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21:37: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环境采样研判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决策部署,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按照“依法依规、属地管理,完善机制、合力应对,公开透明、回应关切,依靠科学、有效防治”的原则,根据文化和旅游系统工作职责,强化文化和旅游场馆及活动管理,切实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全力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组长由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局班子成员担任,成员由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工作小组负责统筹指挥全县文化和旅游系统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综合协调组、公共文化组、艺术院团组、旅游行业组、文化市场组、文保行业组、投诉受理组,分工负责疫情应对处置相关工作。工作小组办公室由孙伟强同志负责,负责病毒感染的疫情应对处置的统筹协调工作。
(一)综合协调组。由办公室、旅游信息中心组成,同志负责。负责病毒感染的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布置;审核重要文稿;做好会议筹备、记录整理等工作;负责与媒体沟通协调,做好新闻和宣传报道工作;完成工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公共文化组。由“三馆一中心”组成,、、、同志负责。负责指导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文化活动场馆的环境整治和清洁、消毒通风;负责加强文化类公众聚集性活动管理,一律停止审批、举办大型公众聚集性文化活动;完成工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艺术院团组。由演艺公司组成,同志负责。负责指导全县文化和旅游系统所属文艺院团暂停组织文艺演出活动,所属演出场馆、暂停承接文化文艺演出活动;完成工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旅游行业组。由旅游市场管理科组成,同志负责。负责指导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等人流聚焦场所的环境整治和清洁消毒;督导全县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疫情期间一律关闭;负责督导全县旅行社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酒店+机票”旅游产品;负责督导万达长国际旅游度假区、鲁能国际旅游度假区景区疫情防控督导工作;完成工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文化市场组。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组成,同志负责。负责督导检查全县电影院、书店、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场所及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在疫情期间一律关闭;完成工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文保行业组。由文物管理科组成,同志负责,负责督导全县各级文保单位,在疫情期间实行闭馆,暂停展览、演出、讲座等各项活动;完成工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七)投诉受理组。由旅游市场管理科组成,同志负责。负责受理因疫情原因造成游客退团有关问题的咨询投诉。游客咨询退团事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旅游合同进行解释,应当尽力帮助旅行社和游客减少损失;完成工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防控措施
(一)分区分级精准防控。
1.低风险地区。实施“外方输入”策略,加强疫情严重地区以及高风险地区流入人员的跟踪管理,做好健康监测和服务。严格落实社区防控措施,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公众防病知识和防护技能普及工作。
2.中风险地区。实施“外方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在采取低风险地区各项措施的基础上,做好医疗救治、疾病防控相关人员、物资、场所等方面的准备,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和管理。以学校班级、楼房单元、工厂工作间、工作场所办公室等为最小单位,以病例发现、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为线索,合理确定防控管理的场所和人员,实施针对性防控措施。无确诊病例的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可参照低风险地区采取防控措施。
3.高风险地区。实施“内防扩散、外方输出、严格管控”策略。在采取中风险地区各项措施基础上,停止聚集性活动,依法按程序审批后可实行区域交通管控。以县域为单位,全面排查发热患者,及时收治和管理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密切接触者实行隔离医学观察。对发生社区传播或聚集性疫情的城市居民小区(农村自然村)的相关场所进行消毒,采取限制人员聚集、进出等管控措施。
动态开展分析研判,及时调险等级,在病例数保持稳定下降、疫情扩散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后,及时分地区降低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应急响应。
(二)早发现
基层相关组织或用工单位对近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境内有病例报告的社区,或境外疫情严重国家或地区的旅行史的人员,做好健康监测;对于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者,作为重点风险人群进行筛查,由专业机构采样检测。
对密切接触者做好健康监测,对于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者,及时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并采样检测。
(三)早报告
出现首例肺炎确诊病例、聚集性疫情,辖区疾控中心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事件级别选择“未分级”。根据对事件的调查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并报告。
(四)早隔离
1.病例管理。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单人单间隔离治疗,连续两次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且发病7天后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仍为阴性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2.出院后管理。病例符合出院标准,出院后建议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强出院病例随访和呼吸道标本样本检测,检测阳性者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并将相关信息报送中国疾控中心。
3.无症状感染者管理。应集中隔离14天,原则上两次连续标本核酸检测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
(五)早治疗
疑似病例及时运至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应当做好医疗救治所需的人员、药品、设施、设备、防护用品等准备工作,按照最新版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进行规范救治,做到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治尽治,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六)配合流调、追踪和管理
局机关、企事业单位配合县疾控机构于24小时内完成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配合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
(七)重点场所、机构、人群防控
最大限度减少公众聚集性活动,因地制宜落实车站、机场、码头、商场、公共卫生间等公众场所和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的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措施。
(一)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充分发挥养殖场(户)防疫主体责任作用,加强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等重点场所的疫情监测排查,继续落实日排查报告制度。加强消毒灭源,积极指导养殖场(户)进行必要的生物安全改造升级。助力生猪稳产保供,加强对养殖场(户)生猪复养技术指导,做好复养前养殖场(户)综合评估,积极开展实验室检测。组织开展对养殖场(户)的非洲猪瘟防控技术培训,宣传推介成功防控经验、复养关键技术、恢复发展的好做法。严格疫情报告与核查,防止瞒报漏报,按照《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2020年版)》,科学开展疫情处置,做好善后工作。
(二)做好其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一是科学制订动物疫病免疫实施方案,继续推行“散养户春秋季集中免疫与日常补免相结合,规模养殖场按程序实施免疫”的防疫机制,确保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70%以上,防疫消毒面积100%。二是加强免疫技术培训。在春、秋季集中免疫前,各村要及时组织防疫人员及养殖场驻场免疫人员进行免疫操作技术培训,确保免疫操作规范;同时严格按规定运输、贮藏和使用疫苗,建立免疫档案,确保疫苗有效使用率80%以上。三是强化督导和免疫抗体监测。镇农牧站对强制免疫等防控重点工作进行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梳理反馈,提出解决方案,积极配合处理,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三)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病毒肺炎疫情处置工作的各项部署,积极进行宣传,做好畜牧兽医人员及畜禽养殖场人员自身防护和畜禽生产生活环境消毒,切实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和有效供给。督促养殖场(点)常态化推进员工疫情防控、环境消毒、防控知识宣传、防控物资准备等方面工作,确保畜禽养殖场肺炎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四)加强布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一是做好布病、结核病、狂犬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的防控。以村为单位,推进布病、结核病“两病”净化场、净化区建设。做好布病净化方案,重点做好羊场布病监测,监测面要达100%,布病阳性畜依法严格实施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阳性场监管,逐步达到净化标准;做好犬只模底调查和狂大病免疫工作,进一步加大犬只免疫抗体监测力度,及时开展免疫效果评价。二是分类指导开展猪1型链球菌病、圆环病毒病、猪丹毒、牛出败、羊痘等常见疫病的免疫工作。
(五)抓好动物疫病监测及流调工作。科学制定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合理调整定点监测点,进一步优化监测区域布局。严格按照“五结合”原则,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猪瘟等主要动物疫病免疫的定点监测、日常监测、集中监测,继续加大监测采样的数量,确保场点选择的科学性,提高监测抽样的代表性,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持续开展非洲猪瘟和人畜共患病等病种的专项监测和紧急监测。定期召开疫情分析评估会议,加强监测流调结果的分析、应用,促进乡(镇)间信息共享,科学研判主要动物疫病流行态势,强化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为防控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全面收集、及时规范报送监测流调信息,着力开展追踪调查工作。
(六)强化疫情报告与核查。严格规范疫情报告。进一步健镇、村、组三级疫情报告网络,确保疫情早发现,并及时按规定程序上报。严格核查疫情,对收到的疫情举报线索,要及时核查,做到件件有记录、有枝查、有反馈、有建档。果断处置疫情。一旦发现提情,要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果断处置,同时做好善后工作。
二、着力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一要完善机构队伍,夯实体系基础。做好村级动物防疫技术人员业务操作技能培水平,着重优化村级防疫人员年龄、知识结构,保障村级防疫人员的待遇,保证基层防疫队伍的稳定性。二要创新工作机制,确保良性运转。加强对基层兽医业务工作指导,建立职能清晰、责任明确的基层防疫队伍,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调动和激发基层人员投身于动物防疫事业的积极性。
(二)加强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加快实验室考核达标建设,规范执行兽医实验室质量
管理体系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全力确保实验室规范有序运行和无生物安全事故发生。适时开展检测技术和生物安全培训,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提高检测数据准确性。加大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投入,改善实验室环境,提升检测效率。
(三)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确保突发疫情时,能及时、统一、合理调配、正常使用。加强应急值守,充实应急队伍人员,确保发生疫情时能迅速反应,有效应对,积极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动物疫情的处置能力。严格疫情报告程序,按照相关规定及时规范报告疫情。一旦出现疫情,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规范处置。
(四)提高技术人员业务素质。邀请专家、教授等以课堂授课、现场操作等方式,层层开展免疫、诊断、采样、检测等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基层防疫人员业务技能。镇主要对村、养殖场兽医等防疫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个基层防疫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培训。
三、其它重点工作
2012年,我县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和省卫生厅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策略和各项要求、按照市卫生局《关于印发2012年市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意见的通知》(东卫疾控字〔2012〕3号)文件精神,严格落实各项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严控暴发疫情,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发病率和重症病例,尽力杜绝死亡病例的发生。各乡镇(街道)卫生院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疫情形势,积极争取在辖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教育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抓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要认真总结分析本乡镇(街道)手足口病流行特点,精心安排,提前部署。要建立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和机动队伍,健全相应制度。要建立手足口病监督检查制度,明确检查内容和标准,定期组织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二、做好疫情监测与分析,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县疾控中心要继续加强手足口病疫情监测报告与分析工作,不断提高疫情报告工作质量。要按照卫生部印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要求,做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监测和病原学检测,特别是聚集性病例及重症、死亡病例的病原学检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和病原分布情况,尽可能准确分析研判疫情趋势,为科学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各定点医院要认真完成辖区每月5例普通病例标本的采集工作(县医院50例、市二院20例、中医院10例)。县疾控中心指导、协助各医疗单位完成所有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和每季度1起聚集性病例的病原检测和处置工作,各定点医院作为采样单位要认真采集患者发病后3天内的咽拭子标本和10%的急性期血清标本,认真填写病例标本送检登记表,采样后及时通知县疾控中心,由县疾控中心负责收集和送样工作,录入数据库并及时上报,采样单位力争将采集样品病原检测阳性率达到80%以上。
三、及早发现聚集性病例,规范处置暴发疫情
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也是我们近几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难点。各乡镇(街道)要按照“早、快、严、实”(早期发现和报告,快速处置和结案,严格处置每一个环节,措施落到实处)的指导原则,规范处置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省手足口病监测方案(试行)》和《省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规定,明确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定义,及时准确的判定相关事件的发生,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评定标准》,达到相应级别时,及时通过卫生应急系统进行网络报告。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一旦确认,要立即响应,制定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方案,做好人员、物资、技术保障,按时完成病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消毒和病例的主动搜索等工作,确保疫情处置规范有效。
四、加强重症病例救治,努力降低病死率
各定点医疗机构要继续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临床处置流程图(2011年版)》的要求,着力提高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救治能力及时将重症病例转诊到市级定点医院,提高重症病例救治成功率。切实加强医务人员(重点是农村基层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现率和重症病例的及时转诊率。积极组织流行病学和临床专家共同对重点病例进行个案分析,找出救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减少儿童特别是农村儿童死亡病例的发生。
五、进一步落实重点场所防控措施,严防疫情蔓延
各乡镇(街道)卫生院要配合教育部门,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尤其是流动儿童较多的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手足口病防控业务的培训、指导和检查,督促辖区内小学、托幼机构落实晨检制度,指导其做好缺勤登记、报告、消毒和健康教育工作,必要时根据相关规定采取停课、停托措施。各级疾控机构要会同妇幼保健机构,充分利用三级妇幼保健管理网络,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做好辖区内儿童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各级各医疗机构要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重点做好门诊、急诊、手足口病病区、儿科、新生儿病房、重症监护室等重点区域管理工作,切实落实消毒隔离等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六、广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创造良好卫生环境
为确保全县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及时到位,县政府成立以王军方副县长为组长、政府办副主任夏文清和县卫生局赵志新局长为副组长,并由发改委、县政府督查室、县政府应急办和县财政、宣传、卫生、教育、环保、爱卫、质检、公安、药监、物价、工商、农牧等部门的领导为成员的县防控甲型H1N1流感应急准备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县应急准备工作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办公室主任由县卫生局赵志新局长兼任,办公室按照领导小组的指示,制定应急准备工作方案,具体组织、协调各部门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办公室下设以下四个职能工作组:1、应急处置组:由县卫生局、县爱卫办承担,负责做好疫情现场应急处置和患者救治的准备工作;2、物资储备组:由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卫生局承担,负责疫情应急处置所需物资的采购、管理工作,做好疫情处置所需物资的准备工作;3、疫情监测组:由卫生局、农牧局、公安局、商务局承担,负责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疫情的监测和境外疫区来*人员的查寻和实施医学观察等,做好疫情的监测、预警和报告工作;4、督导检查组:由政府督查室、政府应急办、药监局、质监局、卫生局、爱卫办、文体教育局、物价局、工商局、环保局等承担,负责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各乡镇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加强对应急准备工作的领导。
二、工作任务
针对当前疫情已波及到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在疫情尚未传入我国及国务院和省政府未启动全面应急响应之前,我县要迅速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疫情应急处置准备。主要包括疫情现场应急处置的准备和重点区域环境消杀、消毒工作及患者医疗救治的准备。
1、疫情现场应急处置的准备:①制定下发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②组建疫情应急处置的流调、消毒、检测队伍,开展相关知识培训;③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做好患者、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样本的采集、运输、保管等的准备;④开展医疗机构等重点部位疫情的主动搜索,做好疫情的监测、报告、预警、研判;⑤指导开展对境外疫区来*人员实施医学观察;⑥制定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开展防治知识宣传。现场应急处置的准备工作县、乡两级均要在5月5日前到位。
2、重点区域消杀、消毒工作。乡镇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要加强对所辖区公共场所集中式空调设施清洗消毒的监管,尤其是要组织人员对乡村、学校、托幼机构和车站、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重点场所进行排查登记,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四害”消杀和环境消毒的任务。爱卫部门要做好技术指导。疾控机构做好疫源地消毒的各项准备工作。
3、患者医疗救治的准备:①下发医疗救治工作方案和诊疗指南;②调查、整合全县医疗卫生人力、设备、药品等资源;③组建诊疗救治专家组,开展医疗救治培训工作;④确定县医院为全县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使其尽快符合收治患者的条件,同时规范接诊程序、患者诊疗方案等。⑤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建立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主要对不明原因肺炎和流感样病例进行筛查。⑥规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工作流程,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医疗救治的准备工作要在5月5日前到位。
(二)物资储备准备。县卫生局根据疫情应急处置需要,立即提交应急处置所需药品、防护用品、消毒器械、现场处置器材等的储备计划,县发改委、财政局立即确定购置计划,采取政府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式,尽快增加药品和物资的储备,县疾控中心要严格应急储备物资出入库登记和领取审批制度,确保疫情应急处置所急需。县政府将拨付专项资金,尽快做好应急物资的准备工作。
(三)疫情监测工作。公安、卫生和商务等部门要建立完善从境外疫区回*人员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报告自境外疫区返回人员情况。对来自境外疫区的外籍人员,公安部门应责令接待单位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指定联络人员,有情况立即通报卫生部门。县级疾控机构接报后,要立即规范医学隔离措施,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县农牧部门要加强动物疫病的监测,做好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健康管理,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县卫生局在强化县、乡、村三级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的同时,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日报告和网络直报的准备工作。县疾控中心要做好流感监测点的监测工作,做好采样送检,密切关注流感疫情动态,认真分析研判疫情和做出疫情的预警。各乡镇也要建立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切实做好本辖区内境外疫区来*人员的管理,落实好疫情的监测措施。
(四)下大气力搞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是防治各类传染病的基础工作。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进一步深入开展以“清洁城乡,保护健康”为主题的爱国卫生活动,严格按照《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营造浓厚氛围的基础上,层层实行责任制,建立健全组织、经费、标准、考核等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彻底改善生活环境。
(五)督导检查工作。县政府督查室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组成督导检查组,采取综合督查和专业督查相结合的办法,一是对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的应急准备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督促其落实应急队伍的建立和培训、定点医疗机构的设置、应急物资的储备、宣传教育和疫情监测工作的开展等。二是对车站、商场、学校等公共场所和人群聚集等重点部位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加强市场防控物资的监管,严厉打击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和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三、工作要求
认真贯彻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7月31日国务院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议要求和省、、市秋冬季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议安排,抓住当前疫情形势稳定向好的有利时机,强化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堵漏洞,做好各项防控准备工作,积极应对秋冬季可能发生的肺炎疫情,有效遏制疫情传播和扩散,保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两推进,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
二、工作措施
(一)开展“大排查”
对境外管控继续坚持“购票有预警、落地有人盯、运转全封闭、隔离全时空”的有效办法,对境内出现1例以上本土病例的地区立即启动排查管控机制。
1.加强重点人群排查。通过定点镇卫生院发热门诊、个体诊所、药店等哨点监测,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和多点触发机制,不放过任何疑点;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五长制”和村屯“十户联防"机制管控措施,织牢织密基层防护网;通过有效利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排查,确保不漏一人;持续加压推进公民个人主动报告和部门(单位)跟踪督促报告,切实摸清底数;通过持续开展“党员+疫情防控”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防控引领作用。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镇直各单位
完成时限:持续排查、监测、管控
2.加强重点场所排查。定期开展镇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部(海鲜市场)、超市等各类交易市场(包括附设冷库)以及专业冷冻冷藏库房、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所的环境采样监测,对国产和进口冷链食品存储、运输设施进行核酸检测。
责任单位:市场局分局、镇卫生院并联系市卫健局、安监站并负责联系商务局和交通局
完成时限:持续排查、检测
3.加强重点物品排查。对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部(海鲜市场)、超市等各类交易市场(包括附设冷库)所存放或销售的物品开展监测检查,重点加大对来自疫情高发国家和地区进口冷链食品的检验检查力度,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及时处置。
责任单位:市场局分局、镇卫生院并联系市卫健局、安监站并负责联系商务局和交通局
完成时限:持续排查
(二)强化“大监测”
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省、市和市肺炎疫情常态化监测预警工作要求,做好肺炎疫情常态化监测预警工作,提高监测敏感性和分析预警能力。
1.做好病例监测。落实发热病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住院病例等相关人员的核酸检测和传染病监测系统网络直报。
2.做好重点场所人员监测。加强养老机构、学校、幼儿园、餐馆、农贸(集贸、海鲜)市场等重点场所人员及从业人员健康监测。
3.做好社区监测。对纳入社区管理的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入境人员等做好发热、呼吸道症状等监测。
4.做好体温监测。严格执行火车站、公路客运站、商场超市等人员聚集场所的体温监测制度。
5.做好药品销售监测。镇内至少1家有连锁分店的药店监测退烧、止咳、抗病毒等药品销售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6、做好病原学监测。定期采集一定数量的有发热症状的病例样本,进行核酸检测。
7、加强大数据监测。完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发热门诊监测网络,发挥智能化信息技术优势,生成各类监测数据报表,实现每日每周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与自动化分析。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市场局分局、镇卫生院并联系市卫健局、安监站并负责联系商务局和交通局、办公室联系网信办、党建办联系教育局
完成时限:持续检测
(三)组织“大培训”
1.救治队伍培训。组织医院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对肺炎医疗救治方面的培训,同时通过远程视频等方式开展全员培训,做到肺炎诊疗方案、防控方案、防护技能人人掌握,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对肺炎的认证能力,推动救治能力与日常工作能力大提升。
责任单位:卫生院并联系市卫健局
完成时限:9月底前完成
2.采样队伍培训。组织医院相关医护人员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完成全国核酸检测培训学习。组织医院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核酸采样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培训,确保每个人都熟练掌握采样方法技能,能够在任何场所、任何条件下进行有效采样。
责任单位:卫生院并联系市卫健局
完成时限:9月底前完成
(四)开展“大演练”
各相关部门要紧紧抓住疫情平稳的有利时机,针对疫情防控开展各类情景演练,聚焦疫情防控流程,掌握关键环节、明确工作要点、熟悉管理流程,全面提升各类人员应对实战的能力,确保疫情面前指挥有序、忙而不乱。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镇直各单位
完成时限:9月底前完成
(五)推进"大建设”
1.强化发热门诊建设。镇中心卫生院要设置发热诊室和留观室。
责任单位:镇卫生院并联系市卫健局
完成时限:12月底前完成
2.落实疫情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推广应用市开发的疫情综合管理相关系统,通过应用信息系统方便入户排查登记,创建四类人员建档立卡,摸排监测其健康状况,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规范管理,实现疫情防控管理信息化。
责任单位:镇政府办公室
完成时限:9月底前完成
(六)做好“大准备”
1.防控物资准备。要健全完善储备物资调用机制,按照要求储备足量医疗物资。平时状态下医疗机构物资药品储备量原则上满足10天运转需要,战时状态下医疗机构物资药品储备量原则上满足30天满负荷运转需要。做好医疗废物转运和医疗污水处理。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生活必需品保障。物资储备均应落实消防安全防范措施。
责任单位:镇政府办公室、镇卫生院、安监站并联系市工信局和发改局
完成时限:持续准备
2.隔离场所准备。要准备充足符合标准的隔离场所,保证突发疫情时能够立即启用。同时要有备用集中隔离场所作为补充。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
完成时限:9月底前完成
3.人员队伍准备。组建疫情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村(社区)防控、心理疏导等队伍。组建村(社区)管理人员、志愿者、网格员等村(社区)防控队伍。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镇中心卫生院
完成时限:9月底前完成
(七)强化“大宣传”
各村、社区、镇直各单位要以国务院《夏季重点场所里单位重点人群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和《不同风险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等防控指南为重点,通过新媒体信息推送温馨提示,村、社区和经营门店开展大喇叭(小喇叭)宣传等方式,多维度、全万位、无死角地开展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努力营造人人懂防控、会防控、参与防控的社会氛围。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镇直各单位
完成时限:持续开展
(八)开展“大督查”
启动疫情防控常态化督查工作模式,镇成立督导检查组(行业指导组)对上述工作任务列出清单、明确标准,逐条逐项开展督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让督查跟踪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全过程,确保疫情防控各项任务在规定时间内落实落地。对未及时完成任务的,一律追究相关责任。
责任单位:镇疫情防控指挥部督导检查组
完成时限:持续开展
三、保障措施
当前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平台主要是基于信息采集、整合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对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并由相关部门形成舆情工作报告、舆情信息简报等,为舆论引导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
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舆论呈现的新特点,促使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这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网络舆论信息格局发生变化,舆情分析质量亟待提高。据人民网权威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2016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向社会各层面渗透,网络舆论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网民结构与社会人口结构趋同,网民产生代际更新导致网络流行议题和文化热点发生转换,微博、微信平台化,专业自媒体步入兴盛等。在这样的变局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然而,有些部门的舆情信息收集工作仍然停留在报刊、门户网站、BBS、微博等开源信息的收集阶段,并未将新闻客户端、微信、直播等平台打通,难以保证舆情信息分析的全面性以及舆情热度指标的准确性。《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还对近五年来参与当年最具网络关注度的20个舆情热点事件讨论的320万微博用户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关注新闻事件和聚焦热点话题的网民发生了代际交替,在性别方面,女性的比例明显上升;在地域上,三、四线城市用户增长迅猛。受众层面发生的这些变化,也将在舆情监测工作中体现出来。然而在目前的舆情监测工作中,相关信息部门的舆情信息报送在内容上只是就事论事、停留在现象层面,对受众的成分、热点事件的社会背景以及事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在形式上,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报送还停留在工作动态报告或者事件日志等形式的报送上。这样就造成了网络舆情信息的价值作用降低、服务能力减弱的问题。
热点事件话语体系不可控,舆情预警能力亟待增强。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热点公共突发事件,可以发现,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上,公众的话语体系呈现出了一些全新特征,如舆论主体的匿名性、参与渠道的多元化、生成议题的自发性、交流观点的无界性、汇集意见的实时性、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等。这些特征与舆论话语体系在传统媒体的呈现完全不同,网络舆论热点事件话语体系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强。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自媒体呈现出来的话语体系最为庞杂。许多舆情信息不仅包含结构化数据,还涉及大量非结构化数据,若对其准确性、真实性逐一核查,既耗费人力又耗费时间。就内容而言,较多负面、虚假舆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单纯以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搜索容易产生误判、遗漏。话语体系的不可控性增加了舆情监测工作的难度,这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敏感性以及较强的网络操作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舆情监测工作部门的信息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化的训练,舆情信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就舆情监测平台系统来说,对于舆情信息的跟踪分析灵敏度较低,在有些热点事件的处理上没有按照公共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进行准确的分级,从而导致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判断力体现不出其应有的情报价值,预警能力也随之削弱。
舆情监测的技术体系落后,人机不协调问题亟待解决。网络舆论的实时性及其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网络舆情监测必须迅速、及时,但很多单位部门的舆情监测平台的方法技术体系滞后,部分单位采用了网络监控系统、有害信息过滤系统等方式进行网络舆情监测,而有些单位为了节省舆情监测设备的成本,甚至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依托于人工网页搜索及浏览的“人工盯梢”方式上,这成为监测工作的一大阻碍,监测工作出现疏忽错判也在所难免。排除资金、人力等客观因素,现阶段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中技术方法体系的不足主要归因于“人机不协调”。机器与人工的协同分工模式不成熟、机器的辅助力量不够,导致人工智能技术在预测监测体系中分析情感、预测走势、检查效果等方面应用还稍显粗浅、机械,而在需要人工进行的高级维度分析、提出应对策略等层面,机器的应用又显得粗糙以及同质化。
人工智能为网络舆情监测带来的三大变革
网络舆情监测要适应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要求,就必须顺势而为,积极进行变革,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变革、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范式的变革以及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思维的变革三个方面。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网络舆情是为了更好地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通过直观、简明的方式描述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进一步推导信息传播主体的态度倾向性、情绪感染性以及初衷、意图等,从而预测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趋势。
如果说在“小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还可以依托于“人工盯梢”的方式来完成,那么在“大数据”环境下,当数据的量级达到了EB甚至ZB级别后,以人工监测来把握舆情脉络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那些隐含在网络舆情信息中的观点、态度及情绪的表达,更难以从泛滥成灾的信息碎片中被真正发掘出来。加之海量信息的不共享所带来的“信息盲区”,更使得舆情信息分析不够严谨,易偏离实际,而这些问题都需要依托搭建智能化的网络舆情监管平台来解决。在平台上可以通过三种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研判相结合,再借助如眼动仪、脑电仪等受众检验仪器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综合化分析。三种主要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一是Web挖掘技术,该技术把互联网与数据挖掘技术结合起来,对网络上结构化数据如文字言论,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如视音频、图像等信息进行采集,完成信息前期处理的第一步;二是语义识别技术,该技术是利用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对语句中的关键词进行词义推断处理以及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从而将复杂信息简单化,这是对采集的信息数据做进一步识别推断的过程;三是TFDF信息聚类技术,该技术主要提升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分类速度,使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处理更加及时,反应更加灵敏,提高采取措施的时效性。
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将有利于对信息进行挖掘、采集、分类、整理,从而找寻出最核心的关键性数据。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运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网络舆情的性质、发展趋势进行正确描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范式的变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其研究产生了颇为深刻的影响,舆情监测的研究范式从多角度发生了转向。
第一,舆情监测工作视角的转向: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受众的角色首先发生了转向,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这一转向给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受众是单纯的信息接收方时,网络信息的可控性强,舆情监测工作形式单一,把关相对容易。而受众角色发生变化以后,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加,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把关难度增加,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也从单一转向多元化,还需要对信息进行疏导、研判处理。
第二,研究视角的转向:从内容研究转向“内容+关系”研究。传统的网络舆情信息研究最重视的是受众借助网络进行的话语表达,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内容层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这一单向视角将发生转变,潜藏在内容层面背后的网络受众心理、行为、动机、诉求等多方面因素都将被关注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网络舆情信息的研究视角将透过内容层面深入到关系层面,转向对网络受众社会心理描绘、社会关系呈现、社会话语表达等多维度的研究。
第三,研究重点的转向:由舆情监测转向舆情预测。当前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主要通过对当下网络舆情的动态信息进行随机采样来收集、整理、分析,更多的是关注已经发生的事件在过去及当下的动向,对未来的发展预测难以兼顾。而借助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及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网络舆情的性质、发展趋势进行正确描述,再结合大数据分析处理整群数据来实现预测功能。比如,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通过关注用户搜索中的“流感”关键词来预测实际流感发生的时间,往往可以提前两三个周对流感的爆发进行预报及预防。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思维的变革。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出现之前,相关舆情监测部门的管理者往往由一人或几人的小团队组成,在监测信息数据量级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小作坊式单打独斗、面面俱到的舆情监控管理思维可以基本满足需求。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种小作坊式的舆情监测体系面临瓦解。当前,商业化运营的软件监测团队多达几百家,这些监测软件服务商通过开发相应的舆情监测软件为政府部门、企业主体以及科研院所提供服务,进行简单的舆情信息数据采集及分类处理工作。在数据开源的情况下,这些软件服务商的竞争逐渐由粗放型、低层次化向数据处理的优化、人机互动、机器算法的精进等层面转变。
去年,中央环保督察进入广东,在为期一个月的督察期间,作为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惠州,对中央督察组转办件高度重视,迅速行动、雷霆出击、立行立改,并且借助督察的东风,推动一批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真正践行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诺言。
“那是比捡了钱还高兴的事”
12月6日晚上9点30分,惠东县稔山镇接到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件,反映稔山镇百惠商城旁的流动烧烤摊档存在油烟扰民问题。
稔山镇委镇政府接案后迅速行动。当晚11点20分由稔山镇委书记黄绿青亲自带队,稔山镇联合县环保、市场监管、城建、住建、公安、环卫等部门,对本区域内的5家流动烧烤摊档进行查处,并现场收缴烧烤工具8车次12吨。县环保局对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八两金烧烤档”和“万州烤鱼档”分别下发了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其分别处以1000和3000元的罚款。稔山镇党委政府对该案落实从严问责,对该镇城监队队长予以免职处分、对该镇城建办主任进行诫勉谈话。
为巩固提升案件的查处成效,全面防范再次发生烧烤摊档油烟扰民情况,稔山镇由镇委书记牵头,各部门严格落实管线、辖区管控责任,开展全镇烧烤摊档大排查大整改行动。对易发路段加强巡逻,对整改发现的负面问题进行曝光警示,坚决杜绝死灰复燃。整治行动开始至今,相关部门持续到行动现场查看了解,没有发现流动烧烤摊档无证经营的情况。
在中央环保督察期间,惠州类似的案件并不鲜见。各地以转办件为线索,以点带面、全面排查整治环保问题,推动区域环境问题的解决,力促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提升。
网友“王生”近日通过“党政领导信箱”向惠州市副市长邓庆忠投信,称“那是比捡了钱还高兴的事,感谢党和政府”。
原来,“王生”所称赞的是博罗县畜禽养殖清拆整治工作。中央环保督察期间,交办惠州的案件多次反映博罗县非法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对此,博罗县委、县政府对非法养殖业做到零容忍,以不姑息、不枉情、不手软的态度,强力推进非法养殖业和复养点的整治,全面依法清理非法养殖场。环保督察期间,博罗县共清拆畜禽养殖场376户,清理生猪约12万头,清理家禽约10万只,清拆存栏面积24万平方米。
“我们可以理解,政策如果是这样子,我们也要改良,拆掉那些简易棚后,我们就准备绿化,年底把绿化搞好,绝对不走回头路。”看到县委县政府的坚定决心,特别是通过当地的正确宣传引导,养殖户对清理工作也表示理解。各镇街还多措并举,被清拆后的养殖场有的进行复绿,有的引导养殖户另谋绿色发展路子,获得社会群众的充分肯定。
环境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善
12月20日,惠城区环保分局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感谢环保部门顺民意、解民忧,为群众解决了民生诉求,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居民群众纷纷表示对惠城区的工作态度和处理效率相当满意。
原来,12月16日晚,惠城区接到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案件“长生血液透析中心建设项目环评不符合规定”后,立即作出响应,区包案领导于17日上午9点召集有关部门召开查办工作会议。惠城区环保分局组织技术人员对《惠州长生血液透析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进行审查,并与河南岸街道办热情接待居民代表、听取群众诉求、耐心做好群众解释工作,对公众反映的合理、合法意见进行梳理,在公示期结束后,于12月17日出具了《关于不予批准惠州长生血液透析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通知》,在网上进行不予审批公告。同时,市卫计局也做出建议另行选址的决定。
在此次中央环保督察期间,惠州市各地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历史遗留环境问题、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环境问题处置,随着一些长期困扰群众的环境问题得以解决,环保工作也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12月11日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案件反映“关于江北望江村果园巷正对面一斜坡路口垃圾场存在环境问题”。对此,惠城区制定方案,并采取了六项措施对该问题进行整改。为了确保问题整改落实到位,惠城区专门开展了一次对村民、住户的问卷调查活动,向原垃圾收集点附近村民、住户派发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深入了解群众对该垃圾点整改后满意度、认同度情况。问卷调查共派发问卷102份,调查结果反映村民、住户对整改的满意度达到98.8%。
“奇了怪了,你们发现了没有,连着几晚好像投诉少了很多”。凌晨1点15分,惠阳环保局一位24小时值守干部对另外几位同事说。跟中央环保督察前期每天处理环境投诉连续鏖战到凌晨4、5点相比,后期投诉的减少反倒让工作人员有点不适应了。
其实,随着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随着一系列扰民问题的解决,这样的局面也在情理之中。据不完全统计,仅11月28日以来,惠阳区共妥善处理建筑噪声、娱乐噪声、饮食油烟等各类环境投诉71宗,未出现重复投诉,且投诉数量日渐大幅减少,市民纷纷表示城市的环境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善”。
例如惠阳县东直街盛华楼下饮食一条街,10多年来,油烟扰民、噪声扰民、占道经营等环境投诉不断,以往单靠环保部门开展过多次大规模清理,效果始终不尽人意。12月16日凌晨,接到中央督察组转来群众反映该片区存在大排档占道经营、噪声扰民的现象。当晚城管、公安、环保、食药监、工商以及淡水街道办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到现场调查,现场令相关档主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次日环保局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该片区其中的14家大排档3天内对其擅自在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楼新、改、扩建餐饮服务项目的违法行为进行整改,否则依照相关程序进行关闭并罚款。目前,据每日巡查小组反馈,上述大排档均处于停产状态,至今再无出现重复投诉。
当下,群众对美好环境的诉求越来越高,自觉维权、环保监督的意识越来越强,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惠州市一批噪声扰民、焚烧垃圾、饮食油烟等违法行为得到彻底解决,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
悬赏5万元追捕环境违法人员
12月17日当天,惠东县组织白盆珠镇、莲花山保护区管理处、县国土、林业、环保、供电、公安等有关部门共100多人在莲花山保护区继续开展清拆工作。截至12时30分,莲花山保护区内的违法建筑物已拆除完毕。同时,县公安局已刑拘涉案人员1名,并悬赏金额5万元的悬赏通告,加大对其他涉事当事人的抓捕力度。
悬赏5万元追捕环境违法人员,这在全省范围内都是比较少见的,足以显示惠东县对环境违法行为绝不手软、一追到底的决心。事实上,在中央环保督察期间,惠州市对环境违法案件,坚决顶格处理,彰显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改善环境质量的坚决态度,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在第7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件中,惠州市博罗县杨侨镇12岭分厂亚太木板厂排放浓烟,影响居民生活的问题榜上有名。
“太亚木板厂”即“惠州市盛易木业有限公司”。接案后,杨侨镇联合环保办、经济办配合市环保局、县环保局对该厂查处,市环保局对该厂进行了烟、灰尘、噪声等采样检测。检测显示,该公司锅炉废气超标排放,博罗县环保局对惠州市盛易木业有限公司废气超标环境违法行为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拟对该公司责令停产整治并处顶格罚款:人民币100万元。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风险监测 地域性
近年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新疆建设兵团已经全面开展监测工作,工作已涵盖全国86.8%的区县,初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1],已经形成了“国家为核心、地市为骨干、县为基础”的国家风险监测制度和技术网络[2]。地级市作为监测的骨干环节,其监测范围、监测食品种类、监测项目指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监测与监督联动不足、信息共享互通缺失、区域性监测尚待开展等问题,尤其是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设计、管理思路和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认识的误区,导致区域性食品安全监测注重指令性计划任务的完成,而忽略自身监测工作的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工作尚未系统开展。
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现状
1.1 国家层面
目前,国家层面食品与农产品风险监测可以概括为“主管部门负责,分段开展实施,L险分析为目的”的监测思路,针对农产品、食品和中国总膳食研究进行相应的监测[2]。
农业部负责国家层面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按照专项评估、应急评估、验证评估和跟踪评估等4种方式进行,形成了“四级风险评估研究和监管体系,实现了对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架构体系[4]。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则由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各部委参与对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进行监测,涵盖生产、种养殖、运输、贮藏、加工及零售等环节,包括基于人的食源性疾病和基于食品的污染监测,已经形成了“国家为核心、地市为骨干、县为基础的国家风险监测制度和技术网络[2]”。中国总膳食研究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负责开展,其作为风险评估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环,成为其中的暴露评估重要工作内容,为系统而准确地评估我国居民的膳食风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2 省级层面
以山东为例,山东省是全国仅有的三阶段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内容均开展的省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和膳食总调查均得以进行监测。山东省经过近6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省疾控中心为技术核心,区域实验室为骨干,市疾控中心为主体,哨点医院密切配合的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体系”。当前,全省17个地市级和寿光市(县级)均全面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监测样品范围覆盖97%的县级行政区域,食源性疾病监测覆盖全部县市区。同时,关注“热点”和产量或消费量大的食品或食用农产品进行专项监测,监测数据更具有区域的代表性,更能反映当地食品安全风险水平。2014年,山东省首次开展了“全省居民总膳食研究及健康状况调查”,选择6个地级市为调查点,6个县级市为城市点,12个县或市为农村调查点,共计调查不低于3600户,10800人[5],以期评估居民的膳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探究各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原因。
1.3 地级市层面
山东省地级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始于2010年,目前已经构建了“政府主导、卫生牵头、部门参与、疾控实施”的架构体系,形成了“食安办领导,卫生计生委牵头,市疾控机构为主体,县级疾控参与”的工作模式。监测内容上,主要是国家、省级监测计划为主,地域性专项监测为辅,初步实现食用农产品、食品全品种和全环节的监测。以烟台市为例,由食安办组织制定计划,食安委成员单位参与,按照各自职责分别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监测重点为食用农产品种养殖环节、食品生产环节、流通领域大宗消费品和特殊食品及高风险食品、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流通环节为主要的监测环节,生产环节、贮运环节以及种养殖环节比重偏低。监测样本中,国家、省级指令性计划样本占比远高于地域性监测样本占比,缺少地域性食品风险综合分析与预警的基础数据。
2 地级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体系存在的
主要问题
2.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统筹计划基础理论建设不足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基础理论主要涉及到监测项目的选择和确定依据、监测数量、监测任务的分配、监测工作的组织开展、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监测结果的利用等[1]。当前,地级市监测工作仅仅以国家、省指令计划为主,缺乏区域性监测工作的统筹计划和基础理论建设,导致监测工作仅满足国家或省级任务,而缺乏区域性监测工作的主动性。由于国家计划提供的监测样品数量在国家层面上具有统计意义[6],基于区域性监测和评估的需要,样品数量、监测指标、采样地点等重点需要统筹计划,科学论证,根据监测区域中的居民数量、食品消费量特点、采样区域特点以及以往监测中反映出的问题加以扩大方可满足要求。因此,地市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必须结合区域性食品消费特点,居民饮食习惯以及食品消费大小,开展区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基础理论建设,保障监测结果的可信、科学且具有代表性,从而为风险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2.2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共享互通不畅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就是监测数据和相关信息长期系统的收集,笔者认为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来源有4条渠道:疾控系统的监测信息、政府部门的监督抽检信息、企业质量控制信息(包括第三方检测机构信息)、社会舆情信息,对社会舆情信息需要甄别、监测,进而应用到风险分析中,而对于前三者信息,则可以共享、互通、公用,进行风险分析。但是,当前食品安全信息的孤立、非共享互通以及信息平台的缺失,致使各相关利益方信息封锁或信息匮乏,进而导致风险分析管理主题不清,受众不明,监管被动,预警宣传不畅。因此,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流不畅,信息平台的缺失严重阻滞了风险监测工作的推进和发展。
2.3 地域性食品安全风险主动监测有待提高
对于地市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目的,笔者认为在于获得区域性、群体性和基础性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而开展膳食暴露风险分析,制定食品安全防控措施,完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减少食品中危害因素的膳食暴露风险,实现过程管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因此,仅依据国家、省级层面的监测数据和信息,不足以满足地级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需求,地市级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区域实际情况,按照相关的规定和方法制定地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确定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数量和监测指标、为区域的监测活动长期、系统的收集、积累数据和信息,推动食品风险分析工作的发展。
2.4 地域性膳食调查数据缺乏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包括基于人的食源性疾病及基于食品的污染监测,而人体的食品暴露风险则与摄入量密切相关,关系到了膳食结构,实际上食品暴露风险评估需要膳食消费量数据和待评估因素在食品中的含量水平数据来体现。膳食数据主要来源是已获得的人群营养调查数据,但目前,国家层面膳食调查数据库为2002年营养与健康调查获得的食物消费量参数,已经不能够反映当前的膳食特点,加之地域居民饮食习惯、食物种类、烹饪方式的差异,导致膳食结构的多样化,而地域性食物消费量参数的缺失则是地域性食品暴露风险评估的“短板”。
2.5 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尚待提升
近年来,由于监测任务量增加,监测工作也呈现出从最初仅是省级层面开展向地市级甚至向区县级下沉的趋势[1]。但是,地市级检测部门,尤其县级基层单位,往往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仪器设备配置和实验室环境条件不能适应检测需要,特别是关键设备、尖端设备的缺乏等缺点,导致部分监测指标不能有效的开展,难以为保障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而从长远发展来看,基层单位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是大势所趋,尽管国家层面陆续下发过设备经费,同时要求地方政府3:7配套,但具体落实上各地参差不起,实验室的检验检测能力提升任重道远。
3 地级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体系
深化发展思路探讨
3.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推进监测和监督联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的任务,需要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然而,地市级层面往往监管部门侧重于日常监督抽检,疾控系统组织实施监测,监督监测独立并行,联动松散,需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食品安全委员会(日常工作由食品药品监管局承担)作为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和制定具体实施条例、细则和章程,积极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结合所在地域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长效监测工作机制,出台工作规定和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参与部门的职责及人财物保障机制,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的组织形式,监测结果的通报和会商机制,制动监督监测联动机制,建立监督监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风险监测报告、风险预警、风险管控能力。可以以国家运作模式为蓝本,结合地域实际情况,针对地域特点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获得科学、可信、可靠和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而评判地域食品安全质量水平,指导监督管理、企业生产和消费者科学消费,将风险控制到可接受水平。
3.2 推M食品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食品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可以由两部分构成,其一为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主要接受、储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监督抽检数据、企业质量控制监测数据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数据,构建互通互联的信息共享的风险数据平台,为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现筛选、动态跟踪、分析研判提供数据信息支持;其二是舆情信息平台,主要是自媒体报道、大众媒体刊载、消费者投诉等信息作为来源,对各类信息进行搜集、分类、研判和反馈并组织会商甄别真伪,制定相应的风险分析计划。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专家委员会,根据监测数据信息平台和舆情信息平台的提供信息,开展针对性的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并通过适宜的形式、时机和渠道信息,最终实现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引导、控制、监督和管理。诚然,食品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构建适合地域特点的平台,促进风险监测工作的发展,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3.3 加大实验室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目前,随着风险监测任务量的增多,按照20份/万人・年的要求[7],仅依托省、市级疾控监测能力难以完成,故县级疾控机构承担监测检验任务成为必然。一方面,基层疾控机构要加大监测能力建设,在人员、经费、设备配置上参照要求深化建设;另一方面,优化和改革现有的监测体系架构。建议在政府主导下,明确基层部门间分工和合作,整合实验室资源,建立实验资源共享机制,力保检测方法的统一,检测数据的可信、可靠;尝试将企业产品检测、第三方检验机构检测纳入到实验资源共享建设中,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共享,建设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监测体系;实现统一利用人员设备,统一计划安排检验任务,统一归口管理检验经费,共享检验信息。其次,注重检验检测人才的培养,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3.4 重视监测数据,加强结果利用
2016年,烟台市食品药品监督抽检数据约为65000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约为21000条,不包括企业检测数据、第三方检测机构数据,仅两项合计8.6万余条有效监测数据。然而,实际情况为监测监督独立并行,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各自一体,监测数据海量存在,却不能整合统一分析,研究其存在的系统性风险,探讨其污染趋势,掌握其污染水平。建议推进监测数据的共享互通公用,加强基层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充分深入的挖掘数据,加强结果利用,做到食品安全风险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近几年才得以重视和快速发展的工作,尤其地级市的发展相对国家、省级层面而言进展缓慢,各地差异显著,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有事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监测数据多,对食品安全过程管理贡献量大。因此,地市级监测机构应该遵循国家规定要求下,结合地域特点,优化和完善现有的监测监督资源,积极探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体系的建设,发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作用,确保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卫民,裴晓燕,蒋定国,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5,27(5):550-552.
[2] 吴永宁.我国食品安全科学研究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方向[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6):3-6.
[3] 袁士芳,王硕.浅谈食品安全中风险交流的重要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34(11):121~122.
[4] 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印发《2014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计划》的通知(农质发〔2014〕12号)[Z].2014.
[5]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居民总膳食研究及健康状况调查工作手册[Z].2014.
启动应急响应,粤桂联动合力治污
肇庆市封开县,是此次广东应对贺江水污染事件的最前沿,也是处置工作的主战场。在获悉污染情况后,肇庆市、封开县政府积极应对,迅速成立了水质监测、饮用水保障和卫生医疗等专责工作组,全力开展相关应对工作。广东省环保厅厅长李清第一时间指派厅党组成员、环境监察局局长周全率环保厅应急办、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有关人员赶赴现场,立即开展水质应急监测,组织专家会商,对事态进行研究和预判,及时向广东省委省政府报告,同时与广西环保厅建立了信息通报渠道。
7月6日,接到广东省环保厅《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江出现重金属超标事件的续报一》后,广东省委书记、省长朱小丹、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副省长许瑞生分别做出批示,并指示要尽快落实各应急工作,保证群众饮用水安全。
7日下午,许瑞生率领李清以及广东省水利厅、住建厅、卫生厅等部门领导和专家到肇庆市召开现场紧急会;7月7日晚,环保部副部长翟青率有关司局领导和水污染防治专家赶赴肇庆市,连夜召集广东、广西两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主持召开贺江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协调会,对上下游协同处置、跨界污染提出明确要求。
与此同时,肇庆市处置贺江水质污染事件联合指挥部很快组织完善起来,并分别从肇庆市有关部门和封开县抽调精干力量及专家,组成十个专责小组,集中在封开县江口电厂内靠前办公,24小时轮值,各项工作无缝对接。周全与肇庆市副市长范汝雄坐镇指挥部,全程指挥,应急处置各项工作迅速有序地推进。
此次事件跨越桂粤两省,广东以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在事件发生后,迅速与广西建立多层次信息沟通及联络员点对点联系渠道,密切贺江上下游肇庆、贺州两市合作。与广西制订了《贺江环境突发事件粤桂联合应急处置总体方案》,建立两省区协调联动机制,促成上下游联合应急。粤桂环保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每天交换环境监测数据以及处置进展情况,同时与贺州市联合制定监测方案,统一监测方法、标准,实现贺江上下游监测数据的互通共享,并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为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科学、及时、准确的依据。两省区还建立水量应急调度机制,科学调水,最大程度将污染物削减稀释,保证西江水质安全。
保障饮水安全,确保社会稳定
受污染影响,7月6日上午,封开县南丰镇停止从贺江取水生产自来水,3万多南丰群众饮水受到影响。
此时正值酷暑时节,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更显重要。6日当天,封开县政府即派出2辆消防车装运安全饮用水到南丰墟镇供应给当地居民,并装运24吨瓶装矿泉水到该镇各社区派发给群众。
自7日早上起,20辆消防车每天不间断运送安全用水前往南丰镇。酷日当头,忙碌中的消防官兵连汗也顾不上擦。据送水的消防队长介绍,他们一天来回利水水库平均十七八趟,从8点到21点,每车6吨,一天送150吨到200吨,“供给整个镇每户家庭两桶水共50升左右,每次送水时人们都排着队来取,等我们喊到无人应声时我们再走。”
仅到7月8日,封开县已向南丰镇派发瓶装矿泉水2000多箱,出动消防车40台次,送水240立方。再加上封开县市场上每天可供应瓶装矿泉水2000多箱,确保了充足的安全饮用水供应量。由于供水及时,市场供应正常,市民未发生恐慌、哄抢等现象。
保障供水的同时,水务部门相关专家也抓紧时间对南丰水厂及江口水厂净水系统进行应急处理工艺改造,增加高锰酸钾氧化、加碱沉淀等处理工艺。由于有过北江抗击镉污染等经验,广东在应急处置工艺改造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改造后的南丰镇自来水厂于6日19时50分恢复非饮用水供应,21日恢复常态供水;江口水厂取水供水一直保持正常状态。
在对南丰、江口两间水厂进行工艺改造的同时,两间水厂的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也随即启动,以应对上游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水情。
7月9日南丰、江口两间水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正式启动。其中南丰镇采取直接引利水水库水到南丰镇居民区,工程需铺设自来水管1500米;江口镇采取引西江水作应急备用水源,并接入水厂入水口,工程需铺设自来水管2471米。
为了保障工程进度,施工人员顶着高温、冒着雷雨,克服各种困难,全天24小时分班连续施工。监理公司派出8名监理人员实行全程旁站监理,确保工程质量。住建、水务和城管部门每天对供水管道进行不间断反复洒水降温,避免高温酷热天气影响供水管道的使用性能。公安交警、交通、公路部门对供水管道途经的路段实行交通管制,保障了工程施工的安全。最终,南丰水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提前两天实现通水,江口水厂工程提前四天完成,清澈安全的饮用水通过管道又源源不断地供应到各居民家中。
昼夜不停作战,提供科学处置依据
应急期间,在贺江流域的各个断面,每天都会出现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带着仪器,奔走在现场与实验室之间,他们就是环境监测人员,每次应急事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从6号开始,为了实时监控贺江广东段各监测断面的铊、镉的浓度,在贺江沿岸的封开县,从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肇庆市和各县抽调的几十名环境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了一条24小时不间断运转的“取水――送水――监测”循环流水线。12个班次的车每天在9个监测点位之间取样送检,监测数据实时汇报给应急指挥部。
“每4个小时就要取样一次,前天是每2个小时一次,事件曝光当天曾加密到每小时取样,检测项目就是这次污染事件中的‘元凶’铊和镉。”监测人员王华冰说,他与同事每天多次往返于封开与肇庆市区之间,一趟来回就6个小时,“这还算好了。仪器没搬到肇庆前,还要到广州的省监测中心才能测。时间还要多两三个小时”。事件发生以来,广东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共出动送样、采样人员954人次,车辆690车次,共出具有效数据2502个。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吕小明、副主任向运荣、总工陈丹青等人也轮番上阵,带领骨干技术人员每天定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并多次前往现场指导监测工作。为了第一时间获取监测数据,工作人员将指挥部办公室当做寝室,每天除了吃饭洗澡时间离开外,其他时间都守候在电脑前及时对数据进行接收分析并传送。
及时信息,消除公众恐慌情绪
“由于贺江上游水质受到污染,严禁到贺江水域游泳、捕捞及食用鱼虾等水产。严禁饮用贺江水。”接到广西方面关于贺江水体污染的通报后,肇庆市、封开县立即启动新闻宣传应急机制,类似的警示牌很快就出现在了贺江流域封开段的各个显眼位置。
6日下午14时,《今日肇庆》对外宣传网及肇庆市政务微博,发出了肇庆市贺江水污染事件的首条新闻通稿。此后两天,第二、第三期新闻通稿陆续发出,均第一时间将事件相关信息及应对措施情况公开,确保群众知情权,稳定社会情绪。截至8日凌晨,三次通稿被网媒广泛采用,央视新闻频道、新华、新浪网等超过100家媒体、门户网站了主题报道、网贴共计900多条,微博转发6520条次。各报道、网贴均对政府行动迅速、应对及时表示认可。
7日,央视驻广东站、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凤凰资讯、中新社等30多家媒体共100多名记者进入封开县及其下辖的南丰镇采访,封开认真做好各媒体的协调、跟进、引导和服务工作,采访活动正常、有序、顺利开展。
近年来,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正确领导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业务指导下,全省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检验检测能力为核心,认真贯彻执行“科学、公正、优质、高效”的质量方针,狠抓各级所的作风建设、廉政建设、业务建设、基础建设,切实履行“为民尽责”的神圣使命,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地完成了各项检定任务。
(一)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根据省局党组的统一部署,全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按照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等会议精神,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立足本职,为新起点、新跨越作出新贡献的自觉行动。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积极组织职工参加省局组织的“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书法、摄影比赛,省所党委认真组织了以“心连心、和谐创建你我同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九江所积极参加“新春学习周”活动,南昌所认真开展塑造“四个新形象”活动,新余所党支部被市直工委评为先进党支部,领导班子被市局评为“团结协作好班子”。
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真正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合理流动的科学用人机制,培养、锻炼干部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建设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队伍。全省食品药品检验所进一步深化了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了按劳取酬、按岗取酬、效益取酬的分配机制,各所相继出台了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管理规定,充分调动一线业务人员的积极性。
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全年派员外出参加各类业务管理、研讨、培训等学习班共200余人次。
从总体上看,全省食品药品检验系统队伍建设得到稳步推进。
(二)业务水平不断增强
各所以建设服务型检测机构为发展方向,始终贯彻执行“科学、公正、优质、高效”的质量方针,规范实验室建设,严把检验检测质量关,确保检验检测数据和结论的准确、公正、科学、规范,为食品药品监管行政监督公正、公平执法提供科学依据。
20__年省所检品数量首次突破万批大关,完成各类检品10608批次,全省共完成检品23447年批次。各所不断拓宽检验检测范围,药品、非源性医疗器械与体外诊断试剂盒、药包材、食品、保健食品检验,生产线、检验室的空气净化检测水平不断增强。
抽验工作有序进行,完成了全省对人血白蛋白、涉嫌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中成药、阿奇霉素片等100种药品及其原料(含中药材、饮片)的专项抽验;协助省局承担国家药品抽验课题;协同各有关厅局在全省开展猪肉、湿米粉、大米等食品安全统一抽验;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部署,承担了太原、西安、兰州、银川、海口和昆明等六个城市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的采样任务;完成对国家和省拟质量公告的不合格药品的核查工作。
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各所坚持“一手抓检验、一手抓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以检验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检验水平的提高,在检验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认真参加《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编撰工作。积极承接各类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在自身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为制药企业的品种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全省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为契机,努力提高服务标准,增强创效能力,保证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0__年下半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各所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广大干部职工的公仆意识更加牢固、依法检验的水平更加提高、干净干事的风气更加浓厚、面向群众的服务更加优质,政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更加健全,食品药品检验形象更加良好。
各所始终把服务于全省医药经济发展大局当作头等大事,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为企业、相关部门服务。举办了各类专项培训班20余期,接受培训人员达500余人。充分利用药品检测车,在药品零售企业、社会医疗机构开展了药品快速检测工作。认真做好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和药物滥用监测工作,为全省人民用药用械安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二.全省食品药品检验工作存在的问题
客观来看,尽管近年来我们在全省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建设上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新时期对食品药品检验工作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条件和经费保障能力仍需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办公条件一直是制约食品药品检验工作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市所的实验办公条件仍然较差,还存在与其他多个单位在同一栋楼办公的情况;另外,由于资金不足,大型精密检验仪器(如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等离子质谱仪)缺乏,常规检验设备尚未配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
二是人员结构存在问题。随着全省食品药品检验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及检验检测工作标准和要求的提高,受编制职数的限制,工作人员特别是检验检测业
务人员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新余、上饶、萍乡等五个所的人员结构呈现老龄化的特点,技术人员出现严重断层。同时,技术职称能高不能低、富余人员待岗下岗、工资只能按岗位发放等问题在改革中仍未解决好。三是食药检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得还不够。尚存在省所与市所、市所与市所之间协调有时还不顺畅,在技术、管理、科研和培训等方面的协作与交流不够紧密,先进经验推广不及时等现象。省所作为全省食品药品检验系统的业务指导者,开展高端检验和技术研究的水平仍有待提高。
四是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检验能力不够强。在应对“齐二药”、“欣弗”、“甲氨蝶呤”、“佰易”、“人用狂犬疫苗”等事件时,各所的应急检验能力不够强。多数市所还没有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三.推动全省食药检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全省食品药品检验系统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大局,以科学监管理念为指导,以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为依托,实施“人才兴检”战略,全面加强行政和业务管理,强化食药检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断适应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需要,逐步建立起符合江西省情的食品药品监管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全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们食品药品检验系统来说,就是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大局,以科学监管理念为指导,结合自身职能性质和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并建立富有鲜明食药检特色的实践科学监管理念的思维和途径。一要牢固树立着眼大局的思想观念。食药检系统要服务大局,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要求,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以“科学、改革、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的技术支撑、技术保障和技术服务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二要牢固树立服务监管的主题思维。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设置的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各级食药检所必须紧紧围绕食品药品监管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要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有效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依法实施食品药品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检验检测技术支撑和法定依据。三要牢固树立科学检验的技术模式。应始终贯彻执行“科学、公正、优质、高效”的质量方针。科学是根本,公正是基础,只有科学、公正的检验检测数据才是具权威性的,才能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才能真正建成具有公信力的技术监督检验机构。四要牢固树立促进提高的目的意识。要克服“为检验而检验”的传统观念。应通过检验检测的实践和技术研究,促进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逐步实现与国家先进水平接轨。应通过检验检测工作,为打击假劣食品药品提供法定技术依据,为规范和净化医药市场、提高行政监管水平做贡献。
(二)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紧紧围绕改革和发展这个主题,以改革促发展,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遵循优胜劣汰、精简高效、能进能出、人尽其才的用人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等各项工作制度,形成一套适应各自事业发展的人事工作方法。首先是建立以岗位职责管理为中心的干部管理方式,围绕岗位职责选人用人,坚持注重实绩、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原则,实现人才资源的优胜劣汰,大胆选拔有胆识、具有开拓精神的干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其次是以全员聘用为基础,按照因事设岗、精简职数、定岗定薪、重点倾斜的原则,结合发展实际,精简职能科室岗位,增加实验室职数,逐步实现职能优势向技术优势、结构优势向综合优势、局部优势向体系优势的转变。转变编制内聘用的单一模式,建立以聘用合同制为主体的多种用人机制。第三是规范分配体系,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奖金分配以工作量完成的硬指标确定,考勤、考绩、考质、考量综合评定,打破平均主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奖金分配向实验室和科研第一线人员倾斜,拉开分配档次,将职工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相结合,以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本着“队伍优先”的原则,在制度、机制、政策和管理等层面营造一个稳定宽容的环境,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化的检验技术队伍和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一是加强技能型队伍训练。加强对基层食药检机构及涉药单位的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进行各学科专门技术、仪器分析应用和实验室操作培训。召开各级业务专业技术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完善技术操作规范,开展技术比武、验证比对、报告书评比等活动,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能检验人才。二是加强研究型人才培养。鼓励职工参加专项进修、研究生学历教育,并从资金上给予支持,推荐人员参加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检验方法学习和进修,培养专业技术带头人,带动和提高全所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三是加强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开展好对市、县级食药检所所长的轮训。有计划地选拔技术型干部进行行政和业务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深造,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的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和党群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加强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和谐食药检。克服重技术轻管理、重管理轻文化的倾向,努力打造“江西食药检人”的精神风貌。按照科学监管理念的要求,谋划系统理念、精神、准则、目标、标识、形象和创作食药检之歌等文化内涵,以服务监管、保证质量安全为落脚点,以提升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为手段,把履行职能和关心职工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确立全系统共同守信的价值取向。
(四)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不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是食药检机构永恒的主题。为了实现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检验机构的目标,我们要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好四方面工作:一要在整合资源上狠下功夫。要本着“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特色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强各级食药检机构的能力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系统职能整合、人员整合和设备整合的力度,逐步形成学科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扩展检验检测业务,全面提高我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的整体水平。二要在提高应急检验能力上狠下功夫。构建科学高效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实施药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推进应急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和
总结评估等功能的食品药品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强化应急培训,不断提高应急装备水平,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和处置能力。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提高应对药品、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协调指挥和快速响应能力。三要在配合专项整治工作上狠下功夫。全系统要按照省局以及各市、:请记住我站域名县级药监部门的部署,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和配合专项整治行动,为促进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秩序的好转和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作出应有的努力。四要在食品药品抽验工作上狠下功夫。要加大食品药品质量抽验机制改进和完善的力度。明确重点,食品药品评价抽验的重点要放在公众基本饮食用药的质量状况和水平上,并及时做出质量综合分析。监督抽验的重点主要放在对食品药品不良反应或广告监测发现的问题、突发事件涉及、涉嫌在中成药中添加化学物质和评价抽验发现问题的品种上。(五)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是食品药品检验能力和水平提高的重要依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科研工作。注重科研课题的选题和来源,积极申报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检所、江西省科技厅的课题项目。更新科研思路,重点围绕药品、医疗器械标准研究和药品监督这两个方向,以科研工作带动检测水平的提升,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能力。在工作中,做好科研信息追踪、标准收集及初步方法学试验,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技术储备。立足日常检验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完成检验任务中锻炼队伍。建立奖励机制,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鉴定机制和奖励机制,调动全系统积极参与科研、钻研业务、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力争取得一批更高水平、更具影响的科研成果。
(六)进一步强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推动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要高度重视食药检系统的整体功能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充分发挥省所的职能作用,创新业务的指导模式和机制,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和有实效的系统带动,在技术、管理、科研和培训等方面开展业务协作与交流,及时总结和推广业务和技术管理的先进经验。组织全省食药检机构加强对企业的业务指导。二要形成系统整体功能。积极推动省内食药检所合作。不断研究和丰富发挥整体功能的内容、形式及途经。积极推动全系统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争取在某项技术、某一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不断提高“江西食药检”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三要加强省所的工作。形成和发挥江西食药检整体功能,省所是关键。随着形势发展和监管的需要,省所要向高端检验和技术研究为主的方向发展,发挥好龙头和带动作用,努力实现建成“国内一流”省所的目标。
(七)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推动事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