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9: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植物营养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创新素质的基本特征
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特指人的创新活动稳定化的身心成分。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主要体现在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三个方面,1)创新品质是创新素质的重要条件。以追求创新,旨在鼓励发现新问题及解决新问题,同时具备敢于否定和批判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及心理素质。2)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动力源泉。它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善于抓往机遇的能力,以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及变通性。3)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最终目标。与实际动手能力相似,主要是使大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敢于运用创新的方法,积极进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竞争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真正具备为社会服务的献身精神。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2.1进行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滞后于发达国家,要加快我国的科技发展,就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2.2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增强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那些个人能力发展全面,尤其创新素质突出的大学生却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受到社会、企业的青睐与重视。近几年来,我校凡参加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英语演讲、机械创新设计、“挑战杯”、广告创意、力学竞赛等竞赛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毕业之际即能被用人单位聘任。因为他们参与此类竞赛或培训后,其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明显高于其他学生。事实证明,创新素质是大学生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三、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误区
目前,地方普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与重点高校、老牌高校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存在明显差异,如全国各类竞赛、英语和计算机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等均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地方普通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认识不足、管理跟不上,主要的误区表现在:
3.1对创新素质认识不足,放松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有部分人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天赋”、与生俱来的,或者只有精英才能具备的,从而不注重对大多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有人觉得大学生经常参与创新活动会减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捡了芝麻丢掉西瓜”的结果。因此对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开展不是积极支持,而是进行推辞、限制。也有的人认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的各种科技活动或竞赛活动,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进行指导、培训的部分教师,认为花费这些时间、精力,还不如自己去搞教学、科研,在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上也存在敷衍了事的消极情绪。
3.2忽视创新教育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趋向细化现象,新专业设置不断出现,但目前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中仍存在规定课程多,选修课程少,课时比例不恰当等现象。由于缺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束缚了学生思维扩展,不利于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特别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有些地方高校仍把大学生当作“满堂灌”的对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缺乏求异精神、创新思维,使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3.3创新实践活动减少,获取创新能力降低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大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来实现。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引导大学生有组织的深入社会生产实际,去了解社会,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优势和位置,去发展改变自己,这样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现在有些地方普通高校,对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视不够,或只作为常规性或阶段性的实践活动来应付,由于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投入不足,造成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后果。
3.4忽视情感教育,造成大学生综合素质滑坡
大学生创新素质是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综合,也是能力、精神、人格等方面的综合,创新素质的大学生一定首先要具备有理想、有抱负、有知识、有能力的条件。目前在高校扩招、网络普及等新形势下,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地方普通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还未落到实处,有些大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或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导致学习缺乏动力,生活缺乏理性,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和综合素质整体滑坡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四、对策
4.1树立科学的创新素质观,充分激发高校和师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关键在于创新意识,要激发起高校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知识的中心,理应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要在科教兴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理应是具备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管理部门理应尽可能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给予政策、财政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创新素质观,真正实现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2改革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改革创新教育模式,既不能否定也不能淡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教育理念,在课程体系上,改革课程结构,构建引导创新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比例,注重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宽口径的专业层面上打好知识基础,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在整体培训上提高综合素质。
近几年来,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如2007年修订本科人才方案时,对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进行适当整合,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培养,突出专业应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自学与实践给出时间和空间。特别是要求学生至少选修8学分的跨专业文化素质课程,即理工科学生至少修满3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文科学生至少修满3学分自然科学类课程,其余5学分按照学校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管理条例,通过参加课外创新实验项目、教学竞赛、发表学术论文作品、考取各类资格证书来获取学分。从2009届毕业生开始,遵照《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意见》,要求非艺术类专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选修1门公共艺术类限定课程。通过这些改革,促进了大学生文理知识渗透和融通,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情操,确保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3建立科学管理方法,激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必须要对旧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大学生素质培养管理方法,确保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同时,把学生各项服务工作落到实处,积极营造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的良好环境。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地方高校理应把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并作为重要课题来建设,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勇于进取、积极探索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人才,为他们步入社会、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家才.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创新,2004(9).
《植物营养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课。它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1,2]。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体系的内容之一[3],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理论教学形象的描述案例。实验教学环节应在严格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在理论教学一起的作用下培养学生发现课程问题、提出有关问题、分析具体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可以结合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让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辨证统一[4]。然而,在《植物营养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原有的实验内容存在较多问题,学生积极性不高,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
1《植物营养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课课时少。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占50学时,实验学时仅有10学时。对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10学时的实验课太少,应适当增加实验课时,充分调动学生动手能力,不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原有的实验教学大纲安排实验内容以验证性为主,只要按照实验步骤做下去,就可以得到结果,没有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3)实验课成绩评定不合理。原有实验课成绩评定主要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只要结果正确,成绩为满分。这样造成一些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抄袭别的同学的实验结果,还可以得到高分,无法公正评判学生的真正能力。
2《植物营养学》实验教学改革
针对本课程原有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对实验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具体如下:
(1)增加了实验教学课时。本门课程原有的实验课时是10学时,通过改革,实验学时变为20学时,理论课时由原来的50学时降低为40学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动手的机会。
(2)调整了实验内容。在原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如氮肥对油菜苗期叶绿素含量及养分吸收影响的设计性实验。每个班级按人数分成3-5组,作为1个团队,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10-15篇,并结合理论课的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处理、实验方法,取样时间、测定指标及方法等。方案设计好后,小组长代表整个团队把实验方案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其他小组的同学对没有讲清楚或者不理解的部分提出问题,也可以对该小组实验方案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指导老师提出各小组实验方案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并分析他们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设计完成后,同学们自己进行油菜苗的繁育、肥料称量及装盆、管理等工作,由小组长负责安排组内同学定期观察、记载,并取样完成实验指标的测试,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小论文后上交,并进行评分。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增加,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另外,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还促进了植物营养学、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作物栽培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只有把这些知识综合应用才能解决生产实际中面临的问题。
(3)细化了实验课成绩的评定。实验课成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本门课程的综合成绩,公正合理的考核方法能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公正的评判也是学生对老师认可的一个因素。因此,在验证性实验中,摒弃以往只是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成绩评定,主要考察学的实验技能,如简单仪器是否能正确操作等,占实验成绩的35%,学生对实验的态度、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等占实验成绩的15%。综合性实验主要考察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占总成绩的50%。如果学生2次不参加实验课,总成绩记为零分。
3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对改革后的教学效果做出合理的评估,我们在2013级86名学生中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学时和实验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实验课成绩评定是否合理、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态度等,其中80%左右的同学认为20学时的实验学时比较合理,15%左右的同学认为还可以再增加一些,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在实验内容设置上,95%以上的同学认为合理,明确提出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对实验课成绩的评定,98%的同学认为合理,2%同学认为无所谓。从实验课分数来看,没有出现原来的成绩基本差不多的现象,改革后的实验课成绩有高有低,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4结束语
实验课教学是课堂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动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调整实验课教学内容、细化实验课成绩评定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陆景陵.植物营养学(上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武美燕.一村一大《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2,40(18):166-167.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肥料合理施用的原理与技术的科学。对植物营养科学理论的探索,最早是从西欧开始的。为了更好地阐述植物营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使学生能及时跟踪该学科在国际上的发展动态,在植物营养学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汉语和英语)是十分必要的。双语教学有利于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外语的应用能力,便于学生查阅外文文献和撰写论文,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满足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提高接受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速度,与国际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几年的双语教学实践中,针对教材选择、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等问题进行了不懈探讨。
一、目前,国内尚无统编植物营养双语教学教材,教师要选择恰当的中、英文教材
选择适合课堂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教材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目前,全国仍没有出版的植物营养双语教学教材,导致任课教师备课难,制作植物营养双语教学课件更难。教师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挑选适合的英文原版教材,反复阅读。并结合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中教学时数和授课内容的要求精心选择中英文表述,制作出适合教学的植物营养双语课件。选择恰当的中、英文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单纯用英文原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势必造成学生在专业知识理解上产生歧义与偏差。如果自行将中文教材翻译成英语,难免会产生不规范的语言结构。这样教学不但不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甚至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进行植物营养双语教学时必须将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采用分层教学方式
双语教学开创了以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授课和学习方式,其中还包含着学科特殊的专业表述。这就形成了学生英语能力与学科目标要求之间的落差。这有可能影响学习者学科目标的达成。而且,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很大,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势必会造成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授课内容。因此,要针对实际英语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以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授课。指导英语水平高的学生除掌握授课内容外,让他们广泛查阅高水平的英语专业文献阅读。多辅导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用双语掌握授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分层次教学方式,使英语水平差异很大的学生都在不同程度掌握了授课内容和提高了专业外语水平。
2.采用各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专业课授课时采用双语教学,对刚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难免有畏难情绪,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必须灵活采用各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方式是教学方法中的大忌。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植物营养学双语教学开课后,我把全班同学每4~5人分在一个组中,以后的课堂讨论都以组为单位进行商讨。每次课先用英语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和提问,并鼓励同学用英语回答。课后留复习题,让学生以每小组为单位用双语进行讨论,最后每小组将复习题做完上交给任课教师。讲完每一章内容后,都抽出一定时间将这一章的内容分组讨论,各组之间要进行比赛,胜出组将奖励给有小礼物。这样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让学生在玩中掌握了知识,在学中提高了专业英语水平。在课余,我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是否喜欢我采用的双语教学方法。同时,也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的心声,不断改进授课方法。
在授课时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预先精心制作的植物营养双语课件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尤其是专业名词和基本原理都采用英汉双语表述,并利用图片和影音资料等辅助解释,这样借助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优势,就可以利用双语深入浅出地将较难的授课内容传授给学生。但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往往造成授课进度快,学生思路跟不上,或者学生走马观花,只顾看热闹,却没有把该学的知识掌握。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和接受情况,并及时调整授课进度。
三、学生应大量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课内外大胆讲英语
在进行植物营养学双语教学时,不能只依靠授课教师阅读英文原版教材,还应指导学生大量查阅英文专业文献。因为国外的英文原版教材如《Mineral Nutrition of Higher Plants》对植物营养原理部分阐述较多,而对肥料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机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技术阐述较少。另外,水稻和大豆是中国及亚洲地区的主要作物,而欧、美教材中很少以水稻和大豆为例。所以,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查阅英文专业文献。教师在授课前,应提前将授课教案和复印的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将学习的内容,并查阅和欲讲授内容有关的英文文献,将阅读的文献做摘要和总结。学生通过提前阅读相关文献,熟悉了相关的专业词汇并了解了该领域的国际发展前沿。这些授课前的准备工作有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授课内容,课堂上与授课教师形成互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
另外,国内的学生学习专业课时,没有无处不在的外语环境。农业院校的学生多数只在普通大学英语课中才讲几句英语,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更难有人大胆、流利地说专业英语。所以,学生在植物营养学双语学习中应大胆说英语,搜集一些关于专业知识的英文影音资料,这样,学生能够欣赏到用地道的英语讲授的专业知识。学生还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用双语讨论专业知识或成立“英语角”,大家将各阶段学习的专业知识,用双语自由讨论。这样许多学生都努力说英语,其他“难于启齿”的同学在多数同学讲英语的气氛影响下也能说上几句专业英语。
尽管利用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植物营养学教学还是一个“新生儿”,双语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许不足,但通过教师教和学生学双方互动的努力,势必能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专业课程采取双语教学模式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丽,陈根才,贺蓓.推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J].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2005,(1):36-38.
[2]周力.双语教学的实践和对策建议[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105-107.
TIPS :看看SCI 期刊怎么说
S C I 是“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学、物理、医学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 700 多种,S C I 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将介绍一些国外的SCI 期刊所刊登的类黄酮相关文章,看看SCI 期刊是如何关注类黄酮的。本文所涉及的SC I 期刊包括:《美国临床营养杂志》《欧洲更年期杂志》《植物疗法研究》《临床眼科学》和《英国营养学杂志》。
改善心血管健康
研究表明:摄入富含类黄酮的食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类黄酮的心血管保护机制包括:有助健康成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餐后核转录因子的活化,维持血浆抗氧化防御能力,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的风险。此外,类黄酮还能减少血管平滑肌的病理性改变,有助减少血管粥样斑块的形成以及血管内皮增生。2008 年,《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刊文显示:长期摄入类黄酮及富含类黄酮的食物,能帮助收缩压下降1.15 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0.9 毫米汞柱。其中大豆分离蛋白有助降低舒张压达1.99 毫米汞柱,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19 毫摩/ 升,绿茶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23毫摩/ 升。2010 年,《欧洲更年期杂志》刊文指出:来自大豆、葡萄籽、坚果等食物的类黄酮成分可帮助降低血压和血脂,并延缓血糖的升高,同时对改善代谢综合征和减少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都有帮助。类黄酮作用机制包括抗氧化,改善内脏血液运送,阻碍脂肪酸释放及合成,以及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
改善认知能力
类黄酮对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也得到了若干临床研究的支持,特别是在执行功能、工作记忆和其他记忆功能,以及诸如处理速度等方面。类黄酮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包括:减少由神经毒素导致的损伤,抑制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以及调节促进存活的转录因子和基因的表达。因此,类黄酮有助抵御因正常衰老引起的记忆缺失和由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和帕金森病导致的神经退化。2008 年,英国《精神药理学杂志》刊登的一项关于摄入类黄酮提取物的研究,101 位60 ?85 岁的老年人被分成2组,在3 个月内,一组每天摄入150 毫克类黄酮提取物,另一组服用外观相同的安慰剂,结果服用类黄酮提取物的老年人的空间工作记忆相比对照组得到了改善,且工作记忆质量指数也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该组老年人体内过氧化产物的浓度也低于对照组老年人。2008 年,英国《植物疗法研究》杂志刊登了另一项人群研究,42 位50 ?65 岁的男性分2 组,一组摄入含有类黄酮的提取物加维生素C,另一组只摄入维生素C,疗程为5 个星期,结果显示,相比只摄入维生素C,摄入含有类黄酮提取物加维生素C 的受试者,在空间工作记忆以及即时识别测试中都有更好的表现。
改善眼睛健康
2010 年,英国《临床眼科学》杂志刊登了一项临床研究,79 位无明显症状的眼内压过高的患者被分为3 组,一组服用越橘等植物的提取物(富含类黄酮),另一组只使用眼药水,第三组使用提取物加眼药水,共24 周。结果表明,同时使用植物提取物及眼药水的受试者在4 周时眼内压由38.0 毫米汞柱下降至27.3 毫米汞柱,并在6 周及24 周时进一步下降至24.2 毫米汞柱和23.0 毫米汞柱。
降低癌症风险的潜在作用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078-02
1引言
氮元素是土壤中植物及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植物生长最重要的养分限制因子,但由于天然降水和不适当的灌溉形成的地表径流,将农田氮素、磷素转移带入到地表水体,不但造成土壤氮、磷的大量流失,还造成了河道的水体中营养元素过高,藻类的大量繁殖形成富营养化。因此,深入研究氮素在耕作层土壤环境体系中的行为去向,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辽河全长1430km,流域面积22.94万km2,主要流经内蒙古、辽宁两省区。东、西辽河在辽宁省昌图县福德店附近汇合后始称辽河。辽河地区主要的土壤类型为山地暗灰色森林土、黑钙土型沙土、栗钙土及褐色土。本论文是针对该流域内的砂土的研究,所以选择林地土、草地土、水田土和菜地土等多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风沙土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
2氮素的迁移转化机理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迁移机制是模拟、评价、监测、治理的基础,其迁移过程包括降雨径流过程、土壤侵蚀过程、地表溶质溶出过程和地表溶质渗漏过程。这4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迁移方式按形态划分主要有以下两种:①悬浮态流失,即污染物结合在悬浮颗粒上随土壤流失进入水体;②淋溶流失,即水溶性较强的污染物被淋溶而进入径流。迁移途径主要包括氮素随水在坡面土壤的养分流失、土壤剖面淋溶和壤中溶质运移等过程在量和形态上的变化。
NH4+的迁移主要机理是扩散。对不同扩散时间、不同距离的NH4+浓度变化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NH4HCO3粒肥施入土体中,其离子呈球形扩散。而NO3-—N主要以质流方式迁移。最典型的描述土壤硝态氮淋洗过程的确定性模型是对流—扩散模型。因土壤带负电荷,对NO3-—N的吸附甚微,故NO3-易遭受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而进入地下水或通过径流、侵蚀等汇入地表水中。而土壤颗粒和土壤胶体对NH4+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使得大部分可交换态铵得以保存在土壤中,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存在质流或在土壤剖面中随水下渗而迁移。
3实验部分
3.1吸附试验
(1)将每个样品称取50g各10份于50mL注射器中,分别加入含氨量为100mg/L、200mg/L、300mg/L、400mg/L、500mg/L、600mg/L、700mg/L、800mg/L、900mg/L、1000mg/L的NH4CL溶液500mL放入淋溶瓶中,通过医用的软管对土壤样品做动态的吸附实验,直到使土壤中的铵态氮饱和停止滴定,根据淋溶液的浓度来判断是否达到饱和,并测定出土壤的最大吸附量。
(2)氨氮的滴定液用氯化铵来制备,制备成10000mg/L的标准贮藏液。
(3)滤出液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来测定。
3.2淋溶试验
淋溶试验是将上述的加入NH4CL标准液的土柱,继续滴入去离子水(注意控制流速要保持一致),并且检测其淋溶液中氨氮的含量,到淋溶液中氨氮的含量很少的时候,停止滴入去离子水,计算出淋溶液中氨氮的总的含量,其氨氮的含量测定与吸附试验的氨氮的测定方法一致。
3.3其他辅助试验
(1)比重计法测定风沙土的颗粒组成。
(2)重铬酸钾法测定风沙土的有机质含量。
3.4等温吸附曲线的绘制
4结果及讨论
4.1不同类型风沙土的等温吸附曲线结果及分析
风沙土分为固定风沙土、流动风沙土和半流动风沙土。
4.2不同土壤样品进行饱和吸附量的计算结果
对不同土壤样品进行了饱和吸附量的计算,结果见表1。
5实验结论
(1)耕地吸附氨氮的能力要比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所吸附的氨氮量高,吸附氨氮的能力比较强。
(2)耕地吸附氨氮的效果明显要比流动和半流动的吸附量大得多,和土壤的颗粒组成成负相关,流动沙的土壤颗粒较大所以相对的比表面积较小吸附的能力自然不会很强,动态实验,流动砂土颗粒较大,密度大所以同等质量的土柱,流动沙土和半流动砂土的土柱的空隙也很大,且要比农耕地和林地等细颗粒土壤的土柱短一些,更加缩短了标准液在土柱中的吸附时间。
(3)植被覆盖率高一些有机质的含量要大些,有机质的含量是影响土壤吸附氨氮的另一个原因,流动和半流动的沙土的植被覆盖得较少,所以对于氨氮的吸附量较小。
参考文献:
初中生毕业离校后,因缺乏劳动致富的本领而苦恼。因此,在近几年教学工作中,我在初中着重开展生物实践教学,坚持把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为振兴本地经济作为教学指导思想,更新理念,大胆尝试,积累了点滴做法。
一、加强实践教学、适应本地经济发展
(一)突出与本地经济相关内容,拓展延伸课本内容
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在完成教学大纲及新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前提下,深入挖掘教材,突出与本地农村养殖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补充以下内容:
1.初中生物《植物类群》增加藻类植物的培养、鉴别,提供鱼虾饵料植物。增加介绍海生植物营养学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开发当地经济品种。
2.增加鱼类分类,感受当地丰富资源,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我增加了“混合放养”的知识,使学生感受祖国养殖业历史源远流长,激发爱国之情。
3.结合《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及能量关系,增加鱼、虾、蟹及当地名特优海水养殖品种的生物习性和饵料关系,提高养殖品种的经济效益。
(二)开发校本课程、开设实用技术选修课
我们通过对学校外部情况和内部情况分析,从家长态度、班主任态度、学生三个方面,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发放试卷1700余份,座谈36次。校本课程开境分析调查材料如下:
1.家长态度调查(请在符合要求的项目上打“√”)
(1)家长愿望与需求:
(2)家长态度调查
2.班主任态度调查(请在符合要求的项目上打“√”)
3.学生意愿调查(选择你特别喜欢的项目打“√”)
调查结果:
①85%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学习一些养殖技术。
②30%学科成绩中等以上学生和80%学科成绩偏低的学生喜欢与生物学相关的技术课程。
③65%的班主任持支持态度。
结果使用:
我们根据家长和学生愿望,增设《鱼类养殖技术》《对虾养殖问答》《河蟹育苗》《对虾育苗》《实用海水养殖技术》、《鱼虾病防治》《名特优养殖》《网具制作》等多种选修课,供学生有选择地学习,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实施上挂、横联、下辐射的教学措施,增强技术的实效性
初中生在每年6月22日中考结束后,按照学生的能力和愿望,重新编班。实施上挂、横联、下辐射的教学措施,其基本程序是
通过上述措施增强了学生职业化意识,让学生在踏上社会之前,便学得一技之长,增强其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本领。
几年的尝试,初见成效:
①贴近了学生生活,缩短了教学与科技的距离,使学生掌握了一定劳动就业的本领,许多学生成了养殖能手。
②树立了科技兴农的观点,增强了科研的自信心,认同科学研究就在身边,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③增强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报考农业技术学校的人数逐年增多。
④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肯于吃苦的科学品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02-02
土壤与肥料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如何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土壤和科学施肥,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因此,《土壤肥料学》是包括园艺学专业在内的植物生产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而园艺专业学生不管是花卉、蔬菜、果树等方向,都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园艺作物生产高产、稳产、优质的目标,而土壤与肥料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知识[2]。因此,园艺专业学生学习《土壤肥料学》要结合专业实际情况,重点要学会认土、评土、用土、改土的方法和措施,掌握植物营养的基本知识和主要肥料的性质及科学施用方法。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08年开始招收园艺专业本科,每年1-2个班。作为一个地方二本院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定位和特色在于培养一线工程师为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园艺专业则相应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较快适应并服务园艺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人才。而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内园艺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外资企业也大量进入中国,这些企业对就业人员的英语素质有较高要求。因此,双语教学是培养既有丰富专业知识,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一线园艺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校自2010年开始,进行《土壤肥料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为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对三年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教材、参考书选择和教学内容调整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载体,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源泉,教材的选择要坚持适用性原则。在双语教学中,一般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优秀的英文教材可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专业词汇,充分把握专业教学思路[3]。然而,国外原版教材引进成本过高,我们选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Soil Fertility and Fertilizers:An Introduction to Nutrient Management(7th Edition)影印版《土壤肥力与肥料:养分管理导论(第7版)》作为配套英语教材。该教材经过多次修改再版,内容新颖,结构合理,深入浅出,英文语句也自然易懂,十分适合。同时,我们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土壤肥料学通论》作为中文教材,该教材简明扼要,内容全面,使用效果良好。然而,英文教材的内容及结构编排与中文教材差异较大。英文教材重点在于土壤肥力和养分管理,中文教材出现的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我国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等方面内容较少。就园艺专业而言,目的是让学生在园艺生产中能够更好利用土壤、科学施用肥料进行栽培管理,英文教材的内容编排更加适用。但基于二本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且差异较大,难以直接采用全英文教材。我们在征订教材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仅有34%的同学愿意购买英文教材,采用英文为主的教学。因此,我们仍以中文教材为主教学,英文教材自愿购买,教学内容也以中文教材为主。为适应园艺专业特点,拓宽学生知识面,我们还选择了《Plant Nutrition of Greenhouse Crops》(Springer,2009年出版),《Fundamentals of Soil Science》(JOHN WILEY & SONS 出版,第8版),两本书籍供学生选读,而这两本书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获得电子版,不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在教学内容方面,尽量紧扣园艺生产实际,以园艺作物替代教材中大田作物的相关案例和图表。如在植物营养学内容中,各元素的失调症举例说明时,全部以蔬菜、花卉、果树等园艺作物的图片形象展示,加强学生的专业结合,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课内实验的双语教学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4]。针对园艺专业特点和实验室实际情况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开设了土壤颗粒分析、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测定、土壤pH和电导率测定、土壤有机质测定、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测定、有机肥消化和总氮测定共8个实验。在中文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我参考了METHODS IN AGRICULTURAL CHEMICAL ANALYSIS——A Practical Handbook(CABI Publishing)一书,编写了英文的实验指导书供学生参考。由于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所用英文语句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学生接受度较高。通过中英文对照,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术语及分析测试步骤的英文表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撰写实验报告,这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和一些考研的学生今后进行科研论文写作有较大帮助。
三、教学措施和教学效果的思考
由于本课程在大学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开设,地方二本院校学生英语成绩良莠不齐,开课时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只有25%左右,难以开展英文授课。我们在上课前进行问卷调查,只有38%的同学愿意采用英文授课为主的方式。即使在一些211重点农业院校,也是基本通过四级英语考试的学生选修双语教学课程,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在采用英文讲课和英文板书时,也发现效果不理想,学生掌握的专业词汇还没有达到听课的水平,只能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形式,在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时采用不同的语言[5]。而作为非农业地方院校,涉农专业少,必修《土壤肥料学》课程的学生人数有限,无法开展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分班。考虑到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英语专业术语,具有专业阅读、理解与交流能力[6]。因此,我们以中文授课为主,在幻灯片中将重要术语用中英文双语解释,对于案例中出现的图表,全部引用英文原图出现于幻灯片,配以中文分析讲解。对常用专业词汇,在授课中不断提及,以达到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目的。通过教学形式的改变,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负担虽然有所增加,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避免了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因英语理解能力不够而出现变为以学习英语为主,却忽视了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而本末倒置的情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件制作时重点考虑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众多的彩色图片、数据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当前的一些生产实际和科研进展,引入大量图表数据进行分析讲解,避免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对双语教学的考试方式也进行了改革,考卷采用中英文结合的形式,主要是名词解释部分直接使用英语术语,考查学生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其余题目仍以中文形式。对于二本地方院校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仍是第一位的。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科研,我鼓励学生申请一些与土壤肥料相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项目申请和参与教师科研过程中,鼓励他们阅读一些科技文献,对学生理解不了的地方,进行课外一对一辅导,提升他们的外语文献阅读能力和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网络,建立聊天群等,及时利用网络通讯工具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对学生及时答疑,共享一些电子版英文书籍和科技论文等,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而言,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本科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相对较少,《土壤肥料学》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为主,双语教学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手段。在开展双语教学之前,必须要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对英语授课的接受度等方面进行调研,采用循序渐进、难易适中的双语教学方法,避免学生听不懂或跟不上教师授课的节奏,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专业知识没有理解,英语水平也没有提高的局面。老师和学生都应牢记土壤肥料学的专业知识是学习的重点,英语只是帮助更好掌握这些专业知识的工具,这样才能避免本末倒置,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土壤肥料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英语专业词汇,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在涉及专业的外文资料或国际交流中应用,这样就达到了双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其荣.土壤肥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刘轶飞,韩晓日.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课程的教学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12,(17):146-147.
[3]王海燕,刘玲,孙向阳,查同刚.“土壤学”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03):42-45.
[4]常连生,韩志卿,张电学,朱晓萍.《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1(04):66-69.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2-46-04
Influence of Different Zinc Foliar Fertilization on Growth,Yield and Quality of Honghuadajinyuan Variety
Wang Quanming et al.
(Yunnan Provincial Tobacco Company,Honghe Company,Mile 652300,China)
Abstract:Zinc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trace elements in tobacco's nor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suspension zinc fertilizer sprayed on the leaf surfa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upplement zinc nutrient quickly,and benefits the growth,yield and quality of flue-cured tobacco.To explore the best level of zinc foliar fertilization of Honghuadajinyuan in Honghe tobacco-planted area,the contrast test research of different zinc foliar fertilization supply levels in typical tobacco-planted area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reatment of zinc foliar fertilization 16mL dissolved evenly in 15kg water applied at sunset in sunny day in rosette stage has the best performance,such an low rates of disease,slight disease index and good economic characters
Key words:Zinc;Honghuadajinyuan;Honghe;Spraying
Zn作为色氨酸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烟株新陈代谢过程中一些酶的激活剂,研究表明,锌元素参与生长素的合成,影响叶片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蛋白质合成,在烟株内含量虽低,但能对200多种酶起调节、稳定或催化作用,是烟株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此外,恰当地施用锌肥对产量、烟叶外观质量的改善等均具有良好效果,特别是上等烟的产量与锌肥用量呈极显著相关。云南烟区多为喀斯特地貌,土壤表层微量元素的流失很高,农业栽培措施,特别是施肥量的多少和营养元素之间的搭配对烟叶品质特色有很大的影响。适量的锌肥供给能增加作物的产量和改善品质,缺锌会导致细胞内的氧化还原过程发生紊乱,上部叶片变得暗绿肥厚,下部叶片出现大而不规则的枯斑,烟株生产缓慢或停止;当土壤有效锌含量适宜时,能够调节和促进烤烟光合产物的合成、代谢和运转,烟株长势健壮,分层落黄好,烟叶易烘烤,能够明显改善烟叶的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和余味;当土壤有效锌含量过量时,会伤害烤烟的根系,使根系生长受阻,烟叶有褐色斑点和坏死。本研究通过对红河烟区特色品种红花大金元锌肥供给水平的研究,摸清适合当地的锌肥施用水平,为进一步完善特色品种的生产栽培方案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15年4月至9月,在红河州弥勒市西一镇进行,供试品种为红花大金元(以下简称红大),供试锌肥为康朴悬浮锌,前茬作物为大麦。试验地的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土壤养分状态为pH6.58,有机质42.78g/kg,碱解氮172.85mg/kg,有效磷20.06mg/kg,速效钾181.51mg/kg,有效锌0.2mg/kg。当地常规种植肥料为有机无机复合肥(N∶P2O5∶K2O=10∶5∶22,有机质含量≥15%,50kg/667m2),提苗肥、追肥使用烟草专用复合肥(N∶P2O5∶K2O=12∶6∶26,10kg/667m2)、硫酸钾(K2SO4含量≥50%,20kg/667m2),采用环状施肥。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根据不同移栽期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团棵期选择晴天傍晚叶面喷施4mL兑水15kg锌肥溶液;处理2:团棵期选择晴天傍晚叶面喷施8mL兑水15kg锌肥溶液;处理3:团棵期选择晴天傍晚叶面喷施16mL兑水15kg锌肥溶液;处理4:团棵期选择晴天傍晚叶面喷施32mL兑水15kg锌肥溶液;处理5:团棵期选择晴天傍晚叶面喷施64mL兑水15kg锌肥溶液;处理6:团棵期选择晴天傍晚叶面喷施清水15kg,当做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同田对比方法划分为18个小区,每小区种烟2行60株,各处理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小区面积为40m2。统一在烟苗4叶1心时移栽,采用膜下小苗移栽,移栽深度距上面10cm,距离薄膜10cm,行株距为1.1m×0.6m,待心叶即将接触薄膜时掏苗并施提苗肥,团棵前培土,墒高35cm,旺长前施追肥,人工打顶,喷淋除芽通抑芽。除试验处理不同外,其余田间管理同优质烟生产规范。
1.3 检测指标
1.3.1 移栽成活率调查 掏苗后10d调查各处理全部烟苗成活情况。
1.3.2 烤烟大田生育期记录 对各个处理移栽期、破口时间、掏苗时间、团棵期、旺长期、现蕾期、中心花开放期、打顶期、第一次采烤时间、最后一次采烤时间及大田生育期天数进行记录。
1.3.3 农艺性状调查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行业标准YC/T142-2010烟草农艺性状调查方法对烤烟进行农艺性状测定和记载。各处理烟株于封顶后7d内(打顶后至采收前)定株(每重复调查10株)测量株高、茎围、叶数、最大叶长和叶宽、统计叶面积系数等。
1.3.4 经济性状调查 烟叶烘烤后对每个处理原烟外观质量进行观察记载,并按GB2635-92烤烟国家标准进行分级、称重,分小区计产计值,最后折算出每hm2产量、产值、均价、上等烟比例及级值。
1.3.5 主要病害发生调查 于移栽后10d根据《GB/T 23222-2008烟草病虫害分级及调查方法》每月逢10日、20日、30日进行调查根黑腐病、黑胫病、根结线虫病(采烤结束后拔根调查)、病毒病,直至烟株采烤结束。调查各处理小区全部烟株,对固定烟株(若固定烟株生长不正常或其它病虫害较重的烟株,则更换固定烟株;若固定烟株邻近有其它重病烟株则将其铲除)进行调查。每次调查时均采取以株为单位的方法进行分级调查,记录每株烟根结线虫病的危害严重度。
1.3.6 外观质量 包括颜色、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油分、色度等指标,参照GB2635-1992、YC/T142-1998等方法进行。
1.4 数据分析 利用SPSS19.0等软件进行数据的差异性分析,差异性比较采用Duncan法。其中:级指=均价/C1F价格;产指=级指×单位面积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锌肥喷施供给水平对烟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不同锌肥供给水平对烟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表2):处理4移栽成活率最高,达99.44%,处理6、处理5、处理2移栽成活率居中,处理1、处理3移栽成活率低。显著性分析表明各处理移栽成活率差异不显著。
2.2 不同锌肥喷施供给水平对生育期的影响 不同锌肥喷施供给水平对烟株生育期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表2):各处理生育期进村基本一致,移栽后5d破口,移栽后10d掏苗,移栽后43d团棵,移栽后54d旺长,移栽后59d现蕾,移栽后67d打顶,移栽后移栽后89d初采,移栽后141d采收结束,大田生育期共141d。
2.3 不同锌肥喷施供给水平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不同锌肥喷施供给水平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表3):下部叶、中部叶叶长、叶宽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下部叶处理5叶长、叶宽大于其他处理,其次为对照;中部叶对照处理叶长、叶宽大于其他处理,其次为处理1。上部叶处理5叶长显著大于对照处理,处理2叶宽极显著大于对照处理,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株高、叶片数对照处理最高、最多,但差异不显著。茎围对照处理显著高于处理2~5,但达不到极显著差异。节距同样以对照处理最长,极显著高于处理2~5。
2.4 不同锌肥喷施供给水平对主要病害的影响 不同锌肥喷施供给水平对主要病害影响方差分析表明(表3):病虫害调查结果表明,不同锌肥叶面喷施处理主要病害是黑胫病与番茄斑萎病。处理3没有感染黑胫病,其他4个处理最高的是处理1,显著高于处理3,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番茄斑萎病发病程度较轻,处理1、2、4、ck没有发病,处理5发病率、病情指数高于处理3,但差异不显著。整体来看,处理9、ck表现最好,处理4、5表现较好。
2.5 不同锌肥喷施供给水平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不同锌肥喷施供给水平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表5):由于各处理生育期基本一致,因此统一进行采烤。结果表明,各处理在主要经济性状的表现上差异不显著。667m2产量上处理3最高,其次为处理4;均价上已处理5最高,其次是处理3;级指同均价,最高为处理5,其次为处理3;667m2产值上表现同产量,最高为处理3,其次为处理4;单叶重以对照处理为最重,其次为处理4;产指的表现同产量、产值,以处理3为最高,其次为处理4;上等烟、上中等烟表现一致,均已处理5为最高,其次为处理3。整体来看,处理3在产量、产值、产指上表现最好,为最佳处理。其次为处理5,在均价、级指、上等烟、上中等烟等指标上表现较好。
3 结论与讨论
本次锌肥叶面施试验地块初测锌含量为0.25mg/kg,种烟土壤适宜锌含量为0.5~1.0mg/kg,因此试验地块的选择符合试验要求。由于锌肥在烤烟生长发育上属于微量元素,公司近年来扶持的微肥中有大量的锌肥,因此锌肥在当前的种烟土壤中并不匮乏。加之锌元素在土壤中与磷元素有拮抗作用,西一镇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较高,普遍在20mg/kg以上,超过10~20mg/kg的适宜含量,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对锌元素的吸收。本次试验采用的锌肥为康朴悬浮锌,在晴天傍晚兑水喷施,由于气温较高,部分锌肥可能在水分蒸发完毕后仍未被烟株吸收,部分肥料可能随溶液浸入土壤,造成肥料流失,达不到试验效果。整体来看,处理9在主要农艺性状上表现适宜,在病害调查中表现出低发病率、低病情指数,生育期一致,在产量、产值上表现较好,为最佳处理。
参考文献
[1]李明德,肖汉乾,余崇祥,等.湖南烟区土壤中、微量元素状况及施肥效应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5(1):25-27.
[2]陶晓秋,夏林,黄玫.四川省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评价及施肥探讨[J].烟草科技,2003(11):43-45.
[3]丁伟.贵州植烟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状况与微肥施用[J].烟草科技,2002,11:35-38.
[4]潘文杰,SimonX.Yang,唐远驹,等.烤烟锌含量的预测模型研究[C].中国烟草学会2006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5]陶晓秋.四川西南烟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评价[J].土壤,2004,36(4):438-441.
[6]陈江华,刘建利,龙怀玉,等.中国烟叶矿质营养及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特征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04,10(5):20 -27.
[7]胡国松,杨林波,魏巍,等.海拔高度、品种和某些栽培措施对烤烟香吃味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3(3):9-13.
[8]王晖,邢小军,许自成.攀西烟区紫色土pH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分析[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6):19-22.
[9]李春俭.高级植物营养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68-71.
[10]李酉开.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1]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9-56.
[12]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云南省土壤肥料测试中心.云南烟草中微肥营养与土坡管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527-534.
[13]陈江华,李志宏,刘建利,等.全国主要烟区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评价.中国烟草学报,2004,10(3):14-18.
[14]曹志洪.优质烤烟生产的土壤与施肥[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5]胡国松,郑伟,王展东,等.烤烟营养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1-61.
[16]查录云,郑劲民,谢德平,等.硫与烤烟质相关性试验研究[J].烟草科技,1993(4):40-42.
[17]王照林,张晓海,王平华,等.烤烟对硫素的田间吸收利用规律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19(l):105-112.
[18]许自成,王林,肖汉乾.湖南烟区烤烟锌含量与土壤有效锌的分布特点及关系分析[J].生态环境,2007,l6(1):180-185.
[19]刘国顺.烟草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0]周毓华.微肥施用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0(4):29-31.
[21]常青,殷中意,李宏,等.重庆市郊土壤中锌的调查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l(3):226-228.
[22]刘国顺,习向银,时向东.锌对烤烟漂浮育苗中烟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36(1):l8-22.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83—03
[第一作者简介]刘占柱,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吉林长春 130118)
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建立在普通基础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专业作为一种建制,一种知识生产、传播与分配制度,一种人才培养与管理的制度,规定着知识范围的边界、教育资源的分配、人力资源的结构与流向,反映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种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根本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步伐,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体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紧迫任务。
一、地方农业院校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专业布局不合理。2002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为了支撑招生规模,各高校急于增设新专业,部分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多数原来的以农为主的单科性院校逐步向多科性或综合方向发展,专业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存在功利主义办学倾向,不考虑办学条件,只追求种类多、规模大,专业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专业结构趋同现象和专业布局不合理现象。一些专业招生规模过大而另一些专业招生规模过小,毕业生既供大于求又不能满足需要,造成了人才培养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浪费、结构性失业共存的现象。
2.专业特色不突出。多数农业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缺乏特色,定位不明,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差别甚微,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人才规格趋同。多数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研究方向偏多、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导致研究资源分散,特色不够鲜明,与国家和各省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逐渐丧失原有的发展优势、特色和在同一领域的影响力。
3.专业内涵不完善。一些农业高校只重视专业设置,不重视专业建设,或者是只求改名,新瓶装老酒,与专业调整的方向南辕北辙。农业高等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很多专业水平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许多学科专业,尤其是新兴学科专业,只解决了“有”和填补空白的问题,基本谈不上提高质量和水平。这不仅表现在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建设上,也表现在课程教材、师资、教学模式等的完善上。不少农业高校教师过分重视理论教育和知识传授,忽视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封闭于学校、课堂和教室。对前沿问题关注少、基础理论陈旧、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教育观念保守、教学内容狭窄空洞、教学方法封闭死板、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不合理、培养模式单一等,这些都是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共性问题。
4.专业建设经费不足。一些专业仪器设备老化陈旧,高精尖仪器设备少,缺乏多功能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实验室面积不足,缺少学生实践、学习、交流场所。实验条件以及图书资料欠缺,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少、不配套、共享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专业建设需求,严重影响了专业发展。
5.专业审批不严格。许多新增专业不经充分论证。不考虑资源盲目上马、“一哄而起”,使这些专业在师资、设备、场地、用房等方面出现严重短缺不足,很多学校出现一套人马办两个专业现象,甚至有一个教师办一个专业的现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6.人才培养机制不灵活。不少农业院校按统一的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与专业对应的有专业教研室、专业实验室和固定的专业教师,学生经录取后一般固定在某个专业学习,没有选择专业、课程、教师的权力。在这种机制下,农业高校难以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我调节机制,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脱节的情况时常出现。专业的存在与否跟该专业教师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学校对一些传统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非常困难,甚至出现因人设专业的怪现象。教师不愁没书教,安于现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缺乏动力。同一学校内院与院、系与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分割,使资源重复配置,难以共享,制约了跨院系、跨学科的专业发展,使学科专业难以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要。专业固化制约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限制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造成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脱节,这种专业设置体制已远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二、专业结构调整对策
1.确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农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应当遵循以下原则: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与层次,形成与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充分考虑毕业生就业因素和办学资源的有限性,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主动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坚持优先发展优势专业以及体现学校特色的专业,大力发展面向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适应我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立足于加强传统专业的改革和改造,鼓励充分利用现有学科和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建立有交叉学科的专业,体现其专业发展的综合性和先进性。
2.科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群与地方农业经济产业链形成良好对接。地方农业院校应按照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依托纯农专业生产技术向农业产前、产后拓展延伸,构建与农村产业调整相适应的专业群。在改造老专业,培植其新的增长点,提高传统专业活力的基础上,改变原来的单纯面向农业生产技术培养人才的状况,将专业设置向农业生产链条的前后双向延伸。要依托本省资源优势,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大力培植涉农专业,面向区域发展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如古林农业大学可以围绕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及长白山区域特产资源、黄金玉米带的优势和西部荒漠化治理的实际,着力打造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预防兽医学、食品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植物病理学、土壤学、果树学、作物遗传育种、植物营养学、中药学、应用化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等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并针对吉林省支柱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学科研究方向,在作物优质高产栽培、动物比较营养学、生物技术育种、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菌物研究与开发、长白山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土壤改良培肥、玉米大豆和畜产品深加工、生物防治、中药现代化、动物生产及疫病防治、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选育与快繁、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等方面的特色更加明显,优势更加突出,可以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3.完善专业论证与评估制度,保证专业设置和建设的科学性。设立专业建设指导与评估组织机构,对专业设置严格把关,科学规划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体系,要拓宽本科专业口径、扩大々业基础,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相同的专业应尽可能合并,增强学生适应性。完善评估制度,要定期对学校专业进行评估,尤其是新建专业,对达不到标准的要限期整改,停招直至撤销,形成专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同时,检查和诊断专业建设的不足之处,明确投人方向,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4.遴选专业带头人,保证专业建设有专人负责。每个专业设立专业带头人,明确其岗位职责,给予其应有的权力与利益。专业带头人的职责包括:全面负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组织制定和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努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能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服务面向进行准确定位,负责组织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按要求配备学生指导教师;组织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研,了解毕业生就业及工作情况,为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积极组织开展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教学管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负责制定和落实本专业师资队伍培养计划;负责组织本专业的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制定专业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计划,负责学生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积极组织本专业学生的入学专业教育、选课指导、考研咨询、就业教育与指导;每年总结其履行职责情况,提出下一年的专业建设计划。
5.加强政府对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克服专业“同质化”倾向。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限制学校规模扩张和贪大求全的强烈冲动,对一些学校片面强调专业设置的自,盲目发展热门或投入少的新学科专业的做法加以引导和协调,解决政府宏观调控与学校局部利益的矛盾问题。要求学校在新专业设置前必须召开由教育厅、行业协会、相关用人单位参加的人才需求与办学条件论证会,对拟增设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社会需求、学校办学条件和现有学科支撑等进行充分的论证,使设置的专业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克服“同质化”现象。要求学校减少盲目性,加强民主、科学决策,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热门专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
6.打破专业固化,建立以课程组合为特征的专业教育模式。各农业院校应打破专业固化,建立课程组合专业教育模式。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构建各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设立大专业平台、建立模块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确定各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专业所必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规定专业的核心和主干课程以及其他必要的教学环节,扩大选修课的比例,通过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三个平台课程的科学设置,促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突出核心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努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生根据学校的规定和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通过对专业方向和模块进行选择和组合达到不同的专业教育要求,甚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新专业,这就达到了以学生为本,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出发点,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
7.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体系。各地方农业院校应加强专业建设,发挥本校优势,办出特色,努力形成特色优势专业与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对接。为优势和特色专业制定优惠政策,通过稳定、培养和引进等措施,使人才队伍的实力大幅提升,增加资金投入,对重点优势学科专业强化硬件设施配置,增强这些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如吉林农业大学针对吉林省建设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北方特产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的农业经济特色,对一些相关的省部级重点学科车和优势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每次进行专业调整和增设新专业时,都充分地考虑到学校资源的共亭和整体办学效益的提高,使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与资源配置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科学、协调的关系。使新办专业所需的资源与其他一些已有专业可实现高度共享,这样既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功能,又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效率,取得了较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32-02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高校实践教学,是指为了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在高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各门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一类课程[1]。实践教学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的各种实践环节,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包括课程设计、实验、毕业论文设计、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2]。
《农业生产实习》是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必修课之一。作为重要实践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及实践可使学生掌握农业中玉米栽培的整个环节,重点了解种植前土地的整理、翻地、起垄、播种方法、种肥的选择和施用、间苗、除草、中耕、追肥、收获记产、考种等农业生产环节,使学生将课本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亲自动手操作,掌握最基本的农作物种植、管理等方法,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针对此实习课程的开设,各大院校差异较大。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实践环节中仅仅设置了两门专业实习:资源环境野外大实习和专业认识实习。两门课虽然包含了所有农资专业所涉及的专业课实习,但实习周数为4周,时间略短,难以覆盖所有专业课所学知识。纵观其他高校,如西北农林、华中农业大学等,他们多数将专业课程实习整合在一起,却没有专门的《农业生产实习》实践课程。
《农业生产实习》实践课为沈阳农业大学农资专业自主设置的实习课程,此课程主要针对玉米种植整个环节进行系统讲解和动手操作。可以说本校开设的实践课针对性较强,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玉米栽培过程,掌握农事操作的基本方法,明确农业生产中计产的方法。目前国内各农业高校尽管实习课程开设的门类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实习多为“坐车前往―下车参观―坐车回校”模式,总体上学生实习热情不高,体会不到实习的意义。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教学的改革,一直是高校教育者探索的课题。在众多建议和措施中,实习教学中增加学生亲自参与机会、提高学生主动性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多所大专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已经对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增强创新能力,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对理论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总体上变化不大,效果甚微。因此,如何更合理的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成为目前至关重要的课题。
本文针对目前农业生产实习的现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教学工作情况,从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如何建立科学的、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以致用,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实践者。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混乱化”。农业生产实习以往没有固定的课程组和任课教师,主要是由教研室主任随机安排,导致课程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没有建立一支良好的教师团队。我校2008年后才逐步组建了完整的课程组和教师梯队。其次授课教师到国内其他高水平院校进修的机会几乎没有,多年的教学仅局限于本学校,发展较慢。
2.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套路化”。以往实践教学一直延续教师讲解,学生照搬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很难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为被动教学方式。通过近几年与学生交流,学生戏称实践课程为“种地”,只能片面理解实践课程设置的意义,导致学生能力提高幅度不大,教学效果甚微。
3.授课对象实习成果的“大锅饭化”。由于一直以来采用“大锅饭”的方式,所有学生统一进行农业生产实践,导致“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样”现象严重。学生实践热情较低,成果较差。另外,由于没有进行实践任务的细化,导致无法合理评价学生实践成果。
4.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的“单调化”。一直以来农业生产实践考核主要是以最终实习报告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了“重结果,轻实践”。在多年的实习报告评阅中,发现部分同学存在抄袭现象。目前的实践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改革措施
1.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整体实力,建立良好的课程组。选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优秀教师担任实践课的技术指导,以保证实践课程的主导方向不偏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总体规划。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充实实践课程组师资力量。注重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培养,建立定期进修制度,加强实践教师与其他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协作。结合教师科研课题,鼓励教师将自身科研经历和经验传授给本科生。
2.改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具体为:(1)生产资料的购置(种子、化肥等)由教师购买,然后教师将玉米品种、肥料品种等提供给学生,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及结合以往学过的“作物栽培学”、“植物营养学”和“施肥原理与技术”等理论知识,自己设计播种量、施肥量等技术指标,写出计算依据。(2)田间操作的实施――对比操作。每个小组实习操作分为个人实践区和教师指导区。个人实践区针对玉米生产的每个环节(播种除外),各实践(施肥、间苗、除草、追肥、记产、收获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安排。每个环节学生都要自行决定操作方法、所需工具、注意事项等,并写出操作方案。教师指导区为每组对照操作区,由教师讲授,学生进行第二次操作,与个人实践区进行对比,查找错误的地方,撰写对比报告。
3.提高学生的实践主动性――责任制度。改变传统的大锅饭做法,在开学初对不同人员进行分组。每4~5人一组,自由选择。整个专业分成15~20组,每个小组划分不同地块,整个生产实践过程中各小组只负责自己地块的各项工作,做到“分田到户,责任到人”。开展生产评比活动,每个小组间所采用的材料完全一样,只是管理和操作方法各异。最后针对产量进行评比,分别设置状元、榜眼、探花,对产量最高的前三名进行奖励(奖金和证书)。
4.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现场评分与实践效果相结合。改变单一的实习报告评分机制,建立一套围绕预案的撰写―实践环节执行―各环节实践效果―田间管理―产量等环节评分机制。(1)预案撰写。每个实践环节操作前都要进行预案的撰写,写出实践所需用具(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任课教师根据方案的内容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10%。(2)实践环节的执行及对比报告撰写。针对玉米种植中不同的生产环节,考察每个小组时间安排的是否合理。此部分占总成绩的10%。(3)实践效果。此部分为重点,主要对每个小组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践效果进行考核。例如播种环节,考察播种方法的正确与否、施肥的方式、用量等;间苗环节考察是否有遗漏的苗(即每穴多于1棵)、除草方法、追肥方法和计产方法等。每个环节都要在现场进行评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扣分。无差错不扣分,出现1处错误扣除1~2分。此部分占总成绩40%。(4)计产方法和产量高低评比。在实践最后环节考察每个小组采取的产量计算方法是否正确与产量的高低。而不同小组间产量的高低也决定整个实践环节的。此部分占总成绩的30%。(5)田间管理及实习报告的撰写。此部分考察学生整个田间管理情况,如杂草等。最后撰写实习报告,此部分占总成绩10%。
四、预期效果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衡量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2]。通过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建立了一套合理、完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操作能力。重点变“填鸭式”为“启发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通过整个实践环节的改革,从而引发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总之,实践教学的改革必将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