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39: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多元化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多元化管理论文

篇1

(二)BOTBOT即为建设、经营、转让。在运行过程中,通过政府的运作渠道,高校与非官方资本共同签订项目特许经营协议,向非官方资本组建的投资机构移交投产后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权、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权等,利用自行筹集资金,投资机构自主进行项目经营、建设。而等到特许经营期满后,公司将获取合理利润,并收回建设项目成本,向高校无偿移交基础设施。同时,BOT具有以下优点:

1)可对社会的闲置资本进行直接利用,增加高校后勤资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后勤资本不足。

2)有助于高校集中精力进行科研、教学,从市场原则指导后勤管理。

3)由投资者经营管理投资BOT项目,从而使高校节省了与后勤人员相关的医疗、住房、工资等开支。

(三)自由市场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自由市场模式是其主要选择,社会企业是生产者,消费者是学校或师生,直接购买后勤服务产品,选择生产者、安排服务。在自由市场模式中,通过向社会企业招标,与中标者签订合同,高校将许多后勤服务产品择优发包,并由中标者提供后勤服务产品。该模式引进、借助优秀社会力量,为高校提供服务,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同时,自由市场模式对制度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较高的市场成熟度、健全的法律制度,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自由竞争,确保市场的高效性、有效性。

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多元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探索、发展中,其多元化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管理模式的选择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考虑。

)改革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府支持度、高校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等。由于高校后勤管理涉及到物价、认识、税务、劳动等多方面问题,相关法律的规定将直接影响高校后勤服务选择的自由度。

2)高校自身因素,主要包括高校的重视度、后勤人员素质、学校规模、学校师生购买力等。其中,高校决策者对后勤管理越重视,高校便会采用BOT、自由市场等相对开放的管理模式。同时,后勤人员的能力、素质决定着后勤管理改革的质量,高素质后勤管理人员可根据高校、师生需求,根据市场因素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改革进程。此外,高校月密集、规模越大,市场规模效益越好,引进更多企业。

篇2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文化教育

随着现代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也开始备受社会各界所关注。无数的教师们包括思想家、教育家都投入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中去,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应该是所有人都享有的平等权利,这是世界公民普遍认可与接受的观点。所以文化教育应该是从人权主义出发的一种每个人都应该普遍享有的权力。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群体组成的,包括受地域、文化、能力和喜好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正是这些差异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更高的目标去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会使人们逐渐认识尊重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而且多元智力理论也提倡教育要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尽管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力能力,但是不同的人在各种智力中所表现出的现象是不同的。可能受遗传、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人在智力发挥方面会表现出不同风格特点,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认知方式。所以,教育应该考虑和尊重学生之间产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去认识世界,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在快乐中学习。文化教育和多元智力理论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育要尊重差异性,二者可以说是互为统一的。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总结出自己的学习认知方式,将多元智力理论教育很好的与文化教育结合,这样才能使教学赋予更深刻的意义。

二、多元文化教育中的知识观

加德纳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多元智力和文化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他在定义智力时,特别强调了文化环境与智力的关系,认为智力是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的,它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因此,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其智力组成和特点也是不一样的。要想使每一个学生在教育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就必须要考虑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在现实的教育中,在不同人群的智力发展时,教师却很少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成绩不良。其实这是一种文化歧视,这种文化歧视会影响一些学生的智力发展,从而压抑了一些学生学习、发展的权利。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教育中是平等的,能在教育中实现自己最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弄清楚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人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让人们在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智力及教育,认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各自的生活、能力及学习法也是不同的。这种观点不得不使我们要重视学校教育是否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发展才能的平台。对于教育者,要从学生的文化背景出发,以新的观念去认识每一个学生,可以使他们从自己的文化为起始点,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理解生活中的事物。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倾向,不存在一种对所有的学生都适应的好方法。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随时变换教学方法,这样可以达到更加的教学效果。

篇3

继发为中小学信息技术第三次浪潮的网络教育成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载具,“建网就是建学校”直观地诠释了网络对教育的内涵。

网络教育引起的是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结构乃至整个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网络教育催生出新的学习方式,并业已成为新课程理念表达最现实最合适的手段。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教师的角色体现为对知识、资源垄断性的占有和使用,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收容器。

新课程观认为,知识学习过程是意义的自主建构过程。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课程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培养搜集和发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要求评价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重视过程评价,形成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1〕

新课程观还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能得到充分发展。〔2〕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学,由于其性质,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尤深,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距甚远:

阅读基本上没有被确认为是个性化的情感活动。学生丰富的阅读体验,被替代为一种统一的公共话语,学生的阅读过程处在控制之下,缺少独立的阅读人格。不能激发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碰撞。难以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建立协作伙伴。无法实现学习过程中的随时互动交流。缺少在宏富的支援信息背景下的拓展整合,参考书成为解读唯一来源。从而导致“单元封闭的文化心态”,本质上否认了阅读的意义:阅读的本质在于培养一种独立的批判精神。作为心智活动而存在,“心智的超群的秘密是批判精神”。〔3〕进入多元文化时代、开放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完成从“单元封闭的文化心态”向“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的转换。只用单一的阐释角度和价值标准去阅读,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学生创造性的扼杀。大一统的思维模式,是意识形态化的思维模式,是专制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的体现。它不是对真理的探讨,而是对真理的独占,以“话语霸权”的形式,压制“不同的声音”,导致一元主义的真理观和价值观。〔4〕

而网络教育恰好可以在革新传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发挥巨大的建设性作用。能为“倡导理念”和“多元解读”构筑有利环境。

首先,它能提供教师无可比拟的开放的信息导航,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打破课堂资源封闭、单一状况和教师对资源的垄断占有。

第二,是它的超时空性、虚拟性。突破时空限制,链接千里,勾通古今。能创设和呈现社会、文化、自然情境,虚拟实践、活动社区,使学生获得现实情境体验,进行探究和发现性学习,完成意义的自主建构。

第三,它具有多元选择性。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

第四,它具有交互协作性。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的精力支出,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培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它还具有创造生产性。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信息分析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学习不再成为单一的获取知识。根本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

因而,它将全方位地克服传统阅读的弊端:①网上多元文化可以构成对“单元”思想的冲击。②网上互动式学习方式可以构成对单向传递知识方式的冲击。③网上学习的创造性,虚拟性可以构成对教育的继承性,现实性的冲击。④网络学习的树状思维和非线形结构可以构成对课堂教学的逻辑思维和线形结构的冲击。〔5〕从而使语文阅读的自主多元化成为可能。

当然,信息技术,网络教育不会自动生成为这些优势,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资源要进行学习化的组织。现实中,网络环境往往不尽人意:

纯资源性,功能单一。

没有从“学习”的角度设计,不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没有科学的组织策略。

共享性差,壁垒多。

因此,建立一个开放的主题学习网站十分有必要,它能获得:

①主题化学习

主题化,就是把通过创设情境产生出的学习需求和问题作为动机和纲目整合网络环境设计成以自主探究为旨归的任务程序。它能有助于顺利实现网络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转换: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交流的组织者,兴趣的激励者。

②情境体验

虚拟活动社区,将为学生提供在线环境下的活动和实践,如在线采访,在线辨论,在线调查,互动学习游戏等。

③形成整合格局

网站既是学习的平台,又是信息技术和电脑操作的载体。阅读是知识融会的出发点。

④助寻学习合作伙伴

专题学习网站使对话交流集中,合作伙伴,易于在交流中形成。

⑤相互分享彼此的思想

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另一方面,个人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并借助公共知识解决个人困境。构成一种加速个人学习和创新的良性循环。

⑥网站与学习者共同成长

学生的学习痕迹学习记录即网站的资源和成果。

选题的可行性:

①网络教育发展迅猛。网络教育符合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学习观和文化多元、社会开放的要求。

②运用网络教育促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是最佳切入点,是最现实最可行的方案。

③学校具备建设专题网站的硬件条件:一般已经开通了学校网站,专题学习网站可以下挂在学校网站上,实现开放和信息共享。

④以实际需要为原则,量力而行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条件。网络媒体教育硬环境拟采用共享10M对等以太网,用中文Window98作为系统平台,E-mail、BBS等功能模块的实现均采用公网提供的免费服务。专题学习网站不提供专项服务,仅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功能软件方面,尽量选择通用软件,通过各种通用软件之间搭配实现具体的应用。使用习惯方面尽量与单机环境相似,先搭建再逐步升级改善。不是特色资源一般不挂在本地网站,主要采用导航手段,充分利用公网资源。

⒉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纲要

“高中语文多元探究性阅读”学习网站是为利用网络环境实现高中语文阅读从“一元、封闭、孤立的文化心态”向“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转换而建构的主题化自主探究情境体验学习平台。它包括心灵自由、思想独立能动的学生;精神宽容、思维多元、积极探索的教师;以主题为圆点延展整理的信息资源;体现自主探究性的学习组织策略四个基本要素。〔6〕这个网站为学生在网上的交互学习提供丰富的阅读,充分的交流,自主的表达支持,从而促成畅快、痛快、愉快的“多元解读”的产生,并在学习中自然地整合相关知识内容和信息技术。这个网站由课题组和参与学习的学生共同建设和维护。

网站具有以下特征:

①共享开放:网页上传互联网。何时、何地、何人都可以方便访问。

②学习性质:围绕“学习”设计建设。

③合作促进:以BBS、聊天室方式充分互动,发现形成学习伙伴,达到协作目的。

④情境体验:运用虚拟活动社区,创造生活情境,开辟语文在线实践活动。

⑤工具帮助:配备本地服务器,上挂自主开发的帮助学习和活动的小型工具软件。如“调查统计软件”、“辩论记录器”、“虚拟演讲厅”等。

⑥学习者本身也是资源,是网站资源的组成部分。学习者接受信息学习,学习记录又自动转化为网站资源,形成信息资源建设与学习活动共生。

⑦主题学习的一个个案例就是网站的生产信息,学习者学习的结果也就是网站的成果,学习者的成长也就是网站的成长。

网站基本构架

“高中语文多元探究性阅读”学习网站,以主题化组织策略为基本构架。(详见图1)

主题的产生:阅读中经交互讨论后形成的有意义的想法和话题经电子投票表决,筛选提炼,按自主探究学习原则策略化,形成菜单式学习任务,公告。

每个主题开辟七个栏目:

主题区:提出主题和学习任务。

资源导航区:组织与阅读讨论话题有关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每个主题主页中的网络导航资源和存放在本地服务器上的资源,还有专题搜索引擎。

交流讨论区:以BBS和聊天室的方式实现,提供主题学习交流讨论空间。

活动社区: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供阅读拓展,进行与主题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下挂“在线调查”、“在线游览”、“在线辩论”、“在线采访”小区。

篇4

一、铁路多元化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会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性质

“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实际上为子公司的资不抵债额,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为避免高估净资产,采取稳健的做法,全额反映在所有者权益项下。但是,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在没有担保和财务承诺的情况下,出资者只承担有限责任,即使对资不抵债的子公司清算,母公司也已不再产生损失。因此,“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性质,就要依母公司是否承担法律责任而定:母公司对资不抵债子公司担保或财务承诺的部分,合并报表就应当确认为损失,反映在所有者权益“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和本期损益“未确认的本年投资损失”项下;否则,就不应当反映在所有者权益下,而应增设“子公司资不抵债额”科目反映,其性质介于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之间,类似“少数股东权益”。

(2)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财会[1999]10号)文件要求,进行会计处理的结果是,母公司个别报表及合并会计报表均无需在当期确认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部分,虽与现行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要求一致,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有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即导致母公司将自身的亏损通过关联方交易等手段转移给由已超额亏损的子公司来承担,由于母公司利润表和合并利润表中对该超额亏损部分均无需确认,从而达到提高母公司利润及合并净利润目的。二是增设的两个项目是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对属于少数股东的那部分超额亏损,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应如何反映,现行会计制度中没有相关规定。三是该规定未区分母公司对子公司是否承担担保责任,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担保责任的情况下,上述会计处理并不合适。四是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存在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情况下,母公司进行权益法核算时,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应与子公司剔除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后的所有者权益对应一致?现行会计制度没有相关规定。

2.关于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期初数存在的问题

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期初数的衔接,特别是未分配利润项目的衔接较难处理。个别会计报表未分配利润期初数,通常就是上期的期末数。就算有调整,也可列出调整数,在报表附注中注释。但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填列期初数时,未分配利润期初数通常不等于上期期末数。

3.关于报告期内其他权益的变动影响当期利润问题的探讨

报告期内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影响到当期净利润的确定。由于铁路体制的特点,各公司之间进行整体划转、资产的重组整合,会涉及到铁路多元化经营企业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若企业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情况下,会影响到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上年净利润的确定,按现在的账务处理方式,在不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的情况下,会影响当期净利润的确认。造成利润表中当期净利润不真实、不合理,从而严重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4.关于报告期内各集团公司在确认当期净利润的确认原则不统一问题的探讨。

目前铁路企业的集团公司在确认子公司当期净利润时,一种做法是只按照子公司确认的当期净利润而确认当期净利润,不调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即对子公司的利润表只进行简单汇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并报表。另一种做法是按照子公司确认的当期净利润与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之和,作为子公司当期损益,然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子公司投资损失的确定原则,以对该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重新确认当期净利润和未确认投资损失。

二、解决铁路多元化企业合并会计报表存在问题的方法

1.合理编制年初数变动表,建立表与表之间钩稽关系

通过正确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年初数变动表”,建立本期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年初数与对应的上期期末数的核对关系,则可解决此问题。一来报表较易编制,二来也可以衔接上期年末数,对报表使用者来说也容易理解。一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年初数必须与年初数变动表中的变动后的年初数一致。二是各子公司年初数变动表中的变动前年初数与上年年末数一致,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项目必须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项目核对一致。三是合并后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依据母公司本级数确定。

2.设置权益类明细账,与相关报表进行核对

为便于集团公司编制合并报表,集团公司“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应分别下设“年初数”、“调整年初数”、“当年发生数”明细账,与各子公司年初数变动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相核对。

3.分析子公司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合理确认未确认投资损失

对各子公司报告期内调整以前年度损益要进行分析。如果子公司上期末不存在未确认投资损失,子公司报告期内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则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如果子公司上期末已有未确认投资损失,则集团公司当期不确认为以前年度收益。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只在未确认投资损失辅助账中登记,直至不存在未确认投资损失时,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

4.报告期内其他权益变动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以前期间确认子公司的净利润

对于报告期内子公司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如果影响到上期净利润的确认,应对上期净利润的确认进行追溯调整。除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相应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账务处理外,还应由子公司上传集团公司通知书,以调整以前年度母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定。集团公司按照通知书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和未确认投资损失,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这样可解决由于子公司报告期内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本属于影响上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造成影响当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和未确认投资损失确认不合理的问题,即对上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进行追溯调整。

5.统一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原则

报告期内集团公司对各子公司投资损失的确认,应以集团公司分别对各子公司重新确认为原则,不得对各子公司填报的未确认投资损失进行简单加总。

三、完善铁路企业合并报表编制的建议

1.建议铁路企业统一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

铁路企业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尚没有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合并的会计报表的编制没有统一的规范。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改变了现行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必须采用权益法核算的规定。而铁路企业现行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以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为前提。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主要就合并范围、合并程度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作出规定;而在合并程序中主要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需要抵销的项目。

2.做好个别会计报表的调整

我国现行《合并准则》规定:母公司应当统一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使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保持一致。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对子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要求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另行编报财务报表。因此笔者认为,统一母子公司会计政策的规定作为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必须得到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

3.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情况下,长期投资与权益的抵销。

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时,应如何抵销母、子公司之间的投资与权益?目前尚无正式的规定。笔者建议建立“未确认投资损失”辅助明细账,对报告期末以对该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的原则,对各子公司确认损失,对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需要在辅助账中逐笔进行登记,直至对该子公司可确认损失时再确认损失。

铁路企业编制合并报表的历史较短,企业在合并实践中遇到诸多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合并报表提供的是涵盖整个集团的高度综合性的信息,这有利于展示整个集团的全貌,使得信息使用者不必去仔细审阅集团中各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但这一全貌掩盖了企业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的各个公司特别是母公司的个别情况,导致现行合并报表不能很好的完成会计信息系统所赋予的目标。因此,对现在合并报表予以改进的目标,就是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信息者的共同需要,使其更真实、合理。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资本结构;优化;公司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发展和体制转换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现。其中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过度负债成为威胁其生存的重要障碍。因此,如何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水平,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尽管国内学术界就这一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但是,这一问题仍然存在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困扰我国转轨中的企业。因此,笔者希望就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结合转轨经济这个逻辑出发点和既定的历史现实,希望能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今后的企业改革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资本结构相关概念解析

(一)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中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两者各占的比重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不仅包括长期资本,还包括短期资本。狭义的资本结构专指长期资本结构。本文所论述的时广义的资本结构。

(二)资本结构优化

所谓最优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最适宜其有关条件下,使其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同时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能使财务杠杆利益、财务风险、资本成本、企业价值等要素之间实现优化均衡的资本结构,它应作为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优化就是指企业通过筹资、融资等手段,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达到最优资本结构状态的决策过程。

(三)资本结构在企业中的作用

企业的资本结构作为决定企业整体资金成本的主要因素,决定着企业治理结构,并代表着企业的最终控制权结构。也就是说,企业资本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并进而影响和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和绩效,具体地说:

1、融资方式决定投资者对企业的控制程度和干预方式。投资者对企业控制权的实施有多种方式,主要表现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不同的融资方式,会影响控制权的选择。以股东的控制方式和干预方式来说,它就会因股权结构的不同而不同。如果股权比较集中,投资者拥有大额股份,他就会进入董事会,通过“用手投票”来控制和干预企业经营;而如果股权比较分散,单个股东的股权比例很小,投资者就大多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用脚投票”来间接实施对企业经营者行为和重大决策的控制及干预。

2、资本结构的选择实质上就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选择。企业经营者进行融资时,为使投资者同意把资本投入到这家企业,他必须对投资者做出承诺,例如,保证在将来某个时间支付投资者若干报酬或归还本金。为了提高承诺的可信程度,经营者必须采取下列行为之一:承诺在特定状态下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特定资产或现金流量具有所有权;放弃一部分投资决策权,将之转让给外部投资者。这两种选择代表两种不同的融资模式,即保持距离型融资和控制导向型融资。相应的形成两种不同的法人治理结构,即目标型治理和干预型治理。

3、在资本结构中,其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用以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实现经济目标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股权结构是基础,它决定了股东大会的权力核心,进而决定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构成及权力归属,也决定了出资人对管理者监督的有效性。

二、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计划经济逐步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就当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现状来看,股权结构不合理、债务结构复杂、企业自有资本比例不当、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依然是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

1、股权过于集中

目前在我国股票市场平均股权集中度达到60.39%,远超过美国和日本。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为43.9%(加权平均值),其中有38.3%的公司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这说明我国的股权结构一直十分集中,股权的过度集中,一方面使中小股东由于受到了与会股东最小持股数量的限制而无权参加股东大会,不能行使自己的表决权,从而损害了他们权益,助长了大股东操纵股票市场投机行为。另一方面,大股东公司中的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使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违背了现代公司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和股权分散化的要求,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2、以国家股、法人股为主体的非流通股比重大

从历年总股本结构来看,股权结构呈现着国家股占绝对优势、流通股比例低的状况。由于公司同作为投资者的国家产权关系不清,在经济转轨时期,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具有不确定性。“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国有股份过大,又没有对国有资产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势必会形成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债务结构复杂

企业的债务资本从形式上看,也不外乎有以下几类:银行贷款、企业间往来债务、企业内部形成的债务等。近二十年来,随着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其债务资本变得日益复杂。其复杂性体现在债务资本的组成方面,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财政性负债,财政性负债是由于政府行为而形成的应由财政承担的各类债务,对于企业来说,这些负债是被动性举债,其债务承担主体应该是政府,而不是企业。第二、企业经营性亏损造成的负债,在资本金困难的情况下,企业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只有靠负债筹集资金,资本越少,债务资本就越大,造成资本结构越不合理的恶性循环。第三、具有社会普遍性的负债,众所周知,三角债从形成到至今已有十多年历史,其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

(三)企业自有资本比例不当

企业自有资本(又称实收资本或股本)筹集的资金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的高低,反映着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资金中依靠内源性融资的程度,反映着企业的积累情况;其动态变化反映一企业资产扩张能力和风险变化程度。我国企业自有资本比率普遍较低,多数国有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仅占全部流动资金的7—8%,即使固定资产投资中自有资金略高,但综合起来也不会超过18%,只相当于日本70年代的水平。这主要源于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资本金制度残缺,而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国家拨补企业资本金受国家财力的客观限制,另一方面国家的某些改革举措又加剧了企业资本金的下降。同时,企业自我积累机制并未建立,一方面企业面临着国家不断“抽血”而造成的“贫血”症日益加重,难以自我积累;另一方面企业也缺乏内在积累冲动。

(四)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

由于股权融资的市场负信号效应,国外上市公司一般把它作为最后的融资选择,而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将股权融资作为首选的融资方式。可见,我国企业在进行资本结构的决策时,并

没有充分地考虑其优化问题,而重点考虑的是如何才能获得资金的问题,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科学决策问题,并没有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

三、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成因分析

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矛盾交织作用的产物,是经济体制转换中多种问题的集中反映,其形成原因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既有历史问题又有现实问题。

(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

产权主体缺位是影响整个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最大障碍之一,也是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综观30年来的企业改革历程,无论是改革之初的“放权让利”,还是后来的“利改税”、“拨改贷”以及承包经营责任制等,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企业的资本生成制度,只是在企业的产权制度未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对企业经营机制所作的一系列调整。改革虽然切断了企业依赖政府财政融资的资本来源,即政府以行政方式终止了对国有企业资本的供给,但这是在新的资本生成制度尚未形成的前提下进行的,尽管这些措施曾产生过一定的效益,但离开政府资金的无偿供给,必然演变为国家通过银行对国有企业进行负债性支持,否则企业的生产经营就难以为继。从这一制度变迁的效应看,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侧重于政府对企业控制的放松,而不是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在企业不存在产权主体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扩大了企业的自。由于企业产权边界模糊,产权主体缺位,经营者缺乏必要的产权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银行的债务就不具有约束力,这就为企业过度的负债扩张提供了客观上的环境和主观上的动机。

(二)企业之间互相拖欠严重

企业互相拖欠是近几年困扰企业资金正常运转的突出问题,虽然国家对“三角债”专门组织过清理,但由于整个经济运行秩序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还有加重之势,2005年末全国企业间相互拖欠款达1.2万多亿元,银行逾期贷款数额在千亿元以上。不正常的经济秩序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拖欠愈演愈烈,不仅使企业资金运行出现梗阻和滞死,也增加了企业债务负担。

(三)资本金后天补充无路

资本金的先天不足需要后天来补充,一般情况,企业自有资金的补充有两种渠道:所有者投入和企业积累。资金供给体制的变化使得企业靠负债起家经营,但随着税制的改革,使得国有企业几乎完全断绝了增加权益资本的途径。我国在利润分配上过多的考虑财政收入,忽略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虽然所得税率降为33%,但国家做主要投资者还得分利润,在加上各种费用得征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干预,使得企业内部积累很少,很难用以归还贷款本金。另外,虽然折旧率提高,正常折旧额应该作为积累专款专用,可是大部分折旧额企业又铺了新摊子,却又收不回来,企业无法扩大再生产。企业不进行技术改造,产品打不开市场是“等死”,进行技术改造,又没有资金投入,完全依靠贷款,形成高负债经营是“找死”,这也是形成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之一。

(四)股权融资资本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

就中国的证券市场而言,股权的资本成本却有可能较小。一方面,上市股权融资,不仅可以相对容易地将通过股票市场筹集到的资金自由支配,还可以不发放股利,没有利润就不分红,将公司的风险部分转嫁到股票投资者的身上。实际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发放水平很低,甚至不发放股利,从而使企业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更低了;同时,我国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政策上一直存在着重股票股利,轻现金股利的状况,市场参与者相当缺乏成本意识,只注重从股票市场炒作获取的资本利得,这些都助长了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实际上是对股票的供应进行限制,造成了股权融资成本的“软约束”结果股票本身“供不应求”。使得股权的资本成本实际上低于债务的资本。依我国公司法规定,普通股每股可分配股利最多只能为每股收益的85%,目前我国二级市场市盈率一般在35—60倍之间,以市盈率35倍计算,股利报酬率最大不超过1/35x85%=2.43%。从上市公司招股披露来看,大盘股的发行费用大致是募集资金的0.6%—1.0%,小盘股大致是1.2%,配股的承销费用为1.5%。随着新股发行市盈率的市场化,市盈率最高已达到80多倍,使得新股发行价格水涨船高,相应的发行费用占募集资金的比率下降,其平均值在1%以内。企业增发新股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票比重,从而影响股票激励的效应,但这种情况在我国目前基本上不存在。

四、调整和优化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对策

资本结构问题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难题之一,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毫无疑问解决好企业的资本结构问题,将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增强获利能力,为国家多做贡献。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进行有效资本运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一)逐步降低非流通股比例,完善企业股权结构

要改善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必须要改变现有的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提高公众持股比例,直至最终实现发行股票的全流通。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和市场条件下,减持国有股主要通过以下方式:(1)进行国有股的回购。股票回购有两种主要形式:公开市场回购和现金要约回购。国有股的回购有利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维护及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同时也为非流通股问题的逐步解决提供了思路。(2)将国有股转为优先股。将部分国家股转换为具有债和股双重性质的优先股,使国有股股东只有优先的获益权而没有投票管理权。也可把国家股转换为累积优先股,以保证国有股最大的收益权。因为国有股不能流通,它不具备普通股的性质,把它转化成优先股,有利于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的治理结构。(4)卖给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并在一定时期内不能转让;或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卖给大股东。(5)盈利公司的股份向现有股东和新股东公开销售。另外,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国家可以采取股票奖励、股票期权、业绩股份等持股型报酬形式,逐步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持股比例,改变目前上市公司管理层零持股、持股比例极低的局面,以加强对他们的激励与约束。

(二)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无论是债务重组、资本运营还是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性补充资本金,要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必须通过企业的具体经营来实现,离开了企业的有效的经营管理,所有的措施都会变得没有意义。在目前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欠缺规范化、制度化,外部缺少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监督机制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实践证明:企业之间差距形成的原因除企业所处的环境有所区别外,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和公司治理结构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联系我国企业改革的实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调整的关键,但也不能搞“”,“一股到底”,而应区别对待,把竞争性的国营小企业推向市场,对工艺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则实行所有者多元化、分散化。

1、明确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最基本的成份还是建立公司制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不可能像国外那样完全依靠资本市场来进行,因为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无论是国家作为所有者还是私人作为所有者,都不能获得关于企业经营的充分的信息,因此我国现在已经实行的公司化改造的企业,其股权实际上并没有到位。

企业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尽快建立健全“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进行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形式的公司改制。目前,由于企业缺乏规范的公司制企业的风险和压力,也就使自身丧失了提高效益的动力,加之现在政府财力不足,无法对企业注资,使得企业的资本结构不断恶化,国有企业只有真正建立起以股东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为组织结构的管理约束体系,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权力中心、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进行运转,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资,使股权多元化,增强企业的动力,提高企业的效益,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

2、外部市场治理结构存在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实行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的分离与制衡,通过法人持股和法人相互持股,调整所有制结构,强化经营者的权利。但是,我国现有市场经济体系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往往会使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的取向不尽一致。所以,我国在大力发展法人持股的同时,还应该让银行参与企业债务的重组,甚至可以把企业对银行的债务变成银行对企业的控股,通过对企业资金流动帐户的密切关注,及早发现财务问题,通知相关企业采取对策或召开股东大会,董事会更换经理人员,也可以向相关企业派驻人员等,以此来显示主银行对公司的控制权利以达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同时,中央也可以取消银行对企业贷款规模的控制,银行自己的责任增大了,就会对贷款或投资的发放讲求效益,就会主动对贷前项目进行更为仔细的评估与审查,贷后进行严格的监控,对贷款担保和抵押等一系列日常性经营实行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金融政策的整体经济效益,有效地实现了企业与银行的互补互益,这样一来,就可以降低企业不良债务的出现,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三)加强资本运营

1、资本结构应立足于企业所处的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低、经营风险大、产业集中度低的行业不可以过多举债。因为对处于高度竞争行业的企业而言,在确定资本结构尤其是债务结构时,必须考虑自身现金流的稳定性。为了进取性策略而盲目扩大债务,可能引发竞争对手为了挤垮对方而采取短期恶性竞争,这就可能导致该企业由于短期现金流不能满足清偿债务,从而引起无效的企业破产清算。

2、资本结构的优化应结合企业自身的获利能力,要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提高企业获利能力为目的。

3、企业资本规模的扩张需能带动资本结构的优化。现代企业增长模式的转变迫使企业更加关注资本运行的质量,优化资本结构也应该要降低财务风险。

4、资本运作要注意企业风险的适应性。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盈利目标、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行资本结构优化和组合,不仅要考虑增加企业的价值,也要关注企业风险的适度性。通过不同的组合,使资本结构保持一定的弹性,从而以较低的风险获得较大的资本增值和盈利。

5、资本运作要保持合理的举债能力。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充分认识并保持企业的举债能力,从而保证企业资本的安全、完整和增值。此外,举债能力直接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和竞争能力,因此无论是从企业外部环境需求,还是企业内部资本管理上,企业都要保持合理的举债能力。

6、资本结构的优化要因时而异。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应有不同的资本经营策略,应根据所处的成长周期,采取相应的策略。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也应该适时调整自己的资本结构,降低资金的加权平均成本,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

(四)矫正资本市场的功能缺陷,强化资本市场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

要改变我国资本市场简单的功能定位,全面发挥资本市场优化社会资金资源配置的功能,就必须在资本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原动力的资本市场,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各项规则对企业融资行为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一是要完善证券发行制度,实行真正的核准制,让企业依靠自身的信用和实际经营状况决定融资方式安排融资结构;二是建立严格的会计考核制度,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改善以利润为中心的效益会计核算体系,力图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三是优化政策,鼓励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发挥债券融资的激励机制、信号传递功能以及破产和控制机制,迫使企业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改善融资结构。

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价值,有利于企业合理安排所有权与控制权,有利于合理解决治理结构问题,有利于降低企业破产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资本结构越来越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要想真正的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失衡问题,必须结合转轨经济这个逻辑出发点和既定的历史现实,根据中国的具体环境做出具体的分析,根据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加以权衡和考虑,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的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要矫正资本市场的功能缺陷,强化资本市场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必须在资本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原动力的资本市场,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各项规则对企业融资行为的约束和引导作用;要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比例,改变目前股权结构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通过转让、回购或换置等手段,实现股权所有者多元化,进而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傅元略:《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理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2.郑长德:《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3.余甫功:《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分析与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4.晏艳阳:《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5.陈晓红:《重组与再生:中国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6.吕娜:《试析资本结构的评价及优化》,《理论界》2006年第12期。

7.张玉明:《企业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管理》,《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0期。

8.刘怀珍:《如何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当代经济》2007年第5期。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09-03

一、问题的缘起

自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多元化的文学文本解读已成为语文教育界最时髦最流行的术语,它直接改变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销声匿迹,讨论、对话、探究、建构风起云涌,语文课堂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然而,在文本解读注重多元化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脱离文本语言、放纵个性、过度阐释的问题,把多元解读错误地理解为抛弃文本的自由联想,结果导致文本解读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审判鲁达违背了人权;上《背影》,就控告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了交通法规;读《桃花源记》,就用儒家的入世观念批判陶渊明;读《三吏》《三别》,就以道家的出世观念批判杜甫。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被滥用、被歪曲,阅读教学走向了异化,语文课被异化成为思想品德课、自然科学课、地理课、物理课等,文本自身的语言形式被淡化,甚至被悬置。

二、文学文本解读应该多元化

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态,文学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已经被《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采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文本,用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来阐发文本,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文本,从而实现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

其实,就文学理论而言,文学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文本和阐释(解读)。一方面,文本的不确定性、空白是文学文本多元化解读的前提。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在于,非文学文本描述的对象具有一种外在的现实性和确定性,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解释性的语言;而文学文本则是一种想象和虚构,所描述的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具有确定的现实对象性,同时,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描写性或表现性的,它充满着意义的不确定性、未定点与空白。这种由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的、能召唤读者参与的文学文本的结构机制,就是接受美学创始人伊瑟尔所说的“召唤结构”,它是推动和激励读者参与文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并且为读者预留了种种有利的位置,邀请读者去确定、去填补,在想象性的再创造中把潜在的文本转换成为现实的作品。解构主义更是主张任何文本都是未完成的、不稳定的,都是能指无限变换的游戏。巴特认为,语词的意义是无限延宕的,文本没有什么稳定的结构,没有什么确指的内容,文本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不断编织的过程,文本不像一个核桃,拨开外壳就能发现核桃仁;文本更像一颗洋葱,层层剥离,没有一个中心。德里达认为,文本语词意义既有空间上的差异又有时间上的延迟,意义处于无限延异之中,我们所把握的只有意义的播撒过程,所能看到的只是意义延异留下的踪迹,因此,对于文本不能获得稳定与确指的意义。德勒兹认为,传统的文学文本好似农业文化,它有一个固定的区域中心,夏种秋收,有始有终;现代文学文本更似游牧文化,天苍苍、野茫茫,居无定所,四处飘游。

另一方面,阐释总是具有历史性。根据解释学,此在的时间性决定了人是一种历史的存在物,即是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都受到特定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及其方法的运用总是浸透着历史的印迹,带有某种理解的“前结构”或“期待视野”,这便决定了阐释总是历史性的和有限性的。从历时性角度比较,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由于文化知识、生活视野、审美经验等的不同,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可能存在着差异;从共时性考察,即使同一个地域、同一个环境中的不同个人,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可能各不相同。因此,任何文本阐释都是在历史之内进行的,阐释永远无法逃脱历史的局限性和特殊性。阐释永远是不同的理解,阐释的过程永远不可能最终完成。

总之,无论是文本的不确定性、空白,还是阐释的历史性、未完成性,都说明文学文本解读不可能追求纯客观的、终极的意义,不存在对文本规范性的、权威性的答案,解读实际上就是意义在历史中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对文学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应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见解,启发学生在解读的碰撞和磨合中生成多样化的理解。

三、语言,文学文本理论的立足点

尽管文学文本的解读应该个性化、多元化,但是文本并不是任人摆弄、随意生成的东西,文本语言存在的客观性顽强地抵抗着对它的胡思乱想。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是构成文学的本体,文学文本就是一个由各类词语按照一定组合规律编织而成的多层次的语言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本就是语言,语言就是文本。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由能指(声音或字形)和所指(概念或意义)构成,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任意的,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不像传统语言学所认为的那样是透明的、清晰的、一一对应的,其意义产生于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区别与差异。也就是说,语言是独立于人的主观认识的符号体系,它有自己的构成规则和规律,是一个自主自足的世界。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构成了人的存在,是存在的家园。另一位持存在主义思想的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而且本身就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展开方式。

西方20世纪文学文本理论正是抓住语言这一文学本体并适应现代语言论转向而形成的,这种文本理论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主张文学研究要有客观依据,这个依据就是陌生化的语言。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声音、节奏、音步、韵脚等文学构成要素,都应该具有陌生、反常、疏离的效果,文学的区别性特征“文学性”就在于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与变形。英美新批评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背景或作者生平,不是作者心灵或读者反映,而应该是作品本身;文学研究的方法就是“细读法”。所谓细读法,就是耐心揣摩、仔细推敲文本的语言、修辞、结构、语境等因素,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其具体做法是,严格分析格律、音步、语法、语调、语义、隐喻、意象、语境,品味探究含混、反讽、悖论、复义、张力,揭示文本的内部有机结构和内在意蕴。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把文学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客体,一个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根据一定的组合规则调节和转换,构成文学的内在结构;文学研究的目的不是解释一部作品或对其作出某种价值评判,而是从形形的语言和形式中找寻“深层结构”及其转换规律。在结构主义者看来,语言是文学的原点,语言化的分析成为文学研究的基本功。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质疑和反拨,针对结构主义将文学作品视作具有明确意义的封闭实体,认为文本并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结构,而是一个开放的、不可穷尽的意义解读过程,主宰文学的不是它的作者而是语言,语言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和差异扩延的无限性正是文学魅力之所在,它使文学的意义空前延伸,并始终处于自由播散和无限生成的过程中;文学研究的方法重又采用新批评的“细读”,将文本分割、分解为不同种类的词群,改写为不同的话语,揭示文本含义的多义性、不确定性,从而使文学成为批评可在其中自由游戏的空间。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语言是文学文本理论产生的立足点,离开语言,就没有文本理论,更没有文学文本解读。所谓“文本理论”,就是对文学现象的分析应该以文本为主,文本的语言存在是进行各种阐释的基础和前提。这样,文学研究就摆脱了作者对作品的控制和垄断,作者意图与创作背景就不再是文本分析的重点和文本意义之源泉。语言是文本的本体存在,文本是一个语言存在物,语言被赋予极高的地位,词语辨别、修辞分析、结构探究和意义重构在文本研究中被广泛运用,文学观念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由过去重视作者转向关注文本本身,文本分析成为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倡导以语言为立足点的多元文本解读方法

语言是文本存在的载体,更是文本安身立命的本体存在,对文本的阐释与解读也应该是对语言的阐释与解读。语文课程就是以语言作为手段、作为凭借、作为目标的课程,因而,语言不仅是语文的工具,而且是语言的内容,更是语文的目标。语言是文本与语文课程共同的核心。正因为这样,语文课多元化的文本解读就应该以语言作为立足点,作为根本,把对语言的感悟与体验、分析与拓展、锤炼与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就曾经特别强调:“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课要尽心尽力地与语言打交道,一定要紧扣文本,立足语言,体悟思想内容和情感;文本的内涵还没有掌握,就拓展,就延伸,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1] (PP.5-7 )因此,必须立足语言进行文本解读,引导学生亲近文本、细读文本、沉入文本,特别是对于那些陌生化的语言、别出心裁的结构、新颖别致的写作方法要仔细咀嚼、反复揣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本,才能对文本的语言形式有透彻的把握,对文本丰富的内涵有全面的了解,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才真正具有“语文味”。

同时,由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变形性,文本故意留下的未定点、空白,这就为具有各种不同“期待视野”的学生带来了广袤的想象空间,提供了多样化解释的自由。文学文本绝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意义,其真正的价值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读出的种种不同的意义,文本的真正生命在于永无止境的学生解读之中。因此,语文课文学文本解读就应该追求多元化,不要迷信专家和权威的意见,不要受到教学参考资料的束缚,不要盲从他人的理解,要通过仔细地研读文本,联系语境,参照互文,大胆地联想和想象,读出他人心中所无的东西。

篇7

只有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将“服务”作为立馆的根本,放在最重要位置,不断进行服务领域拓展,改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专业性,对接市场,城建档案工作才可以不断地做大做强。一是城建档案工作需要为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主动提供大量的依据、咨询和决策信息。二是主动介入围绕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的业务,将馆内的藏声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基础管理工作,积极提供各种形式服务工作。三是将现存馆藏的城建档案声像及信息等资料通过城各种陈列开放活动,积极宣传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成就,为社会提供广泛地利用服务。拓宽服务的范围,并改变服务方式。一是充分整合档案资源信息,建立城建档案的信息管理系统,增加档案利用效益及水平。二要深层次挖掘城建档案所蕴藏的各类信息,开展各类信息数据的汇总统计工作,对城乡建设工作提供各类基础信息,三要是建立网站,加强城建档案馆和社会沟通的能力,使大众能方便地获知城建档案工作的信息资源,把服务作为工作出发点进行开展,这才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之路。

加强基础性业务建设,提高城建档案馆的整体管理水平

要不断增强馆藏建设。档案是一个档案馆的根本,所以进一步增加馆藏依旧是今后很长一时间的工作重点,在重视各类工程竣工时的档案收集同时,也要进一步地加大收集规划编制和建设系统过程的档案资料,例如市政设施、土地房产、人防、管线、防洪等各种重点防护工程的资料和应对突发事件所急需的档案资料收集,而且要将这些保障性的措施和城建档案工作的法制建设职能及其体系的建立进行一并考虑,使其能够统一规划和解决。进行城建档案工作的人员要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运用各类宣传工作,使得有关单位积极将向我们进行档案报送。做好城建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培训工作,能充分应用城建相关专业的学科知识。对城建档案的工作者来说必须要求其既要懂城建档案的管理知识,也要有能力进行实地操作,而且了解工程建设知识,是一种复合型交叉类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及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尽快地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专业化的标准方法。所以,在城建档案的培训工作当中,对城建档案的业务人员需加大新知识理论应用、新技术设备和新方法的培养以及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知识运用建设培训。增强业务人员对现代化知识技术的掌握运用,不断提高整体队伍的知识水平及业务能力,增强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素质,树立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合作团结、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风貌。

推进城建建设信息化,加大收集管理地下管线和重要工程

篇8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政务逐渐兴起社会化的发展程度不断的提高,我国传统的公共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的公共管理要改进新的方式,向着新的发展趋势发展以更好地服务我国的公共管理的实践。我国公共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呢?

1. 公共管理理论的信息化研究

电子政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公共管理的运作方式以及社会的民主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运作效率,电子政务的开启也增进了公用组织以及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交流。面对信息化的发展,公共管理理论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并且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水平,这就是新时代背景下公用管理的发展方向。

2. 公共管理理论的社会化研究

篇9

一.食品包装色彩个性化设计的起因

(一)费心理的需求

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埃尔·杰罗斯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购买具体的物品,而是在寻找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然而受不同年龄阶段、消费层面、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以及外来文化熏陶等影响,每个消费者看到同一食品包装时会有不同的感觉,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大需求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对食品来说,首先起码的是满足人的最基本温饱需求,然后再是包装设计带来的审美、心理上的关怀,包装色彩必须有新颖的感觉,才能引起顾客的注意,这是人类内心深处潜在的喜新厌旧的“恶习”所造成的。但长久以来食品包装设计中,化学化工论文用暖色来诱发食欲的这种逻辑思维定势成了设计师最热衷使用的方式。事实上,以往这种设计上的从众心理导致了几乎所有品牌的食品都湮没在同一性中而丧失最可贵的独特性。

(二)市场品牌的竞争

时至今日,随着消费者审美鉴赏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在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耳濡目染之下,消费者对色彩的理解也比过去更加理性、个性,并渴望在大同小异的包装中寻求全新的色彩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不仅限于被动满足,而更在于主动创造,以此来满足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三)设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需求,决定多元化的设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食品包装色彩。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个性化设计在多元化设计时期成为焦点,并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不仅在包装结构上赋予了个性化设计,包装的色彩设计也不例外。包装色彩的个性化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是从色彩上体现对人性的尊重,关怀,创造和谐、舒适的色彩视觉,更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成功的包装离不开先声夺人的色彩美感,色彩不仅起促进销售、树立品牌形象的作用,还具有呼唤情感的力量。色彩作为包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会计理论论文具有类似语言的功能,在对人们形成直接、强烈的视觉中击的同时,又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个性化食品包装色彩设计表现特征

个性化思维是指“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事情反过来想一想,站在习惯性思考问题的对面。克服常规色彩逻辑思维刻板、单一、从众的局限性,以达到创造机会的目的,以寻找事物中的新视点”。在食品包装色彩设计过程中,正确地运用个性设计思维,来冲击人们常规的视觉经验,从而创造性地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它的提出以不违背逻辑为目的,不抛弃色彩逻辑思维的既定秩序,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运用大脑潜意识活动,在常规中求特异,从定势中寻觅突破,大胆而前瞻性的运用色彩,拓展食品包装色彩空间,充实包装色彩内涵,丰富包装色彩语言,使商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

色彩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色彩的复杂程度,但多数人都认为色彩具有的情感暗示作用,是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靠人的联想产生。因而,在食品包装的色彩设计中,设计师往往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展开设计: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冷饮食品的包装用冷色调,给消费者凉爽、降温、解渴的心理感觉;在寒冷的冬季,营养品、保健品等包装设计应采用暖色调,给消费者温暖和热烈的感觉。消费者的这种情感变化向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他们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克服常规的色彩思维模式,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多角度、多视点地丰富包装色彩的设计语言,从而充实包装色彩的情感内涵,拓展包装色彩的情感领域。如“娃哈哈”纯净水的包装设计就大胆地使用了暖色系列的红色,设计师从反常规的思路出发,让人联想到红彤彤的炎热夏日,进而联想到清凉可口的纯净水。总之,包装色彩情感的个性要求设计师摆脱传统色彩观念的束缚,运用设计新视点创造出色彩设计的新感觉、新样式,使包装商品在竞争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促使企业的包装设计迈向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二)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的统一

食品包装色彩设计,首先应考虑它能否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近年来,许多食品包装色彩设计倾向于运用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相融合的配色方案。中国传统的色彩强调传神、写意的韵味,崇尚平淡自然、朴素幽深的意境,而具有现代感的色彩搭配则简洁、基础教育论文明快、时尚、优雅。两者的融通必然会使人产生亲切、自然、和谐、安详、人性化的心理体验,加深消费者对食品包装色彩的理解与回味。市场上流行的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饮料包装“王老吉”,采用传统的中国红和黄色为色彩视觉主旋律,向消费者发起强大的视觉传达攻势,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已获得商业成效。人们欣赏着这样经典的包装设计,感受着源自色彩魅力的高品质生活,自然会与“商品”和“设计师”产生情感的互动交流。

篇10

关键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紧迫;外资银行;制约因素

一、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紧迫性

随着全球资本市场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崛起,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等传统业务面临巨大挑战,经营风险加大,生存空间日益缩小,这样的外在环境迫使商业银行必须进行多元化的发展,拓展新的收入来源。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优秀的国外同行加入到争夺蛋糕的行列,它们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以及强大的研发和营销能力,让过度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和利差收入的中国银行业面临严重的挑战,争夺利差收入以外的中间业务是中国银行业必然的出路。

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和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虽然刚刚起步,但可以看到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总体上还不太成熟,体现在:

品种单一,结构欠合理。从商业银行开展的一系列中间业务品种上来看,在传统的中间业务基础上创新的产品居多而新兴的中间业务品种居少。如目前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和中间业务量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结算业务以及与之关联度较高的业务上,而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新兴业务,如理财、咨询相对较少。

收入水平贡献度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以内,有的甚至不足10%。而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往往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我们的中间业务还有相当多的潜力可挖。

科技手段运用有限。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都有比较发达的电子网络系统,但在对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运用上极其有限。科技优势主要局限在汇兑、支付和结算等传统业务上。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的战略性对策

(一)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发展中间业务认识的高度,关键是要实现“十个转变”,即在营业理念上从专业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在经营目标上从间接创收向直接和间接创收并重转变;在经营意识上从“副业”向“主业”转变;经营模式上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在经营品种上从传统产品向新兴产品转变;在经营手段上从科技含量低、单一化向高技术、多元化转变;在服务策略上从低效向高效转变;在经营态度上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在经营机制上从僵化向灵活方式转变;在经营作风上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通过上述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最终在战略和行动上推动中间业务的健康、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