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40: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式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式教育论文

篇1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位教育学家认为,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3R”(读写算)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他又新增了“2R”(尊严与负责)教育———善行教育、人格教育。由此可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先教会学生做人(如何尊重别人,爱护集体和行为规范),再教会学生做事(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这应是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思路,也是教师应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只有教师认清了心理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把握了正确的教学工作模式,才能真正理解心理教育角色的内涵。

2.体育教师心理教育的角色行为

篇2

我国普通高等公共体育教学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严重的教育教学滞后性,如: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方法调一、教学效应不佳等诸多不良现象。以体育技术教育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比较重视教育的显性意义,忽视受教育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形意义,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挫的现象,当他们离开校园,有些院校大三上学期就彻底的告别了体育这个十几年的教育长伴者,甚至有些学生离校后认为高校体育教育毫无意义。这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体系与学生即将面对的现实社会严重脱节,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一大硬伤。同时,在我国高校多数院校存在“笼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拒绝分类教学模式,让部分学生产生一种上体育课的心理压力,不能让公共体育课程回归当初的教育本质和教学目标。

2.客观因素限制。

体育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完善与健全一直成为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我国不少高等院校体育设施简陋、器材匮乏、设施陈旧,难以给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必需的硬件保障,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文章作者在通过走访交流调查,占很大比例的高校学生认为在公共体育课堂能学到的有用的东西很少,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与将来参加课堂的原始认知相差较远,不能及时满足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需要,使缺乏对课堂的热情,甚至波及到其他大学专业学科的学习。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学习多基于对未来社会工作实践的需求,能够对学生毕业步入社会角色转变有实质性的帮助,课程教学应围绕不同学生集群进行展开。

二、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分类指导教学意义

1.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分类教学的推广与实施,使枯燥的体育课程由简单而又单一的跑、跳教学向快乐的教育的本质纵深进行发展。让课堂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能够让教师感受教学的快乐,使学生在快乐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让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回归到教学的本位。各方面有利因素在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堂的集结,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幅上升,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体育教育教学中来,最终使沉积已久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向积极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转变。

2.有利于深化我国高校课程改革。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的地位不断被显性化,如何为科技保驾护航,助推社会腾飞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一大课题和使命。作为教育的高等殿堂———高校,高校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败,高校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公共体育课程长期以来被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进行教学,而长期以来沿用缺乏创新精神的“笼统”式教学模式,让师生的参与热情不断受挫。普通院校公共体育分类指导教学法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公共体育这一单一课程的课改发展,而且能够形成样板式效应,助推整个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和完善,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发展目标。

3.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据调查了解,我国大学生各项身体技能素质正在不断下滑,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学生体重呈现瘦、胖相当的哑铃模型,近视率接近90%,近视率居全球第二。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数据的呈现,为我国快速发展的教育事业敲响了一记警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以增进学生健康、提高学生体魄和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目标,高校体育的分类教学开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热情度,对学生在参与中潜移默化的体验课程设置的目标有极大的帮助,让身体各项机理得到充分的调节和锻炼,有助于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分类指导教学开展策略

1.灵活课程设置。

高校公共体育课分类指导教学切入点在教学课程设置上,高校在学生入学第一学年的公共体育课程以体育基础课为主基础课,侧重在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之上,内容主要有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在第二学年增设选修科目,主要有三大球大球、艺体等项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使其受益终生。针对多数高校在高年级不开设公共体育课的现象,作者认为体育课程的开设是相当必要的,课程的不断实施有利于他们养成体育锻炼形成习惯性,把健康身体形成必然性;同时有利于高年级学生顺利通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分类教育的方法应不断地进行创新,各高校应适当增加了理论课的教学课时,注意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乐于学习。

2.转化思想认识。

通过长期实践证明,大学生对公共体育的见解往往局限在大学教育,忽略了体育的长期有效性,很多学生在离校后便放弃了对体育的坚持,受益终身的体育,因其长期不练,终究毫无益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分类指导教学应在增进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现有基础上,强化体育意识、认知的培养,使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等各种要求。同时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个体学生教育教学,满足学生个别个体的需求,设立新颖的体育课,把学生引导到体育兴趣上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篇3

两手手指自然分开,把球放在指根以上关节,掌心空出。两手大姆指紧扣球的上方成“八”字形,要求:握球后两手自然下垂放于身体前下方。握球和持球时要重点注意两点:

①两臂肌肉放松的基础上手应握稳球;

②在动作时要充分发挥两臂、手指和手腕的力量。如有不少学生投掷实心球时持球手指完全放松是错误的,持球握球时两手手指应适度紧张,而且平时可用钢球练习来加强手指、手腕力量。

2、预备姿势

两脚前后开立站位比肩稍宽一点,前脚掌离起掷线约20-30厘米,前后脚距离约一脚掌,左右脚间距离半脚掌,后脚脚跟稍微离地,两手持球自然,身体肌肉放松,重心落在两脚中间偏前,眼睛看前上方。

3、预摆

预摆是为了使人体和球获得一定的速度,为最后用力提高实心球的初速度创造较为良好的条件。预摆次数因人而定,一般是一至二次,不可过多,过多就会影响信心。当最后一次预摆时,此时球依次是从前下方经过胸前至头后上方,加速球的摆速,此速上体后仰,身体形成反弓形,同时吸气。

4、最后用力

众所周知,实心球是一项考查力量性和动作速度的运动项目,力量是基础,而动作速度却是核心,出手初速度与出手角度是影响原地双手后抛实心球的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控制好坏对最后成绩影响极大。人体的动作速度决定了实心球的速度,用力距离越大,时间越短,则实心球的出手初速度就越大,实心球飞行的距离就越远。而投掷中有效的最后用力与出手距离对实心球的出手初速度影响很大,所以说,最后用力是投掷实心球的重要环节,动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球的初速度及抛球角度。最后用力动作是当预摆结束时两手握球用力积极从后上方向前上方前摆,此时的动作特点是蹬腿、送髋、腰腹急震用力,两臂用力前摆并向前拨指和腕,旨在提高手臂的鞭打速度。当然球出手时,我们还要注意好出手角度,一般来说,后抛实心球的出手角度控制为40—45度。

二、力量练习是关键

1、发展局部肌群力量:俯卧撑、引体向上、卧推、屈臂撑、卧推、前推。举重物练习或爬竿。

2、提高膝关节、踝关节肌肉蹬伸力量:负重提踵、收腹跳。

3、发展腿部肌群力量:负重蹲立、蹲跳。

4、发展躯干肌群:仰卧起坐,俯卧收背,转体练习。

5、原地双手头上向前抛实心球训练手段.

(1)正面掷实心球:两脚前后或左右开立,双手持球于脑后,屈膝后仰成反弓姿势,通过前屈预摆,以蹬伸、收腹、挥臂将实心球向前上方掷出。

(2)正面抛实心球:以两脚左右站为宜,双手持球于胯下,屈膝、半蹲等,通过蹬地、送髋、抬臂将球从体前抛出。

(3)侧抛实心球:侧对投掷方向,双手体前持球,转体、扭腰,通过蹬转将球从体侧抛出。

(4)后抛实心球:两脚左右站,背对投掷方向,持球于胯下,屈膝、半蹲,通过蹬地、送髋、伸臂,将球经体前上绕至脑后上方出手。

(5)坐姿前掷:适当分腿及并腿坐着练习,双手屈肘持实心球于脑后,通过快速收腹、挥臂用力向前上方掷出。

(6)跪姿前掷:两膝跪着练习,上举球、屈肘,通过收腹、挥臂用力将球向前掷出。

三、柔韧练习不可缺

柔韧索质直接影响到最后用力和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发展肩部柔韧性,是影响原地双手后抛实心球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进行肩关节和腹背部的柔韧性的训练必不可少。锻炼肩关节的主要方法有:

1、压肩练习,以增加肩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可以两人一组相互同时压肩,也可在单杠上做压肩练习。

2、双人拉肩。

3、肩部持棍绕环。

4、倒立等练习

锻炼腰部的柔韧性主要方法有:站立体前屈、俯卧背伸、转体、甩腰及绕环等。针对专项让考生背对肋木练习背弓拉伸技术,要求学生双手头上背拉肋木形成满弓。

四、灵敏素质要具备

一般灵敏素质是指完成各种复杂动作是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专项灵敏素质是指根据各专项所需要的与专项技术有密切关系的以及适应变化的外环境的能力。

提高考生灵敏素质训练的主要手段

(一)让运动员在跑、跳当中准确协调地作出各种动作,如改变方向的跑、各种躲闪和突然起动的练习

(二)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有立卧撑、十字变相跑、综合变向跑。

(三)专项训练中强调投掷实心球用力的顺序性,后蹬地、前腿支撑、收腹、立腰、大臂带动小臂用力鞭打、实心球出手后缓冲,这些动作环节依次进行,并为最后投球做准备和服务。

五、心理调节需加强

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育考试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考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来自于平时训练时的信心,因而首先就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抛投,每个练习,只要认真完成成绩有所提高,老师就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觉得“我能行”从而更有兴趣更乐意去训练。

篇4

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也比较重视学生实践,但学生的实践时空还显得不够理想,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说明,小学生很难形成语文阅读的创新创造能力。依据教授所阐明的原则,小学生阅读实践必须追求开放性,开放的内容可以是我们学生的生活,也可以是社会,还可以是学生学习生活之外的所有内容。

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开放性实践,我们往往会有比较片面的理解。首先是担心浪费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其次是担心学生会走向不正之途。譬如学生现在大部分都能够用QQ聊天,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一般都是禁止的,但往往又不能禁止得了,小学生还是偷偷摸摸地聊着。那怎么办?我们身边的许多教师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何利用QQ让小学生“聊”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天”,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笔者感到其发展和创新意义还是比较明显的,譬如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上网搜寻资料,提高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效果;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同伴进行网上交流,获取互动效果。现在我们则可以做出这样的猜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多进行电子作文,学生之间利用信箱进行文稿交流,相互之间进行评点,肯定能够获取更为广泛而又深刻的实践效应。学生完全可以博采众长,进而发展自己的智慧。

二、让小学生走向智慧需要学生创新探究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在我们的一些老师尤其是我们的家长中仍然看重学生的分数,这也难怪,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要靠分数衡量学习效果。但对于我们每个教师而言,应当认真关注的不是结果——学生的分数,而应当是学生争取高分的过程——手段和途径。当下语文阅读教学叫得最响的应当是学生的创新探究。

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形成这样的思想:、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要想真正意义上让我们的小学生能够在未来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火理想地传承下去并能够有所发展,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则必须努力起步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小学语文的每篇课文,都堪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典范,譬如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记述古代人物的课文《负荆请罪》,有记述现代人物的课文《最后的姿势》《钱学森》等,有体现当代思想观念的课文《学与问》,也有生动地赞美动物的课文《麋鹿》,有的课文还热情的讴歌了人间的亲情,如《船长》,诸如此类的篇目,如果让我们小学生进行创新探究,那么小学生的智慧则将更为丰富起来。譬如让学生探究《最后的姿势》,笔者就注意让学生紧扣“最后的姿势”品读语言文字,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达成这样的教学目的,必须让学生创造性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必须让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要让学生抓住“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进行挖掘,使学生能够将文题中“最后”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篇5

由于各种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的共同影响,我国的成人教育一直都是一种被人常年冷落的教育模式。特别是随着近十余年来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的扩大,成人教育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和影响。很多的成人教育机构压缩教师编制、减少教学投资、挤占了成人教育原有的教育资源。而有的成人教育机构只重视经济效益,把学校创收作为办学目的,轻质量、重收入、轻管理、重招生,越来越忽视成人教育的办学初衷,这样的乱象直接导致导致高校成人教育质量急速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国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2、成人教育的管理质量严重下降,影响成人教育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受到高校扩张和成人教育机构学校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的双重影响,成人教育的管理质量逐年下降。现如今的成人教育机构的教师大都素质偏低,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或者是根本无法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都被聘任为成人教育机构的教师,这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成人教育的持续发展。同时,部分成人教育机构和学校干部管理队伍中也存在着学历层次低、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不高、服务意识差等的状况,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3、成人教育管理模式滞后,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显露出越来越严重的滞后性,这首先体现在现在的成人教育还大都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而忽略了新时期对于人才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综合要求的培养;其次,现如今的成人教育机构和学校的教育体系都只是在普通高校的相同或类似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上做简单的增减,没有针对于成人教育的教学特点设计出适合成人教育学习特点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再次,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都比较简单,一般都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教学过程,在这个教学的进行中师生缺乏交流,课堂气氛不融洽,学生越听越没有兴趣,教师也越来越失去讲课的热情,这样的教学氛围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成人学生上课率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新时期下进行成人教育管理的主要策略

1、在进行成人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成人兴趣诊断,强调课前总览

在成人教育的进行过程中,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进行成人教育的教师应该在教学前进行课前的总体评估,通过组织兴趣诊断小组,运用面谈、讨论等方式,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综合的诊断把脉,通过这个课前总览的过程,准备把握学生的学生的特点与兴趣爱好,以便在日后的备课上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选编的适应程度进行全面衡量,适时的评判教学进度与教学难度,提高成人教育的学习效率。

2、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合理的开发成年人的学习潜力

众所周知,所谓真正的学习掌握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在这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良好适用的策略以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首先,提问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被运用于成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提问,成人学生在教师的提问帮助下,温故知新,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新更深的了解,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联想法的策略也是成人教学中常常使用的策略,这个策略可以利用联想的直观,帮助学生调动各个器官以帮助学习和巩固学习效果。另外,分组练习法也是一种很适合成人教育的教学策略,这个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拘束感和紧绷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动手、多交流、多参评,这样的方法既有助于消除学生的学习的不适感,又有助于加深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为教学任务的开展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总之,成人教育教师可以运用这些多种的教学策略,增加成人学员的参与度,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效率。

3、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客观进行教学评估

由于成人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善,以适应成人学生的需要。例如,成人学生大都具有不喜欢盲目忙碌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的头一天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可以让学生安排自己足够的时间进行预习和准备,同时,在课后也需要为成年学生预留足够的消化学习内容的时间。此外,教师在进行任务完成与否的评估过程中,也应该注重评价的客观公正。在教学任务完成的时候应尽快作出肯定性的反馈和强化性的评价,特别是当有的学员完成一项特别困难的学习任务时,教师要给予具体的赞扬,不能只是简单地表扬一句“干的很好”,还要及时给予明确客观评价。

4、政府加大对于成人教育的关注与投资力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成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对于成人教育历来都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局面,因此政府应该首先担当起应尽的指责,加大舆论引导,让社会更加关注与重视成人教育,也让社会逐渐承认并接受成人教育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政府还应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扶植与投资力度,定时定点地开展一些职业教师的训练以及职教的科学研究的活动,同时从资金上予以扶植,以解决成人教育学校办学的后顾之忧。此外还可以利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根据各类成人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进行合理的资金分配,从而有效的调节成人教育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

篇6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与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营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来上,使学生学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倡导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篇7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黑龙江省4所民办院校的全职大学外语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率大于50%。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3份。本研究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包括:课堂观察、问卷和访谈。问卷包含了教师信息资源利用渠道的分析、教师信息资源利用率的分析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分析。本文剖析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大学外语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真实现状,为民办高校外语信息资源优化利用提供参考建议。

3、研究结果分析

对教师信息素养部分的调查问卷采用了Likert五级分类法。1=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2=通常不符合我的情况;3=有时符合我的情况;4=通常符合我的情况;5=完全符合我的情况。我们的分析从两个层面进行:信息素养6个维度具体均值比较;信息素养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应用深化能力和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的比较。

3.1教师信息素养6个维度的均值比较。

本文对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考察以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信息通讯素养为主要理论参考框架,并相应融合了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研究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划分为: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组织和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共六个维度。我们对以上六个维度的均值做了对比。我们的结果分析显示:以上六个维度中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最为突出的素养是教学方法(均值为4.3333)和课程设置(均值为4.0432);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基本具备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能力(3.725);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对规章制度(3.0625)、组织管理(3.0833)和教师专业发展(3.0417)的素养有待加强。

3.2基本能力、应用深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

在以上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六个维度里,我们的研究根据2008年的框架将每个维度里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描述分为三个等级:基本能力、应用深化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对以上三个等级的均值做了比较。我们的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良好(均值为:4.0625);黑龙江省民办大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深化应用能力(2.9839)和创新能力(2.5417)有待加强。

4、基于本研究结果的讨论

我们总结发现,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具有良好的外语教学专业素养、良好的外语信息技术能力,但我们还需要在教学中继续应用、深化和创新,已到达更加的优化的外语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对外语信息技术和素养的规章制度了解不够;教学和管理相脱节,教师并未充分参加到关于外语信息技术和资源的组织和管理中去;我们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并未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深化和拓展自己的专业发展。我们针对我们对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梳理外语教学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化建设的研究成果,对全国民办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以下策略支持。

4.1民办高校应为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提供多样的外语信息资源和便捷的利用渠道。

我们的调查发现,相对于公立高校,民办高校外语信息资源的建设相对不足。我们调查的五所民办高校中只有两所高校购买和使用与教材配套的学习者自主学习平台,而且利用效果也不令人满意;其次,五所民办高校中只有一所民办高校有自建的外语学习数据库,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在线学习。我们调查结束时没有任何一所院校和其他国内外院校有信息共建和共享的举措。此外,五所民办高校都只为师生提供部分的中国知网论文阅读和下载的渠道,不能满足师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在教材立体化,学习网络化的当今,任何类型的院校都不得不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丰富和优化教学信息资源,提供灵活便捷的利用渠道,使学习者成为教学的主体,已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4.2加强民办高校教师对于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政策和方针的了解和应用。

我们的调查发现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教师对“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政策和方针的了解和应用”部分调查的总体均值为:3.0625,即“有时符合我的情况”并未达到“通常符合我”的程度。我们的教师应该在对于自己教授的科目有深刻的认识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国家信息通讯技术政策方针的内涵,能参与相关教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并致力于实施这些方针政策。更高层次上,我们还应该依据学习者的实际状况整合信息通信技术在课程中使用。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相关政策规章信息及培训学习,使教师更好的了解最新成果和动态,将其尝试应用于课内外教学之中。

4.3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仍需加强,并鼓励将其能力转化为行为。

我们的调查发现我们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总体均值为:3.325。仍然未达到“通常符合我”的程度。调查显示我们能操作基本的软件和硬件,也能使用应用软件、网页浏览器、社交软件、展示软件和管理软件等(4.6250);也能根据问题和活动的实际状况灵活使用(4.1250)。但是未能用网络资源帮助学习者协作学习和获取信息、并与外部的专家分析和解决他们的问题。也未能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创建和监控个体学习者和群体学习者的活动(2.8750),更未能设计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社区,来培养知识创造能力、帮助学习者进行继续教育和反思学习(1.8750)。以上结果显示我们的教师还是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经历集中在课堂教学中,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和资源时代教学的延伸。高校应该重视和鼓励教师延伸课堂教学,完善教学环节中的预习和课后应用深化环节:提倡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习者协作学习和获取信息、并与外部的专家分析和解决他们的问题;设计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社区,来培养知识创造能力、帮助学习者进行继续教育和反思学习。

4.4加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组织和管理教学的能力。

我们调查发现我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来组织和管理教学的能力部分的总体均值仅为:3.0833。我们能使用信息通讯技术面向整个班级、小组或个体学习者创建活动,并确保公平的机会(3.6250)。但是我们不善于:创造灵活的课堂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应用信息通讯技术融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实现协作学习(3.0000)。我们也不能:在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创新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在培训同事、创建和实现以学校为学习社区的愿景中起到了领导者的角色(2.6250)。所以,我们民办高校的外语教师在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的同时,还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资源实现学习者的协作学习;同时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创建学习社区,和同时分享和共建信息资源;并信息资源优化建设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5民办高校教师更应该关注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

我们的调查显示我们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拓展自己的拓展自己职业发展方面的均值为:3.0417。其中我们能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资源扩展课程教学(4.2500)。但是我们不善于: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创建管理复杂的项目、与他人合作,也能使用网络获取信息、联系同事和外部专家(2.7500)。我们还不能:倾向于尝试和继续学习,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创建专业知识社区(2.1250)。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我们民办高校的教师更要关注自己职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资源赋予我们的优势: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创建管理复杂的项目、与他人合作;能使用网络获取信息、联系同事和外部专家;倾向于尝试和继续学习,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创建专业知识社区。

篇8

在严谨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有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上交一张张漂亮、完整的作业。在展览时,学生图省事,没有进行创造性设计,将作业直接拿来就用,使“作品=作业”,作品质量无法提高。

2.节约原则

为了完成一件高质量的作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而一些学生来自农村,经济并不宽裕,也不愿意为了其中的一些难找难用的材料去费心,而是选用其他类似的材料代替,导致作品质量不高。

3.教学陈旧

教材很少更换,教师在经过一轮教学之后,有了自己的教案,在下一轮教学中,不再思考,而将现成的教案、课件拿来就用,导致学生没有看到更多、更好、更新的作品形式,缺乏这一方面的审美经验,从而使作品缺乏创造性。

二、如何在手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扩充信息

丰富审美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抛弃以往的模式化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扩充教学内容,更新教学信息,利用多媒体呈现大量的、最新的资料图片,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让他们在“接受—思考—制作”的过程中擦出创造的火花,使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效果。如泥塑课,以往让学生在用基本技法做泥条、泥片、泥块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加工,做成饼干、花瓶等,如果在课程中增加一些图片信息,增加学生的审美经验,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联想,尝试借助泥塑工具做成异形或镂空,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2.举一反三

更新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在以往的手工课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堂教学效果,使作业具有观赏性,教师往往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教,一步步示范,在这样精细的教学中,学生迅速掌握了制作的技能技巧,顺利完成了作业任务,但对教学内容没有真正地吸收、化为己用,不敢尝试创新作品。因此,教师要举一反三,更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3.提供多种材料学生

在手工课中的创新意识受到了材料的限制,有些材料没见过,可以进行哪些改造,适合用在哪些地方等,学生不去想,也不去尝试。有些手工材料学生在网络、教材及教师所给的信息中见过,也知道其作用,但不是生活中常见的,取材不易,使得制作进一步受阻。有些材料较为常见,学生却没有养成收集材料的好习惯,平时不经意间就废弃了,到了要用的时候,一时半会又找不到,使得手工作品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如果教师提前要求收集材料,或者帮助学生准备好难找、不易进行再加工的材料,学生就有可能从材料的选择、运用上擦出创造的火花,做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如,在制作一个“农家小院”时,我们将儿童的积木堆在院子里做成玩具,将拼插积木制成的秋千放在院子里增加农家小院的氛围,把废旧的齿轮、螺丝、螺母焊接好做成过山车、围墙、假山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材料上也别具一格。在材料的运用上,我们还可以运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如,在做“年夜饭”这一主题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剪纸的形式表现吃年夜饭的场景,可以用彩泥让学生捏一捏丰盛的年夜饭,可以用纸杯做出人物形象,用卡纸或者废旧材料布置过年时的环境。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不同材料的刺激下,做出具有新意的作品;在相互的学习与交流中,创新意识再次被激活,使课堂展现出新的面貌。

4.活动渗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比赛中

结合主题展览进行创造、设计,在应用中逐步形成设计意识,思考材料、造型、色彩的选择与运用,启发发散性思维,陶冶情操。如,学校社团的英语短剧比赛、创意设计大赛等。

篇9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适应性还不够强

一是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以高职教育为例,湖北省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基本涵盖了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一线岗位群,已基本形成以财经、电子信息、制造、文化教育、土建五大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体系,有力地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与湖北省“十二五”时期的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相比,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还存在以下问题: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专业点数、在校生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9%、3.1%、1.7%)明显低于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超过13%),导致就业市场上第一产业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面向湖北省“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的石化、食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专业点数及在校生数偏少,面向新材料等产业的专业几乎还是空白;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专业点数不平衡,其中财经、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类专业布点数、在校生数过多,而面向文化创意、动漫、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的专业则显不足;从湖北省要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看,面向节能、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还较少,这方面的重点专业还是空白。二是在适应终身教育的要求方面,近年来,虽然政府有倡导,学校有行动,但湖北省职业教育的主体还是全日制学历教育,每年面向社会开展的培训人数远低于在校生人数,未充分展现对劳动者技能提高的功能。

(二)开放性不够,与区域内的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一是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指导较少。以人才需求预测为例,省内基本没有相关的权威数据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也很少牵头组织调研、分析预测和本行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在设置专业之前,一般都是各职业院校自行开展调研,这既造成不同学校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也因人力物力及社会资源的限制,调研很不充分。二是与企业的合作大多仍停留在较浅层次上。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实际上是为了追求用人的低成本,愿意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还较少;湖北省虽为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但知名企业在职业学校建立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的很少。这既有政府政策法规不健全、激励措施不到位的原因,也有企业缺乏战略眼光、社会责任感不强的原因,还有职业院校工作不到位的原因。

(三)职业教育体系自身的系统性还有缺陷

一是职业教育的层次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只限于专科层次,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虽已启动———2014年4月省教育厅正式组织在省属本科高校开展“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但其人才培养还未进入实质性探索;一大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优质资源还未在高层次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

二是职业教育的阶段不完整。按照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三个阶段的划分,省内基础教育中的职业启蒙教育流于形式。在小学、初中、高中,虽然开设了劳技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但是这些课程由于不属于升学考试的考核范围,得不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重视,课程被随意挤占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些学校没有配备相应的教师。

三是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衔接不畅。在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尤其是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一些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所办的相同专业竟然学习的内容也一样,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只是中级工,与中职学校相同,高职的“高等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在专业设置上,中职和高职的专业目录是分开制定的,缺乏统筹,中职的专业与高职的专业对应性不强。湖北省2011年实行技能高考以来,进入高职学习的中职毕业生逐年增多,但对于这些学生来讲,还面临着中职、高职课程重复、甚至倒挂的现象。由于中职生源的学生较少,高职院校一般没有对其单独组班教学,而是与来自普高的学生共用一份人才培养方案,中职生源的学生在专业课教学时要重复学习中职已经学过的内容,在基础课学习时又可能跟不上学习进度。

四是非学历职业培训与学历型职业教育之间衔接不畅。非学历职业培训与学历型职业教育处于两种不同的管理体系之中,管理机构不同,运作方式也不同。虽然前些年,湖北省曾开展了双证沟通的试点,但是并没有进行大范围推广。通过非学历职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无法凭借证书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学历型职业教育。五是横向融通困难。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流动困难。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的比例被严格限制,而且可供选择的学校数量很少。

综上,湖北省作为教育大省,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已形成规模与特色,新时期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经起步,但与国家的总体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依据自身情况进行整体设计。

二、湖北省现阶段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策略建议

(一)基本思路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国家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要求,根据湖北区域发展情况,在湖北省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中应以适应本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在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同时,同步推进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构建,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具体思路包括:树立“服务需求”的理念,积极推进产教融合,选择湖北省大力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进行中、高职贯通的专业建设试点;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营造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按照“系统培养”的理念,科学设计衔接方案,将应用本科转型与国家示范性高职校优秀专业试点相结合,进行中高职协调发展及高职本科实践,探索高职教育的学位制度;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区域性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系统构建服务学生职业发展、服务社会职前、职后的终身教育体系。

(二)构建路径策略

根据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可从三个层面来考虑:一是宏观层面,包括编制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各行业主管等多部门合作的职业(终身)教育管理体制;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调整改革招生制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验区等。二是中观层面,开展专项试点工作,包括中、高职(专科、本科)衔接试点、本科高职试点及高职学位制度试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试点、集团化办学试点等。三是微观层面,各职业院校、各专业领域的改革,包括建立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专业结构及中高职贯通的专业标准体系;统一中高职专业目录;建立以职业标准为基础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灵活升学、选修、培训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对接的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等。强化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拓展非学历教育、以职业继续教育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短期职业培训等。上述新时期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如图1所示(其中蓝色区域为宏观层面、红色区域为中观层面、黄色区域为微观层面)。

(三)重点任务策略

1.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是国家层面重要战略,实现这一战略,需要各地区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根据各自具体情况推进。通过各地区的积极实践,探索其规律,从而推动整个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2010年以来,全国许多地区已在不同层面开展了多样化的新时期职教体系的探索。由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教育状况不同,因而进行职教体系探索的切入点也不同。湖北省作为教育大省,尤其是职业教育大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与基础,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经济与教育的互动(相互支持)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政府统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系统布局,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区域资源,优化职业教育整体布局,统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新时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体系的对接,架设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桥梁的制度环境保障。目前,职业教育的“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要找到切实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要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实现普教职教协调发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要保障职业教育的经费及其他资源的投入,畅通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渠道,等等,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因此,要积极建设制度创新平台,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一是健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联席机构制度,确保联席机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配合;二是架设教育部门、人力资源、行业主管部门合作的“立交桥”,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通力合作的机制,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

2.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湖北省有非常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应用性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有一大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有较长时间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经验,也有合作培养职业教育学硕士的办学经验,2014年起又有一批省属院校启动应用本科转型试点,这都为提升高职教育层次、探索职业教育专业学位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湖北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实践中,一是要调动现有高职院校(专科)的积极性,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经验提供及实践探索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尤其是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选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紧密对接的品牌(重点)专业试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二是利用湖北省现有的一大批承担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普通高校的优势,积极探索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这种“转型”可以是院校层面的,也可以是专业层面的,转型的关键在于包括培养目标与模式在内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学位制度。

3.促进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系统衔接,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核心,也是现阶段建设新时期职教体系的核心任务。我们应以中高职(专科)教育衔接为切入点,积极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间的直通车。要在湖北省已经完成的应用电子技术等六大类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其主要任务包括:明确职业教育体系各层次的定位即准确定位中、高职培养目标;建立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专业结构,完善并全面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专业标准体系;统一中高职专业目录;建立以职业标准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中高职贯通的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等。

4.完善职业院校功能。职业院校应突破单一学历教育、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以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互认为重点,促进职业学校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非学历教育)的沟通衔接。加强社会服务,完善学校的功能。因此,可以招收有工作经验的职教毕业生接受较高层次职教学历的为试点,逐步推进职业院校功能的完善。

篇10

根据调查问卷与访谈,本区域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课程现状如下:

1.从区域情况来看我区共有13所幼儿园,12所小学,16所中学(包括九年一贯制及完中),一线教师2900多名。区教育局一直把教育人才的建设作为夯实教育基础的基石,依据现代化国际城区的战略定位,遵循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为人才资源的培养构筑了良好的政策平台和发展氛围。区教育学院作为区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业务机构,开发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项目,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课程即属于该系列项目之一。同时我区也一直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断完善设备和技术,“十五”期间对我区中小幼教师的计算机技术作了普及培训,“十一五”期间作了信息技术培训与学科整合培训,“十二五”期间作了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大力倡导教学手段的改革,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使学校的教学逐步走上现代化的轨道。

2.从参训教师角度来看教师普遍认同信息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其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希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各校先进的教学设备,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从以往的培训来看培训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的问题:教师原有的信息素养能力基础不同;不同学段、学科、教龄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不同;培训模式目前仍然大多沿袭着“教师讲—学员练—考试”的传统模式;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调动;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互难以开展,很难形成很好的研修氛围;学员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无法实现个性化教学等。

4.从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以往学员参加完培训后,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深入实践培训成果等各方面原因,其学习活动也就随之结束,其信息素养没有得到持续的发展。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只有教师具备了相关的信息素养,才谈得上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中。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回顾前面提到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以及接受培训的现状却是:教师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而自己却在接受应试教育。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信息素养培训课的学员是来自本区域中小幼的学科教师。教师不同于一般的学习者,他们有更丰富的经验与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愿,具有更多样性的学习特点,这对他们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混合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具备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中根据教师学习所具有的特性及其鲜明的个体差异,运用混合学习模式,创建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开放性的多元教学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学员在培训中进行协作学习,不仅能达成教学目标,还可以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分层教学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学员的信息素养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设计

混合学习是“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什么内容通过面授,什么内容在线学习,面授内容与在线学习内容的比例设置及相互之间如何衔接,这些对于课程的顺利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结合笔者的区级课题“区域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课程的内容主要为以下三个模块:教育信息化新趋势、教育技术技能和教育信息化推进下的课堂教学。“教育信息化新趋势”模块以网络教学为主;“教育技术技能”模块以面对面教学为主;“教育信息化推进下的课堂教学”模块,面授与网络教学各占一半。在个模块中并不是仅采用一种教学模式,整个教学由始至终都是以面授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贯穿的,区别仅在于哪种方式占的比重较大。在课程实施时,这些比重也会根据学习者的前期分析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四)学习环境的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协作活动以及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性软件(SocialSoftware)应运而生,其中许多都具备创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功能。因此,笔者从教师的学习特点出发,根据社会性软件的不同功能,筛选出部分,构建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多元教学环境。运用问卷星进行培训前期、中期的调查问卷及培训结束后的反馈问卷;QQ群视频运用于在线讲授及互动;微信公众平台用于教学资源的及学员学习反馈;QQ群作为协作学习、交流的平台;等等。虽然各个社会性软件都具有各自的特色,但是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确的。同时使用多种社会性软件也有可能会造成学员学习时由于工具太多而不知道应该使用哪个的局面,故笔者使用新浪博客作为整个混合式教学的资源整合平台。学员的学习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学员在多元学习环境中也可按需选择学习工具与资源。

二、案例实施与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观摩1

(一)案例设计

“教育信息化推进下的课堂教学”模块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观摩一直是学员非常欢迎的活动。以往常常采取带学员到某个学校,现场观摩一节课,然后听讲课教师说课,再进行现场研讨这种传统形式。采用基于混合学习模式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观摩1”活动中,改成借助QQ群视频开展基于网络的观摩活动。案例实施步骤一:自主学习,内容引入。学员事先阅读微信公众平台“教育能见度”第70期介绍的“未来@已来”项目组在杨浦区六一小学举行的第二场系列活动的相关信息。步骤二:QQ群视频,网络授课。通过QQ群视频功能,向学员介绍“未来@已来”项目的相关情况、所做的研究。

(二)案例小结

Singh&Reed提出混合学习的三维分类方法:教学媒体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混合和学习内容的混合。在本案例中笔者使用了微信公众平台、QQ群视频、网络硬盘以及问卷星网上调查问卷等多种媒体。学习模式有学员自主研习、网络视频授课、自主探究学习、小组研讨等模式。学习内容包括项目的相关介绍、课堂实录片段学习、相关主题小组研讨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观摩一直是学员非常欢迎的内容。以往常常采取带学员到某个学校,现场观摩一节课,然后听讲课教师说课,再进行现场研讨这种传统形式。采用基于混合学习模式后,学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自主研习,在观摩前就对整个活动有了大致的了解;通过QQ群视频,教师将课堂观摩切割成几个模块,在教师引导下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观摩;课堂实录观摩结束后,学员通过网络硬盘上的相关资源进行拓展探究;最后组织学员进行有主题的小组研讨。学员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与传统方式相比更能激发学员的深层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