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39: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外语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外语教育论文

篇1

第三是外语电教与人才素质的关系。电化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与机之间需要相互适应,然而人是处在主导地位的。因此首先要在人这个因素上下功夫。要发挥好人的作用,首先要根据总体工作规划和要求,设定相应的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任务和职责,根据不同岗位的各自特点选择相应的工作成员。在人员的物色和调配中,充分考虑其专业特长,学历层次和新老梯次,从整体上把握好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人员配备。同时,在工作实践中,注意选拨和培养知识面广并突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在管好用好现有媒体的同时,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努力成为新手段新技术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的手段和技术不仅能为我们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而且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他们在适应新的工作手段中锻练自己,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他们所从事的科研革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因此,人员素质与设备技术之间存在的这种互为转化的辨证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电教事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发挥人与机这两个参数的最大效率是我们电教工作者永恒的目标。

从上述关系中得出的几条基本规律为外语电化教学勾画了粗略的轮廓。从总体上看,目前外语电教正朝着教学、科研与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模式发展。然而,事实上每个单位的规模层次和工作任务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基本模式相近的同时,各显自身特色。比如有的突出声像资料的收集、积累与播放,为外语教学开辟第二课堂提供丰富的资料,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视觉氛围;有的集中精力搞教学片摄制,拥有一支精悍的编导队伍,为教材的立体化而努力;有的则大力加强语言实验室和视听教室的建设,为语音练习、口语实践以及视听资料的消化吸收创造条件;还有的充分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在保障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收活动,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弥补原有教学经费的不足,摆脱经济困境所带来的种种束缚。目前电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特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显示了它的功能和作用,为它今后的标准化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矗。

那么,从理论上说标准化模式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和功能呢?我们不妨在这里作些探讨。

1、从工作性质上看,它要有:1)声像资料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卫星地面接收、无线电广播、资料采购(录音、录像、电影、光盘、磁盘等)与贮存管理,声像软件制作等。2)传播系统。它包括闭路电视播放,声像阅览中心,计算机网络等。3)语言实验室群。包括各种档次的听力室、视听室、综合型高级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等。4)教学与理论研究。包括外语教学(口语、听力、视听说课等)、电教基础课教学、电教理论研讨、教材与教法研究、课程教学设计等。5)设备技术保障与科研革新。包括所有硬件设备的保养、维护修理、改造与革新,以及技术开发应用、设备的研制与试验等。

2、从组织机构上看,它应该分为:1)教学研究室,侧重电教理论和应用研究,制定规划和计划,指导电化教学的开展和提高。同时为学生和教师讲授电教基础知识。2)技术保障室,负责电教设备的技术保障与维修管理,科研革新以及产品信息交流。3)声像资料室,负责资料收集与管理为教学服务。4)软件制作室,负责教学节目的摄、录、编,以及美术设计、动画创作与特技制作、声像资料加工复制等。5)有线电视台(站),负责闭路电视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和日常教学节目播放与信息传递。

篇2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穷国办大教育”向“大国办强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仅靠政府的教育投入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英语学习多样化要求的需要,而民办外语教育的发展可以大大缓解庞大的教育需求和有限的政府投入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仅依靠国家财政支持的公办学校难以将英语教育的规模“做宽做大”,也难以将英语教育“做强做精”。从办学的规模上看,民办外语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几十人家庭作坊式的学校,有几百人、几千人中等规模的学校,甚至还有几万人规模的学校。民办外语学校办学针对性强,往往是面对特定的顾客群体选择教材,以市场为中心,办学机制更加的灵活,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基础英语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办外语教育对基础英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1.促进基础英语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民办外语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基础英语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基础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民办外语教育已成为基础英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进行了公办学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在学校产权不变或部分产权合法转移的前提下,借鉴民办学校的优势,转制学校的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改变了基础教育由政府“包揽式”管理的格局,吸纳民营资本,促进了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尝试。由于外语这一学科的交际性和工具性,以及学习群体的不同起点、不同需求,单一的公办英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的需要,因此公办学校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满足当前教育选择的多样化需求

长期以来,公办中小学的招生主要采用就近入学分配的原则,按照学生户籍所在地分配进入相对就近的公办初中和小学,以保证每一位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和改善,经济相对富裕的群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据调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成本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成为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方面之一。普通公办的基础英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家长和学生选择教育需求,因此,能够满足家长加强对子女外语能力培养、升学以及今后发展等需要的民办教育迅速地发展起来。

3.促进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民办教育的办学以市场为导向,机制比较灵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选用、教师聘任等方面有很大自主性。从全国范围来看,知名度高的民办外语学校吸纳的生源更多,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英语教育薄弱的地区,许多学生都在课余时间进入声望高的民办外语学校学习,以补充自己在公办学校学习的知识。这些学生将民办学校的教材、教学方法等带到公办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公办学校的教学改革。另外,许多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去民办学校任教,许多教师在民办学校工作一段时间进入公办学校的现象都是存在的,民办学校教师和公办学校教师之间的流动和交流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民办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民办学校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加,民办外语教育会在更加公平、公正、合理、规范的土壤中生存发展,这需要民办外语教育抓住机遇、大胆改革,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大力发展特色教育、产业联盟的办学模式

近些年来,由于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更主要由于民办学校自身缺少特色、管理松散、教学质量不高等因素,民办学校倒闭现象常有发生。而从生存下来的民办学校看,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与联盟优势。随着教育与市场的接轨,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采取联合与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风险、享受利益,从而形成联盟。这种联盟既包括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联盟,也包括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联盟。具有自身特色的民办教育产业联盟可以加强学校和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民办外语教育的相对优势

民办学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吸纳资金投入、降低资本运营、调整结构、发挥自身优势、按照市场的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这些就使民办学校相对公办学校有了一定的优势,如结构相对合理,冗员较少,负担较轻;管理比较科学,效率较高;实行按劳分配,分配制度比较合理,员工工作积极性较高;机制灵活,及时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民办外语学校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凭借精简机构、科学管理、灵活机制以及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快速适应性,寻求生存和发展。

(三)加强民办外语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民办外语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民办外语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民办外语学校教师队伍缺少中坚力量、兼职多、流动性大、缺少稳定性等问题普遍存在。要提高民办外语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且稳定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且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内因来看,民办外语学校自身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努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合理,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较稳定的师资队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工资、医疗、养老等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予民办外语学校教师必要的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才有可能全新投入到民办外语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可以为双方教师的交流搭建平台,为其交流提供机会,这有利于双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民办外语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完善民办外语学校的管理体制

民办外语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管理体制之上。一方面,民办外语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创新理念、加强管理、以人为本,寻求一条符合市场竞争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对民办外语学校的管理和监督职责,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引导、支持和管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引导民办外语学校走上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

篇3

大力发展民办外语教育是完善英语教育体制改革,激活教育服务机制,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从“穷国办大教育”向“大国办强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仅靠政府的教育投入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英语学习多样化要求的需要,而民办外语教育的发展可以大大缓解庞大的教育需求和有限的政府投入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仅依靠国家财政支持的公办学校难以将英语教育的规模“做宽做大”,也难以将英语教育“做强做精”。从办学的规模上看,民办外语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几十人家庭作坊式的学校,有几百人、几千人中等规模的学校,甚至还有几万人规模的学校。民办外语学校办学针对性强,往往是面对特定的顾客群体选择教材,以市场为中心,办学机制更加的灵活,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基础英语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办外语教育对基础英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1.促进基础英语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民办外语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基础英语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基础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民办外语教育已成为基础英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进行了公办学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在学校产权不变或部分产权合法转移的前提下,借鉴民办学校的优势,转制学校的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改变了基础教育由政府“包揽式”管理的格局,吸纳民营资本,促进了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尝试。由于外语这一学科的交际性和工具性,以及学习群体的不同起点、不同需求,单一的公办英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的需要,因此公办学校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满足当前教育选择的多样化

需求长期以来,公办中小学的招生主要采用就近入学分配的原则,按照学生户籍所在地分配进入相对就近的公办初中和小学,以保证每一位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和改善,经济相对富裕的群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据调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成本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成为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方面之一。普通公办的基础英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家长和学生选择教育需求,因此,能够满足家长加强对子女外语能力培养、升学以及今后发展等需要的民办教育迅速地发展起来。

3.促进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民办教育的办学以市场为导向,机制比较灵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选用、教师聘任等方面有很大自主性。从全国范围来看,知名度高的民办外语学校吸纳的生源更多,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英语教育薄弱的地区,许多学生都在课余时间进入声望高的民办外语学校学习,以补充自己在公办学校学习的知识。这些学生将民办学校的教材、教学方法等带到公办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公办学校的教学改革。另外,许多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去民办学校任教,许多教师在民办学校工作一段时间进入公办学校的现象都是存在的,民办学校教师和公办学校教师之间的流动和交流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民办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民办学校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加,民办外语教育会在更加公平、公正、合理、规范的土壤中生存发展,这需要民办外语教育抓住机遇、大胆改革,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大力发展特色教育、产业联盟的办学模式

近些年来,由于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更主要由于民办学校自身缺少特色、管理松散、教学质量不高等因素,民办学校倒闭现象常有发生。而从生存下来的民办学校看,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与联盟优势。随着教育与市场的接轨,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采取联合与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风险、享受利益,从而形成联盟。这种联盟既包括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联盟,也包括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联盟。具有自身特色的民办教育产业联盟可以加强学校和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民办外语教育的相对优势

民办学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吸纳资金投入、降低资本运营、调整结构、发挥自身优势、按照市场的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这些就使民办学校相对公办学校有了一定的优势,如结构相对合理,冗员较少,负担较轻;管理比较科学,效率较高;实行按劳分配,分配制度比较合理,员工工作积极性较高;机制灵活,及时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民办外语学校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凭借精简机构、科学管理、灵活机制以及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快速适应性,寻求生存和发展。

(三)加强民办外语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民办外语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民办外语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民办外语学校教师队伍缺少中坚力量、兼职多、流动性大、缺少稳定性等问题普遍存在。要提高民办外语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且稳定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且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内因来看,民办外语学校自身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努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合理,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较稳定的师资队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工资、医疗、养老等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予民办外语学校教师必要的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才有可能全新投入到民办外语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可以为双方教师的交流搭建平台,为其交流提供机会,这有利于双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民办外语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完善民办外语学校的管理体制

民办外语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管理体制之上。一方面,民办外语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创新理念、加强管理、以人为本,寻求一条符合市场竞争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对民办外语学校的管理和监督职责,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引导、支持和管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引导民办外语学校走上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

篇4

关键词:博雅教育;清华大学; 外文系;外语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4-0041-06

收稿日期:2014-01-17

作者简介:吴自选(1969-),男,山东临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从事翻译学、外语教育研究;天津,300384。黄忠廉( 1965-),男,湖北兴山人,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翻译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汉译语言研究;哈尔滨,150080。

一、引言

清华大学外文系始于1926年,初名“西洋文学系”,1928年易名为“外国语文学系”。抗战爆发后,1938年清华大学与北大、南开三校迁至昆明,建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1952年院系调整,外文系建制撤销。外文系除培养出钱钟书、季羡林、等学贯中西的大师之外,尚有一大批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家、戏剧家、诗人、作家、翻译家等杰出人才,以毕业年份为序(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27年朱湘;1928年陈嘉和陈诠;1928年杨业治和吴达元;1930年李健吾;1931年张骏祥;1936年吴景荣和刘世沐;1938年方钜成;1939年许国璋、王佐良、杨周翰和李赋宁;1940年穆旦(即查良铮)、赵瑞蕻、周珏良、黎锦扬和杨苡(即杨静如);1942年许渊冲;1943年巫宁坤、何兆武、林同端和郑敏;1945年金隄、刘承沛和杜运燮;1946年袁可嘉和卞之琳;1947年黄爱(即黄雨石);1949年杨德豫;1950年英若诚、吴云森(即江枫)和文洁若 ;1951年资中筠和冯钟璞(即宗璞)等 [1]。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外国文学部1935年共毕业四位研究生:赵萝蕤、田德望、曹葆华及杨绛,后来均成为学术大家[2]。

本文论及的清华大学外文系,指1926年至1952年间(含西南联大时期)以培养“博雅之士”,汇通中西之学为目标的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以下简称“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的教育理念,本文重点讨论清华外文系博雅外语教育理念与相应的课程体系,兼论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对时下外语教育及整体大学教育的史鉴价值。

二、外语教育的博雅理念

作为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828年耶鲁大学的《耶鲁报告》指出:博雅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一种开启全部心智的教育,或一种全面开启心智的教育。[3]它要求开设广博的课程,反对高等教育过早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以经典的和基础的科目训练学生的心智。“博雅教育是文化的教育或是以文化为依归的教育。博雅教育的最终产品是文化人。”[4]

(一)培养博雅之士

1926年,吴宓参照美国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系的培养方案,撰写《外国语文学系概况》,开宗明义提出了清华外文系如下五个培养目标[5]201:

本系课程编制之目的为使学生:(甲)成为博雅之士;(乙)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丙)熟读西方文学之名著,谙悉西方思想之潮流, 因而在国内教授英、德、法各国语言文字及文学,足以胜任愉快;(丁)创造今日之中国文学;(戊)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

吴宓提出的清华外文系培养目标,浓缩了清华外文系的教育思想,为清华外文系的人才培养确立了基调。其第一个目标即为培养博雅之士,而博雅之士既不是一种职业,更不是一种职业技能。“博”是指融汇中西语言文化的广博,是提升人格境界、成就学问事业的基础,是知识的广度,而“雅”是在“博”的基础上形成的高雅志趣和学术涵养,是知识的高度。吴宓先生的“博雅”之说,简言之,是“希望学生能够吸收东西方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化,成为全面发展的人”[6]19-20。吴宓提倡博雅之士的教育模式, 深受其母校哈佛大学以及导师白璧德(Irving Babbitt)的影响, 其目的是造就具有深厚中西语言修养、宽广文化底蕴、具有批判性思维、“博而能约”、“圆通智慧”的中西文化、语言通才,其实质在于人格的塑造、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修养。

(二)西方理念与中国传统的结合

博雅教育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实质是培养“通人”或“全人”;在中国,类似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和汉朝以后偏重人格和人文素质的儒家教育。“六艺”虽有实用功能,但其实质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君子”,即有德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高尚道德修养、全面发展的“人”。清华外文系培养的博雅之士,兼具中国文化传统中“君子”的理想人格的与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与批判精神。作为人文学科的外国语文教育,其根本目的不是训练某一个职业领域的从业人员,而是通过中西语言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均衡的知识结构,开阔其视野,提高其在融会贯通中西文化基础之上的创造力、适应力。吴宓认为,教育之理想,尤其是大学本科教育的理想,应是培养了解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之通才[7]24。

吴自选黄忠廉:论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博雅教育

三、清华外文系博雅课程体系

清华外文系的课程体系体现文理兼修、通专兼顾、贯通文史哲的特点,是实现博雅教育理念的路径,也是吴宓提出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实践。以清华外文系1936-1937学年度的课程设置为例[8]:

第一学年44或46学分:英文8,国文6,中国通史、西洋通史(择一)8,逻辑、高级算学、微积分(择一)6或8,物理、化学、地质、生物(择一)8,选习一种第二外国语8;

第二学年36学分:英文6,西洋哲学史 6,西洋文学概要8,英国浪漫诗人(专集研究)4,西洋小说(专集研究二)4,选习一种第二外国语8;

第三学年32学分:英文、德法文(择一)8,西洋文学分期研究:古代希腊罗马;中世;文艺复兴时代(每门4学分)12,英文文字学入门4,戏剧(专集研究三)4,文学批评(专集研究四)4;第四学年24学分:英文、德法文(择一)8,西洋文学分期研究:18世纪;19世纪(每门4学分)8;现代西洋文学:诗;戏剧;小说(任择二种)4,莎士比亚(专集研究五)4;

选修课:拉丁文8;第一二年日文8;第一二年俄文8;英语捷径4;研究课程若干6。

具体分析,清华外文系的课程设置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基础,文理兼修

在清华外文系四个学年共136或138个学分中,语言类课程共44学分。清华外文系强调“本系教授语言文字之方法,注重熟练及勤习。读书谈话作文并重,使所学确能实用,足应世需”[5]199。学生通过“读书谈话作文”,训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但在清华外文系课程设置中找不到“精读”、“泛读”、“口语”和“听力”这样的把作为整体的英语语言文学肢解得支离破碎的课程,而是主要通过文史哲等课程来提高语言基本功。“西洋哲学史由贺麟先生讲授。他指定学生阅读西方哲学名著英译本(例如柏拉图《对话录》等书), 并让学生用英文写读书报告。”[9]3

早期清华大学贯彻梅贻琦校长提出的“通识为主,而专识为末”[10]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自然、人文、社会三个方面有综合的、广泛的知识,而“不贵乎有专技之长”[11]。由于全校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清华外文系与其他各系学生所选课程为“共同必修课程”,涵盖文、史、哲、理等多个领域,重点在“博”。李赋宁先生言:“我在清华园渡过的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英文的听、说、读、写有了很大进步,法文的根基打得很牢靠,西方文学、哲学和历史也都有了一些入门知识。”[6]29

(二)以“文”为主,注重西方文化的整体性

如果不将大一的44学分计算在内,清华外文系的文学类课程占到其余三年总学分的61%。文学课程分文学史和文学体。文学史按时代进行分期研究, 即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18世纪和19世纪,分配于三年中。“文学体则强调分体详细研究,于三年的学习中全面涵盖了各种文体, 即小说、诗、戏剧、文学专题研究和文学批评等。”[12]174-175 西南联大时期,外文系开设的56门选修课程中,文学类课程更为丰富,涵盖国别文学史、断代文学史、类型(或体裁)文学史和作品选读、作家与作品研究及文学理论,共28门,占选修课总数的50%,其余为语言理论及“外语及其他”类课程。仅在“类型(或体裁)文学史和作品选读”类选修课中,即开设12门课程 [13]131。文学是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对学生品德、性情和境界的熏陶与提升起一定作用。早在20世纪30年代,吴宓就十分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主张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比较研究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道德情操。他归纳出文学在启迪学生心智,涵养学生心性,增进学生人格塑造,了解西方文明流变乃至增强学生爱国心等十大功能[7]59-64。

吴宓视西方文学、文化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要求学生对其具有广博和全面的知识。清华外文系将英语语言文学置于西方语文的大背景下,有德、法、俄、拉丁等多种课程供学生修读,并配合以严格的教学制度,培养出一大批德、法、俄语言文学专家。西南联大时期,“在外文系的56门选修课程中,法语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即达11门。”[13]137这些课程覆盖面很广,“使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局限在某一种外语或某一国别文学上,而是把西方文学、哲学和文化看成一个整体,大大扩展了学生视野”[9]3。

(三)选课制与旁听制,贯通文史哲

吴宓从创造中国新文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度,强调清华外文系学生中国文学功力的重要性[5]201:

本系对学生选修他系之学科,特重中国文学系。……目的在于:(1)创造中国之新文学,以西洋文学为源泉为圭臬;或(2)编译书籍,以西洋之文明精神及其文艺思想,介绍传布于中国;又或(3)以西文著述,而传布中国之文明精神及文艺于西洋,则中国文学史学之知识修养均不可不丰厚。故本系注重与中国文学系相辅以行者可也。

高度重视中国文学的清华外文系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翻译家、戏剧家,同时也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中国新诗派”的诞生地,著名诗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就是在清华外文系的培育下走向成熟的 [14]。

早期清华大学除了实行美国式的学分制,更以独具特色的选课制度,实现其造就通才的目标。“学生于每学年开学时,参照各系规定的课程表自行选定课程,中途亦可增选或退选,但大一应修课程不得中途退选”[12]119。清华外文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选修、旁听其他学系的课程,特别是同属文学院的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和哲学系的课程,学生可以一日横跨文史哲三大学科门类:“听了罗常培的语言学,入邻室钱穆的中国史课,晚间有金岳霖讲‘哲学中的时与空’,须早去占座”[15]。在清华外文系读书四年的季羡林先生曾言,真正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只有两门课,就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和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这两门课影响他的一生,而这两门课恰好都不是清华外文系的专业课[16]。清华外文系的选课制度给予学生很大自主性,允许、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为学生以中西语言文化为根基,在人文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以及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四、清华外文系作为外语教育的历史坐标

清华外文系作为博雅教育在中国的成功范例,至少在以下两个层面给外语教育界以启示:

(一)从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出发,造就外国语言文化通才

“外语专业教育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一直采用专才型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知识面偏窄,文化底蕴不深。”[17]20世纪80年代起,外语界开始进行外语与经贸、新闻、外交、法律乃至科技相结合的所谓“外语+X(培养方向或辅修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然而外语教育职业化、训练化、空洞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遏止,其人文学科属性日渐淡化[18]244-245,外语院系沦为“语言培训中心”或“体制内的新东方”,时至今日其定性、定位问题仍未得解决。外语教育不能也不应简单地等同于职业教育、技能训练甚至是应试培训;如是,高等外语教育已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外语教育过于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其价值取向将趋向功利主义;以单纯的就业需求为导向,导致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的深度、知识的结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与其他文科专业产生较大差距[19]。

外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文学和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兼具人文性[20],因此,人文性是外语教育的一个根本属性,培养全面发展的“文化人”是外语教育的应然目标。外语教育只有明确了自身的人文学科属性,才能找到专业的学科定位,才能确立适当的培养目标,而“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课题莫过于培养目标。”[18]243 从清华外文系的成功经验看,外语教育应注重与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学科融会贯通的外国语言文化通才。许国璋先生在谈及外语院系培养目标时强调外语人才必须是文化人[21]。

(二)从博雅教育理念出发,改革课程体系

始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外语教育课程体系偏重语言技能训练, 按照培养译员的“语言学校”模式开展教学[22],强调语言技能、忽视文化熏陶,重视机械训练、淡化文学教化,缺乏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系统培养。时至今日,外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仍以语言技能训练为轴心,以大量机械操练为途径。以英语专业为例,依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基本上都以专业技能课“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为主干课程。主干课程不但所占学时数多, 而且持续时间长, 一般达到总学时67%左右[23];这些专业技能课程“分裂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知识,使语言教学沦为空洞语言与空洞交际,使学习者既无法习得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又无法学习到知识”[24]。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说、写、译等语言产出能力。而在英语专业高年级所开设的“专业知识课”如语言学、词汇学、语法学等课程,更是冷知识传授多于文本研读,只能给学生们带来信息与知识压迫[25]。这样的课程体系无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更不能提升、陶冶其人格,因此不仅受教育者不能用外语获取信息与知识、传递思想与情感,最终造成学生“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很难有创新意识,出不了创造性的成果”[26]。

清华外文系课程内容宽泛, 涵盖自然、社会和人文三大学科。大一英文也指导英文阅读和练习英文写作。但英文阅读和写作的任务还由其它课程来分担。而在西南联大时期,外文系课程表中“单纯的英文课(相当于时下的精读、泛读、听力、写作等)只占学年总学分的15.8%-24.2%。语言水平的提高, 主要是通过学习其他课程来实现。”[27] 从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及其规律出发,须在课程设置上确立“语言”和“文化”平衡,以中西文史哲经典著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助受教育者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厚植其人文底蕴,提升其思想境界,在扎实的中西语言基础之上,培养其会通、思辨、适应和创新的能力。

五、清华外文系作为中国大学的历史镜鉴

清华外文系是早期清华大学全面实施博雅教育的在一个系科具体的、成功的实现。实际上博雅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不仅在外语教育,也在高等教育整体。博雅教育不应只是清华外文系追求,而应是高等教育系统整体之追求。吴宓认为,培养博而能约,圆通智慧的通才,不仅适用于文史哲学科,自然和社会学科亦如此[7]68。

(一)博雅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本然追求

梅贻琦先生认为博雅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勿囿于一途, 而得旁涉他门, 以见知识之为物,原系综合贯通的,然其在理想上相关联相辅助之处,凡曾受大学教育者不可不知也”[28],以梅贻琦、、竺可桢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大学主事者主张的是博雅教育理念中人格教化和知识教育的结合,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20世纪50年代以降,尤其是院系调整以后,专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主导思想。至今,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并没有烟消云散, 仍然制约着中国大学的发展。简言之,大学教育高度专业化、过分实用化乃至功利化取向弊端有二:首先,以职业为导向的高度功利化的大学教育造精神缺失,导致受教者人格缺陷。受教育者蜕变成缺乏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器物”。如果受教育者普遍存在的自私狭隘、庸俗功利、寡廉鲜耻等诸多人格缺失,无疑是高等教育的失败,与大学的使命背道而驰。其次,造成学生日益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大学长期局限于培养所谓“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能力和健全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造成受教育者创新动力不足。

狭隘专业教育颠倒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难以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相反,它是器物化、工具化的教育。而梅贻琦先生主校时期的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其重点在人格、修养、灵魂的教化和熏陶,其本质是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是一切大学的灵魂之所依”[29]。“博雅教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更恰当地是则是大学教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30],也关乎大学教育的使命问题。从某种角度而言,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源于它回归了大学教育的本质,作为历史镜鉴可以考察时下价值追求错乱、办学方向迷失的大学。

(二)博雅教育是应对大学挑战的必由路径之一

博雅教育是应对人文精神缺失和创新能力不足中国大学两大挑战的必由路径。其一,博雅教育是以与人类历史上积累沉淀下来的文明与文化遗产进行“对话”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大知识观教育,目的是打破传统学科领域的壁垒,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读,让学生领略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魅力,籍此实现“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清华外文系的博雅之说,如果说“博”是一种学术追求,那么“雅”即是一种人文品质和人格境界,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源于它“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精神和道德的需要,重视人文教育”[31]。总之,清华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模式既是观照整个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历史镜鉴,更是弘扬大学人文精神的路径。其二,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等素质,而博雅教育主张的文理兼通和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强化对知识整体性把握,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32],而这些正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清华外文系毕业生许渊冲称他:把生命科学的优质基因克隆问题,应用到中西文学互译的理论上来,提出了优化的创译论,使中国文学翻译理论走上了世界译坛的前列”[33]。

六、结语

清华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教育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办学风格。它将西方人文主义的博雅教育与中国教育传统相结合,以培养博雅之士为目标,致力于文史哲的贯通,着力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培养了大量人文学科杰出人才,确立了外语教育的“清华学派”,也为21世纪中国外语教育提供了启迪和借鉴。

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面临的是与清华外文系迥异的社会、教育和制度环境。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交汇的产物,然而外语教育的清华学派既是精神遗产更是镜鉴,值得从外语教育界同仁从多层次、多视角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包括外语教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的本质、价值、过程与目标,等等。

参考文献

[1]方惠坚,张思敬.清华大学志(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32-642.

[2]百年清华 百年外文(1926-2011)编委会.百年清华 百年外文:1926-2011:清华大学百年华诞暨外国语言文学建系85周年纪念文集[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49.

[3]Committee of the Corporation, and the Academical Faculty. Reports on the Course of Instruction in Yale College[R].New Haven: Hezekiah Howe,1928:7-9.

[4]Strauss, L.What Is Liberal Education?[J].Academic Questions,2003(Winter):31.

[5]吴宓.外国语文系学系概况[G]//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6]李赋宁.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吴宓.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8]吴宓.外国语文系学程一览[G]//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99.

[9]李赋宁.三十年代中叶清华大学的基础课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10]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7-8.

[11]梅贻琦.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G]//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刘述礼,黄延复,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65.

[12]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上册)[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3]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6.

[14]王燕.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文化精神——外文系与联大诗人群[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3):81-85.

[15]许国璋.回忆学生时代[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77.

[16]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一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17]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7(6):134.

[18]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9]刘毅.关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外语界,2000(3):12-17.

[20]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兼评《北大英语精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42-43.

[21]许国璋.论外语教学的方针和任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6-15.

[22]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2(2): 89-92.

[2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24]冯燕.空心课程论——中国高等教育外语教育批判[J].现代大学教育,2006(6):36.

[25]张少雄.压迫与封锁不可能达成创新品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5):35-37.

[26]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2.

[27]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5.

[28]梅贻琦. 学习范围务广、不宜狭[N].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 412 号), 1932-06-01(01).

[29]张楚廷.人文科学与大学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11(2):35.

[30]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44.

[31]王顺晓.吴宓在清华大学的教育实践研究(1925-1037)[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3.

篇5

A1,存在社会公认的规约性程序及其所要求的规约性结果,其中包括一定的主体,在一定场合下说的一定的话。

A2,具体情况下的具体主体与具体的条件有利于完成具体的言语行为。

B1,所有参与者正确地按程序行事。

B2,所有参与者完全地执行一定的程序。

C1,如果在执行某种程序时主体受一定思想或情感所驱使,或程序为任何一个参与者下一行为新阶段的开始,那么执行程序的每一个主体应现实地对待它,所有参与者就具有相应的真实意图。

C2,相应地,他们应按规定行事。如果违反上述规则之中的一个或几个,言语行为就不能取得成功。有时会因为违反“程序使用规则”,有时因为违反“程序执行规则”,这时就会发生言语行为失误行为。从上面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定的言语主体在一定的场合下,一定要符合程序的规定性,这一点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思想行为规范准则,进而影响和教育学生,课堂上,教师作为会话合作的主体,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符合会话合作原则,避免言语行为失误。有哪些原因造成言语行为失误,从而导致不成功。著名语言学家奥斯汀将其基本上归为两大类:其一,卡壳;其二,滥用。奥斯汀分析卡壳的两种原因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即违反“程序使用规则”和违反“程序执行规则”。所谓“滥用”是指言语行为虽然发出了,但说话人本人只是说说而已,并无实际意义。造成言语行为失误的原因大体上可归为三种:其一,错误地使用程序。其二,错误地执行程序。其三,滥用。根据这一语言学理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注意,条理清晰,内容准确,正确地执行程序,既要避免卡壳,也要避免滥用,滥用我们可以理解为不利于学生理解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另一语言学家格莱斯提出了会话合作五原则:其一,真实性原则:即交际者应说出真实的情况和感觉,要求人们不要从主观出发,说假话、谎话。其二,连贯性原则、理据性原则:是说交际者的话语需具备形式上和意义上的连贯,言语表述要符合逻辑思维规律要求,意义上有前因后果、接续、相互关系等联系。其三,经济性原则:在语句意义明确的情况下,说话者提供给对方的信息量适中,不多也不少,违反这一原则,信息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其四,有效性原则:指交际的艺术、策略,如何使受话人接受,并使言语行为取得说话人所期望的结果。有效性实际上是最主要也是最终的要求,为提高效能,人们要学会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如夸张、反语、一语双关、暗示等。其五,现实性原则:现实性原则要求受话人原意以任何可能的理解和解释进行会话合作,在现实言语交际活动中,受话人对说话人的言语信息不能不顾现实情况而断章取义,这是现实性原则的要求。根据格莱斯提出的这五项会话原则,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要注意语境、场合,对要交际的信息量做出正确的判断,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符合交际的艺术和策略,让学生快速正确地接受到教师提供的信息,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授课中避免过量的、无意义的信息。反之,也要注意信息量不足的问题。教师在授课中注意连贯性,符合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注意话语间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联系,不中断交际,保证课堂教学的连续性,流畅性及理据性原则。

篇6

二、连贯与外语教学

众所周知,真正成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教学内容必须是确定无误的,否则教学活动是无法开展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是教师的教授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教师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内容的进行都必须遵循教师的安排,接受教师的指导。Halliday曾在CohesioninEnglish一书中提出了几种教学模式(Halliday,1976/2001),确认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到底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才能真正合理地发挥二者的优势。教学过程被视为物质交流过程、话语过程或是一种心理过程。在各种过程当中,教师或是以自己为中心,单方面的教授语言知识,或是发挥二者的积极性,侧重技能的培养,或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课外的自主学习来提高水平,或是从整体上注重语言教学的整体性,既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也提高他们其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来看,后面提到的这种综合性的教授过程,比较趋同与实际的语言教学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可以采取任何可以被利用的手段去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现实中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要视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只要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一致,语言交流连贯,即为好的教学方法。

篇7

2.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的研究

针对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现状,我们必须要进行详细地调查和冷静地思考,做出正确的、合理的改革措施,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主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改革的进程。

2.1树立正确的高校外语教育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高校外语教育教学观念,要求我们要及时转变教学思想,把原来的以笔试考试作为外语学习好坏标准的思想转变为充分培养学生外语交际和综合能力的思想。而教师的教学职能不应该仅仅是学生外语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外语实践能力的教育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模式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和综合能力而努力。

2.2优化高校外语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高校外语教育评价体系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学校往往要完成升学指标,保证学校的升学率,把课程重点过分地放在了考试上,大部分精力都用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试成绩,这样不利于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态,优化高校外语教育课程体系,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到首位,切实引导学生的创造潜力。

2.3改革高校外语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交际和综合应用能力

改革高校外语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模式,突出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主体地位。

(2)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其积极参加到外语的实践和提高过程中来,还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外语交流的机会和场所,保障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例如网络课堂、多媒体教学等。

(4)多组织些外语交流活动或外语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外语,学会交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2.4提高教师待遇,加强高校外语教师队伍建设

各个高校要对外语教师队伍进行定期规划,加大教学投资,提高教师待遇,完善高校外语教师体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定期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将教师培养成与英语教学改革同步发展的自觉学习型教师。

2.5多组织些外语交流或外语学习活动,创造外语实践机会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更进一步,多组织些外语交流或外语学习活动,创造外语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外语,提高兴趣、学会交流、掌握专业技能。

篇8

Abstract:Basedontherelevantliteratureofteachingefficiencyofforeignteachers,thispapersumsupandcombsthebasicconnotations,mainfeatures,generalcontents,maintheories,hinderingfactorsandimprovingstrategiesoftheteachingefficiencyofteachers.Italsopointsoutthemaincontributionsandcontradictionsofthepreviousstudies,andputsforwardtheemphasisofthisstudyinthefuture.

Keywords:teacher;teachingaction;teachingefficiency

一、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界定

直接定义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概念几乎没有,但相关概念相当多。如Raspberry(1993)的“有效教师”(effectiveteacher);DonaldRCruickshank等(1999)的“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HarveyDaniels等的“最佳课堂教学”;KathrynCastle(2006)的“自治的教师”(Autonomyteacher);RobertJ.Marzano等的“有效课堂”(Classroominstructionthatworks)。所有这些说法,几乎都没有对自身的概念给予清晰的界定,似乎只是使人意识到“优秀的”、“不错的”、“时髦的”、“主流的”这类含义。实际上,国外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定义,大多是对其特征进行描述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理念特征。KathrynCastle(2006)认为,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取决于教师是否把教学作为教育学的取向;是否把教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取向;是否把教学作为教师自治行动的取向;是否把教师作为教学研究者的取向等理念[1](P1094)。

二是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个体素质特征。W.C.Bably认为,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10项个性品质:同情心(sympathy);仪表(personalappearance);谈吐(address);诚恳(sincerity);乐观(optimism);热心(enthusiasm);好学(scholarship);活力(physicalvitality);公正(fairness);严谨(reserveanddignity)[2]。DonaldRCruickshank,DeborahL.Bainer,KimK.Metcalf(1999)则认为,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个人性格特征包括热情、热心、幽默、可信任、对成功抱有很高的期望、激励、支持、有条理、灵活、适应性强、博学等方面[3](P299)。

三是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特征。StanleyJ.Zehnand,JeffreyA.Kottler(1993)从3个方面论述了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特征:(1)一名人际关系的专家(arelationshipspecialist)。具有真实的、无偏见的、同情的和乐于接受学生的态度;注意用眼神接触,用人体语言表达的非语言行为;支持性的、显示同情的、用心理解的、关注学生的策略。(2)营造真诚关心的气氛。有效的班级交往规划;促进全体学生有效交往;规范有效交往的实践。(3)一名帮助者(ahelper):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同情学生[4]。

以上这些都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所应该具备的行为特征,但并非就是教师行为有效性本身。

二、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容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内容的描述,笔者根据收集的资料,主要从教师教学行为的专业表现、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技能技巧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专业表现。波士顿学校委员会(BostonSchoolCommittee)(2006)提出了教师教学行为的8个维度:(1)公平和高期望;(2)职业主义(Professionalism):主要指模式化的职业行为,包括工作职能、区域政策的理解、工作程序以及在多样性的社区里的工作目标;(3)安全、尊重、文化敏感性和负责任的学习共同体;(4)学校、家庭与社区的伙伴关系;(5)指导学生学习的计划和策略;(6)实质性知识:具有广泛前沿性知识,关键概念、事实、相关的研究、质疑的方法,具体到各自学科的交流风格等;(7)发展性过程的监控与评估;(8)反思、合作和个体成长[5]。

二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结构。CharlotteDanielson(1996)认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要创造出学习者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使学生能够从事重要内容的学习,并使所有师生感觉到尊严和荣耀。一般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结构体系有4个板块,每一板块标志着教学的不同侧面。(1)教学计划和备课。包括选择教学目标;展现教学内容、资源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展现内在教学设计、学习评价等内容;(2)课堂环境。包括创建尊重与和睦的课堂环境,形成学习的文化氛围,课堂程序管理、学生行为管理、具体环境布置等内容;(3)课堂教学。包括清晰而准确的交流、提问和讨论技术,使学生认真学习,给予学生反馈、灵活性和反应性;(4)专业职责。包括教学反思、保持精确记录、家庭交流、对学校和学区的贡献、专业成长和发展、专业主义展示等方面[6]。

三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技能技巧。Cruicshank(1990)从教学技巧的角度涉及到了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容。包括“创设环境;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指导时间最优化;提问题;提供清晰的指导;注意学生的进步;提供反馈和强化”等7个方面[3](P318)。HarveyDaniels,MarilynBizar(1998)提出了最佳课堂教学的6种教学行为技能:整合性单元;小组活动;呈现式学习;课堂工作室;真实体验;反思性评估等等。它有助于创建最佳课堂教学[7](P7)。

三、区分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与无效性的标准

教师怎样的教学行为才具有效性或无效性?HarveyDaniels,MarilynBizar(1998)关于课堂教学应该增加和减少的因素的研究,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或减少无效性,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

课堂教学应该尽量增加的因素:(1)体验性、引导性、操作性的学习;(2)课堂上活跃的学习气氛;(3)强调学生更高级的思维,学习某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4)选择为数不多的几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掌握研究该领域的方法;(5)让学生花时间去阅读那些具有完整性、原创性和真实性的书籍;(6)培养学生对待工作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完成设定目标、记录、管理和评估的任务;(7)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主决定书籍、写作主题、学习伙伴和研究项目;(8)在学校建立并运用民主原则;(9)关注学生个体不同的认知风格和情感风格;(10)组织合作性活动,将教室建设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社团;(11)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通过个性化的活动不把学生分别孤立起来;(12)在常规课堂上给学生以特殊的帮助;(13)教师要扮演多样性、合作性角色;(14)依靠教师对学生发展所进行的描述性评价[7](P3)。

课堂教学应该尽量减少的因素:(1)面向全班进行的教学指导,如演讲;(2)学生被动活动,包括静坐、聆听、接受和吸收信息;(3)对教室里的安静状态给予表扬和奖励;(4)要求学生将课间时间用来完成工作表、练习册、或者仍然坐着,做其它功课;(5)对覆盖每个领域中的大量材料作蜻蜓点水的介绍;(6)死记硬背事实和细节;(7)强调学生分数和学生之间的竞争;(8)将学生进行能力分组;(9)采用某些特殊方案对学生进行筛选;(10)采用并依赖标准化测验[7](P4)。

虽然这一研究不是直接论述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与无效性的,但对于我们区分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和无效性有一定参考价值。

四、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础理论

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是如何发生的?或者说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内部机理是什么?除了上面所述的教师个体素质、课程结构与教学技巧等影响因素以外,还有以下方面的理论成果:

一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形成过程的本质。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形成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习教学的过程。FredKorthagen,JohnLoughran,TomRussell(2006)通过对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教师教育的研究,指出了提高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7个基本原理:(1)学习教学是一个充满冲突和竞争的过程;(2)学习教学要求认为知识是有待于创造的学科而不是一个已经创造的科目;(3)学习教学要求从关注课程转向关注学习者;(4)学习教学是在师生共同探讨中进行并得以促进和加强的;(5)学习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与同伴合作;(6)学习教学要求中小学,大学和实习生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7)学习教学要求教师教育家在自己提倡的教学项目中实践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且在示范作用中得到强化[8]。这7个原理可以说是对教师行为有效性形成过程本质的恰当描述。

二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形成的思想变量。不同的思想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具有不同的影响。佐藤正夫(1987)从教学史论的角度,认为必须扬弃与统一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学过程思想,提出了“学习课题系列学习”的思想,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1)提出问题与课题,使学生直面矛盾与障碍,引起学习动机;(2)使学生分析问题与课题的目标与条件,抓住真正意义上的问题;(3)使学生探讨适当的解决原理、方法与手段,计划解决活动;(4)实施解决活动的计划,实现问题与课题目标;(5)检验、评价、总结学习结果,使学生进一步练习与应用[9]。虽然这一思想对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学过程的思想有所超越,但仍然带有传统教育中的程式化习惯和明显的杜威教学过程思想的痕迹。

当前比较流行、且大家比较接受的当属建构主义。JacquelineGrennonBrooks,MartinG.Brooks(1999)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指导原则,包括:(1)提出与学生相关的问题;(2)围绕基本概念组织学习活动,探究问题的本质;(3)寻求并重视学生的观点;(4)课程设置要适于学生提出假设;(5)在教学背景下评价学生的学习[10](P43-103)。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设一种环境。

三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形成的环境变量。许多人认为,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受教学环境的制约。KennethM.Tyler,A.WadeBoykin,TiaR.Walton(2006)通过欧洲与非洲文化差异在课堂学生学业成绩的表现的研究,得到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与文化环境具有高相关性的结论,并强调“个人主义与竞争能力”的欧洲文化与强调“合作与活力”的非洲文化相比,前者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比后者的更具有突出表现[11]。因此,随着教育的国际化与开放化程度越来越高,离开文化考量谈老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是没有意义的。CliveHarber,JeffSerf(2006)则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探讨了教师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他们以英国与南非两个国家为对比,主要通过两国文学、其它证据和(大学生)实习教师的面试等手段,得出教师教学有效性与民主政治有密切关系的结论[12],并且指出现代教育结构、教育实践与教育的民主要求存在矛盾。CareyE.Andrzejewski,HeatherA.Davis(2006)探讨了课堂中的人类学接触(Humancontact)问题,发现教师将与学生的接触作为他们教学的自然过程。这种接触沿着两个轴心进行:第一个轴心表示参与者的教师是如何认识背景及背景是如何促进或限制人们的联系的。第二个轴心表示有关人类接触的谈话显示在教学中是如何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的[13]。这个研究对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具有理论价值。

五、提升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之策略

关于提升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大致有如下几方面成果:

一是认知改变策略。MiekeLunenberg,FredKorthagen,AnjaSwennen(2006)研究了通过教师教育者,改变未来教师的理念与行为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与传统教师教育方法不同的5个维度:(1)变通的、灵活的和非固定背景下的专业报告,而不是复述详细精确的事实及固定背景中技术的精确运用;(2)学习中的调节作用而不是向学生传递信息;(3)学生是认知网络活动中的积极建构者而不是信息的接受者;(4)关注明确的问题及其多样性解决方法,而不是着眼于运算程序的应用和单一的正确答案;(5)关注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在此环境中,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赞赏自我调节的学习,其他的学生也是学习的来源[14]。可见,这些观点与传统观点相比,无疑具有革命性意义。

二是学习合作策略。GeorgeaM.Langer,ArmyB.Colton,LorettaS.Goff(2003)提出了学生学习合作分析,即CASL(CollaborativeAnalysisofStudentLearning)。CASL是一种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它围绕学生学业标准目标,帮助教师形成一种合作探究文化,加深理解教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该体系由4个要素组成:(1)反思探究的框架;(2)合作探究的文化;(3)CASL的探究阶段;(4)促进、领导和支持CASL,如制度安排、行政支持等[15]。可见,合作成为教学过程或者教学过程就是合作的具体教学形式,这不仅是提高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也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实现途径。

三是反思、建构性策略。JenniferHarrison,SueDymoke,TonyPell(2006)提出教师教学行为发展系统包括教师的经验、反思、学习结果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16]。因此,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强有力的学校环境的支持,学校政策要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提高注入具有挑战性与冒险性的要素。JacquelineGrennonBrooks,MartinG.Brooks(1999)提出的建构主义策略是:(1)鼓励和接纳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2)运用原始的、主要的以及可操作的、互相作用的材料;(3)运用诸如分类、分析、预测和创见之类的认知术语;(4)根据学生的反应实施课程与教学策略;(5)先了解学生对即将交流概念的看法;(6)鼓励学生参与到与教师和同伴的对话中;(7)激发学生研究的手段是提出富有创见、开放的问题;(8)注意学生最初的详细阐述;(9)使学生参与到与其最初假设相矛盾的活动中,继而鼓励他们讨论;(10)提出问题之后为学生留出等待时间;(11)为学生提供建构联系及隐喻的时间;(12)频繁使用学习循环模式,培养学生好奇心[10](P125-145)。总之,教师经常反思自身行为,考量不同教学行为、假设、信念和观点,沉稳深邃地考察教学环境、随机应变地把握教学局势并采取相应策略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必须坚守的重要思想。

四是课堂实践策略。JosephCiaccio(2004)提出了“完全积极策略”。意谓使教师明显地看到教学的积极方面,避免或消除消极方面。具体内容包括满足彼此的需求;改变起反作用的情绪;结束行为问题;帮助后进生;运用积极学习策略等5个方面[17]。KathrynCastle(2006)研究了新手教师如何作为一个教学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自动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7个自治的主题:(1)对错误问题的察觉;(2)质疑;(3)从他人那里寻求答案;(4)冒险;(5)反思到自信;(6)增强对学生理解的理解;(7)采取行动[1](P1094-1103)。RobertJ.Marzano,DebraJ.pickering,JaneE.Polloch(2000)提出了9种有效课堂教学指导策略:(1)鉴别相似性和相异性;(2)总结和笔记;(3)提倡努力和给予认可;(4)家庭作业和练习;(5)非语言表征;(6)合作学习;(7)建立目标和提供反馈;(8)产生假设和检验假设;(9)问题、线索和先行组织者[18]。StephenD.Brookfield,StephenPreskill归纳了实现民主课堂的主要技巧,包括热情倾听、积极参与、高度注意、谦逊、相互性、共同商议、正确评价、信心、及自治(autonomy)等方面[19]。由此可以看出,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标准相比,最近的研究强调课堂教学更具有反思、建构与批判的韵味。

五是教师教学档案袋策略。CatherineDeRijdt,EvaTiquet,FilipDochy,MauriceDevolder(2006)研究了高等教育背景下教学档案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还检测了教师对于教学档案的态度。研究表明,教学档案是一种能够带来重要积极影响的工具。它能够激发教师去反思他们的教学行为,寻求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改善课程材料[20]。

综上所述,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具有参考价值:(1)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特征、内容体系及实现策略的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2)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必须以一定的专业实践体系及其标准为基础,否则教师专业化就无法与医生、会计、律师、建筑师等职业的专业化相提并论。(3)教学行为有效性不只是依赖于教学理性思维的规则的按部就班的操作性程序,它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不只限于教师与医生、会计、律师、建筑师等职业有相似之处,更在于它与其它许多职业如政治家、人类学家、公共关系者、演艺者等也有相似之处。所以,虽然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必须要求教学行为遵循一些公共教学准则,以使自身行为具有本行业的特殊标准,但是,标准与准则在多样性文化、政治与生活环境中很难发挥作用,应变思维才是教师教学行为更为需要的。KennethM.Tyler等(2006)课堂的文化差异研究,CliveHarber等(2006)的课堂民主政治研究,CareyE.Andrzejewski等(2006)的课堂人类学研究等都说明了这一问题。

以上研究也存在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行为具有自身专业的不可替代性质,教师教学有效性取决于我们必须坚持教师教学的现代性理性设计,需要有一定规则性知识与程序结构,以此完成教师行为的专业化要求。也就是说,教师教学行为需要一定的模式化与自动化;另一方面教学活动的复杂性需要我们采用更多的反思性与建构性思维与策略,以应对变动不拘的教学环境的要求。由此,教师教学行为已经超越课堂时空范围而导致教师专业化特征的淡化。以上两方面构成了教师行为有效性研究的矛盾性。

本课题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一是关于哲学思想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关系及相关策略研究,以此应对未来变动不拘的教学与外部环境。因为随着教学环境的国际化与文化多元化,任何一种模式化的教学行为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都显得蹩脚。对教师个体来说,一种在自身教学哲学指导下的应变性教学显得非常必要。二是关于拟像背景下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行为及其有效性的研究,以此保持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的时代性与未来指导性。因为以往的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是在课堂教学背景下进行研究的,而课堂教学是在工业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人类进入拟像时代,教师教学范式及其行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如果我们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也许我们的研究成果会成为拟像时代下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提高的桎梏。因此,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解决前述矛盾性。

[参考文献]

[1]KathrynCastle,Autonomythroughpedagogicalresearch[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

[2]王连生.教育概念[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276.

[3]DonaldRCruickshank,DeborahL.Bainer,KimK.Metcalf.教学行为指导[M].时绮,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StanleyJ.ZehmandJeffreyA.Koggler,OnBeingaTeacher,CorwinPress,INC,1993.

[5]Adoptedbythebostonschoolcommittee.February1,2006.

[6]CharlotteDanielson.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M].张新立,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8-52.

[7]HarveyDaniels,MarilynBizar.最佳课堂教学案例——六种模式的总结与应用[M].余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8]FredKorthagena,JohnLoughranb,TomRussellc.Developingfundamentalprinciplesforteachereducationprogramsandpractices[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1020-1041.

[9]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18.

[10]JacquelineGrennonBrooks,MartinG.Brooks.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同案例[M].范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11]KennethM.Tylera,A.WadeBoykinb,TiaR.Waltonb.Culturalconsiderationsinteachers’perceptionsofstudentclassroombehaviorandachievement.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998-1005.

[12]CliveHarbera,JeffSerfb.TeachereducationforademocraticsocietyinEnglandandSouthAfrica[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986-997.

[13]CareyE.Andrzejewski,HeatherA.Davis.Humancontactintheclassroom:Exploringhowteacherstalkaboutandnegotiatetouchingstudents[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1-12.

[14]MiekeLunenberg,FredKorthagen,AnjaSwennen.Theteachereducatorasarolemodel[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7,(23):586-601.

[15]GeorgeaM.Langer,ArmyB.Colton,LorettaS.Goff.学生学习合作分析[M].方彤,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3-14.

[16]JenniferHarrison,SueDymoke,TonyPell.Mentoringbeginningteachersinsecondaryschools:Ananalysisofpractice[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1055-1067.

[17]JosephCiaccio.完全积极的教学——激励师生的五种策略[M].郑莉,闫慧敏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4.

篇9

分类问题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如果根据回答的开放程度来判断,问题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开放式这两大类。1、集中式问题该类问题的答案一般限定在一个较具体的特定范围之内,甚至具有单一性。学生在做出此类问题的回答时,往往需要回顾所学习的课文内容,一般在课文中可以找到具体的答案。集中式问题常见的问题类型细分有:知识点考察型,如5W(when,where,who,what);综合理解型,如why,what’sthemainidea,whatdoesmean等等;以及判断推理型,如trueorfalse,canornot,yesorno等等。2、开放式问题该类问题的答案有多种可能性,不会局限在一个特定范围之内。只要能够提供足够的依据,自圆其说,都被视为可以接受的答案。学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往往需要在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课堂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理解和经历,融入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整合创新。所以,此类问题的答案往往具有多样性和个体性。开放式问题常见的问题类型细分有:分析型,该类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基于给出的事实和线索,深入分析存在问题,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的能力;演绎型,该类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探讨出存在问题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或者做出事件的预测;评价型,该类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知事实,结合学习的评价法则,或是自己的理解和价值观,根据需求,形成客观或主观的评价性观点。在了解以上问题设计的根据后,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针对不同的学情,进行有效的课堂问题设置。

问题设计

篇10

作者:李树刚 单位: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大部分教师都是中专毕业或大学专科毕业,有些甚至还是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发现,这些教师的英语专业水平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语音语调问题相当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还没有掌握好国际音标的发音方法,语法讲解中甚至出现明显的错误。课堂上,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主要用汉语组织教学,能够使用英语组织教学的屈指可数,这使得学生即便在英语课堂上也得不到接触英语的机会,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有的一些年轻的优秀英语教师也不安心工作,都在想方设法地调往海口或三亚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愿意留在当地的多数或是年纪较大的、或是学历较低的、或是业务水平相对低的老师。刚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心甘情愿留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到交通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工作。虽然近年来,省教育部门也出台了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为少数民族地区设了些“特岗”和“青年志愿者”以吸引一些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岗位有限,而且时间短,只能暂时解决个别学校的困难。而师资力量欠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解决。受教学任务重和经济因素影响,教师接受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很少,很难有机会更新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部分学校领导甚至担心教师外出进修后会一去不复返,不但不支持教师进修,反而采取扣发工资等办法限制教师进修捉高。受诸多因素影响,海南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海南省虽然早被划为经济特区,其实其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教育的投入力度小,发展更加缓慢,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尤其令人担忧。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主要通过本族语进行交流,汉语是这些地区的一种外语,而英语对于他们来说又是汉语之外的另一种外语。平时几乎不用英里,英语课仅仅是所有课程当中的一门课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人们对英语这门课的认识极为肤浅,许多学生、家长都觉得能把汉语学好已属不易。该如何改变人们对英语这门课的认识显得非常重要。海南省刚刚被定为国际旅游岛,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借此良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首先必须让所有教师尤其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充分认识到教授好英语不仅只是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而是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做出贡献。教师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联系实际,展望未来,向学生讲明英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学生。同时必须让人们意识到今后与外界的接触机会越来越多,三亚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走向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只有会外语的人才能更好地把握机会,会外语的人不仅能将他们的农副产品在国内销售,甚至能推向国外。只有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才有可能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基础教育。改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环境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重大。好的语言环境不仅能够给语言学习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鉴于目前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如何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学习环境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必须解决黎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解决汉语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平时只用黎语进行交流,大部分学生很难用普通话顺畅地表达他们的思想,他们在学习英语时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黎语汉语英语,而汉族学生只经历汉语英语的过程。目前,虽然有些民族地区在幼儿园阶段也开始采用“双语教学”,即民族语言和汉语这两门语言,但还不够普及。大部分地区还是用黎语进行教学,许多学生上小学后才开始学汉语,由于汉语水平不高,对老师教学中的讲解自然就很难理解。为了让他们能够尽早学会汉语,减少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必须在幼儿园阶段采取双语教学,小学阶段普及普通话教学,这样才能避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比其他汉族学生多用一种语言———黎语。其次,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各级学校可以组织力量积极探索各种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英语交流或竞赛活动。目前,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除了安排每周正常的英语课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活动。此外,政府部门还应通过财政拨款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配备电化教学设备,甚至现代远程网教育,不断完善教育资源共享体系。2003 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机教室,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各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2]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在这方面必须加大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鉴于海南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优化教师队伍。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指出[3]: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特设岗位计划,吸收优秀人才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首先,为了使更多优秀的民族地区教师继续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同时又能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民族地区英语基础教育工作中,教育行政相关部门应该从工资、住房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虽然最近两三年来,政府部门也在不断落实义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但是民族地区教师的流动依然很大。同时,还应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教师培训是教师们进行交流学习的平台。教育部2010 年工作要点中还指出[3]: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培训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同时还可以交流思想,分享教育心得,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并能够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培训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可集中在民族地区内部之间进行,也可在民族地区和汉族发达地区之间展开。民族地区内部之间的培训能够使教师直观地进行比较,通过授课观摩和座谈会,教师可以取长补短,完善本地区教学。民族地区和汉族发达地区之间的培训,能够使教师有机会接触并借鉴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结合本地区实际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使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能学到更多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并能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困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通过各种形式不断落实民族地区教师的生活工作问题,才能不断完善民族地区教师队伍,从而改善民族地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