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9: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体育课程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现状分析
(一)全国艺术类高校分布情况
艺术类高校指培养具备各专业知识,能从事各专业门类教育和实践的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我国现在有本科艺术类院校40余所,并且在各类师范类院校、综合类大学中多设置音乐、美术、传媒等学院(系、科)。截止到2013年全国拥有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95所,其中本科42所,专科53所。本科中公立院校30所,民办本科院校7所,民办本科独立院校5所,河北省现有艺术类高校19所。
(二)河北省艺术类高校招生学生人数现状分析———以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美术学院为例
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美术学院作为河北省民办独立自主招生艺术类本科院校,近年来受到社会的青睐。招生日益火爆,近三年来这两所大学招生人数基本维持在1800~4500人之间。在圆很多青少年梦想的同时也引来了连锁反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有时男女比例1∶5,有的专业甚至只有1~2名男生或没有男生,这也就给大学体育课程造成很大困惑。
(三)公共体育课开设现状
教育部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三自主”模式。各高校在遵循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同时,创新发展了自己的特色项目,努力满足当今学生健康需求,公共体育课选项课逐步增加,全国各地高校都已开始实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己院校体育课程的有特色的创新改革。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美术学院也执行此规定,开设了不同的公共体育选修项目课程。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这两所学校一年级开设了公共基础课(身体素质练习),二年级都开设了不同种类的体育选修课(专选),三年级没有开设体育选修项目。河北美术学院把散打和初级剑术分别作为一门选修课项目来上,这两所学校开设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部分休闲体育项目。二年级开设各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常规型教学课为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河北传媒学院为伤、残、病、弱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河北美术学院没有。但根据教育部2014年《高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文件的要求》,这两所学校开设的体育选修项目都没有达标(不少于15项),学期内容安排不够合理(三年级没有体育选修课)。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在二年级选课时“被选课”和盲目跟随别人选课。同时对伤、残、病、弱学生也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
(四)公共体育课师生比例
教育部要求体育教师与学生数量比例为1∶150,从表4来看,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师生比都远远超出教育部要求,体育教师数量缺口极大,尤其是河北美术学院。这就加重体育教师工作量,会导致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质量不高,消极怠工,身体疲惫。
(五)公共体育课班容量及男、女生比例
河北传媒学院公共体育课班级2013年的男女比例为:1∶6,2014年为1∶5。河北美术学院公共体育课班级2013—2014年男女比例均为2∶3,这两所学校的女生在学校中占主体地位。校园中的女学生是具有现代思想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知识型群体。一方面,她们体育锻炼的主观思想参与倾向是积极的;另一方面她们也存在着“挑剔”和“求助”的消极意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体育习惯,随年龄的增长其惰性明显上升,存在娇、懒、软、怕的不良习惯。在这种情形下,部分女学生走出校门后,便彻底与“体育”分道扬镳了。漂亮的面容、美丽的身材是当今所有女学生追求和向往的。有些女学生为了拥有美丽的身材往往去吃大量的减肥药,去过度地节食,这样大大地损害了身体的健康。女学生的身体的可塑性较大,她们的体型、肌肉和内脏机能都有显著的变化,她们除柔韧素质外,其他素质如力量、耐力、灵敏、速度等方面都比较差。女生被选课现象严重。
三、教学设施和场地利用
(一)教学工作实行微机管理
随着体育教学工作信息量越来越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体育教学管理方式已明显落后,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在繁杂的管理工作中导致低效率和高出错率,也不能更好地体现面向学生、为学生服务。在体育教学管理的实践中使用教务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网上评教系统,学生可以网上查询体育成绩,网上选课。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已经基本实现了体育课程网络信息化管理。
(二)教学场地利用(以河北传媒学院运动场地为例)
学府路校区拥有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8道),面积为18960m2(含足球场);室外篮球场7块,面积为3480m2;室外排球场2块,面积为2160m2(含周边空场地);羽毛球场地2块,面积为480m2。整个室外场地面积为25080m2。警安路校区拥有300米标准田径场1个(6道),面积为6453.8m2(含足球场和2个室外篮球场);室外篮球场1块,面积为420m2;室外排球场1块,面积为162m2;综合室内运动场地1个,面积为2738m2;室内综合健身房1个,为974m2;室内练功房1个,面积为368m2。整个室外场地面积为7035.8m2;室内场地面积为4080m2。栾城校区拥有室外篮球场5块,面积为2864.47m2;室外排球场12块,面积为4571m2;室外网球场10块,面积为6937.33m2;室外毛球场6块,面积为491.4m2。整个室外场地面积为14664.2m2。三个校区的运动场地合计室外面积为46780m2,室内面积为4080m2。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学生人数在10000~20000规模的普通高等院校,运动场地人均室外4.7m2,室内人均0.3m2,我校运动场地室外面积应为62571.1m2,室内面积应为3993.9m2。我校现今运动场地室外缺失15791.1m2,室内缺失0m2。健身房现空置,有攀岩场地和多功能健身器材。运动场馆基本保证了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学的使用。推进群体活动的开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有部分室内场馆资源浪费。
课程设置,实际上就是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科目和主题,根据一套预定准则有机结合在一起,意在恰当地涵盖整个学习领域.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合理的课程编排.本研究所系的课程主要指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各教学科目及系统.山东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普通和特殊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残疾人康复治疗等相关知识与方法,能够在特殊教育机构、民政、康复机构、社区等部门组织并指导残疾人进行体育锻炼和功能恢复,胜任残疾人体育教学和训练,以及残疾人体育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型人才.
1.2体育课程在实现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作用
要研究特殊体育师资培养中课程设置的具体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体育课程在培养特殊体育师资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残疾人体育工作者,不仅要对残疾人的病理和心理有精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全面掌握体育基础理论、技术技能及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从事特殊学校体育教学,需要掌握学校体育课开展方式、适应性体育的教学方法、及IEP中体育内容的选择制定等.进行残疾人体育训练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训练原则,训练方法和手段,制定有效的训练计划;进行残疾人课外体育康复锻炼指导,同样要熟悉各项适合开展的体育项目及体育康复手段.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要求掌握培养学生尊重、自信、公平、关怀的品质及社会适应的能力,也需要通过体育课程的实施来实现,这也是凸显特色师资的本质所在.
2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各体育院校普遍采用学科课程(即体育课程)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课程来设置培养课程.课程设置围绕目标进行,培养目标是社会需要在专业上的具体表现,针对本专业开设的体育课程为29项,必修课20项,选修课9项,选修课全部为限选课程;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1470学时,学分79分,分别占总数的57%和51%;专项选修理论与实践课开设三项,选择一项学习;实习课程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十二周.
2.1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更新过慢
体育课程的内容反映到学生方面应该是学生通过学习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社会、学生和学科三方面因素.分析得知:体育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培养要求中提出培养残疾人体育竞赛组织、管理、裁判规则的能力和残疾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项目,在体育课程内容中没有涉及到;从重视特殊体育师资综合素质的培养角度看,缺乏培养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不利于人文教育观和职业道德的养成,这恰恰是特殊体育师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以竞技性内容为主线,课程内容少有更新,仅是由于场地或师资的限制对个别项目进行过调整,而非考虑培养对象和就业的需要.
2.2课程结构方面的情况分析
2.2.1专业基础课开设相对偏少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首要条件,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更广的职业选择有较大帮助.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偏少,未考虑学生基础水平,本专业的生源为体育考生,文化课水平相比普通考生要低,以2006级为例,文化课分数线为408分,低于430分的学生占53%.专业课过于追求全而广,缺乏针对性,有拼凑学分之嫌,造成课时和教学资源浪费.
2.2.2选修课程所占比重小,缺少任选课程必修课程为必须掌握的基础性或重要性的课程知识技能,体现在体育课程上就是基本的体育理论和普及范围广的项目技术.这样的课程因其基础作用往往被过分重视,导致设置比例较大,本专业体育课程中必修课与限选课的数量比例为20:9;选修课程中没有设置任选课程,有限的选修课程限制了特殊体育师资能力的掌握,进而影响培养对象的就业“口径”.
2.2.3课程开设顺序有待调整课程开设顺序对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存在很大影响.体育课程的开设基本上能做到与其他主干核心(非体育)课程的融合,但也存在开设顺序不合理的现象:部分课程未能很好的考虑与其他主干(非体育)课程的相互影响;同一项群的项目没有做到系统的开设,造成学习困难.
2.2.4实践性课程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实践目的是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运用教育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巩固,同时促进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及课程设置的调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课程设置的很多环节在课程中没有明确指出,如教学观摩和见习,不仅在课时量上不能得到保证,在具体实施中也因缺乏明确的目的性而导致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实践课程课时偏短,导致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能力变得困难.
2.2.5专项选修理论与实践课程选择范围狭窄为体现“一专”的指导思想,从运动技能培养及整体课程设计角度考虑,开设专项选修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时间为四个学期,目的是培养特殊体育师资掌握某一项体育运动技能来开展的教学和训练.但本课程的开设受师资和选择人数等因素影响,最终可供培养对象选择的体育项目太少,选择课程与就业需求相关不大,造成设置的专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目的难以实现.
2.3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有待完善
特色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培养的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发现:创建专业特色的目标不够明确,缺少体现特色的体育课程,只是体育理论技能课程与残疾人的心理、病理课程的相加,导致培养对象在体育教学进行指导时不能体现专业的教学指导能力,这与培养要求有一定差距.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不尽人意,没有涉及适应性体育教学,体育教育中的融合教育,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专业课程.
3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课程整合
在特殊体育师资短缺的情况下,保证培养师资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同时结合新兴交叉专业人才培养中体育课程的设置方式,在学校师资、课程资源允许的前提下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求培养水平本质上的提高.
3.1细化培养目标,明确能力需要
社会对特殊体育师资的能力提出了多方面要求,在设置课程时要多元考虑,也决定课程设置的调整方向.高等体育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作为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主要形式,其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影响着我国特殊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分析,明晰培养不同方向的特殊体育师资所要具备的体育能力,对体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促进特殊学校体育教学、残疾人竞技体育训练和残疾人课外体育活动指导三者的共同发展,是体院开设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的最根本目的.根据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有所倾向,把握“重点培养,全面提高”的原则,根据分化目标构建体育课程体系,达到“少而精,专而准”的效果,从而更好的实现宽口径就业.我们还应该考虑特殊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逐步将培养目标以就业方向为目标导向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转变.
3.2调整课程内容,充分挖掘资源
对开设的体育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同时体现人文关怀理念,课程中增加人文内容课程,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人文教育观.增加与特殊体育关系密切的课程内容,如气功、有氧健身操、舞蹈.金梅指出舞蹈教学在对听力失聪学生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而且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锻炼坚毅的性格.考虑删减一些技术要求高、动作复杂、在短期内难以掌握的体育内容,如跨栏跑,散打.考虑补充新的课程内容,减小知识滞后性的影响.
3.3优化课程结构,重视融合学科
3.3.1加大选修比例的同时创建限选模块,增设任选课程,调整开设顺序.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就业灵活性的提高,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把握基础必修课程前提下适度加大选修课程的比重,保持课程适应性的同时提高针对性;根据细化的培养目标创建“残疾人体育教学”、“残疾人体育康复指导”和“残疾人训练竞赛组织”三个方向的限选课程模块,要求任选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缺少学分通过自选课程补充.
3.3.2“多能一专”课程的合理调整.体育课程的设置要考虑生源的实际水平,注重基础类课程建设.“多能”的培养要依据学生的基础水平来做出起点定位,基础课程的开设还要做到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专业性:考虑残疾人运动项目,田径、盲人门球、举重、射击项目重点开设;实用性:选择适合特殊群体开展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打好“多能”的基础.专项选修课程因其重要性要创造好的选择条件,做到:一方面积极做好与其他院系教师的沟通,增加课程开设项目,为满足学生不同的课程需求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采取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同时授课的方式,避免出现因选择人数太少而无法开设的情况.
3.3.3加大实践性环节课程比例,重视知识的运用.特殊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基地的建立非常重要,体现在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方面上更是如此.加大实习课程的比例,利用学校与实习基地假期的时间差延长实习时间,同时注重实践课程内容质量的提高.在实习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进行实习前的初步了解,把握专业发展动态,防止毕业实习时适应时间过长.
3.4彰显专业特色,创新特色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前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课程的建设,还必须要突出“体育”特色.特色课程的建设是培养特色特殊体育师资的前提,坚持大特教视野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突出师资培养特色.明确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在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体育”会使我们在开展教学、指导和康复中体现出独特效果,体现更专业的教学能力.为更好的提高这一核心竞争力,在同类院校中依然体现学校专业特色,创新特色课程:①利用特色教师开发新课程;②借助听力残疾教师在田径项目上较高的运动水平,开设聋人田径教学课程,实现体育教学与手语训练的结合;③依托全运会场馆,开设特色竞技运动项目.在已开设本专业的体育院校中尚没有开设,体现人无我有特色,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试脚石.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理论课;公共体育课;课程建设
1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课程要求的转变
1.1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新一轮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实践课的改革成了人们重视的焦点,使得体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体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是“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关系,只有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进行锻炼。高等教育就是高深知识的教与学的活动,在这里学生不仅是接受与储存知识,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理应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避免锻炼的盲目性,使理论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学思想被5个领域的教学目标所代替。高校体育理论课作为体育课程的两大(理论课与实践课)组成部分之一,对5个领域的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指导科学锻炼和实现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目标意义重大。
大学体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最后阶段的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教育是发展性的而不应是终结性的,这就是说,大学的体育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得到体育锻炼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必须重视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
1.2高校体育理论课程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进入2l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体育课程目标都呈现出扩展的趋势,体育理论不再仅仅囿于运动知识的传授,而是拓展到了健康甚至体育文化层面。我国的健康教育迟于发达国家,但是我们已经敏感地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大学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这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也反映了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的全面转变。
虽然我国将大学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但是事实上,极少有高校专门地开设健康教育课,即使有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也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的,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规定对高校健康教育做出具体要求,但是就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和体育理论课程的性质来看,完全可以将这两部分加以整合。已经有学者提出:作为学科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或者重构一门包括体育、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内容的综合性《体育与健康》学科,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难题。
2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现状与反思
2.1教学难度的加大与理论课相对被忽视的状态
从课程规定性来看,与199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相比,2O02年的新《纲要》所规定的理论课教学时数减少了2%,然而新《纲要》的理论课程理念和目标却在不断延伸,使得理论课程建设的难度加大,任务更加繁重。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方法的传授,以至于课程的训练意味甚浓,教育意义下降。在高军等对我国21个省68所高校(13所重点大学,55所普通院校)进行的理论课教学调查中显示,达不到规定学时数的学校有59所,占调查学校的86.8%,其中有9所(占调查学校的13.2%)学校小于等于4学时,仅占总学时数的5.6%。在斯华琴等针对江苏省32所高校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达不到规定学时数的学校有26所,占调查学校的81.3%,其中,有6所学校(占调查学校的18.9%)小于等于4学时,仅占总学时的5.6%。”这些数据都与教育部2OO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理论课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2.2课程权力的下放使体育教师教学难以适应
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这一规定,使高校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体育教师的主动性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但是,几十年来在统一的规范要求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从传统的教学范式中走出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3课程体系的拓展使部分教师难以胜任体育理论课教学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更是课程体系的拓展。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体育理论的教学能力,还要能胜任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这一要求对原有体育师范教育规格下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挑战。
3构建新的体育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是理论课教学内容难以选择,这也是进行体育理论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在《纲要》规定的理论课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合理的理论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3.1确定课程内容的框架体系
课程内容决定于课程目标,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集中反映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它是国家对2l世纪人才体育教育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知识的载体。一直以来,体育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难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似乎运动项目知识、健康知识、健身知识等都可以纳入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范畴。
日本的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生理学、运动医学、环境学营养学、卫生学、以及疾病和预防等。美国可以说是体育课程灵活性最大的国家,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内容体系,以至于美国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包括了体适能健康、行为改变、健康营养、身体成分评估、心肺耐力测评、应急评估和处理等十几个方面的内容。事实上,要求所有的体育理论课教学都包含这些内容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特色教学尤为重要虽然不能要求学生掌握整个框架内的所有内容,但是有选择地确定一个系统的内容体系还是十分必要的。
3.2处理好体育理论课的健康教育内容
在高等教育中,健康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在强化了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难题,健康教育的范畴更加宽泛,容易使体育理论课内容的选取泛化,甚至使课程内容臃肿,教学目标难以明确,同时枯燥的内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
“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而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很多的,体育无法解决健康的全部问题。”体育理论课内容的选取要围绕体育这一关键词进行,否则,内容的泛化会使体育理论课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健康教育和体育理论教学的关系。
3.3处理好课程内容安排与新教学形式的关系
安排好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自主选择的运动项目相关性与兼容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安排大都是以运动项目为主线。三自主教学形势下。各高校都在探索新的体育课程模式,选项课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使传统的理论课程的内容排列不能很好的配合实践课教学。课程结构的排列方式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显得至关重要。美国高校的体育理论课程是按健身功能排列的,例如发展力量素质、发展耐力素质等。我们可以借鉴这种课程内容的组合排列方式,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则可以穿插到实践课教学中进行。
4完善体育理论课程的保障体系
4.1体育理论课程的师资保障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众多,但学历结构参差不齐,更有许多公体课老师术科水平很强,理论水平却不高。特别是在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形势下的公体理论课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要拓展体育教师补充渠道,吸收高学历体育人才,严格把守体育教师引进规格。对于在职教师的培养是提高现有师资水平的最直接最经济的方法,也是保障教师知识更新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理论课教学培养的培训还不多见,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教师的在职培训,并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规格。
4.2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教材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高校选用的体育教材可分为统编教材、省编教材、自编教材几大类,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理论课教学质量。在这些教材中,内容雷同、重复现象严重,有的虽然是新版教材,却和几十年前的老教材内容体系相同。
在三自主教学形势下,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使得项目教学的范畴扩大,再加上新兴运动项目不断地被接纳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一本教材难以对各运动项目做详尽的介绍。力求包含更多运动项目的教材反而显得浅尝辄止,达不到教学效果。现行的教材当中,理论知识的介绍普遍占比重较少,运动项目知识占了大部分比例。在教材编排上,要突破原有教材模式的限制,使教材的改革与课程改革同步,这样才能增强教材的实效性。比如将基本理论和项目理论分别编写成册,使基本理论教程普适所有学生,运动项目理论按项目的类属聚合分类编写成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项课对应选择。
4.3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的检查,是保障课程质量的手段之一。课程的检查机制是课程得以实施的保障,尤其是对于涉及所有大学生利益的体育公共课。但实际情况是体育理论课程的检查机制不能很好地配合《纲要》的要求,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很多高校理论课的教学并未纳入评价指标当中。
5引入现代化教育手段,改革体育理论课程教学
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体育师资有限的条件下迅速有效提升教学实力和教学质量的可行方法。信息化的全面渗透带来了现代教育全方位的变革,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领域,如何利用信息化的便捷来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体育的新课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普遍不高。学分制的实行以及三自主教学形势下的不同教学模式探索,使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教学与课程管理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因循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是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的任务量的。网上选课系统、体育教学软件的开发利用,为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科学基础,是高校体育教学突破现实困境、拓展教学空间的契机。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6.1.1理论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目前体育理论课与体育实践课严重不对称的现象迫切需要得到改变。
6.1.2体育理论课的课程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相应的评价和检查机制。
6.2建议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校体育课涵盖了体育和健康两个学习领域,出现了《体育与健康》这一门新课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的关照下,人们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显然,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授与运动技能的获得是体育教学的两个基本任务。但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运动技能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知识这一维度的课程目标。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也要关注体育知识教学,揭示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的整体修养。从课程文化的视角,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任何一种课程的产生和存在都有特定的文化土壤和背景。大学体育课程在近十年课程改革的历程中,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课程设置、组织形式、课程内容等的研究与改革实践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由于现代教育理念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全方面渗透,体育课程非理智地追求完美与反驳“传统”,“课程改革”成为了全盘的“改革课程”,基本的体育课程文化价值取向越来越走向消退,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导致了课程文化的一些“疲惫”与“异化”问题,偏离了体育课程的文化内涵。因此,对课程文化问题进行探讨,展开不同甚至对立观点的争辩,是十分必要的。
1.体育课程文化教育是多元文化社会中教育发展的可供选择的一种路途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建设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这种课程要求尊重和反映每个学生的民族,性别,体育文化传统,以及与其相伴而生的体育文化体验。所以高校体育课程发展就相应的要求坚持多元文化视野、多样性原则和个性化指向,进行课程的统整,将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多元文化课程的建设,以适应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
课程是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的产物,它从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选择出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精粹,展示的是文化的精华,更表现在课程特别是教材有着区别于其它文化材料的特征。而现代课程改革在“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理解偏差下,课程从“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转为“学生选择的内容”。体育教学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我们认为,学生多学或少学些竞技运动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一定要规范并不是十分重要,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
2.学生是课程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尽相同,不同个体的遗传素质各不一样,不同地区间在物质条件自然环境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同个体的体育价值观和目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学生是课程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体育课程内容必须保证丰富性,这不仅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使不同个体的专长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的需要。课程应该能够满足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能关注并体现学生的完整人生、完整的心理世界。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施教的对象来自于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因而要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文化个体,尊重不同文化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经历和文化习俗,理解并反映出不同文化族群的生活景观和思维方式,开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以人为本”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值得我们吸取,但我国的高校体育不能以学生为本位,也不能以社会为本位,更不能以学科为本位,而应使三者有机结合,既考虑学生个体的健康需要,又考虑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还要兼顾体育学科的自身特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理念。
3.学校文化建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
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无疑可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张扬。在课程改革日益成为教育推动力的今天,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有厚实的文化底蕴、有鲜明的办学个性,主要不是看其外显与物化的建筑、校园环境、教学设施,而是看学校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学校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以及这种课程开发所产生的积极的教育效应。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进而形成各校独特的课程文化特色,是学校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决定学校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课程文化发展实质上是一次次课程改革累积的结果,而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一次对文化价值的重新审定,也是对课程文化发展自身进步问题的认识。让课程知识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保持一定的文化张力,以激活受教育者的文化想象力和文化创造力,是课程文化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则。而把中国体育的传统经典以完整的文化表象、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地纳人现代课程,则是课程文化的必要选择。我国的大学体育必须在教学的任务上突出其学科体育教育的特殊性,提出清晰的重点目标。大学体育课程是关于人体运动的知识与学问,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大学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应有其本质的文化内涵。大学应该教给学生人类文明的精华,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独特性在于它不仅仅是竞技运动的力量,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意识、伦理道德、心理情感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征服力。
参考文献:
体育社团是体育课堂教学在校园环境中的延伸,学生有参与此项运动的热情以及积极的态度。体育社团具有一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能够有目的性地进行活动,并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二)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课外活动脱节,课外活动组织形式与运动内容比较随意
体育课外活动是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或者与一部分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或以体育社团形式进行的自主的、独立的体育锻炼活动。它不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也不是体育课程教学规定的内容。体育教师认为课外活动属于“第二课堂”,不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对体育课外活动加强管理和指导,学生对课外活动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以及活动方式都比较随意。这样,体育课外活动无法与体育教学内容相互呼应,无法实现体育课堂教学到体育课外活动的延伸,更无法使学生通过自觉地参加体育运动而逐渐形成终身运动习惯。
二、构建高职院校多元化的“体育大课程”体系,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领域
(一)体育课堂教学的创新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点
首先,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运动项目,这样,才不会导致学用脱节。其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分层式教学法。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分组,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在备课时,要注意使各教学环节协调连贯,有效控制运动负荷,将教学和锻炼有机融合。最后,体育考核不能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考核标准,也不能单纯以技能掌握为考核标准。体育成绩评价应结合学生课堂表现、体能测试成绩以及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课外活动、体育社团的表现,这样的考核方式才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健身习惯的养成。
(二)打造体育社团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体育社团是高职院校中受学生喜欢,参加人数众多的学生社团之一。体育社团是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项目专项活动的重要平台,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的特点。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大多热爱体育运动,希望能进一步提高自身专项运动的技术技能水平并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自愿参与体育社团的教学训练活动。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部分学生对运动的热情,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与训练活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搭建大型学生课外活动平台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落脚点
无论是体育课堂教学,还是体育社团,其目的都是通过教师的专业教学和指导,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积极参与体育课外活动,从而形成“健康第一、全民健身”的校园运动氛围。所有课外活动的开展,均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交由各体育社团自行组织。应鼓励社团骨干举办各种相关体育运动项目的培训班或讲座,进行体育普及教育,在校园中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运动。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对以上几所高职院校的的问卷调查(表1),分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是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人将学校领导不重视、师资专项技能缺乏和教师缺乏资源开发意识列为改革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而也有近八成学生认为经费、教材和配套的保障机制也是改革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教师和学生自身的问题方面,也有六成的师生选择;最后过半的师生均认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在社会、媒体推广,项目支持以及其他方面缺乏与其他学科相竞争的优势力。
2.2、分析与对策
(1)高职院校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学校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根本成功,学校的重视是其根本前提,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改革也不外如此。如果学校和相关部门并未对课程改革过程体育教师所付出的努力和工作成果没有引起重视,这势必会大大影响体育教师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性,甚至会削弱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到该门课程的良性发展,使得学校愈加不重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改革进程。在场地、器材以及一些教学软件建设方面,需要学校进行重视投入经费,并且相关部门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改革提供一些政策倾斜,我们都知道,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属于奥运项目,相关级别比赛又少,这些都成为了学校和相关部门推诿、忽视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借口,所以,各部门及学校首先要做到的是放下偏见,一视同仁,民族传统体育相关项目的开展肩负着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身健体的重任,所以进行相应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扶持是十分有必要的。(2)教师要改变观念,深挖课程资源。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教学观念是民族传统体育能否做大做强的重要前提。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国各项教育的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还要进行的是教学资源的开发,如何对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项目进行深挖,寻找其中有价值的因素,是目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观念,加强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以便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3)配备合格的师资队伍,强化激励机制。目前来说,虽然很多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配备了专任教师,但总的来说,这些教师的素质有些参差不齐,如何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通过教师进修来实现,同时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来引进优秀的教育人才,教师之间多进行交流,才能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有一个显著地提升。学校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改革过程中取得出色工作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加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和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使得激励机制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前进动力。(4)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一直占据主体,所以教师的主导使得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从而无法引起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也就不能承担起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所以课程改革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所带来的乐趣,真正认识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所在。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函授教学方式是成人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的必然需求,是传统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形式[1]。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至今,高校成人教育模式主要形式仍然是以函授模式为主。
对于高校成人教育函授本科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是检验其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检验指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为:“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显然,“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是本科教育的目标,而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是这种“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培养过程,毕业论文是研究能力的书面反映,毕业论文答辩是对研究能力的考核[2]。迄今为止,在大多数高校成人教育函授本科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毕业论文答辩依然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年来,如果我们有机会对高校成人教育函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认真阅读,并且有机会参加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就不难发现,如今成人教育函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不容乐观,所存在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 存在的问题
高校成人教育函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出现的最大的问题是: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较差,包括论文本身的质量和论文答辩水平都比较较低,与相应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相距甚远。函授毕业论文论文中常见的问题有如:论文选题太大但内容范而空,没有明确的主题和观点,仅局限于泛泛而谈;所研究的主题与所学专业严重脱节,无法看出作者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的水平;论述问题时系统性条理性较差,让人读后不知所云;所探讨的问题几乎无任何学术性和实用价值可言;所提出观点和所做结论只凭感觉信口开河,找不出任何强有力的依据。同时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时,不少的学生对毕业论文中相对重要问题的阐述把握不住,对答辩委员们提出的即便是很一般问题解释不清,甚至由于从未对此认真思考而根本无法回答,等等,种种现象实在是令人担忧。
二、 主要原因分析
导致高校成人教育函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出现问题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如:1.社会影响。社会对成人教育文凭的认可度不高,导致学生在思想上根本没有把函授学习视为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途径,而只是将其作为提高自身地位的一种权宜之计,因此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不够重视,得过且过,其中也包括了毕业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2.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是函授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需要同时应付工作、学习、家庭等多方面的问题,函授办学过程中 “学员到课率低,日常管理难;考试纪律不好抓,考试秩序难;专业分散,组织学习难[3]”的三难现象一直都存在。学生留给自己的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加上对所学专业发展现状认识不到位、对毕业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研究论文写作方法也不了解,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受到严重影响。3.学习环境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函授毕业论文质量不高,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成效直接有关,其中也包括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对各个学习环节的管理模式安排以及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和选择等等。显然,教学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对函授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应该是导致毕业论文出现较大问题的主要原因。虽说影响高校成人教育在职学习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来说,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的是学校方面、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三、关于提高成人教育在职学习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和建议
1. 高度重视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积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强化教育,提高学生、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毕业论文环节重要性认识的教育,提高师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2. 制定严格可行的管理规程,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规范管理;
3. 科学安排毕业论文的教学时段,改变以往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才启动毕业论文工作的做法,提一个学年进行毕业论文安排,便于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能拥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选题和思考;
4. 完善毕业论文的监控模式,加强毕业论文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督促学生和指导教师及时解决所发现问题;
5. 加强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培训,提高学生从事科研的水平;
6. 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承担课题中的子课题研究工作,并将此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
7.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展开研究,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并将此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
8. 完善毕业论文的评阅和教师指导工作的考核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毕业论文工作的奖惩制度;
9. 制定合理地毕业论文的实施方式,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特征,采用撰写论文的方式和结合专业进行设计撰写设计方案的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安排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有着任何课堂教学或教学实习不可代替的功劳[4]。因此,值得高校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投入精力和时间去。思考去研究,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探索出一条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函授教学毕业论文质量有效的途径。
[1]鄢烈洲,曹艳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函授规范管理与持续发展研究 [J]. 继续教育,2011,(1):15-19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50-02
作者:朱凯,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北京,102206/李百炼,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北京,102249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2003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至今已有六个年头。作为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纲要》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评价等七个方面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成为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本《纲要》的制定紧密结合现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非常适合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的需要,全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确应全面、认真地贯彻、执行本《纲要》,根据本《纲要》的精神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本《纲要》的精神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学时不足
《纲要》第五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然而,在全国高等学校中,能达到此标准的学校寥寥无几。据了解,大部分院校每学期体育课教学时数在30~34学时之间,即四个学期共计120~136学时,更有甚者,有的院校体育课设置不超过60学时,体育课课时被以各种理由削减或被其他学科挤占。究其原因,与领导重视不够有直接的关系。
虽然现在各院校的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知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侧重点仍有偏颇之处。许多院校把体育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运动队的水平上面,从而忽略了正常的体育教学,因为运动员、运动队出成绩可以迅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正常的体育教学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曾经说过:“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真正使体育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提高领导干部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纲要》规定的学时要求,为全面贯彻和落实纲要精神提供基础保障。
二、“三自主”实施困难
《纲要》第九条规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虽然大部分高等学校都能尽力实施“三自主”教学,达到《纲要》的要求,满足学生日益上升的体育需求,但受学校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以及管理系统、学生自身时间、与其他课程的协调等因素的制约,“三自主”的实际落实有很大困难。
在“三自主”方面,第一个自主“自主选择课程内容”是最容易实现的。大部分学校都为学生设置了多种体育课程供学生选择。第二个自主“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存在专项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且这种情况多存在于50岁以上的教师中,让他们根据《纲要》的新要求实现转型,从教学大纲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教学内容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进而实现“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三个自主“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是执行中最困难的。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中,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只是一种口头承诺,因为体育课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这个阶段也是其他基础学科课程安排最紧密的时期,若想全面落实“三自主”原则,必然涉及各学校教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其难度可想而知。只有将学生四年的课程进行综合合理安排才有可能解决“三自主”原则落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根据目前各学校体育教师、课程安排的具体情况,如果将第二个自主和第三个自主调整为“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学校适当调配为辅”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课程内容衔接困难
《纲要》第十一条规定:“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的衔接。”然而,现实中大学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只是一种空谈。要想实现大学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真正衔接,首先要解决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大学生进行关于中学时代体育课程的调查中发现,除了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外,其他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整地上过体育课,特别是在高三的一年中,基本没有体育课,更有甚者,极个别的学生连足球、篮球、排球都分不清楚。其次,在解决中学阶段体育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学校对文化课成绩好而体能弱的学生应不偏袒、不放纵,不要为了学校的高考及格率而损害了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中学时代是学生们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一时期打不好基础,养成不爱锻炼的习惯,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关于教育改革问题。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而现实情况是:知识多、身体差,课业负担多、身体锻炼少。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极个别的学生连400米慢跑都无法完成,女生完不成800米、男生完不成1000米跑的比比皆是,大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指标明显下降,更有甚者,在体育课上发生大学生猝死事件。因此,做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机衔接的研究,尽早构建一种科学的、可行的体育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四、教师面临的挑战
《纲要》第十三条至第二十条围绕体育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做出了详细规定。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制定教育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难度大、任务重,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确实,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要实现这八条规定还任重道远。
教师是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执行者,是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全面落实《纲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教师必须全面深刻理解《纲要》的内涵、优化教学内容、尝试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这些无疑对习惯于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实施教学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教师数量的增长远不及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随之成倍增长,大部分教师达到每周10~20节课。繁重紧张的教学任务压得教师穷于应付,疲惫不堪,很难有时间进修、培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水平,更不要说静下心来考虑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经常性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从而造成教师的业务素质停滞不前,教研能力下降。同时,有一部分教师不愿接受教改思想,知识相对落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仍然是以竞技为主,与信息时代新的教育观有较大的差距,不能适应《纲要》的要求。总之,在体育课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方面,成绩不显著,不能全面落实《纲要》的规定。各高等学校、各级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的管理,重视体育教师的在职进修和培训,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建设,以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满足《纲要》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纲要》自颁布实施已有六个年头了,大部分高等学校能够积极实施《纲要》的各项具体内容,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全面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如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体育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不能满足《纲要》的要求等等。只有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监管机制,真正将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才能使本《纲要》得到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2002
[2] 苏玲,张楠. 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办学层次多样、学科门类齐全和体系化,成人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确立了成人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依托市场经济而发展,同时,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是,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结构不灵活、运行效率低、市场意识缺乏等,这就需要我们对其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促使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
1.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成人高等教育工作存在误区。
当前,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在认识和行动上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层面,对普及“大众教育”“继续教育”不屑一顾,对满足社会需求的新趋势、新热点反应迟钝,在深化成教教学改革上步履迟缓,缺乏与其他成人继续教育方式间的有效沟通,没有形成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互为依托、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面对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及其他各种教育方式的不断挤压,不是想方设法、突出重围,而是悲观失望、坐以待毙,认为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已经走到尽头,没有发展前途。在许多普通本科院校中,成人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学校“创收”的重要途径,只讲产出不讲投入,影响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后劲。
1.2只注重办学规模,轻视教育质量。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和放宽入学年龄等政策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生源急剧萎缩,招生规模不断缩减,这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很多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在这个挑战面前,更多的是关注办学规模,在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市场,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宣传和招生,力求通过招生保住办学规模抑或扩大办学规模,把规模等同于效益,而无暇顾及办学质量的提高。正是因为不注重教学质量,造成一方面目前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的新型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规模庞大的成人高等教育仍在大量培养知识老化、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弱的“传统”人才。
1.3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缺乏。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目前大部分成人教育机构在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有效的配套管理机制,在招生、教学、收费、师资等方面尚存许多问题;二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尚不健全,在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教材选用、教学质量评估、教师工作考核等方面缺乏一套完整的考核、监督机制;三是课程考试流于形式,不够严格,考前“重点辅导”,上课率很低而考试通过率很高,考试成绩的可信度不高;四是普通高校纷纷在各地建函授站,有的函授站并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有的函授站只关心经济效益,疏于管理,教学质量不能保证。上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管理混乱、教学质量偏低等一系列问题,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
2.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为适应社会变化,满足“学习型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需要进行大胆开拓和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创新成人高等教育的理念。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应深化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认识到实施成人高等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引导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型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成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学历教育基础上的高层次教育,它既不脱离文化程度这一根基,又十分讲究教育培训的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它比学历教育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更加注重个性化培训。因此,要把成人高等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加以落实。应鼓励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院校广开思路,与社会各种职业培训机构、团体、行业、系统和社区等进行合作,采取多形式、多方式,形成新的办学体系。
2.2创新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享”的原则,合理调整成人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布局,通过合理分工,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办学效益。普通本科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与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普通专科学校的成人高等教育要协调发展,尽量避免办学层次、专业设置的重复与交叉。普通本科院校举办的学历教育应以本科为主,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和普通专科学校举办的学历教育应以专科为主。支持成人高等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之间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成人高等教育的应届专科优秀毕业生,通过一定的选拔途径,可以直接升入专科起点的本科班接受继续教育。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发展中专或高中起点的本科教育和专科起点的本科教育,试办第二本科专业学历学位教育。依托普通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渠道。
2.3瞄准市场,按社会需求办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人高等教育不应办成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瞄准市场办学,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比如,在专业设置上,应在市场调查和内部分析的基础上,增设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实习培训和实训场地的建设,多开设一些有价值的专题讲座,多增加技能操作的指导;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以往照搬普教传统的精耕细作的“满堂灌”授课方式,不能照本宣科,结合社会生产实践,结合学员关注的热点、难点启发引导学员积极探讨;在办学形式上,客观分析残酷的市场竞争形势,体谅学员的工学矛盾,尽可能在不影响他们工作的前提下安排好学习时间和学习形式。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好坏,是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成人教育师资聘任除了要求高学历外,还要兼顾成人教育特点。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研讨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强化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规程和各种规章制度,对教师提出规范化的素质要求和工作要求。此外,在教师培训方面,除了要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外,还必须加强成人教育学等成人教育基本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实行开放式教学,既有学生到校内来学习、接受普通高教的方式,又有可以让老师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深入企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在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学。学生可以随时登陆学校的教学网站,点播授课视频,提交作业,与教师互动答疑。
2.5引入市场评估机制。
教学工作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按照市场化的运作规律,严肃认真地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评估要根据所获得的市场信息,对成教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即对成人教育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设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确定指标进行量化积分,从而判断其市场价值,促进其提高,为做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以促使成人教育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
积极发展各类成人高等教育,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过渡的重要举措,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步骤,推动着我国学习型社会的进程,对于我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国力竞争力、促进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伟大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更新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成人高等教育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孙中伟.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2]李振波.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成人教育[J].教育探索,2006,(9).
[3]莫灼英,刘春江.试论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措施[J].科教前沿,2008,(24).
1、引言
女子防身术是一项集拳击、散打、自由搏击、泰拳、截拳道、擒拿等防身实用技击动作于一体,是女性在受到歹徒各种非法暴力侵害时,运用头、手、脚、膝、肘等或就地取材进行防卫和攻击,以制服歹徒,保护自己为目的一种专门搏击技法。免费论文参考网。女子防身术不仅能够培养女性果断、沉着、勇敢、机智的心理素质,而且还可以提高爆发力、敏捷的反应力、身体的协调性以及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让女大学生学习防身自卫的技巧,提高女性自我防身的能力,避免日常生活的突发事件。因此,女子防身术作为选修课进入河南省普通高校是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依据河南省普通高校女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分别从女生对体育课的满意程度;女生对开设女子防身术的欢迎程度;河南省普通高校硬件设施水平是否具备开设这门课程的条件等展开讨论,旨在为分析将女子防身术引入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笔者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河南省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专科学校中随机抽取15所有代表性的普通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免费论文参考网。
2.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河南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调查表采用发放形式,发放调查问卷750份,回收738份,回收率达 98.4 %。其中有效问卷为731份,占回收问卷的99.1%。
(2)数理统计法。根据社会学统计方法和统计原理,在计算机上运用EXCEL及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
(3)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析与综合。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普通高校女生对大学体育课现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