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创新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40: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环境创新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环境创新论文

篇1

1.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目前,国内许多单位档案馆(室)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网上服务,已成为为社会和单位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档案工作者要以网站为基础,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尤其是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建设,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法制化。如:输入目录管理数据库,在网上公开部分档案目录,方便查询检索;档案棺(室)与宣传部门密切配合,可以将本单位重大活动中形成的新闻录像档案数字化并及时归档,建立数字化视频档案数据库,以便于宣传和利用。

2.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该中心设在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是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

3.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例如:为了方便下级或管理部门、互联网上用户通过网站传送自己单位非保密的档案全文,档案馆(室)自行开发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归档系统”。该软件可以利用身边联入网站的计算机,足不出户就可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到档案服务器归档,而不需跑到档案馆(室),也不必交任何光盘或软盘。

4.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

档案部门可以在网页上通过汇编相应的专题、提供数据库查询、电子信箱等服务方式,让利用者与档案馆(室)利用电子邮件在网上进行快速通讯,进行信息交流,回答服务对象对档案材料真实性与保存价值的咨询,提供查询和资信服务。

5.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档案馆(室)查阅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公民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投资兴业等需要,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湖北省档案局要求2003年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室)全部建立现行文件服务中心,要求全省各部门、各单位率先向各级档案馆(室)送交现行文件资料,并要求各级档案馆(室)做好现行文件资料的接收工作,搞好现行文件资料的阅览服务。

二、拓展服务领域

1.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多主体。由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内的对象服务转化为社会全方位服务,已成为档案管理者的共识。这是因为档案部门既要面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针对性地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加复杂,越离不开信息服务。对档案信息的单一需求必然将被对档案、文件、图书、情报检索资料的综合需求所代替。

2.兴办服务实体,发展档案产业。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档案人员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员,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馆(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室)的改革创新方向就是走信息化道路,在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建立以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体。

对于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开发,档案工作者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和产业意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出击。如在汇编专题信息方面:开发科技信息,帮助企业引进开发先进技术产品;开发经济信息,为企业结构调整服务;开发市场信息,为企业提供营销机会;开发法律信息,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服务;开发房地产信息,为城市改造和建设服务等。

篇2

二、ERP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与应用

以ERP为核心的统一经营管理系统平台在企业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销协同、系统集成设计等方面都为企业提供了创新可能,整合了企业现有的管理和生产方面的信息系统,有效支撑了企业管理创新应用与发展。

1.财务管理

根据企业管理多库存地的特点,将成本核算单元由过去的企业层面进一步细化到仓库层面,提高了成本核算的精细度,对不同类型的销售业务进行独立的收入、成本、利润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为业务决策提供帮助;促使财务工作重点由传统的核算会计逐步转向管理会计,由成本计算转向成本分析、成本管理;统一了会计科目,规范会计核算,实现多维度的收入成本分析;通过系统集成的优势,财务平均的月结时间由过去的5~8天,缩短至2~3天,大大提高了财务月结的效率和数据质量。

2.销售管理

规范整合了客户数据,对客户渠道、性质进行了有效的统一管理,销售、财务共享同一套客户主数据;在客户统一管控的基础上,将销售业务与客户信息进行了有效汇总,按销售量、销售收入、客户排名以及批发、零售等多维度报表对客户进行分析,实现客户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客户信用额度的统一管理,信贷管理人员结合销售分销模块的业务流程,按照销售企业的信用额度管理规定,由总部统一维护客户的信用额度、风险类别及有关控制参数,利用系统实时预警功能进行客户信用检查,对信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有效防范了经营风险。并在所有权发生改变时,系统自动结转与出库物资数量相符的销售成本,自动更新物资库存和总账会计,生成物料凭证和会计凭证;开具销售开票后,系统自动产生收入会计凭证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物流协同管理

在同一系统平台下,标准规范的主数据编码,为企业业务信息的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计划、采购和库存的统一标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业务管理水平,同时也减少了冗余繁杂数据带来的浪费现象。通过系统集成的功能,实现了采购与销售的单据自动对应,通过系统监控业务的执行状态;业务数据(数量、库存地、客户等)多层次共享,避免重复操作,提高运行效率。

篇3

2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企业运作管理创新

2.1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

与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比,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销售管理工作已经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经营的信息网络沟通渠道纵横交错。这种信息的沟通结构与方式使得企业能够通过考虑多个客户的需要来实现企业的利润诉求,最终获得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以及客户效用最大化的基本营销策略。交互式的网络营销方式也让客户直接参与到整个营销活动中成为可能,客户在整个营销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得以体现,使得客户在整个经营与销售网络中的主动性得到强化,企业与客户能够进行实时的直接交流。基于如上特点,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该利用电子商务的该类特点,做好与客户的网络信息沟通,提高信息传递的整体质量。

2.2企业物流管理的创新

物流是企业得以经营和发展的基本渠道,在管理和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将电子商务作为基本的依托,采取集约化的方式尽量减少企业自身的库存,甚至实现零库存。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产品的运转周期,减少由此而带来的沉淀资金的增加,提高企业的资金运作效率。同时,要做好物流管理的技术化工作,现代物流技术对于物流管理工作而言十分重要,通过合理使用条形码技术、自动仓储管理技术、自动分拣系统、电子定货及货物信息沟通技术等为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篇4

图书馆管理员是联系读者与数据库资源的重要枢纽,他们应能够为读者提供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的整体信息,及时满足广大读者最新需求。但是目前为止,多数高校图书馆管理者不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往往只是个“看书人”。他们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网络知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部分学校建立了自动阅读器及刷卡借书等多项自动化服务,然而图书馆管理者的水平却没有显著提高,普遍缺乏复合型人才,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二)宣传力度不够

主要是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微信、QQ等相关软件可以有效宣传图书馆的数字环境,但是好多院校图书馆未建立专门的网站供读者查询浏览,或者建立了官网,但是信息不能及时更新,流于形式,网站管理者不够重视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的有效宣传,网站内容板块形式单一,提升不了师生的阅读兴趣。甚至部分同学由于网络知识储备不足而不了解数字环境中的图书馆情况。

(三)未真正落实“读者第一”的服务观念

对于有些图书馆管理人员,思维方式相对比较传统,认为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即可,对于数字环境中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免费资源知之甚少,不能有效为读者提供咨询信息。他们采用的管理方式俗称“大锅饭”,及分工不明确甚至有人“吃干饭”,只顾着自身的本职工作却没有主动服务的精神,缺乏事业上进心。

二、数字化环境中如何创新图书馆管理策略

(一)优化书籍结构,扩大特色资源

优化书籍结构可从三方面解决:一是不同种类的书籍资源放置在不同的阅览室,不同阅览室书籍数目要大致相当,不可过于单一;二是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不同高校图书馆加大联系,可凭借一张图书证进入多个院校图书馆,相互借阅提升阅读兴趣;三是网络数据库资源要分门别类,规范上传,杜绝不良信息,书籍检索采用统一方式。在扩大特色资源方面,要树立品牌意识和特色服务理念,重视院校特色专业的同时开发特色产品,提供特色服务。

(二)创新服务人才,加强综合人才培养

定期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网络技能培训。鼓励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如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更好的为阅读者提供及时讯息。上级也要重视在岗培训,可采用“请进来”与“派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图书馆人员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三)充分利用传播媒介,加大宣传力度

前文已述,微信、飞信、QQ等软件可以有效宣传图书馆的数字环境。除此之外,通过网络、推送技术、预留网页等途径也是满足用户个性化服务的有利途径。宣传除了通关互联网,也可分配专门人员发送宣传单,建立特色咨询台,随时为广大师生提供咨询服务。在提升知名度的同时,适时的采取营销手段可以延伸馆藏资源的利用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可在图书馆自身网站设立网站导航系统,提供国际联机、图文传真、数据通信等多项网络化服务,极大的满足了读者的不同需求。

(四)创新服务模式,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以人为本,真正落实“读者第一”的服务观念。在开展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外,还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自身院校图书馆的特色软件,主动为同学们介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另外,开设网络课堂也是体现人性化服务的一个重要表现,同学们在闲暇时间,登陆图书馆的网络课堂学习感兴趣的课程,更好的为师生提供了交流平台。

篇5

二、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

1.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改革、创新环境艺术创新设计教学的关键。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对于实际课题设计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产生了“概念设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环境艺术概念设计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概念设计主要围绕设计逻辑以及设计创意展开,特别强调设计方法和思维以及概念的创新。这种学习方法以及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具有较强的专题性,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近年来,社会发展需求日益多样化,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从宏观层面分析,应该以培养多样化设计人才、跨学科融合为基本原则;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应该结合学校当前实际资源以及社会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总的来说,环境艺术创新设计教学可以适当删减一些纯技巧性的课程,可以根据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以及社会时展实际,提出一些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如“关于地域文化空间的关注”“跨界设计”“从生活的体验到设计”等,通过这些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并且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知识应用能力以及设计创新能力。

2.针对学生个性进行因材施教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在环境艺术创新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专业教育程度、情商、智商、生活环境以及美学基础等各方面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尤其应重视学生在情感表达,对设计内容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感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很多教师在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教学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这样可以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如,在“快题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融合方案设计、设计色彩、环境艺术设计表现等诸多方面,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而且学生也会应用自己学习的手绘表现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设计能力。

3.实现跨学科合作的开放型教学模式

建立开放型合作教学模式可以充分释放并且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跨专业或者跨学科实验教学、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诸多环节为学生提供开放型、系统化、多角度的实践训练平台和机会,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工作室可以开展主题讲授、设计研究、公开讨论、展示成果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处于平等交流的状态,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自己判断,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篇6

1导言

从事经营活动时谁也不会不考察资本的投入,不过,绝大多数公司在核算时确实忽略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本构成,即地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人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和有价性,使得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以致资源短缺,对社会的未来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

以许庆瑞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于2002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totalinnovationmanagement,简称TIM)的创新管理新范式,以求在新时代条件下丰富发展创新管理理论,并为我国企业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有效的全面创新提供理论指导[2]。企业进行的创新都要以资源为前提,没有资源,创新变得没有任何用处。鉴于目前经济活动借以生存的资源短缺和许庆瑞教授提出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我们提出创新使用资源的方式,以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人类和社会实现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认识到赖以生存的资源越来越短缺的危险性,纷纷提出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循环已经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一股新经济的潮流。近年来,我国也认识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004年中央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提上议事日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将推动我国经济朝着生态化方向前进,也将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竞争力,选择循环经济符合历史和社会规律的必然。然而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只是一个开始,更为重要的是怎样结合我国国情发展循环经济。本文将结合我国国情和创新管理有关理论,提出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并利用集成创新这个有效机制来融合这三者。

2循环经济的本质与特征—与创新管理密切相关

2.1循环经济的本质与特征

所谓循环经济,毕业论文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3]。

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创新管理理论来指导,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组合”,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和创新管理结合起来,从技术、制度、组织三个方面对资源进行创新,并高度融合这三种创新,这样才能加快循环经济的进程,更快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2.2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中的创新管理

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运用了创新管理理论并取得较好效果。美国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经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使得既包括传统的造纸业、炼铁业、塑料、橡胶业,也包括新兴的家用电器、计算机设备业等行业实现绿色生产;在德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已成为其循环经济的核心,通过诱致性制度创新,德国对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实行双轨制回收系统,有效促进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3];2000年日本召开了一届“环保国会”,审议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把建设循环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作为21世纪日本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并以国家基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种方式就是强制性制度创新[4]。

3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做好创新管理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硕士论文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5]。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当前资源不堪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组合”,使我们的生产方式合理化。所以,我们说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创新,用

公式(1)来表示:

CE=F{TI,II,OI}(1)

其中,CE代表循环经济、TI代表技术创新、II代表制度创新、OI代表组织创新、F代表集成创新。这个公式表示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从技术、制度和组织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并集成这三个方面,发挥资源的更大作用。

3.1技术创新

2004年秋天召开的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10项措施。其中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并确定到2010年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6]。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通过生产技术与节约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6]。举例来说,如果循环利用资源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企业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就具有可能性,但企业是否有积极性循环利用资源,则取决于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经济效益好坏。因此,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前提。

技术是循环经济的载体,它处于核心地位,主要是指以清洁生产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为内容的环境无害化技术(EnvironmentSoundTechnology)[7]。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但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其主要类型有:消除污染物质的污染治理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废物资源化技术、进行无废少废生产的清洁生产技术。

技术创新主体是技术创新中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之一。正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支配着或决定着创新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医学论文才使得劳动得以激活并加入到主体变革课题的能动创新过程之中,从而变得更有价值[8]。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不能以政府设立的技术研究中心为唯一主体,企业更应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出发,发挥创造性,推动技术进步。

3.2制度创新

目前中国的生态省、生态市、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建设中,普遍存在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基本操作模式是以政府作为推进主体,靠这种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制度至关重要,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9]。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做出的战略选择。如果只有技术创新而没有进行制度创新,会造成没有一套好的制度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制度创新有两种方式,即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创新是制度创新的逻辑起点;强制性制度创新是诱致性制度创新的必然结果,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10]。所以,在政府为循环经济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应鼓励部分先进企业自主进行有关制度的创新。

循环经济制度体系创新的关键是改变自然生态系统无价值、无产权的经济制度基础,构建以利益机制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11]。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强制约束制度,职称论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等;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如向废弃物的生产者征收处理费,促使其减少资源消耗量和废弃物产生量;建设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制度,如建立循环经济制度环境,包括资源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和产业制度等。

3.3组织创新

面对快速变化的生存环境,许多企业改变了以前的机械的组织结构,趋向于建立有机的富有灵活性的组织结构,以求通过柔性的组织结构提高本组织的竞争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经济模式的转变,传统经济模式的组织结构也就不能适应了,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企业需要进行组织创新。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出发点不同,它是以节约资源为首要原则,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需求,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直属于总经理的资源利用监控部门。资源利用监控部门的主要工作有:寻求当前行业内的先进资源利用技术,并介绍到组织中来;对项目小组和职能部门进行资源利用率的测算,英语论文对资源利用率高的单位进行表彰并推广该单位的有效方法。另外,由于循环经济的特性,组织应该赋予资源利用监控部门较大的权力,这样才能使得该部门有效实施其决策。

4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实施集成创新

李宝山教授等人在《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中认为,集成从管理角度来说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入创造性的思维[12]。在创新理论中,高层次的集成是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由分化走向融合,更好的发挥技术、制度和组织结构等因素对主体发展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匹配,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更快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如图1所示,通过有效集成针对资源进行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建立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等中间目标[1],最后真正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的目标。

4.1对资源进行集成创新的中间目标

为了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这个最终目标,需要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建立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等中间目标,这是不可逾越的。这些中间目标的实现是以技术、制度和组织的共同发展为前提的。例如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虽然有了先进的绿色技术,但有的企业出于自己的特殊情况可能仍旧使用原先的“有害”技术,这就需要相应制度的约束;假设技术和制度都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然而组织结构又过于臃肿,在浪费人力资源的同时也使得技术和制度的推广过慢。

(1)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为了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便成为首要目标。通过对生产流程设计和生产工艺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可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1倍、5倍甚至10倍。当然,提高资源利用率并没有固定的限制,提高1倍也是进步。不过只要存在着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空间,就要通过各方面的改进来争取,这才充分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2)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从某种角度而言,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不外乎是恢复、保持和扩展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态环境,从而更大规模地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服务和生态资源。随着人类需求的扩张和生态环境破坏所导致的成本增加,以及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加强等,这种压力也日益凸现。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在资源再生技术方面加大投资,提高资源的使用次数,变“有限”为“无限”。

(3)使生产模式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追求的不仅是减少浪费,而且是杜绝浪费。按照皈依自然的设计,在封闭环式的生产系统中,每种产出要么以无害的营养物质的形式重归自然,如混合肥料,要么成为制造其他产出的投入。留学生论文最近山东省青岛市有一个转变观念变有害物质为其他产出的投入的例子。青岛市红星化工厂的铬渣难题竟然在与近在咫尺的青岛钢铁公司找到解决办法,铬渣恰好是钢铁公司炼铁所需要的添加剂,这样一来,红星化工厂解决了20万吨的铬渣难题,钢铁公司也找到了能减少运输费用的添加剂。

(4)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回望大部分企业的发展路程,其经营理念多是盈利第一。这种理念驱使着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道德发生矛盾的时候,为了取得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社会利益。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有其社会责任。当前社会面临着资源危机,企业应该以主人翁身份承担改善资源危机局面的责任。以社会责任第一为经营理念,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企业也适应社会要求,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开展其经营活动。

4.2对资源进行集成创新的最终目标

显而易见,工作总结上面四个目标并不是独立的,在实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的同时也在实现其他三个目标。我们坚持四个目标的共同实现,就是要从不同层面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真正做到有效利用有限资源。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来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循环经济,进行集成创新,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先导,以强制性制度和诱导性制度为保障,以灵活的“节约型”组织形式为附体,达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变有限为无限,达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的目标。在复杂环境下,要实现生存发展,就需要等一个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不断适应、融合的过程[13]。只有有效集成各种创新优势,才能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这个最终目标,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可能。

参考文献:

[1]AMORYB,LOVINSL,HUNTERLOVINS,etal.ARoadMapforNaturalCapitalism[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9May:145~158.

[2]许庆瑞,郑刚,喻子达.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J]1科研管理,2003(05):1–7.

[3]陶德言.循环经济浪潮席卷全球[J].全球瞭望,2004(05):51.

[4]曹洁.日本“循环经济”相关法规及其借鉴[J].日本问题研究,2004(03):9~12.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等译.商务出版社,1991:3.

[6]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探索[J].学习与探索,2005(02):160~168.

[7]张思锋,张颖1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25~29.

[8]李兆友.技术创新主体论[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1~4.

[9]张玉春.关于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5(02):172~175.

[10]诺思1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效绩[M]1上海:三联书店,1994:47~48.

篇7

自20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脑科学有关人的高级认知机制研究成果的呈现,随着基于知识经济与社会形态的出现,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人的学习本质的认识逐渐深入。有关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社会极其迫切的实际需求,而培养知识创新人才,创新教育是其最重要的途径。

我国中学教育的定位应该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创新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高层次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具有创新能力,并成为创新人才的教育活动。中学语文是学生素质教育最为基础的课程之一,担负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它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特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了贡献。因此,语文创新教育是创新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需要教育界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环境控制下的语文创新教学,它的开展与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息息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能否有效创设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是语文创新教学有无成长可能的必要条件。

那么,什么是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呢?所谓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是根据创造性发展原理,凭借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由师生双方和谐互动共同创设的围绕语文教学活动存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在这种民主、和谐、积极、互动的教学环境中,语文教学不再是僵化生硬的漠视,而是真正关注人的教学。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其充分展现个人体验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并积极控制学习过程,使之受到求真、崇善、尚美的全方位教育,从而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发展、创造性潜力得到有效开掘。既然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有利于语文课堂的优化,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语文,并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语文,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怎样创设这样的教学环境呢?

《国际教学与师范教育百科全书》将教学环境分为物理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和心理环境(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两类(Michael and Dunkin,1987)。物理环境指围绕教学活动存在的由物质条件构成的因素的总和;心理环境则是指由心理条件构成的因素的总和。在学校中,构成教学物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活动空间等;构成教学心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个体心理因素、舆论信息、人际关系以及教学的气氛,等等。[1] 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也应由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子环境耦合而成,两个环境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因此,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应兼顾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创设与保护安全、自由的学习心理环境

学习心理环境即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种种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亢奋还是消极低落,是主动探究还是被动接受,是轻松愉快还是沉重痛苦,是自由宽松还是压抑紧张……这些都将直接关系到语文创新教学的成败。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有学者提出,要把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作为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和保护学生安全自由的学习心理环境。

千百年来,“天地君亲师”因袭相传,“师道尊严”已成为教师心中一道难以割舍的情意。教室充满着紧张压抑,大多数学生害怕惩罚、嘲笑和失败。这种害怕使得顺从的学生以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但却未使他们对学校和语文学习感到兴奋和快乐。因此,作为教师,应从心灵深处彻底转变陈腐的思想,摈弃“师道尊严”,重塑职业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应自觉把学生摆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与学生积极沟通,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现自己、表达自己。同时,还要注意“悄悄”的渗透,倡导“情感化”教学,争取学生的合作和信任。

实践证明,学生在一种免于强制和恐吓的氛围中会学习得更加刻苦努力。因此,教师必须找到授权学生的方式,以释放其潜能而不是仅仅强制他们行事。[2]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时刻确保所有学生都意识到:课堂中将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只有轻松的对话、愉快的交流和朋友式的支持。在这样自然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才得以进行,学生的紧张感才会不断消除,从而逐渐形成“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学习心理状态。这样,教师就与学生实现了朋友式的交往,共同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浪潮,共同分享见仁见智的观点意见,教学达到了同频共振的状态,师生互动也不再是希望,而是无法避免的事实。通过这样的语文学习,学生才能获得愉悦,获得人生价值的感悟,获得精神的自由,获得人文精神,教师也才能获得满足、进步和幸福,创新的火花才有可能迸发。因此,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首先要求教师创设并保护安全、自由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让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中树立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要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孩子在他喜爱的事情中,首先体验到的是在学习中品尝到取得成绩的快乐。” [3] 获得成绩的喜悦能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使他们对自己的发展远景充满信心。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发展的可能性有足够的信心,才会产生行为动力和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并使发展的潜能得到刺激和释放。事实上,被罗森塔尔所肯定的学生,在能力上并无过人之处,但因为教师的“另眼相看”,而使他们相信自己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并使这种自信转化为鞭策自己的行为动力,从而在实际的发展水平上确实有了过人的表现。

在教学中,教师的一次表扬、一句激励性的评语,甚至一个眼神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看法。所以,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潜质的差异充分肯定学生的发展潜能,对其作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相信自己有发展潜能,并感受到教师对他能力的信任和成才的期待。

体验成功是树立和巩固自信心的有效途径之一。相对于理科而言,语文学习较难直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就需要教师恰当把握教学的难度,使其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努力。众所周知,学习之路在撒满鲜花的同时也是满目荆棘。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及时强化成功的体验,还要引导学生应对失败,并作出鼓励性的分析,肯定其中的积极因素,揭示失败的原因,让他们学会在品尝成功的同时善待失败。

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的经历是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个体的发展是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一步步前进的,因而学生的学习就是不断进行水平更新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向自我水平挑战的能力,就不会形成真正有助于发展的自信心,其发展也将停滞不前,甚至节节倒退。因而,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向自我挑战并为其提供机会,使每位学生都扬起自信的风帆,让创新教学的心理环境充满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活力。

三、提供创造范例,影响学习风气

以具体事例为契机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对典型范例的分析,更能强化教学的影响力。榜样是一种活的教材,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体验,也体现着教育者的教育要求,其影响是最生动的。它符合人的模仿心理特征,并能提供形象化的努力目标。树立语文学习和创造的榜样,可以以点带面,影响集体的学习风气,并激励集体的学习和创造。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反映了人类在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创造,特别是那些生动反映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赞颂创造了辉煌成就的前辈先人的记载,为学生萌发创造动机提供了创造范例,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够触动他们灵魂的深处,使学习榜样、主动创新的强烈愿望潜滋暗长。而语言艺术精品所提供的语言文学范例,文质皆美,能够极大地刺激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欲望,并使之产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动机。[4]

另外,学生语文创造性学习的范例,如思想、结构、写法有新颖之处的作文,包含着创造因素的语文作业,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并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从而缩短学生与创造的心理距离,促进语文创造性教与学的良好开展。

虽然教师对范例的选择和提供应以正面教材为主,强化积极的因素,但并不排斥对消极事例的分析。只要语文教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消极事例中的积极成分或者以之为反面教材,同样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与发展。

四、利用物理条件,营造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

教学中的物理因素包括场地、光线、温度、色彩、声音、空间距离等,既是一种条件因素,也是一种影响因素。不同物理因素的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力。[5]

利用物理因素为教学主题服务,衬托和渲染主题,这是优化物理环境的重要手段。语文是主题较明确的学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物理环境,创设贴近文学作品的特定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强化学生的心理感受。就色彩而言,在教学主题较明快的篇目,如《春》,可以用鲜艳的色彩衬托,表现悲哀的气氛;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死则可以用暗冷的色彩来加以渲染。现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营造理想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插上了幻化的翅膀,为语文创新教学开辟了辽阔的天地。

课堂教学物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构建良好的师生身体活动环境。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位置和身体活动是以教室为中心而设计的,这种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缺乏真正的人际交流和学生的主动性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从而引发对课堂教学的厌倦情绪。因此,创设创新型语文教学的物理环境,应改变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单一化的师生身体活动的环境,改变目前这种传统的、长期不变的、单一课堂座位排列方式,改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流方式和活动方式。具体可以尝试圆桌型、马蹄型、对话型、小组型、车箱型,等等。相对而言,自由放置座椅的形式比常规的矩形座位编排形式要活跃得多,而车箱式比较适宜于讨论式教学,自由式相对地适用于活动课教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改变师生的位置,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实际效果。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手段,但不同的媒体与信息相配合,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效果。总体而言,不同媒体传播信息的差别主要反映在两方面: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学生在感受形象或动态的信息时,与感受抽象或静止的信息相比,大脑皮层更容易兴奋,引起的表象也更为丰富,思维更活跃,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不管是语文知识还是文学作品都由文字记载,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教学中利用音乐、图片、电影等多种媒体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抽象性的内容形象化,极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感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不能简单地将物理环境理解为条件,它同时还是一种影响源。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这种影响源,为营造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创设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兼顾了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两方面的内容,真正做到从学生生命个体成长的需要出发,结合课堂教学的各要素,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了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让他们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验语文应用的成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卢家楣.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25.

篇8

舞台形象的主题在保留了生活原有情节的同时,也适当地做了一定的跨收受发的处理,用一些巧妙的道具连接着剧情的发展,能够给观众一个丰富的视觉盛宴。从舞台的美术构成来说,演出过程中布景形象的变化所呈现出来的意义,这种流动的美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不仅仅是一点点地呈现出来的,而是舞台设计家们对舞台设计的深刻思考。舞台剧场内环境的听觉设计在舞台剧场内环境设计这一方面,对于听觉效果的考量也是必不可少的。

篇9

湿热环境减体训练为学员形体教学创建了新模式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型超标现象明显,影响军队生源质量。因而创新模拟热环境下减体训练,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医学保障训练安全的基础上,采用以中小强度、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并以力量运动为辅的方法训练。结果经过10次课的教学训练,参训人员平均减体达4.3公斤。模拟热环境减体出汗率大,能帮助迅速燃烧脂肪虽然各种形式的运动都会增加脂肪的氧化,但是只有中小强度、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并以力量运动为辅助,使脂肪的供能增加,才能真正达到减肥的目的[3]。热环境减体训练中,学员在环境温度为38℃实验室中运用三种训练器材(无动力跑步机、弧形健腹板、摇摆踏步机)进行循环练习,运动量控制以中小强度、较高密度的运动为主,通过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来增加学员的能量消耗和出汗量,达到了较快的减体效果。模拟热环境减体训练安全监控手段明确,训练安全性高在训练的过程中对学员进行了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监控和体液的补充,有效地预防了热环境减体训练中的损伤事故;训练开始前、训练中和训练结束后,主要了解每个人的基础脉率、运动训练量和运动后恢复情况,通过脉率监测有效控制学员的运动强度;利用测量口温和肛温的方法,来把握训练量的控制;训练中由于大量汗液分泌还使机体电解质丢失过多,主要是钠、钾和多种常量、微量元素等。按照《热环境军事劳动人员的水盐补给量》[4]军用标准,配制了专门体液作为微量元素补充液,避免了其它体液的消耗。模拟热环境减体训练时间短,学员热情高当前流行的减体方法主要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来实现,但往往耗时太多且效果不佳。而我们的模拟热环境训练则在脂肪消耗等方面有着独到的效果,每次训练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使减体训练的时间大为减少,受到学员的青睐;并且能对训练全过程进行监测,训练方法新颖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热情,训练中加入了瑜伽和健美操的成分,让学员在减体的同时,得到运动技能和艺术修养的提升。

湿热环境柔韧教学为院校冬季体能训练摸索了新思路

篇10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要求将一般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因而,循环经济是一种以物质循环和提高生态效率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环境与资源约束问题的一种现实求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已逐步将循环经济作为指导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因而,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克服原有制度框架存在着的根本性的制度制约与障碍,为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就成为我国顺利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问题。

一、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

由于循环经济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现行体制下发展循环经济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能同时体现为企业收益的增加,这种投入和收益的不相匹配,决定了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不可能成为企业的自觉选择。因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制度障碍:

(一)政府强制性制度缺乏

强制性制度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而施行的制度体系,它在构成一个特定社会结构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政府强制性制度的主要表现为:

1.我国现行的有关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以末端治理模式为立法核心,不能适应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摒弃对废弃物进行被动的“末端处理”的思想及生产模式,而转换为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进行“管端预防”为主的模式,因此,要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现行的末端治理思想为指导的制度进行全面的修改和废除。

2.我国现行环境和资源法律制度没有具体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缺乏更加具体的专项法律法规。法律细则也比较笼统,缺乏系统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普遍偏轻,极少追究刑事责任,因而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强制性都受到极大的制约。如《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可再生能源法》等,都没有具体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实施缺乏强制力。

3.各级地方政府的强制性制度供给意愿和能力不均衡,阻碍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全面执行。虽然我国中央政府表现出强烈的循环经济制度供给意愿,但是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一些资源富集而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地方政府缺乏提供有效循环经济制度的意愿,往往采取过度消耗自然、环境资源的方法以求得经济发展、就业增加、收入提高,至于经济运行是否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则常被忽略。

(二)市场诱导性制度不健全

市场诱致性制度指通过市场制度不均衡供给,诱导交易主体在响应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变迁,其是构成一个特定社会结构的重要潜在运行制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诱导性制度缺乏主要表现为:

1.资源定价机制不健全。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健全的市场价格机制能够使资源价格真正成为利益范畴,使它的变动对企业利益的增减有直接影响,具有较强诱导力量而能左右企业活动。其完全可以通过控制资源的价格,进而改变企业的利益来促使企业主动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但是,目前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资源定价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发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2.市场产权制度不清晰。科学的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根本基础,可以促使产权拥有人和产权使用人愿意为循环经济投入改革成本。由于我国缺乏市场化的产权制度,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是作为一种半公共产品来使用,在产权上具有非排他性,因而存在着严重的搭便车行为,从而导致环境使用(污染)和资源开采的低成本性,不仅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也造成了资源的紧缺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3.技术创新制度发展落后。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废旧资源的回收和利用,更重要的是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提高。目前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发展落后,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还缺乏有效的制度保护,也限制了企业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积极性。

二、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体系构建

合理的制度创新是循环经济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制度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它通过调整制度来安排和协调经济利益主体关系,有效刺激与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为经济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根据上文分析,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我国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体系:

(一)构建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创新体系

法律制度是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它是规范各个行为主体,明确消费者、企业和各级政府在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责任,使其按照循环经济的规律进行生产活动的基本约束和依据,同时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统筹考虑,解决目前环境保护法律与资源性法律相互分割,环境执法和资源管理相互脱节的问题。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应包括3个层次:综合性的循环经济法律;专门性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在其它相关法律法规中充实能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定。

(二)加强循环经济的领导和监管组织制度创新体系

制定法律和政策是重要的,落实和监督执行更重要。首先,应考虑设立专门的、至上而下的循环经济领导和治理组织体系,赋予更大的执法权限,加大执法力度,使循环经济建设真正有组织保障,以克服由于涉及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保部门、国土资源等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导致的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政策冲突或政策盲区等问题;其实,应改变过去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方法,明确将循环经济纳入政府决策者政绩的考核体系,建立新的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最后,应建立全国性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层层签订循环经济建设目标责任制,督促其行使循环经济职能,抑制地方保护主义。

(三)建立技术创新制度、产权制度和资源定价制度的互动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