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1 10:32: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1

二、均值分析

为了对23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首先使用SPSS软件计算各个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根据均值的大小进行排序,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影响长春地区一般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首要五个因素分别是: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费用低、银行职工待人礼貌和自助银行地理位置便利。而最不重要的五个影响因素分别是:在我周围流行、被家庭使用多年、银行的网上营销活动、创新产品和银行的广告。可见,个人客户选择银行时更关心的因素主要与顾客服务、服务费用低以及自助银行的地理位置便利性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服务质量”(均值=4.57)。而第三方的影响、创新的银行产品以及银行的宣传对消费者的影响较小。如果考虑到被试者的性别差异,对男女客户分别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了相类似的结果。如表3所示,无论男女,首要的五个因素依然主要与顾客服务、服务费用低以及自助银行的地理位置便利性相关,而最不重要的五个因素也与之前分析相同,分别是关于第三方的影响、创新的银行产品和银行宣传。对性别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如表3所示,除了“服务效率”和“存款利率高”之外,其余影响因素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前提下,P>0.05)。可见在性别差异方面,分析结果与上述不区分性别的均值分析一致,即性别差异对个人客户银行选择影响不大。

三、因子分析

为了提高实证研究的质量,本文还采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因子分析是用来定义一般客户银行选择标准的一种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影响客户银行选择的潜在因子,从而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银行选择行为的决定因素。本文先使用软件分析提取23个影响因素的公共因子,公共因子提取之后再检验各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删除信度较低的因子,从而获得可靠性更高的个人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时,样本的KMO值为0.739大于0.5,且Bartlett'sTest的相伴概率值为0,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出六个公共因子,具体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六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66.751%,表明六个公共因子提取了21①个原始指标大部分的信息。为了得到经济含义更清晰的因子,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具体结果见表5。分析结果显示:(1)表5中第一个因子F包含支行地理位置便利、自助银行数量多、支行数量多和自助银行地理位置便利这四个因素,共同反映了银行网点对客户的便利程度,因此命名为网点便利性。(2)第二个因子F2主要包含存款利率高、贷款利率低、信用卡没有年费、服务费用低和向银行申请贷款容易这五个价格影响因素,命名为服务价格。(3)第三个因子F3包含的五个项目分别为服务质量、服务效率、银行重视顾客关系、营业时间的长短、周末和法定节假日营业。因子F3在服务质量、服务效率、银行重视顾客关系三个因素上的载荷较多,在营业时间的长短和周末及法定节假日营业上的载荷相对较少。营业时间的长短和周末及法定节假日营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反映银行的顾客服务状况,因此可以把第三个因子命名为顾客服务。(4)第四个因子F4包括创新产品、银行的广告、银行的网上营销活动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描述的是银行对客户的宣传活动,因此将第四个因子命名为银行宣传。(5)第五个因子F5包含银行职工待人礼貌和银行的公共关系活动两个影响因素,反映了银行自身的形象塑造行为,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形象塑造。(6)第六个因子F6由被家庭使用多年和家人、朋友或亲戚的建议两个指标构成,描述的是第三方对个人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因此将其命名为他人建议。因子分析过程中计算得出的因子方差贡献率反映的是各个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表6显示了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由表6可知,六个因子中最重要的三个因子(方差贡献率由大到小)分别为因子F1、因子F2和因子F3。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26.166%,说明了网点便利性是影响个人客户银行选择的最重要因子。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为13.014%,表明服务价格是影响个人客户银行选择的次要因子。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为8.375%,是影响个人客户银行选择的第三重要因子。通过对各因子重要程度的评价可知,个人客户在选择银行的时候,十分重视银行的网点便利性、服务价格以及顾客服务,该结果与上述均值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因子分析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上述影响因素及提取的各个因子在评价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可靠性,本文使用克朗巴哈(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对数据进行了可靠性检验。分析显示,该指标体系总体的α系数为0.826,六个因子的α系数如表6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因子F5的α系数较低,因此将该因子从模型中删除,其余的因子都通过了检验,α系数都大于0.5,表明该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信度。最后,从因子的整体结构可以发现,提取出来的公因子与理论预测比较一致。表7为因子分析结果与理论预测相对比的模型,由表7可知模型拟合结果比较一致。

篇2

1.利率形成方式为市场化。金融市场环境中,资金交易双方通常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设定交易数量、交易期限、交易风险,进而确定一个交易结果。这一交易过程是不受中央银行所控制的,也不在当局管理范畴之内,而是在市场环境下完成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金融交易的数量、期限以及风险等,那么市场也就能够间接影响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等。所以说,利率形成方式为市场化。

2.利率管理方式市场化。就形式上来讲,利率的管理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市场。但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进行管理只是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通过间接的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总体来说,利率管理方式为市场化。

3.利率定价权有交易主体掌握。资金交易过程中的细枝末节都是由交易双方来决定的,这与利率是否市场化毫无关系。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以下,笔者就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

1.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1)促进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长久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处于利率管制的阶段,再加上其国有产权的属性,所以经营策略多多少少带有比较强的行政色彩。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客户多半是国有企业。由于一些国有企业具有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存在,就会经常性的拖欠商业银行的贷款。长此以往,商业银行就会出现不良资产现象,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有效的改善了这一现象。利率市场化的形成,使得市场成为决定利率的主体。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环境中,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需要面对诸多风险,其中就包括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要想持续发展,就需要改变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策略等,提高经营水平,不仅可以抵御风险,还能够促进企业发展。

(2)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自,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扩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自,提升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以往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需要执行中央银行统一的贷款利率标准,使得商业银行不能从经营状况;资金规模等等方面出发,主导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具有绝对的经营主导权,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银行的发展目标、经营情况、发展前景、市场环境等,合理的规划银行经营策略,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3)促进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没有自行决定利率的权利,只能按照中央银行提出的统一利率标准来执行利率。此种情况下,我国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依据统一的利率标准进行业务活动或开展产品。各个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产品或业务大同小异,难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创新和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利率不再受当局或中央银行的控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银行经营情况适当的调整利率,以此来促进银行发展。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其可以根据当前金融市场形式、企业经营情况等,创新多种不同的金融产品或业务活动,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服务水平等,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2.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利率管制时期,所有商业银行都要按照统一的利率标准进行业务活动或金融商品销售,这使得所有商业银行都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促使商业银行开展的经营活动比较相似,并且服务的客户多为国有企业。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小,可以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下共同发展。但利率市场化的逐渐形成,打破了商业银行这种经营状况,使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有绝对的经营,并且有更大的自由定价权,可以自由创造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中销售。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形成真正的价格性竞争,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没有组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很可能被淘汰。

(2)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强之所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加大。主要是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有了更大的自由定价权,可以提高存款利率,进而招揽更多的客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提高就意味着银行融资成本增加。商业银行融资成本增加对于商业银行融资是有很大影响,很可能需要借助于高利贷,这将会大大增加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所以说,利率市场化的形成,会增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需要商业银行慎重考虑银行经营策略,避免银行守信用风险的影响。

(3)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增强利率风险是指经营主体由于利率的变化而受到损失的可能。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没有自由定价权,无法自由的进行利率调整,按照中央银行统一确定的利率标准进行金融商品销售,商业银行需要面多的利率风险较小。但利率市场化情况下则不同。商业银行有更大的自由定价权,可以根据经营活动需要或金融市场形势等原因适当的调整贷款利率。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与客户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往往会增加贷款利率,这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三、商业银行管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优化对策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对多种机遇和挑战。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想在金融市场中更好的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商业银行管理,促使其在商业银行中科学、合理、有效的应用,严格监督和控制商业银行经营活动,提高经营活动效果的同时,预防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风险,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商业银行管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优化策略主要为:

1.加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管理利率逐渐走向市场化,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权将逐渐扩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品的定价能力。为了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能力,应当加强金融产品定价管理。金融产品管理可以结合当前金融市场实际情况及商业银行发展目标,就产品类型、产品定价、产品定位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以此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能力,促使金融产品定价更为合理,不仅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利润提高,还可以降低风险。所以,加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约束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位,避免商业银金融产品盲目定价的情况发生。

2.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商业银行要想在金融市场中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进行业务转型,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环境。然而,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合理的进行业务转型,保证所转型的商业银行业务符合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并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业务转型能够快速的进行,并且所转型的业务活动适用市场的转变,应当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可以就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分析,从利率市场化角度出发,就当前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考虑,从而科学、合理的管理商业银行业务,促使业务活动的客户结构得以优化,传统利差收入情况减少、中间业务增强,促使商业银行业务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更好的开展。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应当在商业银行管理的监督和控制下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业务活动正确合理的转型,使其适于金融市场。3.加强商业风险防范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应该警惕和防范银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尤其是利率风险。要想促使商业银行在激烈金融市场中发展,商业银行找到行之有效的规避商业风险的有效措施。而规避商业风险的有效措施就是加强商业银行管理。加强商业银行管理的有效措施是:

(1)加强建设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可以就商业银行管理现状及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合理的规划商业银行管理,促使其科学合理的实施。

(2)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评估。在进行商业银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评估是非常必要,可以了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而合理的规划商业银行管理,提高商业银行水平。

篇3

1.利率市场化触动商业银行的核心利益

通常所说的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放开,由银行自己决定。时至今日,商业银行仍然没有权限在央行设定的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提高利率。目前,贷款利率放开,许多商业银行已感到压力很大。“放贷款也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轻松,等着别人来求自己。事实上,对于那些央企、国企等资金规模大贷款风险小的企业,银行还得经常去求他们。现在贷款利率放开后,这些大企业的议价空间变大了,银行贷款利率不下调,他们可能就不会再找你贷款,钱也不会存在你们银行。”某商业银行信贷部负责人说,商业银行常常四处找关系,希望能多找些优质客户。“如果下一步存款利率再放开,对银行‘核心利益’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相关人士坦言,由于现行存款利率普遍低于理财产品收益率,存款利率放开后,实际存款利率肯定大幅上涨,原先依靠价格垄断形成的存贷款之间的庞大息差收入将缩小,这对于绝大部分利润来源于息差收入的银行来说,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查阅上市公司的统计数据,也证实了利息收入对于银行的重要性。2011年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计实现利息收入1.3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7万亿元,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接近八成。存款利率相当于银行的进货价格,贷款利率相当于银行的销售价格,银行的主要利润目前都来自于二者的差价。利率市场化后,进货价提高,销售价降低,银行的利润自然也会降低。有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利率完全市场化,工、农、中、建利息收入平均降幅可能要达到五成。专家认为,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利差普遍经历了缩小的过程,这造成了某些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困难。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商业银行还要未雨绸缪。

2.利率市场化推动银行业务转型和升级

当前金融领域改革的方向是加快金融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以此推动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经营。这跟银行业以前的改革有很大不同。具体来说:一是时代背景不同。现在主要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二是监管环境不同。目前对银行业的监管日臻成熟,对银行监管制度、法规、框架、体系等比较完善;三是改革动力不同。当前是商业银行自我推动的改革,主要解决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商业银行经营的目的依然是逐利的,在原先的主营业务利润空间被压缩后,银行不会坐视过去高速的业绩增速下滑,试图利用自己已经积累起来的优势,发展和深挖其他业务,大力推动银行业务转型和升级。

3.利率市场化推动了银行之间更大程度的竞争

有利于银行差异化的出现。现在国内的银行普遍业务模式比较简单,主要收入还是依赖于存贷差。利率市场化后,这么多银行不大可能还是就靠这一块吃饭,需要拓宽思路,争夺更细分的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倒逼银行业务改革加速进行,各家银行开始寻求不同的发展道路,展开差异化竞争,推动经营模式从同质化向多元化转型。总体来看,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的调整,不仅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释放有效投资需求,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加快完善定价机制建设,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并开展差异化竞争,推动经营模式从同质化向多元化转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另一个巨大的市场是小企业贷款业务,贷款利率的差异化使得商业银行更加关注小微企业。大部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只能通过抵押来获得,而抵押贷款的利率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0%。对于扩大银行贷款下浮的幅度,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大企业,大企业本身的议价能力较强,则可以进一步要求银行加大优惠幅度。总之,在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下,银行对于优势市场的确定和优质客户的争取将继续分化,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将逐步改变。

二、利率市场化后的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利率市场化后

商业银行利差一般要经历大幅下降的过程,使商业银行面临巨大挑战,但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获得机遇,银行业可获得更大的自主定价空间,增加了银行的转型动力,通过内部挖潜、管理提升、业务转型、加大创新等方式,在经受住了利率市场化的考验,能最终走上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对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及早筹划应对之策。

1.商业银行要大力推进综合化经营步伐

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转型综合服务商业模式,调整收入结构。利率市场化及金融脱媒趋势下,以融资为核心纽带的银企关系将不断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将成为维护客户关系的基本要求,银行必须尽快实现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从“融资”向“融资+融智”转变,推进综合化经营步伐,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提高贷款利息以外的多元化收入占比。重塑最广泛客户服务理念,提高客户市场占有率。目前,商业银行最大弊端是重视大客户,轻视中小客户,给社会公众造成负面印象。现代经济条件下,已完全可实现对各类客户的平等优质服务,更何况客户质量永远是在动态发展变化中,应充分学习敞开大门、以“公开、平等、高效、交互”的互联网精神,以高科技手段支持每一位客户,对不同的客户,都有相应的服务手段,适时适度开展资产业务。

2.商业银行要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金融创新,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全金融服务平台,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完善存、贷、汇、卡、、租赁、信托、债券、顾问等综合服务手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提高全方位综合服务能力,满足不同层次、规模、领域客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资产业务创新。在贷款业务方面的创新,要积极研究和参与试点资产证券化。这是解决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银行管理流动性、盘活不良资产等方面的现实需求。二是负债产品创新。利率市场化对负债业务影响最大,当前负债产品单一问题十分突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必将是银行负债产品创新与监管逐步放松的过程,是商业银行必须抓住的机遇。继续创新理财业务,理财是和存款利率市场化对接最紧密的产品,尽管监管部门不断加强监管,但仍是带动储蓄的有效工具,不排除监管部门通过规范理财资金运用的方式实现理财业务负债化,在合规、风险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实现客户和银行双赢。三是拓展中间业务及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利率、汇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将创造出巨大的金融交易需求,商业银行是主要的受益者,大有可为。其一是围绕结算平台服务的创新。适应电子支付结算技术的发展,不断跟进和创新相应产品,其二是围绕“融智”业务的创新,在财务顾问、IPO、发债、并购等投行业务创新。其三是围绕交易环节的金融创新。密切抓住国际贸易、商圈、产业链等开展贸易金融、交易融资业务创新,加强电子商务开发,实现资金流稳定,甚至封闭式运转等目标。交易业务不仅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增收的重要途径。

3.商业银行要提高利率定价及风险管理能力

一是商业银行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目标。利率风险管理目标的目的是尽量不承担利率风险,但可以通过承担利率风险来获取利润。二是商业银行要提高利率定价能力。在存款利率确定上,银行必须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资金流动性充裕情况、利率市场竞争状况、重要对手利率定价、自身经营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深入分析资金的供需状况和资金成本,包括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变化和债券收益率的变化,根据期限结构确定合理的存款利率。三是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利率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其走向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具有重要关系,因此,商业银行要想科学地治理好利率风险,就必须关注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提高,使利率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核心内容,应切实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积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建立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建立适合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系统,提升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处置、管理和对冲能力。

篇4

利率市场化一般是指存贷款利率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等多个方面。根据这样一个界定,利率市场化后,原来被严格管制的利率将完全被市场化利率所取代,这将使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丧失利率管制下高额存贷款利差带来的高额利润,转而要承担利率市场化下的各种风险。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这一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利润下降

目前,我国选择了在维持银行基本存贷利差条件下控制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方式,这种限制金融资源配置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轻易获取高利润。但被管制的利率一旦放开,金融机构存贷款的竞争加剧,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利润下降。而且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业务单一,存贷利差收入是主要利润来源,这无疑构成对商业银行的致命打击。

(二)利率市场化下传统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采用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核心、经营利润严重依赖利息收入、业务发展过度依赖大中型公司客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信贷投向严重“同质化”的状况。利率管制放开后,单一存贷利差收入不能满足银行生存的需要,迫切要求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及业务结构,使其面临的风险和压力都将增加。

(三)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根据商业银行的现状,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利率结构风险、收益曲线风险、选择权风险和信用风险。

1.利率结构风险

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导致利率结构风险,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款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二是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这种风险在我国外币市场已经初见端倪,其主要是由于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自行定价,而银行又把利率水平高低作为争夺市场份额和扩大资产规模的手段,这就在客观上会引发存款利率上升幅度远高于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利率结构风险逐步显现的问题。

2.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变动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导致的收益不确定性。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随着利率上浮,银行将增加收益?鸦反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银行收益将随利率上浮而减少,随着利率下调而增加。这就意味着利率波动使得利率风险具有现实可能性,在利率波动频繁而又缺乏相应风险管理的情况下,银行就可能遭受严重的风险损失。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资金剩余状态?穴自然有“惜贷”的原因?雪,大部分存差资金都上存中央银行或投资于国债,而一旦利率上升,银行的国债投资将大幅贬值,由此可能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损失。

3.选择权风险

选择权风险是指利率波动下,由于客户行使存贷款选择权而使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根据我国现行利率政策,客户可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支取存款(偿还贷款),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可通过提前支取再投入的方式套取较高利率;当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可以以该期低利率新贷款提前偿还该期以前高利率贷款。虽然有协议规定贷款不能随意提前还款或收回,但在实际工作中,优势客户还是常常在利率下调时要求提前还款再以较低利率再贷款。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利率连续下调,客户提前还款更是屡见不鲜。利率管制放开后,利率波动频繁,无疑商业银行将面临着较大的选择权风险。

4.信用风险

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即实际利率被政府限制和管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甚至经常为负值),利率市场化往往会导致被压抑的实际利率水平上升,而实际利率上升之后,由于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通常就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逆向激励,从而加大整体信用风险。二、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1.建立合理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下,贷款利率成为贷款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贷款定价过高会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反之,则可能使竞争到的贷款业务无利可图。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迫切需要。各商业银行应该在市场基准利率基础上参照合理的成本收益方法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同时,使用客户盈利分析模型确定对不同客户的利率水平。在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应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最终确定价格水平。

2.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及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应努力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来进行风险管理。第二,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国际上通行的基本流程一般都包括识别、计量、处理和评价四个阶段,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借鉴全球银行业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有益经验,使银行尽可能地将风险限制在预设和可控的范围之内。;第三,积极推行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

3.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努力实现经营与收益的多元化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银行表内资产与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发展中间业务既能降低对单一存贷业务的依赖又能有效抵御利率波动的影响。而表外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咨询、投资决策、基金托管等则可为银行业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

4.培养和引进利率风险管理人才

在西方商业银行中,一支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队伍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利率长期处于央行管制的保护下,银行从业人员没有利率风险意识,缺少利率风险基本原理和控制技术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各商业银行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强化其风险意识;同时,还应积极主动地从国外金融机构引进高素质、有经验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增加行业竞争的砝码。

5.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

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实践证明,国外利率市场化确实使许多国家从中受益,金融效率得到了提高,资金分配得到了优化,整个经济、金融系统得到了改善。但也有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银行倒闭数量增加,甚至出现了金融危机的情况。因此,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繁荣下的理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毕芳,孙璐.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探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3):58-60.

篇5

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完全由市场自主决定的利率水平并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反而因为利率的大幅波动影响了金融系统的稳定,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反作用。所以,利率市场化不可排除国家货币当局的的间接调控,应该是政府保持调控权的利率决定,即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由金融交易主体通过市场行为来决定利率的水平、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中央银行通过市场化的政策工具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

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仍然不高。由于存贷款利率未能完全放开,利率水平无法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货币政策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更重要的是,由于存款利率无法突破上限管制,最近不断上升的高通胀率使得居民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格局进一步形成,负利率导致的储蓄财富缩水迫使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入资产市场、商品市场,从而加剧通胀压力。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已成为共识。中央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刊载文章称,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有利于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各不相同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有利于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后,金融产品定价将成为商业银行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客户在选择银行时,除了从服务质量、金融产品促销等方面进行考虑外,价格将是左右客户决策的关键因素,定价策略无疑会在未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利率自主决定空间的加大,商业银行也更多的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中,如何准确地预测利率变动趋势,合理确定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水平,如何科学地分配存贷款期限布局,保持最佳的利差水平,都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篇6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 对策

前言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对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利弊分析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对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意义重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人行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利率、汇率的杠杆作用,稳步推进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提前做好这一改革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利弊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正面因素。

目前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也拥有利率浮动权,即下浮10%,上浮30%。若比照央行对农信社的政策,存款利率最高上浮50%,贷款利率可上浮50%-100%的话,这无疑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营销价格空间。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至少有以下几点:

1.可以更加有效地从社会上吸收资金。显而易见,利率上浮对存款大客户的闲置资金有更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适当地把握时机应用存款利率上浮,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相当数量的资金以备今后的发展。

2.可以增加获利能力。合理应用贷款利率上浮,做好存贷差的测算,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利息收入,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

3.可以进一步完善信贷准入退出机制。科学地运用利率市场化的杠杆,能够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同时使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甚至无法获得收益,从而迫使这部分客户主动地加以自我改进;而风险隐患较高、低信誉度和零信誉度的客户将被迫从信贷市场主动退出。

(二)负面因素。

我国长期实行低利率管制政策,利率的变动和存贷款利差均由代表政府的央行确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多大的变通余地,只能被动接受,以至于形成利率波动无风险的思维定式,即使对利率波动风险有所意识也只是浅层次的。最典型的例证是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多次降息,其间包括利差的缩小,这种大幅频繁的利率调整事实上已经构成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然而,据调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频繁大幅下调利率的风险,有意识地防范和规避者却寥若晨星。金融机构这种利率风险防范意识和定价能力的缺失,使之在利率市场化后的经营面临着的冲击和压力不可小觑。可以预见,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将是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的主要风险。

篇7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款、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是伴随着其建立而产生的,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其经营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尤其是在我国逐步放开利率、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利率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一种主要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利率风险就是指商业银行由于利率政策设定不当而给其自身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利率波动造成商业银行持有资产的损失和银行收支净差额产生风险。根据市场化利率的特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督原则》中,把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分为:重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差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一)重定价风险

重定价风险是利率风险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根本原因是资产负债在总量及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尤其突出。具体表现为: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比例关系不合理;存在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期限结构;在利率市场化下,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间的利差不合理,体现为存款成本的上升和优质信贷资产利率的下降。

(二)基差风险

基差就是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的利率或价格差。用公式表示为:基差=现货市场价格(利率)-期货市场价格(利率)。一般来说,基差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4个方面:套期保值交易时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基差水平及未来收敛情况的变化;影响持有成本因素的变化;被套期保值的风险资产与套期保值的期货合约标的资产的不匹配;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随机扰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贷款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一般都是人民银行所公布的利率,因此基差风险比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因业务需要,可能会以LIBOR或者美国国库券利率为参考,因此而产生的基差风险也相应增加。

(三)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风险也叫收益率曲线风险,是指由于收益曲线斜率的变化导致期限不同的两种债券的收益率之间的差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形态的变化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当收益曲线的意外位移对银行的收益产生不利影响时,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例如,若以5年期政府债券的空头头寸为10年期政府债券的多头头寸进行保值,当收益率曲线变陡的时候,虽然上述安排已经对收益率曲线的平行移动进行了保值,但该10年期债券多头头寸的经济价值还是会下降。

(四)期权性风险

期权性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金融工具,如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期权合同,也可以隐含于其他的标准化金融工具之中,如债券或存款的提前兑付条款、贷款的提前偿还等等。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内含期权风险,主要有两种:核心存款客户的随时取款风险;借款人的提前偿付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可能导致的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赋予了商业银行资金定价的自,这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利率的频繁波动更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1、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一致导致收益不稳定。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数额、期限和结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较大,加之其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不匹配,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频繁波动极易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而当其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不一致,或者资产与负债的利差波动不同步时,银行收益变动的风险更大。

2、银行间的利率竞争加大了贷款风险。利率市场化给予了商业银行更广泛的自主经营空间,同时也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可由各金融机构或金融工具间利率水平差距缩小来体现,它使得利率成为银行竞争优质客户、争夺优良项目和扩大资金来源的重要工具。为追求短期收益,在存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即银行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商业银行势必相应地提高贷款利率,其结果必然是刺激风险贷款需求增加,偿还能力较强的低风险企业可能因利率过高而退出信贷市场,而那些偿还能力较弱、具有高风险的企业则充斥着信贷市场。

3、利率调整的时间、幅度不同可能产生基差风险。回顾近几年我国存贷款的调整,每次调整中存贷款利率的变动都是不同步的。如从1996年起,人民币1年期存贷款利差最大为3.6%、最小为1.8%,存贷利差处于不断变化中。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当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的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利率基差风险将会更大,这必然影响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利率风险管理缺乏足够认识。由于我国利率长期受到严格管制,20世纪90年代以前,官方利率基本稳定不变,商业银行根本没有利率风险意识。虽然随着近几年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于利率风险的认识有所加强,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之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现行管理偏重于防范信贷风险,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缺乏对风险管理的重视。而利率风险管理又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适应中国特色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上处于探索阶段,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和认识不够。

2、利率风险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利率风险管理需要一套严密、科学、权威性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常常是由某一部门负责执行央行的利率政策,从而缺少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有效的决策机制以及利率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同时,在硬件方面,由于缺乏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的系统软件,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很难采集,信息加工处理很难正常运作,很难及时、准确进行利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导致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手段滞后,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对利率风险管理的要求。

3、资产负债结构单一。从资金来源和运用来说,我国商业银行获取和运用资金的渠道比较单一。然而在负债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负债基本上是被动的。负债种类少,融资渠道单一,存款负债占较大比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大特点。我们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在资产方面,中国建设银行的贷款资产占较大比重。2002年,设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例为57.29%。其中,公司、房贷和个人消费贷款,分别占贷款总额的71.32%、26.9%和1.78%。可以看出,信贷资产以公司为主,房贷和个人消费贷款所占份额较少。这样的资产结构,既不利于分散风险,也不利于资金周转。在负债方面,负债种类少,融资渠道单一,存款负债占较大比重。2001年末,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82.34%;2002年末,为84.32%,银行很少通过同业拆入或金融市场筹集资金。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解决对策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已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方面面临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商业银行具体需在以下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增强对利率的预测能力

要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必须对市场利率变动和走向做出科学的预测。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众多,因此商业银行应一方面加强宏观经济的研究,从多种渠道收集反映经济情况、货币政策的信息,对利率走势做出较为合理的预测分析,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尤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操作的动向、再贴现率、再贷款率等更应时刻关注;另一方面应摸清本行的利率水平与结构,分析各相关因素对利率的影响程度,当外界环境或内部条件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利率水平。同时,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利率风险度量模型,观测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根据度量的结果对风险进行规避。

(二)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资产负债业务的利率风险头寸、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持等是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对于分支机构众多的商业银行,其总行对整体利率风险头寸的调整必然导致各分支机构之间资金的频繁往来,因而应在总行与各分支机构之间建立起畅通的资金流通渠道,以确保对利率风险控制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统一管理资金并完善内部资金价格形成机制,是商业银行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资金价格进行预算管理,加强风险总量控制和转移,实现全行经营目标和风险制衡与转移,构建业务垂直管理和业务风险垂直管理的运行机制。

(四)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贯穿于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全程,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和市场利率的变动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任务。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增强,市场利率的变动可以通过增加负债成本、减少资产收益、降低所有者投资价值的方式对银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尽可能使利率变动带来的负债成本变动和资产盈利变动相抵,从而规避利率变动风险。

参考文献:

1、郝红雨,侯先荣.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4).

2、刘永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投资,2007(6).

3、卓文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4).

篇8

一、文献概述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深人,我国商业银行将逐步向先进的利率风险测度模型演进,从而跟国际先进风险管理水平接轨,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作为当前最重要的风险管理方法之一,VaR被运用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虽然VaR方法在国外已被广泛的接受,属于较为成熟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应用VaR作为市场风险的管理手段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已经由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尝试运用VaR方法对外汇资金业务进行市场风险管理。

目前国内将VaR用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测度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主要有:贺国生《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测度模型与管理模式研究》(博士论文)报告中采用VaR基本模型进行分析并就其风险测度运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王春红、曹兴华在“VaR方法在国债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商业研究》,2004.1)中利用VaR方法对国债的利率风险进行了测度。李成、马国校在“VaR模型在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中的应用研究”(《金融研究》,2007.5)中采用VaR模型对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每日加权平均利率进行实证研究,建立了基于GARCH模型的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风险测度VaR模型。李志辉、刘胜会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测度研究――以同业拆借市场为例”(《南开经济研究》,2006.3)中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综合来看,国内这些研究中主要是对VaR在利率风险测度中的理论层面进行了阐述并进行了简单的实证检验分析,如戴国强的研究报告,或者采用VaR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于利率风险的VaR的测度以及适合模型的理论层面没有进行深入综合的阐述研究。本文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对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进行实证分析,综合分析利率序列的现状和特征,运用ARIMA-GARCH模型对序列进行分析,确定了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基于VaR风险管理的模型形式,最后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理论阐述和详细分析。

二、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特性分析

1996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管理,同业拆借利率由交易双方根据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自行确定,开始了我国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之初的1996年拆借市场交易额仅为5,871.58亿元,至2007年交易量已达106,508亿元,是1996年的18倍,其中隔夜和7天的同业拆借额分别为80,304亿元和21,780亿元,占全部交易量的95.8%。且通过其时序变化可以看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围绕2.2910上下波动,在2007年下半年有几次较大波动,最高值达到9.7140;在2006年12月之前相对波动较小。

我们选取2003年1月l日至2007年12月31日同业拆借市场七天每日加权平均年利率中的1254个观测值为样本数据。文中数据来源为中国货币网省略,数据处理使用Eviews 5.0。

三、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基于VaR模型的建立

1.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时序性进行建模

我们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初步看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在时序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对这个信息来进行分析,采用ARIMA技术来进行建模,来对利率进行短期预测,可以更好地为VaR进行利率风险的测度提高准确性。

由图5.4一阶差分序列D(rt)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分析得到,该序列存在弱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阶数较低的ARIMA模型进行拟合,通过赤池信息准则(AIC准则)、SC和对数似然函数值选取最终适合的模型。拟合模型形式包括:原序列rt的ARIMA(1,1,1)模型、ARIMA(2,1,1)模型、ARIMA(2,1,2)模型、差分序列的AR(1)模型(即原序列rt的ARIMA(1,1,0)模型)、AR(2)模型(即原序列ORI的ARIMA(2,1,0)模型)、MA(1)模型(即原序列ORI的ARIMA(0,1,1)模型)、MA(2)模型(即原序列rt的ARIMA(0,1,2)模型)。

在所有拟合的ARIMA模型中,ARIMA(2,1,1)模型的AIC,SBC值最小,而对数似然函数值相对较大,所以综合考虑我们选取ARIMA(2,1,1)模型:

D(ORI,1)=0+[AR(1)=0.83895,AR(2)=-0.06994,MA(1)=-0.978529]

同时模型总体拟合效果不错,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其残差具有聚集性的特征,由于GARCH模型可以进一步提取残差的信息,来增强我们解释和预测的能力,大量实证研究表明,GARCH模型适合预测金融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因而,本文对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波动性估计在前面的基础上采用GARCH模型对残差进行新息提取。

2.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异方差性进行建模

(1)ARCH-LM检验

对残差序列进行3阶滞后检验,通过检验得知式ARIMA(2,1,1)的残差序列存在ARCH效应。

(2)GARCH模型的构建

在建立GARCH模型时,我们分别基于正态分布、学生t分布和广义误差分布(GED)三种不同的残差分布假设在GARCH族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检验,模型阶数分别取(1,1)、(1,2)、(2,1)、(2,2)。

根据模型AIC、SBC和极大似然值的计算结果,我们确定EGARCH(2,1,2)为比较适合的模型,其误差分布服从t分布。后又对EGARCH(2,1,2)的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我们综合比较确定模型的形式为:EGARCH(2,1,1)。

LOG(GARCH)=-0.1310+0.5103*ABS(RESID(-1)/@SQRT(GARCH(-1)))+-0.3526*ABS(RESID(-2)/@SQRT(GARCH(-2)))+0.1604*RESID(-1)/@SQRT(GARCH(-1))+0.9966*LOG(GARCH(-1)

(3)基于VaR技术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测度

我们在利率风险的测度中综合采用历史模拟,参数方法和蒙特卡罗的方法进行VaR的计算,并进行对比说明。

由上可知,同业拆借利率序列的残差序列选择EGARCH(2,1,2)模型。为了拟合的需要,我们分别用Eviews5.0计算的正态分布、t-分布和GED分布假设下EGARCH(2,1,2)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上表中,广义误差分布中参数估计结果v=1.1990小于2,说明此序列是尖峰厚尾的。

对待VAR的计算我们分别采用历史模拟方法、参数方法和蒙特卡洛方法进行计算。同时我们通过LR回测技术来检验VaR模型的准确性。检验结果表明基于正态分布、t-分布、GED分布三种不同假设下采用参数方法和蒙特卡洛方法计算出的LR均小于临界值6.635,,说明三种分布假设下均拟合的较好。其中从实际失效比例可以看出GED分布假设下参数方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方法拟合的最好。

3.实证分析及理论阐述

(1)由于在EGARCH(2,1,1)-t模型中,由于系数α=c(5)=0.510260>0,γ=c(7)=0.160419>o说明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存在杠杆效应,且利坏消息的影响大于利好消息;我们分析认为存在正的杠杆效应,日均隔夜利率的一阶差分对其它期限的利差序列的波动存在一个正向的影响。

存在杠杆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主要子市场和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场所,其利率是最敏感的货币市场利率,同其它利率指标相比,它更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货币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变化,因此它在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结构中具有导向作用。而且,同业拆借利率作为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综合反映,具有较好的传导性,其变动会迅速波及整个市场利率体系,引起整个货币市场利率变动。在货币市场的各个子市场中拆借市场的利率最能及时体现资金供求变动状况,对整个货币市场的利率结构具有导向性,正因为如此,同业拆借利率成为经济中反映整个信贷资金供求状况的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也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2)在EGARCH(2,1,l)―GED模型中,置信水平为99%时,计算2003年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风险价值VaR为0.013611467Pt,说明持有价值为Pt的银行间同业拆借资金在2008年1月1日可能发生的损失不会大于Pt的1.3611467%,这一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风险较小。

同业拆借作为临时调剂性借贷行为的特点,具有期限短和利率相对较低,风险相对较小的特点。1.期限短。同业拆借的交易期限较短,属临时性的资金融通。我国目前同业拆借期限最长不超过4个月。2.利率相对较低、风险较小。一般来说,同业拆借利率是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为基准,再根据社会资金的松紧程度和供求关系由拆借双方自由议定的。由于拆借双方都是商业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其信誉比一般工商企业要高,拆借风险较小,加之拆借期限较短,因而利率水平较低。

但是我国拆借利率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99%置信度下VaR风险有接近100BP左右,这即说明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性,所以加快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础和出发点,把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成为确定其它金融产品利率的基准利率之一,因此,我国拆借利率的放开也为今后的利率改革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Fraser, Donald R.,Madura, Jeff,Weigand, Robert A.,Sources of Bank interest rate risk,The Financial Review 37,2002,351-368.

[2]Fuhrer,Jeffrey C.,Moore,George R.,Monetary Policy Trade-off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ominal Interest Rates and Real Outpu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5, No. 1. Mar., 1995, pp. 219-239.

[3]贺国生.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测度模型与管理模式研究.博士论文,2005.

篇9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88

1绪论

金融产品的价格也称之为利率,为全部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来,伴着瓦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全球范围内产生了自由化金融的潮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都实施了市场利率的改革。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是银行业金融业的一个重大改革,特别是对商业银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既有利弊,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挑战。同时,商业银行利率往往是市场利率的过程是最困难的,最关键的一步,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和管理机制的利率,强大的态度,极大地限制和影响世界的营销过程中的利率。

文章经由对商业银行市场化利率理论的研究,进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最后提出市场化利率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应使用的对策,力图能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利率的过程中作一些有用的摸索,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良性健康的发展。

2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2.1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有利影响

2.1.1有利于规范商业银行经营环境

市场化利率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工具结构合理、品种齐全;赋有经济与法律手段监管体制;信息披露制度充分;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这些都将为商业银行的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1.2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实现对商业银行经营权的自主经营,进一步确立银行独立经营的地位,真正做到自我风险、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负盈亏。此外,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间的利率与金融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只有当银行的成本控制、内部风险制度健全、预算约束的约束,才能够适应科学合理的市场利率定价。这将迫使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根本转变。

2.1.3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

市场化利率促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部门自觉关注贷款市场的运行趋势,依照客户与银行所有业务往来客户的经营状况、可能带来的盈利、银行提供贷款所需的违约成本、资金成本、管理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不一样的利率水平,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2.2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

2.2.1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会逐渐加大,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的流动性风险的恶化,市场风险的逐渐上升,出现了更为隐蔽的道德风险。利率风险是市场风险的核心,即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而言,风险的金融状况。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最大的特点是体现在利率水平显著或波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需要稳健经营其商业银行的利率。特别是在银行的财务状况不良利率波动的前提下,将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不仅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还影响其资产负债和资产负债表外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总之,市场化利率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2.2.2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

利率管制时期,利率和产品都是由人民银行统一规定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服务上,在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相差无几的条件下,“客户关系”就尤为重要了。市场化利率后,竞争格局将产生较大的变化,由浅层次的市场竞争“抢客户”、“引资金”、“取份额”向更进一步的“比较价格”、“比较产品”、“比较服务”蜕变,慢慢发展为包含体制、机制、科技、成本和人才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竞争,银行的品牌创新、产品价格与服务水平成为最大亮点。价格竞争比的是定价能力与成本,服务和产品竞争比的是市场反应速度、创新能力和服务效率。在市场竞争残酷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将全部暴露出来,如市场反应速度慢、对客户需求分析能力低、缺乏创新产品单一、风险控制与成本控制能力不足、欠缺科技支撑等等,这些都将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3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3.1银行业要制定并坚持稳健经营的发展战略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很可能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的竞争,这将导致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差减少,支付成本较高的资金,但也尽可能提高收入水平保持,将导致银行业的高回报和高风险的投资资产,这是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因此,合理的存款和贷款利率的控制,提高自己的贷款控制能力,存款利率,以完成经营效率和成本效益的控制是市场利率的核心。

以农业银行为例,其实施的是稳健经营的原则,达成了不断增加的效益与质量和规模的无限扩张。各银行应参照实践,对市场定位进行合理地推动,施行竞争的个性化策略。在资本成本建立农业银行的盈亏平衡点估计的实现,通过贷款利率衡量利润目标,其次是在用户的财务状况具体贷款的分析,充分考虑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因素和贡献度的用户,根据不同的风险限额和贷款收入水平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确保利润最大化和贷款安全的良性运行,最终完成。

3.2商业银行应进行制度改革及利率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利率改革首先要对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进行提高,最核心的是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进行积极的转换,成立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组织,打下市场化利率最基本的经济微观基础。这要求依照商业银行的一般模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改变,加速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造股份制的步伐,实行法人参股、国家控股、投资人按照其出资比例对公司承担有限债务责任与社会公众募股的方式,来完成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变革,实现我国商业银行长久以来虚置所有者的现象。我国商业银行独立地真正拥有经济法人的地位,施行公司化经营,就能够在金融方针与国家货币政策原则的引导下,自觉按照资金的供求情况与稀缺程度,决定自主放贷,确定合理利率水平,承担主呆坏账的风险。

3.3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内控机制

银行维持稳健运行的关键因素是良好的内控制度,一般包含设立安全和谨慎的经营政策、规范的财务管理与业务经营制度操作、以防董事职员滥用与侵占职权以及风险防范制度等规定。要设立系统内部一系列的利率风险管理制度,完善自我控制机制、自我约束,确保风险利率管理目标的完成。此外,贷款利率水平、应对存款与做出利差最低水平限制,并经过电脑解析,设立既有益于市场竞争,又有益于最大化收益的合理的利率水平,并强化对本身及其所辖分支机构利率政策实行情况的指导、分析、监督、检查,确保利率政策在各级分支机构得到正确执行。

4结语和展望

本文主要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利率的背景出发,分析了市场化利率的内涵及改革进程,并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市场化利率的现状为例,结合其所面临的困境并探讨其出路。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利率在中国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论文的目的是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利率的现状及困境,并力求探讨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经济学、金融学的相关理论等。对国际方面市场化利率的案例进行分析,分别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市场化利率改革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化利率的改革,并探讨了市场化利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有利影响及不利影响,从银行业要制定并坚持稳健经营的发展战,商业银行应进行制度改革及市场化利率改革,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内控机制,商业银行要主动防范利率风险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市场化利率的对策。

同时,由于阅历和学识有限,可能还不足够透彻分析某些观点,文章可能会缺乏一定的深度。下一步的将会在商业银行市场化利率政策层面的分析做更深一步的研究,争取分析、解决问题更加专业化,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篇10

一、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也必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选择期权风险和其他风险等。选择市场基准利率、研究利率期限结构构造及进行利率预测,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1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重新定价风险: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在总量及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由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资金运作渠道有限,造成大量资金积压,承受着持续利率调整的风险。二是在期限结构上,普遍存在着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情况。三是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间没有保持合理利差,利率市场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存款成本的上升和优质信贷资产利率的下降造成存贷利差的下降。

(二)基差风险:即使当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为零时,由于实际利率调整中存贷利率调整幅度往往不一致,同样使商业银行面临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各行均有权制定存贷款利率,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利率基差风险加大。

(三)选择权风险:根据我国有关政策,客户可以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提取定期存款,而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对,在利率下调时,客户可以保持定期存款获取高利率;而利率上升时,则可以提前支取再存,以获取高利率。对于贷款,一些优势客户往往在利率下调时,要求提前还款再以较低的利率贷款。

2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一)适应央行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做好利率走势分析。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逐步走向间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来传导政策意图,间接实现金融宏观调控。因此,商业银行要关注央行政策举措,捕捉政策信号,准确预测政策走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减少政策性风险。

(二)加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一是积极运用敏感性缺口理论和技术,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缺口值始终适应利率变化方向,降低差额风险。二是采用投资组合、新产品开发以及借人资金等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来控制利率风险;三是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交易品种的增多,可以通过表外项目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

(三)构建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资金定价的目的是收回商业银行付出的各项成本、实现发展目标、获取目标利润、有效控制风险、实现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是商业银行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四)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利率风险指标体系,能直观反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水平,准确评判利率风险损失值。二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差额风险。三是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将资金投向不同区域、行业、企业,形成资金在地区、行业和企业问的合理配置,以风险的分散平衡原理,优化风险组合,分散风险损失;四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通过一定的工具,如利率互换期权期货等,使利率风险转移或置换,以降低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度。五是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在利率风险发生并造成损失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取得补偿。如在办理资产或负债业务时,附打一些保护性条款,在利率发生急剧变化并发牛损失时,从其他渠道及时得到补偿。

(五)建立合理高效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机制。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利率管理组织。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利率管理办法和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研究央行、市场利率走向及对本行经营成果的影响;制定系统内往来利率和外部资金基准利率;指导和检查利率政策贯彻执行情况。二是合理划分利率风险管理的职责。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的具体部门和人员,并保证在利率管理程序的重要环节上分工明确,避免“扯皮”现象发生。如计财部门作为利率主管部门,负责基准利率的确定。各对外业务部门根据客户综合贡献度、业务风险等因素,在基准利率上进行上下浮动,制定对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差别定价。当然,这些必须经利率政策管理委员会审议后执行。三是科学制定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程序。利率主观和利率执行部门要定期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并向部门负责人提交分析报告及建议。部门负责人审查同意后,向利率政策管理委员会提交议案后执行。

(六)做好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一是加快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和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水平,为进行敏感性缺口分析等控制利率风险手段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利率管理人员的培养,造就一只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队伍。三是借鉴吸收西方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技术,结合国内利率风险实际状况,研究出适合自己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二、信贷扩展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与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面对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②业务状况评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针对这几点本文不再做详细的讲解。

(二)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跟踪、监控人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

(三)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SPV],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由于消费贷款具有利率、借款人违约、提前偿还等多种风险,通过SPV对证券组合采取担保、保险、评级等信用手段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同时也降低了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同时,抵押担保证券以消费贷款的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期限较长,相对收益风险比值较高,为金融市场中的长期机构投资者提供了较理想的投资工具。

(四)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问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我国要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

(五)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1.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同时,应允许商业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业务中收取必要的手续费、服务费,以补偿商业银行信贷零售业务付出的成本。

2.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尺.决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通过消费者对两种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问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