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39: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科学研究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育科学研究论文

篇1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开启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第一扇大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评定学生获取毕业资格、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1]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概述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包括选题、开题报告、收集资料、构思论文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论文答辩等几个阶段。指导期间,导师和与学生要进行频繁的交流,按期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的基础性训练,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培养其学术研究的素养,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

毕业设计是毕业生在离校前对所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全面检验,对于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培养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2]。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指导不到位

在毕业设计中,教师指导不到位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近年来高校的扩招致使“一带多”的现象,师生比例失调,难免顾此失彼。部分教师对学生降低要求,提供的题目太小,致使毕业设计工作量明显不足。也有个别教师精力投入不足,责任心不强 ,学生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2.题目设计不合理

一些教师的毕业设计题目陈旧,内容简单,技术含量不高,跟不上新科技应用的节拍;也有一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从热门领域中寻找设计题目,严重偏离了自己的专业和科研内容,使指导工作留于表面或导致文不对题的结果。

3.毕业设计指导过程把关不当

对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遵守作息时间,对未能按期完成设计任务的学生降低要求,从而使毕业设计达不到预期效果。毕业设计把关不严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足, 因而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

(二)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消极等待,缺乏主动性

在实际毕业设计中,部分学生由于基础不扎实,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即便听了老师的辅导也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消极等待指导教师的帮助。部分指导教师过分具体指导,越俎代庖,把指路变为带路,学生从期待指导到依赖指导,从主动变被动,仅为解决问题而学习[3]。

2.过分依赖指导

有一部分同学依赖情结很严重,似乎没有教师的指导就无法开展设计。他们畏苦怕难,不愿动脑筋,不愿走弯路,怕自己的设想或方案被推倒重来。问题严重的学生发展到没有老师点头,就不敢往下做。

3.受就业、考研影响,精力投入不足

毕业设计期间请假面试是屡见不鲜的事,毕业设计时间受挤压冲击,无暇顾及毕业设计。

面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竞争压力,许多本科生已把考研看作二次择业,备考和复试大量占用了有效的设计时间,致使毕业设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提高毕业设计的对策

(一) 针对教师的问题对策

1.倡导敬业精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要加强和提高专业指导教师的素质水平,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和锻炼,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同时,指导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和相关技术,了解毕业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熟悉各种教育研究方法。

2.结合个人研究方向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计题目

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其动态前沿,在设计题目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本科毕业生的题目,要确保毕业设计的可行性条件。

3.优化毕业设计指导方案

针对学生差异,分层实施个别化指导。对于自主性强的可以提前布置任务,对态度消极的,既要严格又要有耐心。尤其是在理解题目和大纲构思方面,一定要严格把关,否则,不是离题就是偏题。

(二) 针对学生的问题对策

1.积极引导,端正态度

要明确告知学生毕业设计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严肃提出毕业设计的要求,使其开始就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2.因材选题,发挥特长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选题,这样不但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还能有效提高毕业设计的积极主动性,因为动力源于兴趣。

3.以任务为驱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毕业设计中所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前期课程中已学习和掌握,现在所需的是如何应用到毕业设计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巩固和提高,在应用中升华和创新[4]。

4.加强人文关怀,增进情感交流

指导教师应耐心地从学习上多指导、多帮助、多辅导学生,更要从思想和心理上多关心 、多激励 、多尊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个性需求 ,调动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以关注人的发展与自我完善来彰显人文关怀。

结 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临近毕业的最后一门必修课,是学生进入独立思考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因此重视和加强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5],更是对前期学习效果的一个实践检验,为了孩子,我们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参考文献:

[1]延安大学教务处.延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z].延安大学出版社,2010.

[2]段琼瑾,刘金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3]李同英.改革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3):82-85.

篇2

Optimizethequalityofeducationtostrengthenclassroomteaching

Zhangguorong

【Abstract】Forthetakeoffofthetwenty-firstcentury,therapid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causeofeducationreformandinnovationandalsocomplywithHealth,forinordertoenhancethequalityofthewholenationforthepurposeofqualityeducation,nodoubtistotraintalentsofanewstrategicinitiatives,besuretostrengthenitsimplementation,whichmuststartwithchildren,schoolsarrestedeffect.Italsoallowsteacherstotheneedtooptimizetheclassroomteaching,asfaraspossibletohighlight"theleadingteachers,studentssubject"theroleofbilateral,soastoachievebetterteachingresults.

【Keywords】Optimization;Classroomteaching;Strengthening;QualityEducation

我校是一所县级中学,位于清水县永清镇。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我校差生在学生总数中的比例愈来愈大。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我校物理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校对物理课堂教学的结构、方法进行了尝试改革。过去我总认为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教书”,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因此,教者和学者双方都觉得很累,教学效果较差。现在采用“细读、精讲、勤做、多练”的四步教学法,既突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边作用,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差生得到转化,优生于以提高,差生转化率达85%,优生提高率达40%,其整体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现就教学中的具体的实践尝试谈一些想法和做法。

1.确立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

现代教育是从培养创造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而物理课教学更要全面具体地体现出其实验教育的功能,并发挥学习目标的导向性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整个教学的程序由课堂教学统一调配,教学的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一般分为五个部分:(1)对照目标预习理解;(2)精讲多练启发诱导;(3)做好演示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4)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其动力功能;(5)学生练习巩固。这五个环节可分步实施,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实施教学步骤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

现行的实验性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因此,它须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素质教育。以预习为前提,讲解为动力,把学生预习后的问题渗透在教师的讲解之中,使其融为一体。例如在《浮力》一章的首节课时,应先提问预习的问题;(1)浮力的概念:浮力定义,浮力的方向;(2)分析浮力的产生及其实质。其目的要学生动手、动脑。逐步养成自拟预习提纲,增强自学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地,主动地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本节课应突出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之差和下表面向上的压力总大于上表面向下的压力,这一关键性的重点和难点,既引出了浮力定义,又规定了浮力的方向,并表明了当物体所受合力一定时浮力不变。

总之,每节课都要抓住关键,注重重点,分析突破难点问题,形成教学梯度,以达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教学目的。

3.做好演示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来的,实验的成败,既关系着学生学习物理课的情趣,又关系着学生对其知识的系统掌握,因此,教师课前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必须做好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尤其是刚接触物理课的初中学生,有趣的物理实验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其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创设一个有声、有色、有直观感的教学情境,就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思维能力,把实验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归纳综合为理性认识,以完成认识过程中的飞跃,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和谐统一。

4.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

学生实验是以演示实验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使其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标,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可分组实验逐人指导,从“认识”、“操作”、“素养”三个方面进行技能培养。教师必须在学生实验时以学生动手操作技能为重点,对各小组加以指导、检查、示范,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失误。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启发为前提,实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3

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论;有争论,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有个性才有创新。因此,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论,可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

1.课堂争论的教学价值

1.1 课堂争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课堂上能引起争论说明学生已经对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具有了一定的个性,如果老师适当进行引导,就能带动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化。

1.2 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学生的争论往往从浅显的感性认识开始,争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是学生自觉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

1.3 课堂争论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争论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思维敏捷,常有妙语出口。学生语文论文既要寻找对方言语中的不当之处,又要找准契机,组织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可见,争论为语言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1.4 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争论时为了驳倒对方,必然要找出有利的论据。因此,就要努力寻找别人没有想到的、没有提到的方面,引发了求异思维,在求异中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2.课堂争论的主要途径

2.1 抓住题眼进行争论。学生会对课文内容许多地方提出质疑,教师应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推出来引导争论。如学课文《一枚金币》的时候,同学们当读到父亲将那枚金币投入火炉里时,许多同学都举手发言,觉得父亲教育儿子没错,但不应该毁坏钱币。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同学们进行争论。一部分同学持“父亲做法错误”的观点,另一部分同学不同意。“父亲做法错误”论者的理由不说自明:毁坏钱币是触犯法律的,教育儿子也不能犯法。不同意的同学是这样认为的: 父亲每次将金币投入火炉里,是为了让儿子彻底明白,只有自己通过辛勤劳动挣来的钱,才会使自己珍惜的!虽然父亲做法有些极端,但对儿子起到了根本作用。这样的争论做到了从文本到人本的提升,立足于创造思维的开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2 提出异议进行争论。教学中,对一个问题,学生常常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课堂上切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面对学生提出的异议怎么办?我认为,鼓励加对话是教师值得采取的好方法。如课文《瑞雪图》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下雪的景色,作者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两方面写出了雪大的特点。在教学这段课文时,教师问学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学生说,从“鹅毛般的雪花”、“一会儿就白了”、“雪花簌簌地往下落”、“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等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但此时也有学生提出了他们的异议。他们认为,枯枝被积雪压断了不能说与雪下得大有必然的关系,因为是枯枝本身就不太结实,就是不下雪,雪不积在枯枝上,枯枝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有断的可能,怎么能从枯枝的断看出雪下得大呢?面对这种局面,教师没有怕影响教学进度,索性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引导两派学生进行争论。在学生阐述过程中,及时地进行点拨,让学生注意句子中的“积”字。经过争论,两派意见统一。用争论的方法,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对话,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思维。

2.3 逆向求异进行争论。“逆向求异”是对现成结论不盲从、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众,敢于反其道而思之。我们在教学中要纠正学生对各种事物功能的固定认识,清除思维上的定势负面效应,克服思想上的思考惰性,破除传统上的因袭理念,引导他们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分析,找出原结论的缺陷与不足。如《落花生》的点睛之笔:“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在充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写法的匠心所在之后,引导学生作逆向性思考:“做一个既讲体面又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有什么不好?”学生间进行争论。这样反思能赋予文章以新的意义,在理解与借鉴上会有所突破。

3.课堂争论的有效策略

实际教学中,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嘲笑,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课堂争论的心理阴影。因此保护学生课堂争论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

3.1 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一种感觉:语文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教师还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地进行争论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教师要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

3.2 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氛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鼓励学生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和帮助他人。

篇4

《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物理课堂中实施科学探究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中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物理课堂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一、课外科学探究的意义

1.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完全解决老师布置的或自己所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可以在课后探究完成。如在学习简单电现象后,学生知道了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学生又提出了塑料圆珠笔与头发摩擦后带什么电?丝绸与毛皮摩擦后会不会带电,带什么电?还有哪些物体之间相互摩擦会带电等。这些问题课堂上没有时间一一解决,这就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制验电器进行探究。

还有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某些探究活动不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这只有通过课后的探究完成,通过课后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形成更深的印象,课堂上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应用。如学习了光现象的知识后,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他们想到了多种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如有利用影子进行测量的,有用平面镜进行测量的,还有用照相机进行测量的等等。结果表明这会使学生应用的物理知识是多方向的,如涉及到长度的测量、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巩固了相关的物理知识,对课堂教学也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2.课外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课外探究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即便进行探究式教学,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动手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大部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在整个集体中完成的。小型的课外探究活动主要由自己独立完成,自己必须动手做。如学生学习了杠杆知识后,要求学生每人制作一个天平,参加班级的评比,制作天平过程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为以后做实验提供了器材。

课外探究活动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学了一段时间的物理后,布置学生课后探究自行车上用到的物理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分析自行车各个部件的结构,进而分析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物理原理是什么?通过探究,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最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另外,课外探究活动还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创新能力等。

3.课外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种事物充满兴趣的时候,对与之有关的知识的接受往往迅速而且印象深刻。课外探究活动比纯粹的书面作业更有利于激发兴趣。当他完成某项探究任务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同时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就会更加的关注。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了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二、课外科学探究的实施

1.选好课外探究内容

教师在实施课内探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捕捉学生在实验中的闪光点,发现学生遇到的新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往往就是课外探究很好的素材。例如,在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了弦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有学生提出了弦的音调是否与弦的材料有关?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就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课后去探究。

课外阅读和收集资料,是物理教学联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可以把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外探究的一部分。如在学习了乐音与噪声后,让学生开展《本地噪音污染源的调查》,学生调查学校附近有哪些噪声?怎样减小噪声对我们学习的影响?学生通过活动学会对现象和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倡由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把生活中或学习中的发现的问题写出来,并加以研究。如在体育课上,学习掷铅球,在训练过程中,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掷铅球的最佳角度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抛射装置,研究这个问题。

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可作为学生的课外探究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制定课外探究计划

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探究计划是下一步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的依据,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但经过几次的探究,他们渐渐掌握了课外探究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开始能事先制定可行的计划,并对探究中的某些情况有所预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既有一定创新意识,又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探究方案。

3.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探究计划,利用观察、实验和其他方法和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坛坛罐罐当仪器”,更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文字、图片等资料的收集,要充分利用互联网。

4.学生课外探究成果的展示

初中生的恒心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探究,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成果,让他们产生一种科学家搞发明似的成就感。所以,我们尽量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学生课外探究的成果。

(1)学生课外探究的过程及探究的结果,可以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整理成文,在实验室专门开辟一角,展示所有学生的探究成果。优秀文章向报刊杂志投稿。

(2)利用橱窗、黑板报一栏,专门展示班级学生的优秀探究成果。

(3)每学期全校组织一次小制作、小发明的评比活动,优秀制作给予奖励。

(4)学期结束,将学生的探究成果记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作为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内容之一。

三、开展课外科学探究的注意点

1.从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会课外探究

现实中有一部分物理教师认为既然是课外探究活动,就理所当然是学生自己的课外行为,忽视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刚开始进行课外探究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等到学生适应了课外探究的过程后,教师就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2.努力促成家长对学生课外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持

篇5

1相关概述

1.1小学语文

小学是教育的基础性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大都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会小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等。

1.2时代背景

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课堂的有效性是时展的要求。在国外有效教学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而发展至今学者普遍认为教育亦是科学,有方法可求,所以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方式来研究教学问题。国内关于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课堂的有效性这块的研究也随着时间的演变而愈渐活跃,例如崔允教授的研究成果《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而当研究成为教育界内的趋势,新课程改革也大受其影响,要求让学生学习能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强调实际性的作用,提倡一种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含量的提高则依赖教育,此外教育可以塑造人格,完善人的发展,所以课堂的有效性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2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分析

2.1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发现,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观念还是占据主导地位,不少教师依然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身的中心地位,这就与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相悖,他们采用的诸如填鸭式、灌输式及题海战术都不合时宜。

2.2有效性贯彻力度还不够

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在课堂的实践,充分加以利用。关于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个人认为贯彻力度还是远远不够。众所周知,我国的发展存在南北差异,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理念的更新速度快,硬件设施好,可以为课堂有效性提供较好的环境与保障。而落后地区则各方面都相较落后。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有效贯彻合作、探索,让学生自主学习,寻求学习的快乐,经济条件好的教育机构可以很好落实,而落后地区则只能维持较短时间,很快就又变回原样。

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

3.1转变观念,紧随时代

针对上文中所提及的问题,个人认为应该转变小学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且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变化,虽然得到不少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和拥护,但不可忽视的是传统师生关系仍然存在,例如之前借助互联网爆出来的新闻,就有关于学生学习任务重、老师体罚学生等。学习任务重,即表明目前仍有学生深受灌输式、填鸭式的荼毒。体罚学生一方面是教师的自身素养问题,更多的还是反映了当前学生与老师之间并未真正民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应该更务实地塑造个人人格,教师应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而不是体罚等手段。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就应该多加耐心,而不是填鸭与灌输知识。基于小学生的年龄,个人认为学习次要,而乐趣才是最重要的,在课堂有效性的探索中,可以通过游戏等手段,一方面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国外学者表示,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能力更强。所以转变观念并增添新的教育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可以为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发挥实质作用。科技的发展,在带来一系列教育需求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提供了不少物资方面的保障,例如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繁荣。首先计算机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的优点,又符合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课件的形式还能将课堂变得生动。例如传统的纸质课文,是不具备声音、图像特质的,投影仪的使用就可以很好地做到这点。以写话为例,传统的课件只能为学生提供一张图片或是一段对话,而新的课件则可以用视频来加以反映,结合时代特征而赋予新的活力,让小学生更有兴趣自主学习。

3.2综合管理,贯彻落实

小学是教育的初始阶段,就从事该阶段教育工作者的整体实力来看,相比较于更高阶段的教师,其储备能力还是有限,所以要对课堂有效性提高,纯粹凭骨干和先锋是远远不够的,个人认为只有加强对教师的录用管理,才能较好地从源头进行革新。对此可以选择科班出身的人员优先录之,一方面接受专业教育的人,专业素养还是普遍过硬,且经过系统的学习,对新观念的接收能力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这样可以更好地对课堂有效性加以贯彻。就上文中所提及的问题而言,落后地区存在部分小学老师专业素养不够,所以他们沿用传统方式。对教师的管理,还应该有一定的综合考核,例如对教师的各方面成绩进行评定,再确定要不要让其再继续担任重要的职务,对上级部门的要求,也要做到在综合考量下坚定落实。

4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历来是国之大计,做好教育工作,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国家科技实力才有望得到质的飞跃,而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快速发展,对文化和科技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所以如何加强课堂有效性是有现实意义可言的。结合时代的发展,新型的教育方式应该要求以学生为主。构建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俞英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五都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江西教育,2007,(Z1).

篇6

I.引言

问与答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方式,也是大学英语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外语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能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检验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将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谈几点认识。

II.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计不合理

调查表明一些老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yes”或"no"或是单个字。比如“Doyoulikeit”。这些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提问收不到效果

2.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老师提问之后,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叫学生回答,造成了学生回答不出的情况。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了学生的自信心。

3.提问机会不平等

有些老师总是叫少数人回答问题。为了答案的正确性或活跃气氛,有些老师总是叫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忽视了其他学生,从而造成了两极分化。1.忌偏食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根据调查,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是否提问特别敏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对教师提问时忽视他们的存在很有意见,他们强烈要求一视同仁。偏爱使提问艺术失去魅力。

III.解决方法

1.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应该思考提问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回应,启迪学生思维。要能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LongandSato将教师提问分成两类:displayquestions(展示问题)和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Displayquestions(展示问题)是那种提问者知道答案的问题。(例如提问者拿本书问“Isthisabook?”或者Teacher:?CanyouspeakJapanese?Student:?Yes,Ican.Teacher:?Canyoutype?Student:?Yes,Ican.)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是那些提问者不知道回答者如何回答的问题。(例如Howdoyouspendyourfreetime?或者Supposeyouwin$50,000.Whatareyougoingtodowithit?)Displayquestions(展示问题)是在引出答案,而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是在寻求答案。如果我们比较两种问题就会发现两种之间的区别。对displayquestions(展示问题)的回答相对来说多为短句,只是“Yes,itis”或“No,itisn’t”。而对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的回答多为长句。如“Ienjoyreading/listeningtomusic/dancing/etc.inmyfreetime.”。当学生面对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时,他们要思考,并组织语言句子结构,做出相对复杂的答案,就产生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教师应增加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的数量。

2.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这称为等待时间(waitingtime)。Rowe发现,教师一般只给学生一秒钟的时间思考问题就会叫学生回答。而给予学生回答的时间也只有一秒钟。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就会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实际上对于一个学习第二外语的学生来说,等待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时间用第二外语来理解问题和组织答案。一般情况下,发问时应给学生留3-5秒组织答案的时间。时间不能太短,但最多不要超过20秒。

3.给所有学生平等的机会均匀分布提问对象。

研究表明教师总是倾向于让固定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学习好的学生比学习差的学生得到提问的机会更多。教师要给所有的学生平等的机会,提问的对象应面向整个教室的全体学生。教师应对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水平高低做到事先心中有底,让问题的难易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弱成正比,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IV.教学实施

1.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回答问题可以建立评估机制

以往纯粹以考试成绩如期末的学业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做法,仅仅局限于终结性的评估。缺乏全面性,难以有效、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应取消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做法,制定新的评估机制,从学习者在小组中完成学习任务过程的表现、课堂互动情况、作业成绩等多方面对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为了调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课堂活动中提问的积极性,将学生提问次数和问题质量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善于思考、爱提问题而且所提问题质量较高的学生,除了口头表扬外,拟提高学期末总评成绩;对因基础差而回避提问的学生,教师应激发、引导、鼓励他们多问答;对惰性强、不思考、惯于依赖他人,帮助、教育无效的学生,平时成绩为零2.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建立相对稳定的8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分组后,建立各小组以及个体学习档案。内容包括各小组共同信息和组员个人信息,如提问次数和问题质量、教师评定等级等。教师课前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然后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再由小组代表在课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的是每个小组的学生应轮流回答问题,得到的成绩应作为小组成员的共同分数。而课上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分数应作为学生的个人分数。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真正“动”起来了。主动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行为。

V.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向学生提问,54.2%的学生因害怕发言犯错误丢面子,担心会受到教师的责备或遭到同学的讥笑而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为了保全面子,他们往往一言不发。有的学生说:“当老师开始点名提问时,我害怕点到我的名字,我尽量把头埋在课桌底下,不让老师看见。当老师点到我名字时,我真希望钻到地洞里去。”就我们了解,学生极其渴望回答和提出问题,以展现自我。因此老师应多鼓励,引导学生。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否定他的答案。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找出学生回答的不足。

2.学生口语能力亟待提高

虽然建立了评估机制,有的学生仍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语言基础薄弱,勉勉强强可以用英语表达,甚至无法用英语回答问题。但是如果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用汉语问答,英语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提问时,表述不清,提问的积极性就会受挫。让学生真正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主体,关键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值得欣慰的是90.2%的学生渴望用英语回答问题和提问。因此亟待提高大学生的口语水平。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大学英语教师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竭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活动,如小组讨论、对话、复述课文、扮演角色、情景对话等,以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主动发言和提问,克服他们害羞以及害怕说错而被笑话的心理障碍。

总之,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外语教师要充分认识提问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充分了解并掌握这门技巧,才会极大地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现在许多学生很内向,他们不善言谈。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他们的思维不活跃,跟不上周围说话人的话题变化;另一方面,更表明他们有自卑心理,怕自己说出的话语不入时,或说话不当而被人指责或耻笑。教师不应歧视学生,要让他们参与课内外的问题讨论,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这方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学习“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是进行口语教学的一个前提。这一点在技工学校中尤其重要。因为技校生绝大数的素质普遍较低,学习兴趣不高,对立情绪较为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这是我们做好口语教学的前提条件。

其次,作为技校的语文教师,要不断地猎取其它学科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知识,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口语教学水平。然后再去指导学生。只有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口语能力,才能在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的口语得到较大的提高。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使其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如果你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旁征博引,那么你的语文课就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如果你能说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匀称规范、清秀隽永的粉笔字,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听”你的语文课,不“抄”你的课堂笔记呢?且不说语文教师具备以上的素质便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单从学生对教师的尊敬这一点来说,已具有相当大的教育魅力。而这些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说到底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口语教学。

二、阅读:撑起口语教学的天空

对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语文课的范文是学习口语的前提条件,而技校学生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便是阅读,因而阅读是培养学生口语的重要途径。古人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阅读中,脑海里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课文中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还原生活,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学生就会克服心理障碍,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就会带着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关于阅读的方法,很多文章都有所介绍,包括朗读,泛读,精读,细读,品读,等等,类型不同对口语的培养侧重点也不同。从培养学生口语角度出发,我对学生阅读特别提出以下两点要求:

(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该把阅读感受课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不能站在学生前面,努力把学生引到教师事前设计好的圈套中去,用理性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站在后方,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与作者感情的撞击,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的教是为了今后的不教,所以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语文》(第四版)《项链》这篇课文,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人物的心理、语言、行动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路瓦栽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的虚荣心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在教学时,要得到答案主要侧重于学生的阐读,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反复阅读其中的几个片段,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去体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在其间,学生分析、讨论,各抒己见,老师只对学生的回答作简单的评析与适度的指导。

(二)、重视整体阅读。作为课文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感情充沛,形象感性的文章,这些只能是作为整体的课文才能传达的,而教师为了使学生理解课文整体的思路,往往喜欢分割课文,以便使学生理解接受,然而这恰恰造成学生与课文的疏离和隔绝,所以,现在的技工学校“语文课教学大纲”中提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语言的表现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还是以《项链》为例,路瓦栽夫人的人物性格必须是从《项链》的整体中才能看出来,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一条假项链付出了十年艰难的代价,是什么导致这场人生悲剧的根源,这些都必须通过整体阅读才能理解的。

三、生活:口语教学的出发点

和其他功课相比,语文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没有一门功课像语文那样与生活联系如此紧密。有人没有上过语文课,却没有人能离开过口语交际,即没有人可以离开听、说、读、写。语文课课堂只是培养学生口语的一个场合。实际上,从幼儿开始学习语言时,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在进行口语交际。口语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淡化语文课堂与非课堂的界限,努力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善于在学生的口语学习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技工学校学生语文成绩可能不如普通高中的学生,但是技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却不一定差,具体而言,技校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前面两项,有时反而更胜一筹。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把学生各种潜能发挥出来,才能提高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的质量。

要让学生多说,教师就得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去训练。课前可让其讲述见闻,课内注意多提问,让学生复述课文、朗读课文和口头作文等。还要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和欲望。①要坚持使用普通话,语言要规范,语句要通顺正确,不能出现歧义,要克服粗话、俗语和语病。②要思路清晰,说话要有一定的中心,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③语言要得体,要注意场合和对象,不要闹出笑话,避免陷入尴尬困境,被人耻笑。④要态度端正,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表达效果。<

BR>综上所述,技工学校的语文课在课堂教学中要推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每一个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学科都在创新中寻求教改的最佳途径。我认为口语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1980年版

4、《语言是大海》于根元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篇8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下,要求教师更新科学的教育理念,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尤在高中数学这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中实行科学的教学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影响着教师教学的严谨性,还影响着学生接受的知识的正确性.高中数学应提倡科学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的科学性,但如何做到科学教学,仍有待解决.本文意在探讨如何在科学教育理念下,进行科学教学的策略.

一、科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学习是一名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以往一味照本宣科、学生麻木接受的教学模式,而是要不断更新科学的教学理念,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交流合作、阅读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学习.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教“排列组合”这一节教学内容时,教师可提出一个探究性较强且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答案的问题:彩票中,双色球获得一等奖的可能性有几种?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讨论和探索,比赛看哪个小组可以又快又准确的探索出答案.学生通过自由讨论、自主探索,可以自主探索出答案,加深对“排列组合”这一内容的了解.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科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开创思维的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与实践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数学知识的传授,还应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演绎证明、抽象概括、运算求解、空间想象、数据处理、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判断.例如,在教“空间几何体”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可以发现多少种形状的建筑物?这些建筑有什么几何结构特征?引导学生回想所见过的建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几何体的特征,并请学生举例回答.通过讨论后学生均会对几何体有所了解,此时教师应展示出台、锥、柱、球等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并顺势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所举的建筑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成的,那么谁能通过观察这些空间物体而将它们进行分类,并说出你是根据什么标准来进行分类的?学生通过将所见过的建筑物和教师展示的空间物体进行对比思考后,会对其中的规律有所了解,此时教师可顺势导入“空间几何体”这节课的中心内容.通过引导对几何体联想的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几何体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习时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因而使得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学习时难以掌握和理解,致使其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各种抽象的立体图形、无线循环的数字、复杂的公式等均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不断改变和更新陈旧的教学方法,科学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案,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在教“不等式运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一些五颜六色的礼物盒子照片,然后提出一个富有趣味的问题:去过礼品店的同学肯定知道,礼品店内的礼品都是用五颜六色、精美的包装纸包装的,现在店长遇到一个问题,她要包装一个特别的礼物,但是她只有一张长40cm、宽30cm的彩纸,她要用这张纸包装礼物,那么她可以做多大的礼物盒子呢?学生们联想到精美、漂亮的礼物盒子,而引起探究的兴趣,从而对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在思考未果时教师可导入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教会学生使用不等式对问题进行运算,很快学生便能解答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答案.通过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不仅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可让学生深刻领会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

篇9

关键词﹕

师范专科;数学教育;课程设置

1995年,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了《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教学方案(试行)》(简称《教学方案》),由此,全国师专教育界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关于有关师范专科课程改革的大讨论。之后,师范司又于1997年8月了《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八个专业学科必修课程方案与说明》(简称《课程方案》)。这一《课程方案》为师专课程设置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但两个《方案》颁布以来,绝大多数师专的教育改革还远未达到《教学方案》的要求,课程改革也未与《课程方案》相契合。尤其2012年2月国家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师专的课程设置还存在着太多问题,与国家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要求及社会需求相差甚远。所以,本文就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课程设置展开几点讨论。

一、师专数学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培养目标彰显专科特点

从角色定位来看,师范专科与师范本科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说本科是重理论的话,那么专科更应重实践。每个教育层次都应该有它非常鲜明的特点。然而,就数学教育课程设置这一方面来说,师范专科和本科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不清。多数师范专科学校课程仿效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不仅设有数门专业必修课,还要开设专业选修课,就目前来看,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是面向农村的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更多的需要是什么?如果师范专科学校一味仿效本科课程设置,确实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了,既不能像本科生那样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不具备专科生本该有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夹生饭”符合谁的需要呢?所以,就课程设置这一方面来讲,师范专科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特有的鲜明的特点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2.专业课程开设的纷繁复杂

有人说师范教育是双专业教育,既要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又要学习教师教育理论,我认为仅仅是这两方面知识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社会需求。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教育方案》中明确要求师范专科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应包含六个模块,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这体现了现代师范教育的培养方向是综合素质。并非单纯的“学术性”或是单纯的“师范性”,这一改革措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对于师范专科学校来讲,所开设的课程要找到各类课程比重的最佳结合点,不能顾此失彼。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师范专科学校还是把数学专业课所占的比重过大,不仅有专业必修课,还要开设专业选修课,不说师范专科学校的师资条件有限,就学生方面来说,对选修课的重视度也不像必修课那样,况且数学学科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这样数学选修课的开设未免显得流于形式。我认为学科专业只是代表一个方向,并不一定就是要占绝对的比重。

二、关于师范专科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构想

1.结合培养目标,定位角色

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小学教师,不是学术性人才,而是应该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人才,所以要有区别于本科的课程设置,不是简单的把本科院校的课程删减了几门就是专科学校课程了,作为师范专科学校,课程设置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结合《教学方案》中课程要求的六大模块,来建设自己的课程特色。对于“特设课程”这一块,我个人认为不宜做统一要求,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师范专科数学专业的特设课程未必一定是有关数学学科的课程,如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数学专业课程,根据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自身在艺体课程方面的优势以及重庆周边山区农村小学在某些方面的薄弱现状,所以在特设课程这一块开设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钢琴、手工、美术、体操等课程。音乐、舞蹈、钢琴、手工、美术等课程的开设不但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这些课程也是符合本地需求和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要求。

2.专业课程设置不必过于追求形式

篇10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来引入新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在需要中进入新知学习。

例如“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4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2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当学生列式解答说出算法后,老师提出: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怎么表示?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引入“分数”。

二、从知识的类比中引入新知

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已有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学中,在引入这类知识时,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萌发推出新知的思路。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强化面积计算中的转化法。然后让学生思考:能否象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样,通过割补(或拼接)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学生不难由推导方法的类比而获得公式。

三、运用归纳法引入新知

在引入新知时,提供学生新知背景中的一些个别对象,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诱使学生萌发猜想,引出规律。这样引入,体现了编者的意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法则、性质等规律的教学常常沿着这种思路来引入。

例如:“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先出示如下两组练习。

第一组第二组

(1)(8+27)+13(1)8+(27+13)

(2)85+17+83(2)85+(17+83)

(3)72+(28+57)(3)(72+28)+57

把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两个比赛组,分别作第一、二组连加练习比赛。当乙组获胜甲组不服时,师生讨论:第一组算式到底能否象第二组算式那样进行简算?当学生发现,每组的第(1)题、(2)题、(3)题结果分别相等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提出: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四、在知识分类中引入新知

从上可知,在教学相比较而存在于某属概念之中的种概念时,常常先让学生对属概念进行分类,然后分别对各类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学生全面感知各概念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引入概念。这样引入背景突出,整体性强,学生思维连贯,认识自然。因而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最深刻,知识结构最完整。

例如“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这样引入:让学生求出1,2,6,7,9,11,14,各数的约数换引导学生按约数个数把上述各数分类(教师提示分类标准)学生列举一些分属于各类的其它自然数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每一类中各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都是自然数且约数个数相同),不同类别中的数之间有什么不同(约数个数不同),比较中引出质数、合数概念。

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引入新知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尤其是小学数学中那些相对独立、前后联系少、本质属性较隐蔽的知识的学习,更是依赖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善于提供多种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从中提炼出新知“生长点”。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引入新知。

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学生认识“两定”即定点(圆心)、定长(半径)是重点,也是难点。一位老师这样引入: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硬币、钟面、饼干、车轮……)从中设疑:所列举的物体哪些一定要做成圆的?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的?(学生为难)提供学生正、反面体验材料,国外为了训练自行车运动员,设计出前后轮均为椭圆的自行车(出示示意图)。假如你骑上这种自行车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体验到:会产生上下颠簸。进一步分析颠簸原因是:车轴心到地面的高度随车轮转动而不断变动,即轴心到轮边各点线段长短不一)。骑上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为什么平稳(轴心到车轮上的距离处处相等)。在释疑中引入圆心、半径的概念。

六、在操作演示中引入新知

抽象的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中引入操作演示的可能和必要。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新知的发生、发展过程寓于学生的操作或者教师的演示之中来引入新知,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特点,以及情感需要。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三角形实例请学生用自备的3根小棒搭三角形(要求搭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并说出搭的方法让学生画三角形并说出画的过程比较所画出的各种三角形的异同在分析比较中引出三角形的本质属性。

七、在创设情景中引入新知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重的情绪色彩。数学教学中因数学知识抽象,情感因素隐蔽而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要克服这一不利因素,从新知引入起,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从而先声夺人,引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一个教师在教“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这样来设计“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谁为大家唱首歌?(同学们兴致很高推选了一位同学唱歌)。

师:这位歌手唱得怎么样?怎样来衡量她的唱歌水平?(生:让评委来打分)对,老师请4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担任评委,给这位歌手打个分数(4个小评委把打好的分数分别写在黑板上,老师也打了个分数)。

师:同学们看,5个评委意见一致吗?按谁的意见办?(有些学生说:听老师的。另一些同学说:不行,那么还要其它评委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