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9: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职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个人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三、五年的时间,是他从业入职的关键时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刚进入单位的新人,没有经验、没有阅历、没有社会关系,几乎是一张白纸。这些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去做,如何在这段关键时期里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准自己的定位,去有效地改变这一切。没有经验,可以通过实际工作去总结;没有阅历,可以一步一步去积累;没有社会关系,可以一点一点去编织。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打好基础。应该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工作第一,待遇第二。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人,应该明白注意力不能过多的放在自己的待遇和利益方面。因为除了政策制度规定能给你的以外,你是不能够跟别人比待遇、争利益,更不能够向组织要待遇、要利益。因为很多东西不是靠攀比和伸手能够要来的。这个时候应该考虑的是:你能在这个岗位上学到些什么?你能为这个单位和你周围的同事做点什么?你所做的事在单位里是不可缺少的、还是可有可无的?这个单位、这个岗位对你的进步和发展是不是有利?
其次,准确定位,练好内功。
刚进进入一个单位,我们肯定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可能性。关键是要尽快地找准自己的合适位置、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在这段时间里经常处在迷茫的状态,那将无颜面对十年后、二十年后的自己。有人说过,这五年的迷茫,将会造成你十年后的恐慌,二十年后的挣扎,甚至一辈子的平庸。
我们所说的找准定位,不单指职位、岗位,而是应该从心理层面上去理解。这时,你的岗位职位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单位和领导对你也有一个相当长的考量,同时你也应该理性地意识到还存在很多的可能性,看你如何去展示、如何去把握。所以说,这个阶段最要紧的是端正心态、练好内功。端正心态,就是心态的定位,心态端正了,才会主动练内功;内功练好了,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事业上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心态还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在这个时候应该采取和保持的态度是虚心学习,积极工作,勇于实践。正确得当的为人处事方式还是比较重要的。作为一个刚刚从业入职的新人来说,以下三个方面应该着重培养和历练:
一是热情。
(1)对工作的热情。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其次是认真去做好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2)对同事的热情。一方面是热情尊重,一方面是虚心谦让。这不仅是礼貌的需要,更是真诚的体现。
(3)对上下级和平行部门、对基层单位同志的热情。
二是诚实。
(1)为人诚实。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作为新人一定要养成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习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图虚荣。明白诚实正派的人在哪里都是受欢迎的。
(2)做事求实。一是不唯上。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集体,这是一条纪律,也是一条起码的工作准则。但服从不是盲目听从,更不是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二是不唯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特别是工作规律。
还要注意的是,情况不熟悉时不随意发表看法,认识不清时不轻易表态。
三是勤快。
年轻人,身体好、精神足,有朝气、有活力,要想使自己尽快适应工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勤快,勤于任事,小事不嫌弃,困难不畏惧。要力争做到“四勤五多”,即:脑勤、口勤、手勤、腿勤,多学、多思、多问、多写、多练。
要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乐于和善于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通过做好小事来锻炼做大事的能力。
要从难事做起,知难而进。经受的考验多、得到的锻炼也多,各方面提高也就快。
第三,积极工作,勇于实践。
一个新人走上工作岗位,通过自身学习、组织培养、实践锻炼,最终是要看你是否能在各方面表现出彩、脱颖而出,为领导和同志们认可。
虚心学习、找准定位、练好内功,最终是要落到肯做事、能做事。肯做事是态度问题,表现在工作态度是否积极、作风是否踏实;能做事是水平问题,表现在看问题角度是否正确、做事方法是否得当、能否把事情做好。
敬业勤业,胜任工作,是年轻人通过几年学习努力和培养锻炼应该达到的境界,也是组织上考核衡量一个干部是否称职的标准之一。
二、如何看待事业和职业
乔布斯走了,他给这个世界留下宝贵的财富,但是我觉得他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也给人们留下了纠结。一是因为他的退学,让他可以学到了很多自己想学的、在未来他的事业中很有用很关键的东西。尽管他也说对自己退学的决定,当时也非常的害怕,但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决定是他这一生做出的最为明智的一个选择,因为它逼迫他学会了创新。二是他的箴言(记住你即将死去),让他每天早晨都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并说,当答案连续很多次是否定的时候, 他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我想,乔布斯或者乔布斯们可以这样说、这样做,可是万一很多人都这样说、这样做了,天下肯定会大乱的。
最近,我女儿就问我有没有看过乔布斯的演讲词,告诉我她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说这不是她的事业。她还想学一些自己想学的,寻找一下自己喜欢的事做。问我怎么办?真的让我纠结了。我是这样回答的,首先,乔布斯就是乔布斯,这只是一个典型的个案,没有普遍意义。其次,你想学一些自己想学的东西,我完全支持。第三,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觉得这个不是你的事业,我也认为完全可能。因为大多数的普通人,职业和事业往往就是分离的,甚至可以说很多人一生中根本没有事业这个概念的。可是我还是建议她,在一个人们用普遍价值观衡量、被认为是比较好的一个职业岗位上,如果你一旦发现自己并不喜欢,首先应该采取一种积极的心态,学着去适应、去培养兴趣,慢慢的可能会喜欢、会热爱了。经过努力之后还是不行,到时候我们再商量……
一个人为了谋生而从事一项工作,这工作即是他的职业;因为喜欢而从事一项工作、并且不太在意是否给他带来什么利益,这工作就是他的事业。如果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这要求可能显得高了一点,但是要求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去对待自己的工作,我想还是应该的。在座的各位既然选择了这项工作作为自己赖以生存的职业,爱岗敬业那就是对大家的起码要求,也是我们对待职业的应该达到的境界。即便它不是你所追求的事业,你也应该积极的去适应它,去喜欢热爱它,并为之付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等过了若干年、甚至一辈子以后,当你回首往事,你会觉得你的付出还是蛮值得的。当然这也不排除你们能有机会去更能施展你们才华的单位和岗位,去追求实现自己理想的事业。只要你有爱岗敬业的精神状态,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你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你也会深深地感受到工作所给你的快乐。
三、如何衡量成功与否、如何看待职位升迁。
首先要正确看待成功与否,做一个优秀而成功的人。
学者周国平这样说过:人生在世,首先应当追求的是优秀,而非成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在此前提下,不妨把成功当做副产品来争取。他说:所谓优秀,是在人性的意义上说的,就是要把人之所以为人的禀赋发展得尽可能的好,把人性的品质在自己身上实现出来。按照我的理解,可以把这些品质概括为四项,即善良的生命、丰富的心灵、自由的头脑、高贵的灵魂。
这位周老师已经把这个问题说到了极致,在他的角度也绝对可以这样说,而且我们也应该朝这个境界努力。但是,我们
生活、工作的环境毕竟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况且现在社会和人们都在用世俗的、或者说在用人们习以为常的标准,即职位的高低、资产的多少、事业的兴衰等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这些对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或多或少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对目标的追求。我觉得这些都可以理解,因为这些物质的、地位的都是那么实实在在摆在我们的面前,确实不容我们去忽视。而像周国平老师所说优秀,虽然美丽、但确实难以让普通人去追求。况且周国平老师也说了,让我们在成为优秀的人的前提之下,不妨把成功当做副产品来争取。我真诚希望大家在成为周国平老师所说的优秀的人的同时,也成为一个世人所认同的成功者。
其次是正确看待职位高低,客观认识自己和他人。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应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它应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教育,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不能被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与各学科相互交融,因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
1.2具备习惯思辨,善于想象的思想
作为教师应具有习惯思辨善于想象的灵活思维。教师应经常审视自我,反思自己的行为、作风是否符合一名教师的准则和规范,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的要求,应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1.3具备敏锐的信息素养
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新、更准确的信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①有强烈获取新信息的意识;②对信息具有较强烈的敏感性,能够迅速、准确地对信息进行选择;③能高效地利用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④能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的载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了解更透彻。
1.4个性心里,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步形成的,独特鲜明的人格,是思想、气质、风度、知识及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可以将个人的一部分生活化特质折射到教学过程中,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以诚相见。通常生活化的教师更容易让学生接近,更容易展现个人魅力,从而使学生乐于对教师的信任和期望作出积极的反应。学校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反映了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
2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
2.1基于职业院校教师持续发展要求,应具备“学习型”职业素养
作为从事职业的教师应构建自己善于学习、博与专相结合的多层次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必须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相关知识的“T”型知识结构。基础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基础部分,是教师进行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是教师在理论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指导时应掌握的知识,其它知识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以上三方面的知识不是并列的,其中,专业知识是核心层次,基础文化知识是基础层次,其它知识是层次。
2.2基于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技能要求,应具备“双师型”职业素养
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理论扎实、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适应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学校能更好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实际专业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内容。职业教育的这种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的能力又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基于职业院校教师学术水平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应具备“研究型”职业素养
打造“研究型”的师资团队既是院校的需要,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于人才的需求走势也是向着技术型、实用型和创新型发展。职业教育也应按照职业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办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更新的能力,培养直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具备“研究型”的能力和素质,即在教学中要研究职业岗位需求、研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锻炼和培养自身职业分析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断地更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1构建良好的师资培训机制
学校应制定措施保证师资培训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教师的不断再学习,学校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培训机制,例如鼓励青年教师再进修,提高学历与知识水平;鼓励在职的教师多申报教学与科研课题,通过课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到兄弟院校调研,学习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应将教师的培训情况纳入考核档案,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政策保证。
3.2“校企交流,人才互用”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的有利资源,通过校企联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每年可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以提升教师实践技能,同时把企业一线优秀的技术骨干调到学校任教。通过校企联合,良性互动,加快教师队伍的培养步伐。通过交流,学校为企业送教上门,通过调研分析,把实践锻炼中的收获有计划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科研中去,以充实实践教学中的实践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3.3实施“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学术水平
3.3.1积极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不断提升学术水平
教师的发展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师能力的最高层次,其特征是不断进取和创新。只有发展研究型的教师才能成为职业教育的专家型教师。所以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专业课程开发、改革和建设,主动承担课题,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等,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课程设计、改革和开发能力。
二、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酒店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些年来,在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大力宣传下,各职业学校从思想上已经认识到技能对中职学生的重要性,但由于历史延续性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一直以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依旧重理论轻实践,学科逻辑性较强,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不符合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由于职业技能大赛题目设置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全国职业院校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参与度越来越高的现有状态下,竞赛对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学校酒店专业也在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之后,将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和酒店技能竞赛相关的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礼仪、酒店英语等专业课程,通过分析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内容、要求等,将其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教学,在课程内容中大大增加了技能培训的学时比例,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更加符合社会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堂上,按照技能竞赛的规范化标准,对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的酒店技能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几门比赛课程内容的改革也发挥了以点带面的作用,酒店专业的其他一些课程也增加了技能课的教学课时,强化了技能方面的训练,例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形体、茶艺、酒水等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也比以往更加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增加了课程内容中的技能比例。通过课程内容向技能化方向改革,我校酒店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一、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特殊性
自德洛尔1967年在《公共行政评论》杂志上发表了《政策分析家:一个政府部门中新的职业性角色》以来,“政策分析者”一词已普遍地用以指称那些职业从事政策研究的学术家或实践者,与这一特殊角色密切相关的职业伦理也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存在共同性质的东西。在世界一切民族当中,他们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确立了一些共同的价值准则与伦理标准,我们可以称之为黄金法则,如对生命的尊重,诚实,公正,廉洁,负责等。此外,民主的价值和原则,如公共利益,个人权利,正当程序,责任等,也为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奠定了基础。
然而,政策分析者总是面临着相互竞争的价值冲突,从而陷人典型的伦理困境。解决这种困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自身职业角色的定位,更有赖于政策分析者自身职业伦理的养成。美国行政伦理学家库珀认为,要解决这种伦理困境,不仅要求改革外部控制资源(法律、组织制度和规章等),还要求政策分析者积极运用自己的伦理自主性,抵制不道德的组织或组织上级的不负责任行为。而这种伦理自主性的获得,需要通过政策分析者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内部控制资源(个人价值观、信仰等)。这种内部控制资源也就是本文所探讨的政策分析的职业伦理。它是政策分析者在政策过程中运用内心信念和是非、真假、善恶标准进行认识和判断。同时,它并不直接或简单地批评对错、是非或者得出结论,而是旨在提高政策分析者的思想深度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不同观点
有关政策分析的职业伦理方面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围绕着政策分析者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而展开。归结起来,学者们大致有三种看法:
第一,公共利益代言人角色。阿奇博尔德认为,政策分析者要做的工作是改善公共政策,而非帮助委托人。尽管政策分析的资助者施加压力,分析者还是应该把自己看成是更广泛的政治利益的代言人,而不仅仅是某个组织的人,分析者应该对公共福利事业更感兴趣。但即使是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不难发现这一逻辑推理中所具有的理想主义成分,传统自由主义的核心假设是理性公民的存在,即人都是有理性的,并能够在理性的指引下行动,因而“人民的统治”是正当的。由理性公民通过现代民主制度选举产生的政府也是理性的、负责任的政府,而一旦出现严重的、持续的非良性活动,公民最终能够以法定的形式和途径改变政府。
第二,党派利益代言人角色。鉴于“追求公共利益论”可能具有的乌托邦色彩,以美国学者查尔斯·林德布罗姆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政策分析者应当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不应追求虚无缥缈的“公共利益”,而应当是党派利益的追求者。这是因为,现实政治生活中并不存在抽象的所谓“公共利益”,而只存在“共享利益”;现代民主政治无一例外地都是政党政治,本质上呈分散状态的共享利益只有通过党派之间的“观念竞争”以及投票、交易等类似市场行为的过程才能形成。既然每个人不可避免地都有自己的党派观念,那么政策分析者就不应回避“党派偏见”,而应当坦率“承认对一些可能的利益和价值选择引导着他的工作;要尽可能的表露他的选择;不宣称他的价值和利益对每个人都有好处。
第三,医生、律师角色。通格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根据现代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建构出“信托模型”,以此界说政策分析者的角色。这是一个以公共利益为背景、对委托人负责的模型。这一模型中实际由双重委托—关系构成:(1)委托者与政策分析者之间的委托—关系;(2)公民与政治家、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委托—关系。在(1)中,“政策分析者直接委托人是谁?他应向谁负责?”是非常清楚的,因而较少发生争议。但在(2)中,由于委托—的形式和内容都不十分清晰,也缺乏相应的政治理论支撑,从而容易引发争论。通格的答案是:分析者要对委托人负责,但也要将维护公众利益作为自己的使命。
三、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基本内容
政策分析的职业伦理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伦理,不同于医生/病人,律师/委托人之间的关系,它涉及公共责任和广大民众利益的实现问题,具有多层面内容。正如魏陌所建议的:“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有义务维护他人的基本权利,支持我们宪法中的民主程序、促进分析和个人诚实。这些价值在我们的伦理评估中普遍支配我们对顾客的职责。尽管如此,我们应该对顾客选择不同价值间冲突的方式表示理解,而且我们也应该对我们分析的预测能力持一种现实的谦虚态度。
(1)道德品质的准则。职业道德实质上就是责任与义务的表现。政策分析师具有双重责任: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前者产生于“顾客导向”所形成的“委托人/人”之间的职业关系,以及法律、组织和社会对政策分析师角色的需要;后者基于一种信仰、价值和偏好所组成的内在驱动来指导如何去做。
(2)行为选择的准则。政策分析包括对政策方案的预测、回溯和评价,其本质是基于客观分析之上对方案的选择,既包括价值认识也包括价值创造。因此,它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首先是政策分析应合乎政治性: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来看,政策分析都是政治大环境中的一环,因此,作为一个称职的政策分析师,必须要对外在的政治环境有所了解,促使分析方案通过决策者的选择;其次是政策分析应合乎行政性:政策分析作为政策主体的价值取向,必须通过政策目标群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第三是政策分析应体现创造性:政策分析师应该既立足于现实,又着眼于未来,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敢于创新。
(3)价值判断准则。价值判断要以事实为根据。事实与价值的结合是政策分析的基础。政策分析师的价值判断就是对事物、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在伦理意义上进行估量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影响政策主体的价值方向、行为决断和价值追求。价值判断应体现社会责任。政策分析师应从专业上为弱势群体发声,为“沉默的牺牲者”代言,并由此来确保分散利益在决策过程中受到应有的重视。
四、如何加强我国政策分析的职业伦理建设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政策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还有很长的一段发展之路,如何借鉴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政策分析领域的发展,培养适应中国国情的政策分析人才,对于推进我国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公共政策分析的价值取向包括:社会公正、民主化、科学化、以及服务原则。中国公共政策分析的价值取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迅速、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要把握全局,又要照顾局部。这些概括性的特征在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中是要具备的。库珀在其论著《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也曾说过,“显然这些抽象的概念是令人困感的,而且也不给行政人员的实践活动提供十分有用的指导,但它仍然存在于我们的政治传统中,政策伦理法规中,辞藻华丽的演说中,以及存在于我们对危机突发事件的反思中。理所当然地,它也存在于我们对公共政策目的的思考和对公务员责任的思考中。”
参考文献:
[1]张昭庆,闫博慧,张陆庆,.律师职业伦理的价值分析[J].职业时空,2007,(2).
在我国,会计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行业,早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就出现了会计的雏形。上世纪50年代后,“会计的电算化”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离,使得会计的发展取得了质的突破,会计至此进入了现代的行列。毋庸置疑,技能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和任务素养,一味只重视技术的记忆和操练,到头来不过是机械式的循环工作。新时期新环境,在教授中职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该从文化的角度,从人的角度,传授学生有关会计的历史发展,有关会计的社会艺术,让会计技能和文化,和历史,和社会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会人员。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技术才是活的技术,才是能够快速适应时展的技术,才能使会计人员更好的融入集体的怀抱,融入企业的氛围之中。
2.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会计职业意识
随着人才市场的极度开放,曾经风靡一时的用人单位找人的现象终是被如今人找用人单位的事实所取代。当前用人单位看重的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目前来看,与银行、工商、税务、审计、财政、客户以及本单位的领导、职能部门和职工打交道,是会计人员不可避免的事情,会计人员接触面广,需要灵活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中职院校在职业素质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会计职业意识,杜绝墨守成规的教育模式的发生。。
二、中职会计教学中增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培养师资,打造双师队伍
教师是中职会计教育教学的关键,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职业素质教育的认知与评价、并自觉不自觉地传授给学生,能够为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中职院校必须打造既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具有优异的会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要积极吸纳双师型人才,可招聘一些曾在会计岗位上工作过的专业人员到学校任教或兼职,确保从教育的起点就能投入到解决中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问题上来。其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适时开设有关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教职工训练班,从思想上扭转他们重理论轻实训,重技能教育轻道德教育的思维观念,并稳步加强。最后,要完善制度,将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要求与规则渗透到中职院校教学制度当中,这对于提高中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学生的职业素质而言,无疑是最可靠的规范保证。
2.创新教学,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中职会计院校会计教学中课程设置的理论化过于严重的现象,必须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内容。一是必须明确会计学习的“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准则,要能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教学课程,树立以能力为本的课程观,这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二是要善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设置适合学生、适应社会的教学内容,这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总体规划。三是要注重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完美统一,以道德教育渲染技能教育,以技能教育巩固道德教育,这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落脚点。一言以蔽之,优化教学课程的设置,就是要在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中统筹规划,有机结合,切不可顾此失彼,头重脚轻。
3.落脚岗位,提供实训机会
奥苏贝尔指出,教育工作是否有用,在于教师能否为受教育者进行有意义的受教,并为之搭建新旧认识间的桥梁,寻求和造就能够帮助学生主动认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窗口。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可见,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实训的重要性。中职院校在会计教学中想要提高的学生的职业素质,就必须为学生寻找实践实训的途径,使其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来进行自身的塑造。在这一点上,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样,让学生们提前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环境,对于培养他们的沟通、协调和组织的能力势必大有裨益。
一、职业倾向的概念
职业倾向是由美国EHSchene教授提出的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研究院的专门小组,是从斯隆研究院毕业生的纵向研究中演成的该研究做了大约10年一12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收集研究对象的价值观和态度事业的选择和变化及其原因和对变化的感受等相关信息,当某个研究对象的事业经历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其变化的原因和当时的情绪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关于这是我那不是我的自我意识正在增长其稳定性和差异性也越来越大这种变化是与个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的。这种自我观念叫作职业倾向。
所谓职业倾向是自我意向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积累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实践中自省的动机需要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即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这种职业自我观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以多种职业环境中的实际成功经验为基础形成的自省的才干和能力二是以实际情景中的自我测试和自我诊断以及以他人的反馈为基础.对自己的动机和需要的认识三是以自我与雇佣组织和工作环境的准则和价值观之间的实际遭遇为基础对自我态度价值的认识。
二、理解职业倾向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它的定义比工作价值观或作业动机的概念更宽泛。对职业选择所作的许多分析单单强调了动机和价值观而没有考虑到以实际工作经验为基础的自省的才干和能力的临界作用。
2.由于强调了实际工作经验就不可能凭各种测试来预测职业倾向这个概念强调了由实际经验带来的演变发展和发现是个人和工作情境之间早期相互作用的产物。虽然某人可能具备了学校表现为基础的多方面的潜在才干和能力,但是在接受出现各种情况的实际清境的测试以前它们不能成为自我观的一个能动部分。多数情况下个人的才干在接受实际生活情境的测试以前它的真正面貌并不清楚。
3.这个概念强调了完整的自我观中的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它们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我们逐步需要和重视我们所擅长的东西,以及我们在那些自己需要或重视的东西中改善了自己的能力。要认识一种职业试图将各种东西仅仅归结为诸如动机、价值观或能力的单一概念是意义不大的。职业倾向概念的目的是突出个人完整的自我观中动机、价值观和能力的逐步整合。
4.职业倾向只有在早期职业的若干年后才能被发现。个人在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生活情境以前不可能了解自己的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事实上将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将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可行的职业选择。
5.这个概念倾向于识别个人内在的一种稳定的成长区。然而它不意味着个人停止变化或成长确切地说职业倾向是允许其他方面的成长和变化的稳定源。而职业倾向本身也会发生变化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单纯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在短期内确实可以降低人动率,但只有这一种方法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笔者以职业倾向理论为基础,从组织的角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工作设计应以员工的职业倾向为基础。不同的职业倾向意味着不同的关注焦点和需要.企业应根据员工所持有的职业倾向的类型进行工作设计,使工作与其职业倾向相匹配。职业倾向与工作匹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为企业留住优秀人才。
二、努力构建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一)更新观念,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引领,提高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职校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中,专业技能是基础,职业道德是灵魂。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引领,努力提高学生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走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路子,最能够发挥实效,也最能够体现德育课的职业特色。职业院校领导和教师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可行性,才能够积极想办法,找对策,构建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发挥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实现为社会、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充分展现职业教育的魅力。
二、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分析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是一种隐性课堂,是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渗透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当中,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一)导向与激励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一旦完成会对学生们起到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的作用,就会成为班级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就会激励成员们焕发出更大的学习和生活热情,指引大家朝着既定的目标砥砺前行。班级文化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影响根深蒂固,假以时日就会成为班级成员的信仰和力量,能够调动班级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敦促大家以昂扬的精神、进取的姿态投入到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二)熏陶与育人功能
荀子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班级文化会营造出一个催人奋进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班级成员在这种温馨舒适、和谐竞进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会春风化雨般受到感染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班级文化可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认知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并最终转化为他们做人做事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三)凝聚与调控功能
良好的班级文化会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生成,有利于形成心理相容、和谐有序的班级文化氛围;使成员之间团结友善、相互鼓励和关怀及平等、和睦相处,能增强班级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使班级成员时刻以班级主人翁的身份严•38•格要求自己。每个人都能从班集体中寻找到前行的动力,处处感受到来自班集体的温暖,置身其中心情舒畅地享受班集体带来的学习动力和生活乐趣。班级成员会在这种氛围中积极调控自己的心态、修正自己的行为,与班级其他成员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方向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向同行。
(四)规范与约束功能
在班级组织运行中,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这就会使班级成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约束自己不良行为,以期与班级成员在行为处事上达到和谐共振。班级文化中有关道德标准和制度机制的要求,会使成员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会转化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内在要求,久而久之就会促进班级成员培养出符合班集体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遵章守纪意识,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以济南职业学院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三个班为例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内容复杂、过程繁琐、效果滞后的系统工程。开展班级文化建设,需要班级全体成员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全面统筹各项班级文化建设内容,建立能够满足全体成员共同诉求的有层次、有深度、有广度、有体系、有内涵、可执行的班级文化。现结合笔者所带的济南职业学院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三个班为例,浅谈一下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导员主导,学生主体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辅导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构思与策划的主导作用,要站在学生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为学生一生负责的长远角度宏观把握和掌控班级文化建设;同时,班级文化建设不能由辅导员一言堂,需要全体学生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学生班级文化建设主人翁的作用,把班级文化建设具体而微的工作做到位。只有师生通力配合、齐心协力,才能建设出符合学生要求的班级文化,才能使班级文化发挥出它导向与激励、熏陶与育人、凝聚与调控、规范与约束的作用。在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入学分班之后,笔者首先带领三个班的班委做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让全体同学意识到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形成建设班级文化的共同诉求;其次,我们成立了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并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自身特点探讨出围绕“梦”文化、“和”文化、“习”文化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最后,师生全员参与、集思广益,共同做好具体的各项班级文化建设工作。
(二)班训引领,整体推进
班训是指班级提出的对班级全体人员具有规范、警策、引导作用的思想指南,它能形象而忠实地概括出班集体的整体价值追求,蕴含着师生的道德理想、学术人格和社会责任。在班级文化体系中,班训应该是核心和灵魂,其他班级文化建设项目如班风、班徽等都要围绕着班训来进行。另外,班级文化体系内容复杂,面面俱到地建设班级文化也不现实,会贪多嚼不烂,要根据学生专业、职业生涯来确定需要构建的班级文化体系。在我们三个班确定“梦”文化、“和”文化、“习”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主题之后,我们随后分班确立了“踏地致远,筑梦未来”、“和润人生,德济天下”、“勤习累功,学以致用”的班训;紧接着,我们的班风、班徽、班规等也就应运而生;最后,我们再把所建立起来的班级文化体系应用到教室、宿舍、实训室的文化和美化上,实现了班级文化由理论到物化再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建设目的。
(三)打破常规,大胆革新
在职业院校中开展班级文化建设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大胆革新。班级文化建设不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有守正出奇、拓新勇为的魄力,敢于突破常规思维,创造出富有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体系。例如,我们物流管理专业三个班级为了更好地推广班级文化,同时也能让三个班级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我们创刊《物流报》。又如,我们三个班根据各自的文化主题对班级重新命名:“筑梦班”、“润和班”、“累习班”,并把新的班级名字放在教室门口,师生出入教室抬头可见,班级文化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中逐渐深入人心,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共识,转化为学生热爱学习、乐于上进、主动发展的行为追求。此外,我们还根据班级实际创立了课程领学员学习机制、班级兴趣小组发展机制、5S学习和生活管理机制、自助教育成长机制、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机制等,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了制度约束和促进机制。
(四)开展活动,营造氛围
班级活动作为课外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班级活动能促进班级成员的成人、成长、成才,培育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主体性,提升全面素质,拓展综合能力,促进优良品德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鉴于班级活动的重要意义,在推广班级文化时有必要开展与之相对应的班级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使班级文化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在开展各种班级活动中,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也会随之生成,班级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也会增强。围绕“梦”文化、“和”文化、“习”文化主题,我们开展了相应的辩论赛、励志教育活动、环保创新活动、济职义工活动,同学们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深化了对班级文化的认识,形成了积极践行班级文化的良好氛围。
四、衡量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优劣的评判标准
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在于具体的文化建设成果本身,更重要的在于文化建设的过程,重在用班级文化建设成果来引领和教育学生,重在通过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塑造学生的心灵。我们在建设班级文化的时候,要把此作为一种教育契机,使之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他们今后成功走向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优劣的评判标准是能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度
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部不是辅导员一个人的独角戏,也不能由几个班干部拍脑袋决定,它需要的是众人的参与,融入的应该是集体智慧。班级文化建设事关班级每一个成员的利益,每一个班级成员都应该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参与者,都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为班级文化建设献计献策。而且,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唯有整合全班同学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构建起高质量的班级文化。同学们参与班级文化构建本身就是团结协作精神、集体主义意识的体现,有利于促进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及温馨和睦班集体的生成。
(二)认可度
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学生的成长成才,班级成员只有在接受、认可班级文化的前提下,班级文化才能发挥它强大的功能。班级成员要自觉以班级文化作为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把班级文化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的理论武器,时刻以班级文化来严格要求自己、敦促自己、鞭策自己。
(三)思想度
有一定思想高度和深度的班级文化才能指引班集体向着既定目标迈进,没有思想价值、缺乏向心力的班级文化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这就要求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立足班级文化建设的固有规律,又要考虑班级专业特点、职业属性和班级成员实际情况等,因地制宜、富有创新地建设出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内涵深度的班级文化。
在我国面临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短缺、教育资源有限、教育需求空前扩大等一系列矛盾的时候,如何有效发展教育,尽快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实现“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平衡,引发人们对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索,“教育产业化”问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作为有别于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是否具有产业化的属性?笔者认为:
一、产业化办学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何谓“产业”?《辞海》中解释说:一指私有的土地、房屋等财产;二指各种生产、经营事业。生产经营事业既包括生产性活动,又包括非生产性活动;非生产性活动既包括直接参与生产的服务活动,又包括非生产活动。产业化运作主要是市场化运行模式,不管是生产性活动,还是非生产性活动的产业化运行,都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即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
教育作为提高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服务部门,具有产业属性。教育产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提高新生或再生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即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并在今后从事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促进其劳动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从而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和社会效益。二是,教育机构的教育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生产、生活中,或教育部门直接开办或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直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与教育活动相关的活动,如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学生就餐、接送、娱乐休闲等后勤活动。第二类、第三类活动的产业属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一类活动却具有其特殊性,是否可以产业化运行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产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育产品——一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备潜在性、迟发性和不确定性三大特点。即是说,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其劳动力的增值只能在生产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且能不能充分的、完全的体现,还要受到诸多因素的。二是,教育本身具备公益性。特别是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其功能、文化功能的价值取向尤为明显。教育非产业论者,据此认为教育不是一种产业,更不能产业化。但是,与社会经济直接相联系的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产业化,而且必须产业化运作,这是因为:
1.职业教育有突出的生产性。
《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化的重要支柱,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职业教育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劳动者,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直接为企业、行业培养新生员工,对员工提高及转岗、跨岗进行培训服务,使受教育者通过从事生产活动获取经济回报,社会及企事业单位获得高素质的劳动者,进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计会效益。职业教育的教育产品直接进入社会生产或服务领域,使得职业教育产品——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迟发性、潜在性和不确定性三大特性大大弱化,职业教育的生产性尤其突出,教育投资者很快就能获取回报。
职业教育必须满足三种需求:一是,社会对知识、技术、人才的需求;二是,受教育者对知识、技术及创业、就业的需求;三是,人才市场的需求。可以说职业教育自产生那一天起就与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安排、教法的选择,无不突出实用,无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瞄准社会需求、受教育者需求两个需求,人才市场、教育市场两个市场,力争使两个需求、两个市场互动、协调发展,否则,只能把职业教育引进死胡同。
2.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使其发展困难重重。其一,投入有限。职教与普教的重要区别在于职教更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和做作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实验实训的比重较大,教育教学设施更新频率较快,由此所需投入较多,职教教育成本远大于同级普教。我国教育投入总量有限,职教投入与其需求相去甚远,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二,办学机制不活,不能适应企业、行业及人才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桥梁,必须紧密结合市场经济的需求,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的开发、教学体系的革新、德育工作的开展等必须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一、办学体制不活,严重束缚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其三,职业教育内部的恶性竞争,导致职业教育在低水平上运行。职业教育的长久发展必须从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上入手,进行彻底的改革,推行产业化办学,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职业教育。
职业产业化,一是有利于吸引教育投资。把职业教育当作一项产业来办,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教育公益性与投资寻利性的有机统一。二是有利于职业教育与的进一步结合。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不但能吸引大量的、个人投资,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市场化的格局,而且企业、行业的加入,有利于职业教育更快、更多地吸收经济信息,寻找到教育与经济的最佳契合点。三是,有利于职业教育克服内部无序竞争,逐步走上规模效益发展的道路。产业化发展,就是要使职业教育在遵循教育的同时,也要遵循经济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办学质量差、效益低、规模小、供过于求的职教单位将逐步被兼并或淘汰,实现职教资源优化组合,促进职业教育走规模效益型的发展之路。四是,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有助于克服人才高消费现象,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在职业教育完全作为公益性事业,由政府包办的情形之下,用人单位作为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却没有直接进行教育投资,用人也较少进行成本核算,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水平,盲目攀高,导致我国人才浪费现象大量存在。人力资本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是生产性投资”,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企业、行业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投资者之一,使其在预算产品成本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其中所包含的“活劳动”即“人力资源”的成本,促进其用人向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靠近,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实践证明,在产业化办学思想指导下出现的英豪学校的“教育储备金”模式,浙江台州探索的股份制办学模式,南洋发展集团的“集团投资,连锁办学,滚动发展,适度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葛州坝建立的教育集团等成功的例子,无不告诉我们,职业教育产业化不但可行,而且大有可为。
二、职业教育产业化应注意的。
职业教育作为特殊的产业,既不能完全市场化,又不能按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办学,职业教育产业化运作,主要是指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要面向市场,进行投入与产出,并对其成本进行严格核算;彻底改变传统国家统包统管的教育体制,使职教投资主体多元化,学校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学,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逐步形成“原料采集”(招生引资)——“生产”(教育教学)——“销售及售后服务”(推荐就业及业后培训)一条龙自主运行的机制。在这样的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摆正政府位置。
职业教育以强劲的功能、育人功能、文化功能,在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具有浓烈的公益色彩,全社会是职业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政府仍然应当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投资者。当前,有些人主张教育产业化就要减少政府投资,实现“以教养教”,笔者认为这是不合适的。政府投资不但不能减少,而且只能逐渐增多。政府作为职教投资者,对职教发展负有宏观调控、监督、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政府通过制定宏观的、指导性的方针、政策,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确保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校应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作为独立的法人,依法享有经费筹措、使用权以及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在招生、就业、人事任用、财物使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决策权、执行权,学校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办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
2.完善职教法规。
依法办校、依法执教是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法》的出台,对我国职教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职教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应根据变化、社会经济及职教自身发展的要求,对职业教育投资、办学性质、培养目标、招生、就业、收费标准、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评估、办学利益分配以及职校的宣传、竟争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确保职业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其公益性的充分体现,确保投资者的适当利益,确保职业教育依法健康有序地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的最佳结合。
3.规范职教市场。
当前,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样,企业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也日益增多,增大了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会计人员在许多方面需要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判断,才能对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才能合理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如果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就会使会计核算不合理,从而影响企业整体状况的公允表达。因此,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不断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会计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涵义及特点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的特点,结合自己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对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行为过程。它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做出正确的决策。归纳起来,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以下特点:
(一)目标性
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会计人员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其目标是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以持续经营为基础,努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和揭示会计信息时,除了希望判断和选择的结果能及时、恰当地反映出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外,还希望其对确认、计量和揭示方法选择和运用,可以有效维系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主观性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种行为过程,它受判断者的知识程度、实践能力、经验水平以及所处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有些判断很难有一个明确、客观的标准,使不同的人对同一事项的判断结果可能不同,而且会计准则也允许企业会计人员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这些都决定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不是客观的,它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三)专业性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对会计事项所作的推论与判定。因此实施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必须专业。
(四)风险性
会计作为独立的经济活动决定了其对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与产生的影响,会计人员一旦对经济事项作出了某种判断和结论,无论是对自身还是报表使用者,都具有经济后果性,这种经济后果性一般体现为会计风险的存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是否准确,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因此,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具有高风险性。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法律、法规
它包括《会计法》、《公司法》、《税法》等会计法律规范,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技术规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基础,会计法律、法规为会计职业判断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限定了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的程度,并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促使其进行更客观的判断。
(二)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
会计职业判断就是要对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判断,而且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涌现,经济工具的不断创新,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它没有因商品市场、资本市场的日益规范而缩小。根据交易或事项是否已经存在、对当期财务报告的影响结果是否确定和金额是否需要估计,经济业务可以分为基本确定、低度不确定、中度不确定以及高度不确定四类业务,经济业务不确定性越高,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就越高,失误风险就越大。
(三)知识结构和经验
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也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前提条件。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做到深广结合。而经验能够形成与特定判断任务相关的知识,使人在遇到相同问题时能得到更快更合理的解决。
(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以及教育的力量维持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它只发生在法规和准则对会计人员行为限制的边缘地带。职业判断的合理程度也取决于这种以道德为基础的行为自律程度。会计人员如果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企业和社会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就会有良好的会计行为动机,排除利益干扰,根据客观事实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
三、会计职业判断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应用
(一)对资产减值的判断
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的要求,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资产是否出现了减值迹象。对于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对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是按单项资产还是按资产组确定减值损失以及可收回金额的确定都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实际操作中,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确定都是非常关键,也是难以确定的问题。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是企业管理层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过程现金流量的最佳估计,不能仅从单项资产独立来看,而必须将其与整个企业的经济状况综合起来考虑。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使用的折现率,应当是税前的,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利率,这也需要会计人员的判断。
(二)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判断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即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这里的商业实质必须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风险、时间和金额”怎样准确预计,“显著不同”的判断标准怎样把握,“重大的”的数量标准又应该怎样把握,这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判断能力形成了新的考验。对于商业实质的判断,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根据换入资产的性质和换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征,以及换入资产与换入企业其他现有资产相结合所能产生的最大效益来做一个基本的判断,并为以后的相关判断提供适当的参考。
(三)对或有事项的判断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常见的或有事项主要包括:未决诉讼或未决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含产品安全保证)、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环境污染整治、承诺等。或有事项的结果可能会产生资产、负债、预计负债、或有资产或者或有负债,其中预计负债属于负债的范畴,当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时应予确认。通常情况下,要使一项或有事项最终确认为负债,会计人员要进行如下的职业判断:一是判断或有事项形成的是潜在义务还是现时义务;二是如果形成的是现时义务,判断该义务的履行是否很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三是判断该义务的金额是否能可靠地计量。(四)对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的判断
在借款费用准则中,对于借款费用是否应予以资本化,其判断的依据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在进行实务处理时,首先应判断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再确认每期产生的借款费用是应该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还是应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然后再确认开始资本的时点,以及每期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包括利息费用和辅助费用及汇兑差额)。对于因某些原因导致的资产购建或生产活动发生中断的业务,应判断中断期间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是应该继续资本化,还是中断资本化。对于停止资本化的时点也要进行判断,在界定时主要是看经济实质,而非表现形式,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问题。
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措施
(一)进一步推动会计准则建设,加强会计监管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扩大了会计人员的选择范围,在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会计计量等多方面给予会计人员更大的空间,其本意是让企业披露更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钻准则的漏洞,以职业判断为由,进行违规操作的现象。因此,在准则制定方面应当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完善准则体系,解释会计准则中相应的规范部分并提供指南,以确保会计职业判断的客观性。此外,应当建立健全有关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大对滥用职业判断违规操作的惩罚力度,以体现和保证会计法规和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转变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我国已形成排斥判断、崇尚统一的传统,这是由于过去长期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缺乏独立判断的意愿和行动,处理会计事项时照搬以前的做法,或者请示领导遵照执行,不敢越雷池半步。如今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必须改变过去按图索骥的工作方式,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思维方式,改变过去按部就班的模式,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三)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素质
根据《会计法》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制定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明确了会计人员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学时。作为会计管理部门,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培养会计人员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有针对性地组织社会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如阐释和培训新准则、各项法规制度的要点、难点以及对新经济业务的讨论等,以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作为会计人员,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并端正态度,了解培训的重要性,认真对待每次培训,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准确领会相关政策、准则和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使之成为开展会计职业判断的利器。
(四)加强会计人员的实践训练,积累执业经验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会计人员只有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适应复杂多变会计环境的能力才能做好职业判断,而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不断训练、实践,长期积累才能形成。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实践能力,必须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以促进会计人员全面熟悉各个会计工作岗位的业务,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二是会计人员要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善于在会计工作实践中积极总结,经常交流执业经验,并不断丰富执业经验,以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9-75.
[2]李传忠.论会计职业判断[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6):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