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体形设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1 10:32: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形设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体形设计论文

篇1

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不够全面

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部分。教学背景分析由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单元教学计划等要素组成;教学过程设计由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策略和编写教案等要素组成;教学评价设计由安全预案和课堂效果评价方案等要素组成。每个要素都与教学设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活动。这十一个要素都是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和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对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制定学习策略、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效率等起着关键作用(见表1)。

3单元教学计划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课次

安排不合理,东拼西凑出来的,缺少单元考核与评价的课时安排单元教学计划是课时教学计划的初步设计,是教学计划的细化与分解,是课程总目标的基本单位,在体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要先安排好单元教学进度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参考所使用的教材,安排若干个单元;高中阶段的,分必修和选修模块,每个模块为18个学时,每个模块的教学进度的安排可由3-4个单元组成。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单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较为系统和完整地学习某一个运动项目的内容,要避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因此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妥善安排好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组织形式与考核评价措施。单元教学内容简单一点的,单元教学计划设计安排4-5课时,比如短跑、长跑、技巧等内容;单元教学内容复杂一点的则安排6-8课时,比如广播操、武术套路、健美操等内容。单元教学计划的格式一般采用表格式,内容包括:课次、达成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考核与评价内容和方法等六个方面。单元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课时应安排考核与评价课,一个单元教学结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核与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4教案设计表面花俏,但内容老套;基本部分的教学设计

不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学顺序要求;缺少动作要领叙述、身体素质“课课练”和课外作业布置等内容中小学体育教学教案的格式通常采用表格式。有些教案从表面上看,分了七、八个部分,如:情景导入、情景再现、模仿尝试、合作探究、创新提高、身心放松等等。为方便实用,一般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有些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是课改前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来叙述的。教学目标的分类受到了各教育流派的重视,他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对体育教学设计中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影响最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地把教学目标分成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大领域。新课改的要求是从认知、技能、情感、社会适应和运动参与五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总体目标,编写教案一般可以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方面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案基本部分教学设计的构思要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学顺序要求。基本部分的设计是一个教案的核心和精华,它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策略和技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构思不要混乱,条理要清晰;能体现体育新课改所要求的分组、合作与探究,师生评价等环节,能运用合理的教法与学法指导。还要遵循动作技术教学顺序规律来进行教学设计,并围绕技术动作学习时的易犯错误与纠错方法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在设计基本部分的教学步骤时,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对象来设计,不能一成不变。小学低年级(水平一)简单一点的学习内容的设计思路(以滚爬为例):情境导入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挂图)分组探讨或模仿学习(体验式学习)小组动作展示与评价统一学习动作技术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与评价优生动作展示与评价分组创新(生活化的游戏),教师巡回指导与评价小组展示与评价。小学高年级或初中(水平三、水平四)动作技术难度稍大的学习内容的设计思路(以篮球曲线运球为例):情境导入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挂图)分组探讨或模仿学习(体验式学习)小组动作展示与评价统一学习动作技术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与评价小组动作展示与评价分层分组(男、女分组,分二到三个层次)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与评价优生展示与评价游戏或教学比赛(运用所学技术提高能力)。高中(水平五)动作技术难度大的学习内容的设计思路(以纵箱分腿腾跃为例):情境导入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挂图)陆地辅练习保护与帮助下进行分解练习保护与帮助下分层分组练习保护与帮助下完整动作练习独立完成练习。教案的教学内容中对动作要领的叙述是不可缺少的,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动作示范很规范,但动作技术讲解时不能用术语精简准确表达,常常用自己的语言随意讲解的现象。对动作技术要领的叙述可以是专业术语,也可以是动作口诀。一个完整的教案,体能素质“课课练”和课外作业的布置等内容同样不可缺少,体能素质“课课练”一般安排在基本部分结束后或穿插在整节课中,时间为5-8分钟,选择的内容要合理,与主教材相关联,应充分利用当堂课的场地器材来进行素质练习。课外作业的布置是体育课堂的延伸,能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谭文瑰 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青云中学

参考文献:

[1]祁晓健.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方向与趋势[J].中国学校体育,2011(04).

[2]杜俊娟,潘勇.体育教学设计的依据、原则及操作程序[J].体育教学,2011(01).

篇2

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一直处于创新发展中,论争型问题的出现就是一个表现。所谓论争型问题,就是从同一命题对立的双方中,选择一方进行专业的思考论证。既然是论争,就必须对问题有分析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命题者从考生说理的深刻性和思路的多维性等角度,可以看出考生的辨识能力和辩证思维。

上述高考试题答案突破了单一学科模块知识,综合性强,蕴含着是什么、为什么、要怎么的逻辑构架。让考生从相反的答案中选择一个角度论争,既是命题者的设问创新,也是对考生生活认知的理解和尊重,因而带有点海派风格。这类试题在高考中的普遍出现,直指“论争和探究问题”的考核目标,要求考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对开阔考生答题思路、拓展答案空间、展示考生思路过程,改变以往常见的知识归纳式或理论演绎式的答题方式,进而优化试题结构,甚至促进学生学习的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故有“思维中的花朵”之称。笔者着力研究论争型问题的答题技巧及设计要求,可更好地对接高考,提升考生答题效率,还能优化教学方式,打造基于学生成长的魅力课堂。

一、论争型问题的答题技巧

论争型问题因其答案的高度聚焦性,是近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必考题型。从上述试题看,论争型试题的答案往往综合了多模块知识,它超越了道的真理性要求,即不要求考生绝对信从某一认识,但考生必须对自己所持态度、观点或立场能够自圆其说,考生就相当于辩论会中正反观点其中一方的辩手角色。从上述题还可以看出,论争型问题答案往往蕴含着两方面要求:其一是必须调动课程知识,体现课程特色和要求,即考生说理论争时,不能脱离学科知识而单纯运用生活中的大白话。其二是知识间逻辑的递进与答案的层次性。考生必须展示清晰的分析、推理过程,让多角度的论证共同服务于所持态度、观点或立场。这两方面的要求无疑大大增加了考生的答题难度。实践表明,考生要能够激思辨疑,有效驾驭论争型试题,离不开以下努力:

第一,学会概念分析是提高论争能力的基础。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提出:“思辨思维所特有的普遍形式,就是概念。”逻辑学也告诉我们,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是从对事物的概念开始的。生活中,人们开展论、争、辨的前提都是对概念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考试也是如此。考生对问题中的概念把握得清晰准确,答题方向性就会明确,论争时就会聚焦核心问题,答案的层次性也会增加。如由试题材料中“‘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我们可以推导出命题者担忧的是: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最终是否会产生反人类的行为?它是人类的合作伙伴还是可能控制人类的对手?这就是问题中的“风险”的本质所在。明确了风险所指后,考生才能在“是否可控”中做出进一步选择,进而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调动知识为自己的观点论证。由于概念是含有具体内容的,如果考生离开材料,对“风险”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把论争的重心放到“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是否有风险”或“如何控制智能机器人的风险”上,就会偏离试题“风险是否可控”的要求。可见,学会概念分析才能找到答题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准确精到的概念分析是提高论争能力的基础。

第二,学会逻辑推导是提升论争效能的关键。论争的过程就是分析论证、逻辑推理的过程。此时考生最重要的是牢记所持立场,充分调动知识进行分析说明。由于事物本身是多样性统一,同一问题往往蕴含着两种对立的可能性,而论争型试题只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论证。由此考生无论是选择正方还是反方作答,都必须有充分的学科依据,在答题时要力求避免思路冲突和思维打架的现象。如上述试题,如果考生选择正方作答,就必须抑制头脑中“市场调节缺陷导致风险不可控”“人的能力有限性导致风险不可控”等专业思路;如果选择反方论争,就必须抑制头脑中“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国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宏观调控”等专业思路。避免思路冲突或思维打架的秘诀在于,时刻牢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同时,由于是思想政治高考,理论观点的运用阐述必不可少,考生在答题时仍应该综合运用归纳与演绎的答题方式。因为归纳式说理的方式,可以让试题答案饱满,论证充分有力;演绎式说理的方法,可以让试题答案论证严谨有序。两者的结合使用,可以实现归纳的并列式论证和演绎的递进式论证的结合,让论证的内容变得丰富,也让答案充满立体感和多维性。

第三,学会运用学科语言是提增论争能力的重点。高考政治试题的答案必须具有思想政治学科的味道,这一味道主要体现在考生答题时对学科语言的综合运用上。就论争型试题而言,本身并没有限制考生的知识运用范围,考生可以在所学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任意调动,只要选取的知识与试题要求搭调即可,但考生必须让各模块知识互相配合,发挥综合效能。从上述试题答案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正反方,都没有哪个答案是单一模块知识点的。这启示我们,答好论争型试题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学以致用、自圆其说,让固化的知识活化。具体说,选用学科语言首先应立足问题中变动的关键词,把与关键词相关的条件作为论争的重点。如上题,如果考生认为“风险可控”,则选取知识时应该强调人控制风险的能力,反之则应该强调客观条件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对应试题要求。其次,选用学科知识时重点在于突出原理名称,而不是阐释原理本身是什么。如上题,考生若认为风险可控,就应该突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等内容,不需要具体阐述主观能动性的内容、人是如何利用规律等。再次,考生必须让学科知识间的有序配合,形成一个有力的逻辑链条,让自己的说理论证自然有力。如上题中论争“风险不可控”,就存在“市场调节弊端―市场主体作为―市场风险出现”的过程,答题时不能点到即止或一带而过。

二、设计论争型试题的教学要求

任何考试要求,都可以通过平常的训练来固化思路,并转化为应试能力。既然论争型试题在高考中已经出现,我们平时教学就应该予以重视,通过适当的练习来提升考生的应考能力。

第一,巧用教材知识,设置类似“高考体”的论争型试题。高考试题对日常教学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模仿高考设问,有意识地将书本中的诸多知识设置为论争型试题,目的在于增长学生见识,培塑学生分析、推理、论争的能力。如:“高铁价格既关系到铁道公司的利益,又关系到广大百姓的出行成本,高铁价格可以让市场自由调节吗?”“言论自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它是否包括说谎的自由?”“辩证否定要求我们改变人云亦云的盲从的思维方式,辩证否定就是怀疑一切吗?”“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文物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现阶段是彻底砸碎还是应该保留?”“无偿性是税收的重要特征,国家是否应该对经营困难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吗?”“生活中人们常说‘]有规矩不成方圆’,又说‘创新必须打破一切陈规成说’,你觉得‘规矩’和‘创新’可以统一吗?”诸如此类的论争型问题,若在平时教学时加以训练,很容易让学生透过表象把握问题的纽结,领会命题者的考查要旨。问题是思想诞生的助生婆。(苏格拉底语)为此,教师自身必须走近高考试题,研究高考试题中内在的逻辑冲突,多将课堂中的直观性设问,改设为富有启发性两难性的论争型试题,用问题创新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思想的神奇,实现心理学家米勒所说的“精神上的觉醒”,促进学生在思考中成长。

第二,淡化标准答案,从追求标准答案向追求答案标准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培养能够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应试中淡化试题的标准答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论争力。众所周知,生活中的事物本来就是多元多样的矛盾统一体,政治高考中的标准答案犹如胶柱鼓瑟,容易固化人的思维,限制人的答题思路,不利于人们思维的开拓创新,也不利于学科理性精神素养的培育。既如此,我们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淡化标准答案,实现从追寻标准答案向追寻答案标准的转变,上述试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它没有强调答案的唯一性,而是将统一的标准答案转化为学生的自圆其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见解,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做观点选择并进行分析论证,这实际上是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人文性的体现,也是在考查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与2018年新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性质的定位“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不谋而合。可以说,标准答案是权威,是依据,是唯一,强调的是服从;而答案标准是答案的形成准则和形成要求,突出的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智慧的生成。要引导学生答好论争型试题,平时学习中教师必须放弃“权威之言”与“标准答案”,多与学生探究答案形成的要求和过程,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探究解决问题的路径,在理性求实的过程中达成结果,养成品质。

第三,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注意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论争的标准当然是课程理论,论争的过程实际上是理性思考的过程,答案的源头虽在书本原理,但答案却要基于材料涉及的生活事理,也就是结合材料、围绕材料要求进行论证。如果考生对试题材料一知半解的话,则很难归纳出符合题目主旨的答案。高中三年,考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智能机器人、共享单车等社会新生事物普遍认识不足,反映到试卷上就是对试题材料中事物的社会属性及本质规定性把握不准,依据试题中的零散信息,凭借主观想象去答题,时常出现答案与试题要求错位的现象。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启示我们,要提升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能力,必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注意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这首先要求教师从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角度,选择一些重大事件和典型材料作为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事件的复杂性,了解一些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让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社会发展共舞。其次,对一些社会热点、百姓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做专题性学科解读,让学生的认识跟上时代的节奏,并对现实困惑进行原因分析、利弊探究、趋势剖析,做到在慎思的过程中明辨,在观点的交流碰撞中实现对现实问题的洞悟,提升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种复习课实际上就是助推学生能力提升的思辨性课堂,其结论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思想的理性法则”。

人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成长的,质疑问难总是促使人们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一书中说:“思考的产物总是优于直觉的产物。”明王守仁也曾说:“思即学也。”当我们真正带领学生在思考中悟道时,社会转型期学生浮躁的心态才会平息,新旧观念的冲突也才会淡化,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才会彰显,人的生命质量也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这就给能源资源极度短缺的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也无法真正推广节能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节能理念,并将其融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当中,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城市发展中,建筑工程的能源消耗非常大,要想在城市中实现节能,就需要从建筑工程的建设着手。在建筑工程设计当中,平面体形设计是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通过平面体形设计能够表现出整个建筑工程的外形,在其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保证其设计满足建设方的要求,还需要保证建筑工程适应城市发展,达到某一种文化艺术要求。如今,设计师还应该将节能理念引入到建筑设计当中,使之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

1 建筑平面体形

在当前的建筑设计当中,建筑平面体形一般会通过体形系数来表示,即FO/VO来表示。所谓体形系数也就是建筑物与外界大气所接触的外表面积极其所围合的体积之间的比值,其中,外表面积中不涵盖地面、不采暖楼梯间隔的墙或门、女儿墙以及设备用房等各种墙体。要想保证建筑工程达到节能的效果,就需要通过最小的建筑外表面积来包围最大的建筑单位体积,也就是说,建筑体型系数越小,那么建筑外表面积就越小,这样就能够达到节能的效果。

根据当前我国现行的相关规定中,对建筑体形系数做了详细的定义,并将其做了接线,如果是住宅工程,那么建筑体形系数的界限应该为0.3。如果建筑体形系数没有在0.3以内,那么建筑的体形就能够达到节能的效果,并为日后建筑工程实现节能目标而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并没有从相关文献当中找到体形系数在建筑工程设计当中的相关规律与应用,也没有相关的经验,这就导致工程师无法对体形系数做充分的了解,实现节能也有一定的距离。

2 建筑平面体形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建筑工程平面体形设计过程中,为了是工程达到节能的效果,设计师必须要遵循以下单个原则:

2.1 建筑平面体形的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原则也就是在设计建筑工程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保证建筑平面的整体性,尽量不要将其分割而导致建筑显得凌乱。这是节能理念重点体现的一项基本原则,所以在对建筑工程进行体形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尽量采用比较典型的平面体形,例如方形,然后根据这些形状在稍作变化,从而达到视觉上的美观效果。另外,在对建筑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不得将其设计为凹凸不平的外形,而是通过简单的、平整的平面来完成建筑外墙设计,这样才能够在保证建筑平面整体性的前提下使其具有特点,达到美学的效果。

2.2 建筑平面体形的组合型原则

在建筑平面体形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各个部分的组合同样能够保证建筑实现节能的效果,例如可以将单元之间外墙进行科学的组合,这样能够减小建筑外墙的表面积,不仅能够达到节能的要求,还能够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价值。但是在建筑进行组合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在满足各种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对西山墙进行重点设计,这样能够避免因夏季西晒而导致建筑室内的温度提高,最终提高空调的工作负荷,无法实现节能的效果。

2.3 建筑体形定量原则

21世纪的建筑设计应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对建筑使用带来的制约和作用,并应十分强调必要的定量控制,以贯彻建筑业的节能和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高层建筑的FO/VO一般控制0/10~0.15在之间,对于高密度聚居区的建筑开发、环境控制和小气候改善,应将FO/VO列入建筑设计技术指标,以控制高能耗区域的节能状况,意义甚大。

3 体形形态节能控制

体形形态是指建筑物平面所构成的形状特征。它取决于多项因素:城市景观、功能要求、技术条件、设计灵感等。建筑体形形态控制就是研究平面形状对建筑节能的影响。虽然建筑围护结构材料、构造相同,但是由于平面形状不同,建筑受太阳影响程度和建筑室内外通过外墙表面的热交换情况均有所差异。

通过各种分析,研究体形形态与建筑节能的关系和规律,对千姿百态的平面形状进行优化和对比,使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构思和选择方案过程中,对不同的平面形状有正确的节能评价,使建筑成为节能建筑。

4 基本平面形状的节能效果

4.1体形系数分析

从体形系数FO/VO的计算值可以看出,圆形的FO/VO最小,三角形最大,FO/VO与nl和B成反比,即多边形边数越多其FO/VO成递减关系。显而易见,以体形系数来评价,其对节能的意义顺序为:圆、多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和多边形为推荐平面形状,三角形对节能不利。

4.2 辐射得热分析

建筑物所处的室外环境并不是只与温度有关,尚与太阳辐射、风、雨等有关。其中太阳辐射是主要因素,建筑的外立面由于朝向不同其得到(或失去)的太阳能量也不同。以太阳辐射得热而论,正方形比长方形更合理,南侧较长的长方形平面形状的得热将较大,因此建筑师在外墙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应尽量扩大南立面减小北立面。

4.3 传热理论分析

从建筑传热理论分析,一个室内空间如果所形成的角越多,那么由于热桥、传热方式变化,其传热就越快。因此,建筑师在选择平面形式时,除了要讨论FO/VO外,尚应充分考虑角系数问题,以尽量少的角系数为好。

4.4 体形的风流分析

建筑的不同平面形态将会使室外风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反应,以增加建筑通风为目的的夏季而论,尽量大的迎风口正压区域会使建筑接受更多的风量,可以为改善室内通风条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增加(或削弱)迎风面的方法。

结束语

总之,在建筑设计中,关于平面体形的节能设计是需要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要在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需求下,完成节能设计。笔者认为,建筑的体形形态最好不要有过多的角部设计,以降低热传导效应,提高节能效益。同时要对建筑体形的整个外表面积进行有效控制,尽可能的减少结构的面积,以减少热量流失。当然,建筑的平面体形设计若要实现良好的节能效果,其所涉及的因素是较为复杂的,只有将这些因素协调平衡,全面控制,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体形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1 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必要性

在现在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状况下,加强建筑结构的设计相对较为重要,简单的说也就是保障建筑使用的安全与实用,以下对其进行说明。

1.1 加强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必要性

首先建筑结构的设计安全程度将对工程的质量以及造价产生直接的影响。由此,就应该加强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这对建筑的施工以及使用都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我国的发展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逐渐的提高,这也就必须要加强建筑设计的安全性,以此来保障人们生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此外,建筑的结构设计安全性的提升,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结构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对风格等外在形态较为重视,这就要求在建筑材料以及施工的过程中对安全性进行控制,在保障外观的美化与建筑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建筑的安全性。

1.2 建筑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性

由于近几年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较为迅速,对各个方面的控制与管理也逐渐的趋于完善,这就要求加强对结构设计的控制,因为建筑结构的设计是工程施工的基础与依据,因此,建筑的设计安全就是工程施工安全以及建筑质量的前提。由此可见,建筑的结构设计安全是工程的关键,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出工程造价的管理。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当中,应保障设计的科学化与合理化,以此来为人民营造一个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抵御,可以确保建筑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应具有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2 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建筑行业逐渐的趋于稳定化的发展,但在对结构的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以下对其进行分析说明。

2.1 抗震性相对较低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建筑的设计进行规范,明确要求建筑应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而在实际的建筑过程当中,大部分的抗震性没有达到国家的要求,就从近几年我国出现的地震来看,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没有满足国家的抗震标准,这也就对人民的人身以及财产产生一定的安全威胁。同时,相关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建筑的抗震性认识不到位,所以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也就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考虑,将其流于形式。由于我国的范围较广,各个区域之间有其独有的特点,所以在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应保障设计人员对地区的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设计。

2.2 设计的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

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变,建筑行业的竞争较为激烈,这也就造成部分的建筑类商家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出现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状况,以下对其进行说明: 首先,有的建筑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节约成本,在对建筑的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对成本过于克扣,对建筑的安全以及质量并不重视,这也就为建筑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安全威胁,例如在对钢筋进行配筋的过程当中偷工减料,导致其使用的期限较短,并且容易出现变形。

2.3 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

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由于设计单位的员工经验的不足或者是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较差的原因,也就导致对建筑的结构设计出现不合理、不科学的状况,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为建筑埋下安全隐患。同时也有的设计人员对外观过于重视,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明知道建筑公司对外观的要求是行不通的,但为了利益,没有提出异议,这也就导致建筑的危险性,虽然这一状况在设计单位相对较少,但仍是存在的。此外,由于设计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对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知识并没有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也就导致其对建筑结构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风险。

3 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

对建筑的结构进行设计是工程施工的前提,也是工程的关键工序,这就应该加强对设计的重视,从设计中来加强建筑的安全性,保障设计的安全以及实用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以下对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善,加强建筑的安全性建设。

3.1 严格遵守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想要加强建筑的质量,并保障建筑的安全问题,就应该按照我国对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来对结构进行设计,加强建筑的质量。国家对建筑设计的规范不仅是从技术上,而且是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控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可以对建筑市场进行规范,对建筑设计单位进行约束。随着近几年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的趋于完善化发展,建筑的结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逐渐的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不规范,不合理的行为应进行监督,并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来鼓励相关的人员进行举报,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加强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3.2 提高建筑设计的抗震性

在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当中,应保障建筑的抗震性达到国家的要求与标准,并要求相关的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对我国近几年所发生的地震区域的建筑物进行分析,对抗震因素进行了解,保障建筑物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抵抗,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发展。此外,相关的设计人员应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进行了解与掌握,并对其有足够程度的重视。

3.3 加强设计师的质量意识

对建设结构进行设计是一项相对较为复杂的工作,这就对设计师有一定的要求,对理论知识、工作态度、创新思维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都应进行严格的把关。同时,还要求设计师对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解,并做到按规范设计,在保障结构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加强设计的安全性。此外,还要求设计师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加强对新事物的学习与接受,并对建筑中的抗震进行正确的认识,确保建筑的安全。

3.4 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逐渐的加快,相应的规范也在不断的完善,但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与传统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相关的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由于科技的发展逐渐的加快,信息化的技术水平发展较快,在建筑行业中也逐渐的融入了先进的技术,但是有很多的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人员对先进的技术不能进行熟练的使用,这也就阻碍了先进技术的应用,并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与进步。由此,就应该在设计单位定期的进行培训与教育,加强设计人员的相关技能水平,促进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建设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以此来加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我国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安全与质量逐渐的受到重视,由于建筑结构设计是影响建筑安全性的主要原因,所以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虽然建筑行业的发展逐渐的趋于完善,但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对建筑的安全性带来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博,石国栋. 试论如何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 科技信息,2012( 4) : 88-89.

篇5

学界对“班级文化”理论的阐释不断深化,诸如,亚文化视角认为,“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大多数成员在学校环境中基于相互交往而产生的生活式样。”[2]文化综合体视角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3]虽然学界研究的视角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其最基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从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三个维度对大学班级文化进行剖析。首先,从社会文化维度,大学班级文化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传播、借鉴先进外来文化,培育并创新新型文化的同时,将自身与社会文化有机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最为牢固的根基;其次,从大学文化维度,大学文化通过促进、提升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等产生积极影响,辐射到大学的各个领域,推动班级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共同发展;最后,从青年文化维度,“青年文化是得到青年基本认同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总和”[4]。大学班级文化的主体是青年人,它是凝聚青年人的精神纽带,体现着青年人的思维以及对大学班级文化的认同感。虽然不同时期大学班级文化会产生变化,但大学班级文化中始终彰显着青年人特有的气质和精神的价值观。

明确“大学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探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功能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则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指在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的浸染和影响下,发挥其释放、渗透、促进、提升等特有功能,并通过扩宽渠道、凝聚共识、联结生活、选择高雅文化,从而实现班级文化主体的认同和内化。

(一)释放自由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获得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与能力”[5]。释放自由功能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将班级学生追求内心自由、生命自由,成为实现理想、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要义,并让班级文化成为学生陶冶、锻炼、反省、培养的精神摇篮。大学班级文化为学生绽放自由、释放生命的原始能量提供一个自由的生态环境。“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6]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释放自由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营造宽松环境、搭建实践平台等方面不断发挥作用。释放班级学生自由主要体现为两个优势:其一,激发班级文化主体的创新能力。自由使创造绵延,班级学生按照新的方式对原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和联想,从而形成独有的个性特征,进而成为具有创新个性的班级主体。其二,唤醒班级文化主体的自我意识。倡导彰显学生个性、重视学生个人意愿表达的班级目标与正确价值观,使其成为班级学生认同的深层次的行为准则,唤醒班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渗透主流价值功能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使这些主导文化进入班级,并被班级文化主体认同和内化。”[7]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把社会主导文化渗透到学生中并被学生吸收、内化的功能。所谓渗透主流价值功能,是指通过班级文化环境、活动等间接的文化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渗透性引导,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在吸收、整合、内化的过程中提升其思想品质和素养的功能。一是通过主题渗透。通过理论知识研讨、名师座谈等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教育内容的问题与观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通过实践渗透。利用班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平台,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引导行动,在行动中渗透知识;三是通过环境渗透。通过硬件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网络环境的渗透,使其发挥潜在的导向作用。

(三)促进对话交往功能

“大学班级文化的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会通过各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促进对话交往功能是指利用班级活动、班级网站等载体,以提升班级学生的对话意识与创造对话情境为前提,借助适宜的主题与时机,促进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并实现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首先,提升班级学生对话交往意识,创造良好的对话交往情境。辅导员以“激发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帮助与关怀的视角唤起学生对话兴趣。其次,找准对话交往的主题与时机。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正确引导性的主题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正是激发学生思维与言语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促进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对话的深层蕴意就是精神交往,其目的是促进人内心世界的丰盈,实现人心灵的陶冶和充实”[8]。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以人性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表达思想的能力,通过知识传授、生命领悟、行为规范等方面,激发班级学生心灵碰撞,产生共鸣。

(四)提升精神品质功能

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着眼于教育者有意识指导和受教育者潜意识接受,主要以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选择、精神品质和理想追求,促使班级学生追求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9]为此,运用好班级文化形态中的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一是培养班级学生的理性自觉,这种独特的理性自觉不仅将学生的生活意义、价值实现与美好生活的普世价值相联系,与校园、社会发展相联系,而且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与班级成员的幸福生活相联系;二是培养班级学生追求卓越、优秀的精神动力,帮助班级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建立良好的精神世界;三是培养班级学生审思明辨的能力,引导学生明智地处理社会、班级以及个人事务。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问题。

(一)在顺应中逃离自由

在当前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学管理者遵循着马克思所说的“形成真正集体的前提条件是个人自由,集体不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束缚和绊脚石,而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在顺应中逃离自由”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自由”本质内涵的错误解读,以及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行动上发生了偏差。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在充满种种利益诱惑的市场社会,存在着在顺应中媚俗的大学班级文化,正如钱理群先生哀叹的“我们在培养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二是将自由等同于绝对自由,也就是无任何限制的自由。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部分班级学生认为“随心所欲”最重要。然而,“自由和约束是不可分开的统一体,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约束,二者互补互渗。”[10]因此,长期地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由、理解自由,将导致班级学生认识问题发生偏差、对待事情极端化。

(二)在功利中逃离价值

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班级文化异化为犬儒文化,一种顺应主义的文化。受网络媒体错误引导的影响,班级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的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辨不清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之间的关系,导致个人主义滋长;重视追求物质生活之梦,轻视对精神生活之梦的追求”[11]。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主流价值的错误认知。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功利主义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很少关注集体利益。学生在参与活动之前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人文素养有帮助,自己的投入与回报是否成正比。“较强的目的性导致部分同学对自己目标以外的其它事情不闻不问,认为参加活动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因而拒绝参与班级活动”[12]。二是功利主义使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形式化。学生认为班级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完全是在做表面功夫,追求形式。三是功利主义使价值取向个人化。学生一味地追求显性的、即时的效益,并不考虑对自己长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问题将直接影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三)在形式中逃离对话交往

班级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现形式。但目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班级文化活动形式化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深入、持续性。班级活动只是停留在“活动”表面,沉醉于只有概念没有多少实际内涵的“空中楼阁”式的班级文化,把大学生的真实生命丢得干干净净,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13];二是缺乏创新性。班级文化活动主要以传统的娱乐形式开展,未能实现开展活动的真正意义,“并未为人们提供一种充分体现尊严和生命价值的理念信仰,使之成为生命意义新的荫庇所。”[14]而且,开展的活动过于重视数量而缺少对质量的关注,导致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倦怠,以及对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削弱。“对待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也不应‘大呼隆’运动式地开展,必须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思维创新的空间,一个实践的舞台”[15]。因此,班级文化活动是否具有持续性、创新性、主导性将会影响开展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发挥。

(四)在追求外在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

“人的精神品味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开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1]从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来看,班级学生存在着在追求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的问题。一是班级学生主体选择具有盲目性,素质具有差异性,认识具有封闭性;二是功利化问题日趋严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存在偏差。其具体表现为:首先,盲目追求时尚。班级学生呼吁举行以时髦的节目、话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但在活动中却“忽视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在班级塑造中独特的地位,并没有将行为、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的班级文化深层融合”[16]。其次,缺乏精神自律。在行动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他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满足而自动地获得相应的补充。因此,在追求时髦中丧失精神品味将直接影响班级文化建设价值的体现。

三、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首先是要在保证学生与教师有一个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积极扩宽教育渠道,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一)扩宽渠道,让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

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定位与实施效果。因此,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扩宽班级文化建设的渠道,释放大学生思想自由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扩宽教育渠道。通过利用主题研讨的形式,以“国家梦·社会梦·我的梦”为主要内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热点进行每周固定的研究讨论,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教育;其次,扩宽宣传渠道。通过利用班级宣传栏、海报、编排话剧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后,扩宽网络渠道。“调查显示,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和方式。”[17]由此可见,网络渠道成为大学生最典型、最重要的教育途径,并起到促进教育渠道、宣传渠道的作用。网络渠道主要通过利用班级网站设立“班级文化建设,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讨论专栏,为班级学生创造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并建立专栏维护、监督小组,以保证讨论专栏的持续性、话题的准确性以及班级成员的参与性。

(二)凝聚共识,在尊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

“文化多元化使整个社会不再有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失去了解释标准,造成了价值选择的迷茫、价值尺度的失衡,大学生也只能跟着感觉走”[18]。因此 ,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至关重要。“寻找主流价值取向归位的途径和方法,要在充分认识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差异性和超前性的基础上,侧重大学生价值取向本身合理性的增强及其与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整合。”[1]从班级这一独特的基本组织出发,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回归社会的主流价值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路径。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将幸福观教育与日常情感熏陶相结合。在日常管理中将正确幸福观传递给班级学生,解决班级学生实际问题。其二是要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教育与推进生涯规划与发展的针对性活动相结合。班级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会、就业技能培训会”等,针对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三是要将培养批判能力与案例分析活动相结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与重建”[19]。班级文化建设亦是如此,班级学生更应具有批判能力,班级举办案例分析活动,对社会的话题、行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并不断增强学生做人做事的自治能力与自律精神。

(三)联结生活,让大学生有交往对话空间

大学生有交流对话空间是推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要从联结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拓展主题教育空间,提升大学生交往对话能力。班级是“组织动员大学生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形成的以依托空间为基础的特定社会场域”[20]。由于创设地点、发展形态不同,班级将拓展班内与班外主题教育空间。首先,班内主题教育空间。班级组建班级文化建设研讨组,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趋势进行探讨与分析,增强班级存在感。其次,班外主题教育空间,以“班级梦,志愿行”为主题,开展“三化”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班级在偏远山区学校成立志愿服务基地,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学习梦;团队化。走进社区建立班级志愿服务站,让学生在行动中回馈社会;常态化。以内在建设和外在宣传两种途径打造班级志愿服务文化。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制度,结合班歌、班训等文化要素,吸引更多的班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同时以内部建设为核心,班级将志愿服务时刻体现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组建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实现班级学生共同成长。

(四)选择高雅文化,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

精神品味凝聚了文化创造的智慧和理想,内涵着人本质的全部意义,将对人的情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应将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作为核心,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首先,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具有道德感、使命感、责任感的高雅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确立的坚定信仰”[21],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对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先要了解和培养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与追求,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其个性联结关系,联结世界,以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精神品质。最后,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的高雅内容,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个人创造性的同时,不盲目地追求“自我利益”,应拒绝现世社会的各种诱惑,不能失去自己的灵魂而沦为现实的附庸,从而在帮助学生处理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味。

参考文献

[1] 黄正夫,易连云.意蕴、境遇及诉求:大学班级文化的德性审视[J].大学文化研究,2013(1):109.

[2] 初晓磊.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3] 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9):79.

[4] 万美容.论青年文化及其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17.

[5] 张桂生.高校班级建设中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2010(8):10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7-508.

[7] 杨骞,蒋洪波.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0.

[8] 成雁瑛.论大学教育的对话机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9] 海国华.积极建设班级文化 构建学生精神家园[J].中国教育学刊,2008(8):25.

[10] 马海花.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11] 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8(8):38.

[12] 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17.

[13] 王泓.大学生文化的俗化倾向原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9.

[14] 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8):57.

[15] 李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

篇6

当前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不足,效率偏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语文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堂教学也在变革,但无论教学内容怎样变化,教学思路怎样更新,教学方式怎样改进,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提高课堂问题的有效性以及对问题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语文课堂中的有效问题

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状态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情景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并且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踊跃地参与进来,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有效的教学状态。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结合学科的实际特点。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提问,让语文课堂真正变得有效。

二、设计有效提问的思路

1.问题要具有兴趣性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但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能使学生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寻找教材中的教学突破点,在语文课中拟定情景,来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从文中的人或事物入手,让学生进行联想和创造,这既能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又能够拓宽教学内容。

2.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价值

(1)问题应新颖。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能帮助学生增强思维能力并培养注意力。语文的课堂问题需要创新,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孤独之旅》一课时,设计这样的问题给学生:“假如你是主人公杜小康,在这样的暴风雨的洗礼面前,你会如何做呢?”此类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从而加强对课文的把握。

(2)问题应有效。语文课堂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确保所提问题能使学生得到启发,从中获益。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连贯和严谨性,保证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只有有效的课堂问题,才能保证教学获得最大收益。

(3)问题应适度。我们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提出的问题应深浅得当、难度适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状况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各得其所,如此,才能提高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实际上提高语文课堂的效果。

综上所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不但能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同时,可能发展语言技能并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在有交际内容以及交流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在课堂上真正一起互动。因此,教师唯有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提问设计以及改善课堂评价,才能真正优化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庄宽.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对策研究:新课程视野下的中学口语交际教学反思之二[J].现代语文,2009(09).

篇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054-05

“彰显大学生精神风貌、蕴含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大学班级文化本质在于文以载道、以文化人。”[1]然而,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在充分发挥释放自由、渗透主流价值、促进对话交往、提升精神品质等功能的同时,也广泛存在着深度异化的问题。因此,探求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问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方式是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功能

学界对“班级文化”理论的阐释不断深化,诸如,亚文化视角认为,“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大多数成员在学校环境中基于相互交往而产生的生活式样。”[2]文化综合体视角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3]虽然学界研究的视角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其最基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从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三个维度对大学班级文化进行剖析。首先,从社会文化维度,大学班级文化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传播、借鉴先进外来文化,培育并创新新型文化的同时,将自身与社会文化有机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最为牢固的根基;其次,从大学文化维度,大学文化通过促进、提升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等产生积极影响,辐射到大学的各个领域,推动班级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共同发展;最后,从青年文化维度,“青年文化是得到青年基本认同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总和”[4]。大学班级文化的主体是青年人,它是凝聚青年人的精神纽带,体现着青年人的思维以及对大学班级文化的认同感。虽然不同时期大学班级文化会产生变化,但大学班级文化中始终彰显着青年人特有的气质和精神的价值观。

明确“大学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探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功能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则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指在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的浸染和影响下,发挥其释放、渗透、促进、提升等特有功能,并通过扩宽渠道、凝聚共识、联结生活、选择高雅文化,从而实现班级文化主体的认同和内化。

(一)释放自由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获得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与能力”[5]。释放自由功能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将班级学生追求内心自由、生命自由,成为实现理想、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要义,并让班级文化成为学生陶冶、锻炼、反省、培养的精神摇篮。大学班级文化为学生绽放自由、释放生命的原始能量提供一个自由的生态环境。“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6]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释放自由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营造宽松环境、搭建实践平台等方面不断发挥作用。释放班级学生自由主要体现为两个优势:其一,激发班级文化主体的创新能力。自由使创造绵延,班级学生按照新的方式对原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和联想,从而形成独有的个性特征,进而成为具有创新个性的班级主体。其二,唤醒班级文化主体的自我意识。倡导彰显学生个性、重视学生个人意愿表达的班级目标与正确价值观,使其成为班级学生认同的深层次的行为准则,唤醒班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渗透主流价值功能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使这些主导文化进入班级,并被班级文化主体认同和内化。”[7]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把社会主导文化渗透到学生中并被学生吸收、内化的功能。所谓渗透主流价值功能,是指通过班级文化环境、活动等间接的文化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渗透性引导,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在吸收、整合、内化的过程中提升其思想品质和素养的功能。一是通过主题渗透。通过理论知识研讨、名师座谈等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教育内容的问题与观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通过实践渗透。利用班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平台,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引导行动,在行动中渗透知识;三是通过环境渗透。通过硬件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网络环境的渗透,使其发挥潜在的导向作用。

(三)促进对话交往功能

“大学班级文化的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会通过各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促进对话交往功能是指利用班级活动、班级网站等载体,以提升班级学生的对话意识与创造对话情境为前提,借助适宜的主题与时机,促进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并实现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首先,提升班级学生对话交往意识,创造良好的对话交往情境。辅导员以“激发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帮助与关怀的视角唤起学生对话兴趣。其次,找准对话交往的主题与时机。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正确引导性的主题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正是激发学生思维与言语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促进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对话的深层蕴意就是精神交往,其目的是促进人内心世界的丰盈,实现人心灵的陶冶和充实”[8]。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以人性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表达思想的能力,通过知识传授、生命领悟、行为规范等方面,激发班级学生心灵碰撞,产生共鸣。

(四)提升精神品质功能

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着眼于教育者有意识指导和受教育者潜意识接受,主要以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选择、精神品质和理想追求,促使班级学生追求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9]为此,运用好班级文化形态中的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一是培养班级学生的理性自觉,这种独特的理性自觉不仅将学生的生活意义、价值实现与美好生活的普世价值相联系,与校园、社会发展相联系,而且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与班级成员的幸福生活相联系;二是培养班级学生追求卓越、优秀的精神动力,帮助班级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建立良好的精神世界;三是培养班级学生审思明辨的能力,引导学生明智地处理社会、班级以及个人事务。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问题。

(一)在顺应中逃离自由

在当前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学管理者遵循着马克思所说的“形成真正集体的前提条件是个人自由,集体不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束缚和绊脚石,而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在顺应中逃离自由”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自由”本质内涵的错误解读,以及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行动上发生了偏差。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在充满种种利益诱惑的市场社会,存在着在顺应中媚俗的大学班级文化,正如钱理群先生哀叹的“我们在培养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二是将自由等同于绝对自由,也就是无任何限制的自由。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部分班级学生认为“随心所欲”最重要。然而,“自由和约束是不可分开的统一体,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约束,二者互补互渗。”[10]因此,长期地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由、理解自由,将导致班级学生认识问题发生偏差、对待事情极端化。

(二)在功利中逃离价值

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班级文化异化为犬儒文化,一种顺应主义的文化。受网络媒体错误引导的影响,班级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的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辨不清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之间的关系,导致个人主义滋长;重视追求物质生活之梦,轻视对精神生活之梦的追求”[11]。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主流价值的错误认知。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功利主义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很少关注集体利益。学生在参与活动之前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人文素养有帮助,自己的投入与回报是否成正比。“较强的目的性导致部分同学对自己目标以外的其它事情不闻不问,认为参加活动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因而拒绝参与班级活动”[12]。二是功利主义使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形式化。学生认为班级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完全是在做表面功夫,追求形式。三是功利主义使价值取向个人化。学生一味地追求显性的、即时的效益,并不考虑对自己长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问题将直接影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三)在形式中逃离对话交往

班级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现形式。但目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班级文化活动形式化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深入、持续性。班级活动只是停留在“活动”表面,沉醉于只有概念没有多少实际内涵的“空中楼阁”式的班级文化,把大学生的真实生命丢得干干净净,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13];二是缺乏创新性。班级文化活动主要以传统的娱乐形式开展,未能实现开展活动的真正意义,“并未为人们提供一种充分体现尊严和生命价值的理念信仰,使之成为生命意义新的荫庇所。”[14]而且,开展的活动过于重视数量而缺少对质量的关注,导致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倦怠,以及对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削弱。“对待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也不应‘大呼隆’运动式地开展,必须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思维创新的空间,一个实践的舞台”[15]。因此,班级文化活动是否具有持续性、创新性、主导性将会影响开展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发挥。

(四)在追求外在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

“人的精神品味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开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1]从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来看,班级学生存在着在追求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的问题。一是班级学生主体选择具有盲目性,素质具有差异性,认识具有封闭性;二是功利化问题日趋严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存在偏差。其具体表现为:首先,盲目追求时尚。班级学生呼吁举行以时髦的节目、话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但在活动中却“忽视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在班级塑造中独特的地位,并没有将行为、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的班级文化深层融合”[16]。其次,缺乏精神自律。在行动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他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满足而自动地获得相应的补充。因此,在追求时髦中丧失精神品味将直接影响班级文化建设价值的体现。

三、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首先是要在保证学生与教师有一个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积极扩宽教育渠道,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一)扩宽渠道,让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

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定位与实施效果。因此,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扩宽班级文化建设的渠道,释放大学生思想自由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扩宽教育渠道。通过利用主题研讨的形式,以“国家梦・社会梦・我的梦”为主要内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热点进行每周固定的研究讨论,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教育;其次,扩宽宣传渠道。通过利用班级宣传栏、海报、编排话剧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后,扩宽网络渠道。“调查显示,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和方式。”[17]由此可见,网络渠道成为大学生最典型、最重要的教育途径,并起到促进教育渠道、宣传渠道的作用。网络渠道主要通过利用班级网站设立“班级文化建设,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讨论专栏,为班级学生创造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并建立专栏维护、监督小组,以保证讨论专栏的持续性、话题的准确性以及班级成员的参与性。

(二)凝聚共识,在尊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

“文化多元化使整个社会不再有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失去了解释标准,造成了价值选择的迷茫、价值尺度的失衡,大学生也只能跟着感觉走”[18]。因此,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至关重要。“寻找主流价值取向归位的途径和方法,要在充分认识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差异性和超前性的基础上,侧重大学生价值取向本身合理性的增强及其与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整合。”[1]从班级这一独特的基本组织出发,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回归社会的主流价值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路径。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将幸福观教育与日常情感熏陶相结合。在日常管理中将正确幸福观传递给班级学生,解决班级学生实际问题。其二是要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教育与推进生涯规划与发展的针对性活动相结合。班级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会、就业技能培训会”等,针对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三是要将培养批判能力与案例分析活动相结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与重建”[19]。班级文化建设亦是如此,班级学生更应具有批判能力,班级举办案例分析活动,对社会的话题、行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并不断增强学生做人做事的自治能力与自律精神。

(三)联结生活,让大学生有交往对话空间

大学生有交流对话空间是推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要从联结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拓展主题教育空间,提升大学生交往对话能力。班级是“组织动员大学生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形成的以依托空间为基础的特定社会场域”[20]。由于创设地点、发展形态不同,班级将拓展班内与班外主题教育空间。首先,班内主题教育空间。班级组建班级文化建设研讨组,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趋势进行探讨与分析,增强班级存在感。其次,班外主题教育空间,以“班级梦,志愿行”为主题,开展“三化”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班级在偏远山区学校成立志愿服务基地,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学习梦;团队化。走进社区建立班级志愿服务站,让学生在行动中回馈社会;常态化。以内在建设和外在宣传两种途径打造班级志愿服务文化。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制度,结合班歌、班训等文化要素,吸引更多的班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同时以内部建设为核心,班级将志愿服务时刻体现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组建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实现班级学生共同成长。

(四)选择高雅文化,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

精神品味凝聚了文化创造的智慧和理想,内涵着人本质的全部意义,将对人的情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应将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作为核心,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首先,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具有道德感、使命感、责任感的高雅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确立的坚定信仰”[21],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对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先要了解和培养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与追求,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其个性联结关系,联结世界,以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精神品质。最后,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的高雅内容,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个人创造性的同时,不盲目地追求“自我利益”,应拒绝现世社会的各种诱惑,不能失去自己的灵魂而沦为现实的附庸,从而在帮助学生处理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味。

参考文献

[1] 黄正夫,易连云.意蕴、境遇及诉求:大学班级文化的德性审视[J].大学文化研究,2013(1):109.

[2] 初晓磊.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3] 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9):79.

[4] 万美容.论青年文化及其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17.

[5] 张桂生.高校班级建设中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2010(8):10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7-508.

[7] 杨骞,蒋洪波.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0.

[8] 成雁瑛.论大学教育的对话机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9] 海国华.积极建设班级文化 构建学生精神家园[J].中国教育学刊,2008(8):25.

[10] 马海花.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11] 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8(8):38.

[12] 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17.

[13] 王泓.大学生文化的俗化倾向原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9.

[14] 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8):57.

[15] 李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

[16] 李合亮,王辉.新媒体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49.

[17] 苏旭东: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J].教育探索,2012(10):124.

[18] 李琰,易连云.基于道德精神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4.

篇8

一、形象思维对于作品的创作来说,不是收敛、归纳式的,而是发散、联想式的。先举两个例子:

有9个点,整齐地排成三行三列,要求用连续的直线,只许3折,把九个点全部穿过。用常规的思维形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出格”才能成功。

用四根筷子(不许折断),能否搭出一个“田”字?同样需换一种思维,将筷子的端部(事先设定要用一头圆一头方的筷子)合成一个“田”字。这时“田”字内的空间变成了实的筷端;相反筷的边沿却换成了“田”字的实线。这是更深一层的思路了。

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就要运用这种形象思维方式。当然室内设计还应当顾及许多条件:功能的、结构的、材料的以及时代性、室内语义的等等。

室内语义,这是一种专业所特有的设计思路。例如有些初涉者不懂得材料的特定意义,因此做出来的形象好像纸糊成的,虚假的;或者空间缺乏均衡感等等。当然,室内语义,也和建筑语义一样,是个难以说得清楚的词,不过你可以在应用(设计)中学,边做边体会,慢慢会理解的,这就是“悟”。

室内设计思路须从功能、技术出发,但如果作为一个作品,仅仅用这些要素进行创作是不够的,这些只能视之为基础性的(但是又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还应当上升到对风格和个性的追求。当然初涉者会难以把握这一层次,但不着急,在设计过程中自然能把握的。

风格总是表现性的。表现什么?表现对时代、思潮的见解,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态和艺术倾向。例如居室中的客厅,往往是居室所有空间中最值得表现的地方,这里是家庭中的公共空间、共享空间。因此,这里也最能体现出设计者的风格和设计思想。在这里,可以看出设计者对“家庭”的理解,人际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时代的理解等等。通过这里的一门一窗,一墙一柱,地板、天花、过道、楼梯,以及各种材料、色泽、灯光配置、家具等等许多的“语素”,表述出作者的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个性。每个设计者都有自己作品的个性,如何理解个性,用室内设计自身的语义难以说清,还是回到音乐,回到贝多芬或刘炽的作品,相互比较,也许能有所领悟,这就叫“比兴”。

风格总是表现性的。风格与功能、技术等要素没有什么关系。说得更确切些,风格是在功能、技术等实现的基础上表现出来。例如茶座,是在满足人们喝茶(功能和技术)的基础上,追求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空间形态。这里的“茶”,就是风格所追求的“表现”。中国的茶文化,包括种茶、采茶、制茶、包装、水质、沏茶、茶道、茶具、茶室空间及关于茶的故事等等综合而成。要做出茶室的风格、个性,设计者须从这些文化内涵(当然还应当包括当代的时念和当代茶文化理念)中寻找,表现出自己的作品风格和个性。

如上所说,美国建筑师赖特的作品,很有自己的个性。他的作品的风格和个性,就在于对形的表现,以他自己的话说:“我喜欢抓住一个想法,戏弄之,直至最后成为一个诗意的环境。”(引自《建筑师》五,219页)。他的作品在理念上是表述他的“有机建筑论”,但在形式上、直观的形象上,则表现出自己的作品个性,造型多变而统一,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他的代表作流水别墅,就其形象来说则是:不同方向、不同材质,但同一要素,有机地结合(上下、前后几个块体的组合)。他的另一个代表作———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也同样,圆的、方的、高的、低的,前面的、后面的,但也有同一要素(母题)贯串起来,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或者叫和谐。

其实室内设计作品也同样具有这种个性之美。如芬兰科学中心(见《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5,24-29页),从个性来说则是强调对未来的探索的表达,反映在空间形态上,其个性(风格)就表现在空间的莫测乃至消失。人似乎置身于茫茫宇宙,令人产生更多想象的余地。当然我们不太清楚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如果把他的几个作品放在一起,也许更能领悟他的风格和个性。

又如德国卡尔斯鲁厄的国家艺术和多媒体设计研究中心(ZKM)和卡尔斯鲁厄综合大学(HFG)设计学院,改建旧厂房作为研究机构和学院,不说改建工程上的事,只就其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和个性,其实也是很有意义的。这些工业建筑表现出二十世纪德国工业时代的魅力,所以作为文化积淀,改造后的建筑形态,从其风格和个性来说,近乎斯提尔派(Style),其中多用粗黑线和简洁强烈的色块,令人联想起画家蒙特里安(1872-1944)的作品(实例见《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6,62-65页)。这就符合原来建筑当时的建筑思潮。从这些空间的风格和个性来说,虽然我们不知道作者本来的风格和个性如何,但至少在这一作品中给我们如此的理解。反过来说,这一作品出于改建、利用,因此作品本身的个性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原型。这也可以理解作者的设计思想,当然也可以说这就是作品本身的风格和个性。

我们对室内设计风格和个性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而只有对设计风格和个性作深入的研究,才能进一步提高室内设计的水准。当今是多元性的时代,风格和个性特别显得突出,有研究的必要。风格和个性看来比较抽象,但仔细想来也并非不可捉摸,例如室内色彩,有的喜欢强烈的色块,有的喜欢淡雅,用线脚纹饰。又例如有的喜欢在照明、光和色方面有更多的表现;有的喜欢作更多的细部装饰;有的则喜欢用简洁的建筑本身的构件来表现。不论是居住空间、办公空间、餐饮空间等等,风格和个性总是如此。

篇9

二、确保有效衔接的关键是合理组织和实施课程能容

本课程目标是借助立体原理着力培养和打造学生对陶瓷造型设计的判断力和创作力,而这一目标达成的关键则是合理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项目教学。课程内容注重设计理论和教学任务的有机整合。制定并有计划的安排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并将其充分体现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手与脑的结合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两者的有效结合。教学任务一:立体构成原理的认识及其训练。知识要点:

①立体构成原理;

②立体构成各要素与其关系;

③从平面走向立体;技能要求:从平面到半立体、全立体的转换:平面视图的立体化;平面材料立体化。教学任务实施:分三个实验完成。

(1)平面到半立体的感知训练:以卡纸为材质,从感觉出发:将酸甜苦辣以线条形式出现,并转为半立体。将酸甜苦辣以美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从酸甜苦辣四中感觉中体会并抽取元素,进行平面到半立体的感知训练。要求通过面材的纸张设计,在平面纸上做切割,积极地利用此切割线,把纸进行折叠、弯曲、拉引等处理,使之产生出凹凸的半立体造型来.并将四中感觉通过思考、提取出反应相应感知的主次、聚散、高低、曲折等要素和空间的关系,甚至构成触感的肌理,感悟形和形之间的关系、凹凸相互转换的自然规律,注重力感和整体感。

(2)平面到半立体的抽象训练:以卡纸为材质,将我们抽象的风为主题,进行平面到半立体的抽象训练。同样要求通过面材的纸张设计,在平面纸上做切割,积极地利用此切割线,把纸进行折叠、弯曲、拉引等处理,使之产生出凹凸的半立体造型来.并将风的特征通过思考、提取出反应相应感知的主次、聚散、高低、曲折等要素和空间的关系,甚至构成触感的肌理,感悟形和形之间的关系、凹凸相互转换的自然规律,注重力感和整体感。

(3)平面到全立体的衔接训练:以卡纸代替泥片,进行器皿杯子的设计,以达到平面素材的立体装换。以纸为材质,先经过造型的构思,确定一个图形,然后按照图形进行切割(材料不要完全切断,至少保留一处相连),再通过折叠、穿插和固定,使之成为立体杯子的形态。这种思考与训练要求实践者很好的平面构思与立体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对材料的特性有很好的把握。教学任务二:立体构成基本形态的训练。知识要点:

①熟练掌握形式美法则的规律;

②通过运用材料表现立体构成的三种基本形态。技能要求:熟练掌握线、面、体材构成的方法。教学任务实施:以面材实验为主。

任务实施:面材构成训练:以面为基础元素,并结合陶瓷造型壶的结构,用面材围合成一个壶的造型。首先要先理解面材构成的概念、特征,分析面,并掌握面材构成的方法。其次以壶为基础,分析壶的各部分结构,将面材构成和壶有效的结合。同时也达到了用纸来研究壶的形状:壶的结构、解剖面和壶的外轮廓的呈现。把这些面黏在一起来表现作品,模型看起来像一个骷髅,只有骨架。教学任务三:立体构成综合形态训练。知识要点:熟练掌握立体构成各基本形态表现技法,并能综合运用。

任务实施:以泥为材质,进行陶瓷造型的艺术性表达,具有综合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实验要求学生用泥为材质,了解泥的特性,运用所学构成的各种方法,分析重组新的造型并体现以下几个词:生长、重生、舞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要求学生不仅对材料具有一定的控制力,还要把立体原理和陶瓷造型的制作美学要求一致起来。达到在做实验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和生成作品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检验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技能的掌握,更使学生在训练中将知识体系重构、产生创意的重要过程。学生通过自己作品所选的元素、肌理、层次、颜色、空间等处理,从内容与形式的分析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上教学任务的重点主要定位在结构创意和研究陶瓷造型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最终要明确:

①立体原理是针对形态进行三维立体空间整体性的理想把握;

②单纯的立体原理训练与陶瓷造型设计中实用立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即纯粹的立体原理训练在材料可能达到的范围内,可任意发挥想象力创作新的造型,而陶瓷造型设计要与陶瓷造型的功能等共同承担设计效果;

③构思的表达应该大胆的尝试和运用,将所学立体原理融会贯通于陶瓷设计之中,以达到最佳效果。

篇10

二、从字意入手——以意解形

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其表意的特征决定每个汉字都有其特定的字意,我们在进行汉字型标志设计的时候首先可以从汉字内容所表达的含义入手结合与之相适应的符号变形夸张,将字体的笔画意象化、具有暗示性,使字体设计变得有意味。将文字的内涵特质通过视觉化的表现手法揭示并拓展文字含义,达到文字内在意蕴与外在形式的完美融合。杭州的城市标志以汉字“杭”篆书形式演变而来,把汉字笔画替换为航船、城郭、建筑、园林、拱桥等诸多要素,标志运用了江南建筑有的翘角屋与圆拱门来表现江南蕴含的中国文化和特有的地域特征。整个标志像一艘前行的航船、一座历史悠久又时尚新潮的城市。抽象的文字与具象的符号图形结合象征关系提升了文字标志的意境。

三、文字的图形化处理

汉字的起源就是图画,古代石刻、陶器中均有发现类似汉字的图案符号,汉字的造字本身就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取自对自然之物的形体描摹概括,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来,越是古老的汉字越是具有较强的象形特征。以汉字为主题的汉字型标志,利用汉字“以形见意”的特征,结合现代标志图形的设计手法,设计成形式独特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标志。

1.字体设计的局部图形化处理

汉字字体设计中局部图形化处理在现代包装、招贴、标志中常常见到。一般根据产品特征、公司文化、广告传达内容结合文字本身内容含义,将汉字中一个或几个笔画置换为意义相关的图形,使文字的含义形象化,内涵得到充分展示。如1992年国际拍卖会标志,采用标准宋体字“拍”,利用置换同构的手法,将文字的局部替换为设计图形符号,用代表拍卖行业的小锤子替换“白”上方的撇,文字由抽象转换为具象,形与意高度提炼概括。文字外观的印章式圆环,则是象征拍卖会的公正、诚信、严肃。这种将文字的形象化、符号化的处理方式,能将标志信息准确、直观的表现出来,充分发挥汉字的图式性、象征性的特点,“半字半图”的设计方式,使标志图形寓意深刻。

2.字体设计的整体图形化处理

与文字与图形融合的局部处理方式不同,整体图形化的字体设计方式是将文字所有笔画向图形转换。将文字的内容与外在造型所表现的含义融合,既是可以辨识阅读的文字,又是具有形式美感的图画。在保证字体大体框架结构的同时,利用汉字的笔画连接、穿插、变形等处理手法将文字形象化,使字体符号不仅可以“读”还可以“看”。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会徽设计就是取用“世”字,在保有原有字形的基础上将字体变形为牵手舞动三口之家,并且巧妙的与下方的“2010”结合,整体变为图案,较好地表达的家庭和睦的涵义,广义上又可以理解为“你”“我”“他”的全人类和谐相处美好愿景,标志整体图案拓展了原有字体的寓意,内涵更加丰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