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9: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学术科技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学习数学的目的及作用
1.1初等教育理科大专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学生如果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就会丧失学习数学这门课程的动力,就会淡化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数学思想的教育无论是对数学学科的学习还是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非常有益的。数学思想教育是直接影响到人的素质中的最基本的部分。加强数学思想教育有助于造就一大批创造型人才。应该说,通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数学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们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等。这就是学习数学的本质目的。
1.2初等教育理科生学习数学的作用
提到高等数学,很多学生就会想到抽象的概念、难记的公式、复杂的推理、大量的计算,因而望而却步。其实通过学习数学,不但可以培养人的科学素养,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整体素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建模,再通过对模型的求解或者模拟来得到问题的解答。常用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建模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最优化思想等。学习数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数学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理、题目等)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数学方法和思维的学习。在教学中老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第二方面的东西,初等教育理科生毕业后大都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数学方法和思维的学习对小学生的学习也显得至关重要。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可以影响小学生的一生。
2. 协调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的做法
2.1.要建立一个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希望老师通过启迪他们的智慧来达到获取知识的学习目的。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摆脱学生学习抽象性理论知识的枯燥感。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师生的沟通。比如可通过电话、邮件、QQ、微信、面谈等途径与学生交流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把新鲜的感觉传递给学生,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概念史、定理发现史以及数学趣味题等,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课堂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可穿插一点小故事、小笑话、新闻消息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思维。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对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要进行详细讲授,而对学生能够看书理解的内容尽量在课堂上不予讲授。
2.2.要善于启发引导和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
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网络化,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由厚到薄再到厚。即先将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提炼概括,形成知识网络,再将知识拓展开来。
3.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方法
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习是学生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次有老师指导的系统学习阶段。因此,学生们争相学习与教师技能有关的各项技能,为毕业后能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高等数学课程中的知识却看似与此无关,因此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学高等数学有什么用”的疑问。这种疑问是隐藏在部分学生心中的疙瘩,授课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做个解铃人来解开学生心中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
3.1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的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以及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授课教师在高等数学开篇可以把握学生“学高等数学有什么用”的心状介绍一些内容,争取在源头上打消学生的疑问,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高等数学。如果有了坚定的信念,当以后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不会轻言放弃。因此把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联系起来非常必要。在开学前几节课,教师可以通过例子讲明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
一般人认为小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相差甚远,但它们之间不仅在内容方面,而且在思维形式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站在高等数学的高度来理解小学数学,会使人感到小学数学的博大和精深;但如果能把小学数学的内容放在高等数学这一背景中理解,那将会对小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起到非常积极的意义。小学数学和高等数学之间在思维形式和内容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3.1.1内容的互补性
内容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别和一般。比如小学数学中有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在高等数学中就是数学期望值的特例。如果站在数学期望的高度来讲解平均数,教师就会着重强调平均数和各个数之间的差异,学生就会知道全班数学平均分数和每个学生的分数,虽然都是分数,但是它们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反之,如果学生只会计算平均分数,而没有把平均分数和每个学生的分数加以区别,那么学生只是多做了一些四则运算的习题。这样不仅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有限和无限。比如,在小学数学中无限循环小数和分数之间的互化问题,这一问题是高等数学中级数概念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0.9”、“0.99…9”和“1”之间关系的解释,就会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极限的概念。
3.1.2思维形式的互补
思维形式的互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数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曹冲称象”这则故事正是分析和综合方法应用的实例。七岁的小曹冲以“称石头代称象”,运用的就是一种把整体分成若干较小而简单的问题,逐个地加以解决,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方法。二、比较和分类。在高等数学中可以利用同态、同构的方法把整数与多项式、矩阵与线性变换、多面体和平面图等建立联系。这就是比较、分类的方法。而小学数学中在学生掌握了自然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的基础上,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的四则运算的。三、系统的方法。高等数学中的集合、向量空间、群等都是系统方法的应用。在小学数学中,如果利用这一思想方法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在解题时,可以化繁为简。
3.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适当增加练习和思考时间
高等数学内容多,逻辑性强、课时相对较少,教学难度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应以重、难点为主,其它内容不能很详尽讲解,这样便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学好这门课。当然,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指导学生钻研教材和阅读参考书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意安排一部分内容和时间让学生自学,继而对自学内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答以提问的形式向学生提出并与学生共同讨论,经过多次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授课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选择一些教师讲解过的、自己认为已经理解的例题的解题过程再熟悉一遍。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弄明白出问题的环节从而想办法解决,而且还能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留有一定时间,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及时消化课堂教学内容。这是因为教学中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学习了基本理论,看懂了例题,不一定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课堂指导练习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以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3.3合理把握知识的深度
该竞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宗旨,自创办以来,已分别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连续举办了13届。已形成校级、省级、全国的三级赛事,参赛同学首先参加校内及省内的作品选拔赛,优秀作品报送全国组委会参赛。
竞赛章程规定,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挑战杯”一座。
大赛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
课题来源:2013年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10404030。此论文为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后逐渐在美普及,并被其他国家仿效,在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形成一个共同特点:注重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建立各种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计划和协会,使学生接受创新教育;赋予大学教授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科研工作的职责;投入大量经费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效果。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伴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逐渐为社会接受并确立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而开展起来,它是以拓宽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发挥特长为主要目的的大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为实现学知识和有能力兼备搭建了较好的历练平台。
一、“挑战杯”竞赛活动简介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莫过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称“挑战杯”竞赛),自1989年开始,每两年一次,已举办13届。它在国家教育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承办,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权威性的全国性大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竞赛的基本方式是高校在校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挑战杯”竞赛章程中对竞赛目的的说明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二、“挑战杯”竞赛活动的有效性问题值得关注
“挑战杯”竞赛目的的表述中,有一句话尤其关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创新精神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观点、发现新方法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与革新的意志、信心和智慧。实践能力是指深入社会实践认识问题,并运用知识技能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时期。
国内有关文献及媒体报道显示,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的积极意义已达成共识。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有效性如何?对其效果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扬长避短采取对策措施,更好地保障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发挥其作用、实现其预期目的?国内已有的相关文献数量不多,尚未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效性的有关论述,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三、“挑战杯”竞赛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调查
2013年8-11月,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方式一是以关键词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精神等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文献208篇;二是对江西省高校的“挑战杯”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400余人进行问卷调查。对文献和问卷进行整理,提炼出“挑战杯”竞赛活动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生、导师、学校和社会、竞赛活动本身及其组织管理,每一个方面又包含诸多具体的影响因素,见表1。
表1 “挑战杯”竞赛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 因素细分 解释
(1)参与主体―学生 认知 对“挑战杯”竞赛的宗旨、目的、内容、程序、作用等的认知程度。
抉择 课程学习任务;参赛选题;竞赛难易程度;参与活动对自己的帮助;周围同学的参与度。
目的 积累实践经验;发挥特长,检验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启发新思维;积攒第二课堂学分;获奖。
知识技能 已有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后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团队 团队成员组成的合理性(年级、专业、特长、品性等);团队成员的责任心、协作能力、钻研精神等。
(2)引导角色―导师 态度 导师对竞赛活动的了解情况;对竞赛活动的认同、支持程度;对指导工作的负责程度。
经验、能力 指导竞赛活动的届数及经验;专业功底;学术科技研究经验;对学科发展趋势、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关注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动力 指导的动力来源:精神动力,物质动力,或是两者结合。
结构 导师的来源结构(来源于高校、实务界、研究院所等);学历和职称结构;学科专业结构。
(3)支持力量―学校和社会 学校 重视程度 组织领导机构的设立,管理制度的制定,宣传广度和力度。
资源、技术 图书馆、实验室、数据库等“硬”资源,专家和导师技术咨询指导等“软”资源。
激励措施 对导师的激励措施(如工作量补贴、导师评优等);对学生的激励措施(如推荐免试研究生、与综合测评挂钩、设立创新学分等)。
社会 人员参与 实务人员担任导师的数量或占比,或者为竞赛活动出谋划策的积极性。
单位参与 企事业单位择优聘用参赛选手和承办竞赛活动的积极性,社会各界赞助竞赛活动的热情。
课题来源 来自于实务界、有待解决的课题数量或占比。
成果运用 研究成果在企事业单位推广运用情况。
媒体宣传 新闻媒体对“挑战杯”竞赛活动的关注和报道。
(4)历练平台―竞赛活动及其组织管理 竞赛活动构架 竞赛活动构架的合理科学性,包括竞赛活动内容、规则、流程等,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和优秀人才推介方式等。
竞赛活动组织 管理 竞赛活动有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组织管理人员的配备;组织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及其效用的发挥等。
四、提高“挑战杯”竞赛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综合考虑以上影响因素,提高“挑战杯”竞赛活动的有效性,需多管齐下,从各方面予以完善和协调。
(一)搭建队伍体系
1.培育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梯阶队伍。以高校的学生学术科技社团为依托,根据学科门类建立各种科技小组和竞赛梯队,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同时参与,并随着毕业生离校和新生入校,不断“吐故纳新”,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参与面,也能为参加高级别的学术科技活动储备和输送“种子”选手,保障人才不“断流”。
2.组建导师智囊团。革新目前导师“单干”指导学生方式,招募和遴选各学科门类、经验丰富、认真负责、来自于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导师组织建立指导队伍,针对学生的学术科研课题,灵活搭配导师团队成员,这样的导师智囊团将迸发智慧的火花,点亮学生科研的指路明灯。
3.建设三级组织管理队伍。建设高校、省级、全国性的竞赛活动三级组织管理队伍,采用有效的运作机制、管理模式,各级间纵向紧密联系,高校间和省际横向交流,积极研究竞赛活动的目的、方式、规律、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做好“挑战杯”竞赛活动的引领者。
(二)建立人才和成果推介机制
“挑战杯”竞赛活动不应是“象牙塔”内的“舞台剧”,为避免“学术味浓、地气不够”、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优秀选手怀才不遇等现象,应建立“挑战杯”竞赛活动与企事业单位、各种工作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机制,使竞赛平台成为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成才”的阵地;在这种机制运作中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运作系统,让优秀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让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惠及民众,以此赋予“挑战杯”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
(三)创新竞赛方式
目前“挑战杯”竞赛的基本方式是参赛选手自行确立课题,由专家评审其研究成果,方式较为单一,应予以丰富和创新。例如在课题来源上,除了自选,亦可向有关专家、高校教师等征集适合高校在校生研究的课题,还可向实务界征集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评审和答辩中,应聘请实务人员、风险投资者等参加。
(四)拓宽资助渠道,加大支持力度
通过争取社会各方赞助、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移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竞赛活动的支持力度,包括图书馆资源、校内实验教学资源、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专业讲座和咨询指导、优秀导师和优秀参赛选手的表彰、优秀成果的奖励等,确保“挑战杯”竞赛活动长久广泛深入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一、高校开展学术科技活动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创新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被认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这与高等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补充渠道,开展学术科技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创新及实践能力。
2、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创新人格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总结的基础上,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将知识综合交叉,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综合、演绎等方法得出规律和本质特征,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从事课外学术活动必须要付出艰辛和努力,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而养成严谨求实的作风和敢于探索的决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创新人格。
3、有助于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形成
当前的校园文化主要以体育、文化、艺术、科技为主体,而学术科技活动一般更受学校党政领导的关注和支持,科技文化节、科技作品大赛、学术周、学术论坛等活动吸引大量的学生参与,这大大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使校园文化的层次得到提升。
4、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学术科技活动,能够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自主性,在参与的过程中,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动手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加强团队合作,使学生查阅资料、写作、表达、灵活运用知识、交流合作等各方面能力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了自信,这些都非常符合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大大提升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二、学术科技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少大学生涯规划,参与意识和积极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高中阶段升学压力在大学校园被夸大化的释放,加之大学时期正值学生青春期发展阶段,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缺少对大学生涯的合理规划,不能很好的分配时间,使得专业学习不够努力,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在参与学术科技活动时就显得信心不足,严重影响学生参与校园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
2、宣传力度不够,参与范围不广
由于高校自身特殊性,学生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大都采取传统的张贴海报形式,这种宣传形式快捷、方便、费用较低,但是没有注意对宣传效果的考虑,海报宣传往往在短时间内即被覆盖,而且是一种被动宣传,这就导致得到信息的学生数量有限,参与活动的范围不广。
3、学生参与活动项目较为单一,参与目的较为功利
由于学生自身兴趣爱好、专业基础、所处环境等因素制约,在参与校园学术科技活动时,主要集中在难度系数不高,动手能力不强的得项目,而一些专业基础要求较高,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的项目则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另外,很多同学参与活动并不是主动参与,而是简单的为了获得综合测评加分的机会,导致参与活动的盲目性,在参与过程中未能与所学专业知识充分结合,对学生本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利用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
4、学术科技活动组织、机制不健全
学校在鼓励学术科技活动方面的管理办法和鼓励政策尚不到位;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目标不明确,组织不严谨,发展困难;专业老师课程压力较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缺少专业指导老师,技术含量不足,活动氛围不浓;缺少经费支持,很多活动只能匆匆收场等等。
三、积极发展校园学术科技活动的举措
1、加强对大一新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教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对大一新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调整状态,在生活、学习、心理都很难适应大学生活节奏,这就需要在新生入学时就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指导学生从职务目标、能力目标等方面分层次、分阶段做好大学生涯规划,让学生认识到大学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充分重视专业基础学习,为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打下坚实的的理论基础。
2、结合专业特点,搭建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多样性平台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在学习安排和时间支配上有了更为广阔的自,同时也对学校第二课堂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兴趣爱好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结合专业特色搭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平台,如经管学院结合专业特色每年分上下学期分别开展财经论文竞赛、市场营销案例策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同时开设淮海经济论坛,每学期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开设不少于四讲的学术讲座,尽量使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切实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
3、加强宣传,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引入社会力量,提高活动水平
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宣传和经费投入,学术科技活动也是一样。学校要在设立学生科技活动基金的基础上,每年应当划拨专款用于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同时开展学术科技活动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既解决了资金紧缺问题,又吸纳了社会对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开展的建议,还有机会建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推进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为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证。经管学院在开展学术科技活动时就成功的与淮北市诸如淮北电信、曦强乳业、宏图三胞、宏源电器、五星电器、美惠多商贸等多家企业联合,大大提升了活动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4、建设规范的学术型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阅历的有效形式,其特点是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影响力大。学术性社团也要找准定位,完善自身组织建设,用组织资源支撑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夯实活动的群众基础,努力成为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经济学研究会是一家以经济学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社团,近年来积极组织会员深入厂矿企业,参与社会调研,组织开展学术竞赛和学术讲座,成立“创智学社”学习小组,定期开展学术讨论活动,其组织的《淮海经济论坛》被校团委、校社团联合会评为特色项目,经研会也连续多次被评为“名牌社团”,今年被校团委推荐参评安徽省“明星社团”,在经管学院的学风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最新科技艺术节国旗下讲话1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在这秋风送爽的时节,我们迎来了我校科普教育的盛会——第十三届校园科技周。这是我们高琦学子展示聪明才智与科学素养的节日,更是我校培养同学们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大校园科技活动。
学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许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霍金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就树立了献身科学的理想,从而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也许我们的同学不一定个个能成为科学家,但我们要争做一个具有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人。科技周是我校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今年我校的科技周主题是:创意无限巧手圆梦。希望大家能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在体验中发挥想象,在想象中创新思考。
为了组织好今年的科技周,老师们及早策划,精心准备,提前布置,为全校同学设计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项目。一、二年级以科幻绘画为主,用画笔描绘出未来宏伟的蓝图;在三至五年级征集小发明创意设计、科技小论文,同学们动手、动脑,将小脑袋里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在去年五年级创意大赛的基础上,将在六年级推荐优秀作品经过进一步完善,参加安庆市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另外,五年级科学社团的同学还参加了“节约粮食,从我做起”20--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今年科技周的活动项目,数量不少,内容也有创新。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次校园科技周活动,并能在活动中,看得开心,做得顺心,玩得尽心。相信同学们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一定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攀登。
同学们,科技周的舞台已经搭好,帷幕即将拉开,希望大家拿出各自的绝活,用激情和活力,用聪明和才智到舞台上尽情演绎,展现自己的特长;以睿智的科学思维和敏锐的科学眼光,积极地实践,大胆地想象,勇敢地创造。创意无限,巧手圆梦,愿科技周活动成为你梦想的摇篮,成为你展翅翱翔的蓝天。最后预祝本届校园科技周圆满成功!
最新科技艺术节国旗下讲话2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沐浴着春日温暖的阳光,荡涤着科技的滚滚洪流,我们迎来了肥西县第一届青少年科技节。青少年科技节以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系列科普活动,是同学们魅力展现的一个平台。
这是一个科技竞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就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大家是否还记得“嫦娥”系列探月卫星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的天际运行,“神州”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这一切都让我们欣喜不已,而一切科技成果的取得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作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我们现在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许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杨振宁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就树立了献身科学的理想,并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在科技节里,让我们为梦想插上翅膀,让科学的种子在我们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走进科技节,让我们身体的各项器官活跃起来,积极参加各项科技活动,在科技的海洋中,撷取一朵朵美丽的浪花,编织一个个神奇的梦想。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乘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借本次科技节的契机,用激情和活力,用聪明和才智尽情展现自己的特长吧.愿科技节成为我们梦想的摇篮,成为我们展翅翱翔的蓝天!最后衷心祝愿本次科技节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最新科技艺术节国旗下讲话3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这一周是全国的科普宣传周,我校也拟定于今天宣布科技节的开幕。并同教育局的全市中小学生科技节一样,到下半年的9月份结束。到9月份,我们将举行隆重的闭幕式,总结成果,推动科技教育的发展。并将优秀的作品选送参加--市比赛。
学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许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霍金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就树立了献身科学的理想,从而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也许我们的同学不一定个个能成为科学家,但我们要争做一个具有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人。校园科技节与校体育运动会、校园阅读节一样,也是我校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今年我校的科技节将结合--市科技节的活动,它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各种科技成果。想想过去多少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龙宫探宝,早已成为了现实;想想过去人们多少幻想,如千里眼、顺风耳,早已不再是问题;想想过去人们多少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如悬浮列车、太空行走,都成为现实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人类从茹毛饮血到享受着科学的膳食,从穴居山洞到享受着现代化的居室,所有这一切,都是科技的力量,是科技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是科技让神话和人类的幻想变成了现实,是科技带给了人类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民族。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辉煌的科技成就,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十五世纪。但是,中华民族又饱经沧桑。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过辉煌,也有过屈辱.近现代世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如果不具备科学思维能力,没有重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就没有希望登上人类文明的高峰,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科技人才的竞争。
为了组织好今年的科技节,老师们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项目。有“巧手迎是世博,科技创未来”中国馆仿真模型现场拼装赛竞赛、科学小论文、“市长杯”青少年科技创新赛、泰雅普机器人竞赛(机器人接力赛)、泰雅普机器人竞赛(机器人高尔夫球赛)、科学幻想画竞赛、木结构模型承重竞赛、纸结构承重等(市科技节的活动)。总之,今年科技节的活动项目,数量不少,内容也有创新。本周学校会把科技节活动方案发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希望大家共同关注。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次校园科技节活动,并能在活动中,看得开心,画得舒心,做得顺心,玩得尽心。相信同学们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一定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攀登。
同学们,科技节的舞台已经搭好,帷幕即将拉开,希望大家拿出各自的绝活,用激情和活力,用聪明和才智到舞台上尽情演绎,展现自己的特长;以睿智的科学思维和敏锐的科学眼光,积极地实践,大胆地想象,勇敢地创造。愿科技节成为你梦想的摇篮,成为你展翅翱翔的蓝天。
最后预祝本届校园科技节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最新科技艺术节国旗下讲话4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在这激情飞扬的六月,创新梦想结出累累硕果。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简短隆重的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结表彰暨创业计划大赛动员会,目的就在于在全校师生中掀起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热潮,进一步推动我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获得优异成绩的院系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向积极指导和组织“挑战杯”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
“挑战杯”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挑战杯”竞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形成了国家、省、高校三级赛制,逐步发展成为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展示中华学子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校对此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形成了较好的氛围,也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今年学校开展的第四届“挑战杯”竞赛共有71项作品参加比赛,获得立项项目30项,有350多名同学在46位教师的指导下,在“挑战杯”的赛场上耕耘、收获,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和1项践行规划纲要奖的较佳成绩,可以说,“挑战杯”在我校学生学术科技体系的龙头作用已经初步凸显。
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与国内和省内一些基础较好的高校相比,与我校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与莞工大学生的创新成才的需要相比,我校的“挑战杯”为主体的学生学术科技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对提高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的认识还不够统一,师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教师参与指导力度不够强,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健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面向未来,在学校大力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的道路上,无论是学科建设发展需要还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还是“科研促进教学”的客观需求,都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突出“挑战杯”为龙头的学生学术科技培育工作。
一要转变观念,加强组织引导。各院系要确立“以生为本”理念,真正从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和成长成才的角度,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和一系列与专业结合紧密,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术科技活动。要认真吸取先进院系的好做法、好经验,强化对指导教师、参与学生的组织和引导,以参加竞赛的优秀典型引领广大同学,以竞赛的优秀作品影响广大同学,以竞赛的'优秀成绩激励广大师生,突出确立“挑战杯”的龙头地位,努力开创学生投身创新、探索创业、乐思好学、知行合一的良好局面。
二要统筹规划,加强常态扶持。要建立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大力实施以“__理工学院大学生学术科技促进计划”(莞科计划)为主要方式的常态化学术科技活动立项,继续探索与知名企业联合举办创新实验室、成立创新协会、开展创新竞赛等系列举措,强化“挑战杯”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对接,强化教师科研与指导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对接,逐步在部分院系或研究机构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点”,努力构建大学生学术科技工作良好机制。加强创业实践教育,成立专家咨询小组,探索建立学生创新活动成果转化渠道,鼓励大学生的科技作品转化为专利技术和创业计划作品,充分利用“挑战杯”竞赛平台,着力营造创新有冲劲、创业有行动的良好氛围。
三要加强保障,突出创新成效。科技创新更多是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间涌现。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要加强对学生多学科、专业、方向间的协同引导,培养协同作业、团队作战意识。教师指导是“挑战杯”和一系列学术科技活动得以良好开展的重要条件。要努力强化对指导老师工作的价值认同,进一步完善“挑战杯优秀指导老师”的评选办法和表彰奖励机制,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优秀指导老师的荣誉感、使命感。要整合教学资源,结合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引导学生有机、有序参与,真正达到科研促进教学的目的。要立足__、关注社会、重视调研,围绕主题、选准课题,与学科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开展的学术科技活动真正具有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老师们,同学们,希望全校教师和广大同学们锐意创新,勇于实践,把握良好机遇,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编织梦想,以创新为快乐,以创新为己任,以创新为习惯,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最新科技艺术节国旗下讲话5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秋风飒飒,天高气爽的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三中第七届科技艺术节,我仅代表全体同学向精心策划、组织和关心、支持此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一年一度的科技艺术节,不仅是校园文化的浓缩,更是学校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的盛大检阅。科技艺术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让我们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科技艺术节是同学们学习的课堂、实践的天地、交流的家园、成长的乐土,在这里,我们勤奋着、努力着、成长着、感恩着,这就是我们的科技艺术节!
我校教育始终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为出发点,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艺术素养。创新精神、艺术文化素养对人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深远持久,它影响着我们的处世态度,影响着我们的选择,甚至浸染我们的一生。科技艺术节正是我们培养创新精神,提升艺术素养的最佳契机,愿同学们都能在本次活动中有所受益、有所进步!
近几年,国内众多高校创建了国家级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实践创新基地,通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课程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加大开放式教学力度和扩大教学范围,促进了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笔者结合几年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对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本科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社会的需求
受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本科教育中一度出现轻视本科教学质量、理论和实践等关系的失衡,导致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等[1-2],学生就业后,很多用人单位反馈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较低,不能安心实践,缺乏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2.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意识和有效途径不足
调查发现,很多本科生自跨入校园大门后,受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的影响,过于求稳,不敢冒险,这种心理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步伐,他们有创新的欲望但不能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有创新的兴趣但缺乏创新持之以恒的坚持、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与社会的全部沟通与了解而缺乏实际操作性、有创新的潜能但未能系统开发与挖掘。高校教育体制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应试教育,使学生缺乏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将大部分活动在本专业范围内展开,不会主动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缺乏实践性,限制了学生视野的扩大、全面发展的环境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本科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1.第一学年以引导为主
刚脱离父母羽翼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素质、社会交往等方面会存在迷茫与困惑,对于这一年级的学生,在新生的专业教育中应简单介绍其所学专业的方向和内容,让学生对专业有初步了解;在第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应鼓励他们学好基础课程,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在大学第一学期结束后,学生已经对大学生活基本适应,在第二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多查阅专业杂志、参与科研课题申请书的书写、在高年级同学的指导下承担部分科研课题的实施工作,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2.第二学年稳步运行
进入大二自主学习阶段后,学生学习目标逐渐明确,开始对专业问题进行研究,也会主动与老师讨论。教研室应组织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本科学生科研创新工作的稳步运行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创新平台,如参与教师的科研平台、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创新社团、创新协会等,增强这些创新平台的专业性、学术性,并提高它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
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科研课题的申报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申报的科研课题有校级学生科研课题、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这些项目在申报时有数量限制、有科研经费支持,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在项目验收时需要提供一定的研究成果,适合在第二学年实施。通过这些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科研创新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所做的工作也是前沿科研的一部分,从而打破科研创新的神秘性,使学生主观思维得到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热情。
3.第三学年稳步提高
大三学生能够较其他年级学生更迅速地调整心态,进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精神状态比较饱满,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高涨,这一学年应该稳步提高本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大三第一学期,应积极组织学生攻克技术难关,高质量完成所承担的学生科研课题,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大三第二学期,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完善作品。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竞赛的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提高素质,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蓬勃开展,现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挑战杯”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展现的绝佳平台,并日渐成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大三学生通过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是一次毕业设计环节前巩固专业知识的大好机会,在比赛中也能锻炼各方面能力,如团队合作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尤其是社会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等,团队的成员之间会形成融洽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科研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4.第四学年充分利用毕业论文的创新研究训练过程
毕业论文的完成是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的基本过程,要充分利用毕业论文的创新研究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实施过程中,需要学会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调查研究和实验设计,利用计算机检索和查阅文献,很好地梳理实验内容、清楚地认识到实验的各个阶段和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科研习惯,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勤于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科研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三、本科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效果
以国家级、省级、校级创新实践项目、“挑战杯”作品竞赛等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分年级、多模块、逐级递进”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实践,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其创新实践的能力。2010―2013年度温州医科大学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合计立项40多项,学生参与人数近500人,学生在核心刊物上多篇,在国家级和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奖励6项,本科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全国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作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各相关院校、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指针对高校大学生举办,以课堂之外自愿参与为前提,以专业知识和科技创新为根基的学术科技作品比赛。比赛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严格的比赛规则,允许学生单人或多人组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可以促进高校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引导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能力[1]。
1.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的意义
参加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作品比赛是一项辛苦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而言,由于缺少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题材研究,不知道如何解决参赛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各种困难,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他们面对众多竞争对手缺少自信,往往在申请立项阶段就望而却步,或者跃跃欲试却又不知如何入手,或者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中没有做好研究计划致使项目搁浅最终退赛。这时指导教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大学生很难做出品质一流的科技作品。
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可以和参赛大学生多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听取他们的意见,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师生友谊。其次,教师在带队大学生参赛的同时,可以跟兄弟院校多交流,增加与同行之间的联系,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补己短处,扩大学术视野,为提高教学前瞻性和科研水平提供支持。最后,指导教师在带领学生一步步拓展思维,提高动手能力,成功做出比赛作品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心理和智力的快速成长、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既是自身指导能力的体现,又是执教生涯中成就感和自豪感的来源之一[2]。
2.教师参与指导课外科技竞赛的现状
从实际情况和笔者感受看,高校教师对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指导工作缺少热情,通常表现有如下几种类型[3]:
(一)学生凭借自身热情,自己负责竞赛的立项申请、备赛、决赛的全部工作,包括作品的准备、制作和评比,指导教师和指导组织工作很少,往往只在必需的文件上签字。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较少,加上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和距离感,致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愿向指导教师需求帮助,仅凭一己之力勉力而为,导致作品出现大的缺陷和纰漏,最终难以取得理想成绩,中途退赛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二)指导教师对参赛工作存在热情,但由于自己教学和科研工作繁重,没有足够精力指导学生,只能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指出大体方向,或者等待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由于这种指导方式过于抽象和模糊,让缺少比赛经验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开展项目并实施完成。
(三)由于学校缺少一整套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缺少名誉和物质上的奖励,对获奖的比赛作品只奖励学生,不给或很少给予教师奖励,指导教师只能依靠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坚持指导工作。在备赛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挤占工作和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有可能逐渐丧失指导热情和参赛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大学生参赛的指导体系匮乏,参赛缺少可持续性。
一些院校积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在工作之余从事竞赛指导,对付出较大心血和取得丰富成果的教师给予较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如把指导竞赛工作量纳入科研和教学工作量核算,给予经济回馈;在评优评奖、职称评定时适当加分、优先选用;给予获奖作品的指导教师精神和物质奖励,等等。这些激励措施对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增强了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的热情和动力,最终形成了一批以经验丰富、精力丰沛的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业指导团队,对学校参赛和获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保证,也使科技作品竞赛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组成部分。
3.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寻求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际能力的良方妙药,其中不乏一些好模式、好方法,如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到企业进行短期培训或顶岗锻炼、下实验室进行实践技能培训等,这些方法给广大的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接触工程实际的机会,有利于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实践能力。但这些都需要学校提供宝贵的机会和政策的保障,也需要企业的鼎力支持和配合,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尤其是女性青年教师还是苦于没有提高自己实践技能的机会[4]。
近几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和各类组织、企业举行的科技竞赛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2006年学院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最初参与的学生不足10人,指导教师仅有一二人,随着优异成绩的不断取得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批年富力强、热爱教学工作、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集体,而且需要一段时间的知识储备和实践动手的演练,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竞赛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了最直接、最便利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机会。
4.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举措
提高实践能力是高校青年教师克服自身弱点、提升教学水平、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途径。实践经验缺乏,科研能力不足,直接导致难以真正实现学术独立。科研上,极易盲目仿效,依赖学术能手,缺乏独立工作能力;教学上,常常照本宣科,没有改革,更无从谈创新。因此,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势在必行[5]。具体做法可从多方面着手,现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积极参与各类结合专业特点的学生竞赛的带队指导工作(如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
笔者通过近几年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的经验,发现竞赛不仅锻炼了参赛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形形的问题,我们一直提倡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很多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需要大量调试、查错,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或请教经验丰富的人,这无形中培养了指导教师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表达沟通的能力,也有利于青年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常用仪器设备的进一步全面掌握,更有利于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竞赛往往既能反映专业的前沿发展水平,又能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是一个很好的通往高水平科研的台阶。
(2)在日常教学和培训中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一般情况下,青年教师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或学术会议的机会较少,经由这种机会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不多,但他们大都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锻炼实践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几年,每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结束后,我校均组织参与竞赛指导工作的教师进行座谈,对此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的最好办法是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参与实验课教学是一个比较容易实现、而且行之有效的锻炼实践能力的方法。随着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实验课堂的内容日趋丰富多样化,在深度和难度上有了扩展,逐渐开始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能实际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对教师本人综合能力的提高无疑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在创新团队培训和指导学生科技竞赛时,一是制定严格的青年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二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热衷于学生学术活动指导的老教师开展“传帮带”,三是要求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做,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用最短的时间提高实践能力。这样使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成了实践中“活”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成为课堂中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此外,参与学生科技竞赛指导,也让青年指导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有了新认识、新想法,有利于实施科学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
结语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进行,这样科技创新竞赛才有存在的意义。指导教师在参赛中主要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通过科技竞赛的指导和锻炼,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构建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使实践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提高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佩,梁广辉.指导教师在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的作用及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9):25-26.
[2]彭晓文,凌云.以科技竞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31.
[3]丁珠玉,樊利.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05-20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36-02
随着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普及,高校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最为突出,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各企业及科研单位对综合性创新人才的渴求以及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关注使得高校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转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及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然而,众多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不强,校外实践基地缺乏、创业教育不够、 “双师型”教师不足等方面。因此构建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已刻不容缓。笔者将结合贵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就如何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进行剖析,以期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强化创新理念,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教育必须树立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孵化等三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独特的信息社会下的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贵州大学一直秉持了“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理念,明确将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以创业教育、各级创新创业竞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为基础,不仅传授大学生关于创业的知识,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能力,更加注重转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思维,培养学生可以作为未来创业者、领导者的开拓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贵州大学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大学生进校第一学年的课程之一,保证每一名在校本科生都能接受创业方面的教学,汲取创业理论知识。
近年来,贵州大学还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自2011年起,贵州大学在全校范围开始实行“16+2”教学模式,即一学期的课程由原来的18个教学周变为16个教学周加2个实践周组成,设立此教学模式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实践创新教学,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实践时间。
二、多方面开展学术科技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就必须在全校多方面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形成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
(一)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学术创新科技活动,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培养综合型人才,特别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富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承担的核心使命。然而,多方面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重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开展各种学术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校近年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硕博论坛”、“机械之夏”、“学术月”、“开设数学建模培训班”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启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并建立了对外合作委员会,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与英国里兹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国中央里尔大学、台湾云林大学、清华大学等开展学生交换、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攻关。同时,学校正在规划和筹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组织协调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二)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大学生投身创新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造精神”为核心,用于激发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兴趣,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贵州大学自2007年以来,按照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制定了《关于印发的通知》(贵大发[2007]62号)及《关于印发的通知》(校教发[2008]71号),以学校全日制本科大二、大三学生为主体,并作为项目主持人,大一、大四学生为辅,作为项目参与者,并鼓励学科交叉和年级交叉组团申报项目,团队人数一般由1-5人组成。项目完成期限控制在1-2年,学校给予每一个立项的项目1000-2500元的经费资助,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目前,每年都有一百多个项目获得学校立项和经费资助。这种以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为原则,让大学生参与和真实体验科学创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强化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兼顾“研究成果”,培养了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贵州大学近年来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等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形成了一支完备的大学生创新竞赛项目体系:以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四大科技创新赛事为基础,同时积极支持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及“三阁园林杯”首届贵州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论文大赛等各类竞赛。贵州大学每年都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校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有意识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突出了竞赛的创新性、创造性及实用性,为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选拔优秀作品及优秀的队员。在竞赛中,贵州大学注重以考查、检验和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用为目的,把赛前培训纳入竞赛组织实施过程,指派专门教师,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对参赛大学生进行赛前集中培训,经过层层选拔,严格评选,最后组建精英创新团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水平,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近些年来,我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二等奖1项,省级获奖若干项,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三、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重视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根据专业结构布局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积极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不断拓展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健全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规范管理、加强监督力度,建设了207个结构合理、条件完善的实践基地,其中校外实践基地197个(例如:与贵州新天光学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贵州先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及贵州贵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2013)等公司签订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各实践基地运行情况良好,满足了创新实践教学要求,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当前,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这不仅仅是招生规模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培养目标由传统单一向多样化的转变过程。处在高等教育转型时期的教学型大学面临着深刻的教育变革和挑战,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变革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强化创新理念,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科学活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各级学科竞赛等各类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考勤工作。
对早自习期间各班进行早查工作有利于保证各班早自习质量,促进我院良好学风的形成。所以本学期我部将继续组织学习委员,联合精神文明服务中队开展考勤工作。做到每日必查,每周必报。严把早晚自习质量关。
2、 读书会。
经过上学期试验性开展的一次读书会活动,我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学期我们计划将读书会日常化、规模化,扩大其影响力并促使广大同学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其可以真正受益于书本。
二、 部门活动:
1、积极筹备第八届“启真杯”辩论赛。湖北民族学院第八届“启真杯”辩论赛即将开始,我部从开学之初已经全力着手此事,起初做好辩手的动员工作,之后并根据实际情况举行多场模拟赛,以便我院辩论队在本次辩论赛中发挥出实力,力争拿到优异成绩。
2、专四讲座。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专四考试,我部计划于三月举行一到两场专四过级讲座,邀请专业老师为广大报考同学做好专业指导,解决广大考生疑难困惑。
3、 英语风采大赛。为了迎接2011年英语专业教学评估,同时给广大同学一个展示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机会,我部计划于三月中旬在本院开展一次以即性演讲、自由对话,多种形式构成的英语风采大赛。
4、日语对对碰。为了突出我院专业特点,针对广大学生对日语学习兴趣较浓的现状,我部计划于四月中旬开展一场“日语对对碰”交流活动,活动主题为我院日语系全体学生,以达到加强我院各年级日语班同学的相互学习与交流的目的,同时也给日语爱好者们一个更进一步接近日语的机会。
5、 学术论文大赛。为了相应校学生会学术科技部开展学术论文大赛的号召,我部特计划于四月上旬开展院内的学术论文大赛,在加强我院学术之风之余、第22届论文大赛选送出更优秀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6、 争鸣论坛,启真论坛。思想的碰撞能产生火花,我部将从论坛的时效性加以调控,让论坛真正的发挥出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作用。
7、 考研讲座。为了给报考研究生的同学给与指导,让他们能更加熟悉、了解研究生内容、方法、技巧等,力争在考研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我部拟定于五月上旬举行考研指导讲座。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Mentor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Training
WU Mingzuo[1], DING Lanzhen[2], ZHU Fenju[1], FANG Fang[1]
([1]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2]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 for school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hallenge Cup"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petition, proposes to establish a long-term full mentoring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incentive policies and measures, provide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work in a similar contest.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ntor system; college students; stimulate
大学生科技创新及其能力培养已有很多报道,但对于培养模式及实践检验则少有系统论述,并且在培养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争论;①尤其对于农业大学的针对性研究很少。②本文根据我校参加数届“挑战杯”科技创新与创业计划的竞赛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本科生导师制度,为以后更好地参加该类活动提供基础。
1 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③④⑤注重创新能力与成果而忽视了创新意识培养;现行课程安排压力太大,课外实践时间太少;各种保障不完全到位,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教师指导和帮助,从而导致选题的盲目性与内容不当、前期准备不足,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科研论文撰写水平低。
河南农业大学自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共创作各类科技作品1483件,其中16件作品获国家二、三等奖或银、铜奖,学校连续8年被授予“高校优秀组织奖”。林学院参加该类活动时间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近三年来,参与“挑战杯”竞赛的人数每年都在400人以上,每年要报送到学校70~80项,其中获得省金奖1项。
由此可见,我校参赛作品的总体数量较多,但高水平的较少,所占比例很小,从组织过程与参赛作品的总体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参赛学生局限性较大。我校参加“挑战杯”竞赛的主体是二年级学生,而从教学计划来看,二年级学生主要学习基础课或者部分专业基础课,尚未真正接触专业课程,因此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或者对专业了解不足,缺乏专业基本知识,作品深度不够,导致作品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2)组织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基本脱节。多数教师并未真正了解竞赛的具体要求,不能参与作品指导;即使有教师参与其中,也因为职责不清,指导不足,导致难以提高整体层次。竞赛成了组织者与学生的事情,似乎与教师无关。
(3)没有参与教师课题或参与时间较短。按通常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学生多数是在毕业实习时才参与教师课题,而且多数教师课题的主体部分由研究生来参与完成,参加竞赛的学生一般未能真正参与到课题中去,多数学生只有在准备竞赛的较短时间内才与教师沟通,参与课题较少部分,因为时间较短,导致整体思路不清楚,仓促应战而准备不足,提高作品档次的难度较大。
(4)缺乏教师激励机制,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我校所有参赛作品一般均配备有指导教师,但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导师激励制度,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作品因为是自选题目,因时间仓促而未能准确地选定导师,从而使导师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出现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指导教师没有制度保障而未能调动其积极性有关,也与组织过程中难以将指导教师准确定位有关。因此,本文提出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建立长效的全程导师制度。
2 导师制度建设
已有学者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内涵与特点、作用与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基本措施,但未涉及到这种制度与“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及其结合的措施。⑥⑦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应当建立全程的、与班主任制度相结合的双师制的本科生导师制度。
建立全程长效的导师制度。从学生入学,最晚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应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开始有阶段性地全程指导四年大学学习,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同时可以较早接触科研,明确学习方向,达到建立导师制度的基本目的与要求。为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水平与层次,导师应在早期就注意挑选部分有发展潜力与科研兴趣的学生,进入自己的科研课题,或者开展自选课题研究,可为以后正确选题打下基础,也为积累竞赛资料做足准备。
将导师制度与班主任制度相结合,形成双师制度。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主要负责人,主要职责是与辅导员一起共同管理班集体的思想、学习与生活;班主任工作对于形成良好班风具有重要作用。导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主要负责人,全面指导具有不同兴趣的学生的不同的课外专业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
导师制度的作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常见且有效的是开辟第二课堂,将由“第二课堂”组建的课外科技团队活动与“挑战杯”竞赛有机结合起来,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意识,对巩固理论学习,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均有帮助。同时,对于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社团、创业协会等,也可以引入导师制度,将这些机构与导师课题有机结合,或者选派导师进行业务指导与咨询,可以推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可以发现与培养一批骨干分子,为以后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其将来的创业积累有益经验。此外,我校及林学院均设立了两级中心实验室,实行统一管理,因此,可以专业或专业基础实验室为基本单位,建立导师负责制度,对大学生开放,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条件,挑选有兴趣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或者完成导师课题,或者完成自选课题,均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
导师制度的建立不可能也不需要以教学班为单位。因为学生的科研兴趣并非一致,故应以导师的研究方向与内容为基础,以上述各种不同的形式为基础单位,一个导师可以自由组建不同年级不同教学班的同学,一个班级也可以有许多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导师,形成科研兴趣小组。学校可以对小组项目进行管理,从中筛选表现良好、有前途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协助其参加未来的科技创新大赛。
应以导师的研究方向与学生的兴趣取向,在个人或兴趣小组的导师配置、课外社团与协会的导师选派,均应实行双向选择。同时,学生的科研兴趣是多方向的,建立导师制度就不能仅局限在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可以是专业基础课或者基础课教师,也可以其他专业的教师。为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总体质量有所提高,应鼓励多专业、多学科的协同,吸引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介入。
3 导师制度的激励措施
一般地,本科生导师可以实行学校与学院两级管理,但管理重点应该在学校一级。学校可以由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人事处、科技处与研究生处等部门联合实施日常管理。无论何种管理方式,均应在导师制度建立的同时,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措施,用以激励与约束导师,其内容至少应包括导师工作条例、导师培训计划、导师制度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导师工作量核算办法等。⑦
目前本校还没有制定这些政策措施,现行的工作量计算办法也没有涉及到导师的课外学术指导,从而导致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导师定位不准确,职责不清楚,导师指导时无所适从,全凭个人的热情与责任感,导师的作用不能真正发挥,参赛作用的质量难以提高。因此,学校除制定相关的基本政策与措施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的激励措施,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教师向学生开放科研课题、开放院级与校级实验室、导师指导工作量核算办法等,为真正实施导师制度提供保障,也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开展提供有力的条件支撑,使参赛作品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对于指导竞赛的导师应予以相应的物质保障。如果对导师计算工作量,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再给予某些物质保障,但如果项目开展得好,可以选择为竞赛作品,则可以适当地予以物质支持,用于除课题外的学生竞赛支出。
除对导师进行激励外,对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实践也需要激励,学校应改革现行的教学培养方案,将参加科研活动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给予一定的学分。本校已经实行学分制度,具有改革的基础,但现行的学分考核并没有完全落实学生课外实践的计算,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创新基本上是凭学生处与团委的动员,以及学生本人的兴趣,不利于在全校形成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因此,应加紧制定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条例、本科生课外实践学分认定办法等,通过必要的激励措施,在学校内形成“我要创新”、锐意创新,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学术科研活动,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参加创新竞赛打下基础。
不仅要采取措施激励导师,也要有相应的措施制约导师,选定的导师应符合一定要求,不仅要有时代使命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在开放课题、组建科研小组方面,需要有伯乐之才,在课堂、实验室、其他学生活动场合与学生接触中发现人才;在开展科研活动中要为人师表;在指导竞赛时要有科学的方法等。
注释
① 任丹,魏鹏.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及路径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2):85-86,93.
② 汪振明,时卫东,韩春霞,张艳玲.论农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农业科学,2007(3):166-168.
③ 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1):96-105.
④ 邬家瑛,钱辉.论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