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40: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科技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近体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缩小教与学之间的差异,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缩小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差距,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近体原则”可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时间近体原则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重大事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话题,用课本知识去分析当今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背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TheGreenHillsofTangsa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时间近体原则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话题:WhydidthepeoplealongtheChangjiangRiversufferalotinthebigfloodin1998?然后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用英语进行讨论。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经过各小组发言,归纳出1998年中国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如:气候变化,河床抬高,河道变窄,雨水集中,山坡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森林遭砍伐等等。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出另一个话题:Whatcanwedotopreventsuchadisasterinthefuture?这一问题的提出再一次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已见。通过小组总结和归纳,师生们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课文,例如:动物保护问题----MiludeerreturntoChina;男女平等问题----Thesecretisout;关注地球问题----Savingtheearth;残疾人问题----Disability;世界粮食问题----Feedtheworld;垃圾处理问题----Dealingwithwaste及自然灾害问题----Earthquake,Fire,Hurricane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出课文以外的话题,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维,为课堂教学创设出一种紧张、活跃、和谐和民主的氛围。
二、空间近体原则
受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局限,教材在选材时不可能选用近期发生在学生所在地区的事例。由于空间距离远,在教学中直观性差,感受性弱,学生的兴奋点不易被激发,因此教师应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尽量结合当地典型事例,从课文中引出最受学生关注的话题。
例如,在教学Disneyland这一单元时,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抓住时机,向学生展示2lstCentury(1999.11.3)全版刊登的将于2005年完工的香港迪斯尼乐园彩色模型图,并作必要的介绍,就能达到进一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教师可以作如下介绍:
Aftereightmonthsofnegotiations,theHongkonggovernmentstruckadealonNov.2fortheconstructionofaUS$3.55billionDisneyland.TheparkwillbethethirdDisneythemeparkoutsidetheUSafterParisandTokyoandisaimedattouristsfromtheChinesemainland----whichisseenbymanyWesterncompaniesasahugemarketforthenewmillennium.It"stobebuiltoverafive-yearperiodonHongkong’sLandauIsland.
此时,教师如能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兴奋点强的有利时机,创设“辐射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能引起学生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
1.WhydoestheHongkonggovernmentdecidetobuildDisneythemepark?
2.CananotherDisneythemeparkbebuiltintheotherplacesofChina,suchasinBeijingorinShanghai?Whyorwhynot?
这一系列问题缩短了课文内容与现实问题的空间距离,自然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又如AngkorWat一课介绍了柬埔寨通过对吴哥窟的开发与保护,使其成为柬埔寨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学生学习了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引出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保护和开发这一话题。让学生针对当前就圆明园开发与利用存在着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展开讨论,即部分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房地产开发商欲将圆明园开发成一个集商业、贸易、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园林,变废为宝。同时,圆明园的开发还可成为北京市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另一种是以文史学家、考古学家为代表的意见,即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面镜子,要让它保持一片废墟的原汗原味,以便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中国近代史上的这段屈辱史。根据这一话题背景,教师可提出如下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1.IsitbettertokeepthedesertedYuanmingyuanParkasitisortodevelopit?Whyorwhynot?
2.WhatwillyoudoifyouarethemanagerofYuanmingyuanPark?
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即在保持现存圆明园风貌的基础上,将其主体部分开发成一个中国人了解近代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还可以划出园中一部分把它开辟成一个民俗村和拍摄古装戏的影视基地;还可以在园内建一个古玩市场,把国内外游客吸引到圆明园,做到以园养园。
三、心理近体原则
心理近体原则是教师从实际出发,了解某一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从课文中引出学生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AFarmingPioneer的教学时,学生不禁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此时,教师如能拿出《中华英才》画册,向学生展现一幅朴素农民的彩照,让学生猜一猜他是谁,他有何伟大成就?这一情景一定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经教师提示,学生能够猜出那位农民是被世人称为“当代农业之父”的袁隆平。然后教师再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Whydowecallhimthefatherofmodernagriculture?
2.Withouthisgreatinvention,manypeoplewouldgohungry,doyouthinkso?Andwhy?
3.Whatishedoingnow?
通过联系实际回答问题,学生不仅参与了言语实践活动,而且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活动近体原则
智力的发展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师应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去发展,在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和回味。因此,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把枯燥的语言课变成谈经验和谈体会等的交流会。
例如,教学TheSummerHolidays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谈谈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报社记者采访来自农村的学生,谈谈他们假日是怎样帮助父母进行夏收的;也可采访来自城市的学生,谈谈他们在父母上班时是怎样安排自己生活的,等等。这时的课堂是生活的舞台,教师是舞台上的组织者和导演。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本文作者:王辉何虹工作单位:人民银行河南省新野县支行
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由于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风险较高,因此商业银行对其贷款发放较为审慎。特别是对小微型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商业银行不仅要求企业提供土地、厂房作抵押,大部分还规定抵押物中要有一定比例的股东房产,民营企业还需法人夫妻双方承担连带责任,并要求企业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贷款门槛较高,多数小微型涉农科技企业很难达到。二是目前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抵押物仍以土地、厂房为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农产品抵押贷款等抵质押方式由于抵押物的流动性限制,其发放规模有限。如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在价值认定上存在一定困难,转让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差。林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及农产品抵押贷款由于抵押物的自然风险及贷款人违约风险较大,且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银行在发放此类贷款时,普遍要求严格担保并由贷款企业法人夫妻双方承担连带责任,抵押率较低,融资成本较高。从保险角度来看,农业科技相关保险险种缺乏。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险种非常有限,在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地区推广的农业保险品种主要针对地方重要及特色的农产品,险种匮乏。同时,农业保险在发展中,由于存在着交易成本过高、补偿范围认定较难、缺乏重大自然灾害补偿机制等问题,导致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从证券角度来看,农业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融资手段单调。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市门槛较高,同时主板及创业板市场均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盈利水平相对较低,通过上市融资的能力不足。截至2010年末,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包括传统农业、饲料企业、种子企业、养殖企业)的数量仅占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0.08%。同时,债券市场对于企业财务指标、规模及抵押物的要求也较高,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作用有限。从风险投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规模发展缓慢。据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风险投资资本投入到新农业及生物科技行业的金额分别占总投资金额的1.9%和0.67%,而且由于风险投资机构较为谨慎,对于种子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更是微乎其微。同时,由于场外资本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风险投资的退出,影响了风险投资的积极性,限制了风险投资作用的发挥。
金融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应多管齐下
在商业银行方面,应加大商业性金融支持力度。商业银行要创新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多元化满足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创新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探索以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为质押进行贷款融资,探索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开发运用“银行+保险”、“银行+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等多种融资工具相配合的融资模式,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增信融资。在证券方面,应加大资本市场支持力度。对于已经上市的农业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足够的资金进行科技创新,政府可以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激发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对于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来说,想通过技术改造或科技创新把企业做大做强,上市融资是一条便捷的途径。目前我国创业板市场已经推出,各地方政府、证券公司和其他相关机构要积极动员,给予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优惠条件和政策,推动农业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在保险方面,应强化风险保障支持。保险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主要是建立和完善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在经济补偿方面,保险不仅可以减少科技创新活动失败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还可以转移科技创新带来的潜在的民事赔偿责任。在资金融通方面,保险公司也可以是风险投资的重要参与者。保险资金可以投入到商业性的风险投资基金中,享受风险投资带来的高收益,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投资高科技企业的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在风险投资方面,应加强风险投资基金体系建设。根据农业科技企业所处的企业周期和风险投资基金目标之间的适应性和阶段性,可以建立政策性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与商业性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并举的风险投资基金体系。其中政策性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基金由财政和政策性银行出资建立,商业性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可以向社会公开募集,出资人可以包括各金融机构、企业、民间团体和个人。政策性风险投资基金主要对处于种子期和风险期的农业科技企业投资,而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主要针对处于成长期的风险企业。在外部环境改善方面,应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咨询体系。一是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担保保障资金的具体操作是地方财政拿出一定资金,建立科技信贷风险担保基金,为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大、经济效益显著的科技项目提供担保,对有一定风险的科技贷款损失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信用担保机构客观上必须要建立一个从风险防范到风险处理的风险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地分散和转移风险。二是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咨询体系。金融信息咨询系统主要是由金融信息咨询机构和金融信息网络共同组成。金融信息咨询机构可以作为连接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的中介机构,在科技资金的有效投放、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金融咨询机构的业务范围不仅包括投融资建议,还可以包括为融资双方撰写商业计划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投资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投融资文件,同时还可以财务顾问方式直接参与资金供给方或需求方的科技项目投融资谈判,提高科技投融资的成功概率,节省融资成本。
1.健康和安全问题。纳米技术对健康和安全的影响,是纳米伦理面对的首要问题。由于纳米粒子极其微小,可以说无孔不入,所以也很容易进入人体,有可能成为许多重大疾病如肺部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诱因,给人类健康和安全带来严重的损害。研究表明,吸入的纳米颗粒可能避开免疫系统的吞噬作用,蓄积在某些靶器官,也可跨越不同生物屏障,重新转运分布到身体的其他组织器官,产生系统的健康效应[10]。而且,环境中的纳米颗粒由于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而极易吸附大气中的有毒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等,被纳米颗粒吸附的有毒污染物可进一步对人和其他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还可能波及整个生物圈。纳米粒子对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涉及安全伦理和环境伦理的问题。安全不仅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安全更是伦理学必须考量的最基本的要素,因为安全既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的基本权利。离开了安全,人的其他权利和自由、尊严等也将无从谈起;而且,保障研究人员和工人在工作场所的生命和健康安全,也是国家和企业的基本责任。
2.平等与公正问题。首先,纳米技术的潜在利益和风险使得其风险与利益的分配,也面临着社会公平与公正的伦理问题。纳米技术可能为技术发明家、企业家带来丰厚的利益,但也可能为研究者、受试者、生产者甚至消费者带来直接的和间接的健康风险,为公众带来环境风险。面对个体利益与公众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应该优先考虑谁的利益?承担高风险的人是否应得到较高的回报?“如何分配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好处、风险和代价,就成为了我们时代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11]。其次,纳米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加剧原有的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现象。众所周知,“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导致了迅速扩大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的“数字鸿沟”问题,并且加剧了原有的经济不平等、机会不平等和社会不平等问题,成为当今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纳米技术的发展也可能产生类似数字鸿沟的“纳米鸿沟”问题。比如,纳米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得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研究表明,在不久的将来,用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组装成的纳米机器人,有可能通过血管进入人体以诊断疾病、携带DNA去更换或修复有缺陷的基因片段,也可以将携带纳米药物的芯片送入人体内,在外部加以导向,使药物集中到患处,更理想地提高药物疗效[12]。但是,这些技术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比较昂贵,大部分人可能只好望而却步,仅能被少数人使用。如何使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公正地享受到纳米技术的成果并避免可能受到的损害,是纳米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伦理问题。第三,纳米技术还有可能带来代内与代际、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平等与公正问题,尤其是可能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大。能够支付纳米技术研究与发展巨额费用的国家,可能优先发现和利用纳米技术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舞台上便优先掌握了“话语权”。当然,也不能排除发达国家将有污染的、甚至有毒的纳米研究项目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可能。诸如此类的问题会使国际间的不平等恶化。此外,还存在为了当代利益发展纳米技术而提前利用了过多的自然资源或给后代造成众多污染等代际不公正现象。
3.自主与尊严问题。人是有理性的存在物。理性之人的尊严来自于它的自主性,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决定。“大自然中的无理性者,它们不依靠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所以它们至多具有作为工具或手段的价值,因此我们称之为‘物’。反之,有理性者,被称为‘人’,这是因为人在本性上就是目的自身而存在,不能把他只当做‘物’看待。人是一个可尊敬的对象,这就表明我们不能随便对待他。”[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生物伦理与人权宣言》中强调,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需要遵循本宣言所阐述的伦理原则,要尊重人的尊严。这包括自尊、享受别人尊重和尊重他人三个方面。在纳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许多方面涉及人的自主与尊严问题。例如,纳米技术与认知科学相互渗透与融合,可以揭示人脑的工作机制,利用纳米药物可以增强人的认知能力或治疗某些脑神经与认知方面的缺陷。但是,如果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控制人的思维、干扰人的决定,则侵犯了人的自、漠视人的尊严。再者,如果将能够随时获取他人信息的纳米电子芯片等极微小的纳米器件,毫不被人察觉地嵌入他人衣服或皮肤里,则不仅窃取了他人的隐私,更贬损了他人的尊严。又如,纳米基因工程不仅能够治疗遗传病,而且能够改变生殖细胞基因以达到治疗或增强后代的目的。但是,不论父母的主观意愿是否善良,这种行为确实忽视了子女的自主与尊严。而诸如赛博格(Cyborg)、生命产品(Biofact)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模糊人与机器、生命体与人工产品之间的界限,使得我们关于人与自然的基本概念发生动摇,什么是人、什么是自然等问题将变得不再是不言而喻的了。
纳米伦理的特征与评估
纳米技术的中介性和不确定性特征不仅使纳米技术可能引起一系列的伦理问题,而且也使得这些伦理问题展现出共同的伦理特征:可能性、整合性和前瞻性。这使得即时性、跨学科性、预警性评估成为应对纳米伦理的关键。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相关要求和目标的不断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更加重视理论课的进行。由于高校体育课程这一学科主要是以实际体育运动演习来进行学习,所以理论课程相对来讲存在一定程度的机械性和枯燥化。而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为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丰富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的相关教学内容。但由于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观念和多媒体教学自身的部分原因,使得我国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相关教育教学部门重视多媒体在高校体育理论课中的使用,切实解决问题。
1高校体育理论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尽管多媒体教学的存在为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由于种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体育理论课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多媒体资源并没有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出作用,需要引起高校体育教师和相关教育教学部门的重视。
1.1高校体育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足
多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都是沿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和方式进行体育理论课的授课,即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以自己的方式讲解出来,高校学生在课堂上记录笔记并在课下进行复习,最后通过考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由此受传统讲授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对于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无法完全接受并适应,从而出现了高校体育教师不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的情况。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足,而在使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合理安排视频教学资源和其他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师也会产生依赖多媒体教学资源而不认真备课,使得高校体育理论课的课堂效果较差。
1.2高校体育教师重视课件形式而忽略了课程本质
在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为了吸引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注意力,往往把备课讲课的重点放在了课件的精美制作上。高校体育教师往往会在备课课件上加入多种多样不同类型能够吸引高校学生学习兴趣或与高校学生平时兴趣爱好及生活相关的元素,在关注这些外在形式的表现过程中,把课程知识的设计放到了备课的第二位,使得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不高同时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也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对于高校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1]。除此之外,当课堂上高校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放在了精美的课件和自己所感兴趣的课外元素上时,课件上的有效知识往往不会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的重点,降低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的课程水平。
1.3强制要求多媒体教学给高校体育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高校也更加注重课堂上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和方式的推进。部分高校为了推动本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和适应新型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强制规定所有教师都必须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资源来进行教学。这种强制性规定对于一些年纪较大教学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压力,这种规定迫使这部分优秀教师不得不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并去接触学习新的教学方式,会让高校体育理论教师的备课时间增长、备课速度变慢、备课质量也有可能有所下降。这种规定要求不仅不利于多媒体教学的推广,还有可能导致高校体育理论教师教学压力过大从而产生教学工作懈怠等问题出现。
2解决高校体育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策略
多媒体教学应该对高校体育理论课的进行起着积极作用,这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和相关教育教学部门重视高校体育理论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提出相应合理有效的解决对策。
2.1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培训
要使高校体育教师合理使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首先要让高校体育教师正确认识了解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高校可以安排高校体育教师统一进行多媒体教学理论概念和相关操作的学习,在学习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应该随时记录相关知识内容,并将自己所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在培训结束后进行问题解决。在高校体育教师接受多媒体教学培训的一定时间之后,高校或者相关体育教育教学部门还应该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学习和实践情况进行定期检测,如果在培训之后高校体育教师仍然存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不合理的情况,应及时反馈情况并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培训。
2.2高校体育教师应把握合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在使用多媒体资源进行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划分清楚教学的侧重点。在备课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的课件应该重视高校体育理论知识的安排,以高校体育理论知识为课件的重点内容进行课件设计,在安排好高校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讲授之后,再考虑将一些能够吸引高校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插入到课件中去。在课外元素与课内知识结合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还应该考虑到课外元素和课内知识的主体地位,切不可放大了课外元素的比重而弱化了高校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存在感[2]。高校体育教师在理论课的讲授过程中不一定要仅依靠课件多媒体资源来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知识讲解中增加一些趣味因素来达到教学目的。
2.3相关部门应合理安排多媒体教学
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效突破训练难点
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体育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其最为有效的就是能够突破教学中的一些难点,让学生的体育训练和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自信,简易方便。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可以使得体育课的教学跨越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观赏体育比赛的精彩瞬间,分析各项运动的得失原因,感受运动中的技术价值,体会体育运动带给我们的欢乐和愉悦。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还可以让体育课堂上的抽象的知识点演绎得更为感性直观。有的教学内容,仅仅凭借教师的语言直观和动作直观,很难让学生理解清楚,只有借助多媒体技术,才能实现形象的聚焦与解剖,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是由多个动作叠加串联而形成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有困难,难以准确把握,这时,如果我们运动多媒体技术,透过现象直达本质,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准确领会动作的要领。“三级跳”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动作多,速度快,要求高。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先播放一些学生熟悉的运动员比赛视频,组织学生一同观看。然后引领学生分别从“一跳”“二跳”“三跳”的动作中去提炼出练习的关键。有学生发现,第一跳要用有力的腿去完成,第一跳的质量还与助跑的质量有关,助跑要有节奏、有计划。也有学生指出,第一跳腾空时,另一条腿要在空中做摆动的交换动作,用起跳的退落地。有学生发现,第三跳腾空时,可以用挺身式,也可以用走步式,两臂要向后摆动,双腿要抬高,尽量向远方伸展。突破教学难点的观察活动,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尽量丰富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从中抽象出本质的内容,以便于尽快把握动作的要领。让学生善于观察,比较动作的不同之处,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开展针对性训练。
实践证明,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干扰课堂纪律,还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甚至诱发其他学生类似的行为,统称“病原体传染”现象。最终扰乱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分析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寻找优化方法是保证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与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本文中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违反课堂纪律、妨碍干扰正常课堂活动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心理、生理成长的转折期,相对其他阶段的学生更易出现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将其归纳为两类:(1)直接扰乱。主要有:相互打闹、在队伍里交头接耳、故作滑稽表情和怪异行为引起他人注意、故意不遵守纪律、对班干部和教师的指令盲目反抗等;(2)间接干扰。主要有:心不在焉、走神发呆,不跟教师做动作、不能按要求进行练习,莽撞行事、孤僻离群,害怕提问与展示并有意识地回避等。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形成原因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自身、教师及环境因素等。
(一)学生自身因素。
1.身心发展受限。小学中年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较弱,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尤其对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选择缺乏灵活性,容易被无关信息吸引,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2.需要得不到满足。在课堂学习中,大量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学生试图满足自身需要的结果。德雷克斯提出“不管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他们做出的问题行为是为了满足四个基本需要:想引起他人注意、想显示自己的力量、寻求报复和想要逃避失败”。
(二)教师因素。
1.教学方法不恰当。备课不足,缺乏教学组织能力与教学机智,或教学语言匮乏造成教学失误,引起的课堂问题行为。
2.管理要求不合理。在教学中要求过高、过严,对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使得教师与学生间问题激化。
3.缺乏自我反思精神。当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不能从自身寻找问题根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的教学方法是否存在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等等。
(三)环境因素。
在环境因素中,家庭、课堂、媒体等外界环境变化也会诱发体育课堂问题行为。
1.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儿童会受家庭成员言行举止、心态及社交的影响,把外部感受到的言传身教转化为个人道德品质。因此,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会导致儿童产生问题行为。
2.知识的获取有些是通过大众媒体,而媒体传播的信息并非都是积极、正向的,儿童可能会受到媒体播出的暴力、叛逆等感官刺激的节目影响,盲目模仿和尝试某些行为,并将这些行为带到体育课堂上。
3.在环境因素中,课堂环境、教学风格、课堂气氛、场地、器材布置、天气等因素都会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
三、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优化方法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优化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需要正确判断和分析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一)正确认识,理性对待。
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是有效优化的前提。教师要明晰问题行为的类型、原因,明白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便是优秀学生也可能会发生。教师对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宽容,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而不是批评与处罚。
(二)共同商讨,制定规则。
合理、明确的课堂规则是避免问题出现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商讨制定课堂行为规则,让学生明确标准共同遵守。但是,规则制定只是避免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因此,教师不能把规则绝对化、教条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执行。
(三)师生互动,从心开始。
教师要与课堂融合,参与到学生练习、游戏、比赛等活动中,加强师生互动,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可从队伍的排列着手改善,改变体育课传统队列方式,如增加“马蹄形”、“U字形”、“扇形”、“圆形”、“散点形”等队列形式,拉近师生、生生距离,加强合作与学习。
(四)改进方法,丰富教学。
改进教学形式是避免、减少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优化方法。教师需根据中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的特征,结合场地、器材等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在关注课堂主体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障碍跑教学中可以创设“军营”情境,利用学生爱竞争的心理特点,展开多个“军事训练”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到学练,在学练中获得专注。此外,教师还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感受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特别是对运动能力较弱,出现畏惧、逃避、躲避体育课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教师要与其主动沟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激发练习欲望,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出现。
(五)加强沟通,教育合力。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而教师提问语言是否准确对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文本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一教学流程中,有时一个过于深奥的问题抛出以后学生没有任何反应,只在我单方面给出预设答案后,学生的脸上才会有一些反应,就这样,学生的陪衬显示了我提问的“高明”。有时一个问题又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表面气氛热烈,其实学生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例如在教授《土地的誓言》时,有这样两个教学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看课题《土地的誓言》,结合预习情况想想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还是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生:是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师:谁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生:端木蕻良。
师:你们知道端木蕻良吗?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
生: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师(补充):他是东北作家。那么他对哪儿的土地发出了誓言呢?
生(齐答):对关东原野发出了誓言。
以上教学流程很顺畅,教师在提问时教学语言用得很准确,因而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回答问题,准确理解题目含义。
但是如果教师的提问不够准确,教学效果就不太理想。
教学片段(二)
师:本文是抒情散文,同学们想想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泛滥着一种热情。
生2:爱国热情。
生3:炽痛的热爱。
生4:很强烈的爱国感情。
生5:爱故乡。
师(归纳):刚才有同学回答了“炽痛的热爱”,从课文第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话:“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作者的确是怀着这样的感情来写的。
师:如何理解“炽痛”?
生:热烈而深切。
师:为什么要怀着热烈而深切的感情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文写于什么时候?
生:“九・一八”十周年。
师:同学们知道“九・一八”具体事件吗?
生(激动地答):是。
(下面学生一片哗然。)
师(适时纠正):“九・一八”和东北有关系,不太了解的同学们看一片段就知道了。
(适时用课件展示跟本文有关的“九・一八”的视频介绍,学生有了形象的感知。)
师:“九・一八”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作者怀着难以遏止的感情写了这篇文章。
(适时展示有关图片给学生看,学生看了神情严肃。)
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本意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教师抛出了问题:“同学们,想想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预设答案是想让学生能准确找出文中的“炽热的热爱”,这样教师就可以据此为感情的契机引导学生一步步去理解课文内容,可是学生大都不是这样回答的,究其原因,是教师提问时问得不够准确,范围太大了,学生无法捕捉到文中正确的信息,所以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提问语言不是有效的。
可见“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要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教师的提问语言对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提问语言精准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正确理解文本,这是最基本的前提。
要想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教师必须先正确理解文本。王富仁老师在《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三个主体性》中这样说:语文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在于语文教师有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来解读文本和独立的组织语文教学的权利。语文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文本,并且理应是一个对课文有着更丰富的体验和更细致的感受的读者。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认识解读文本,才能起到将这个文本的文字激活,使之成为一个活的语言肌体的作用。语文教学活动是最需要自由的活动。最真实的语言,最美的语言,最有感染力的语言,都是在自由的心境中从人的真实的感觉、感受和理解中流露出来的。
二、紧扣住文本,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发展。
当学生真正有了阅读障碍,需要帮助时,教师的点拨式提问方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认为,阅读仍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他将阅读看成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其间包括了感知和理解两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在阅读上,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感知和理解,因此,了解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巧妙设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向课外知识迁移、拓展。而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起不到如此效果。
三、提问语言要规范、简洁、科学,有鼓励性和审美性。
1.规范、简洁。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能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其次,教师在遣词造句方面要讲究语法,要符合语法规律,在叙述事例方面要符合逻辑,不出或少出错误。最后,教师的语言要注意简洁。
2.科学性。教师提问的语言要符合文体特点,做到因文而异,正确、完整、周密。
中学体育教学受传统“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学生被各种考试及升学压力束缚,在学生及家长中轻体育重智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学校方面,学校受重视竞技运动成绩而忽视学生体质发展的思想影响,在学校体育中出现了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体育尖子轻全体学生的严重现象。竞技体育运动代替了学校体育教学。
1.2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力度不够
在制定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地考虑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自主的、能动的、创造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的问题。教学中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缺乏突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的贯彻落实还不够。
1.3体育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然而在教学中却发现,当学生走出校门之后,他们与体育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了。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在体育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没有在课堂中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相关知识与原理以及参加运动锻炼的方法的传授。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偏重的是技术动作怎么教,学生怎么做,忽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加忽视了学生对健康意识的培养,健身习惯的养成。
1.4体育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内容大多选择竞技运动项目,竞技运动项目具有高规则、高技术要求,这无疑使得天生好动的学生望而生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降低。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竞技运动追求的是运动员通过系统的训练达到完善技术,提高运动成绩,通过竞赛充分发挥人的潜力以创造优异的成绩。体育教学则是以促进学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等为主要内容。选择竞技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脱离了体育教学的内涵,只追求外部的行为表现,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1.5体育教学评价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注重的是终结性评价,而过程性评价却被忽视。虽然终结性评价能够对量化可见的结果评价较高,但是终结性评价往往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尤其是对那些身体素质不怎么好的学生,终结性评价无疑会使他们远离体育课。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2中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在体育教学中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体育课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例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养成锻炼习惯,掌握锻炼的方法及手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才能使体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使学生真正地得到全面的发展。
2.2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试想,没有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哪有高素质的教学?体育教师当务之急是要更新教育理念,学习与研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掌握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健身意识、健身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健身效果的基本知识。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二、在科学发展中深入体育经济机制发展建设的建议
1.促进体育产业的职业规划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体育职业化的规定是体育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体育产业中必须具有企业的法人资格,推动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提倡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当今素质教育更加强调综合应用能力,提倡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在这些教育模式下,与其他的产业是一样的,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不断的规划体育经济的发展。同时分层次的教学要求有利于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对于目前我国大虚体育教学主要定位在体育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将体育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同时体育产业的职业化规定的进程,必须真正的面向市场,改变政府部分过去的被动的局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体育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2.加强体育经济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我们提高体育经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良性的体育产业,不断的发展良性体育产业,提高体育水平和自身的综合能力,体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主动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在学习健身操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发挥各自的主动性,这样可使学生从心理上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改变传统体育经济的人才培养的观念,要扩充体育知识和体育教育内容,培养出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教育活动,增加对体育经济学习的兴趣。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实践人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也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在这里面既有竞争,同时又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着各种的成功和失败,同时在学校群体生活中也会面临各种不同的社会问题。在体育经济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建设一支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的的经济型符合人才。
3.增加体育经济的法律保障和政府扶持力度
在社会生活中是复杂多变的,在社会上也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在社会中生存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增加体育经济发展中的法律保护,对体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更具体育经济的实际出发,满足体育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长期发展法律效益,促进体育经济更好的发展。对于体育经济政府还要不断加强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改变传统的体育发展的理念,同时还要对以往的体育设计进行改进,增加政府的扶持力度,拓展体育事业的渠道。同时也要尽快确定体育的投资法规,不断的确定体育投资中的利益,要实现体育水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的将体育事业产业化,更好的激活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不断的提高体育事业的发展。
4.增加科学发展中体育经济机制的应用
在科学发展中,体育经济应该协同体育共同开展好体育经济发展,给体育经济学习者参与社交和自我锻炼的平台,对学生进行生存性教育和适应性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很难完成的,适应能力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在课外时间或者在校外环境中更好地去完成。我们只有提高科学发展的宣传才能带动体育的发展,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之后我们应该大力的宣传体育经济机制,增加人们对体育经济教学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