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39: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老年心理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老年心理学论文

篇1

    1.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适用于心脑血管病较轻和较重的患者,经静脉给药治疗病情稳定以后,需继续治疗者,应用口服给药可起到维持治疗和避免急性发作作用。

    1.2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老年心脑血管病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能很快达到血管浓度,其治疗效果也比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快,特别是对病情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和病程较长的一般患者因某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发作,静脉输液是首选的给药途径。

    2静脉穿刺部位及方法与临床护理学研究

    2.1穿刺部位的选择:心脑血管病患者,血管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大、中血管内,远心端的表浅小血管往往受损较少,因此选择手前臂、手背及指背静脉较适宜。手的静脉血一般由掌侧流向背侧,大部分自手背静脉网回流。对于消瘦、体胖、水肿等病情较重的老年患者,由于长期输液手前臂的及手背较显露的血管常被破坏,加上穿刺失败造成的瘀血、水肿等原因使手前臂及手背显露有弹性的静脉无法穿刺时,可采用手背、指背细小静脉作为穿刺的部位[3,4]。

    2.2针头的选择:选择针头的大小,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部位的深浅而定,一般手背及手前臂较明显的静脉选用6.5~7号针头,手背、指背较细小的静脉选用4.5~6.5头皮针较适宜。

篇2

二、生活护理是关键

伴随着临床护理技术的不断提升,生活护理则应当成为护理过程中的所需要尤为关注的地方,也是整个护理的关键所在。根据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特点,在饮食当中应当符合低脂低盐的治疗性饮食要求,部分老年人对此持反对态度,尤其是对于已经习惯吃较咸食物的农村病人尤为反对。这时就需要我们根据病人的病情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述,让他们了解低脂低盐饮食的重要性,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能够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治疗,早日康复。另外,由于年龄原因,老年人都存在味觉减退和牙齿松动等情况。所以,在老年人的饮食提供上,应当尽量保证食物的柔软,为老年人提供易消化和咀嚼且饱含纤维的多样化食物。同时还应根据老人情况适当的使用缓泻剂,达到防止便秘和促进粪便软化排出的目的,针对心梗病人还应当对其加强嘱咐,让他们排便不宜用力,避免对病情的加重。在强化生活临床护理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对病人用药之后的各种反应做出密切观察和记录,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对中年和老年患者来说有较多的区别,因此,我们应当根据老年人的肾功能减退等等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严格控制剂量,仔细观察变化,重视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从而实现辅助其早日康复的目的。

三、健康指导是辅助

篇3

1.2生物学知识心理学药师必须对神经系统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必须掌握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以及神经药理学知识。

1.3物理学和化学知识一些心理疾病的评估技术和物理疗法需要物理学的先进知识和实践,包括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地的测量,受体结合的鉴定,疾病状态的体表标志,脑波记录,大脑成像技术和电惊厥的技术等也是心理学药师必须熟练掌握的知识。另外,还必须掌握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的知识。

1.4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知识对药学心理学的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药物治疗技术,环境和心理社会压力,心理学测试等知识及在诊断疾病和评估效果时采用的评价方法等。同时,对心理学药师来说沟通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必须把药物信息传递给患者和其他专业人员,提高患者的认知,减少患者用药时的抵制心理,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增加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2心理学药师的专业能力构成

作为一名心理学药师必须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交流沟通能力以及综合技能。包括:①根据基础药学知识,如精神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判定治疗结果的能力。②获取及传递患者的医疗数据有效信息的技能。③使用计算机检索工具,获得新知识信息的能力。④分析和评价药学文献的能力,确定其合理性。⑤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能力。⑥有效沟通的能力。⑦能熟悉与临床研究有关的法律和伦理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

3心理学药师的作用

在不同的岗位以及对不同的患者,心理学药师的责任各不相同。但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以精神病理学和药理学为基础,收集相关患者的临床数据加以解释,并对其的诊断与治疗提出自己的意见及建议。②对相关医学,药学文献进行评估,综合整理出确实可行的治疗方案。③对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药物治疗的教育和专业咨询,加强沟通,以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药师良好的形体素质可发挥治疗的暗示效应.。整洁的环境、良好的形象、贴切的语言、专业的动作神态能够拉近药患双方的心理距离,赢得患者的信任,积极肯定的语言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应过程。④开展临床查房,与治疗体系的相关人员进行药物治疗的有效沟通,设计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⑤从事学术交流,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篇4

1.1理论方面的研究动态

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多以环境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场所理论、医疗护理的研究居多。

在环境心理学方面,有学者认为认知图理论是环境的心理特征。依据认知图理论,环境的预先勘察已经被用来协助老人适应新的养老设施,以及帮助老人找到购物中心的路;日本的井上胜也的《老年心理学》较全面的阐述了老年人知觉视觉、思维智力、动作反应的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从而产生情感动机和满足自身心理的需要。

在行为学方面,丹麦的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可以为老年设施的空间等级营造、户外活动空间、交往空间营造提供理论依据;奥斯卡纽曼的《可防卫空间》为老年设施的安全设计方面提供依据。环境行为学着重研究在特定的环境下对人们的心理的影响,即环境是刺激,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和人体内感官与环境也有交互作用。

环境行为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研宄提供依据,在宏观方面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人类聚居的多样性和混合性。

在场所理论方面,挪威的诺伯舒兹《场所精神》在养老设施实现原居安老,探讨如何营造老年人如何产生归属感以及对场所产生依赖和认同。

在无障碍设计方面,人体测量学(的后两项内容是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的重要借鉴,其中最后一项还逐渐发展为人体工程学,又叫人体工效学。人体工效学科学地确定了人类生活空间的尺度和环境,不仅研究数据的应用,还有人在环境中的多种感官,以及人在环境中的能力的研究,是现代工程设计普遍运用的方法。的《人体尺度与室内空间》一书,作者对人体尺寸做了详尽归类。

在社会学方面,美国学者最早提出“空巢家庭”的概念,空巢家庭的增加对传统的家庭养老产生强烈的冲击。在社会学的研究中,试图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与其他人以及环境的相处方式发生改变的情况的理论主要有四种:①撤退理论(即老年人不再担任某种角色和责任的时候会把自己从社会结构的某些位置中撤退出来。②活跃理论即有些老年人从某种社会角色中脱离出来,还将寻找其他的代替角色。③连贯性理论即老人在适应自身能力的改变、新的境遇以及生活经历迹他们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要保持现在与过去生活之间连贯性的需要。④环境压力和个体能力理论个体能力和环境需求之间存在平衡的话,老年人就能积极地适应和应对周围的环境。

在需求理论方面,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和布拉德肖的“需求理论”,都为老年人居住建筑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层面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发展看做是一个渐进过程,并将其扩展到人的生命阶段。老年人的阶段是生命阶段的第八个阶段,此时期的特点是自我整合,这为老年居住建筑中的特殊精神空间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1.2设计方法方面的研究动态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的时间早于中国,立法、社会保障走过了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立法先行保障下的设施分类、设施设计理念、建筑设计方面都为我们学习借鉴提供了宝贵意见。

在设计方面,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马赛,提出通用设计理念。1997年设计师朗麦图片来源:脉斯和其他设计师提出了第二版的“通用设计”①的七项原则②,是通用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通用设计理论实践的基础。它为多个年龄族群的居所及环境设计提供基础,这些原则可以被运用于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中。如日本的碧空老人之家的中庭设计,除去无障碍设计之外,还可以提供园艺治疗的空间、交流、防卫、相互监护、易于报警的空间。

2.国内研究动态

2.1理论方面的研究动态

在我国的养老问题心理方面的研宄中,先生提出的“反馈模式”与西方学者提出的“接力模式”类似,都在探讨养老问题的“责任伦理”,为居家养老模式提供心理和伦理方面的理论依据。

天津大学徐从淮博士的论文《行为空间论》“老人行为与空间”一章揭示了老人的行为、空间、心理的关系。

山东大学吴敏的著述《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宄》以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的视角通过用数学建模法、统计学法等方法定性、定量地研宄城市和农村的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并对机构养老设施的硬件水平和服务人员的数量、服务质量、入住老人的健康状况的比例等情况都做了理想模型的分析。文章还首次对国内养老机构的服务效率进行了评价。但是没有研宄机构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的空间比例方面的理想模型。

中国老龄科学研宄中心编著的国外养老丛书系列《夕阳红工程养老丛书》介绍了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养老模式,重点从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养老保险等方面介绍社会

对老年人的保障,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介绍老年人如何乐享晚年,而并非将养老当做仅仅是解决老年人温饱的最低层次的生存救助。丛书也未从如何营造适老化的居住环境的建筑设计层面进行研究。

王江平的《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对老人居住环境的室外场地、室外空间和室外设施三个层面分析老人居住外部环境的场地、空间特征,提出了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对老年设施问题进行过长期的研究。

方舒在其硕士论文《适合我国国情的老龄居住建筑类型研究》中,对合肥市的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的调研发现,大部分老人对于老年公寓和养老院来讲比较倾向于老年公寓,一方面认为老年公寓收费合理生活便利,另一方面也较为自由,能交到道合的朋友,使用者能够接近使用;提供适当的大小和空间,让使用者接近、够到、操作,并且不被其身型、姿势或行动障碍的影响。

在对现在的少子化和家庭小型化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人们的养老观念可以由“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转向“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向社会寻求养老支援。

2.2设计方法方面的研究动态

王江平《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中提到了“被动利用环境设计”,主要是讲对环境设计时的一种方法,即人的通感不能全部感知的环境可以利用某一种或几种感觉(多为视觉)而被动感知环境的种环境设计力法。杨小东将通用设计理念与住宅相结合,提出“普适住宅”的构想,指出通用设计与无障碍设计的不同,并提供了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的新途径。还根据通用住宅模式对国家的一系列住

宅规范做出了补充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西)编老年人居住建筑应对银发时代的住宅策略杨小东,

钟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美)布拉福德珀金斯等著老年居住建筑李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篇5

一、临床能力现状

(一)调查工具和对象。我们采用自制的《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后临床能力调查问卷》[1]对学校408名高职护理实习返校学生(学生组)和医院232名带教老师(带教组)进行调查,有效问卷634份,其中学生组403份,带教组231份。问卷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的主要目的及专家意见建立,问卷分为6个维度共60项条目,每个条目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问题全部是单选题,有很强、强、一般、差和很差5个答案等级,对各等级分别赋予5、4、3、2、1等5个分值。本次调查结果如下。

(二)结果。(1) 护生临床能力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实习后护生临床能力的6个维度学生组和带教组评价各项均分均在3分以上(临床护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护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6个维度学生组评价情况为3.727±0.470、3.209±0.414、3.441±0.538、3.159±0.535、3.228±0.502、3.242±0.483,6个维度带教组评价情况为3.700±0.515、3.300±0.455、3.368±0.484、3.059±0.401、3.071±0.426、3.131±0.417),临床护理能力的评价无论是学生组还是带教组评价得分均最高,位于6个维度之首(见表1);60个条目中,50个条目V分>3分,其中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均分为4分。结果说明高职护生实习后临床能力基本达到了学校教学目标的要求,护生实习后临床能力总体不是很强,临床护理能力在六项能力中比较强。(2) 护生专业发展能力和社区护理能力较低。在本次调查中,专业发展能力和社区护理能力显示相对薄弱。社区护理能力评价两组得分最低,位于6个维度最后(见表1),该维度7个条目有3个条目(独立进行社区评估、独立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在社区独立开展健康咨询)均分

二、临床能力提升对策

(一)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临床能力。(1)强化基本操作技术和急救技术。实施项目教学,以任务引领、理实一体化、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优势,提高学习效果;以省级、国家级护理技能比赛促进护理教学,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运用高仿真模拟人系统进行救护训练,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病例引导下,将单一的技能训练转变成综合护理知识的运用,在强化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她们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2)加强健康教育和人际沟通实践教学。一是增加《护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课程教学的实践课时,使护生掌握基础理论、策略和形式。二是加强临床教育实践,使学生掌握不同的个体在不同时期对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能采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健康宣传品的制作、专题讲座和家庭健康教育;通过案例、情景、临床实践等让学生主动建立主导的护患关系,使护生找准沟通切入点,正确应用沟通技巧和方式,使专业知识得以真正有效应用。(3)多种途径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采用融入生命教育的案例教学法, 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院合作开展开放式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日记教学,构建“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机制,促使学生面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提出疑问,促进了护生学习,提高职业能力。总结复习性概念图示训练,促使学生进行评判性的思考,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看待病人。实习过程顶岗实习采用临床真实环境和更符合护理伦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判性思维的训练,体验病人病情动态变化,做出对应处理,将理论与实践及时有效结合。

(二)加强社区护理教学,提升社区护理能力。(1)完善社区护理课程体系设置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于临床,社区护理教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滞后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求,学校教育无论在学时安排、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与社区护理人才培养需求尚欠匹配, 因此,学校进一步完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开设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如社会医学、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人文与关护、老年保健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心理学、信息学、社会调查研究等,培养知识层面上合格的社区护士。(2 )重视实践教学。加大社区实践比例、增加社区实习时间,以家庭病床为依托开展社区护理实践,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家庭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运用于各家庭,如建立健康档案、健康调查、儿童预防保健、营养饮食情况、妇女保健等。

(三)转变能力评价观念,培养专业发展能力。(1)强化专业认识。专业发展能力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指标,是专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和岗位竞争实力。专业发展能力培养对推动护理学科发展与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次调查发现护生实习后专业发展能力薄弱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各医院实习带教的主要内容是各种技能的训练,对科研、管理等专业发展方面关注较少;学校教师对高职护生的专业发展、长远的规划缺乏较深的理解,学生在护理科研、护理管理课程教学中实践训练较少。为此学校和医院双方加强认识,重视护生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2) 完善评价模式。有关调查表明临床学习环境对护生专业能力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与临床护理教学的评价体系也有关。实习前采用临床能力培训模式,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教学计划开发+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培训。实习过程中以临床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临床能力指导评价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标准,倡导反思式学习,逐项完成实习任务。

(三)开展项目培训。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专业发展能力比较。薄弱的6个条目,开展《护理科研设计》、《科研论文》和《创新》等项目化讲座,即强化培养某种能力提升计划的专题讲座,进行创新作品设计和科技查新实训,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比赛,并形成能让实习护生模仿实践的实施项目,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完成,提升预设能力。

篇6

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衰老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解剖上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人在生理上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和病变。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的降低,听力、视力的减弱,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机体免疫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营养吸收力降低;内环境平衡能力减弱,适应能力差,因而容易患病,患病后又容易合并感染,一旦患病,病程长,恢复慢,疗效差,易反复等。

1.1呼吸系统的变化:老年人呼吸肌萎缩,胸廓变形,变硬,顺应性降低;呼吸频率及深度受限;呼吸道粘膜和肌纤维萎缩;呼吸道管腔扩大,无效腔增加;肺组织萎缩,毛细血管减少,肺泡变薄,弹性减退,肺泡扩张,易形成老年性肺气肿肺心病。

1.2循环系统的变化:人到老年,即使在健康状况下,心脏组织也产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如心肌纤维减少,脂肪组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这些都使得心肌顺应性和收缩效率降低,功能明显减退,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血管系统的普遍改变是血管弹性纤维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变硬和管腔变窄,导致器官血流量减少。故易引起老年人血压增高,心肌缺血。

1.3神经系统的改变:脑细胞逐渐萎缩,大脑体积缩小,脑重减轻,脑窄,脑沟宽,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脑脊液增多,脑血管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血流量减少,脑组织内营养物质的合成和代谢水平降低,氧供应不足,出现记忆力减退,视力和听力减弱,反应迟钝及运动不准确等功能衰退的表现。尤其是脑出血及脑梗塞的发病导致肢体功能的障碍,使老年人生活更加不便。

1.4空腔脏器的老化:胃肠平滑肌萎缩,弹力减退,韧带松驰,容易发生胃下垂,食道憩室等。胃肠粘膜萎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蠕动减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便秘。吞咽功能的减通,进食时容易发生食道异物。由于平滑肌纤维萎缩,器官或管腔变小,如膀胱变小,老年人夜尿量增加。

1.5实质脏器的老化:肝、肾、胰、牌等均因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导致机能减退。由于肾循环血管硬化狭窄,老年人肾血流量减少,使肾清除率下降。同时肾小管退变,使分泌和重吸收功能减退,对电解质的排泄减少,调节水盐平衡功能降低。肝脏缩小,血流量减少,发生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胰脂肪酶分泌减少,常引起脂肪吸收延迟。

1.6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变化: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在性腺表现十分明显,到了老年男性功能减退,生殖能力随之减弱并最终丧失。女性性激素分泌减少,不仅影响生殖功能,还易引起骨组织代谢和心血管等方面的改变。如骨质疏松,易骨折,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引发冠心病等。在老年,各种类型的淋巴细胞数量比例失调和活动改变,使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减弱,自身稳定功能紊乱和免疫监视功能减退。因此老年人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也较高。

2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不足,抗病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心理状态也随着老年人特有的变化而出现异常。

2.1 惶恐遗弃感: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岗位上担负一定的职务,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会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担心花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更易使他们产生惶恐感。

2.2 孤独寂寞感:孤独寂寞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

有些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但是当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时,则往往有所失,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加之亲朋亡故,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离开家刚住进医院,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病人自然产生孤独寂寞。如有的病人住大病室时和别人交流一多,情绪开始稳定,一般状态会变得好起来。

2.3 焦虑抑郁感:老年人爱操心,他们既关心儿孙的进步成长,对有些年青人的生活习惯又看不惯,管不了,只觉得自已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因而焦虑不安。当有病时,这种心理更为明显,常担心自己的健康。往往因一些小事发脾气,性格孤僻、固 执,不易与人合作,不能自制。特别是生病后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2.4 多疑、哕嗦,自卑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别人说话时,总怀疑是议论自己。子女们因工作忙,不能及时看望,问寒问暖,使老人就以为儿女冷落他们,常因一些小事生气,流泪.甚至悲愤而轻生。角色的转换,从家庭主要成员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遇事好唠叨,使年青人讨厌他们,更加重了老年人的悲观情绪。

3 老年人的护理

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已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已老。因此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我们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心理状态和需要,制定合理的护理程序。通过护士美好的语言和亲切的交谈,与患者沟通,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情绪,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康复。

3.1 建立社区老年健康咨询中心:应有专业人员指导老年的自我保健。如饮食的烹调,营养的搭配,娱乐活动的具体内容等。建立保健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组织专家进行老年保健讲座,订阅老年保健杂志,建立老年健康宣传栏,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如唱歌、跳舞、打球、健身、下棋等等,使他们愉快地安度晚年。

3.2 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感:全社会都应该尊重老人,爱护老人,使养老敬老成为社会美德和风尚,让老人事事处处都感到和受到优待,而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帮助老人建立价值观、满足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衰老过程。根据观察,老年病人适应力差,一旦患病,非常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的身体能否好转,是不是不行了等等。这时护士要主动接近病人,帮助他们挂号,取药、取送化验标本,热情接待,解除孤独感,对住院卧床的老年病人,应经常变换,使其能做些轻微的活动,放松肌肉,消除紧张情绪。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谈使病人感受到在医院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和护理,增强他们对医院的的信赖,解除了焦虑,增强了恢复健康的信心。

3.3 热情周到的护理: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尊敬老年人,对他们耐心体贴,患病时加强护理,嘻寒问暖,根病人拉家常,解除寂寞。按铃时极时到床旁,为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倒水,洗脸、喂饭、翻身拍背、递送便器,使他们生心需要得到满足。

3.4 严密注视病情发展:对疾病的细微变化,护士都要严密观察,因为老年人的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合并症,所以要加强护理,根据不同的生理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如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交叉感染,故作静脉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减少刺激。吸人性或坠积性肺炎时,可采用经常翻身拍背的护理方法,保持呼吸道畅通。根据气温的变化,注意衣服的增减,以免受冻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其它器官的疾病。

3.5 饮食护理:老年人的合理膳食应当是低盐、低脂肪或低糖,充足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多种蔬菜、水果等的平衡膳食,力求色香味俱佳,易于消化,有营养。采取少食多餐方式,从而增加食欲。进食时少讲话,细嚼慢咽,可减少食道异物的发生。

3.6 为病人创造舒适优美的环境:病房宽敞,光线柔和,安静,安全。病床要低,被褥要轻、保暖,增加病人的舒适感。因此,住院环境要逐步家庭化,以减轻病人的不适应性。要创造条件,种植花草,在病室的墙壁上可挂贴优美的字画,以美化环境,使病人心情舒畅。病室的设备要维持病人的独立性,如准备轮椅、手杖等。走廊、厕所等处要设扶手,便于行走,保证安全。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做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病情的恢复。

篇7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146-02

十年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家庭小型化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照护服务问题日益突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体系迫在眉睫。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与健康发展的大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一、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构建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体系

1.改革完善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管理体制。根据中国的国情,要发挥党和政府在老年照护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把城乡老年照护服务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民政与医疗卫生部门具体实施,加强宏观管理。要改革完善社会养老体制,制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服务质量标准。(1)推进福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采取公办民营、托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福利性养老机构的改革、改组、改造。逐步淡化养老机构的行政色彩和事业单位的属性,逐步实现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转变。(2)要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使其成为未来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的主力军和社会事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政府要实现职能转换,逐步实现老年照护服务社会化,向民办服务机构购买养老服务,同时,也要允许养老服务机构适当收费。(3)各类养老机构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失能老人的照护关爱和管理,切实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如发生意外伤亡事故,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养老机构做好协调工作,妥善处理事故,保证其工作的正常进行。(4)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养老服务协会,发挥其协调政府、社会和个人之间关系和组织交流管理经验、护理技术的作用。

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制度。构建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体系最重要的是制度建设,有了制度才会有稳定的事业和系统的科学工作程序,才会有理想的工作成效,切实为老年人创造出一个温馨、和谐、舒适、稳定的生活环境,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些制度:(1)法律保障制度。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条令以保障失能、失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得到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保障需要长期医疗、康复和护理的老人得到医疗保健服务。(2)分级照护管理制度。由民政部门组织,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承担老年日常照料服务;由社区和民营企业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由医疗卫生部门组织各类老年医院、托老中心或居家医疗保健所实施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健康维护、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3)长期照护服务保险制度。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将长期照护服务纳入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建立国家、企事业(县乡村)、个人共同负担的,三位一体的长期照护服务保险制度。(4)培训上岗制度。老年照护服务是一门深刻的学问,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老人,都希望得到自己满意的照护服务。办好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培训学校或在有关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开办老年照护服务课程,是规范老年照护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适应和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需要的重要方法。有关院校应开设老年护理、老年养生、老年餐饮、家政服务、老年心理学、老年健康娱乐等课程。鼓励青年学生关爱老人、热心老年事业、积极从事老年照护服务工作。同时,要建立上岗培训考核制度,未经培训或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从事此项工作。(5)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实现服务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持证上岗。不断提高老年照护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3.制定和完善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政策。(1)特需老人信息化管理政策。各级民政部门每年要定期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对需要社会照护服务的老年人进行专访、登记、建档,以便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进行信息化管理。(2)老年照护服务机构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对福利性、非利性养老机构的税费优惠政策,有关部门对养老机构的基本用地与设施建设要积极支持。(3)老年照护服务人员工资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政策。对城乡老年照护服务人员应实行星级工资制。主管部门根据他们的服务技术、质量和工作时间进行考核定级,并按工时计算工资,形成激励性收入分配政策。

4.积极倡导城乡老年照护服务主体多元化。实行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市场运行机制。根据中国老年人普遍选择居家养老的现实,党和政府要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乡村)照护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服务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家、志愿者。政府主办的服务机构起导向作用与其他服务主体共同发展老年照护服务事业。服务项目至少应该包括五项内容:一是日间照料。即为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等;二是医疗保健。即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送医送药、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服务;三是家政服务。即到老人家中做(送)饭、搞卫生清洁、维修维护、陪聊、购物等;四是网络服务。即开通全天候老年咨询服务热线电话和网站、建立志愿者服务信息网络。五是社区综合。开展集文化教育、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服务。

5.广泛开通老年照护服务经费来源和渠道。无论什么形式和内容的老年照护服务都存在经费来源问题,尽管中国目前在不断增加退休金并不断提高低保标准,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制度,老年照护服务经费仍是捉襟见肘,这就注定此项服务的收费不可能太高。仅靠政府投资难以在短期内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投资兴办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养老机构、开展各类老年护理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在中国一些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社区已经开始全面推广“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辖区内高龄老人、独居、困难老人,都可以享受由政府出钱购买的上门养老服务。社区负责落实家政服务员,所需资金列入政府财政年度预算。这种老年照护服务的方式深受社会欢迎,但是,在大多数地区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为了缓解资金短缺的压力,中国已经开始从养老金“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累进制”过渡,2009年底实行省级统筹,2012年计划实行全国统筹。笔者认为,除了这种统筹方式外,还应该鼓励老人的子女和亲属为老人享受更好的照护服务捐款,所捐款项计入该老人名下,作为老年照护服务资金统筹制度的组成部分。同时,应该把老年照护服务分为若干个星级,每个星级规定不同的收费标准,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基金数额享受相应级别的服务。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鼓励和支持儿女孝敬父母;二是鼓励和支持老人的亲朋好友关爱老人;三是弘扬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四是不断提高老年照护服务水平;五是增加老年照护服务基金;六是在老年照护服务中引进市场激励机制。

二、实现城乡老年照护服务社会化与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1.严格规范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行业社会标准。为了保证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的质量,国家应依托老年医院建立老年照护服务评定中心,严格规范老年照护服务行业标准。该中心的职责是:(1)严格实施老年照护服务机构的准入管理。(2)评定老年人享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层次,决定将老人送到什么样的长期照护服务机构。(3)针对不同的特需老人制定不同的长期照护计划。(4)协调老年照护服务对象、服务机构和保险机构之间的关系。(5)配合政府和社会宣传媒体加强对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质量的监督。(6)对不合格、群众意见大的老年照护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要及时帮助整改,整改无效时要上报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取消其营业资格或上岗证。

2.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产业链。(1)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产业。目前,中国包括城镇和农村在内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建立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种种困难。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产业,对于推动和促进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的快速发展,拉动老年消费,发展老年经济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2)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公共养老照护服务产业。伴随着老年人,特别是年轻人观念的转变,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去养老,或者是老人自主到养老院去养老,将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同时成为社会需求。地方政府应在城乡积极发展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产业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敬老院、养老院和老年公寓。当新式的养老观念被广泛接受,养老照护服务产业被激发和培育出来时,社会公共养老照护服务就会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3)大力发展老年照护产品产业。现代化的老年照护服务需要一系列相关产品。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部门和企业家努力研制、开发和生产老年照护服务需要的各种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促进银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发展完善,从对每个人的思想道德约束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优良的社会风尚,再由一种社会风尚发展为一项神圣的社会事业――老年照护服务,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构建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体系意义深远,难度很大,但是,只要我们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会一定能够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