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40: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市场秩序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市场经济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起作用的经济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忽视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从否定计划经济的“政府万能论”走到了市场经济的“市场万能论”。实际上市场是有缺陷的,市场的运行和效益的发挥必须借助国家的干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有它的角色和职能,正如萨廖尔逊指出政府有三个方面的经济职能:一是政府力图矫正市场失灵,以提高效率;二是政府要规划利用税收和支出向特殊群体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以促进公平;三是政府要依靠税收、预算支出和货币的供应量来进行宏观调控,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而同时又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我国政府更应承担起推进土地市场公平的职能,协调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产生的两种“失灵”问题。
1、城市土地的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所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和在某些领域的运作不灵,城市土地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宏观性城市土地市场失灵,表现为城市土地市场总供求关系发生以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总量失衡;信息性城市土地市场失灵,表现为由于土地市场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交易过程中一方因利益的驱动损坏另一方利益的现象;公共性城市土地市场失灵,表现为市政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医疗保健等公共设施用地,不能像商品房等私用产品那样,在市场上被自发有效的生产出来;垄断性城市土地市场失灵,表现为市场上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发展商垄断的局面,土地垄断者通过操纵地价牟取暴利,使市场均衡作用失灵;外在性城市土地市场失灵;表现为当土地市场主体的活动给外部带来经济损失时,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调节将难以达到有效配置土地资源的目的;分配性城市土地市场失灵,表现为在土地收益分配领域,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能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一方面在存在垄断的条件下,土地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使部分人获得不合理收入;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使低收入者无法占有土地,住在交通不便,条件差的区域,高收入者占居区位好的地段,客观上造成贫富区位分化。
2、城市土地的“政府失灵”
由于存在着城市土地市场功能的缺陷和不足,有必要进行政府干预,以维护市场的功能,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弥补市场的不完全性,纠正市场作用的偏差。但是政府本身有某些缺陷,城市土地使用过程中出现“政府失灵”现象是多方因素共同的结果,如政府收集信息不足而影响决策;决策者智慧不足造成决策效率低下等影响;政府部门间缺乏协调、决策者利益的约束等影响,城市土地管理主要依靠计划、规划、土地管理三个部门,三部门各司其职,计划部门主要给予项目立项、确定用地和建设规模,规划部门确定选址、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管理部门颁布并具体办理土地手续,但三部门缺乏协调,使得政府干预也会有其缺陷,存在“政府失灵”现象。城市土地使用中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城市土地供应的无序导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大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用地布局结构的混乱和用地结构比例的不平衡,而房地产开发也呈结构性缺陷;法制的不健全和行政管理的不完善,给一些靠土地投机谋取不当利益者造成了钻空子的机会,使得国有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国有资产流失。
二、政府承担推进土地市场公平的职能分析
1、政府推进公平,具有协调利益关系,维持社会稳定的功能
公平是社会的“稳定器”,由于经济利益关系是其他利益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推进公平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市场主体都是追求利益实现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因而在利益需要的无限性和社会资源供给有限性的矛盾前提下,人们之间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会大量的、经常的发生。社会要稳定、存续下去,就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来协调利益关系,缓解利益冲突,这种组织只能是在社会形象上代表全体国民利益并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政府通过确立公平原则并强制执行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市场有序运行。
2、政府推进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兼顾和协调发展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基础,为公平提供物质保证,单方面追求公平的社会是一个没有效率的社会,单方面追求效率,牺牲公平,最终效率也不能提高。公平制约着效率的提高,公平维系的社会稳定,为效率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市场经济条件,偏重效率必然是急功近利,当短期利益同中长期利益发生冲突时,市场机制必然是为眼前利益而牺牲未来利益;提高效率需要公平,而公平又不是自发产生的,必然要诉求政府,凭其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来解决。效率与公平能否兼顾关键是政府在推进公平上的作用能否正确有效的发挥,政府干预经济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如何寻找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
3、政府推进公平是对“市场缺陷”的矫正和弥补
公平包括起点公平、结果公平和环境公平三个方面。在土地市场上的起点公平是指机会均等,开发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平等参与。结果公平是指获得土地成本的公平。目前的土地市场失灵及导致的政府失灵不利于开发企业的公平竞争,引发社会不稳定,政府必须对其干预,为提高效率提供安全和稳定机制。环境公平是指市场规则化、竞争秩序化、权益保障法律化。环境公平是市场机制顺利运行的条件,是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保证。市场本身是不能够创立和维持公平的竞争环境的,环境公平必须由政府强制地建立和维护。政府通过制定法令、制度、标准等形式确保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秩序,确保土地市场交易的效率与公正性。
三、政府在土地市场应该采取的措施
1、在推进起点公平上,建立健全经营性用地的市场运作机制
建立健全经营性用地的招、拍、挂运作机制,要严格城市土地使用权的交易制度,出让土地成交后,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保证地价款足额到位。同时,在城市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的过程中,要减少审批环节,降低交易费用,保障交易安全,促进城市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2、在推进结果公平上,政府要建立合理的土地价格体系
国土资源部门不能只顾增加财政收入,而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适度调控土地出让价格,尽力消除地价虚增成分,同时也可以避免土地市场的无序竞争和地产商的非理性投资。
二、关于成本与包装的限制
近年来,有不少的晚会,策划伊始都犯一个通病,就是一味地追求大投入、大包装、大制作;舞剧化的编排、华丽的服饰;大段的、与主体技术的呈现无更多关联的舞蹈等,太多的光鲜与绚烂纷繁在此要说明的是:上述这些话并非是说主题晚会、杂技剧这种形式不好,而是这种“同一种类型的一窝蜂”不好。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然而一桌席上全是“饺子,顿顿皆是“饺子”,最好吃的东西也是会大打折扣的。原本应该是画龙点睛,结果反倒成了画蛇添足,导至了成本巨大、本体的弱化,削弱了杂技的本体——这个原本就拥有核心价值、也是观众掏腰包到剧场所希望看到的主要的特色元素。10多年前,针对有的节目因包装过度,淹没了杂技的技巧本体,就有批评家批评到“杂技乎”?“舞蹈乎”?其原由还在于某些编导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与积淀的缺乏,或对杂技专业技术本体特性的了解与操控能力不足。这一点更突出地体现在某些主题杂技晚会的设置与呈现上。
三、关于主题杂技晚会和杂技剧
近年来主题杂技晚会和杂技剧的兴起,其贡献在于:将原本散点状的节目用一条主线串连起来,它不仅使几近雷同的晚会和节目个性化了,更是极大增强了晚会的观赏性,毋庸置疑,主体晚会给杂技的单一表演形式带来的一次多元的复合与升华。但是,杂技本来就不是能够把故事讲明白的艺术,与其情节晦涩难猜,使之身心疲惫,不如以清新、恬淡的写意去烘托杂技本体。编导者在设计案头时必须要启动“限制”的手段;认真揣度、避重就轻,这样才能够充分地赋予杂技以最佳的承载功能。然而,当我们从现今主题杂技晚会和杂技剧的泛滥局面看演出市场,从客观而科学角度去观察与思考,会发现又闹哄哄演进成了新一番问题而遭到诟病。
1、要防止刚刚摒弃“大一统”,又制造了新一轮的“大统一”。近年来为数不少的一些人,不是去下力气搞自己的创新作品,而是竭尽全力去“超级模仿秀”;只要是有一个好的节目或晚会样式出来,用不了多久势必遍地开花,似曾相识的节目与晚会,不约而同地演绎成了新一轮的“大统一”格局,带来的结果是:受众者会因新的审美疲劳而放弃他们的观赏兴趣。这里,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作为晚会及节目的策划核心,创作伊始,一定要认真去研究观赏群体的兴趣,否则,最终的结果都将是事与愿违,一切也都徒劳了。
一、历史知识和基本文化观念的传播
武当山地区民间叙事长诗都是在丧葬仪式上演唱的,歌师们称之为“大本头”的“待尸歌”。在这个最庄重的场合,歌师们利用长诗向观众传播历史知识和基本文化观念。
《黑暗混沌》从开天辟地、请日月照耀乾坤讲起,其间历数天地众神确定阴阳八卦、天文地理、历法制度、人伦关系,实际就址通过神话和上古历史传说来论址中国基本文化制度的神圣性质,以此教导人们尊重这些文化制度。《讲八卦根由盘歌》没有情节,前半部分介绍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来源与方位,然后介绍八卦与四季的关系(相当于哲学和历法学),最后是“翻朝代”――两位歌师从宋代开始一代又一代向上追溯,最后上溯到开天辟地(相当于中国通史大纲)。这两部作品展示了民间文化中最深奥的内涵,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完全可以消除过去那种认为民间文化只是通俗文化的偏见。另外,在其他地区没有发现类似《讲八卦根由盘歌》的任何长诗作品。
二、民间叙事长诗是传统道德的载体
常言道:“人死如灯灭。”死亡,从唯物主义立场看,一切归于虚无。假如死后真的归于虚无,人生在世还需要积德行善吗?人生遵守的各种道德价值,在死亡面前面临极大考验。“待尸歌”的歌师们通过长诗演唱承担了抚慰亡灵、教育生者的双重任务。
长诗完整展示了一套关于死后世界的想象。《还魂记》(一名《方四姐游阴》)中被婆婆虐待而自杀的方四姐经历了望乡台、鬼门关、奈何桥,直至拜见阎君诉说冤情、终于还魂。这些内容仿佛是指导亡魂在阴间的旅途。这是抚慰亡灵的。
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当然是宗教性质的。但是,借助这个想象,民众给道德价值赋予了终极化的意义――打破死亡对于道德价值的威胁。《还魂记》、《罗成显魂》、《刘全进瓜》,都包含死者游历地狱的内容。以《刘全进瓜》为例,十八层地狱到处是惩罚阳间作恶者的酷刑。忤逆不孝者要上刀山,不敬父母者要下油锅,坑蒙拐骗者披枷戴锁,下火坑。而且,恶人来世也只能投胎为畜生。刘全妻子因为施舍行善被丈夫误解而自杀则可以借尸还魂,成为唐太宗的妹妹。此类奖善罚恶的内容,体现了广大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念。由此可见,在长诗中死亡没有消除道德的意义,反而强化了它。民间歌师们通过长诗演唱,全面展示了乡民的道德观,对于维持传统道德,维护社会生活的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传统道德并不都适合当今社会。例如,《刘全进瓜》罗列的恶行中包括“好打官司”,不符合现代法律观念。但是,它真实反映了自给自足、自养自治的传统农民对于讼棍的厌恶。
三、填补中国民间文学资料的历史空白
本地的叙事长诗具有悠久而深厚的艺术传统。目前已经搜集到的32部民间长诗中除了《新刻双奇文》和《黑龙潭赊碗》为新出现的作品外,其他均为长期流传的作品。
《刘全进瓜》的基本情节与明代《西游记》中刘全的故事一脉相承,与现代依然流传在甘肃、江苏等地的《唐王宝卷》和《唐王游地狱宝卷》,以及《唐王游地府》、《李翠莲拾金钗大转皇宫宝卷》十分接近。由此可见,它是一部历史悠久,全国流传的古老珍品。《老鼠告状》情节与甘肃的《老鼠宝卷》相一致。根据目录,《还魂记》在甘肃和江苏也有流传。宝卷是从唐代变文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形式,历史悠久。可是,现代依然存在的宝卷演唱活动只在西部的甘肃和东部的江苏个别地区存在,整个中部地区完全空白。武当山地区连接了东西部,这些长诗正好填补了宝卷流传地区的空白。
本地区还有两种《秦雪梅吊孝》,一种侧重于抒情,一种侧重叙事。我发现,它们和清代车王府保存的子弟书作品《雪梅吊孝》和《商郎回煞》情节基本一致。江苏也有《秦雪梅宝卷》流传。《罗成显魂》的基本故事源自清代小说《隋唐演义》,但是内容发展很大。可是,与清代车王府保存的子弟书《秦氏思子》、《庄氏降香》、《罗成托梦》情节一致。这些事实证明,武当山地区的民间叙事长诗与清代说唱艺术有着某种联系。它们的被发现,证实了我国明清以来民间说唱艺术源远流长,填补了民间文学历史资料的一个空白。
其他长诗作品如《三官堂》(即《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或《山伯访友》)的内容更是家喻户晓。古代说唱和戏曲对此都有表现,至今也广泛流传。
四、朴素而持久的艺术魅力
这些民间长诗之所以能够长期流传,与它们所具有的巨大艺术魅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这些长诗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性艺术。这些长诗虽然基本情节与古代民间说唱、与其他地区民间宝卷相近似,甚至相同,但是,其基本表现方式却是本地歌师的创造。甘肃和江苏宝卷都是说唱结合的,说白占了50%以上。而本地长诗多数是完全演唱,只有少数作品包含极少量的说白。这和本地区民歌极其普遍的独特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甘肃的宝卷宣讲都是照本宣科,由“先生”直接念宝卷抄本。而本地歌师则完全靠记忆演唱“大本头待尸歌”,代表了更加纯正的民间文化特色。演唱地点是丧葬仪式,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受到本地广大民众的衷心欢迎。
其次,情节曲折,引人人胜。以《秦雪梅吊孝》为例,商公子因为家境不好到未婚妻秦雪梅家读书。因为贪玩引起岳父母和雪梅的不满。可是,当雪梅读到公子的美妙文章之后,态度大变。这时,公子乘机向秦雪梅求欢,但被秦以影响功名和违背礼法而拒绝。结果,商公子相思成病,回家后一命呜呼。这时,本以为一切都要结束,但是,秦雪梅竟然披麻带孝前去吊孝,并且在婆家守望门寡。真是大出意料之外。可是,细细想来,却完全符合秦雪梅的思想情感逻辑。
发展经纪业务,将成为中国人保新时期业务发展策略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经纪业务,有利于中国人保调整业务结构,继续保持在大项目、统括保单、政府采购等业务领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承保高技术,高风险项目的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中国人保在新时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经纪保险业务。
一是广泛发展保险业务合作关系。在我国的航空航天、能源、重大工程、统括保单、政府采购、大型工商企业保险市场以及再保险市场,中、外保险经纪公司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并与中国人保开展了多方面的有益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人保是国内专业力量最雄厚的保险公司,在国内团体客户的财产险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人保要进一步发展在团体业务领域的合作,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合作领域,合作深度。
二是积极开展产品创新,风险管理领域的合作。保险经纪公司对客户和保险人都有深入的了解,享有多方面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保险经纪公司可及时全
《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机关在实施本法第十二条第二项所列特许行政许可事项时,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这是我国《行政许可法》就特许权市场化配置模式所作出的规定。应该说,这是《行政许可法》对于特许权配置方式所进行的一项重大制度改革。对于特许权配置领域市场化方式的全面引入这个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特许权配置的全面市场化必将使得特许权能够得到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配置。而只有极少数学者对这一重大制度创新,表示出了谨慎的认同。例如,周汉华教授针对特许权全面市场化方式配置指出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一个国家将市场化方式适用于所有的特许权配置的领域。市场化方式只是特许权配置的方式之一,对于许多特许事项,仍然需要保留行政机关的政策选择能力,监管机构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可能将所有市场失灵的事项全部交由市场化方式决定。行政许可法要求所有特许都要进行市场化方式配置,以及在特许权只能通过市场化一种方式进行配置,显然在范围与配置方式的处理都过于简单。再例如,肖泽晟教授指出仅依据金钱多寡作为标准来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许可的正当性是令人怀疑的。本文拟就我国特许权市场化配置过程中存在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加剧了监督管理难度,导致了行政的失灵
由于市场化方式只能解决特许准入环节上的问题,但是却并不能够有效解决准入以后的消费者福利最大化与服务质量等问题。实践中,这种方式的运用还可能会加大特许后的日常监督管理的难度。例如,在我国,由于许多地方的国有土地所有权出让招标、拍卖等方式的采用导致了地价的上涨,以及随之而来的房价攀升问题。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长江干流沿江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一些采砂经营权进行了公开拍卖、招标,最终许多采区经营权买受价存在严重的价格虚高问题。高额的市场准入成本导致行政许可持有人难以或不可能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获取利润。许多行政许可持有人为求得利益的回报,往往在获得行政许可后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市场化方式的运用在给政府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了特许后的监督管理难度。
二、监督者与权利代表者双重角色困顿导致审批经济的死灰复燃
在特许法律关系中,特许机关具有双重身份;一是监督者。基于监督者的身份,特许机关与相对人形成了行政法律关系。在这一法律关系中,特许机关与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是不对等的。二是权利代表者。在特许法律关系中,特许机关同时也是公共资源权利代表者。特许机关作为权利代表者通过特许方式实现公共资源的让渡,特许相对人通过支付一定的对价取得这些公共资源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显然,这是平等民事法律关系。因此,特许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竞合。
作为监督管理者,其根本价值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益更多的是一种让民众直接受惠的无形社会利益。而特许机关作为公共资源权利代表者,其追求的是资源收益的最大化。这种收益是一种纯粹的有形的客观物质经济利益,而社会一般公众要想从公共资源中受惠,则往往还需要借助于其他一些间接措施或者手段。
由于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使得各级政府能够获得较高的财政收入。因此,实践中,特许机关更看中市场化程序的运用,实践中招标、拍卖等市场化配置方式的滥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巨大的利益刺激下,特许机关常常是违背立法本意,任意扩大特许权市场化配置的适用范围,导致特许权市场化方式的滥用。而如果过于强调特许事项的单一市场化配置方式,很容易导致特许机关借特许之名,行管理收费之实,将政府的决策职责变成为一般等价物进行市场交易,使得审批经济的死灰复燃。
三、公众参与严重缺失
特许的主要作用是分配稀缺公共资源。特许权配置过程就是特许机关对公共资源进行处置的过程。特许权处置标的强烈的公共性特点决定了特许机关在行使特许权过程中,必须要强化公共参与性。实践中,特许机关却常常将听证程序当作是与招标、拍卖等市场化程序相互对立的两种程序。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了特许权配置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差、公众参与权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在市场优先原则的指引下,通过进一步完善特许权市场化立法,细化特许权市场化配置原则的具体适用范围,强化公众参与来实现特许权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周汉华著:《行政许可法:困境与出路》.载刘恒主编:《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41页
[2]肖泽晟著:《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行政许可的规范与控制-来自美国莫诺湖案的几点启示》,载刘恒主编:《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53-154页
[3]理查德·吉乐伯特:《产业监管的范式及其政治经济学》,载吴敬琏主编:《比较》第13辑,第69页,转引自周汉华著:《行政许可法:困境与出路》载刘恒主编:《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41页
毕业论文答辩的一般程序
1、学员必须在论文答辩举行前半个月,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一式三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指导教师,并拟出需要提问的问题及答案。
2、在论文答辩会上,先让学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3、主答辩老师提问。主答辩老师一般提三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根据学员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
4、学员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5、召回学员,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员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学员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
学员答辩要注意的问题
1、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首先,学员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在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可以准备一定时间后再当面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携带论文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其次,还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