KPSS检验两种方法。ADF检验的原假设是待检验序列含有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KPSS检验的原假设是待检验序列是平稳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3和表4。据此可知,CPI序列、NEER序列和M2序列均是平稳序列,可直接建立状态空间模型。

4.2状态空间模型构建根据前文分析,本文构建如下状态空间模型。本文采用的计量软件是EVIEWS6.0,采用文本直接输入方式,在文本框输入定义好的状态空间模型表达式,运用卡尔曼滤波对状态空间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5。由表5的结果可知,状态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AIC等信息准则较小,说明模型拟合的较好。

4.3模型检验对所建立的状态空间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估计出的状态空间模型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查看残差序列的滞后阶数为36期的相关系数和自相关系数可知,模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以上统计分析表明,基于卡尔曼滤波所得的状态空间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可靠而稳定的,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具有一定意义。图1中,sv1表示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环比变化率对CPI环比变化率的时变参数轨迹。整体来看,随着样本期内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其环比变化率对CPI环比变化率的影响在-0.048附近上下波动,这种动态影响除了在2008年出现了较为剧烈的波动外,在其他年份的波动总体趋于平稳,动态影响在2008年1月达到最大值(-0.024),在2008年11月到达最小值(-0.116)。这说明,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后,样本期内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国内通货膨胀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平均来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环比指数每变化1%将导致CPI环比指数降低0.048%。这种抑制作用的时变特征说明,该微弱的抑制作用还受其他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图2中,sv2表示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环比变化率对CPI环比变化率的时变参数轨迹。总的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M2环比变化率对CPI环比变化率的影响为正数,在样本期内在0.471附近呈现动态变化,这与经济理论的预期一致,且实证结果显示,在样本期内M2环比增长率每增加1%,将导致CPI环比变化率平均变动47.1%;这说明长期来看,货币流动性过剩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造成的。这种动态影响在2008年8月至11月出现持续大幅上升趋势,且在11月达到最大值为56.3%,之后直至2009年5月缓慢下降至平稳状态,这基本契合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我国政府投资4万亿元拉动经济增长的时间区间,说明4万亿元计划的实施在拉动经济增长,抑制经济放缓的同时也推高了国内的通货膨胀率。

篇2

二、假设的提出

研究表明,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全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省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郭庆旺、贾俊雪,2005)。这意味着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仅可以改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在量的方面增加公司利润,而且可以在质的方面提高公司效率。另外,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发国债等方式扩大购买支出,通过转移支付方式调整收入分配,借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长;通过税收政策减少税收支出,进而刺激公司再投资,拓展资本规模。因而,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利于公司会计业绩的增长。而扩张性货币政策通常意味着货币供给增加和利率下降,信用也变得更加充足,新的投资项目将更为有利可图;与此同时,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每一利率水平下的需求也会增加,这些都会导致公司有更好的盈利机会和盈利水平。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说1:假说1:扩张性货币政策与公司的会计业绩显著正相关。

三、模型设计

1.模型设计。为了检验不同货币政策下的公司绩效之间的差异,本文使用绩效的托宾Q模型,此模型是近来研究公司绩效的学者常使用的模型(Fazzraietal,1988,KaplanandZingales,1997,Duehinetal,2009)。具体模型如下。AP代表会计业绩包括三个指标:营业利润率、利润率、净利润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除以年度平均总资产),t代表时间下标,i代表公司下标,TobinQ代表公司成长机会,LDBL是财务杠杆,MP表示货币政策类型哑变量。

2.货币政策类型的界定方法。根据对2007年至2014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解读,我国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了相机适应性调整。虽然由于篇幅的原因,没有列示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及其类型,但是,我国自2001年第1季度至2007年第1季度一直使用稳健性货币政策,中间虽然也存在一些微调,但都没有更改基本的货币政策类型。货币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是从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的。为了控制经济增长过快,公司绩效过度,国家及时采用了适度从紧货币政策,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实施了两个季度后,政府认为经济增长速度依然过快,货币政策改为紧缩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了三个季度,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从增长过快转向趋冷,自2008年第3季度开始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总的来说,从2007年第2季度至2008年第2季度实行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第3季度到2010年第4季度实行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11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3季度实施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四、样本选取及假设检验

本文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公司财务数据使用2007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三季度报告数据,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剔除下列公司数据:(1)公司财务数据中存在缺失值的数据,(2)季度销售收入增长两倍和减少一倍的数据,(3)总资产季度增长一倍和减少一倍的数据:(4)金融行业公司数据。为了保持更多样本观测值,将主要研究变量的上下1%的数据使用1%分位和99%分位值替代。考虑到季度数据可能存在季度变化特征,在设定研究视窗时,既要考虑货币政策的变化,又要考虑数据季度特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研究视窗设计如下表。

1.描述统计。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所研究变量的均值基本都大于中位数,说明这些变量都存在右偏。由于篇幅原因没有列出主要变量各季度均值变化表,表中可以看出,托宾Q值和流动比率成周期性的,反向变化。从2007年第二季度到2008年第二季度中央银行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在此期间,公司托宾Q值都高于均值,其它季度公司托宾Q值都低于均值,这表明紧缩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抑制经济增长过快。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受货币供给的影响,公司的价值在逐渐减少。

篇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71-02

在高等院校中,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或论文是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教育过程,又是对学生素质的一次全面的检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网络上有一种言论,认为本科毕业设计或论文已成鸡肋,应当取消。其实这种论调是错误的,对工科专业来说,其毕业设计或论文非但不能取消,反而亟需加强。

一、毕业设计或论文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毕业设计或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本科教育的学结。毕业设计或论文在本科教学中具有以下作用。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经过几年在校学习,学习了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了解和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将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生产和科研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说如何将生产和科研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已学过课程中的问题,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毕业设计或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得到培养和提高。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般来说,学生要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需要学生系统地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还需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自学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这过程中,学生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学习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学习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学习数据处理和计算方法等,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可以极大地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工作能力。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过程,对每个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工作实践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推理、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有过必改、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全方位地考虑问题等科学技术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同事团结友爱、协作攻关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个好的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一段完美的毕业设计或论文完成过程,一位认真负责的毕业设计或论文指导教师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反之,则对学生贻害无穷。

4.检验学校教学质量。在正常的情况下,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情况可反映出学校整体教学情况:学校专业有何特点、学校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教学质量如何、甚至有些教师讲授有些课程中有些概念正确与否等均可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过程中反映出来,所以毕业设计或论文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及办学效果的重要根据,也是衡量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主要指标。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或论文是高等院校中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近几年来,有些院校有些专业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教学质量有所下降,以至于出现取消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论调,究其原因,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学生学习投入严重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毕业后就业也从分配工作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每当学生开始毕业设计或论文学习时,也是学生就业工作达到时期,学校也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去,大部分学生也整天忙于参加招聘会、投简历、面试、实习甚至直接上班工作,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学习,使全日制学习的学生只能在业余时间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学习,更何况有些学生还要忙于社交、谈恋爱、上网玩游戏,在此情况下,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学习还如何安心?

2.毕业设计或论文指导工作不到位。有些院校,有些教师因忙于教学、科研和其他事务,疏于对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教学指导,有些教师将一堆“参考材料”丢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来解决毕业设计或论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有的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闻不问,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学习期间,从不对学生做必要的指导,学生也找不到指导教师,如此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学习,怎么保证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教学质量?

3.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评定不合理。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成绩评定,一般会根据学生在毕业设计或论文学习期间学习和工作表现、学生所提交材料以及学生在答辩时临场发挥等给出一个较客观的评判。但也有些教师对一些提交材料错误较多,答辩时口述不清,又不能回答提问的学生,按评分标准应给予不及格成绩,可考虑到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不及格将影响学生毕业,从而影响学生就业,只得给这些学生评及格成绩。还有些院校不顾毕业设计或论文教学质量下降的事实,硬性规定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优良率要超过百分之几。这些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评定不合理现象不正迎合了有些学生厌学、惰学的恶习吗。

三、几点建议

1.恢复或重建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或论文正常教学秩序。学生的就业工作不应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更不能冲击本科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正常教学。一个未经过严格的本科毕业设计或论文学习训练的学生,其学习生涯将是有缺憾的,并且此缺憾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政府教育行政等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学生就业应聘和用人单位招聘行为,坚决杜绝学生以应聘、面试为名,逃避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学习,禁止学生在毕业设计或论文学习期间到用人单位“实习”或“工作”的行为,将学生领回学校学习,恢复或重建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或论文正常教学秩序,为切实提高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教学质量奠定必要的基础。

2.切实加强毕业设计或论文指导工作。毕业设计或论文教学工作不同于课程的教学工作,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题,不同的阶段,毕业设计或论文教学工作的侧重点也不同。而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和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学生没有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学习,学生也不会有问题,指导教师也将无从指导,只能督促学生抓紧学习。如果教师忙于其他事物,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指导工作,学生也找不到指导教师,教师也从不对学生做必要的指导,这难道不是教师失职了吗?

3.严格、合理评定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成绩。合理评定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成绩,首先必须明确用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优良率作为教师或学校毕业设计或论文教学工作的指标是不合理的。其次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完成得不好的,该是不及格的就应评不及格,只有这样才是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如果有学生因此到学校闹或上访甚至发生极端事件,学校应由做学生工作的专职人员出面处理,决不能推给指导教师。

篇4

一、引言

货币供给与一国经济密切相关,适当的货币供给会刺激消费,推动经济的增长。而过度的货币供给会导致价格上涨或国际收支恶化,货币供给不足又会妨碍经济增长与发展。

而如何使货币供给保持适度,满足经济增长的要求,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外生性),这里假定货币乘数是稳定的。与此相反,后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微观主体经济行为的影响,货币乘数发生变动,从而使得货币供给不再是中央银行的独立行为。因此,深刻理解货币乘数如何发生变动,对于保持稳定的货币供给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研究框架;第三部分为样本和数据;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结果;最后为本文结论。

二、分析框架

(一)货币乘数

FreemanandHuffman(1991)认为货币乘数的变动导致了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并能够帮助解释货币供给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Gauger(1998)通过对乘数的分析,发现这些乘数受到微观主体的机会成本、收益曲线弹性及真实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货币乘数模型,沿用并拓展Gauger的研究框架,对乘数进行分析。传统的货币乘数模型见下:

;;;;

(1)

(2)

其中:为现金比率;为定期存款比率;为法定准备金率;为超额准备金率;

在此假定超额准备金率为且,代表市场利率。这是由于市场利率越高,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越高,从而超额准备金率降低,故。另由(1)、(2)可得:;;;,;

基于(1)、(2)两式,可把货币供给量变化归结于三部分:外生的基础货币、内生的和。

在此,货币乘数的变动是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反映。从短期来看,对于由于货币乘数的变动而导致的货币供给量的波动,中央银行也难以对其实施控制。但是从长期来说,基础货币的变动仍然是决定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因素。Cagan(1965)研究发现美国货币供给量长期变化的90%要归咎于基础货币的变化,剩下的由现金比率、准备金率解释。

同时,假定:

其中,代表某种定期存款占总存款权重。

我们知道,定期存款利率的相对变化以及收入变化会导致投资组合内资产权重变化,因此假设:

(3)

其中:

为净的M2资产利率相对M1资产利率的变化:;

为净得M2资产利率相对短期市场利率的变化,;

代表真实收入;另外皆为对应资产的数量加权平均利率。

最后,将(3)代入到(1)、(2)式之中,得到:

(4)

(5)

(二)货币供给

西方学者如乔顿、布伦纳、梅尔泽等人都有各自的货币供给模型,而且相互之间都不尽相同,有些差别还比较大。但是一致的是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始终是一国基础货币H和货币乘数两个共同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本文选用普遍接受的货币供给模型。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到:

(6)

(7)

三、样本与数据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基于前文分析框架,本文分析所采用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月度统计资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其中GDP为季度数据,因此本文假设季度中每月的GDP增长率相同来推算每个月的GDP。

(二)数据特征描述

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基础货币、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供给如下图,其中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供给呈现平稳增加的趋势,通过以下的平稳性分析后可知两者皆在1%的显著水平下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而基础货币的增长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反映了货币当局短期的货币政策行为。

图一:基础货币、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供给(2002.1-2009.7)

同时,从图一中基础货币、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供给的变化情况来看可判定狭义和广义货币乘数并不是稳定的,从图二也可以看出它们自2002年以来的波动。

图二:狭义货币乘数与广义货币乘数波动(2002.1-2009.7)

表一:狭义货币乘数与广义货币乘数描述统计表

MM1

MM2

Mean

1.180330

1.606813

Maximum

1.310000

1.940000

Minimum

0.970000

1.250000

篇5

引言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各国的经济增长带来致命的打击,中国经济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不利冲击,中国政府适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政府空前力度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下,我国经济在逆势中步步向好,2009年呈现出令世人惊叹的“V”型回升。货币供给和金融机构信贷超常扩张是经济迅速回升增长的强大驱动力。2009年我国狭义货币M1和银行信贷这两个指标年增长率达到25%左右。M1和银行信贷如此天量增长也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市场上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不断加大,对于是否引发未来通货膨胀争议不断,但对于加大经济系统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一观点达成共识。随着2010年1-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的陆续出台,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讨论甚嚣尘上,因此理性分析当前通货膨胀形势无论是对个人认清当前的宏观经济情况还是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现有研究成果的简单回顾

通货膨胀本质上就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期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主要分为两类分析,一类是研究通货膨胀与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刘霖、靳云汇(2005)以1978-2003的年度数据构建经济增长率、货币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三变量VAR模型,研究显示,从长期看价格水平上升时,未来货币供给增长率下降,这一规律可能与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付通货膨胀的行为有关。另一类是专门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的特性如成因、类型、惯性特征等;陈彦斌(2008)通过对2003-2007年我国通货膨胀的研究发现,2003以来的通货膨胀具有结构性、非平衡性、温和性等特点;同时具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特征,流动性过剩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还不明显。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当前的最新数据、以比较说明的方法为主,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形势。

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率由负增长扭转为正增长以来,CPI同比增长率不断攀升,1月份为1.5%,5月份攀升到3.1%,创19个月新高,首破通货膨胀警戒线。市场的通胀预期愈演愈烈,通货膨胀真的来临了吗?

事实上,仔细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构成部分可知:食品和居住这两大类的价格上涨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最主要动力。(见表1)从表中可直观看出,食品类和居住类的同比上涨率均高于CPI的同比上涨率,其中食品类的上涨率往往是CPI上涨率的两倍之高。又由于在我国CPI构成中,我们赋予食品和居住这两大类的权重相对比较高,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可以认为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这两大类拉动起来的。以4月份为例,食品价格上涨5.9%。居住价格上涨4.5%,占2.8%同比涨幅的93%。由此可知,当前CPI的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并不是全面的价格上涨。

表12010年1-5月份CPI分类别同比上涨率单位:%

月份

类别

1月份

2月份

3月份

4月份

5月份

CPI同比上涨率

1.5

2.7

2.4

2.8

3.1

食品类同比上涨率

3.7

6.2

5.2

5.9

6.1

居住类同比上涨率

2.5

3.0

篇6

一、汇率及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是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互折算的比价,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两种表示方法。汇率可分为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名义汇率是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实际汇率是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的物品和劳务与另一国的物品与劳务交易的比率。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国内价格/国外价格。

经济学家采用了很多理论和模型来解释汇率是如何决定的,这里只介绍纸币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预期名义汇率的近似值,为评价和选择汇率制度提供依据。该理论根据的是单一价格规律,这种理论认为,任何一种通货的一单位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的物品。一种物品如果不以同样的价格在各地出售,就存在着未被利用的利润机会,由于套利的存在,总有商业行为会从价格低的A国购买该物品到价格高的B国出售,从而使B国该物品价格下降,直至两国价格相同。由此,一种通货必然在所有国家都具有相同的购买力或实际价值。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购买力平价描述了长期中决定汇率的因素。购买力平价理论告诉我们,两国通货之间的名义汇率取决于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

如前所述,名义汇率等于外国物价水平与国内物价水平的比率,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通货之间的名义汇率反映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差别。当物价水平变动时,名义汇率也变动,而任何一个国家的物价水平的调整会使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平衡,因此,名义汇率取决于物价水平也就取决于每个国家的货币供给与需求。当一个国家的央行增加货币供给并引起物价水平上升时,就会引起该国通货相对于其他通货贬值。理论上,要想测算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的变化趋势,就要对两国的物价水平进行评估。如果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供给增长较快,造成国内物价水平上扬,美国内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则很有可能导致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贬值而不是升值。而实质上,我国的外汇市场是由银行间外汇市场和柜台结售汇市场组成,由于我国实行强制结售制度,商业银行和企业结售汇周转头寸以外的外汇收入必须进行平盘,由中央银行进行买入或卖出的交易。新晨

篇7

一、理性预期学派简介

理性预期学派是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时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一个自由主义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卢卡斯(Lucas,1937~)。1972年经济学家卢卡斯发表了《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首次将理性预期假说引入到宏观经济问题分析。之后,理性预期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各种经济问题分析中,一些崇尚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巴罗等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他们以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为假设,从微观个体最优化行为出发、试图建立与微观经济学相一致的宏观经济学。卢卡斯及其追随者也因此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

二、理性预期学派对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的贡献

理性预期学派是打着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干预政策的旗帜登上历史舞台的,因此在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方面,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短期非中性理论,并基于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设,发展了货币主义的货币长期中性理论。总的来说,理性预期学派对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卢卡斯首次将货币区分为预期货币与未预期货币两部分。并认为预期货币供给不会对产出产生影响,而未预期的货币供给变化会因为给公众造成信息障碍而带来产出的暂时改变,但他同时也认为理性的公众会很快修正错误的预期,这种短期效应也会随之消失,所以在长期,无论是预期货币还是未预期货币都是中性的。卢卡斯还把未预期货币供给导致的产出波动看成是经济周期产生的根源,据此他提出了有名的货币周期理论。

(二)萨金特和华莱士在卢卡斯的影响下,分别于1975年和1976年连续发表了《理性预期,最优货币工具和最优货币供给规则》、《理性预期与经济政策理论》两篇论文,提出了著名的随机货币中性定理。该定理认为,中央银行根据共同信息集合制定的任何有反馈规则的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这种货币政策会通过公众提前做出反应而被价格完全中和,只有意料之外或者愚弄大众的货币政策才会影响产出,但这只能加剧经济波动。因此,萨金特和华莱士认为货币当局利用货币政策来消除经济周期的努力是徒劳的。

(三)巴罗、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等人将政府决策作为政策制订者与公众之间的一个博弈,利用博弈论的方法证明了货币政策无效性。他们认为公众和政策制定者都应该是理性预期的最优化者,双方都存在一个最大化目标函数,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是两者相互博弈的结果。通过运用博弈论方法研究,他们最终证明了货币政策的无效性。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以一般均衡方法为基础,通过理性预期、市场出清、行为人最优化选择等假设条件为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构建了微观基础。与古典学派和货币主义的货币长期中性理论相比,通过这种改进,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长期中性理论更加牢固地扎根于瓦尔拉斯传统。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

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从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它也被称为“第二号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方面,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与货币主义大致相同,他们都认为货币因素是经济周期发生的根源,因此强烈反对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同时他们又都认为货币是经济增长的剂,随着总产出增长,货币必须增长,且两者的增长速度要保持一致;另外,他们都重视预期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强调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应该取信于民,可信度高,以便能让公众形成正确的预期。为了能让中央银行严格执行该规定,理性预期学派甚至提出了从制度上对中央银行行为做出有效制约的建议。在具体的货币政策建议上,理性预期学派也赞成货币主义提出的单一货币供给规则,只是不同意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的具体建议,卢卡斯认为存在很多种固定货币供给规则,具体选哪一种,应该综合考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卢卡斯本人也没能提出一个具体的建议,就像他所承认的那样,在当时,理性预期学派也没能提出一种更加理想的货币政策。受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影响,70年代中期以后,公众反对政府干预的意向逐渐加强,一些限制联邦政府预算和更加透明的货币政策也开始纳入美国政府的政策议案中,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深受鼓舞,大力宣传弗里德曼提出的固定货币供给政策规则建议,认为这种政策要强于对短期问题解决得时好时坏,而对中长期问题则毫无办法的凯恩斯主义政策。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评价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把理性预期引入到对货币中性与非中性问题分析中,并在完全信息、市场出清前提下,为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构造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卢卡斯通过把货币区分为预期货币与非预期货币,得出了预期货币呈中性,非预期货币会引起产出波动的结论,并由此提出了货币周期理论。从这些角度来说,理性预期革命可以与它半个世纪前的凯恩斯革命相比,但鉴于理性预期学派反对各种刚性存在、反对政府干预、反对适应性预期、坚持理性预期,使得它不可避免地遭到一些外来攻击。

首先,人们对它的一些理论假设提出了各种疑问。阿罗就曾带讽刺性地说:“理性预期假说把经济人当作高明的统计学家,能够分析经济制度未来的一般均衡状态。”希勒也认为:“要想达到理性预期的条件,每个个人交易者都必须具备难以置信的能力和意愿去计算,交易本身显然没有如此复杂。”,并且由于经济中各行为主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承担获取信息成本的能力不同,以及对所获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不同,每个主体的预期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很难得出货币政策中性的结论。另外,理性预期学派的市场出清假设也引致了一些类似对古典学派市场出清假设的批判。

另外,理性预期学派把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市场分割造成的信息障碍也难以让人信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官方货币供给数据的大范围公布只存在短期时滞,因此,对于理性预期意义上的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其重要性是微不足道的,以至于很难将实践中观察到的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归咎于它。一些计量经济学家在考察由名义利率、货币供给、价格水平、产出量、四变量组成的自回归模型中,发现并不存在由货币供给到产出的格兰杰原因,此外,萨金持、巴罗等人也用实际数据检验了货币周期模型,他们并没有得出像卢卡斯那样乐观的结论,他们的检验结果表明:“货币周期理论在解释极端情况方面是很不错的,但对于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一直比较稳定国家的解释则并不理想。”还有一些政策与模型预测的结果则是相反的,比如在里根政府执政时期,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里根明确表示将实行减缓货币增长率的政策,按照卢卡斯的观点,这种系统化的货币政策属于被预期到的事件,不会对产出产生影响,但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似乎否认了卢卡斯的理论,这一事实对货币周期理论形成很大打击。

真正给予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致命一击的是真实周期学派,该学派通过对现实经济周期的模拟实验表明:来自技术进步、偏好改变等真实因素冲击能够解释经济周期期间70%的产出波动,而货币变动对产出造成的影响则十分有限,因此他们认为货币并不是造成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他们还提出货币不仅在长期,而且在短期也是中性的。此外,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还认为货币是内生于经济的,货币供给受制于实际产出的变动,在经济扩张时期,交易的扩大或对未来交易扩大的预期会导致对货币需求的扩张并引致货币供给的调整,同理,在经济衰退时期交易的减少和悲观的预期也会导致对货币需求减少引致货币供给的调整,中央银行并不能随意控制货币量的变动。总之,在一系列真实周期模型中,货币都被当成一种与产出无关的名义变量被排除在模型之外,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

篇8

摘要 本文从货币政策和股票市场的一般关系理论入手,深入分析二者的内在关系,揭示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短期长期影响,考察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效应的效果,并结合股票价格变动的投资和消费效应解释影响股市传导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对应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股票市场 利率

一、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一般关系理论

货币政策通过金融市场影响宏观经济变量,最终影响通货膨胀率。利率是影响股市走势的最为敏感的因素之一。当利率的调整高于公众的预期值,根据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如果当前利率下降,会有更多的人相信将来利率会上升,现在卖出股票持有货币以备将来再买入股票,于是股票价格下降;当利率的调整低于公众的预期值,在利率下降时人们相信将来利率降得更低,则会在当前买入股票,留待将来卖出,于是股票价格上升;而当利率的调整合乎公众的预期时,对股票需求不会变动,股价亦不变。

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来说,货币政策决定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影响到股票价格。根据资产组合理论,投资者持有货币数量增加,使其安全资产比例过高:于是投资者将增加风险资产投资,如果风险资产供给数量不变,这将导致风险资产价格上升。所以可以预期货币供给量增加,股票价格将上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人们持有更多的货币,此时市场利率下降,即货币的边际收益下降,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促使人们将手中持有的货币投向股票市场,引起股票价格上升。这种投资会创造出更多的家庭收入,随之引起消费支出的增加。消费支出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又导致了更高的产出和随之而来的更大的公司利润,公司利润的提高又刺激股票价格的提高。而利率的下降也会提高股票的预期收益现值,更进一步促进股票价格的上升。

二、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一)短期影响

由于利率变动会影响存款收益率,所以投资者就会在股票、银行存款与债券之间进行资产选择。如利率上升,存款收益率提高,将使一部分资金从股市流出而投向银行储蓄和债券,减少了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造成股票价格下跌。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的估值水平。如贷款利率提高会加重企业利息,增加成本支出,从而减少企业的盈利,进而减少股票分红派息,受成本支出的增加和股票分红派息降低的双重影响,股票价格将会下跌。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股票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地减少,股票行情趋于下跌。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的收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股票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都会导致股票行情上扬。

(二)长期影响

托宾认为,货币政策由利率到产出的传导中间存在一个股票价格变化与固定资产重置成本问题。利率变化导致债券市价反向变动,由于资产替代,债券市价变化引起股票价格波动。当企业资产市价上涨时,企业资产重置成本较低,企业投资意愿增强。因此托宾Q效应是指企业市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值,其高低反映了企业投资愿望。如果Q值高,则企业市值大于重置成本,新投资比较便宜,因而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而增加投资;相反,则企业投资愿望受挫,产出下降。

资本市场是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长期资金配置的场所。而货币政策则是稳定一国宏观经济的政策工具。通常的理论范式认为资本市场是有效的,不应该受到管制,股票价格的波动仅仅反映经济的基本面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当局没有理由干预股票价格的波动,股票价格在政策中的作用仅仅体现在它所反映的经济运行状态的有用信息上。但是,当下面的两个方面的条件都满足时,股票价格在货币政策中的重要性就会上升。一方面是存在非基本面因素推动股票价格的波动,另一方面是非基本面引起的股票价格波动对真实经济产生潜在的显著影响。

三、完善股票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 扩大股票市场总规模

扩大股票市场绝对规模,摈弃股票市场主要为国有企业融资的观念,继续逐步增加国有股减持,增加流通股的数量,充分发挥股票市场改善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在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优质上市公司,特别是发展潜力巨大、盈利丰厚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数量或进行原有股票的增发和配股,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增加股票市场相对规模,提高股价流通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和居民股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

(二)完善股票市场制度

对中国而言前最迫切的是要开设二板市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契约经济或信誉经济,风险资本市场更不例外。风险资本投资公司发展的主流就是以契约为基础的委托管理及基金管理。这种形式的最大特点是风险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强化了风险资本经营者的自主权和稳定性。

(三)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

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就是在广度上拓宽股票市场的影响范围。为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可以满足不同企业的资金融通需求,弥补股票市场的结构性缺陷。

国家外汇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方针,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就随之下跌。因为虽然本币贬值有利于促进出口,拉动整体经济增长,但是如果一旦中长期贬值预期形成,本国投资的报酬率增长又不足以弥补本币贬值带来的损失,就会导致国内资金外逃,从而直接导致股市失血。

在当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潮流中,汇率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任何一国的经济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世界贸易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股市受汇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中国人民银行自 2005 年 7 月 21 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自我国实行浮动汇率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走势一直走强,从 1 美元兑换 8.11 元人民币到目前的 7.9725 ,大家普遍预期人民币将不断升值。随之而来的是,国外热钱大量涌入中国,给市场带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一方面进入了房地产、楼市等基础投资项目,另外也不排除已经进入了国内股市,推动了行情的发展。

同时,汇率变动将带来相关行业成本的变化。以人民币持续走强为例:贸易以及国外产品销售比例大的行业受到负面影响较大,比如服装板块;大量需要进口和外币负债的公司将由此受益,比如航空股。另外,地产股由于热钱的青睐以及估值的上升,也是比较容易因此而受益的板块。

不得不提的是,由于全球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我国政府一方面在提高外汇弹性,促进人民币定价机制的形成上进行努力,另外又不得不应对海外热钱快速流入的挑战。外汇占款的快速增加成为央行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同时直接导致流动性过剩,央行不得不依靠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准备金率等手段回笼过多的货币供应,直接影响了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引导国内经济的有效性,利率政策也就失去了独立性。利率政策本应该以国内经济发展为目标,而现在利率强调的目标是应对汇率问题而非国内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央行不得不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来对货币供应总量进行调节以限制信贷增长速度,达到限制投资过快增长的目的。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投资饥渴症”非常普遍,对利率的敏感度比较低。央行选择对货币供应总量直接调整而不利用利率对投资进行引导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由于美国历经数次升息,国内与美国利息差已经逼近 3% ,按照利息平价理论,人民币理论上也应该每年升值 3% 才能达到无风险套利下的均衡状态。如果人民币升值小于 3% ,投资者买进美元到美国投资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无风险收益;大于 3% ,投资者便会将美元换成人民币,因为人民币升值幅度大于利息差,也存在额外的无风险收益。在普遍预期人民币升值的状况下,央行需要对人民币升值幅度和速度进行控制,按照利息平价理论的计算,每年升值 3% 是经济可以接受的,同时又使得海外资金赌人民币升值无利可图,从而对海外资金的流入起到了限制作用。但是这些限制也只是相对的,是建立在套利的基础上的,货币价值最终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水平的对比。虽然央行可以通过在外汇市场上不断买进国外货币来维持汇率稳定,但是却面临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由此引发通货膨胀的问题。

看了“货币政策对股票的影响因素”的人还看了: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3.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的论文

4.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5.股票市场参考论文

6.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文

篇9

一、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资本论》的核心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深入地阐释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是单个资本的总和。“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着保障生产消费的资本的流通,还包含着保障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为核心,即如何实现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和实物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货币形式转化为物质产品和服务)的问题。

社会总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执行的结果即为社会总产品。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按用途分为生产资料部类Ⅰ和生活资料部类Ⅱ两大部类,按价值构成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三大部分。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要想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要保证全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发展,可用公式表述为:

I(c+v+m)=Ic+IIc

II(c+v+m)=I(v+m)+II(v+m)

实现条件I(v+m)=IIc

简单再生产是积累的一个现实因素,是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扩大再生产的巨大潜力。通过上述公式可以显而易见的推导出I(c+v+m)+II(c+v+m)=Ic+IIc+I(v+m)+II(v+m),由此可见,全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之间的总供给、总需求只有保持数值和比例上的平衡,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开展。

马克思认为,同样的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要想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要保证全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发展,可用公式表述为:

I(c+v+m)=Ic+I(Δc)+IIc+II(Δc)

II(c+v+m)=I(v+Δv+m/x)+II(v+Δv+m/x)

实现条件I(v+m)>IIc

扩大再生产是对简单再生产的发展与扩充,I(v+m)>IIc表明不能完全实现对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的等价交换,即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要存在多余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通过上述公式可以显而易见的推导出I(v+Δv+m/x)=II(c+Δc),由此可见,全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之间的总供给、总需求只有保持数值和比例上的平衡,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开展。

二、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适用,通过对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不难发现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由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难以保障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国家进行干预和调控。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存在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从而确保以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问题。面对我国当前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协调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为保障总供给和总需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国家进行了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但需求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难以解决长期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缺乏强制性难以产生有力的调控效果;错误地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故而要正确地处理好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我国当下的经济实际来看,从供给端发力迫在眉睫。

以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为基础来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相应地,宏观调控方式的选择也要依据马克思的相关经济理论和所处的经济大背景以及实际进行。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需要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在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实施宏观调控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厘清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应该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并且宏观调控手段实现的全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不仅仅是指价值量上的机械相等,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集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为一体的整体平衡,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

三、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导宏观调控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科学价值

依据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指出的要想使社会生产顺利进行,就必须保证全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实现动态平衡。参照这一政治经济学原理,有助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生产资料的有效供给,便于实现社会生产的协调发展。社会宏观经济的合理运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一原理蕴含着丰富的理性逻辑演绎体系。通过这一系列的逻辑演绎体系得出要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协调社会经济运行状况,这种理性逻辑演绎体系有助于把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现象简化为易于分析推理的公式,这对于我国宏观调控的安排与布局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我国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指导。形成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智慧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制,强化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科学价值。

(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和当代中国经济实际相结合的成果,同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需要对我国宏观调控的理论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对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结合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体系。与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机制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而西方却以私有制为基础,寻求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延伸和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无源之水,只有把马克思的经典经济理论贯彻落实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实践中来,才能实现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三)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逐步转为中高速;经济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逐步转为质量高效型;经济发展动力由依靠资源、劳动力逐步转为创新驱动。必须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概念是对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的全新认知,也进一步指明了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以及落脚点。供给侧改革尽管意味着宏观着力点发生调整,但并不代表全盘颠覆所有经济改革的举措,而是一系列改革举措更明晰、更具体的表达方式,从而有助于带动改革红利更快释放出来。这些举措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使得市场经济的长处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消除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的障碍,形成了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良性循环。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供给侧改革和供给学派的理论差异入手,从社会商品部类的平衡角度和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探究,从而得到了立足于实际,发展中高端生产力、提振科技创新的结论。以期能够由远及近的保证我国市场能够繁荣稳定。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3-0-0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依旧放在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深化改革以推进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减少低端生产或无效供给,发展振兴有效的中高端产业供给能力,在维持供给结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尽全力提高商品的生产能力。经由政策手段、科技创新、实业经济等措施,以解决我国供给侧现存问题。

一、供给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不同

1.西方供给学派的现有观点

西方供给学派片面性的强调供给可以创造需求,意图从单纯的供给方面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1]。增加供给和生产动力,最终使用的手段就是减税政策,通过振兴人民储蓄理财的积极性。西方供给学派的思路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是过分突出税率在经济中的错误,特别是注重供给侧而对需求侧市场的忽视,只能说是一种完全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例如在今天如果生产大量的机械打字机,是很少有收藏家和猎奇者之外的市场存在的[2]。

2.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现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立足于政府干预的基础上,在考量社会需求的前提下,保证供给方面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完整性,从而发挥政府经济部门在市场调控和生产资料配置上的领导作用,从而以其在周期性微调的情况下发挥长效的经济振兴作用。

二、社会总商品部类平衡角度的改革研究

社会总产品能够分为两类:其一为能够进入或必须进入生产消费之中的生产资料商品,其二为进入个人消费领域的生活资料商品[3]。在商品部类的平衡性上,生产资料商品需要向生活自理商品提供生产资料,生活商品则必须向生产商品提供消费资料,其中的平衡关系是社会生产消费的基础。举例来说,工人需要买菜做饭来维持工作,生产出的商品换得工资来进行买菜做饭。这之间的比例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扩大生产需要雇佣更多的工人,从而使得工厂能够消化更多的生产资料;但是更多的工人需要企业维持更高的人力成本,让工人能够消费更多的消费商品。如果生产紧缩,或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率大幅度跃进,就会出现供给拥塞的情况,这时的工厂倘若进行人力优化,工人失业或薪水降低,同样也会降低消费商品的需求,造成更大规模的供给拥塞现象。为了避免这种链式经济反应,需要保持平衡稳定的供给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马克思在社会总商品再生产理论的宗旨思想就是部类比例平衡。为了维持市场处于出清状态,控制再生产和部类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才能够使经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4]。

大的消费生产部类进入平衡阶段,也就意味着各个细分部类也进入了合理的平衡比例,保证在各个小类之中的生产和需求达到了平衡,这样才能够维持整个社会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之间的正常运转。如果某些小类出现了产品过剩,另一些小类出现了产品不足的现象,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种严重的生产资料浪费,甚至会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转。

部类供需不平衡是我国当前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产能失衡是过去经济飞速发展所遗留下来的合理问题。但是如钢铁、煤炭、石化方面产能严重拥塞,重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非常严重,因为技术问题,生产效率也较为低下。但是一些轻工业、新兴产业的产能仍然不足,民生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生产资料,发展部分受限。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苏联就面临着国防与民生经济的严重失衡,并且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巨大混乱。这种最深层次的产品部类供需失衡,仍然需要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大化的警惕。

三、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角度的改革

社会主义经济是存在计划特征的市场经济,是在政府部分干预下的自主经济。当前世界,除朝鲜、香港与美国外,全部国家或地区都使用带有政府管控调节的市场经济进行发展。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以最大限度的解放生产力为目标,提高生产资料的配置效率和产出结构,提升全要素的生产率,适应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人民需求和国家福利。

篇10

 

一、引 言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是以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化情况来反映居民消费价格变动幅度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指标。从一般理论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受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差数的影响,也受到货币发行量的影响。这一指标影响着政府制定货币、财政、消费、价格、工资、社会保障等政策,同时也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长期以来,不仅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密切关注着CPI的高低,而且很多学者也围绕着CPI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CPI持续地呈高位增长,引起了政府、学者、企业厂商的高度关注,成为目前学界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

关于CPI的影响因素分析,学界已有研究。李敬辉、范志勇(2005)将粮食价格波动作为价格指数变动的重要因素[1],李庆华(2006)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消费价格通胀率的反应是相当敏感和强劲的[2],何维炜等(2007)则认为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是决定CPI走势抬高的两大主导力量[3]。这些研究都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将过多的将视线注意于CPI的构成因素上,即CPI的结果本身是由这些因素如食品、居住等加权计算得来的,这无疑具有较大的自相关性。

笔者认为CPI涨幅的适度规模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的有限性等诸因素综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属正常调整。然而,CPI的过高上涨则反映了社会供需之间的矛盾已经明显,客观上需要及时调整影响社会供需关系的主导因素以将CPI稳定在一定的变化幅度内。因此,本文试图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跨度内,选取影响社会供需的主导因素的数据,通过VAR模型来测试CPI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

二、VAR模型设置、估计与解释

(一)数据收集和变量选择

从宏观经济理论看,社会总供给主要有消费、储蓄、税收以及进口等构成,社会总需求主要有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可进一步将这些因素具体化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量、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

从宏观经济理论来看,物价上涨的原因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需求拉动式的物价上涨,它是由于需求扩张所引起的;第二种情况是成本推动式的物价上涨,它是由于原料、燃料价格等成本价格的上涨所引起的;第三种情况是物价上涨的国际传递,它是由于一个国家的物价上涨或货币贬值传导到他国的现象。为了较准确地分析CPI的影响因素,须对每一种情况进行考察。

从需求来看方差分解,自2007年全国各地区开始出台了不同程度地提高工资的政策措施。提高工资在短期内会增加居民的购买力,进而有效地刺激需求。一方面,产品会由于需求的增加而涨价,另一方面,这会增加投资者的预期,刺激他们更多的投资。因而,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物价上涨。同时,为了尽可能准确客观地分析收入对CPI的影响程度,在这里采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变量,因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对CPI的上涨是滞后的,反应不敏感。其次,货币供应量也是影响需求变化的重要因素,根据货币数量论,通胀率来自货币增长率,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内生性。再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价格,固定资产投资由于主要是由政府支撑的,所以它不会因为货币政策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基于此,将其也作为一个变量进入模型。

从供给来看,农产品价格和工业品价格的增加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外在因素,考察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指标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考察工业品价格波动的指标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因此,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反映供给方的变化,将其作为外生变量进入模型。

从国际传递来看,由于我国的经济总量比较大,经济结构是复合型的,即不是单一地依赖某一生产要素取得发展,因此,其他国家的物价上涨或货币贬值的波及效应是有限的,意即国外通胀率的变化对我国CPI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二)VAR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选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ncome)、货币供应量(Money Providence,简写为M)、固定资产投资(Permanent Assets,用PA代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Agricultural ProductionPrice Index,简写为A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IndustrialProduction Price Index,简写为IPI),为了量纲的统一,将这些变量通用“率”来考量。

在模型中将货币增长率(货币供应量)作为内生变量,同时由于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决定于利率和货币供给两者的变化,因此将固定资产增长率也作为内生变量进入模型。将来自两方面的供给冲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A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IPI作为外生变量。基于此,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并经计算整理后,得到表1的样本。

表1 与模型相关的数据表

 

YEAR

CPI

M

PA

API

IPI

1990

103.1

100.0

102.4

105.5

104.1

1991

103.4

126.5

123.9

102.9

106.2

1992

106.4

131.3

144.4

103.7

106.8

1993

114.7

137.3

161.8

114.1

124.0

1994

124.1

134.5

130.4

121.6

119.5

1995

117.1

129.5

117.5

127.4

114.9

1996

108.3

125.3

114.5

108.4

102.9

1997

102.8

119.6

108.8

99.5

99.7

1998

99.2

114.8

113.9

94.5

95.9

1999

98.6

114.7

105.1

95.8

97.6

2000

100.4

112.3

110.3

99.1

102.8

2001

100.7

117.6

113.1

99.1

98.7

2002

99.2

116.9

116.9

100.5

97.8

2003

101.2

119.6

127.7

101.4

102.3

2004

103.9

114.9

126.8

110.6

106.1

2005

101.8

117.6

126.0

108.3

104.9

2006

101.5

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