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2: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流行音乐本科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一、学科建设深化与教育体系建立
与前两届研讨会相比,本次会议音乐传播的学科建设与教育依然是代表们所关注、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学者们认为,学科的属性、定位问题应从学理的层面继续深化;学科的研究方法应多样,其基本方法应采用人文类研究方法(即定性研究的方法)、实证类研究方法(即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学科的发展应与自然学科相结合,如传播声学、治疗学等;音乐传播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等。
《音乐传播的时空关系研究》(曾遂今)基于“对音乐传播现象是怎样依赖于时空的?人类音乐传播活动的发展演变,又是怎样影响着音乐传播活动赖以生存的时空环境?在今天音乐传播时空变化的条件下,我们的音乐文化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与机遇”等问题的思考,将音乐传播方式归纳为音乐的“零信道”传播、“信道”传播、“盲信道”传播、“网络信道”传播四种模式,由此产生两种效应:时空同向效应和时空反向效应。也是因为这两种时空效应观念,从而对音乐文化中的一些美学问题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对音乐美学、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在研究音乐本质问题上的探究,为今天的音乐传播学研究奠定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在音乐传播现象的研究中,把握时空观念,以时空作为该学科的切入点之一,是音乐传播学对音乐传播现象考察的关键环节。
《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传播与地域分布研究方法新探》(薛艺兵)通过对“声音景观”概念的界定和其理论引申的阐发,探讨了这一概念在音乐地域分布研究和地方音乐历史流变研究中值得思考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文中还提出“流动的声音景观”概念,并对其学术含义进行了理论阐述,指出音乐分布和传播研究应突破以往静态研究的局限,以时间和空间双维度动态变化的新视角去审视在历史过程和地理分布中流动变化着的“声音景观”。作者认为西方民族音乐学近年来常用的“声音景观”一词是一个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学术新概念,这一概念对于扩展我们有关音乐空间理念的认识具有理论价值,对于深化我国音乐传播学和音乐地理学的研究具有方法论启示意义。在发言时,作者就音乐的时空语境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了空间概念、时间概念、传播方式、音乐声音手段分类。
《再谈音乐传播学的学科建设》(汪森)用图表分析的方式,从我国现行的学科设置、体系出发,通过与艺术学、传播学、音乐学的比较,并就美国该专业的发展状况提出:(1)音乐传播学科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地位。认为音乐传播学不属于横向交叉学科、综合交叉学科,而应围绕音乐与传播的本质构建其学科体系的内容和框架。(2)音乐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关系,在音乐传播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方面,可分为作为音乐美学的音乐传播和作为音乐社会学的音乐传播学两个层次。学科关系借助传播学的视角、观念、方法,结合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进行研究,至于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就更是传播学直接的理论来源。
《音乐传播导论》(赵志安)运用传播学的研究视角,指出所谓音乐传播,是指“信息化的音乐文化在社会环境中被交流与共享的系统活动过程”,进而提炼出作为学科范畴的音乐传播所具有的特征:(1)音乐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其内容就是“信息化了的音乐文化”。(2)音乐传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传播活动,主题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其活动的展开受到多重社会环境的影响。(3)音乐传播是一种动态的系统传播活动,其中包括多种传播行为和系统活动过程。(4)音乐传播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传播活动,其本质是依托音乐艺术符号和共同的艺术经验,音乐信息在音乐传播的传播、接受主题双方之间引起心灵共鸣的一种精神交流行为。
有关学科建设的论文还有:《实践是音乐传播学的永恒话题》(陈荃有),认为音乐传播的实践性很强,应密切联系具体研究对象和实践活动,充分挖掘音乐传播活动的特殊性。《流氓学视野中的音乐传播》(陈镇华),运用跨越了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和美学等多重论域,解析音乐传播过程。《“施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佟雪娜),论述了音乐传播调查方法的分类及步骤的重要性等。
音乐传播学的研究刚刚起步,建设具有科学体系的理论条件还不成熟,学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音乐传播学学科理论是建立在传播学基础之上,“对于音乐信息及其传播活动规律的深入认识,不仅要音乐学的知识素养,还需要依托一般传播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并且广泛吸收艺术审美、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乃至相关法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尽管传播学是音乐传播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基础、观念基础,但音乐传播学毕竟还是音乐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更多地表现为“音乐学领域的传播学研究”,偏重于从音乐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的传承、交流、传播。所以,从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治疗学等诸多学科中汲取营养,从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来源,对于构建音乐传播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源泉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王建元从我国音乐传播学科的历史与现状出发,介绍了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音乐传播专业的定位,即以音乐学、传播学、管理学为基础,整合现代传媒、音乐文化事业 和产业等多种组合方式和管理手段,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传媒和音乐事业、产业的应用操作型、复合研究型的高级应用性音乐人才。对于音乐传播学科建设的设想,他提出四个方向:一是培养音乐传播(音乐编导与策划)人才;二是拓宽音乐商务渠道;三是加强音乐传播研究;四是尽早开设音乐疗法专业方向。
宗晓军则从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学科的成长历程,坚持认为实践是一个学科核心理论成长过程中的必走之路,新兴学科的理论形成与总结应该建立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基础之上,而人才的培养必须和实践、就业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学科。
曾原纪则主要对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传播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做了简单回顾,就该校在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媒介教育领域的优势和培养人才的体系和模式做了简单分析。
《由南广模式引发的思考》(周烨)通过对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近几年的办学经验和自己教学的分析,尤其注重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的特色,认为面对音乐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努力为学生寻求可持续多元发展的道路,走实用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必由之路。
由于音乐传播所具有的跨学科性质,因此对于该学科人才的培养尤显重要。在我国现阶段,艺术管理与音乐传播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表述,实质基本上是一致的。有的专家认为,音乐传播人才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在立足于传播学研究的视角上,把对音乐传播这一特殊信息传播的研究,与多学科的知识理论联系起来。然而,当面对艺术管理专业或音乐传播专业学生时,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认识仍然很模糊。所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种人才,如何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就业体系,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播现象分析与民族音乐传播
音乐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之间实现的。音乐传播现象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现象,因此,在对现实关注的同时(媒体新技术),离不开历史与传统(民族音乐),只有在音乐历史和音乐现实中充分地研究音乐传播问题,通过历史与当代的比较,才能发现音乐传播的规律,揭示音乐现象的本质。
《江南丝竹的传播》(伍国栋)通过江南丝竹历史的、现实的传播事实,尤其是对“天下彝家第一寨”迤沙拉的实地调查和对近现代江南丝竹的外传事实的梳理,运用个案分析与史料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认为在音乐传播学的研究视野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操纵音乐之主题成员流动,应当是音乐传播方向、途径、范围、影响诸多内容判断之根本的或核心的依据。根据这一乐种的传播现状而言,在现当代音乐传播学的研究视野中,物质的、人文的、精神的诸多因素,共同组成了音乐传播、流动、扩散的综合条件。现代音乐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化的人文学科,也就成为了一个艺术、传媒与教育结缘的综合性学科。
《音乐传播视野中的曲牌考释研究》(冯光钰)在特别强调实地调查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作用下,对音乐传播中的“传者”与接受者的“受众”的研讨,运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将众多的曲牌放在传播视野中进行考释研究,通过追流溯源,力求找出各种曲牌及其变体的血缘关系及变化规律。
《音乐传播媒介与原生态文化保护》(吴非)通过参与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栏目编导工作的体会,对原生态文化传播理念、特点等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并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作曲包揽制”、非繁衍性传播与中国戏曲声腔的“太监化”》(周来达),通过对目前戏曲音乐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的分析认为,只要强大的戏曲音乐自身的繁衍能力能继续存在,戏曲和戏曲音乐的生存就大有希望,当务之急是要抓住戏曲音乐“创作”、“传播”两个根本环节,改变策略,恢复民间戏曲的主体意识和音乐创作机制等,努力改变戏曲音乐的生存环境。
《南高洛古乐本土受众的观演及听闻状况之田野观察》(邓志勇、史东宁)通过田野个案的描述,以南高洛音乐会的本土受众为重点,考察当下古乐的观演和听闻状况,强调本土受众在民间音乐活动所显示出来的流动性和行为的多元性,并初步讨论了本土受众对民间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大众传播的多元化音乐传播》(曾田力)就作者自己在北京搭建的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为例谈了体会,进而从文化身份、文化认同、文化重建的角度提出了应加强对中西文化的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多元化的传播交流手段,最终建立文化生态平衡,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弱势的不利局面。
《试论数字时代新技术媒体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庄元),尝试用传播学的视角就数字时代新技术媒体(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平台发展的与音乐传播直接相关的数字音视频、计算机与MIDI、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讯等个人媒体和大众媒体)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做较为深入的分析。
《当中国音乐家遇到传媒革命的挑战》(冯效刚)从以数字化为代表的传媒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出发提出:中国音乐家必须面对大众流行音乐文化的挑战;中国音乐家必须争夺大众传媒的“话语权”。
《论音乐传播中的现场互动行为――多重音乐语境中的比较视野》(张谦)力图将音乐传播中的现场互动行为还原到具体的音乐文化语境中,以多重语境的视野比较了西方艺术音乐、北印度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语境中典型的互动行为,关注互动行为产生的原因和结果。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音乐编辑学、新技术媒体、音乐心理认知等的角度,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的一个重大命题,运用音乐传播学的视角,或者立足于以民族音乐的土壤为资料源泉,针对历史的、当代的音乐传播现象和行为,来探讨千百年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或者把研究的视野聚焦于当代的音乐生活,结合现代高科技,诸如媒体、网络、电视等来研究音乐传播现象的新发展。尽管上述每位专家、学者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层面不尽相同,但无论怎样,殊途同归,都会促进民族音乐传统和现实的研究与发展,深化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在当代意义的认知。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在研究文化变迁过程中,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切入必将大有可为。
三、音乐传播事业与文化产业
“音乐除了拥有文化产品的特质之外,还有商品特质,音乐产品尤其是大众流行音乐产品更多地成为以商业利益为主而产制与分销的商品。”但是,盗版、侵权的发生不仅因为暴利的驱使,其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大众媒介的传播方式。大众媒介,尤其是广播、电视、网络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音乐传播环境,使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音乐发生关系。在我国,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音乐著作权的保护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科技与版权夹缝中的音乐产业――从P2P技术所带来的音乐侵权问题谈起》(姚 杰),以P2P网络传输技术为例,认为音乐产业的前提在于传播科技的发展,而版权问题又是传播科技中音乐产业遇到的根本问题。作者从音乐传播科技发展的历史趋势、音乐艺术功能的社会共享性、音乐版权产业的利益博弈行为等综合角度出发,提出国家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版权法的建设,积极引导传统唱片业与新生技术之间相互整合,构建一种和谐的利益分配关系。
《盗之道,非常道――对中国音乐传播活动中侵权现象的思考》(冯玲),以“音乐传播产生权利”为基点,运用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的视域,试图在音乐传播活动背景下,来探寻音乐作品使用中的各种侵权现象及其原因,从而提出了在传播中加强音乐著作权保护的意义。
文化传播从业人员张正军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公司在运营方面的困境,建议音乐传播要与商业紧密地结合,希望各位专家把好的理论导人到市场中来,以便规范文化市场运营,建立健全的市场法律保护机制;建立良好的音乐传播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知识养成的同时,也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讲诚信、不浮躁。
《音乐出版界的思考》(杜晓十)认为,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在文化产业上是一个弱国,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相关的体系保障还不健全。通过介绍人民音乐出版社近几年的发展,比较了国外专业音乐出版社的出版与经营状况,结合这几年和国外出版界的横向合作情况,提出了加强数字化出版的设想。
《文化产业与音乐的著作权》(谢涛)通过案例分析,就日本文化产业的运行、音乐著作权的保护做了详细介绍。认为日本的文化产业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在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下,他们不仅从艺术创作到所属公司再到所属的行业协会形成的一系列相对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还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支撑着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保障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环境分析及其发展》(黄德俊)从流行音乐产业的概念及特征出发,利用产业理论对流行音乐产业的一般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梳理,尝试运用SWOT方法分析其所具有的优势与弱势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我国流行音乐产业未来发展的途径提出了几点建议。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文化产业职业经纪人就文化事业和产业间的关系,原创音乐在网络交易中遇到的一些困境,尤其是涉及到著作权的问题,唱片公司的经营理念、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中国演艺业宏观管理中的政府角色等有关问题做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当代高校教育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审美教育必不可缺。在综合类大学中,艺术公选课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而音乐鉴赏课在所有艺术类公选课中最受学生欢迎。
高校音乐鉴赏公选课开设对象为非音乐专业的在校本科生,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强音乐素养、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授课方法、课目设置多元化、加强课程改革对推动高校美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的现状分析
1.开设音乐鉴赏公选课符合当前高校培养综合素质大学生的教育要求。
伴随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性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即使高精尖人才也需具有广博的人文素养,一专多能成为选择的标准。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培养能够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才,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但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软硬实力兼备,既有优秀的专业素养又可通过良好的人文素养彰显个人魅力的综合性人才则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的重点。因此,音乐鉴赏课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2.开设音乐鉴赏公选课符合当代大学生求知的基本需要。
学生渴望成才,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可,渴望自我展示的机会,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亦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提升,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素养有主观愿望。这种愿望从追求个性张扬,正向积淀成熟魅力而迈进,这一发展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再满足本专业学科知识的默默学习,而是希望通过广泛涉猎人文艺术、体育等学科培养自身多才多艺的综合能力。“高雅音乐”在社会发展中也正由少数人的纯粹的“艺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平台,成为人们证明自己个人修养的标尺之一;大学生愿意通过音乐鉴赏课提高自己的音乐艺术修养。
3.目前音乐鉴赏课内容的基本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课大多以名作赏析为主体,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按历史时期、地域特点、风格流派划分单元,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各单元的名作赏析均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并贯穿相关音乐常识、人文知识,将知识点融入具体作品并延伸到课外审美实践中。
存在问题:通过与学生日常的沟通交流和专题问卷调查,结合实际教学效果发现虽然课程内容的设置将音乐的发展重要阶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典型作品基本包括,符合“主流”及“传统”;学生对有关曲目都有耳闻,也能够认同这些名曲的欣赏意义;但缺少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拉美音乐、潮流人物等,与时代贴近不够,内容设置呆板,缺少“时尚”及“雅趣”。虽然学生喜爱的未必是高雅音乐的代表,但它们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贴近情感容易引起共鸣的特点,成为当代大学生喜爱的理由,自然也就成为音乐美育教育不可回避的内容。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明显反映出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想要了解音乐知识,但传统的内容专业性太强,不容易理解,而学生自身又对流行音乐缺少甄别能力,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4.目前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及存在问题。
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为了上好音乐鉴赏课,任课教师都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多元化的视听展现,每一个专题都想办法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进行导入(如中国民歌赏析之前播放姜昆的相声《劳动号子》),力求课堂教学简洁直观。在赏析音乐作品过程中,浅音乐技法分析、重音乐人文交流,即尽可能地把每一首音乐作品作为散文、抒情诗赏析,使学生通过情感共鸣认识到音乐的美,实现心灵的升华。
存在问题:音乐作品本身虽然有其主题,有其表现的思想内涵,但它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抽象艺术。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指出:“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所以,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应该是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欣赏方法,从官能欣赏、情感欣赏到理性欣赏的不断升华,然后感受一首音乐作品对自我的心灵冲击与灵魂净化。据问卷调查统计(以西安在校大学生为例):在高中上过正规音乐课的学生不足10%,在初中上过正规音乐课的学生不足50%,大多数学生没有乐理知识基础、不识谱,听觉上没有音高概念等。因此教师仅凭借课堂讲授、知识点的灌输只能完成知识和方法的引导。实际的音乐鉴赏课堂不同于音乐会,不同于CD播放,一是课堂上只欣赏片段,二是学生以前未必听过,感官刺激不足、情感体验无法得到共鸣,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所以赏析课其实是无赏浅析。也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而降低知识标准,在课堂上随意播放一些不经甄选的流行音乐、影视音乐或通俗的音乐剧等,如此种种均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的音乐美育的初衷相去甚远。
二、对音乐鉴赏课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1.课程内容改进的设想。
首先,以往总是基于学生没有音乐基础等思想,对所有曲目的赏析过程都是浅尝辄止,学生不懂之处永远不懂。由于不懂之处太多教师讲授的部分也不易理解,最终收获甚微。其次,课程涉及曲目内容过多,仅一个学期就要学习古今中外各时期、各流派的代表曲目,内容庞杂,学生不易疏理。再次,为了吸引学生,引入过多逸闻趣事,影响学生对音乐本质的关注。故在以后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设想做以下改进:第一,在音乐作品赏析之前深入浅出,以实例对照学习基础乐理知识。第二,曲目数量减缩,着重分析重点作品且分析透彻反复聆听,让学生在真正理解一首作品的基础上学会聆听音乐。第三,将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科学有机结合,并针对工科、理科、文科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2.课程教学方式改进的设想。
(1)加强课堂讨论环节。结合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赏析及讨论。讨论学习是一种习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是习惯就需要培养。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也设置这样的环节,但由于学生不习惯讨论或对作品一无所知、言之无物而很少有人参与,没有气氛此环节形同虚设,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无法调动。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技巧调动学生积极性,如设置预听环节、让学生课前准备交流资料等以保证课堂讨论环节的顺利实施。
(2)搭建网络教学交流平台。一是教师与学生网络教学沟通,二是学生专项课目的心得交流平台。网络交流学习可以使学生纵向延伸既有知识,横向拓宽未知领域;同时,教师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解答,使学习更具实效性;再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一个人知识技能的提高更多地来自于同伴之间的获取,这一点教师望尘莫及。
(3)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在教学中设置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即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讲授。有这样一节课:教师课前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这堂课效果非常好,老师的导语一结束立即就有学生要求上讲台,上台的学生大多精心准备了PPT。有一位女生介绍的是巴赫的《G弦咏叹调》,她是在电影《七宗罪》中听到的这首旋律,非常喜欢,随后查找乐曲出处再截好视频,粘贴乐曲相关资料,最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很多学生口才很好、讲述条理清晰,能充分展示大学生的风采,不时赢得在座听讲同学的掌声及喝彩。这正体现出教与学互动的实效性,历来教学互长,教与学的角色互换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成效。
三、对音乐鉴赏课的多元化课目设置的探讨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得出:音乐鉴赏课是以“学生所熟悉的”为媒介实施“教师所要讲授的”,最终使学生经历“深入了解自身所喜爱的”这样一个艺术实践过程。因此音乐鉴赏课应拓展延伸设置多元化的课目。可开设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的“音乐入门”综合课,亦可开设针对学生兴趣的“欧美流行音乐”鉴赏课,还可开设时尚的“影视音乐赏析”课及崇尚传统的“戏曲音乐”鉴赏课、突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音乐志”,也可将“中外名曲赏析”分成“中国音乐作品赏析”及“西方音乐鉴赏”两门课程,等等。
音乐的美好可以带给更多的人以欢乐。正如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所说:“和谐的乐调不仅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例如笛音就能把情感传给听众,使他们如醉如狂地欢欣鼓舞。”(《论崇高》)因此通过公共音乐鉴赏课程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听觉;以杰出音乐作品中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内心情感的表述引发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最终达到普通高校产出“专业素质过硬”、“人文素质优异”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8.
新民乐是近年新兴的一种音乐艺术文化现象,是一种运用现代流行的乐器、艺术手段(现代的发声技巧、现代技术改造过的民族乐器、现代的乐器等)演奏形式来重新演绎原来已有的民乐经典曲目,不仅包括器乐曲,还有美声等等。或者也有种相反的形式,用传统民族乐器来演奏当代创作的器乐作品。
新民乐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将中国人对民乐的观念从一个艺术化崇高的位置上下放下来,使之平凡化、大众化。新民乐在民族风格上有极强的表现力。但民族乐队在频响上又缺乏宽度,尤其是低频。因为各个常规民族乐器个性强,所以民族乐队整体音响融合性差。加上乐器本身音域和演奏技巧的限制已无法满足听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新民乐把民族器乐,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接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补长短;使民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展现,实际上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
一p中国新民乐的特点
1.乐队编制的变化,新民乐在演奏乐器上与传统音乐存在很大的区别,传统音乐的演奏乐器都是民族乐器,而且某些特定的曲目还要制定特定的乐器去演奏演唱,但是现期的新民乐,在演奏过程中,多多少少的会加入一些现代流行乐所特有的电声乐器等。无可厚非,是为了迎合现代人日益增长的审美情绪才滋生了新民乐这种新的音乐艺术形态。2.创作手法上的变化,新民乐在作曲的和声要求以及配器的选择方面,新民乐的要求远不及传统音乐来的那么严格严谨,但是它还是本着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基点出发,所以从某些角度来说,人们的选择更趋向于这种现代的新民乐形式。3.演奏形式的变化,新民乐的演奏形式和演奏方法比起传统音乐的演奏演唱来更加的随心,随意。它不像传统音乐的演奏那样死板,表情,甚至是坐姿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大家所熟知的女子十二乐坊,她们的演奏比起传统演奏形式来,明显衣着,妆容上都现代化,大众化了。
二、中国新民乐发展的成功之处
继承了传统音乐的精华,音乐形象民族化,音乐内容意境深远,民族底蕴丰富;旋律优美,而且把民族乐器独特又个性的音色凸显的淋漓尽致。并且摒弃了传统民族音乐和声、结构、节奏性等方面不好的东西。揉进了西方流行乐热情动感的节奏,华丽的交响乐背景,精良的配器和编曲。萨顶顶是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女艺人,极具特色的民族服装以及带有佛教色彩的音乐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她的成功之处在于:①独特的嗓音条件,一个让人很容易识别的独一无二的学院派女高音;②对中国民族文化深刻的理解,使得她的音乐大量保留了东方艺术色彩;③将音色优美的民族乐器与现代电子合成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把古老神秘的东方原生态民族音乐展现在世人的面前;④首创了一种全新的演出方式――武僧伴舞,做到了动静结合,美感和力量的交融,一种多元素相结合的新型音乐风格(原生态音乐+民族音乐+电子乐);⑤她的曲子由自己编曲填词,演唱,后期音乐制作,演出中编舞,舞蹈,全由自己一手包办;⑥多元素的音乐,式既充斥着原生态音乐那种自由放荡,又包含着西方流行乐强有力节奏冲击的电子乐,给听众巨大的震撼,发人深思,体会天籁般的音乐内涵,给人留下无穷的遐想空间。
三、中国新民乐发展的不足之处
1.破旧而未立新,彻底改变了传统民乐的美学风格,过多的与流行音乐同化,从而失去了中国音乐的灵魂。过分的电声技术,遮盖了民乐乐器原有的韵味。民乐有它的特殊性,它表达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思考,需要的是安静自然的环境。而“新民乐”的主张是动态的音乐创新,这种创新最大的表现就是在于电声技术的使用,它的特点在于可以营造各种气氛,弥补传统民乐的单调,使得影响效果丰满,充满现代气息。所以带来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过分的电声背景会喧宾夺主,过多的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从而真正要表现的民乐却没有没重视;再者嘈杂的电声背景使民族乐器特有的清新飘逸步伐凸显出来,使之更趋于流行音乐而不是民乐。没有对比性,容易产生听觉疲劳。在“新民乐”中,缺少对比的音乐,曲目的单一形式缺乏感染力,曲目,和声,复调,配齐以及演奏技巧上都缺乏深度,而且过分的重视表面的视听觉冲击,缺少了最重要的内在。
日前而言,“新民乐”只是将西方流行音乐或生硬的结合传统乐器和西方乐器演奏传统曲目。这些作品既没有民族特色,也不具备世界性的特点。简单的挪用西方音乐元素的做法使作品不能真实的反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也不能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的真正价值,只是两种不同音乐文化强制性的嫁接。“新民乐”的主要特点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加上西方的精髓。“新民乐”的乐曲大多是由一些民歌或人们所熟悉的歌曲改编的,也就是说,“新民乐”缺乏原创。有的学者对于这种现象给于了毫不留情的批判:“现在又些人为了出新,人为的将一些优秀的名额,民乐分割的支离破碎,就走错位,重音倒置。把流畅口语化的歌词有意断开,有事还加上一两个风格完全不统一的音,升高或降低,硬把节奏拉宽或减缩,再加上一些爵士味,便冠以新民乐,新民歌的帽子,以为这就是创新了。”所以创作优秀的乐曲与多变的风格是“新民乐”的当务之急。
2.重商业化而轻艺术化,从女子十二乐坊来看,她们的商业性要远远的大于艺术性,标榜的是商业化的运作和面向国际的发展。只是注重专辑的销售量,全球的巡回演出,而没有说像传统音乐演奏会那样,注重的是高雅的文化交流,商业性是其次的。女子十二乐坊与2001年6月成立于北京,从当年10月至今在中国各地和日本举办过很多场音乐会,并获得“中国轻音乐学会学会奖”中的六项提名大奖,2004年2月20日被杭州市聘为旅游形象代言人。2004年3月获得日本2003年度杰出艺人奖以及唱片销量奖,并在日本20多个城市巡回演出了32场音乐会。差不多10年来,在乐队风格上却没有什么明显的转型或改变,对音乐风格的追求上也没有什么迹象,可见相对于别的新音乐团体来说,女子十二乐坊注重的是侧重于唱片专辑的销售量以及全球知名度,真正音乐的内涵却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国外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跨界合作
跨界合作指的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合作①。何谓音乐的跨界合作,就是指各个民族流传下来的音乐经过现代音乐的洗礼,不同形式音乐类型不同程度相结合而产生的不同种类的新音乐形式。每个地区,每个国家的人由于地域,天气,传统的影响都会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审听观,自然音乐中所追求的也大相庭径,所以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经过长时间与当地流行乐的融合,产生民族音乐的变体风格音乐形式,此谓音乐的跨界合作。
1.日本与国外的音乐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本急速汲取欧美音乐文化,日本音乐进入近现展阶段从而形成延续至今的“邦乐”(传统音乐)与“洋乐”并存的局面。日本传统音乐的显著特点是声乐曲占绝大多数,并且多数跟戏剧等其他艺术结合在一起。日本的传统民乐发展,完全是做到了将古乐器的“静”与流行乐的“动”进行完美的结合,东西方的音乐文化元素都被平衡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就拿日本今年来崛起的一个新乐队组合(Rin')来说,三位成员使用筝,十七弦,琵琶,三弦,尺八等日本传统乐器,开创了日本流行乐从未有过的新要素,创造了新的传统音乐文化。而她们自弹自唱的表演形式,带给广大乐迷一个日本音乐的新世界。轻快典雅的旋律,透明的高音演绎,没有电声乐的伴奏,取而代之的是尺八和古琴,让流行歌曲融入日本的传统音乐。 与中国新民乐相比较,日本新民乐的发展大量保留了民族音乐风格,没有太多的改变。
2.Night wish组合,是北欧淳厚的古典音乐和重金属前卫金属音乐的完美结合。Night wish乐队玩的是交响力量金属,但是歌曲的创作却是趋向于民族音乐旋律的。键盘乐+金属风格是Night wish乐队的主要风格,他们的作品风格大致一样,高处飘荡着的女高音如圣光一般洒下,仿佛在救赎着堕落的灵魂,下方令人压抑窒息的重金属摇滚乐令人深思。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显得格格不入,却又融洽的体现在音乐中。民族音乐的旋律通过现代的演奏方式演绎出来的效果突破了传统音乐的单调和乏味,他们开创了民族古典长发+金属摇滚演绎的新音乐形式。与中国新民乐相比较,这个乐队大胆的创新,将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文化结合在一起,突破了常人的审美思维,综合了两种风格迥然的音乐形式,他们的音乐展现出鲜明的对比,中国都是在传统民乐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音乐元素,从而形成新的音乐风格。
3.Il divo组合,是欧美现代流行音乐和美声演唱的结合。3个美声演唱和一个通俗演唱功底相当深厚的成员将现代流行乐用美声+通俗唱法演绎的淋漓尽致。不仅仅是现代流行乐,他们翻唱的歌剧曲段,80年代的流行歌曲,用区别与以往的不同唱法表现出来的作品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喜爱。美声属于传统音乐演唱不二的形式,但是试问有l想过用美声合唱轮唱来演唱流行歌曲?Il divo做到了,开创了先河。与中国新民乐相比较,Il divo乐队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向世人诠释经典作品的另一种意境。出众的演唱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的作品吸引了多数人的关注。
比起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日本的新民乐比较完整的沿袭了传统音乐中的大量元素,不管是从演奏乐器,演唱方法方式,但是不像中国的新民乐,大量的加入了现代音乐所特有的电声音乐形式,演奏演唱方法。简单点说,日本的新民乐相对于传统音乐改变较小,传承了传统音乐的优点,在有些方面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审听观念,稍加变通,还是比较原汁原味的。night wish和il divo两个乐队创造的欧美新音乐也充分体现了民族音乐和现代流行乐的可溶性,用独特新颖的演奏演唱方法使得民族音乐的“魂”现身在现代流行音乐身上。这就是不同音乐形式的跨界合作。
纵观中国邻国日本以及欧洲美洲现代音乐的新新形式,保持传统音乐不变的一些经典元素,丢掉传统音乐与现代人审美观相悖的地方,同时多注重艺术文化深层次的交流,加强新民乐的艺术性,舍弃一定量的商业性,同时保持与国际新民乐发展的脚步的一致性。才能创造出更深层次的新民乐,人们所喜欢的民乐。
结论:总的看来,中国的新民乐正展现出越来越乐观的前景。有越来越多的新民乐作品打动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心,他们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新的传承者。一些唱片公司已经注意到新民乐的成长和发展势头,对出版的新民乐唱片市场十分看好。今后,如何保持传统民乐的真正韵味,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民族音乐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灵魂。民乐创新,是民乐不断增强自身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途径。进行民乐创新,就是对音乐文化的民族传统进行现代转化,这个时候,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尤其要结合弘扬先进文化的责任,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使传统民乐成为今天进行新民乐创新的丰富资源。
注释
①跨界合作的意思,李岩的《朔风起时弄乐潮》一书中第二章的论文《论现代音乐发展》一文中有提到,第13页。在此我引用了这句话。
参考文献
[1]李岩.《朔风起时弄乐潮》,【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王光祈.《中国音乐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耀华 王州.《世界民族音乐》,【M】人民教育出版社,新世纪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教材系列
[4]马晓南.《关于“新民乐”的思考》,【N】美与时代,2005(9)
[5]高敏.《也谈“新民乐“》,【N】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3)
[6]宋政.《从”女子十二乐坊“透视民乐的创新》,【N】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4)
[7]施娓.《论新民乐的演奏风格及商业行为》,【N】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84-02
达尔文说过:“世界上如果没有音乐,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及音乐家孔子非常重视“乐”的作用,在他开设的“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之中,“乐”位居第二;而在古希腊,音乐作为七艺之一,也备受重视。
一、民办高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公共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们与音乐产生共鸣,充分体验到蕴含于音乐中的丰富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从而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2.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现在,各大院校均提倡素质教育,德育工作是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想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将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往的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说教式的,让学生感到乏味不堪。然而,有了公共音乐教育,德育教育将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公共音乐让学生们自由自在的去享受艺术的美好,而不是强迫型、被接收的教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人愉快自愿地去接受这种教育;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更有公德心、更加善良。公共音乐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是独一无二的。
3.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高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这个时期也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形成和性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公共音乐教育用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更加乐于去了解其中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让他们更加热爱校园、热爱生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同时也是大大提高校园整体文化品味的有效途径。
4.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有着其他教育所不及的功能。在高等教育中加强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开发,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公共音乐课程现状分析与教学改进对策建议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的五年制大专、本科生的选修音乐课、艺术团都是公共音乐教育的一部分。首先,针对五年制大专的情况,笔者详述如下。
1.五年制大专。课时:五年制大专的音乐课,针对课程时间的设置,笔者认为两节课比较合理,即90分钟,每周一次,十六周或十八周课时。教材:配备材,笔者建议使用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教科书《音乐基础》,虽然此教材为小学教师培养教科书,但同样适用五年制大专学生。上课地点:上课地点需要配备钢琴,笔者认为可以设置一间固定公共音乐教室,钢琴不需要搬来搬去,老师音乐设备也不需要移动,对音乐教具也具有保护作用,利于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这样,一来课程既规范,又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二来学生有了钢琴后会学到基本的音准、节奏,甚至合唱等音乐基础知识,学到的内容更为丰富,而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听听音乐而已。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还是很渴望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的,而现在的音乐课成为了学生的休息课或者自习课,这样就失去了音乐课的本身价值。
2.本科。笔者认为,本科学生音乐选修课的设置很有必要。现在,大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公共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选修课来进行的。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型:(1)知识类:如音乐理论基础、中国音乐简史、艺术概论等;(2)赏析类:如音乐欣赏、交响音乐赏析、民乐欣赏等;(3)参与类:如声乐、器乐、合唱艺术等。结合各门课程的特征,开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可分为四类:表演实践、鉴赏评论、音乐创作、演出观摩。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刚升本,很多课程是初办,学生生源有限,师资力量也有限,课程类型不一定要开设这么多。笔者认为,知识类可以开设音乐理论基础,赏析类可开设音乐欣赏课(可分为民族音乐及当代流行音乐,还可组织学生观看音乐影视电影,欣赏其中经典音乐),参与类可开设声乐、器乐、合唱艺术。
3.艺术团。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艺术团刚刚成立,现成立了歌咏队、舞蹈队、礼仪队、舞美队等专业队伍,其中大部分是艺术特长生。笔者有幸成为合唱指挥艺术指导,但有很多艺术老师由于课时太多,没有时间来排练,不愿参与进来。笔者认为学校研究生艺术老师不应以上课为主,因研究生教师在科研、艺术活动的开展上面也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要想做好艺术活动、科研等其他事情,上课的课时量必须减少。
当学生时很多人说我不好
大学三年级的常平感觉自己的视野不够开阔,这时候,他开始关注中央音乐学院有关作曲方面的人和事。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几年后,带着继续深造的愿望,2001年常平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攻读作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2004年考取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时,常平说他感觉和同学之间有很大差距,为此,自己只能更加努力地去学习。终于有一天,自己的作品演出了,也有获奖的了。
从沈阳音乐学院的老师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也让常平对于老师的职业多了许多认识。“做老师的时候,说你不好的人比较少,然后做了学生,说我不好的人就多了,呵呵,不过这样也好,听了意见可以让人进步。”常平现在也在教音乐学院本科和附中的学生,对于如何做好一名老师他说:“带好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有实践上的经验,这样能够避免学生走很多弯路。我的老师唐建平就是把很多创作经验告诉我,这样我的作品成活率也比较高。唐老师提供给我一个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这样就有利于我自我的发挥。跟老师在一起根本不会感觉到有任何的紧张,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什么叫做宽容。”
刻意打造精品很难
作为一个职业的作曲人,常平给自己的要求是任何事情都应该做好,委约的人要求你写什么样的作品你都应该写好,这是技术范畴的事,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作品是另一个问题。“我更偏好写乐队,这样的作品更抽象,更有发挥的空间。想写出好的作品不容易,你要有平时的积累,多听大师的作品,多听音乐会”。
对目前现代作品创作遇到的瓶颈,常平觉得新事物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演奏员有自己的技术习惯,听众有听觉习惯,这也是很正常的。不过一定要提倡新的作品创作,只有保持一定的产量才会留下少量好作品。如果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意见,在不违背创作初衷的前提下可以做适当的修改,但如果原则上的意见有冲突,常平说:“我会说服他。其实除非技术达不到,一般演奏家都会尽量遵循曲作者的意图,演奏家、指挥家的努力对于一部作品成功非常重要。虽然演奏家容易接受技巧比较难的作品,但如果一再追求难度而没有音乐效果,大家就会反对了。如果我们拒绝不成熟的作品,而刻意打造精品是很难的,很多作品也是经过反复修改才存留下来的。允许有不好的作品,好的作品才能够产生出来。”
“鬼点子”少了是成熟的弊病
乌克兰的音乐教育是从幼儿抓起的,一直贯穿着中小学各个阶段,因此高等音乐教育就有了雄厚的基础。这种音乐教育体制也是靠法律保证的,依靠法律的形式强制幼儿园、中小学实施音乐教育,并且教材和课时设置也都是全国统一的,不得随意改变,如有主管领导不遵从将会追究法律责任。在音乐教育模式上采取了强制性和自主性两种原则,在中小学不但实施普通的音乐教育,而且还有诸多的业余音乐中学利用业余时间培训学生,这些业余音乐中学主要进行中小学生的音乐技能训练。乌克兰的十一年义务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之外,在那些收费的业余音乐中学学习音乐技能,也是有经济能力的,因为他们的收费都非常低廉,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让每个普通家庭的孩子都有经济能力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这在中国一些业余音乐培训机构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中国音乐教育却不然,国家一再三令五申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下,很多中小学勉勉强强开启了普通的音乐教育,不过是敷衍上级领导走过场,每周一节所谓的音乐课也不过是教唱流行音乐罢了,更有甚者,这节音乐课往往都被其他课程挤占了。我们国家的音乐基础教育与乌克兰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部分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只能花昂贵的学费去一些音乐培训结构,学习一些声乐或器乐技能,很多普通家庭也是承担不起昂贵的培训费的,真正能够学习音乐基础的学生却不多。这样以来,我国音乐学院的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因而高等音乐学院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没有很好的教育体制作为保障,我国的音乐教育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我们不妨从乌克兰这种音乐教育体制上得到一定的启发。
二、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乌克兰音乐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就是在教学上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始终坚持把乌克兰、俄罗斯本土音乐做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并重视汲取西欧音乐文化,重视吸引世界各地优秀学生。他们兼收并蓄、固守传统的办学与教学理念,对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世界音乐艺术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国的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音乐教师或演艺人员,高师培育出来的音乐人才作为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使音乐教育成为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这样的办学理念过于狭隘,应该学习乌克兰不仅要培育出高质量的音乐教师,还要培养音乐大师和著名演艺人才。
乌克兰在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上比较优化,不但注重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学习,还注重人文与社会学科目的教学。如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共有六个系:声乐系、钢琴系、管弦乐系、指挥系、作曲系、历史及音乐理论系。他们的教学工作核心就是“人才培养”。这可以从他们课程设置、日常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中看到,甚至从一些辅助课程和手段及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都能体现出来。在课程设置上,乌克兰音乐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强化专业教学的同时,还特别强化历史、文化、哲学、美学等人文与社会学科目方面的教学。这样一种课程设置的理念和原则,可以使学生都深刻感悟到,音乐艺术学习最高境界是文化内涵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和艺术修养,以及对心理、思维活动过程的训练。这种课程设置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会对学生的艺术道路、人生道路产生重要影响。
三、乌克兰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启示
乌克兰艺术学院的教学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不但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也注重系统的理论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各大艺术院校中都开设了一定比例的艺术理论课程。如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音乐学院,他们就有音乐史、音乐理论学、乌克兰文化史、歌唱理论、戏剧历史等理论课程。还有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人文与社会学科目就有乌克兰历史、乌克兰文化史、哲学史、美学史、宗教史、乌克兰语、乌克兰文学外国语、体育、政治、基础经济学等。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音乐教育虽然也开设部分理论课程,但是师生都不重视理论的教学和学习,往往注重技能学习,而忽略系统的理论学习,结果只能培养艺匠而不是大师。
乌克兰音乐学院尤其重视强调艺术实践锻炼,他们经常把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学院不但要求教师要有很多的舞台经历,而且要求学生每年都要举办一场音乐会。毕业前夕,除了举办个人音乐会外,还要参加一部歌剧的演出。师生频繁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教学与舞台紧密的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在舞台上能够从容甚至张扬地展现他们的艺术个性,也使学生适应了当今音乐新趋势的全方位专业教育。我国高等音乐学院一般只是强调传统的教育基础和训练,从而忽视了舞台实践。还有一方面,社会也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艺术实践的舞台,让他们把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示出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乌克兰的音乐教师加强学生刻苦的技能训练,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艰苦的训练中,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例如柴院教学大纲对学习曲目量的要求比较大,考试曲目量、举办的音乐会数量、比赛的曲目量都比较大。学生虽然感觉学习压力很大,但都能通过刻苦的训练和顽强的努力,完成教学要求的学习任务,这也就保证了柴院的教学质量。没有辛勤的汗水就不会得到丰硕的果实。我国的音乐教育这在方面做得还非常欠缺。很多学生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学习怕吃苦不努力,到了高等学府更加懒散,不愿意刻苦学习,把大学学习时光浪费掉了,这与我国宽松的高等教育制度有关。要想保障我们的音乐教学质量,必须学习乌克兰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完成大量的技能训练。
四、高素质音乐专业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乌克兰之所以成为音乐教育强国,因为其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音乐专业教师队伍。例如乌克兰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就拥有很多杰出的音乐家,如柴科夫斯基、伊万诺夫、伊波利拉夫、罗宾斯坦、格拉祖诺夫等,他们对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学府之一,与该院拥有一批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密不可分的。乌克兰具有完善的多层次音乐教育培训体系,其初等和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也都是素质很高的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担任,一般都是具备七年以上的音乐学习经历,还必须通过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科目的考试。就连那些业余培训机构的音乐中学老师,也都是由音乐学院的教授或优秀毕业生担任,有着这样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从事音乐基础教育,那么乌克兰音乐学院的生源素质得到了保障。这些优秀教师有着强烈的教学责任心,他们除了教学之外,往往都会有繁重的演出任务,但是他们从不会随意旷学生一节课。他们严谨的教学态度,扎实的教学功力,诲人不倦的责任心,这种奉献与牺牲精神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崇敬。例如,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声乐的教授们还是国家乐团、歌院的演员。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参加歌剧院的音乐会演出,他们频繁穿梭于课堂与剧院之间。那些六七十岁的,甚至八十多岁的老教授还在教学第一线进行课堂教学,还在开音乐会。
相比之下,我国的音乐教育缺憾很多。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师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中小学中的一些基础音乐教师一般都是高校毕业的大专或本科生,他们的音乐专业还不是那么扎实,教学态度还不是那么严谨,对待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不是那么热爱,如此以来我们的音乐基础教育很难达到一个很好的水平,输送到音乐学院的学生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为高校音乐教育带来了一定的瓶颈。高校的音乐教师也有很多学历都不达标,本科学历的老师教本科生学生还有很多。可以想象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这些高校音乐老师自己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也应该到一些世界级音乐学院深造,为提高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质量作出贡献。
总之,乌克兰是前苏联科技、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乌克兰的教育举世闻名,音乐和艺术院校如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哈尔科夫音乐学院、奥德萨音乐学院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学。乌克兰高等艺术院校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教育,以及严谨的治学学风,得到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乌克兰的“扬长教育”、注重艺术实践、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云松. 浅谈乌克兰的音乐教育状况[J].大舞台,2010-5.
2、刘云松. 乌克兰基础音乐教育体制的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0-9.
3、金 嫡.?中、乌两国教育理念之比较[J].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4、李树金. 乌克兰普通中等教育现状及问题[J].贵州教育2007-10.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56-03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迅猛发展,电子阅览室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互动的服务模式、优质高效的服务等特点,能满足读者利用电子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然而在一些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利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电子信息资源及配套设备不足、读者对电子阅览室的定位不准确、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人员素质需要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电子阅览室功能的发挥。该文以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例,对其现状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1 电子阅览室的特点及功能
1.1 电子阅览室的特点
电子阅览室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为读者服务的新型产物,它代表现代化图书馆的一种新趋势。它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集电子型文献(如:光盘文献数据库、磁盘文献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检索、阅览、咨询、教学、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阅览室。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了研究学习的场所,它的网络系统接入学院校园网,并且与各大教育科研网络相连,使图书馆能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更全威、更快捷、更精准、更新颖的文献信息。它不仅满足了读者对现代文献信息的需求,同时也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2 电子阅览室的功能
1.2.1 检索和咨询功能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都自建馆藏图书数据库,购买大量的期刊论文、电子图书数据库等,为师生们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因此,电子阅览室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信息的检索和咨询服务。比如:馆藏文献信息检索、光盘信息检索、数据库信息检索等。另外,电子阅览室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从而使有网络的读者不必到电子阅览室就可以通过校内贴吧、微信、QQ等咨询这些问题,大大节约了读者的时间。
1.2.2 电子图书馆功能
电子图书馆是指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的具有传统图书馆的基本功能的网络实体,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形式,可以实现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信息采集和管理。目前,在大部分高校,电子图书馆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在电子阅览室内建立电子图书馆,链接各种学术机构、学术信息、电子公告等,为广大读者提供最先进、最全威的资讯。
1.2.3 辅助学习功能
随着电子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了学习、继续教育、网络教学等更加便利的条件。比如:大学外语等级考试、各类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习软件、各专业各学科的教学课件等。网络不仅为读者创建了学习知识的平台,同时也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为培养自学型人才提供了条件。
1.2.4 文化娱乐功能
网络是一个五彩缤纷,充满诱惑力的世界,同时也是学生们搜集信息、享受资源的快捷窗口。文化娱乐自然成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最受欢迎的功能。电子阅览室可以为读者提供娱乐和休闲服务,比如:上网浏览各类新闻、聊天交友、互发邮件、欣赏流行音乐、观赏电影、网络游戏等。
2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是2008年建立的一所本科院校,目前在校师生2 500余人,图书馆馆藏的纸质藏书6万余册,电子图书10万余册。学院图书馆下设一个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有30余台电脑,可同时容纳30名读者进行上网操作。然而学生们使用电子阅览室的几率却不高,上座率不足10%,有时一天仅有几名学生。每学期仅仅在开学时候,学生大批量涌入电子阅览室,进行选修课程的操作,或是查询期末考试成绩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该院电子阅览室在建设和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电子阅览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运用。
2.1 电子信息资源及配套设施不足
该院图书馆在引进电子资源方面存在不够重视的现象,电子阅览室可利用的电子文献资源不多,特别是缺乏符合读者实际需要的数字资源,这也是电子阅览室文献检索和信息检索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首要原因。目前,该院图书馆网站上链接有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超星名师讲坛、读秀、百链云图书馆、俄罗斯总统图书馆等,还有图书馆内随书光盘等数据,然而这些还远远不够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另外,电子阅览室的配套设施也不足,基本上以计算机为主,没有辅助设备,如:扫描仪、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的配套,无法满足读者在检索完电子资源时的后续服务。
在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南京主城区内,有这样一所艺术学校,她南依有着传奇故事的石头城,北接风光秀丽的古林公园,东靠快速便捷的虎踞大道,西邻桨声灯影的秦淮河风光带。校园内环境优美,错落有致,古老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现代建筑明快流畅,风格独特。一年四季花香草绿,如诗如画。她,就是南京艺术学院,我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并延续至今的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
二十世纪初,正值中国社会革故鼎新、民族救亡图存的特殊历史时刻,刘海粟先生于1912年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图画美术院,这便是南艺的前身,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中国第一所美术专门学校,由先生任上海美专董事局主席。1922年,颜文先生在苏州创办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这两所中国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与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音乐两科合并成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择址于江苏无锡社桥。1958年华东艺专迁校南京,选址于丁家桥。于1959年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学制改为四年,从而完成了学校的本科建制。1967年迁址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经过一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南京艺术学院经风雨而茁壮,历沧桑而弥坚,已发展成为江苏省唯一的综合性艺术院校,也是我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并延续至今的高等艺术学府。
沧桑百年,南艺始终铭记先生“闳约深美”的校训,坚持“发展东方固有艺术,研究西方艺术蕴奥”,以及“求实、创新、致美”的教育、科研、创造的发展方针。目前,设有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设计学院、影视学院、舞蹈学院、传媒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另设有艺术研究院、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附属中专、图书馆等直属单位。按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学校设有美术学、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动画、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录音艺术、戏剧影视文学、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学、舞蹈编导、摄影、艺术教育、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广播电视编导、公共事业管理、导演、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等27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30个,专升本专业8个,各类专修科(含成教)专业27个。
回顾百年,从先生确立的“闳约深美”办学理念,到刘海粟先生提出“不息的变动、不息的改造”办学精神,陶甄了一代代优秀的艺术人才。诸如民国女高音“四大花旦”之首黄友葵、中国军乐事业奠基者洪潘、当代江南丝竹大师甘涛、民族乐器革新家程午嘉、盛氏小提琴之家的缔造者盛雪等一批乐界名人,师生作品获全国美展金奖3项、“金钟奖”金奖2项、“文华奖”金奖1项、全国声乐比赛金奖1项,以及舞蹈“桃李杯”、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多项大奖。此外,拥有手工艺课程实验教学实验室、数字音频教学实验室、版画艺术实验教学中心等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百年辉煌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辉煌正等着南艺人去书写和缔造。
艺术类专业执牛耳
作为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南京艺术学院始终将发展“艺术”类专业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使得专业特色明显,学科建设成绩卓著。在现有的美术学、绘画、雕塑等27个本科专业中,涌现了动画、艺术设计、绘画、音乐学、表演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音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艺术设计、绘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美术学、工业设计、绘画、艺术设计学、表演、录音艺术、服装设计与工程、戏剧影视文学等13个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含建设点)。
动画专业是南艺的老牌专业,口碑不错。南艺动画专业课程的设置比较特殊,它将漫画、动画和卡通产品三大板块作为学生选修课范围,并实行“大卡通”教学理念,即在讲授动画理论、技术、创作的基础上,还包括与卡通有关的出版、网络、影视、产品和理论研究等,同时重视漫画创作实践等。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广播电视部门、影视制作公司、动画基地、网络公司等单位从事动画原画、动画创意设计和编导及三维电脑动画创作理论研究等工作。
艺术设计专业是南艺的王牌专业,在江苏省内有一定影响,该专业包括平面设计、媒体与图像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与综合设计、现代陶艺、现代漆艺、现代首饰、纺织品设计与纤维艺术等方向,专业所在的设计学院汇聚了国际著名设计师曹方老师、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研究权威张抒老师等名师,教学上实行学分制教学体制,即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后三年进入具体专业方向学习,同时有一定的教学时数选修外专业课程,此外重视设计实践及社会服务,师生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大设计竞赛中获奖。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广告公司、杂志社、网络公司、高校等单位从事广告设计、出版、研究等工作。艺术设计实用性很强,因此考研的学生比较少,而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进入高校工作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表演专业在南艺也是比较有名气,前些年张艺谋因拍《山楂树之恋》在南艺单招的现场发现了周冬雨,在拍《金陵十三钗》时又在南艺附中选中了李瑞琦和王靖雯,一时间南艺的表演专业名声大噪,2012年竟有3万余人报考了该专业,最终仅录取100余人。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学习形体、台词、声乐、表演、中外电影史、中外戏剧史等课程,从而成为能在专业艺术团体、院校及文化传媒部门从事电影、电视、戏剧艺术表演和教学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此外,流行音乐学院的音乐和乐器修造为南艺特色专业,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大的影响;音乐编导与策划专业是南艺新兴专业,良好的声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具有一定实力,2009年起就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艺术管理专业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英国是一个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无论是古典音乐抑或流行音乐,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我国越来越多受过正式音乐训练的人可能对英国的ABRSM有所听闻,全称是AssociatedB oard of the Royal Schools of Music,即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这个堪称全球最著名的音乐考试机构,也是全英最大的音乐书籍出版社(商),在全球的92个国家内拥有超过62万名考生。人数从10年前的52万一直不断上升,达到今天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数字[1]。在英国本国土每年都有众多的学生参加ABRSM音乐考级,通过八级后,可以参加音乐专业组的ABRSM文凭或大学资格的ABRSM考试,这样就保证了英国音乐高校一流的生源和教学水平。
在全球音乐黄页“英国”中可供浏览
的音乐院所共计105所,除了专业音乐学院,绝大多数综合大学都开设有音乐专业本科和项士学位课程。以利兹大学音乐学院(School of Music University of Leeds)为例,postgraduate programme音乐硕士课程开设有音乐作曲、音乐技术和电脑音乐、音乐学和音乐表演四大专业,分授课式和研究式两种,前者是为已经具备本科水平的学生提供高级专业技能的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后者是一种学生在既定的原创型研究中辅以教授的指导以发展本学科某一领域理论成果的教学模式。我国学生在英国攻读音乐表演硕士学位课程通常以授课式居多,在完成学位后攻读博士学位则完全是以研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笔者将利兹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硕士课程(2002―2003的设置)情况做一个详细介绍,从每周一次的专业小课、专业表演课、应用表演课、合伴奏课及午间音乐会,我们可一窥英国的音乐表演硕士课程的基本风貌。
核心课程设置
音乐表演硕士课程为全日制1学年,每年9月末开学到第二年9月末结束,学位授予可选择在11月末或者延迟到后年的7月。一学年分2个学期(也可看作3个学期,把复活节之后看作第三个学期),其中包括2个考试期和圣诞节、复活节、暑假3个假期。音乐表演课程的设置以学分制为计量,除了学院常驻教师进行授课指导,大量声乐、器乐专业课都是聘请校外的名家进行教学,包括皇家北方音乐学院,北方歌剧院的专职歌唱家、演奏家。课程旨在向学生提供高水平音乐表演的发展平台,提高演唱演奏技能和挖掘作品的音乐表现力。具体来看,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l.挖掘演唱、演奏领域的相应作品,发展能够深入诠释作品的能力;2.证明其演唱、演奏大量高水平音乐会保留曲目的技能;3.表现出一个能够高效地独立学习研究的能力;4.在研究方法和音乐学中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并自如地运用到其表演领域[2]。
音乐表演硕士课程不采用固定教材,各个科目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大纲。在学期初,教师会把学期要讲授的内容、进度安排等详细讲义分发给学生,同时会列出一批参考书目,以供阅读并写出心得。表演课和理论课都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研讨课更是侧重学生分析问题、参与讨论的能力。表演课通过频繁的音乐会作为考核手段,理论课则通过论文和讲演(presentation)完成最终考试,论文通常有标准格式用电脑打印成文,讲演可以根据内容采用放映Power Point、DVD。声乐或器乐表演的辅助演示等多种方式。以下是2002―2003音乐表演硕士课程设置和学
分安排,分为2个学期教学[3]。
注:专业表演课包含每周1次的专业小课;音乐学概论课含每周1次的研讨课,时间单独安排:除歌剧研讨是第二学期开设外,其余课程都是贯穿2个学期中。歌唱语音课,可以自由选择大学内的意大利语系、法语系、德语系之旁听课程,或者去大学语言中心求教。下面重点介绍核心的表演和理论课程。
由于音乐表演硕士入学必须的专业面试时间一般要求达到(国外学生一般通过寄送影音带)25―3O分钟,曲目上需要安排意大利、法国、德国艺术歌曲若干首,和3首风格有别的歌剧或清唱剧咏叹调。因此,入读表演硕士的学生在MUSC5170/2专业表演课上大体都具备良好的外语歌唱能力和相当数量的演唱曲目。每周一次一小时的专业小课,学习任务很重,通常是详细处理一首作品,然后下次背唱,再预留下次作品。曲目学生可以自定,只要教师觉得合适,当然,也会由教师指定。每周还配有一次合伴奏课,由学院专职钢琴伴奏老师给予指导。每周一次的专业表演课就是学生轮流在大演奏厅演唱、演奏,由学院专职表演教师指点,所有上课的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分析。每个人每学期上台表演3―4次,每次要准备共计15分钟左右的2首作品。上台前,要充分翻阅资料,对作品背景、风格把握、技术处理等方面做足功课,这样才能从容应付表演之后的自我叙述和来自老师及学生的提问。这门核心课程最终以音乐会作为考核,视学分确定音乐会时间,60学分要有1小时的音乐会,40学分则40分钟。
MUSC5070/2/4应用表演课是经过与指导教师的讨论确定方向,每周作一次指导的有特色的演唱演奏课。声乐表演学生可以选择本民族艺术歌曲。歌剧与流行曲风结合的演唱等,钢琴学生可以选择为他人整场音乐会做伴奏、协奏等。这个课程视不同进度要求写出书面材料,最后要以音乐会和论文完成这个课程。另外每个学期中固定一个中午都会有一场免费入场的午间音乐会,形式多样,以古典类器乐声乐演唱为主,间或会有一些爵士乐。电声音乐专场等,演出者为本学院教师、学生以及其他音乐院校的教师学生。
MUSC5011音乐学概论课不拘一格,涉及音乐中各个领域,从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音乐风格可以延伸讲到音乐心理学、音乐认知学等很多深奥的课题,学院不同专业的老师都会参与讲授,另外也大量聘请其他音乐学院知名专家前来授课。研讨课会在当天另一时间段安排,一个半时间教师讲课,另一半则全是学生进行发言,需要事先对讲义通读并阅读指定的一些参考书,然后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MUSC3070/l歌剧研讨课也是和音乐学概论课一样,一段时间会研讨一个主题,经常播放录像以配合教学,学生则要在讨论中阐述自己的理解。这2门课程都是以上台讲演、论文完成最终考核。
教学特色探悉
在音乐艺术产业发达的英国,表演硕士课程尤其以完备先进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的演唱、演奏能力并积累丰富的表演曲目。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1. 音乐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完善的硬件设施
学院除了拥有一支在很多研究领域声誉卓著的教师队伍外,很多器乐声乐教师都是聘请活跃在表演第一线的专家,如皇家北方音乐学院、北方歌剧院、北方歌剧院交响乐团等,还有一批长期在学院授课的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也经常开设讲座、研讨课等。音乐学院在教学设施上相当完备,Clotherworkers Centenary Concert Hall是一个可容纳300多人的标准音乐厅,音响效果一流,经常进行独唱、独奏及中型规模的演出;学校的Great Hall大音乐厅则用来演出交响乐,以上两个音乐厅均配备Steinway三角大钢琴。大型排练厅是学生每周排练管弦乐合奏的场地。配备优质钢琴(少量是三角大钢琴)的琴房向全院所有学生开放,只需每周一在琴房门口的时间安排表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就可以每天按点练琴了。学院还有大量可供租借的乐器,其中包括一批古老珍贵的巴洛克时期和18、19世纪的乐器如Harpsichord,羽管键琴、琉特琴等。另外学院还拥有2个标准的录音室和音乐制作室、图书音像资料室、乐器存放主、学生用计算机房、研究生学习室等,这些设备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很广阔的学习空间。
2. 重视表演实践,强调对作品深层挖掘
从每周一次的专业小课、专业表演课、应用表演课、合伴奏课以及学分安排,可以看出表演实践在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之大。专业表演课是给学生一个勤于上台演奏演唱的好机会,在此之前对作品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处理作品的能力。课上和老师学生的讨论分析又可以将这种心得体会进一步深化。应用表演课让学生将自己的演奏演唱特色化,一些学生选择本民族的音乐来作为最终考核的音乐会曲目,一些学生也选择用电声乐协奏来完成自己的音乐会,令人耳目一新,足见其巧妙用心。在每场音乐会考试后,无一例外都有Viva voce discussion,即所谓的口试,也就是评委老师会向学生就作品背景、风格处理、练习过程的心得进行提问,这一部分口试成绩将被计入最后综合的评分中,从中我们也可看出英国的音乐表演类硕士教育体系对除技术以外音乐理解的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3. 表演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在表演硕士课程体系中理论学习始终都处于一个基石的作用。从音乐学概论课看,它讲授主题涉及音乐的各个领域,课程开始前发放的讲义罗列出大量优秀值得通读的参考书,每个主题都有一个详细的提纲,以便给学生明确的思路,只有当预览过这些提纲和相应的参考书,聆听讲课才是一种享受。最后的其中一项考核很有意思,是由几人共同完成的网上电子期刊文章,即一人写作、一人编辑、一人制作网页,最后在指定网页中完成该考核,每人都要撰写自我评论,分析对此合作课题的贡献。另外还有一项考核是上台讲演,可以辅助其他一些视听多媒体完成,这些都让学生对某一课题作深入研究,然后作出Powerpoint;在不超过10分钟的时间内详细阐述一个问题,并接受老师和学生的一些提问。歌剧研讨课同样也是强调自我的一种理解,通过阅读参考书目,形成自己的一些观点,并在讨论时参与相互的交流,在论文中写出一些有新意的论点。
4. 音乐会较为频繁,学生参与机会较多
学年开始,每位学生都会拿到一份本学年度所有音乐会演出的小册子,其中详细列出音乐会内容、时间、地点。除了上述每周一次免费入场的午间音乐会,还有大量晚间19∶3O的收费音乐会(通常也仅几英镑――。这些都是高质量的音乐会演出,不少是英国及欧洲的知名演奏家歌唱家,一部分是利兹大学交响乐困,利兹巴洛克管弦乐团等专业团体进行的定期演出。曾经有一次利兹大学音乐学院部分学生参与了北方歌剧院上演的德沃夏克的歌剧《水仙女》(英文演唱),在大音乐厅的精湛演出吸引了校内80O多学生,将大音乐厅挤得水泄不通。另外音乐学院的声乐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北方歌剧院的歌剧排练作为实习,钢琴学生在三年一度的利兹国际钢琴大赛中都可以现场观摩学习,这些都让学生在浓厚的表演气氛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演奏演唱技术。
对我国音乐表演高等教育的借鉴作用
目前我国报考音乐类院校的学生每年都稳中有增,直接导致全国千余所高校中,有六七百所开设了艺术类专业[3]。相比于早些年前,如今大部分音乐专业类学生的规模空前庞大。但对比每年音乐类学生毕业前夕的就业形势又不容乐观,少部分非常优异的学生可以顺利签约,大部分学生由于专业水平等原因迟迟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读研以求谋得更好的发展。而这其中硕士学位毕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回到大学音乐院系从事教学,因此探讨如何更好提高我国音乐表演高等教育质量,就上升到如何培养高水平的表演人才的一个现实高度。而英国音乐表演硕士教育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传统以及享誉世界的高质量给我们教学思路改革提供了很多借鉴作用,概括来说有以下三方面:
一、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强化,硬件不断完善。多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与其他音乐院校展开交流,针对不同专业邀请著名的访问学者、客座教授开设专题讲座;积极开拓与国外音乐院校的交流、合作办学,努力提升办学质量;不断充实音乐资料室的音像资料、音乐期刊、音乐曲谱;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定购一些国际知名的音乐杂志,如journal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ISSN0269―0403)英国皇家音乐协会期刊:设立一些专为学生用的学习室、计算机房,可以方便学生运用网络获取相关专业资料。
二、教学模式尝试多样化的改革,探索更高教学质量的整改方案。音乐表演高等教育应重视研讨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多读书、善思考、勤练笔,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背景、风格、技术处理等;在学习过程中多听音响资料,比较不同版本,分析不同作品的演奏演唱风格;多参加不同形式音乐会观摩学习,从别人的表演中汲取精华,改进自身的缺点等;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可以灵活多变,可以在某一课时中安排一些多媒体教学,放映名师教学录像、歌曲音乐会等等,然后让学生谈心得体会,这种直观、动态的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以极大的信息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他们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假期中还可以安排有兴趣的学生之歌剧舞剧院观摩,学习专业的演员如何排练一部歌剧或舞剧等。
三、给学生多提供上台演出的机会,形成一种浓厚的音乐演出氛围。定期举办音乐沙龙,播放一些歌剧VCD,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音乐会实况录像,同绕相关主题进行讨论;周末音乐会可以让学生定期轮流在音乐厅汇报表演,曲目就以上课的作品为主,经过反复加工上台演唱演奏,可以锻炼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有效改善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佳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多开设一些教师专题讲座,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比如对于民族音乐在中国作品中的运用及相应理解和情感表现,外国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问题,外文歌唱的语音问题等等都是很好的专题讲座素材,相信会很受学生欢迎。另外还可以多邀请其他音乐院校的同仁举办独奏独唱音乐会,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想,在频繁的音乐表演氛围中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演唱演奏水平。
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每年大批音乐学子踏进音乐院校的大门开始学习专业,都期待着经过4年的学习后能够在音乐表演的某个领域学有所成。由于当前庞大的招生规模,一定程度使得师资和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如何让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就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国以其几百年来深厚的音乐文化传统,形成其高水平的音乐普及教育和高等教育,为世界贡献了无数优秀的歌唱家、演奏家,他们的办学理念、教育体系、培养方式都是很值得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界借鉴学习的。我国的音乐表演高等教育应该本着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办学理念,努力在其专长领域或多个方向提高表演能力,以期适应未来的各项演出与教学工作,为我国的音乐文化市场输
送高质量的音乐表演类人才。
参考文献
[1]http://Abrsm.or