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39: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重工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重工业论文

篇1

为了全面反映研究区工业行业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状况和潜力,本文选择工业行业CO2排放量指数和碳强度竞争力指数,对研究区工业各行业CO2排放特点和减排潜力进行分析。

1.1.1工业行业CO2排放量指数

工业行业CO2排放总量指数是指某一工业行业CO2排放总量的大小,用以反映某一工业行业在整个城市工业行业中CO2排放量的大小,通常用工业行业CO2排放量占工业总排放量的比重来识别工业行业CO2排放的主要行业。

1.1.2碳强度竞争力指数

碳强度竞争力(P)是某地区某一产业CO2排放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用来度量该地区该产业CO2排放强度在全国中的层次。指数小于1表示该地区该产业CO2排放强度比全国小,CO2减排技术高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指数大于1,则低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指数越小,意味着该行业的CO2减排技术越高,在低碳要求下越应该选择该产业。

1.2研究区及研究数据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城市,位于北纬35°34′20″~37°07′07″,东经102°35′58″~104°34′29"之间,地处甘肃省中部,是我国陆地的几何中心。北部和东北部毗邻白银市的白银区和景泰县、靖远县;东部和南部与白银市的会宁县和定西市的安定区、临洮县及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县相邻;西南部和西部与青海省民和县相连;西北部与武威市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接壤。市域总面积13085.6km2,市区面积1631.6km2。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62.09万人,非农业人口202.67万人,共有汉族、回族、满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等56个民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47人。2011年兰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36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三次产业比例为2.95∶48.27∶48.78。本文所需基础数据包括: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工业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全国按行业分能源消耗量和全国按行业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兰州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兰州统计年鉴》(2007~2012年),全国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2年)。计算各种能源CO2排放系数所需数据来源于《国家发改委关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1041号,2011)和《1986年重点工业、交通运输业能源统计报表制度》(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在计算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益时,由于缺乏全国工业分行业增加值数据,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统一用分行业工业产值数据反映碳排放强度。全国按行业分能源消耗量目前只统计到2010年,因此在计算2011年兰州市各工业行业碳强度竞争力时,全国数据以2010年为准,结果偏小,但对分析结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工业CO2排放总量

对兰州市2007~2011年工业CO2排放总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CO2排放量从2007年的7532.0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8476.11万吨,年均增长3.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247.9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65.03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7.0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1180.6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891.31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2.50%。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CO2排放量从2007年的90.50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110.04亿吨,年均增长5.0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40517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98591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4.42%。总体来看,2007~2011年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CO2排放总量增长较经济增速缓慢,CO2减排效果比较明显,CO2排放总量增速略低于全国整体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兰州市“十一五”期间在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开展力度较大的节能减排相关,另一方面与兰州市以重化工为主,工业CO2排放量基数较大相关。

2.2主要行业CO2排放量

通过对兰州市2007~2011年CO2排放量前10位(占工业CO2排放总量的98%以上)的工业行业进行计算,结果显示,CO2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占工业总排放量的40%以上;占工业总排放量10%以上的行业还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3个行业;占工业总排放量1%~10%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个行业;占工业总排放量1%以下的行业有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5年以来,CO2排放量前10位行业所排CO2占工业总排放量的比重略有上升,各行业CO2排放量下降幅度较大的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化学纤维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3个行业,其中医药制造业从2009年开始退出CO2排放前10位,由饮料制造业取代;比重上升幅度较大的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两个行业。2007~2011年兰州市工业行业中CO2排放量处于前10位的行业,占工业CO2总排放量的98%以上,前6位的行业占工业CO2总排放量的96%以上,且比重有上升的趋势。因此,从工业各行业CO2排放量来看,即结构减排层面,未来兰州市碳减排的重点行业应该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6个行业。同时,上述6个行业均为国家统计标准中所列的六大高能耗行业。工业行业之间的能源消耗各异,根据行业间的能源消耗强度,分为高能耗行业、中能耗行业和低能耗行业。参考国家统计标准和相关资料,高能耗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低能耗行业包括:金属制品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能耗行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等高能耗和低能耗以外的行业。按照能源消耗强度划分行业结构,对兰州市2007~2011年工业行业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中,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先降后升,2011年所占比重比2007年高;中能耗行业和低能耗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先升后降;高能耗行业主导的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特点依然突出。2011年高能耗行业所占比重急剧增大,究其原因,与兰州市重工业发展格局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影响密切相关。根据《兰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2015年高能耗行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降为50%的工业结构调整目标,按照兰州市2011年的工业行业CO2排放强度水平估算,如果高能耗行业需要调整的部分全部调整为中能耗行业,CO2在2011年水平上减排14.94%,全部调整为低能耗行业,CO2在2011年水平上减排15.37%。由此可见,兰州市近年来在结构减排方面成效不大,结构减排潜力依然很大。

2.3碳排放强度和碳强度竞争力

对兰州市2007~2011年主要工业部门碳排放强度和碳强度竞争力指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兰州市工业行业整体的碳排放强度较高,但是下降趋势明显;碳强度竞争力指数保持在3左右,碳减排技术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与兰州市长期以来以石油化工和有色冶金等重工业为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依赖型、粗放型的工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分行业来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CO2减排技术高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两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CO2减排技术与全国同行业相当;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医药制造业4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CO2减排技术低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很大的行业有化学纤维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2个行业。从各行业演化趋势来看,碳强度竞争力下降的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4个行业,上述行业碳减排技术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与全国同行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碳强度竞争力上升的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4个行业,上述行业碳减排技术提高的同时,与全国同行业的差距逐步缩小;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整体变化不大(2011年结果偏小)。因此,从工业行业碳强度竞争力来看,即技术减排层面,未来兰州市碳减排重点行业应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个行业。假设兰州市2015年工业各行业碳排放强度达到全国2010年的水平,其CO2减排将在2011年的基础上减少18.07%。由此可见,兰州市未来主要工业行业在技术减排层面潜力巨大。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通过对兰州市2007~2011年工业行业CO2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碳强度竞争力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CO2排放总量增长较经济增速缓慢,CO2减排效果比较明显,CO2排放总量增速略低于全国整体水平。

(2)从工业各行业CO2排放量即结构减排层面来看,未来兰州市碳减排的重点行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6个国家统计标准中的高能耗行业。兰州市近年来在结构减排方面成效不大,结构减排潜力依然很大。

(3)兰州市工业行业整体的碳排放强度较高,但是下降趋势明显,碳减排技术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4)从工业行业碳强度竞争力来看,兰州市未来主要工业行业在技术减排层面潜力很大,碳减排重点行业应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个行业。

3.2对策建议

针对兰州市工业行业CO2排放特点及减排潜力,在未来低碳化工业建设中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调整工业内部行业结构。

合理控制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高能耗行业的发展规模,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大力发展中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杜绝高耗能行业的重复建设,加快工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升级。

(2)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新技术。

在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实施一批节能改造项目;支持工业领域重大、关键节能技术与产品示范项目,鼓励工业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篇2

1.1.1找工作、实习使精力、时间不足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这一学期,学生们往往会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实习、找工作等等事情,从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写作,或者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毕业论文资料的收集和写作之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开题报告、论文提交给指导教师,往往在网上进行下载复制粘贴,在短时间内造论文,论文的质量就无从保证。1.1.2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笔者在论文指导环节中发现毕业学生对所选题目、论文设计、格式要求没有准确的理解和应用。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就体现出了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的不足。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透,不知道文献综述、摘要部分怎么写。在格式上,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不熟练,不知道论文格式的排版、间距等的调整。

1.2教师方面

1.2.1指导教师水平、经验有限由于我校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是新增专业,实行本科毕业论文仅有2年时间,青年教师和老教师都没有论文指导经验,大多凭借自己上大学做毕业论文的经验去指导,因此,存在着研究手段和方法落后、指导出的毕业论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1.2.2重课堂教学轻论文指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往往重课堂教学而轻论文指导。一方面,认为课堂授课直接影响到学生接收信息的效果和考试成绩,评价一个教师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往往是从课堂教学情况、学生的反响以及科研、学术水平而进行的,因此,指导教师没有将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放在重要的地位加以重视;另一方面,忽视了毕业论文对毕业生的重要性,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认为毕业论文就是一次简单的完成作业和批改作业。1.2.3远程指导,面对面沟通减少由于学生们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刚好是他们在校外实习或是最后一学期找工作时间,因此,学生大都在校外甚至有的同学回到本省、本地实习或找工作。这就造成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少,大多采用网络qq、邮箱、电话等方式进行远程指导,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较少,不能及时规范学生的论文写作,有时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1.3制度、管理方面

1.3.1制度实施中存在缺陷学校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程》,院(系、部)教学科往往将这一工作规程发给学生辅导员,而学生辅导员从qq平台上将学校毕业论文工作规程发送至共享上要求学生自助下载查看。学生有些由于没有上网或种种原因未能及时下载查看,或不认真对待和查看,导致制度落实不到位,学生不了解学校关于毕业论文设计要求,评想象自己拼凑和粘贴。不按照学校、院(系、部)要求写作,造成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指导环节中的重复修改、要求,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1.3.2时间安排紧张院系制定的毕业论文事件安排表,一般在大四第二学期开学后的4、5月份进行开题,而最终正式答辩和提交论文时间在6、7月份。这样,学生们真正撰写论文的时间就很有限。加上,有些学生因为开题论文题目过大或是种种原因要求从新更换题目,从新梳理思路,这样,从新定题目开始写文章又显得时间很紧张,这样的情况,学生和指导教师两者都深有体会。

2.解决策略

2.1提高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度

一方面,院(系、部)应该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条件,给予毕业生从选题、开题答辩、论文答辩到成绩评定等一系列的指导和制度规范。院(系、部)加强前期的宣传的动员,提高学生对于毕业论文撰写的格式、写作要求、写作方向等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建议可以将毕业论文写作时间进行调整,从原来的大四第二学期,调整为大三第二学期进行开题,大四第一学期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工作,这样就可以给同学们在大四第二学期找工作、实习留出时间和精力。

2.2加强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

目前,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毕业论文指导环节,基于这一现象,要求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该加强指导环节,提高重视程度。对于学生从开始的宣传到论文题目的初选、终选、行文思路、开题撰写与答辩、论文整体设计及答辩环节等各个环节给予指导。在确定选题前,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实习单位和当前公共事业管理包括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方面的热点问题选择题目较小、较易于操作并符合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的题目,避免由于学生论文题目选择过大而造成内容空泛、行文受阻、开题不通过等现象出现;在确定了选题后,论文指导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的论文相关文献,寻找创新点并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根据选题与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对行文思路给予梳理,并在指导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加强沟通和联系,要求能够面对面的指导,而不仅仅局限在网络远程指导或电话沟通上,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完善研究方法,保证论文质量和进度。并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规范书写,端正态度,帮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从文章结构、语言陈述、实验数据、调查问卷设计、图表制作、统计分析等方面加强学生的能力,从而为最终能够提交优质的毕业论保证。

篇3

1.中国文化是工业设计

汲取营养的源泉设计是一个将各种理念,技术,文化糅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自然的共同体的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将我们的文化融入其中,在设计中展现精神文明和文化色彩,增强设计的感染力,给设计作品增添更加浓郁的民族色彩。

2.工业设计是中国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设计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涌现出文化的色彩。北京奥运会的一些建筑设施已经演变成一种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人的经典,我们热爱这些新鲜的文化。鸟巢、水立方、奥运场馆、世博会场馆都展现出一种中国文化同样也是一种中国精神。

3.中国文化与工业设计的相互融合

在中华文化和设计结合的过程中,进行设计之间的融合,交流与思想核心的碰撞,从中转化为一个整体性设计。在创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文化与设计相互推进,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设计文化,我们在进行创新设计道德过程中,就要寻找设计和文化的结合点。

二、中国文化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及启示

1.中国文化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的窗户的设计演变成我们现在的时钟上的花纹设计,在这样的结合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形态到结构、色彩都过渡得很自然,这个时钟摆在家里的墙上的时候,会感觉很自然,闲逸。中国的太极文化,太极文化是武当创立的,是黑白两种颜色代表天地万物糅合在一起,浑然天成的感觉。用太极文化来转化为书柜设计,看上出显得家庭的文化气息很重,浓雅。在设计的过程中,文化与创新设计的完美融合。

2.中国文化对于工业设计发展的启示

在对于文化的设计的过程中,也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在设计的文化中要吸取文化的精髓,才能有好的创意设计。在设计中推动文化的发展。在设计中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与设计相互交融。

篇4

首先,不得不承认,通过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刺激,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由此也带动了建筑工程施工机械生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这样快速的发展,却没有适合的管理体系相配合,导致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一些施工机械的生产厂家没有相应的生产资质,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来生产施工机械,即便生产硬件水平足够,但整体缺少必要的管理体系,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软环境以及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这类家庭作坊制造企业参与到建筑施工机械生产的各个方面。不论是零配件或是大型设备的生产和整体机械设备的组装调试,都不能规范的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仅仅通过低廉的价格来占领和破坏市场。而一些建筑施工企业或是施工机械租赁企业仅仅片面的追求利益,不顾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企业的资质,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施工机械进行施工或租赁给其他企业,使得各种安全事故频繁的出现。由于恶意的竞争压价,使用不合格的机械产品,导致塔式起重机出现倒塌的现象,又或者是施工吊篮的升降索断裂坠落。

其次,建筑工程施工使用机械管理混乱也是出现工程事故的原因之一。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者仅仅注重生产效益,不注重安全生产,使得施工现场的管理也差强人意。只单纯抢工期进度,不依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要求进行施工,不能遵守安全人员的专业指导。更有甚者,使用没有相关从业经验的无证人员上岗工作,工程监理又不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得很多本不应该出现的危险演变为事故。一部分施工机械租赁公司为了自身的利润,出售出租不合格的施工机械,而现场的使用也仅仅是使用,并没有维护和保养的意识和能力。经过使用不能正常使用的施工机械进行报废或维修也没有必要的监督和管理。缺少良好的现场管理必然会造成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隐患,导致事故和经济纠纷的出现。

2加强行业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为加强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行业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施工机械销售和租赁市场,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机械使用安全的管理,减少和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确保建筑工程机械行业能够在行业的变革和发展中形成新的有序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时期行业特征,就必须加强对建筑施工机械由生产到销售整体产业链的监督和管理。首先,应该从制度政策入手,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发挥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管理和引导作用,通过管理部门的加强监督以及建立良好完善的制度。杜绝一些生产使用方面的陋习,真正发挥施工机械的作用。

还应该切实做好施工机械市场的准入管理工作,对于施工机械的生产企业和租赁出售企业都应该严格管控其资质,没有相应资质不能从事相应业务,这就可以在入口上保证施工机械的基本质量。还应该加强施工机械行业的公示和退出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企业不断进行革新,加强自身的建设。行政和行业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对行业市场中存在的不合格企业进行处理。现阶段来说,租赁销售企业因为经常活跃在行业中,受到的关注较多,管理也比较严格。而反倒是生产企业在监督和管理上较为缺失,对于生产企业家庭作坊式生产,不能良好的控制,使得大量质量没有保证的施工机械流入市场。

其次,要在行业中建立信用等级制度,加强信用评级和信用公开的管理工作,对于促进行业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助力,不仅能为优质的企业和厂商扩展业务范围,更可以防止不合格施工机械流入市场。企业的信用评价应该以企业生产或销售租赁的施工机械的性能,服务质量以及生产中的实际效果为依据,这样有利于行业自身的进化和发展,可以清退一部分不合格的企业,也能促进各个企业的良性竞争,将建筑施工机械行业整体的风气和行业素质提高到新的层次。

第三,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加强生产工人,施工机械操作人员以及维修保养人员的业务学习,实行从业准入和清退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培训,对于考核不合格,或无相应资格的从业人员坚决清退。现阶段,部分建筑施工机械生产企业缺少技术工人,家庭作坊生产的施工机械大量流入市场。还有一些建筑施工公司违反制度,使用无证或不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工人操作施工机械,超时超负荷工作,这些都为建筑施工留下了安全和质量的隐患。针对这一现状,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制度,对施工机械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实行人员登记和审查制度,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

第四,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机械的管理,杜绝不合格的施工机械进入建筑市场。建筑工程施工机械的管理涉及的范围广难度大,不仅仅包括建筑机械的生产和销售,还包含建筑施工机械的组装调试、使用中的维修维护、施工机械的更新换代等等。所以需要建立施工机械的档案,从施工机械设备生产开始,就要建立设备档案,追踪施工机械的流向,记录施工机械的操作工人,维修维护情况,机械运行性能记录等等技术指标。为了避免不合格或已报废施工机械继续在建筑施工上使用,就要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以保证在施工中使用的都是性能优良,状态正常的施工机械。这样就可以确保不因为施工机械的原因造成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管理部门要组织技术专家,定期巡查施工机械的使用情况,严格遵照技术标准,清退带有隐患的的设备,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篇5

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反映中小企业整体运行状况和单个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统计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中小企业统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基础统计数据

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宏观管理层面,其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就是准确、及时的各类统计数据。统计工作是各级政府实施宏观管理、加强科学决策的一项基础工作,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个国民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准确性和制定各项经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我国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显重要,作为反映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数量方面的统计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统计资料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统计工作能够通过完成国家、部门和地方各级统计行政机构布置的统计任务,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基础统计数据。

1.2为中小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众所周知,统计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企业统计是从数量方面研究企业总体情况的,它涉及到供、产、销,人、财、物,生产、经营、分配等多环节、多领域。通过统计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研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预测未来、企业的规划和结构、企业的发展速度、效益与效率等。尽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并且每年的绝对总量还在不断地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抵抑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其寿命一般都比较短。因此,为了建设长青型中小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必须对其生产经营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决策。而统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能为中小企业微观经济发展提供有用的数据,为本企业领导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从而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加强,推动生产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2中小企业统计工作的尴尬境况

中小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但因各种原因,中小企业统计工作的境况目前比较尴尬,主要表现在:

2.1准确性要求与虚假性数据

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可靠,是企业统计工作的应有之义。但在部分中小企业中,统计数据的虚假成分比较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各级统计部门与中小企业的统计重点不统一,为了应付统计行政部门的数据上报需要,部分中小企业往往采取虚报数字以应付各种检查;二是部分中小企业为了保密或某些既得利益,不愿如实提供统计资料,统计数据的随意性较大且缺少依据;三是一些中小企业受功利主义影响,利用企业统计部门职能和政府统计管理部门职能的缺位,把统计数据作为经济“发展”、领导“政绩”的工具和武器,从而弄虚作假、虚报数据。

2.2国际化趋势与封闭式操作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更加严峻,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其经营管理的决策与活动必须置身于国际化大环境下。因此,作为中小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的统计数据,其指标体系也必须含有国际化比较的因素。然而,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对国际化反应迟钝,其统计指标还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置的指标体系,没有参照国际上成熟的统计指标与统计口径,指标单一,封闭操作。可想而知,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可比性比较差,参考价值也就比较小了。

2.3专业性岗位与兼职化人员

企业统计工作岗位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岗位,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不能胜任统计工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十九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国家对其统计工作的投入几乎微乎其微,再加上中小企业自身对统计工作投入不足,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人力资源投入,高达80%的中小企业都没有设专职统计人员,而是以会计人员代替或兼职。就算是专职的统计人员,也有大部分人的专业素养比较低,无法适应新时期的企业统计工作。

2.4信息化环境与手工式作业

世界已进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向前发展的主导力量。从适应社会潮流的角度来说,中小企业理应运用先进的统计科学和信息技术来改进和完善统计工作,进一步做到统计信息准确、快捷、丰富和共享,以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不足,再加上思想上对统计工作的轻视,因此,这些企业的统计工作没有既没有专用统计管理系统,也没有统计专用计算机,还是靠“一支笔、一张纸、一个算盘或计算器”进行手工操作,统计质量与效率令人担忧。

2.5统管性规则与非限性工作

我国的统计管理体制是“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必须“组织、协调本单位的统计工作,完成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搜集、整理、提供统计资料”。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对中小企业统计的影响力进一步削弱,特别是对于那些“三资”与私营中小企业的统计工作约束力下降。中小企业按规定向政府填报相关报表后,其它方面的问题便可不受政府统计机构的限制,其统计内容、统计方法、统计结果都有可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2.6重要性资源与虚无性角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党和政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统计信息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已成为共识。但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统计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被轻视的现象,统计工作人员在企业中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角色。由于得不到企业领导的重视,统计部门或人员岗位在企业改制和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常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人员流失时有发生,人员素质也不能得到保障,往往存在着在编不在位、在位不在编的现象。

3中小企业统计工作的完善措施

如何改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统计工作的尴尬状况,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和众多中小企业的一项紧急任务。从宏观的角度看,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统计工作已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探讨中小企业统计工作的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对策、措施。这对于中小企业统计工作的完善无疑是一次契机。从微观的角度看,众多中小企业对统计工作的重视还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也没有制定系统措施、方法来完善企业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统计工作作用的发挥。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来完善其统计工作的措施。

3.1强化统计工作的重要地位

领导重视是任何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中小企业统计工作也不例外。因此,要强化统计工作的重要地位,就是要想方设法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统计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视,已为中小企业统计工作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受重视的氛围;更重要的是企业统计工作要与中小企业经济高速发展相适应,为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提供依据,满足内部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和职工的需要。因此,企业管理决策者必须转变观念,认清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重视统计工作和统计人才的作用,加大对本企业统计工作资金、设备、人才的投入,建立健全统计工作队伍,构建适应本企业的统计人才系统。另外,中小企业统计人员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统计宣传,让统计工作和统计形象深入企业领导和职工的脑海,也有利于强化统计工作的重要地位。

3.2稳定统计工作的人员队伍

中小企业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很难把统计工作做好。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想通过统计数据来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没有一支稳定的、专业的统计工作队伍是万万不行的。就算是中小企业因规模和资金问题,暂时不能单设统计机构,也应配备精干而有一定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的统计人员担任企业的统计工作,即使附设在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必须明确授予独立行使职责的权力。中小企业统计队伍的建设与稳定,既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根据自己实际发展的需要,确定统计人才引进的类型、层次及数量;又要注重现有人才的培养投资,建立完善的留人、用人机制,对他们给予必要的财力、物力的支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3加快统计人员的知识更新

如今中小企业竞争的环境已大为变样,不仅要面对国内企业的激烈竞争,而且要面对国外企业的强势冲击,企业统计的范围扩大、任务加重,中小企业统计人员的知识技能直接决定了统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在当前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统计人员的知识更新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企业本身要有加强人员培训的意识,应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举办各种各样的统计知识讲座和培训班,聘请统计专家或有实际经验的统计工作者进行现场教学,对统计人员的统计基础知识、统计法律法规知识、文字综合知识及现代化办公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切实打牢统计业务基础。二是企业统计人员要有危机感,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尤其是加强统计业务、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3.4提高统计分析的质量水平

中小企业统计工作如果不能得出高水平的统计分析报告,不能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这将是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中小企业统计部门必须提高统计分析的质量与水平,增强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证明,企业的发展靠决策,决策的正确要以信息为先导。中小企业统计人员要有时代的紧迫感和对事业的责任心,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主动出击,积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科学决策,搜集相关企业、相关行业所需的其他资料,经常研究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和新对策,坚定确立以企业为中心做好统计工作和咨询服务工作。利用这些内容丰富、实用有效的统计资料,做好精深加工和综合分析,并能写出一定水平的分析报告,使中小企业统计真正成为企业领导的耳目和参谋,为加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5维护统计工作的法律权威

篇6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的产生主要是根源于人的需要,人们的行为一般而言都是带有目的性的。需要、行为、动机、目标构成了一个人类行为活动的结构。所谓需要主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人的需要如同人的生命过程一样,处在一种不断的新生与变动中,需要是产生人类各种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根源。

所谓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发生行为的念头或想法。它是促成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是激发人们的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因即活动的动因。它不仅引发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或发生某类行为,而且规定行为的方向。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科学认为,当人的需要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它将不明显的模糊的形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导致不安之感的产生,这时就成为意向。需要和动机导致行为的产生。每个活动着的人都有行为,人与行为是一体的,有人就会有行为。二无论的理性人类学认为人由理性和理性所依赖的躯体生理所构成,只有理性才使我们成为人,在人的行为特点中,人的理性常显得较为清晰。

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需要和动机成为行为的原因。而人的任何行为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目的性,期望达到某种成就或结果,行为是需要和目的之问的过程和中介。因此,人的造物行为,首先伏根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所谓“需要是发明之母”,人的造物行为是在入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性的行为。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造物行为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造物行为与人的需要相联系,而人与动物都有需要,有的动物也能简单地进行造物,但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本质的区别,人的造物与动物的造物也有根本的区别,动物的需要完全是天生的无意识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则是不仅来自身体天然的欲求,而且是人类自已创造出来的多种需要。人的造物不仅满足需要。而且创造需要。需要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动力。需要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属性,它既是规范,又是一种自我适应。自我调节的机制。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阶段性,是发展和变化着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研究人类动机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的层次,由最低级的需要开始,向高级的需要发展,呈阶梯形。可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或谓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生理需要,这是人对生存的需求,是人类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原始、最显著的一种需要。所谓“饮食男女”,“民以食为天”,人们需要食物、饮料、住所、睡眠和氧气,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而且是永恒的动力。

2、安全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希望满足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多方的安全,心理上的安全、生理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等等。在这种心理要求下,人们一般都比较喜欢秩序和稳定。

3。社会需要又称作归属和爱的需要,在前两者需要满足后,社会需要开始成为强烈的动机。这时人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理解和安慰;希望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保持友谊、忠诚、信任和互爱。

4、尊重需要,人们的尊重需要可以分成两类: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即社会承认,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名誉、地位和赏识等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的成长、发展、利用潜力的心理需要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象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

人的不同需要导致了人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劳动生产和创造,人的造物行为和结果,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上述五种需要的内在规定性。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来看,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往往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一种充满人类理性精神和文化质的行为,虽然造物根源干人的需要,尤其是满足人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但这种满足并未成为人进行造物的全部根据和限制。造物与人的需要之问有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亦是人的“文化性与生物性的互动关系”。

人作为社会的人、文化的人,生物性的满足并不是唯一的需求,精神等需求有时会走到前列而占据重要位置。不同形态的造物,反映着人需要的变化和多元。从一般实用工具用具生产到艺术质的造物——工艺品。工业设计产品的生产,这些不同层次的造物生产表现着人类上升着的需要和追求。人通过造物的方式实现需要的满足,这种满足的同时也意味着目标的实现,而目标的实现本身也是人的一种需要,我们在满足需要中实现了自我确证,造物和设计及创造本身的成功,构成了进一步活动的基础,也构成了新的创造活动的基础,并产生和满足着新的需要。

二、人的自然尺度

人是自然之子。自然尺度即人作为自然的人其生物体的尺度,包括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体表面积、肢体面积以及人体肌肉、组织的生物物理的特性等等的尺度。在人类工效学研究中,一般把这些复杂的系统归为感官、神经、肌肉、骨骼、功能五大系统,这亦是与设计密切相关的主要方面。

当人类产品的生产和设计发展到20世纪时,以人为主体的设计思想的确立,促使人对自身复杂的系统结构及人与物关系研究的开展,人机工程学是在理解和把握人体自然尺度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人类的工作能力及其限度,使之合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特征的一门科学。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自然尺度的科学。工程人体测量学,是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方法测量产品设计时所需要的人体参量,并将这种参量合理地运用到设计中,目的是为了在人-机-环境系统中取本论文由w整理提供得最佳的匹配。

设计是为人的设计,产品生产是为人的生产,因此,其中心是人而不是物。人机工程学的建立,从科学的角度为设计中实现人一机一环境的最佳匹配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使“为人的设计”落实到科学的实际的设计中,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理想中。对于设计而言,人机工程学是必备的条件之一。来自人的生理学、心理学的相关数据是设计必须遵循的主要数据。在人与机器系统进而到人与环境空间的系统关系方面,设计都需要人机工程学测量数据的支持。在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的设计中,特别是在一些空间条件有特殊限制的空间中,人体尺寸更是设计的重要依据。

人的自然尺度仅是人生理或心理尺度的一种综合反映,对干设计而言,人的自然尺度实际上规定或决定了一定的造物尺度和审美尺度,人是以自然尺度为基准去观看、去衡量、去设计和创造的。人的自然尺度与设计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的自然尺度首先构成和决定了人的观察方式和接受方式,如人平行对称的双眼及其结构,决定了人的视野范围、视觉成像机制,并由此决定了人的观察方式。

2.人的自然尺度构成和决定了人观察的标准、接受或感受的标准,甚至审美的标准。人自然尺度中的对称、均衡往往同构于人审美感受中的对称与均衡。

3.人的自然尺度决定了造物的尺度和极限。

4.人的自然尺度是造物设计的基础,又是人超越的对象。

三、人的审美尺度

审美尺度即审美的价值尺度。审美价值属于精神价值范畴。人类的审美活动或者过程包括了客体和主体两方面,美首先来源于作为主体的自然界或事物(产品),但它又与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心境相联系,是两者结合统一的产物,是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心境之间的一种关系。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主客观特殊关系上的一种特殊价值。这种价循具有客观性,客观性的主要表现是它与使用价值的联系以及它的物理属性。

在产品设计中,物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内在联系更为广泛。首先,产品的审美价值是在其功利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切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直接表现为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即有效性。功利价值作为入类社会中最早产生的价值形式,是由产品的实用功能性所体现的,可以理解为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审美价值在功利价值或者说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并成为它的辩证对立面,也就是说审美价值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感性感知可以接受的独特的完整形式体现出来,表现出对人和社会、对人与世界关系确证的综合意义。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美与效用、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一起构成了产品的综合价值,审美价值是产品造型和色彩所体现并为人所感受的东西。产品美的形态与物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经济价值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审美价值有两个基本的方面,第一是所谓的“感性现实”,即形成对象的外部形式、尺度大小。颜色、亮度、表面特征等自然性质。这种性质不仅为我们审美感知客体的纯自然现象所固有,也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现象如艺术设计产品、艺术作品所固有。第二是位于这种感性现实后面的东西,它来自于人的认识与感受、人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即审美价值的规律与意义,是人与审美对象关系所表达的意义。

设计是为人的设计,这就是说人是设计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然而在工业设计发展的过程中,或者说在设计存在的现实中,相当多的设计的出发点仅仅在于市场竞争、获取利润,设计成了获取更大利润的工具和方法,设计不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物。设计体现了人特有的互助心和责任感,设计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行为,设计师所从事的设计,不是为了自己设计,而是为了他人为众人设计,这就必然要求他对社会对人们负责。为人的设计体现了设计的全部价值或者说真正的价值。为市场竞争目的而进行的产品设计,其价值仅仅在于物,因而是不完整的、有限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设计具有较强的道德价值,为人而设计的思想是设计必须具有的高尚道德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说,设计是为人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是其本质特征之一。

为人的设计亦要求设计师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设计师的设计不是个人的设计,不是个人行为,不是个人艺术表现,而是以人的需要和目标为宗旨的,因此,设计只有为人的设计才能够最终成为优良的设计、好的设计。从设计的宗旨而言,设计师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性可以说是本质的、必然的,为社会大众服务、为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而设计,是设计师的天职。这也是设计师与艺术家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之一。设计不是设计师的自我表述,设计不是表达与其特定的社会宗旨相矛盾的个人感情的场所。设计师的设计一旦作为产品或者以其他形式进入社会和人的生活,首先的他具有了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成为一种本质的承诺、一种可以依靠的精神和物质存在,这是设计存在和为人们接受的根本保证。

设计的社会责任是提供某种服务,它使用公众易懂的语言和符号,是设计者站在使用者的立场上为使用者而言的,替使用者着想的,为使用者提供最大的方便。设计师是最好的“公务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设计师应是最具有献身精神的人,他的艺术才智是通过艺术设计的创造奉献给大众的,他的艺术生命是与设计的创造与奉献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工艺美术概论》李砚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非物质社会》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篇7

第二、在软件的生命周期里需要完成的任务有提出问题的定义,分阶段的调查和编写软件数据和设计文档等在实现阶段主要需要完成的则是编写毛和对他的测试工作,需要根据他的说明书把这些转为程序代码,并成单元的测试,使其编写。

篇8

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夯实工业企业的基础

1.工业会计要做好财务的基础性工作。

会计基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基本环节,会计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未来,所以强化会计的基础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在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中,有很多的企业财务基础不够规范,包括原始的凭i填制不规范,品名、规格等信息不能做到详细填写,导致日后账物不符;记账凭证未经审核都是有一个人操作,起不到互相监督的作用,会计的基本职能得不到发挥;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不够,对于一些往来账实现长期挂账,出现呆账死账,会计人员不能及时清理,给财务核算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企业的重视。这就要求发挥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及时强化对往来账的管理工作。

2.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

企业要根据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结合企业的内部结构,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要善于利用国家给与企业在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和自身的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要对企业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把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同时,加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企业的人文形象。

3.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

财务预算是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工业会计要确定各项经济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及时的考核。在新的会计准则下,编制好财务预算报表,做好企业的财务计划,兵对这些报表的数据和执行及时进行分析比较,掌控企业的信息,及时防御财务核算带来的风险。给企业提供一个可跟踪的发展环境,工业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三、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针对工业单位来讲,把单位在制造运行中生成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以及总结,之后上交给财务管制机构,财务机构对其开展结算以及接卸用来判定单位的运行情况,这个过程就是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根据有关标准以及规范对这项内容开展有用的督促以及掌控,调解好每个经济主体间彼此的干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单位的经济利益。工业会计在进行这项工作是所发挥的督促掌控职能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过工业会计的督促以及结算,可以把单位的制造运行状况切实完整的表现出来,进而能够对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管制以及完善;第二,经过解析单位内部资本的来往状况,清楚单位内各种经济往来的运行状况,能够提出相应的手段来提高资本的使用率降低资本的浪费情况,进而提升单位经济利益;第三,经过对单位财务情况的解析,有助于审核以及查询单位内部资本状况,提升单位对资金的管制性能。总而言之,在工业单位的制造运行中,工业会计有着关键的决策性的用途,必须要充分利用工业会计的性能,才可以提升单位的经济利益,推动单位前进。

篇9

一、关注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大学生中能真正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业,自主创业的必竟是极少数人,多数的大学生即使要创业也会选择在毕业后。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以创业意识的唤醒、创业知识的掌握为工作重点。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宣传平台等,宣传大学生成功的创业事迹及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各种扶植政策。另外,还要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并鼓励在校大学生虚拟创业或在各高校的科技产业孵化园真正创业,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二、关注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个性张扬善于表现,对于自主创业他们多怀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些独生子女也存在思想较为不成熟,心理抗压能力差,遇事愿意依赖父母等问题。因此,借助创业教育这个平台,引导大学生勇于接受挑战,敢于面对挫折,独立的去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篇10

1.1招标方式风险

目前,为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招投标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我国《招标投标法》明确规定,工程招标方式分为两种,即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1)公开招标风险。业主或其委托招标机构通过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范围(全市、全省或全国)公开招标公告,凡符合规定相应条件且愿意参加的承包商均可参加投标。采用这种方式,业主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从众多的投标者中选择信誉良好、报价合理、工期短的承包企业,有助于承包企业开展竞争、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降低工程造价。另一方面,公开招标对业主来说也存在着资格预审及评标工作量较大,费用支出多,耗费时间长的风险,以及增加了因对中标单位可能不了解而导致的今后协调困难风险和合同履行中承包商违约的风险。

(2)邀请招标风险。业主根据项目自身要求和所了解的承包企业情况,向预选的5~7家具有相应资格、信誉良好的承包企业发出邀请,要求他们参加建设项目的投标竞争。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业主可以有效地减少招标工作量、节省招标费用开支和缩短招标时间以及降低合同履行中承包商违约的风险,但其也限制了竞争范围,使业主失去了可能获得更低报价、技术上更具竞争力的潜在承包商的机会。

1.2合同方式风险

合同风险有2类,一是由于合同条款不完整,叙述不严密,有漏洞,或部分条款违法,存有“陷阱”,在执行中可能给房地产开发商造成损失的可能,即合同不完善风险,其防范可通过补充完善合同,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而将风险转移给承包商或消除掉。二是由于合同条款规定而引起的风险,即纯合同风险。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按计价方式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型,即总价合同、单价合同和成本加酬金合同。下面分别分析业主在各种合同类型中风险特性,即纯合同风险。

1.2.1总价合同风险

总价合同是以施工图纸和工程说明书为依据,在明确各分项工程的工程性质和工程量的基础上,合同双方按照商定的总价签订工程承包总价合同。总价合同由于不需要计算工程量,而只需计算在实际施工中工程量的变更即可,因而合同易于管理,但由于前提是必须明确分部分项工程内容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准备划分和计算分部分项工程量将会占用很长时间,从而会延长设计周期、拖长招标的准备时间。总价合同又分为不可调值总价合同和可调值总价合同:

(1)不可调值总价合同。以图纸及有关规定、规范为基础,承发包双方协商一个固定总价,一笔包死,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承发包双方均不能因为工程量、设备、材料价格、工资等变动和地质条件变化、恶劣气候等理由,提出对合同总价变化的要求,除非设计、设施和工程范围有变更,才能随之相应调整。对业主而言,由于图纸和说明书不够详细,未知因素较多,或材料市场价格极不稳定,承包商必然会加大不可预见费,用来消除不确定因素给其带来的风险,因而提高工程项目报价,而且业主也丧失了因设备、材料、工人价格下降而引起的工程成本降低的机会。

(2)可调值总价合同。承发包双方以图纸、招标文件及有关规定、规范为基础,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而导致的工料成本增加,在合同总价不变的基础上,通过相应增加一些必要的调价条款予以调整。调价条款大致有为2种形式,一是业主对合同签字日与实际施工安装时的材料、设备和人工等成本的差异全部予以补偿。二是规定材料、设备和人工等成本增加超过某一限度(如5%)时,业主才给予补偿,即小额风险由承包商承担,大额风险由双方分担或完全由业主承担。这种方式业主可以有效地降低承包商的报价,但其承担了建设期间的通货膨胀风险因素,如工料成本增加较大,将会大大提高工程造价。

1.2.2单价合同风险

在施工图不完整或工程项目内容、技术经济指标一时不能明确、具体时就需要开工,即不能比较准确地计算量,又要避免凭运气而使业主与承包商任何一方承担过大的风险,此时采用单价合同比较合适。在国际工程承包中,普遍采用的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便是使用单价合同。

(1)估量工程量单价合同。业主委托设计单位或专业估算师提出总工程量概算表,列出分部分项工程量,然后承包商在此基础填报单价,最后按照实际完成工程量计算总价。采用这种合同方式时要求实际完成工程量与原估算工程量不能有实质性的变更,工程量是统一计算出来的,业主只要审核单价,承担的风险相应较小,但如遇工程量大幅度增加,可能影响工程成本,使业主蒙受损失。另外,业主在实践中往往很难精确确定工程量以及变动范围多大才算是实质性变更。

(2)纯单价合同风险。业主仅开列有关分部分项工程范围、名称和计量单位,不对工程量作任何规定,由承包商逐项填报单价,经双方磋商后签订单价合同,工程竣工后,按合同单价和实际完成的工程数量结算工程价款。采用此种合同形式不利于业主控制工程成本,容易引起因工程量不确定、单价不合理而引起的成本风险,同时,对于工程费在不同工种间分摊以及不易计算工程量的工程,易产生相关索赔事件。

1.2.3成本加酬金合同风险

成本加酬金合同的基本特点是按开发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构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施工管理费以及各项独立费,但不包括承包商的总管理费和应缴所得税),加上商定的总管理费和利润,来确定总价。采用这种合同方式,业主面临对工程成本不能实施有效控制和承包商对降低成本不感兴趣的风险,同时确定承包商的实际成本会大量增加业主的工作量,而且准确确定承包商的成本也有很大困难并存在许多漏洞。

(1)成本加固定百分比酬金合同。业主对承包商支付的人工、材料费等全部按实际直接成本据实补偿,同时,按照实际直接成本的固定百分比的酬金作为利润付给承包商。这种合同方式,承包商所得酬金与工程成本成正比,业主面临承包商故意提高成本以增加酬金收入的较大风险。

(2)成本加固定酬金合同。业主承担实际直接成本,酬金是事先商定的一笔固定金额。这种合同虽不会使承包商故意提高成本,但承包商也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业主会蒙受可能降低成本的机会风险。

(3)成本加浮动酬金合同。双方事先商定目标成本,承包商所得为成本加酬金,如果实际成本低于目标成本,承包商所得除实际成本加酬金外,还可根据成本降低额额外获得一笔酬金;当实际成本高于目标成本时,业主根据成本增加值,从实际成本加酬金中扣除部分酬金。

(4)最高限额成本加固定最高酬金合同。承发包双方首先确定最高限额成本、报价成本和最低成本,当实际成本低于最低成本,承包商花费的成本和应得酬金均可得到支付,并可分享成本节约额;当实际成本在最低成本和报价成本之间,承包商仅能得到成本和酬金;当实际成本在报价成本与限额成本之间,只有全部成本可以支付;当实际成本超过限额成本,超过部分业主不予支付。这种合同方式有利于业主控制成本风险,并鼓励承包商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成本,其风险在于实践中合理、准确确定目标成本、最高限额成本、报价成本、最低成本和酬金较为困难。

2、招标中业主风险的防范

(1)业主应充分根据工程规模、工程特点和工程性质等,以及业主自身招投标管理能力,主要是有相关技术、经济和管理人员和编制招标文件、审查投标单位资质、组织开标、评标、定标的能力,合理确定招标范围和招标方式。

(2)对于公开招标方式,业主应严格对投标单位进行资格预审,认真考察投标人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等综合实力,侧重于其总体能力是否适合招标工程的要求。

(3)根据工程规模、工程特点和工程性质等,以及业主合同管理能力以及工程管理能力,确定工程发包方式。

(4)科学制定工程标底,充分考虑以下因素:适应工期目标的要求,对工期提前因素有所反映;适应业主的质量要求,对高于验收标准因素有所反映;适应建材市场的变化,对价差因素有所反映;正确处理间接费等取费标准。

(5)评标时以评标价最低,而不是以投标价最低为准选择承包商。评标主要应考虑业绩和信誉、施工管理能力、施工组织设计和投标报价4个方面,并以百分制计分。

(6)业主为避免因承包商违约而蒙受损失,应要求承包商提供可靠得住经济担保,包括投标保证函,履约保函等。

(7)对于第一类合同风险,业主可以通过补充、完善合同条款,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而将风险转移给承包商或消除掉;对于第二类合同风险,即纯合同风险,业主可根据工程特点通过合同选择来回避和转移风险。

(8)不可调值总价合同一般适用于工期较短,对工程要求非常明确的建设项目,业主可通过尽可能明确分部分项工程内容、范围及工程量,提供完善的设计图纸来降低这种合同方式风险。可调值总价合同适用于工期较长,对工程内容和技术经济指标规定很明确的项目,业主可通过规定恰当的调价变动幅度以降低其风险。

(9)估量工程量单价合同方式一般适用于工程性质比较清楚,但其任务及要求标准又不能完全确定的工程项目,目前在实践中国际上采用较多。对于估量工程量单价合同业主可以通过规定工程量极限变动幅度,当工程量变幅超过极限幅度时,才允许适当调整单价来降低风险。纯单价合同方式适用于没有施工图,工程量不明确,却又急于开工的紧迫工程项目,业主可通过尽可能明确分部分项工程内容、范围及工程量,提供完善的设计图纸来降低其风险。

(10)成本加酬金合同方式主要用于业主在开工前对工程内容及其技术经济指标尚未完全确定,而工期紧迫又必须立即发包的工程,或业主与承包商相互信任,承包商在某些方面具有专业技术、特长和经验的工程。对于成本加固定百分比酬金合同和成本加固定筹金合同方式,业主可通过在承包合同中增加一些补充条款,如奖励条款等,以鼓励承包商降低成本。

摘要:详细分析在工程施工招投标过程中业主面临的招标与发包方式的风险以及业主在和承包商签订合同时可能面临的几种合同风险,并提出了在不同情况下业主应对风险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