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9: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图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因为电子图书灵活的出版形式、多样化的格式等因素,美国面向公共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供应方也较为多元化,主要包括:传统出版商、自出版a公司、新兴的电子图书在线零售商、面向图书馆的电子图书经销商等。在这些性质各异的电子图书供应主体中,传统出版商是商业模式构建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截至目前,尚无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可以被所有出版商或经销商认可。
1.2核心诉求
面对电子图书公共借阅的旺盛需求,电子图书供应方基于各自立场,提出了不同侧重的商业诉求与主张
1.3分析
综合分析表1可以看出,电子图书供应方的诉求虽然大相径庭,但其核心理念却基本一致:既合作,又限制。
1.3.1合作
经过前些年的激烈争执乃至拒绝向公共图书馆开放获取之后,近两年来,通过富有创造性的举措探索电子图书公共借阅的操作方式和服务空间,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电子图书供应方的共识。尤其是2012年下半年,企鹅推出电子图书借阅尝试,Smashwords推出借阅项目,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作为电子图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机构用户的商业价值日益受到电子图书供应方的重视。
1.3.2限制
当前面向公共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各有侧重,究其本质,都是为了限制图书馆对电子图书的利用。这种限制主要集中在销售和借阅两个方面。①销售限制。在各项因素中,电子图书供应方向公共图书馆开放电子图书获取所附加的限制条件是构建电子图书商业模式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销售限制主要表现在:其一,高定价,以超过零售价2倍甚至3倍的价格向公共图书馆销售;其二,延迟发售,首次出版6个月才可销售;其三,限制借阅次数,对借阅次数进行总数限制,一旦超过了借阅总数,图书馆需再次购买。总体而言,电子图书供应方向公共图书馆出售电子图书的条件要比实体书苛刻许多。定价的虚高对于公共图书馆的预算形成了较大压力;延迟发售则极大限制了畅销图书、热门图书在图书馆的借阅,而这类电子图书正是读者迫切需要的;借阅次数总数限制使得图书馆不可能永久持有图书,而是类似于租借或者订阅。②借阅限制。其一,单用户限制。电子图书的借阅基本上复制了实体书的模式,即一本电子图书只对应一名读者,同时借阅人数取决于复本数。这种单用户限制是所有电子图书供应方共同的诉求,基本上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明确了这一点;其二,借阅范围限制。原本必须局限在图书馆实体范围之内,后扩展为图书馆服务半径内的持证读者都可进行借阅;其三,借阅期限限制。借阅的期限通常限制在14天之内,但对于部分电子图书供应方而言,尚存有可变空间。
2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应对思路
2.1核心诉求
对于电子图书供应方的诸多限制主张,各大公共图书馆也应时而动,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诉求。
2.2分析
面对纷乱复杂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美国公共图书馆采取既妥协又坚持的方针,不断调整借阅主张,以找到新的商业模式与借阅业务之间最合适的平衡点。
2.2.1妥协
通过美国公共图书馆开展电子图书借阅的实践可以看出,图书馆对于单用户限制已经事实上默许。所有的借阅服务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对于电子图书供应方的其他限制,尤其是销售上的限制,公共图书馆被迫暂时接纳,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补偿性方案。其一,关于高定价。公共图书馆可以以高费用采购电子图书,但应允许两个或者多个读者同时借阅;或实施可变定价,意即在高流通阶段采用高定价,流通率变低之后,定价下调。其二,关于延迟销售。延售的电子图书应享受特别折扣,特别热门的图书可考虑额外付费。其三,关于借阅总数限制。可结合“日落”条款,即在持续购买几年之后,即可永久持有。对于不太畅销的图书,如果借阅次数达到总数时,电子图书已经不再公开销售,图书馆应可自动永久持有。
2.3坚持
根据ALA等相关机构的报告,美国公共图书馆界在妥协的同时,在一些问题上也毫不退让。目前,美国公共图书馆认为最重要,且最为紧迫的主张主要有三点:其一,所有公开出版的电子图书均可平等地开放获取,这是电子图书商业模式的基础;其二,需要提供一些选择方案,让图书馆可以像实体书一样实际上拥有电子图书,并相应获得永久访问、转移等相关权利;其三,要求电子图书供应方开放元数据和管理工具,以便于公共图书馆将物理馆藏和流通电子图书馆藏进行系统整合,减少了借阅电子图书所需要的步骤和点击次数,为读者提供可一站式访问的集成服务。
3美国公共图书馆创新探索
在图书馆与电子图书供应方博弈的过程中,美国公共图书馆或是另辟蹊径,探索、实践新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或是理论上提出有利于图书馆的商业模式。
3.1实践案例
科罗拉多州的道格拉斯县图书馆从2011年开始,通过联盟的方式直接与出版方谈判,以25%-45%的折扣价格购买电子图书。一旦购买,图书馆就可拥有永久权利。另外,道格拉斯县图书馆联盟还自主开发了新的系统,将数字内容系统与物理馆藏的目录系统进行了无缝链接。以目前的实践而言,这种商业模式取得了较大成功,加入到这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版社已经达到了17家。道格拉斯县图书馆的创新实践绕过了第三方经销商并开拓了新的供货渠道,比如中小出版商、独立出版人和当地作家等,极大提升了图书馆在电子图书商业模式探索的议价能力与谈判空间,对建立符合图书馆价值观念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
3.2理论模式
美国图书馆界提出的理论模式较多,本文仅选取较具有代表性的6种。在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式中,最多被提及的是建立完全由图书馆主导的、开源的托管平台和借阅系统。这对突破电子图书采购与第三方强制托管的限制具有重要意义。
4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启示
4.1开拓渠道,建构多元电子图书获取途径
由于国内电子图书起步较晚、产业链不完整、用户消费习惯滞后等一系列原因,国内电子图书行业发展缓慢,远不及美国成熟。处于产业末端的公共图书馆在电子图书服务的开拓和进展上也相应滞后。这首先表现在公共图书馆获取电子图书的途径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超星、方正等电子图书经销商。这使得图书馆电子图书品种、数量少,且对经销商依赖过重。参照美国经验,电子图书供应渠道的多元化,不仅有利于电子图书商业模式的发展定型,而且对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借阅服务的拓展和提升也极为重要。就国内实际而言,新兴的电商平台和出版平台是渠道拓展的新方向。目前,图书馆界在新渠道开拓方面已有初步进展,比如处于试运营阶段的当当数字图书馆(主要面向高校和科研机构)、上海图书馆与盛大文学(性质上类似于自出版)合作开展网络文学借阅服务等。公共图书馆可积极跟进探索,拓宽渠道,构建丰富、立体、多元的电子图书获取途径。
4.2积极主动,破除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获取障碍
在面向公共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建构过程中,美国公共图书馆面对争议创新实践,主动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力图在与电子图书供应方的博弈中掌握主动权。因为中美出版管理外环境的差异,再加之国人版权意识的落后,国内出版社对于向公共图书馆开放电子图书获取要比美国态度保守得多。整体而言,出版界对于首次出版图书,尤其是畅销书,基本上是完全拒绝向公共图书馆开放借阅权限。相较于美国同行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积极争取,国内图书馆界显得较为被动。国内图书馆可吸取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经验,主动出击,积极解决电子图书内容滞后这一关键问题。其一,要积极建立与出版方的直接对话机制,通过反复对话/谈判的形式,不断摸索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底线;其二,要主动发声,表达公共图书馆在电子图书方面的诉求,主动设计兼顾出版方利益的电子图书借阅规则,打消出版方的顾虑,争取出版方向公共图书馆开放首次出版电子图书的获取;其三,创新实践,探索摸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
(1)纸质图书根据其内容的多少,其所占的实际空间大小不同,一些大部头的图书占地大,不便于随身携带。同时,对保存、管理的要求较多,需要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支撑和保障。
(2)电子图书所占据的是虚拟空间,即一个电子阅读工具上能够储存数以千计的图书资料,具有占地小、存贮量大、携带方便等优点。在保存管理方面,人们只需要保证硬盘等存储器的安全即可。
2、阅读条件方面
(1)纸质图书只需要适当的光线即可进行随时随地的阅读。
(2)电子图书在阅读时首先必须要有相匹配的的电子阅览工具,包括电脑、手机、掌上阅读器等。同时,读者还要确保其工具的电源供给以及自身对这些设备在操作步骤、网络知识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
3、检索查阅方面
(1)纸质图书在进行检索查阅时必须进行逐本翻阅,虽然目前大部分图书馆都配备了电子检索系统,但只能显示书名和简要,读者要想了解全文内容,还是要进行实本阅读,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2)电子图书由于其存在形式同电子数据库统一,因此读者在进行检索时,能够迅速的从海量的电子图书库中准确调阅出图书,并进行全文的查阅,方便快捷,极大的缩短了图书检索查阅的时间。
4、身心舒适度方面
(1)纸质图书在阅读时需要柔和、明亮的光线,读者通过近距离的感受书页质地以及油墨香味,充分的融入到温馨、惬意的阅读氛围中去,能够同文章产生快速、高度的共鸣,使其在精神上得到巨大的满足。同时,由于阅读时的光线适度、环境幽静,不会使读者在阅读时因外界因素产生不舒服等状态。
(2)电子图书的阅读必须借助电脑、手机等电子阅读器才能实现,而由于人们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其屏光、分辨率、电磁辐射等会对患者的眼睛和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引起眼睛的疲劳、流泪等反应,加速读者近视速度和程度,从而降低了读者在阅读时的舒适度。
5、资源共享方面
(1)纸质图书在资源共享上的程度不高,这主要是受到地域、复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共享范围一般为联合编目、协调采购、馆际互借等。
(2)电子图书通过互联网络,能够实现较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其共享的范围包括有文献传递、检索、存储等等。
二、基于读者服务的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合理利用对策
1、加强对读书群体的拓展
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利用社会媒体的宣传,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的阅读兴趣和方向,积极转变当前的社会阅读风气,使其阅读目的从“功利性”逐渐扩大到“人文性”、“社科性”等方面,从而平衡图书出版、销售的格局。同时,还要积极的宣传电子图书的优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网络图书,从而提高网络书籍的出版和销售水平。
2、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再加上信息网络的全面普及,使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在进行图书阅读时更多的是选择电子图书,导致去图书馆阅读的人数下降,从而造成图书馆实际利用率和社会效益的降低。因此,图书馆必须积极的转变管理观念,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使人们愿意花时间来馆阅读。同时,还要积极地完善馆内电子图书的设置,开设专门的电子阅览室,并配备好完善的互联网络系统,从而更好的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服务需求。3、加强实体出版与网络出版的双赢国家要根据当前社会需求形势,不断的对传统纸质出版社进行改革和优化,通过积极引进现代化的管理、设计、发行等模式,不断提高纸质图书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还要积极发展网络出版,建立健全网络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完善网络图书的销售模式,从而实现实体出版与网络出版的双赢。
该模式采用典型的B2B商业模式。代表如Net-Library公司携美国国内众多出版社提供12万余种电子书,向全球8000家图书馆提供服务,其中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在内的众多世界名牌大学的图书馆。提供的电子图书由图书馆购买,读者访问图书馆指定的网页即可阅读。图书馆可以指定购买哪一本书及其复本量。购买的每一个复本在同一时间之内只能供一个读者阅读。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把图书借出(Check-out),读完后再还回(Check-in);如果超过规定时间没有还回,系统会自动将图书还回;如果读者需要继续阅读并且此时没有其他读者借阅,可以重新借出该书。
2.面向个人的模式。
该模式采用典型的B2C模式。代表如Overdrive公司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个人读者可以直接到公司网站上选择喜欢的电子图书,并通过信用卡支付购买图书的费用,购买的电子图书只能在指定设备上阅读。此外,微软公司也是电子书的技术提供商,提供的电子书阅读器称为微软阅读器(MicrosoftReader),为个人读者提供服务。
3.混合模式。
该模式采用B2C和B2B混合的方式。面向个人读者和数字图书馆提供电子图书借阅服务,如Libwise和Overdrive公司。除上述面向个人用户的服务,Over-drive公司于2002年推出数字图书馆服务,使用AdobeContentServer、MicrosoftDAS等电子图书版权保护系统,支持电子图书借、还操作服务。Libwise使用专利技术,支持复本控制模式。与国际上电子图书出版现状相比,国内电子图书出版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如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的方正阿帕比(Apabi)电子图书系统同时支持对个人和对图书馆按“本”销售电子书。目前,全国约有400多家出版社和方正合作进行电子书的出版,出版正版电子图书20多万种。
二、电子图书出版模式新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电子图书出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用户可以在网上电子书店购买电子图书,或在图书馆借阅电子图书;用户对于短版书和断版书等提出了新的需求,按需印刷出版、即时发行等出版模式于是应运而生。
1.按需印刷(on-demandprinting)。
指按照用户要求直接将所需资料的文件数据进行数码印刷、装订,又称“即时印刷”和“闪电印刷”。按需印刷能满足零库存、即时出书和可选个性印书及印刷品一步到位的要求。按需印刷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读者购买图书以后才通过快印店进行印刷。为了保证出版社利益,需要解决版权保护的难点。用于印刷的电子图书文件应得到保护。数码快印店不能随便拷贝,快印店印刷图书需要得到授权,印刷的册数要有公正的计数机制,以便与出版社进行结算。按需印刷系统还要解决的难点是,通过流程管理科学地控制对从接收订单到快印店印刷的全过程,使数码印刷机能够直接输出装订好的、符合要求的图书。
2.即时发行模式。
电子图书的即时发行需要打通电子图书产业链出版、版权保护、发行、网络销售、电子图书信息服务等各环节,实现快速、顺畅的电子图书即时发行流程。电子图书从内容策划、定稿、发行、销售,直到最终送到读者手中阅读,期间需要很多工序。快速、安全、准确、批量地、传递电子图书是实现即时发行的技术难点。
三、电子图书出版中的版权保护
版权保护是电子图书出版发行面临的核心问题,涉及法律机制、技术保护措施、标准化等层面。通常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法如下。以法律为手段的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法。我国与数字化作品相关的主要版权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权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国际上与数字化作品相关的版权法规中较著名的有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DigitalMillenniumCopyrightAct,DMCA)、欧盟《关于协调信息社会版权与相关权利的指令》等。这些法律法规为电子图书的版权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采用技术措施的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法。国际上许多著名计算机公司和研究机构都在进行数字权利保护系统(DigitalRightsManagement,DRM)的开发并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著名的有Intertrust的DigiBox和RightsSystem、微软的WMRM、IBM的EMMS、苹果公司的iTunes等。目前的版权保护技术主要采用加密、数字权利描述、许可认证、数字水印等实现版权控制下的浏览、借阅和拷贝等使用权限。
1 图着色问题的分类
1.1 回溯法
回溯法是一种系统地搜索问题解的搜索算法。它在包含问题的所有解的解空间树中,按照深度优先的策略,从根结点出发搜索解空间树。算法搜索至解空间树的任一结点时,总是先判断该结点是否肯定不包含问题的解。如果肯定不包含,则跳过对以该结点为根的子树的系统搜索,逐层向其祖先结点回溯。否则,进入该子树,继续按深度优先的策略进行搜索。
用回溯法解题的一般步骤:
(1)描述解的形式,定义一个解空间,它包含问题的所有解。
(2)构造状态空间树。
(3)构造约束函数(用于杀死节点)。
1.2 贪心算法
贪心算法(又称贪婪算法)是指,在对问题求解时,总是做出在当前看来是最好的选择。不从整体最优上加以考虑,他所做出的仅是在某种意义上的局部最优解。贪心算法不是对所有问题都能得到整体最优解,但对一些问题它能产生整体最优解或者是整体最优解的近似解。
贪心算法没有固定的算法框架,算法设计的关键是贪婪策略的选择。一定要注意,选择的贪婪策略要具有无后向性,即某阶段状态一旦确定以后,不受这个状态以后的策略影响,也就是说某个状态以后的过程不会影响以前的状态,只与当前状态有关,也称为这种特性为无后效性。因此,适应用贪婪策略解决的问题类型较少,对所采用的贪婪策略一定要仔细分析其是否满足无后效性。
图的着色问题是由地图的着色问题引申而来的:用m种颜色为地图着色,使得地图上的每一个区域着一种颜色,且相邻区域颜色不同。
2 问题处理
如果把每一个区域收缩为一个顶点,把相邻两个区域用一条边相连接,就可以把一个区域图抽象为一个平面图。
2.1 回溯法思想
回溯法有“通用解题法”之称,是一种比穷举“聪明”的搜索技术,在搜索过程中动态地产生问题的解空间,系统地搜索问题的所有解。当搜索到解空间树的任一结点时,判断该结点是否包含问题的解。如果该结点肯定不包含,则“见壁回头”,跳过以该结点为根的子树的搜索,逐层向其祖先结点回溯,可大大缩减无效操作,提高搜索效率。因此,结合具体案例的实际设计合适的回溯点是应用回溯法的关键所在。值得注意的是,递归具有回溯的功能,很多问题应用递归回溯可探索出问题的所有解。
2.2 贪心算法思想
贪心算法的思想是首先用第一种颜色对图中尽可能多的顶点着色,然后用第二种颜色对余下的顶点中尽可能多的顶点着色;如此等等,直到把所有的顶点都着完色。当用一种新颜色对余下的顶点着色时,我们采取下列步骤:
(1)选取某个未着色的顶点,并且用新颜色对它着色。
(2)扫描所有未着色的顶点集,对其中的每个顶点,确定它是否与已着新颜色的任何顶点相邻。若不相邻,则用新颜色对它着色。
首先把所有顶点的颜色初始化为0,然后依次为每个顶点着色。如果其中i个顶点已经着色,并且相邻两个顶点的颜色都不一样,就称当前的着色是有效的局部着色;否则,就称为无效的着色。如果由根节点到当前节点路径上的着色,对应于一个有效着色,并且路径的长度小于n,那么相应的着色是有效的局部着色。这时,就从当前节点出发,继续探索它的儿子节点,并把儿子结点标记为当前结点。在另一方面,如果在相应路径上搜索不到有效的着色,就把当前结点标记为死结点,并把控制转移去搜索对应于另一种颜色的兄弟结点。如果对所有m个兄弟结点,都搜索不到一种有效的着色,就回溯到它的父亲结点,并把父亲结点标记为死结点,转移去搜索父亲结点的兄弟结点。这种搜索过程一直进行,直到根结点变为死结点,或者搜索路径长度等于n,并找到了一个有效的着色为止。
图的m色优化问题:给定无向连通图G,为图G的各顶点着色, 使图中任2邻接点着不同颜色,问最少需要几种颜色。所需的最少颜色的数目m称为该图的色数。
4 色定理的应用
在一个平面或球面上的任何地图能够只用4种颜色来着色使得相邻的国家在地图上着有不同颜色,任意图的着色,采用的是Welch Powell法。
这次实验主要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图着色问题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分别用回溯法及贪心法。
用回溯法求图着色的时候,固定了数组的长度及颜色。按一下回车就可以出结果了,再利用空余的时间我想再去扩充,变成键盘输入。
用贪心法求图着色的时候,我输入一个值就变成了这个值的倍数为2。没有确定颜色,这比用回溯法求图着色占有优势一些。
参考文献
[1]吴昊等.ACM程序设计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黄同成.程序设计基础教程(C语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3]黄同成,黄磊.程序设计实践教程(C语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摘要:本文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分析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实体空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进行旧馆空间再造的必要性、定位和目标。探讨如何通过图书馆空间再造和服务创新,助力职业院校的“双高”建设。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双高”建设;空间再造
1空间再造背景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就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的总体要求、改革发展任务和组织实施作了部署。这是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又一关于职业教育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职业院校的“双高”建设,离不开图书馆为其提供专业化优质的服务来支撑。为适应这一趋势,图书馆将以此为契机,结合本校的发展规划情况,在图书馆在现有空间基础上进行空间再造,以满足学校发展和读者对空间服务的需求。图书馆空间再造是指点、线、面、层、体的多维立交,建立在实体与虚拟、环境与资源、技术与服务、学习与交流、休闲与体验基础之上的综合体系和创新过程。
当前,有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资源结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图书馆服务发展遇到了瓶颈。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图书馆如何通过空间再造和服务创新,使空间功能合理化、馆藏资源配置优化,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打破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为建设高水平院校和专业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对高职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必要性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2图书馆再造的必要性
2.1学校发展的需要
“双高计划”的总体目标提出,列入“双高计划”的院校在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水平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手段,而专业特色建设需要图书馆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建设符合专业特色发展需求的数据库、主题空间、共享空间等。这促使图书馆在空间服务上转型和升级,而图书馆原有的空间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所以图书馆再造也是大势所趋。
2.2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今天图书馆空间发展面临着结构化的新态势,空间服务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服务之一。空间再造对图书馆空间功能的优化、馆藏资源的整合、利用和服务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拓宽图书馆的服务途径,也改变了图书馆与读者的交流方式,转变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可见,空间再造不但符合学校的“双高”建设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升级。
3高职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部分院校已经完成了不同程度的空间再造。如笔者所在的广东省,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再造完成,还有一部分院校的空间再造正在规划中,包括笔者所在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一下简称“番职图书馆”)始建于1995年,2010年图书馆开始扩建,扩建后总面积达到3.09万平方米,楼高6层。其中5个楼层设有6个书库、4个阅览室、一个自修室,一个服务台大厅,在三楼到五楼的大厅和书库里的一些区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空间功能不够合理。图书馆空间区域划分如书库、自修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等,虽然方便图书馆管理,但由于空间过大,采光效果不理想,整个空间给人幽深刻板的感觉,缺少人文关怀。同在一层的书库、自修室、阅览室等没有间隔开来,造成工作人员和读者容易互相干扰。二是资源结构不合理。高职图书馆的馆藏相对较少,传统的馆藏资源比较陈旧,文献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为读者提供的便捷数字服务能力低下,网络及相关数据平台的建设达不到发展要求。高职图书馆空间再造升级,不仅是适应学校“双高”建设的发展要求,也是对读者空间服务需求变化的一种积极反应。
4高职图书馆实体空间再造的探索
4.1高职图书馆空间再造原则和目标定位
(1)空间再造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设计理念,遵循科学、共享、互动、舒适、便捷的原则来规划和设计空间结构。充分结合“双高计划”的总体要求,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服务保障,同时也保证空间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空间再造的目标。
建什么样的的空间模式?高职图书馆应该做好空间再造的顶层设计,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专业的需要,从理念和制度、实体与虚拟、资源与服务、文化与技术层面,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设计和规划。将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智慧空间的有机结合,能让读者感受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来的全新的体验。
4.2改造设计构想
(1)空间功能划分。一是空间功能细化。如将书库、自修室、电子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等混合搭配,将图书馆主要分成小组討论区、安静区、无声区、多媒体区、共享空间等区域,把一个库室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再把内部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用软隔断,自然过渡不同区域,以满足不同读者个性化需求。二是动和静分开,如工作人员工作区域和读者阅读区分开,这样方便工作人员整理书籍,避免干扰读者。三是灯光与自然光结合。有些区域采用自然光和灯光结合,既可以节能环保,又可以保持空间通透性。例如番职图书馆,可以在三楼、四楼、五楼的采光井周边的区域,选择其中一层改造成报刊阅读区。第一,该区域属于开放空间,方便读者获取;第二,一般读者阅读报刊的时间不长,走动频繁。第三,采光效果好,布上绿植和沙发,打造“阳光阅读”。
(2)优化资源。
资源是图书馆再造空间的基础。传统的资源类型不多和数量不足,利用率低下。解决这个问题要从资源的结构上调整,不断地丰富资源类型,包括信息资源,优化资源结构。在空间的文献资源配置时既抓文献数量又抓文献质量,避免资源浪费,实现合理化配置馆藏,进行有效的服务供给、精准的服务供给。
(3)加快信息化建设。
空间服务的关键是信息服务。图书馆应该重视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空间和环境带来的变革,建设开放共享、科教融合,自主学习的高度智能化的智慧空间,满足各种学习、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双高计划”提出,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这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加快信息化建设,空间再造后信息空间服务将成为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新模式。
5结束语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是服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学校高水平及专业特色发展中不可缺少。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不仅是内饰环境,而且要以图书馆空间、资源为基础,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改造成一个以信息、学习、交流、休闲的服务空间。图书馆在空间再造过程中要以实用性、技术性与职业性为导向,在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发展中发挥作用。
图书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教学同步的路径分析论文
摘要:图书馆是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图书馆管理跟不上现代教育教学的步伐,需要制定图书馆管理与教学同步的策略,围绕教育教学发挥图书馆的服务职能营造浓郁的阅读情景,吸引学生自主阅读;持续不断更新图书,提高优质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教学同步;路径
0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互联网事业也有了较快发展。互联网技术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校图书馆作为相关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发展模式也应紧跟时展的潮流。在当前网络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与发展也要与时俱进,采用信息化的管理与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信息模式将图书馆现有的资源和相关学生信息进行整合,以达到提升高校图书馆相关工作效率的目的。
1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教学同步的意义
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在现阶段未全部对社会开放,仍然处在相对封闭的模式,其面向人群仍是高校师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图书资源的浪费。并且在众多高校之间,图书馆资料不互通,导致目前高校图书馆相关资源的极大浪费。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加快了相关图书资源和信息的流通速度,网上图书馆和资料库成了众高校的必争之处。从经费角度来看,现阶段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资料大多以纸质版图书和文献为主,但极易造成损毁和老化。
2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的方向
2.1专业化
特色馆藏资源的专业化、针对性,是学科服务的基本要求。高校内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或院系,进行对口的特色馆藏资源的采访、流通以及读者反馈服务。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的采访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对口院系的相关知识,甚至针对对口院系不同专业的相关知识,使得特色馆藏资源的采访工作高度专业化、针对性,满足不同学科或专业的不同需求。
2.2层次化
高校读者这个群体包括各类师生员工,因此,学科服务也需要满足各类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不同学科有不同的需求,即使同一学科也包括教师、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等不同种类的读者,甚至同一种类的读者群,因研究方向、需求和个人兴趣的不同,对于特色资源馆藏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2.3时效性
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的热点和前沿,应是学科服务始终追随的方向,特色馆藏资源必须实时的跟随学科、专业发展的脚步。因此,特色馆藏资源的采访、流通和反馈也应顺应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随时关注学科发展动态、新书的等等,实时更新特色馆藏资源,为读者提供最新、最前沿的学科信息和知识。
3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教学同步的路径
3.1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由于受到原有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的影响,现阶段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化管理模式的服务水平较低,很難满足高校师生对于图书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要想有效提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首先就要从服务的角度出发,持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切实从师生的需求角度出发,不断转变和创新原有的管理服务理念,形成以高校师生为中心的管理和服务理念,不断简化相关借阅和不必要手续的办理过程,切实做到为师生提供最为方便、快捷的服务。其次,相关高校图书馆要加速整个图书馆的信息化进程,通过实时的信息化数据实现图书动态的实时监控,并将相关图书信息及时反馈给高校师生,方便高校师生对相关资料的查阅。
3.2建设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源
校图书馆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最基础性的作用,但单一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不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师生对于专业化资料的需求,而专业化资料的相对缺失和相关服务水平的不足,就直接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因此,要想有效促进高校师生专业水准的不断提升,就要不断强化高校间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致力于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整合提升相关专业学科信息,不断更新高校信息资源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阶段条件下的网络环境,不断促进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
3.3高校图书馆变更模式
Abstract:Haveintroducedthattheoperationimagetransfersapplicationinworkinginhospitalmedicaltreatmentandtheirprinciplemainly.
Keywords:Operationimagetransmission,standardandagreementthattheimagetransfers,MPEG-4heightislimpidlookatamessage
马鞍山市中心医院是三级医院,其骨科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相关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十分频繁,手术观摩和指导是交流的重要内容,手术室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在现场开展这些活动。采用图像传输系统,将手术图像传到观摩会议室来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骨科手术属于高精密、高难度手术,对于传输的图像清晰度要求非常高,传统的会议电视系统提供的图像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经过多次演示和实际检验,发现采用DVISION的基于IP网络的MPEG-4高清晰会议电视终端和多点控制单元(MCU),可提供高质量手术图像的远程传输。
1图像传输的概述
医院图像传输是现代电信技术在医疗系统的应用,综合了异步传输模式(ATM)、电视、快速以太网和计算机技术的优点,实现图像、声音、数据的高速宽带传输,具有双向的功能。既有可视电话的双向性,又有现场直播的时效性,且容量大、清晰度高。
医院手术图像传输系统有以下功能:手术室的教授通过该设备进行双向交流;一般的学生或医生,可以在资料室通过设备终端进行手术观摩;可进行手术图像的传输和过程监视;主要设备可作为多点控制用;存储服务器可以对视音频码流进行数字存储,存储功能使保存、回放、剪辑和VCD/DVD制作轻易实现。
2图像传输系统的结构
手术直播特指专家于特定会议室实时观看手术过程,给予手术医生实时指导,同医生就手术情况进行实时交流、讨论和研究的双向交互式视频会议系统。本方案中我院采用了三套终端(其中一套是只接收终端),一台MCU,一台存储服务器。设备汇接在网络交换机上,通过医院的快速以太网的千兆光纤实现互通。
手术室终端视频源包括:PELCO球型摄像头和显微镜,并汇接在1台视频切换矩阵上。PELCO球型摄像头可以水平方向360度旋转,垂直方向90度旋转,放置在手术室的顶角处,摄入角度可以覆盖整个手术室,观察宏观景物活动,也可以进行远端遥控。摄像机是通过无影灯的专用孔中观察,不但可以看到手术部位的手术图像。还可以远程遥控手术室摄像机的切换、摇移、拉伸、聚焦等,可以看到各种仪器的数据、主刀医生的画面、手术全景等画面,并掌握全面情况。而无线麦克风则可放置在医生身上,以便于和远端进行交流。传统远程医疗设备不能提供高清晰的手术画面,只能进行远程的会诊和交流,高清晰会议电视系统应用于远程医疗,不但可以进行一般的会诊和交流,同时可以提供高清晰的手术画面和显微画面。通过采用MPEG-4的4M码流,其高品质的图像,使显微镜下的组织结构也清晰无比。MPEG-4编码器可实现每秒约48000个宏块的吞吐率,提供了对两个逐行SDTV(720×480,60fps)视频流或14个CIF分辨率视频流进行解码的足够吞吐率。音频编码采用MPEG-4(AAC),AAC是一种由MPEG-4标准定义的有损音频压缩格式。
数字化高清晰远程医疗系统不但可以提供高清晰的手术画面、高保真的语音和双向实时交流,而且可以将手术过程同步存储在计算机中,便于教学和点播,并可以作为资料文献记录在光盘上。
3手术图像传输功能介绍
3.1高清晰图像在网络中的传输
因为采用MPEG-4编解码,在网络中进行广播级质量的视频交流成为现实。手术室传来的手术动态图像可达352x576像素(1CIF),X光片通过图文展示台可达704x576像素(4CIF),电脑图像可达1024x768像素(XGA)。两台显示设备分辨率自动动态调整,如CIF+4CIF(手术图像和X光片),CIF+XGA(手术图像+PC图像)等。同样,会议室专家亦可将会议室图像和专家提供的参考资料同时显示在手术室的显示设备上。传统的视讯系统绝大多数采用的视频编码方式的图像分辨率(352x288)就不高,从图像本身来讲比传统产品要高。由于MPEG-4算法本身的优势,可以保证高品质的视频回放质量,即使在对视频质量要求极为苛刻的广电行业,MPEG-4也依然可以提供符合要求的广播级图像,这就是为什么MPEG-4会成为事实上的广电数字化标准的原因。医院由于要传输高质量的手术图像,所以对图像清晰度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显微镜下的组织图像,MPEG-4产品能够提供从标准质量图像到专业广播级的图像质量,满足了医院对图像质量的高要求。由于采用了4Mbit/s码率,使显微镜下的组织图像清晰,富有层次感。
3.2实时存储
通过在线存储系统实时将手术全过程图像画面和声音以流媒体格式存储在服务器中,方便术后重新播放,可通过访问存储服务器进行网上的点播或广播,并可制作成资料光盘存档和交流。
3.3双向、实时的教学功能
医院手术室的主刀大夫可以通过图像和声音同监视点或会议室的人员进行讨论和交流,监视点或会议室的人员可以指导手术和随时提问。
3.4强大的视频会议控制中心MCU功能
医院使用的视频会议控制中心(MCU),是能够同时支持H.261、H.263、H.264、MPEG-2、MPEG-4编解码方式的多点控制单元,可以同时支持窄带和宽带终端(384Kbit/s-6Mbit/s),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兼容性。
3.5操作简便
该图像传输系统采用WEB方式的操作界面,功能一目了然,设置方便。成功地应用MPEG-4高清晰远程医疗系统进行手术图像的传输,标志着我院在远程图像传输系统已经进入数字化、高清晰、可视化、实用化阶段。MPEG-4高清晰视讯系统也成为现代远程图像传输系统的标志性产品。
4手术图像传输在医院的应用及发展
手术图像传输系统是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的有效扩展应用。应用于医疗的实时画面的远距离传输,所传输的效果、质量、画面乃至色差都直接与病人的生命及健康密切相关,系统需对其承担的任务负完全医疗和法律责任。因此,为了保证手术直播和远程医疗的效果,系统必须建立在高端视频传输设备之上。
1.1有利于降低数字图书馆的运营成本通过一定的协约支持和系统规划,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与社会化共享服务机制对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进行协调管理和系统规划,有利于集中力量完善和建立数字图书馆业务的协调管理和规划。不仅使数字图书馆的使用经费、物力和人力得到了节约,同时还使社会效益得到了提升[3]。
1.2有利于数字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和资源的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与社会化共享服务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对地区性横向协作中存在的障碍,以及不同层面数字资源的纵向协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优化了信息资源的配置,并使区域内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提升[4]。同时,联盟式的运作方式有利于完善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它所倡导的横向与纵向的优势互补和联合,有利于突破图书馆有形的界限、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部门的联合,将条块分割打破,进一步扩宽管理的视野。
2资源共享理念下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存在的弊端
数据库合作、数字馆藏和现实馆藏,是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所蕴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供读者借阅的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藏书,即为现实馆藏。而图书馆自有现实馆藏文献资料的数值化版本,既为数字馆藏。对第三方数据提供商提供的数据库资源进行购买,即为数据库合作[5]。因为图书馆的核心即为馆藏资源,因此,应对馆藏资源进行完整、连贯和系统的丰富,才能将更多优质的数据信息服务提供给用户。而在现实的数字化管理的进程中,对第三方技术支持进行依托,是大多数图书馆所采取的措施。从形式上对数字化进行变革,但却没有综合的考虑图书馆的业务扩展和长期发展。
2.1非标准化软件在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传统图书馆所采用的软件系统有较大的差异。如深大图书馆管理系统、文津图书馆管理体系。而各馆的数据库建设也有着不一致的格式和标准,可谓是各自为政,进而不能共享开发的数据库。因为非标准化的软件设计,造成一系列非标准化问题的出现,如不一致的版权加密形式、数据格式和注册格式等,使系统有较差的转换性、通用性和扩展性,不能真正共享和对接其他的系统[6]。
2.2非标准化数据库一个数字图书馆馆藏无论怎样丰富,也不可能对世界上全部的信息资源进行共有,所以对其它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共享,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多个图书馆间的协同,形成一个整体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互为推动、互为利用和互为补充,并提供网上文献信息服务,才能将文献信息网络的作用充分发挥。例如,美国各个图书馆已经实现了全国书刊资源的网络共享,通过两大联机联合目录系统,既RLIN和OCLC,予以实现。而图书馆数字管理正是拥有标准化的检索格式和标准化的数据库结构,才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共享[7]。
2.3忽视图书馆原有的特色经过数字化改造一些图书馆后,对第三方数据大量购进,以便对馆藏资源进行扩充,希望能形成一种形式上的海量数据,却对图书馆原有的专业特色予以忽略。我们应立足于网络整体,合理的组织和配置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整个国家、地区和全球信息网络中,纳入数字图书馆建设[8]。建立有特色的数字图书馆,开发各馆有特色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
3资源共享理念下构建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措施
3.1构建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原则提升图书馆综合信息服务的供给能力,是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体系的重点工作,而其着眼点,是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统筹协调、立足于全局的角度,秉承健康发展的理念,同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对图书馆数字管理体系进行构建[9]:一是标准化原则。标准化的数据库接口、数据架构和软件结构,利于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体系后续的系统,进一步对工作进行扩展。二是共享原则。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对资源共享信息平台进行搭建,将数据信息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是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三是特色原则。各类图书馆应立足于原有的专业特色,安排专业人员加工和整理专业信息,建成综合信息平台,彰显自我特色。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原则。在资源共享,获取更多数据资源的背景下,我们应杜绝和预防出现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注重对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
3.2建立标准化的体系技术架构建立一个部署快捷、操作方便、技术成熟、信息安全,且容易扩展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是系统设立的目标。在该系统中,客户端不需要对任何软件进行安装,访问时只需要通过浏览器进行,系统管理员可通过互联网,就可在管理平台上进行登录,进而实现各项管理工作,如主页维护、论坛管理、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10]。在系统中的数据模块接口都是采用标准化,如数据管理模块和资源管理模块,便于共享其它图书馆,完成新购的数据库更好的对接其系统,依据既定的执行标准,对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架构,使各个图书馆能够更为简便的共享和增删数据。
3.3现有馆藏资料数字化对原有的缩微文献、视听资料和印刷文献,图书馆都能对原来的面貌进行保存,并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通过互联网为广大用户提供服务。而共享这种数字化资源,不仅快捷方便,还能对珍贵的原版纸质图书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此外,这种共享资源的方式,还可将图书馆藏书数量的限制突破,进而将同一电子版本的资料提供给多个用户使用[11]。而本馆所特有的馆藏资料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对本馆原有的特色进行保持。同时,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馆藏的其他资料还可通过资源共享和多方合作,建成一个全方位的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既相互综合又彰显各自特色[12]。
高校常来外文图书借阅室借阅图书的读者主要是即将毕业的学生、研究生、外语学院的学生、留学生及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由于本科大四学生、研究生毕业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要提供几千字或几万字的外文文献的原文和译文,所以每年第二学期外文借阅室的读者借阅人数猛增,外文图书借阅量也随之增加。从阅读动机来看,来借阅外文图书的读者80%以上是为了做课题或写论文而查阅文献,出于教学和其他需要的读者较少。据相关调查与统计,安徽大学图书馆外文图书借阅室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50人次,其中大部分是来这里阅览的,部分读者借出。
1.2外文文献资源保障率低,难以满足读者需要
外文资源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加入WTO后,原来获权影印刊停止发行,外文原版图书的购置费用较高,对大多数图书馆来说,无论是纸本文献的订购,还是全文数据库的引进,都是一笔经费不小的开支。因此,图书馆只能通过压缩外文文献采购种类和数量来弥补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博、硕士研究生在校招收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图书馆外文图书的主要需求群体。因此,图书馆大幅度压缩外文图书的做法,已很难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另外,图书采购人员在采购挑选外文图书时,对专业核心书籍缺订,或者对多卷书漏订其中某卷,造成图书不成套,也影响藏书质量,减少了外文图书的吸引力。外文图书购买没有连贯性,随意性大,外文资源得不到保障,都影响了师生的阅读和教学科研的需要。
1.3读者外语水平不高,外文资源利用率低
以安徽大学为例,逸夫图书馆现有外文图书9万余册,年均借阅图书2000册,借阅率仅2.2%。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语言障碍,读者在阅读上存在一定的阅读语言困难,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外文图书的利用。除了少部分外语学院的读者能够轻松看懂外文全文文献外,其他一些院系读者外语水平普遍不高,阅读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的状态。尤其是理工科一些科技含量高、理论性强的外文书籍,长期乏有问津,外文文献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此外,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与导读服务工作也是外文文献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
1.4外文文献开发利用程度不够,馆员素质有待提高
外文文献的开发利用是指以外文文献为对象开发文献的各种手段,包括对外文文献进行收藏、整理、分析、加工、综合、浓缩、转换和利用等一系列过程。这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对开发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而目前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人才缺口较大,开发工作一直缺乏系统的、成熟的理论指导。由于没有内行人直接参与,开发工作处于低层次状态,许多极具价值的外文文献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地开发,只能被读者零星地使用,无法获得广泛系统的利用。此外,外文图书借阅室管理人员在业务素质、外语水平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上均需进一步提高,对外文图书进行规范的管理、宣传报道、加工以及深层次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水平都不太高,缺乏二、三次文献开发的能力等,这都直接影响到外文图书的利用。
2外文图书借阅室服务与管理创新措施
评价高校图书馆工作成效,通常要把外文文献利用率作为重要衡量标准,改进和创新高校图书馆外文图书阅览室工作,目的在于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高校图书馆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强外文文献资源建设,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高度重视导读工作,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2.1合理订购外文图书,加强藏书文献资源建设
外文图书采购要突出时效性、连续性,突出倾向于重点学科,提高选书的质量。因此,在订购外文图书前,高校图书馆的采访人员应该对学校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并组织各学院、各专业中的学科专家对外文图书进行筛选,以确保所选外文图书的质量。并且在购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从重点学科和博士点挤出资金购买教学、科研急需的外文图书,尽量保持某些图书的连续性、系统性,使采购的图书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和权威性。在满足各学科、各专业需求的同时,优先保证重点学科、重点用户。只有建设一个有藏书特色、结构合理的外文图书借阅室,才能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在目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加强外文图书藏书资源建设,除纸质文献建设外,还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外文阅览室要建立自己外文图书和书目数据库,积极开发利用网上资源开展馆际互借,实现馆藏外文文献的网上资源共享,建立起馆藏印刷型文献、馆藏数字化文献和网上文献信息三位一体为载体的外文文献资源体系。通过自建和引进一系列重要外文数据库资源,构建出较为完整的外文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网络。
2.2借助特色化服务项目,提高外文图书利用率
由于外文图书价格高,复本少,外借的几率低。要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传统的服务模式和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读者的需求。图书馆要根据外文借阅室的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2.2.1采取措施保证外文图书排架标示明确
在图书分类排架方面,书架标识牌上除了按“中图法”标明分类号外,还应配有揭示图书语种及其图书类目的中文提示,以方便读者轻松、快捷地查找所需图书。
2.2.2允许读者复印所需图书资料
国外大学图书馆阅览室一般都配有复印机,以供读者复印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外文借阅室开展此服务项目。
2.2.3提供辅助阅读的工具
读者在阅读外文图书时因一些不熟悉的生词而难以继续阅读下去,如果外文借阅室同时有外文工具书或装有翻译软件的电脑可以供读者使用,这样会极大的方便读者,提高阅读水平和速度。
2.2.4开展外文视听服务
在外文阅览室开辟视听区,配备几台视听设备和影像学习资料(如外文图书携带视听光盘和磁带),充分利用媒体优势,广泛收藏各类外文视听资料,使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外语语言技能训练相结合,成为集阅读、学习、视听为一体的外语学习场所,供读者学习、交流、讨论。
2.3加强文献资源联合采购和馆际互借服务
外文图书外在装裱、内在的印刷质量十分讲究,图书质量也较高,价格自然不菲,书价通常是国内图书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为了合理使用有限的资金,有效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各高校图书馆应开展资源共享、馆际互借业务。高校图书馆间外文图书采购和利用协调好,互相交流信息,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是大型公共服务体系,其目的就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提高和保障高等学校教育和科研的文献水平。加入集团采购后,可以直接和国外出版公司谈采购价格,直接从国外图书商那里争取到30%~50%优惠的价格,同时,可节省15%~30%的国内公司中间费用。还可以通过疏通国际间的书刊交流渠道,接受国外部分赠书。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已通过上海外院定期接受了“美中亚洲基金会”赠送的各种学科的原版外文图书,这些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另外,还可通过由国家教育部主持的外文赠书工作,其书源主要来自“美中之桥基金会”机构,与国外有联系的院校可直接接受对方院校的赠书,而一些没有直接联系的院校,可通过青岛、大连、上海等3处赠书转运站接受赠书。
2.4开展学科化服务,嵌入并跟踪课题开展研究
高校许多教学、科研项目从立项到最后的项目评估都需要大量的外文参考资料支持。因此,外文图书借阅室工作人员利用自身比较熟悉外文馆藏、熟悉本室业务并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等优势,作为学科馆员开展学科化服务,围绕课题研究的主题,协助有关科研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分析和提炼相关学科信息,不断为科研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国内外最新的、同类的情报资料。在课题的开发阶段,协助查找相关课题的学科参考资料,经过详细归纳整理后,编写最新的动态综述等三次文献,并与科研人员一起进行项目内容的决策;在课题的实施阶段,则随时嵌入并跟踪课题的进展情况,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提供内容具体的对口学科参考资料,建立详细的服务全程跟踪有关记录,包括使用学科资料的名称、使用人员、使用时间及使用效果;课题完成后,立即帮助科研单位及个人完成对科研课题进行的详细总结,真正成为科研人员的好帮手和有力助手。
2.5重视导读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导读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之一,而外文借阅室的导读工作相对中文借阅室显得尤为重要些。由于高校外文藏书种类繁多,信息量大,专业性强,许多读者因语言、专业在阅读上有一定的困难,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外文检索,根本不知如何查阅外文图书资料。导读工作就成了帮助读者解决如何检索、阅读、利用资料的有效途径。导读工作可从以下六方面开展:①编制导读目录。对每个学科,专题分类编制导读目录,供读者检索所需信息。②外文图书检索培训。主要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外文图书检索培训。③设立新书及重点学科专架。将新书和重点学科的外文图书摆在书室最显眼的地方,并配上详细的导读指南。④口头宣传推介。外文图书导读工作可以用图书馆员积极热情的口头形式,引导读者正确利用外文图书。只有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才能将导读工作做好,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⑤充分利用网络人工智能翻译系统。人工智能翻译系统虽然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翻译,它能快速、便捷地为读者打通利用外文文献信息资源的语言障碍,具有非常广宽的市场前景。⑥充分利用计算机,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在原有外文图书宣传基础上,在图书馆网页主页上设立外文图书介绍栏目,定期推出外文新书和旧书介绍或书评,使读者不必到图书馆也可了解外文馆藏图书,极大地方便读者,并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立参考服务咨询台。读者在查找图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全天24小时都可上网查询,以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
2.6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读者外语水平
一般读者外语水平有限,阅读和翻译专业图书能力较低,这也是影响外文图书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高校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引导和鼓励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及外语水平。对学生可以通过开设专业外语课,加强外语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外文图书借阅室应积极响应并参与学校“双语教学”,为高校教师提供外文原版优秀教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外文辅导材料。请外籍教师进行指导,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有外语特色的活动。根据外语学习的特点,在经费、人力、设备与其他物质条件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与支持,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把外文图书借阅室提升为教学的主课堂,开展各种的外语教学活动,如外语学习沙龙,外语学习研讨会等。如有的院系大学三年级学生就开设了英文原版课程,开设此类课程,提高了学生利用外文文献的能力与效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使学生了解了专业术语,扩大了他们的外语词汇量,增强了他们的专业知识,而有利于学生快速查阅国外前沿的相关资料,为他们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浅入深推荐一些合适的原版书,甚至可以把查阅外文文献的某些资料和信息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经常借阅外文原版书,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使他们会逐步增加借阅量。把这项工作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激起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兴趣。
2.7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提高阅览室馆员综合素质
由于外文图书借阅室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同时,读者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尤其不断涌现新的文献载体和新的学科知识,这些对外文图书借阅室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文室馆员首先要具有一定高的外语水平,掌握图书情报学相关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其次要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意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次要了解馆藏布局,熟悉图书排架方法,对所有的馆藏图书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读者的需求能准确、快捷地指导读者获得所需书籍和信息。最后要善于与读者交流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对信息的人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因此外文图书借阅室馆员平时要注意对新知识、新理论的积累和学习,不断更新升级已有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高层管理者对馆员行使绝对权力,将自己和馆员隔离开来,形成二者之间的对立。这样的“北风”管理只能使馆员和管理者之间、馆员和图书馆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馆员内心缺少温暖、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形成双方对抗的管理方法很难实现人与人内心的亲近与信任,也很难实现组织的整体和谐。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管理者往往以强制执行的口吻下达指令,基层馆员感受不到上层管理者的体恤与关爱而易产生抵触情绪。“刚性管理”容易造成两种局面:一是馆员做事敷衍,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馆员“裹紧大衣”,只求努力保护好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愿为图书馆的事操心费力、出谋划策。试问:这样的图书馆怎么能有发展的后劲?如何适应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又如何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南风法则告诉我们:以柔制胜是管理的王道,温暖胜于严寒。管理者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虽然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因为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目前一些高校图书馆已开始实行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者在馆员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可见,高校图书馆要想加强馆内上下级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可以从南风法则中汲取智慧。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就长得矮小、单薄,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就是共生效应[2]。事实上,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如英国卡迪文实验室在1901—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共生是指组织所有成员通过某种互利机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发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既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共生系统中的任一成员都因这个系统而获得比单独生存更多的利益,即“1+1>2”的共生效益。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寻求更广泛的协同共生,使自身通过共生系统的支撑而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强调内部合作,而且各馆之间也在尽力推进各种联合服务,地区之间的协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并不多。由于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普遍偏低,处于边缘化,不受重视,图书馆的作用尚未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此外,图书馆的业绩往往是隐性的,馆员的业绩与师生的业绩无法挂钩,图书馆还是一株单独生长的矮小“植物”。如果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够进一步嵌入到院系中与教师科研队伍“共生”、嵌入到学生的学习科研实践过程中并与之“共生”,那么图书馆势必会呈现出更加繁盛和强大的生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辛巴杜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3]。然后,辛巴杜把停在布朗克斯区的汽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同样放在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的汽车,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车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就被偷走了[3]。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且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那么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3]。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犯罪就会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滋生并逐渐猖獗。我们可以从破窗理论中得到这样的启示: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进一步扩展。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3],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破窗理论折射到图书馆领域,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各个方面遥遥领先,其成功的关键是注重细节、高瞻远瞩。有些图书馆可能一开始的“破窗”不多,但因为没有加以关注并及时修补而导致更多人打破更多的“窗户”,于是“破窗”多于“好窗”变得司空见惯了。例如,有些读者在图书馆大声说话、接听手机就是一个碍眼的“破窗”,这是因为开始时图书馆没有采取有效手段对这种行为进行干预和遏制,以致后来越来越多的读者被这种现象同化。如果图书馆在开始时就对大声说话者以温馨、妥帖的方式加以规劝和制止,那么势必会使读者养成使用图书馆的良好习惯,营造一个安静、有序、温馨的阅读环境。因此,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必须高度警觉,关注那些看起来是偶然、个别、轻微的“过错”和细小矛盾,并及时加以解决,以免更多的问题和矛盾接踵而来。
管理法则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启示
南风法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高校图书馆要和谐、健康地发展,必须提高管理“温度”,善用“温暖”法则。同时高校图书馆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图书馆对待基层馆员要实行温情管理所谓温情管理,是指图书馆管理者要尊重馆员,理解馆员,爱护馆员,表扬和赞美馆员,亲近和信任馆员,认真倾听馆员的心声,帮助馆员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馆员在职继续深造,为馆员搭建更大的展示平台。感人心者,可先乎情。图书馆在以读者为本的同时也要以馆员为本,在刚性管理制度中揉进柔性管理的元素——“人情味”,而且要体恤馆员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使馆员真正感受到上级管理者给予的关爱和温暖。如此一来,图书馆从上至下的关系是顺畅、和谐的,管理者也可以赢得馆员真心的拥护和工作上的全力支持。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是得到爱和尊重。同样,馆员也希望得到管理者的表扬与赞美,而温情管理恰恰能够满足馆员的深层心理和情感需要,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温情管理能够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果图书馆实行温情管理、处处关心馆员、事事尊重馆员,那么将最大限度地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如果馆员在工作中倍感舒适和温馨,就会在服务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这种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建立起更加亲密的互动关系。同时,温情管理能激发馆员的潜能和聪明才智,使馆员敢言敢行,喜欢接受挑战性的工作,并乐于不断创新,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充沛的工作精力为图书馆做出更大的贡献。温情管理能够增加馆员对图书馆的忠诚度温情管理能够激发潜伏在馆员身上的善性,使馆员心甘情愿地发挥作用,乐于在工作中展现自己,产生良性竞争,增进图书馆内部的相互信任,增加馆员对图书馆的归属感和荣誉感。#p#分页标题#e#
共生效应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启示是:共生共存、和谐发展。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孤立发展,寻求联合共生是一种发展趋势和策略。共同生长、繁荣和发展是共生的目标,高校图书馆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借鉴共生效应理论,开阔眼界,寻找能够共生的对象。谋求与数据库出版商的共生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数据库并非一次性商品,而是需逐年购买并只能拥有使用权的特殊商品,因此数据库出版商和高校图书馆之间不是纯粹的买卖关系,还有合作共生的伙伴关系。没有图书馆的需要和支持,数据库出版商就无法生存;没有数据库出版商的产品质量保障,图书馆无法正常提供服务,建设数字图书馆更是无从谈起[4]。不可否认,数据库出版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图书馆的目标是谋求最低的价格和最佳的性价比,“二者就像行走在平衡木上,供需价格平衡是数据库出版商与图书馆合作共生的关键,这需要相互间的妥协、互让,找到平衡点,从而达成图书馆、数据库出版商、用户三赢之平衡共生状态”[5]。谋求与图书馆联合体的共生CALIS(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BALIS(Beijing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图书馆之间共生的两个典型成功案例。CALIS的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其下设文理、工程、农学、医学4个全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华东北、华东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东北7个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1个东北地区国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全国高校用户提供最全面、及时的文献保障服务。
BALIS于2007年11月正式启动,下设原文传递、馆际互借、资源协调、培训4个中心,其建设目的是:在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依托成熟的系统平台,充分利用北京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高校间便捷的网络环境,采用集中式门户平台和分布式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北京地区的高校读者提供原文传递服务。这两个图书馆联合体促进了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益,使广大高校师生受益。随着大家对这种共生效应的一致认同,图书馆界将会出现多种形式的“共生”,为图书馆带来蓬勃生机和活力。谋求内部广泛交叉协作——阶段性共生高校图书馆可以鼓励馆员尝试跨部门或跨项目小组的协作。由于馆员的知识结构、技术专长、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科研水平等各不相同,通过协作可以相互学习、切磋,从而相互影响、启发,使思想得以碰撞和激发。如此一来,对于提高馆员的思考深度与广度、提升馆员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与院系的核心科研团队结盟,成为永久性共同发展的有机体。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双翼,相应地,高校各院系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高校图书馆在这种环境下大有可为,应主动寻找更大的成长空间和共生共荣的合作伙伴。近年来国外图书馆界已经成功地推行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在大学教师利用资源的过程中随时提供指导和帮助,缩短了教师查找资料的时间;同时,学科馆员熟悉了科学研究的过程,采取主动方式进行高端信息推送服务,为学校决策者提供情报研究咨询服务,为其制订学校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性信息支持。依据共生效应理论不难发现,影响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各种“共生”问题,如管理者与馆员的共生、馆员与读者的共生、馆员与馆员的共生、图书馆与图书馆的共生、图书馆与院系的共生、图书馆与数据库出版商的共生等。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这些“共生体”的作用,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从旅游类图书的类别上看可大致分为:提供实用信息的自助游图书,提供丰富内涵的文化旅游图书,提供新颖概念的主题游图书,提供愉悦心灵的精神游图书,提供私人路线的个性化旅游图书等。这些图书类别的呈现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定的发展演进过程,旅游类图书种类受流行趋势影响呈现出此消彼长、循序渐进的特征:从“传统旅游书”细化出“行走旅游书”;从狭义的“旅游书”向“人文地理图文书”提升;从“人文地理图文书”向“人生旅行书”转化,带来“大旅游书”的概念建构和方向探索,提出了“自助之游”和“精神之旅”两个视野向度。从2000年到现在,旅游类图书的出版还有一个中间概念,它较为偏重私人化和感受化的旅行经历,文辞较优美,是旅行者的私人旅行记,把旅游与文学相结合,在旅游图书相对饱和的状态下,另辟蹊径,提倡休闲安逸的旅行精神,培养深层次的人文情趣。典型代表有中信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的《迟到的间隔年》,作者将旅行途中的经历感怀写入其中,淡化路线、景观介绍,更多的是风土人情的人文关怀和作者内心的成长。“大众在接受传媒内容时,不知不觉中在拒斥和消除其中所蕴涵的意义,而只是追求获得其中的娱乐性场面,从而进一步消除了传媒信息与现实的界限。”[1]旅游图书要在同类中脱颖而出,便不得不注意大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信息量如此巨大的当代社会,人们的观点已足够丰富,缺少的或许是能给人们带来平和宁静之感的精神读物,这正是未来旅游类图书出版不可忽视的方向。
但目前精神游的概念虽已提出,却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和规划,这也是本文希望有所探讨和扩展的地方。地理行走向精神行走的转变地理行走向精神行走的转变应该有三大特征:一是越来越个性化的旅游图书制作,从简单直白的景点讲解介绍中脱离出来的自助游、个性化路线游、主题游等为个人出行设计的旅游书;二是忽略游玩本身,更多的是带有娱乐休闲性的概念设计,譬如“背包族”、“酷驴”、“色友”、“暴走族”、“自助旅游”、“徒步穿越”等,这些设计与其说是在为旅游者的出行设计概念,倒不如说是为读者设计阅读符号,使之成为学生、白领、教师、自由职业者等个性化群体的阅读代表,旅游书的工具用途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超越现实的精神满足;三是借助个性鲜明、图文并茂的旅游书让精神游走,使心灵得到感染,那些优秀的游记正是为这样的读者所提供的。它们一改单调直白的叙述风格,转而用散文的笔触创造出适合品读的游记游志。这符合人们寻幽探秘心理,也多少成为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关怀内心体验,使情与景交融,是“精神游”类旅游图书的内在结构特征。但此类图书尚未形成成熟的出版格局,值得创作者进一步探索。流行趋势对跟风形式转变的影响从2005年到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并持续上升。旅行者客观数量上的增长,促使旅游类图书的出版越来越在出行方式、目的开发等领域不断扩展。但也导致跟风出版现象越来越严重。旅游类图书的跟风不仅是跟同类旅游图书的风格,比如云南游的图书,可以是自助游、自驾游,还可以是徒步游、主题游。也就是同一目的地但不同主题的热门地点跟风书。还有一种跟风方式是借助畅销书和影视剧作中提到的游览名胜,在受众心里产生夸大美化的光环效应,从而跟进这些地域的旅游书籍制作。
电视剧《五星级大饭店》,将镜头毫不吝啬地对准神秘而壮阔的青藏高原,众多旅游节目、娱乐节目也把拉萨作为外景地的首选,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文艺工作者入藏,留下动人心弦的作品,例如摩卡的《情断》。在神秘氛围的营造下,前往的游人更加络绎不绝,一大批入藏的旅游类图书也如雨后春笋般掀起,《藏羚羊手册》、《藏地牛皮书》等入藏自助游书籍的跟风热。毫无疑问,各类媒介对魅力的不断挖掘与好评,刺激了受众的了解欲望,也带动此类图书的热销。反过来旅游类图书选题策划也会影响影视剧作品的跟风,进一步带动旅游热和图书策划跟风热。彼得梅尔的游记《普罗旺斯的一年》,叙述了在绘画大师凡高曾驻足过的法国南部小镇普罗旺斯生活一年的经历。正当该书风靡世界之时,琼瑶的《一帘幽梦》被改编为电视剧《又见一帘幽梦》,其外景地便主要选在普罗旺斯,银屏上的风光诚如彼得梅尔笔下的描述,海岸、高山、古老的街道巷宇、薰衣草覆盖的山坡。一时赴普罗旺斯之旅的中国游客高涨,众多网友和旅行家也把笔端对准这里,广东出版社出版的《寻找幸福:普罗旺斯的山居岁月》干脆借用一部儿童文学名著的题目,参仿彼得梅尔的写法,带着寻找幸福的主题,体会普罗旺斯的美好。总之,消费话题、时尚休闲话题越来越与旅游类图书的出版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彼此互为依托,共同完成旅游生活的符号缔造。
旅游类图书转变原因探析
旅游类图书的种种转变与时代的演进密不可分。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带给人们太多炫目的生活形式与变化的概念。人类的创造源于需求渴望被满足,因而旅游类图书出版的转变一方面归功于时代的进步,一方面得益于人们需求的展现。消费社会实现了旅游图书出版概念的扩展“作为新的部落神话,消费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风尚。”消费为这个时代创造着各种生活概念,人们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根据鲍得里亚的消费社会观点,我们了解到“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个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他们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有所需求。”[2]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对旅游的消费意义的获取集中表现为休闲性。所以,旅游图书无论是收录旅游地的典故来提升人文内涵,还是鼓励旅行家创造出时尚概念来吸引受众,都是为旅游的休闲性创造各种概念,同时成为自身出版的噱头。受众对不同类型旅游图书的选择,既突出了自我,也自觉地划分了旅游方式群体。宏媒体时代带动了旅游类图书制作形式的突破消费社会的平衡模式改变了我们对旅游图书的购买态度,左右着这个市场的划分与创作风格的突破。而关于消费概念的创设,又离不开媒介的改变,它是将各种消费概念加以整合和传播的重要信息载体。人们正是借助媒介所构建的虚拟世界的各种假设和联想,产生、实现、并传递消费欲望。而能实现这一切的莫过于宏媒体的出现。#p#分页标题#e#
宏媒体就是宏大的媒体,这当然是指当下以互联网为媒介主体的传媒时代。2010年《全球互联网发展报告》公布,全球网民数量19.7亿。也就是说,地球上每3个人中就有1个网民。这与中国内部的比例一致:中国1亿人口当中,网民数量4.5亿,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网民。在宏媒体的巨大覆盖之下,信息传播与接受的主要平台也逐渐转移到这里。同时也有许多旅游类相关网站、博客、微博、论坛等,在这些平台上,人们互相交流着旅行心得、见闻和野外生存知识。越来越多的图书编辑借助这些平台寻找更符合“精神游”、“人文地理图志”类旅行图书的策划创意与。而网友则借助网络评价或推荐旅游类图书,间接为这类图书做宣传,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聚拢人气,人气也是网络营销的重要测评标准。由此带动了旅游类图书从选题策划、组稿到营销的全方位宏媒体开放式制作。新生代创作群体推动旅游类图书写作风格的改革以往的旅游类书籍更注重内容的可靠性,往往在游览路线上苦下工夫,为避免意外的发生,路线选择也很大众化,内容客观直白;所以创作者基本上是一些从事旅游职业或专业研究的人士。但这部分市场早已饱和,少有突破。在新媒体传播时代,我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当我们参考他人的旅行经验并采取行动的时候,也会偶尔于实践的同时际遇“传奇”,得到属于自身的心灵体验,当把那些独特的内在体验汇聚起来也许就构成了一本畅销的旅游图书。不是专业人士,但并不妨碍我们做不同旅行概念的奉行者和实践者。这样普通大众便成为比专业人士更富有生活体验的旅行专家,他们所引领的旅行风尚和倡导的旅行宗旨无疑更多元化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为旅游类图书多种风格的创作积蓄力量,并由此培养出一个新兴的职业—职业旅行家。《背包十年》的作者小鹏便是中国职业旅行家第一人,通过他人赞助,完成一些旅行器材的试用,积累丰富的旅行知识,掌握拍照和写作的技能,锻炼强劲的体魄,便是一个职业旅行家必备的素质,靠旅行养活自己,也靠旅行充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